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向出席分会的各位来宾、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防治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战略问题。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防治洪涝灾害是中国需要长期应对的严峻挑战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的洪涝灾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发生频率高。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二是受灾范围广。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三是一旦受灾,损失严重。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约有全国二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洪水的威胁。
防治洪涝灾害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目前,全国重要江河具备了防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一般中小河流具备了防御5~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能够有效应对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防洪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人与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江河行洪能力与湖泊调蓄能力萎缩,大洪水缺乏出路。二是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水风险大。三是洪涝灾害与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使得防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防洪模式受到挑战。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人类对水的约束越大,洪水对人类的破坏越强。洪水是客观存在,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在江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中国已经形成的密集人口、发达生产力不可能作很大调整。随着人口增加,人水争地的矛盾还会更加尖锐。而洪涝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洪水出路的矛盾,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政府对防洪减灾工作正在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核心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综合防洪体系,使防洪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是防洪的基础。目前,中国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但多数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预报、监测、指挥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建设,配合工程措施,提高综合防洪能力。
2、规范人类自身活动,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有效规避洪涝灾害的要求相适应。洪涝灾害表面上是洪水对人造成的伤害,本质上是人水关系不协调。因此,要从以往单纯注重防御洪水,转变为既管好水又管好人,规范人类活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尽量保护河湖水系、滩涂湿地。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地区,要根据防洪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退田还湖,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间。
3、实施洪水风险管理,使洪水带来的风险能够与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解决人多地少、水土资源需求压力过大的问题,必须承受适度的风险。中国政府开始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防洪工作中,力求通过建立健全洪水风险控制与补偿、防洪保险与社会保障救助等制度,借以分担、承受和化解洪水风险,将洪水风险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限度以内。
4、科学利用洪水资源,使洪水的资源化能够与中国短缺的水资源形势相适应。中国水资源的70%是洪水资源,洪水资源的利用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紧缺问题至关重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既保防洪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5、优化防洪措施,使防治洪涝灾害与保护江河生态的要求相适应。洪水在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科学规划江河治理方案,合理建设防洪工程,优化洪水调度,有效配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促进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或修复。要高度重视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6、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使防洪减灾管理模式与洪涝灾害的社会化特点相适应。防洪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要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避险能力,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三、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和任务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在五年之内使得重要江河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分别能够防御100年、50~100年和20~50年一遇的洪水,重点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暴潮。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任务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五大体系:
一是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优化工程布局与调度运行方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
二是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区域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加强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以及洪泛区的管理,提高水文预测预报、防洪调度和决策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和落实政府各部门所承担的防汛责任和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坚持军民联防,逐步建立社会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四是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协调各方权益,维护整体利益,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规范工程抢险、防洪调度、救灾救助、经济补偿等行为。
五是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研究推广科学、实用、先进的防汛抗洪技术、材料和设备,早日实现洪水管理技术现代化。
女士们,先生们:
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农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产业,其发展也被格外关注。而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虽然会带来更大的产量,但也会使农业产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病虫害也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威胁,因为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引起不一样的病虫灾害,这给农业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的影响
多变性是气候的最大特征,而这一特性也让农业的生产变得有些波动。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1.1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而气候变暖对农业也有着相当严重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地区经常出现较大区域的干旱,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十分严重,并且干旱面积一直都在扩大。而在我国,因为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的局势,这样一来,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而这一势态以长江以北的区域最为显著。
通过对北方干旱地区近几十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方农业生产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干旱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干旱会给农产品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且这种打击所涉及到的面积非常广。据统计,我国农业因为受到干旱影响而亏损的金额已经高达480亿元,而其中甘肃省又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1.2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影响
干旱是由于雨水过少而造成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则是因为雨水过量导致的。农业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况,而洪涝灾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节发生,它在4个季节都会突然出现然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还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且影响力较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势态也越来越严重,其所引发的台风等影响也给当地人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3气候变化带来的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也是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而在我国,每年都会有频率相当频繁的大风冰雹灾害,最多的1a已经高达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风冰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3个影响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暴雨灾害的降水量大、时间短促,但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大风则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冰雹会损害农作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1全球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最喜欢在一些温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也为病虫的繁殖与生存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不仅使病虫的冬眠时间大大减少,病虫的繁殖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使病虫灾害的势态进一步扩大。适宜的环境导致这些病虫拥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虫数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也给有关病虫害的控制部门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面对病虫害的灾难,农作物的产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温暖的气候不仅会使病虫的存活及繁殖几率大大提高,其活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而冬天作为病虫害冬眠的季节,能够降低其活动频率,但是暖冬气候的出现会导致虫害的发生期提前出现,暖冬气候会让原本难以生存的病虫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灾害的扩散率也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病虫灾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作物受此影响,产量将大大降低。
2.3地区性气候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上升时,各个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欢潮湿的病虫害就会有较高的活跃率与繁殖率,而喜欢干燥环境的例如蚜虫等病虫害的活动率则大大减少。
篇3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but the flooding also restricts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agging flood control project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the managers ar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floods an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old, causing the flood control measures can not follow up.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flood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has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 economy, but also pose a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mass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flood control in plain city, proposed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flood control.
