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篇1

一、对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

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我们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了更为客观、正确的认知。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只有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夯实牢固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是幼儿之间的交往,都贯穿于学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说学前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对幼儿交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这也为幼儿形成正确交往方式的黄金时期。师生之间的交流占据交往教育的主要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良好的师生交流是让幼儿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信赖感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开展后期教学工作的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实现幼儿良好个人品质的培养目标,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学前教育中师生的交往模式更注重的是幼儿发挥其自主性,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应通过良好环境的构建,帮助幼儿来获得愉快的社会交往体验。

二、培养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有效路径

作为学前教学中一种比较具体的教学模式,交往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师生的良性互动以及良好教学环境的建立。对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沟通能力。具体措施为:(1)教师应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让幼儿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达到信任、依赖教师的目的,这是教师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2)教师应积极帮助幼儿构建具有研究性质的学习空间,通过对研究课题的明确,提高课题的可行性,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方式。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3)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幼儿能够轻松自在地交流和沟通,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时候,应为幼儿营造出和谐快乐的生活氛围,让幼儿能够更有安全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提高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家长的学历和经历有所不同,他们的教育能力也参差不齐,教师应经常和家长交流一些教育方法,使幼儿教育延伸到家庭的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篇2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都是从小养成的。人们常说“三岁看老”,可见对人的幼儿期教育不能忽视,基础打好,才会成为栋梁。我们所教育的每个幼儿都是社会的财富,是祖国的未来,而不是某个家庭、某个人的私有财产,他们能否成为国家栋梁、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家庭幼儿园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我们所培养的人是未来社会的一员,他们最终要走入社会,与人交往,适应社会。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

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现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现状如何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调查表,采用问卷和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大、中、小三个实验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范围、交往技能、交往中的行为准则),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不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往范围小,(2)交往机会少,(3)交往技能差。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策)

1.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幼儿最基本的交往范围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因而,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由家庭和幼儿园双方来承担,双方缺一不可,幼儿园的教育要靠家长的一致配合,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强化,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园同步,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认识水平,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规程》精神,明确培养目标,大纲要求,了解何为社会交往,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等等。开办家教园地,宣传家教方法,举办家教讲座,传授家教方法,使家长树立大的教育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敢于交往,在幼儿园园内教职工对孩子态度要和蔼可亲,教师要放下架子,以伙伴身份与孩子相处,使孩子放开手脚敢说、敢玩。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游戏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幼儿园为幼儿开设各种游戏活动区、小社会游戏室,家庭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小小的空间游戏角或游戏室,使孩子回到家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提供交往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注意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课堂中注意提供自由交流时间。

2.利用文学作品,情景表演,辨析会,家长谈家园同乐,家长参与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自私、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礼貌习惯。在交往中,礼貌是影响交往的因素之一,有礼貌别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因此,家庭、幼儿园都要重视礼貌习惯的培养,在与人交往中使幼儿懂得尊老爱幼。如:在公共场所与人的交往中见了长辈让孩子问好,在公园里、商店里、汽车上对人都要有礼貌,请别人帮助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打扰别人会说对不起、没关系等。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的合作精神培养。现在的城市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家庭、社会保护过多,使多数独生子女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合作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使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使孩子在交往中屡屡受挫。因此,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

3.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人与人的交往有一定准则不按照这些准则去做,就会使交往受挫。因此,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必须使幼儿学会遵守一些行为准则,增强规则意识,使幼儿知道只有遵守一定的规则,交往才快乐,而这些规则意识,则靠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意识教育而形成的。所以说家长和教师在与人的交往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孩子的表率,使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增强规则意识,体验交往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幼儿的交往技能主要包括协商技能、插入技能、交换技能,幼儿的交往技能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交往质量和范围,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那么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时,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呢?

