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

篇1

 

015年起,湖南航空产业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黄花国际机场第二条跑道即将完工,T3航站楼即将开始建设。而基于区域经济和民航产业新的发展趋势,按教育部最新的高职专业目录,将原航空服务专业调整为空中乘务专业。其专业面向针对性会更强,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发及实施现状分析

 

长沙航空职院自2007年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一贯贯彻校企合作办专业的思路,已有了与深航、川航等航空企业合作的基础。校企全方位合作贯彻人才培养体系,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注重突出职业能力全面发展,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健全职业人格养成、职业精神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

 

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工作要求展开分析,目前专业教学品质提升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因素,进一步降低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转变传统专业课程按学科化课程设置的课程设置思路,不断提升对接岗位能力开展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机制建设

 

1.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学院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及情况统计等,广泛邀请合作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岗位面向。将原有空中乘务方向及地面服务方向按工作领域重新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涵盖航空服务典型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参照行业企业及IATA等行业协会岗位标准调整职业面向,集中涵盖空中乘务员、客运服务员、值机票务服务员等航空服务典型岗位。

 

2.广泛邀请民航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能手,开展专业对口岗位(群)工作分析。进一步分解岗位要素,提炼能力培养要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工作,深度分析专业面向岗位,按照航空服务产业岗位细化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服务产业价值增值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

 

对航空服务专业群涉及领域开展全面市场调研,通过对湖南机场集团、深圳航空等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的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明确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分析民航企业共性岗位任务,明确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劳动对象及工具、工作与管理办法、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等,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共性及特点,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为后续选择学习载体,及确定学习内容提供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全面掌握民航服务典型岗位工作特性,只有从岗位特性入手来开展教学改革,后续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

 

3.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归纳职业能力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1)职业能力分析。通过教师一线岗位直接顶岗形式,体验岗位能力组成要素,归纳提取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影响的职业能力,将其组合成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或项目集,这是教学实施、教学组织单元的原始素材。(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确认典型工作任务的是专业学习领域开发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工作过程载体。代表性指项目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完一个学习领域,就可完整掌握一种作业方法,或能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比如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学会BSP自动出票软件基本程序、打票操作、证件识别方法并不是一个项目,完成一次完整的旅客订票环节才是一个项目。在航空服务专业领域我们要认识到,部分工作任务是独立的工作过程环节,本身就具有典型性,但部分工作任务的甄选比较困难。这取决于任务环境复杂性、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岗位知识域的复合性等。

 

4.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方案,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包括操作标准和质量标准)、工作方法(包括工具和对象、组织形式)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典型性:学习领域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的提升和深化,其教学内容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职业能力。设计的教学与训练项目必须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2)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最终职业岗位。在学习领域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始终遵循学习领域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各层次或同层级学习领域的开发,均需明确学生前置知识要求、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基于岗位能力形成课程的支持。(3)针对性:课程项目化或任务引领化是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每个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任务环节。课程需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场景要求,并推动信息化课程建设工作,实施线下至线上的一体化教学训练接口。

 

5.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航空服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航空服务产业的相关性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航空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深度对接航空服务与管理产业群一线岗位,调整航空服务产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解构、重构专业群课程结构。按照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理念,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全方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真实模拟工作岗位,组织教学实施,构建的课程体系图如下。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引入优质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建立合作共享型课程体系。按照“职业素养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的形式,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标准、新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坚持“教学做一体”,广泛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重点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6.校企共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专业群四层次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构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习过程由企业一线能手兼职和学校专任实训教师共同指导,按照企业用工标准进行考核,做到“真实企业环境”、“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职业要求”。

 

7.建设“能学、辅教”的情境式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库。以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单位,综合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流媒体载体,建立专业群素材库。校企共同确定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框架及资源标准,建设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的一体化共享型资源库,营造灵活、高效、逼真的技能训练环境,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好地在实践中检验,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能力。依据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专业素材库的基础上,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将关联的素材参照岗位工作流程结构化组合构建项目任务(或学习单元),形成自主学习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情境式”网络课程。并将建成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同时建设包括岗位信息库、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一系列专业群共享资源并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以业集群及同行共享。

 

三、体会与思考

 

1.航空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应科学分析航空服务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充分与民航企业校企协同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2.将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作为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根据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强化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3.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阶段的教学实施和共同管理,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篇2

关键词:课程设计;创新意识;考核机制

作者简介:冯济琴(1973-),女,四川雅安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鲁进(1980-),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项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设计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21-02

课程设计是一个通过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最后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它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水平不仅能够反映课程理论研究的成果,更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计划的、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了解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前期铺垫。因此,实施好课程设计环节,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课程设计教学也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教学现状

重庆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课程设计种类较多,包括已经存在的测控电路及装置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课程设计、测控系统课程设计及精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各课程设计也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实践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近年来笔者一直参与多门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认为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设计还存在以下问题:

1.选题内容单一

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许多课程的教学计划延续多年,其课程设计内容也比较规范化和标准化。课程设计每一年的内容和方法更新较少,指导教师也是同一个或同一批人,导致每一届学生的设计理念都相差无几,限制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另外,由于课程设计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所给出的选题大部分是依据教材理论知识设计的,题目内容单一陈旧,学生不感兴趣。

2.学生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放在“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上,设计题目往往是多年不变的旧课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作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又无形地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设计中只需按题目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整个设计过程中缺乏方案构思等设计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模式中,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3.缺乏健全的课程设计考核机制

指导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管理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考核机制。如果课程设计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健全的考核手段,有些学生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设计中。同时,有些课程设计需要先修的课程较多,因此只能安排在比较靠后的学期。例如测控系统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该学期学生又忙于找工作或者考研,因此部分学生的心思不能完全放在课程设计上,这时如果又缺乏考核机制,那么就更不能约束学生。此外,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课程设计较为重视,但也有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平时不认真,最后抄袭别人的设计资料“交差”,这样势必难以达到课程设计最初预想的设计目的。

由此可见,只有对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设计从多方面进行模式改革和实践探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专业内容,同时提高其设计理念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重庆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在课程设计中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课程设计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设计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予以解决。首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同时为学生建立一条从学校到企业的连接桥梁,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课程设计选题尽量贴近企业项目,甚至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题。其次,课程设计题目一般两年或三年一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课程设计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前沿课题,并尽量选择综合性强的设计题目。最后,考虑到学生的现状,课程设计题目应难易适中,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甚至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通过指导教师审批即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的总量应小于学生人数,通常由3到5位学生一组[1]共同完成一个课程设计。