关键词: 城市防洪;现状;措施
Key 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status quo;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71-02
1 平原城市的洪涝特点
我国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历史上河水泛滥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便于人类生产生活。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密集,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工厂企业分布集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势特征,其遭受的洪涝灾害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由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网密集的区域。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一方面城市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滥又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平原城市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积水排泄不畅,滞留城区所造成的灾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势的影响,洪水宣泄缓慢,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2 城市的发展对防洪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工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不断向扩张,同时城市空间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规模大面积的增加,也对当地的水文水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响泄洪。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滞后的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日益扩容的城市对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几年来多地大中小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挫。
3 平原城市防洪现状
3.1 防洪工程标准低,建设滞后 随着平原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人口激增,重要设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过去城市的工程设施和防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内河、堤防、排洪沟、暗涵和排灌站等,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经历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减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桥口、险工险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险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来临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排泄和疏导作用。在暴雨长期持续时,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内地面高层,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难度。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有些城市为了完善环境的需要,对通过市内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过多重视河道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 城市经济发展过快,规划不合理 由于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的不足,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过快,洪水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过速,水资源紧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滞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远思想。过多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广场的面积、道路的宽度和景观设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减灾的远见思想。特别是大面积住宅小区,只考虑容积率,而不重视绿地面积的规划;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设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渐增多。自然湿地不断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积不断减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流集中,宣泄不畅,又缺乏一定储存能力的洪水滞留区,暴雨降临时必然造成洪涝灾害。
3.3 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电力和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目前这些部门在城市防洪任务中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的沟通,各司其职,自行其事,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难以奏效。
3.4 防洪预案操作性不强 防洪预案编制人员不专业,不了解当地水文情况,不实地调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组织调度可操作性不强,抢险人员、防洪物资储备得不到落实,造成洪水到来无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抢救。
3.5 防洪除涝技术落后 防洪减灾仍停留在人海战术,抗洪救灾的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机具和仪器鲜有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洪水形势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迅速调度。防洪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不实战演习,缺乏经验。
3.6 人类对防洪减灾重视不够 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们,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长期安逸劳作,防灾意思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由于多年未经历灾害的发生,对洪水灾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主动防范意识差。对突然降临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应对,也是造成近几年城市洪水灾害中人员伤亡众多的原因。同时工厂企业也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在防洪减灾设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设施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面临洪水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 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城市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4.1 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 对原有的防洪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扩挖断面,加高堤防,拆除违规障碍。对排涝涵管及排灌站进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条件的把原属人工操作的主要区域的排灌站建设成自动化操控的高标准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随着城市的扩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标准,也难以涵盖日益发展的城市防洪要求,这就急需增加建设一批新的标准高,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工程和设施,来满足要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建议中小城防洪标准制定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点城市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 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载量。增加城区的透水面积,减少径流系数。保证城市充足的绿化面积。为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人行道铺装和地上停车场尽可能应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砖;楼顶种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园,一方面净化空气,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积面积;在沿道路两边留有适当的绿化带。
