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以说无锡供电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收获了不菲的成果和经验,但该项工作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超越,高位进取,防止“小富即安、中等滞涨”,这是摆在公司面前现实而又重要的课题。为此,公司对四年来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形成了《无锡供电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总结评估报告》,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评估。
深入剖析、找准差距
一是理念的普及传播需要深入。少数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惯干凭借主观意识判断,不能理解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内涵和深意。二是工作的价值创造需要增值。员工岗位创造的社会价值没有被深入挖掘,各利益相关方合作潜能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公司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实现工作价值创造的增值。三是公司的价值输出需要优化。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利益相关方对供电企业的要求、期望也越来越高,供电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诉求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公司面临优化传播方式、输出工作价值,营造履责环境的任务。四是履责的价值追求需要共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激励或约束条件、制度建设、机制体制尚不健全,全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履责意识有待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
明确方案,重点推进
公司坚持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深入贯彻落实国网公司推进“两个转变”的战略部署,全面融入省公司争当创建“两个一流”排头兵的目标愿景,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建设“四个无锡”(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的工作需要,深刻把握国网公司、省公司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推进公司社会责任工作转型)、核心要义(服务公司深化“两个转变”、创建“两个一流”,推动公司科学发展)和具体要求(开展“15333”工程等),持续创新实践“点亮品质生活”的责任宣言、“∑(业务+改进)Re=工作∪价值”的责任工作观和“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组建设”的推进模式,按照“溯源头、谋长远、固根本、求共赢、重实践、创实效”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试点深化推进方案。
溯源头,传承责任理念。通过开展对前期试点工作的回顾,加强对系统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整合,传播国网公司、省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以及责任管理历程,组织学习《江苏省电力公司社会责任宣传手册》,召开试点深化推进会、组织领导干部专题培训、开展工作态度大讨论、策划“企业社会责任月”等多种方式宣贯深化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凝聚深化试点工作的合力。
谋长远,优化顶层设计。深刻认识理解国网公司提出社会责任工作转型的根本所在,从制定公司可持续发展规划、完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及有效服务和融入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善和管理提升等重要工作入手着力优化完善无锡供电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保证试点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实际内容。
固根本,提升发展质量。将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作为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负责任的规划、建设、运行、检修和营销,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为无锡地方提供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能源供应,满足无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深入探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与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物资采购等日常管理工作的结合点和关键点,推动公司发展方式转变,促使各项管理从关注内部向带动外部延伸,从服务支撑企业运转到创造提升管理价值转变,保障电网企业核心价值、功能的全面实现。
求共赢,凝聚责任合力。进一步组织开展对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方的梳理,加强对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研究分析,在综合考量各利益相关方资源要素、价值功能、自身优势和利益诉求等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创建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激发合作潜能、创造综合价值。同时积极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和倡导,积极向政府及有关社团、组织建议献策,助力无锡地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外在激励约束条件、机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各利益相关方履责意识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
重实践,着力改进提升。一方面加强履责管理实践。遵循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客观规律,坚持“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组建设”的推进模式,加强对各部室、单位以及农电所和班组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推动和指导,定期总结提炼公司各层级、各领域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是加强履责工作实践。加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公司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队伍建设等重要工作的有机融合,在具体的专业工作中融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加强与系统内外部兄弟单位学习交流,改进工作方式、改善工作行为,提升工作业绩。
创实效,彰显工作实绩。一是提升工作价值。按照国网公司综合价值创造最大化理念和要求,挖掘公司工作的综合价值,体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实际效用。二是优化价值输出。选择传播角度和重点,改进传播方式和手段,注重对公司价值和工作价值的宣传。加强沟通管理,增进公司内外、社会各方对公司工作的关心、理解和认同。三是提升品牌形象。深入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全力打造公司软实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争当建设“两个一流”的“排头兵”和助力建设“四个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电先锋”提供服务、保障和支撑。
优化提升、注重坚持
坚持正确认识,坚定信心。一方面我们深刻认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刻认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科学性、创新性、必然性,无锡供电公司将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地践行责任之路、探索管理之道。
篇2
“安利希望人性变得更高贵,而不仅仅是富有。”美国安利公司总裁德・狄维士10月11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天,把企业社会责任视为发展基石的安利了2008年《安利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篇报告完整地诠释了安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构成及相关原则的理解,介绍了安利在全球领域谨守商业道德、维护顾客利益所作出的努力与实践,展示了其在世界各地积极投身公益、与社会分享经济增长的过程与成果。这是美国安利公司首次在全球公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且将地选择在了中国。
《新营销》:美国安利公司在全球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什么选择在中国?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安利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
德・狄维士:选择在中国我们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因为在中国我们正在开展许多慈善活动方面的项目。目前中国是我们安利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通过一系列慈善活动,我们希望安利中国会给全球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对我们公司来说,从成立之初就已经有了企业融入社会的理念。在我的父亲开创安利之初,他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理念,而当时公司的生意还不太好。可以说,无论我们家族还是我们公司,都非常乐于参与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公益慈善活动中。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鉴定我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我们是怎样的一家公司。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积极地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对于一个企业,诚实经营是基础。除此之外,积极地利用企业资源积极地回馈社会也十分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很好的企业公民。
《新营销》:那么在你看来,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是不是被夸大了?就像你所说的,企业的责任首先是提供好产品和服务,提供就业机会,然后是纳税,而不是“夸张”地履行所谓的社会责任。
德・狄维士:你提到的这些的确是企业社会责任最基础的层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它首先应该是一家非常好的企业,它要依法运营,它要依法纳税,同时它要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这是最基础的层面。如果一个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不好的话,它拿什么果实来与社会分享呢?但是,一家公司除了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之外,还应该做得更多。你所提到的那些责任,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做的,而一个企业如果经营成功,它应该超越这一个基础的层面,应该做得更多。
《新营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可是也有人担忧:如果一家企业过多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它如何运营呢?
