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保健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儿童保健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健康教育是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点环节之一,更是儿童保健工作的关键性内容[1]。相关研究显示,在社区中对婴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户能够提高婴儿的接种率,降低患病率,本文对某社区中的84例婴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探讨对儿童保健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中某社区的168名婴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名。观察组有男婴49名、女婴35名;年龄在0~5个月,平均为(3.120.26)个月;婴儿家长84例的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学历有21例、高中学历37例、初中及以下学历26例。对照组中有男婴51名、女婴33名;年龄在0~6个月,平均为(3.250.21)个月;婴儿家长84例的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学历有19例、高中学历38例、初中及以下学历27例。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婴儿及家长的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婴儿家长进通过社区中粘贴的宣传海报等方式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方法为:
1.2.1对本次实施健康教育护理的工作人员实施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童保健知识、健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调查问卷的发放等。
1.2.2健康教育的内容有 与观察组的采取同样的在社区粘贴海报的方式,发放各种趣味性的健康知识教育手册,在婴儿家属接下工作人员手册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家长在翻看手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疑问,护理人员此时进行具体的解答,以加强因而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的意义、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母乳的喂养和婴儿的营养指导护理[2],同时还有婴儿计划免疫的概念、重要性和安全性,疫苗接种前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种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以及1类疫苗和1类疫苗之间的区别。
在本次活动中,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婴儿家长的年龄、文化层次、职业定位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除了传统的在社区循宣传角落张贴各种婴儿保健知识之外,同时利用接种集中的时间邀请本市的儿童保健专家进行讲座和知识宣传,在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向家属播放相关的知识录像组织家长在长进行讨论和交流[3],并就家长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护理人员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提供医院的咨询电话以便于家长随时联系,耐心细致的回答家长的疑惑。除专业的健康教育活动之外还可以定期联系婴儿家长进行活动,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更加容易,护理人员在旁进行协助,鼓励家长分相自身的经验,对于正确和积极的部分要进行鼓励,而错误的地方则一定要指正,对于家长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但是影响到孩子成长与健康的一档要解释清楚,对于家长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邀请专家进行权威的解答。
为家长提供可以进行健康教育的平台,与社区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约定好时间,通过门诊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儿童保健知识的讲解。对于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婴儿,家长会非常迫切的希望护理人员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护士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上门指导。与家长建立长久的联络,定期对婴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询问,关注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度以及,对于知识薄弱的地方进行针对性指导。保证家属能够理解和掌握,促进儿童的健康。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回顾性分析婴儿的健康体检的参与情况、疫苗的接种情况等。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均录入到SPSS 16.0软件中采取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2值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组家长的得分评定为及格的有72名(85.71%),而对照组只有51名(60.7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3.385,P观察组婴儿定期参加健康体检的有80名(95.24%),对照组有63名(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3.581,P观察组患儿的1类和二类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2名(97.62%)和73名(86.90%),对照组为74名(88.10%)和61名(72.62%),对比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分别为5.743和5.310,P0.05)。
三、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对婴儿家长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儿童的健康水平。在本文中对婴儿家长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有效的促进其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健康教育对于婴儿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对于婴儿健康体检的参与率以及1类与2类疫苗接种率均会产生影响(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家长对知识的接受非常直接,不是以往形式主义的方式,教育不仅停留在口头说服上,还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加强可信度和家长的接受度。通过健康教育,婴儿家长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家长可以通过练习医院获得信息的反馈与互动[4],促进其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去;而对体检参加率以及疫苗接种率的影响的是家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二者对于婴儿健康发育的重要性,通过个性化的指导纠正家长的不正确认知,保证较好顺从健康教育知识的特性[5],在不断的科普和讲解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自觉的进行疫苗接种和健康体检。因此,在社区家长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彦,张德春,李胜玲,等.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26-1829.
[2]周咏梅,童仲华.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274-275.
[3]赵晓燕,王青.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9):250-251.
篇2
关键词:妇幼卫生保健机构;治未病;模式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626-03
The Exploratory Study about Putting“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to Practice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U Lingjuan,CHEN Zhanlu,ZHAO Huiqing,WU Feng,WEN Zhanquan,LI Ruifeng,WANG Yuwei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e effectiveness of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work reflecs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population,quality of the life and civilization degree for a country,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is not good enough for current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work.Based o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mod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for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network,which designes several service processes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for all types of people and analyses the supported condition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 of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mo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9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2010年第13号)
