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

篇1

【关键词】 土利 集约节约 产业 布局

一、前言

土地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场所和载体,由于它从事的活动不同,使得它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类型,也使得不同地块之间不仅有距离和方位特征,还具有与各种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空间分布规律。随着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的物质生产方式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与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变化。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土地需求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集用利用则是缓解用地紧张的有效途径。所以,挖掘土地利用与产业布局的关系,对解决用地问题,提高优化产业的的布局意义重大。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演化

土地利用方式经历了粗放经营、轻度集约和规划集约经营三个阶段。在最初的农业时期,经济不发达,大面积的土地处于待开发或轻度开发阶段,人们对于土地的利用完全是依附于土地的区位禀赋,简单地将一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地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面山而住的靠山吃山,邻水而居的靠水吃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升,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土地资源已经由充裕变得稀缺,稀缺的土地资源已经不允许粗放经营。资本和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相对“充裕”,人们会在原先处于优质区位的土地不断地追加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土地利用也逐步由粗放向集约转化,特别在当前城市化建设加速的进程中,土地资源越发稀缺,为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政府往往通过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有效地规划,强调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三、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化

产业空间布局演化有两种形式。

1、企业出于自身的成本收益而采取的因地制宜的理性选择

产业布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展开的,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布局的依据。土地是一切活动的载体,土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视为企业投资、要素配置与产业活动状况的空间投影,由于土地本身所处的区位特点与土地空间的不可移动性,各地区土地的自然禀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产业的空间布局早期是围绕着各地自身的自然特色展开的,这样有港口的地方开展船运业,有矿产的地方开展采矿业,所以“每一地区最适合于生产那些所需要素在该地区较丰富的产品,而最不适宜于生产需要某些要素占很大比例且存量很少甚至没有的产品”,正因为每个地区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状况,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企业必然会根据自身所经营的产业特征来选择最合适生产的区位,选择成本低廉的区位从事经营活动,企业最初的选择均是个人分散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发激烈,出于成本与规模经济的考虑,原先分散生产的空间布局也会慢慢地向集聚生产的空间转移,当随着集聚规模的膨胀,出现规模不经济,如地价上涨、交通拥堵、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些低产值、低效率部门出于成本收益考虑,将会在成本低廉的郊区或其他地方设立新的分支机构,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

2、政府的行政干预推动了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重构与转移

政府的行政干预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换,这两次大的转换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是向发展型地方政府的转换。地方政府积极介入经济领域,在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其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迅速增长;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二是向创业型政府的转换。地方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能从经营企业转为经营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创业型政府政府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土地利用与产业布局的相互关系

1、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对产业的影响(图1)

篇2

关键词:土地 节约集约 利用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它的利用程度精细化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代表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向精细化转变,深挖潜力,节约集约用地,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高的主要原因

1、管理者不能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工作。不能牢固树立“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保障发展用地”的新观念,没有真正使节约集约用地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思想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工作思路的滞后。

2、盘活存量土地困难大。存量土地在银行抵押的多、土地利用率低、私下交易严重,企业对闲置土地有较高的预期等问题,加之个别企业把原划拔取得的土地擅自出租、转让、联营联建,既扰乱了土地市场。

3、管理力度不够有力。建设项目预审不能完全发挥作用。集体建设项目管理不到位,私下交易频繁,管理现状不理想。

4、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缺少相应扶持和鼓励的优惠政策措施,对经济利益的平衡关系、运作空间的处理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尤其是农村集体组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积极性。

5、土地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低,土地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和覆盖面有待加强,还不能起到先头开路的作用,监督监察的力度不够,缺乏制约。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对策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中必须遵循的科学理念,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创新中,要始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路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园区用地的管理利用。企业向园区集中是节约用地的趋势,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的,达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

3、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土地调查,在全面掌握存量土地数量的同时,“浓缩”原有用地,挤出“水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4、强化农地、废弃地整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省及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既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经济建设争取更多的占补平衡指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注重政策扶持、示范引路。一是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二是坚持开发者优先并优惠承包的原则;三是加强资金支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示范引路则根据不同地域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开发、复垦和整理,对盐碱地、洼涝地采取

一洼一台方式,即下挖成养殖水面,抬高地面压碱种植水稻等粮经作物。

5、搞好企业内部挖潜。着眼内部挖潜,在精细上做文章,通过应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增量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手段提高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存量土地等举措,充分调动企业走内部挖潜,增产不增地的积极性。

6、完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规政策。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违反国家规定违法乱占滥用土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积极组织开展清理闲置土地专项行动,加大对闲置、空闲和不按合同约定使用土地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供地、停发土地证、高额罚款、收回土地等措施。对闲置、空闲和低效用地较大的地区,相应调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扣减农地转用指标,暂缓办理土地审批,避免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

7、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对过去很多已经建成的工业项目普遍存在多占少用,用地粗放,建设容积率和规模不达标的情况,也应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鼓励其提高土地利用率,确实难以达标的要督促其让出多余用地。同时,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还要大力促进集约用地措施从单一的投资强度控制转到既看投资强度,又看产出效益相结合的多目标控制体系的逐步完善。

