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方向

篇1

一、不能正确使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策略思想.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进行讨论.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题策略.

在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1)对于某些应该讨论的问题,因思维不严谨,发现不了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想不到需要讨论;(2)发现需要讨论的问题时,划分情况又难以做到不重不漏;(3)不善安排讨论时机.

在解答这道题时,她没有认真思考,只注意到点M在线段BC上,而忽视了题设条件中提到的点M是直线BC上的点,所以点M还可以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在老师的提示下,她意识到应该进行分类讨论.她将该题分成“点M在线段BC上与点M在BC的延长线上”这两种情况进行了讨论,从而得到了当点M在线段BC上且BM=或点M在CB的延长线且BM=14cm时,点M为满足条件的点这一正确结论.

学生有了分类的意识,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会进行分类讨论.学生头脑中分类讨论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给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意识.在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分类.教师要培养学生分类的意识,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坚持互斥、不漏、最简的原则,具体就是:(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3)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

二、不能有效地借助类比思维方法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测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上,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很多探索题的解答如果能借助类比思维方法,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由于类比思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面对这种习题会选择放弃.

(2)若AB=AC,将ADE绕A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如图4的位置,判断AFG的形状,并证明.

(3)若AB≠AC,将ADE绕A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如图5的位置,AFG与ABC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有个学生在顺利解答出前两问之后,在解答(3)时卡壳了,他也试图类比(2)的解法来解决(3),但在(2)中,由于AB=AC,AD=AE可以证明ABD≌ACE,从而得到AF=AG.而(3)显然要复杂得多,由于AB≠AC,因此AD≠AE,因而不可能得到ABD与ACE全等.他只想到用类比的方法证明全等,却没有想到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其实是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到的,此题也可以类比(2)中全等的证明,得到(3)中ABD与ACE相似,证明方法也同样可以类比.(2)是用SAS证明ABD≌ACE,(3)可用“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类比证明ABD∽ACE.

类比思维的教学应从简单的类比入手,如:首先从结论与证明过程可以完全类比得出的习题着手,然后逐步过渡到结论可以完全类比得出,但证明过程有所差异,最后过渡到结论与证明过程可以部分类比得出,但差异逐步加大.只有在完成了一定量的类比思维练习以后,学生才会逐渐掌握这种类比思维的方法,摸到其中的脉络,提高解题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篇2

关键词 微生物学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微生物学,会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学好微生物学,并能够在其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学生物学,是从事微生物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教好微生物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愿意去学微生物学。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微生物学,并自己主动去学习微生物学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1 内容上吸引学生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课时量都比较多,理论课中要给学生们讲大量的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理论,而这些理论有些并不相关联,很多学生在上完微生物学课以后,并不能够把这些理论内容给有机结合到一起,使微生物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才上不到一半,很多学生就对这门课程丧失了信心,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时上下课,会有迟到早退的现象;课前不认真预习,导致上课时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实验课不认真做,草草了事等等。为了避免学生中途对微生物学丧失信心,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讲课的内容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早期自控、被动的学习逐渐变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如何能在讲课的内容上吸引住学生呢?①②笔者的体会主要是在讲微生物学基本理论时,不能够死板地给学生讲,要在讲课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的语言来讲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使学生理解微生物学的理论。如在讲到“发酵”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就课本上给出的解释,讲给大家。而是先通过现在的“能源危机”入题,“能源为何会出现危机?”怎样解决这个危机?学生们都很关心这个社会问题,从而讲到现在的酒精发酵,清洁能源,最终引入到如何才能得到酒精这种清洁能源呢?通过发酵就可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了“发酵”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想了解“微生物如何才能发酵得来酒精”这个问题。在整个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一直在跟着教师,并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使上课一点也体会不到累,并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由被动自然而然地变为了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兴趣,那么学生肯定能够学好微生物学,并能够最终学会利用微生物学的知识来解答后续课程、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 方法上引导学生

大学的授课方式与学生习惯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在大学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仅能够在课堂上见到教师,下课后就很难再与任课教师见面,很多学生初一上大学,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又找不到了以前学习的习惯和影子,往往学习上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在微生物的授课过程中,要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呢?③④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元素,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吸引学生;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等等。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中外,还利用了网络互动平台,学生一旦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教师进行作答;除此之外,学生们也可以在平台上探讨一些问题,这类似于以前的自习课,教师在课堂辅导学生上自习一样,不一样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互不见面而已。采用网络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可以找到以前初高中时学习的影子,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好的对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3 通过实验,使学生喜欢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们除了要上大量的理论课外,实验课也会很多,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微生物学操作技能,培养无菌观念等。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以前主要是安排一些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学生照着实验指导书就可以操作完成,往往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做实验的兴趣不浓,无法挖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了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作用,所以在此对实验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大量尝试,⑤发现在安排学生实验的过程中,采取三步走,教学效果很好。主要是首先安排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无菌观念;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这样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前面实验中学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培养学生对整体性实验的认识,并可以把课本中有关知识点在实验中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安排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要自主对实验进行设计、参与实验的准备,并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负责,最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加以汇报。在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对他们综合利用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加以培养,使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以上的三步实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理解和升华,并深深理解学习微生物学对他们后续学习其它课程的重要性。