作者简介:胡凌娟(1973-),女,安徽宿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儿童人数都占到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是社会人口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它是人类持续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程度,集中反映在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上。妇幼卫生工作的成效,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人口总体的健康素质、生活质量及文明程度,检验社会公平和现代化的水平,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关注健康、期望长寿,对中医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的概念越来越重视。而“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保健思想的精华所在,它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之一\[2\]。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进而影响卫生总水平的提高。这一体系的建立要求在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的功能。其中,妇幼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保障国家未来人力资源质量的健康服务实施载体,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基本构想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的国家之一。至2009年,覆盖全国的妇幼保健机构达3020个,妇幼卫生队伍已达50万人左右[3]。农村地区的妇幼卫生保健网由县、乡、村三级组成,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是妇幼卫生服务网络的主导力量,承担着妇幼保健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技术人员培训等主要任务。乡、村级妇幼卫生机构和人员则直接承担着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儿童保健疾病预防等基础服务职能。城市区域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主要由市、区和社区三级组成,通过转诊和上级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开展妇幼卫生工作。因此完善的妇幼卫生网络为“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实施的硬件条件。同时,中医预防保健的思想在妇女和儿童疾病防治领域具有先天的优势。妇幼卫生机构目前的预防保健工作主要是以西医预防内容为主,中医预防保健参与度很低,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依托完善的妇幼网络,实现“治未病”理论在妇女、儿童保健方面的临床实践,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妇幼健康的水平。课题组通过对全国几个主要地区的调研,结果显示,妇幼卫生工作中有许多是中医预防保健擅长的领域,如孕前女性体质调理、育前男性体质调理、孕期调理、产后恢复和保养、儿童体质调理和疾病防护、女性一生各个时期的保健等等。这些领域,中医的优势非常明显,自古至今有许多成熟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目前需要研究的是依托这类机构实践“治未病”的理念。基于这一构想,应当在各级各类妇幼卫生机构中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作为组织实施的专门机构,负责起草中医预防保健实施方案,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指导。整合机构各个科室资源,完善服务流程,拓展服务内容。
2 “治未病”服务流程设计
依托妇幼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使其成为一个能够提供连续服务的工作流程。妇幼卫生机构的服务具有很多特点和优势,一是人员就医连续性强,尤其是孕产妇,会持续在一个机构就医或咨询,随访和持续性指导比较便利;二是有专门的孕产妇健康档案或资料记录卡,便于有针对性的实施个体化健康调理,三是除患病人群外,服务对象中包括了很多健康体检人群。这些都为“治未病”在妇幼保健机构中开展服务提供了可能。根据目前医疗机构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群进行服务流程的设计。
2.1 儿童预防保健
2.2 妇女和育前男性预防保健
2.3 孕产妇预防保健
3 服务内容
一是孕前体质辨识与保健指导,即依据现有的体质辨识,辨证分型,对孕前妇女的体质进行调理和保健指导;二是孕期保健与指导;三是儿童体质辨识与保健指导,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体质分型量表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时期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指导;四是产后调理与恢复,充分利用中医药各种调理方法,对健康产妇的体质进行调养,使其尽快恢复,对瘥后孕妇通过巩固干预等手段使其恢复正气;五是妇女日常保健工作,指除孕期与产褥期外其他各个时期妇女的日常保健。如经期、更年期不同体质和辨证调养;六是育前体质辨识与保健工作,针对育前男性体质进行辨识,分型进行体质调理,为孕育做好前期准备。
4 实施服务流程的保障措施
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营造全民重视中医预防保健的氛围,尤其关注妇女和儿童的预防保健。从人才、设备、技术方法的遴选等多方面创造条件,存进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
4.1 理念推广
4.1.1 全方位宣传中医预防保健理念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或报纸等宣传媒体,积极营造氛围,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理念。充分利用孕妇课堂、家长学校、儿童保健咨询门诊、宣传栏、制作各种宣传光盘、分发中医预防保健宣传单(册)、张贴画报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的知识,宣传中医预防保健或“治未病”理念。
4.1.2 深化医务人员对中医预防保健理念的认识
院内各个科室要不断学习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去。将现有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育前保健等工作和中医孕前体质、育前体质,儿童体质分型与调理有机结合,在妇女、儿童、孕产妇等领域全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4.1.3 通过义诊巩固和强化基层群众的中医预防保健理念 定期组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人员深入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免费的咨询和诊疗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基层群众,尤其是妇女对中医预防保健的认识,培育潜在市场。
4.2 服务提供平台
整合医院现有资源,包括体检中心或中医体质辨识室(孕前体质、成人、儿童体质辨识保健)、保健养生基地、妇保科、儿保科、男性科、中医科、传统疗法科、理疗科等,形成系统化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各科室充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承担妇幼卫生工作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的服务工作。重点涵盖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健康教育等部门。
4.3 中医药健康档案的建立
建立孕产妇和儿童等各类人群的中医健康档案。培养居民自助和自我保健的方法。培育简便验廉的保健方法运用到家庭,把中医适宜妇幼保健技术等传统疗法传授到个体或社区卫生机构,实现医疗机构和个体自我调护的紧密结合。
4.4 中医预防保健仪器设备及技术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3],总结了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形成了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心理、音乐、内服与外用药物治疗等多种调治方法,正所谓“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根据妇幼卫生服务的特殊性,采用一些确有效果的保健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确定的仪器设备,如心理调节、膳食调养、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鼓励个人发掘中医预防保健手段和方法,如一些医院研发的院内药膳、药酒、膏方、帖敷等,适用于女性日常调理、产后体质恢复。还有一些针对儿童的推拿项目,不仅疗效好,而且使用方便,应当大力推广。
4.5 妇幼卫生中医预防保健人才
人才是中医“治未病”工作开展的根本支撑条件。根据医院层次的不同,设立中医妇幼保健咨询师、调理师。咨询师可以从现有中医师队伍引进院内选拔,并经过中医预防保健的系统培训,承担中医妇幼卫生技术指导工作。调理师可以通过培养一批具有中医妇幼预防保健专长的卫生技术人员承担。目前中医预备保健人才匮乏是制约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的瓶颈,研究中医妇幼卫生预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2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2009ZX1005-015,20100610)
作者简介:张颖(1982-),女,浙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
通讯作者:马建萍(1961-),女,新疆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保健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5 结 论
妇幼卫生服务履行的是公共服务职能,它的宗旨是不断改善妇幼生存和健康状况、进而推动人口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妇幼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工作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而必须应坚持社会公益目标优先、侧重受益性和公平性的原则,提供不具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社会公共产品。2009年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为2.70亿人,婚检人数有196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5万人\[4\],这些数据意味着妇幼卫生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非常大,投入不仅包括财政资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还包括技术和防治方法的研发支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成员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性”,政府和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单位都是一定的受益者,在维护生命健康过程中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5\]。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的公共资金投放到价廉适用的服务上去,如具有中医优势的预防保健项目。新增投入应当用来改变那种“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要将妇幼卫生工作中中医预防保健的理论和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服务,需要政府和各级医务工作者在妇幼卫生服务领域更多地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等.中国孕产妇与儿童生存策略研究[R].北京:2006.
\[2\] 张文斌,王永炎. 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0(7): 440-444.
\[3\] 孙涛.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发挥中医药调治亚健康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一点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1):14-15.
