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存”作为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共识。这种共识带来了学习内涵的全面更新,使得“学会学习”在教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也即“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知识、使个体的存量知识得到累积,更重要的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策略,知道应当如何学习,形成知识的自我生成能力,掌握知识的自我管理技能,使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全部才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交往能力、体力、审美观、领导者的气质等)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相应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准备,更加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创造出一种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并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新的教学模式。显然,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时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情境,努力使自己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做到恰到好处。而做到这些的基本前提是对教和学的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全面了解和把握。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是极其重要的。
一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等四个时期。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景中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研究如何改进教和学。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中小学教师因为具备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实践基础。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在国外,教育心理学的许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纪前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学要使学生的头(心智)、心(情意)、手(行动)三者均衡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讲究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个程序等教育心理学思想;捷克的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原则,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等。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1913~1914年又扩充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书中提出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以及个性差异观点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渐趋集中,教学与发展、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德育心理、教学策略、教学评估、教师心理等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确,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延续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学家还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学校和课堂看成为社会情景,对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而且这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渐趋完善,在如下四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动性,即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从内部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研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研究元认知、学习的自我监控机制等;(3)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即“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学情景的设置,以使“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能够共享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学习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等等;(4)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构活动,研究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近来,由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背景,由于各民族均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植根于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传统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来理解、解释和干预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今后教育心理学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学家们也都提出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以普通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在学校情景中进行有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个别差异、教学评价和测量等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认清学生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在一个有效促进认知和情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应当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以下我们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习心理概述
只有了解了学生“学”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把握“教”的规律。为此,广大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和研究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迁移、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等问题。这些也是学习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什么叫学习?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个定义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既可以来自外部刺激,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但无论从那种途径,都必须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反复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其次,由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既可以表现为直接的外在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内部心理结构的改变,当然,这种变化必须是比较持久的。
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外,还包括行为准则、态度等的学习。实际上,就现代社会生活而言,日常工作、生活都包含着学习。学习是一个经验的获得和累积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一般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性。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特点是接受—建构式学习。也许有人认为,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谓接受学习是指这种学习本身是占有人类社会已有经验、把别人发现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并使其成为自己辨别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的过程。由于经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反映客体时所产生的主观产物,因此,经验的接受和占有不能像物的接受那样,在既不改变性质也不改变存在形式的状态下进行。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构建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的学习,从结果看是“接受”了已有经验,而从过程看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经验建构过程。顺便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人片面强调创造学习(或发现学习),否定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已经造成一定的教学思想混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特点。首先,由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客观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在学习动机、过程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其次,学生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再次,由于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因此这种学习不一定是从学生的直接需要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建构已有经验开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建构过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维。当前,有人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在主动状态下的,只能以学生的直接需要为教学的出发点,这是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曲解,不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实际上,正因为学生学习有强制性、被动性一面,才需要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古今中外,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派学习理论。
篇2
关键词:马斯洛 教育心理学思想 启示
目前,从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反馈评价来看,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但十分缺乏各种能力,特别是工作方面和人际处世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生所受的十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我国教育在实际教学的具体操作中,事实上还在运用前苏联凯洛夫所倡导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以课本为本,以大纲为纲”的教育理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在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和标准化考试。以树人育人为旨的教育沦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教师把本来应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教学过程演变成死气沉沉、毫无人性和缺乏活力的灌输知识的过程。传统教育理论在教给极少数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强力扼杀几乎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信心、想象力、思考力和创新精神。
一、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Maslow)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即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马斯洛强调人都有一种趋于健康的积极倾向,一种趋于成长或者趋于人的潜能实现的本能,即自我实现的本能,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他主张建立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力;强调人要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友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人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减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即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二、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有其不足之处,在教育思想上过分地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而否定了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否定了知识的真理性,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培养,发展人的内在潜能,追求人的价值。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至少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明确教育的目的。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即是人的目的,亦即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教育不应该成为政治、经济的简单附庸,更不应该成为短期政治或短期经济的实用工具。教育不能跟着政治转,不能跟着经济转,也不能跟着市场转,而应该跟着“人”转,教育“人”,能够进行本体价值的自我建构。但我国的教育却经常被各种现实的、短期的功利目标弱细化。这样的结果,必然使教育中没有亮晶晶的人的生命存在。
