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结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板结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壤板结的原因

篇1

1、根系能力下降。土壤如果出现板结现象的话,那么会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导致作物根系氧气变少,对根系的呼吸作用造成严重影响。呼吸作用下降,根系可提供的能量自然也会因此下降,对作物的生长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土壤板结还会阻碍作物的根系下扎,完全板结变硬后甚至无法下扎。因此边会影响作物根系吸收土壤下层的有效养分,导致营养浪费,将其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最终造成产量下降。

2、造成缺素症。土壤板结还极易导致植株出现各种缺素症状,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导致植株产量与品质下降,将其种植效益。很多时候种植户觉得缺素就是土壤中缺乏这种营养元素,但是如果是因为土壤板结造成的话。那么则是因为土壤酸碱度不适或者是土壤水分不均匀而导致作物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所造成的。其中常见的有缺氮、缺磷、缺镁等各种缺素症,缺少任何一种营养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3、土壤板结原因。导致土壤板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如果土壤质地粘重的话,那么因为土壤中毛细管不多,通透性差且保温能力不强。在遇到雨季之后,土壤的团粒结构被破坏,从而板结。或者也可能是化肥施入过多,有机肥施入过少造成土壤板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都极易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现象。例如塑料废弃物污染、镇压翻耕过度等,都是造成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多注意。

4、如何防止土壤板结。土壤板结一般要以预防为主,在施肥时,要注意提高有机肥的施入量,最好是能够进行秸秆还田。因为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内的腐殖质,还可提高土壤内团粒物质,改良土壤结构。协调土壤内各种物质的平衡,增强土壤的保水保墒性能。然后还要控制好化肥施入,做好整地工作等。最重要的是进行保护性耕作,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在土壤空气流通、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蔬菜根系发达,毛细根多,蔬菜根系吸收旺盛,对养分的吸收量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转化也快。如果土壤透气性不好,则根短而粗,毛细根减少,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降低。另外,土壤通透性差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也很大。氧气充足时,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高;氧气缺乏的土壤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可产生甲烷等有毒气体,危害蔬菜根系,易造成根腐病发生。所以,提高土壤透气性是棚室蔬菜高产的基础。

2棚室土壤透气性不良的原因

2.1施肥不当,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土壤含氧量下降。造成土壤板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通透性变差,氧气得不到及时补充,阻碍根系正常的呼吸作用。试验表明,土壤中的氧气含量要保持在10%~15%时,才能保持根系正常生长需要,如果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低于5%,新根基本不产生,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当土壤中氧气含量低于3%时,根系生长停止,并逐步死亡。

2.2全棚地膜覆盖阻碍气体交换,导致土壤含氧量下降。深冬季节,不少菜农一味追求降低棚室中的空气湿度,种植行连同操作行一起覆盖地膜,这种做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降低了空气湿度,减少了病害发生的几率,但是,全棚进行地膜覆盖,严重阻碍了空气与土壤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土壤和二氧化碳散出土壤都受到阻碍,导致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少,严重影响到根系的呼吸作用,最终导致蔬菜的生长受到影响。2.3有毒物质积累,影响微生物活性及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在很多地区,棚室常年连作,导致土壤的理化性状恶化,肥力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日渐积累,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明显减少,影响了土壤中氧气的含量。

3解决土壤中氧气含量不足的措施

3.1注重有机肥的施用。人畜粪便、秸秆、饼肥等有机肥,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

3.2中耕锄划。勤划锄,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第1遍划锄是在定植后3~4d,待地表不干不湿时进行。第2遍是在定植后7~8d,也就是在浇第2遍水后进行,目的是改善土壤墒情,促进根系下扎。第3遍中耕在吊蔓前进行,蔬菜蹲苗后10d左右,发现土壤干旱时就可进行浇水,浇水后2~3d,地面呈半干半湿时及时中耕松土。

3.3操作行铺秸秆,避免全棚覆膜。操作行铺设作物秸秆,这样既能降低空气湿度,又能避免农事操作踩踏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透气性,作物秸秆可用麦秸、玉米秸等。

篇3

关键词 圈肥;玉米生产;应用优势;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3;s1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04-01

冗渡镇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带,山区小气候明显,玉米是冗渡镇山区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和发展畜禽养殖的饲料主粮,圈肥是农民发展畜禽养殖的副产品。利用圈肥种植玉米、利用玉米从事畜禽养殖,形成循环产业链发展,是山区农民多年的生产发展模式。从当今追求食品的原生态、绿色环保质量看,传承和开发原生态发展模式——使用圈肥搞好玉米及其他农作物产品生产、利用玉米及其他农产品从事畜禽养殖工作,实现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搞好圈肥使用的科技推广工作,对于提高玉米种植效益指数、增加绿色食品生态环保指数、指导当前的玉米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玉米种植低产的原因分析

