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生产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生产的案例

篇1

关键词:消费型社会 绿色生产 差异化生产 超值生产 案例研究

一、前言

尽管近年来我国对消费的重视程度加强了,但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观。针对消费对经济拉动力不足的讨论与研究仍在继续,大量的研究认为消费拉动力不足的原因在需求方面。但早在2001年《管理世界》发表的论文中,已有学者指出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才是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关键(刘地久,2001)。虽然我国政府和企业也一直重视供给结构的调整,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迄今为止,消费仍然没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型社会在我国还没有形成。

二、消费是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持久动力

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标志,也是国家追求的方向。

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造成新的供给;如果消费不能及时消化新的供给,又可能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另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基本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经济能够长期依靠投资来保持持续增长。

扭转我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与投资拉动的被动局面,实现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既离不开足够的内需作支撑,也离不开合理的供给作保证。

三、制约消费型社会形成的供给结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等,供给结构的调整越来越跟不上消费需求变化的步伐,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绿色生产不足。制约绿色消费

我国绿色生产的不足在出口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发达国家在进口上设置了很多绿色标准,虽然这些标准背后隐藏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用心,但也确实也反映出我国绿色生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中的含铝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与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汽车排放标准、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等。农业、纺织、服装和机电是我国出口的主干行业,但也是我国最容易遭受绿色壁垒的行业,而绿色壁垒大大地减弱了我国这些国内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绿色生产的不足,不仅制约着我国的出口,也制约着国内消费。近几年来,我国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产品的绿色标准,购买绿色产品,而目前绿色生产的不足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的释放。

(二)同质化严重,抑制个性化需求

产品同质化严重既使许多企业面临生存的挑战,又抑制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质化会直接导致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继而使竞争的各方陷入微利甚至零利润,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缺乏雄厚的势力进行研发和创新,直至行业衰落。同时,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不断更新的具有显著顾客价值的产品,抑制了消费者的个性化欲望,不能使潜在的消费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三)“超值”生产不足,制约大众化消费

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而只有当供给价格适应居民的收入结构时,才能形成有效需求。当前,我国市场上不仅传统必需品过剩,而且居民消费热点的支柱产业产品也严重过剩,关键原因是支柱产品的供给价格不适应人们的收入结构。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向“住”与“行”的升级,住宅、轿车已成为了目前乃至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消费热点。但2005年全国积压了1.14亿M2待售的商品房,汽车行业闲置生产能力达到了45%。与积压相并存的是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不断上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快报,今年1―6月份,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278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9%,增幅虽然比一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但仍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和物价上涨指数。居高不下的价格抑制了房地产巨大的消费潜能。同样,也有一些产业(如轿车产业)也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四、促进消费型社会形成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绿色生产,释放绿色消费潜能

21世纪的经济是绿色经济,人们崇尚绿色消费。随着能源和资源的耗竭,安全与健康的备受重视,人们对绿色经济的关注更为迫切。绿色生产不仅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理智选择,也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生产既能为企业建立绿色竞争优势,赢得市场,获得利润;又能释放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潜能,优化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结构,加速我国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二)提倡差异化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

差异化生产既给企业带来利益,又满足个性需求。由于产品差异化的存在,买者对某些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从而降低了对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形成了某些企业的特色和品牌优势,给企业带来较高利润。同时,由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创造了显著的顾客价值,有效地释放了消费潜能。

(三)扩大超值生产,满足大众化消费

只有供给的价格结构适应人们的收入结构,潜在需求才能转化成现实的需求。大众化消费水平存大巨大的潜在需求,企业如能以大众化的价格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必将获得空前成功。格兰仕就是通过超值生产取得成功的典范。跨国公司为抢占我国市场,超值生产就是重要的途径,因此纷纷迂尊降贵,走超值路线。国产宝马公司通过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价5~10万元来调整目标群体;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倾力打造大众化汽车品牌――雪佛兰,主攻我国中端和中低端细分市场。

五、案例研究――江门市消费者对供给结构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为了证明上述建议及对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本文选取江门市为例,通过科学抽样,对44名消费者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学生、教师、业务员、个体户、家庭主妇、部门主管等人。

调查结果显示,64%的受访者对目前消费市场的态度为一般,仅有36%表示是比较满意。同时,有82%的消费者认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质量,55%的会考虑价格,27%的会考虑款式。还有受访者反映目前的消费市场真是让人担心,不时地会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假冒伪劣产品等,消费欲望大大降低。

(一)绿色需求得不到满足,急待加强绿色生产

消费者非常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结果反映,8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食品安全问题,18%的表示比较关心(如表一),且有72%的消费者反映自己或自己周围的人曾经有过食品中毒

事件。

消费者非常重视产品的绿色指标。虽然目前许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还不够,但他们表示在购物时会重视产品的绿色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受访者表示重视或比较重视产品的绿色指标,但又有82%的消费者认为目前的消费市场无法满足其绿色需求。

因此,如何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是摆在企业与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企业应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加强绿色生产;同时,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规范食品市场,从而扭转目前消费市场绿色供给不足,释放人们的绿色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原动力的作用,加快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二)同质化严重,亟待个性化供给

消费者经常或偶尔会遇到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产品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0%的消费者反映会经常遇到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产品;70%的反映偶尔会遇到。而当遇到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时,45%的受访者表示暂时先不买,找到有适合的再买;36%的表示只好降低要求,买一个差不多的(如表二);同时有受访者反映,目前消费市场上相同的产品太多了,经常会买到类似的产品。

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必须时刻关注人们需求的变化。只有这样,企业生产的产品才不至于被消费者的需求所淘汰,而造成供大于求。

(三)价格过高,呼吁超值生产

价格因素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反映,有55%的消费者会考虑价格因素。因此,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合理的供给价格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者经常会遇到适合自己但又太贵的产品。调查结果反映,有91%的消费者经常会遇到产品价格太贵的情况;另有结果显示有56%的反映住房的价格过高,39%的反映汽车的价格过高(如表三);住房和汽车又是消费者最迫切希望能够降低价格的消费品;面对部分消费品的价格过高的情况,55%的受访者表示希望生产品能多生产一些价格适中的质量又可以接受的产品。

只有供给价格适合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时,消费才能得到顺利实现。针对目前部分消费品价格过高、大量的产品积压的现状,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住房、汽车这类消费品,如果能够面对更广泛的消费者进行生产,实行超值生产,既可以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有效解决一边“住房难、买车难”,一边是大量的住房、汽车积压的“窘境”。

调查结果显示,绿色生产不足、个性化产品不足及超值生产不足等是制约目前消费者释放绿色需求、个性化需求、大众化需求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制约我国消费型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绿色生产、个性化生产以及超值生产。