篇3
“全科医生”起源于欧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人中国,很快受到政府、医学界和广大居民的重视 。目前,全科医生基本遍布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而承担基层预防工作任务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医生,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重视。因此,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与现状进行探讨,以此唤起各方对基层预防工作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重视,真正做好基层的公共卫生预防工作。
1 全科医生与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概念
1.1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生,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
1.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目前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由三级构成,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防保科医生一般由公共卫生医生担任。公共卫生医生是保护、促进、恢复人们健康的医生。能整合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学校卫生、慢性病、精神病、传染病防治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在三级预防网络的“网底”,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除医疗以外的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预防保健服务。
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组成 ,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主要承担医疗工作和团队的领导、协调工作,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主要承担预防工作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全科护士承担相关护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全科医生承担了基本医疗功能,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承担了基本预防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预防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现状、人才资源与预防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
社区儿童保健对于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计划免疫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免疫率,增加全民身体素质,而对于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接种率。本文就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随机性在本市10个社区选择的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提供有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取本市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10个社区的儿童家长共2000名,0—3岁儿童2034名,其中儿童的父亲、祖父或外祖父共1060名,占53.0%,儿童的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共940名,占47.0%。随机将2000名家长分为2组,观察组1000名,对照组1000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给予观察组儿童家长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根据每位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给予其具有个性化的、灵活的、具有多样性的健康教育。具体方式包括发放宣传单、宣传册,于社区公告栏上张贴宣传画,开展社区周末讲座,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计划免疫具体程序、疫苗预防的传染病范围、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副反应、疫苗价格以及疫苗接种后相关护理等。对于对照组的儿童家长给予其6个月的常规宣传教育,利用日常护理时间向家长口头传授关于疫苗接种的预防疾病类型以及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等2。
1.3 评价标准 本文制定了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免疫程序了解程度、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所有调查问卷在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前发放一次,在接受健康教育6个月后发放一次。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后,对于预防接种的信任感、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健康教育的总达标率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组间比较才有t检验,以P
2 结 果
本次调查2000名家长,男性家长1060名,女性家长940例,年龄为22岁至60岁不等,平均为(29.8±5.6)岁。其中80%为农村户口,20%为城市户口,55%为初中文化,45%为高中及以上文化。对比两组家长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情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比两组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知晓率为83.8%,对照组的知晓率为52.0%,P
3 讨 论
根据本文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形式对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能够明显提高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水平,意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还能够调动家长对于儿童接种的积极性,让家长带着儿童自觉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接种4。实施健康教育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恐惧与紧张心理,让他们掌握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该如何进行处理。关于健康教育的上述优点能够提高预防接种质量,达到计划免疫知识普及的目的。
健康教育在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自身素质,使其能够掌握计划免疫专业知识,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由本文研究结果可得,通过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满意度以及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社区儿童家长给予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凝聚力与合作能力,又能提高社区儿童家长对医务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对计划免疫的知晓率。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应在各个社区推行与计划免疫相关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金红.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评价[J].广州医药,2009,38(3):69—70.
[2] 周爱庆,陈万庚.542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0,19(2):48—49.
篇5
【关键词】妇幼健康和保健;现状问题;分析
一、引言
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是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母婴健康,不断促进提升国家人口素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但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资金支持不到位、医疗服务水平不高、服务项目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完善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提高妇幼保健服务保障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有关内容概述
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也就是妇幼保健工作,工作对象主要是妇女儿童,范畴是针对妇女以及儿童的保健管理,目的在于让妇女儿童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技能,在工作的内容上包括了育龄期妇女体检、健康知识普及、婚前体检及产后新生儿筛查、疫苗接种、儿童体检等一系列的工作,目的在于通过健康教育、基础医疗以及临床医疗等一系列工作手段的有效运用,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预防治理,这对于确保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妇幼健康状况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于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为妇幼群体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的健康管理和健康项目,已经成为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
三、当前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对妇幼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二孩政策放开后,高龄高危孕产妇增加,各种各样的高危生产因素都给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项目缺失,妇幼保健高级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处理疑难杂症的能力有限,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
2.现阶段的妇幼保健项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妇幼群体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妇幼群体的健康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整体健康水平。但是目前的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妇幼保健服务项目不够齐全,特别是受到当前妇幼保健工作经费支持的影响,必要的医疗检查设备缺失,在妇幼保健服务项目还主要集中在常规的检查以及健康咨询方面,艾滋病检测、孕产妇健康管理指导、产后家庭访视、42天健康检查等有关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
3.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当前,针对妇幼群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内容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一些市县妇幼保健教育工作开展上,有的只是定期下乡宣传检查,日常的教育活动不够多,也没有针对某些重要的妇幼保健项目开展有效地培训,影响了妇幼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在妇幼保健工作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形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提高。