4.3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洪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过程明确划分责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洪涝发生前有预案,洪涝发生时有跟进,洪涝发生后有补偿安抚。
4.4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预案 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在城市防洪预案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安全体系。明确专业机动的抢险队,后备人员名单,畅通的通讯方式,充分的物资储备等资源。
4.5 推广先进的科学防洪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4.6 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 对地面有沉陷趋势的城市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必要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4.7 警钟长鸣,做好防范 相关部门在宣传工作上应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防洪减灾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涝灾害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警惕性,增强自救的能力。鼓励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洪减灾宣传和管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5 结束语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城市洪涝灾害又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扼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有效的防洪措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
篇4
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到天城检查指导工作。现将我县2005年汛期防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冬春、初夏干旱严重,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大雨、单点暴雨天气突出,并且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暴雨成灾,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由于受偏西气流影响,6月28日20:00时左右,我县受系统主要冷锋切变的影响,全县大范围内普降大到暴雨,此次降雨历时2—3小时,强度大,致使我县竹园、卫泸、新哨、虹溪、朋普、弥阳6个乡镇相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705人受灾,倒塌房屋34间。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1130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23160亩,其中,粮食作物8430亩、其他作物14730亩,农作物绝收2955亩、粮食作物绝收1740亩;公路中断5条,毁坏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58万元;水利设施损坏堤防5处,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灾害造成我县经济损失1393万元。
二、面临的困难
一是近年来气候异常,天气复杂多变,汛期强降水天气偏多,多局部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危害程度重。二是病险水库多,我县116座水库,有58座带病运行,所以今年的防汛任务十分严峻。三是我县财力紧缺,仅靠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对病险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费用。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困难,我县的防汛工作立足防大汛、除大涝、抗大灾的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防汛备汛,确保我县小坝塘以上水库安全渡汛,不垮一库一塘,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职责,强化水利工程防汛安全责任
为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强化防汛措施,保证各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县人民政府于6月10日专题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04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我县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二00五年防汛责任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防汛责任制,明确14件小〈一〉型水库、9件重点小〈二〉型水库、甸溪河河段和病险水库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小〈一〉型、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已在半月刊《天城》上公告;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4月28日前各乡镇都落实并公告了辖区内小型水库的防汛责任人;各村委会公告辖区内坝塘的防汛责任人;竹园、朋普两镇公告了辖区内甸溪河段的防汛责任人,接受社会的监督。层层落实,逐库到人,使各项安全度汛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层层抓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使防汛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二)抓好汛前检查,及早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4月下旬,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四个检查组分别对全县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库塘的引、放水沟、放水闸、涵、溢洪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乡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短时间内无法处理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三)以防为主,做好水利工程安全防洪预案
为使汛期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全县的水利工程按照《天城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弥政发〔2003〕45号)进行应急抢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水库制定了一库一策、一库一案的防洪预案和度汛计划,并对雷打滩水电站的度汛计划和防洪预案作了审定,编制了湖泉生态园防洪预案,同时对部分干涸的库、塘进行清淤除障。
(四)储备物资,确保安全度汛
我县防汛重点主要是甸溪河竹朋段,防汛物资大部分用于甸溪河竹朋段河堤的坍塌修复处理,其次用于库塘、沟渠的修复。目前,县防汛办共储备102立方米防洪桩,2.5万条编织袋,其他零星物资由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县供销社储备备用;按防大汛、抢大险的要求,县级和各乡镇都落实了以武装部、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
(五)抓好防洪工程建设
1、虹溪排洪遂洞工程。全长4084.21m,最大设计流量为每秒29m3/s,概算总投资2684.79万元,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截止6月30日,完成隧洞进尺2852.87m,该工程建成后,可彻底解决排涝面积3500亩,排洪量241.72立方米,能有效地保护虹溪镇33000多亩烤烟、17000多亩水稻以及部分玉米、蔬菜等其他农作物不受洪灾袭击,减少受灾年平均经济损失749.95万元。
2、甸溪河竹朋段河道治理工程:甸溪河全长170km,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竹朋段,由于河道弯道大,坡度缓,淤积严重,阻水突出,只要有大的降雨,甸溪河沿岸就不同程度受淹,灾害严重时造成10多万亩农作物受淹。2004年改河三段,由原来的2.6km截弯改成了0.8385km,缩短了1.762km,建设溢洪闸7道,过流能力达500m3/s,共投资900多万元。
