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

篇1

关键词:大数据 信息资源 管理与利用

最近几年,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由最初的传统型管理步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代,其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大数据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关注。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指的是由丰富的数据所组成的数据的集合,是基于计算机的云计算处理和应用,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形成的一种服务资源信息。而大数据的发展和创新必然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探究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即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所研究的内容还不是很系统和完善,一般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主要是从理论的层面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信息资源的特征、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结构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等。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大数据的研究非常重视。

特别是近些年,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军方斥巨资研究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发展规划,以便更好地提升美国的教育事业、科研事业以及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能力,这表明美国非常重视大数据的研究,并将大数据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促进策略。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对大数据的研究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由最初的传统型管理步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代,其发展势头迅猛。邬贺铨院士曾经说过:“我国将产生全球最大量的数据,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而工信部提出我国必须要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并发展传统产业,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信息处理技术所包括的数据存储技术、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以及数据挖掘信息技术等也都属于大数据处理技术。而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在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当前我国依然沿用其他先进国家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没有自主性和创新性;大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不强、大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不高、大数据应用能力较差等。在技术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库以及数据挖掘等方面,包括一些搜索引擎技术、元数据以及专业指引库技术等。而现在,我国无法提出适合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手段,虽然也有很多研究性的理论知识,但是将其付诸实践的难度却很大。

二、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不管是政治、经济、商业以及其他的一些领域,都将面临如何利用大数据,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的问题。因此,我国的信息资源必须要借助于网络信息的存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数据挖掘能力,合理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完善的数据框架,进而利用这些数据信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发挥这些信息的实践价值。信息资源管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它还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等。如果依照管理的范围进行划分,又可将其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方法及微观管理方法。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应该将网格技术作为基础,将知识搜集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作为目标,有效解决信息整合、数据挖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等问题,进而促使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网格技术具有将信息集成化的功能,它可以更好地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融合,并促使形成具有个性化、专门化服务的信息资源。信息网格在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它可以更好地体现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通过信息网格的利用,能有效提升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一)信息资源的有效搜集和积累

我国的人口居于世界首位,因此我国所产生的信息数据量也非常丰富。然而一些数据显示,直至2010年,我国所产生的新信息数据量只有250PB,这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是非常少的,仅相当于日本国家所产生信息数据量的60%,而只占到美国所产生信息数据量的7%。目前,我国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就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收集到更多地信息资源数据。2012年,瑞士达沃斯论坛所的《大数据大影响》中将数据比作是货币或是黄金,认为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资产。基于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的独特特征,当前一种以万维网形式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应用。比如人们经常所使用的搜索引擎,或是通过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去获取一些有效信息资源。此外,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一些有偿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电子商务信息网站,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数据量的搜集,从而有效实现数据从量到质的实质变化。

(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首先应该积极了解用户所遇到的一些数据问题,如数据信息的查询、使用等,还有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资源的情况以及查询方法,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加有效的查询数据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对这些资源进行累积,而是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类、优化,再进行整合,从而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所以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资源的有效储存

信息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据库技术了,并且它在很多领域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它不但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还能节省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反应能力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最近几年,我国也自主研发了一些数据库,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等。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发也促使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全国数据库来看,我国现有的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量却依旧只占到了全国数据库的很小一部分,数据的容量和产值也较低。同时,在进行信息资源数据开发时,还必须要依照学科的要求、用户的需求以及专题的需求,先确定开发的内容和重点,进而开发出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以便更好地构建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信息资源库。

(四)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我国当前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也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目前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也未统一,近些年来部分政府机关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或网站,但多数建成的系统或网站处于“死库”“死网”状态,数据更新缓慢。许多部门单位间的软硬件系统缺乏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如硬件系统缺乏接口,或者接口制式不一,软件系统各自为政,互不通用,信息资源建设各搞一套,结构格式混乱,甚至各相关政府以及部门之间都不愿意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公开、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拉大了数字鸿沟,妨碍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和共建,浪费大量的国家资源。有专家认为,如果让这种各自为战、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势必难以实现。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将成为一种发展潮流,我国也会在相关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对本国的资源信息进行开放共享,有效解决政府以及部门之间信息独立的情况,进而促使网络资源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互动。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不但可以促使自身部门的健康发展,也能促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五)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产权保护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护带来一定的隐患。人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也越来越便捷,这样就使得信息资源在存储、利用与传输面临被盗用、泄露以及恶意篡改的危险。因此,首先要构建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改进并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系统,还要采用一些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避免病毒的入侵,进而有效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其次,要积极强化网民的信息道德素养,加强法律意识,从而有效保护信息的产权。从而使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总之,信息资源对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以及服务,进而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双颖.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1):102-103,104.

[2] 黄南霞,谢辉,王学东等.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10):75-79.

[3] 汪祖柱.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2):119-122.

篇2

论文摘要:随着档案工作中心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对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思维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之策。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教授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书中曾提出:“我想思维科学似乎应该是专门研究人的有意识的思维,即人自己能加以控制的思维。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已从单纯的档案保管者扩展为同时作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1]。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面对的更多的是诸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鉴定,网络信息归档及其档案化管理、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新问题、新事物的探究都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客观性的把握,对所面临问题深度和广大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培养自己科学思维模式,去解决档案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些转变,以更加符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信息开发思维素养的需要。 

一、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 

(一)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定义 

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指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是如何产生。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档案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当遇到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更多的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应该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问题发生时,不是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更多的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去解决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高效的思维模式。 

(二)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转变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比如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在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一个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归入一个档案馆。 

2.规定移交的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必须经过整理,必须经过鉴定。 

保管期限要划分准确,要具备一式三份的案卷目录(一份经档案馆签收后退还原但单位保存),一份作为档案馆的检索工具,一份由档案馆存档),同时还应附一份有关档案及其形成单位历史情况的说明,与该部分档案有关的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移交。现行单位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就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等具体事项与有关的档案馆取得共识[2]。档案工作人员在参与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需要判断接受的档案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而无需探究原因。这是一种档案工作的思维模式。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有意识的问自己该如何解决,有什么解决问题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由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向问如何解决的工作思维模式转变。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惯性。 

