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云课堂+云办公”覆盖全校
锐捷网络云课堂产品事业部高鹏表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演进,教师对办公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传统的IT构架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却日益凸显。扎根教育一线的锐捷,不仅在教师的诉求中发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利用场景化创新和云课堂产品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推出了专门为教师日常办公、备课、授课打造的云课堂办公解决方案。云课堂强大、成熟、安全的硬件架构和专门为教师办公室、多媒体教室两大场景打造的配套资源,将彻底改变校内需使用计算机的所有场景,为学校信息化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云课堂办公解决方案由2台RG-RCD6000-Main构建基础存储集群,采用万兆冗余设计,集群可以支持80并发用户集中访问。教室和办公室中部署云课堂终端,通过网络连接至云主机集群获取个人专属公桌面,彻底实现办公设备的部署集中化,管理智能化,维护简单化。此外,RG-RCD6000-Office可以支持60个并发用户访问,具有极高的扩展性。云课堂办公解决方案在终端配置方面也更加灵活,办公室和多媒体教室终端可以选择RG-Rain100SV2或RG-Rain200S一体机,还可以利用旧PC+Client的方式充。
“动起来”+“零故障”
篇2
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教案剧式”的课堂已受到广泛的鄙视,“互动生成 价值引领”的绿色课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推崇。“互动”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里发生的资源在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界的过程;“生成”是结果,生成了丰富多彩、令人怦然心动、幽然心会的课堂情境,籍此师生获得了作为“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的经验。但自主不等于自由,互动生成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课程标准对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互动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目标小的互动生成。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里,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境,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反应抓住稍纵及逝的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价值的引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大智慧。很多人认为,智慧是天生的。然而智慧还是可以修炼而来的,它是一种准备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状态。怎样修炼、储备、提升自己的智慧,丰富教育技艺,从而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呢?
一、高屋建瓴——解读文本
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未雨绸缪——多线型备课
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具有拓展性的。老师组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学生的感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只有在课前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对课堂可能产生的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向着更有价值的目标去发展。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地互动生成起来,并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假想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备课。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多线型备课,准备充分的引领方案。课堂中,教师胸有沟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更为自由的去感悟课文。与单线进行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更能增进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教师也显得更为从容与自信,应对自如。这就是未雨绸缪给教师带来的智慧。
相关链接——《卜算子 咏梅》预设方案片断:
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喜爱她的美丽。
教师引导:诗中怎样描写它的美丽?(观赏梅花的图片,理解“俏”,感受美。)
(2)她不怕寒冷,非常坚强。
教师引导:说说冬天的景象。(风、雨、冰、雪、花、草……)诗中是怎么描写的?并联系其美丽的形象,突显坚强。
(3)她报告春的消息。
教师引导:读第一句诗,想象它怎样呼唤百花。说说春天来临的烂漫景象。
(4)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她一点都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功劳。
教师引导:回忆梅花的美丽与功劳,说说她在烂漫的春天里,看到百花盛开,心里是怎么想的。
三、跬步千里——课后反思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准备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我们准备的去发展的。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中总有让我们无法预设的情境,这也正是“课堂”远比“教案剧”更具挑战性也更为精彩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紧急调动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重新规划教学活动。
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次的“紧急智慧”都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时,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在热烈的争论中,对文本感悟更加深刻,创新思维得到了维护;有时,临时改变的教学活动却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甚至有时,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境,我们一时手足无措,等课上完后,才提壶灌顶般发现,这样处理不是很好吗?你会为此兴奋、后悔、懊丧……但无论哪种情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珍贵的教学财富。“经验就是智慧”,我们应该自觉养成课后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把它记录下来,贮存到自己的教学仓库当中。
相关链接——《山谷中的谜底》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感受雪松的特征与品格时,仅通过朗读很难直观的感受到雪松的本领,于是我突然想:何不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臂来代替雪松的树枝,演示雪松的“积”、“弯”、“落”、“弹”?然后再边读边演示,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不但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了。
四、取长补短——师际交流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生活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学者身在其中,情感被文本、学生、课堂牵制着,很多时候,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学行为无知无觉。这就需要有“第三只眼”来帮助我们发现。互相听课,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互相听课,第一是请别人听自己的课,请他们来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面对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时的长处与短处,以便提高。第二是听别人的课,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心中长出“第三只眼”,借鉴别人在处理课堂情境时的优缺点,并在课后的交流中达成共识。用众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丰富整个集体的智慧,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互相听课,可以是同学科听课,也可以是跨学科听课,以打开思路,为自己的学科教学带来智慧。
