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典型的幼儿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
二、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庭结构、养育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发现: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缺乏孕育常识、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家庭因素
目前,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导致家庭结构不稳定;现在的年轻父母较多已是独生子女,自身也存在着责任感较差等问题;父母生活压力较大,导致家庭不和谐;6+1的家庭模式,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和妈妈6位成人抚养1位幼儿,让幼儿受到过多的保护和溺爱;年轻父母基本没时间教育孩子,大多由老人负责照看,不少老人又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以上这些家庭因素都是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社会环境复杂,幼儿接触社会普遍较早,但幼儿园对幼儿心理教育的不重视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幼儿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
1.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2.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要心智并重
如今,幼儿园大多比较注重幼儿的常规习惯培养和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其实,作为幼儿的直接影响者――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心智并重,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性格和意志品质。
(1)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幼儿教师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如:新生入园时,为帮助幼儿渡过分离焦虑期,可让幼儿布置有全家福的“娃娃家”,多亲亲幼儿,抱抱幼儿,告诉他们老师爱他们等。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情绪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的,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幼儿,而忧郁、烦躁等情绪应避免表露出来。
(3)通过游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并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如: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游戏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3.社会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
社会也是幼儿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幼儿的很多信息都是从社会中获取。因此,应多开展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公益活动,减少有负面影响的事件的传播;倡导全民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积极创设心理健康培训机构。
总之,我们要以《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为参考,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祖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家园共育共促幼儿心理健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篇2
关键词:女性教师 上课期 心理因素 行为倾向
引言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作为教育事业,女性不仅感性意识、感性存在和感明显,而且普遍存在着感性选择。尤其在女教师的社会行动中,其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受到感性事物的影响,但受到专业化教育事业的影响,又不得不得有理性、逻辑性的模式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更多表现出厌烦、神经过敏、紧张、头痛及身体上的不适,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对自身的健康带来更大的伤害。为此,女性教师在教育事业工作中,既要利用优势的感性趋向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又要弥补受外界影响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足问题,从而促进女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女性教师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表现
对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分析很多,其心理和行为异常分很多种,如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行为偏差。女性教师主要表现:其一,在于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在上课期间,讲课声音小,不敢正视学生,完全缺乏自信的表现;其二,在身心发展中缺乏适应性,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与现实矛盾的反差,甚至现实生活中出现暴力管教学生、教学受挫自杀现象,给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其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头痛身体不适,同时过度的焦虑带到课堂,给学生学习和讲课进程都带来极大的影响。由此出现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等等。可见,女性教师在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论是其身处何种职务,什么学历,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制约这女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顺利展开。
二、女性教师出现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原因
女教师产生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上,由于一些女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女性教师把教育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往往这种被动的心理因素,造成一些女性教师对工作不热情,缺乏职业自豪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感到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同时女性教师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也存在偏差,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刻板、教条化,造成女性教师在教学技巧中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随意批评和惩罚,给学生也带来很多的消极影响。
(二)客观原因主要分为:过高的角色期望导致的心理冲突,女性教师作为一个高度负责任的职业,不仅要在学校充当一个好知识传授者,而且在家还有充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任何一个责任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女性教师心理压力。沉重的工作压力,现如今的独生子女过多,造成对孩子教育水平的要求加强,女性教师为了提高其教育水平,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还有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岗位的竞争压力,各种考核、评比增多,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情味日渐谈薄、下岗的威胁等等都会给女性教师们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她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促进女性教师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健康的策略
促进女性教师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健康,不仅需要女性教师自身的不断修正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爱。
(一)首先从女性教师自身看,女性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教师应该多加强对自我的了解、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上课时要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不可过度自卑或不自信,适时调整自我期许,不能让高要求给自己身心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乐于交往、融洽关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在工作中要学会一些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主动自我调适。
(二)从社会和学校角度看,应该提出对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爱政策,学校要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场地;适时提高教师的收入,提供充分的后勤服务保障,为教师设立好的培训学校环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社会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女性教师的经济扶植,建立健全女性教师心理保健体系,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结语
现阶段的教育水平的不断高要求,迫使女性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再加之以上分析的种种内外因造成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给其身心健康都带来极大的伤害,为此,女性教师作为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和正确的行为倾向的女性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维护和关爱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媛媛. 高校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杨世军. 教师非语言沟通的课堂心理效应.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10期
[3]徐华.试论提高技师学校礼仪教学质量的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篇3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保障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的呢?