4 小结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仅靠一门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这要靠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对专业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来支持学生自律地坚持学习下去,才能够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释

① 李新社,陆步诗.微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22-123.

② 唐蕊,李海燕,张雪辉.浅谈微生物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邢台学院学报,2009.24(2):123,128.

③ 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18-1020.

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46-01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建设好《微生物学》课程,对于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一方面由于微生物本身个体极其微小,肉眼难以看见,其生命活动规律不易被人们所知;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学领域中的内容日益丰富,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样的客观情况势必给《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民族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创建精品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的重要依据[1]。因此,正确选用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任务的重要保障。国外有关微生物学相关的教材层出不穷,但当前出版周期最快的要数美国的L.M. Prescott编著的《Microbiology》,先后经哈佛、耶鲁、伯克利等著名大学100多位教授、专家进行校审,以它的新颖、先进、丰富而被广大微生物研究学者认可。此外,充分发挥利用“外国生命科学教材中心”平台,对国外优秀教材进行研究、剖析、比较,这不仅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取人之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扩展思路、站高看远的重要途径。

课程内容是决定或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2]。20世纪后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生命科学都推进到分子水平上来,促进了微生物转录组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微生物分子进化学、微生物结构生物学等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目前DNA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建立了一套从大气悬浮颗粒物样品中提取、纯化DNA,并进行测序与宏基因组学分析的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在“种”的水平上鉴别出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微生物,为相关的公共医学、城市规划和雾霾治理等研究提供有用的数据。因此,教师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将科技前沿信息贯穿于基础知识教学,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且《微生物学》课程中涉及的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采用传统方式授课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原理和技术方法时会觉得抽象、乏味。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声图并茂的方式,将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自由传播,不仅丰富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还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把晦涩难懂、抽象性、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限于学时无法在课堂上完整播放的微生物学教学录象,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等放在网站上,使学生能随时在线或下载后观看,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程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采取先讲、后看、再操作,最后进行集体讨论的教学程序,充分做到学中教,教中学。而就目前来看,普通高校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都是独立开课,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然而实验教学往往滞后于理论知识,没有及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进行实验操作,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势必会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 建设创新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微生物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生命科学,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食用菌生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抗生素生产以及制药工程、生态和环保等领域。因此,鼓励大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科研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和实施学分认证、学分替代和学分奖励等有效机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才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环节的热情和潜能。

此外,校企双方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学生在课余时间赴微生物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与国际生物技术资深科学家共同工作;促进校企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企业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市立项课题。

4 结语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学科,其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学内容上,要适应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多媒体优势,通过教学模式的调整,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上,建设创新平台,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会继续探索,结合本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体系,使《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真正跟进本学科的发展,真正适应民族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秦秀丽,孙佳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1):79-81.

篇4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中重要亚专业之一,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快速诊断是微生物检验的发展方向大纲,虽然经多年的研究和改进,检验的微量化和自动化已普及,自动鉴定检测项目已基本涵盖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测需要,但仍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具体要在改进细菌检验的工作模式中解决,需重视原始标本的涂片、染色、药敏等基础检查,因此,为适应医院的发展,提高微生物实验课学生的基础技能很重要。

1 重视基础技能实验课

微生物学是一门临床联系密切、实践性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为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实验设计等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学习过程[1]。实验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都有很深的体会,搞好实验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理论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从事微生物学的相关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教学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验证相关规律外,还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也就没有良好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M改变以教师示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一般由带教老师准备材料,并提供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认识不深。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式”实验,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带教老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实验教学里教师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可将整个操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单元,并明确告诉学生每个操作的“关键点”所在,强调实验要观察的重点,并且采用随时抽查学生进行考核,这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 结合实际,充实实验课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与实验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训练,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增加实验内容,如饮用水的细菌学培养、常见化脓性细菌的检验等一些实验。同时,还应注意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结合实际,及时、准确地吸收最新的知识增长点,安排相关的实验,如引起非典流行的一种病毒,而这种新病毒以前没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现过,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它主要侵犯呼吸系统,标本可经通过用细胞培养分离、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进行鉴别。介绍这些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这些疾病的了解,又能够激发他们解决医学难题的迫切愿望。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很多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但若不认真准备,容易出现错误结果,因此,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可给出一份模拟标本,让学生自己依据已学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准备培养基开始,进行各项鉴定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每个实验步骤及结果,最后写出综合性实验报告。学生收到标本后,按“培养基准备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初步鉴定结果分离纯细菌鉴定细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敏试验)报告结果”等临床常规步骤进行独立操作,完成各个项目。老师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检查,并随时提问题。学生在操作中若遇问题可讨论、查询相关资料及文献或与老师交流等,此时老师只能引导,不作解答。整个实验基本上在课内完成,但时间较有弹性。因为有时需要课前作些准备、课后看结果等。由于实验从准备到结束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均需自己设法解决,有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加深了对实验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

