核心技术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技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技术分析

篇1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核心技术;输电装备

无论是在电网的发展还是运行当中,高压直流输电都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国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的需求量也呈连年增加的趋势。由于高压直流输电装备核心技术国产化水平不高,这也直接阻碍到我国电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需加强我国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核心技术的研究。

一.有关高压直流输电装备的需求分析

我国每年电网的输送容量都呈大幅增长的态势,这边对电力输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实现远距离、高效率以及大规模的输送。特高压直流输电正与这几点要求相契合,其应用优点在于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且损耗较低,非常适合于大容量、远距离的电力输送,有着非常突出的经济优势。

同时,就柔性直流输电这一方式来说,是当前国际认可的独具技术优势的一种风电接入方法,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风电场并网都非常适合其应用,尤其是将其应用在超过百兆瓦远距离的海上风电场中。进行风电并网时使用柔性直流输电这一方式,是最为关键性的技术方法。

另外,高压直流换流阀试验这一技术,是为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可靠性运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做好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所必需的试验工作,从根本上保证设备工作性能,才能进一步为电网的可靠、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现如今,我国正在建设以及已经投入到运行中的高压直流工程不管是其数量还是输送容量、线路长度等方面,都已经被归入了直流大国的范围,跻身到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我国在高压/特高压直流装备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还是有很大欠缺。所以,对高压直流与柔性直流输电相关的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电网发展速度的提高、控制工程造价、缩短工程建设时间、保证设备可靠运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二.直流换流阀等效试验技术

我国在2009年成功完成对直流换流阀成套运行与绝缘型式试验装置的研发,并将其应用到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去进行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现如今,已经建成的直流换流阀试验能力主要有:交流耐压试验装置、冲击电压试验装置等等,皆可满足±125、±500、±660以及±800kV系列电压等级直流输电换流阀的绝缘、运行型试验要求。预计经过进一步的技术水平的提升,还可满足未来±1100kV、5kA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阀以及±320kV柔性直流换流阀型式试验需求。这也为我国电网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性作用。

归结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的试验特点:第一,需同电力系统间有密切联系;第二,不具十足的运行经验;第三,装置复杂。在大功率的电子装置容量日益提高的前提下,一个试验电源容量已经无法继续满足试验的需求,应使用等效试验方法。对各种各样运行工况下的复杂应力环境采取合成试验的方法进行模拟,在现如今已经成为电力电子装置阀试验的基本选择。

进行等效试验应考虑下面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在实验室里,怎么能以最少的代价来再现各种运行与故障情况下可作用在被试品上的一些应力,并保证尽可能的真实,依据于此来对被试组件其耐受的各种应力进行精准的评价。

三.±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设计技术

(一)换流阀电气特性

研究的内容为:冲击电压之下电压分布的特征与相应的保护举措、换流阀运行应力分析以及晶闸管电热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等等。

(二)换流阀多物理数值分析

换流阀中有诸多种物理场,包括应力场、温度场以及电磁场等等。它们是借助晶闸管等元器件进行耦合,起到相互影响、互为制约的作用。例如说换流阀电场分布会对晶闸管元件承受的电场强度、电压应力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换流阀的冷却系统与其温度场,也会反过来影响到晶闸管电压应力与电场强度的耐受能力。所以说,必须要对这些物理场做精准的数值分析。

(三)Q流阀成套结构设计、电气设计及监测设计技术

结构设计方面包括悬吊机构设计、走线方法设计、水路设计与步骤以及光纤回路设计等等,这些设计均需考量到降低局部放电的设计技巧这一点;电气设计方面,包括电流、电压设计以及损耗计算等;监测技术方面,包括晶闸管触发与检测系统、阀保护单元的设计等。

(四)直流输电换流阀核心零部件

组成换流阀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抗器、散热器、避雷器、屏蔽罩以及阻尼电阻等,而这些零部件的设计技术一直被国外跨国公司控制着,而且由他们进行生产供货,因此,想实现换流阀的国产化也需经较长时间的进展。

(五)换流阀集成技术

换流阀集成的专用技术内容包括现场安装、换流阀组装、现场调试等,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研究相关工厂组装、现场安装工艺,相应配套完成组装与安装供需所需的仪器仪表、专用工具的研究。

(六)±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

基于上述这几点基本的内容,在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同时,可开展±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技术的研究。其中使用新型的6英寸晶闸管,允许最大的电流可到5000A。

四.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一般将其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大型城市中心负荷供电以及电力市场交易等领域中,尤其是在大型城市中心负荷供电以及风力发电并网中的应用,更凸显其应用优势。另外,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可增强系统动态的无功支撑,有利于改善电能的质量。由此可见,基于柔性直流输电具备的优良特性,可使其成为电网智能化调节与控制的核心装备,有利于促进智能电网建设以及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结束语

对功能齐全的高压直流换流阀成套形式试验装置进行研究,基于进一步的提升与扩展,可满足未来容量更大的直流输电工程换流阀与柔性直流换流阀型式试验的要求。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装备相关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可促使我国在智能电网高端装备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打破国外跨国公司垄断,使我国科技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廖勇,王国栋.双馈风电场柔性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穿越运行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5(23):13-21,39.

