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消毒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的消毒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S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6-0059-04
近10 a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护地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措施得到了极大推广。全国设施栽培面积已达350万hm2,其中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约为335万hm2 [1]。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和连作重茬,土传病害的发生也呈逐年加重趋势,通常栽种3~5 a后,一般设施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般减产20%~40%,严重的将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2]。
土壤消毒是解决土传病害的常见方法。通常采用的土壤消毒剂是化学消毒剂,优点是高效,但残留严重,用药量逐年增加,严重的还会造成设施蔬菜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有关设施土壤消毒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报道。虽然利用化学法对土壤首次消毒时效果最佳,但是消毒过后大量消毒剂残留在土壤当中,使土壤中的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当有了抗药性的病虫害再次为害设施作物时,就需要施用更大剂量的药剂来防治,如此恶性循环,作物的化学药剂残留就会大大增加,同时这种化学药剂残留还会污染地下水质、为害空气质量[3],而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设施栽培产量和设施农产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是现代土壤消毒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技术,相比于其他物理和化学消毒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低残留、节能高效、无污染等优点,非常适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在比较了化学和物理常见消毒方法的基础上,对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的发展优势及意义、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阐述。
1 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的发展优势及意义
由于土传病害的日趋严重,加之土传病害类型不一,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有不同的需求,这对土壤消毒领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随着人们对土传病害类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土壤消毒方法也因此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呈现多样化。目前比较常见的土壤消毒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即物理消毒技术、化学消毒技术和生物消毒技术,各类消毒技术都分别有不同的优缺点。
1.1 各类消毒方法优缺点比较
化学消毒技术是一种通过往土壤内添加化学药剂从而达到消毒效果的技术,化学药剂主要有溴甲烷、碘甲烷、氯化苦、1,3-二氯丙烯等;物理消毒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土壤加温灼烧从而达到消毒效果的技术,主要方法有蒸汽消毒、热水消毒、太阳能消毒等;生物消毒技术是一种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气体或者有机酸达到消毒效果的技术,主要有生物熏蒸消毒、低浓度乙醇消毒方法[4]。
本文对各类消毒技术的优缺点做了比较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虽然化学消毒方法对土壤具有较为高效、彻底的消毒效果,但是存在严重的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化学药剂也可能会渗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源,同时还会挥发至空气中构成公共卫生威胁,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物理消毒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诸多限制,需要昂贵的设备并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也可能伴随着消毒过程被消灭,因此不能够适用于大田或者大面积的植物土壤消毒,只适用于一些经济价值非常高的作物。虽然生物消毒方法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但是潜力巨大,这种方法对环境的副作用不大,保留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而且节能高效,是未来土壤消毒的方向,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1.2 发展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急需改变传统农业严重依赖化学药剂的现状,构建合理的农业产业链,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是一种能够促使传统土壤消毒逐步摆脱对化学品的依赖,最终获取高产、优质、无毒农产品的生物消毒技术。它要求技术、设备、土壤三者高度关联,并能以土传病害因子为控制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杜绝有害化学品为害。推广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
2 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研究动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是现代土壤消毒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技术,其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同时对环境无副作用。国内外研究证明,用低浓度乙醇溶液处理土壤,对土壤中常见土传病害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6,7]。
2.1 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研究动态
早在1999年,Shinmura等[8]在日本通过往病土内添加麦麸、米糠和糖浆,加上地膜覆盖,发现土壤中有害真菌受到抑制。2000年,Blok等[9]在荷兰通过往病土内添加花椰菜和多年生黑麦草汁,加上地膜覆盖,同样得到类似结论。由此低浓度乙醇土壤消毒技术被提出。
2005年,Uematsu等[10]在试验中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处理病土,同时检测土壤中金属离子价态和数量的变化,试验发现,采用浓度为1.0%的乙醇溶液进行土壤消毒,对人为添加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和原生尖孢镰刀菌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进一步验证低浓度乙醇消毒方法的有效性。在处理过程中乙酸发生累积,在还原性土壤环境中能够形成Fe2+和Mn2+等金属离子,使得病原菌在Fe2+和Mn2+溶液环境中被有效的抑制。因此,Fe2+和Mn2+等金属离子可能是生物土壤除害处理中诱导抑制腐病菌的试剂。
2006年,日本千叶大学教授Momma等[11]利用麦麸(发酵后含酒精成分)做土壤消毒试验,同时观察土壤中氧化性强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变化,发现有机酸在还原性土壤中能起到消灭菌虫的作用。
2007年,日本园艺生产和研究院的Kobara
等[12,13]使用乙醇来处理土壤,观察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杀灭根结线虫、尖孢镰刀菌,解决黑星病以及青枯病。
2010年,日本园艺生产和研究院的Momma
等[14]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认为,BSD处理的土壤会增加潜在有机酸制造者的相对丰度,验证了在低浓度乙醇消毒过程中有机酸具有抑制微生物的作用。
2010年,江苏淮阴工学院园艺与景观系的陈伯清等[15]通过黄瓜与草菇轮作及酒精溶液处理土壤,发现黄瓜草菇轮作能有效地遏制根结线虫数量的快速上升,并明显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试验验证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探究出了以2%酒精溶液抑制根结线虫效果最佳,为后续土壤消毒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基础。
2011年,江苏淮阴工学院园艺与景观系的陈伯清等[7]在将乙醇溶液体积分数设置为不同浓度后撒到黄瓜病土中,并加上地膜覆盖,然后在不同天数取样观察,结果显示,在处理后15 d,2.5%乙醇溶液降低土壤根结线虫数量效果最佳,2.0%乙醇溶液对微生物量碳变化的影响最小。这个试验说明了地膜覆盖对乙醇溶液防治根结线虫有增强作用,并能增加微生物量碳。
近年来,此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更好地开发利用此技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2 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关于乙醇消毒技术的研究动态可以看出,关于低浓度乙醇消毒机理存在着两种主流看法,一种是Shinmura[8]的有机酸理论,这种理论被Momma等[11,16]证明和论证。另外一种看法是Kobara等[12]及Momma等[14]的还原态金属离子理论,但是这种理论现今还没能够被很好地证实。
尽管现今有很多关于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方面的研究,但是这种消毒技术体系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在技术研究上,基础研究薄弱。有些技术的应用还未从理论上得到严格论证,有待科学技术研究的进一步突破,同时,技术研究缺乏针对性,体系化程度弱,例如,对该消毒方式处理不同土壤时具体工艺参数、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以及对处理后所种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也较少。在装备研发上,生产企业规模小、科研能力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普遍存在。在技术推广上,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缺乏系统的应用及评估体系。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的发展时间不长,各方面对其应用效果的认识程度不同,有待农业工作者进一步完善和积极示范推广。
3 总结和展望
随着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蔬菜设施栽培受高温、高湿、封闭和连茬种植等因素影响,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可造成减产20%~3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收。同时,根结线虫等为害又加重了枯萎病、根腐病等土传性真菌病害和部分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增加和扩大了病害的发生,已成为当前蔬菜生产的一大障碍。防治土传病害的技术也体现了温室生产管理的最高水平。化学消毒技术虽然能很好地解决土传病害的问题,但是化学消毒剂高残留会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引起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双重问题。
生产上对无残留、低毒害的高效安全土壤消毒技术的要求十分迫切,对此类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现代消毒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可改变传统农业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赖,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土壤高效消毒的效果,从而实现作物、蔬菜、畜禽的稳产和增产,是发展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力保障。同时,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降低农业耗能。低浓度乙醇消毒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其相关科学机理研究尚未深入,物理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从目前已知的试验结果来看,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新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设施园艺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长江蔬菜,2010(4):70-74.
[2] 曹坳程,郭美霞,王秋霞,等.世界土壤消毒技术进展[J].中国蔬菜,2010(21):17-22.
[3] 张巨勇.化学农药的危害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2):23-26.
[4] 曹坳程,郭美霞,王秋霞,等.土壤消毒技术[J].世界农药,2010,32(S1):10-13.
[5] 刘忠泽.助长技术在设施蔬菜领域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设备,2013(3):67-69.
[6] Gamlie A, Austerweil M, Kritzman G. Non-chemical approach to soilborne pest management-organic amendments[J]. Science Direct, 2000(19): 847-853.
[7] 陈伯清,高军,孔令斌,等.乙醇处理及地膜覆盖对土壤根结线虫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 049-7 050,7 065.