通过选择前沿和贴近企业项目的选题,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以后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充满热情和动力。

2.课程设计指导书设计

当课程设计题目选定后,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工程实际的应用需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精心组织和合理选择,从而对每一题目设计不同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而且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中,将题目细化分工成不同部分,每位学生应该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在“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课程设计中,对于某设计题目,可分为方案及原理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四部分,这四部分分别由四位学生来完成,因此在指导书就应明确每位学生的任务、目标以及完成设计的指导步骤。同时在指导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或指出有关参考书籍和资料,以帮助学生直接查阅与课程设计相关参考资料。

测控系的课程设计在改革之前是由一位学生完成一个题目,这样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题目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往往一接到课程设计任务就从心里上畏惧,进而越来越没信心完成设计,最后只能靠抄袭、拼凑来完成设计报告,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自然就无收获。改革之后一个题目分解成几个任务,相对变得简单,学生比较明确自己的目标,他充满自信,因此就有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去接受任务,同时因为每个题目都有设计指导书,学生可参考指导书上步骤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任务,达到课程设计目标。

3.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和启发学生。从查资料到方案设计、元件选择,都应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当学生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应鼓励学生刻苦钻研,自己去找资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因势利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尽可能找到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选中自己中意的题目后,在同一题目下一般由3到5位学生共同一组,同组学生虽是同一题目,但任务不同,任务之间彼此却又相互关联。这种方法和企业项目设计的步骤基本相同,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从事科研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协同完成同一设计题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可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更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4.改进管理措施,健全考核机制

由于重庆理工大学实行三学期制后,课程设计一般放在第三学期,这时学生一学年的理论课已全部结课,暑期也临近,学生往往比较散漫,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重庆理工大学测控专业的课程设计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答辩成绩、和撰写报告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指导教师给出;答辩成绩[2]占总成绩的30%,由评阅小组教师给出;撰写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评阅教师给出。

平时成绩里面应包括学生考勤以及平时在实验室做设计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学生只以撰写报告为目标,最后交差了事,根本没有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测控系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3周左右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一般都能完成设计内容。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测控系每门课程设计最后都会将所有学生进行交叉分组,答辩小组成员由3位以上教师组成。答辩过程中,学生先自述,再由教师提问,学生答辩,最后由答辩小组给出成绩,其中指导教师不参与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

学生完成所有设计后撰写设计报告,学生的设计报告教师之间交叉评阅,由评阅教师给出成绩。

因为有了健全的考核机制,学生必须在整个课程设计期间,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指导完成题目设计,参加答辩,最终撰写报告,才能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任务。因为成绩不合格考核不过的学生只能参与下一届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考核方式给学生一定压力,这种压力最终转换成学生的动力,激发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有利于将来的就业。

三、总结

重庆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已经实践两届,通过课程设计内容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指导书的设计给予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信心,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最后采用类似毕业设计的考核机制。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完成较好的学生,毕业设计必然也完成较好,到工作岗位后也能较好适应企业的工作方式。因此这些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对测控系的教学水平整体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数控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72-02

“人人有才,人人成才”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根据课程体系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来实施人才培养。因此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而言,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数控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中职生数控技能和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出来的,需要进行调研、确定岗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等具体步骤来完成。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2002 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 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显然,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政府的一项战略举措。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课程体系,宏观层面主要指课程观念、课程模式,中观层面主要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微观层面主要指教学法、考核方法、实训条件等。

二、建设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的步骤

(一)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是依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在对企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专业“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成立的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成员应有企业行业专家、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专家、本校数控专业学科带头人。

(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了建立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专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专业对应的专业岗位及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深入区内外企业,对机械行业企业技术人才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分析用人单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2.对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就业有渠道、升学有通道”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目标。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是部分中职学生的梦想。深入高等院校进行调研,了解高等院校对中职生的要求。

3.对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现已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是原有的课程体系的实践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有最深切的体会。通过对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原有课程体系的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

(三)召开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研讨会。邀请企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专家、机械行业技术能手与本校数控专业带头人座谈,分析讨论调研报告,提取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四)召开课程体系构建研讨会。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引产入教,工学交替”,涉及到中职学生的升学梦想,涉及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因此必须邀请企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专家、机械行业技术能手与本校数控专业带头人座谈,分析讨论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课程体系,确立数控专业课程。

(五)对接职业标准,形成项目化教学任务。针对工作岗位开展企业调研,明确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将教学内容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形成项目化教学任务,将知识、技能整合排序后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实施,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化实训相结合,改学科课程模式为岗位课程模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把学生分为数控车工技能方向、数控铣工技能方向和数控维修工技能方向,在校期间可以考取普通车工、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维修工等多个中级职业资格证。

(六)确立教材内容。经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对数控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研讨,确立每门教材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企业用得上的,目前社会所需的,学生继续深造所必须的内容。

(七)对课程体系初稿进行试用。新构建课程体系是否达到目标,必须进行试用。根据试用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完善。

三、新课程体系的实践

(一)“引产入教、工学交替”。校企共建“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在校实训基地建立企业的加工车间,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教学项目载体。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毕业前进入企业实习,进一步熟悉企业文化和适应企业。校企共建“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善于沟通、懂得协调、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维修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调整课程排序。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阶段和课程的重新排序。具体情况如下。

阶段 1:基础教学

实施人文、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教学,学生初步具备专业基本素质与能力。

阶段 2:校内见习

安排学生下校办工厂、实训基地实习,了解机械零件加工工作过程,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按企业方式运行,突破原有的理论和实践分割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施项目驱动教学。

阶段 3:专业教学一

实施专业知识及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调试、质量控制等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专业素质与能力。

阶段 4:生产实习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工作气氛、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结合专业目标,确定实习岗位,学以致用。

阶段 5:专业教学二

在第4阶段生产实习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提高后续顶岗实习的适应性。

阶段 6:顶岗实习

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专业对口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岗位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就业适应能力。为了保障顶岗实习有序进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编印实习作业指导书,确定实习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

按照“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学校企业一体”“教室实训室一体”“学生员工一体”,实现工学交替。

课程内容以企业典型产品为教学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进行实训场景与企业工作场景对接、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角色与师傅角色对接、学生角色与学徒角色对接,最终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高度融合。