五、学而不厌——知识“领跑”
篇3
误区一: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教师泛谈背景文化、人物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关的生活文化等,自以为彰显人文气息,但语文课堂被宽泛化了。
误区二:语文课窄化为文学课。对文学创作过程与相关技能津津乐道,着力于修辞、逻辑、结构及技艺剖析,语文课的情、趣、意存在不多。
误区三:语文课杂化为综合活动课。掺入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杂乱,形式追求新奇,语文味不足。
误区四:语文课同化为体验交流课。设置大量课外内容,学生大谈特谈感悟体验,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维目标应紧扣这一特征理顺关系,“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三维目标也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明确认识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魂灵应该附“体”,这个“体”就是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就会“魂不附体”,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因此,要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给语文一个坚强的躯体
1.“软硬”兼施
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作为硬目标要当堂完成,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软目标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累积完成。不能把三维目标看成可以同时达到的结果,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要有一种抓紧学生现时学习成效的执著,又要关注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从容。
2.“内外”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外显行为”——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结果性知识和学生的“内隐变化”——情感体验、态度倾向、思维方式等领域的缄默性知识要相互融合。“内外”结合,让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3.“预生”相融
预设,指课堂教学前教师预期的结果、主观的愿望。生成,指课堂教学中,在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资源。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构建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有很好的预设才会有更好的生成,才能使预设和生成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充分地预测学情、预想可能、预备方案、预留空间,这样才可以生成知识、生成情趣、生成追求。
二、给语文一种崇高的精神
1.显现经验共享
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师生的经验共享和视界融合。我们要抓住课文的精彩处、闪光处、疑难处、示范处,让学生汲取经验,也要抓住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精彩发言、闪光思维、疑难问题、示范行为,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反思,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得到净化洗礼。
2.体现文本价值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文本的开发要有利于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我们追求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但应当尊重和体现文本的本身知识、思想的价值,反映传统文化精髓,凸现文本的价值追求,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注入精神力量。
3.展现智慧状态
语文课堂应该是张扬学生个、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活力的舞台,也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示出来的场所。亚里士多德曾说:“智慧是一种能力状态。”苏格拉底称“智慧即美德”。在语文课堂中,智慧是有表情的,愉快的、和谐的、思辨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课堂的张力展现出智慧的状态,语文的精神烙印在智慧的培育之中。
三、给语文一丝美妙的神韵
1.超越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里,但语文课堂教学又应超越“田野”。语文改造、提炼着日常生活的文化,而不是生活的克隆和翻版。语文的神韵在语文本身的课堂生活中,在语文所展现的精神生活中,还在对生活的反思、折射和超越中。
2.经历体验
体验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刻对话、深层阅读、深化神韵。离开文本的主旨和语境,体验就成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个人自由活动。学习语文是语言、心灵和体验经历的累积。体验的方法是很个性的,应有一个过程,应充分让学生记忆、揣摩、比较、运用、实践。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体验是留下痕迹的,是真切的。
篇4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多方面因素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时常发生。课堂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对教师的智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正确面对课堂教学的“意外”,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中学英语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意外”生成;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英语课堂千变万化,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外”、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教学智慧,机敏地做出准确的判断,灵活巧妙地进行处理,以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一、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中,“预设”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计划;还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上可能产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其它情况的预见与相关的应变策略的拟订。
生成即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的新特点。
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意外”生成
英语课堂教学中智慧捕捉,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能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火花”并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的“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1.对学生需求信息的捕捉
学生在与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想法,生成新的需求信息。如在教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生在老师说到“在现在完成时中动作是过去做完的但对现在有影响”的概念时,突然产生出对“如果动作是过去做的一直未做完那该怎么办?”的好奇,由此有了学生的提问。显然这不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正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而且这也是在学生不久后的将来需要掌握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提前让学生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第二种用法。