8、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考核制度。要像保护耕地一样,建立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对集约用地实行量化的评价考核,将集约用地目标任务纳入年度重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明确目标,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建设用地指标和农地转用、征收相挂钩,从机制上促使地方政府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力度。建立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结合起来。对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地区,适当增加和优先安排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手续。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地区,不得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规模,暂停办理该地区新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手续,从机制上促使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义;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节约集利用土地资源涵盖着三层含义:①用地节约,各个行业在用地时都要遵循节约原则,减少耕地占用量;②用地集约,各个行业在用地时应该投入较高的强度并获得最高产出率,确保土地的集约化状态;③转换和储备都要合理进行,使得土地可以科学地保存和使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①耕地保护,在现阶段发展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互相矛盾同时互相促进,建设城市会占用耕地资源,耕地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也是确保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最基本的条件。在我国,对于土地的利用一向是粗放型,很容易就发生土地浪费和闲置的状况,故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但能确保耕地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地协调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依靠的关系。②降低建设城市的投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但可以更合理更科学地对城市中的用地进行布局,而且也有效地规划城市人口分布,使人口集中一些,这样可以完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对人口的利用率,同时人口集中加大对土地的需求量,人们会在城市用地中寻求更节约更有效的用地手段,能节省对于城市建设的投资。③加大管理土地力度,在对于土地的利用过程中,政府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浪费现象,从而提高对土地的规划进程,促进对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④促进经济建设进程,加强土地管理也就意味着要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利用率也就能相应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以期能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对于土地的利用程度其实并不是很大,原因有很多种,首先管理者没有科学地进行土地规划的工作,没有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没有有效的实施控制用地的各项措施,也没有意识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在一定方面上使得工作滞后,土地资源的使用不尽人意。其次存量土地状况不佳,因为这种土地多在银行进行抵押,不仅降低了利用率还大量进行私下交易,预期和现状不匹配,同时一些企业还把划拨所得到的土地私自出租和转让,破坏了土地管理的完整性,对土地资源造成损失,还加大了管理盘活存量土地的难度。再次土地资源的市场机制不完整,市场配置比较低,各项土地法规宣传不到位,不能起到震慑警戒的作用,市场上机制不完善,不具备必要的制约手段,故而土地资源管理名不其实,比如在预审项目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能在项目的可研阶段时顺利开展预审程序,一些大型项目预审的深度和范围不标准,预审仅仅只是一种形式。项目管理并不到位导致土地大量私下交易,管理状况不甚理想。在现阶段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发现情况不甚乐观,主要还是由于土地规划不科学不合理,资源比较紧缺,耕地大量流失,闲置的土地增加等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县级以下的地方对于土地的利用率很小,这些地方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是土地面积却在93%以上,也就是说县域中包含丰富的土地但是利用效率却是不尽人意,造成了浪费现象,还是源于对土地规划的不科学,只能看到现有利益而不重视开发建设,并不能发现合理规土地的意义。其次是耕地面积减少而闲置土地增多,比如说城市中一些旧城区或是工业区改造不合理,土地闲置或是荒废,农村中人口大量流失使得耕地荒废和林地流失,同时农村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耗用大量耕地面积。并且更严重的是在现有的土地利用环境中,多是进行粗放型利用,不能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土地使用结构分配不合理,利用不科学。再次对于土地资源的监管也需要加强,监管审查工作也影响着土地的利用状况,因为不健全的审查工作导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并不高,造成大家对这种情况不以为意,不重视。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进行开发时整合不彻底同时后备资源不充足,不均衡分布,加大了开发难度。最后城镇建设时对布局研究不深刻,在规划时并没有严格遵循量地而行的原则,没有考虑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建设过程的实用程度,农村中也由于不断外扩的住宅和商业圈导致村镇中出现的空心村现象,治理改造工作难度很大。

三、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源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非凡意义,故而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它的最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为了我国发展最大的出路。首先要做好一个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科学整体规划,做到对于土地的整体宏观调控,根据土地的具体环境科学地分配,并且做好控制措施和使用条件。其次是要注意对于闲置土地以及利用程度小的土地的整合方法,城市化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城镇中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而经过调查发现空心村土地占有率已经高达城镇土地的15%,这就表示土地浪费很严重,同时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也都表明土地利用状况不尽人意,所以对土地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依照实际的情况来使居民迁移,使人口集中化,将农村或者工业废弃地进行整合,让土地资源可以二次利用,要加大对城市中地下空间的利用。再次是要建立土地利用的考评机制,要想土地利用的工作落到实处就应该采取措施,但同时相关的考评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进行考评的机制内容可以有:明确规定出各级的政府应该落实的责任、出示明确对于农田保护的条文、对于土地进行的规划和实施环节、明确对土地进行出让时的规定比如出让方式和出让金、考评用地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实际产出率等等,这样才能对土地利用状况有所了解,考评主要能否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来当做一项考评环节,置入考核的过程,可以让政府更加重视并且能主动积极落实政策。最后要制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提高人民的重视性和积极性,若是对土地实施整体规划,就一定会出现居民搬迁问题,要是能顺利地解决居民搬迁问题并且双方都满意这种结果就认为土地的整体规划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些扶持政策和优惠的措施来维护土地整体规划进程的实施,比方可以拿出一些土地的收益对居民的搬迁进行补偿,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工作,加大了农民旧宅进行还耕工作的积极性,农民在进行土地复垦工作时可以提供一些合理补助、减少或者免除一些设施费或配套费用,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设施补助。加大农村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整理的力度,以期能提高农村中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建立地方政府对于土地的收购储备制度,重视工业用地利用率,尽量向园区集中,实现退城进郊。还可以采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主要是为了重视农民的意愿,保护好群众集体的利益。实行这种制度的好处有很对,比如说可以增加农业的生产率,最终可以集约和规模经营农业模式,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相关的创新和完善过程。

