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

篇1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多样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同样有各种各样饮食文化。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饮食都是人们生存的关键。在人类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饮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造成交流苦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觉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为主,其味觉变化多样,美味无穷;鲁菜主要走清香路线,菜品味道较纯;闽菜色调美观多样,味道清新,烹饪主要以炒、溜、煎为主;粤菜口感鲜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鲜嫩、脆爽,烹饪方法多样化,炒、炸、烩、烧、溜、蒸多种方法并用。湘菜则是以辣椒、熏腊为主要原料,用油较多、色调较浓;苏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浓但不腻、咸中带甜;徽菜则是以擅长烹饪山野海味著称,对于火攻要求较高,讲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时,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将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逐渐形成著名的几大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每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其中法国菜最为出色,特别讲究味、形、色、香之间的巧妙搭配,常用酒进行调味,取材十分广泛。意大利菜则常用橄榄油和西红柿进行调味,烹饪过程注重保留食材本来味道。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国家,菜的品种多样,较为喜欢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饪过程用油较多,口味比较重,对菜色要求较高。德国菜在食材选取方面比较偏好于生鲜,一般用啤酒进行调味,口感以酸咸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且菜系以比较复杂,拥有自身文化传统。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外在变现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

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排场,西方饮食文化讲究节约。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9(09).

篇2

关键词:饮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中,饮食被解释成“吃的和喝的东西”或是“吃东西和喝东西”。在英文字典中,饮食被解释为“foodanddrink”即“吃的和喝的东西”或者“biteandsup”即“吃东西和喝东西”。总的来说,有关“饮食”的解释,无非是“吃的或者喝的东西”,或是吃喝的动作。但真正的饮食并非如此简单,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是为享受美食而“饮食”。因此,饮食本身就上了一个层次,人们已从普通的吃,上升为吃什么?在哪儿吃?如何吃?不同的吃法会体现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观点、态度和饮食的内容、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礼仪

中餐,主要体现一个“让”字。在中国的宴席上,后辈或小辈习惯等长辈、主人家入座后,才开始用餐,从而表现对主人或长辈的敬意。同时,主人一般会先给主要的宾客夹菜,并邀其先享用。西餐中的礼仪体现在“美”上。整个食用的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让食用者对其所食用的食物,有赏心悦目的感受。食用者衣着整齐,最好穿礼服,并且要求食用时的坐姿端正。

(二)饮食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就请客吃饭来说,对于中国人,“共享”是其主要方式,一群人共坐一桌,共享桌上的菜肴,最后的结账也是争相买单。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总结为一个“合”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请客吃饭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每人一份,并且各付各的单,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同时,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盘菜可以同时几个人一起享用,西方人用餐,往往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

(三)饮食对象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有部电影就有场景是关于,外国士兵为了保持营养的不流失和自身的强健,而生吃大块刚割下的牛肉,不仅益于人体某些微元素的吸收,也利于锻炼牙齿的咀嚼力。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四)饮食性质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

(五)饮食餐具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体现在饮食餐具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崇尚农耕,直到现在为止,中国人用餐喜欢用圆桌,也称八仙桌;吃饭用筷子夹,体现和气;而西方人一般用方桌,并使用刀叉,刀叉却给人一种带有杀气的野蛮气息。

二、产生差异的缘由

(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

(二)生活环境及习俗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在中国,价值观所导致的饮食差异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现如今的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三、结语

中西,就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表现了两个大派的不同文化,而饮食在其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国家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的深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也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与补充。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起钧.《烹调原理》[M].台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 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浙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李娟.《才智》[M].邵阳:邵阳学院学报,2011(12). 