德・狄维士:前面已经提到,对于我们来说,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这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大的荣幸。所以,我们的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并不是两者之中必选其一,而是齐头并进。我们的企业把社会责任作为我们的经营理念之一,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两个方面同时推进,在经营业务的同时,很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社会,这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
《新营销》:安利长期从事社会责任活动,必然会涉及安利内部的诸多部门,你们内部确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彼此之间怎么进行配合?比如汶川地震,安利是反应最快的跨国企业之一,你们如何做到反应如此之快?
德・狄维士:我们的美国总部有一个工作小组,协助全球各地的安利公司能够更好地作出慈善公益方面的决策。所以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无论是海啸,还是印度尼西亚的地震,我们都可以很快地形成决策的共识,这也是我们可以在灾后迅速采取救灾措施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么一个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小组,才使得我们在汶川地震后可以迅速了解灾情,而且可以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开展不同形式的抗震救灾活动。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相信各个地方安利分公司的管理层,所以当一些灾害发生之后我们充分相信当地安利分公司的管理人员,所以当他们告诉我们灾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时,我们充分信任他们,支持他们。除此之外,我们营销人员的反应也很快,他们主动找到我们的分公司希望开展救助活动。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发起的救助活动中有1/3是由我们的营销人员自动发起的。
《新营销》: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曾在一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书中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渐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你是否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安利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德・狄维士:我个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更应该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企业的某一项战略。所以从战略层面来说,我们首先要有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一个经营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会具体地考虑经营战略,然后制定经营战略,更好地投入企业的资源,投入我们的时间、精力,使企业的社会项目做得很集中。
如果仅仅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在经济不景气、企业的业绩不好的情况下,企业很有可能放弃社会责任,这样做实际上是不对的。
《新营销》:很多企业了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这些企业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列为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之一。安利在这一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来执行这一理念?
德・狄维士:任何一家企业都要经营好自己的企业,然后再做公益活动。实际上从经营角度来说,我们在做资金预算的时候,会留出一定比例做社会公益活动,安利各地的分公司也有这样的预算。
每一年回顾、审视一年来的经营状况的时候,也会具体地回顾一下哪些经营伙伴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当作我们的一个业务项目来进行经营管理。我们并不是仅仅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投入一些资金就可以了,我们更多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关注项目的具体运行,使之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当然,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我们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至于通过什么方式证明相关项目是好的,我觉得时间就是最好、最终的证明方式。
《新营销》:我们注意到安利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更多地是关注环保和儿童,为什么安利会关注这些?
