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学核心素养

篇1

为了加大教育的实用性、趣味性,就必须不断创新课程,分析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作用,针对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乐教育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进行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是大势所趋,要促进中学音乐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将音乐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中。

作者:朱海燕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篇2

一、学习关于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方面的理论课程

学习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课程,例如: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不仅仅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让我学到音乐教育的成功手段,能弥补自己在教育心理上的缺陷,对提高音乐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此外,还可以学习关于如何提高教师健康心理的课程来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观。

二、通过对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自我调节来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音乐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3.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点外,音乐教师还应注意的是:即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进行调节,一定要控制在与自己当时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状态上。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际反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定在教学目标上。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而决不是放任自流的、毫无约束的、无目的的宣泄。所以,教育目标是出发点。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音乐心理素质的调节方法:

(1)音乐教师的表情必须是自然而鲜明的,不是造作的、矫饰的,而是富有感染力的。

(2)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动作,形象必须整洁,合乎身份,动作一定要优雅。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才会油然而生。

(3)音乐教师在唱歌或讲话时,应充分发挥音乐的长处,特别要注意良好地运用自己的嗓音的表情因素,要用规范的语言。

教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音乐心理素质,尽可能的不要走教学的弯路。俗话说的好:理论加实践才能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这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的个性特征对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展现自己才艺的能力,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歌音乐能力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还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减少对学习的恐惧。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1.激发式教学,以鼓励为主

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中都有着表现自己音乐才能的欲望,但由于他们有时想的太多,缺乏自信,怕唱的不够好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最终没有了上台的勇气。记得一次课上,笔者给六年级学生上《歌声与微笑》这节音乐课时,许多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本以为这节课自己上得还不错,但叫学生自己上来演唱的时候却遇到了尴尬,没有一位同学敢站出来唱。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在后面听课的指导老师突然站了起来,她说:我知道同学们其实都非常喜欢这首歌,对这首歌的理解也各有各的想法,许多人在挑战自己的时候都会有退缩的心理,怕自己唱不好,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膝盖稍稍直一下,你其实就已经成功了。我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表现欲望完全地释放出来,超越自己,让我们的实习老师对你们这个班级刮目相看。指导老师精彩的演讲,学生们都有些蠢蠢欲动了,果然,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争先恐后地想表现自己。因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对培养他们的音乐心理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对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宁愿把难度降低一些,使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高自封不合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曾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4.因材施教,师生互助合作,共同提高音乐心理素质

篇3

音乐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表“情”的艺术,也就是说,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抑扬顿挫或者表现技巧,都饱含情感。音乐是情感的传递者,音乐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融入自己了丰富的情感,歌者在表演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表演技巧与表现方式,从而将音乐创作者所融入的那份情感倾力呈现给观众。不过,这些效果的实现有赖于舞者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基于促进音乐表演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本质需求,应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重视起来。

二、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究

1.拓展音乐教学视野,引进多样化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进行参与、互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音乐模仿秀,学生通过在课堂上模仿,能够切身体会到音乐带给自身的快乐,培养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其次,融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音乐教学要融合其他新学科,例如生活课,可以通过融合生活化的场景教学,让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小学音乐教学对于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以歌曲的形式背诵古诗词等,不仅有利于课堂多样性,还能增加学生对音乐的个人见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在小学教师进行音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多媒体中的视频是常用到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录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文艺常识中的较为抽象或者难懂的知识点,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去领悟,从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生活化场景中理解音乐知识中的难点以及重点。

2.加强学生音乐基础培养

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对于从小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在课堂上很容易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和技巧。但在现实中,学生的水平往往都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没有音乐的基本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很有必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基本功的培训,教授知识应该由浅人深、从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培训或者周末音乐培训,甚至可以开通假期音乐补习班来系统进行基本功培训,学生就能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内容,这是高考音乐专业素质教学的重要策略。

3.增强意识,提高重视

重视是关键。要自上而下地形成共识,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音乐教学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其次,教育部门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音乐教学的监管,整顿良好风气,充分表现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对小学的音乐教学提出一些富有核心素养的硬性要求和标准。此外,小学学校本身也要加大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开展宣传。各学校领导应当积极学习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精神,并在各种相关备考或者工作会上积极交流音乐教学的工作情况,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4.提升小学音乐教师能力