[2]南方电网公司“±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中国电力科技奖一等奖[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4,10(3):9-9.

篇2

正是看到了产业的兴旺发达,在2013年刚刚发放4G牌照后,2015年5G就成为了热门的话题。之前的分析占据5G产业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底层核心技术。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5G的框架还没有确定,谈核心空口技术是否过早。

5G底层技术专利形成时间远早于5G标准框架

目前对于5G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开始加速,但初步的框架确定估计也要到2016年。但标准框架未定之时,正是底层技术核心专利争夺的关键时期。从历史上的经验看。我国自主提出的3G国际标准TD-SCDMA的标准框架专利CN97104039.7是在1997年由信威通信申请的。而高通公司赖以掌控3G产业链命脉的底层CDMA核心专利却是美国高通公司于1990年在中国申请的三件申请(CN90109758/CN90109068/CN90109064),其中CN90109068产生了分案申请CN200610156292。除CN90109068专利在审查中被驳回, CN90109758、CN90109064、分案申请CN200610156292被授权。最早CDMA技术中国专利CN90109758、CN90109064、CN200610156292,分别是以1989年11月7日的美国优先权US 433031和US432,552,US 433,030提出申请。由此可见底层技术专利的部署是远远早于标准框架专利的。

让OFDM子载波数据率翻倍的FOFDM技术

FOFDM是5G的热门备选核心空口技术,Fast-OFDM(FOFDM)是基于OFDM正交频繁复用原理的,进一步提高OFDM的数据传输效率,FOFDM的子载波(sub-carriers)的数据率是OFDM的2倍。正是这一诱人的性能,使得FOFDM成为5G热门的候选核心空口技术。

而从FOFDM技术发展来看,早在1995年就已经有相关的学术文章发表,到了2002年前后,相关文献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所以说作为5G重要的备选核心空口技术FOFDM的技术到目前已经发展了20年。

目前FOFDM是国内企业明确重点关注的5G备选核心空口技术,因为专利对于通信产业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对于FOFDM的专利情况就要及早有所关注和储备。

下面就实证性地分析一下,目前FOFDM技术的专利现状。

FOFDM技术的专利分布

对于并没有大规模商业应用的FOFDM技术的专利检索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工作,特别是将FOFDM技术从OFDM技术中区分出来,不同的研究人员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下面将通过几个维度来讨论相关的专利分布情况。

首先对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已经形成专利族14950个。对于其中专利引证率排名最高的前1000件最重要专利的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相关技术的形成高峰是在2003-2005年。但当时我国的通信产业的实力,特别是形成基础底层技术的实力,还没有如今这样强。而具体到国家来看,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中国排名前列,但这些重要专利的申请人主要还是如高通、摩托罗拉、北电、三星等企业。

基于FOFDM的对于OFDM子载波数据密度进一步提高的技术原理,进行进一步检索,得到的相关专利数量则大大减少,直接相关的只有100余件。

同看到的技术文献相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FOFDM技术开始发展(专利申请在发表文章前才具有新颖性,才能获得授权),从2002年开始相关技术有一定增长,从2012年开始专利申请有了进一步地小幅增长。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效率;C-D生产函数;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54-0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11年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的目标。由此可见,提高河北省技术创新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而如何完成这项任务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目前已有很多文献针对技术创新能力做了研究分析,一般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通过回归方程的建立,分析影响因素的变量系数来得出结论建议;二是通过VAR模型的建立,分析影响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脉冲响应和方差贡献度。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基于C-D生产函数的生产率测定方向,研究河北省在环渤海经济圈的技术创新效率,力求为河北省的未来创新之路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于C-D生产函数的技术创新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

C-D生产函数为:

Y=AL?琢K?茁(1)

式(1)中Y为产出量(增加值),L为劳动投入(从业人员年平均数),K为资金投入(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α,β分别为L,K的产出弹性系数,A为结构参数。引入适当条件对C-D生产函数进行一定的数学变换后,可得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测定模型:

P=PLα*×PKβ*(2)

式(2)中,P为综合要素生产率,PL=Y/L为劳动生产率,PK=Y/K为资金生产率态。α*=α/(α+β),β*=β/(α+β)。式(2)表明,综合要素生产率是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的几何加权平均数。从式(2)的形式可以看出,它是根据实际资料计算得出的,因而计算P的关键在于对α*、β*值的选择。α*、β*的取值可以由各年度的数值分别测算,也可以由多年的数值综合测算或采用经验数据等。

在国内,C-D函数及其扩展形式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和产出效率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选择FDI、R&D内部支出和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投入要素,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产出要素,构建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Y=A×FDIα×RDIβ×RDP?酌(3)

式(3)中,因变量Y为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区市总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衡量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区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替代指标。RDI用于表示R&D内部支出,RDP用于表示R&D人员全时当量。

综合技术创新效率为:

P=Pα*FDI×Pβ*RDI×P?酌*RDP(4)

式(4)中,P为综合技术创新效率,PFDI=Y/FDI为FDI效率,PRDI=Y/RDI为内部研发投入效率,PRDP=Y/RDP为研发人员投入效率,α*=α/(α+β+γ),β*=β/(α+β+γ),γ*=γ/(α+β+γ)。

