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健康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对健康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Healthy person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of becoming a useful person for undergraduate. It is needed that the independence, creativeness, and initiative of personality in modern society. These good personality qualities can be formed through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urrently applied in our country is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erson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 for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cient "Tao Te Ching" not only contains psychological thought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 but also enlighte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to undergraduate.
关键词: 《道德经》;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Key words: Tao Te Ching; undergraduate;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320-02
0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所在。人格及人格教育是80年代引入学校德育的,90年代逐渐成为热点[1]。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人格”一词的解释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2]在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中,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3]。国内的人格研究和心理咨询以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大多依据这个理论展开工作。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工作实效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民族、种群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打上烙印。人格是先天的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故此,中国人的人格概念不会与西方人完全相同。从传统文化的经典理论中寻找适应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理论,应是当前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当务之急。
1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树人,意即塑造社会个体健康的人格。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却与这个根本目的逐渐相左。作为学校教育核心因素的教师,其作为大学生榜样的作用也在相应地弱化。具体一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实的诉求已经呼吁了多年,在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诉求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中间横着一条传统儒家文化的对权威的服从的观念的鸿沟而逐渐变得困难。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这个旧的观念却未变。换一个角度,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首先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生学会生存,而有价值生存的第一要务,仍是健康人格的塑造。惟有此才能舍却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获得人生存本真的快乐。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样式是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表征。它标示着人之为人的现实历史规定,标示着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所在。人格塑造与提升的目标就是人格的健全,所谓人格健全是指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其特点有三: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即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即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等。
人格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结构的探索以及对人格心理要素的分解,能够指导人格教育目标的确立。当前的人格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上还比较笼统、模糊。人格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健康人格的塑造,但什么是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包含哪些要素?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体现在教育目标中应该如何描述?目标的达成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人格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2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与《道德经》的有关论述
东方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多处赞美圣人的智慧与情操,显然,老子认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应该包含圣人所具有的纯朴、含蓄、节制、理性以及慈爱的人格特质。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不仅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更与我国当今社会现实情境下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要求相适应。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即圣人如何,其所描述的乃是一种人格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超越绝大多数人现实的。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与今天仍然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与现在流行的、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两种方法论的有效互补,有助于找到塑造现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技术。
《道德经》所论的“道”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另一重是作为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道”。人生的智慧体现在遵从第二重意义的“道”有所为,违反这个“道”则无为。从老子以无为的观点出发的论述,可以总结出老子借圣人的所为、所不为而反映出的理想人格。杨玉辉在他的文章中提出: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道”的规律的人格,也就是与“道”合一的人格。它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的特征:①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②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③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④柔顺不争的处世态度;⑤慈爱和善的道德情操[4]。
从这个观点进一步推论:①自然无为,是遵从“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这就要做到理性、克制;②清虚静泰,是说要节制俗世的物欲,专心于作为人的修养提高;③实际上与②的主旨相同。④柔顺不争,是叫人处下,功成不居,即谦逊;⑤慈爱和善,是对他人的宽容,没有附加条件的对人本身的热爱,是一种超乎俗世道德规范的广义的爱。以上是人追随“道”的目标,那末,如何追随“道”或者说如何塑造这种理想人格呢?老子提出,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5];要随时觉察到所处情境的变化(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5];要节制俗世的私欲,要富有自然的爱人之心(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不要因为长者而自恃,尊重人并尊重自己[5](老子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今天反观《道德经》,实在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鼻祖。以上罗列的其中五个章节,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情致之切,与今天以无休无止的争强斗胜和掠夺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相对比,不能不让人动容。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人的人格结构中消极的一面,需要这种思想来加以补充和纠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须立足于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为背景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家庭、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社会文化大环境。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是道家与道教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就是符合道的规律的模式。人是由道化生的,并遵循道的规律运动变化,因而人要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道的自然规律,理想的人格不过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已,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也就是按照道的规律和要求行动和生活的人,所具有的是一种纯朴厚道、淡泊宁静、深沉渊博、而充盈着灵敏智慧的“圣人心智”结构[6]。
当然,《道德经》强调“无为”与清心寡欲,一味的强调个人的修养,否定人对于现实目标的追求;一味的强调“使民无知无欲”;在今天是来看是消极的、不适宜的,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有悖,毕竟现代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回归到那个“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时代。
3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几点建议
3.1 改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健康人格,不仅是培养各种能力和技能。教书和育人的传统社会责任一个也不能松懈。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要学会与学生相互尊重。教会学生相互尊重。学生首先作为人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3.2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健康人格。科学教育本身渗透着人文价值和人文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主义教育意味着人人生而平等。教师随时随地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态度展开有效的对话与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最大努力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不可从一己之主观愿望出发,把自己认为的“好与不好”强加给学生。
3.3 教师的人格自我完善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其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教师自身修养的核心内容。现在全国各个学校正掀起一场倡导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首先需要学习经典古籍,扎实地补一下传统文化课。
参考文献:
[1]谈炳和,樊富珉.试论人格及人格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
[2]陈少华,郑雪.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3):41.