山区玉米生产工作,大部分在山间坪子地、坝子地和岗坡旱地开展,玉米常年单位面积产量一直徘徊在5 250~6 300 kg/hm2,甚至部分地块产量不足4 500 kg/hm2。无法接近良种大田高、优产量数据的原因,排除恶劣自然气候因子外,是农民一贯依靠土壤原始肥力和长期重施化肥、忽视圈肥施用工作造成的。生产中过分重视和提高农产品植株长势,忽视了培肥地力,没有实现土壤长效肥力搞好下茬农作物生产,造成土地越种越硬、越种越瘠薄,较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结实效果,从而形成下茬农作物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此种状况在专业术语上称为土壤板结和地力退化。板结的土壤和退化的地力,表现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透气孔度的严重缺乏,在种植玉米过程中,从玉米植株生长性状表现可以看出,基肥施用圈肥、施用化肥或圈肥与化肥混合施用中玉米苗长势的优劣以圈肥与化肥混合施用作基肥的玉米苗长势最好。因此,在山区大面积玉米种植生产上,使用圈肥与化学肥料配合作玉米植株基肥,一方面对于满足苗期植株营养需求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板结效果显著。

2 圈肥使用前处理方法

圈肥在使用前处理,利于杀灭圈肥有害病毒菌和产生有利农作物生长的微生物菌落。

2.1 堆肥发酵

将圈肥从畜禽圈舍取出,经过摊晒去除多余水分(以手捏有水珠从指间溢出而不连续滴下为宜),保持水分在25%~30%,然后堆于平整地面或靠墙堆叠成圆头状,上面覆盖草帘或塑料布,让其自然发酵7 d左右,再翻堆将外面层发酵效果较差的翻入堆的中心部位再次发酵7 d左右,打开以肥粪灰白、微生物菌落明显、粪肥体物质松软,此时可以作为农作物种植基肥使用最佳[1]。

2.2 沤制厌氧发酵

首先建好发酵池,将生鲜圈肥放入池中,加放一定量的水,使水面溢过池中圈肥,然后用无孔、完整塑料布覆盖于水面,做到全密闭,发酵7 d以上(即简易沼气发酵法),有浓的甲烷气味道溢出为佳,此时取肥液作为农作物基肥或追肥均可[2]。

3 圈肥施用的优势

3.1 施用圈肥可以改善土壤板结问题

玉米从播种至发芽阶段,其种子胚芽和胚乳贮藏的营养完全可以维持苗芽生长出土,如果土壤板结,不利于植株种苗出土生长,施用圈肥可以达到增加土壤基肥和增加土壤透气孔度的目的,也能够改善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问题[3]。玉米从抽生心叶期间就需要由根系吸收土壤中肥料供应生长到籽粒成熟、秸秆老化。整个生长过程,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主要矿物质元素和微量矿物质达10种以上,主要矿物质元素有碳、磷、钾3种;中量元素有镁、硫、硅4种元素;微量矿物质元素有铁、硼、锰、铜、锌、钼和氯7种元素。而圈肥有机物经过微生物降解,能够分解出多种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单质,可以较大程度满足玉米营养生长需要。

3.2 不同生长期玉米植株对肥料养分的需求不同

从出苗至拔节,对氮、磷、钾养分需求量不大,一般种子及土壤内氮、磷、钾含量基本可以供应;从拔节至开花期间,需要氮、磷、钾养分比为1.2∶1.5∶2.3;从开花到玉米籽粒成熟,玉米主要需要氮素养分和磷素养分,对钾养分需求极小。玉米在三叶期,磷素营养从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氮素营养比磷素营养从种子向土壤的临界

转化稍后。肥料最大效率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此段时期土壤肥料的供应贫富情况直接关系到玉米产量的高低。因为此段时期是玉米吸收营养最快最大的时期,需要增施尿素、碳酸氢铵等速效氮肥,配合土壤圈肥残留,达到玉米植株充足肥源供应,玉米增产效果才能最明显。

4 圈肥与化肥配合使用的优势

在玉米生产上,讲究“基肥足、追肥勤”,施足基肥是为植株根系生长提供大量营养和微生物菌落,追肥勤是避免一次性大量追肥造成烧根、烂根现象。圈肥与化肥配合使用,能够较大程度满足玉米植株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对土壤肥力的补充。圈肥最大特点就是改善土壤透气性能,其中的部分微生物种类能够直接吸收和分解化肥,而植株根系能够从微生物中吸收营养成分,避免了直接吸收化肥造成的烧根、烂根现象发生。因此,在玉米生产上,圈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可以有效避免在过量施用化肥时对追肥中玉米植株的伤害。

5 玉米生产上施用圈肥与化肥配合的效果

有机肥即是圈肥的代名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我国肥料工作的长期方针,其意义在于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4]。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机肥含有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而化肥所含养分除复合肥外,较单一。有机肥与化肥所含养分、种类各不相同,配合施用能实现土壤肥力的长短互补。二是有机肥肥效慢而稳,当季利用率低,但后效长;化肥多为速效肥,易被作物及时吸收,肥效快,但不持久。两者配合施用,可相互弥补不足。三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化肥中的无机氮可提高有机氮的矿化率,有机氮能提高无机氮的生物固定率。增施有机肥在于养地,增施化肥在于用地,两者配合有利于作物高产与稳产。

6 参考文献

[1] 胡启山.厩肥的主要作用及高效施用技术[j].科学种养,2011(7):62.