4.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还不够均衡,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纵观当前的妇幼健康和保健工作来看,很多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有的地方的妇幼健康和保健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的地方区域间以及城乡间妇幼保健工作的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妇幼保健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沉入基层、深入乡村。此外,在妇幼保健工作行业领域内,专业技术人员较为匮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于目前的妇幼保健医疗工作人员也缺乏系统专业的教育培训,造成了妇幼保健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妇幼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改进加强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的措施
1.根据政策、经济发展形势,突出重点改进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的质量水平。在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抓好妇幼保健各项工作的部署实施。特别是应该充分考虑当前妇幼保健工作发展变化的工作实际,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针对目前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增加的实际工作形势,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急救、会诊、转诊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进一步对妇幼保健工作底数以及对象进行摸底排查,加强工作宣传。积极宣传免费孕优检查、孕产妇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素养、农村住院分娩补助、6-24个月儿童营养包、科学增补叶酸等一系列的健康知识,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特别是准确的掌握好新婚、优检、孕情、出生等工作状况,确保能够及时联系各类妇幼群体,实现维护好妇幼群体的利益。其次,应该注重进一步丰富完善妇幼保健工作项目,重点是两癌筛查、妇女病查治、避孕节育咨询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及儿童建卡建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保健工作,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第三,应该重点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符合生育对象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孕前保健服务;对已孕对象,积极宣传保健知识和政策,建立保健工作手册并做好服务;对出生对象,开展上门随访服务工作,指导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知识,并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
2.建立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妇幼保健工作机制。对于当前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基础力量薄弱、设施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该尽可能的探索完善多部门协作配合的妇幼保健工作服务机制。首先,应该针对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建立形成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市场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妇幼保健工作协调管理机制。其中,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好作用,把妇幼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纳入政府工作计划、财政预算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等,作为重点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做好妇幼保健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应该注重充分发挥村、社区的作用,依托村和社区直接与基层群众接触的优势,利用开展计划生育等有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完善服务项目,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水平。第三,应该注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内容,不断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发展,并注重加强基层工作机构建设,确保提升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3.不断提升妇幼保健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在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把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作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应该注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首先,应该保障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基本力量的配备,可以通过招考、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充实、配备妇幼卫生专职专业保健人员,确保妇幼保健、卫计技术服务、孕前优生健康z查、避孕药具、重大公共卫生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应该注重不断强化对基层妇幼健康技术服务队伍业务培训,可以选择上挂下派、脱产进修或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在产科、儿科、妇儿保、优生优育等方面,加强对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教育,促进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结语
做好当前的妇幼健康和服务工作,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完善妇幼健康和保健服务工作主体,完善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妇幼健康和保健工作的服务水平,为妇幼群体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全面更专业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狡灵,梁鸿,类继化张宜民,贺小化李妍婷.国外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特征及启示[C].中国妇幼保健,2014 (29).
篇6
[关键词] 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SHAO Ruoheng GUAN Fei WANG Mengxing ZHAO Liping LI Yuehu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and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Methods 503 cases of infants in Wannianhuacheng Community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individual oral health records including dental conditions, oral mucosa and the related soft tissue structure, teeth, feeding habits, oral hab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family related knowledge was carried out, and diagnosed the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ll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2 years. 502 cases of children in same age as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kindergarten, who didn't have oral health records.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and bad oral hab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10%(382/502), 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93% (387/5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levated to 86.08% (433/503),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71% (361/50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rms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infa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aries rate was 43.03% (216/502) and DMFT was 0.98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30.02% (151/503) and 0.62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field of bad oral habi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7.10% (86/50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2.07% (161/502),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the oral health records to manag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infa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ants; Oral health; Records 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 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 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情况 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 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 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 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 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 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 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9):174-175.
[6]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 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 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 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 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 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 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 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 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 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9):2002-2004.
[17]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 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 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篇7