六、结束语

篇2

听到的,看到的,一则则小如芝麻的疏忽造成一个个难以收拾的后果----生命的教训;人们往往容易疏忽了看似日复一日的正常,隐患在越是熟巧的环境中喧宾夺主。

今天,有幸参加了两天的企业安全生产的培训,在恒**全技术事务所黄重芳老师简洁明确的讲解下,在一件件血泪斑迹重重的案例分析中,心开始清晰,心开始变的很沉重,平常在我们眼里的小事事发后会事如此的撕坏一个个家,捣毁一家家企业。

自然灾害,泥石流,冲毁建在山坡附近的建筑火灾,仓库、生产车间、绿色一盏小小的日光灯因为电源线路的短路引发的惨剧,邱隘新江厦超市火灾

车间----安全措施:有轮必有罩,有轴必有套;有洞必有盖,有台必有栏。

试想有轮有轴有洞有台,人体的一部分卷或进去,钩或进去,那是什么场面,不敢试想,不敢猜想!生产场地防止进入其他人员,-家属的小孩之其一。

生产使用的机器设备得应有专门的从业人员,配备正规的使用工具和防护工具。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工作纵向贯通着各种法律法规;横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

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工作不但要贯彻落实,还应抓好安全生产隐患的管理。作为企管的安全生产的人员,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发现生产中的隐患,并解决。

篇3

一、绿色化学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绿色化学中蕴含着重要的环保理念,期望通过现有化学技术和手段来消除化工生产中的有毒物质,降低化工产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从源头上有效地避免化工产业所带来的污染,成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积极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绿色化学能够帮助学从新的角度认知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地讲,一方面,绿色化学理念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对所学化学知识的错误认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化学生产的避害扬利,从而达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绿色化学理念也可以促进化学教学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化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

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有众多途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合适的生活案例加以讲解,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析化学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可以让教师轻松实现知识传达的目的。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将环保、健康的绿色理念进行持续渗透。比如,在分析空气成分时,可以联系到汽车尾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通过安装相应的尾气转换器,可以将有毒气体转换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绿色化学理念成功地烙在学生头脑之中,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其次,在化学实验中也不能忽视绿色化学理念的存在,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改变化学实验,从而更好地体现绿色化学教学。绿色化学需要老师和学生都从内心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言传来提高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更要通过身教,以绿色化学的实验让学生感知更深。比如,二氧化锰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在很多化学实验中都能用到,尽管它不能与其他化学药品产生化学反应,但在传统化学实验中很难将其提取出来进行重复利用,针对于此,通过将一定的沙子、水泥等混入实验药剂当中,就可以将二氧化锰粘结成大颗粒状,在晾晒之后重新获得二氧化锰粉末,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化学药品可以重复使用,还成功地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的价值。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理念的存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方面发挥了卓越的功效,这要求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大胆探索与改革,既要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理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素质,又要让这种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认识绿色化学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可观发展效益,从而更好地消除现有化学污染,使绿色化学理念造福世界与未来。

篇4

关键词: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对策

1 我国蔬菜行业面临的问题

1.1 蔬菜市场供求不平衡

经济学家指出,各个产业的发展过程都是一致的,蔬菜行业也会经历兴起、扩张、减速和收缩的过程。最初,我国的蔬菜生产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发展缓慢,而后逐渐摆脱计划的束缚,加快脚步,进入平稳的发展阶段,到了90年代末,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将蔬菜列为重点对象,于是,短期之内蔬菜生产迅速膨胀,充分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甚至开始出现了过剩的局面。若使蔬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必须适当减小规模,调整和优化蔬菜种植结构。

1.2 蔬菜生产过剩

蔬菜生产过剩包括数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和区域性过剩。经调查显示,我国由于蔬菜种植的盲目性而导致生产数量过剩;传统品种的发展远远高出新、奇、特品种的发展而导致结构性过剩;对于蔬菜的上市安排集中在春、秋两个季节,而夏、冬淡季的蔬菜供应却稍有欠缺,导致季节性过剩;另外,局部区域蔬菜生产规模的超常发展也是导致我国蔬菜产销困难的重要原因。我国蔬菜的商品质量目前还面临着农药残留过重、硝酸盐含量超标和商品货架期短等问题,真正的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供应需求方面还明显不足。

2 蔬菜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

2.1 发展蔬菜种植,实现出口创汇

90年代末我国的蔬菜总产量达到近4亿吨,蔬菜行业产值2600亿元,而出口蔬菜总量却不足139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0.35%,创汇额仅有13亿美元,所占比例为4%。同比其它国家,荷兰的蔬菜出口创汇额高达251亿美元,亦是我们所无法超越的。蔬菜出口不仅可以解决我国蔬菜生产总量过剩的问题,而且能够给蔬菜生产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我国在进行蔬菜出口创汇的发展道路上,蔬菜出口加工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为迎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必须重点培育蔬菜出口加工企业,完成速冻菜和脱水菜的生产发展,达到产品附加值增收、海外市场拓展的目的。

2.2 开拓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渠道

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构成了现代都市型农业,也是现代都市人向往大自然、返朴归真愿望的真实体现。通过建设现代化蔬菜温室基地发展温室蔬菜生产,以此作为旅游观光地带,将先进的蔬菜生产设施及种植技术展示给世界各地的游客,使蔬菜生产与旅游、观光、休闲结合为一体,拓展了蔬菜生产的功能。然而,如此领先潮流的蔬菜生产基地毕竟少之甚少,绝大部分绿色基地的基础设施都非常普通。但只要紧跟时代观念,合理规划,就可以把园艺场建设成田园风光浓郁、环境优美的具有自己特色的集观光、购物和休闲于一体的公园式园艺场。

2.3 创新野生蔬菜生产发展

野生蔬菜因味道独特、营养价值丰富及特殊的保健功效,逐渐引起城市消费者的注意,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大。我国的野生蔬菜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随着南京市野生蔬菜规模化生产奚径的率先开辟,马兰头、香椿、枸杞、脑(头)、茭儿菜和芦蒿等成为引领野生蔬菜发展的重点,并在逐年产值增高的情况下开始向全国推广,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4 结合园艺观赏发展蔬菜生产

蔬菜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蔬菜种植前可以针对颜色、形状进行定向选育,育成可观赏蔬菜,紫甘蓝就是园艺观赏蔬菜的成功案例之一。观赏型蔬菜包括阳台蔬菜、盆景蔬菜和庭院蔬菜等三种,将某些观赏型蔬菜在花盆里进行培育,置于窗台和阳台上,既具观赏价值,又美化了家庭小环境。国外某些种子公司也开始出售观赏蔬菜种子,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环境绿化美化的需要,对于观赏蔬菜的需求也会日渐增大,因此,发展观赏蔬菜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5 开发绿色蔬菜生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蔬菜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我国生产的蔬菜绝大部分存在农药含量过高、硝酸盐超标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影响了蔬菜质量。为此,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开始了绿色蔬菜生产的发展。在蔬菜种植基地禁止使用剧毒农药,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及有机肥,并随时进行质量监测。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绿色蔬菜生产、销售和管理办法,促进绿色蔬菜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为蔬菜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