三、环渤海经济圈下的河北省技术创新效率测定和比较分析

笔者依照前面所讲的测算技术创新效率的方法,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七个省区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重点针对河北省与其周围的山东省、北京市进行比较分析和横纵向的全面分析,旨在找出河北省今后的创新发展路径。关于本文的数据,各地区专利申请受理数,R&D内部支出和人员全时当量取自2004―2009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FDI取自2004―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年末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各省区市FDI相对效率比较分析

由图1可看出,各省区市的FDI效率中,最高的是山东省,每年均以较高增长率增长,最低的是内蒙古,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北京市和山东省有交叉,2004年北京市高出山东省31个百分点,到2005年就基本持平,之后山东省迅速上升,到2009年趋于平缓。而北京市从2004年开始下降,到2009年有所回升。山东省与北京市的差距从2005年开始逐年加大,2009年有所缩小,2008年二者差距达到最大,山东省高出北京市4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2008年山东省的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8 284项,北京市为26 555项,山东省比北京市专利申请数高出44%。而山东省的外商投资总额为10 116 252元,北京市为9 829 471元,山东省比北京市仅高出3%。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以如此少的外商投入的增加,产出了如此高的专利,山东省的FDI效率相对于北京市有绝对优势。

河北省的FDI效率多数年份处于环渤海各省区市中的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市和山东省。以2007年为例,河北省的专利申请数占环渤海地区的比重仅为6%,排在第五位,前面的依次是山东省36%,北京市25%,辽宁省15%,天津市12%。河北省的FDI占环渤海地区的比重为7%,排在第五位,远低于排在前四位省区市所占的比重,他们依次是辽宁省25%,山东省22%,北京市20%,天津市19%。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专利申请和FDI所占比重都处于环渤海各省区市的中下游位置,说明河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进一步加强。从河北省2004―2009年FDI效率的变化看,有缓慢下降的趋势,相对于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水平,2004―2006年河北省的FDI效率大于1,略高于环渤海平均水平;2007-2009年小于1,略低于环渤海平均水平。

(二)环渤海经济圈的各省区市RDI效率比较分析

由图2看出,在研发内部支出效率上,处于第一位的是山东省,远远领先于其他各省区市。处于第二位的是天津市,与其他各省区市差距不大。除山东省和北京市外,其余各省区市每一年的研发内部支出效率曲线都有一定的交叉。从河北省2004―2009年的趋势看出,河北省基本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现象,但变化趋势还是基本平缓。河北省与天津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与山东省的差距依然很大,2005年是一个最高点,山东省是河北省的9倍。此外,北京市处于各省区市中的最低,各年变化平缓,都只在0.01左右。究其原因,就要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进行探讨。以2004年为例,北京市和山东省的专利申请数很接近,北京市为18 402项,山东省为18 388项;但北京市的研发内部支出达到了1 551 783万元,占环渤海整体水平的78%,而山东省的研发内部支出只有62 068万元,仅占到环渤海地区的3%。山东省如此低的研发投入却产出了与北京市相当数量的专利,山东省的研发效率必定走在各省区市的前面。北京市的研发投入占到了环渤海地区的78%,但专利却没有产出与之对应的数目。北京市与山东省产出同样的专利数,北京市的研发投入却是山东省的25倍之多,二者研发效率的差距显而易见。

(三)环渤海经济圈的各省区市RDP效率比较分析

由图3看出,在研发人员效率上,处于第一位的依然是山东省,远远领先于其他各省区市。处于第二位的是天津市,最低的依然是北京市。河北省处于各省区市中的第四位,处于中间位置。从各省区市各年专利申请受理数来看,河北省均处于第五位;从研发人员数目来看,河北省也均处于第五位。由此得出,河北省在专利产出、人员投入和人员效率方面均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2004―2009年,河北省的研发人员效率是稳中有升的,但与山东省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从图3中可直观看出,2009年是处于第一位的山东省与处于最后一位的北京市在研发人员效率上差距最大的一年。山东省的研发人员效率是北京市的将近12倍。在专利数上,山东省是66 857项,北京市是50 236项,山东省比北京市多产出16 621项专利。在研发人员上,山东省有8 133人,仅占环渤海地区的7%,北京市有71 729人,占到了环渤海地区的65%。山东省以如此小的人员投入却产出了远比北京市多的专利数,说明山东省与北京市的人员投入效率差距之大显而易见。由此得出一些启示:北京市的研究人才过分饱和,人员发挥的效用过低,单纯的研发人员数量增加已不能提高北京市的专利产出,还会大大降低北京市的技术创新效率。

(四)环渤海经济圈的各省区市综合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综合技术创新效率用前文提到的综合生产率计算方法进行测算,关键是α*、β*、γ*的测定。笔者运用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区市2004―2009年专利申请数、外商直接投资额、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进行面板数据模型拟合,得到一个随机影响的变截距模型。

lnyit=ci+0.656lnFDIit+0.114lnRDIit+0.313lnRDPit+?滋i

t检验(4.2) (1.1)(1.6)

adjR2=0.71 F=34.2 DW=1.83

经测算,α*=0.606,β*=0.105,γ*=0.289。所以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区市综合技术创新效率见表1。