参考文献

[1] 宋波,赵丹,蒋丽艳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2009,38(2):114-115

[2] 卜宁,陶思源.实施“三高”教学,创建“微生物实验”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通报,2006,33 (1):169-170

篇5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生物学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个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满足我院应用型专业的发展的需要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情况通过教学实践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有效整合实验内容,形成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微生物学实验项目较多,有些实验项目针对同一知识点,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对所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操作。要依据因此,整合实验内容,形成合理的实验内容体系十分必要。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基本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再到设计性试验,层层深入,让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操作技术,以便能与将来的应用无缝对接。(1)基本验证性实验部分:包括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革兰氏染色、细菌芽孢及荚膜染色、微生物的显微计数、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培养基配置灭菌、平板菌落计数法等实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在这一部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完成实验,学习基本技能和方法。(2)综合性实验部分:包括检测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利用常见生化反应鉴定肠道细菌、分离酸乳中的乳酸菌、从土壤中分离霉菌及放线菌、制备泡菜等。主要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选择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课题作为选做项目。采用课程实习的方式,在实验室中完成。在这一部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提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遇到难题,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分析与解决。综合性实验内容的确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部分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教学过程,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设计性实验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就我校实际情况,针对本学科有着浓厚兴趣打算就这个方向开展毕业设计的同学或是有考研打算的同学。教师不再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实验内容,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给学生加以启发性指导。教师只负责提供思路和实验条件,具体的资料查询、方案设计、数据的获得、论文的书写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这样的实验里,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学习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和动手的机会,并通过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兴趣倍增,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让学生参与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很多微生物学实验有较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如洗刷、包扎、灭菌等工作,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这些准备工作一般都是由主讲教师或实验员老师来完成。[2]这样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锻炼机会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且学生因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而不知准备工作的辛苦,许多学生并不珍惜实验机会,对实验敷衍了事,对整个科研工作的流程也不了解。为此,通过调整实验顺序,使前一个实验就是为下个实验的准备工作。例如,我们把“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的实验安排在“平板菌落计数”之前,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懂得了做好一个实验,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增加了实验顺序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课堂教学内容更饱满充实。

三、规范考核标准、细化考核形式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局限于常规的笔试,要通过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来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在进行考核时主要采取“2233”的分配原则,即:规范的实验报告占20%,规范的操作技能占20%,操作技能考试占30%(以随机抽签的方式),笔试占30%(以实验设计为主)。这种细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成绩,把评定知识和评定能力结合起。总之,只有对学生实验进行规范化,对实验管理制度化,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集体观念与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研室各位同仁的继续努力,我们的微生物学教学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雪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成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6 ): 3271- 3272

篇6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84-02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发酵工业、医学卫生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它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微生物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1,2]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既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日趋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我院生物技术双语专业的需要。其具体表现是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重方法轻思路等。因此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的载体,也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作为生物学科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3-8]。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课程组针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教学体系,精选不同层次教材,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采用分层次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分别培养成应用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语式教学为手段、网络为场所”的现代教育思想,构建“一个教研网站”、“一部双语电子教案”、“一部双语电子课件”、“一个教研资料库”、“一部多层次的实验指导书”、“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碟”和“一个(双语)试题库”等“七个一”的现代组合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体系,将学导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双语式教学、演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一个教研网站

通过访问微生物学教学专题网站,可以了解微生物课程的建设、教学和发展的情况,实现资源共享。一些在课上不能体现的内容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比如:学习笔记、微生物图库、视频文件、微生物研究的前沿和新闻热点以及著名的杂志文章,等等。教研网站设立了网上课程作业批改系统,教师可在系统中留习题、批改作业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可以上传作业和查阅结果,提高教学效率。

二、一部双语电子教案

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我院2008年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双语班。因此,微生物课程将原有的教案进行重新修订,制定了一部高质量的双语电子教案。其优点是有利于在双语教学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