3 蔬菜种植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事项

3.1 各地政府部门应注意科学引导生产 控制蔬菜过度发展,避免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规模过大而面临产销困难。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

1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

(1)食品安全与食品污染:食品安全说的是安全食品,安全食品是指人体食用了之后不会产生危害。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食品必须对人体不产生任何的有害物质和有毒物质。食品污染是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食品,主要分为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质的污染。食品污染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大气、水以及土壤的污染等被动物或者是植物吸收,在生产、烹饪和销售的过程中造成的污染。(2)环境污染造成食品污染:人类从环境中汲取空气、水和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组成人体的细胞和组织等来维持生命活动,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对食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必须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排放,减少在生活中的废弃物。食品安全的问题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对农业和工业发展有关键影响,随着时展,人们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更高要求,绿色食品成为人们关注焦点,而只有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绿色食品。

2环境污染对食品生产的影响

当前,我国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农业生产中,一味追求产生大量实施化肥与农药,在农村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成为污染的主要源头。(1)大气污染:大气质量好坏对农作物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在农业生产中因为工业废气对农村大气污染产生了非常坏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考虑到空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大气污染是因为空气中一些污染物本身超过了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对人体和植物造成很大影响,会对农作物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引起动物或者是人类造成危害甚至死亡。大气污染主要是以气体的形式通过植物进入人体,给细胞和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大气污染的种类很多,据不完全研究表明,对动物、人体造成危害的种类就已经有一百多种。(2)水污染:食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水体主要包括河流、地下水和降水等。食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除了对水的数量有一定的要求之外,还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只要没有经过污染的水体才能成为食品生产的用水。但是,因为一些工业活动对河流、地下水等造成很大危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体的利用价值。水污染对作物器官造成很大危害,会导致人类患上生育疾病。一些化学物质在产品中积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再者水污染会影响到土壤性能,影响植物的生长。还有就是水中有大量的溶解性物质会在水中导致水生物缺氧死亡,一些藻类植物因为水富营养化迅速繁殖,重金属物质进入水中危害水中的生物,影响水产品质量。(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对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可调节功能,这种调节的功能是土壤对污染物的解析与固定作用,又被称为净化。当污染物进入土壤之后,植物受到危害,导致产品中的污染含量不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标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土壤受到了污染。土壤是绿色植物的有机生长物体,对动物、人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旦土壤受到污染就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3污染防治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散发宣传单、活动、讲座等形式的宣传工作,设置专门的咨询部门对人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尤其是新闻部门必须提高自身的舆论效果,提高安全能力和宣传能力,不能只是简单的追求经济效益忽略食品的安全,此外,卫生监督部门应该提高自身的监督力度,加大执法检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放心的产品。(2)加大监管力度:卫生监督应该加大监督的力度,重视污染的整治与防范措施,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以保护换进为主,对食品污染造成危害的工业企业进行严格预防;食品安全部门应该承担起自身作用,努力创建绿色环境和绿色食品,严格预防卫生部门的审核机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大防治,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治理不合格企业时,应该首先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控制毒素用品的使用。在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上,建立安全的人民群众与动物的防治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关注人们身心健康,用全新的生活方式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4结语

食品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必需品,食品安全卫生关系到人类和民族的发展,探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的防治措施,认识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卫生问题中提出相应措施,减少对人体的损害。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人类社会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大,资源消耗逐渐增加,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将环境污染扼杀在摇篮里,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杕,陈松.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环境污染案例分析[J].食品科学,2016(05):283-289.

[2]杨萍,牛春艳.浅谈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9(12):43-46.

[3]王珊珊,张江山.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05):4-5.

[4]刘玲玲.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02):12-14.

篇6

电脑的包装不是发泡塑料等化工制品,也不是木制品,而是那些焚烧影响空气质量的秸秆,甚至包装还可以吃……这些可以想象和难以想象的事情,正发生在戴尔公司的产品包装上。“让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变得简单,第一次触摸戴尔产品感受的就是绿色”,戴尔希望到2020年100%的包装采用可持续材料,100%的包装最终都可回收或可分解。

发现戴尔包装变革项目,如同我们曾经发现的“百事沙漠种土豆”案例, 令我们兴奋不已。十年前,我们提出“责任竞争力”理念,挖掘了“百事沙漠种土豆”案例,被奉为责任竞争力实践的经典。如今,戴尔的实践可以与之媲美。

“责任竞争力”倡导企业从专业优势出发,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并创造效益,同时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以提升。戴尔包装变革实践,融合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将责任竞争力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无独有偶,全球顶尖的美容品牌和直销商玫琳凯也在开发“会呼吸的包装”:经过耗时半年的不断搜寻,在联系、走访了超过20家供应商,玫琳凯最终与国内生产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华丽环保科技达成了合作意向,制订出了对填充物生产设备的整体改造方案。

此类生物降解材料是由玉米土豆淀粉基制成,减少了对石油原料的使用,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也没有“三废”排放;该材料在使用后可完全生物降解,降解后的堆肥土壤还有利于种植农作物。4年来玫琳凯应用该材料18,560吨,相比之前的材料,减少碳排放74,240吨。这类填充物能够有效降低产品超过50%破损率,每年能够增加价值150万产品零售额。此外,由于产品破损率的降低,减少了产品退换与客户投诉,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据统计,整体上的客户满意度2013年由97%上升到99%。

这些优秀的责任竞争力案例,最终都会入选本刊6月5日的《金蜜蜂企业责任竞争力优秀案例集》。

篇7

方明成介绍,《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7年,组织400家以上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如今,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已达467家,并涵盖汽车制造、制药、印刷、集成电路制造、乳制品制造等38个重点行业,实现了一、二、三产“全覆盖”。

实现一、二、三产“全覆盖”

清洁生产具体是指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清洁的工艺及生产方式,提供清洁的产品和服务。清洁生产的核心目标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即节约能源、降低物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效益。北京市长期以来一直将促进清洁生产作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并通过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政策、明确清洁生产引导方向、提供技术及资金的支持、加强监督实施闭环管理,来引导各单位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生产项目。

方明成介绍,随着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北京市2012年在医疗、教育、住宿餐饮、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交通运输、汽车修理、环境公共设施等10个服务业重点领域开展清洁生产。2014年在农业领域针对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领域试点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本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对一、二、三产清洁生产的政策覆盖。

北京京港地铁便是北京市服务业清洁生产改造的典型案例。据京港地铁负责人介绍,京港地铁于2013年8月启动清洁生产项目,历时10个月,通过实施方案的产生、筛选及可行性分析,京港地铁于2014年6月底完成共28项清洁生产方案的审核工作,并在此后陆续实施了相关方案。截止2017年3月,京港地铁已实施全部28项清洁生产方案,实现节电1000万度/年,节约纸张12万张/年,折合标准煤约1200吨/年,折合减排二氧化碳约6000吨/年。这28项清洁生产方案涵盖车站维修、通信、车辆段、维修车间、行车计划等多个专业领域,并有多项方案在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甚至全国具有领先性和推广价值。