为了更直观地对各省区市综合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笔者绘制了折线图(见图4)。

从图4看出,综合效率最高的依然是山东省,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省区市。河北省基本处于第三位,与处于第二位的天津市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并且到2008年以后有了重合。北京市处于综合效率的倒数第三位。尽管在图1中北京市的FDI效率处于环渤海各省区市中的第二位,FDI效率的权重也高达0.606;但北京市的内部研发效率和人员投入效率都处在各省区市的最后一位,与其他各省差距明显。由此,较高的FDI效率并没有将内部研发的低效率和人员投入的低效率抵销;由于内部研发效率和人员投入效率实在太低,而将北京市的综合效率一下子拉到最低位置。河北省的FDI效率处于第三位,内部研发效率处于第五位,人员投入效率处于第四位,河北省三种效率都在环渤海经济圈的中游徘徊,因此其综合效率也就处在中间偏上位置。河北省的综合效率在2004―2009年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山东省这几年综合效率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两省的差距依然在扩大,2004年山东省是河北省的1.4倍;2009年山东省的综合效率提高到河北省的2.7倍。

(五)河北省与北京市三种专利类型下的FDI效率分配比较

为研究河北省FDI效率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类型上的分配问题,特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北京市与之进行对比分析。河北省和北京市的FDI效率分配图如图5、图6所示:

将图5和图6结合起来看,河北省是实用新型下的FDI效率最高,最低的是发明专利下的FDI效率。2004―2009年河北省的实用新型的总体趋势是先缓慢下降而后有所回升,而处于最低FDI效率的发明专利这几年只有轻微的波动,说明河北省的创新类型转型力度还远远不够。而北京市发明专利下的FDI效率远高于其他三种类型下的FDI效率。北京市的外观效率最低,与发明效率差距明显。从图6中可以看出,发明专利下的FDI效率还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北京市的创新结构是相对合理的,而河北省在创新结构方面还是较低端技术占主导地位。综合两图可知,河北省在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吸收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应向北京市学习。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这七个省区市中最高的,投入的生产要素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在2004―2009年占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比重达20%,内部研发支出的平均比重达76%,处于第一位,并且远高于其他各省区市,研发人员的平均比重达65%,也排在第一位,专利申请数占环渤海地区的26%,排在了第二位。但我们还应看到,北京市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仅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倒数第三位,略高于山西省和。由此看出,北京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此之高,技术创新效率却太低了,高投入并没有换来高效率。我们还看到,山东省投入的生产要素是相当低的,2004―2009年内部研发支出占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比重仅为4%,研发人员的平均比重也仅为7%,但是这样低的投入竟换来了专利申请数的最高产出,占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比重达到34%,山东省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河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中等的位置,投入的生产要素、外商直接投资额、内部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在2004―2009年占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5%、5%;产出的要素和专利申请数的平均比重为7%。通过三地的比较可知,首先,河北省要向山东省学习、借鉴其实施的有效措施,努力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创新路径。其次,河北省可以从北京市引进人才,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好的研究环境,让他们有广阔的发挥空间。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人才的潜力可以充分发挥,河北省的创新产出也可以成倍递增。再次,河北省的外资并没有带来河北省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出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少之又少。由此,河北省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技术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并举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4

进入21世纪,手机和电话等一些通讯设施已经进入到了平常百姓家,而且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目前我国通信产业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通信技术的本质是要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其优点是便捷和方便,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的方便,使得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得到了拉近。通信活动自从人类产生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而文字和语言的产生,使得这种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的频繁。在古代战争中信息情报的传递主要是依靠人力和马匹,后来才逐渐有了邮驿制度的出现,现邮政制度的出现也就是此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进行沟通,沟通的效率也有了比较好的提升。

2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之间的融合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日益频繁,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和融合。

2.1计算机通信技术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使得计算机通信技术得以出现和发展,并且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同。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主要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是多媒体通信技术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也可以进行简单的理解,就是指经过计算机而进行的通信,计算机通信也可以被称为是计算机数据通信。信息包含了很多种形式,这中间既包含了文本文件和电子表格,同时也包含了图像和语音等。当这些信息转化称为二进制的形式进行数据的表示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的通信了。

2.2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拓展

信息技术在科学技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先导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而且内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围绕信息所进行的开发、收集、储存和传递而发展起来的相关的高技术都可以纳入到信息技术的范畴。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最为重要的核心,信息资源也是通过计算机所进行的信息资源的整理和收集,最终形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产品知识产品。所以我们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为知识产品的“加工厂”,通过计算机的整理加工才可以最终形成有助于人们生活和学习的知识产品。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时由光前网络、通信卫星和交换机等一些其他的现代通信设备所构成的覆盖面极广的通信网络则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中枢神经”。

2.3蓝牙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蓝牙技术是近来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成本低、短距离传播等一些特点。用户通过应用蓝牙技术能够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单点对多点的声音传输和无线数据,特别是数据传输的宽带能够达到1MBPS。目前在汽车、手机等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小结