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听课,集体备课,开展评教促教活动。明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大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适时修改教案,使教学注重知识更新,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专业发展动态,适当地引用新进展,新成果,新概念甚至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进行讲授,以弥补教材中某些枯燥的理论阐述。尝试采用分层次因材施教方法进行双语教学,不搞一刀切。中文教学与英文教学相结合,避免专业课变成专业英语课,保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外语词汇。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英语训练,要求学生检索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料,借以熟悉本专业最新动态,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三、一部双语电子课件

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表述和显示微生物学的真实结构,学生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通过制作电子课件将图像、录像和图片等资料引入课程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观内容宏观化。我们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通过认真整理归纳,不断提高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先进、形象化的多媒体素材。通过精心制作,把优真和动感清晰、环环相扣的多种图像(有模式图、光学显微镜图片、电子显微镜图片、平面或三维半动画图片和动画图片等,其中很多图片来源于高年级学生在实验课中获得的片子)、表格和文本,展示给学生,实现将抽象、复杂、微观的微生物世界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师教学更加生动,启迪学生的多方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一个教研资料库

通过学校和学院的支持购置最新版的中英文微生物学教材和参考书,与已有的资料和网络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资源丰富的教研资料库,并且根据(双语)教学大纲要求组织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双语教材,以提高微生物(双语)教学水平。

五、一部多层次的实验指导书

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平台,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9]。因此,对微生物实验指导书进行修订,设计新的实验教学结构层次势在必行。将实验重组为基础、专业、研究性三个教学层次,各层次均由指导、自主、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内、课外,必做、选做,开放、培训和竞赛等多种形式开设;研究性试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准备和操作,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结束的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微生物学大实验,使学生品尝自己实验的成果。在实验中,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过的实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综合训练。学生在实验中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激发他们再学习和不断实验,营造浓厚的实验学术氛围。完善实验考核体系,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完成小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六、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碟

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在详细讲解后进行操作演示,但学生对标准的操作要领并不能很快掌握,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还是犯同样的习惯性错误。以实验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录制的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盘,不仅可以增强实验操作演示的生动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操作要领,加强记忆,很好的完成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七、一个(双语)试题库

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自编习题)收集微生物相关习题,建立含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等多种题型的适合双语班和普通班的试题库。实现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确保试题的难易度和题量的适中。由课程组负责人亲自把关,坚决杜绝泄题、漏题。

通过组合式微生物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应用,可以提高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质量。一方面可以提高任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该体系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组织分析能力、文献查询和专业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更关注“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时展[10]。重视并加大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必将有效提高微生物学本科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萍.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民主[J].现代大学教育,2002,(1):55-56.

[2]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

[3]廖德聪,陈强,张小平,等.农业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7):1266-1271.

[4]张庆芳,迟乃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施[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9):1432-1435.

[5]林海萍,张立钦,张昕,等.几种讨论式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7):1054-1057.

[6]朱旭芬,贾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85-187.

[7]林海萍,张立钦,张昕,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2):1912-1915.

[8]辜运富,陈强,张小平,等.强化基础,拓展应用,构建农业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72-1776.

[9]韩冰,李蘅,孟建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44-145.

[10]龚克.适应时代要求,认清高等教育改革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8,(6):10-12.

篇7

(赤峰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在学分制下的如何进行微生物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从学生、教师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分制;微生物学理论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5-04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微生物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中学到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分制下的课堂已经由原来的行政班转变为自由组合的班级, 这种课堂组织的松散性决定了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我们必须寻求既能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要求的教学行为,力争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和素质全面的综合性生物技术人才.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必然选择.

1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素质

1.1 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习小组[1]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深入了解的对象,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而学生是在不断地变换中的,所以了解学生是我们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要了解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不仅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左右人,这样就保证每个学习小组成员既存在差异,又能互相补充,并且使得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平均水平不会相差太远,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学习,也有利于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不但有利于在讨论教学中,通过小组各成员组织之间充分的合作交流,还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中小学教育,大学生有更多可支配的课下时间,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也是我们大学教师的一项任务,为此每章都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人类生活密切有关的微生物方面的小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及参考资料,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寻求答案,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呈现,或者对于学生有能力自学的章节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备课,以讲课的形式呈现,并且每次都要有一名学生为主要负责人代表本小组进行论文写作或课程讲解,所得成绩是整个小组的,并计入期末成绩.这样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的小组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将同组其他学生的认知成果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且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博采众家之长,并在遇到挫折时能相互鼓励,团结协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并在相互的协作中完善自己.