例如安全门灯带关闭方案,即京港地铁4号线各车站在晚运营结束后将安全门灯带合理关闭,以达到节电目的。此方案使4号线1年可节电约33万度,折合标准煤40.56吨。

乘客信息系统(PIS)显示屏按时关闭方案,即在车站PIS终端服务器上对PIS显示屏定时关闭,以达到节能效果。此方案使4号线1年节电17万度,折合标准煤20.89吨。

除了相对简单的节能减排方案,京港地铁的节能减排项目还包括一些改造。例如,4号线LED绿色照明改造项目,即将4号线全部车站的普通照明灯具改造为LED灯具。改造2013年开始实施,2016年12月4号线24座车站全部完成改造。在不改变站内结构与装修风格的情况下,既提升站内照度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使4号线年节电达到271.55万度,折合标准煤333.74吨,减排二氧化碳1640.16吨。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4号线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即通过增加相关变频及控制装置,实现冷机的启停控制及水泵的变频,提升站内冷量的利用效率,在保证环境舒适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改造于2014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2015年底,4号线的21座车站完成改造。本次改造完成后,22座车站的年总节电量达395.19万度,折合标准煤485.69吨, 减排二氧化碳约2386.95吨。

此外,京港地铁还实施了变电所关闭50%灯具、空调设置合理温度等节能减排方案,有效降低了地铁及相关的运行能耗。

为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进行,京港地铁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制定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聘请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清洁生产培训,并在公司内部开展了全面的清洁生产宣导。

金百万餐饮公司的清洁生产实施效果也较明显。3月21日,记者在金百万餐饮公司副总经理康俊生的带领下参观了金百万烤鸭店马甸店的后厨,发现这里因为清洁生产而发生了许多变化――万能蒸烤箱替代果木烤鸭炉、节能灶替换传统炒灶、智能水龙头替换无控制水龙头、LED灯替换普通灯管、节能型蒸柜替代普通蒸柜等措施。

据康俊生介绍,2014年1月,金百万餐饮公司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公司建立了清洁生产管理规定和考核制度;实施了13项无低费方案(无需投入或投入很少的改造方案)和6项中高费方案(需要一定投入进行的技术升级、系统改造方案),收到了非常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公司直营餐饮门店数量30家,均采用了运水罩替代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节能灶替换传统炒灶、万能蒸烤箱替代果木烤鸭炉、LED灯替换普通灯管、节能型蒸柜替代普通蒸柜等措施,每年节电105万度、节天燃气178万立方米、节水91万吨,减少油烟排放452吨。

构筑三方推进机制

清洁生产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实施单位及专业技术咨询机构三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主要通过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政策、明确清洁生产引导方向、提供技术及资金的支持、加强监督实施闭环管理,来引导各单位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生产项目。

2013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联合了《北京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明确了本市清洁生产支持政策。“形象地说,可以理解为‘鼓励体检’、‘支持治疗’、‘核实疗效’三个过程。”方明成介绍,“鼓励体检”即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通过评估的实施单位,可享受最高不超过15万元审核费用补助;“支持治疗”是指审核单位实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清洁生产项目,可以申请获得不超过项目总投资30%的补助资金,项目通过评审后先期拨付70%补贴资金;“核实疗效”是指项目完成,达到实际效果并通过绩效验收后拨付剩余30%的补贴资金。

企事业单位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按照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和程序,对自身生产、服务过程进行调查诊断,从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八个方面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综合进行技术经济与资源环境评价,提出并实施降低能源消耗、物料消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及项目。

清洁生产咨询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审核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包括开展清洁生产宣传培训、进行节能减排现状诊断及数据分析、挖掘清洁生产潜力,提出并帮助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及项目等。

“在政府支持、企事业单位行动、咨询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三方共同努力和协作下,清洁生产机制才能够有效推广,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 方明成说。

下一步聚焦大气污染物减排

据方明成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支撑,清洁生产工作下一步将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量较大的重点行业开展,主要包括餐饮、洗衣、印刷、热力生产等行业。其中,餐饮行业优先聚焦品牌和连锁门店,重点实施油烟治理、节能厨具替代等方案;洗衣行业重点围绕干洗机升级改造、推广低温中性洗涤技术等方案;印刷行业优先聚焦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书报刊印刷领域,重点实施水性油墨替代、印刷工艺升级改造、VOCs治理等方案;热力生产行业重点围绕低氮改造、余热利用、系统优化等节能减排措施集成的方案。力争到2020年,完成这些行业400家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现VOCs、NOx源头削减、控制、治理措施整体强化升级。

篇8

巴西有一座“化学岛”。

这座“化学岛”上,有一座叫因佩拉特里斯(Imperatriz)的纸浆厂,对当地桉树每隔七年进行一次采收,采集的原料用于纸浆生产,而废料也不浪费,则用于生物质发电,从而实现制浆原料和造纸化学品的就近供应。可以说,这种造纸化学品生产商和造纸厂毗邻的“化学岛”模式,实现了物料和能量的循环。目前,该工厂已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而这里的“化学岛”,其实不是什么岛屿,而是全球知名油漆、涂料和专业化学品生产企业阿克苏诺贝尔,于2013年在巴西开创的一种绿色经营模式。而且,为了落实这个前景可期的环保战略,阿克苏诺贝尔在20年前就开始酝酿了。

将绿色经营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鲜有成功案例。但是,富有远见的投入,令阿克苏诺贝尔在2014年就已经有19%的业绩增长源于绿色经营。

绿色创新引爆的价值点

为了应对潜在的气候危机,企业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性投入值得称赞,因为这可以降低碳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上述“化学岛”模式,就是阿克苏诺贝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地项目之一。

背后的商业逻辑很简单。据《中外管理》了解,当地的桉树生长速度快,色泽与密度都特别适合造纸厂制浆,而生产纸浆不仅需要造纸化学品,能源和运输也是必要一环。“能否在纸浆厂附近建设一座造纸化学品工厂呢?”早在1995年,阿克苏诺贝尔就提出了这个崭新的经营理念――即由万吨级驳船的港口、纸浆厂、造纸化学品厂以及桉树林组成的生态价值链,称为“化学岛”模式,目标是“化学品公司直接参与到纸浆厂的生产过程中,从而让原料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岛内循环”。

终于在2005年,阿克苏诺贝尔和其长期合作伙伴一道,在巴西南部的一家纸浆厂将这个商业构想付诸实践。

作为一家从事化学品生产的跨国公司,阿克苏诺贝尔的几百年发展历史足够悠久,但能够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灵活地去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并为此调整运作方式,却值得称道。