[8] Shinmura A. Causal agent and control of root rot of Welsh onion[J]. PSJ Soilborn Dis Work Rep, 2000, 20: 133-143.
[9] Blok W J, Lamers J G, Termorshuizen A J, et al. Control of soilborne plant pathogens by incorporating fresh organic amendments followed by tarping[J]. Phytopathology, 2000, 90(3): 253-259.
[10] Uematsu S, Tanaka-Miwa C, Sato R, et al. Ethyl alcohol as a promising material of 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 for controlling root knot nematode and soilborne plant diseases[C]. Proceedings of 2007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Methyl Bromide Alternatives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2007: 75.
[11] Momma N, Yamamoto K, Simandi P, et al. Role of organic acids in the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soil disinfestation (BSD)[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2006, 72(4): 247-252.
[12] Kobara Y, Uematsu S, Tanaka-Miwa C, et al. Possibility of the new soil fumigation technique with ethanol solution. [C]. Proceedings of 2007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Methyl Bromide Alternatives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2007b: 74.
[13] Kobara Y, Sato M, Sakamoto K, et al. Methods for reductive disinfection of soil, reductive disinfectants for soil, methods for wetting disinfection of soil, wetting disinfectants for soil, and systems for drenching soil with disinfectants[P]. Japan: PCT Patent WO/2007/129467, 2007.
[14] Momma N, Momma M, Kobara Y. Biological soil disinfestation using ethanol: effect on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and soil microorganisms[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2010, 76(5): 336-344.
篇2
关键词 鸢尾锈病;发生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15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美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广泛植树、绿化造园能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园林绿化是与人们身心健康更为直接和紧密联系的一项生态建设,它也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状况和文明进步程度。人们生活在喧嚣的都市中,在快节奏的工作学习中,很少去驻足于公园的树荫之下,闻一闻花的清香、草的鲜嫩。只有在茶余饭后闲暇时,去感受绿树红花带给人的美的享受,街头游园和公园就成了人们放松、休憩的港湾。因此,拥有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鸢尾作为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花卉,在春夏交替季节开花,在驻马店市的街头游园及绿地很多地方普遍栽植,是庭园及绿地中的重要花卉之一。鸢尾高30~50 cm。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型大而奇,宛如翩翩彩蝶,根状茎匍匐多节,粗而节间短,浅黄色。叶为渐尖状剑形,宽2~4 cm,长30~45 cm,质薄,淡绿色,呈二纵列交互排列,基部互相包叠。春至初夏开花,总状花序1~2枝,每枝有花2~3朵;花蝶形,花冠蓝紫色或紫白色,径约10 cm,外3枚较大,圆形下垂;内3枚较小,倒圆形;外列花被有深紫斑点,中央面有1行鸡冠状白色带紫纹突起,花期4—6月,果期6—8月;雄蕊3枚,与外轮花被对生;花柱3歧,扁平如花瓣状,覆盖着雄蕊。花出叶丛,有蓝、紫、黄、白、淡红等色,花型大而美丽。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变种有白花鸢尾,花白色,外花被片基部有浅黄色斑纹[1-4]。鸢尾作为驻马店市街头绿地、春夏交替的草本宿根开花植物,它的花如翩翩的彩蝶,给休闲游憩的广大市民提供了美的享受。鸢尾在养护过程中病害比较多,锈病是主要病害之一。为此,笔者总结了鸢尾锈病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 鸢尾锈病的发生特点
锈病作为鸢尾的一种病害,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锈病可侵染多种鸢尾,主要危害叶片。鸢尾叶片受害后初期出现褪绿色小斑点,不久发展成淡黄色或锈黄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孢状小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处,生于叶片两面,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散发出黄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秋后在叶背后夏孢子堆处长出黑色或黑褐色冬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受锈病危害的植株生长衰弱,花形变小,花质变劣,叶片早落,严重时叶片枯黄死亡,该病菌寄主在鸢尾上就是鸢尾的锈菌。
2 发生规律
病菌可侵染鸢尾中多种植物,转主寄主有缬草和荨麻属植物。在驻马店市4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因高温,病害发展缓慢。连作、氮肥过多、排水不良、植株过密等情况会使病害加重。不同品种的鸢尾抗病特性有一定差异,如素地安、苗色曼等品种及野生鸢尾抗病力弱;矮花紫鸢尾、溪苏鸢尾等品种抗病力较强。
3 防治技术
3.1 土壤处理
对鸢尾的锈病进行防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因此,应经常对鸢尾栽植地的土壤进行更换或者在野外进行充分的轮作,另外还应该每年对土壤消毒1次。
3.1.1 蒸汽消毒。蒸汽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除腐霉病外的其他病原菌,如果结合蒸汽消毒与杀菌剂除菌的效果会比单一的消毒要好。高压蒸汽消毒的效果要差于低压蒸汽消毒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对25~30 cm深的土壤用80 ℃的蒸汽消毒1 h以上。但是对于pH值较低的淤泥土,对其进行蒸汽消毒会导致锰害。解决的办法为在对土壤消毒之前向土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提高土壤的pH值,再对土壤进行短时间的蒸汽消毒即可。
3.1.2 浸泡。该种方法适合于在温室中消毒土壤。首先在5月时播种两色蜀黍等作物,然后在6月中旬左右,当植株的株高达到50 cm时,对土层进行深耕,大概在20 cm处,随后施硝酸钙1 000 kg/hm2。于7月底在土层表面做畦,宽为60~70 cm,灌水并覆盖薄膜。2~3周后,用旋耕机处理土壤并检查pH值和电导值。
3.1.3 化学方法处理土壤。当条件允许时,可以使用杀菌剂和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要使用化学方法消毒土壤,必须满足土壤温度在10~12 ℃的条件,当使用杀菌剂或者是化学药剂后要及时覆盖薄膜。在天气暖和时3 d后即可除去薄膜,阴凉的天气需要7~10 d才可以除去薄膜。
3.1.4 土壤处理的其他方法。由于锈病的传染速度很快,因此只对其进行单一的普通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有效结合多种消毒方式将各种病原菌杀灭。如在种植鸢尾前,向土壤喷施杀菌剂,可以使土表下15~20 cm的土壤中的病原菌杀死。喷施杀菌剂时应注意一定要使杀菌剂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可以采用人工或旋耕机来进行。
3.2 引种及消毒
在引进鸢尾的种球、种根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引种检疫规定,防止引进带病的鸢尾。对鸢尾的种球、种根和鳞茎等可可用含农用链霉素350~700 U/mL的溶液浸30~40 min消毒。培养土可用0.3%的福美双或0.2%的西力生拌5倍细土杀菌。生产用具消毒可用0.1%~0.5%高锰酸钾或5%石炭酸。
3.3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避免连作;二是栽植环境要通风透光,保持清洁卫生;三是合理浇水与施肥,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四是不用污水、生肥浇灌;五是每周或隔周对茎、叶用波尔多液喷1次;六是发现染病植株后,随时将病部除去,伤口用代森锰锌消毒,病害严重者及时拔掉并烧毁、清运,并将周围土壤挖出进行处理,以免造成传染。
3.4 药物防治
在鸢尾锈病发病的初期,可以采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采用大蒜水(将大蒜捣碎浸水取其滤液)喷洒叶面、涂抹病斑及根部浇灌等。也可以将农用链霉素注射于鸢尾植株的根茎部。当鸢尾锈病发生比较严重时,先将病叶剪除,剥去根、茎上腐烂部分,再将植株剩下的根、茎浸泡在50%克菌丹500倍液,或50%退菌特1 000倍液内5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将根朝上放在阳光下晒30 min,待阴干4~5 d,再种于素沙内放阴凉处缓苗。当鸢尾苗长出新根,发生新芽后,重新栽植在消毒过的培养土中或地内[5-6]。
4 参考文献
[1] 刘少霞.鸢尾三病的防治[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5(10):23.
[2] 郭晋燕,张金政,孙国峰,等.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6,33(5):1149-1156.
[3] 张振华,陈海波,李春晖.单花鸢尾栽培技术[J].林业勘查设计,2012(2):98-100.
[4] 齐春辉.鸢尾属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3(19):26-27.