[3]黄希庭,范蔚.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页.
[4]郝翠荣,吴沁芳.试析先秦儒道理想人格之比较[J].管子学刊,2004,(1):46.
篇2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开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己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共同需求。中小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均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的教师的素养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省级课题“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对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压力与挫折和教师自身人格、素质及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其现状调查作一比较分析,揭示教师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明显的
2.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呈中度相关(见表一、表二)
经由效标关联效度检测显示:r=0.51即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呈中度相关。由于教师人格只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众多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中,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大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表一、表二看出:第一,教师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高,学生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低,学生人格水平低于教师人格水平。第二,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倾向,但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创造意向方面均表现出较低的倾向。
3.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潜在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偏差影响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态度
源于社会评价的压力,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某些教师的某些不良言行,如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不同的考试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和对考试的恐慌,使为数不少的学生形成自卑、自我评价能力低等心理定势,所以,一小部分在学习上处于劣势状态的学生,比较难以在老师控制的课堂上有成功体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对老师、对学校、对自己失去信心。
(2)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个性品质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是:教学能力强30%,认真负责19%,热爱学生27%,性格好24%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话、课间活动等进行情绪传递,点燃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的个性品质是:不讲理打骂学生24%,不调查乱发脾气24%,不负责任38%,惩罚学生过严14%,以上结果既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愿望,也反映出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教师对不同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偏向或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都可能育出“优越感”或“自卑感”等心理不健康之苗。
(3)教师的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从调查结果看,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98%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既亲又严,有耐心,有宽广的胸怀,理解、关心、支持、鼓励、沟通,包容中有劝导,理解中有启蒙,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缺少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有时感到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职业劳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稳固的职业品质特征及其行为倾向的总和。也就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
二、构建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促使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策略
1.培养教师健康心理的策略体系
2.健全教师人格的“十大”策略
(1)自我认知策略。情绪的波动,实际上是对这个事件的认识及由认识产生的情绪发生了波动。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必要的训练、交流,老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多了,视野更广阔了,所以调适认知稳定情绪的策略掌握得比较好,碰到问题采用这条策略的比较多。老师们反映这条策略比较容易掌握,有时已经不知不觉地用了。
(2)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发生挫折时,每个人的反应会差异很大。通过学习和训练,教师们试着正确对待挫折,寻找负性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一段时间后,有些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3)积极心理暗示策略。心理暗示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经指导教师学习和训练后,教师们反映这条策略学起来方便,用起来轻松,尤其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时候。教师们采用这条策略应对环境中的未知因素比较多且效果好。
(4)情绪稳定的策略。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情绪稳定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情绪的波动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教师们的改变并不大,普遍反映控制情绪比较难,我们期待长时间的训练会有效。
(5)逐步充实内心环境的策略。教师的自信与自强是与教育认知水平成正比的。如果教育教学水平很低或自身生活质量很低,人的整体素质就会下降,就很难自信自强。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不进则退,不断地充实自己、悦纳自我,才能自强自信。
(6)教师角色认同策略。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是否悦纳教师的角色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试想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面对多大的工作压力?而一个喜欢这份工作更有兴趣做好的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的弹性就要大得多。通过畅谈讨论、专家讲座,让教师们“明确――认同――悦纳”教师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培养教师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策略。责任感与效能感关键在于胜任感。有了胜任感,效能感才会体现;有了效能感,责任感和成功感才会一起降临;有了成功感,胜任感得到强化。所以,要有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首先要有胜任感。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明确了胜任感的重要性,配合其他的策略,创造机会让自己不断体现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胜任感,培养责任感和效能感。
(8)发展恒性品质的策略。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及沉着冷静的自制力。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发展恒性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恒性品质有利于心理健康。然而恒性品质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能做到,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日积月累,不断积淀,才会有所收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9)发展客观公正性和真诚性品质的策略。教师是教育人的工作,客观公正和真诚待人是教师的应有品质。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一致认为,只有客观公正并真诚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对待学生与家长,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才有助于心理健康。
(10)发展良好他控倾向的策略。在教育工作中,他控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他控倾向,就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失控、情绪波动。我们认为:发展良好他控倾向是教师之必需,然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淀与训练。
3.通过教师的智慧与行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实践方法
(1)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高尚的情感。他们还有情感、意志、信仰、行为规范、创造能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教师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引导、帮助、教育,对学生的过错学会容忍,多做深入细致的教育,成效较为明显。