二、由主观性思维向客观性思维转变 

(一)主观思维、客观思维定义 

主观性思维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是客观地接受面前所看到的信息而是加入自己的背景知识且根据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断后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原始面貌,而客观性思维指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客观信息本身,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二)强调客观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的原则与判断标准都是非常客观的,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判断,切勿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在实际的各项档案工作中,客观地表达档案信息和接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量的减少沟通障碍和对信息内容的误判。同时客观性思考问题比主观性思考问题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另外,档案全宗构成的条件、判定档案所属的全宗、档案统计工作的步骤及档案真伪的鉴辨、档案鉴定的程序等都需要做到客观。王向明教授在《档案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客观性。如(1)在档案著录的要求中提到,档案著录应遵循以下要求:档案著录应客观地反映被著录档案的实际情况,在对著录对象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应以著录对象为主要信息源,如实反映档案的实际情况,即使对某些需要著录人员自拟的内容,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掺杂个人的观点或褒贬,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增减。对某些不能确定的内容,应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考证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存疑;对档案中某些词不达意的部分,甚至错误的部分,一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照录,但应在自拟内容部分或附注内加以说[3]。(2)在档案检索中,主题分析的客观性是按照档案或提问的本来面目分析其主题,标引人员在分析档案或提问的主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切忌掺杂个人意见,主观猜测和褒贬,以避免或减少主题分析误差的产生,保证主题分析的网罗度,专指度和一致度[4]。 

另外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合著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也多次提到档案工作对客观性的要求。如(1)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要求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对于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力戒随意性,由于档案不同于其他资料,它是在机关活动中系统地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所以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从全宗成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全宗内文件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联系,应当竭力保护它们在立档单位活动中原有的某些主要方面的历史联系,为此,要按照不同机关、不同档案的情况,科学地选择分类方法,合理地设置类目,准确地归类,使全宗内档案的分类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立档单位活动的面貌[5]。(2)档案的鉴定应遵循客观性规则,会计档案鉴定应当避免主观性的决断。会计档案的鉴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对会计档案本身保存价值的合理预测为依据进行,各个立档单位都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的实际情况,绘制本单位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文件、会计记录或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任何随意处置会计档案的主观性、武断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避免[6]。 

(三)客观性思维培养途径 

客观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学习档案学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应有意识的要求自己只接受档案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在阅读档案学教材及文章中,在涉及到档案学现象的描述时,只允许自己客观的接受现象描述的字面意思,不做任何的主观猜测。

在日常生活与人谈话时,需要做到只接受对方说话内容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不加入已有的常识。跟对方讲话时,假装对方什么都不知道,尽量把要表达的内容说的尽量详尽,齐全。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模式的训练 

(一)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定义 

所谓演绎思维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这个中心主题思维层层向外辐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细致化,这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而归纳思维指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概括。 

(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在档案中的应用 

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个别,偏重于分析的方法,偏重于演绎法,立卷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偏重于归纳法。因此,分类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按着某种异同将全宗内的全部文件,统一分成若干部分或层次,而且一分到底。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整体去把握,才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用到演绎的思维,而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过程是程序化,流程化的操作,需要归纳性的思维,档案人员只有灵活掌握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中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训练工具——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2.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1)如何制作档案信息的思维导图。档案信息开发中,最大档案信息的主题(档案信息的名称或书名)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对不同档案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2)档案信息思维导图要求:1)运用代码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档案信息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2)箭头的连接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3)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这样更有利于阅读。4)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5)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6)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档案信息过程中,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3.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1)成倍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档案馆藏中的新知识与复习整合已有的档案旧知识。(2)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让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档案人员将能够达到众多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录档案馆馆藏中档案资料笔记。(4)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有助于档案信息直接的融合与交叉,建立新的联系,对信息有所创新。(5)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7]。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训练,也需要思维科学领域新鲜研究成果的注入,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促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g].档案学研究,2010,5:5-6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87 

[3]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2:209-210 

篇3

市场经济的繁荣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价格战、广告展等营销手段已经失去作用,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其价值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尽管如此,人们对于知识管理对于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价值和具体方式仍然存在着疑虑。有很多人认为知识管理对于现实企业太过空洞,虽然明白这是未来的方向,但实际应用起来却不知如何入手。有些企业直接放弃,沿用旧有的信息管理方法;有些企业则迷信技术,跟风上马ERP,结果反而增加了运营成本[黄冠云,柳宏志.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2002.5:87-89]。可以说,如何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这对于经营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霍国庆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基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信息管理模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信息资源流为媒介、电子商务活动为主体,自下而上构建了企业战略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杜栋和蒋亚东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从企业管理角度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改变了过去侧重“管理信息系统”,转而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秦铁辉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述了信息资源与企业竞争的关系,并分别介绍了企业运营中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人际网络信息资源等四种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管理方法,讨论了企业商业机密的流失渠道和保护措施,就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首席知识官两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刘平在其博士论文《基于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入手,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升企业信息资源价值的方法。在知识管理方面,王彩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一文中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区分了知识与信息、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介绍了一种通行的知识管理应用体系——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可用于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指导。

程刚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归纳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提出了优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对策措施。刘广主编的《基于组织知识结构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以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为基础,对组织知识及组织共享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行数理表征,研究组织共享知识影响组织绩效的路径,并从案例组织中深入分析某些组织因素对组织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的作用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已有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宏观的、政策性的概念,在应用到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时还显得比较生硬,相关理论不完善,与实际结合得不紧密。第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研究侧重信息技术和硬件构建较多,对于文化、机制、组织结构等软性因素讨论较少。第三,知识管理作为新兴概念,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等尚无统一认识,因此如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实践当中也就缺乏说服力。