(三)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体系涵盖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动画课件、教学视频、课堂实录、仿真实训、教学游戏、企业案例、测试习题、考核评价、网站资料等多种介质融合的纸质、电子、网络课程资源。课程体系全部上网,全学期开放。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调阅查询,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自主学习,通过网上平台进行答疑与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四)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改变单一考试评价形式,建立学校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从理论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到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改革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学习过程评价为主,考试成绩为辅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同学、教师、企业、行业多方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分阶段的评价为依据,综合评定成绩。

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进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由于没有认识到企业、行业参与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了教材就行,教材有什么就教会学生什么。对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要求,通过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调研确定了“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对本专业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引入学习课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同时将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引进学校,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同时,安排学生参加短期的生产实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在第三个学期安排生产实习,了解企业,加深对企业的认知。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中级技能等级证考核后,参加产品加工。新的课程体系依据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课程学业评价的基础上,编制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测评考核试题,邀请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实施学生职业能力多元化评价。

新的课程体系对培养数控人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培养新形势下适合企业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切实提高中职生数控技能和综合素质。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越来越多,除了具备冬暖夏凉、遮风挡雨等基本功能之外,还要在安全可靠性、经济性、耗能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商业建筑入口空间既是消费者进出商店的重要通道,也是对城市空间和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过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方面,一定要在了解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设计方法,从而达到人们的要求。

关键词: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方法

1引言

现今,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涉及面广、多因素影响的且要求技术性强的工作,所以,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一定要对涉及的相关因素展开全面考虑,尽量满足人们的要求,掌握一些设计方法,以此在根本上提高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质量。

2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特征

2.1刺激性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属于商业建筑特有的部分,其和临近街区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建筑外体[1]。所以,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必须充分体现刺激性,如感观刺激性、行为刺激性、心理刺激性。感观刺激性要求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鲜明,不管是颜色、形态,还是灯光布局均要与众不同,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感观刺激,进而明确商业建筑的本质与功能。行为刺激性就是以商业建筑入口为导向,吸引消费者进入建筑内部,从而参与商业活动。心理刺激性就是激发消费者潜在的心理需求,进而产生购买欲。

2.2协调性与整体性

在现今城市建筑中,协调与整体意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是由多种元素融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建筑入口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入口空间不管是形式,还是功能,均要与整体空间结构达成统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互相依赖的,为此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也是需要互相融合的,城市与建筑发展要达成互生,并且实现共生、互变的平衡,而入口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和商业建筑的连接点,一定要充分展现融合、共生的理念。现今,很多商业建筑都比较强调建筑形体处理手法的大开大合,以此创建整体建筑风格。一方面确保了商业空间的适应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避免了建筑形体太过碎片化与分散化。在商业建筑整体性设计中,注重将入口空间融入建筑整体,弱化建筑入口空间和建筑整体形态的差异,使得建筑形体表现更加内向性与谦虚性。此种设计在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北京朝阳门银河SOHO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没有太多强调建筑入口,而是用最简单的形式存在于灵动飘逸的建筑中,化繁为简,充分反映了功能的纯粹性。

2.3功能性与艺术性

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功能性的体现,也要充分表达艺术性,这样才可以使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结构更加完美、导向性更好、标识性更强。

2.4多样性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经常受到城市建筑、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干扰,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经常具有独特的特征,使得设计更加多样性[2]。此种多样性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业主对推广的要求,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元素越来越多样化,设计效果也越来越好。所以,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上海港汇广场入口空间设计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特征。

3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方法

3.1空间层次组织

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空间层次的组织,这样才可以实现预期的设计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一是,保证设计具有层次感。在设计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时候,需要适当融入美学,利用层次感与渐进感,让商业建筑入口空间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空间当中,从而拓展商业空间[3]。此外,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融入城市空间内容,可以让消费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拥挤压抑感,增强了商业建筑吸引力。二是,保证设计具有创造性。因为商业建筑自身具备商业性特征,在设计入口空间的时候,必然带有商业性,从而要求设计富有创造性,以此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让消费者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性与空间形态,从而实现商业建筑的无形广告效应。三是,保证设计具有开放性。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连通商业建筑内外的过渡部分,是人们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感到心理平衡与准备购物的主要空间,倘若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内设置一些交往场所与各种休憩地点,可以显著提高空间开放性,并且会给人们带来很强的亲切感与人情味。四是,保证设计更加人性化。自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在设计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时候,也要更加突出人性化,让消费者更加舒适,从而产生购买欲[4]。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细部造型与饰面材料的方式,让消费者产生视觉冲击;可以通过座椅、庭院、绿化等设计,营造浓缩的生活氛围;可以通过小尺度构件如楼梯、门廊等设计,降低空间感觉;等等。所以,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一定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与关心消费者,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舒适的空间环境。图3为某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其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概念。在人性化设计越来越突出的形势下,于20世纪初期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理念,其目的就是利用现代技术,为老年人、残疾人创设一种环境条件,从而支持其可以独立活动,可以在无需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及参加各种日常活动。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增加无障碍设计,可以满足上述人群的消费需求,不会对其产生不便,使全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平等的待遇,值得在实际设计中推广应用。

3.2软空间营造

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声环境、光环境等因素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从声环境营造角度分析,主要就是商业建筑入口为了吸引消费者而播放的一些背景音乐,在选择音乐的时候,需要保证其和建筑形成整体,能够让建筑空间产生活力、灵感、激情,从而突出整个商业建筑空间的装饰与特色,充分展现商品,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从光环境营造角度分析,其是一项具有较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工作,光的功能非常多样,在确保照明充足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光对建筑空间进行划分,善于变换建筑色彩,以此突出建筑特点。除此之外,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处理色彩搭配,在充分体现商业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提高大众化活跃性,突出商业建筑特性;同时,借助色彩突出空间表现力,通过色彩的敏感性与进退关系突出建筑空间的立体感。在保证色彩合理、科学的基础上,还要对质感予以有效处理,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质感,如软与与硬、光滑与粗糙、光泽等,从而在设计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时候,能够更好的运用各种材料,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质感,以此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所以,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不仅要注重空间生命活力的展现,也要重视和谐舒缓元素的融入,实现设计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使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更加完善。