1.2 建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我校是一所地方二本院校,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生源总体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投入课堂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精彩的课堂开头是必备的,微生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身边、国内外的时事的联系,在课堂上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教学内容,如在讲述朊病毒时,可以用谈“牛”色变来引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再如讲解微生物生态,以超级细菌在石油污染中的应用等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是兴趣的先驱,课堂之初引发学生的好奇和疑问,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会使学生迅速兴奋起来,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除了在教学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要尽量多的引入与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通过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和思想的高层次来吸引并激励学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应激状态,而且能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更能诱导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讲光能营养微生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微生物蓄电池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还要把微生物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解释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现象,如“鬼火”的出现,化粪池盖爆炸的原因等,这些都会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3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

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即教学的任务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而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没有人会成为通晓所有知识的博学者,只有成为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大学课堂不仅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学习能力的生成.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预习采取不同的要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与前期学科知识内容重叠的章节(如真核微生物一章),采用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所以这类内容的预习以备课为主.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准备,各组成员轮流上讲台讲解相应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肯定其优点并其有创新的地方予以鼓励,指出不足的地方,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课.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其它教学内容,在学期初将教师的授课计划及每节课详细的教学目标都交给学生,并提供预习提纲,其中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并能引发学生对未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并以课堂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将提问结果记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使学生对本节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带着问题疑问进课堂,减少了学习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

2.1 科学整合教材,拓展知识视野[3]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综合,致使大学教学内容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因此,大学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原则[4].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5].《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秦秀丽 孙佳岩.

历来教材都是只有一本,但是本次我们选择两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大纲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不是依据某本教材.两本教材分别是:武汉大学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和复旦大学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这两本书都体现了微生物学近期的研究进展,但两本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内容上可以互为补充,这样既有利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基础知识也更加扎实.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自觉地将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夯实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本课程所特有的内容,如“微生物的代谢”一章,生物共同的代谢途径是生化课的重点内容,这里主要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重点讲解微生物特有代谢途径及其应用意义,如肽聚糖的合成、生物固氮等.在教学过程要加强基础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章节间内在的联系,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细菌肽聚糖的形成过程及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结合起来作系统化讲解,能使学生拥有完整的知识脉络,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不易记混淆.

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还要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前沿性,更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联系学科的最前沿发展趋势,给学生带来前沿的学科信息,例如微生物转基因育种,废水的生物净化,植物秸杆的微生物再利用,有效微生物利用研究等.大学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看到当前知识的立足点,也看到学科知识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经历智慧的陶冶与心智的培养.并向学生介绍有关微生物学的学习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例如: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专题网站(202. 114. 65. 51/fzjx/wsw);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http: //nhjy. hzau. edu. cn/kech/biology);四川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http: //202. 115. 176. 40/wswx);江南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http: //foodsc.i sytu. edu. cn/wsw/dzja. htm)等,供学生进行查阅.为了多方向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向学生提供一些查阅资料的网站和方法,包括我校常用的中文期刊网(CNKI、万方等),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微生物学信息和资料,并鼓励他们“逛逛”小木虫、丁香园、生物谷等专业论坛,学习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其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而现行的授课方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即教师垄断了全部学时,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在教学活动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教与学之间难以互动,这往往使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6].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学生参与度高为依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能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型的教学模式.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7],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如在微生物的课程中涉及很多经典的实验,分析每个实验的设计、理解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再讲解出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彷徨实验,在讲解的前一周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进行讲解,并以小组的形式“备课”,在此期间学生必须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大量资料来学习和扩展知识,经整理、归纳、总结[8],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讲稿呈现;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课,并鼓励大家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上台进行最后评述,同学们顿感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程度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反思彼此之间的认知差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显著.

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也能减少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在讲病毒繁殖方式时,详细讲授烈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后,再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植物和动物的增殖过程,让学生具体总结归纳其他两类生物体中病毒的增殖过程,并比较相互间的差异;再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在讲授结束后,把比较的项目逐一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其归纳总结能力.并在每章结束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本章内容的读书笔记,既可以写本章内容总结,也可以写本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抽象,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将在显微镜下的影像搬到教室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讲解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结构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不同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使学生能有感性认识,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内容如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视频展示,提高授课效率.

3 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3.1 发挥考核评价的指导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闭卷考试一直是考核教学效果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是注重考试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减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的现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情况是学生在考试交卷的同时也把老师交给的知识还给老师,根本谈不上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最终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只会死记硬背的考试型“人才”,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正确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学习有指导和激励作用,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学生的学年总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课堂测验、平时作业(占20%),讨论课成绩包括小组课下讨论、课堂讨论(占15%),课程论文包括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课堂提问和课堂测验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地对学科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引导把学习的功夫用在平时,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把课堂讨论列入总成绩是为了调动学生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是学生与老师进行直接交流的场所,是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在讨论课上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这样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同时又培养了自学能力、锻炼了查阅资料与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才能,课堂中实现了全班同学之间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增加能关注学生课下学习状态的考试形式如撰写读书报告及调查报告等课程论文,其中的调查报告学生可以自主选题,主要方向是对微生物学课本中的某一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包括对现有观点的质疑),并提供自己调查到支持其观点的论据,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寻找论据时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了他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记忆型的学习向思考型、探究型学习转变.