篇3
关键词:温室土壤消毒;中性电解水;杀菌效果;电处理
中图分类号:R123.6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各地市越来越多的建设现代温室或大棚来种植经济型作物。但是随着同一块地的常年累作与重茬,土壤所积累的病虫害也越来越显著。温室土壤消毒可以杀灭土壤中真菌、细菌、线虫、杂草、土传病毒、地下害虫、啮齿动物,能很好地解决高附加值作物的重茬问题,并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主要的土壤消毒方法有化学药剂消毒法,辐射消毒,高温蒸汽消毒法等几种。由于化学药剂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辐射消毒的放射源有一定危险;高温蒸汽消毒的渗透力不强,技术设备要求复杂。这就急需一种简单易操作对环境污染小的且消毒效果较好的一种技术。于是电解水的杀菌消毒作用就显现了出来。但是由于酸性电解水(高氧化还原电位水)的强酸性(pH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
本试验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实验室完成。实验土壤取自烟台市莱山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所属日光温室内。
2.2 实验材料
本文中所使用的中性电解水制备方式为无隔膜电解槽电解的方式。电解NaCl和HCl的低浓度混合溶液,通过控制电解时间与电解强度制备pH值在6.0~7.5之间的电解水。
2.2.1 中性电解水生成装置
中性电解水的制备采用无隔膜电解发生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电解槽、镀铂钛合金电极板、电源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控制系统可以调节电压、电流、电极极性等参数,电压可调范围为0~30V。电解槽尺寸为30cm×20cm×20cm,电极板尺寸为20cm×10cm×0.6cm。
2.2.2 中性电解水的配比
按照每1L水加入1.00g的NaCl和0.1mL的发烟盐酸的比例制取中性电解水。本文每次电解2L自来水,极板间距为8.2cm。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和要求,控制电解电压和电解时间。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土样的选取,采集与处理
在温室大棚内采用S型取样方法,用环刀取样,取得10份土样,土样深度为0~20cm。将土样用塑料袋密封带回实验室。在实验室将所取土样充分混匀。取出3份10.0g土样,105℃条件下烘干24h后,测量土样的平均土壤含水量。
2.3.2 制备不同条件的中性电解水
采用无隔膜电解水电解装置电解所需不同条件的中性电解水。本文所用的电解水的制取条件为30V电压,极板间距为8.2cm,极板浸润深度为15.3cm,电解含有2g NaCl和0.2mL浓盐酸的2L自来水。电解时间分别为10min、13min、16min、19min。所得电解水的pH值分别为6.63、6.95、7.08、7.26(均符合中性电解水的pH在6.0~7.5之间的要求)。
2.3.3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根据配方计算出实验中各种药品所需要的量,分别为牛肉膏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g、自来水1L,准确称取各种成分。向烧杯内加入所需的水量1L,加热搅拌全溶后稍放冷。用10% NaOH调至所需pH值。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入配有棉塞的三角瓶内。装入三角瓶的量以三角瓶容量的1/3为限。试管扎成捆,培养皿用报纸包裹成卷。培养基用0.1Mpa(15lb/in2)高压蒸汽灭菌,温度为121℃维持15min。打开灭菌锅盖,取出已灭菌的器皿及培养基。将消完毒的器皿置于无菌工作台上,点燃一盏酒精灯,将盛有培养基的三角瓶棉塞拔开,在酒精灯附近将培养基倾倒到培养皿中,制作好平板培养基备用。
2.3.4 配制不同处理方式的10-4倍土壤浸出液
秤取1.00g土样9份,其中5份分别用10mL无菌水、10mL电解10min的中性电解水、10mL电解13min的中性电解水、10ml电解16min的中性电解水、10ml电解19min的中性电解水稀释为一倍浸出液。之后全部用无菌水稀释为10-4倍液。另4份土样,全部用无菌水处理成为稀释3倍液,之后分别用10mL电解10min的中性电解水、10mL电解13min的中性电解水、10mL电解16min的中性电解水、10mL电解19min的中性电解水稀释为10-4倍浸出液。
2.3.5 培养菌落与计数
将移液枪调制0.100mL刻度后,吸取1~9标号试管里面的土壤稀释液。接种至培养皿中。每组试验做3组平行实验。用接种棒抹匀后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h。在24h、48h时各读取1次。
2.3.6 培养皿的标号相对应具体处理方式
培养皿上标注处理组1~8和对照组,具体为对照组为对土壤浸出液的菌落培养,处理组1为用电解10min电解水对土壤4倍稀释液消毒的菌落培养,处理组2为电解13min电解水对土壤4倍稀释液消毒的菌落培养,处理组3为电解16min电解水对土壤4倍稀释液消毒的菌落的培养,处理组4为电解19min电解水对土壤4倍稀释液消毒的菌落的培养,处理组5为电解10min电解水对土壤消毒后稀释4倍液的菌落的培养,处理组6为电解13min电解水对土壤消毒后稀释4倍液的培养,处理组7为电解16min电解水对土壤消毒后稀释4倍液的菌落的培养,处理组8为电解19min电解水对土壤消毒后稀释4倍液的菌落的培养。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h和48h的平板菌落计数结果:
表1 中性电解水对温室土壤的浇灌消毒效果
24h和48h的实验结果
处理组1 处理组2 处理组3 处理组4 对照组
24h杀菌指数 2.85 6.37 6.37 6.37 0
24h杀菌率 99.8% 100% 100% 100% 0%
处理组5 处理组6 处理组7 处理组8
24h杀菌指数 2.24 2.55 6.37 6.37
24h杀菌率 99.4% 99.7% 100% 100%
处理组1 处理组2 处理组3 处理组4 对照组
48h杀菌指数 2.86 6.39 6.39 6.39 0
48h杀菌率 99.8% 100% 100% 100% 0%
处理组5 处理组6 处理组7 处理组8
48h杀菌指数 2.17 2.39 6.39 6.39
48h杀菌率 99.3% 99.5% 100% 100%
对实验数据通过软件SPSS18.0版进行处理分析,采用LSD0.05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杀菌率与杀菌系数经过LSD0.05显著性分析显示,24h以及48h的杀菌率与杀菌系数处理组1~8以及对照组的3组平行实验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由此认为所有数据具有可信性。由此可以得出无论经过哪一种方式消毒的土壤,均比未消毒的土壤细菌含量显著降低。
4 实验总结
由表1可得知,未经过中性水杀菌处理的土样细菌数平均为2.47×106CFU/g,而经过中性电解水处理的土样,最高的细菌含量不过为1.67×104CFU/g。经过中性电解水处理的2种方式,其对土样的杀菌效果灭杀率均在99%以上。此外,电解时间越长的中性电解水杀菌消毒效果越好,但是所提升的杀菌效果不及所消耗的多余电能,由此可见能达到pH要求的中性电解水杀菌效果还是相当可观的。中性电解水对土壤浸出液的杀菌效果略好于直接用中性电解水处理土样。可能是由于土样中一些凝聚体和团粒结构影响了中性电解水的部分杀菌效果。而土壤浸出液和中性电解水更能充分的接触,增加了中性电解水对细菌的接触面积,从而杀菌结果略好于直接对土壤消毒。
参考文献
[1] 曹薇,施正香,朱志伟,等.电解功能水在养殖业的应用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增刊2):150-154.
[2] 薄玉霞,张爱容,马新爱,等.高氧化还原电位酸性水制备及杀菌效果的试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0,17(3):137-140.