德・狄维士:确定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重点,实际上与我们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关,我们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添色彩。关注儿童,是为了在未来我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而环境问题,确实是目前社会的一个关注热点,也和我们的很多产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关注环保、儿童等方面,并不是只有我们安利在关注,很多企业的公益项目都在关注环保、儿童等方面。
篇3
――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李道
“我们在全世界有120家工厂,为什么我们的工厂和员工受欢迎,一方面是我们的产品和设备,比如说我们在中国,由全球统一标准,设立工厂要求排放有很好的设备,同时,设立基金会,在人道主义救助、教育、艺术、环保社区方面进行投入。”
――PPG工业公司亚太区总经理延彩明
2014年12月5日,来自外资企业的代表在“2014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会”上分享了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优秀实践。
近年来,部分外资企业积极发挥社会责任领域的先锋企业作用,将自身发展与中国发展战略融合,在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责任竞争力”为核心理念的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展开责任分享,成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正在形成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名誉会长石广生表示,外资企业只有将自身发展融入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外资企业应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并分享社会责任的优秀经验。
会上同期《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2014》,并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与本刊联合《2014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案例集》(以下简称《案例集》)及第一份《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分享责任
《案例集》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与本刊合作编写,面向会员企业征集社会责任实践案例。本次案例评估活动选取了来自47家外商投资企业的56个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案例。
以“责任竞争力”理念为基础,“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指数”对提交案例从战略地位、过程创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复制性、可持续性、专业优势7个维度采取百分制进行评价。
首个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指数显示,2014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指数为83.6,表明外资企业在国内的整体履责水平较高。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知,不同受益主体、不同国家、不同收入的企业的指数有区别。环境实践指数最高,其次是合作伙伴实践,均高于总体指数,其他三个类别实践指数低于总体指数,指数最低的是员工实践。”本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依据《指数报告》表示。
“‘案例集’的形式不多见,也很超前。《指数报告》中的观点和《案例集》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在其他企业例如中国走出去企业中发挥着行业引领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表示了肯定。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履责状况,《指数报告》对外商投资企业未来的努力方向也给出了建议:理念先行,进一步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价值观;管理提升,改善社会责任实践的管理方式;强化沟通,围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强化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优势带动,用专业优势带动中国合作伙伴履行责任;本土融入,推进外资企业履责的“本土化”进程。
倡议再起 共赢“五好”
在中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需要更多的外资企业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责任实践。
篇4
[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 教学 问卷
一、引言
陈国辉(2007)认为,“会计的任何一次变革,都是会计环境变化的结果”。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环境污染、职工安全、血汗工厂等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会计新领域内容之一的社会责任会计,近年来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以中国期刊网所发表的文章为例,截至2009年1月31日,各类期刊发表的该类文章达到298篇。这些文章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开展社会责任会计教学的必要性,例如,阳秋林(2004)、喻昊(2006)、张国义(2007)、王洪涛(2008)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本科教学中设置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他们的基本结论是开设社会责任会计教学是大势所趋;第二、社会责任会计应当包括的理论体系,例如,李正(2007)、胡素华(2008)、吴明菁(2008)等探讨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上述学者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对于学生们是否能够接受这门课程、他们希望了解到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有哪些、希望采取的教学手段等,并没有研究者进行相应的经验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上述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教学。
二、社会责任会计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查
1.调查的基本情况
因为是针对会计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并且开展社会责任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大学本科四年级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生来自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该校会计学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学生素质较高,来自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布较为广泛。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对社会责任会计了解程度及学习兴趣的调查;第二部分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调查;第三部分是针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22份;回收率达到84.7%。
2.调查结果统计
三、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社会责任的一些内容,但是,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等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知识则几乎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求职、未来工作需要等为主。总体来看,有79%的学生有选修这门课程的意愿。下面根据调查结果,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1.社会责任会计课程内容方面的建议
社会责任会计的完整内容应当至少包括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披露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还要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理论基础等内容;但是,根据统计结果,学生们对于社会责任的各种认证标准和披露更加感兴趣,分别达到89%和93%。因此,环境认证标准ISO14000、劳工权益认证标准SA8000、职工健康与安全认证标准OHSAS1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ISO9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等内容在授课中要重点讲述。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面,联合国的全球契约、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透明度报告、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关于做好2008年年度报告披露的通知》等国内外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制度需要学生掌握,以这些制度为基础,教导学生能够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也是一个主要内容。