2.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真理、美、独特、善、效率、爱、诚实等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同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地位,充分理解人的各种本能属性,尊重人的观念、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通过人本化教育、人性化关怀、人文化管理形成人的健全人格,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的传统教育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最为严重,长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最需要拥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一直在“应试教育”的裙脚下“哭泣”,学生必须具有的与人相处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应变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力等能力却没有得到科学的培养,以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没有激情、没有灵气、视野狭窄、谈吐失雅、举止失度、缺乏文化底蕴,有的仅仅是一点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不能不让我们对目前的中国教育引起深思。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它提倡以启发性原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反对教育侧重知识的灌输,因为这样易把人的教育视为动物的训练。容易忽视人内在的需要、愿望与经验,人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易受到残害。所以,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特别注重人格与创造力的培养和情意的陶冶。它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人格陶冶、创造性的培养比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培养学生的新能力以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等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篇3
摘要:随着人们对心理科学越来越重视,社会需要大批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出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明显的断档现象。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只有树立专业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新思维, 积极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实践 探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但是出现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脱节,其原因是多种的。笔者作为一个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实际出发,用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只有高校加强对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够有长足的发展。
1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忽视应用技能,学生学到的东西不适应社会需求, 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缺乏实践,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专家们反映的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从事相应职业时, 他们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首要特征, 突出培养其实践能力是其职责所在。
1.2 实验设施不足:目前多数院校已购置和配备了部分心理学实验仪器, 通过教师讲授、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际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开展实验教学, 选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部分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各校办学条件不一, 有些院校购进的心理学仪器非常有限, 成为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另外, 总体来看, 国内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技术含量较低, 生产标准不规范, 没有严格的计量标准和规范, 因此, 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很多实验仪器只能用于演示教学, 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 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1.3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虽然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但教师仍习惯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轻学, 在教学方法上普通使用的是教师讲, 学生复制课件的陈旧落后方法, 纸上谈兵多, 实际操作少, 学生只要熟记一些心理学名词和心理学家的观点结论就行了, 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缺乏实验支撑的心理学理论又过于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 所以就形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 下课补笔记, 考试背笔记, 课后扔笔记的局面。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 而且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4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缺失:目前, 许多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 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有的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或到高校短期培训, 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中体现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进行引导方面表现欠缺甚至力不从心, 使得应用心理学教学流于形式, 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差强人意的现象。
2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特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向选修不同学科,比如毕业后想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除了选修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学法之外,还要选修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等公共选修课,此外还要分小组试讲、实习。应用心理学学生毕业前一年可以作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课又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可以学校安排也可以自己联系,想从事教育行业的到学校实习,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的可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根据学生的志愿,分为若干小组,一个小组可以到一个单位实习,也可以分散到不同单位实习,但必须有一个熟知该行业的老师负责小组的追踪指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指导老师要到实习单位抽查。
2.2 增强师资力量,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生素质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主要从师范院校或其他高校毕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缺乏。为了弥补不足,教学要“请进来,走出去。”人力资源管理学,可以请社会上资深的培训师和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给学生上课,课程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也有利于学生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格证书。犯罪心理学请律师、法官、狱警到学校讲课,安排学生到少管所、戒毒所、监狱等单位见习,可以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查漏补缺。
2.3 锤炼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 对于应用心理学本科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见习、实习质量考核标准和管理规范, 实现有效的科学监控, 确保实现重要实践环节的教育与教学功能, 完成其特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任务。鼓励促使学生利用专业所长了解社会、服务民众, 又能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3 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课改革,旨在优化教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但是作为高校的学子,我深信从上面几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宏观上把握,从细微处着手,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篇4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一个我国“本土化”的一个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领域,并成为素质教育的关注热点之一。但真正落到素质教育实处及其实效显示,当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标相差甚远。
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研究范围上看,更多是有关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探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问卷分析(如王极盛等人对9970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与测试工具的编制(如齐晓栋研究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的成因、生理机制、培养模式及其执行办法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集中在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如龚玲、张大均、王金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而对幼儿和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比较薄弱①。从研究角度上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横向研究,相关的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少,且实证研究薄弱。
二、当前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2002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提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但学校在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却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
首先,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素质教育理念并未落到实处。中小学素质教育在理论界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尚未得到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的普遍和足够的重视,多数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仍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多采用传统的心理学健康教育,遵循精神病理学模式,没有做到适应于发展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深入,浮于表面。
其次,心理素质教育缺乏丰富、完备、系统的理论支持与指导,缺乏科学的目标体系和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大纲,缺乏适用的教材,出现了要么缺乏相关系统的理论指导,要么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性不强,实效性不大,不能全面推广实施的现象。
三、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当然,由于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尚未完善阶段,出现以上的问题是学科前进发展中的曲折。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问题中调整以后的研究及实施策略,突出心理素质研究的综合性、层次性、操作性和系统性。