三、知识管理下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将信息管理升华为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进行知识管理背景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现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的分析并不多,因此这类研究可以对理论体系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第二,企业的运营是物质流、现金流、信息流汇集的结果,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和特点,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第三,企业信息资源向知识成果沉淀的过程,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有一定的重合,关注此类研究可以对知识管理理论有所助益。2.现实意义。第一,为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战略决策。第三,以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为企业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企业扁平化、智能化,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篇4

一、前言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空间愈加的广阔,信息的传输和存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可更加方便、快捷地享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如何采用现代化、创新性的管理和技术模式来更加有效地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已成为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课题。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1.信息资源处理、利用不足

在这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欲望越来越强烈,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获取和利用层面往往深入不够,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无法满足人们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要求。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处理能力的缺失也导致信息资源在搜索和整理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稀缺现象,其资源利用无法满足人们当前的需求。

2.体验性消费和公共物品性

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包括租借图书和提供电子资料。人们一般不了解所借图书或所查资料对于自己的利用价值,翻阅后才会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于图书馆的这种使用方法就属于体验性消费。而馆藏图书和资料又具有标准的公共物品性,它可供个别消费者使用,又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更不会对用户使用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也逐步形成三个互补并存的模式,并在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

1.馆藏模式

馆藏模式经历了数百年历史仍然在继续发展,信息的多元化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由最初的纸质书籍到现在的电子文档让图书馆的馆藏模式逐步由静态收藏变为动态的资源获取。现代大型新型的综合性图书馆都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收藏体系,更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2.服务模式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式目前仍在发展过程中,服务形式由最初读者按其需求到馆寻求资源到现在的面向读者,信息资源不再限于图书馆本身所拥有的馆藏书籍文献,多种信息资源被开发利用,文献服务也更具高层性个针对性,用户和读者的信息需求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3.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要求图书馆把信息资源作为有使用和交换价值的商品来对待,让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来为大众进行有偿服务,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商业化是必然的。这种模式下,信息作为商品来推动、发展资源,逐渐形成一种知识产品来获取经济效益。商业模式的拓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稀缺现象,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它还可有效遏制社会上逐渐流行的假冒伪劣的“信息服务”,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四、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措施

现代图书馆信息种类繁多,往往没有一站式的检索,通常会在信息查询和检索的过程中用户带来困难,造成其学习时间的浪费。因此,采取必要的资源管理技术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用需求。

1.通用互联协议

大部分图书馆会采用一种基于C/S的网络通协议:Z39.50.,它可以实现分离客户端和服务器功能以及异构平台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与查询。一般的图书馆系统都支持该协议,若图书馆都统一使用该协议,将会对实现资源共享有着深远意义。

2.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

文献自动标引技术、语音自动识别技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一般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应用于数据库中,以实现全文检索,方便用户使用。语音自动识别技术目前发展还不太成熟,对于一些派生词不能做到较好的翻译。智能导航技术以智能化的导航服务完成分析知识、状态和问题匹配等工作,可有效地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资源描述框架PDF是一种基于WEB信息资源的管理技术,它为用户提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的资源,创造一个更加智能、精确的搜索平台,让用户搜索更加方便。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还包括扩展表示语言XML技术,它是一种跨平台进行信息交流的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第三种基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是目录服务技术,它可及时做到动态更新,有效管理网络资源。

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优化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信息资源管理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设施对社会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地搜集、整理、分类,以便于使社会上各生产要素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而狭义的概念主要是强调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雏形便是原先的档案管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的管理,还包括了企业外部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逐渐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也将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式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即企业信息化构建方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及信息运用方面的能力,以及企业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服务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范围。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来解析:

1.人员信息化方式

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进行管理。企业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渠道进行人员的甄选、培训、激励、管理等,使企业内部员工的职能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人员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节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还为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高效的渠道。

2.组织信息化方式

是指将信息化建设运用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上来,使原有的公司管理架构不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按照信息流的传递方向进行严格、正规、有序的管理。当然组织信息化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间、企业于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组织信息化大大减少了企业内部及企业间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

3.产品信息化方式

是指企业利用信息化建设渠道获取的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的商品中来,从而提升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产品的信息化最终导致企业的产品中信息含量逐渐增加,而物质比重逐渐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由物质产品转向信息产品,信息化产品的增多也在逐步推动社会向电子信息化时代迈进。

4.信息技术化方式

指企业将传统的信息流管理转向网络环境下运用先进技术管理信息流的管理方式。主要形式是企业运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包括业务的处理、生产管理、客户交流等都是按照自动化管理方式进行的。信息技术化方式是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模式

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在企业中不仅要按照技术管理的模式进行,还应当强化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理念,构建而成的信息资源管理三维框架,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

1.技术管理模式

技术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实用性、先进性、高性价比性等原则,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以促进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确保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有效运用。所以,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技术管理概况为以下内容:借助于网络环境进行企业所需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从而得到企业所需的具有决策指导意义的信息;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企业的销产业链中,并结合智能化设备进行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防火墙以及信息加密技术,来确保企业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在外部引进先进软件的同时加强企业适应性软件的开发,从而实现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序化管理。

2.经济管理模式

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从经济适用性角度出发,来监督并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效用。它主要结合经济学中相关信息资源的成本以及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规律来合理地利用各类资源,以保证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信息资源管理能够起到为企业创造经济增长点的效果。信息资源的特性超越了物质特征所包含的价值,因此随着网络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信息产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合理高效地配置信息资源;结合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的经济效益;结合信息资源分析商品成本、价格变动规律;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了解掌握宏观政策变化等。