学生们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需求较高,达到47%。因此,国际上通用的AA1000, ISAE3000的基本内容、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的基本内容,是掌握社会责任审计的必备知识,在授课时需要重点关注。
2.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的建议
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案例,82%的学生要求使用较多的案例来阐述相应的内容;如果能够到现实中的企业去具体了解一下,更是87%的学生所期望的;此外,多媒体教学因为可以通过具体的图片、网站等手段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样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而在师生互动方面,88%的学生不喜欢与老师互动,可能的原因是担心影响平时成绩;因为80%的同学在考核方式上希望平时成绩占的比例多一些。在考核方式上,学生们更喜欢开卷考试。根据统计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增加大量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真实的社会责任案例;并积极联系当地的企业,为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提供机会。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开卷考试也同样可以拉开差距,例如,案例分析之类的试题就可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内容。
3.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方面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总体的结论,学生选修该门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例如,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何了解各种国际通用的认证标准、如何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等,实用导向很强。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课程目标定位为社会需求导向,授课中应当避免重点内容不突出,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但是,为了准确编制社会报告,对于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方法也要简单介绍,否则也会出现所编制的报告不准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第27页;第一版
[2]李 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与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 2007,(07)
[3]喻 昊:西方国家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 2006,(06)
[4]阳秋林 陈秀梅: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难点分析和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 2004,(06)
[5]张国义:浅析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及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07,(08)
[6]王洪涛 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思考[J] 财政监督 2008(08)
篇5
培训内容全面
此次培训为期半个月,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共3天,在北京进行培训;第二个模块9天,学员在瑞典受训;第三个模块3天,学员返回北京培训。
这次培训的内容比较,涵盖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多个议题。第一模块的内容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解认知,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在这个模块的培训中,由瑞典的Enact机构来为学员讲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该机构是瑞典著名的社会责任培训机构,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工作,在业内享有盛誉。除了瑞典专家外,还有国内专家和CSR从业者的讲解。其中,来自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副所长张峻峰给学员们讲解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ISO 26000的观点、国内标准的对接等议题。此外,还有利益相关方等内容的介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良好实践案例也是此模块的重要内容。来自国家电网社会责任处处长的李伟阳向学员介绍了国家电网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情况。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办主任马欣迎结合中远案例讲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历程。
而在瑞典举行的第二模块的课程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契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议题,尤其囊括了比较核心的几个议题。课程设计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瑞典的第一堂课依然由Enact机构讲解,内容主要是欧洲的商业和企业管理,这一问题的涵盖面比较广,全面讲述了欧洲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不仅仅是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随后的议题是瑞典企业社会责任的当前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则是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议题。比如气候变化议题,是由来自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戴维・布瑞格森博士讲解的,具体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和企业的关系等内容。核心议题还包括全球道德及合规课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从工会和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员工关系、反腐实践、多样性及非歧视等问题。上述议题均由来自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讲解,课程内容更注重实际,从实践层面剖析企业社会责任具体议题在企业的应用。其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议题由瑞典著名电力企业Vattenfall根据自身管理情况讲解;而非歧视问题则由来自瑞典本土有名的汉堡公司麦斯汉堡公司讲述如何为东欧移民提供工作等问题。此外,儿童权利保护问题、与瑞典财政部部长会谈、企业责任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有责任感的可持续投资等议题也都是课程内容。
总体来说,第二模块涉及到非常多的议题,整个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演讲人的背景也呈多样化,有来自企业、也有来自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可以看出,瑞典方面对此次培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第三模块中学员返回北京。在这个模块的培训中,既有跨国公司在中国社会责任实践,也有社会责任沟通等内容。爱立信中国介绍了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实践,主要围绕如何成为负责任的雇主这一议题。相关机构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情况、供应链社会责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纺织业范例)等内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培训中,期终案例练习和演示要求每个学员都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完成一份项目作业规划,并进行情景式演练。这一议题的设置确保学员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这比单纯的培训更深入一步,培训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培训形式新颖
此次培训不仅“慧中”,而且“秀外”,即除了内容全面外,培训形式很新颖活泼,对培训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重参与。每个参训人员都要参与交流及分享的培训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提升学员的参与性、主动性,通过方案对抗形成竞争压力来提高质量,每个培训对象都要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培训要求每个人都要提交作业。这样的话,每个学员都要讲,提高了学员的整体参与程度。