篇5

关键词:电力信息;电力通讯;网络融合

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相融合具有跨时代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模式,实现高效并可靠的电力系统。通过语音和数据的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控制,实现安全、可靠并且高效的电网为目标。通过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相融合,可以实现更方便的业务应用,对电网系统来说,可以确保服务质量。电力通讯在电网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力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各环节的范围分布比较广,通过电力通讯系统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实时传输,保障用电数据的真实性,确保供电的合理分布。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通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有效地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相融合,给电力系统创造更大的受力,同时降低了投资成本,是电网企业的发展目标。

一、电力通讯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电力通讯技术在现代供电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力通讯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的电能生产、输送以及配送和使用等诸多环节,并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电网的特殊性质,覆盖面积非常广,并且输电环节众多,输电的环节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具有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电力通讯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输电的主要保障。因为电力通讯在电网中的应用主要是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保证商业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电网管理和服务的高效性。通过电力通讯与电力信息巧妙地融合,可以实现电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我国电网企业的不断发展,通讯系统在电网企业中很好的发挥出网络整体效益,满足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是我国建立“一强三优”现代化电力企业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电网企业中,通讯系统提出“十一五”规划,其中明确而指出,通讯系统应该扩大数据网络范围,实现我国电网公司数据信息统一化管理,实现通讯网络一体化标准。

二、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经济环境因素

随着近年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逐渐认识到电力通讯必须要融合信息化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对于信息服务来说,必须以快速的通讯网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发展。所以,从经济环境角度来看,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相融合可以推动集约化发展,增加精益化管理,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能够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正趋向于网络化发展,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通过网络来完成,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也改善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趋势。

(二)降低投资成本,实现较少的运营和维护的资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企业更需要简化的网络结构,从而降低投资成本,使多种不同的业务能够同时承载在同一个网络结构中,推动技术的发展。

三、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文化环境因素

随着通讯方式的不断完善,能够使用户随时随地的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并且通过信息网络的生产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构成信息化社会体系。随着电网系统自身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融合了大部分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的应用,有效的满足电力企业员工统一服务的需求,并且能够适应先行网络环境的使用。

(一)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壮大,电力企业本着为人们服务的原则,应用电力通讯方便服务员工,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实现快捷的工作方式,使员工的工作更加方便,并且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的融合,为员工提供多种多种的服务,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和协同性。网络的融合与企业应用整合可以实现我国现代化电子商务的需求以及移动办公的需要。利用网络的数据融合可以实现企业信息通讯的应用,使员工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操作,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通讯工具进行操作,实现现代信息化操作功能。

四、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技术环境分析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的情况下,利用Internet的信息化业务管理内容将越来越广泛。通过新型技术的不断引入,促进了多种业务以及技术的统一应用,是我国电网企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有效的融合,同时也需要一些技术的支持,对于技术环境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业务融合、核心网技术融合、接入网技术融合、软交换技术融合等。

(一)核心网技术融合。通过IP/MPLS技术为基础,建立核心网络,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拓展性以及低延时性,提高带宽的可利用率,同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员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接入网技术融合。随着接入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应用也越来越广,但是在全网宽带化不够完善。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有效融合,利用Eternet以及WLAN等通讯条件进行多元化的宽带介入。对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今后的光纤接入网以及无源光网将更大程度的满足发展需求。

(三)软交换技术融合。通过通讯系统的结合,实现通讯与信息有效的融合,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并且也避免了不同介质传递信息的复杂环节,可以更方便的利用网络实现电力信息化的业务管理。提高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端口,更好的支持语音和数据的业务,从而是电力通讯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对电力信息和滇西通信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五、电力信息与通讯的融合工程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2011年,信通公司开始启动大容量骨干光传输网(OTN)工程建设,预计该项工程一期将于2012年年底完工。工程建成后,骨干传输网容量将提升至400G。这正是电力信息通信领域超前谋划,适应企业未来安全生产及坚强智能电网业务发展需求的里程碑式工程。2012年7月,按照以往公司信息通信部统一部署,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信通公司完成了通信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一级骨干通信网络的规范化运行管理。除了较大的工程与项目,在很多微观、中观层面,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例子层出不穷。信通公司运维中心系统管理处的熊飞刚工作一年,就主持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通信设备备品备件管理这样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为企业通信设备运维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紧随技术融合之后的是管理模式上的借鉴与融合。信通公司运维中心主任吕俊峰认为,信息通信管理正在形成了一种趋同的态势。如之前通信运维管理,对安全边界的概念很模糊,信息在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强;融合之后,通信运维管理也开始更加注重安全、节点等方面的控制。

六、结束语

通过电力通讯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进行融合,在电力企业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我国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时期,能够有效地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趋势,满足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提高输电质量,方便电力系统员工的各项工作,是员工能够通过通讯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进行工作,并轻松的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并且实现高效的电网智能化管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通过对电力系统各环境的分析,了解电力通讯与智能电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电力通讯与电力信息融合的网络系统必将给电力企业的服务带来更多的方便,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江涛,盛晓红,许巧兰.基于IEC 61850标准的保护功能建模分析[C].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张明锐,贾廷纲,徐国卿,金立军,孙宪明.分期建设的发电厂监控系统开发与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17).