(2)用多元价值观来评价学生
我们的教师摒弃以往以分数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依然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器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但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也不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坚持多元评价标准,坚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非仅仅在学业分数上,不断允许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3)积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会尊重、理解
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即便是小学生也如此。且随着自我意识的触角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指向和深入,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最怕别人看低自己,最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鼓励。所以,我们的教师充分关注到这一点,避免用强迫的方式充当“长官”的角色,在教育行为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讽刺、挖苦,在学生心田埋下平和、感恩的种子。
(4)学校创造更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
教师产生不良教育行为也有外在因素,比如学校的管理,社会的压力,这些外在因素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并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努力创设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如优化办公条件,在诸如职称评聘等敏感问题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等,此外,还关心教师的生活状态,提供一切合理的、可能的帮助。
篇3
【关键词】 人格;适应,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37-03
在“应激-健康”的理论模型中,人格特点与应对方式作为2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国内的许多学者以不同群体为被试开展了大量研究[1-5]。梁宝勇等[6]指出,在制约一个人应对方式的3种主要因素中,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借助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方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人格特点对不同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不同影响机制,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体取样法,选取聊城大学252名本科大学生为测试样本,其中男生85名(33.7%),女生167名(66.3%);一年级学生127名(50.4%),三年级学生125名(49.6%)。测试时间为2006年3月6日至11日。采用集体测试方式,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完成。
1.2 工具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 由钱铭怡等[7]修订,共48个项目,包括情绪稳定性(Neurocicism,N)、外向性(Extraversion,E)、倔强性(Psychoticism)和社会掩饰性(Lie)4个分量表。本研究采用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2个分量表,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6和0.77。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由解亚宁[8]编制,共20个项目,记分方式为0~3分,分别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计算总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68。
1.2.3
一般健康问卷(GHQ-20) 由李虹等[9]根据Goldberg的一般健康问卷修订而成,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GHQ-20问卷共包括自我肯定、忧郁、焦虑3个维度,采用0~1记分法。本研究中,GHQ-20问卷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62,0.61,0.69。根据Diener的观点和本研究的目的,把自我肯定维度的总分作为被试积极心理的指标,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心理越健康;将忧郁和焦虑2个维度的总分之和作为被试消极心理的指标,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和AMOS 4.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相关分析和路经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由表1可见,情绪稳定与积极应对、积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消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积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2.2 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
2.2.1 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的路径 根据对已有文献[10]和本研究相关分析的结果,以外向和情绪稳定性为原因变量,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中介变量,以积极心理(自我肯定)为结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数据拟合。最终得到的最佳模型见图1。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 χ2=1.760,df=3,P=0.624,TLI=1.00,CFI=1.000,RMSEA=0.000。
由图1可见,外向和情绪稳定性是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积极心理的有效预测因素(自我肯定被解释的方差百分率为30.6%)。外向对积极应对和积极心理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情绪稳定性在直接影响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同时,对积极心理产生的直接影响作用明显高于外向。说明外向的人格特点使大学生可能采取积极方式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有助于提高其自我肯定程度。情绪越稳定,大学生在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时越可能较多采用积极应对,而较少采用消极应对,因此其体验到的自我肯定程度也越高。
2.2.2 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消极心理的路径 建立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消极心理(忧郁与焦虑)的结构模型,并进行数据拟合。最终得到的最佳模型见图2。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4.678,df=3,P=0.197,TLI=0.967,CFI=0.990,RMSEA=0.047。
由图2可见,外向和情绪稳定性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消极心理的有效预测因素(消极心理被解释的方差百分率为28.8%)。其中,外向对大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不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主要是通过积极应对的中介间接地作用于消极心理(间接贡献量为3.5%)。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消极心理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还通过积极应对的中介间接地作用于消极心理(间接贡献量为3.1%)。说明外向的人格特点使大学生可能较多地采取积极方式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并进一步导致消极心理体验(如忧郁和焦虑)越少。情绪越不稳定的大学生可能较多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其消极心理体验如忧郁和焦虑也就越多,并且不稳定的情绪还会消弱其采取积极方式应对压力的能力,并进一步加剧其消极心理体验。
3 讨论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向只对积极应对有直接作用,而对消极应对的直接作用不显著;情绪稳定性既对积极应对有直接作用,又对消极应对有直接作用。说明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受其外向和情绪稳定性2种人格特点的共同影响,而其消极应对方式则只受情绪稳定性单一人格特点的影响。国内有研究者基于临床观察和其他研究者的发现指出[7],应激源、环境条件和人格是制约一个人应对方式的3种主要因素,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偏爱什么样的应对方式,这些偏爱的应对方式的组合,便构成了独特的应对风格。应对风格可以看成是人格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也是共同点与差异点并存。外向对积极心理只有直接作用,其借助积极应对为中介的间接作用并不显著;外向对消极心理没有直接作用,而只有借助积极应对为中介的较小的间接作用(间接贡献量为3.5%)。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均有极强的直接作用,其路径系数在2个模型中都是最大的。情绪稳定性借助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为中介对积极心理的间接作用均不显著,对消极心理存在同外向特点相同的较小的间接作用(间接贡献量为3.1%)。从路径系数来看,外向和情绪稳定性借助积极应对为中介对消极心理产生的间接影响相当接近,而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心理的直接影响明显高于外向,说明稳定的情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肯定程度,减少忧郁和焦虑等消极心理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4 参考文献