3.人文管理模式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以人为本”这一主要原则,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文管理模式就是指企业根据其信息化战略建设的要求,注重员工的信息行为,重视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并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环境,从而保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革新。信息资源管理在进行资源的整理应用过程中也应当重视人与社会等因素,将社会行为学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因为机械化、程序化的信息系统无法解决类似于员工的信息需求、员工的信息行为及信息价值评估等与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总结来说,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模式包括:企业员工信息化理念的素质教育、信息系统中专业型人才的配备、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以及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活动规划;制定相关的信息政策,以确保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用效益;解决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风险及相关法律方面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常用模式

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B2B是指企业之间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在信息系统相互沟通基础上的合作关系。B2B之间可以通过专用的系统网络,来实现相互间数据信息的交流、传播,为开展商务活动提供便利渠道。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所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于相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该系统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商务关系,及时了解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情况。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供应链的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构建的,它需要在网络上建造一个虚拟现实的企业间业务运作系统,在该虚拟系统上,相互关联的企业间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交流信息,如上游企业可以直接通过虚拟系统了解企业的原材料需求量及未来发展趋势,而下游企业也能更好地开展产品的加工、销售活动,这一系列环节就构成了电子商务的一体化运作体系。在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司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及时,产品库存的适量,往往授权供应商和经销商访问企业的外网来获取相关数据,从而为企业的生产运作提高准确的信息。这样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它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也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2.基于B2C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B2C即“企业对客户”是电子商务的另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商业零售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网络零售业务,正如日常生活中为广大消费者所接触到的“淘宝”、“亚马逊”“京东”、“聚美优品”等网上购物平台,他们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日常的经营销售活动,所有业务行为都是在网上进行的。简单的说B2C就是网上商店,消费者不用去实体店,在网上即可寻找到适合的商品,逛街、消费、支付一系列行为都在网上完成。随着B2C商业模式的普及,其优势也在日积月累中更加彰显,因此基于B2C的电子商务在商贸交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B2C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在Intranet构建CRM(即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客户的需求、教育背景等等数据,将存储到企业的后端数据库,客户数据库的存在,有利于企业方便获取客户的基本信息中第一手资料,减轻了企业在进销环节的压力。数据库则是由企业进行专门管理的,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获取的有用信息都会存储于数据库中便于企业实时应用,数据库也为储蓄客户信息、分析客户需求、指导企业运营提供了便利的工具。CRM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护客户关系、了解同行业企业客户信息资源、分析客户需求、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3.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不同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管理范围相对较小,也更加便于管理运作。因此针对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就是信息流的高速运转,只有信息流达到高速运转,才能保证企业在生产线、现金流等方面的高速运转,这样才能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中最普遍的运用的就是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供销链管理,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实现科学管理。ERP系统将企业的内部运营与外部信息资源系统相连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使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敏锐,为企业获取市场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系统更加方便了企业内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管理活动,ERP系统作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各个子系统及各个部门都能获取实时信息,更推动了企业从事后治理到事前控制的改变。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改进

对企业而言,只有完善内部管理系统、掌握及时的信息资源、紧跟时代创新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在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还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优化改进。

(一)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优化

实现基于B2B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基于Extranet的网络化模式

Extranet是一个使用Internet技术使企业和其它企业相连来完成其共同目标的合作网络。基于Extranet的网络化模式不限于供应链环节内的成员,它可超出供应链之外,特别是包括那些组织想与之建立联系的供应商和客户。由于传统的B2B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基于Extranet的网络模型的构建是弥补不足的关键。

2.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框架

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框架便于提高企业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它要求企业间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传输的标准必须一致,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存储及分析应用规则必须一致。这样才能在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共享环节发挥有效作用。

3.优化信息环境

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环境下的,当然信息的流通也需要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供应链环节上的企业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信息流得到高效快速的运作,才能提高企业间的共同竞争力。

(二)基于B2C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也只要是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但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商品与现实商品相比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亲身感受,在B2C的平台中,信息的流向也是企业的主动推出与消费者的被动接受,从而造成很多交易活动的无效性和网上交易平台的混乱。所以,企业在构建CRM(即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之外还应当建立ERP系统,严格控制企业在销售、库存、配送、第三方物流及售后各方面的运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在电子商务行业中的竞争力。另外,随着B2C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用户及消费者用户的不断增多,网络系统的承受能力在接受不断的考验,同时也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这就给IT系统的升级发展提出了要求。

(三)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

在企业内部中,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依赖于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资源的利用也是在专业人员的辅助下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主要掌握在这些专业人员手中,而无法得到其他人员的重视。当然,对于信息资源的不重视也就意味着与创新型资源擦肩而过,企业员工对信息知识的不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知识创新水平。因此,要想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体系,首先要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流的传递速度和质量。组织结构的改变、权利的下放方便了知识型人才创新才能的发挥,从而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进程,也为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其次是重视企业文化的革新,企业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内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对企业组织文化进行革新主要是为组织提供一个开放的、可信赖的内部信息共享环境,鼓励员工实践和自主创新。

四、结论

从本文上述研究可知,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应对当前企业发展来说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认识。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还有待优化改进,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的额加强。而我国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已经不能赶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国内外企业都在迫切的寻求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所以说,我们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长云.供应链核心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7(8):44- 46.

[2] 刘跃.电子商务下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型[J].商场现代化,2006(25):89- 90.

[3] 王伟军,甘春梅.Web2.0 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变[J].情报科学,2009(8):1126- 1132.

[4] 刘平.基于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5] 黄飞飞.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型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6] 许亚湖.企业成本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3- 84.