[2] 齐向阳.怎样合理施用厩肥[n].今日信息报,2003-04-02(6).

篇4

[关键词] 山药 抗重茬 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96-01

山药是蔬菜的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保健品之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药材,它可攻治腹泻、咳嗽、糖尿病、肺虚以及慢性肠炎等疾病。富源县十八连山镇是山药种植的适宜区,大部分村委会都可以种植,自2011年罗次山药引种试种成功后,经过6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左右,并且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山药种植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据调查统计每亩可产山药1000-1500千克,按每千克市场价8.0元计算,每亩毛收入8000-12000元,扣除每亩生产支出2100元,每亩净收入可达5900-9900元。2016年全镇完成山药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平均每亩可得8000余元的产值收益。

山药是重茬敏感作物,重茬可导致山药长势弱、抗性低、易早衰、块茎不膨大、产量 品质下降。据统计,一般山药种植后第一年重茬种植导致减产20%,第二年重茬种植减产40%,第三年重茬种植减产幅度可能达到50%以上,严重的甚至绝收,重茬种植导致减产减收一直是困扰种植户的一大难题。

1 山药重茬减产的原因

经过调查发现山药重茬减产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人们常年种植山药,导致种植地块的土壤中病原体积累,就会导致山药患上根结线虫病。这种病症主要体现在山药的地下块茎部位会产生奇形快状的瘤状物,这些瘤状物相互重叠以后会聚集成为体积更大的瘤状物,之后块茎的颜色变为黄褐色、进而变为深褐色,然后块茎逐步腐烂,最终导致山药的繁茂性降低、产品品质下降、产量减少。一般病症轻的会减产百分之二三十,严重的会减产百分之七八十。

1.2 造成山药重茬减产的原因还有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是造成土壤板结的重要原因。化肥的主要成分是含氮物质和含磷物质,长期使用含氮量多的化肥会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然后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导致了土壤板结。而含磷量高的化肥则是通过与土壤中的钙镁离子结合形成难溶物磷酸盐,从而造成了土壤板结。

除此之外,若是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多年种植山药,会加重此地块土壤的营养负担、土壤贫瘠,山药无法吸收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资,从而导致了山药的生长势头小、病症多样以及产量降低。

2 山药抗重茬高产栽培技术

2.1 合理轮作

种植山药的地块,连续种植一至二年以后种植玉米、烤烟等其他作物,可保持土壤中营养物质的交替供应,还可以维持土壤的酸碱平衡。这是一种最简单且有效能减少山药根结线虫病发生的方法。

2.2 种子处理

对于预留作为种子的山药一定要认真检查它有没有病症,如果发现根茎有伤口,一定要对伤口进行药物治疗和消毒处理。消毒的方法是在种子的截面处涂抹石灰水,之后将种子放置在阳光下晾晒,这样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也可以增强山药种子的抗病性。

2.3 药物防治

提高山药抗重茬产量的栽培技术是进行化学防治,采取的药物主要是米乐尔颗粒。具体使用方法是将米乐尔颗粒撒在种植山药的土壤表层,一般是在种子下种之前,在距离表层10厘米左右深度的土壤层,将米乐尔颗粒与土壤充分地混合均匀,然后种下山药种子。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化学药物用完之后一定要做好残余物的回收工作。

2.4 种生物防治

一般采用的生物农药是北农爱福丁乳油生物农药,在种植山药之前,将定量的北农爱福丁乳油生物农药与一定比例的细沙土混合均匀后撒在土地表层,然后耕种,让生物农药与细沙土的混合物置于土地的表层深度约10cm处,农药和细沙土的混合比例是前者采用450D500ml,后者25D30kg。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疗效好,见效快、并且持续时间长。同样用药后一定要做好残余物回收工作,以免造成乐氐幕肪澄廴尽

2.5 种合成气发酵工艺

此方法是充分利用合成气发酵工艺提高土壤的营养含量,这种方法条件也比较温和,需要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它的原料来源特别广泛,既可以是单一的专门的原料,也可以是多种原料的复合物,比如腐烂的植物,人们平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等都可以是生物合成气发酵工艺的原料。利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实现废物的重新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它不需要昂贵的酶物质,也不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过程比较简单。

为了获得高产优质山药,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能动作用。首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力争做到三到位,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地对种植户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性、科学性、专业性的指导,具体做到从山药播种到收获的每个环节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对于农户们在种植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予以及时的纠正。其次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要定期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并发动农户积极地参与进来,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三是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带领农户科学进行山药种植。

3 小结

山药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肥大的块根供人们食用,具有较好的食品保健功效,另外种植山药效益比较好,种植户收入高。本文重点分析了山药重茬减产的原因,然后针对此原因提出了山药抗重茬高产栽培技术,可大大减轻山药虫害的发生,并显著降低了山药病害发病率,提高了山药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提醒种植户在追求农作物高产和效益的同时也要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做到种养结合,实现耕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元春,汪燮卿,依伟伦.关于山药栽培技术的探究[M].北京:中国能源出版社 ,2008;106―110.