篇4

关键词: 锡林郭勒盟; 土地集约利用

在全面分析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使用效率、土地投入强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评价模式,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来综合衡量土地利用集约度,最终实现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定量评价。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2005年9月)制定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思路和要求》,同时结合锡林郭勒盟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指示性强、较易获取的12项指标,从三个方面构成锡林郭勒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

1.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变化趋势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处于适度利用。容积率在拟选的指标中所占的权重最大,说明其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贡献最大,是土地集约利用直接相关的规划控制指标。从容积率的表现形式来看,城市区位条件的差异,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边缘逐渐降低,锡林浩特市城市容积率的差异比较显著。

1.1 土地使用强度不断加强

从整个锡林郭勒盟城市发展来看,城市发展更多地体现为平面的近域扩展,而城市立体的伸张相对缺乏,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集聚效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 城市土地投入稳步增加

建设用地增长率与固定资产增长率的相对系数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地区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相对系数越低,说明集约度越高,反之说明集约度越低。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土地投入增加较快,2000年~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分别增加7.15亿元、9.1亿元、12.72亿元、15.06亿元、23.35亿元、41.16亿元、38.5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2.89%;城市建设用地由2000年的19.89平方公里增加2006年的26.27平方公里。从上述数据来看锡林郭勒盟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

1.3 城市用地效益不断提高

按当年价格计算,锡林浩特市城市第二、三产业值由2000年的23.1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6.21亿元,城市建设用地由2000年的19.89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26.27平方公里,由此计算单位城市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值由2000年的116.44元/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13.97元/平方米,尽管经济增长有技术进步、投资增加、管理优化等多种因素,但也有城市用地效益不断提高的贡献。

2. 建制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锡林郭勒盟现辖34个建制镇,其中旗县所在地建制镇10个。根据2005年变更调查和《锡林郭勒盟统计年鉴》统计,全盟人均建制镇用地面积199.29平方米/人,超出城镇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的自治区最高标准。说明锡林郭勒盟建制镇用地规模偏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2.1 建制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镶黄旗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偏高,已超出城镇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的自治区最高标准,土地利用程度偏低;从总体状况来看,全盟建制镇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用地规模偏大。

2.2 建制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变化趋势

随着全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在规划期内确保土地在可持续利用条件下,全盟建制镇用地应以内涵挖潜改造为主,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向城市用地集约化程度靠近。到规划期末将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人之内。

3. 农村居民点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分析研究

3.1 农村居民点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2005年锡林郭勒盟农村人口51.85万人,根据锡林郭勒盟2005年变更调查统计,全盟农村居民点用地23418.34公顷,人均居民点建设用地为451.66平方米,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人均最高150平方米。

锡林郭勒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偏大,最主要原因是:锡林浩特市是典型的牧业地区,乡村劳动力以牧业劳动力为主,牧民以放B牲畜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广大牧民必然以分散居住为主,并农村居民点用地包含部分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用地,其次是锡林郭勒盟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为了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内蒙古的草原区近年来一直在执行“以草定畜”制度和实行退(耕)牧还草、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等工程。锡林浩特市本着“转人、减畜、增收、增绿”的发展思路,积极促进居住在严重退化草地上,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牧户;人畜饮水困难的牧户;以及确定为重点工业项目需要征地区域的牧户的人口向外转移)及城镇用地不断扩展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双重占地”甚至“多重占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造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土地利用率偏低的现状。

3.2 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变化趋势

通过对样点地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情况实地调查分析,同时结合锡林郭勒盟农村民点用地现状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角度来看,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高于其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说明其用地规模偏大,结构混杂,用途多样,土地利用率偏低,内部挖掘、改造的潜力较大。对一些未利用地和空闲地可以通过整理复垦等方式还原为部分农用地。

随着锡林郭勒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态移民工程、扶贫工程等的实施,空心村整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的趋势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本着节约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内在潜力,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用地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严格控制居民点用地规模,盘活空闲宅基地,以内涵挖潜改造为主,提高土地约集约利用水平。到规划期末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280平方米之内。

4. 工矿用地节约与利用水平分析

4.1 工矿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工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工业用地需求逐年上升,工业用地效益进一步提高。

锡林郭勒盟的工矿用地效益明显,增长速度较快,单位工业用地产值由2001年的15.08元/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39.72元/平方米,但远远低于自治区同期(279.39元/平方米)的平均水平,说明其工矿用地的集约化水平比较低。

为了更进一步掌握锡林郭勒盟工矿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选择全国、自治区及自治区各盟市地区,从单位工业用地投入、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投产比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衡量锡林郭勒盟工矿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单位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比是单位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与单位工业用地工业产值之比,它类似于效益递增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增加,其产出也越大,当达到某一定值时,随着投入的增加,其产出反而降低。相对于工业用地利用的集约度来说,单位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比越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化水平也越大,当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值开始下降。即工业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达到了最大。从上述表分析来看,锡林郭勒盟的单位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比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说明锡林郭勒盟的工矿用地集约化程度属于低度集约。

4.2 工矿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变化趋势

由现状数据分析可知,锡林郭勒盟的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工业用地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在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工业用地面积的利用率,逐渐由现在的低度集约向是适度集约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爱民.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J]. 上海土地, 2007(3):22-24.