2.对课堂意外事件的捕捉
现代英语课堂变得开放而有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一次笔者在观摩一老师在教学动词现在进行时用法,这位教师设计了这么个活动: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做动作,其他学生根据她所做的动作说出“She is walking./She is singing ./She is running.这时,这一同学做出一舞蹈动作,班上冒出两种声音:She is dancing. / She is“飞”。原来一同学发现班上飞进一苍蝇,面对后一种声音,这不是这位老师预设的内容,但这位老师很快就微笑地指着“苍蝇”,告诉孩子们The fly is flying.“苍蝇”的单词是fly,“飞”的单词也是fly,就这样教师不仅在“意外 ”中控制了课堂,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学习现在进行时的用法上,还让学生学到了新单词fly。教学意外可能会打乱教学节奏,或是出现种种尴尬场景,给教学带来许多困扰,但这些困扰中却蕴藏了无限的精彩。
3.对课堂错误资源的捕捉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甚至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拨。有时,学生的错误可能是教师激活课堂的一笔很好的财富。如:两位学生在自编对话:
A:We haven’t see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You look fine, and you are getting fat.
B:Thank you. 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这句话看上去没有什么语法错误,但是使用不恰当。外国朋友不会把fat当成一件高兴的事情进行赞扬。面对这种错误资源,教师因势利导,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孩子们今后在真实的交际中扫清一些障碍。
三、应对生成的基本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生成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灵活处理好这些生成,把一些突发事件巧妙地贯穿到教学环节中来。
1.从容不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而是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教材、预设教学过程,一定会在与学生、与教材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
2.学会倾听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的“话语霸权”,耐心倾听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学生的很多充满灵性的、独到的见解是稍纵即逝的,学会倾听是用来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以及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
3.有效调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敏锐机智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或简单否定,也不能毫无原则、随意生发,要善于根据实际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教学“意外”是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应“增删”。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冒出一些精彩地“意外”,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意外”,巧用这些“意外”,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2]周一贯.《课堂: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J].《福建教育》,2005年,第4期:第20页
篇5
关键词:教学实践性 教师 提高
教学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存在于教师的个人经验之中的、有关教学活动的直觉认识,是教师个人所具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教师实践性智慧是一种非常具有知识和智慧形态,是教师体验教学世界、构建教学结果,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瞬时的直觉机智和未加思索的即时性行动品质。它诞生于教师个人实际教学情境这一母体,来源于教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讨,是教师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并使其内化的实践能力,是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当时当地的课堂教学情境相契合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与理念的综合体现。教师教学实践性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念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单方上可以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性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因此,实践性智慧是课堂教学中能否成就师生精彩的关键,也是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分水岭。有利于教师生成教学实践性智慧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以下策略对教师教学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
教师教学的实践性智慧属于内隐性知识,其形成的过程就是内隐理论的改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教学实践性智慧生成的重要沃土,离开了课堂教学实践,就没有教师的教学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更谈不上提高了。
实践出智慧。教师要想获得教学实践性智慧,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必须满腔热情和充满激情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与进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教师只有在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培养起自己对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厚情感,才能深深地领悟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并把这种领悟逐步转化为一种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责任感、一种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形成一种自尊、自信和较为强烈的主体意,促使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长此以往,就会使自己进入一种专业状态,不断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就会在关爱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关心自我教学行为、关注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方法、媒介与手段等每一个方面。这样,教师就不仅会把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职业,更把它作为一种事业,一个值得把自己的智慧、情感、精力融入其中的生命过程,就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会以自己的生命之光启迪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与进步而不断改进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加强新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学习,也就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加强新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学习,也就能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性智慧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并获得有效的发展。这是教师获得并发展自己教学实践性智慧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化运用与他人合作