3、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对病险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下达了蓄水计划,要求严格按计划蓄水,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蓄水,有效预防水库险情的发生。
(六)密切注视水情、雨情的监测预报
自5月1日以来,县防汛办针对我县的防汛情况和天气的变化趋势,及时向县气象局、乡镇水务所、3件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了解当地的降雨情况,每早8:00—8:10分收集整理各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尤家寨水文站、江边街水文站的江河流量情况,以及州县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及时通知各乡镇防汛领导小组负责人,做好防灾抗洪的准备。
(七)加强值班管理,及时沟通信息
进入汛期以来,为保证防洪信息及时传递,各乡镇和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参与值班或带班。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做到密切监视水情、雨情、灾情及天气形势,一旦发生灾情,做到及时上报。县防汛办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当遇到重大灾情发生时,及时了解详细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篇5
中国年年修水利,为什么年年闹水灾,水利是怎么修的?
社会已快进入21世纪了,防洪抢险怎么还那么落后,看不到现代化技术的影子?
所以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
社会愈发展,对灾害愈脆弱
许多人会天真地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力的增强,防灾救灾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逐年减少,乃至彻底杜绝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事实证明,社会愈发展,相对于自然灾害愈脆弱。其原因在于:
诱发自然灾害的因素具有极大的能量。人类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还不可能具备足以与其抗衡的技术和能量。据测算,最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2000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最大级火山爆发的能量又是地震能量的10~100倍,而一次台风可带来1000亿立方米的降雨。因此在遭遇大型自然灾害时人类还很难完全控制和防御它。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树立与自然灾害的思想,到任何时候自然灾害都不可能完全杜绝。换句话说,自然灾害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人类应当作的不是企望消灭自然灾害,而是学会如何适应自然灾害,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自然灾害损失将随社会发展同步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产向洪泛区集中的趋势将有所加强。我国约有1/3的耕地、1/2的人口、2/3的资产位于受洪涝灾害威胁的洪泛区内。一般而言,在沿河两岸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及水资源较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悠久,因而人口和资产的密度都远大于山区、丘陵区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时这些地区又多是洪涝灾害多发的洪泛区域。总体来说,沿河两岸地区经济发展快,逐渐形成沿江沿河经济带。城市密集,人口与资产增长迅速。而且老的城区及居民集中区大多首先选择相对安全的地域,而新的开发区、城镇新区则只能向相对风险较大的区域拓展,如低洼易涝地区,泥石流容易发生的沟口地区等,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且这些地区土地便宜,也诱使一些不了解灾害风险的人前往开发。总之,洪泛区特别是高风险地域内人口及资产的迅速增加,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在发生同样洪水的条件下,所造成的财产损失逐年增加是必然趋势。日本从1973年至1973年的10年间,由台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了一倍。我国90年代初每年由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800亿元左右,近几年都在2000亿元左右。
社会的发展将导致致灾因子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常表现为城市化,即城镇面积增加。相对洪涝灾害而言,城市化将使原有的农田变为住宅区或道路,其结果是城区周围透水地面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因而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雨水向地下的渗透量减少,在地面上流动的水量增加,使城区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表径流加大,洪水增加,灾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补充减少,使城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则更容易产生内涝。
城市现代化使其总体承灾能力降低。越是现代化城市相对于自然灾害越脆弱,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之言。现代化城市人口及财产密度大,地下设施多,立体交叉道路多。而且电、水、煤气、通讯、交通、信息产业发达,而且各自形成网络,这些网络构成了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如人体的血液、呼吸、神经系统一样。城市依赖生命线系统维持正常运行,任何一个系统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城市某种程度的瘫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一个系统出现故障还可以诱发其它系统的故障。例如,一个变电站被洪水淹没可能导致供电系统故障,由此又可导致供水、通讯、交通、信息等系统不能正常工作。1982年日本长崎大水导致交通全部瘫痪,仅汽车就被冲入大海2万余辆,其原因是这些汽车都是所谓新式“全自动汽车”,门窗也全靠电动开闭,突然遭遇洪水使电路集中的底盘被淹,结果电路失灵,门窗无法开启,汽车便如船一样漂如大海,车毁人亡。美国1993年密西西比河发生大水,使信息网络被破坏,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管理的厂矿企业及管理部门陷于瘫痪,仅此损失数亿美元。生活生产的现代化,使社会更依赖于各式各样的网络,而一旦这些网络失灵,人们将会手足无措。
当然,上面我所列举的各种观点只反映了现代社会随经济发展而因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会不断增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总体抗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如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先进的灾害信息传达技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住宅及工程建筑物标准的不断提高,都可能使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大为减少。因此在发达国家发生非突发性自然灾害时,其伤亡人数都在数十人范围内。有的国家提出:“即使发生大洪水,也不死一人”的目标,看来也是可以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死亡百万、数十万人的大水灾,但随现代化技术的进步,一般每年因洪水死亡人数已降至2000人左右。
综上所述,面对现实,我们无法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我们最大限度的努力,使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别要把减少灾害伤亡人数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措施,即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即通过修建各种防灾工程设施提高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度,减少灾害风险。非工程措施即通过各种行政、技术管理手段,制约社会的不当行为,建立与自然灾害特点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减少灾害发生时可能产生的损失。工程措施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最终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新兴科技成果,逐渐溶入古老的防洪技术