篇3

(一)归化策略

归化法翻译流派在早期的翻译学术界居主导地位。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strategies)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避免文化冲突,采取目的语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使译文更接近目的语文化。[3]例如,1954年中国政府为招待外国记者放映了一场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长达10多页的剧情介绍被归化翻译成“OrientalRomeoandJulia”,标题式的翻译言简意赅。译语遵从目的语文化,向目的语读者靠拢,充分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采取了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及思维方式来传达再现原文的内容,使外国朋友立刻对这部经典的东方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顺德作为香云纱传统和标准工艺生产的发源地,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4]协调前的译文:Soundyarnisanexpensiveandcoolsilkfabricwithdyeyamjuice-coatedthroughaseriesofcomplicatedandstrictprocessesincludingcoating,pondsludgecoveringandsunexposure,etc.Shunde,astheoriginalproductionplace,iswell-knownassoundyarntraditionalandstandardmanufacturerwithmorethan700-yearhistory.协调后的译文:Rust-coloredgambieredsilkisanexpensiveandcoolsilkfabricwithdyeyamjuice-coatedthroughaseriesofcomplicatedandstrictprocessesincludingcoating,pondsludgecoveringandsunexposure,etc.Shunde,astheoriginalproductionplace,iswell-knownasrust-coloredgambieredsilktraditionalandstandardmanufacturerwithmorethan700-yearhistory.译文赏析:由于莨绸特有的丝质面料使得人穿着走路会发出“沙沙”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取其谐音称为“香云纱”。协调前把“香云纱”翻译成“会发出响声的纱”,译文简单地直译,倾向于原文的内容让目的语读者对这种丝绸面料没法产生具象思维。作为源语的“响云纱”与译语的“soundyarn”彼此看似契合,对应其语言文字的转换,实则译语传达的信息苍白无力。翻译是一个自我适应性强、自我调整与自我反省,并能自我再生的系统。[5]作为译者需要承担起跨越时空、基于语境,不断协调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矛盾的责任。通过直译和音译输出的“香云纱”的文化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实施跨文化转换中彼此对应的理想状态。香云纱其实是根据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的,它的主要原料薯莨汁的丝织物,使得面料成铁锈色。协调后的翻译把“香云纱”翻译成“rust-coloredgambieredsilkwithsoundwhenrubbed”,更倾向于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这种布料的具体信息经过协调翻译后跃然纸上。顺德美食文化渊源流长,美食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外国食客有效地传递菜肴信息。[6]顺德代表菜式名翻译赏析:姜撞奶:gingermilkcurd;双皮奶:double-layermilkcustard;大良虫崩虫少:butterfly-shapedcookies.姜撞奶为顺德的名小吃,从字面上看是生姜碰撞牛奶,实为姜汁牛奶凝乳,凝乳类似西方饮食中的调味品炼奶。协调前把“双皮奶”翻译成“double-skinmilk”存在误译,此道小吃并非双层皮肤的牛奶,而是结了双层奶皮的蛋奶羹。协调前译语传达的仅仅是牛奶,结合这道小吃烹饪后的形态,协调后吧“skin”替换成了“layer”,因为它并非动物身上的皮肤,而是控制火候与工序加工而成的双层奶皮。在协调补充美食的信息后,运用归化翻译策略调整为:double-layermilkcustard,custard表示形态似蛋奶糊或奶羹。协调后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文化传真,使目的语读者充分接受理解其文化内涵。大良(虫崩)(虫少)香脆可口,直接音译无法传达小吃的形与义,(虫崩)(虫少)是一种经过烘焙过形态呈蝴蝶状的饼干,[7]因此(虫崩)(虫少)就被协调替换成了cookies,这是对目的语读者再熟悉不过的烤饼干之类的点心了。顺德名小吃翻译全部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努力使用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语言表达,从烹饪材料,烹饪方式到蕴涵的深刻寓意,忠实、准确、全面地传达了顺德小吃的具体信息。