同时,观念的改变决定行动的改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家、社会、学校、家长、个人至上而下地从根本上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全民主动积极地关心自我,而不是单凭心理学教育学的学科孤单的研究与力不从心的实践。因此,综合以往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及建议。
首先,学校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做好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开展,因此学校应该清晰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概念,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学者张大均将心理素质定义为,“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②,并将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学校应该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另外,如今不同阶段的学校(大学、中学、小学)各自为政地开展着心理素质教育,虽然每个阶段的学生有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但是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脱节现象,违背人的心理素质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③。
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可有侧重地训练教育,并注重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连接。
其次,科学地设计心理素质教育环节,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有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智能、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几个方面的发展。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而不是毫无秩序地胡乱开展。
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心理素质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心理素质教育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遵循人的适应发展规律,特别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适应发展发展;
充分调动教师的专业知识,采用前沿的心理素质测量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灵活调整具体目标,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方法多样化,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最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若想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需要通过多个渠道,针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实施。
学生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因此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各种教育手段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另外,据以往的研究显示,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和谐,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不应忽视家庭的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召开家长心理素质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素质现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学校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营造一个和睦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与优化。
篇5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篇6
[关键词]发现学习法 艺术类院校 英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40-02
认知派学习理论因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近些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学科的学习之中。认知学习理论是指关于认知结构的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讨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它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的重视,西方众多认知理论教育学家中,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化者,而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Bruner,1915)则是认知结构理论的体系化者,他建构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论思想。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典型的以结构主义为背景的学习理论。布鲁纳吸取了德国“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理论和瑞士皮亚杰(Piaget,J.)发展心理学的学说,在批判继承杜威(Dewey,J.)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长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的模式和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学生主动发现并认知是这种学习模式所强调的方面。布鲁纳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只围绕着教材,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建立注重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有:第一,注重内在动机。布鲁纳非常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第二,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学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探究者;第三,注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中起主要作用;第四,注重信息提取。
从不同视角推动发现式学习发展的有福禄培尔、赫尔巴特、裴斯泰罗齐、卢梭等西方教育学家。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同样有独到的见解。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是提取而不是储存。他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现成结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求学生首先要进行某些心理活动之后再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因此,发现学习可以在自主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以及研究式学习模式这三种学习类型中发生。布鲁纳和杜威的努力使发现式学习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些教育学家中,布鲁纳最注重发现学习法的理论依据。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学生进而利用这些材料主动发现并得出其中的结论和规律。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和发现学习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基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发现学习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的怀疑意识与批判意识,而且还鼓励学生们超越权威并质疑现成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形成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和意识,十分注重并鼓励学生具有独特并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可以创新并养成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的发现过程,进而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智慧并获得发现的方法和经验。这对学生未来从事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非常重要。
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不同,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个性鲜明,形象思维活跃,往往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由于艺术类高考文化成绩要求不高,艺术类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而高中英语无论词汇还是语法知识相对艺术学生较难,大多数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其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普通大学学生普遍不高,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为重点,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及综合运用这些只是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难点是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外国文化的学习,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语言学习兴趣,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奠定良好的语言技能。但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数英语词汇量较少,语法知识薄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较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由于忽视文化基础课,艺术生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不足,进入高校后学习英语就更加吃力。大多数艺术类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高校教材相同,很少有针对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特点而编写的教材。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难,课堂形式多为合班式,即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但因课堂形式所限,没有办法和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都成为制约和影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应当与专业特征和要求紧密结合,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较低,教师除基本教学内容讲授,更应根据艺术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主动发现学会创新。这种学习方法非常符合这些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艺术类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非常具有可行性。
根据高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活动为中心,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应用于艺术类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明确并向学生提出令其感兴趣的问题。(二)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感受到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三)向学生提供各种可以解决问题的假设。(四)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五)令学生审查这些资料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协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通过积极思考,自己发现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己成为了发现者。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不应该只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促进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并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一味地给学生填充知识,而是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并发现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培养发现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进行自我评价,不断自我提升。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和提倡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当然,任何学习方法都有其不利的一面,发现学习法也不外如此。比如,教学时间过长和降低教师主导作用等。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还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总而言之,无论采用任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11).