防洪技术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筑堤防洪已成定论。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防洪史中,筑堤技术、堤防抢险技术已成为我国防洪技术的主流,特别是围绕筑堤技术逐渐成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减水坝组成的堤防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防守护、岁修制度也十分完善,流传至今。但总体而言,至解放前夕,我国的大江大河都未能形成十分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标准非常低,难以抵挡较大洪水,因此三年两灾,洪涝灾情十分严重。洪水常漫及数省,因灾死亡人数常达数十万人,1939年海河水系大水造成100万人死亡。
解放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水利事业才取得迅速的发展,设立了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实施流域的统一规划和治理。在五十年的时间内建设15米高以上大坝8400余座,修筑和加固江河堤防25万公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历来以害海闻名的黄河安然无恙,全国各大江河基本能控制一般洪水,而且防洪标准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如投资大,三峡大坝建设需1500亿,一般在大江大河上筑坝投资总在数百亿;工程量大,长江的堤防建设在解放后动用土方达10亿立方米,每公里堤防加高1米,常需增加土方2~3万立方米。因此,构筑堤、坝等防洪工程体系必须以就地取材、以土石为主,难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即使如此,也需要每年数百亿元投资。由于等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欠债太多,防洪标准比其它国家低很多,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及防洪标准偏低的严重矛盾,也是近年来水灾损失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对此操之过急,也不能指望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我国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对水利的投入,并且要保持逐年稳定的投入,使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逐渐提高。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新成果,使其不断溶入我国古老的防洪技术,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防洪技术。目前在我国防洪工程中已逐渐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包括:
(一)现代通讯技术
在防洪抢险中,洪水预报、水情及灾情的迅速传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到八十年代,大部分防洪信息还要靠电话、电报、对讲机来传达。通讯速度慢、可靠性差,服务范围小,一遇汛期恶劣天气,常造成通讯中断。1975年8月河南板桥及石漫滩水库出现险情时,由于电话中断,不能及时向下游传达,发生溃堤后造成8.4万人死亡的惨剧。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光缆通讯、微波通讯、卫星通讯、移动通讯、流星追踪通讯等广泛在防洪中应用,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递。
(二)水情预报技术。
要准确预报水情,必须正确预报降雨。对降雨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实时预报。长期预报是跨年度预报,中期预报是跨月预报,短期预报一般是指近1~3天内的预报,实时预报是近1~2小时内的预报。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解决长期预报问题,中期预报的可靠性也很差,短期预报的精度不断提高,实时预报已有较好的精度。但是随着雷达测雨、卫星云图、全球气象数值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降雨预报的预见期逐渐加长,精度不断提高。对1998年洪水的预报应当说是十分成功的。在5~6月份气象和水利部门就发表了在长江流域可能发生1954年型大水的预报,防汛部门召开了全国防汛工作会议进行了紧急部署。由于在人力物力上有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98全民防洪斗争的胜利。
雷达测雨在欧美及日本已广泛应用,它可以精确地预报数小时后流域内降雨强度、分布、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等,是实时降雨预报的有力工具。
利用卫星云图通过对云层厚度、温度等方面的分析,辅以其它气象因素的判断,可以较好地进行短期降雨预报。
利用全球气象数值模型,对全球水、汽输移进行计算模拟,可以进行全球气象形势分析,再与历史上类似年份的气象形势对比分析,可以进行中、长期降水预报。
在雨情预报的基础上,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河道洪水演进,即洪水预报以及洪水灾情预报技术都有很大提高。流域产汇流模型、水文学预报模型、水力学预报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等都在不断完善。针对黄河含砂量高,河床冲淤变化激烈的水沙预报模型也投入使用。江河洪水预报技术将日臻完善。
(三)信息管理技术。
在防洪决策过程中,将会涉及大量水文、气象、工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由水利部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中还广泛地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多媒体等新技术。在北京可以及时获得全国各地的水情、灾情及有关的各类信息。
(四)遥感监测技术
在洪水发生时,对洪水的举动、灾情等实行大范围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卫星遥感、机载遥感对灾情进行实时监测已取得十分重要成果,已实现在多云天气、夜间的成功监测。监测的画面可从现场直接向北京传送。不仅可准确判断淹没范围,还可以判断淹没水深,以及淹没农田的减产幅度等,水利部遥感中心已成功地对辽河、淮河、长江洪水进行了有效的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还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准确地判断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受灾人口等。
(五)防洪决策技术
集通讯、信息管理、洪水预报、灾害监测、洪水优化调度等新兴技术为一体的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已在各大流域内逐渐形成。黄河、长江、淮河等都已初具规模,目前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正集中全国专家在制定全国防洪决策指挥系统的实施方案。防洪科学决策已指日可待。
(六)推广洪涝灾害风险图。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准确地预见各江河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工程失事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包括可能发生的淹没范围、水深、持续时间、洪水流速等。据此可推断各地域遭遇洪涝灾害的危险程度。以此为依据,可制定各地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确定防洪标准、洪水保险收费标准、堤防保护范围等,对洪涝灾害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除上述在管理方面的软科学技术进步之外,在防洪工程建设技术中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一)筑坝技术
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实行和科学管理。在混凝土重力坝建设中目前成功的发展了混凝土碾压筑坝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投资。在土石坝方面成功地应用了面板堆石坝技术和无纺布防渗土坝施工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建设超200米高大坝时,溢洪道下游的消能防冲技术我国已领先于世界水平。近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宽尾墩消能为代表的收缩式消能工以及掺气减蚀等技术属我国首例。
(二)堤坝防渗技术
篇6
我县已开始进入一个丰水周期,特别是去年全县的降雨量就大大超过常年,今年春季的气候又比较异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对此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县防汛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我县地处全市防洪排涝的最下游,两大河贯穿全境,而与下游四县的边界防洪排涝工程,多年来未进行统一治理,淤积严重且人为设障,每年汛期我县受到上压、下阻,严重影响我县积水下泄。虽然近年来我县各级在水利建设中搞了一些防汛工程,防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防大汛、排大涝、保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相当数量的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水患意识较差,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少抗洪抢险的考验,对防汛工作不熟悉、不重视。二是境内的干流工程,多年来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渠道淤积十分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抗御洪水的能力严重下降,对我县安全度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三是近几年由于受税费改革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排涝工程的治理欠帐较多,普遍淤积严重,排涝不畅。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后,原有的排涝流域发生变化,致使规划缺少及时的调整完善,极易形成局部的涝灾。四是由于农民的大局意识不强,随意填沟造田、扩种地头地边、侵占公共排涝地域,田间排涝工程已所剩无几,全县地不通沟、沟不,农田排水无出路的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防汛资金投入的不足,物料储备大多流于形式,有其名无其实,造成防汛抢险物料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防汛工程建设,清除阻水障碍