[2] 崔莹.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 科协论坛, 2008(1):58-59.

[3] 金学惠. 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内涵[J]. 上海房地, 2007(10):34-36.

[4] 唐中.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探讨[J]. 衡阳通讯, 2007(8):27-29.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用地;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概念辨析

(一)土地利用

从字义上来看,土地利用是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被当作一种生产性资源的使用,目的是为人类生存生活获取物质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视角来说,土地利用是一种人地关系,一种人类劳动与土地相结合的经济活动;用“嫡变方程”原理来说,就是人类与土地资源进行的物质、能量和嫡的交换、转化与传递。土地虽然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和其他生产性要素一样,在利用中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其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性要素的差异性,土地资源通常作为其他资源和设施、设备的承载体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土地空间上,土地利用程度(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也就映射了其投入产出规模、效率,它与人类的生产技术水平息息相关。高水平的生产技术能力意味着高水平的投入产出率,反之则意味着低水平的投入产出率。规划学的土地利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具体涉及到5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整理(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程度、结构和效益),(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保护;(5)土地开发等。

(二)集约节约用地

集约节约用地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节约用地,通俗地说就是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建设要尽可能的节省用地,以不占用或者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为宜;其次是集约用地,也就是说在建设用地投入总量既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其集约化程度;最后就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等手段,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投入的规模、速度、时序安排、以及建设用地内在的用地结构、空间布局和内在潜力,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时空配置效率。集约节约用地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函数式,城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属性,决定了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多目标性,强调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意味着高强度、高效益的投入产出率,同时也意味着舒适、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就是高水平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它是一个集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生态效益统一的多目标函数,以集约促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理念的转变等,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内外环境的动态改变,也就意味着其调控对策和执政手段的改变,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制定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做到政策措施的与时俱进。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首先,更好保护耕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土地,人们之所以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开展城市建设以及保护耕地,既是矛盾同时又彼此相互支持。城市要发展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耕地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是确保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此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全面节省城市建设。投入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适当减少对土地本身的投入,提升城市用地的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的积聚程度。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集中布局,适当集约利用后土地,来不断减少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基础性设施,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土地集约节约现状

首先,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工业工地占到的比例相对较大,交通与绿地偏少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这方面的用地偏紧,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并且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还存在土地空间布局混乱,不能建立功能合理的布局结构,也就影响了城经济运作,不能全面发挥好聚集经济效能。

其次,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的一些项目的土地的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利用的效能较为偏低,让原来就紧张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粗放型使用土地情况较为普遍,土地利用整体效能低,让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后劲。

四、土地集约节约的有效方法

首先,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规划,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全面规划调研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展开全面的把握。制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规划,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能。

其次,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用地区位本身的稀缺性、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需要从集约土地的视角来选取配置方式,真正科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通过土地整理和置换工作,能切实体现出从土地低效使用到高效土地的利用,能对经济结构调整与引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都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所起到的引导、控制作用,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需要明确土地整理和置换的具体内容,从整体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编订土地置换与整理规划,对需要进行置换与整理的土地进行科学安排,并对整理与置换之后的土地控制指标、使用性质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从宏观层面做好土地的整理与置换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整理或置换后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加以明确的规定,避免因为置换与整理中存在的逐利行为,导致超出了环境、经济的可承载范畴,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确保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

再次,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实际上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采用收购、征用以及置换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人手中,将土地逐渐集中起来,在经过对前期的放开之后,按照土地出让计划,再有计划、分批次的将土地投放到市场内。

最后,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从事土地管理的部门,需要充分使用好权利,对土地使用中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律的要求给与必要的处罚,对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直接回收。做到政务公开化,加强行政权利行使的透明性与公开性。确定好基础地价和公布工作,全面扩大对低价监管的监测范围,进一步增加对土地使用的监测点与监测数量。加大对土地地价情况变化进行监督,对重要市场信息加大分析的力度,判断并把握好土地市场运作情况,探讨土地分析的供需矛盾,预测土地开发的基本要求。要定期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与路径向社会全面土地供应规划,及时公布土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情况,引导正确的市场供求信息,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地价出现大规模的变动。

结语

总之,土地是重要的民生资源,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用地,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当前土地集约节约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以及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安排好土地投放的节奏与数量,适当改善当前的土地布局与结构,全面支持并实现保障发展,发挥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04:4-10.