[2]郭文.试析布鲁纳的学习准备观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04).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7)11(c)-0000-00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国家就在进行研究。例如,1956年英国就有人提出,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不同能力的发展。但是大力地宣传和推进改革,还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在提倡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初期,主要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纷纷提出要加以改革。
1 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它要服从于一般教学论的原指导,但是它又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2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
根据所看到的一些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趋向。
2.1 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赞可夫曾不止一次地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10以内的数做了120次练习,讲了25节课,浪费很多时间。他提出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要重视理解,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在苏联,很强调要善于依据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教学方案。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2 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
2.省略)会议曾提出这个问题,强调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做、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美国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强调,要鼓励学生提问、实验、估算、探索、提出解释等等。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并认为这样可为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实际作业的比重,特别是讲几何初步知识时,要让学生制做、画图、剪纸、叠纸、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几何图形。还强调教应用题要结合儿童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旅行和其他活动收集编应用题的材料。指出解应用题的目的根本不是教儿童死记某些一定类型的应用题的解法,而是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法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发生消极的影响,如选用专门编的所谓“典型”应用题,使儿童死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法,不可能保证学生达到现代条件下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水平。
2.4 重视广泛应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国外,直观教具不仅广泛应用于知识的讲解,而且用于思考推理的练习,不仅用于课内,而且用于课外。例如。在美、英、苏等国,低年级都广泛使用彩色木条(《小学数学教师》丛刊第2期91页有介绍)来做四则运算,大数的计算,说明简单的分数等。为了讲几何形体,用硬纸板剪成形体的各个面,随时可以拼装。木制的各种几何形体,配以识图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把它们放在表示不同集合的圆圈里又是很好的逻辑推理练习。现在国外的小学正开设数学实验室或实验角,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操作用具,许多用发现法教学的课就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
3 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注意事项
在我国,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也已经开始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仍有一些教师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认识不够,或者虽然有了一些认识,却缺少办法。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教师要善于说明学习的意义,创设问题的情境,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和兴趣,就会积极地学习。
(2)教师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才能算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提问(如计算某个算式的结果)可以具有求同思维的性质,有些提问可以具有求异思维的性质(如一道题要想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可以更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并发展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但要让全班同学来解决,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
(3)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和练习等,在多种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符合心理学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符号的认识规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积累了惑性经验,就便于正确地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完整的计算法,并且印象深刻,易于保持。
(4)教师要适当变换数学作业的形式。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篇8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口语训练 培养自信心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与口语能力,这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培养信心让学生敢说英语;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说英语。
一、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敢说英语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注意科学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运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小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让学生主动培养自信心。用先进事迹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有志者事竟成,古今中外勤能补拙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常用疯狂英语创立者李阳的其人其事激励学生,基础差不要紧,笨鸟先飞。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别人能讲一口流利、纯正、地道的英语,我们也一定能。
教师对学生首先要有信心,要多给他们关心和爱护。对他们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和责备。要常对他们说:你能行。老师的信任对学生来说意味着老师的重视、关怀和期待。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诚肯的评价,学生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他们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反之会使其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就是让他们多获得成功体验。过多失败体验会使他们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适当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实现。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体检成功,肯定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说英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般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同时,教师的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今天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像往日一样,只是为了应付一张试卷的“哑巴英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敢说英语、爱说英语,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基础。