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音乐水平以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更需要小学不断地引进优秀的音乐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不同的年龄教师招募,更好发挥各自的优势,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知识都比较新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年长的教师还是存在不足,这时候就需要年长有经验的教师去教学生的音乐情感,通过不同的分工合作让学生轻松接受并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既能资源整合,又能确保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训质量。同时,为了对音乐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可以聘请其他学校优秀小学音乐教师或音乐人士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对教师进行指点,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5.加大投入,完善教学环境

小学学校相对于其他艺术学校来说,具有相对弱势的竞争能力。不管是从自身实力水平、专业能力来说,都对其教育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小学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政府部门应当增加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财政拨款,完善音乐教学的设施。同时,要进行实地调研,确定不同的等级标准,分等级、层次拨款,确保专款专用,并能真正发挥专款效用。其次,学校要落实硬件设施的配置。根据W校自身情况及音乐教学的需求,制定配置方案,确保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完善教学条件。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戏剧元素;音乐教学;教学思路

戏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是戏剧在新一代国民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青少年对影视剧和流行歌曲的兴趣超过了对戏剧的兴趣。在我国戏剧分为很多种,不同地区的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和戏剧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有人文特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说文识字”,而是要将音乐教学与生活和文化相结合,倾向于对语言技巧的传授以及文化的传承。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歌词理解中发现中国的文化之美,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意义

(一)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理解一些经典的歌词,这些歌词的范围基本只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知识范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使得教学方式长时间处于一个单一不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对歌词理解教学充满了排斥心理,从而导致整体的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将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有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内容会变得十分有趣,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戏剧的表演之中,在参与之中体会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在表演中学习的乐趣[1]。比如,在理解某一经典歌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戏剧表演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会歌词中一些经典语句的含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使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到传承。现如今,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戏剧这一艺术渐渐地被重视起来,很多家长会选择花费大量的金钱为孩子报读戏剧兴趣班,这使得我国的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以延续。尽管如此,这类家长所占的比例仍然太小,戏剧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小学生认为戏剧是年纪大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将戏剧文化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学生这一先入为主的想法,因为大部分小孩子并没有接触过戏剧文化,陌生感使他们对戏剧没有太多兴趣。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学生在歌词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戏剧的趣味性,久而久之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育是对艺术和文化的传承,教师育才育德,培育人才;学生习文知事,学以成材。小学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业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成长为品德与学识兼优的新时代人才。(三)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在各学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当时教育的首要工作内容。同时,会议还提出学生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不要只做学习上的“优等生”,还要做生活上的“优等生”。在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下,音乐教学体系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教学内容应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引导方向,内容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在科学性上,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达到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时代性要求上,教学要在充分分析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在民族性要求上,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核心素养教育观与民族文化教学观相结合,强调教学的责任和社会义务,充分体现民族特点[3]。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都得以体现,特别是在民族性要求中,戏剧与教学相结合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格魅力,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教育目标。