篇6

作者简介: 张俊峰,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

通讯作者: 董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经济、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BJY039)。

摘要 以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依据投入-产出等理论,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对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圈中仅有武汉、仙桃、天门三个城市是DEA有效的,DEA无效的6个城市DEA有效性从高到低分别是为黄冈、孝感、潜江、咸宁、鄂州、黄石;②影响武汉城市圈中城市DEA无效的因素是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GDP能耗等投入过多, GDP、社会商品销售额、财政收入、就业人员、生活垃圾处理率等产出率低。文章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并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而探讨“两型社会”框架下武汉城市圈应如何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关键词 两型社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1-011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8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和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我国作为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两型社会”被寄予厚望。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两地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1]。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从“两型社会”建设角度出发,对武汉城市圈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力求为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提供参考。

1 “两型社会”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指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它的核心内容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本目标是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3],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代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不同,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不同,土地集约利用追求的主要目标也不相同。

我国提出了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发展任务,这个时代背景就要求我国土地集约利用要以“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节约”为目标,为构建“两型社会”服务。所以新时期,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应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要以“土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为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别强调的问题,因此土地集约利用就烙上了这个时代特点。②土地集约利用要体现整体性和社会性。土地集约利用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更是一个区域、一个社会的问题,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要体现整体性、社会性。③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土地资源不断优化、利用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终极目标[4]。④土地集约利用不是追求最强的土地利用程度,而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5]。⑤土地集约利用要坚持可持续利用思想。土地集约利用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满足现在需要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的潜能。⑥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完备性和纯粹性特征。土地利用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6]。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要求区域土地在整体上达到集约,在产业部门内部达到集约,在土地单元内部达到集约。

2 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1 评价体系选择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必须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本质出发,充分考虑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因素。目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有“投入-产出”、“经济-社会-生态”、“集约-高效-协调”、“城市土地总量集约、水平结构集约、垂直空间集约和动态集约”、“压力-状态-响应”等[7]。本文所采取的评价体系是“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与“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体系的结合,一是基于“两型社会”和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二是易于区分指标的类型,三是能与选取的评价方法(C2R模型)很好的契合。

2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我们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出发,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依据“投入-产出”理论,按照系统性、代表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等指标选取原则,我们选取以下15项指标,构成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的指标体系是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框架下,从宏观层次出发,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指标体系进行选取的,可以避免指标漏选、重选。指标体系以宏观层次指标为主,一方面是基于土地集约利用不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更是一个区域、一个社会的问题,宏观性指标能够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性、社会性;另一方面,宏观层次指标可以扩大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应用范围,增强实用性。在指标体系中,地均环境投入、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指标体现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地均三废综合利用价值等指标体现了“资源节约”的目标,指标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紧密结合,为构建“两型社会”服务。文章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09》、《湖北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2010)》。潜江、仙桃、天门三市的环境投入和三废综合利用价值数值是往年数据经过时间修正和价格修正后取的算术平均值。其中地均技术投入=技术改造投资/土地面积,地均环境投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投资/土地面积,地均三废综合利用价值=“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土地面积,其它指标值直接来源于统计指标。

22 评价方法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丰富,如何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体化、数量化,是众多学者专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控制标准法、计算机技术法、理想值修正模型等。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与传统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相比,DEA方法特点有:①综合性好。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具有绝对优势;②客观性强。无须任何权重假设,而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取得权重,克服了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客观性强;③单位不变性。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221 DEA简介

1978年,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次提出了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方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法即DEA。随后,对DEA方法和模型研究不断深入,多种派生和专用的DEA模型相继诞生。例如RDBanker和ACharnes等给出的BCC模型,Charnes和Cooper给出的CCGSS模型,Charnes和KKortanek等基于半无限规划理论而给出的新数据包络模型-CCW模型,魏权龄和黄志民提出了称为锥比率的数据包络模型-CCWH模型。DEA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它能充分考虑对于决策单元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因而能够更理想的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同时对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具有独到之处[8]。目前,在多指标输入和多指标输出系统的有效性评价方面,数据包络分析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方法。

假设有 n 个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这 n个单元都具有可比性。每个单元有m个输入变量和s个输出变量,如表2所示。

在表中,Xj,Yj(j=1,2,...,n)分别为决策单元j的输入、输出向量,v、u分别为输入、输出权重。

222 C2R模型

对于前面讲的向量表所给出的数据,设

hj= uTYj vTXj ,j=1,2,...,n,

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评价指数,总可以选择适当的权系数u,v, 使得

hj≤1,j=1,2,...,n

第j个决策单元的评价指数hj的意义是:在权系数u,v下,投入为vTXj, 产出为uTYj的投入产出比。我们需要考虑以某个决策单元j0的效率评价指数hj0为目标,在约束hj≤1的最大值,即分式线性规划:

MaxVp= uTYj0 vTXj0 ;

s.t. uTYj vTXj ≤1, j=1,2,L,n,

u≥0,v≥0

称上述模型为C2R模型[9]。

为了便于计算将分式线性规划转化成线性规划模型:

Mas VC2R=μTYj0;

ωTXj-μTYj≥0, j=1,2,...,n,

s.t. ωTXj0=1,

ω≥0,μ≥0.