[3]杜强;王华松;王建玲;周健鹏;;电力信息网络用户准入及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践[C].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

[4]李晓东,姜克志,张洪义.电力应急卫星通信组网方式应用研究[C].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篇6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逻辑性的科学,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即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具备直觉思维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在课堂的开展上往往注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以至于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十分吃力。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整理,恰恰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的直观化、生动化,富有趣味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数学课堂质量。所以,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理,使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则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工作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1做好信息技术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其核心要点就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切实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利用一些幻灯片,投影仪,以一种单独手段与当前的教育教学手段想叠加,而是真正的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就必须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互动,信息技术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数学教学、服务于师、生。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做好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所带来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的感受到整个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公式教学上,教师可以加强对电脑的利用,制作课件,让学生观看电脑,并课件进行讲解,而在这生动的演示下,学生势必能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电脑屏幕上,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做好数学教师与电脑之间的互动。数学教师在电脑的操作上应该做到轻车熟技,尤其是在电脑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更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因为,数学老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信、自如,更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发展。第三,做好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学生从电脑课上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能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得以运用和展示,不仅能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的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选做,答题完毕后,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绩。当成绩单跳出后,可以从中看到相关信息:有对、有错,还有错的原因,有对高分数成绩的表扬,也有对低分数成绩的鼓励,以此促进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思考热情。

2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最为突出的作用,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完成数学学习目标,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因此如此,为了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整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将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具体如下:第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丰富的网络媒体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媒体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数学知识扩展到从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网络资源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获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能有效的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势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乐于去了解数学,学习数学。尤其是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实现自己动手搜索知识这一过程,能够了解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通过搜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内容上,我们需要注意,不能什么都用网络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有时教师可以适当搜索好内容,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学习,避免无效地收集信息和受到无意义的信息的干扰。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巩固数学知识,辅助数学教学的开展。数学教学中,巩固性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证。练习既要讲究精练,又要有一定的量,同时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目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形象生动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例如:在《口算除法》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随机习题库进行练习。这种练习形式,题目随机出示,相邻的计算机出题均不相同。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紧接着出下一题,这样有了竞赛的意味。学生做正确了,计算机做出“正确”的反馈,做到一定数量的就播放几帧动画以示鼓励。做错了,计算机又做出提示纠正的反馈,遇到障碍还以查询相应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会觉得轻松愉快,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为技能。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应用

1关于节能环保的含义简要概述

①建筑主体节能。在进行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需要以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为基础,严格遵循整体优化原则,有效采用各种节能途径方法,如针对建筑室内空间合理布局、严格控制不同窗朝向等等,甚至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能源消耗。②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时要学会根据建筑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合理选择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技术、照明技术及风能技术等。而环保理念的产生主要在于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恶化情况,已逐渐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在建筑设计时,还要做好具体运行和生态环境两方面的设计工作,尽量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情况,合理构建一个绿色、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态环境。

2建筑节能工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节能工艺

建筑节能工艺属于新型科技的一种,将其用于工程设计中旨在令建筑业的能源耗费降到最低。该工艺的运用更多地是基于建筑的功能,改进并完善施工所用的材料,在其中找到造成能源耗费的因素,仔细分析,而后通过节能工艺来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实现建筑能源耗费的降低,防止建筑材料的浪费。

2.2生态工艺

基于隔离热度、保留温度的材料,会对建筑楼房的保温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就需选取最适宜的材料,选择节能绿化方法,像保温层放置于防水层以上等,以此保证节能效果的出现;在设计楼房的遮蔽阳光装备时,可充分根据楼房的运用状况来安排,或者是依照楼房的地理位置进行长久的装备设计;生态工艺设计本质上是通过自然环境,对以往所运用的技术进行改善,使之与时代相适应,努力实现建筑能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3数字化工艺

要实现建筑节能的智能化,数字化施工工艺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将数字化工艺用于工程设计中,意味着设计实现了网络化,不但能够促进更加专业且科学的工程设计出现,还可拓宽设计者本身的思维,令其设计范围更多宽泛。此外,该工艺的运用对于提升工程设计的速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人们可完全凭借数字化工艺含有的网络特性,轻松实现网上学习、交流或工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出行产生的污染物。

3新材料在建筑行业当中的具体应用

3.1节能墙面

墙体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墙面进行处理和设计对建筑节能有很大的意义。对墙面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保证墙体的防火等级,这是选用墙体建设材料的首要原则,其次就是应该积极的选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来保证室内温度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这样可以减少辅助热量的供给,有效的起到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功效。对室内区域进行设计时,应当合理的规划室内空间,可以采用一些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来对设计隔断,既能保证室内空间的合理设计,又能保证室内局部区域能量的合理保护。

3.2节能玻璃幕墙、门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美观性要求越来越高,玻璃幕墙、超大落地窗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起来的,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很多大规模的建筑一整面,甚至整体采用玻璃幕墙建设,但是,玻璃幕墙是建筑热量交换的主要结合部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门窗以及玻璃幕墙的热交换远大于墙体,大约是墙体的6~8倍,传统的墙体结构,门窗面积较小,即使门窗传热较大,毕竟传递热量有限。但是,大规模玻璃幕墙会导致建筑内的能量耗散加快,室内温度降低,所以必须想办法采用新型的技术来解决能量耗散过快的问题,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各种新型的玻璃被研发出来用于制造玻璃幕墙,比较常用的是中空玻璃、真空玻璃以及带薄膜型热反射材料玻璃等,采用这些新型的玻璃制作玻璃幕墙不仅能够抑制能量快速耗散,而且能够合理的利用太阳能来为室内温度提供能量支撑。