3.3强化视觉形象

入口是消费者对商业建筑的第一印象,其会影响消费者对建筑及购物的整体印象。简单、平凡的建筑入口,经常淹没在城市的繁华当中,无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很多商业建筑均把入口设计在比较明显的部位,并且对入口形体与装饰予以强化处理,以此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带来更多的商机。通常情况下,一个建筑入口只可存在一个主元素,其他元素的设计只是为了衬托与呼应主元素,所以,在设计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主次,重点强化关键部位,以此取得较好的视觉效应。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倘若层次丰富,可以给消费者一种非常深远、充实的感觉,让视觉无法一览无余,进而给消费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属于诱惑、设计。此外,丰富的空间层次设计还可以加强空间的充实感与多样性,相关调查显示,消费者更愿意停留在多变的复合空间中。丰富的空间层次可以是反复强调视觉元素、虚实不断变换,也可以是空间组合、构架层次组合(如图5所示)等。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层次比较丰富的时候,就会显得建筑形式非常饱满与多样化,给消费者一种源于东方哲学的技巧,是一种渐进的、含蓄的、对美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均是以追求建筑美为最终目的及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商业建筑中,入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如果建筑缺少入口,也就无法使用,也不能称为建筑,最多也就是一个巨型空间雕塑。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入口空间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必须根据整个建筑的特性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在商业建筑规划设计水平逐步提升与有关探索逐步加深的形势下,优秀的入口空间设计将会越来越多。

作者:张译之 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0届建筑学专业

参考文献:

[1]陶峰.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策略[J].中外建筑,2010(09)121-122.

[2]王鲁民,姬向华.消费社会下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04(04).43-46.

[3]冯志杰.地下商业建筑出入口的空间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341-341.

篇5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绿色建筑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含义

1.1 建筑设计

新版(2010 年版)《辞海》对建筑设计一词含义的解释是:建筑设计“一般指建筑物、构筑物与室内外环境在建筑、结构、设备等方面的综合性设计工作,也可以指建筑方面的设计工作”。并指出建筑设计是根据建筑任务要求,通过调查研究,综合考虑使用功能和投资、材料、环境、地质、结构、构造、设备、建筑艺术、有关法规、施工等因素,合理拟订方案,设计成建筑单体或解体的图纸文件。根据以上解释,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是: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建造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要求,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通盘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和措施,经过设计计算,最后用图纸和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图纸和文件,作为备料,施工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同时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我国从20世纪 80 年代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以往“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思想原则,“功能决定论”的设计理念,已逐步发展为“要求考究设计技艺、重视表意和追求建筑艺术”等创作思想和观点所代替。设计观念的转变无疑对整个建筑市场,特别是建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并会极大推动建筑设计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向前发展,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城市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辞海》所给出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在《市镇设计》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城市设计的目的是“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建筑环境,使人们感到舒适、方便、安全、愉悦和融洽。”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城市体形空间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就要首先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城市设计就是合理地处理好这些空间,使之协调发展。其具体内容应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城市地下室空间设计;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城市水、电、煤气等设施空间设计等等。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城市建筑设计,包括各种公共建筑(例如商店、宾馆、办公楼、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影剧院、文化宫、书店、医院、体育宫、广播电视中心等),以及各类工厂建筑、市民住宅建筑等,是城市人造环境的主体,这些城市建筑不单具有供市民生产、生活、居住和公共活动的功能,而且还是一种人文资源,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因此,城市设计必须紧紧围绕以下任务进行:一是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二是要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生活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三是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综合各专业的需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四是要从实际出发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是城市设计要做到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和完美。在设计风格上要具有特色,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综合效益上力求最佳。总之,最终能为城市发展锦上添花,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二、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有着十分密切和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各自的独立性。谈到两者关系之前,首先又不能不提到城市规划,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前提。《辞海》对城市规划一词给出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包括拟定城镇发展的性质,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研究工业、居住、道路、广场、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文教、环境卫生、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等的建设规模、标准和布局;进行城镇经济建设的规划设计,使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合理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城市设计正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和落实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城市设计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它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并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来实现的。

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城市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布局等。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任何细小局部,设计师都不能放过。而建筑设计则往往只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或一些建筑群体,缺乏对城市空间总体把握。

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协调好,像世界著名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要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以及园林、绿化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城市设计并不直接设计建筑,但是却对其区位、布局、功能、质地及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建筑设计应认真考虑和研究这些合理的要求,因为无论是城市的空间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存在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已经顺利开始,今后城市建设的任务会更加繁重,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显然,作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工作任务也会越来越重。与此同时,市民们对人居环境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篇6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设计流程

中国地铁正走在高速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前十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已基本完成地铁网络化建设,并向后网络建设时代走去。在这期间,地铁公共空间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规模工业化的建设方式逐步完善。但就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现状来看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展开进一步探讨,促进地铁设计更加完善。

一、地铁公共空间设计

地铁网络是一个潜于地面之下的城市空间,乘客对于地铁网络宏观意象的建立,主要通过熟悉的车站作为参照物构建起来,同时与地面中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相对接,以此作为认知地下城市空间的基础。借用设计学语言,我们可以将地铁网络意象描述成“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在地铁网络中,地铁车站好比一个个点,地铁线路好比一条条线。地铁车辆在同一条线的点与点之间穿梭,形成了线路运输的基本功能。

点与点之间特定的方位和逻辑关系,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单位。线与线交叉所形成的点,即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1]。通过两线交叉点、三线交叉点或是更多线的交叉点,实现了线路之间的沟通,使得交通运输的单线概念扩展到网络概念。有时我们通过不同线路的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城市地铁的网络功能。地铁网络中“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形成了地下城市的基本空间构架,也为我们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时提供了宏观依据。

从宏观认知上来看,乘客对于地铁网络空间意象的建立包括三个层次,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意象、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象、地铁网络的总体意象。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战略依据,是根据乘客建立地铁网络意象的三个层次出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车站层面、线路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流程管理

(一)地铁设计专业的流程衔接

根据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时间轴,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车站建筑设计阶段、车站装修设计阶段、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是车站建筑设计,主要对车站空间规模和形制、内部功能及人流引导方案进行设计,其间装修设计跟进并作出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是车站装修设计,主要完成车站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面设计,同时组织地铁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与协调工作。此时,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和商业设计、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在装修设计的总体协调下分头展开工作,并达成相互协调的空间关系。由于地铁各专业系统数量庞大,协调工作量大,因此装修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管理要求较高[2]。