篇4
常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1、五氯硝基苯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75%五氯硝基苯50克、代森锌100克混合后,再与15公斤细土拌匀,翻入土壤,浇水1周后播种或扦插。可预防幼苗立枯病、炭疽病、猝倒病、菌核病等。
2、福尔马林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福尔马林30毫升加水5公斤,均匀喷洒在地表,用薄膜覆盖严密,闷7天后揭开薄膜,使气体挥发,隔2天后扦插或播种。可预防立枯病、褐斑病、炭疽病等。3、多菌灵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拌细土5公斤,均匀撒在苗床上,浇水后扦插、播种。可防治根腐病、茎腐病、灰斑病等苗期病害。
篇5
关键词:松苗立枯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76-1
松苗立枯病是苗圃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一类病害,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都有发生,东北和华北地区更为严重。各苗圃每年因该病的为害,使苗木生产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经调查,公主岭市桑树台林场苗圃樟子松发病率在20%左右,个别地块达40%以上。
松苗立枯病除危害落叶松、红松、樟子松、赤松、黑松、云杉、冷杉等多种针叶树外,还能为害黄波萝、水(花)曲柳等阔叶树,以及一些农作物等。
1 病害症状
松苗立枯病是为害根、茎、叶的局部病害,但往往引起全苗死亡。在不同的发病期,病害症状表现也不相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1 种芽腐烂型
播种后发芽前的种子和发芽后没出土的幼芽被病菌侵染后,组织腐烂以至死亡,苗床出现缺苗现象。该立枯型是在出苗前发生,肉眼无法直接看见。
1.2 猝倒型
幼苗出土后,1~2月以内,幼茎尚未完全木质化之前最为常见。幼茎基部组织受病菌侵染后,出现水渍状透明病斑,继而腐烂,上部退色萎蔫,幼苗随即倒伏。因倒伏过程发展迅速,使倒伏病苗的针叶往往保持绿色。由于病菌借土壤传播,幼苗集中,使幼苗病害蔓延极快,在苗床上出现斑状缺苗现象。
1.3 立枯型(根腐病)
发生在幼苗茎部木质化以后的时间内。根部皮层和幼根受病害侵染后,组织腐烂坏死,地上部分严重缺水,造成全苗迅速干枯死亡。由于茎基部已木质化,使枯死苗木直立不倒。拨出病苗时,根皮由于腐烂留在土里,俗称“脱裤子”。
1.4 茎叶腐烂型
幼苗出土后如被病菌侵染,并在空气湿度过大的情况下,在叶和茎部出现灰白蛛网状物,同时叶和茎部出现腐烂萎蔫病状,不久全苗即死,该类型多在高温的地区发生。
2 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内生活,并在里面过冬。春季土壤解冻后随即开始活动,与种苗接触后,使种苗发病死亡。病菌在死亡的种苗上继续生活繁殖,遇到健康种苗又可重复侵染。
3 发病规律
3.1 发病期
发病的早晚和气候条件及播种期等有关,当病菌得到一定温度及适合的寄主时就会发病。落叶松、樟子松等猝倒型立枯病,5月中旬苗木出土后就开始发生,以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最重,至6月末基本停止发病。
3.2 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重。如发病期间遇到土壤含水量高或降雨次数多、雨量大的情况下,病害也重。
3.3 育苗技术与发病的关系
(1)种子处理与发病的关系:种子处理方法不同,发病情况不一。雪藏催芽,混沙催芽和混沙雪藏催芽发病轻,高温催芽和水侵浸芽发病重。此外,种子催芽程度与发病有关,种子处理太生或过熟发病重,处理适宜的发病轻。
(2)播种期与发病关系:秋播或春播时,适时早播发病较轻。
(3)施肥与发病的关系:使用没腐熟的堆肥、厩肥或过量施用氮肥时较重,使用隔年堆肥和厩肥发病较轻。
(4)遮阴与发病的关系:遮阴幼苗幼嫩易被病菌侵染,发病较重,全光育苗病害较轻。
4 防治方法
4.1 育苗技术防治措施
(1)圃地选择:选择圃地时,要选择平坦、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地势低、排水不良的土壤,对育苗不利,尤其是低洼地不能育红松。如在粘土、积水地育苗时,必须进行土壤改良。
(2)合理施肥:施用经过腐熟的基肥,最好用隔年肥,土壤中磷肥不足时立枯病较多,应适当施些磷肥。
(3)适量浇水:小粒种子每天浇水2~3次,红松一天浇1次,把水浇足,7月下旬开始不用浇水。
4.2 药剂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在种子催芽之前,用以下药剂和用量进行种子消毒。硫酸铜:每50公斤用0.15~0.45公斤。高锰酸钾:每50公斤种子用0.15~0.25公斤。浸2~4小时后进行催芽。此外,每50公斤种子还可以用0.1公斤赛力散拌种。
(2)土壤消毒:土壤消毒主要有以下几种:A、翻地后将药粉撒在圃地,然后做床。B、做好床后将药液或药土撒在床面上。C、播种后将药液或药土撒在床面上。
土壤消毒可用的药剂和用量:硫酸亚铁10~30克/平方米,1%波尔多液1.5公斤/平方米加赛力散5~8克/平方米,代森锌4~6克/平方米,苏化九0.75公斤/1000平方米,稻脚青4~6克/平方米卡普顿4~6克/平方米,敌菌灵2~3克/平方米。
4.3 苗期喷药
篇6
关键词:林业;苗木技术管理;具体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将林业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随着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被不断提高,直接关系林业长远发展的苗木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更好的加强林业苗木技术管理,这是林业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1 苗圃的合理选择
苗圃的选择对苗木的培育最为关键,在苗圃选择过程中应该寻找交通较为便利,位置适中的地方,选择的地势应该以平坦为宜,方便灌溉与排水,而且应该选择适合苗木生长的沙土壤、轻壤土和壤土。在这些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不同的苗木还应该寻求不同的苗圃,对针叶树苗木应该选在上层较厚、避风、雨水丰沛湿润而且日照平缓的坡地。阔叶树苗木要选在土壤深厚的向阳处。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将苗圃进行区域划分,不同的苗木种植在不同的区域,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也更有利于苗木的生长。
2 对土壤的技术管理
土壤对苗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体现在先天性的土壤因素上,也存在后天对土壤的技术管理因素上。首先,当开辟一个新的苗圃或者或者多次使用同一个苗圃的时候,需要对苗圃进行深耕松土,确保后期苗木栽培的有效成活率。每年一次的翻耕和深耕可以将原先苗木出土后的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和杂草清除,为新苗木的栽种提供一个肥沃的土壤环境。在这之后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树木的生物特性而确定合理的轮作苗木。其次,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在增加实施有机肥的同时,可采用客土法,偏沙化的土壤可以混拌泥炭土,偏酸化的土壤可以增施石灰、草木灰等,偏粘性的土壤要混入一些泥沙,碱性土壤可以混拌一些经过消毒处理的草炭灰松林土等,通过以上方式有效的改善土壤的蓄肥、蓄水能力,从而增强突然的通透性,给苗木生长提供更适宜的土壤空间。最后,对选用苗圃的土壤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消灭土壤中各种对苗木存在威胁的病原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硫酸亚铁等农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有需要的情况下要在耕地或者播种是再次进行杀虫消毒。
3 选种育苗的管理
选种育苗是培育苗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方面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苗木的后续培育,不能有丝毫的轻视,应该从多个步骤严格控制选种育苗的过程。首先,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时,要对种子进行检验检测,及时发现和淘汰病、劣种,留下优良种子。选取优质种子之后要进行消毒计划,在播种前一般运用药液浸泡或者拌种,从而帮助苗木在培育过程中的有效消毒,防止苗木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危害。这一系列过程完成后,就需要根据苗木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应的时间进行播种育苗。其次,要掌握好播种的方法,根据树木种子的要求和特性分别采用散播、点播、分播,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种子品质、树种的生物特性以及土壤、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合力控制播种量,从而确保种子在播下之后能够迅速成活。最后,就是要留心播种后的覆土细节。覆土土壤的要求、覆土的厚度、覆土的方式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及相关情况而定。
4 使用技术避免苗木受到日灼和霜冻
苗木因为刚刚长成,对生存的自然条件要求往往比成年的树木苛刻,在夏季烈日高温的暴晒下容易烧苗,冬季严寒或者霜冻容易出现冻死冻伤苗木情况。在培育苗木的过程中,夏季最好能够对苗木做一些遮阴保护,以确保高温高湿对苗木灼伤。但是在夏季遮阴过程中也要根据苗木的特殊性能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松类苗木就不应该进行遮阴处理,遮阴反而容易造成松苗的生长不良。在冬季严寒季容易出现霜冻的季节里,要谨防霜冻给苗木造成损失。为了能够有效做好霜冻,在夏季就应对一些容易出现霜冻的植物苗木进行及时的管理,停施氮肥、合理控制灌溉次数和量,增施磷钾肥,从而能够有效促使苗木更加木质化,确保冬季不会发生霜冻现象。
5 信息化管理苗木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苗木进行管理,加强苗木培育过程中的信息化平台搭建,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苗木进行管理,通过快捷的网络技术组织、以及引导苗木培育的信息,实现全天二十四小时的监控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提高苗木的培育能力。
总而言之,苗木技术管理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全局,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加强对苗木的管理,从而确保苗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提升,并且在品种多样化上有所突破,从而满足林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左好学,马玲珍,原兰香.武陟第一黄河河务局黄河花卉苗木管理模式探索[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8.