(二)异化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尽可能地把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使其理解并接受,并逐步融入到译语文化中去。奈达认为好的翻译听起来不像是译品,[8]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在中西方文化的“异”与“同”之间寻求平衡支点。生菜包home-stylelettucewrapwithlife-longfortune。生菜包并非未煮熟的菜,译法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它尊重了源语文化,寓意生菜包是具有家乡风味的,象征长长久久财富与好运的菜肴。顺德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每年的农历端午,顺德人以“龙”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的民间活动。在顺德龙舟文化翻译中必须先交待清楚“龙”的文化蕴涵。因为“龙”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截然的差异。英美文化的“dragon”在传说中是丑陋的喷火怪物,是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延续了八千年的吉祥、美好祝愿的象征。例: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顺德人每每都郑重其事,仍保留一系列赛前、赛后的仪式,主要有起龙、请龙、洗龙、投标、转龙头、龙头祭、龙船水、龙船饭、藏龙等。协调后的翻译:Asolemnsacrificeceremonyiscommonlyheldbeforeandafterdragonboatcompeti-tion.Shundedragonboatcustomsretainaseriesofproceduresincludingliftingdragon,solicitingdragon,washingdragon,raisingdragonhead,enjoyingdragonboatdinnerandhidingdragonetc.ThepurposeistosolicitGodforthegoodfortuneofagricultureandlong-livinglife.顺德龙舟民俗文化极具文化特色,如果使用归化法会使民族文化内涵缺失。但使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原汁原味地传达龙舟文化内涵。“龙”在此处可通过文化协调,采取解释式的翻译策略,翻译为DragonisthesymboloffortuneandbestwishesinChina,方便目的语读者在上下文语境中充分理解龙舟文化内涵。此段翻译中的“请龙”所蕴涵的是举行隆重的仪式,以谦恭的姿态把藏在池塘的“龙”请出水面。此语境的“请”非邀请的“请”,为协调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用“solicit”表达“恳请”较能契合源语对应的文化内涵。

(三)归化与异化结合策略

任何语言都是开放的体系,它们都有可能经历发展、改变甚至衰退。因此,对于具有充分源语文化能力的译者来说,语言能够转变成美妙的艺术传达。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方文化需要互相的理性尊重与包容。协调、调和翻译突破了传统的非直译就意译的界限,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游刃有余。协调翻译意味着灵活处理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使用归化策略而抛弃异化策略,也不可只采用异化策略而抛弃归化法翻译。例:顺德民间武术历史悠久,明清两代出过武状元和武探花。民国初年,顺德更有武馆数十家,各流派均享有成名。Shundetraditionalmartialartiswell-knownforitslonghistory,especiallyZhuangyuanandTanhuacandidatesborninMingandQingDynasty.关于状元与探花的翻译,既保留源语文化,让目的语读者了解这一中国古代极具历史特色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传统,可以结合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文化内涵补充注释。解释式的协调翻译为:ZhuangyuanandTanhuameansthecandidateswhowonthefirstandsecondtopplacerespectivelyintheNEL(nationalentranceexamination)fortheselectionofnationaltalents.

(四)启示

篇4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73-02

在国际交往众多的今天,我们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中西方在此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各方面具体的差异和产生原因我们会一一进行分析。

一、饮食观念

1.“民以食为天”、 “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地重视吃,把吃饭看做是人生至急、比天还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们的语言和组词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重视吃的场合,还强调吃的美味。“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所在。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辅料,配料相互搭配、相互调和的结果。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讲究五味调和,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味”的同时,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

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吃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重视吃,是因为它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才会把吃看得重于一切。中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 “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2.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1] 所以,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但中国强调的是“美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二、饮食对象

1.“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生存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 [2],“其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而且对于该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也影响至深” [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所以历来大多以谷物或其他素食为主,肉类为辅。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中国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可以说无所不包,烹调方法:炒、煎、炸、蒸、炖、烤、爆、焖、拌等五花八门。食材的丰富、烹调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中国人对吃更是乐在其中,并且不辞辛苦地不断追求创新,把吃文化的享受发挥到极致。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营养丰富但种类单一,制作简单。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