定义1:若该模型中VC2R=1,则称决策单元 j0 是弱DEA有效的。

定义2:若该模型中存在最优解ω>0,μ>0,并且,有VC2R=1,则称决策单元 j0 是DEA有效的[9]。

23 评价结果及分析

231 评价结果

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可以得到表4。由C2R模型定义2可知,对于武汉市有ω5>0,μ4、μ6、μ9>0,且VC2R=1,对于仙桃市有ω5>0,μ6、μ7>0,且VC2R=1,对于天门市有ω4、ω5>0,μ7>0,且VC2R=1。因此,武汉、仙桃、天门是DEA有效的。相反,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潜江6个城市θ值分别为:0667 3、0655 6、0805 7、0923 4、0749 6、0782 4,都有VC2R≠1,其DEA无效的。其DEA有效性从高到低分别是:黄冈、孝感、潜江、咸宁、鄂州、黄石。

232 结果分析

DEA的有效性反映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比效益,在本文中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DEA有效则说明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是有效的,土地实现集约利用;反之则是不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从表4可知,武汉、仙桃、天门是DEA有效的(ω、μ不全大于零)。其中武汉市是省会城市,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相对于其他城市优势明显,尤其表现在单位GDP电耗投入少、污水处理率、地均三废综合利用价值等指标上,同时武汉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产出水平高。仙桃市以农业为主,在环境保护指标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和资源节约指标如单位GDP电耗上比工业城市更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总体上土地投入产出比高。天门市在资源节约上做得非常不错,GDP能耗、GDP电耗少,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出很高,因此土地利用总体上集约程度高。

黄冈、潜江、孝感、鄂州、咸宁、黄石6个城市是DEA 无效的。影响这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很多(见 表5),也各不相同。从投入角度看,它们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单位GDP能耗多的问题,资产投资冗余,资源利用不节约。从产出角度看,这6个城市地均GDP、地均社会商品销售额、地均财政收入、地均就业人员、生活垃圾处理率等指标产出均偏低,土地

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其中黄石市空气质量也有待提高,鄂州、潜江工业废气处理不当,孝感、黄冈、咸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偏少、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低,资源未能回收利用。

3 存在问题

由表4、表5结果并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我们可以得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

武汉城市圈土地经济产出不足,地均GDP、地均社会商品销售额、地均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产出低。从城市圈内部来看,只有武汉市的土地经济效益比较高,其他8市与武汉市相差甚远,地均财政收入均不足武汉市的25%,尤其是黄冈、咸宁,地均GDP不足武汉1/13,地均社会商品销售额不足武汉1/10,仙桃、天门两市的DEA有效也是基于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高产出的贡献。从城市圈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在经济产出总量上与中部其他三个城市群相比都没有任何优势,甚至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是武汉城市圈的3-4倍。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直接限制了武汉城市圈土地的集约利用。

32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不节约

武汉城市圈DEA无效的6个城市中,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幅度不断加大,土地资源存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矛盾突出。就拿武汉市来说,国土开发强度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江汉区达到924%,大量非建设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但是这些建设用地不仅未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反造成了土地利用负的外部性,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武汉城市圈单位GDP能耗大,可回收利用的三废等产品未能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种高投入、高风险、非高产出的土地利用模式,制约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3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不均衡

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生态效益不高,例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最少的。仙桃、天门两市在土地利用社会生态效益上产出率高,但是土地经济产出率偏低。其他6个DEA无效的城市中,或经济投入多产出少,或环境、技术投入不足,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不够。总之,武汉城市圈存在着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不均衡。政府和个人片面的追求土地利用的某一效益,忽视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违背了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内涵。

4 对策建议

41 调整城市圈内部产业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武汉城市圈是由多个独立行政能力的城市组合而成,我们必须将城市圈的土地视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的土地资源,合理制定规划,以达到圈内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产业布局上,仙桃、天门、潜江三市虽然经济产出比较低,但是其耕地面积比重较大,自然条件优越,在产业选择上应重点发展粮农产业,咸宁、 黄冈的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低于20%,地理位置和工业基础较好,适合发展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武汉作为中心城市,应将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在工业布局上,工业要多布局在郊区和土地质量低下的土地上,以保护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另外,在城市圈内,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工业用地门槛,形成集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圈内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 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手段,实现土地资源节约

武汉城市圈应以“土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目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手段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找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的技术和方法。如武汉市作为首位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运行机制相对比较成熟,可以从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出发,探索有利用于城市集约发展的机制。而天门、仙桃、潜江经济相对薄弱,城市化起步晚进程快,应将集约节约创新重点放在农村土地上,可以从新农村建设着手,推进“迁村腾地”试点工程,加大对“空心村”的治理力度,引导农民“进程出村”。对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县应将创新工作重点集中在立体空间上,从空间节约视角出发,探索土地空间资源,比如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建筑容积率、拓展城市空间容量和承载力等。总之,武汉城市圈应结合各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特点,不断尝试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手段,以实现城市圈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43 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高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土地集约利用不是追求最强的土地利用程度而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应将社会、生态发展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生态效益很不理想,应着重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例如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和环境保护的共享共建等[10]。仙桃和天门土地利用生态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可通过吸引外资、加强基础建设投资等手段来增加土地的产出,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黄石、鄂州两地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消化和挖掘资产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黄冈、咸宁等地土地利用总体效益均较低,需要将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并重,整体提高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26-427[Xiao Anmin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2008-2009)[M]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426-427]