1978 年9 月,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Alma-Ata 举办基层健康照护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会中表达了世界各国政府、健康工作者及社区保护并促进全球人民健康的行动需求,并发表了著名的Alma-Ata 宣言;该宣言将会议结论归纳十点,其中之一为:基层健康照护是必要的健康义务,奠基于实务、科学和社会可接受的方法与技术;在社区中,对个人和家庭具有可近性,其基本精神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觉及自我信赖。由此可见,社区导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唯有更好地管理与使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才能使公共卫生政策符合地域特性及社区民众需求。
2文献回顾
何谓公共卫生?1920 年,Winslow曾说:"公共卫生是一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增进健康与效率的科学与艺术",同时,他根据对公共卫生领域演进的长期观察,认为公共卫生是"经由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环境卫生、传染病管制、个人卫生教育、组织医护事业以早期诊断与治疗疾病,和发展社会机构以保障人人都有足以维持健康的基本生活水准",并且进一步指出:"如此种种努力是为了使每一位国民都能实现其健康与长寿的天赋权利"。社区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如果脱离社区需求,将无法加以推广,国民健康的天赋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
依据Percy-Smith(1996)的定义,社区是指"一群以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人们",这里所谓"某种方式"至少可以两个角度加以分析:①从空间社区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一群人,这个地域可能是一个校区、行政区域、选区或是社会服务选区等;②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宗教型态或文化特质的一群人,彼此具有休戚与共的意涵。Clark(1973)认为,所谓社区是指一个具有下列特征的面对面的团体组合,这些特征分别为:①社区是一种地理上的位置;②社区是一种网络,例如妇女运动、环保运动所构成的一群人;③社区是一种地方性的组织体,例如接受政府委托的卫生保健计划组织、消费者行动组织或文化艺术组织;④社区是由政府所支持的制度化组织型态,从一个功能专化的组织到功能尚未分化的临时性组织;⑤社区是一种以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与社会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⑥社区是一种具有"我们"意识(a sense of "weness")的感情团体;⑦社区是一种足以发扬文化价值与信仰的文化团体。由此可见,社区是一个由地理范围或有共同价值观及兴趣的社会团体所组成。其成员间彼此认识并互相交往,在这特殊的社会结构下行使功能,创造规范、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我国的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中的社区是"以某种形式之社会组织或团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
3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978 年,WHO 于Alma-Ata 会议宣言中,基层保健服务被称之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社会之钥。在该宣言中将基层保健服务定义为:"奠基于实务、科学、和社会可接受的方法和技术的基本保健服务;在社区中对个人及家庭都具有可近性,同时,这种服务也应该使得民众能够充分的参与,其基本精神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觉及自我信赖。这个服务成为该国卫生体系以及该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部分;此一服务与民众的生活与工作尽可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成为连续性保健服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
宣言中强调,健康保障的定义,不应限于疾病或病弱的消除,应该追求身体、精神与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各国政府应以世界性和社会性的目标,统合卫生保健与社会经济部门,共同为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而努力。宣言进一步肯定,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有参与保健服务的规划与实施的权利与义务。
基层保健服务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社区的参与,社区经由这种参与,一方面可对卫生业务以及卫生人力之发展有所贡献,一方面也可因而获得实质利益。基层保健服务做为国家卫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四个主要的支柱:①一种各单位皆能配合支援社区之卫生系统;②卫生资源能平等分布,俾使全人口皆能涵盖;③社区参与卫生服务之计划、执行及评价的过程;4.卫生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有积极的交互作用。
基层保健服务的成立背景,主要是慢性病的增加及医疗财政的危机。慢性病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如果以一般的医疗机构加以照顾,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而且也难以容纳。最好的方法是病患自己以药物治疗,或由家庭医生、保健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或志愿服务人员加以照顾。因此,基层保健服务的本质,应该注重医疗与福利的结合以及组织与人员的配合。具体言之,就是以基层医疗和居民参与的方式,建立一个医疗-福利的供给体系。
我国过去的公共卫生政策几乎都是由卫生行政主管机关主导,是典型的"由上而下"(top-down)政策模式,未来则逐渐演变为导入社区意识、社区导向及社区参与的"由下而上"(bottom-up)政策概念。目前,国家投人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0年的15元增加到2012年的25元, 并且将在2015年达到40元以上。这样一大笔专项经费是如何支撑类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 目前鲜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其实际使用、补偿情况进行描述和论证。目前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 并按照国家要求仅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
4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改进对策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非常重要,引入作业成本法(ABC)对这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业成本法是将流程划分为若干作业,以每一项作业中心为汇集成本的成本库(cost pool),根据成本动因为分摊基础,将作业成本归属至各项产品或者服务。Brimson(1991)提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益如下∶①依据作业流程计算的产品成本,可以用来估算成本、决定产品订价,并可以协助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②ABC 中的作业分析可以找出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并设法消除以减少浪费。③通过成本动因的确认,以正确计算耗用的资源成本。④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联结公司的经营策略与管理决策。⑤ ABC 提供实际经营结果的回馈性信息,在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互比较之后,采取后续必要的修正行动。⑥ABC 有助于绩效衡量,使决策的形成更具时效及弹性。⑦ABC 提供成本与绩效间关系的信息,以落实预算管理。⑧ABC 可以用以监督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提高获利性。⑨ABC 可以对快速增加成本的要素,如制造费用做更深入的探讨。⑩以作业成本系统来监督部门的投资行动将可以确保投资计划的有效达成。11可以持续评估作业的有效性,以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12 就症结问题深入管理而非仅找出征兆,以降低经营危机的发生。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所需的房屋、基本设备的配置、人员培训等所需经费, 均应当由政府财政予以投入, 而除去上述各项支出因素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其成本构成最主要的部分是人力成本。基于这样的思路,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来进行。①确定成本核算项目。本研究中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9 大类, 并以此9大类项目作为成本测算对象。② 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运用作业成本法"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服务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的思想, 据此界定提供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③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及标准的资源数量。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 如标准工时、材料费用、折旧、交通费用、通讯费用等。其中, 标准工时、通讯费用均以分钟计量。④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确定各项资源的单位成本。⑤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根据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和每单位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 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⑥确定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理想常态下应有的服务量。⑦汇总计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
4结论
作业成本法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有效工具。然而,本测算的每项服务量是以所涉及的疾病患病率为依据, 即假设该疾病的所有患者均被提供规范的服务, 这是理想状况下的服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任一服务项目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地覆盖到有关人群, 因此, 也可以每个服务人次的成本, 乘以实际提供的服务量, 作为该项服务的考核及拨款依据。
参考文献:
Runciman W B, Helps S C, Sexton E Jet al. A classification for incidents and accidents in the healthcare system[J]. Journal of Qua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1998.
篇8