二、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策略

(一)与歌词理解内容相结合,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植入。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游戏与课堂内容的结合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迎合小孩子爱玩天性的游戏教学法不仅符合寓教于乐的要求,还能让歌词理解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在放松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其他状态下的数倍。将戏剧元素植入音乐歌词理解教学中,可以采用“戏剧+游戏”的方式进行植入,显得不突兀,如戏剧表演的方式。虽然学生没有戏曲功底,但是可以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曲目的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歌词内容编写一些简单的剧本,剧本里包含数个角色。在进行表演时,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整个曲目。在说台词的过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对台词内容的记忆也会加深,同时有助于理解歌词中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除了制定台本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台词内容自由发挥,比如某一句台词是“原来父亲这么伟大,我更爱他了!”学生可以在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变更台词的内容,如“是我太粗心了,没有发现父亲的伟大,我爱你父亲!”或者“拥有这么伟大的一个父亲,我感到非常骄傲”等等。通过表达上的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提升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4]。(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戏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植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音乐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匹配设施教学也渐渐完善。教师想要做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来呈现,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资料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丰富,学生在理解时也会更加容易。戏剧元素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元素,很多小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植入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戏剧文化。在这一阶段,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播放有关戏剧的多媒体资料,逐渐增加学生的戏剧知识。戏剧多媒体资料要以视频为主,挑选一些经典的戏剧曲目进行播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多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戏剧视频的看法,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耐心的解答。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无比的好奇,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戏剧与歌词理解的结合。(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植入戏剧元素。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要讲求科学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歌词理解教学加入戏剧元素,会让学生对歌词理解教学感到陌生,对新式的学习思路感到不适应,如此一来,非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返。所以,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方法,比如迎合学生的兴趣,将戏剧文化与动漫文化相结合。对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大人认为的经典曲目,小学生未必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所以,在戏剧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寻求变通和创新。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动画片感兴趣,教育部门可以对课外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将动画元素与戏剧元素进行融合,在提升小学生歌词理解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教学完成之后要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式是否适用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上的优点,针对缺点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优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优点放大,这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是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很多挑战,只有以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素质教育观念为战略引导,才能让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出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我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三、结语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强调了教育方式要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其中民族化强调的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指出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本,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来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戏剧元素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无疑是对文化传承教育理念的一种深化,通过在歌词理解教学中植入戏剧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的兴趣,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熏染。

参考文献:

[1]王梦秋.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建构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陈倩倩.角色—教育戏剧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1.

[3]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篇5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策略培养的实施

G633.55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转变

教育不是固定思维模式下的产物,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见表1),在此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包括学科观念、学科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简单地说,在这对关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对其做出贡献。

那么,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应该如何实施呢?本文以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为例,从地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两方面来介绍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三、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的实施

(一)地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要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

2.提升教师自身魅力。绝大数学生都喜欢语言风趣讲解幽默,和蔼可亲,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外知识的老师,这些都提示教师应该提升自身魅力,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3.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质。除了同学科老师互助结对,形成学习共同体;还可多向不同学科明星学习,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课堂实践,发现哪些是比较好的,值得借鉴的;哪些教学策略是更有效的,最终将习得的教学策略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近期观摩的本校一堂党员音乐示范课时,本人发现在八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内容有“草原情曲”、“丝路驼铃”、“村寨踏歌”等单元,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对中国四大高原的地表特征的了解,和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的内容,则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为地理教学所用。教师可给内蒙古高原景观配乐腾格尔的《天堂》体现地面平坦、一望无垠、牛羊成群的特点,青藏高原景观配乐韩红的《青藏高原》体现冰川广布、白雪皑皑的特点,云贵高原景观配乐李琼的《山路十八弯》体现崎岖不平的特点,黄土高原景观配乐胡月的《黄土高坡》体现千沟万壑的特点。

(二)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教师创设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取地理情感,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

例如,在进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教学时,本人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充分利用了本校的地势特点。本校所建位置并非一大片平坦地形,所以地势也刚巧呈三级阶梯状,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列举一些学生很熟悉的建筑场地让其分析地势,学生能以积极甚至激动的状态迫不及待小结出我校地势的三级阶梯:小卖部在第一级阶梯,升旗的彩砖广场在第二级阶梯,塑胶跑道运动场在第三级阶梯。这种贴合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逻辑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 ,教师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 ,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地理学科知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从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努力揭示学习地理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确保学生在相应学段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之一是,在自然界中,各种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在《地形和地势》这节中,一个以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思维的典型问题,就是探究我国地势对河流、交通、气候的影响。比如,地势对河流流向影响从“水往低处流”的基本常识即可分析出,而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的探究,则可借用“瀑布”在这一日常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水能丰富的地方应该是流速快,流速快则在落差大的地方易形成,落差大的地方则在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最明显,由此最终推出我国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龚琳,赵媛,刘树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J]..地理教学,2015(16).43

篇6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审美教育 审美观念

在素质化教育的大推进背景下,当下的高中不仅拥有美好的音乐课,并且对高中生们的音乐素养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新课程目标。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中,明确指出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规定了相应的学分和学时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予以“惩罚”,其中音乐鉴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必须要重视对音乐鉴赏课的教育教学,加深对音乐鉴赏课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把握鉴赏价值,明确高中音乐鉴赏审美目标