[2]王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北方经济,2009,(1):5-6[Wang Peng Rethinking of the Content of “Two-oriented” Society[J] Northern Economy,2009,(1):5-6]

[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50.[Bi BaodeLand Economics [M]5th Edition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5:45-50]

[4]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199-200[Liu Liming Land Resource Science [M]4th Version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2004:199-200]

[5]理查德•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M]腾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ichard T Ely,Edward W MorehouseLand Economics[M]Teng Weizao Translation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6]龚义,吴小平,欧阳安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48-49[Gong Yi, Wu Xiaoping, Ouyang Anjiao Defining the Content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and Designing Indicators of Evaluation[J] Zhejiang Land & Resources, 2002,(1):48-49]

[7]张前进,侯光辉,么相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发展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85-286[Zhang Qianjin,Hou Guanghui, Yao Xiangshu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3):285-286]

[8]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10.[Wei Quanling.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3-10.]

[9]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J]科学通报,2000,45(17):1794-1805[Wei Quanl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17):1794-1805]

[10]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92-196.[Xiao Anmin.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2009-2010)[M].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0:192-196.]

Evaluation on Intensive Land Us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wooriented” Society

ZHANG Junfeng DONG Jie(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intensive land use for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wooriented” society (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 and environmertalfriendly society)

and inputoutput theories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method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indicate: ① Wuhan, Xiantao, Tianmen in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have DEA efficient, the other six cities that have DEA inefficient from high to low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on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bole city and analyzed how to do well the land intensive evaluation.

关键词:土地集约程度;评价体系;原则;方法

Key words: land intensive degree; evaluation system; principle; method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230-01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是在城镇这个地域范围内各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涉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难以简单地用单个或少数几个指标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反映,综合评价,构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①代表性――指标体系应该反映出城镇土地经济利用的特点、城镇土地经济运行的独特规律,以及该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区别于其他指标体系的根本特征,为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②系统性――指标体系构成要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形成要素的主要方面和内在联系。为了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易于使用,指标体系应该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

③独立性――指标体系中应该排除密切相关的指标,只有选用相互独立的指标才能获得最优的评价方案。

④可操作性――如果在构建指标体系时片面追求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其指标数量之多,无以数计,或选定的指标难以获取,都将使设计的指标体系缺乏实用性。

设置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一定要充分反映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涵义,其指标要体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与不可替代性。需要应用一定的指标结构来体现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措施、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规模与力度,因而就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要清晰,结构要简明,避免指标的繁琐、重复与片面。同时,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已有的统计资料,并与其协调配合。因此,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尽可能选择已有的统计数据,保证数据的可采集性。根据上述原则,根据博乐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博乐市的实际情况,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简洁性和代表性,本专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土地投入指标、土地产出指标、土地利用强度三类指标。(见图1)

建立评价模型。

篇8

记者近日在上海、重庆、浙江等多个省区市调研了解到,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和“GDP至上”的政绩观影响,一些地方节约集约用地的主动性不够强,尤其作为用地主体的企业,节约用地动力不足。一些地方的建设用地已逼近耕地红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底线面临挑战。

土地开发已经到了“喉咙口”

据统计,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度工业化开发的国土面积只有约180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每年将保持1个百分点左右增长,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在1400万左右,按人均100平方米建设用地计算,每年需要新增140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特殊的资源国情和特定的发展阶段已经决定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选择。

在土地资源约束加大和土地需求持续扩张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地方的建设用地已逼近极值。地处东部的上海市是建设用地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介绍,全市所有地方的土地都已经到了“喉咙口”了,未来还有11400公顷可用,如果按以前每年新增建设用地4500公顷来计算,两三年就用完了。

在中部地区,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国土资源分局副局长何立林说:“从赫山区目前建设用地储备资源看,按现在每年20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计算,还能干五六年就要逼近耕地红线了。”

情况也不乐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区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期达到162.28万公顷,而到2013年底实际已达156.58万公顷,剩余空间5.7万公顷。按每年需求量3万公顷计算,2015年后将无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可用。

与此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据测算,中国的国土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的GDP)约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8。

节约集约用地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东部紧、中西部松。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土地资源约束趋紧、供需矛盾较为紧张,东部地区的土地节约集约意识普遍较强,对于土地利用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上海已经规定,从现在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26平方公里内;2020年以后,将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零增长”。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但总体而言主动性还不强,在执行相关规定时“手也偏松”。2012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显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仅为东部地区的一半。记者在一些中西部省份采访时,不少基层干部也表示:“土地在中西部还不是那么紧张,可以腾挪建设的空间很大,而且现在正处于建设发展时期,还顾不上谈节约集约用地的问题。”

二是政府热、企业冷。从2008年至今,国务院和国土部已先后出台《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等多个文件,明确了各级国土部门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具体职责。但作为主要用地主体的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主动性还不够强。一些已经开始想办法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工业企业承认,如果不是当地用地实在紧张,又不能搬到中西部去,企业可能也不会考虑集约用地的问题。