防汛工程建设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今年的防汛工作要继续按照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标准做准备,确保度汛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县级骨干排涝沟渠的清淤。
沟和沟是担负排涝的重要沟渠,目前,由于淤积,排涝标准严重下降,已影响积水和污水的顺利下泄。为保证的排涝畅通,计划于月上旬,全县统一对其进行清淤治理。
1、沟清淤(结合部沟),工程长12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2、沟段清淤(结合部公路北),工程长6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二)县乡度汛工程的清障和修复。
经县防汛抗旱办公室组织的度汛工程普查,我县排涝工程存在较多的阻水障碍、险工险口等度汛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和行政区的划分,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防指下达的清障修复任务,保证在月日前完成治理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后,并以书面形式报县防指办公室备案。同时,对辖区内的乡(镇)村排涝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存在问题务必在大汛前解决。(年乡镇清障修复任务见责任书)
(三)突出田间排涝工程这个重点。
田间排涝工程是我县防汛排涝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的重要原因。各乡镇、街道要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强有力的田间工程突击队,打通地头沟、竹节沟、枕头沟,重点解决地不通沟、沟不、一块地一块天、田间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四)搞好城市排水管道的治理维修和排水渠道的清淤治理。
根据《防洪法》城市防汛由建设主管部门负总责的规定,县建设局在搞好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汛前抓紧完成排水管网的清淤,清除阻水障碍,对低洼积水的区域一定要搞好排水管网的普查,采取措施,保证排水畅通。要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组织防汛队伍,落实好防汛物料
根据防大汛、排大涝的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防汛队伍。沿徒六乡镇,每乡镇组织防汛常备队人、抢险队人、后备队200人,负责辖区内两大河的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汛队伍要明确专人负责,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必须做到思想、领导、组织、物料、技术五到位,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随时准备参加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办法,保质保量的做好防汛物料的储备,常备物料要专人负责、定点储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防汛号料要按部门、单位、村户登记造册,落实地点、数量、品种和运输措施,保证备得足、运得出、用得上。
四、旱涝并防,防汛抗旱两手抓
旱涝并防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各级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手抓。要密切注视气象信息,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搞好河道、坑塘的调水、蓄水工作;高亢和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为防汛抗旱提供水安全保障。
五、明确职责,落实防汛责任制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抢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排大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指的规定要求,全县各级要精心准备,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街道办的排水工程由县防指负责指挥调度,乡镇、村的排水工程由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调度。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防汛安全负总责,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分管行政领导是防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包河、包洼、包管区、包建筑物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篇7
【关键词】河流治理 规划 重点 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内陆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众多的河流也使我国经常性的发生水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政府的努力治理,洪涝灾害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是其中还有着很多的隐患。因此,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更加科学的规划,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基础。
一、河流治理规划的现状
(一)治理范围有所限制
目前尽管已经把众多的中小型河流纳入规划范围内,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限制。比如一些乡镇或者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农田,在河流治理的时候要以防护为主,以及单个的项目花费要在三千万以上。因此防洪工程要列为河流治理的前期重点项目,范围也大多在城镇地段。在山区地带河流治理往往达不到条件,很少有得到实际的治理,因此分片治理就无法做到,治理的实际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
(二)治理资金难以到位
在河流的治理过程中,有相关的政策规定,中央政府发放的资金要使用在河流治理工程的主体工程中,其他可能涉及的拆迁以及占地等工程的资金都要由当地的政府解决。但是不同地区的财政问题都不同,在实际的治理中资金很难到位。当地政府往往会根据资金情况对治理规划的方案进行设计,因此会产生很多的限制。
(三)与生态要求的冲突
在治理的河流的两岸往往都会有一些自然的生态森林,在进行防洪工程的时候,往往需要拓宽河段,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河流的治理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国策也与其发生矛盾冲突。
二、河流治理规划的重点
(一)关于防洪标准的确定
中小型河流是大江大河的组成部分,中小型的河流进行治理的时候,要符合流域的防洪标准,这个标准除了需要考虑本身洪水灾害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与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一致。
河流治理需要符合流域的防洪标准,这个标准需要从安全的角度进行确定,如果已经明确防洪的治理标准,在进行再次核查之后,就可以直接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随意的升高或者降低。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河道的上下游以及左右岸的标准,对其承受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以免洪涝灾害的风险发生转移。对于跨界的河流,在治理的过程中更要严格按照防洪标准,杜绝发生水事纠纷。最后还可以进行分区设防,参考各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河流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洪标准。
(二)设计洪水成果的检查
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就是设计洪水成果,偏大会导致工程发生意外,偏小则会导致资金浪费。中小型的河流缺少其流量的数据资料,往往采用的是由设计暴雨来推出设计洪水的策略,这个办法比较繁杂,因此需要更加重视设计洪水成果的检查。
设计洪水成果的检查具体包括,计算方法、参数以及采用成果等等。比如计算方法是不是满足该方法的可采用范围以及前提;对河流上下游以及相邻的区域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收集,检查各参数是否协调一致;综合以前的洪水资料以及近期的调查成果,来进行分析对比。