第三阶段是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除了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之外,还有临时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如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展览、公共艺术形象产品等,需要在长期运营中不断推进。

(二)地铁建筑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总体设计院担任工程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的工作,并指导初步设计;各标段建筑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地铁站点位置、车站结构基本形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并探讨验证其工程方面的可行性,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阶段,同样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线路上每个站点的具体落点位置、车站具体形态、车站空间最终布局、各设备管线设计等,进行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牵头指导,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进行车站建筑空间设计的详细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建筑设计总体院的指导下,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车站建筑空间的详细设计,包括尺寸、细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并落实到直接能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三)地铁装修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装修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后期服务阶段。其中,装修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各装修分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服务的工作。

第一阶段是概念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确立全线装修设计总体原则及概念方案,包括车站内部及地面出入口建筑外部的装修设计;制定线路标准站与重点站的装修概念方案;对车站公共空间内其他视觉元素(设施、导向、广告、商业、公共艺术)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概念设计文本[3]。

第二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也叫做方案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提供各车站装修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概算,以及装修通用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地下站内部装修,包括材料选择、材料的选型和尺寸、材料色彩的确定、照明灯具形式、布置和配电要求。(2)提供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井等所有附属建筑的外装修,车站周边环境景观及地面铺装(3)提供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建筑物的装修方案(4)提供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概算(5)提供运营服务设施的深化方案设计,包括售票机外形、服务中心、座椅和垃圾箱等,以及广告、商业系统的深化方案设计。(6)提供各个专业与装修设计的接口[4]。(7)提供装修通用图设计,为全线车站装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负责。在装修咨询单位的总体指导下,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进行车站装修的施工图设计,包括装修各界面的详细尺寸、材料、色彩、空间细节等,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会签制度进行控制[5]。

第四阶段是设计后期服务阶段,是指设计完成后从施工至试运营过程中,需要设计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的各项服务工作。施工过程的配合工作包括,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发生问题时,应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适当调整图纸,并将调整内容上报给装修总体单位及业主,其次积极配合施工及安装,配合设备调试。

结束语:

当前中国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关系到社会巨额投资及地铁百年运营,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论文展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地铁设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湘生.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06)

[3]刘方林.郑州地铁公共空间导向指示系统的设计探索研究[D].郑州:东华大学,2012(10)

篇7

关键词:开放式;公共空间;元素;分析

Abstract:Open public space is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a precipitation. Its appearance is not only for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perfect, also records the city unique words. Regional and historic feature here reveal a unique splendor. This paper will analyzes open public space from concept, traditional, modern, components on open public space, expectations readers have certain knowledge.

Keywords:open;public space;elemen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72-02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不论在规模或者速度上,都在以超高的速度发展。“开放式公共空间”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丰硕成果。城市人民在物质文化需求的层次上更显迫切,城市人民的物质文化建设急需加强。各大中小城市已建的、在建的和待建的集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式各样的开放式公共空间,在众多城市的核心地带和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争先冒出。这些开放式公共空间不仅凸现了城市的环境建设,构建了崭新的建筑文化风貌,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

2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在建筑和城市领域中出现了新的文化意识,即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功能至上的原则,转向重视城市空间在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和社会价值,并因其中含有的“公共”与“空间”的双重概念,而使其自产生开始即成为一个跨学科的讨论议题。城市规划学者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 (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公共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一定的社会机构运作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

3开放式公共空间的特征

“开放式公共空间”这个概念,是随着人们对城市规划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出现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城市建设中有许多公共空间的出现。虽然这些公共空间,历史上没有给予明确的专业称呼,但是究其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开放式公共空间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与人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

3.1交流的场所

交流是公共空间产生并发展的基本要素。这种特征贯穿公共空间的整个发展过程,只是在各个时期表现的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3.2权力的象征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开放式公共空间,往往作为统治阶级彰显自己权利,弘扬自身功德的地方,而将这一特征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便是广场空间。如法国凡尔赛宫前广场,权力象征占据了主导功能,权利成为开放式公共空间其最重要的主题。虽然这种特征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开放式公共空间的发展,但却弱化了公共空间的公众性。

3.3对英雄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承载着了人们的情感历史的载体,拉近了人与空间的距离。如巴黎的凯旋门与星形广场。

4 新时代开放式公共空间的特征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在继承了公共空间的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契合了新时代的一些元素,给予了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一些新的含义。

4.1社会生活交往的场所

开放式公共空间是城市开发和城市建设中人们交往的空间,是营造城市活力点的重要地段,它的存在能促进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或团体和谐共处,在公共活动中进行交流、融合。

4.2政治参与的平台

城市是城市中居民的家,每个人对行政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就使得开放式公共空间要有公开、透明和公正的特征,是公民发表平等的言论和行动的地方。

4.3多元化和包容性

公共空间除了物质空间特性上的可达性吸引力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可达性。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征是形成社会相互理解和共融、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体现了现代公民平等的特性。

4.4人性化

当今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日臻完善,人性化是现代城市的典型特征。

5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5.1形式特征要素

5.1.1形式感

人们之所以对环境产生美感,是因为环境在基本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化:或封闭、或开敞、或变化、或单调。以视觉感知为基础给人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形体暗示,形成对环境的一种认知感,从而传达出一定的形式感。

5.1.2秩序感

视觉的秩序可表明空间的位置和呼应的关系,可让人感觉到空间上的对应关系。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在组成元素上的调整,通过打破过分秩序化带来的单调和低秩序化带来的杂乱无章,使空间具备了某种张力,产生人心理上的愉悦感。

5.1.3比例和尺度

古典主义中存在一个和谐的比例――“黄金比例”,即1:1.618。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带来美感,整体或者局部比例的运用,可以带来审美上的不同感觉。通过尺度上的运用,创造出精巧亲切或高大雄伟的空间尺度感。

5.1.4装饰

装饰是环境布局的细节构成,从城市居家环境到公共空间布局的层次均有一定的体现。可以体现出地域内在的特征,表现某种独特的样式与风格。

5.2空间要素

5.2.1规律与节奏

条理性和重复性是创造韵律感的必要条件,规律是简单的重复,而节奏是在规律基础上的一定程度的变化。规律和节奏的交织运用,可以创造出富有独特的亮感而强调它的运动感,给人或是丰富或是单调的印象。