[1] 赵然,方晓义.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07-610.
[2] 胡赤怡,崔占君,戴晓阳,等.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41-643.
[3] 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等.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82.
[4] 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5] 李俊丽,梅清海,于承良,等. 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75-76.
[6] 梁宝勇,郭倩玉.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7-9.
[7]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9] 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篇4
已有研究证明,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因。大学生的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或自身身体和精神的行为。
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模型的创立者多拉德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修正后的“挫折―攻击”模型,其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攻击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自身,即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另一种是指向他人,即暴力(攻击行为)。大一学生入校后需要在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进行适应和调试,在这期间会遇到诸多挑战,也必然会遭受挫折。因此,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分析其与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关系,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
一、对象、工具与方法
1.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某高职院校面向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率为87.78%。其中男生59人(37.3%),女生99人(62.7%)。问卷由各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主持施测, 由被试大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的发放和填写采用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
2.工具
① EPQA是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及其夫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表共85个项目,由E、N、P、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三个维度,其中E维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强度密切相关,N因素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②暴力风险:攻击问卷(BPAQ),该问卷在对攻击性的测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各条目5点计分,共29个条目。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维度。③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由夏朝云编制,包含26个条目,包括绝望、睡眠、乐观和掩饰4个因子。④SCLl-90,共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⑤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个体进行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其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调解着应激同身心健康的关系。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主成分:消极应对(NC)和积极应对(PC),各含10个条目。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 Y果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2.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户籍差异比较
经表2数据分析显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学生在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得分及各因子中未见显著差异。
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差异比较
经表3数据分析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上呈现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及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4.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结构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表4显示,大学生SCL-90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其他与绝望、睡眠、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敌对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呈显著负相关。除恐怖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总均分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恐怖因子与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5显示,E(内外向)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因子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绝望、睡眠、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精神质)与绝望、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精神质)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6显示,NC(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乐观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和乐观呈显著负相关。NC(消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愤怒、敌意呈显著负相关。
5.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暴力风险和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SCL-90、EPQA和TCSQ的各因子及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考察SCL-90、UPI、EPQA和TCSQ的各因子对暴力风险的预测作用。根据表7、表8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SCL-90中的敌对因子、EPQA中的N和L因子进入了暴力风险的回归模型。SCL-90中的抑郁因子、EPQA中的N(神经质)和TCSQ中的PC(积极应对因子)进入了自杀意念的回归模型。
三、 讨论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在人口学变量中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是在面对心理困境或者是挫折情境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为敏感,更容易与他人或环境产生对立情绪。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留守儿童的经历,离开父母的关爱,在亲戚家或者是寄养家庭生活的经历让他们看待周围世界时多了些紧张和警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由此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对目前的生活和现状不太满意。
2.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总分和暴力风险总分与SCL-90总均分呈显著性相关(P0.01),与SCL-90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总分与EPQA的各因子呈显著性相关,暴力风险总分与EPQA中的N、P、L呈显著性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各因子与EPQA各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与特质应对方式中的NC和PC均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各因子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由此可知,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3.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SCL-90中的扯砸蜃印EPQA中的N,L因子进入暴力风险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暴力风险的发生;EPQA中的N和TSCQ中的PC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这一结果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路径。我们的教育可以在降低敌对状态、稳定情绪水平及提高其社会性的成熟水平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暴力风险;也可以在稳定情绪和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于 情,王礼桂,黄 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2]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100-102.