我认为应当是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行为得体、生活态度积极、良好的人际交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认为,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一环。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自身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个性特点等心理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育着学生。一个心理健康、知识渊博、高尚的教师就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学生对于他的教育乐意接受,他的心理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相反,心理不够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就难以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他的要求和指导即使正确无误也是苍白无力的,严重的还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所以,只有尽量堵住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让每位教师都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的重任,发挥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把学生从不健康心理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师生心理健康的协调。
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要树立新型的教师观
要实现师生之间心理健康的协调,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开放的、互动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交流中进行学习,共同提高,师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教学是师生讨论中最终达成共识的。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师生双方都是轻松愉快的,变“师道尊严”为现代“良师益友”。
二、正确地评价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三、自我调节
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之后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教育教学工作。
四、善于交往,融洽关系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善于和学生交往的教师,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教师不仅要善于与校园之外的社会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而且还要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投身工作,乐于奉献
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个体能够在工作中不仅尽责尽力,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只有那些热爱教育事业,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寻找乐趣的人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干一行,爱一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试想,一个心里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学工作时,又如何会有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呢?
六、和睦的家庭生活
工作上尽心尽责,但在家里却时常冲突不断,这种状况的教师总有自己的说法,但其实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根源。上班时带着家庭里的烦恼,肯定是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2]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2000(S1).
[3]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1999(6).
[4]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5]李长文,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5).
[6]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3).
[7]李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之见[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8]王群健,兰云.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4).
[9]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19).
篇4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矫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49-05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 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 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 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桑青松,2003)。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 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 S 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 〔2007-01-20〕.wsj.jiangmen.省略.
〔8〕〔9〕DAVID GILLILAND, PETER GALLAGHER, JOHN GROWCOTT.Development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Child Care in Practice, 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 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 PATTERSON,LEE WILLIAMS,CLAUDIA 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 al.Trends and issu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J〕. Health Affairs,2003,(9-10):39-50.
篇5
关键词:思想文化建设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路径 探讨
思想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心理的调整,只有采取多种路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浅谈思想文化建设下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但就目前来看,思想文化建设下还存在诸多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二是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就生理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已经成熟,在注重自身外表的同时还注重自己处于异性心理中的地位与形象,然而据有关调查分析,学生一旦过分注重自身的外貌,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其因注重外貌而失去对自我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的缺乏,出现神经紧张缺乏安全感。从心理方面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摆脱家庭的“断乳”时期,在成为独立个体的同时还需要自身独立构建自我内心世界,但此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时期,不仅情绪难以调控,往往思考问题也会出现极端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学生的个性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备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难免出现一些消极、焦虑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自私心强、偏执多疑的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本身就差,从而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或生理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就家庭来看,是学生形成人格基础的重要基地,其能否具备健康的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重大的关系,例如家庭中的父母关系和手足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那些来自单身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父母社会地位较低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更是低下,对于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其产生的原因与家庭和父母的的影响有着重大的关联;就学校来看,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设施以及交通位置等物质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以及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学校不注重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营造,出现紧张的师生关系和不和谐的学习氛围等导致学生的宣泄情绪难以得到发泄,久而久之承受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形成重大的心理问题;就社会来看,当前金钱化和物质化的不良社会风气正逐渐蔓延到学校,学生难以正确定位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面前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使得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往往处于多难境地,辩证思维的缺乏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思想文化建设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讨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三方面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能否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在加强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作为学生还应进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的目的。
(一)路径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庭”,那么家庭就是学生的“第二学校”。由此可见,家庭同样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基地和经受挫折的大学生的主要疗养场所。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如果来自于成熟型的家庭,那么其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生活,还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能恰当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就极易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因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是对于即将入学的新生,必须对其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教育情况和成长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出现的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引导措施;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结合学生心理情况的不同建立相应的沟通渠道或平台,从而更好的解决学生出现的适应问题、沟通问题、交往问题等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应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并及时与家庭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指导路径。
(二)路径二: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大学生学校教育
首先,着力打造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和辅导员的辅导二者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注重辅导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确保高校具备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最后不断完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学工部—院系—班级—寝室”五级工作网络,发现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和学校汇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路径二: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一是悦纳自我,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他能不能悦纳自我。同样,大学生如果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也会阻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在树立信心的同时,要避免骄傲自大,还要了解自身的不足,认识到没有人是完美的。
二是情绪管理,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因素,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两极性明显、感受激烈、情绪性强等特点,这种情绪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如不加以管理就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结语
总之,加强思想文化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应找出当前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大学生学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淼.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0,(15).