注重实战。多数时候国内的培训注重理论,离实践较远。而此次培训特别注重实战性。学员的作业立足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立足于自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与知识类培训方法相比,这种实战型培训任务具体明确,特别是从自身工作的实践出发,学员能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从学完再用转变为学用合一,对解决学而不用、学用脱节的问题比较有成效,提升了培训的实效。
注重方法。培训整个过程穿插了多次讨论、点评和经验分享的环节,增加了学员和讲师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将培训的价值从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中充分体现出来。每个参训人员都要参与交流及分享,回答各类问题,发表观点。培训中,学员们对相关议题热烈讨论甚至争论的场景频频展现。每个培训对象都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行为方式。
注重中外结合。此次培训邀请的讲师覆盖了中外各类机构,包括国内外院校、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中资企业、NGO等各类机构。这些机构从不同视角对学员就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员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注重培训全生命周期管理。此次培训,在前期引入了学员需求调查,详细了解学员们的需求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等内容。而在培训中期引入了培训评估制度,在后期引入培训沟通等措施。培训始终坚持评估反馈、资料共享和持续沟通。这确保了培训有的放矢,并及时获取培训效果的反馈。
培训方法经典
除了培训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外,此次培训还有一些典型的培训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有些印象深刻,令人回味。
挑战MS机遇。这个方法是做一个游戏,借此让学员分别从企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待CSR的意义。
案例角色扮演。通过这一方法让学员认识到CSR是牵涉到各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在设计战略方案和日常管理运营中,应该考虑到各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出发点。比如培训中还会让学员探讨一个企业如何对其供应链的CSR工作负责。
象限定位选择。让学员认识到自己在做CSR和宣传CSR所处的阶段,并且了解不同的阶段意味着不同的定位,每个企业/单位都可以按照自身定位选择。
小型CSR展会。借此让学员彼此展示自己在CSR方面开展的工作,分享经验,互相探讨学习,让大家对其他学员在CSR方面的工作有深层次的认识。
篇6
2009年2月1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8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这是中国移动连续第三年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标志着中国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报告》从中国移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与实施、利益相关方沟通与回应以及年度社会责任“五大工程”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移动2008年承担社会责任、实践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目标。
优化CSR报告,实现相关方沟通机制常态化
建立稳定、通畅的沟通渠道是确保企业CSR活动符合相关方需求的前提。中国移动2008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前两次报告相比,更加完善了相关方沟通机制,并结合重点议题,针对国际、国内相关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专项披露。
中国移动连续三年滚动编制和CSR年度报告,形成了报告编制的规范方法与流程。与此同时,一些运营子公司也开始CSR分报告。
本次《报告》特别还增加了大专题“与奥运同行”和小专题“‘5・12’汶川大地震救援”两项。
全面落实五大社会责任工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在会现场表示:“中国移动2008年以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为指导,建立了全面配套的管理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五大社会责任工程,取得了突出成效。”
在“农村工程”方面,中国移动积极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以丰富的信息帮助广大农户走上致富之路,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平台。
在“生命工程”方面,2008年,中国移动实现了扶贫助困活动的系统化、战略化的管理和组织,有效提升了活动成效。
在文化工程方面,中国移动2008年加大力度开展不良信息专项治理,处理客户不良信息举报843万件,取得明显成效。
在绿色工程方面,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包装”开始进入实质应用阶段,全年新建绿色能源基站2135个,开辟了通信产业“绿色”蓝海。
在志愿工程方面,中国移动成立了中国电信行业首个员工志愿者协会。在奥运会和残奥会召开期间,中国移动共有2,451名奥运城市志愿者为盛会提供了超过2,5000小时的志愿服务。
大陆惟一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企业
篇7
“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5年。
在这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创新机制,善于调动各方,勤于自我改进,真正形成政府科学引导、社会积极参与、企业自觉行动的社会责任有序推进新局面。
上下相结合
所谓“自上而下”,就是由中央对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进行科学统一的顶层设计,编制形成切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战略,出台能够被企业广为接受的国家统一社会责任标准,开展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责任国家立法,制定印发国家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方案,各个地方、各个社会机构和各个企业根据国家战略、国家标准、国家立法和国家推进方案来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由宏观“统一部署”到微观“具体执行”的“自上而下”模式。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自下而上”是由各个地方、各个社会机构和各个企业先行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实践探索,找到规律、找到问题、找到办法,形成经验、形成模式、形成格局,在此基础上再由中央来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国家战略、国家标准、国家立法和国家推进方案,形成微观“基层探索”到宏观“统筹规范”的“自下而上”模式。
从规范优化来看,国家层面应通过加快推进社会责任立法来明确各个社会主体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通过分别制定不同社会主体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中的行为规范来对各主体进行约束。
特别是要加强监管,增加各个社会主体开展社会责任寻租的成本和代价,提前预防和遏止各个主体实施社会责任寻租的倾向,破解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社会责任寻租问题。企业层面要完善社会责任推进体系,健全社会责任制度和行为规范,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式和途径进行优化。
从转型升级来看,宏观上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和努力引领新常态,全面分析和考虑新常态对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产生的新挑战、新要求和新变化,创新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模式,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方式的转型升级。
微观上要求企业立足于实践社会责任的管理变革本质,推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沿着“基于纯粹道德驱动的社会责任管理――基于社会压力回应的社会责任管理――基于社会风险防范的社会责任管理――基于财务价值创造的社会责任管理――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社会责任管理”路径演进,实现从“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搭建渔场”的社会责任实践范式升级。
认知共识与分类推进相结合