“在不同领域创新是我们的重要理念。”阿克苏诺贝尔全球CEO唐博纳(Ton Büchner)对《中外管理》说,创新不仅仅是公司理念,更重要的是将创新战略用于公司的业务实践中,通过创新来驱动公司的绿色经营模式。

这些年,阿克苏诺贝尔一直在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将油漆、涂料和化学品业务的碳排放降至最低。以盛装饮品的纸杯为例,为了防止杯子里的饮品渗透,纸杯内需要涂层。阿克苏诺贝尔开发了一种环保性更高的涂料产品――不仅取自植物基油和可回收的PET,而且能够使采用了这种涂料的纸杯实现100%可回收。

追求产品创新的同时,考虑更多的是将产品中一些对环境不利的成分剔除掉。基于这种理念的创新经营模式,为阿克苏诺贝尔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领先的优势。

着眼于优化行业价值链

注重生态效益,而非仅仅经济效益,让阿克苏诺贝尔认清一个事实:和客户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更有价值。

以“化学岛”模式为例,在客户的纸浆厂附近建立配套的化学品生产厂,双方共用部分设施,就可以达到降低设备投资成本和物流成本,并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标。

对于纸浆厂来说,桉树林受益于精心布局的七年种植计划(桉树生长期为七年),种植区按种植年份划分为七块,使得纸浆厂每年都有足够的纸浆原料可使用。同时,阿克苏诺贝尔旗下的依卡化学品公司,生产、储存和处理纸浆厂所需的全部化学品,并对“化学岛”内化学品的安全性、环保和运输等相关环节负责。

这种循环模式的好处在于,不仅能源利用率得以提升10%以上,而且减少了运输化学品的运输成本和危险隐患。当然,桉树也在岛内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有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区总裁林良琦对此十分欣慰地说,不仅是桉树,其实化学品在岛内也实现了“自产自销”,并利用造纸的废弃物进行发电。

尽管很多创新实践很难短期内见到明显经济效益,甚至面临先要持续投入巨资的问题,但在阿克苏诺贝尔看来,平衡绿色环保的投入产出比必不可少,然而直接参与到生态价值链中,协同、优化整个运营过程对实现这种平衡更加重要。

这也是唐博纳所强调的:创新只是经营的一部分,如何在驱动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惠及客户及行业价值链,才能真正验证一个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否落地。

渗入4.7万员工的每一天

道琼斯公司每年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排名,用于表彰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经济方面的优异表现,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上所作的贡献。

就在2015年9月最新公布的排名中,阿克苏诺贝尔连续第四年蝉联全球首位,在同属材料工业领域的350多家企业中拔得头筹。

在阿克苏诺贝尔的经营战略中,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并旨在2020年,力图实现20%的销售额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阿克苏诺贝尔的许多创新产品,愈加追求取得更佳的运营生态效率。“例如我们的粘合剂,可以让沥青在较低温度时仍进行铺设,反射阳光的外墙涂料能够帮助建筑物降低15%的能耗。”唐博纳补充道。

阿克苏诺贝尔为客运轮渡运营商Baleària提供的涂料产品,甚至可以防止海洋里的有机生物附着在船体,帮助船体航行更加平稳,同时使用更少的燃料并降低排放。采用这样的新技术,不仅能够节约燃料,还能通过使用不含生物杀虫剂的技术为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采用这项技术后第一年的航行数据分析显示,它节省燃料使用超过12%。

这些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创新产品的研发,早已融入到阿克苏诺贝尔的日常业务体系中。其在研发上的投入每年超过3.6亿欧元,其中2/3以上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的投资。

可持续发展听起来很宏大,但要融入到公司内在的业务体系中,收获却是实实在在的。

唐博纳称,可持续发展是阿克苏诺贝尔的DNA。它已经渗入到其全球4.7万名员工每一天的工作中。

管理点评:

篇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初步完成,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从注重数量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转向重视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①。同时,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强调教育发展,要求强化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水平②。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内部结构,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志,是以知识为核心素材,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生产的重要场所,包含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功能性环节。研究型大学不仅是以学生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传播阵地,更是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基地,因此必须转变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重视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创新,优化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的优化影响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内外部各个要素,而空间资源配置作为研究型大学生产、传递以及应用知识的物化载体,一定要适应知识生产模式的新特征。

但目前关于我国研究型大学空间资源配置,学者们主要关注校园如何传承校园建筑文化、平衡校园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合理融入地域特色等问题,要求注重校园空间的环境建设③。也有研究者从校园整体规划出发,关注校园扩建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要求注重校园绿色环境建设,提出弹性生长的校园空间规划①。还有研究者从师生主体需求出发,提出研究型大学应关注知识主体发展,为主体提供交流空间②。学者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校园空间资源配置研究以整体规划的视角解析校园空间的文化内涵以及地域特色、从绿色校园出发提出弹性生长的校园空间规划以及关注师生主体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未能充分重视校园作为知识生产主战场的核心职能,也未能充分重视师生作为知识生产活动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因此研究较少从知识生产视角来解读校园空间资源配置。而以知识生产视角解读校园空间资源配置,就需要关注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后,校园空间资源配置是否发生相应的转变,目前校园空间资源配置具备一定的滞后性,仍然以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为主,重视专业研究型实验室建设,忽视“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基地建设;重视功能分区下的正式学科空间建设,忽视非正式交往空间建设;重视大学的空间尺度,忽视生态绿色校园建设;重视传统课堂空间建设,忽视网络教学下的信息化建设。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在知识生产模式变化下如何改进研究型大学空间资源配置状况,实现知识生产的应用性、跨学科性、规模化以及信息化。

一、知识生产模式与研究型大学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伯顿•克拉克认为:“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素材,高等教育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③。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内容。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威廉•冯•洪堡则强调大学应该以科学和学问作为其主要任务,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探究知识的共同主体。两位学者关于知识与大学关系的论述,都强调了知识是大学中师生学习研究的主要素材,研究型大学兼具教学与研究双重职能,知识是其学习研究的核心素材,研究型大学是知识进行创造性生产的重要场所,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都应以高深知识为基础。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促使研究型大学内部各个参与要素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研究型大学教研方式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一)知识生产模式知识是生产要素之一,知识生产模式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得以展现的重要方式。马克思认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④。知识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当知识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知识生产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继而影响相应的社会关系以及组织结构。知识生产模式的产出具有可转化性,其产品包括理论和概念等,可以转化为实体性的产品;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生产关系的变化,即参与的组织机构以及利益团体更加复杂化和规模化,参与人员也更加多样化,在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团体和组织,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关于知识生产的认识方式则包括科学仪器、书籍资料等媒介,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则增加了信息化的认识渠道⑤。总体而言,知识生产模式下的产品具有可转化的特性,其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和规模化特征;认识方式也逐渐向信息化过渡。