篇5

关键词 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6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33-02

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黄叶茎枯病或凋枯病,是棉花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滨州市滨城区乃至我国均普遍发生,遇干旱年份,其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超过其他棉花病害[1-2]。棉花红叶茎枯病是由缺钾引发的生理性病害,发病的植株维管束颜色一般不变,可与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发病症状相区别。

最近几年,高土镇的种植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广大农户的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较少,而旱地作物特别是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而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未跟上,因此棉花在不同生育时期红叶茎枯病发生的几率较大。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田间管理措施不当及天气长期干旱。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导致了棉花减产,减产的幅度达到20%~30%,病害严重发生的田块,减产幅度可达50%,甚至有些田块绝收,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现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病症状

棉花红叶茎枯病为一种非侵染的生理性病害,其发生的症状:自叶片的下部逐渐向上部出现,叶片逐渐由暗绿变为黄色(除叶脉的两边仍为绿色)。该病开始发病的部位主要为主茎的顶端或果枝的枝梢等,按照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发展的顺序逐渐发病。发病初植株的叶片表现为暗绿色,叶肉表面的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刚发生为黄色),叶质的厚度增加,质地变脆,出现皱缩反卷的现象,叶脉之间有黄色的斑块出现,但叶脉的颜色仍为绿色,后黄色的斑块逐渐变为红色,最后整片叶变为黄或红色,叶柄逐渐失水,表现为干枯,最后完全脱落。在自然的条件下,不同的棉田具有不同类型的表现,主要有红叶型和黄叶型2种,多为红叶和黄叶兼有,在同一株叶片上,也可有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来。发病的植株个体矮小,所结的铃不仅数量少而且体积小,吐絮时间早,纤维品质差[3]。

2 发病原因

2.1 耕作及种植制度的影响

棉田的耕作方式较为粗放,导致了土壤透气性差,出现板结现象,不利于棉根的生长发育;滨州市滨城区由于地质等原因,部分地块多年来连续地种植棉花,导致棉花减产。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不断地增加棉花的种植面积,且地面上覆盖1层地膜。棉田在播种时耕层过浅,即常说的棉花播种免深耕、粗放耕作播种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棉田土壤板结,通透性不强,严重影响了棉花正常生长过程中肥料的吸收剂养分的疏导。此外,不同的品种发病程度不一致,应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及时间。一般前期长势旺的品种发病早、重,特别是早熟品种又过早播种,容易造成前期结铃过多而负载过重[4-5]。

2.2 地质方面的影响

地质因素也对棉花红叶茎枯病产生一定的影响。滨州市滨城区的土壤中有机肥尤其是钾肥较为缺乏,该区处于退海之地,地下水源偏碱,出现了部分砂壤土及盐碱地土地。若地势低洼、排水不及时,雨后由于长期积水,会因棉花根系发育不良及棉株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生长失调而诱发该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病发生的同时容易导致褐斑病、角斑病和枯萎病、黄萎病等病害的相伴发生,潜在的危害更大。

2.3 施肥方面的影响

在施肥上,施肥不科学也会对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土壤中缺肥尤其是缺钾肥,可导致棉花红叶茎枯病的严重发生。“懒汉施肥法”违背了施肥原则,特别是在生产规程中,往往出现基肥一次性施足,忽视花铃肥、盖顶肥的使用,在施肥过程中,偏重使用氮磷肥,忽视施用钾肥,造成棉花红叶茎枯病大面积发生。据调查,在施肥量相同、同一品种及距离相近的条件下,与深施肥的田块相比,浅施肥的田块发病提前约12 d,不施钾肥棉田较施钾肥棉田发病率增加80%以上。长时间的干旱导致了钾元素不易被棉花植株利用,促进了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

2.4 气候条件的影响

恶劣的天气条件可导致棉花红叶茎枯病的严重发生。长期的干旱后突降暴雨可导致该病的发生,长期的阴雨天气也可加剧该病的危害。滨州市滨城区的年将水量一般在560 mm,7—8月为棉花的蕾铃期,此期为该区的降雨集中期。当长期出现降水气候时,可导致土壤中的有效钾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而流失。