企业社会责任顺利推进的前提是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形成最低共识,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内容、作用、落实机制和实践方式,避免陷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和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推进需要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分类构建社会责任推进机制――分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分类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边界、分类打造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模式、分类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考核、分类选择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路径、分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体系。
从诱导性制度创新来看,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对于社会责任仍然处于理念认知阶段,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更多的诱导性制度来引导这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层次中的共赢责任,需要更多地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其推进的重点是增强企业践行共赢责任的意愿,因此需要通过诱导性制度来诱发企业的意愿。
从强制性制度安排来看,一方面,对于一些业务中本来就含有社会责任成分、具有高社会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政府应该对其履行社会责任做出强制性制度安排,并加强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提高它们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对它们进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强约束。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层次中的底线责任,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守与履行,因此应该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来确保所有企业都满足底线要求。
国际与国内视角相结合
中国企业在加快“走出去”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必须与当地社会、民众、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成为责任共同体;需要将社会责任作为继资金、人才、装备之外的新标配和新法宝,作为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积极防范海外社会责任风险,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创新开展海外社会责任实践。
此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设计、标准制定和体系构建都应该与国际接轨,考虑国际社会责任标准指南和相关规范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些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的社会责任领域,更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策略。
然而,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在理念上是一种普世价值观,但在不同国家落地却需要考虑所在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必须考虑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政治体制、民族特点等基本国情,必须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指南和相关规范进行中国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
从内生性动力培育来看,首先是要推动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与社会的全面关系进行反思、正确理解和重新定位。其次是要推动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理解,使其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发展的深刻意义。再次是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使命感和道德感。最后是要完善决策程序,促使企业内部成员的个体履责意向性向企业的集体履责意向性转变,最终将企业内部成员的个体行为转化为企业层次的集体行为。
从外援性压力塑造来看,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制度供给,通过制度约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压力。其次是要进一步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特别是更多地发挥责任消费、责任投资、责任采购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倒逼作用。最后是重视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舆论监督,进而形成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
能力培养与体系构建相结合
鉴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普遍不健全的现实,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多措并举地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和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应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和组织开展全员社会责任培训,提升全员的社会责任认知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和技能;应组织对社会责任管理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充分借鉴国内外社会责任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整合内外各方力量,开发有效、适用的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应组织广泛开展内部社会责任优秀案例评比活动,认真总结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建立优秀案例奖励制度和传播机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应组织积极参与国内外社会责任交流活动,及时更新社会责任知识,广泛学习先进实践经验,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应组织定期开展内部社会责任工作总结,召开社会责任年度总结大会或举办社会责任成果展示,促进内部社会责任工作经验交流。
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完善来看,重点是要建立起结构完整、层级清晰、权责明确和运行高效的社会责任推进组织体系,制定科学的社会责任推进战略与规划,健全社会责任推进制度体系,全面加强社会责任推进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推进的资源保障机制。
篇8
(1)建立社会责任典范,端正社会风气。要使学生学习良好社会责任,需有良好的行为典范供学生仿效,而不良的行为案例,会导致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错误偏差的价值观念。目前教师及学生普遍认为社会风气败坏及政府官员的违法行为,均会影响学生在社会责任教育上的学习成效。因此,实施社会责任教育不是政策口号,也非只有学生才需学习及具备良好社会责任。应该由政府单位从上而下建立守法、负责、正义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展现良好的政治及社会行为典范,端正社会风气。
(2)参考国外成功案例,建立完整配套措施。美国、英国、日本及新加坡在社会责任教育的推动都不遗余力,值得我国借鉴。社会责任教育计划不能只是“品德教育促进方案”,在执行层面上的配套计划也需要加强。本文整理出三点配套措施:应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学习成效评鉴办法及具体的学校社会责任教育实施成效评鉴计划;将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授课时数与九年一贯课程授课时数统整计算;将社会责任教育学习成果列入升学依据。
(3)推动民众社会责任规范,再造正向社会价值观。推动国民社会责任规范,将尊重、责任、诚实、关怀、自律、信赖、公平、公民、勇气、坚忍、忠诚等优良社会责任感要素推广于社会教育,成为新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再造社会友好与正向的价值观。
(4)减少学生升学压力,全面均衡发展。强调学生多元发展,破除升学主导的观念,均衡学生身心健康与智能的发展。九年一贯的课程发展,虽无正式的“德育”课程,但不表示德育不重要。面对新时代的公民需求,全面均衡发展比追求知识的雷击更为重要。
(5)提供教师相关知能研习,强化师资培育。举办社会责任教学教师知能研习或教学研讨会,提供教师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各领域教学的教材教法及课程教学示范等资源。此外,可借助师资培育机构提供社会责任教育课程,培育教师社会责任教育的专业知能及课程设计能力。
(6)增加经费预算,有效落实相关计划编列经费预算以推动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增加相关软件及硬件建设,使学校能有充分资源以推动社会责任教育。
(7)倡导青少年法律责任,建立新公民观念。在日常生活教育中落实社会责任教育,加强倡导青少年相关法律责任,让青少年能在法治与个人自由意识间取得平衡。