3.3建筑保温绝热板的应用

目前,建筑保温绝热板在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应用,由于它的高性能而被当作建筑物的屋面材料,其夹心层是主体部分。大体上来看,这种建筑保温板应用于各建筑物的范围特别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普通民宅,还可以用于工业方面的建筑,针对这样的材料开展施工行为,操作方便,对于技术水平要求也不是很高,材料本身又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不但从不同方面节约了施工成本,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4节能护材料

建筑护材料是建筑整体结构当中节能的主要部分,目前的设计中,护不仅有传统的围护材料,玻璃幕墙是新型的方式,在进行护材料的选择时,应当选取透光率高、保温隔热性强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合理的利用太阳能,非常有助于室内能量的保护。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的节能方面,因此以后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节能技术,只有对建筑节能材料进行科学的开发、对高新技术进行正确的应用、对建筑的节能设计和质量的控制要符合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蔚鹏飞,朱建春.建筑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125.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迅速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中开始不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比较容易的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但是高中数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并不能完全依赖影响资料,这就需要进一步将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服务高中数学教学,成为其最佳的辅助品.

一、应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将高中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化

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打造高中高校课堂,需要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才可以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数学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的相关知识,如果采取利用实验验证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几何画板将椭圆的长轴保持不变,将其焦距进行缩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直观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在课堂中引用信息技术.

(二)深入探究数学的本质

学习高中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去仔细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一些定理和规律,得到学习的结论.如果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讲解答案,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太过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展开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的学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展示动态的图像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数学教师普遍利用教学模具加以辅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形象,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些内部的几何关系单纯依靠教学模具是不足够的,其中的动态变化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旋转体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像动态的变现出来,让学生们可以比较直观的去了解圆台、圆柱等图像.在学习几何图形侧面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各种各样的多面体的侧面图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在学习几何图形的体积的时候,可以将直棱柱和正棱柱以及斜棱柱之间的关系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利用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会初步具备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进行有效的调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与此同时,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还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需要在学生身边对学生科学合理的灌输信息技术,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区学习数学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例如:在学习初等函数的时候,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依靠教师提供的函数图像,但是这些函数图像其自身的准确性和精确度都不高,学生的直观感受不会太高.因此这就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Matlab将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去研究函数的相关性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图,增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和特征都会了解的更加深入,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改变高中数学一直以来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在几何教学中会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图形内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

(三)完善课后复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复习效果,将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高中数学的课外复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可以为学生更加系统的梳理出复习的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信息技术可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将高中数学重点的内容准确的梳理出来,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建立一个试题库,在具体编制的时候,要按照从难到易的顺序,这样在不同水平线上的学生够可以获得属于自己选择.学生选择复习内容的依据就是自身的学习水平,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对于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身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就嫌少了一些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微信、QQ等软件上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篇9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的快速便捷。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通信网和计算机应用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并且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的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供大家参考,以期能够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通信技术的健康发展。

1快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电子计算机技术包含的内容十分的广泛,主要是指在电子计算机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本文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

1.1电子计算机的系统技术

计算机中的系统技术是较为重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其主要的部分包含了管理技术、维护技术和应用技术等,各个不同的构成部分也对应着不同的主要功能。

实现电子计算机系统功能主要依赖用户对于电子计算机的操作,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得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更加的便捷,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

任何技术在进行适用的过程中丢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电子计算机适用的过程中同样也包含着这样的一些系统,如电子计算机的维护系统,通过维护系统能够对电子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在发现系统漏斗的时候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对系统进行维护和修复。

1.2电子计算机中的机器件技术

电子器材是组成电子计算机的重要部分,是电子计算机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中较为高级的线路逻辑就是通过电子器材来实现的。并且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电子计算机发展中的革新也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器材方面的发展。

自从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一直都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电子计算机朝着更加智能化和微型化的方向不断拓展。进入新世纪,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子计算机也开始面临新的变革。当下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需要,建立更加快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系统是必然趋势。当然,进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其他相关行业的有效支撑。

2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进入21世纪,手机和电话等一些通讯设施已经进入到了平常百姓家,而且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目前我国通信产业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通信技术的本质是要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其优点是便捷和方便,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的方便,使得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得到了拉近。

通信活动自从人类产生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而文字和语言的产生,使得这种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的频繁。在古代战争中信息情报的传递主要是依靠人力和马匹,后来才逐渐有了邮驿制度的出现,现邮政制度的出现也就是此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进行沟通,沟通的效率也有了比较好的提升。

3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之间的融合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日益频繁,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和融合。

3.1计算机通信技术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使得计算机通信技术得以出现和发展,并且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同。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主要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是多媒体通信技术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也可以进行简单的理解,就是指经过计算机而进行的通信,计算机通信也可以被称为是计算机数据通信。信息包含了很多种形式,这中间既包含了文本文件和电子表格,同时也包含了图像和语音等。当这些信息转化称为二进制的形式进行数据的表示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的通信了。