[2]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2007,(06).
篇6
关键词 心理 心理健康 单位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和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单位的职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职工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而且直接影响单位正常运转的顺畅及效率。因此,加强职工心理管理,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已经成为单位科学发展的必要因素。
一、加强职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况。”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之间保持平衡关系,个体的心理系统与技能处于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智力正常、能适应社会环境、情绪协调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耐挫力强、有客观的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和文化程度。对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职工排遣心理情绪,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有效处理同事关系。通过对职工心理健康管理,使职工以最健康的心理状态工作。
二、职工心理健康对单位发展的影响
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而职工的身心健康是单位发展的根本。然而在当前环境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职位变迁,福利、薪水的差异,家庭的和谐等,使职工产生了诸多身心疾病以及各种行为问题,给单位绩效和个人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际冲突增加、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下降,工作效率和业绩下滑,管理成本上升等。单位管理层若出现心理问题就会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力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特殊岗位上的职工如电工作业人员、登高架设人员、车辆驾驶等人员的心理出现问题还可能会导致工伤及事故率的增加。职工不良的心理问题还具有扩散性,形成一种压抑、消极、悲观的组织氛围,干扰到其他职工,严重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行。
三、职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职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在职工管理中对职业心理保健投入较少,长期的压力与不疏导,导致职工身体和心理都出现许多亚健康的状况。二是政策措施带来的心理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改革政策和措施尚未完成配套,导致职工心理产生“危机感”、“忧虑感”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负担和压力,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热情,直接影响单位的和谐稳定。三是工作生活带来的心理问题。
在工作中如岗位竞聘、提拔任用、调资、换岗等。生活中如失恋、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若心理承受能力超过限度时,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和心理障碍。四是人际关系因素带来的心理问题。在单位中职工对内要面对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外要面对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业务用户等人际关系。如果职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对内对外关系处理不好,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解,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五是物质因素带来的心理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物质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产生矛盾时,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同时,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许多人都在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易使人身心疲惫。六是职工自身对心理健康的淡薄,尤其是长期以来对心理健康不重视,再加上对健康的透支太多,也是造成职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四、提高职工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把职工心理健康管理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心理健康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都是为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而服务的。因此,在职工管理中,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防止职工心理问题的发生。
2、为职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职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及治疗,帮助其调整心态、排解困惑、疏通心结。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运用计算机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让职工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技巧,使职工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化解不良情绪,自我调整。
4、加强培训。一是加大对职工的岗位技能及业务知识培训,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水平,增强岗位竞争力,减少因工作能力不足带来的工作压力。二是加强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培养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增加单位职工的文娱活动。如充分利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广泛开展各项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有组织地开展好各种文艺演出、球类竞赛、知识竞答等一系列陶冶性情、人情浓厚、享受欢乐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内心世界。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具有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释放工作压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6、重视对职工的精神奖励。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和尊重是人的高层需要。因此在工作中,可增加对职工的精神奖励,如肯定、赞许、鼓励等来激励职工,让单位的职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激发他们自我实现和赢得自尊的心理渴望,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作者单位:曹丽伟,山东黄河信息中心;李百,菏泽黄河河务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解决途径
学校是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驿站,在校园里,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应该得到发展,人人都应享有一份爱。每个生命的成长,每个个体的存在,人人都应得到尊重,而且只有走入每个人的心灵,才会点燃师生的发现之火、探索之火、创新之火,人人都能体验欢乐和成功。师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是和谐的校园,而和谐的校园是高境界、高文明、高理想的现代校园,营造和谐校园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的工程,而这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营造和谐校园,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影响校园和谐的几种学生心理