音乐是通过一定的工具传播,然后经过听觉系统接受和感知美的一种艺术,因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放松心情、启发人生思考等重要功能,所以从古至今音乐一直广为流传,成为了构建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表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演唱、弹奏、编曲、听歌等方式进行音乐欣赏,但是想要体现音乐的最高价值,就必须通过欣赏、鉴赏,因此对音乐拥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进行音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是继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后,更加深入、延展地进行音乐鉴赏,但是并不是将目标定在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只是音乐作为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成分,能够帮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音乐素养,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顾名思义,新型的“音乐鉴赏”不同于传统的音乐教学,它区别于义务教育中对音乐“感悟和鉴赏”的要求,因为它既注意和义务教育中音乐要求的融合,还更加深入、拓展音乐鉴赏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但是,不论是高中、初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内容怎么变化,都还是围绕“音乐审美是核心内容”开展音乐教学,音乐鉴赏课中的审美理念和性质没有改变,基本信念没有发生动摇。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审美内容的选择,将现实和音乐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注重以公正、客观的审美标准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使得学生认知审美的重要性。

二、分析鉴赏方法,围绕高中音乐鉴赏审美核心

虽然当下高中生的学科任务繁重,还是要保证对高中生基本音乐鉴赏课的需求,以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应具备的音乐文化素养。即使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在音乐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音乐审美的方面来看,学生们的鉴赏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围绕“审美能力为核心”的音乐鉴赏课开展会对学生有如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提升对审美感受能力,作为音乐审美的基本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悟到音乐的美好,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舒适与放松,也能够在音乐中更加深刻地认知、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容,每个音符的感知作用。“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鉴赏教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能够从听音乐中感悟、把握住“门道”。

另外,提升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它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区分、辨别接触音乐品质的好坏,学生们不仅在课内教材中要学会提升自我音乐判断能力,还要将其运用到世实际生活中,自觉抵制低俗恶搞的音乐作品,也是对音乐修养的重大提升。同时,我们还需要提升的就是审美评价能力,即为根据自我性格特点、独特的审美观念来来对音乐进行有价值的评判,进行审美评价方面能力的提升与拓展。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通过自我想象开展思考,表达自我对音乐独到的见解与认知。

三、构建鉴赏环境,落实高中音乐鉴赏审美策略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也要注意鉴赏环境构建。同时,音乐感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般的过程繁重而艰巨,能够让听音乐的人喜欢甚至爱上听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的审美教学中,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喜欢听音乐,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例如,同样是草原歌曲,学生们可能不喜欢听《辽阔的草原》,但是对《吉祥三宝》、《青藏高原》等歌曲很喜欢、很了解,所以教师需要加入一些耳熟能详的草原歌曲,来指导、引领学生喜欢听草原歌曲。同时,将环境作为相应的“介质”,指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教师的音乐素养、教室的氛围、环境布置都能够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需要加强自我音乐素养,以强硬的音乐素|去感化学生。

作为音乐鉴赏教育教学中的根本,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让学生能够懂得真实、善良以及审美、感悟美的能力,这是对人们的更高级要求。不断地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训练,对学生这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61―01

一、以理论教学为指导

在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理论的学习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有了理论支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实践。同时,对于理论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看待事物和把握事物,认识事物本质,从而获得更高的对于音乐认知上的提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于考级或者赶进度过度重视,而忽略了对学生理论和素养的培养,致使好多学生在学完这门课之后更多地学到的只是会唱一首歌,会弹一首曲子,而没有对于音乐理论认真学习,不能从系统和规律上认识乐理,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因为有了理论的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并且更好地发展音乐,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教学方法是获得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目的并不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弹琴,如何唱歌,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艺术学科(音乐)的教学方法,需要从艺术规律出发,打破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和禁锢,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该严格按照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所谓因材施教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自由性。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育工具,具有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的传播功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音乐。如,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歌曲,学生可以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激发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创新能力。这样就避免了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亲自体验、感受。

三、提倡对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具有最直接和最快速捕捉观众情感的作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同时音乐能促进人们的审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乐能够启发人们的想象,振奋人的精神,使人对于生活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将那些优美的、高尚的音乐以及音乐当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情操作用到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向上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且在生活中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认识美,发现美,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在思想道德方面有良好的认知。