篇6

1.1概念厘定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及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高校开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信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从国内外研究方法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尤其重视技术手段和系统规范的数学模型。但西方研究者注重实证方法,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管理会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而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其依赖的信息技术也势必会产生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软系统开发方法之外的新的技术方法。

篇7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在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手段,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品质,有效增加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产品的管理活动。它由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引发和推动,并伴随着波及全球的政府改革运动而稳步推进,以其对传统公共行政批判性继承、拓展、接替和超越的态势,在理论与实践上塑造、规制和导引着现代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向和运作方式。

公共管理运动表现出探求“去官僚制”的社会治理模式的整体特点和共同努力,其深刻内涵和重要理念在于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平性、管理的公共参与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管理结果的绩效性,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治性,反映了由权威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的深刻变化。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政府的改革实践,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英、美、墨西哥、香港、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形成了“不同版本”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一次重大突破或一次深刻的变化。用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里森的话来说,它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方向性的调整。”①因而被视为“公共行政实践活动的最新范式”。国外学者梅戈特把公共管理看作是公共行政管理传统(Public Administration Tradition)、公共事务传统(Public Af fair Tradition)和政策分析传统(Pohcy Analysis Tradition)之后的第四次浪潮。我国行政学者陈振明则将之视为继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之后的“第三种”途径或范式。

“公共管理是否高效运作一直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是否优良的标准,也是判断政府是否负责任的一个尺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学习和借鉴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从理念、体制到方式等进行深刻的改革,成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众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和理论取向,显示出强大的理论活力。近年来也逐渐波及档案学领域。

二、公共管理的特定对象与公共管理的践行者:档案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双重角色

1 作为公共管理特定对象的档案管理――公共信息

信息是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公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必然依赖并利用信息来开展活动。公共信息是公共主体行为选择和相互交往的前提,是政府和公民进行公共事务处理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基本条件。“公共信息是一种资源,公共主体只有在对公共信息享有和利用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实施和参与公共管理,实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在信息时代,公共管理对公共信息的依赖性明显增强,“公共信息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共管理主体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必须重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既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特定对象。在当代公共管理研究的专著和教材中,许多学者都已将公共信息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描述和探讨。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构成国家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和组成部分”。在公共管理体系中,凡属公共活动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收集、传递、整理和的各种信息都是公共信息。由此而论,除私人拥有和管理的档案信息外,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是公共管理不可忽略的管理对象或者说管理客体。国外学者卡尔森和欧佛门在论及公共信息管理时,明确地将档案管理纳入其中。

2 作为公共管理践行者的档案管理――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公共信息资源是社会公共生活得以有效运行,公共生活质量得以不断改善的战略性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它具有公共性、服务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是公共产品的组成部分。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供给是各类公共管理主体,特别是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

政府是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也是最大的生产者、使用者和者。“政府信息资源约占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是“对所有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推动政府的正常运转、经济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者、资源的有效配置者和公平分配者,政府部门能否公平、公正、有效地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给公众,以及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关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更关涉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学者提出公共信息服务“乃是当今信息社会政府应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一项公共服务”。“在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供给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在政府职能体系里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既是公共管理的特定对象,也是践行公共管理的特定领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档案管理部门承担着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档案实体管理部门(档案馆、档案室)都是公共管理体系内的管理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公共管理活动,分担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在新的社会舞台和环境中开展自己的活动。

三、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档案管理融入公共管理的社会基础

档案与文字的产生未必是国家、阶级出现的产物,但档案的有意识保存与管理和国家、阶级有着必然的联系。档案既是管理国家事务,表达统治意志的工具,同时更是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武器和位置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的“胸甲和灵魂”,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档案的产生、保管和使用都与国家权力的维系与行使相联系。1794年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一法兰西穑月七日档案法,确立了档案向公民开放的原则。“它改变了档案馆的性质,使档案馆从旧制度下的机密机构,变成了社会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权力服务的公开机构,开创了档案利用的崭新时代”,因而被誉为“档案的人权宣言”。但无论在资产阶级统治者、档案管理者,还是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档案是“法国资产阶级国家的公共财富”的思维方式和国家统治工具的价值观念并未彻底改变。正如T,库克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从荷兰学者所处时代到詹金逊、卢萨诺瓦时代,直到美国注重政府文件管理的时代,档案视野在传统上是由一个国家建立的,为这个国家服务,作为该国统治结构和机构

文件的组成部分。档案理论因此在国家理论、模式和概念中建立了合法地位”。20世纪后期,公众对档案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而且更多地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社会的诸多变化推动了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国家范例”向更新的“社会范例”转变,“上述国家(指美国、德国和加拿大)中不同的‘社会观’已导致人们开始探讨档案理论与方法的新概念,这表明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发生了另一个根本变化――从一个国家的理论发展到全社会的理论”。加拿大档案学者另一学者安・威尔逊也认为档案更应注重“管理文件”而不是“政府文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公共领域的发展等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步入全面的、整体性社会转型期。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在此社会宏观背景下,作为国家事业组成部分的档案事业也在逐步向社会拓宽,档案管理的社会观念得到增强。冯惠玲教授在《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一文中不仅指出档案馆要从“国家档案观”转变为“社会档案观”,而且进一步指出“社会档案观”将公共档案馆带人一个更为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天地,要求兼顾社会、国家、家庭、个人四个层次,这对中国档案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拓展。

档案管理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为档案管理融入公共管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发展方向选择。库克在另一文章中也间接地表达了这一看法:“(档案管理)在过去的那个世纪发生了一次集体性转移,即从以国家为基础的司法――行政档案话语转向以更广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用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档案话语”。

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档案界向公共管理迈进的思考

“档案理论是根据一个时代、地域或个性的职能发生变化,这种职能一旦被认识,就会成为专业发展的动力。”社会转型的深化、治理型政府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关注民生政策的导引,都在推动着新时期档案管理职能的转变,需要我们做出积极的回应。