(8)强调媒体责任,善用媒体力量。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不可忽略的,应该善用媒体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责任教育。例如,制作倡导短片、找歌手代言、制作相关电视节目等。
二、强化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学校保障
(1)整体规划教学内容,推动品德促进活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中,特别强调课外时间的运用。学校可借助学校本位课程规划,将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或活动融入,在学校日常活动及规范中加以实施,建立学生社会责任核心价值。例如,课外倡导活动、生活教育活动、主题课程活动、办理寒暑假社会责任夏令营等方式,或定期表扬社会责任优秀学生的事迹,让优良的社会责任表现深植学生心中,产生学习与仿效的作用。
(2)注重学生生活常规,培养良好公民能力。学校可利用学生在校时间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倡导或举办社会责任教育相关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校生活常规及习惯。建立学生良好生活常规,借助优质校园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对良好社会责任行为的正确价值判断,辨识良好社会道德的技能,培养价值冲突处理及沟通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现代公民。
(3)善用民间资源,多元资源共享。学校可适当引入宗教与民间团体的资源,以多元及开放的教学方式、教材、社会责任教育书籍及社会责任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式,提供教师更多元的社会责任、教学方法及资源运用。然而,在教材资源的选择运用中需避免外界组织团体反客为主的现象,以免影响学校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主体性。
(4)充实软硬件设施,有效提供学生学习。质学习场所,在软件建设上可增加社会责任教育图书、视听设备及社会责任教育影片,让教师便于利用在社会责任教学中;而在硬件设备方面,可提升学校楼梯安全、厕所安全、运动器材友好设计及学校无障碍空间规划,或设置生态植物园,以培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生命的良好社会责任,并借助优质的校园情境安排,以情境教学方式孕育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
三、强化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保障
(1)利用多元教学与评量,提升学生社会责任学习成效。教师进行教学与评量时,除运用理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及纸笔测验评量外,还可鼓励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或情境扮演方式、价值澄清教学法及道德两难教学方法,以不同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社会责任教育实施的成效。再者,评量方面可采用多元的评量方式,确切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学生问题行为的根源,以便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社会责任。例如,老师观察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适时地给予指正与引导;根据学生个别状况制定有差异的评量,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挫折;利用与学生谈话或与家长联络的方式,了解学生错误行为的成因并以适当的方式建议学生自己或由家长协助建立新目标。这些评量方式,均能找出学生社会责任养成的缺失,促进学生社会责任学习成效。
(2)共同制定教育目的,提升社会责任教育成效。社会责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培养新世纪公民。因此,民主意识是不可忽视的。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一起努力达成,以由下而上的教学方式,除能获得学生认同外,实施起来也比教条倡导方式更有成效。
(3)积极参加在职进修,应对社会变迁冲击。面对社会变迁、家长及学生意识抬头,教师需积极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例如,参与各种社会责任教育的研讨会、研习、成长营、学分课程或在职进修的方式,甚至充分阅读社会责任教育相关文献或研究,都是很好的教师自我成长方式。
四、强化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家庭保障
篇9
企业社会责任有三层含义:一是企业须自愿地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在组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中加入社会责任目标或考量;二是施行利害关系人管理,即企业不只要对股东负责,也必须思考其营运可能对其他利益相关群体造成的影响;三是企业与利益相关群体互动下所形成的网络关系,包括与员工、经理人、股东、公会所形成的组织内部利害关系,与客户、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等形成的经济利害关系,以及与社区、政府、非营利组织、环境等形成的社会利害关系,企业发展依赖良好的社会关系。总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行为,它依赖于经营管理者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在经营活动中贯彻社会责任意识,把关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经营管理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社会责任教育的目标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依赖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个人伦理道德意识。个人伦理道德意识是规范如何待人处事的个人标准和价值观,经理人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教化。具有不同伦理道德观念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的个人伦理道德意识对于组织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贯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员工常以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与行为作为个人伦理行为的参照。在实践管理中,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较大差异。有些管理者完全没有伦理道德意识,只关心公司的销售状况和收益状况,完全漠视其他群体的利益,将法律视为必需克服的障碍,想方设法地钻法律空子,在决策时只考虑公司行为能否能赚钱而对其他社会责任问题完全不关心;而一些具有一定伦理道德意识的管理者在作决策时并不考虑太多的伦理道德问题,他们认为伦理道德应该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不是用在做生意上,他们一般很少关注企业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除非受到外来的压力或强烈批评才会做出一些履行社会责任的姿态;而具有伦理道德意识的管理人在决策时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管理人也希望企业成功,也注意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他们的决策都在伦理范围之内,努力寻求一种公平、公正的方法。有些经理人之所以忽视社会责任,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的绩效,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具有正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并不降低企业业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者伦理道德意识的差距上,提高管理者的伦理道德素养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基础。因此,加强对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教育就成为提高管理者伦理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社会责任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把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意识从“利润导向”转向“责任导向”,在各项决策过程中要让管理者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念,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以及维护好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保障股东与员工权益等各项工作。四、工商管理专业社会责任教育模式
1.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教育主要是在MBA教学中开展,本科阶段的社会责任教育也主要是在一些知名高校如南开大学等开展,多数本科院校对企业社会责任教育重视不够,在课程教学中讲解相关内容不多,专门开设社会责任相关课程的院校就更少。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应该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补充社会责任议题的讨论,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都要讲授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其次,还应专门开设企业社会责任课程,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伦理道德》等,可以在工商管理类的各专业通过开设选修课方式让学生选修,计入学分。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于本科教学而言综合性较强,因此课程开设的阶段应该在专业教学的中后期,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内容有了一定基本认知后开设较为合理。