3.2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拓展

信息技术在科学技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先导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而且内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围绕信息所进行的开发、收集、储存和传递而发展起来的相关的高技术都可以纳入到信息技术的范畴。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最为重要的核心,信息资源也是通过计算机所进行的信息资源的整理和收集,最终形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产品知识产品。所以我们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为知识产品的“加工厂”,通过计算机的整理加工才可以最终形成有助于人们生活和学习的知识产品。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时由光前网络、通信卫星和交换机等一些其他的现代通信设备所构成的覆盖面极广的通信网络则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中枢神经”。

3.3蓝牙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蓝牙技术是近来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成本低、短距离传播等一些特点。用户通过应用蓝牙技术能够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单点对多点的声音传输和无线数据,特别是数据传输的宽带能够达到1MBPS。目前在汽车、手机等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4小结

本文主要是对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两者融合的发展趋势。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快速进步,社会对于这两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和沟通,电子通信也逐渐的被公众所熟悉,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但是任何一种技术都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变革,这项技术也是一样,需要该领域的技术人员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不断的适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严云洋,朱全银.计算机与通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2]梁樱花.现代教育技术在大专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8.

[3]王忠,李延社,游智胜.CRC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

[4]项志宏,王苏颖.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实用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5]陶书,刘润秋.扩大超短波应急通信网覆盖范围的研究与测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

[6]吴娜,吴晓非,邹永忠.序列相关性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和评估[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网络信息安全 防范技术

数字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安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安全性的保护,使网络系统中的信息不受到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网络系统可以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保证网络服务不中断。数字图书馆网络系统具有分布广域性、体系结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和信道公用性的特点,虽然增加了网络的实用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使数字图书馆不得不面临网络信息安全的严峻挑战。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技术。

1.入网访问控制。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三道关卡中只要任何一关未过,该用户便不能进入图书馆网络。对网络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是防止非法访问的第一道防线。用户注册时首先输入用户名和口令,服务器将验证所输入的用户名是否合法。如果验证合法,才继续验证用户输入的口令,否则,用户将被拒之网络之外。用户的口令是用户入网的关键所在。为保证口令的安全性,用户口令不能显示在显示屏上,口令长度应不少于6个字符,口令字符最好是数字、字母和其他字符的混合,一般一段时间后要更改口令,确保账号不被盗用。用户口令必须经过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基于单向函数的口令加密、基于测试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公钥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的口令加密、基于多项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于数字签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经过上述方法加密的口令,即使是系统管理员也难以得到它。用户还可采用一次性用户口令,也可用便携式验证器(如智能卡)来验证用户的身份。

2.反病毒技术。对于数字图书馆网络来说,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性,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需从完善管理和安装反病毒产品两个方面来考虑。在管理方面:不使用盗版软件。不随意复制、下载、上传和使用未经安全检验的软件。对计算机上的重要目录和文件设置访问权限。对于系统中的重要数据,要随时进行备份保护。不访问不可靠的网站。采取必要的病毒检测和监察措施,制定完善的管理准则。在安装反病毒产品方面:硬件防御,即通过硬件监测的方式将病毒拒之门外,重要形式有防病毒卡和防病毒芯片两种。软件防御,即利用软件来防止病毒侵入系统,主要形式是各种杀毒软件。

3.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数字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外部网络的侵入。目前防火墙主要分为:包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3种类型。其中应用最广泛的防火墙为防火墙又称应用层网关级防火墙。防火墙的基本准则是:(1)一切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基于该准则,防火墙应封锁所有信息流,然后对希望提供的服务逐项开放。 (2)一切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基于该准则,防火墙应转发所有信息流,然后逐项屏蔽可能有害的服务。这种方法构成了一种更为灵活的应用环境,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但防火墙也不是万能的,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能阻止来自内部网络的破坏;不能防止感染了病毒的软件或文件的传输;不能防范不经由它的攻击,如通过拨号方式的连接可绕过防火墙;不能防止数据驱动式攻击,因此防火墙必须和其他各种防范措施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保护网络的安全。

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安全日志或审计数据或其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极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到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5.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指将一个信息经过加密钥匙及加密的转换,变成不能直读的密文,而接受方则将此密文经过解密函数、解密钥匙还原成明文,因此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加密的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的有效方法。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链路加密是指传输数据仅在物理层前的数据链路层进行加密,不考虑信源和信宿,它用于保护通信节点间的数据,接收方是传送路径上的各台节点机,信息在每台节点机内都要被解密和再加密,依次进行,直至到达目的地。节点加密:与链路加密类似的节点加密方法,是在节点处采用一个与节点机相连的密码装置,密文在该装置中被解密并被重新加密,明文不通过节点机,避免了链路加密节点处易受攻击的缺点。端到端加密:端到端加密是为数据从一端到另一端提供的加密方式。数据在发送端被加密,在接收端解密,中间节点处不以明文的形式出现。端到端加密是在应用层完成的。链路加密对用户来说比较容易,使用的密钥较少,而端到端加密比较灵活,对用户可见。在对链路加密中各节点安全状况不放心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端到端加密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