1 在档案研究中引进和强化公共管理概念

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源于学术共同体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另一方面也源于理论视野的转变。“科学中的观察是‘理论负载的’”。人们对于客体的认识不是对客体的直接反射,而是经过主体依据自身既有的认识尺度和认识图式(如概念、理论、例证、储存的心象和可参考的图形等)对客体进行判定的过程,从已有知识出发去探究未知的事物或事物未知的方面。“观察主体的理论抽象取决于主体的理论结构。在现代科学中要把握观察客体的本质规律,就必须在观察中始终发挥主动性。”在科学研究中能不断开阔研究视野,既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又能旁及其他,就能更深入地推进对相关对象的理解,发现和揭示那些仅仅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所无法发现的东西,同时通过学科视域的转换和扩展,我们还能够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这是在当今科学研究中倡导跨学科研究或多学科融合的意义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研究发生了一次质的跃迁,即由传统的史学学科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转变。它提高了我们对文件和档案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成分的认识,从“资源”而不是“资料”的角度来看待档案、档案管理现象。但信息资源管理体现的是一种“内向管理”,其核心是强调运用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国家或社会组织的信息资源处于可用的有序状态,以及信息系统的构建。信息资源也注重提供信息为社会服务,但其强调的重心在于如何“开发”的问题上,而不是强调以一个什么样姿态去服务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与信息资源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体现出一种“外向管理”的性格,强调“公共性”,以实现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从而达到政府与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与“善治”。公共管理理念(论)对档案研究的启发主要在于以积极参与的精神,将档案管理融入到社会管理之中,密合与社会的互动。以此来观照档案研究,我们是否能解释一些更为深刻的档案现象,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在理论上回应和揭示档案管理“社会模式”的建立“是通过基于利用模式的方法来证明的,还是通过直接研究社会和其机构来证明的,或通过某些其他手段来确定的”;或者我们能否突破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的传统认识,确立其“基础性的社会管理工作”的性质等等,有待我们共同去思考。

2 实施积极的档案政策

公共管理既是一个理论学派,有自身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有自身的行动特点和行动要求。与公共管理有着双重关系的档案工作领域和部门,在管理行动中必然要与公共管理协调互动,体现出公共管理的核心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如管理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平性,把国家、组织、个人都包容在管理和公共服务之内;管理主体的公共参与性,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单一格局,政府之外的公共组织、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管理,分担责任;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把效率、效益、有效“3Es”作为衡量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价尺度,为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和履行公民赋予的使命创造条件;管理结果的绩效性,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企业管理方法,注重结果和产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治性,通过参与式民主的方式将政府服务与管理社会的权限下放给家庭、志愿者、民间组织等社会的基本单元,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达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有效合作。

群体的行动需要政策或制度来引导和推动,对于信息资源管理而言,“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在社会组织的微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过程管理;在社会组织体系的中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网络管理;在国家政府的宏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政策法规引导的调控管理。”围绕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档案领域要从宏观层次采取积极的档案政策,进一步转变档案机构的职能与角色,拓展档案工作领域,创新服务机制,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体系和公共资源建设,深化档案部门的“社会关怀”,是档案部门的明智选择和实现与公共管理接轨的具体举措。

篇8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就工作性质来说,高校档案管理是独立、专门的业务工作。其工作特点与其他文献管理活动类似,也包括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有完整的信息传输过程,属于信息控制系统。但高校档案管理又有区别于其他档案文献管理的4个特点:一是档案资源积累的缓慢性;二是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三是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四是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因此,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完整性、完全性、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和现代化。

1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1.1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档案管理是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和再生产的过程,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的管理活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它是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资源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目标,面向档案资源内容的、融入战略层决策,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

从档案管理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提法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引入档案管理研究中,是档案管理的更高层次,组织形式上具有高度的集成性。档案信息管理是对档案管理认识的深化,从重视档案原始凭证性转向档案内容的开发利用,重在解决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1.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增强档案系统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效率和服务水平而进行的活动,而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完善档案信息Y源管理。因此,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寻求信息资源的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信息资源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机结合。信息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必须统一规划、分工建设。高校档案管理资源共享的基础工作是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把文字、表格、图像、声像等档案资源进行处理、开发,为信息资源共享做准备。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只有做到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但并不提倡绝对的和没有限制的共享,因为这样会给信息提供者造成伤害,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也难以做到完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在各高校的档案信息资源之间进行协调和做到信息传播机构的标准化及相互兼容,因此,需要一个机构来承担协调者的角色,并制定约束和规范各方的制度。

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责任主体缺失、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各高校尚没有权威性的机构出面协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缺少能独立行使职权,跨专业、跨系统的一体化常设管理机构,从而使档案部门的共享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化管理,其战略性约束相对不足。由此造成系统间难以相互合作,资源布局不合理,难以共享。

2.2 信息内容匮乏、信息资源陈旧

虽然最近几年档案信息资源网站(页)较以前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它们中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量的增加幅度远不及网站(页)数量的增加幅度;即使有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也属于二次文献,用户只能检索到档案的题录和文献摘要信息,没有档案全文数据库,想要查询具体的档案卷宗内容还需要到档案馆亲自查阅。

2.3 技术支持薄弱、服务形式单一

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很少涉及高级网络技术,一般只提供信息浏览服务(WWW)、电子邮件服务(E- mail)和少量的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又不及大型网站的稳定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少量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大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只有很少部分的网站提供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牌(BBS)等服务。

2.4 共享工具落后、检索手段落后

由于客观上档案信息的存在和分布是多专业、多部门、多地域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也就是分布式的,所以造成资源分散、搜寻不易的问题。而目前大多数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缺少工具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导航、检索和定位,即缺少先进的信息分类检索与导航系统及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平台。检索软件落后,档案信息分类较粗,缺乏多角度反映档案卷宗内容和多种逻辑组合信息检索方式,影响用户查阅效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3 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模式的策略

3.1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这类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法制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优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坏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档案法》的相关条款;二要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针、任务、标准、经费渠道与保障措施;二是关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包括目标、总体要求、原则、组织方式、协调工作领导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经费等;三是关于全国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的建设,包括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布局与管理、服务与利用、联机检索网络布局与原则等;四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标准;五是关于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规定要在强调促进档案信息共享的同时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沿着合法有序的方向发展。