另外,音乐当中的声音、情境、韵律、速度、节奏、能量等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音乐作用于人体之后对于人体有养生健身的效果,而且还能调节思维和肌体,使人满足和享受,达到心绪平和安宁的效果。

四、提高音乐教师的素|,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eople-centered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rpretation

HUANG He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

Abstract 1980s set off a craze in China land a quality education, aesthetic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of quality education. 21st century education reform in depth with the music, in the nine yea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d that "the core of the mus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concept to explo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regard, become the focus hotspo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esthetic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usic education.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1993年9月《音乐教育者》杂志上,发表了艾奥瓦大学肯尼斯·菲利普斯的《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的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音乐教育观:(1)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2)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3)是学会学习过程;(4)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是学习的基础;(6)是学习艺术。这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有的功能,去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把人带入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启迪。它可以起到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所起不到的作用,音乐教育所追求的就是审美的价值。

1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感。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引起共鸣,因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培养,影响是很大的。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由音乐自身的建构造成的。音乐的语言是旋律和节奏,通过它独特的音乐语言去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人物的感情,塑造人物的形象,这种功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学,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欣赏音乐的旋律,表现音乐的节奏。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其一,音乐自身具有审美教育的因素,音乐通过它的节奏、声调、和声、音程来表现它的美感;其二,音乐教育的过程具有审美因素,如教师带有感情的演唱,乐器伴奏的和声,以及各种演唱的视频、设置的场景等,可以营造愉悦的气氛和情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美不胜收。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审美功能以音乐的美去感染别人、影响别人,引起感情、认知和思维的共鸣,作用于人的身心,使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人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和美好心灵的陶冶,提高自身的表现力、欣赏力和创造的能力。并最终使受教育者性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的发展。其三,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人格得以完善,品格得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教学已逐渐向审美教育发展,把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起到陶冶心灵与塑造人格的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表现能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审美教育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表现欲望。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思维,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2 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古已有之,“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传统到现在,一直延续过来的。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的“六艺”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音乐教育,并且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仁人君子的修成最终必学乐,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音乐教育推崇备致,他指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与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等。通过先哲的论述得知,两千多年前,音乐审美教育已经受到重视,并加以实践。

随着历史的进步,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西方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从音乐教育目的看,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二十世纪在学校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日趋凸显,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为人的发展,为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音乐审美教育步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在当前音乐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情景教学就是一种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颇具特色能够很好体现和实施音乐的审美教,也是体验教学的过程。情景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的一种教学模拟的场景,师生互动,利用场景和角色的表演,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建构知识。(1)利用自然场景,让学生体验歌曲旋律的美感。例如,教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春天课外郊游时,学生漫步在田野中,发芽的绿叶,返青的小草,流淌的河水,勾画出一副自然的田野风光。在这样的场景中,同学们会很快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去理解歌曲内容的含义。(2)运用图片、视频设置场景,让学生感受、领悟歌曲的意境。例如,教唱《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时,可以播放长江自然风光的短片,介绍长江流域的地理概况,展现长江三峡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长江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把情感自然融入到学唱这首歌曲中。教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时,可以播放祖国大好河山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学生会被展现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吸引,再通过歌曲优美旋律的感化,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歌曲的学唱中。这样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音乐美感的享受。使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感受到的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3)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肢体去感受音乐美的旋律。对于歌曲的节奏,可让学生自己打拍子,学习打击乐,去感受音乐的速度,领悟音乐的美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深对歌曲意境的理解。

3 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要求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新得到确立,音乐审美教育成为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并列入国家教育方针。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全面推进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改革。《标准》确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在音乐教育中,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不再是以传授音乐知识,单纯地教会歌曲为教学目的。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的观点符合音乐自身的特点,音乐自身的特点是通过歌曲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在欢愉的气氛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得到精神的放松。《标准》突出了音乐教育的美感教育,体现了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阐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由此看出,新课标的“审美教育”要求音乐教学通过教学手段,让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新课标将原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四大价值整合为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音乐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才能得以实施。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受着今天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学生的成长特点,积极给予思想上的引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音乐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把这种理念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修海林.音乐审美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篇9