3 防治措施

3.1 增施钾肥,提高施肥效率

缺钾是诱发棉花红叶茎枯病的主导因素之一。在棉花蕾铃期开沟追施草木灰、人粪尿等,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的钾素。也可以结合施花铃肥,开沟施氯化钾225 kg/hm2。还可以结合治虫喷施钾肥,用磷酸二氢钾6 kg/hm2对水喷雾,重点喷在中上部叶片的背面,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对诊断缺钾的棉田,可在生长期间叶面喷施1%~2%的氯化钾或硫酸钾溶液,或用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喷雾。同时要做好棉田的抗旱和排渍工作,防止土壤过干或过湿。

3.2 加强管理,增强棉株抗逆能力

对于土壤板结的棉田,田间管理应及时地做到中耕松土,以破除土壤的板结,保证土壤中通透性能的良好。对于旺长的棉田,可选用适当的药剂进行喷雾,以有效地防止其旺长,可选择的药剂主要有助壮素120~180 mL/hm2或缩节胺30~45 g/hm2,对水750 kg进行喷雾。对覆盖地膜的棉田,应及时地将地膜揭去,以促使棉根的纵深发展。对于排水不良、地势低洼的棉田,为了有效地促进棉根的下扎,要及时做好疏沟工作,以便于对田间的积水进行排除。对早发水肥不足的棉田,应及时地做好整枝工作,为保证合理地利用棉花的养分及水分,可以适量地将早蕾摘除。此外,对于棉花常发生的病虫害,要加强防治,以保证棉株的健壮生长。

3.3 喷施叶面肥,改善棉株吸肥环境

在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病的前期或初期,可选择适合的药剂进行叶面施肥,可选择0.2%磷酸二氢钾+2%尿素+叶面微肥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重点喷施的部位为叶片的中上部,间隔7~10 d喷施1次,一般喷施2~3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棉田的施肥管理上,应做到重施花铃肥、轻施苗肥,且要保证在施肥的过程中做到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3.4 改善生长条件与防病并举

灾害性天气是此病的主要诱导因子。棉花红叶茎枯病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病害是否发生或发生轻重与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因此,红叶茎枯病的防治必须采取改良土壤、增施农家肥、注意施用钾肥、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因此,应对棉田的排灌设施进行完善,以达到排灌条件改善的目的,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为棉株的健壮生长提供条件。

4 参考文献

[1] 寇新爱.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27.

[2] 李晓清.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75.

[3] 张兴华,李捷. 棉花红叶茎枯病流行原因及控制[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7):77-79.

篇6

旱作农业是以传统铧式犁耕作的耕作方式,它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极易形成土壤的板结、地表的,水土流失严重,作物的产量没有保证。

通过我市近年来的试验、示范,在旱作农业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一、保护性耕作可大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率

凌源市属丘陵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较大,是严重的“十年九旱”地区。全市74万亩耕地,无任何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近5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2%。全市降水量少而且分布又不十分合理,基本集中在汛期这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很少降雨,由于土地板结严重,加之传统铧式犁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水土流失,降水利用率仅为57%左右,据测试,耕地土壤肥力以年平均0.02%的速度递减。

保护性耕作使旱作耕地通过作物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径流,从而大面积控制土壤水蚀的发生,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表一:

表一 土壤水分测定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同一块地,取同样深度的土样,所测出的含水量有很大差距。10cm深度含水量,保护性耕作比旱作耕作多2.9g,20cm深度含水量,保护性耕作比旱作耕作多3.1g。通过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的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2~16%。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二、保护性耕作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

旱作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当,使农田没有合理的保护,干燥疏松,休闲。全市89℅的耕地面积秋、冬、春三季于风蚀、水蚀之下,是发生沙尘环境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科学院沙尘研究所的研究,目前,“沙尘暴”的形成主要是地表细小土壤颗粒漂移的结果,发生“沙尘暴”时,天空中漂浮的尘埃,有70%来源于的农田。

保护性耕作通过桔杆、或残茬覆盖,可降低地表风速,作物根茬可以固土,秸秆可以挡土,增强了表层土壤之间的吸附力,干山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少风蚀31.86~87.1%。从而有效的减少农田的扬沙,抑制风蚀农田,防止农田沙化。是治理“沙尘暴”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秸秆、残茬腐烂以后,增强了土壤中的氮、磷、钾的含量,使土壤肥力大幅增加。据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065%,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和增加地力,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效果。

三、保护性耕作可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旱作农业的特点是耕地由于过度耕作,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地力连年下降。加之干旱少雨,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收成。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增收一直是旱作农业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保护性耕作实施免耕或少耕,在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作业成本,促进增产增收。根据我市几年来实施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情况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平均亩增产39.3公斤,亩节约成本50元,亩均节本增收70~80元,增幅达20%以上。如表二:

四、保护性耕作可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凌源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半干旱低丘陵地区,寒温带炎热型气候,干旱少雨,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土壤休闲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在粗放经营状态,降水利用率仅为57%,休闲期土壤无效蒸发失水占25%,径流损失水18%,在流失的表土中平均每吨含氮0.5~0.8公斤,磷1.5公斤,有机质56公斤。土壤贫瘠干旱、水土流失和粗狂经营的综合结果。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养分贫乏,导致旱作区生态环境整体退化,抵御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差,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农田水蚀80%左右,使土壤蓄水量增加16~19%,水分利用率提高12~16%,在实现增产的同时,还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摆脱干旱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篇7