[2] 郭洪涛,张山起.沧州盐碱城区绿化树种的选择与养护[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篇7
1保苗园地与养殖园地建设
1.1保苗园地建设
1.1.1建设塑料大棚以养殖天蚕1hm2的面积计算,需要建设120m2的塑料大棚。在塑料大棚内扦插蒿柳,到秋季上冻之前,在大棚上面覆盖塑料膜,为翌年春季养蚕作好准备。其目的是为养殖稚蚕提供保温、保湿、防风、防冻、减少敌害的场所,便于保苗、养中消毒和操作。
1.1.2做扦插床扦插蒿柳床宽100cm、高25cm,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床与床间隔50cm作为操作道。
1.1.3扦插的株、行距在塑料大棚内扦插蒿柳,株、行距为20cm×20cm,采用墩式扦插5~7株,呈梅花形状。
1.1.4扦插蒿柳时期扦插蒿柳可在秋季土壤上冻之前,也可在春季土壤解冻之后进行。如果在春季扦插蒿柳,土壤解冻深度要达到20cm。无论在哪个时期扦插,扦插结束后都要浇水,防止透风。
1.1.5剪插条段方法在剪枝条段之前,要选择无病、冻害、木质化程度高、芽位明显、直径在0.8cm以上的枝条,剪条段长度为15cm,在枝条芽上端1.0cm处剪断。
1.1.6蒿柳扦插方法枝条段要立着插,扦插深度为15cm,插条顶端与地面相平。扦插结束后向床面浇水,促使插条与土壤紧密结合,防止透风,有利于提高扦插成活率。
1.2养殖园地建设
1.2.1扦插地的选择根据蒿柳喜水的生理特性,扦插地块要选择洼地、二洼地或平地,有利于土壤水分供给蒿柳生长发育的需要。除此之外,蒿柳园地的建设也要考虑通风良好的自然环境。在选择使用土地时,要考虑水资源(1hm2蒿柳园地必备1眼机井),确保蒿柳园地用水。
1.2.2扦插土地整理首先要对土地进行旋耕和起垄,垄距与大田农作物垄距相同,起垄之后,再次在原垄沟采用小犁铧趟一次,目的是达到土壤松散透气、不板结,便于在垄沟扦插。
1.2.3剪插条段方法对选择枝条与剪枝条段的长度,同1.1.5。
1.2.4蒿柳扦插方法枝条段要在垄沟内横向立插3株,间距5cm、株距10cm,以每延长米扦插30株标准延伸。行距是扦插5个垄沟空1个垄,扦插深度为15cm,插条顶端与地面相平。扦插结束后向扦插垄沟浇水,使插条与土壤紧密结合,防止透风,有利于提高插条成活率。采用2年生蒿柳树养殖,每亩扦插枝条在35万根至40万根。
2养殖场所与天蚕种卵消毒
2.1养殖场所消毒
2.1.1养殖场所消毒在养殖之前,要对塑料大棚的周边环境进行清扫,清扫的杂物要进行焚烧,清扫后向地面撒生石灰,撒灰厚度以不见地面土壤即可,要杜绝病源。
2.1.2养蚕用具消毒在确定养蚕之前,要对养蚕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把所有养蚕用具采用3%甲醛液(液温25℃)洗刷,然后置于阳光下曝晒。在收蚁前24小时用3%甲醛液(液温25℃)浸泡30分钟,方可使用。
2.1.3塑料大棚消毒当塑料大棚内温度达到25℃以上时,用3%甲醛液喷雾棚壁、棚顶;喷药结束后,棚内地面要撒布生石灰,撒灰厚度略见地面,然后密封门,棚内温度保持在25℃以上,待收蚁。
2.2天蚕种卵消毒
2.2.1甲醛卵面消毒液的配制采用甲醛消毒,甲醛(36%)、水按1∶11的比例配制,即得3%甲醛液。消毒方法:将卵纸浸泡在配制好的消毒液中,药液温度为25℃,消毒时间30分钟,然后用25℃的清水脱药漂洗2~3次,并及时晾挂在催青室内,避免再次感染病毒。
2.2.2盐酸甲醛卵面消毒液的配制用盐酸甲醛混合液消毒,将盐酸(分析纯)、甲醛(36%)、水按1∶1∶11的比例配制,即得3%盐酸甲醛混合液。消毒方法:将卵纸浸泡在配制好的消毒液中,药液温度为25℃,消毒时间30分钟,然后用25℃的清水脱药漂洗2~3次,及时晾挂在催青室内,避免再次感染病毒。
3收蚁、养殖与管理技术
3.1收蚁
3.1.1收蚁日期确定收蚁日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最佳日期是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采用蒿柳养殖天蚕,幼虫全龄期经过45~48天。在塑料大棚内养殖1~3龄幼虫,龄期经过13~15天,在蒿柳园地养殖龄期经过32~33天。也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推算,确定收蚁日期。
3.1.2纸上产卵收蚁在收蚁之前,要把大棚内的蒿柳植株用线绳捆绑起来,以5~7株为1捆,在初见孵化幼虫时把产卵纸固定在枝叶较密处的中间位置,在幼虫上树之后,解开捆绑植株的线绳,促使幼虫分散食叶。
3.1.3散卵收蚁在卵面上放其他植物引棵,待幼虫爬到引棵上面之后,把引棵拣出放到树叶较密处。
3.2养殖
3.2.1养殖温、湿度在塑料大棚内养殖温度:1龄27~28℃,2龄25~26℃,3龄23~25℃,相对湿度70%~75%。在阳光充足时,可在塑料大棚上面覆盖遮阳网,使温、湿度昼夜一致,温度不能忽高忽低,防止高温,要保持大棚内通风良好。
3.2.2幼虫密度在塑料大棚内利用2年生蒿柳养殖天蚕,棵(墩)树放幼虫密度为1~3龄幼虫15~20头,幼虫食叶位置分布要均匀。在蒿柳园地自然条件下,采用2年生树养殖时,棵(墩)树放幼虫密度要根据树冠的大小、侧枝的数量灵活掌握,3~5龄幼虫一般放5~7头,原则是以稀放为主,每亩养蚕50000~60000头。
3.2.3棚外养殖把幼虫移出棚外养殖适期是在3龄后期,移出的最佳阶段是幼虫食叶1~3天,就眠在新的蒿柳枝叶上面。幼虫移出塑料大棚后,在野外自然树上食叶,直到作茧,不需要匀蚕、剪移。
3.2.4养中消毒在塑料大棚内养殖1~3龄幼虫过程中,一是要保持棚内清洁;二是进入棚内要更换工作服和鞋,防止将病菌带入棚内;三是作好养中消毒。在养中消毒时,配制3%甲醛溶液,对棚顶、棚壁及地面每3.3m2喷雾药液3mL,棚内温度25℃,消毒1小时,然后通风;也可采用200倍液漂白粉,用喷雾器喷雾对棚内进行严格消毒,每天1次;棚内地面撒布生石灰,每2天更换1次。
3.2.5养后消毒把幼虫移出塑料大棚之后,要及时对用过的塑料大棚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方法、消毒药剂、药液配制和方法同2.1.1、2.1.2和2.1.3。
3.2.6采茧与剥叶采茧可在结茧后一周进行。采茧后宜及时剥去茧外蒿柳叶,否则在蒿柳叶晾干后不好剥叶。在剥叶时,应随时剔出油烂茧和不良茧。
3.3管理
3.3.1剪伐蒿柳在塑料大棚利用蒿柳养殖天蚕,在3龄后期移蚕时(5月上中旬),同蒿柳植株一起剪出,剪蒿柳植株距地面的高度为5cm。同时要加强水、肥和除草的管理,有利于蒿柳植株的生长发育,确保翌年收蚁。蒿柳园地的植株要2年轮剪一次,剪伐适期要在树液流动之前或树液停止流动之后的春季或秋季进行,对剪下的枝条可进行扦插,扩大养殖面积。
3.3.2防止干旱在野外蒿柳园地养殖时,要保持蒿柳园地土壤湿润,保证蒿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如果土壤干旱会造成蒿柳植株中下部位的叶枯萎、叶色变黄,导致幼虫食用不良叶,诱发病害。
3.3.3棚内蒿柳管理一是保持土壤湿润,满足蒿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二是及时除草,发现敌害(主防鼠害)要及时杀灭;三是当塑料大棚插床新枝条生长到30cm高度时可施入氮、磷、钾复合肥,施肥量为2.5kg。
3.3.4园地蒿柳管理在新枝条生长到30cm高度时,要施入氮、磷、钾复合肥,亩施肥量为25kg,施肥后要重新起垄,把原垄台改成垄沟。其他管理事项同1.1.7。
3.3.5预防敌害主要敌害是蜘蛛、椿象、麻雀和鼠害。在塑料大棚养殖期主防蜘蛛和鼠害,在野外蒿柳园地养殖要主防椿象、麻雀和鼠害。
4天蚕茧的烘杀与保护
4.1天蚕茧的烘杀
采集的天蚕茧要在20天之内进行烘杀,不能积压存放,防止成虫羽化。烘杀时,要在铁锅内装2/3的细石沙,然后把细石沙烧热,细石沙温度为80~90℃,把天蚕茧装入铁筛内,装茧量为铁筛容积的1/3,然后把铁筛放入铁锅内的细石沙上面,盖上锅盖,每隔10分钟,打开锅盖,上、下翻动天蚕茧,使烘杀温度达到一致,烘杀时间为30~40分钟。
4.2天蚕茧的烘干
把烘杀后的天蚕茧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60~70℃,烘干时间为4小时左右。在此时间内,要把茧从烘干室内取出,通风排潮2~3次,每次20~30分钟,手感丝茧无潮气时,再晾4~6小时后入库。
篇8
[关键词] 黄瓜 病虫害 发生 防治 天镇县
[中图分类号] S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77-01
黄瓜病虫害发生于与防治影响到了菜农的经济利益,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为了为了使菜农不再为黄瓜病虫害担忧,让其生活更加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结合山西省天镇县提出黄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黄瓜的主要病虫害
黄瓜的主要病害有: 猝倒病、立枯病、沤根、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花叶病毒病、灰霉病和菌核病,其中为害严重的有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枯萎病和菌核病。黄瓜的主要虫害有: 蚜虫、白粉虱、叶螨、红蜘蛛及根结线虫, 前面2 种为害较为严重。1、黄瓜猝倒病。症状:表现为茎基部有水浸状病斑,渐变黄褐色,并逐渐干枯,呈线状,使幼苗突然贴地倒伏;当湿度大时,还会出现腐烂状,并有白絮状菌丝;在果实上发病,则病斑扩大,呈黄褐色,水渍状,大斑块腐烂,病瓜外表有白絮状菌丝。发病规律:为真菌性土传病害,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在有水、有雨条件下传播较快。2、黄瓜立枯病。症状:一般在育苗的中后期发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期在下胚轴或茎基部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斑,病部向里凹陷,扩展后围绕一圈致使茎部萎缩干枯,造成地上部叶片变黄,最后幼苗死亡,但不倒伏。根部受害多在近地表根颈处,皮层变褐或腐烂。在苗床内,发病初期零星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相似,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轮纹或稀疏的淡褐色蛛丝状霉,且病程进展较慢。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病菌适宜土壤PH值为3~9.5,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病菌主要通过雨水、水流、带菌肥料、农事操作等传播。幼苗生长衰弱、徒长或受伤,易受病菌侵染。当床温在20℃~25℃时,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播种过密、通风不良、湿度过高、光照不足、幼苗生长细弱的苗床易发病。