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三、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1.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就算是全国知名的菜,其菜谱上的描述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不管是原料、调料或者是辅料,很多时候都是用“一汤匙”、“小半碗”、“适量”、 “少许”等等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的。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那么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更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特色,中国饮食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菜系。为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

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2.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强调的是营养,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在饮食对象上相对中国而言又比较的单一,他们吃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充饥和交往,所以他们的烹调程序可以、也能够严格地依照一套标准的步骤进行。“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而西方人仅把饮食当做注入一个生物机器里的燃料,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4] 相对于中国的菜谱,西方的菜谱整体上看是科学和精确的,配料、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甚至他们的厨房里备有天平、量杯、刻度锅、定时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容器,厨房不像是一个制作、享受人间美味的地方,反倒像个辛苦工作的实验室。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其连锁店遍布全球,但其所有的食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能吃到的地方都是一个味道,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全球通用的一整套操作标准进行烹饪的。这种烹饪手法做出来的食物,几乎都保持着食物本身的味道,即使有不同食物间的搭配,也只是在容器之上的搭配。

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严格的烹饪操作程序。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强调个体和独立。西餐中大部分正菜原料互不相干的搭配风格把这种哲学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四、饮食习惯

1.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围桌宴饮符合我们中国人“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单道菜品的“味道”、整桌食物的“搭配”,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合在集体之中,“和”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2.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其次是交谊。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与讲究“气”,追求“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同,西方哲学讲究实体和虚空的分离,强调的是形式结构,他们尊重个体,崇尚个性突出,不喜群体性的交流,这也是自助餐流行的深层原因。

五、餐具、用餐环境及其他

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用餐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餐具的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简直就是绝配了。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中国人用餐,讲究的氛围就是热闹,要场面、好面子,吃饭或喝酒时喜欢大声说话。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境外资本;商务合作;英语交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52-04

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拼搏的中国企业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除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之外,还有很多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商务交易与谈判的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商务英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它被视为在企业间进行国际间交流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在企业引入境外资本时,商务英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因为国际贸易需要在多个不同的地区与国家间开展,所以其和跨文化交流关系密切。从本质上讲,人们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在语言运用或者是在理解同一个会话的上下文时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引入境外资本的活动,有些情况下其会直接造成国际交易与谈判的失败。所以,对那些在涉外企业从事商务工作的人而言,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商务英语这一工具,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增强个人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只有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实现商务英语在实际工作里的充分应用,才能保障在贸易竞争与国际谈判的过程中企业能够

取胜。

1 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差异

1.1 不同的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看重的是统一与一致,但西方人特别是现代的西方人强调的却是自我与个性。以吃饭为例,通常情况下,中国人会选择很多人围在餐桌上共享美食的方式,很多情况下还存在给客人夹菜的传统;但西方人的吃饭方式却与此不同,他们比较习惯于分而食之,就连请客吃饭时付费的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整体上看,中国人信奉的是“和气生财”的观念,他们看重的是集体价值与集体意识,但西方人追求的却是个性价值与个人意识,他们的个性要张扬些。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别,使得中西方在交流的方式与习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又比方说,中国人在看问题时喜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会考虑到对方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但在商务英语里,通常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比方说向对方提出:“我能为你做点什么?”,“我能帮你吗?”之类的问题。

1.2 不同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非常看重传统,喜欢遵循惯例,习惯于权威的指导,经常会随从于大众主流,缺乏时间观念,竞争意识不强,惧怕冒险且创造力较弱;但较之于中国人,西方人却有着极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他们热衷于挑战,喜欢推陈出新,强调行动的实效性。