5.2.2层次性

人群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发现:休憩的人群总是想办法寻找到一个背部有依靠并可以观望其他空间的休憩处;而寻求交流的人群喜欢寻找到一个可以聚集人群的地方。根据这些规律,公共空间的布局需要在开放性上有一定的层次分级,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上的需求。

5.2.3连续性

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构图形象上的连续性,而且在给人的感觉上也是连续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完整的一个整体又是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组合形成。通过空间组织的序列,装饰元素变幻,景观元素的塑造等等产生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5.2.4时间性

优质空间的创造要建立出自己的独特记忆,也是公共空间设计的灵魂之所在。在空间表达的同时与时间感相结合,在那些容易引起人们怀旧感情的东西和新东西的对照下,容易让人产生对过去的事物的一种追忆。

5.3视觉感观要素

5.3.1光影

光影照射通过强调公共空间轮廓或者质感,表露或隐退,收缩或者延伸,引导出空间的情绪或者模糊的特性,公共空间突出表现的节点和不同层次的立体感。光影的运用创造空间气氛,加强质感的表现,强调边界,表现活力并赋予特色。

5.3.2色彩环境

美好的环境少不了不同色彩的一种搭配,通过周围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突出周围环境的美观,或给人一种建筑隐藏在周围环境的感觉,使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5.3.3边界

边界的塑造是对空间环境的一种界定,形成一定的固定场所空间感知。简单的直线边界给人一种庄重、安稳的感觉;变化的边界表现出一种活力、自由的风格,形成自然轻松的氛围。

5.4文脉要素

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文脉、历史发展过程唇齿相依。仔细深入地观察开放式公共空间,往往可以解读一座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各种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在开放式公共空间中,开放式公共空间的文化风格让我们审视过去传统精神所在,表现时代的演变和自然关系之间的变化。

5.4.1地标形式

五光十色的城市中,开放式公共空间设计通常形成突出的地标形象。在单调的城市环境中,能有一个极具代表性、充满想象力的建筑或者空间,让人感觉城市的活力,城市的精神,给人一种完整的城市印象。

5.4.2空间结构

开放式公共空间是大家都可以共同享有的地点,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自由价值,在公共空间上都展现出来。在二维、三维空间上的重要程度体现出不同物质空间的文化含义,使公共空间文化含义丰富、生动而灵活。

5.4.3场所感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展示区,是城市的最大宣传广告牌。在时间维度和社会维度上彰显出不同的场所特征。通过建筑风格以及空间形态上的控制,可以看出城市发展演进历史留下的痕迹。

5.5自然要素

5.5.1水环境

水环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风格,给人独特的视角和良好的视野。开放式公共空间的水体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的文化遗址。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喷水池、人工瀑布、水木、水体等以水为主题的装饰小品。

5.5.2土、石、木环境

土、石、木是人类居住的古老材料,反映了当今人类综合化回归的强烈愿望。开放式公共空间中的土、石、木环境,营造出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回归自然的渴求欲望,表现出人类对未来的生存环境的期望。

5.5.3植物环境

观赏植物的美观包括色彩、形态、风韵之美,并且还有绿荫、隐蔽、境界、防风、放火等使用价值。公共空间的植物环境是城市的小花园,人们穿行其中可享受到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使公共空间成为人们向往的休闲场所。

6结语

开放式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人生活方式的展示,而且是一个地区文化、环境、政治上一种巧妙平衡。开放式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它的使用者归根到底是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失去了人,它的存在便毫无意义。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所有的城市空间建设都需要回归于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黄宗仪.都市空间的生产:上海的全球化发展.台湾社会研究,2004(3).

[3]汪原.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新建筑,2002(2).

[4]张京祥,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顾朝林,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潘泽采,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国外社会科学,2007(4).

[7]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汪安民,等.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安东尼・奥洛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曾茂娟,任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王编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版社,1999.

篇8

在一座大都市中,不需要在这里居住许久,也许仅仅遇到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可以感受到她繁华的气息。然而,一个商场,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更有着城市繁荣昌盛的代表性。商场的外环境,作为城市空间和面貌综合体的一部分,在人们的视野中占据了很大的画面,因此,商业空间的活力给予城市令人兴奋的时尚精髓。

商业建筑是人们用来进行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公共空间环境。它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现代城市商业文化、城市风貌和特色的重要场所。光谷商城是结合武汉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等条件,运用相关设计理论进行的实践创作。笔者有幸参与了整个方案的室内空间设计及形象塑造,并在实践过程中对商业性建筑有更多的认识和不断地提高。

商业营销环境的装饰和布置能够创造具有魅力的美好形象,帮助商业营销环境推销商品,显著增强商业营销环境的企业竞争力。随着商业的兴旺发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业营销环境的装饰和布置需要周密考虑和巧妙筹划,又需要有高度的创造性。目前,国内许多商业营销环境,特别是大多数中小型商业营销环境和个体商摊,不具备进行豪华装饰和布置的经济实力和条件,这就需要少花钱多办事,把钱用得最经济、最有效。只要在装饰设计时能够根据商业营销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别具匠心的构思,就能获得理想效果。

2商业空间外环境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1人流体系设计

设计步行街本质上是设计人流,人流导向设计是商业步街的主体。商业步街中的业态分布和功能布局必须要尽量吸引客户经过每一个可能的店铺。

(1)以餐饮娱乐引导人流

加强商业建筑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公共空间尤其是入口空间,其开放程度越高,就越能够增进商业建筑与城市的交流,提高商业活动的亲和度和竞争力。因此入口公共空间的状态对人流引导起到关键作用。

武汉光谷商场出入口明确而集中,主要人行入口前分别设置楼梯与坡道,将主要餐饮区设置于主入口处,以西式快餐与特色餐饮为主;梅龙镇新都会在不同方向上沿城市性主干道和次干道设置多个出入口。其中城市主干道莲花南路设置两个主要的人行出入口。每个出入口都成为城市空间向内部空间的自然过渡。大拇指广场的主要人行入口设置在城市生活性主干路芳甸路上,主入口的正面对景是整个空间序列的主题核心“大拇指”雕塑。

(2)注重空间的序列化设计。步行街设计的核心应体现两点:一是如何让人长久驻足;二是如何使人走遍全程。商业步街中的人流速度最慢,人情味也最浓,人在步街中的行为特征体现为逛而不是走。通过空间序列化设计,形成商业空间中的合理人流动线与聚集点,提高商业空间的流动性以及尽可能高的商铺价值。路径、节点、边界与区域提供了开放步街的基本设计模式。