教师的教学实践性智慧虽然具有个体性特点,带有深厚的个人色彩,都会深深烙上个人鲜明的性格和气质。这种鲜明的个性特点往往是他们自己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而他人却无法模仿的,并且在将来会随着他们生命的消逝而消失。在教学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是教师生成和发展教学实践的重要有效途径。这种合作以在同行之间进行。在与他人合作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教师形成教学实践的形式很多,如:参与集体共同备课、经常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并与之研讨、接受教学专家的传帮带等。
经常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并与之研讨,也是形成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渠道。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与研讨,要把他人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重点,要研究他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动态生成的情景,关注他人是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对他人和自我教学行为的关注和改进,从而生成和发展教学实践性。
再次,要积极参与主题式考研活动
主题式考研活动,是以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轴心、以获得教学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课例的分析和研究为载体的有计划、有指导、有经验共享的教学研究活动。这种活动首先由教师个人对自己教学中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梳理、加工,形成自己专业成长的课题。在此基础上,学科考研组集中、整理、形成一定阶段教学研究活动的中心问题,即主题。在这种主题的统领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去剖析问题,处理问题,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思维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参与主题考研活动,也不乏为教学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老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进行反思,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因为老师的思考影响并掌握课堂的所有因素。同时,也可以对他人的教学涉笔成趣逡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在自己的课堂中随时调整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在自己与他人的与补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篇6
教师的专业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利用学校有效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以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为主体,创新行动载体,扎实教师基本功,通过“三格”培养工程、“一课三摩”教研策略、“全景式”培训链等载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三格”工程,实现教师分层培养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在教师培养上要抓住教师的发展“需求”去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活力,给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搭建不同平台,提供优质环境资源,达到整体提升、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格”培养工程,即:新任教师的“入格”工程,青年教师的“升格”工程,名优骨干教师的“风格”工程。这里的“格”,就是衡量合格教师的标准,以这种标准作为依据,坚持“分类培养,分层培训,分段推进,分批考察”的原则,构建“分层整合、个性强化、互动发展”的培养模式。对新任教师采取“定单给予式”――入格培养。新教师处于“入格期”,需要的是教学技能的提高。我们建立“首席帮带,双师同堂”制,采用“以课练人”,导师带教的培养方式,使新任教师进入“短程线”,快速发展。入格培养使新任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胜任高标准、快节奏的教学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喜爱,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崭露头角。对青年教师采取“超市自选式”――升格培养。青年教师主要以锤炼教学策略,提炼教学思想为重点。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自主选择教学策略,我们为青年教师制作“菜单”,由他们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实现了由自然成长到自觉发展。对名优骨干教师采取“精品开放式”――风格培养。名优教师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核心力量,我们以互动的策略发展人,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锻造知名度、信誉度高的名师群体。通过“选苗子、厚底子、定调子、搭梯子、压担子”的做法,确定各层次名优教师培养对象,坚持“开放式”的培养原则,引导教师结合个性特点,进行“打磨经典课例,提炼教学思想,解析教学风格,实践教育智慧”的风格追求,名优教师在研究中思索,在行动中追求,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以“三格”工程为载体分层培养教师,为教师搭设由教坛新秀到骨干教师,由拔尖教师到首席教师,再到特级教师的名师成长“五级台阶”。“三格”工程的实施,物化了名优教师的教育风格,优化了青年教师的技能策略,点化了新任教师的行为机智,实现了分层培养,重点提升的目标。
实施“一课三摩”教研策略,点化教师教育行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素质教育上,最终落实到课改的实施上,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最现实的途径。在实践中,坚持“教学常态化”,聚焦“自主―生成―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创立“一课三摩”的校本教研策略,引领教师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最大化地使用教材,回归学生。“一课三摩”体现的基本思想是:“问题课题化――课题方案化――方案实践化――实践反思化――反思提升化”,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研究策略,构建“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教研模式。 “一课三摩”中的“一课”既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专题、一个课题, “三摩”即对典型课例或问题进行观摩、研磨,进而建模的研究过程。一是观摩,在学习中反思的过程(摩出先进的课题思想),个人课堂实践,组内观摩,观摩发现问题,形成研修主题。二是研磨,在揣摩中生成智慧的过程(磨出科学的教育智慧)。听课后,组内教师或首席教师与授课教师的集体研磨,针对问题修正教学行为,锤炼教育思想。三是建模,在实践中提炼优化的过程(模出优化的教学策略)。
“一课三摩”教研策略,严格遵循观摩、研磨、建模的操作流程,三个阶段的操作流程设计创新了教研形式。为使教师更好地驾驭“一课三摩”校本教研策略,我们设计了教学商会等行动载体。教学商会是以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宏观问题和纵深问题为目的,以“五项听评课制度”规范行为,以领导班子、学科教研组、学年备课组为研究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教学商会也是实施“一课三摩”的组织策略。教学商会以观课为基础,其宗旨在于分层次、多角度的聚焦课堂教学,指导和监控课堂教学。观课时,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视角观察课堂,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教学,以实践者的角度思考对策。观课后的议课,要求做到高起点、小角度、重落实、抓反馈。观课的重点是发现问题,议课的重点是寻求科学的解决策略,引导教师反思和修正教学行为。问题是教研的原生,它贯穿于观摩、研磨、建模三个阶段,连接了发现问题于课堂、研究问题于课堂、解决问题于课堂的发力节点,加大了教学商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和过程监控,为课堂教学会诊、把脉。依托教学商会,通过观课议课提炼教学思想,历练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构建 “全景式”培训链,打磨教师教育智慧