实践证明:英语教师不仅要能说流利的英语,还要会唱歌、跳舞、绘画、善于表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如背顺口溜、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比赛、游戏、情景表演等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学生才能被教学内容吸引而兴奋起来。小学生学英语往往从兴趣出发,若强行让他们学英语,则反而会给他们更重的心理负担,引起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觉、舒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口语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感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列宁说过:“人类探究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障碍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学中要重视增强积极肯定的情感,减低消极否定的情感。忽视和淡化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无疑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大误区。我国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组对十省、市、自治区不同类型学校10059名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方面,除男女因性别差异而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外,所有外语工作者还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在所有学科学习中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学科中均有英语。在高校所有学科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情感障碍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情感障碍的存在势必使学生处于一种封闭压抑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恰如一张无形的网将外语教学中大量的信息过滤掉,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师生双方语言学习的成就感被削弱。因此,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并寻求解决的策略势在必行。
一、英语教师要关怀学生的学习情感问题
一般意义的情感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狭义的情感教育比较单纯,它是指学校、家庭对学生个体的感觉和情绪的教育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觉是否敏感,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有良好的注意力及良好的、主动的、积极的心态,这就是狭义的情感教育。广义的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领域的一个广泛的情感领域,它包括人的情绪反应、情绪爱好、习惯、脾气、态度,进而包括人格倾向、价值取向等,从这个方面看,情感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命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倾向的是狭义的情感教育,倡导的是如何在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六个因素。与此同时,教师们也不反对在英语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广义的情感教育。事实上,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甚至可以说最高层面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快的情感、坚强的品质、独立的性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素质的人才,也即做到“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英语课程标准》,2001)”。
二、注重英语教学中情感共鸣的积极效应
心理学认为,情感发展过程同认知过程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发展过程则是对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应过程。情感的产生需要以认知活动为基础,而且人的情感总是伴随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调控的反作用。社会生活中所谓理智与情感的主次变更即充分体现了情感对于认知行为的重要意义。具体在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主要意义:
(一)没有情感就没有教学艺术
艺术就是情感。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学美的能见度很小,远不如艺术美显性、直观。教师不重视或缺乏情意因素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艺术光环和美的意境,也就不可能将语言课上的精彩成功,富有美感。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是英语教学艺术的“源头”、“活力”。
(二)没有情感就没有语言的活力
语言的活力就是其生命力。英语教学过程中这种语言生命力的张扬,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理想知识结构,更主要取决于其能力结构中情商的培养。没有情感就没有语言的活力。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注一定的感情,才能把语言课上的情趣盎然,影响、感染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其积极的外语学习情绪和潜能。
(三)没有情感就没有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古希腊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启发了罗森塔尔,而皮格马利翁和罗森塔尔的故事又双重地启发了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深情而美好的期望。没有情感投入的期望是不称其为期望的。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最好的催化剂和黏合剂。这种情感期望,情感投入必将是教学活动中别开生面的教学效果的质的飞跃。
三、善于把握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及英语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的主要心理基础就是情感教育。找准情感教育中各因素对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影响力多寡,是解决这一问题策略的依据。林格伦(Lindgeren)(章兼中,1991)通过调查得出:情感对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起着十分关键的因素,他调查研究的结果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知,导致学生失败归因中的“缺乏努力(意志)”、“缺乏兴趣”这两个情感教育的主要因素就包含了败因的60%!如何感染、诱发、点拨并最终培养出积极肯定的情感是外语教学取得效率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以行育情、以理育情、以趣育情是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是加强外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以情育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情育情的根本乃至整个情感教育的根本,就是用情感来培育情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这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身真挚、深厚的感情和自身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缘于英语学习非母语学习性质,以及学生本身对外语学习情感障碍最为突出的客观事实,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多表扬少批评的方式来疏导情感障碍,不吝啬表扬。事实上,听懂Grert!/Excellent!/Fantastic/Well done./A good job./Pretty(quite,very)good./I enjoy(appreciate)your pronunciation(spelling…)etc.其本身也是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英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成就感。相信马太效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是失败之母的快乐。
以情育情中很重要的另一面是要主张师生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早读、自习课、英语角、兴趣小组、英语晚会、竞赛等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教育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促进其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以境育情