(二)研究型大学学术界普遍认为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肇始于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兼具教学和研究双重职能,尊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自由与研究自由,学生和教师作为知识的探究者,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知识的新领域。19世纪美国根据洪堡研究型大学理念建立霍普金斯大学,注重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统一,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研究型大学开始为人熟知,该协会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满足高深学问、研究生教育和通过研究促进知识增长的要求,因此研究型大学必须开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研究型大学的评定标准包括美国的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中国的世界学术排名(ARWU)、武书连分类法以及985院校的评定标准等,尽管评定标准各有不同,但都将科研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定指标。因此本文将研究型大学定义为以发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为目标,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从事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具有复杂的学科结构、创新的知识生产体系以及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教育综合体。

(三)知识生产模式与研究型大学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大量商品、资本、服务、知识技术和劳动力打破国家壁垒,实现全球化流动,这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知识经济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并列,称之为人类历史革新变化的“第三次浪潮”,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型因素。研究型大学作为原创性知识生产的策源地,知识生产模式发生变化也即生产力发生变化,同时也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即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活动发生变化。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活动需要依托校园空间环境来实现,因此知识生产活动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以知识生产活动为媒介,促使校园空间通过优化配置满足知识生产的新特征。

二、知识生产模式影响大学空间资源配置的历史变迁

德国史学家克拉森认为,每一较高的文化都能创造出与之相应的较高水平的教育形式和学校形式①。知识生产模式的不断发展,也促使知识生产活动的丰富多样,而大学是高深知识生产活动的物化场所,其校园空间环境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朴素的经验性知识到经典宗教知识的演变,促使知识活动由讨论演讲转变为宗教知识的诵读与默写,因此知识活动场所从开放式的集市、广场到封闭一体化的修道院;从思辨型的人文学科知识到实验型的自然学科知识,促使活动由诵读讨论延伸为实验室内的实践研究,因此知识活动由研讨室扩展至实验室。

(一)西方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对空间资源配置的影响从中世纪的教会大学到现代研究型大学,大学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不断转型。以威廉•冯•洪堡为首的哲学家和人文学家根据“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创办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因此将19世纪的时间节点作为分界线,以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趋势对19世纪前后两阶段的大学空间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分析。1.“思辨型”知识生产模式下的大学空间资源配置“思辨型”知识生产模式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大学,这是近代大学知识生产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知识生产主要依托于师生之间对某一主题进行辩论和讨论,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最终在师生思辨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中世纪大学的经院哲学是指将古典知识与神学知识相结合,师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任何知识进行质疑、讨论,以获得确切知识,“求真、怀疑、批判”是这一时期知识生产的阶段性过程②。基于“思辨型”的知识生产模式,大学所传递的知识以晦涩难懂的哲学为主,知识的生产和传递脱离实际经验。为了便于该类型的知识生产,这一时期教会大学最为理想的选址是倾向于远离世俗且亲近上帝的高阔平台之上,建筑形制上则以全封闭的空间形态出现,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封闭空间。从“圣高尔修道院手稿”来看,一个标准的符合本尼狄克规则的修道院,应该包含“教堂、图书馆、厨房、马厩、医务室、工作室。从建筑的组成上可以看出修道院已经完全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修学体系③。同时由于知识多为神学性质的人文学科,学习场所多以教堂和图书馆形式呈现。例如卡西诺修道院通过封闭式的围墙将学校与世俗相隔绝,通过多种功能性建筑的内部整合,为教会大学内部成员提供基本学习与生活条件,实现教区学校内部的自给自足。2.“实验型”知识生产模式下的大学空间资源配置以“实验型”知识生产模式为主的大学最初是指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后来发展并逐渐完善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自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解放到近代科学研究的巨大发展,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不再以“批判”视角的抽象思辨为主,而是强调通过观察或实验对调查对象进行事实性的量化概括和描述。17世纪,显微镜、望远镜等重要科研仪器发明出来,1603年,最早的科学家团体———意大利罗马的“猞猁学社”宣告成立,社会不断地为“实验型”知识生产提供物质材料和人才资源,实验科学得到逐步发展。而知识生产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也逐渐发生变化,实验研究方法也成为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即“实验型”知识生产模式得以普及和发展。17世纪的“实验型”知识生产者是以社会自组织的科学家团体为主体,而“实验型”知识生产模式进入学校,则是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①。柏林大学作为世界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要求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开始强调实验研究对知识生产的重要性,师生成为实验研究者,大学开始建设科学实验室,为“实验型”知识生产模式提供适宜和稳定的空间。基于“实验型”知识生产模式,研究型大学开始强调实验研究的应用性,即知识生产贯穿于实验研究与实践运用的始终,开始转向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生产路径。同时单一学科知识已经无法解决复杂学科问题,因此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互相融合并交叉渗透。由于知识生产的纵横向发展趋势,促使大学校园空间资源规划的改变,校园在规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和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按照建筑类型组合的校园规划模式,即校园规划为6大类型:讲演厅、办公楼、实验室、特种实验室、大跨建筑以及车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理念推动下建立的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图书馆,增加馆藏数量,便于知识的储存和传递,并于1844年成立第一个美国心理实验室,而在1880年成立物理协会、化学协会、政治协会等,以便促进学科团体的发展②。

(二)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下的空间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知识生产模式由传统以学科为导向的“模式1”转变为以应用和问题为导向的“模式2”,主要受到20世纪50年代的新科技革命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经济理论影响,科学技术开始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要求科研与市场和教育相衔接,实现知识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要求研究型大学改变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同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校园空间资源配置,但目前校园空间建设中仍存在转型滞后的现象,不能完全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基本特征。1.“模式2”知识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知识生产的应用性,模式2知识生产是受到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市场、政府、学校各种利益相杂糅,通过不断妥协和协商达到彼此兼顾③。通过“以问题为核心”的知识研究,将市场与学术研究相连接,实现知识的应用价值。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三者合力形成“三重螺旋”模式,便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纵向流转。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模式2知识生产特点是通过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互动合作,从不同角度实现对问题的全面解读,通过多种视角发现问题④。为了便于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融合,实现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研究型大学出现整体式教研楼,具有功能多样性、开放性、整合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包含公共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休闲区等多种类型的知识空间,同时建设非正式交往空间,为师生跨学科间交往提供空间保证。知识生产的规模性,模式2知识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知识生产的社会弥散性,即知识可以渗透到不同机构中,不同性质的机构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地,也即知识生产在更多类型的社会机构中运作,涉及到不同组织与个人。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参与的组织机构繁杂,因此知识生产活动呈现规模化特征①。同时知识生产的规模性也表现在大型实验设备的需求增加,以及科研场所的面积增大,包括组建大型科研基地和科技园区,来解决知识活动规模性带来的问题。知识生产的信息化,模式2的社会弥散化特性目前正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使远程合作项目简单易行,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成为研究常态。②同时集中化的信息能够同步传递至世界各地,使最新科研信息能够实现全球共享,避免研究的重复。2.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的大学空间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专业研究型实验室为主,忽视“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基地建设。目前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多属于专业型实验室,并附属于某一学院(系)。专业研究型实验室多是面向本专业学生,实验仪器设备多是具备专业针对性,使用率较低。同时专业研究型实验室多是围绕学科与专业的相关问题加以研究,而较少面对现实应用性问题,实验结果不便于转化为应用性产品,实验效益较低。重视功能分区下的正式学科空间建设,忽视非正式交往空间建设。研究型大学对校园空间建设实行功能区域划分,将教学科研与生活休闲区相隔离,试图为学生创造完备的学术环境。教研区内集中设置教室、实验用房、图书馆以及行政办公室,但教研区忽视师生主体需求,缺少相应的休闲区域,即使同属一栋教研楼的师生也较少交流。忽视非正式交往空间的建设,减少不同学科间的教师与学生内部交流的偶发几率,不利于学科创新以及知识创新。重视大学的空间尺度,忽视生态绿色校园建设。高校在对学生扩招的同时,校园建设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扩建的同时,校园过度强调教研区建设,忽视校园绿色生态区域的建设。同时在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绿化区与教研区和生活区相隔离,自成一区,使校园环境相割裂,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重视传统课堂空间建设,忽视网络教学下的信息化建设。目前研究型大学仍以传统教师授课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设备只是作为教师教学知识的展示工具,甚至部分学校的校园网络未能覆盖全局,教室只是作为教师授课平台,无法在线获取优质课程资源。同时优质课程无法实现全程录影功能,仅仅依靠摄像机录下教师授课过程,忽略教师与学生互动课程,使精品课程的展示成为教师单方面授课,授教效果不理想。