要构建和谐校园,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现代化信息,优越的生活条件,过高的家长期望值,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从轻到重大体包括应付心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二、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的几个原因
1.宽松的学校教育
2.宠溺的家庭教育
3.多元化的社会教育
4.缺乏自控力的自身教育
三、疏导学生树立良好心理的几条途径
1.用心关爱,走进学生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问题学生更需要真挚的爱,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需要我们用心去交流情感,使师生保持默契的心理对话。问题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自卑自闭”状态,有时还有偏激、对立的现象,但他们从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当别人曲解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满,感到压抑,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心理的扭曲。而当别人理解并体谅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得到心灵的满足,萌发向上的动力。所以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对话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违反纪律时不是批评而是问明原因,如果情有所原或是因为做好事而违纪不但不批评反而表扬,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在做人和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
2.参加活动,培养进取心
通过更新教育方法,改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一个有进取心的奋斗者,要让学生多参加有益的活动,从中学到知识,从中感到快乐,用广泛而高尚的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
3.真诚相待,增强集体荣誉感
责任感、荣誉感、待人真诚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友爱,产生为集体争光,团结集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前进的思想,从而形成个人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和待人真诚友爱的品质。
4.加强教育,树立学生自信心
自尊、自信是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对学生成人之后的发展相当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完成一些自认为有困难的事,或让其在公众面前表演其长处,都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好办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难题,独自面对一些挑战,克服依赖心理,锻炼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5.持之以恒,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身处“心理断乳期”的后进生,内心世界正处于矛盾撞击之中,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大胆与怯懦、社交与闭锁、自主与依赖交替发生。加之当今社会上某些不良因素的诱发,后进生反复频率加快。心理学家认为,消极因素比同等的积极因素在后进生身上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更大。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要有足够的耐心,按照“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的规律,深入细致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你我都能付出爱,感悟爱,那么在和谐的教育天地中,生命之花就能绽放,生命之帆就能张扬,生命之歌就能唱响。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心理学,2001.
[2]浅谈学校心理卫生学在管理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健康个性 培养 问题 措施
良好个性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康个性,教育的目的应是“人的个性培养计划”。个性塑造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小学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在教育教学中对其施以积极的影响。
1 培养幼儿健康个性的重要意义
对于健康个性的塑造,鲁迅先生早有忧虑,当许广平问及“我总不解教育对于人有多大效果?世界上各处的教育,他们造就人才的目标在哪里?……究竟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是否要许多适应环境的人,可不惜贬损个性这环境,还是不如设法保全每人的个性呢”鲁迅的答复是:“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哪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恰如其分,发展个人的个性……”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机制逐步和“全球化”接轨,导致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发展。目前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幼儿个性的发展。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论述幼儿健康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1.1 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幼儿健康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仅仅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不够的,没有健康的个性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拥有健康的个性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白己,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1.2 从幼儿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看健康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概念就是指个人的身和心、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时代呼吁着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健康的个性相结合。
1.3 从已有的存在问题看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需要一个健康的个性。幼儿个性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今的幼儿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
2 当前幼儿个性普遍存在的缺陷
2.1 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
以自我为中心,唯我自尊的典型表现是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2.2 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独立自主意识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独立性越强,发展得越快越好。陶行知有一首通俗的《自立人之歌》:“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上不算是好汉”现在读起来仍很亲切,感到切中时弊。孩子要健康成长,必须从小克服依赖性,不依赖父母、亲友、老师。
2.3 只能接受顺境,不能接受委屈或挫折。
许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也存在着许多的个性问题。这些好幼儿往往在学校深得老师的喜爱,天天听的都是表扬,各类“好幼儿”都当过,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表扬,荣誉就应当属于他们。所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幼儿“说不得”,老师要是一批评,反应就比较剧烈,哭天抹泪的,甚至作业当中,老师指出存在的问题也不服气。这些幼儿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夸赞,没有经过挫折的考验。这些一帆风顺的“好幼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狂风暴雨的考验,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能绽放吗?