(3)减弱楼层商业系数。按照商业规律,商铺租金随着楼层的增高成倍数递减,在商业步行街设计中,在保障底层店铺最大化的商业效益之外,还应当特别注意高楼层商业店铺的商业价值,进而实现整体商铺的均好性。

2.2空间要素设计

从步行街的空间构成要素看,随着近几年美国捷得商业建筑事务所的产品在世界遍地开花,捷得的商业设计品牌也因此得到一致公认和瞩目。我们需要借鉴的不仅是其看得见的独树一帜的曲线化的布局形态,更重要的是对空间中所承载的热烈商业氛围与熙熙攘攘人流的思考。捷得定律的根本出发点可总结为:创造独特体验。在现代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体中,步行街空间往往会与机动车交通的通道发生交叉,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在交通安全的基础上使得各空间各得其所。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在人车流交叉处使用了步行斑马线与路障,保障人行与车行有条不紊。

3武汉光谷商场外环境设计

3.1武汉光谷商场外环境设计的背景

(1)武汉市洪山区光谷开发区。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6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湖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交通发达,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光谷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别称。这里是中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实力最雄厚的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及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湖北省、武汉市在全国较早进行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探索。

(2)武汉市洪山区光谷坐标城现状。随着光谷科技新城的发展和路网的贯通,日益抖落尘埃,彰显出它本有的价值。作为光谷核心区坐标性建筑及二环线内品牌物业的光谷?坐标城,将拥有15万平米多种物业形态复合型商务区,步行商业文化街自西向东贯穿项目用地,成为商务区和居住区连接的空中桥梁;而超五星级酒店、酒店式豪华公寓的入驻,西边商业大街写字楼的林立,将使它摆脱单一的物业类型,当之无愧地成为光谷工业园和科技园中心、商业和商务的核心。在这里将做到办公、生活一体化,成就居者的事业梦想的同时,亦将成就居者的生活理想。

3.2构思创意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仅仅属于我们自己的小盒子里面。我们每一个有相同或者类似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人,所有用的小盒子又被装在一个大盒子里。这个大盒子的外面可能还有无数类似的盒子,而它们又被包括在更大的盒子里……一个人最关心的莫过于这个属于自己的小盒子。生老病死,幸福和伤痛都发生在自己的盒子里。只有拥有情感的人才能幸福,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状态。在如今复杂而充满冲突的城市空间里,希望我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唤回人们对情感的放射和采集。

3.3具体设计说明

(1)空间设计

光谷坐标城位于光谷高新开发区,坐落在城市主干道关山大道和南湖大道的交叉口东南部。北接武汉(下转第150页)

(上接第177页)科技学院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西临光谷软件园,东边与光谷坐标城的居住区相邻。具有十分优良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并且有浓厚的校园气息,可谓集文化形象、投资、自然景观、运营为一体的优质地块,日益吸引着众多的投资者和居住者。并且具有非常方便的交通功能,更是光谷展示精彩的点睛之地,宣传坐标城的一张名片。

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交通的便捷,我将设计分为了空间体验区,光影感知区,自然交流区等,各个区域之间相融合,可以更好地烘托出商业环境的优势。

(2)景观造型设计

第一,景观中光谷开发区整体形象的保留。由于位于光谷开发区的中心,通过对整个光谷区的形象的延续,使光谷商场外环境保持与其它商业中心的整体性,在感觉上产生相互联系。

第二,几何符号的提炼。每个人的生活和阅历像不同的盒子的串联并联等抽象空间关系,根据这一主题的提炼,抽象出以方形为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形态,在设计中使之融合进来,并加以表现,让商场的外环境在与保持与其它商业中心的整体性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形象特色,让人在思考和回味的同时对光谷商场有一个美好的认识。

第三,创意元素的运用。外环境中可以导入一些创意元素,例如红色灯盒、带型石膏廊子等,这些创意元素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商业空间的时尚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景观雕塑,成为风景同时也成为商业活动的记忆。

(3)色彩设计

对于整个商业建筑空间色彩设计而言,也主要是采用武汉市城市色彩的主色调暖灰色。主要色系浅灰色为基调,再因其他设施的加入。在铺地设计中,遵照材质的原本色,以烘托商业建筑内部的多彩,并在琳琅满目的商业气息中起到透气作用。

4结语

对武汉光谷商场进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为了商场运营的成功,更为了给整个光谷开发区乃至武汉市增添一笔亮色。在设计中,不能忽略一下几点:

(1)以人为本。居住区商业建筑及其环境的创造,“以人为本”应该是其设计构思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检验商业环境优劣的标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并非消极被动地应付居民需求,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需求,使用者可以从设计者提供的可能性需求中去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

(2)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功能。按照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居住区商业网点的建设要大中小相结合,提高单个网点面积,发展超市和大型综合商场,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购物中心。行业结构要吃、穿、用、玩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尤其要开拓一些新兴的服务性行业。

(3)注重商业区的空间秩序。在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采取有层次、有发展的手法把人们从开头引导到末尾,在中实现富于戏剧的结束,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在以通行为主的线状商店街面上都有一定的节奏感,使街道具有整体统一性。

篇9

一、城市规划馆内部空间展示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馆是市民了解城市建设、城市历史和参观的重要场所。市民在城市规划馆里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处,一般的情况下市民会随着城市规划馆的路线参观,参观者在整体中表现了一种很强的流动性特点。换句话说,市民在城市规划馆中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以城市规划馆在进行内部空间设计时,就要尽量满足市民对参观的要求,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为广大市民提供一条非常清晰的参观路线。这一点也是城市规划馆内部空间设计首先考虑的要素之一。城市规划馆的内部空间设计还需要讲究展览的艺术效果。首先,城市规划馆内部空间既要表达出相互间的紧密关系,又要表现出不同区域存在的差异。这是城市规划馆内部空间双重性的表现。其次,城市规划馆的内部空间设计要表达出各个展示空间的时间性特点,安排好各区域间的逻辑次序,让市民在参观的过程里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理念,并对城市规划馆表现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城市规划馆的空间设计应该为市民营造在虚拟空间流动的氛围。市民在城市规划馆中参观好像在城市历史发展的时空里,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里,获得全新的体验。