3.2 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好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高校师生、社会利用档案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资源共享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加快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广开货源”,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的力度,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既要内容全面,又要注意特色,既要注意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利用,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其要求,加强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同时,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文化品位,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3.3 应用数字化手段与网络工具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适应信息时展的新形势,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引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网络工具(如完善档案目录中心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的突破与变革,多形式、全方位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搞好档案资源开发。

篇9

[关键词]教务管理 信息整合平台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7.3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和支撑,是保证高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是一项目的性、计划性、适应性、创造性、科学性和责任性很强的工作。教务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教务管理在高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起高效的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实践,管理重心下放,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和科研管理功能是必然的趋势。教务管理作为二级学院教学和相关管理功能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教学环节的任务末端也是任务贯彻落实前沿。二级教务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学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信息整合平台的建设和动态管理等几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二级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为例,分析高校二级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实施的探索过程。

一、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南京邮电大学各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的管理现状是:以学校教务系统为核心,辅助通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来保存信息资源为主。这种资源管理方式往往造成:信息资源零散地保存在多个不同的文件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查找、利用和整合相关数据较为困难,往往存在信息不一致和不完整的问题,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以教学任务管理为例,从下达任务书开始,到中间的多次调整修改,往往存在多个不同版本的教学任务书,他们以不同的文件名保存在计算机的不同目录下,不同学期和任务定稿前不可避免的任务调整使得文件保存变得比较混乱;且这些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和及时的备份措施,一旦遭受病毒攻击或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则导致信息丢失的概率较高。且类似的情况同时发生在教学、科研、实验、毕业设计、考试、项目申报、项目检查和结题等多个环节中,二级学院的教务和科研等工作不可能像学校层面那样,由专人负责每一项任务,通常会出现一位管理人员同时负责多项任务的情况,因此,实施此类管理时整体信息化程度较低,且容易出现因为信息风险而导致的工作效率问题和工作失误风险。然学校层面的信息系统可以在某些工作环节解决部分信息管理的难题,但由于系统具有封闭性且需要多次登录不同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问题。如毕业设计等,但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单个环节的流程及文档管理的要求,与其他环节之间很少或基本没有实现数据的共享。

可见,在学院层面上,信息资源的管理还停留在以零散文档为主的、局限于某个环节应用的阶段,相关流程也都没有一个整体的信息平台,每个信息提供者(如教师、管理人员等)的信息变更无法得到实时动态的反映,整体资源更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和管理。另外,学院层面的各项管理工作大部分还需要手工完成,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方式,这些问题很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等问题。要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从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建立一个适合这种特定管理需求的、科学的软件管理平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本科教学档案归档目录包括综合管理、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包含专业设置)、招生、学籍管理、课堂与教学实践、学位、毕业生(包括毕业设计和论文)、教材等。这些目录下的具体类目分解到每个时间段,每天需要处理的相关信息非常的繁琐庞杂。学生数量较多的二级学院教务秘书处理事务的项目相对较少,学生数量较少的二级学院教务秘书可能同时兼任科研秘书或者其他的工作职责,每天要同时处理来自不同部门的多项事务,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资料归档,头绪更为繁杂。

二、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二级学院在多年的教学管理活动中,逐步积累、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管理经验和制度,符合学校管理的原则和需要,这是实施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制度基础。二级学院实施教学及研究等管理已有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并培养了一支既有管理知识、又有计算机应用经验的管理队伍,这是实施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应用基础。

各二级学院已经具备了充足的计算机、网络条件。各个管理岗位都配备了计算机,可以作为实施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客户端。学院下属的各个部门都具备上网条件,校园内还可以无线上网,物理上具备了实施系统建设的基本客观条件。

学院领导重视教务管理的质量和层次,具有先进的创新管理理念,对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实施非常重视,对于系统实施所要求的观念创新、资源整合、管理和控制体制的集中等都做出了非常清醒的预期和明确的部署,这是实施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就本次实施该项目的环境而言,由于南京邮电大学具有计算机科学的理工科学科背景,学校内具有一批从事过管理系统和产品开发的队伍,具备实施系统集成和整体技术支持的能力,这是实施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软件和技术保证。

综上所述,学院教务信息资源管理整合平台的实施,具备了管理、制度、应用、领导、组织、人员队伍、数据基础、软件产品开发、管理和实施和集成等各方面的充分的可操作性。

三、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的预期管理目标

实施学院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的管理目标是:运用先进的教务管理思想,提高教务及相关业务的综合管理水平,对整体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管理、控制和优化,从而实现教务工作的高质量、高效和安全。

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和需求,确定了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改革研究及成果资料管理、课程实验管理、实践环节管理、毕业设计管理、考试管理、文档资料管理、综合查询、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子系统,如图1所示。其主要模块的功能简介如下:

图1:学院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主要子系统模块图

(1)工作任务管理:可对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从工作任务建立、实施到完成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具体功能包括:

工作任务建立:建立各项日常工作任务,保存其重要性、完成时间、优先级等信息。

工作任务实施:为工作任务的进度和当前状态管理提供帮助,能分类汇总已完成任务和待完成任务;按照优先级及重要性提供工作任务列表;完成时间临近自动提醒。

(2)教学过程管理: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文档及资料的管理,具体功能包括:教学任务分配及管理:设置和保存课程对象、教材、教学人员,并完成其各个属性的设置;教学业绩计算:根据教学情况,完成教学业绩的计算和汇总表的生成。

实验安排管理:根据相应教学数据和条件生成实验对象,并完成实验安排的时间和人员,完成相关对象的属性设置;

考试计划管理:根据相应教学数据和条件生成考试对象,并完成考试时间、类型和监考人员等数据的设置,实现相关对象的属性设置,生成考试计划;

教学测评管理:保存教学测评的结果,生成教学测评情况汇总。

(3)教学改革研究及成果资料管理:为学院的教学改革研究管理及各类项目申报和总结提供支撑。主要功能包括: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为正在研究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提供申报、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等环节的管理工作,提供各类所需的统计表。