①利用情景表演形式让幼儿学习协商、插入、交换等技能。②利用家教辨析会形式,让家长掌握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根据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实例,提出来或表演出来,让家长辨析如何解决。③成人参与游戏教给幼儿交往技能,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幼儿就会乐意接受成人的建议,同时在游戏中成人又可以把自己的交往技能直接传授给孩子。④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提高和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经过以上几方面的培养,我园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篇3

一、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把东西给谁吃了?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举办节日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因为这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把传统的表演节目改为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让大班、中班和小班的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到游戏中来,比如“大带小游园活动”、“动漫艺术节活动”等。他们都是主角,教师当配角。这一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在我班组织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女小朋友体现的比较细腻,她们生动表现出了“美容师”的坚守岗位、热情待客;男小朋友比较争强好胜,很有正义感,喜欢扮演警察指挥交通、抓小偷;扮演建筑师建设高楼大厦;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班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女孩,她不爱说话,课间喜欢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愿与老师交流,问她什么一句都不应。为了让她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想尽了办法。最后我通过家访,从孩子的妈妈那里得知,孩子在老家生活,刚来到这里,听不懂普通话,以前没上过幼儿园,直接来我园上了大班。我们了解到了原因后,对她特别的关注。之后我们为她创造了许多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并且多鼓励、多表扬,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她遇到难题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她的小脑袋鼓励他,逐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慢慢地接受了大家,能与人交谈,其他小朋友找他一起玩时,段晓宇也能和他们玩得很高兴。

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探讨教育方。

1.为孩子做榜样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作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

我们与家长经常交流,如何为幼儿多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里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要学会谦让。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除了与同龄人交往外,作为成人,还应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可以共同玩角色游戏,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3.为孩子创造外出玩的机会

篇4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我们开辟了“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我们还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树立良好的交往行为榜样,带动全体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首先,我注意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会问:“需要老师帮忙吗?”在征求幼儿同意后帮助他,还要让他说谢谢,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意志又教会了他交往的语言技巧。

其次,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启发暗示幼儿什么行为是好的、正确的,从而激励他们也那样去做。如有一次起床后,一个小朋友帮另一个小朋友穿鞋,系鞋带,虽然做得不太好,但是我仍然表扬了他这种帮助别人的行为。其他幼儿受到了暗示,以后也乐于帮助他人,争取老师夸奖。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孩子们在模仿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到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乐趣。

三、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孩子们既享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又体验了交往的乐趣。在庆祝“元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交往能力,节日那天,我们还开展游园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到各个游戏馆玩,他们一方面要帮助弟弟妹妹,另一方面要清楚地介绍游戏玩法教弟弟妹妹玩。这一活动促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治行为。在工作中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助人、抚慰等,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动中,我们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五、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培养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等。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

六、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家长还可以邀请别的小伙伴到家中做客,让自己的孩子到小伙伴家中玩等,用种种方式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5

所谓社会性,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个作为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0~6岁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适当的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方式,对其一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

一、面向全体,为幼儿创设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每个幼儿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去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为他们展示一个良好的“社会的界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这也正是《纲要》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的意愿。

班上从外地转来一个孩子。我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孩子在转园前性格易怒,爱动手打人,情绪化比较严重,因此受到同伴和教师的冷落。转到我班后,我首先与这名幼儿进行多方位的情感交流,让他对我产生认同与信任感。然后,再引导他与别人友好相处,并从与别人友好相处中感受到乐趣。后来,这个孩子终于慢慢好转。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都会倾注满腔的爱心。“面向全体”是学前教育一贯强调的原则,但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所有幼儿,不能重视一部分幼儿的发展而忽视或压抑另一部分幼儿的发展。

二、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交往的兴趣和品性

游戏占据着幼儿大部分生活时间,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放松投入,教师可以真实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教师也可以以游戏伙伴的形式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实施指导。这样不仅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指导,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班上有一个小朋友自控能力比较差,在集体活动中经常离位、捣乱,教师提醒他多次也没多大效果。在区域活动中,他不能坚持参与自己选择的游戏,常常跑到别的区域去捣乱,小朋友很不喜欢他。教师就主动成为他的游戏伙伴,跟他玩区域活动游戏,指导他丰富游戏情节。当他想要离开时,教师就和他一起作为客人去别的区域参观,以便控制他的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游戏,这位小朋友的自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是大家讨厌的“小捣蛋”,还学会了和同伴合作游戏,在交往中建立了自信心,与他人交往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