[3]胡玉婷.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黄艳苹,李 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7.
篇5
范文一:
一、 活动目的: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 活动主题:心理健康
三、 活动时间:201X.05.10
四、 活动地点:教学楼待定
五、 参加人员:景观09-02团支部全体成员、心理辅导老师
六、 活动流程:1、同学自发演讲,阐述自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解,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视自身的缺点,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2、心理辅导老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讲座,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教导同学们如何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同学们自发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讲解。
3、心理委员进行活动活跃环节:首先给同学们做系列的心理测试,统计结果并进行分析,请老师进行具体分析,心理委员根据平时对班级同学的观察和悉心洞悉,对班级同学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心理委员带领同学做关于心理暗示等的两组小游戏,并进行结果分析。最后心理委员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主要对班级同学的整体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4、团支书对此次团会进行最终总结,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所在,增强同学对心理将抗的关注,提高西里健康水平,让同学们对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
范文二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因此,举办此次团日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更好的将此次活动达到组织有序、主题鲜明、效果显著的目的,特制定本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消除各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对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三.活动对象:
机电xx09班、xx10班
四.活动时间;
xx年12月5日晚
五.活动地点:
机电学院育贤阁406
六.主持人:
张超 、孔宇轩
七.程序:
由主持人根据现状引出主题,再由成员以个人为单位对主题相关内容展开演讲和意见的发表,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总结。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交往、发展的基本保证。[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好学乐学,学习能力强――智能协调发展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智和能是两个概念。智是智力,能是能力。智力属于认识活动范畴,它主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它要解决能不能、会不会的问题。两个都好才是健康。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先天的智力水平差异不大,能力是后天培养的,而学习的本质就在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可是考上了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你仍然是个高智能的人,每年我们学校都有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试读、留级、退学或缓发毕业证或肄业的学生,其中还不乏入学时高分段的学生,他们中许多都是因为不会学习,学习调试不当,自主学习能力差造成的。所以,高职高专学生应该有旺盛的求知欲,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智和能协调发展才是健康的。
(二)情绪稳定,情感健康,善于自我调节―协调和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心体验的外在反映。也就是人喜怒哀乐的外部表现特征。人的情绪和情感一定要和外界环境协调一致,保持乐观开朗,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然而,高职高专学生在情感问题上经常表现出三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一是期望值过高引发的失落心理。二是由于恋爱不当而导致的情感困扰。三是由于缺乏竞争力而产生的就业焦虑。
(三)有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怕困难挫折―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品质,人们都想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成为生活的强者,高职高专的学生也不例外。世界卫生组织把“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坡在《晃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保证,是他们战胜困难的动力,也是他们迎接未来挑战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进入大学后,因专业方向、就业导向的确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明显提高,但也有一些学生脱离管束后,沉湎于上网、看小说、谈恋爱而虚度光阴。因心智成熟、独立生活,大多数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坚持性逐渐增强,但也有一些学生遇到点挫折就心灰意冷,丧失信心,遇到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半途而废。大多数学生在离开父母的呵护后,生活能够自理,可以独立处理个人事务,合理安排生活开支,果断性和自制性得到充分发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是离不开“拐棍儿”,抵抗不住外物的干扰和诱惑。所以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必须正视学生意质品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四)心胸宽广,容己、容人、容事―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须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莱斯・吉布林则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归结为技能和技巧,而85%的成功都归结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可见人际关系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每一名大学生都是带着昨日的辉煌与对未来的憧憬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大家在这个集体中,如何适应这个环境,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些自私、蛮横、孤傲、猜忌、心胸狭窄的人在集体环境中是不受欢迎的。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所以,集体生活中需要同学间的互相帮助,相互宽容和体谅,人际关系和谐了,心理就健康了。
(五)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信―人格完整无缺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曾说:“人格像每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一样,随着成长而发生变化。”完整的人格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拥有完善的人格就是要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将自己的所思、所说、所为协调一致,[4]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乃至外部世界,既要有远大理想又有近期能实现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在大学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思维另类、偏激,总是和大家格格不入,不合群,要么是脾气暴躁,要么闭门谢客,不理不睬,闷头胡思乱想,有的人因人格缺陷还做出极端事件。虽然存在人格障碍的学生属于少数,但对个人和集体的危害却不容小觑。我们可以通过必要的干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如何做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一)要学习心理健康的常识性知识,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做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首要的问题是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学习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水平,可以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不适进行自我调节,达到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必修或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参加讲座、报告,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和读书等方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人不可能永远都处在好情绪中,大学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困惑、有烦恼、有负面情绪。这个时候,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会自觉及时的宣泄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