关键词: 绿地;利用;保护

城市绿地(简称“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地建设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5大类、13中类、 11小类[1],以反映绿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绿地与城市其他各类用地之间的层次关系,满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学研究和统计等工作使用的需要。

1 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城市公园由于人流量大,人为干扰很强烈,行人践踏严重,土壤板结,密实度高,透气性降低,城市土壤容重大、硬度高、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少,土壤pH值变化较大等。郑浴等通过对重庆市主城9区园林绿化板结土壤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园林绿化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压实严重、粗骨物质多、有机质含量低、植物配置不合理、 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少等原因 [2]。卢瑛等通过对广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公园绿地表层土壤的pH值,粘粒,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肥力特性研究表明,广州公园绿地土壤以酸性和中性占的比例高,部分土壤呈碱性,土壤pH 值较自然土壤有增高的趋势;不同公园绿地土壤肥力特性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3]。而一些专类公园如植物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由于保护处理措施得当,或者人为干扰较少,很多地段基本上不受人为践踏的影响,枯枝落叶层也保护较好,土壤向着肥力逐渐增加的方向演化。

对于退化公园、广场绿地的恢复,可以通过加设绿地围栏等防护措施,设置围栏后可改变地表结构及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自然含水量,有利于有机质和养分进入良性循环。小区绿地可以将植物凋落物归还土壤,用以熟化土层,土壤性质和肥力就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曾经是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的废弃厂房,污染严重,滩涂的水系里几乎没有鱼虾和鸟类生存,但通过世博会这个契机,历经数年的建设,昔日的废弃厂房已变成美丽的湿地公园,河水清澈见底,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恢复。

2 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各类圃地,均应作为生产绿地,而不应计入其他类用地。由于常年有产品输出,在起苗时常带走一定量的肥沃表土,根层土壤肥力下降,地力消耗很大。要适当补充养分,施肥改土以增加有机质,才能达到输出优质苗木的需要。

3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其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或减弱作用,不宜兼作公园绿地使用。防护绿地受到人为干扰较少,使原来理化性状较差的土壤逐渐改善,有机质含量增加。如胡秀琴等研究表明,克拉玛依市区北郊新建防护绿地土壤养分较荒漠区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土壤N素含量增加明显;有机质及速效养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人工生态防护绿地的培肥作用减弱;土壤pH值趋向中性[4]。但与农田土壤相比,防护绿地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容重偏高,盐碱地分布地区的林带土壤pH值上升,需要加强防护绿地的灌溉、施肥、松土、土壤改良等工作。

4 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的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土壤前期受机械压实,后期人为践踏相当严重,树木凋落物被清走,土壤难以进入良性循环。不透气铺装道路,人行道树木生长易受阻,筑路时的渣砾、石灰较多,各种融化道路积雪的氯化钙、氯化钠和其他种类的盐随地表径流积累在土壤中,建筑废弃物、水泥、砖块和其他碱性混合物中钙的释放,使土壤pH值增高,树木受害,汽车尾气污染等也使土壤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可以通过改善人行道不透气铺装,铺装透气砖,增加透气性,加速养分转化,提高供肥能力;逐年减少土壤中的砾质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状;在施工中注意熟化土的保存,避免生土覆盖熟土;防止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冬季融雪剂使用,汽车尾气含量限制在排放标准之内,尽量排除废渣等碱性垃圾,改善pH值。

5 其他绿地

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需改善的区域,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这类区域对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影响较大,它不但可以为本地居民的休闲生活服务,还可以为外地和外国游人提供旅游观光服务,有时其中的优秀景观甚至可以成为城中的景观标志。其主要功能偏重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有些城中新出现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由于上述区域与城市和居民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应当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保持现状或定向发展,一般不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使用性质。

对城市绿地保护,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土壤退化的危害及其严重性的认识,同时要制订有关政策,制止加快土壤退化的行为。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调节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和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耕作土壤退化。减少土壤的农用化学品投放量。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凋、植物养分中毒及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农药和化学除草剂所带来的生物链破坏、对土壤的污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农产品污染。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壤的退化,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和健康。采用抗性较强的植物品种,做到适时施用农药;适当耕作除草,减少除草剂的用量。合理的灌溉应是依植物的不同类型和生长期,选择合理的灌溉方法、水量和时间以及使用无污染的灌溉水。(收稿:2013-03-1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2]郑浴,张艳丽,王琨,等.城市园林土壤板结机理及改良研究[J].农业学报,2011,1(2):25-29