2.教学和实践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教学要提高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伦理道德,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本的伦理概念,如责任、公正、诚信等。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商业伦理道德的基本理念,明白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是有道德的,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是没有道德的,提高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心和敏感度。
(2)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技能。企业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实践的方式,学生应该具备运用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提高学生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在各项管理决策中能够考量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在决策困境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抉择。
(3)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及其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不仅能拓宽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习视域,了解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更能让学生能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析方法和分析技巧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上的逻辑推理和决策判断能力。总体而言,社会责任教育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和实践并重。
3.教学方法
篇10
短短半天会议,社会责任成为全面推进认证认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放宽认证市场准入限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的改革中,社会责任报告成为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议要求各认证机构要坚持“责任、诚信、担当、创新”,努力提高认证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打造认证认可高技术服务业贡献力量。
连续发力 持续推进
作为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为行业宗旨的认证认可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2年,国家认监委制定了《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以称《指导意见》),旨在指导认证认可从业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努力把认证认可建设成为社会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行业。《指导意见》对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树立责任意识、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公开制度等。国家认监委鼓励认证机构从2012年起社会责任报告。从2014年起,要求所有认证机构每年都社会责任报告。
《指导意见》之后,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主办的“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研讨会”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3家认证机构共同发起《中国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联合倡议》。国家认监委副主任程方在讲话中指出,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不能离开主业,要构建责任认证、诚信认证的行风,要处理好做市场与保证质量的关系、做好服务与坚持标准和规范的关系、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的关系。要秉承“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宗旨,坚守公正、客观和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认证机构履责工作迈上更高台阶。
2013年,国家认监委编发《条文解读及案例选编》;2014年,从全部174家认证机构提交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选取了14份优秀报告结集成册,供认证认可行业学习借鉴。
2014年,国家认监委还将举办一系列认证机构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指导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
应有之义 传递信任
近年来,我国认证机构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持续增长。自2009年开始以来,国家认监委已连续6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的调查和测算,用科学证明、用数据说话,提升了认证认可工作在当前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和深化改革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认证认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0.671%提高到0.912%,认证认可创造的增加值从2005年的1229.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733.6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24%。
然而,我国认证机构在发展过程也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部分认证机构过度看重经济利益,漠视认证机构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出现了认证造假等问题,给认证认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认证活动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承担着“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社会职能,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是认证活动的应有之义,履行社会责任是推动我国认证事业可持续发展之源。国家认监委在《指导意见》中提出,履行社会责任是认证活动的本质要求。认证是向社会提品、管理体系或服务满足标准和技术法规等特定要求的信用证明,其核心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坚持规范运作、诚实守信是对认证机构的基本要求,也是认证事业存在和发展之基础。同时,《指导意见》还提出履行社会责任是认证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是认证机构的重要义务,是认证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建立认证机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事关构建认证认可诚信体系的重要任务,既需要积极探索,更需要认证机构的广泛参与实践。
来自认证机构的经验表明,社会责任建设有助于提升认证机构综合价值,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制定了履行社会责任2012-2022年十年总体规划,确立方圆“责任阶梯”,以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为起点,制定社会责任工作指南,将社会责任理念全面融入集团战略、企业文化和全员行动,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实现集团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鉴衡认证从社会责任出发,提出认证创新要围绕行业本质、创造客户价值两大原则进行,支持行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
深化改革 责任为先
在国家认监委召开2014年全国认证机构管理工作会议上,深化认证认可行业改革成为会议主旋律。质检总局副局长、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化认证审批监管制度改革,完善认证认可行业治理体系,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打造认证认可高技术服务业。
- 上一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 下一篇: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