由此可见,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可以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拟定规则,促进幼儿建立平等交往的伙伴关系

《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心理学家也指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重点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的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保护使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地位,根本谈不上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然而,在区角游戏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幼儿社会行为规则的建立并非来自外在压力,而是来自幼儿内在目标感的发展。

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幼儿共同讨论商定设立一些规则,用不同的标牌对幼儿进行规则的提示。在小班小肌肉发展区给娃娃编辫子的活动中,墙壁上挂着四个形象各异的娃娃,由于活动空间有限,标牌只限四名幼儿参加。活动进行中,我发现一名叫亮亮的小朋友在区角外徘徊。我过去问他:“亮亮,你有什么事吗?”他着急地对我说:“我也想给娃娃编辫子,可是没地方了。”我说:“那你可以想想办法呀。”于是,他拉着我的手走到参与活动的幼儿中间,对其中的一位小朋友客气地说:“李佳颖,你让我玩一会儿好吗?”李佳颖高兴地点点头说:“好哇,咱们俩一起给娃娃编辫子吧!”这既加强了幼儿间的交往,又使幼儿懂得了与人交往必须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否则就不会受人欢迎。

在社会化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手段要灵活多样,要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要随时关注幼儿社会往的行为状态,对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使每个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减少幼儿之间的纠纷。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和教师之间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家园配合教育中,我们重点帮助家长明确培养幼儿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了解自己孩子个性的闪光点和薄弱点。然后针对孩子的特点,共同商讨教育方法,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帮助。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非常能干,是老师的小帮手,而在家里却连吃饭都要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非常乖巧,在家却任性、蛮横。针对孩子的这些“两面性”的行为,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家园联系薄,联系内容根据各个幼儿的情况而定,记录“在家表现”和“在园表现”,以此来控制孩子在家的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言行一致、家园表现一致的良好个性品质。

我们还经常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家访、预约交流、发家长问卷、个别联系、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在孩子初步掌握了社会交往的技巧之后,我们就请家长多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去体验社会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温馨气氛的同时,了解家庭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邀请其他的小伙伴到家中来做客,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到小伙伴家中去玩耍等,用多种方式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总之,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行为的。教师、家长应采取一切有益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同伴交往技能及健康的社会意识。

篇6

一、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治行为。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在工作中我们多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

二、利用节日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例如,我们利用“六一”儿童节,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让大班、中班和小班的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到游戏中来,他们都是主角,教师当配角。这一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充分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模仿着成人的劳动和交往,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我们利用走廊等有限的空间,开辟符合幼儿特点和需要的游戏区角,并在每个区角提供有利于交往的材料,如电话机、小器械等,以及需要相互合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增加交往的机会,提高交往的技能。在提供材料时,根据幼儿交往需要、季节变换等随时调整和更换,使幼儿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如“娃娃家”的娃娃要去“公园”玩,“公园”里就有了许多好玩的东西了,卖“棒棒糖”的、“照相”的等等,为幼儿提供的各种材料都给孩子们用到了游戏中。并根据季节的变换,出现了符合季节特征的各种不同材料,使幼儿通过这些材料的变化产生与人交往的愿望。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班来了一个新生小女孩,名叫璐璐,她不爱说话,课间喜欢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愿与老师交流,问她什么一句都不应;做早操时也不愿和小朋友拉手。为了让她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想尽了办法。最后通过与家长交谈,从孩子的妈妈那里得知,孩子在小时侯一直和奶奶生活,很少出外面来和其他人玩,逐渐导致了今天这种性格。我们了解到了原因后,对她特别的关注,有一次,璐璐主动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纸屑,我看到后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只见璐璐露出了笑容,我还第一次看到她笑得这么灿烂。之后我又为她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并且多鼓励、多表扬,上课时多让她回答问题,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她遇到难题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她的小脑袋鼓励她,逐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慢慢地接受了我,还能主动与我交谈,其他小朋友找她一起玩时,她也能和他们玩得很高兴了。