三、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的空间资源优化配置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知识生产的应用性、跨学科性、规模性和信息性的特点,实现以“传统学科知识为导向”的生产模式向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创造性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同时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与其建筑空间形态之间相互影响,因此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空间形态发生改变,而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则有助于知识生产模式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变革,从而确保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纵向流转和横向融合。

(一)搭建知识纵向流转的空间平台,实现知识生产的应用性研究型大学是高深知识的生产中心、传播中心和应用中心,集科研、教学与应用三大活动于一体,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强调“产学研”一体化,以实现知识生产的纵向流转。知识生产纵向流转的可能性需要依靠校园产学研一体化的空间设计来实现,具体而言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互动教学型课堂建设以及大型科技园区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分配实验室面积和实验设备,为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产品提供空间便利性;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实验室设施的利用率,可以通过建设集群实验楼,使不同专业人员共享公共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等基础性设施,以提高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使用率,促进知识的创新与生产;同时对实验室的设计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满足当前实验室所需规模,也要方便未来实验室的重组与改造,实验室在关注自身专业发展所需配备以外,尽量保证实验室之间基本设施的“同质性”,实现实验室的“模块化”及互动教学型课堂建设,改变过去大量的连排桌椅式的教室,调整教室的人均面积,建设翻转课堂、互动教室、案例讨论教室等,为探究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大型科技园区应紧密联系高校与市场,聚集成果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避免产品研发与使用的脱节。由于科技园区的学科研究领域跨度过大,应完善相应的设备共享机制以及技术转移法规,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学科间的交流。

(二)打造知识横向融合的学科熔炉,满足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研究型大学作为创新性知识生产场所,单一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已经陷入困境,学科的交叉成为研究型大学发现和研究问题的主要途径。校园空间资源在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空间的保障,例如在教研区设计非正式交往空间。建筑设计中提供非正式交往空间,目的在于解决大尺度校园交流困难的难题,通过为师生提供开放性的交流空间,增加师生在教学以及生活中的交流几率,为学科知识融合提供空间保障。非正式交往空间的设置方式包括将生活区与教研区交叉设计,采用复合式的领域空间布局;以及在单体建筑中提供非正式交往空间,也称之为“灰空间”①,呈半围合状,例如楼梯下的三角空间、利用植物或玻璃幕墙遮挡的休闲座位等。这些半开放式空间可以激发人思维、引发人交往的需求,从而促进不同类型的知识传递。非正式交往空间的设置也打破了完全化的功能分区设计理念,使教研区中穿插休闲区,为师生休闲交往提供适宜环境。

(三)构建生态型绿色校园,满足知识生产的规模性知识活动的规模性体现为科研人员的增加和科研设备数量的增加,巨量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群落。所以知识活动的规模性对校园空间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型绿色校园强调在校园各项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实现校园的节水、节能、节电,并建设绿色校园生态环境,保证大规模研究群体生活学习的舒适度。生态绿色校园要求其校园建设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遵循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校园内的水土以及植被资源,形成符合当地生态特色的绿色校园;绿色校园理念贯穿始终,避免完全化的功能分区,将绿化景观合理穿插于教研区以及生活区,提高校园绿色植被覆盖面积,为师生提供适宜环境;同时注重校园节能系统的建设,多采用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包括水资源的循环使用、风力发电、地热发电等多种形式的节能措施。通过校园绿化景观以及节能系统联合推进生态绿色校园建设,提高校园环境的承载力,满足知识生产的规模性。

(四)构建智慧型校园,满足知识生产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在大学知识生产中意义日渐增大。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会有助于知识生产模式和知识生产内容的创新。知识生产信息化的特点要求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整合校园信息系统,囊括学校各项业务环节;建设多媒体以及多功能的教学环境,实现直播教学、音频教学等多形式的授课模式。因此校园空间规划中应对校园网络的高效、稳定以及安全性作出细致规定。校园设计中加强网络建设,以物联网代替互联网格局,构建符合需求的主干网络以及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接入模式。通过配备IOS、WP、安卓等各种操作系统,构建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满足知识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特点。建设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校园门户的统一管理;完成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包括传感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等建设内容;建设校园公共支撑平台,实现学习互动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 绿色再制造 清洁生产 运作管理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全世界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又在抛弃可回收的废旧产品,或者仅仅低层次地回收废旧产品中的材料。这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且加重了环境污染。据统计,全世界制造业每年产生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占全球污染物总量的70%以上。可见,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日益增长的设备废弃物的压力。面对如此大量报废设备的处理,如何尽量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重新利用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上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大多采用再循环(Recycle)方式,即将一道工序或一次使用后产生的废物作为下一道工序或下一次使用的原料。对那些由于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无法再用的废旧产品或零部件则采用填埋或焚烧等废弃处置(Disposal)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更加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废旧产品处理方式――绿色再制造(Green Remanufacturing),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绿色再制造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来修复、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再制造产品的优势十分明显,其性能可达到或超过原型机新品,而成本仅为新品的50%左右,节能60%,节材70%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

清洁生产(Clearer Production)是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的全球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在总结了世界各国先进的污染控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预防污染的全新的环境战略。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在对其污染治理过程反思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造成的污染,必须转换思想,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末端治理,而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式,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绿色再制造与清洁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合绿色再制造企业就其清洁生产运作管理问题展开研究,构建面向绿色再制造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运作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和内容框架,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二、绿色再制造企业清洁生产的应用设计