摘要: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社区护士的工作参与度现状,为社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东莞市南城区69名社区护士进行工作参与度的问卷调查。结果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条目得分(3.2±0.5)分,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有所不同,其中社区护士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参与度条目得分(3.6±0.2)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参与度条目得分(3.0±0.3)分,护士学历、职称、社区工作年限、职务等对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有一定影响。结论社区护士总体工作参与度尚可且医疗服务工作参与度较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参与度高。社区医疗机构应关注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强化职业认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以提高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团队,通过自愿签约的形式,为社区居民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契约化、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稳定的健康管理的一种责任制服务模式。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5年1月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签约覆盖率、首诊率、定点就诊率、预约门诊率、服务满意度等得到了提升,家庭医生式服务逐步得到社区居民及家庭医生的认可,但仍存在相关配套制度跟不上、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工作参与(工作投入)是组织行为学上的概念,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参与程度高的员工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家庭医生模式下的的工作参与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进一步明确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效率。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取得广东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证的注册护士,在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年以上,自愿参加本研究者。2015年4月至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东莞市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12个站点符合入选标准的护士69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调查问卷。以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及彭歆等研究的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结合东莞市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通过查阅文献,应用德尔菲法(Delpi)构建调查问卷,结果经过两轮专家讨论、反复修改、数据分析统计而成。问卷分一般资料、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两部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2维度共83条目,其中医疗卫生服务28条目(门诊服务护理服务15条目、家庭护理12条目、双向转诊1条目)、公共卫生服务57条目(家庭签约服务3条目、个人健康档案2条目、健康教育1条目、生活行为习惯2条目、儿童保健9条目、妇女保健10条目、老年人服务3条目、健康体检3条目、慢病服务12条目、康复服务10条目、重症精神病随访1条目、传染病管理1条目)。每条目评分:应参与现场服务和资料整理得4分、只须参与现场服务得3分、只须参与资料整理得2分,两者均不须参与得1分。总分332~83分,得分越高,参与程度越高。每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78~0.94,平均0.86。问卷整体Cronbach’sα为0.83,各维度Cronbach’sα为0.71~0.89。
1.2.2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与回收,确保每份问卷独立作答,发现遗漏及时补充。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9份,收回有效问卷6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3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单样本t检验等描述。
2结果
2.1护士的一般资料
本组69人,均为女性;年龄20~30岁21人,31~40岁46人,41~50岁2人;社区工作年限:<3年6人,3~5年12人,>5年51人;学历:本科29人,大专38人,中专2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2人,护师51人,护士5人;职务:护士长12人,护士57人。
2.2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69名护士工作参与度得分。
3讨论
3.1社区护士总体工作参与度尚可且医疗服务工作参与度较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参与度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士总体工作参与度条目得分(3.2±0.5)分,根据自行设计评分标准(1~4分),该条目得分介于3分(只须参与现场服务)与4分(应参与现场服务和资料整理)之间,处于尚可水平,医疗服务工作参与度较高(3.6±0.2)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参与度偏低(3.0±0.3)分,排名前5位的因子分别为:门诊护理服务、双向转诊、健康教育、个人健康档案、慢病服务。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社区护士是从各级医院转型而来,虽然有多年、多专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个别护士甚至具有多方面综合技能,是临床护理和个案护理专家,但由于未经过社区的规范培训或服务观念未改变,仍习惯医院的护理工作模式所致。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包括治疗性护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面向的人群包括健康人、亚健康人、患者等,需要具备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专业知识及全科医学护理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及健康管理意识。不同资料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比较显示,学历较高、社区工作年限较长、职称较高者的工作参与度明显高于学历较低、社区工作年限较短、职称较低者,这可能是因为,学历较高、社区工作年限较长、职称较高者护理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经验丰富、对社区护理有较高的价值感和认同感,沟通及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这些护士的工作参与度也相对较高。另外,护士长的工作参与度较普通护士高,这是因为护士长作为一线管理人员,除了管理能力相对较强外,在业务上也必须具有指导、带教下属护士的能力,所以护士长所涉及到业务也就相对普通护士要更为广泛。
3.2提高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的策略
3.2.1建立健全社区护士绩效管理体系
提高护士的工作参与度有赖于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而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开展绩效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指标的科学性也是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护士绩效考核仍存在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主体较局限、绩效评价未体现护士层级的差异等问题,因此建立较为健全的社区护士绩效管理体系迫在眉梢。社区护士绩效管理体系是指各级护理管理者和护士为了达到社区护理目标共同参与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是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终目标为驱动力,以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设定为载体,通过绩效管理来实现对所有护理人员工作绩效的客观衡量、及时监督、有效指导、科学奖惩,从而调动全员积极性并发挥各岗位优势以提高整体绩效,实现社区护理总体目标的管理体系。彭歆等从生产效率的视角建立了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在评价社区护理的产出效率,不同于对社区护理质量的一般评价,为社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较新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何淑贞等研究表明,护士工作参与度和职业认知密切相关,护士职业认知较充分者较职业认知匮乏者工作参与度高;工作参与程度低的护士对目前工作不够认同,对职业活动不够投入。陆敏敏等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感知医院事务参与度与其工作疲溃密切相关,感知医院事务参与度好的护士,其发生情绪耗竭、个人成就感低和工作冷漠感的比例较其他护士低。因此,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制定明确的护理工作制度、护士工作职责、护士准入标准、各级护士工作职责、护理工作流程、各班护士工作内容、护理工作规范、护理工作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护士培训机制,加强社区护理绩效管理,这对强化社区护士的职业认知、提高社区护士工作参与度有重要意义。
3.2.2协助社区护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生涯设计,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安排的发展过程。目前,社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在我国已广泛开展,但由于我国社区护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原因,社区全科团队中护士在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等方面的角色和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社区护士仍受“医主护从”工作理念的影响,很多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承担责任,分辨不清专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本职工作感到迷惘。社区护理管理者应协助不同年龄段护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护士指明取得社区护理工作成就感的职业生涯途径,以达到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的有效结合。
3.2.3建立社区护士家庭健康管理体系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评估辖区服务人群的特点及社区护士的工作能力,找出重点服务对象,找准工作突破口,合理开发、利用护理资源,建立社区护士家庭健康管理体系。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社区护士健康管理工作室、培养社区慢性病专科护士、制定社区护士健康管理工作手册、引导社区患者接受社区护士健康管理门诊挂号等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健康管理体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其成功经验值得各社区医疗机构参考。
参考与文献:
[1]彭歆,安力彬,李文涛,等.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A):18-21.
[2]周莲清,谌永毅,沈波涌,等.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10):3350-3352.
[3]方兰芳,黄丽华.护士工作绩效考核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11(2):128-130.
[4]何淑贞,张宝玲,白丽霞,等.工作参与和职业认知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影响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11):2861-2862.
[5]陆敏敏,阮卉,刑唯杰,等.护士感知的医院事务参与度及其与工作疲溃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0):13-15.
[6]周颖清.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62.
[7]刘可仪,周颖清.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初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90.
篇9
Abstract: "Autism" (also known as autistic disorder) is a kind of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ccurring in early childhood. This concept was put forward by Leo Kanner, an American doctor in 1943. In China, Taoguotai, a doctor in child ment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of Nanjing brain hospital reported 4 cases of autism in his professional literature in 1982 and that is when the concept first appeared in China. Autism is known by people for a short time in China. How much does the society know about autism? What is people's acceptance degree of the autistic?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di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the autistic in hope of providing help for enhancing social support for autism.