现代英语教学法各种流派均注意到激励学生情意,创造英语学习的最佳情境的重要性。没有特定的社会情境,就没有语言的交际活动。外语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利用录音、录像、电影、投影仪、多媒体等声像直观手段、实物、身体语言等方法可创造设计生动活泼的社会语言情境(Social Language Context),师生结合社会语言情景、触景生情,进行听、说、写训练的多样化教学,创造出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触景方能生情,因此在英语实践活动中,英语教师应利用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充分进行诸如Pair Work/Group Work/Teamwork等合作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英语教学的最佳情境。
(三)以理育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英语这一世界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愈加深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已经渗透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外语学科从初始的参考分到目前3+2、3+x、3+1+1考试的主科地位乃至大学考级、职称外语考试、出国考试等无不体现了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英语教师有义务在教学初始和学生讲清道理,加强和端正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以一定的外部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成就动机。英语教师自身也要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和运用感彩和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
(四)以行育情
情感教育在经历了“情”、“理”、“境”的培育之后归根结底要回到“行”的实践中来,如果说情感是树,那么实践行动则是植入大地的根。任何美好或不美好的情感都是在实践中孕育而生的,以行育情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不二法门。
要以行育情,教师首先需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师表形象,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学生情感潜能被激发的多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流利地道的口语、优美舒展的英语书法、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端庄得体的举止等,都能对学生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迁移作用。“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废其道。”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的“Look,Listen,Learn”的“3L”过程。
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教学艺术,努力把学生不感兴趣(情感障碍大)的课讲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使学生兴趣发生正迁移,从而扩大兴趣。
(五)以趣育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带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内在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时刻都应该把引起或增强学生兴趣放在心中,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贴近生活、因材施教并力求教学难度水平适中。例如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适用的《大学英语创意阅读》教材内容新、生活气息浓等特点都是促进学生情感、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书中出现的Computers,教师可迁移到Internet甚至Bill Gates和Microsoft,从Sports中的the Olympic Games到Asian Games/National Games,从NBA到CBA,从Country Music中的John Denver到Country Road 和The death fo John Denver,乃至提一个深层交际的问题:Does“The candle in the wind”belong to country music or not?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而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缘于外语教学中面临着最多情感障碍这一客观情况,高校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迁怒”也不“移情”,控制不良情感在教学言行上的流露和感染,以舒畅的心境、饱满的情绪、热烈而丰富的感情挖掘语言教学的最大情趣,对学生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更导之以行。
[参考文献]
[1]Hakansson,G.(1986).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eacher talk[A]. In Kasper (ed.).Learning, 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C].Aar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
[2]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刘金梅.论合作学习与外语学习者的积极情感[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10
【摘要】:目的 探讨适合骨科护理临床实习带教的方法,为临床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6月在骨科实习的护生5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带教方法,实验组采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带教方法,比较两组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及带教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对带教的满意度也较高。结论骨科护理临床带教中采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带教法,可有效提高带教质量。
【关键词】:骨科护理;实习;专业能力培养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骨科护理作为护理学的一门专科护理,其护理概念已从单纯的“护理疾病”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1]对骨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骨科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而且必须掌握骨科专科操作技能、疾病相关知识、学会观察疾病症状、帮助病人及家属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使病人得到尽快康复。如何让实习护生尽快掌握骨科疾病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及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护生临床工作能力,成为临床骨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护生临床工作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我科对临床护生进行注重临床护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带教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骨科实习的护生27人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9月—2011年6月在骨科实习的护生30人作为实验组,实习周期均为1个月。出科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考核分为优、良、一般,发放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实习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及带教满意度。
1.2 临床带教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模式的带教方法。主要以带教老师为中心,采用老师讲授方式带教。学生进入骨科实习的第一天,由护士长介绍骨科的特点、规章制度、常见病种及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带教老师带教,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临床中遇到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及示范。第四周出科前进行综合素质考核。
1.2.2 实验组 采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带教模式,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讲授和讨论,运用临床实例加以引导,改变以往的以带教老师为中心,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具体方法如下。