3.2 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关注课上课外的学习状态

以往评价实施主体是教师,这样多少会受教师本身的主观意见的影响,为了使评价更加的公平、全面、合理与科学,在评价过程中加入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在讨论课成绩中教师的评价(占40%)、学生自我评价(占30%)、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占30%).讨论不仅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生在课下的各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在讨论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每次讨论后,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内各成员间的自评和互评,分出等级还要给出评价的原因并填写相应的评价单,这样学生为了能打出合理的分数,必须要认真听讲,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实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共享.由教师在每章结束时进行反馈,这样既可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的弱点,也会有效的缓解仅仅由教师进行评价所造成的由个人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评价偏差,而且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过程中能够进行自省,鞭策彼此进步.

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其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更是对其学习状态的评价,在这种多角度的动态评价中,可以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状态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使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紧张状态,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也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微生物学在工农业、医药卫生、环保能源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投入精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重视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2003.6.

〔2〕卫功元.完全学分制下微生物教学的“破”与“立”[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8):1283-1287.

〔3〕胡廷章,黄小云,刘仁华.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812-815.

〔4〕罗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2012.12.

〔5〕秦秀丽,孙佳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79-81.

〔6〕刘新胜,张会芬,孙连海,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网络辅助教学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00-101.

篇8

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

《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1.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以往的理论内容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例如:安排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老师,创造学生参与课堂及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布置课后问题,组成3-5人的科研小组,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获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知识面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4突出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避免与其他课程知识重复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前有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详尽的向学生讲述微生物学的知识但是又避免知识的重复累赘?如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优化课程讲授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与其他课程的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协调授课内容,对于重复的知识点不做过多的赘述,仅作重点提示或简单的复习;其次,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由于知识学习存在遗忘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复知识内容在不同学期或者学年开课,要注意适当加强复习,以课堂提问及重点提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同学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些重复知识内容仅作简单的带过。如,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章内容中,同学期生物专业开设了《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那么在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过,提示学生此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有详细的学习。总之,需要授课教师在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动的关系,既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经常交流,保证各课程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将教学内容有顺序有逻辑有重点的呈现给学生,建立优质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又突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特色。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微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提高学生动手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现阶段关于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锻炼;课程讲授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存在着不一致性;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实验课教学最容易受到课时及实验室具体条件的限制,对于实验周期长或缺乏仪器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以往只能选择不做。

2.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作为实验课程建设及改革,应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及专业优势,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实验方向及实验内容,凸显专业优势;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加强以及不同专业优势互补和专业交叉合作。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及完善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其主要内容包括: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实验过程,前期实验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前期实验准备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全面的认识与学习。

(2)实验内容及课时的调整:应结合学生在微生物课程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合理安排。做到先学习理论知识,打牢基础,再培养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

(3)凸显专业优势与专业交叉:针对各个专业的优势,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微生物实验,并设计能够将生物专业、食品专业和烟草专业等各个专业优势合并的大实验课程,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科研小组,独立开展创新实验。

(4)开展录像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或实验经费的限制,对于暂时不能开展的实验内容不能弃之不做,虽然实际实验条件不能满足,但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及操作要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优化改革,能极大丰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力争做到:凸显专业优势及专业互补,避免内容的重复及雷同;鼓励学生独立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通过实验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3结论

篇9

摘要:本论文概述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总结了根据授课对象不同采取分层次研讨式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效果,指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所需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研讨式;食品微生物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5-02

一、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实现了食品生产的平稳增长,食品行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0%,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食品消费需求将有刚性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会继续加快;产业将进一步整合集聚。食品科技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成为高校专业教育的重大课题。食品微生物学,是国内外食品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必考的重要课程,是食品类专业中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重要纽带。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组,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不同层次的食科类专业学生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并不断总结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经验效果,以期在食科类专业教学中推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素质。研讨式教学,起源于德国大学,到第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式,目前逐渐在国内高校推广[1]。对大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抓住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此外也促进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2]。因此,研讨式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研讨式教学在不同层次学生中开展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食品类专业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专业课程,同时该课程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拓宽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探究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亮点、热点、基本点等,都需要深入地研究分析。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涉及食品相关专业的多个层次,如湖南农业大学校本部一本学生、国际学院二本学生、东方科技学院三本学生。因此,必须根据各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态度、目的和习惯等多方面入手,了解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所以,食品微生物学教学需根据学生不同,教学目的是不同的,采取不同的研内容和形式等。