关键词: 自闭症;认知度;调查问卷
Key words: autism;recognition degree;questionnaire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02-03
1 问题的提出
自闭症的英文名称叫Autism,由美国医生Leo Kanner博士于1943年提出,现为全世界通用。在亚洲,凡使用汉字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全都使用“自闭症”,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则使用“孤独症”一词。在我国,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精神健康研究中心陶国泰医生在专业文献上报道了4例自闭症,首次在中国引入这一概念。自闭症是指有这样一部分儿童,从诞生期到幼儿期发生的身心发展障碍问题(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在DSM-IV(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把自闭症正式归类在“广泛性发展障碍”中[1]。自闭症者在通常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上有障碍,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孤立、奇特、感觉异常、动作刻板反复,语言发展受阻,沉浸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故称之为自闭症。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闭症患病率报道普遍较低,均在5/104[2]以下。随着时间发展,社会对于自闭症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笔者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发现,人们虽然听说过自闭症,但通常对于自闭症者的理解为不说话,不与人玩耍、沟通,并且不了解自闭症者的病因,甚至有很多人根本无法判断是否为自闭症者。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希望能从中了解到相关信息,为加大自闭症的社会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全部匿名,调查范围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行业。
2.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社会对自闭症者的认知度调查问卷”作为工具,经过多次修改并进行预试验,表明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2.3 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本研究通过查阅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等专著、杂志、文件以及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为研究社会对自闭症者的认知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②调查法。本研究以社会上自然人为调查对象,以自编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调查分析了当今社会对自闭症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程度。③分析法。本研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各项对自闭症群体制定的法律法规分析研究社会对自闭症者的认知度及对帮助自闭症者及家庭提出一点建议。
3 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依据随机取样的原则,以自编的“社会对自闭症者的认知度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将调查问卷发到网络上,以匿名方式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807份。调查结果如下。
3.1 基本情况
从调查问卷基本信息统计结果来看,调查范围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行业。具体情况见表1。
3.2 对自闭症者及家庭的了解程度(表2)
从表2可知,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媒的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基本上都听说过自闭症,但自闭症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真正接触过自闭症者的很少(自己接触过孤独症儿童或相关机构9.91%),对于相关情况缺少基本的认知。由于整个社会对它的认知一直处于偏低状态,那些有这类孩子的家庭在这种状况下就处于孤立状态,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困难。笔者也从一些患者家长口中得知,放学和周末及假期,家长都让小孩尽量留在家中,避免与外界接触,平时回避孩子话题,交际圈范围缩小。这些与调查问卷的结果比较一致(您对有自闭症患者的家庭有什么印象呢:独来独往46.84%,敏感、心理压力大79.43%,回避孩子话题30.36%)。
3.3 对自闭症病症的了解程度
题目一:您认为自闭症患者的特征有哪些?(多选)(图1)
从图1分析结果来看,除了极少数(3.35%)的人不清楚,人们对于自闭症者的特征了解得比较全面,这说明近几年政府、社会对自闭症的宣传还是比较广泛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自闭症题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宣传媒介的增多,人们对自闭症患者越来越熟悉。
题目二:您认为自闭症的患病原因是什么?(多选)(图2)
从自闭症的诊断概念提出以来,有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从未间断。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对生命科学特别是脑科学的高度重视,这类研究更成为各相关学科追逐的热门课题。自闭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心因学说、遗传学因素、孕产期高危因素、脑器质性病变、代谢因素、免疫因素、神经生化机制、心理理论缺失、中枢统合不足、执行功能障碍及生态学观点。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认为自闭症患病原因是“心理障碍”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缺乏家庭关爱”、“身体机能失调”,但是,认为自闭症患病原因是“大脑神经系统创伤”和“基因遗传”的人数却明显偏低,这说明社会大众群体对自闭症患者的病因了解是错误的,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对自闭症者的病因都是不了解,这对自闭症预防和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题目三:您认为以下哪些属于自闭症的症状?(多选)(图3)
93.31%的被调查者对自闭症症状的选择为孤僻,不与人交往,其次是有自伤行为(如撞抓挠等)(65.4%)。从上面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被调查查对于自闭症症状的了解比较客观,但不够深入、详细,限于字面意义的了解,可见,社会大众对自闭症者的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
题目四:下列方式中,您认为哪些是对自闭症的有效治疗方式?(图4)
对于自闭症的治疗,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选择去康复中心的只占70.76%,有23.91%的人选择“在家中,家长帮助孩子纠正”。有报告显示我国康复机构康复训练人员学历、专业分布不平衡,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偏少,在职老师对本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有些必须知识缺乏[3]。对于自闭症者家长及家辅的培训更少,让孩子留在家中治疗这种方式不可取,任孩子自由发展,随年龄增长会变得正常这更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
3.4 对自闭症法律法规及康复机构的了解程度(表3)
从以上结果看,只有1.73%的人比较了解有关自闭症方面的政策法规,而大部分人不了解、不清楚自闭症的治疗、自闭症康复机构及有关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那么,当他们需要这方面的帮助信息时将会有相当大的麻烦。由此可见对自闭症的相关信息、知识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3.5 对自闭症教育帮扶方面的调查情况(表4)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人们对自闭症小孩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普遍同情并愿意帮助他们。同时也发现虽然人们愿意帮助自闭症小孩,但还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和自闭症小孩交往(不愿意,他们精神不太正常,怕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2.73%,看情况,但一般不会主动39.90%),说明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小孩的接纳程度偏低。从上表还可以看到,相对于捐款捐物,人们更愿意亲自帮助自闭症者(去相关的机构做志愿工作70.63%,向更多的人宣传自闭症68.40%),这对自闭症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绝大部分社会大众不知如何帮助他们(同情,但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66.7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现在自闭症小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人们缺少对于自闭症问题的深入认识,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到自闭症小孩。
4 小结
综合以上调查问卷内容,笔者认为社会对自闭症者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社会接纳力度也大大增强。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实施方案》。《国家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二五”实施方案》也已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对780万名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为20万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每年为156万名稳定期精神病患者开展社区家庭康复训练。加强机构建设,开展试点工作。在全国20个城市开展孤独症儿童融合式社区家庭康复试点工作。开展0-6岁贫困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每年为1000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补贴。”可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自闭症康复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从调查问卷也反映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还存在明显不足。自闭症是一种发展障碍,而不是一种生理疾病。疾病可以治疗可以康复,发展障碍要通过生涯教育和心理矫治,症状可能好转,也可能加重,症状的发展过程有其社会性。自闭症的表现具有层次性,主症状是人际交往障碍,第二层次是语言和行为障碍,第三层次是自我封闭的世界。随着自闭症患病率的不断攀升,自闭症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者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普遍愿意帮助他们,但人们对自闭症的了解基本上只停留在表层,对其特征、患病原因及症状表现等了解不深;对于有关自闭症的政策法规了解较少。自闭症患者不同于其他病患者,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很难实际帮助到他们,因此,对社会大众有关自闭症专业知识的宣传和培养存在必然性。
各地特别是内地自闭症专业康复机构不多,专业康复老师更是严重不足。因此,政府部门急需加大资金投入,增设自闭症康复教育机构,加强自闭症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对康复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开设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康复训练人员综合素养,为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提供专业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救助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自闭症者的权益保护、求助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光兴.孤独的世界——解读自闭症之谜[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335.