三是标准严、监管弱。以工业用地出让为例,按照国家规定,单位用地投资产出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都有严格标准。但记者调研发现,在实际的土地利用中仍有不少地方达不到规定标准。究其原因,有的是考虑到招商引资需要而“不想管”,有的是缺乏供后土地利用的具体数据而“管不了”,甚至在明知存在土地闲置的情况下,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收回。

深层症结制约用地思路转变

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和“GDP至上”的政绩观影响,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时放松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记者在湖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甚至表示,决不能因为没有达到土地集约标准这种“小事”,就耽误了招商引资的“大事”。

部分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也不利于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原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土地财政是一个客观事实,但目前我国的土地财政主要依赖扩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土地出让来获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这样客观上促使了多卖地、快卖地、早卖地、贱卖地,牺牲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篇9

1、用地要规划、规划促发展

2、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5、坚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红线

6、集约用地,科学发展

7、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8、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9、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0、培育土地市场,经营城市土地

11、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12、严格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13、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14、依法土地登记,维护合法权益

15、严格执行土地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6、统筹规划各类土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17、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8、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19、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0、严肃土地执法、维护规划权威

2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22、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23、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24、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25、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26、实施土地督察制度,依法依规管地用地

2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手段

28、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29、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30、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31、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土地市场

32、国土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33、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34、土地复垦,变废为宝

35、遵守规划计划,严格依法用地

36、推进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

37、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

38、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9、严格用地标准,推行集约用地

40、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41、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42、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43、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44、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用途管制

45、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46、依法依规用地,又好又快发展

47、保护耕地是国策,合理用地是职责

48、改革完善征地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49、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50、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

51、珍惜土地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52、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53、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54、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55、依法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56、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57、珍惜土地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58、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59、规划用地、利国利民

6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各项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

61、节约用地,珍惜资源

62、合理利用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63、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篇10

关键词:转变 土地利用 方式 集约节约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土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显得尤为宝贵。发展离不开土地,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要解决土地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节约集约用地。

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节约用地的意义

土地节约集约是相对于粗放而言的,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各项建设都要尽量的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现在人均耕地只有1.41亩,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用地需求与日俱增,严格土地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显得极端重要。虽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但到具体的落实上还仍然存在差距,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房地产用地的结构性矛盾、工业用地的铺张浪费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观念的推进。

二、当前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的主要表现

(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产出效率低

建设用地规模模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许多城市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上项目,导致结构失衡,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不能实现双向调控。许多城市“摊大饼”式地外延扩张,热衷于宽马路、大广场建设,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在广大农村,空闲住宅、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土地浪费严重。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人均村庄用地高达218平方米,约是特大城市人均用地面积的2到3倍,比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额还多98平方米。

(二)闲置、低效用地量大,土地利用率总体不高

经调查,城镇规划范围内存在大量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城市闲置地占5%,城市容积率低,还有40%属于低效用地,粗放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一是原国有企业改制造成部分土地闲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许多国有企业被兼并、重组或关闭,有的停产、转产或破产,企业原有部分划拨土地长期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大部分企业原来使用国有土地的方式是无偿划拨,后来又转移到个人名下,土地成本低廉,而政府又难以将这部分闲置土地收回重新处理。这些企业因资金和规划等原因,暂时不会新上项目,所占大量国有土地仍将继续闲置,继续影响土地管理的正常秩序。二是部分开发商存在囤地现象。一些开发商看中了土地的升值效应,取得一块土地后,对其投入尽可能少的资金,然后拿这块土地抵押后继续购入新的土地,采取推迟开发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导致土地的闲置。另外,部分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周转或经济实力发生变化,大部分资金用于缴纳土地出让金,无法消化前期土地储备,或者随行就市放缓开发节奏,也导致囤地现象的出现。有的项目土地开发手续早已完善,但开发企业之间相互转让,造成开发时间延误,从而造成土地闲置。

三、实现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节约用地转变的措施

我国节约集约用地有着巨大潜力。据初步调查,全国城镇区规划范围内共有各类闲置和空闲土地及新增建设用地批而未供土地近400万亩,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广大农村中小城镇在兴起,中心村在发展,旧村在改造,也有一定的宅基地闲置,可挖掘利用的潜力很大。为此,在土地利用上,应当走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一)要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规划的影响是长远的,而且很难改变,要想使土地能够适度利用,使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收益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只有将节约集约原则贯穿到规划当中,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土地的浪费。从单独的规模控制转向规模控制与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度控制并重,重点抓好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科学确定各分区和地块用途,提出控制指标和限制条件。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力求在规划的期限、规模、区域范围、发展方向、功能指标等方面取得一致。同时,政府应有计划地实施迁村腾地,加大对农村废弃地、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力度,盘活闲置土地。积极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通过建设用地置换政策,逐步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对低效利用的城镇土地要进行详细规划用地,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二)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反应土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抓紧研究和推进土地产权、土地价格、土地税收、土地金融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要采用航空、航天遥感监测等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闲置和浪费土地的现象。要研究和探索通过产权和价格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对符合城市规划、不改变用途的项目,经批准采取厂房加层、重建、改建途径压缩绿地和辅助设施用地面积,扩大生产性用房面积,提高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充分挖掘企业用地产出潜力,鼓励企业在不增加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增资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