1.针对一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意识直接决定着其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一本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自主和自控能力强;对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非常关注,对行业动态了解甚深,视野非常开阔,且危机意识强。因此针对一本学生,可以展开文献式、进展式、热点式、案例式等形式的研讨教学。以文献式、进展式研讨为主,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优势,既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走向科技前沿,又能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拓展学习内容。关于文献式、进展式研讨,国内外还没有太多描述,但在国内外很多研究生团队中这种模式被采纳的很多。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也可以参考这类方法,教师提供相应的中英文优秀科研论文或者前沿进展资料,学生就文献发表认识探讨。培养学生阅读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同时接触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加强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热点研讨则结合前沿科学和社会需要,激发学生及时关注社会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设计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相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营养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生物防腐剂等进行研讨,开阔学生视野,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环境,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会局限于课本和资料,不会形成学习优秀却性格自私而冷漠的情况。同时,本课程通过部分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角色,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鉴于一本学生知识掌握牢固,自主学习能力强,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式研讨可以设置较为复杂的案例,如以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解决工厂食品腐败问题,建设某已发酵食品生产线等为案例,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一本学生的课堂知识容量大,内容新颖前言,学生自主学习程度高,老师以引导为主,课堂教学师生都收获颇多。

2.针对二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国际学院的二本学生,普遍家庭条件好,学生个性鲜明,聪明灵活,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个性懒散和自控能力较弱,对学习的兴趣不能持续,知识掌握凭个人喜好,部分感兴趣的章节或者科目知识掌握牢固,部分趣味性不够的章节了解不深。因此针对他们,展开以热点式、情景式、案例式研讨为主。热点式研讨可以进一步发挥这一层次学生思维活跃和表现欲强的特点。同时,对一些趣味性不强的知识点,设置情景式研讨,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克服懒散、自控能力不强的缺点,为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场景设计,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教学成效。如粮库储藏中防霉技术、生产车间的微生物控制、草莓蓝莓等水果采摘后的保存,甜酒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等情境设计,从而让学生主动掌握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而案例式研讨主动是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合适难度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如设计家庭剩饭剩菜的处理、超市酸奶的选购、面包的制作等案例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热点式研讨在这类学生思维活跃的基础上,以启发为主;情景式研讨在这类学生学习兴趣不一、自制力不强的条件下,以带动、强制式为主;案例式研讨,综合考虑实际问题和理论支撑,充分考虑学生懒散又活跃的特点,设计合适难易程度的案例,课堂教学老师以引导、参与和监督为主,教学效果良好。

3.针对三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三本学生,较之一本、二本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参与和互动程度不高,且这类学生家庭条件好,学习和生活的依赖性强。针对这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既要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又要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他们的课堂主要以专题式、实验技术式研讨来巩固基础,以情景式和案例式研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题式研讨: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分为专题研究和讨论,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中可以注重专题讨论,老师引导全班就相关专题进行研讨,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如可以把微生态与食品酿造、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章节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同时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与实验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验,进行实验技术研讨。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计数、菌种鉴定等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在这个环节中,提高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可以把热点问题、特殊案例引入到情景模式中,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角色,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如设置酸奶的制作技术、粪便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等案例或热点,启发学生关注书本外的知识。总之,针对三本学生的课堂,老师以主导教学、参与研讨、启发思考和监督执行为主,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尝试采取新的教学方式:研讨式,让学生参与到授课中来,并养成乐于探索研究、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本教学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尝试了文献式、进展式、专题式、热点式、操作技术式、情景式和案例式研讨形式,受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教学改革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评价一时难以评估,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合理设置课程考核项目,又要在学生中展_广泛调查,以学生的成长收获来评判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医疗器械 微生物学检验 过程 方法

0 引言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伴随着国家对此的大力支持还有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快速发展着,医疗器械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的广泛使得人们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医疗器械的卫生以及安全方面是否合格和达标?会不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这也必将带动医疗方法的进步,而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且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医疗器械的微生物检验。

1 微生物的概念

用人的肉眼无法分别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的结构十分简单,且活性极强,数目庞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一套包括显微技术以及纯培养技术和培养皿等在内的微生物学检验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

2 采集检验样品

笔者随机对十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进行了样品的随机抽取,并对样品进行了调查以及分析,为的是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微生物学指标的检验现状予以较为精确的把握。

首先,以随机抽样作为样品的选取办法,尽力保证选取的样品可以代表被检验的物质。其次,在进行采样环节的时候,笔者先对这些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基本的情况加以了解和把握。对其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等进行初步审视和检查。这样做也可以对这些样本的卫生状况及其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映。