1.适度的宣泄。宣泄的方式有很多。如:流泪、倾诉、书信、日记、听歌、运动、书画、散步等,你总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宣泄是自我保护和保养的有效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宣泄掌握一个度,不要报复、毁物伤人。
2.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增进社会交往,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除课堂以外的更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竞选干部、党课学习、课外学习、文体比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增进人际交往,维护身心健康。
3.求助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在必要时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求助于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解决大学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当然,有些人错误的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老师帮助解决一切问题,这是片面的。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心理咨询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从而达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箴言:“要认识自己”。 一个人要想减少心理内在矛盾冲突,关键在于认识自我。大学生要不断修正自我认识,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悦纳自己。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的了解,正确的认识,还要坦然的承认,欣然的接受。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跪着。”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只要正确认识自己,不断付诸努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巨人。
参考文献:
[1]张志华,于书忠,宋中展,路维.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夏建军,石国强,毕树广.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
[3]黄静宜.论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7
一、重视差生,培养健全的情感生活
所谓健全的情感是指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其强度和引起它的情感的情绪相联系的,作用的时间随客观情况而转移的正常情绪情感反应,他既包括高兴、快乐、欢欣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也包括焦虑、恐惧、愤怒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健康的情绪情感有助于一个人的行为适应,其中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是保证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我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尽可能防止消极情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才会有健康的情绪情感.可想而知,一个缺乏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没有理想,没有雄心壮志,整日沉湎于身边琐事,必然是目光短浅、胸襟狭隘、容易心情沉闷,因此,我首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等方面,培养他们的乐观精神和高尚情操,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其次,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例如:书画、音乐、舞蹈、游泳、跑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释放他们身上多余的能量.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生动愉快,从而解除心理上的紧张,保持情绪稳定,然后帮助学生找出落后的原因,第一做到尊重学生,信赖学生;第二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三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落后的原因,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不歧视他们,相反,在感情上很重视他们.如:课下多和他们交流、谈心,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面对差生更要有耐心、细心和关心,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情感,时刻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思想波动,及时提醒、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错误观点,从而使之健康成长.如:90班的陈磊,学习成绩差、爱虚荣,我正面引导并结合生活实际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不正确的思想和对一些事物的错误认识。
二、帮助差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适宜的环境,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为此,我一方面重视自身情感对学生的感染作用,经常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自信的神态面对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等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帮助差生这个问题上,我先弄清楚他们差在何处,然后再对症下药,引导学生说题、练习、竞赛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自己寻找学习的乐趣,在这方面,我除了开展各种活动之外,还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使他们在竞赛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胜利,使他们在品尝成功和胜利的滋味时,激发更高、更积极的热情,对待差生我还注意到,不论课上、课下都应多提、多问、多关心、多帮助、少批评、多表扬,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效果更佳.如:90班的高鹏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师生共同努力,由原来平均64分、42分上升到78分和82分,而且现在学习积极性很高,作业都能按时完成。
三、适时点拨,建立起牢固的自信心
篇8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 资源利用
论文摘要: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和校园音乐活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各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等资源,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资源利用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等。
1.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内容。自我意识可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为自我认识全面而客观,既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悦纳自我,即能够欣赏和接纳自己;具有开放的自我结构,当经验发生改变时,自我意识结构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吸纳新经验,调整自我意识的内容,使自我意识始终能够与经验保持一致和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一致。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和理想自我的教育。