三、河流治理规划的策略
(一)完善检测性能的方案
在洪涝灾害未发生的时候,水利防治工作就很容易懈怠,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治理工作缺少生机,所以在河流治理的工程中,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洪标准,制定一个可以应付突发性的洪涝灾害的高性能的方案。具体的就是每当有河流涨潮的征兆或者是水量聚集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河流工程的防洪性能的检查。该方案中还要明确对该项工作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制定该方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河流治理工作中的警惕性,保持高效率、高时效。
(二)防洪堤的设置
防洪堤是河流治理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河水暴涨超过河岸的高度就会发生灾害,对城镇建筑以及大众带来灾难。防洪堤的作用就是将河流挡在城镇建筑之外,不影响到内部。防洪堤的设置也是需要经过计划的,要根据当地河流的涨潮规律以及河水爆发的高度,综合考虑进行防洪堤的建立。
(三)工程建设标准要严格
(1)工程目标要明确。实际参考当地的河流真实情况,以此为基础建立有能力阻挡洪涝灾害的防洪堤。另外,还需要建立能够抽取水样的对应水库。这样一方面可以抽水进行节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河流的水质进行监测,防止污染现象的发生。尽力建成安全、使用、防范性能强的防洪堤以及相关的其他水利设施。
(2)水利部门要实地考察。水利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需要深入到工程施工的现场,目的是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以及数据差错进行避免,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专家进行监督工作。对于治理过程中的一切错误,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制止,并纠正完善。
(3)工程细节进行规范。河流治理工程开始之前,必须要签订严格的建设合同。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切细节,都要分配专人进行监督负责。工程中每一个环节也需要有直接负责人。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施工方进行督促,落实每一个建设的细节。此外,对河流治理的工程进行招标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选择,选出最好的施工企业进行工作。
(四)河流附近的区域服务工作要重视
一般河流的附近都是乡村,河流的治理工作直接的关系到人民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因此,不单河流的治理工作要做好,还要在工程的施工期间与村民培养良好的关系。在工程的施工期间可以选择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以及素质良好的村民,加入到河流的治理工作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还可以保证村民熟悉河流治理的重要性,以及简单的治理维护技能。
篇8
2006年5月20日,三峡右岸大坝浇筑到海拔185米高程,标志着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长江三峡工程坝轴线全长为2309.47米,坝高185米,正常蓄水175米,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设有永久通航建筑物,按“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建设,总工期为17年,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宏伟工程。
二、 热点分析
1. 长江三峡工程的区位优势
三峡地处上游山区与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上游的全部来水、来沙;三峡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第三级阶梯过渡带,长约200千米的河段落差达150米,巨大的落差和水量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坝建设地位于西陵峡三斗坪,地质构造稳定坚固,地形地貌便于建坝。
2. 长江三峡工程兴建的必要性
(1) 防洪需要。长江中游滞洪、泄洪能力弱,涝灾频繁,因此,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2) 开发水能资源的需要。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加快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长江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峡电站所提供的电力将大大增强我国能源的供给能力,缓解华东、华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少大气污染。(3) 改善航运条件的需要。长江航道对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物资流通、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有着重要作用。三峡工程将会使大坝以上川江段水位提高、大坝以下中下游水位季节变化变小,从根本上改善长江航运条件。(4) 发挥长江三峡综合效益的需要。三峡水库可调节三峡库区的气候,也是极为理想的水产养殖区;“高峡出平湖”的优美风光和沿途众多的名胜古迹将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巨大的库容和增高的水位提高了灌溉能力,也保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对于解决水资源的不平衡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之,三峡工程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3.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应注意的问题
(1) 妥善安置百万移民。国家采取了开发性移民方式,坚持就地后靠和远迁相结合的原则,做好移民搬迁工作。(2) 应采用“蓄清排浑”的水库运行方式防治泥沙淤积。(3) 预防可能被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4) 对文物进行抢救性搬迁、发掘和保护。(5) 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6)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环境的改变对中华鲟、白鳍豚等生物的影响降到最小。
三、 试题链接
2006年10月27日, 三峡水库提前一年实现蓄水156米,实现“高峡出平湖”的目标。回答1~6题。
1. 对图1中字母和数字所示区域的名称判断正确的是
A. a瞿塘峡b巫峡c西陵峡 ①三峡水利枢纽
B. a西陵峡b巫峡c瞿塘峡 ②葛洲坝水利枢纽
C. a瞿塘峡b西陵峡c巫峡 ②葛洲坝水利枢纽
D. a巫峡b瞿塘峡c西陵峡 ①三峡水利枢纽
2. 下列关于三峡工程的区位,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处长江上中游山区与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
B. 位于长江中游宜昌附近
C. 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第三级阶梯过渡带
D. 三峡大坝建在巫峡三斗坪
3. 三峡工程主体(坝址)位于
A. 湖北省 B. 湖南省
C. 重庆市 D. 四川省
4. 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运行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大坝以上水库的泥沙淤积
B. 防止大坝以下洞庭湖的泥沙淤积
C. 调节径流量有利于发电和灌溉
D. 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5. 三峡工程兴建的首要目标是
A. 为南水北调工程配套服务
B. 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C. 提高川江航运的通航能力
D. 利用三峡水能发电
6.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围湖造田使中游调洪、滞洪能力减弱
B. 森林植被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抬高河床
C. 河堤失修、河道弯曲使河水易决堤泛滥成灾
D. 流域内普降大雨,使上游干流和中游南北支流洪水叠加
7. 读“我国某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2―甲)和“该地区降水资料图”(图2―乙),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图2―甲、图2―乙分析该地降水特点及其对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 对比分析图2―甲中111°30?E东西两侧地形和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
(3) 在图中标注出的A、B、C、D河段中,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一段?试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4) 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该河段的洪涝灾害?