一、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的艺术形式,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体现优雅的气质和提高协调事物的能力,而且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学育人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的。因而,音乐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以高尚、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事音乐教育和表演的专业人才,而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则是转变学生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生活,为音乐艺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听众和知音的事业。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音乐的特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音乐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对美的体悟和追求,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真善美、知情意理性人格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美的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上,对学生美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帮助上,即,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音乐教学具有审美性质,但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纯粹是为了传授音乐知识,而是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对音乐和人生的热情,体验追求浪漫、美好和超越自我的快乐。

二、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审美欣赏入手,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指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面对一系列能引起审美情感的审美客体,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既是以与生活的对应性引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陶冶情操、宣泄情绪、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以旋律、节奏、和声等来表现人们高尚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想、显示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的。对人的积极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音乐艺术魅力的直接体现。[1]音乐的本质在于反映情感,从本质上来说,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情感审美体验过程。因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类型丰富、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从音乐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对音乐达到真切深刻的感知程度。

此外,教师还应当坚持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重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注重以音乐的审美体验来唤醒学生对相关生活形象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如在《野蜂飞舞》中,乐器对野蜂飞舞时嗡鸣声的模仿,不仅使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联想到野蜂飞舞时的形象,而且还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蕴含于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既加深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也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体会音乐作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作品既是音乐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核心”目标的基础。因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有欣赏价值的、具有美感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依据。对音乐作品旋律、节奏、和声等表面因素的分析,引发学生对作品内涵的联想和共鸣的活动,我们称之为一度创作,一度创作是对音乐作品的初步分析、理解和感受。学生以准确的音高,适当的节奏、力度、速度真切生动的再现音乐作品,我们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既是学生对作品的正确恰当把握,也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和表达。音乐教育必须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生活、展现炽热情怀、蕴含美好寓意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体会作品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从一度创作走向二度创作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音乐教师应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渴望。

音乐作品的节奏变化不仅能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还能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平缓的节奏带给人的是平和或压抑,激烈快速的节奏带给人的是振奋、激动和不安。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则是情绪智力因素。因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充分利用音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自我审美能力。

(三)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自身艺术素养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审美客体在未被审美主体理解之前只是作为潜在的艺术美存在着,只有当其被审美主体接受理解后才能转化为外在的艺术形式。[2]因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文化修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体会和理解作品情感和价值、揭示作品深层次内涵、把握作品内在情感以及淋漓尽致表达情感的基础,只有自身文化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和表现作品。此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既是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知识的融汇,也是创作者自身文化素养与艺术修养的直观体现,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才能提高对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

篇10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

音乐通识课程是音乐审美教育依托的载体,也是实现高校课程育人目标的必备条件。在现代信息、科技与通信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社会逐渐步入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纵深融合、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文化思潮与音乐艺术形式纷至沓来,不仅改变了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音乐欣赏习惯、音乐知识汲取渠道,且良莠不齐的音乐相关信息也在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作为高校美育体系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音乐通识课程建设及实施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不断探索音乐通识课程与时代审美语境、文化环境、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契合点,依托完善课程体系、新颖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文化品质与思想水平,以此保证高校通识课程适应新时展趋势。

一、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思路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且动态化的工程,既需要立足新时代、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时代需求及时代审美观念,又需要围绕与依靠高校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提供能够为其未来发展、融入社会做足准备的音乐通识课程教育。因此,在创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前,需把握新时代特征,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进行谋篇布局与细致安排。