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工程,我们依据“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提升,实践反思,研究推动,和谐发展”的校本培训思路,构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全景式”培训链,即“问题课题化―课题方案化―方案实践化―实践反思化―反思提升化”的培训链。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四个方面,设计十一项培训内容,做到了制度化、专业化、系列化、个性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7
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即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有效教学为研究目的,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高。
一、构建高效课堂为校本研修主题的目的
(一)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工作,通过情境体验学习,逐步提高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体验职业生命的成就感。
(二)创新学校教学研究文化
追求完善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校的主导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它影响着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进行课堂教学研修能够完善学校教师教育的体系,努力建设一种开放、探究、合作的教学研究文化,塑造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学习型、研究性学校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促进学校课堂教学高效发展
构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校本研修区域协作机制,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科教师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的数量规模要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能,逐步解决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难以兼顾的矛盾,有效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校本研修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即“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实现课堂”,校本研修的问题针对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思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由学校和教师通过“研修”来解决,进而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二)全员性原则
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在职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均须全员、全程参与研修。教学研究要面向全体教师,积极动员和鼓励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增强教研合力,提高教研水平,同时教研成果由大家共享,全方位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合作性原则
“校本”不是“本校”,要坚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际交流、区域协作等研修方式,强调学校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之间的积极对话,认真进行交流与合作,既注重本校研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汲取校外研修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是校本研修交流合作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
(一)集体磨课
一般以学科组(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就某一教学内容集体研究,确定方案,组内评议,修订方案,二次教学的持续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通过集体的智慧碰撞,互相启发,一方面提高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又能形成教学合力。
(二)课堂观摩
根据教学需要,确定课堂观察主题,落实观察对象、人员分工、信息记录方式等,通过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获取相关信息,课后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简洁的课堂观察报告,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三)模拟上课
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教师、专家)上课。模拟上课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教学研究型,指通过模拟上课,研究教学环节,引导教师高效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施水平。二是选拔评比型,学校在评比教学能手时,为了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进行虚拟教学实践,这种教学实践还可以和教学答辩相结合。
(四)同课异构
同一课题不同教法,由几位教师同一天执教公开课,全组或全校观摩、评课、比较、总结,也可以聘请专家点评,在有效、高效的目标驱动下,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常态下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同教法的确定,可以根据学校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教师的教学特色而确定。
(五)课案研究
一是案例分析,即向教师呈现常态教学中出现的不同案例,引导教师用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分析、解读,再通过教师间的交流、骨干教师的理性剖析,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评判能力、认识能力和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二是观摩研讨,即组织教师观摩研究课,或安排教师观看录像课,人人参与评课研讨。
(六)匿名评课
学校设计好《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教师匿名对课堂教学进行书面评价,讲真话,讲实话,学科或学校负责人收齐《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对评课意见归纳分析,形成反馈意见。也可以通过群体博客和QQ群等方式组织研讨。
(七)家校联动
固定教学观摩课开放日,每次开课2节,邀请2~3名关心学校、了解教学的家长参与听课,同学科所有教师和全校无课的教师都同步参加听课、评课、交流。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生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5-02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辞海》对“生成”的解释为“变易”,生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个新的教学概念,即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构建,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接受,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生成性教学的提出,是对课堂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它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灵动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互动,是生成性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这种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中产生的即时资源,对生成性资源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是对教师备课的深度与广度的考验,也能体现一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资源哪里来,我们要怎样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呢?