2.4 社会适应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个性健康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个人未来的幸福生活的发展。
2.5 人际交往能力差。
在学校中总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
3 幼儿个性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影响制约因素
3.1 社会培养方面。
时下,一些人喜欢用“张扬个性”的提法,这个提法不太科学。因为它有一个错误的前提,似乎“个性”是个绝对好的东西,尊重它,欣赏它还不够,必须要张扬。有些社会组织和媒体一味强调个性解放、强调个人隐私,似乎已是过了头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教育,片面认识国外现代教育,过分地夸大张扬个性的好处,缺乏对幼儿进行正确全面的引导。
3.2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教育的主战场,家庭环境、指导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孩子个性的成长。
3.2.1 家庭教育环境方面。
家长的文件程度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因素。有较高文化知识及修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性格、特点,去挖掘孩子潜在能力。
3.2.2 家庭教育指导观念方面。
在现代竞争的社会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博学多才,有一技之长。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文化程度较高,职业稳定,让孩子将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愿望并不强烈。
3.2.3 家庭教养方面。
在实践中发现: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比较明智,不主张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较重视父母言传身教的方法,能尊重孩子兴趣,尽量满足孩子好动的愿望;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则倾向于以物质奖励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忽视父母的榜样作用,有抑制孩子兴趣的倾向。
3.3 学校教育方面。
坚持全面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不容置疑的根本目标。但有些学校却认为,坚持全面发展,就不该突出发展个性;主张发展个性,就是否定全面发展。把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在发展个性方面,由于受“升学率”指挥棒的控制,一些学校却存在着借 “发展健康个性”的时髦口号,对幼儿厚此薄彼,只注意“尖子”和“优等生”的发展,认为“尖子”和“优等生”代表了“健康个性”,对所谓的“差生”、“劣迹生”或放任不管,或厌弃鄙视的问题。
3.3.1 认识理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以“全面发展”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但它在现实中往往变成“平均发展”,影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
3.3.2 学校环境的影响。
优美的校园环境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中,幼儿可能会对接受教育产生兴趣,并可能形成维护良好环境带来的责任感。除了物质环境之外,一个学校良好风气也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幼儿容易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
3.3.3 教师行为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他们是继父母以外与幼儿保持长久而密切的关系的主要成年人。因而,教师的个性、能力等特点,以及教学、教育风格都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3.3.4 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和“升学”为直接目的的教育,只重考试的模式更加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4 改善与加强幼儿健康个性培养的有效举措
良好个性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目的应是“人的个性培养计划”。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康个性,个性塑造在整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和全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在教育教学中对其施以积极的影响。
4.1 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性标准上的有选择的发展。原苏联所说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或个性的全面发展。
4.2 通过活动来培养。
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活动为基础和前提的。活动能表现幼儿个性,使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求知欲,并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他们热爱学习,渴望求知。通过感兴趣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
4.3 利用教师行为来培养。
教师不但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还应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幼儿的个性发展与教师的个性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开拓性的健康个性的教师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在学习和精神上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地个性。幼儿的模仿性要求教师以自身鲜明、健康的个性为他们提供示范。
4.4 利用家庭教育来培养。
对于孩子个性的培养,家庭教育可能会走进培养健康个性的误区。有些家长误把个性的培养认为是放任自流,随便自己的孩子怎样发展。对此,家长不能片面强调自由而忽视规则的教育。然后要根据儿童个性差异对家长进行分类指导;对家长期望值比较高而孩子个性发展差的家庭给予正确指导,引导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不是消极地迁就,或提出过高的要求。
4.5 践行课堂民主。
在校期间,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教学为幼儿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所以,教师要走到幼儿中间去,与幼儿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并发表个性化的意见。在课堂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发挥引导型的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打破教师一直讲幼儿一直听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10期。
[2] 陈爱红,浅论幼儿健康个性教育研究,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3] 李丽,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新课程,2010年05期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影响因素;保障措施
食品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的健康与生命质量很大程度上由每天接触的食品决定,因此人们向来十分注重饮食的质量,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食品安全成了近几年来十分热门的话题。下表展示了一份关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现状满意度的调查:
表1 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现状满意度的调查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来自于多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行业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的食品五花八门,安全事件也随之产生。从最初的食品原材料的采集,到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流程,卫生保障的手段,到食品经营企业的处理,甚至于购买的居民对食品的不当处理,都有可能因为疏忽或只顾眼前的利益诱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一、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1)环境污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兴事物层出不穷,这些新产品不仅在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步伐。但是这样的发展,在人们消费和使用完各种产品之后,各种不当的处理同样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烦恼的污染,各种各样的污染通过人们日常接触的水源,日常在室内外呼吸到的空气,还有接触到的被污染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也影响了日常的食物,这些食物给我们的健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伤害,因此环境的恶劣变化给我们的食品埋下了众多不利的影响。(2)化学产品。一个是在食品的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自身的利益,获取更大的销售额,往往会利用化学手段在食品的外观和口感上进行改进,但是此类化学物质的摄入将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是来自食品本身的农药残留,不少水果和粮食在种植的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喷洒了大量的农药,在使用时如果不加以处理仍然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3)生物污染。食品的保存涉及到如何对其进行保险,在这样的工序中如果不加以严格操作,食品将极有可能缩短保质期,例如水分和空气的进入会滋生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和各种病毒,这样的微生物不仅对人具有一定的危害,严重的还有可能引发各种传染疾病。(4)生活习惯。食品安全问题同样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快餐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快餐食品不仅从营养上不能够满足于基本的摄入需求,同时不健康的加工方式同样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