五、架起家园共育的桥梁,打造快乐家园

篇7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4~5岁幼儿与人交往的愿望欲渐强烈,但由于处于角色的“归属感阶段”,中班又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冲突幼儿间常有类似的对话:“这就是我的就不给你”“我家里谁谁教我这样的”“在家里,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做的”等等。显然,在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丰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成为了解决幼儿与幼儿间的冲突的重点。笔者考虑到中班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考虑到家庭及亲子交往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遂以“亲子游戏”为发展、提高的平台促其发展。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亲子游戏系在亲子感情基础上,以家庭内父母与幼儿间的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促进幼儿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发展,使其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活动。那么,如何利用亲子游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呢?显然,这为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提供了契机:家长明确定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解疑答惑、尊重差异、灵活指导。

一、向家长阐明游戏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

在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中开设“亲子游戏”专栏,帮助家长获得、理解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平台,围绕“疑难困惑”展开讨论,寻找解决方法等,促使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作用“再认识”,利于亲子游戏的有效开展。

二、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1.父母自身提高

幼儿天生好模仿,而父母则是其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修养。不少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关系。知识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他们越倾向于理性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年龄特征,理性地对待孩子问题,很少粗暴地对待孩子。

2.态度改变

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家长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势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异常态度。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充分尊重,在对待其教育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特点,聆听心声,多多沟通等。两个个体拥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切忌将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3.亲子沟通

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每周两至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二小时。沟通的内容可以根据游戏开展情况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产生。沟通时,尽可能多的给予幼儿充分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从而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当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情绪发泄对幼儿成长来说也很重要。每周让孩子发泄一次,让孩子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耐心地听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耐心地接受,不反驳但可做一定解释。

4.在游戏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1)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在游戏结束后,物归原处。

(2)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游戏前,与幼儿一同协商选择游戏材料并进行明确分工。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暂停游戏讨论解决方案等。

(3)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应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幼儿,切忌体罚、溺爱或逗乐幼儿以在游戏中与幼儿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 如有特别问题无法解决,家长可与老师及时沟通合作解决。

三、精心设计亲子游戏内容,提供系统方案

亲子游戏多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在注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创设丰富、适宜的环境来实现大脑与环境之间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以达到“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充实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方案的设计上应注意。

1.游戏多样化

不同游戏预设目标多指向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可体现不同的发展方向,促使幼儿获得多重发展。每组家庭能够找到适应自己的游戏以激发家长参与的热度。

2.游戏设计源于生活

无论是材料投放还是场地利用,多选用幼儿常见、熟悉的资源,如扑克、靠垫等。在玩法设计上,可改编经典游戏,如捉迷藏、丢手绢等,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熟悉有趣的游戏可为游戏玩法的创新提供可能。

3.实现“寓教于乐”

活动方案中,应当包含活动的有效引导和现场支持,让家长逐渐明白“在游戏中如何观察幼儿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等教育观念,促使家长的指导行为也逐步从“茫然――尝试――顿悟”过渡并逐步提升。

四、家园互通、及时反馈、适时调整

篇8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同伴选择;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儿童同伴交往中同伴选择是社会交往的一个侧面,它受认知、情感和自我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最初级的关系。一方面,儿童在与其他玩伴接触中,择伴的倾向性形成了个体未来人际交往的雏形。另一方面,择伴包含着择人与被择情况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其心理发展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园3-6岁学龄前幼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幼儿29名,女幼儿35名。

(二)研究方法

1、确定训练对象

通过观察,我们小三班幼儿陆某有此方面的问题,就确定他为训练对象。

2、制定训练方案

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向陆某的家长了解有关情况并观察记录其在幼儿园中的表现。

3、分析幼儿现有情况。

①问题行为的表现:

孩子行为与一般孩子有异样,喜欢多动,不遵守规则,也喜欢和别人玩,但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妥。

②可能原因:

家庭因素:父母工作原因,孩子从小没有人照顾,由老人在老家代为教养,所以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孩子的行为习惯模仿老人的为多,所以行为与同龄的孩子有异样。

环境因素:经常与爷爷奶奶呆在一起,父母很少带他出门,不习惯与不认识的人一起,更不知道怎么去与人交流。

气质性因素: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任性,对自已喜欢的东西会采取各种手段夺得。

二、结果

社交差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适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焦虑不安,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交往,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今天交往的学习,正是明天走向成功的基础。学会交往使孩子在未来的挑战中乘风破浪;学会交往使孩子信心百倍地迎接明天!