篇10
[关键词] 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小儿;脑性瘫痪;认知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1-03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由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出生儿体重儿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稳中有升。在我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2]。影响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接受治疗的年龄、时间等,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后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6个月者,此期间是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3]。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脑性瘫痪患儿来自农村占71%,15%的脑性瘫痪患儿曾在基层医院被诊断为佝偻病而给予补钙治疗,有16%患儿首次是以其他疾病就诊,在体检过程中才被发现患有脑性瘫痪[4]。部分农村脑性瘫痪患儿被误诊、延诊,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未能引起重视有关。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最早接触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人员之一。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培训,才有利于对脑性瘫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脑性瘫痪知识讲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百色市4个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9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名,女62名;年龄20~63岁,平均36.33岁;职业和职称:医生66名,其中,中级职称40名,初级26名;护理31名,其中,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0名;工龄1~36年,平均13.21年。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和方法 经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脑性瘫痪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4。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脑性瘫痪的认知包括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等。在发放问卷调查表前,首先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在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1.2.2 知识讲座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开展有关小脑性瘫痪知识讲座,内容有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国内外治疗进展、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如何鉴别脑性瘫痪高危儿、预防方法等。1周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
1.2.3 评分方法 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认知程度设有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分别计1~4分,分数越低表示受测者认知程度越低。量表10项内容满分为40分,其中,36~40分为优秀,32~35分为良好,24~31分为及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开展知识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见表1;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良好、及格率比较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知识讲座培训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等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从表2可以看出,开展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儿童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5]。目前,小儿脑性瘫痪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为适应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儿科、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和社区康复的需要,卫生部曾多次组织开展全国小儿脑瘫实用康复技术培训班,凡从事儿童康复、小儿神经、儿童保健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我院也曾经组织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业务骨干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知识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未全面铺开[4]。许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训练中心建立或医院脑性瘫痪康复科的成立,给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希望。虽然目前脑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被医学界认为是一个难题,单一方法不能解决多个问题,只有将多学科交叉,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取得到较满意的疗效[6],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最新研究表明,应用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7]。但是,提取脐血干细胞受一些医疗条件制约,所以该项技术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减少或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致残率最重要的是预防或避免高危因素,做到“三早”。国内研究显示,引起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既往不良孕产史、羊水异常、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多胎妊娠、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孕次大于1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8]。虽然认为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但是,如果在产时和产后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或出现这些危险因素后,积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儿致残率。可是,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因误诊或延诊而影响治疗效果。王院方[8]报道,2003~2009年医院院内、院外小儿脑性瘫痪误诊率为31.66%,认为与一些临床医师对这些高危因素缺乏认识,忽视了定期随访检查有关,应提高对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高危儿的随访。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开展知识讲座前,优秀率仅为1.03%,不及格率为27.84%,得分最低的前4项为预防方法[(2.34±0.52)分]、临床分类[(2.43±0.63)分]、康复训练方法[(2.47±0.54)分]、护理方法[(2.51±.052)分]。可能与部分医护人员在学校读书时,没有系统、规范学习这方面知识,而且康复训练方法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注重患儿家长心理需求及护理有关。经过开展知识讲座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知识掌握优秀率等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由此可见,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认知水平。只有掌握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诊疗过程中学会鉴别脑性瘫痪,防止误诊或漏诊。对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存在的新生儿,应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及早给予检查。班亮阶等[10]报道,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率分别为73.33%、81.33%、30.67%,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要时应行头颅CT、MRI等检查,发现异常者及早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运动、语言功能发育迟缓的婴幼儿,应仔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减少致残率,才能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7.
[2] 陆青梅,黄境旺,赵日岚,等.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138-139.
[3] 柳淑芬,陈海燕.不同年龄组的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76-78.
[4] 陆青梅,韦桂源,陆小曲,等.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964-965.
[5] 李瑞仕,马融,冯兆才,等.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9,25(7):54.
[6] 郭新志,卢红云,张向葵,等.小儿脑性瘫痪综合康复体系的建构[J].社会福利,2012,21(9):37-38.
[7] 邢利和,张丽欣,张丽丽,等.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77-7781.
[8] 高志平,贾宁.小儿脑瘫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150.
[9] 王院方.小儿脑性瘫痪126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