(一)信息时代:互联网+音乐通识课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文化品格与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中西方音乐艺术及文化形式为主要课程内容,兼顾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文化,着力通过音乐通识课程对高校学生实施美育、智育,并以提升高校学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正确文化观念等为核心目标。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支撑下,高校学生信息获取习惯及方式发生了深刻调整,能够接收到的与音乐相关的信息也愈加多元。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便捷性、各类媒介平台的逐利行为,势必会导致互联网空间内传播的信息中不乏虚假、负面、非理性信息,不良文化思潮及错误的文化认知,会冲击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导致其文化价值观模糊、文化品格滑坡[1]。为消除信息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认知的负面影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需依托“互联网+”优势整合更加前沿、先进、科学、系统且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移动式、泛在性、开放共享的课程平台,让学生时刻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浸润,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并在开放平台内交流文化、生成文化。同时,在音乐通识课程实施上,也应当借助现代教学媒介、教学软件、教学技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二)文化自信时代:渗透文化教育要素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文化融合程度更加深入,大量“西为中用”“中西合并”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学生成长在我国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见证了我国各个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学生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认同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其尚未树立接纳、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文化价值观模糊且易动摇,不能以辩证观、发展观、普遍联系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肩负着情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为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在课程建设中需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素,以课程实施为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辨析社会内多元化音乐文化思潮、辨别音乐形式及作品的优劣,可以在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课程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文化自信时代需求、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必由之路[2]。

二、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需要立足实际、顾全大局、聚焦问题、着眼长远发展,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及课程实施模式的优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效率达成音乐通识课程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及实践力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文化内涵

1.以音乐通识课程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需超越知识、跨越学科、融合领域,指向学生个体精神状态与全面和谐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动力,在原有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美学思想、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等巧妙融入课程建设中,并结合本土音乐发展历史、演变历程等渗透文化的交融与现代化创新,进而通过音乐通识课程促成学生正确音乐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蓬勃情感[3]。例如在音乐通识课程中嵌入“古典诗词歌曲”“本土戏曲”“本土民俗”等内容模块,结合美育及文化教育基本要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对不同内容模块进行组合及综合性运用,如“古典诗词歌曲”中精选不同时期的作品,使学生在接受音乐审美熏陶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与思想美;再如“本土戏曲”模块以本土戏曲文化为主,让学生感受民间智慧、体悟音乐价值,在认知本土文化的同时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在音乐通识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表现的前提下,以音乐历史、音乐作品等为载体,使高校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坚守诚信基本原则、与人友善相处,是发挥音乐通识课程德育作用的应有之义。如在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引入我国音乐家、作曲家、词作家的事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艰辛,认识到有识之士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能够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音乐家们的民族情愫、坚毅品格、精益求精品质、不畏艰难的精神等;再如引入当代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当代音乐家的民族寻根,领悟何为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发展,可以是学生树立正确音乐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情怀。

(二)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实施,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翻转课堂”,重塑教学结构“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新模式,其以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将理论知识讲授环节前置到预习阶段,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或生生协作形式高效率达成课程实施目标,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音乐学习需求。高校通识课程实施以“翻转课堂”为载体,可以重新塑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加充足的情感体验、文化浸润、音乐实践机会,再配合融入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可以真正实现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性[4]。首先,保证线上有资源,结合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预设效果等,广泛整合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注重音乐教育与美育、智育、德育、劳育的跨领域整合,以丰富的课程素材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促成学生“全球视野”。其次,结合学生预习成效组织开展课堂线下活动,如小组合作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问题引导式学习等,指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辨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深入品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音乐实践技巧。最后,高度重视师生交互,坚持以身示教、大言希声,以此达成春风化雨的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效果。2.搭建“泛在平台”,领略音乐魅力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接受教材或教师讲解的音乐知识,而是倾向于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音乐特长等广泛涉猎多元风格、流派的音乐。为此,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需要依靠“泛在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三大模块:一是资源模块,定期各类音乐会视频、音乐领域相关成就、创新型音乐风格及作品等,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前沿音乐信息,满足学生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任务模块,负责向学生预习任务、实践任务等,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三是交流共享模块,各专业师生可以在该模块内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讨论自己对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看法、交流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等,可以将音乐通识课程平台塑造为“文化交互阵地”,使学生领略音乐魅力,产生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并形成接纳、包容的音乐观念。

三、结束语

新时代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文化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既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并切实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又需要依托互联网+优势改进课程实施模式、搭建泛在式课程实施平台。

参考文献:

[1]薛莹.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艺术类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文艺家,2021,(07):71-72.

[2]刘天华.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与美育课程建设研究[J].艺术评鉴,2021,(11):100-102+114.

[3]刘天星.简析素质教育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改革[J].高教学刊,2021,7(13):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