2.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和帮助,学习和生活比较顺利,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处处受阻,心情抑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孤独、敌对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人际交往技能培养,感情移入的训练和避免人际冲突的心理教育,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人际环境和活动,通过校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环境和交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主动打开心扉,排除心理的闭锁性,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挫折观的教育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挫折,儿童青少年也在所难免。虽然挫折在人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挫折对于他们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应付挫折,他们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能够冷静地分析自身遭受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消除挫折带来的负性情绪,变挫折为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力量。而有的人则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甚至对挫折采取消极对抗的行为。积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是有利于个体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而消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之中,破坏个人的自我观念和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多种心理疾患。在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当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现象比较严重,而学校的一些正规课程也很难涉及到在这方面的教育,因而导致不少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挫折观教育,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在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心境,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力,沉着、稳定、轻松地面对各种重大学习任务的自我控制力,善于与他人共事、交往相处,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则上述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知识更重要,即更具有适用性和持久性。更何况在信息社会,有许多获取有关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注意教学环境中能力、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隐性课程的主阵地。一方面,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入手,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促进健康个性、情感、态度、挫折观、价值观等对教学过程的渗透,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进入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爱心和对学生的尊重去赢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应该把教师本人的、品德、行为、意志、情感、态度以及需要、动机、理想、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真正能把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和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潜在课程教育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做到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和个性修养,培养利他意识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隐藏着能力、技能的培养以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其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学习学科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键的是使这些内容渗透到心理健康中去。一些隐藏着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潜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剖析、启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一种亚文化面貌出现,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比,它是层次最高的一种,它以其独有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手段。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如文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尊师重学的风尚,优美和谐的校园场所,这是靠纯理论说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及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如注重校园绿化和建筑物的设计,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教室、寝室的陈设和装饰等,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调节情绪的功效。优美的校园环境,再配以催人上进、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则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3.校园活动
课堂教学虽然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但它毕竟受到教学时间和课堂内容的限制,不够广泛全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竞赛,文体活动,如大自然摄影展、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有奖征文,开展演讲赛、书法和美术比赛等活动,举办校园运动会、篮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组织旅游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本身蕴涵着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人际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4.音乐活动
音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也是人们心灵跳动的声音。音乐可以用独特的旋律,唤起人们的思维与联想,进而在其意识中再现生活的具体形象。在临床心理学上,音乐治疗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治疗手段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能够对人的混乱无序的身心起到调节作用。音乐的次序和结构,特别是节奏因素会帮助一个人重新组织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一些儿童甚至很多成年人的内部世界常常是迷惑混乱的,音乐有序的结构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从混乱中解放出来。音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可以训练个人的社会合作、协同能力。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舞蹈等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音乐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手段。音乐活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患者在相互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困扰得到缓解。患者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自信心,恢复了心理健康。音乐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音乐是直接抒感的艺术。由于音乐发自于心,所以能动之以情,音乐通过人的听觉让人感知,它的优美的旋律容易激发人的深切的情感。当一个人处于悲伤、不满、压抑、痛苦中时,利用音乐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缓解,解开心中的情结,从而抒怀,净化心灵,帮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篇9
真有“病”该怎么办?