二、黄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山西省天镇县其一运用温室消毒技术。现代温室环境有利于病原菌、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生长、繁殖。因此, 在黄瓜等蔬菜种植前, 对温室进行消毒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有效的。主要消毒方法(1) 温室框架消毒, 应用磷酸三钠、敌敌畏、硫磺、福尔马林等杀虫、杀菌消毒剂喷雾或熏蒸温室内的钢筋支架、加热管道、走道及四周玻璃或塑料膜;(2) 土壤、基质消毒, 应用福尔马林、澳甲烷、夏季自然高温消毒土壤、基质; (3) 滴灌系统消毒, 应用硝酸、福尔马林溶液对滴头、滴管、砂滤器、母液罐冲洗、浸泡消毒;(4) 蓄水池消毒, 清除池底杂物、污泥、清水冲洗水池, 然后用福尔马林或其它消毒剂消毒蓄水池。
其二运用棚室生态调节。通过温室放风排湿, 限制叶面水珠形成, 防止霜霉病和黑斑病的蔓延。科学控制温湿度可以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 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二是叶面微生态调控。在白粉病刚发生时, 喷小苏打500 倍液, 每3 天喷1 次, 连喷5~6 次, 调节酸碱度抑制真菌, 防治白粉病。其三运用在黄瓜猝倒病的防治中,为了防止出现10 ℃以下的低温、高湿环境,可采用地热线加温,或扣小拱棚增温;每平方米床土用50%拌种双粉剂7 g 消毒;采取高垄或高畦栽培法,大棚内推广膜下暗灌水,以防低温高湿;发病初期用72%普力克400 倍液喷雾。其四,运用栽培管理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 这对于发生、为害所需温、湿度范围较宽的白粉病而言, 在生产中选用抗病品种就显得更为重要,并且在长达3~4个月中进行1~2 次化学农药防治, 有的温室甚至可以不用农药防治,适时的进行整枝、打老叶, 防止因枝叶过密, 造成有利于病害传播、发生的小气候环境;及时清除病虫残枝、残叶, 保持温室内的清洁, 尽可能的减少引发病虫害的病菌源、虫源;严格制定、执行生产操作规程,杜绝操作人员、参观人员以及生产用具成为病虫的传播者。最后,在防治黄瓜蚜虫中。加强田间管理,严防干旱;利用蚜虫的天敌蚜蝇或瓢虫灭蚜;利用蚜虫的趋黄色特性,在黄色板上涂机油或农药粘杀蚜虫;也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特性,有蚜虫的地方挂银灰膜或覆盖银灰膜驱蚜;可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500 倍液喷雾,或用40%乐果1500 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60 kg)。保护地可用5%灭蚜粉尘喷粉
三、结语
如果不及时防治黄瓜病虫害的话,很可能导致菜农年年减产,经济出现严重问题,使得黄瓜供应量不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阻碍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山西省天镇县蔬菜专家积极应对,研究询问防治方法。最终,经过试验得出比较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中,笔者结合山西省天镇县具体情况从黄瓜主要病虫害、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庆伦,苏英杰,孟宪国,张新龙,贾中青,马宪军. 大棚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09(06) .
篇9
关键词: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S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86-1
1有机蔬菜的基地要求
1.1基地的选择
在种植有机蔬菜时,需要选择基地,因为基地是确保有机蔬菜生产的保证和基础,基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有机蔬菜的质量。在选择基地时,应该选择完整的地块,在地快之间不能有进行常规作业的地块。选择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要与常规作业的基地相分离,在其边界上应该标明记号,如设置隔离带等。
基地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水、土壤、大气等。在选择基地时,应该选择纯净的水质、未受污染的土壤、清洁的大气等,这样可以确保有机蔬菜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国家对环境有一定的质量标准,有机蔬菜的生态环境也应该达到国家对水质、土壤以及大气等方面的质量标准。
1.2转换期
有机蔬菜生产是由常规生产转换而来的,转换时间一般需要两年,然后所种植的蔬菜采摘后才能作为有机蔬菜产品出售,有些蔬菜的转换期需要三年时间,如多年生蔬菜。转换期的计算是由生产方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时开始算起,在转换期间,生产者必须完成有机生产的所有操作要求。
2有机蔬菜的栽培
2.1选择品种
在栽植有机蔬菜时需要选择种子和种苗,所选择的种子和种苗必须适应种植基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同时对于一些能够抵抗病虫的蔬菜品种,应该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在种植初始阶段可以使用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常规种子,但不能使用转基因种子和包衣种子等。
2.2种子的处理技术
在种植有机蔬菜之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这样可以在最初阶段预防病虫,在进行消毒时,可以采用温汤浸种或者天然物质消毒等技术。其中天然物质消毒有采用高锰酸钾、石灰水及木醋液等物质进行,同时,消毒过程中根据不同物质采取不同比例进行配制和浸泡。
2.3土壤和棚室的消毒工作
在对有机蔬菜基地进行预期轮作时,要对基地土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毒,消毒时可采用晶体石硫合剂、生石灰、木醋液等。在播种之前,要对苗床进行消毒,然后采用塑料薄膜或者地膜等对其进行密闭。
3种植有机蔬菜的肥料使用技术
3.1使用的肥料种类
在种植有机蔬菜时,需要使用一些有机肥料,如绿肥、粪便、草木灰、肥饼及微生物肥料和有机专用肥。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矿物质,如磷矿粉、氯化钙、钾矿粉等。
3.2使用肥料的方法
在种植有机蔬菜时,应该将种菜和培肥地力同时进行。蔬菜种植需要一定的底肥,而且底肥的使用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基肥是蔬菜种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所施肥的总量中80%被用来作基肥,然后将基肥与耕作地土壤相混,从而便于植物吸收。施入基肥后,还应该对蔬菜进行追肥,在施追肥过程中应该根据蔬菜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如对于根系浅、密度大的蔬菜可以使用铺施的方式,在蔬菜生长到具有3~4片的菜叶时,把肥料先晾干然后制成细粒,将这些肥料均匀地撒到土壤中,并及时浇水;对于根系较集中且间距较大的蔬菜可以采用开沟的方式进行施肥,在开沟过程中要确保根系不被伤断,然后将肥料撒到所开的沟中,最后用土将沟填埋并进行浇水;而对于那些种植行距大的蔬菜,在施肥时可以采用开穴的方式进行追肥。
4病虫的防治技术
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会有一些病虫出现,而对于这些病虫不能采用化学合成农药进行杀虫,而是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选用品种时要选择一些抗病的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消毒,然后采用合理的肥水管理、轮作及对虫害的天敌进行保护等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
4.1防治病害
在防治病害时一般采用硫磺、石灰以及波尔多液等进行杀菌处理。如在防治真菌病病害时采用植物制剂、杀菌肥皂、醋等方式,对于多种病害在防治时一般采用杀菌较好的杀菌剂高锰酸钾。
4.2防治虫害
在防治虫害时,一般通过释放虫害的天敌或植物性的杀虫剂、软皂等杀虫剂,同时也可以通过使用视觉性或者物理性的防虫网等设施对病虫进行防治。
5结语
有机蔬菜的生产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蔬菜食用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在生产有机蔬菜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生产技术规程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袁克双,杨成刚,薛恩玉.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03).