三、讨论

个人社会交往能力在整个人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中,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交往地位。有些幼儿表现在:害羞、攻击性少、对他人的攻击表现退缩、不敢自我表现、多为独自活动,既不被老师和同伴所喜欢,也不被老师和同伴所讨厌,在老师和同伴中往往不被注意。这种不利的交往地位容易使幼儿形成顺从、沉默的性格,更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也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关注交往能力弱的幼儿,此观察记录试图以幼儿园活动为视角,对幼儿交往能力进行个案研究。

四、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能力,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是建立在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营造和谐环境

幼儿正是社会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经历了教育生态环境的变迁。在家庭中,幼儿与同伴相处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十分迫切,而更多的是一种对成人的依恋感,而在幼儿园中,幼儿远离了父母,组建了由教师、保育员、幼儿互为一体的大家庭,从家庭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的与外界事物和人的社会性接触。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状况显得至关重要。

(三)尊重个性发展

合理整合幼儿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是干预有效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遵循生态学的研究思想,在幼儿真实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和家庭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被研究幼儿习得了发展同伴关系的技能和策略,提高了其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和愉悦体验,同时也使家长和教师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一些偏颇,获得了帮助、支持被忽视幼儿发展同伴关系,提高交往能力的一些理念与方法,从而全面改善了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有效干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篇9

幼儿社交能力沟通技巧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幼儿阶段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之一。因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一、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社交能力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包括同伴、家长、教师等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有效、适宜的沟通技巧与能力,主要包括交往的主动性与交往策略。社交能力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促进幼儿能力平衡

不管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逻辑能力的形成,幼儿个体的练习远远比不上群体练习效果好,在群体的学习行为中,幼儿可以互相模仿和互相学习。这种群体行为,一方面,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对幼儿社交能力也有促进作用。通过社交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地促进幼儿多元化智能,提高幼儿智力发展的平衡性。

2.促进幼儿情商提高

情商是控制情绪的能力,通过幼儿社交能力的练习,有利于形成自信、乐观情绪,克服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在群体社交活动中,幼儿社交能力的基础就是自信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幼儿的社交能力得到迅速地提高。同时,优异的社交能力形成,其实也是在铸造优秀的情商。

3.促进社交文化形成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和强国的标志,是有开放的社交文化环境,人与人之间是开放和互动的关系,这种开放的社交文化对中国未来领导世界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交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在幼儿阶段就提倡培养社交能力,对幼儿成年后社交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大力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对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交文化环境、铸就大国社交文化,都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幼儿社交能力欠缺的原因

目前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社交缺失与社交能力弱化的根源在于幼儿阶段社交教育缺失,幼儿社交能力缺失有幼儿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原因。

1.性格遗传因素

幼儿社交能力的缺失,有一部分是由于幼儿遗传性格造成的。幼儿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持续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就表示有社交恐惧症的嫌疑了。直系亲属中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直系亲属中无社交恐惧症的高10倍之多。可见,生物遗传因素是导致幼儿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之一。

2.家庭因素

家庭是造成幼儿社交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是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造成幼儿社交能力的缺失。中国社会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缺少玩伴,习惯于在封闭个体空间活动,造成了幼儿社交能力低下。二是家庭教育重视幼儿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就业和生存竞争,家长们对学龄前儿童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社交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

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妨碍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一是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不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教师主导课程和课堂环境,普遍是灌输各种知识,幼儿的自我表现和群体性表现机会减少,社交能力得不到锻炼。二是教育环境以园内为主,缺乏与社会的互动,不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长期在园内接受教育和参与游戏,无法提高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遏制了社交能力的提高。