一、在化学实验中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化学实验课中,尽管教师对实验原理已经了如指掌,也对课堂实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真正的实验中,有时仍会出现意外现象,如在用淀粉-KI溶液与氯水反应中,我们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在做的过程中,强调了学生要滴加适量的氯水,原先预料的实验现象是:试管中应出现特殊的蓝色,其原理:Cl2+2I-=I2+2Cl-,但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多加了一些氯水,结果出现了先变蓝后褪色的现象,出现褪色的反应及现象并不是高中化学所要求的,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意外,令许多学生迷惑,并提出了质疑,怎么办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提出几种可能,得出了这么两种可能原因:(1)氯水具有漂白性,蓝色是被过量的氯水给漂白了;(2)认为产生的蓝色是因为碘单质的存在,蓝色消失是因为碘单质被过量氯水给反应了,基于学生对氯水具有漂白性这一性质的深刻印象,很多学生认为是第一种可能性更大,而第二种可能性小。在争论中,学生就利用现有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有的学生想到再加入一些单质碘,结果发现又变成蓝色,证明第一种可能是错误的,另有部分学生设计了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再加入过量的淀粉,若不变蓝色,则证明溶液中不存在碘单质了。在这一节课上,虽然由于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打断了正常教学进度,但学生在剖析原因时的较真,实验设计的认真,发现解决问题的兴奋,让我觉得比起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完全的投入,积极的思维,这不正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吗?
二、在师生相互质疑中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记得叶澜有这么一句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测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意外和疑问而打断正常的教学节奏,是回避学生的质疑,还是含糊其辞,以图搪塞?其实,教师在回避学生的质疑的同时,也让教学中的最具生命力的教学资源随风而逝了,当然,教学中的精彩必然随之消失。因此,抓住学生的质疑,就抓住了教学中的精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知识产生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并留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时间,在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不妨把难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进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不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吗?
三、在学生问题错误中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教师要正确面对,教育心理学认为,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教师对学生的点拨与引导,才会有韩愈先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的论断,才会有教育的机敏和智慧,才会有课堂精彩的生成。
篇9
一、理论丰富,内容全面
该书研究理论基础丰富,叙述内容完整,通过从大学的由来及发展、大学的改革方向等角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变革之路,从新时代授课对象的特征、授课大环境的变化、授课工具的变化等视角分析了新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为读者了解大学教学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另外,该书从大学课堂智能手机的应用、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课堂手机治理的困境等视角分析了大学课堂手机现象研究,实现了大学教育体系变革的完整论述。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能力培养、品格塑造和价值生成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和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更关系到学风、校风建设。在传统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智慧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偏重学生成长的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缺乏充分了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此外,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课程质量的指标及维度相对单一,未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变化进行综合管理,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完整度。
二、视角独特,解读深刻
该书研究视角独特,通过从大学课堂的沉默现象、大学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治理困境等角度进行论述,实现了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的完整解读。另外,该书解读深刻,通过从大学课堂后排现象概述、大学课堂后排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大学课堂后排现象的治理困境等多元视角,详细分析了大学课堂的后排现象,为当前做好大学课堂治理提供了有效支持。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为当前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智慧指引。大数据既是智慧技术,也是引发思维方式变革的原始动力。在当前开展大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目标规划、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时、智慧化管理,形成了精细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开展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时,通过引入实时互动、在线交流等反馈环节,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形态,改善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实现了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智慧升级。