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管理:保存各类科研成果资料,如论文、精品课程及科研项目等,生成论文或科研项目的分类汇总统计表。

其它模块的功能按照学院相关管理的需求来确定。如:根据所保存的基础数据自动生成相关的报表,如:实验汇总、教材、科研资料、检查等,系统能实现与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

四、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取管理需求并据此构建系统,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已有的人力和资源条件的支撑,切实通过系统的实施取得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1.从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出发,制定出一套在我校特定环境下针对学院内部管理的管理应用系统。

2.填补了工作任务管理、教学及科研成果管理的空白,为学院提高工作绩效提供有力支撑。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无线网、电子邮件、FTP等手段,展开教学和管理活动,多途径、多方位、跨时空实施,积极探索和促进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本文结合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现状,试图从通过对应用现状的分析,从应用角度出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应用相结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组合,切实提高学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和解决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逐步完善和改进系统的功能。希望此成果能对本学院及兄弟学院的教务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本文为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G01711JX48。

[参考文献]

[1]于志刚,宋文红,李巍然等.教学质量保障的新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3):59-61.

[2]党传升,刘春惠,吕廷杰.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3):68-70.

[3]王丽,权洁.济南职业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硅谷,2010(24):66.

[4]庄树范,王颖.高校改革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1999(6):64-66.

[5]刘国买,许德仰.高校教务管理流程的再造与组织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8(8):64-66.

篇10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进展

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各国逐步建立了寄存图书馆制度,并通过各地的寄存图书馆发行政府出版物目录、索引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政府出版物,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活动开始了。近两个世纪过去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对象从单一的印刷型出版物扩大到缩微出版物、光盘、网页、数据库等多形态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摸清其研究状况和规律,并分析其未来发展走向,为其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1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现状

1.1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历史回顾研究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形成、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复杂演变、官方出版的规范、专业图书馆(professional library)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副教授、美国《政府信息季刊》杂志编委john shuler先生在《编目与分类季刊》(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03年第35卷3/4期发表的《美国政府信息与目录控制的基础:1789-1900》(foundation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1789-1900)一文,回顾了早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活动的状况、关键性事件及未来走向。

c.p.crowers对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并选取了美国政府出版局(gpo)、国防文献中心(defense documentation center)、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等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政府信息控制和获取机构,对其政策和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弱点,并对“美国政府出版物月目录”(monthly catalog of u.s government publications,简称mocat)、联邦寄存图书馆系统(the 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简称fdlp)以及整个美国联邦政府的目录控制系统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1.2 世界各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状况研究

l.a.ogunsola对尼日利亚的政府出版物目录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尼日利亚adekunle ajasin大学图书馆馆员c.o.ajidhun则简要描述了尼日利亚政府出版物管理与目录控制的现状,并指出目前尼日利亚的政府出版物在获取、管理和目录控制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syed jalaluddin haider认为,政府出版物是巴基斯坦图书馆事业尚未开发的层面,缺乏有效的政府信息目录控制体系使得政府信息的传播、获取与利用非常困难,他指出了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nora s.copeland等人介绍了美国大学图书馆分析了“流亡文献”(fugitive government publication,即未通过美国政府出版局发行的政府文献)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有效采购和开展目录控制的基本途径及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各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状况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点。美国联邦寄存图书馆项目(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fdlp)的2009-2014年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在保持传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加工与服务,创建新的寄存图书馆馆藏模式、服务模式和图书馆社区交流模式,整合新的政府出版物综合性在线目录体系,为公众提供及时、高效、个性化的政府信息服务。

1.3 信息技术与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发展研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也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早在197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如何应用于政府出版物目录控制的问题。1994年,carolyn csherayko探讨了政府出版物的在线编目问题。

快速变化的社会、技术环境促使图书馆重新评价编目实践及目录的用途。现代信息技术使政府信息资源的数量增长很快,分布又非常分散,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录控制思想引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1996年,dena holiman hutto撰文指出,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的目录控制思想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仍有相当的价值,他建议图书馆界、政府信息提供商、自动化专家合作研究目录标准,把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数据库与图书馆目录链接起来,甚至通过因特网资源编目以展示物理馆藏与各种远程获取政府信息方式之间的关系。thomas a.downing探讨了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影响,并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工作应对环境变化的方式与具体路径。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很早就开始创建并管理电子数据库和数字文件仓库,然而在万维网(/yingyongwengao/" target="_blank" title="">应用之前,公众实际上并没有直接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1996年,karrie peterson,elizabeth cowell,jim jacobs等人就探讨了因特网和现代技术给传统政府信息资源获取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措施。此后,欧美各国依据dublin core和gils两种体系创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英国的电子政务元数据标准(e-gms)、澳大利亚的政府信息定位服务(agils)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与规范。alien mullen探讨了gils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并研究rdf、xml、z39.50等信息组织标准的发展对政府信息资源描述、发现、定位等工作的影响。

2 国内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现状

2.1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方法研究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日新月异,呈爆炸性增长,因此,传统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政府信息资源。王红霞等通过对文件方式、主题树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等常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李佳培的硕士学位论文则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领域本体构建问题,形成了一个电子政务专业领域模型。谭必勇指出,面对变化莫测的信息技术环境,应当综合运用目录控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利用新兴技术的优势和目录控制的经验,使得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朝着更符合现代信息用户需要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模式应当在未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2.2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研究

国家信息中心吴晓敏较早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先后发表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初探》、《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再探》的系列论文,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后,又提出了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方法。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分析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应当包括政府内部使用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并指出,在上述两个目录系统的基础上,各级省市应当建立一部总账式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进而整合建立一个集成式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王卫文等、马殿富等、吴焱等着重探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技术实现问题。2007年,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包括1-6部分)出台后,李霖等人、穆勇等人先后结合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管理局、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目录体系建设实践,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与理论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是对我国近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总结。

3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