4.社会因素

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的不健全,造成了幼儿社交能力培养困难重重。一是缺乏完善的幼儿社会保护机制。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和系列制度保护幼儿、回避社交风险。二是缺乏友好的幼儿社会保护环境,全社会远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幼儿在社交交往中走丢或者是遭遇拐卖的风险较大,造成父母只能减少或禁止幼儿社交活动来回避风险。

三、塑造幼儿社交能力的措施

要塑造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幼儿社交活动提供条件,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完善。

1.改善家庭社交氛围,培养幼儿社交习惯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社交环境是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基础。一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社交能力。父母学习社交知识,长期坚持以身作则使用在幼儿身上,变成一种家庭的社交习惯。二是创造各种社交机会和氛围。通过邀请其他幼儿到家里来或参加其他家庭社交活动,给幼儿打造群体性活动的机会,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三是让幼儿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公众场合,在加强保护的条件下,让幼儿接触和交往陌生人,参与游戏或活动,克服社交畏惧感。

2.加强幼儿社交教育,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幼儿教育中,要结合社交能力的培养,设计各种课程和游戏活动。一是教育活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表演等手段,指导幼儿进行交往,使幼儿建立交往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初步学习交往的策略。二是生活活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交往是真实的、自然的。如洗手、喝水、上厕所等是否按顺序进行,不抢先、不挤别人;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用动作、语言帮助他。三是游戏活动。利用创造性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开设“娃娃家、民俗茶吧、超市、书吧、各个悟益智区、美发店、医院”,等等,在这些活动区中,幼儿充当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幼儿去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了合作、解决冲突的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注重家园配合。经常与家长联系,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游戏、元旦家长与孩子一起包饺子活动,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式方法等,不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幼儿 游戏 能力

国外研究者表明: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对长大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我们发现,现在的幼儿反应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适应性强,但由于是独生子,常表现出任性、利己、侵犯、难以教育、喜欢独占、胆小等不良个性。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的易出现打闹、抢玩具、不肯谦让等矛盾冲突。幼儿期是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以正确地教育、引导来帮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学会以自我意识控制行为。那么,这些不良性格的发展将会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幼儿时期正处于游戏活动时期,游戏是孩子的伴侣。同时,游戏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可以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之中表达自己的认识,表现自己的情感,反映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与同伴进行交往,提高交往技能。游戏中能提高幼儿哪些交往技能呢?

一、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能力

幼儿的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所以在游戏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交往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机会最多的游戏。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从模仿到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语言可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如游戏“风味小吃店”是在开展了“人们怎样开展工作”的主题活动后展开的。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饭店、银行,并请厨师、服务员、出纳员向幼儿介绍他们是如何工作的。说什么,干什么,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角色言语了解了角色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角色认知。如“在风味小吃店”游戏中,幼儿到小吃店吃点心,“服务员”热情主动地接待“顾客”,向“顾客”介绍点心种类,问“顾客”吃什么,“顾客”一边有滋有味地品尝点心,一边同“服务员”及其他“顾客”进行语言交往。又如在“银行”取钱,“银行出纳员”会主动地问:“请问您取多少钱?”“顾客”走的时候,会说:“欢迎您下次再来!”自然地运用了“请问”“谢谢”等礼貌用语,幼儿关系友好、融洽,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和能力。

二、提高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语言、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游戏也从单独的、平行的游戏发展到合作游戏。结构游戏是提高幼儿分工合作水平的最佳游戏。例如:结构游戏“美丽的家园”,最初进行建构时,幼儿各自为营,有时会为同一材料发生争执,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游戏兴趣下降。这时教师及时与幼儿共同商量,回忆参观过的大楼,让他们知道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幼儿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分头行动起来,有的合作建楼,有的造护栏、花园……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美丽家园的建构。通过分工合作,幼儿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品尝到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懂得了团结一致力量大的道理,提高了协作能力。这样,在进行其他结构游戏中,幼儿不仅在已有的游戏中相互合作,还会自己有计划地设计游戏,自己分工,表现出幼儿分工合作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调动了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的积极性。

三、提高幼儿解决纠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