【参考答案】
1. A2. C3. A4. A5. B 6. D
7. (1) 该地雨季较长,年降水量较大。这种气候特征导致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长,流量较大。
(2) 东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外力以沉积作用为主;西侧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外力以侵蚀作用为主。
(3) D河段。形成原因:D河段为平原区,地势低洼易涝,河道弯曲,泄洪不畅;夏季降水集中,时间长;平原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发生洪涝灾害时损失较大。
篇9
“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应用于法律教育中,到20世纪70年代,普遍运用于普通教育学中。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功运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为世人瞩目。地理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是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它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为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它重在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一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主观试题的命题形式及反映的命题意图来看,都强调案例分析,体现了“原理加案例”或“理论加案例”的特点,即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众所周知,一个考点在高考中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区域或事例作为载体,虽不可能猜到高考会考哪些地区发生的事情,但可以通对某些区域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了解相似其它地区的情况,这样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应重视案例教学,用案例来支持、印证地理原理,加深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通过案例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以“自然灾害―西南干旱”专题复习为例
1.案例编写及展示
自然灾害是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之一,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涉及到的题目较多。笔者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及学生基础的分析确立一个主线,即“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治的主要途径”。然后结合最近国内发生的关于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利用网络收集西南地区景观图片和文字资料将其设计成案例。
案例1:我国西南干旱(图略)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导致云、贵、川部分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土壤缺墒加剧,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塘库蓄水大幅减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目前,旱灾已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 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 807.1万人,饮水困难牲畜1 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案例展示实际上即情境的创设,除通过印发地理文字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展示案例材料。良好的展示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案例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案例的学习情境中,为后面的分析与探讨做好准备。本案例教学中笔者将文字资料印发给学生,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西南干旱的典型图片,如黄果树瀑布今夕比较图、干旱的土地及牛车拉水的图片等,并配合恰当的文字说明及音乐创设案例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直观感受自然灾害(西南干旱)产生的影响等。
2.提出问题及思考
在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后,教师应及时设疑问难就案例进行提问,这是用好案例的关键所在。西南干旱发生的背景、地点、产生的危害等都有可能作为考试出现的材料,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高考命题组教师,请结合西南地区地理特征,以西南干旱为背景设计1~2个问题。最终学生设计的问题基本集中在有关干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笔者又提供给学生西南旱区主要城市2009年与常年的降水量及温度比较统计表及2010年2月西南气象干旱情况分布图,结合学生的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题目。
(1)结合材料,分析此次西南干旱的分布特点及其危害。
(2)结合材料,简述此次广西、云南等地旱情严重的自然原因。
(3)简述云南常年冬季干旱多发而贵阳不会的自然原因?
(4)专家指出,西南地区旱灾的加剧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发展造纸业,大面积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等经济作物。试简要分析这两方面经济行为导致旱灾加剧的主要原因。
(5)试简述缓解西南地区严重旱情的可行措施。
这种通过结合案例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问题,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交替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及研讨
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思考,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基本见解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学生小组的建立一般以前后桌4人为宜,各小组要选举一个小组长并做好记录。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讨论为主,但教师也要以主持人的身份进入角色,以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并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组织调控,努力创设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同时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模型,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式,使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形成解题能力。本案例讨论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案例入手,知道某种自然灾害肯定是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中,因此题目往往与该地的区域特征相联系,使学生明白此类题目的分析要联系区域特征,即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方面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相关题目。
4.案例总结及归纳
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总结学生发言是否积极、分析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等,并指出学生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②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地理知识或原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研讨结论进行补充或提高性阐述,并要做到对案例所反映的一般性地理问题、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以及解决的一般性措施进行显性表达,开阔学生视野,从而使学生掌握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如在本案例中的总结归纳是:今天通过西南干旱的学习了解了干旱的基本概况,在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灾害时,要确定在哪里,并要知道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为什么会发生(自然和人为),发生之后又有什么危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应该怎么办(措施)。
5.案例拓展及迁移
培养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对案例进行拓展,这样能够避免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些内容与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方法的迁移。在学习完西南干旱后,出示另一案例。
案例2:中国干旱频次分布和中国涝渍灾害区分布图,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分析广东福建一带冬季干旱的原因。
(2)说明华北春旱及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篇10
关键词:小城市及县城 水利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使城市(城区)性质、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1
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 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 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
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 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 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
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通过向银行等机构贷款方法来筹集资金。江西省上饶、景德镇等六个设区市以财政担保形式,通过低息日元贷款,筹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资金,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招标投标阶段。
- 上一篇:社会责任规范
- 下一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