[2]柴冬梅,李平,夏廉法.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蔬菜,2012,(01).
篇10
[关键词] 农田栽参; 综合改良措施; 微生态; 土壤消毒; 绿肥回田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the change of the soil micro-ecology of farmlands, which used for ginseng cultivation, brought by comprehensive soil improvement. The process of soil improvement was described as follows: soil was sterilized using trichloronitromethane, and then perilla seeds were planted. After growing up, the perillas were turned over into the field and fermented, then organic fertilizer was added. Rotary tillage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interval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reated soil were measured, as well as microbial diversity, which was illustrated using 16s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The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data of ginseng seedlings were recorde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after improvement,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as increased and soil bulk density was decreased, compare to the controls, and the fertility in 0-20 cm of soil layer was in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Additionally, th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as changed greatly. In detail, alpha diversity of the soil decreased after soil improvement while the beta diversity increase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chievement of soil improvement, ginseng seedlings were planted.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land blocks, the survival rate of ginseng on improved blocks was increased up to 21.4%, and the ginseng physiological index were all better than the controls.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rehensive soil improvements including soil sterilization, green manure planting and organic fertilization applic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oil micro-ecology in farmlands. This study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future standardization of ginseng cultivation on farmlands.
[Key words] ginseng cultivation on farmlands; comprehensive soil improvement; soil micro-ecology; soil sterilization; green manure planting
人Panax ginseng C. A. Mey是传统名贵药材,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中国是人参主产国,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中国主要的栽参模式为伐林栽参,森林资源破坏性强,生态压力大,目前每年用于人参栽培所消耗的林地达上万亩[2],很多老参区已基本无林可伐[3]。人参是多年生忌根植物,连作障碍问题严重,极大制约了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人参的忌地性加重参地资源的紧缺,新参地资源的发掘势在必行。农田栽参是利用传统田地进行休耕种植人参,可实现传统作物与人参轮作,从而解决参林争地的矛盾,是人参种植的发展方向[5]。
土壤是人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与人参生长发育、产量与质量都密切相关。农田土与林区腐殖土相比,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较差,孔隙度小,容重大,不利于人参生长[6-7]。因此,栽培前的土壤改良是农田栽参的关键。然而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复合因素影响人参生长发育、产量与质量,单一措施无法有效改善农田的微生态环境。已有报道,土壤消毒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病原菌,减轻土传病害[8],绿肥回田不但改变土壤的结构而且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9],施肥改土增加土壤肥力,保证人参的顺利生长[10]。因此,可以认为多种措施的综合使用能够促进农田栽参的有效开展。
本研究利用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的综合措施对农田微生态环境进行改良,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变化和人参存苗率及生长指标,初步建立一套适合农田栽参土壤改良的综合办法,为农田栽参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样地选择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靖宇县农田栽参试验基地(126.8°E,42.39°N),本试验于2014―2015年开展,本次试验共用地667 m2。该试验地是传统的农田,前茬作物为玉米Zea mays L.。玉米收获后,地块经旋耕备用。小区试验(面积为111 m2)随机排布,试验设计见表1。农田地处理之后,对照及处理地旋耕2次,深度达40 cm,之后按照林地栽参方式,进行做床、播种等农艺措施。人参、苏子Perilla frutescens Britt. 种子及农家肥由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人参选择一年生人参苗移栽,苏子采用撒播方式种植。
1.2 土壤样品采集 10月15日,人参做床之前采集土壤样品。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个点,分别取每个点1~10,1~20,21~30 cm不同土层样品,并将5个点不同土层样品分别混匀,过筛(2 mm),共18份样品。每份样品分为2部分,一部分用于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另一部分于-80 ℃保存备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3次重复。
1.3 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 采用水浸提法测定土壤的pH[11];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水合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12];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中氮含量[13];微波消解法测定土壤金属元素。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 采用MOBIO PowerSoil Kit(MOBIO,美国)提取土壤总DNA,利用通用引物27F/338R扩增细菌16s rRN段[14],标签序列见表2。序列扩增、纯化、均一化参照Rodrigues等[15]描述。采由Illumina Misq测序平台获取土壤细菌宏基因组序列,读长为PE250,采用QIIME软件进行序列分析[16]。数据预处理,采用Flash的软件融合双末端序列,通过各样品标签序列对数据进行区分并归类,去除非靶区域序列及嵌合体[17]。采用RDP classifier将序列进行物种分类,对每个样本和每个物种单元分类进行序列丰度计算构建样本和物种分类单元序列丰度矩阵[18]。根据序列相似度(97%)构建操作分类单元(OTU)。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计算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衡量样本物种多样性[17]。
1.5 存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分析 于次年7月中旬,调查人参的存苗率,株高及茎粗,每个小区随机选取2 m2,统计存苗数及人参的生长指标,3次重复。
1.6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在P
2 结果分析
2.1 综合改良措施降低土壤容重 综合改良措施降低0~30 cm土层的容重,见图1。与对照相比,0~10,11~20,21~30 cm土层容重分别下降了4.0%,9.3%,1.0%。结果表明,与21~30 cm土层容重相比,综合改良措施对0~20 cm土层容重影响较大。
2.2 综合改良措施降低土壤pH 与对照相比,综合改良措施显著降低0~30 cm土层的pH,见图2。与对照土层相比,0~10,11~20,21~30 cm土层中pH分别下降了3.9%,3.4%,2.8%。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综合改良措施对土壤pH的影响减弱。
2.3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土壤肥力 综合农田土壤改良增加土壤0~20 cm土层的肥力,见表3。与对照相比,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之后的地块,0~30 cm土层,总氮,有机质有效磷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钙(Ca)、铜(Cu)、铁(Fe)、钾(K)、镁(Mg)、锰(Mn)、钠(Na)、锌(Zn)含量增加,其中0~10 cm土层中各元素含量显著增加;21~30 cm土层中K,Cu的含量低于对照土层中的含量。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层肥力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弱。
2.4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与对照土层相比,综合农田土壤改良措施降低0~20 cm土层细菌OUT,Shannon指数(H′),随着土层加深,OTU,H′降低减弱,而21~30 cm土壤中OUT,H′高于对照土层,见图3。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显著降低0~10 cm土层中细菌Alpha多样性。
2.5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与对照相比,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变不同土层细菌群落的组成,见图4。在门的水平,农田土壤中主要包含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TM7,Planctomycetes,Chloroplast,Nitrospira,Chloroflexi,Armatimonadetes,Euryarchaeota,Gemmatimonadetes,Chlorobi。c对照土层相比,综合处理0~1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除Proteobacteria,Verrucomicrobia和Nitrospira之外)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率为17.5%~81.1%;11~2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Planctomycetes,Chloroplast,Nitrospira,Chloroflexi,Euryarchaeota,Gemmatimonadetes丰度下降8.7%~71.8%;21~3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TM7,Armatimonadetes,丰度下降了3.5%~38.9%,而其他群落丰度增加,增加了8.8%~21.5%。在科的水平,与对照土层相比,0~10 cm土层细菌除Enterobacteriaceae外,Ruminococcaceae,Pseudomonadaceae,Moraxellaceae,Lachnospiraceae,Sphingobacteriaceae,Porphyromonadaceae,Comamonadaceae,Xanthomonadaceae丰度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率为4.4%~53.4%;而11~2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度均增加,增加率为6.5%~67.3%;21~30 cm土层,除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adaceae,Moraxellaceae,Sphingobacteriaceae外,细菌群落丰度表现上调,增加了0.3%~81.0%。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之后,0~10 cm土层中细菌群落丰度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