1.2.2.1 分期施教 培训计划清晰 实习护生进入科室时,护士长、带教老师首先对她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让其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尊重,消除其紧张心理;接着护士长、带教老师和学生均要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让实习学生清楚地知道将由哪位老师带她完成骨科的实习,必要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以备随时解答她们初到新环境的困惑;热情、耐心地介绍科室环境、抢救设备以及各种物品、常用药品的放置位置,本科室所收病人的病种特点。第一天安排一位带教老师集中骨科所有实习护生一起授课,介绍骨科常见病例如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胫腓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病人病情观察的重点和观察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处理,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规范输液程序,规定对于严重多发伤病人应立即建立双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并注意静脉通道的选择:四肢骨折病人输液不宜选患肢,骨盆骨折、腹腔和盆腔脏器损伤病人输液不宜选下肢,抢救时静脉注射药物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静脉不作为静脉注射药物途径,静脉输液通道不作为抽血途径。[2]对骨科的共性知识,如石膏固定术后护理、牵引病人护理等也进行介绍。以此提高学生对骨科专科病种的认识,为尽快适应骨科临床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1.2.2.2 用心施教 培训细节到位 带教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问题为基础,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①第1周明确护理内容:科室的作息时间,每班次的职责,所有常用物品、药品抢救用物的放置位置,急救药品的剂量及作用。掌握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试等基本护理操作技术。熟悉本病区内现有骨科病人的种类,做到心中有数。达到目标:熟悉各班次职责,各种物品、药品、抢救仪器的位置及如何使用,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能独立完成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基本护理操作。完成能体现其基本专业能力的实习内容:进病区及晨间护理、新病人的接待、处理和执行医嘱、发药、配药、测量生命体征、巡视病房、床头交接班、出院护理等。带教老师示范操作各种重要的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微量泵、CPM、骨折治疗仪等。实习护生观察带教老师整个操作流程,然后进行强化操作演练,使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各种仪器,即采取带教老师示范实习护生观察具体再实践的方式,多提供实践机会,使实习护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实施操作的过程。带教老师要为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备各实习护生强化记忆,带教老师每天检查各实习护生的掌握进度,加强讲解及培训。②第2、3周巩固加强第1周所学,同时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份整体护理病例的书写。选取病区内一位有代表性的股骨颈骨折欲行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先行胫骨结节牵引的病人作为整体护理对象。病人术前主要症状为患肢呈短缩、内收、外旋、屈曲畸形,局部疼痛多不严重,但任何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能引起剧烈疼痛,展示病人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术前主要护理问题是:自理缺陷、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有不当的可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潜在并发症:有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等。术后主要护理问题:有伤口感染的危险、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有焦虑的可能。带教老师借助具体的临床病例,设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实习学生想学、愿意学、会学的学习兴趣。中国也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主动。这样实习学生主动地从整体水平上理解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手术原理,从而对课本上原有的一些护理措施有了较好的理解,进而能有针对性的对现有病人提出新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给予健康教育。带教老师进一步给予完善及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科学的按护理程序实施骨科专科护理。这样实习护生就真正地参与了学习护理的过程,提高了实习学生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查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实习学生不仅能建立起护理专业的思维模式,而且又加强了学生对骨科疾病整体护理的理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构建其知识体系[3]。③第4周 继续巩固加强1、2、3周所学内容。出科前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及专科操作考核,主要目标是掌握骨科病人护理各种抢救设备、专科仪器及药物的使用。理论考试主要内容为实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骨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要点及治疗、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技能考核于第4周出科前由带教老师和护士长给予当面考核,其中一项基础护理操作,一项专科护理操作。
1.2.2.3 善于施教 培训目标明确 带教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临床实践中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将经验疑问等随时记录下来。带教老师必须抓住机会,见缝插针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如学会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随时观察患肢血运,如发现患肢疼痛、肿胀、肢端麻木,立即检查,如发现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被动牵拉手指(足趾)时,出现剧痛,这时应立即告知主管医生,协助其解除患者所有外固定物,暴露伤肢,高度警惕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可能。处理完毕后,带教老师要立即跟学生讲解及时发现及处理此种情况的重要性,何谓骨筋膜室综合症?让学生明白护理工作随时观察病情的重要性,使之在实习过程中养成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的习惯。如更换液体、健康宣教、发放口服药物时,每一次进入患者病室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指导学生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抢救,以此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鼓励实习学生写出有价值的护理心得,即对护理工作中做的好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加深印象。
2 结果
对两组实习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及带教满意度进行评价,其中带教满意度由护理部在每季度召开的护生座谈会上,向各科护生发放带教满意度问卷调查
3 讨论
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在护理临床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带教方法以带教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来完成整个过程,因而实习学生任务轻,压力小,无需自行查阅资料和周密准备,而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护理带教方法需要实习护生针对具体病例,抛开传统的“你教我学”照本宣科的方法,采取互动方式,由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需广泛查阅资料、评估病人、提出护理方案,解决现有病人的实际问题,这样实习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获得感性认识,还能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规律。最后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共同研讨、分析病例、融会贯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样实习护生会深感其知识欠缺的压力,以及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习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护生的自我价值感。对原有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其护理专业能力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此番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专业能力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 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教育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