二、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1)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的知识目前还未能够进入多数人的生活,安全的食品摄入需要人们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学会保护自身的健康,社会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告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2)健全食品安全法规。为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必须尽快出台详尽的安全法律和严格的质量参照标准,将社会的食品生产到经营具有安全的保障。同时需要国家更多地关注到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全面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证食品的使用安全。(3)增强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的标准执行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食品的相关参数进行测试,因此,国家需要大力研发新型的安全检测仪器,推出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将食品安全的标准更加细化,检测执行更加准确化,培养出严格化、专业化的检测标准和高素质的检测人员。
总的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它的原因来自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人们从自身出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食物处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预防,也需要社会从知识宣传到法律法规的规范以至于安全检测的手段进行全面开展,真正做到保障人们生活的食品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 考 文 献
[1]戴洪柱,伍峰.对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思考[J].北京:中国卫生产业.2011(4):112
[2]刘宪芝.论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及防治措施[J].郑州: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7):97
[3]刘洪利.浅谈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北京:科技资讯.2010(28):228~230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是其心理性格逐渐成形的重要阶段。本文以心理健康课如何在课堂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探讨对象。
一、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种种的诱惑迷惑,致使很多高中生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今通讯设备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普遍流行,网络信息环境普遍应用,高中生能接触到不良不健康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高中生自我约束力差,往往被这些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今情况是社会因素及周围实际环境大体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就不是很完善,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和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周围人的环境及各种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沟通,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渡时期。
2.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阳光健康的,但同时是脆弱和敏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开始阶段,但是该阶段他们的身心状态发展还不够健全,做很多事情容易操之过急,心理波动比较大,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情绪低落、心理抑郁、意志消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其性格的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是面临高考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自身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接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本身就很严重,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同时这是很多高中生形成心理性格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教育。
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本身就比外国国家起步晚。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只会一味地死读书,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民行动,一同教育。不只是学校,社会方面、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避免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校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沟通,多多鼓励和指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措施。当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忌对孩子的溺爱,这往往会害了孩子。要对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对于错误及时纠正,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多鼓励孩子到社会中体验生活接受历练,进而提早结束青春期,在思想方面尽早成熟。社会方面,要减少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把不良信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所以,只有在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协调合作之下,才能够使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由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具个性与特点,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该阶段,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为以后再出现该类似的心理问题做参考,还能够起到尽快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作用。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良好的表现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普遍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往往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每当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或者困难时就很容易崩溃,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所以,社会各方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积极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实例表明,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实际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成熟。
总而言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智商情商双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及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只有结合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才能够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高校环境建设
-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