三、关注应用,符合未来
篇10
【关键词】构筑理想课堂;《主题文件夹》建设;优化网络教研
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原本教研即满足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又立足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对促进本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按照新《纲要》的要求,我园积极拓展原本教研内容和新模式,立足原本实际,以研促教,努力寻求有幼儿园自身特色的原本教研之路。
一、以“构筑理想课堂”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研模式
课堂教学研讨是幼儿园最基本一种的教研模式,我园把目光聚焦于课堂,立跟课堂,进行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探索,通过“精品教案分享”、示范课、展示课、汇报课、教学比武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将原本培训直接走进课堂呈现课程的魅力,让教师充分“卷入”到课程当中来,在参与中提高。
(一)立足课堂,强化基础教研
幼儿园教研活动已形成制度化――每周周二集中教研活动,每周五年段组活动,平时根据计划每月安排一次大型教研活动。通过“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支架式”理论学习、“问题挂牌式”专题讨论、“互诊互评式”集体备课、“滚动推进式”导师制度等,不断锤炼教师的教学技能,积淀教学基本功。
(二)抓住问题,重视应用教研
以教研组、年段组、帮教组为平台,以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焦点进行研究,具体方式和过程:“靶子课”呈现问题;“原点叩问”聚焦问题;“示范课”解决问题;“透视课堂”生成观点;“经典反哺”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性。实施青年教师模仿课、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抓准共性问题,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找准点子,加强专题教研
针对本园教育教学情况,组织开展了主题课程研讨,语言领域专题研讨、健康领域专题研讨、科学领域专题研讨、礼仪教育研讨等,我们先采用“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运用集体的智慧进行疑难的解惑。然后鼓励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在实践――在反思”的途径进行,直到教师教师获得较为满意理想的结果为止,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及改进能力。
二、以“落实主题课程”为目标的《主题文件夹》建设的主题课程教研模式
幼儿园《主题文件夹》的内容是以年段为单位,共同讨论、制定、收集,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主题的确立,目标的制定,主题计划、教案设计、主题下环境创设、家园互动、幼儿活动过程的记录、幼儿发展评价、活动反思等课程实施全过程。
通过主题课程研讨进一步完善《主题文件夹》的创建,要求教师将活动方案、活动后的反思、听课教师的评价、方案的调整计划及时予以汇总和整理,最终形成完整而有质量的文字资料,作为今后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借鉴。我们通过这样的操作流程开展:年段组教师集体备课――第一次课堂教学展示――全体教师的听课、评课 、研讨、业务园长的指导――第二次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展示――全体教师的听课、评课 、研讨――第三次课堂教学展示――全体教师的听课、评课 、研讨,总结,形成最优化的教案,收集到主题文件夹中。通过这样的主题课程研讨,促使教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尤其让教师探究“是什么”、“为什么”,逐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智慧,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主题文件夹》的建设过程,培育了教师的反思文化,倡导了教师的行动研究文化,使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教育智慧,改变教育行为,从而落实课程质量。
三、以“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为特点的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模式
(一)以点带面,倡导个性教研
我园注重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营造学习文化,培育反思文化,鼓励教师多阅读,多写作,倡导行动研究文化,立足教研,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
倡导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课题,课题不求大,不求异,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求教师的科研要研究真问题,科研的成果要能实实在在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有多个课题成果获奖。教师人人撰写论文、案例,多人次在市级获奖。
(二)依托信息技术,深化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利用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1.电子备课──上传教案交互修改,实现资源共享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幼儿园历来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集体网上备课,跨越了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
2.博客论坛──借助网络平台展示自我,收获研究乐趣
2006年,幼儿园全体教师均注册了教育博客。通过教师博客平台,构筑了一种资源共享、自主化、互动式的园本教研新模式。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以来,园领导更起到了率先引领作用,经常参与网络研究,网上评课,发表观点并及时整理发表日志。
3.班级博客――借助网络平台,快捷有效地开展家长工作
班级博客、幼儿博客已成为幼儿园家园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博客上与家长共赏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家长提供正确的育儿及教育点子,深受家长的欢迎。
几年来,我园通过构筑理想课堂、《主题文件夹》建设以及优化网络教研这三大模式,通过强化基础教研、重视应用教研、加强专题教研、倡导个性教研、深化网络教研这五条主线为教研路子,以传统教研+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园本教研为教师的发展和研究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教育智慧,改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