篇8

温棚设施具有不可移动性,棚室土壤具有不可置换性,瓜农们在温棚瓜菜种植方面掌握的知识和种植技术具有局限性,种种原因导致温棚内的土壤出现许多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问题。如一年中在棚室内多茬次生产,同一种作物连年种植,同科同属同种作物连茬种植;土壤耕层浅,熟化土壤体积小,残枝、残叶、地膜杂物太多;连年连茬加量增施、重施化学肥料,施肥不平衡,有机肥不进行完全腐熟;浇水多,持水量大,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土壤通透性差,含氧量低,土壤板结时间长;土壤微生物不平衡,降解能力差,解毒解害能力弱:土壤杀虫剂使用过量且残留太多,土壤杀菌剂使用过少且用药不当,除草剂多次残留;土壤中盐、酸根离子积累太多,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抗逆性差,落花落果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商品性能低,成本高,效益差等。总结了常见的土壤问题,并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法。

1存在问题

1.1土质结构不合理

原土层存在黏重土壤、沙石土壤、砂质土壤、分层土壤、污染土壤、生土壤等;土壤酸碱不平衡、含磷量过大、病菌过多、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老化或活性低等。

1.2土壤结构不合理

耕作层和犁底层土质不一样,特别是上壤下黏、上黏下砂。土壤中有大量的残枝、残叶、残根、地膜、石块。耕层浅,耕层板结,耕层线虫、地下害虫、多年生杂草多。

1.3耕作制度和方法不合理

只旋耕不深耕,旋而不耙,旋层浅,甚至不耕,连茬种植;不深松,下层密实;不休耕,不换茬;夏天不晒垡,冬天不冻垡,春天不亮墒(垄内不见光、作物下部不通风),秋天不放墒(多次中耕)。

1.4种植结构不合理

一种瓜菜一年多茬种植,同科瓜菜一年连茬种植;同病类瓜菜、需肥相近的瓜菜连茬种植,易发生根结线虫病的瓜菜连茬种植;相克瓜菜套种或间作。

1.5施肥和浇水方法不合理

单一肥料连茬使用、同一肥料连年重复使用、同一品牌同一含量连茬使用;使用氯化钾复合肥,过量使用复合肥,只使用化学肥料:使用不腐熟有机肥或过分相信有机肥肥效;施肥不均匀、施肥浅、施肥近;撒施、丢施,施后不浇水;浇水过多或过少、高温浇水、大水漫灌;高旱冷浇、高温冷浇、用污水浇水;只浇清水或空水、不浇肥水。

1.6土壤保护方法不合理

只种植不休耕,土壤没有缓解和降解自毒物质的能力;重施化学肥料,少施或不施有机肥;干旱或湿度过大、时间较长,造成微生物存活和繁衍困难;土壤中杂物较多,改变或破坏了土壤的结构。

2土壤问题的表现

2.1重茬问题

表现为作物生长发育迟缓、抗逆性差、病害重、产量低、品质差;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差,自毒物质积累多;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含氧量低,某些营养元素过多或缺乏。

2.2肥料利用率的问题

表现为增肥不增产,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固定多、流失多、溶解少、分解少、吸收少、传导运输少,作物光合作用低:瓜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具有喜好性、偏爱性、选择性,形成元素间相互拮抗,降低肥料利用率。

2.3土壤的活力和包容力问题

表现为土壤团粒结构不适宜瓜菜根系的生长,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弱,供水供肥能力差,综合供给能力低;土壤对多余的农药、肥料、自毒物质降解慢,造成瓜菜中毒或抑制生长。

3问题土壤对瓜菜的影响

3.1瓜菜的生长方面

问题土壤种植的瓜菜发芽率低、出苗迟,苗弱、根少、根细、根弱;生长缓慢、发育晚,植株矮、细、小,叶片小、薄、黄,表现徒长或矮小。

3.2瓜菜的_花结果方面

问题土壤种植的瓜菜开花迟,花少、小、不艳、不育;授粉受精不良,结果少;果实发育晚,发育不良,果小,畸形果多,着色差,商品性差。

3.3瓜菜的抗性问题

问题土壤种植的瓜菜抗热、抗寒、抗旱、抗湿能力差,抗虫、抗病性弱,表现不健康。

3.4瓜菜的产量和品质方面

问题土壤种植的瓜菜产量低、颜色差、食用率低、品质差、上市迟,商品果率低。

4棚室土壤的改良措施

4.1间歇式客良

根据棚室瓜菜种植茬口,在每茬口间歇期快速进行部分客良,反复多次进行,使棚室土壤逐步得到改善,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

4.2改善耕作制度和方法

采取旋耕、犁耕、耙耕、深松、翻耕相结合的方法,换茬时进行土壤整理:结合换茬短时间地进行晒垡、冻垡、亮垡和中耕,活化土壤,提高土壤合理的团粒结构,充分挖掘土壤的生产潜能。

4.3调整种植结构

加强对瓜农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其种植技术,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种植结构。