对样品的选取必须要依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要求,要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将环境当中的微生物污染等进行避免,为了免除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这一隐患,包括所用的用具在内,一定不可以用酒精等等来进行处理。要使样品当中的微生物状况保持原来的样子,在检验进行之前一定不能发生变动。要对项目和分析方法还有被检验物的均匀程度等要求为参照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采样的数量。为检验和复检以及留样,样品需要一式三份。

3 检验样品管理程序

迄今为止,判定某种产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检验该产品的样品实现的,如果样品检验合格就推断所检批次的产品合格,反之就不合格。样品在这个推理链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应确保其可信度或可靠度。样品从采集到检验以及最后的处置,经历了多个环节,如果失控,随时都能改变其可信度或可靠度。因此,必须对样品进行规范、科学和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样品管理程序一般包括采样管理、运送过程管理,输入管理(接收、标识、贮存)输出管理(确认、准备、流转)等环节。

根据ISO/IEC-17025实验室国家认可对样品管理的要求,实验室(特别是第三方实验室)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应根据上述环节建立如下的样品管理程序:委托书任务单采样标识运送接收唯一性标识贮存、准备、确认流转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样品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皿和试剂还有溶液是必须要经过灭菌处理的;在检验实验室当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一切设备都应当对其进行校正和检查;在采集选取完样品之后,要以国家的标准检验方法为参照,保持负责和认真的态度来对样品检验外观,一定要注意,样品不要受到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必须选用被玻璃器皿蒸馏过的蒸馏水抑或是无离子水来供培养基以及试剂所用;在结束对选取的样本的检验工作之后,要立即清洗携带细菌的器皿等。

4 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细胞以及分子等等都已经被微生物学检验所深入,在对医疗器械进行的微生物学检验中已经利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的项目当中,当数细菌学检验为推广广度最广的项目了。细菌检验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细菌形态学检查了。该检查可以以其形态一级结构还有染色反应为参照根据,也是细菌的分类以及鉴定的基本。

4.1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个体及其微小的细菌。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光学显微镜;二是电子显微镜,其中光学显微镜是用来观察一般的形态以及结构的,只用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新的内部结构。另外,光学显微镜主要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4.2 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和周围的环境在经过染色之后会产生比较鲜明的对比,细菌的大小以及排列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结构会经由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菌染色的程序大多是:干燥-固定-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标本检查常用的方法为以下几种:

4.2.1 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4.2.2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常用的包括革兰染色法以及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进行革兰染色可鉴别细菌,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抗酸染色分为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两类。

4.2.3 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等几种。

4.3 不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标本不经染色直接镜检,可观察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形态及其运动情况,一般常有悬滴法、压滴法。悬滴法是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周围涂上少量的凡士林,同时在干净的盖玻片的中间用接种环点少量无菌水,在其中再点上少许培养好的细菌。如果液体培养物就直接将培养液滴一小滴在盖玻片上。然后,将此盖玻片翻过来,使液滴下悬,正好使液滴容纳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中,轻轻地按一下,使其和凡士林粘紧。而压滴法是用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液或细菌生理盐水悬液两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覆以盖玻片。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外溢,并避免产生气泡。

4.4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同源序列的核酸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互补DNA、RNA或DNA、DNA链条,此时可以利用具备高度特异性片段制成的基因探针来对不同细菌进行识别。基因探针具有减少因基因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导致的分析条带数的增多,例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针检测系统,对特定菌落进行分离并进行确证试验仅需要30分钟。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对目标菌以外的细菌无法检测识别。

4.5 细菌直接计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solid phase cytometry,SPC)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激光作为发光源,光束在聚焦、调整后对样品流进行垂直照射,这样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就能够产生散色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的信号能够标志细胞体积的大小,信号强度则是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轻度或者核内物质浓度的反应,基于此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就能够对微生物的大小、数量、形状进行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且可以对细菌的性质与数量同时鉴定。目前这项技术可以对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进行检测。对特定细胞进行技术统计,就能够对不同细胞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检测。进行过滤样品的操作之后,实验者可以存留的微生物进行荧光标记,用激光扫描仪就可以对其鉴别。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对生长速度慢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快速检测,其检测速度能够远高于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缺点是成本较高,因此推广使用具有一定困难。

另外,除了上述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外,还存在一些准确、省时、省力和省成本的快速检验方法,比如即用型纸片法、生物化学技术、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免疫学技术、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

5 结束语

在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当中,以法定的标准以及方法为参照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细菌学检验。不久的将来,在对于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领域,更多的方法会被研究。微生物学检验也会更加被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娟丽.浅谈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过程和方法[J].学术管理,2009,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