绿色再制造与清洁生产都蕴含着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理念,都属于支撑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技术手段。绿色再制造的生产方式就是对有可再利用价值的废旧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其再次被使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处处体现了资源的高品质回收和环境污染排放的最小化的思想,应该说,绿色再制造本身就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绿色再制造使用的原材料是退役的废旧产品,再制造技术主要是通过换件修理法(将失效件更换为新件以完成再制造的方法)和尺寸修理法(将失配的零部件表面尺寸加工修复到可以配合的范围)来进行加工修复。可见,相较于传统制造过程来说,再制造过程本身消耗的资源和能源都要少得多,绿色再制造生产过程就是清洁生产过程。由于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原因,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性能往往能赶超新产品,足以跟上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清洁产品的要求,属于绿色产品的范畴。同时,绿色再制造也是一种制造过程,如果在绿色再制造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将进一步减少绿色再制造生产各个环节的资源耗费和废弃物排放,最大程度地实现再制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进一步减少绿色再制造过程的资源耗费和废弃物排放,可以在再制造生产过程运用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再制造企业的清洁生产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清洁能源。绿色再制造企业应尽量对常规能源采取清洁利用,如油、电、煤和各种燃气的供应;加强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如再制造企业的车间照明和厂区道路照明采用太阳能灯等;开发利用各种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

2、清洁的再制造生产过程。第一,绿色再制造企业应尽量不用、少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再制造所需新备件要选用无毒无害、最新技术的备件产品;再制造过程中要替换掉原废旧产品中的毒性较大的材料和零部件;对替换下来的高环境污染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合理处置,使其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等。第二,改进再制造工艺和更新再制造设备。选择少废无废、原材料转化率高、能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物少的再制造生产新工艺和新设备;淘汰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等。第三,减少和消除再制造生产过程中的易燃、易爆、高温、高压、低温、低压、强噪声、强振动等危险因素。第四,采用简单可靠的再制造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尽可能实现无废或少废生产。第五,再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料尽可能实现内部循环利用。第六,对再制造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减少无效劳动和消耗。具体包括开展物料、能量流程审核,优化再制造流程设计;科学安排再制造生产进度,改进操作程序;落实岗位和目标责任制,杜绝跑冒滴漏;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运行率和完好率等。

3、生产清洁的再制造产品。第一,绿色再制造企业应尽量在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产品的再制造性,如采用方便拆解和装配的产品连接结构,以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消耗和物料浪费。第二,选取环境友好的原材料,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材料,利用二次资源作为原材料。产品使用过程及使用后不包含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因素。第三,产品使用寿命和功能合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第四,再制造产品的包装合理,不进行过度包装,包装材料尽可能可以回收再利用。第五,再制造产品使用后容易回收、再次再制造或再循环。

总之,为进一步减少再制造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再制造企业应持续、高效地推行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案例分析――以施乐公司为例

全球复印机、打印机的报废数量也将逐年迅速增长。随着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普及,以及绿色再制造工程的兴起,世界复印机巨头之一的施乐公司响应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环保理念,开展了复印机的绿色再制造活动,并在再制造过程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施乐公司成立于1906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恢复使用过的复印机部件,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施乐公司发展了一个正式的绿色再制造系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再制造工厂遍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巴西、墨西哥、泰国和中国等地,可以回收和再制造包括使用过的复印机、打印机和墨盒等产品。本文主要以富士施乐公司为例展开分析。

在全球日益关注环保的大背景下,富士施乐公司积极倡导清洁生产,设定了本公司的环保目标:到2020年,富士施乐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5年的水平上降低3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富士施乐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1、在本公司内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富士施乐公司在本公司内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其目标是实现“无非法丢弃”、“零填埋”和“零污染”。富士施乐在各地的再制造工厂不断实现“零排放”:2001年8月,富士施乐宣布在日本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2004年12月,富士施乐以泰国为基地建立了国际整合资源循环系统,对亚太9个国家及地区使用过的产品进行回收,在当地实现了“零填埋”;2005年1月,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宣布实现“废弃物零排放”;2008年3月,富士施乐台湾桃园工厂宣布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2、将一大部分减排工作集中到客户一端。基于顾客使用产品时的能耗要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50%以上,因此富士施乐公司将其中很大一部分减排工作集中到了客户一端。富士施乐的目标到2020年,要使顾客现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降低700万吨。因此,富士施乐将重点研发并提供对客户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即到2020年富士施乐所有产品的单位耗电量与2005年相比将减少80%。例如,富士施乐开发出了一些新的技术,例如,IH定影技术和EA环保墨粉等,能够有效降低复印机在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富士施乐新开发的IH定影器(传导式加热定影器)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接触式传导技术,也就是和电磁炉原理一样的技术。该技术使得1H定影器只是在使用的时候才进行电圈的加热,而在待机状态下几乎没有能耗,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整个复印机在待机时的能耗。

3、在整个产业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富士施乐认为要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30%的减排目标,仅凭富士施乐一家的努力还不够,还需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于是提出建立施乐公司的低碳生产机制和供应链机制,目标是到2020年,每一台设备在生产过程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75%。整个供应链包括从产品研发、零部件的采购、生产、物流、顾客对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报废后顾客将产品退还给富士施乐进行再利用和再资源化等全过程。

施乐公司将环境意识传递给于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例如,富士施乐公司与树脂制造商UMG ABS共同合作,构建起了一种材料翻新系统,可以把废旧复印机的外罩盖(ABS树脂材质)用于制造新的产品,成功实现了塑料的再生利用。这种再生利用塑料,可以确保具有与新制造的ABS树脂完全相同的坚固程度、可塑性、颜色等,并已获得了美国UL产品安全认证。又如,施乐公司业务外包时,会重点考察这些合作伙伴的环境意识。以富士施乐(泰国)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都要对14家合作伙伴进行一次考核和调查,包括检查周边居民的投诉情况,对其进行常规的废水、噪音监控等。富士施乐(泰国)公司对合作伙伴有以下要求:具有第三方提供证明的、可行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有第三方认证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措施。富士施乐(泰国)公司要求合作伙伴采取充分的措施,最低程度影响附近居民,并且对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有充分的管理措施;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对安全和环境有适当的记录、监控和报告计划;对员工有适当的培训计划。将负责管理、执行和检测的人员的具体责、权、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规范化和文件化。如要培训员工学会辨别和处置危险物质等;有恰当的应对紧急情况的预案。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施乐公司不仅从再制造业务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节约资源与能源、保护环境、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良好的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顺应时展的新路,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施乐公司在复印机再制造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的运作管理经验,对其他产品领域的再制造商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注:本文属武汉市科技局项目“武汉发展再制造的途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2s0029;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绿色再制造运作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0-1b-032。)

【参考文献】

[1] 曲向荣: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