1992年7月,坐落在南京五台山旁的南京脑科医院开办了我国第一家专业性的专治心理疾病的“危机干预中心”,为有“病”者提供心理帮助和治疗。
一句话改变一个世界
“您好!这里是危机干预中心……”守候在电话机旁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倾听一个从千里之外河北打来的求救电话。
他是一个中年男人,与自己的妻子感情很好,并生有一子。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感到孩子越来越不像自己,于是,他开始有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孩子可能是别人的种。越想就越可怕,越可怕就越痛苦。终于有一天,他感到自己已不能自拔、痛苦万分时,便决定杀死妻子和孩子,然后自杀。但他又希望自己在干这件事之后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干。所以,他决定在行动之前打电话给“危机干预中心”。
“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知道,陷入了很深的偏执状态的人,如果加上耻辱感的激发,是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的。他们耐心地帮助他平静下来后,给他指出他的猜疑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世界上不像父亲的人多得是。如果他是真心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就不应该疑神疑鬼。一个真正的男人可以应付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难题。
几句话,说得这位男子在电话中痛哭流涕,懊悔万分,当即表示打消那个愚蠢的念头。并一再感谢危机干预中心救了他全家。
这只是“危机干预中心”开业以来接待的2000多个求助电话中的一个。当许多人因种种原因而陷入了心理困境无力自拔时,危机干预中心的一句话便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灵世界。
年龄最小的自杀者
我们不要认为苦闷、压抑、绝望只是大人们的事,孩子脆弱的心灵更需要大人们的心理保护。“危机干预中心”接待过的一位年龄最小的自杀者是一个只有8岁的小男孩。
那天,这位自杀过两次的小男孩就像一只长期被关在笼中的小鸟,怯生生地跟在父母后面,来到“危机干预中心”接受咨询门诊。
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很忙,无暇照看孩子,便把孩子长期寄放在伯父家,由退休在家的伯父和当教师的表姐看管。小男孩上学后,伯父和表姐便成天看住他,要他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小男孩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枯燥乏味。他是多么希望能和同龄的小朋友玩玩,和自己的父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久而久之,小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小男孩觉得孤独极了,生活实在是没有意思。于是,他想到了自杀。
第一次,他趁人不注意,吃下了伯父家卫生间的去污粉,结果被送进医院救活。第二次,他又吃下了伯父常吃的安眠丸,结果又送进医院,又被救活。两次自杀,似乎使他的父母惊醒了,他们全家一起来到了“危机干预中心”,接受专家的心理咨询。
身体没病不等于健康
心理疾病同生理疾病一样,是人们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状态。但在中国,人们对生命过程中出现的这两个同是正常现象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生理有了毛病,人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医院吃药打针,而心理出了毛病,不是怕别人知道就是让人知道了遭到白眼。因此,这种状态导致了中国人对自身心理危机的认识偏差和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漠视。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创始人翟书涛教授说: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三种危机,生物性危机(青春期、绝经期、妊娠、分娩)、环境危机(丧偶、疾病、失业、离婚)、偶然危机(天灾人祸)。这些危机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就会产生诸如抑郁、烦躁、紧张、惊慌、恐惧、妄想等症状,严重者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因此,当人们出现了心理危机时,社会如有一个机构适时地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和关心,就可以避免许多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人文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领域的冲突加剧,而这种冲突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最为强烈。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病案表明,需要心理救助者中,青年人占70%以上。
篇10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比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对待长者。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成一面镜子,不断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对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比如,一名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反省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
二、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
1.遵循青少年自我意识趋于客观化、复杂化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觉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趋于客观化和复杂化,他们对于未来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外表的“我”和内心的“我”,都开始向深层探索,并能给出自我判断。教师要认真掌握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关注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克服弱点,走向进步。
2.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引导青少年积极锻炼自己,使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转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分化比较明显,或者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学生往往由于某方面的欠缺产生自我矛盾,对自己的理想产生怀疑。要解决学生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要引导他们转移目标,这需要教师细心掌握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的规律,引导他们认识矛盾、承认矛盾,进而鼓足勇气,坚定信心,从一个新的角度向目标努力拼搏。我校有个女学生原来很有理想,可她父母离异后,母亲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了,她常常认为自己是个弃儿,苦闷消沉,学习成绩下降得很明显。她的老师针对她的情况,让她代表班级参加数学竞赛,经过认真准备,她获得第一名,为班级赢得了荣誉。从此,她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她在日记中说:“我突然发现自己有用了。”只要我们认真把握青少年自我意识分化的规律,恰当地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努力,就能防止他们向消极方面发展,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重塑自我。
3.重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他们理智地把握自己。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心理成熟的程度。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从内心感悟到自己的存在也影响他人。他们希望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体验自己对周围的影响,搜索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这说明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与成熟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许多不成熟因素,注重引导他们理智地把握自己,使其成为推动自我意识发展的力量。
- 上一篇:云计算网络安全培训
- 下一篇:生物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