4.4增施农家肥和生物菌肥

在翻耕土壤时,每茬口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农家肥5~6 m3,并增施生物菌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活化和平衡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增强土壤的供给能力。

4.5平衡施肥和增施多微营养元素

施肥前进行土壤化验,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进行配方施肥,并增施某种作物喜好的微量元素:在追肥时,多元水溶肥中加氨基酸水冲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篇9

关键词:苗木猝倒病;发生;防治

苗木猝倒病又叫立枯病,为世界性病害,发病率20%~50%,严重时80%幼苗死亡,还可危害许多农作物,是林业育苗的一大灾害。苗木猝倒病可以通过圃地选择、细致整地、土壤消毒和种子消毒等措施来预防,病害发生后可以采用硫酸亚铁、敌克松或木霉菌粉、枯草芽孢杆菌液剂进行防治。

1 症状

一是种芽腐烂型。播种后出苗前,种芽在土中被病菌侵染,引起种芽腐烂,亦称种腐或芽腐,表现为缺苗断垄。二是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期或出土后,苗木密集或湿度大,被病菌侵染,也称首腐或顶腐型。三是幼苗猝倒型。幼苗出土后,嫩茎未木质化前病菌自根茎处侵入,使基部呈水浸状腐烂,苗木快速倒伏,此时苗木幼叶仍为绿色,也称萎倒或颈腐。四是苗木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病菌自根部侵入,使根部皮层变色腐烂,病苗枯死,但不倒伏,又称根腐型立枯病。

2 病原

引起苗木猝倒病的病原有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原两类。非侵染性病原主要由圃地积水、覆土过厚、土壤板结和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茎等原因造成;侵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中的镰孢菌、丝核菌、腐霉菌,偶尔也见到链格孢菌,常见的有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孢菌中的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 oxysporum Schl);腐霉菌中主要有德氏腐霉(Pythium debaryanum)和瓜果腐霉;链格孢菌中主要有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3 发病规律

该病害多发生于4~6月,主要危害一年生以下的幼苗,尤其是出土1个月以内的幼苗最易感病,发病后也易流行。其中主要诱因有:①前作感病植物,土壤病菌多;②雨天操作,易板结,不利于种子萌发;③圃地粗糙,土壤粘重,苗床不平或太低,圃地积水;④肥料未腐熟,常常混有病菌;⑤播种不及时,过早延长幼苗出土期,过迟遇到高温导致发病;⑥种子质量差、播种量过多,以及管理措施不及时等造成幼苗猝倒病的发生。

4 防治措施

4.1选好圃地 用新垦山地育苗,苗木不连作,土中病菌少,苗木发病轻。若无新垦山地,可采用熟土或梯田育苗,但前作以栎类苗木为好。前作若是茄科等感病植物,则不宜作针叶树苗圃,或经消毒后再播种。地下水位过高或排水不良的地方不要用作苗圃。若在排水较差的圃地育苗,应开好排水沟,适当作高床,床面要求平整,避免积水。

4.2细致整地 圃地经过犁耙后,要细致平整,整地要在土壤干爽和天气晴朗时进行,以免板结。播种前,在条播沟里垫一层1cm厚的心土或火烧土,播种后,用心土或火烧土覆盖种子。为防止心土雨后板结,旱季龟裂,心土不能垫盖太厚,以不超过1.5 cm为宜。在播种期多雨的地区,覆土厚度以种子似隐似现为宜。

4.3土壤和种子消毒 一是用以五氯硝基苯为主的混合剂。五氯硝基苯对丝核菌有良好的杀伤效果,且持效期长。在以丝核菌为主要病原的地区用此种药剂做土壤处理效果好,但它对镰孢菌及腐霉菌无效,所以最好与其他杀菌剂,如代森锌、敌克松等合用。其混合比例一般为五氯硝基苯75%,其他药剂25%,施用量4~6 g/m2。将药量称好后与细砂土混匀制成药土。将药土在播种行内垫1 cm厚,然后播种,并用药土覆盖,药土的量以满足上述用途为度。二是用黑矾(也称青矾)。一般浓度为2%~3%,用量为9L/m2;雨天或土壤湿度大时用细干土混2%~3%黑矾粉,配成1 500~2 250 kg/hm2药土。三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结合整地,撒生石灰300~375 kg/hm2,对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和促进植物残体的腐烂有一定作用。

4.4合理施肥 肥料应以有机农家肥料为主,无机化学肥料为辅。施肥方式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垃圾肥和堆肥可能带菌,应堆置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4.5精选良种,及时播种 成熟度高、品质优良的种子生活力、抵抗力强。适时播种,种子发芽顺利,苗木生长健壮,抗病性能强。

篇10

1、杨梅树在北方是不可以种植的,因为水分、温度、土壤都不适合。它适合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降水量要有保证,而北方气候干燥,难以保证。

2、气温偏低也是一个原因,树苗在冬季容易冻死。杨梅喜欢质地松软的壤土,北方地区土壤容易板结。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