2.6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促进人参存苗率及人参植株生长 与对照相比,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显著增加人参的存苗率、促进的人参生长,见图5。综合处理之后地块人参存苗率达92.6%,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21.4%。综合处理后,人参株高及茎粗分别为14.1,0.84 cm,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了8.4%,7.9%,图5。结果表明,综合土壤改良措施促进了人参的保苗及生长。
3 讨论
土壤是人参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参根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的综合措施对参地进行治理,建立适宜人参生长的农田微生态环境。土壤消毒可以有效
的杀灭土层中致病微生物,害虫和虫卵,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8]。然而广谱的土壤消毒剂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亦有杀灭作用,只有在土壤消毒的基础之上,采用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等技术措施,才能取得灭菌、恢复地里、改善理化性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综合效果。绿肥回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9,19-20]。土壤疏松、通气良好、保水力强、土壤有机质增多,从而提高人参抗病力,增加产量[21]。苏子是常见的绿肥回田作物,与腐熟鹿粪、猪粪、饼肥、过磷酸钙等混合作为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产量、品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有机肥具有培肥土壤、养分全、肥效长等特点,能够调节参土氮磷钾含量及其比例,降低人参锈腐病的发生,提高其产量和质量[22]。施用猪粪和树叶肥改土后,人参增产效果显著而且优质参株率提高[23]。参地使用有机肥后,参根增产,总皂苷、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中硼、锌、镁、铁、锰、铜等微量元素增加,有助于增强人参的抗病力,提高参根产量效果[24]。本研究中,综合改良措施显著降低0~20 cm的土层容重,0~20 cm土层中总氮,有机质,有效磷,Ca,Cu,Fe,K,Mg,Mn,Na,Zn含量高于对照,保证人参生长需求,从而促进人参存苗率及生长。
高通量测序为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提供崭新的视角,尤其加快非培养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为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详尽的“全景图”[25-26]。通过采用特定标签引物极大的合并样品数量,这种方法降低了试验成本并增加数据量[27]。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到不同生态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为阐述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可靠数据。本研究利用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改土的综合改良措施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土壤微生群落在矿物营养循环及有机质降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组成影响土壤的生产力,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29]。农艺措施改变土壤多样性,驱动土壤功能的转变,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30]。研究表明,长期施肥降低耕作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31]。农业措施改变土壤群落的组成,部分群落对生态系统中代谢循环至关重要[29]。Qiu等[32]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Paenibacllus,Trichoaderma, Bacillus,Streptomyces的丰度,降低致病菌Fusarium的丰度。氮肥施用直接或间接诱导主要细菌群落,有助于富养型细菌群落(包括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丰度的增加[28]。本研究发现,综合改良措施的土壤中有益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变化显著,不同土壤层次中细菌的丰度变化有显著差异,在科的水平下,11~30 cm土壤层中细菌群落丰度表现为上升趋势。
综合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提高农田栽参的存苗率,促进人参的生长。因此,土壤消毒、绿肥回田和施肥改土相结合的方法是改善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保证农田栽参顺利开展,促进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跃英,张益胜,李国君,等. 非林地人参种植基地建设的优势分析[J]. 人参研究,2011(2):34.
[2] 金永善,许永华,庞立杰,等. 农田种植绿色人参技术研究[J]. 人参研究,2006(3):10.
[3] 杨利民,陈长宝,王秀全,等. 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546.
[4] 赵日丰. 人参西洋参忌地形成机制[J]. 特产研究,2001(1):40.
[5] 沈亮,徐江,董林林,等. 人参栽培种植体系及研究策略[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67.
[6] Im W, Kim S, Liu Q, et al. Nocardioides ginsengisegetis sp. nov, isolated from soil of a ginseng field[J].J Microbiol, 2010, 48(5): 623.
[7] Vendan R T, Yu Y J, Lee S H, et al.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bacteria in ginseng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plant growth promotion[J]. J Microbiol, 2010, 48(5): 559.
[8] 马承铸,李世东,顾真荣,等. 三七连作田根腐病复合症综合治理措施与效果[J]. 上海农业学报,2006(4):63.
[9] Lamondia J A. Management of lesion nematodes and potato early dying with rotation crops[J]. J Nematol, 2006, 38(4): 442.
[10] 王F生. 中国人参[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 张敏,谢运球,冯英梅,等. 浸提用水对测定土壤pH值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8(6):58.
[12] Rowell D L. Soil scienc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Netherlands:Utrecht, 1994:573.
[13] Keeney D R, Nelson D W. Nitrogen-inorganic forms[M]//Page A L. Methods of soil analysis, part 2: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Wisconsin: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Inc &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Inc, 1982:595.
[14] Fierer N, Jackson J R, Jackson R B. Assessment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by use of taxon-specific quantitative PCR assay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5, 71: 4117.
[15] Jorge L M R, Vivian H P, Rebecca M, et al. Conversion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to agriculture results in biotic homogenization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3, 110: 988.
[16] Caporaso J G, Bittinger K, Bushman F D, et al. PyNAST: a flexible tool for aligning sequences to a template alignment[J].Bioinformatic,2010, 26: 266.
[17] Caporaso J G, Kucynski J, Stombaugh J, et al. QIIME allows analysis of high-throughput community sequencing
data[J]. Nat Methods, 2010, 7(5): 335.
[18] Wang Q, George M G, James M T, et al. Nave Bayesian classifier for rapid assignment of rRNA sequences into the new bacterial taxonomy[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7, 73(16): 5261.
[19] 吴连举,赵亚会,关一鸣,等. 人参连作障碍原因及其防治途径研究进展[J]. 特产研究,2008(2):68.
[20] Tian Y Q, Zhang X Y, Liu J, et al. Effects of summer cover crop and residue management on cucumber growth in intensive Chinese production system: soil nutrients,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nematodes[J]. Plant Soil, 2011, 88(3): 429.
[21] 张鸿雁,薛泉宏. 人参连作障碍防治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68.
[22] 程海涛,张亚玉,张连学,等.土壤环境与人参生长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11,34(2):313.
[23] 薛振东,魏汉连,庄敬华.有机肥改土对农田土壤结构和人参质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90.
[24] 白容霖,张惠丽,曲力涛. 参地施用有机粪肥对人参锈腐病和参根质量的作用[J]. 特产研究,2000,22(2):34.
[25] Chen M, Li X, Yang Q, et al. Soil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 succession as affected by continuous cropping of peanut-pathogenic and beneficial fungi were selected[J]. PLoS ONE, 2012, 7(7): 40659.
[26] Xu L H, Ravnskov S, Larsen J, et al.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along a soil health gradient in pea fields examined using deep amplicon sequencing[J]. Soil Biol Biochem, 2012, 46: 26.
[27] Binladen J, Gilbert M T P, Panitz F, et al. The use of coded PCR primers enables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multiple homolog amplification products by 454 parallel sequencing[J]. PLoS ONE, 2007, 2(2): 197.
[28] Fierer N, Lauber C, Ramirez K, et al. Comparative metagenomic, phylo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cross nitrogen gradients[J]. ISME J, 2012, 6: 1007.
[29] Bell T, Yergeau E, Maynard C, et al. Predictable bacterial composition and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in Arctic soils following diesel and nutrient disturbance[J]. ISME J, 2013, 7: 1200.
[30] Garbeva P, Veen J A V, Elsas J D V.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il: selection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by plant and soil type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suppressiveness[J]. Annu Rev Phytopathol, 2004, 42(1): 243.
- 上一篇:机械设计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
- 下一篇: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