二、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空间与构造。现在的城市规划是不断持续的动态活动,它继承过去、制造今天、创造明天。那么在城市化进程中怎样加强城市规划与市区的建设呢?这需要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协调好局部,规划好近期的目标。城市规划展览馆是近年城市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专业化展览馆。它以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力图完整地把城市的建设史、发展规划、城市的展望包括进来,为城市的发展创建一个市民参与和规划展示的平台。

2.建立城市品牌

城市规划馆的建设对城市自身品牌的树立和传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品牌是城市在传播城市形象中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核心理念,并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城市品牌的树立,一般是在资源优势、发展目标、政府城市规划这几方面得到体现。目前全国有很多城市都在兴建城市规划展览馆,它像是城市自己的“博物馆”。城市规划馆以城市的建设为展示的主要方面,包括历史概况、人文风俗、社会环境、地方特征、目标布局等多元化的信息。它变成了社会和市民了解城市建设信息和区位优势的场所。这样的全面展示的形式也顺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对城市品牌的树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城市品牌形象的最高层面,是城市自身个性的完美体现。从城市化的发展来看,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资源情况都是不同的,城市的规划应该注意城市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因为城市自身的个性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是自身魅力的体现。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万城一面、相似度一样的城市越来越多,每个城市自身的个性特征已经湮没在标准化的钢筋混凝土里。当下,城市的形象已经变成了热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树立自己城市的品牌。将城市自身个性特点集中起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的竞争力,也是城市规划展览馆逐渐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连接城市建设的平台

城市规划馆是体现政府政务透明的一个窗口,也是政府和百姓沟通的主要桥梁。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远远大于百姓对城市管理认知的程度。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市民是否热情参与,参与程度的高低都会影响城市建设的质量。因为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让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也是城市规划馆建设的一个目的。创建一个市民参与的平台,逐渐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会让广大市民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关心城市的建设,调动市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三、空间展示设计在城市规划馆中的表达

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探讨

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类型与功能的愈来愈复杂,结构体系的更加多样化,同时高层建筑由于高度、规模、投资与复杂性等逐步增大,结构设计所面临的对象及其所处环境、需考虑解决的问题及所用的知识日趋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难度与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大。

一、关于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模式的演变

(一)内核的形成

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 (Core)。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这是各专业共同探索优化设计的结果。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使捷。在结构方面,随着筒体结构概念的出现、高度的增加,也希望能有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剪力和抗扭,而这些恰好与建筑师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展。

(二)核的分散与分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何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同时,这种分散的多个外核的空间构成模式,也正好适用于新兴的巨型框架结构(Super Frame),使这种结构体系中的巨型支撑柱具有了使用功能。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核的移动、垂直交通、服务性房间和管道井分散到建筑的周边,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变化也是极具革命性的。它不但适应了其它专业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避难疏散,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和使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得解放。

(三)中庭空间的出现

70年代前后设计的建筑中都加入了一个十分华丽、气氛热烈的大中庭。这种中庭既起着统合空间流线的作用,又是人们休闲交往的场所,中庭中还设置喷泉叠水、种植各种植物,可创造出一种激动人心的欢快氛围。所以它一出现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很快风靡全球。80年代以后,中庭空间开始应用于高层办公建筑。受高层旅馆的影响,一些办公大楼为了追求气派和空间变化,便在入口处附设一个中庭。而随着人们环境观念的增强,以及各国政府对由于在办公楼内长时间从事VDT操作,所引发的情绪紧张,视觉疲劳和心理上的孤独感等“办公室综合症”的关注,高层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间和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成为高层办公楼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于是,在高层办公建筑中插人一个或在不同区域插入数个封闭或开敞的中庭的设计手法开始出现。

(四)底部空间的变化

早期的高层建筑多直接面对街道,从街道进入门厅,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乘座电梯至各楼层,这是高层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流线组织方式。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缺乏过渡,没有“中间领域”的概念,在人流集散的高峰期,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尽管许多高层建筑都在门厅的艺术处理上颇费心机,设计得非常富丽壮观,但是由于空间组织方面的缺陷,门厅内往往留不住人,形不成公共活动空间,而人口处也常出现人流拥塞的现象。为了解决人流集散和城市交通与建筑内部交通相衔接的问题,现在的高层建筑常常采用多个出入口和立体化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通过首层、地下层和地上的架空廊道与不同层面的城市交通网络相连接,以达到通畅便捷和步行、车行的互不干扰。总而言之,当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设计,已从单纯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进行整体的城市空间设计,其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领域的创造也日趋立体化、开放化。

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建设与城市开发的结合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超大规模的数幢高层建筑一体化建设的综合项目便再度悄然兴起。这类高层建筑设计的最大特色,就是以一个公共活动中心将高层大楼的底部连结成一个整体。公共活动中心多为一个巨大的中庭或室内步行商业街,它既是人们购物、休闲、交往的场所,又有组织内部空间流线、连接各栋建筑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部,是机动车、轨道交通和步行系统与建筑多层次多重衔接的结点。这种按整个街区统筹考虑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更进一步将城市公共空间“室内化”、“集约化”和“立体化”,空间设计的重点也由建筑的外部转向内部,并致使高层建筑群的使用空间服务于城市,预示了今后高层建筑设计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向。

二、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

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及荷载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必要时还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基础设计应有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对一些缺地质报告的小型建筑也应进行现场查看和参考邻近建筑资料。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类型。

(二)合理选择结构方案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即要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受力明确,传力简捷,同一结构单元不宜混用不同结构体系,地震区应力求平面和竖向规则。总之,必须对工程的设计要求、地理环境、材料供应、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建筑、水、暖、电等专业充分协商,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选型,确定结构方案,必要时还应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三)选用恰当的计算简图

结构计算是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简图选用不当而导致结构安全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选择恰当的计算简图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条件。计算简图还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实际结构的节点不可能是纯粹的刚结或铰结点,但与计算简图的误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四)正确分析计算结果

在结构设计中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但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不同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设计师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等全面了解。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由于程序与结构某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或人工输入有误,或软件本身有缺陷均会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因而要求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认真分析,慎重校核,做出合理判断。设计师的知识、经验还是不可映少的。

(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始终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原财”;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尤其是钢筋的直线段锚固长度;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注惫按均匀、对称、规整原则考虑平面和立面的布置;综合考虑抗睡的多道防线;尽是避免薄弱层的出现;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等等都需要概念设计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