1.3 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

就整体而言,西方人追求的是契约精神,强调的是理性;但中国人看重的则是世故人情和情感。在西方人的伦理观念中,冲突与竞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中国人强调的却是和谐与圆融。以经济纠纷的解决为例,当中国人遇到经济纠纷时,其考虑的是借助于熟人或关系权衡来进行仲裁;但西方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却是依靠法律。因此,法律顾问在欧美企业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企业没有专门设置专职法律顾问的职位。通常情况下,中国人是不喜欢在“公堂”上解决问题的。

1.4 看待问题时的统一角度与辩证角度

在中国人看来,“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看待与解决问题时喜欢站在事事联系的角度上;但西方人却与此不同,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中所存在的差异与分歧。因此,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西方人总是能从具体的过程与细节上着手,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行为特征。所以,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商谈时,中方商讨的重点常常是双边的共同收益和怎样进行长远合作关系的建设问题;而西方人在商谈时,却总是喜欢直言不讳、单刀直入切入关键问题。

1.5 集中与民主的文化差别

在西方,长期存在个性自由与民主的传统,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中国人却长期遵循着一致与统一的传统,其民主意识淡薄。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商谈时,西方人所做的决策通常是有关人员民主协商与讨论所得出的结果。但中国人所得出的最终结论通常是由某些个别领导的意志决定的。很多情况下,缺乏民主的决议因为无法达到对各种意见的综合而无法实现对问题的全面解决。就这些方面看,国内企业应当努力学习西方企业的那些民主方式。

2 企业引入境外资本时所体现的中西跨文化的主要差异

2.1 商务接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企业在开展商务接待活动时,应避免本位主义,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打探别人的隐私,应当杜绝从自己的想法与习惯办事,在引入境外资本时企业应尽可能地去了解、遵循对方的商务合作交往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交流障碍,才能确保谈判与交易的成功。比方说,在和人第一次接触时,出于热情好客的本性,中国人通常会问诸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你有小孩吗”、“你工资怎样”等类似的问题。询问对方这些比较私人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关心对方的一种表现,然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故意地打探他们的隐私,这种举动是非常不礼貌的。因此,在进行商务接待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避免对企业引入境外资本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管是在商务谈判中,还是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都应当提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下的一些交往习惯,以此来避免可能出现的误会。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企业间融洽的合作氛围,才能顺利地完成商务接待任务。

2.2 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对于商务交易活动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商务谈判,它直接关系到贸易与交往能否成功。在谈判桌上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是中西方人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及处事风格的集中体现,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判的结果。以中国人为例,他们非常看重礼仪,追求的是水到渠成,所以在进行谈判时习惯于先客套寒暄,以此来做铺垫,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开门见山地讨论利益的谈判方式。所以,在和中国人进行商务谈判时,就必须确保谈判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引入境外资本时,商务文化与酒桌文化相结合是中国企业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在很多情况下,企业能否成功地引入境外资本是在餐桌上决定的。但西方人追求的却是办事的效率,在讨论利益问题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开门见山的方式。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是非常不习惯的。在和西方国家进行商务谈判时,中国企业应当了解这些差异,并适当地处理这些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和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时,无需特别隆重的接待形式,且应当注意商务问题是不能在那些非正式的场合讨论的。除此之外,我们无需含蓄地表达自身观点,在遇到存在分歧性的问题时,中国一般会选择相对婉转些的方法,而不会说“不”或直接拒绝。在谈论关键性的问题时,负责谈判工作的员工常常会说诸如“这件事我需要向上级领导汇报,然后才能做决定”等的话。而西方人通常并不了解隐藏在这些语句里的那些真实含义,当他们听到这些话时,会简单地理解成对方已经同意了,这样一来就会将谈判置于尴尬的境地。

2.3 时间观念上的冲突

在西方人看来,时间就是金钱,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他们重视时间的利用性。所以,在进行商贸活动时,他们会精心地计划、安排一切商贸事务,且有着按时赴约的传统。若客户不守时,他们就会认为是不负责任或傲慢。与此不同,中国人追求的是适应时间,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商务活动都应当厚积薄发,都应当是水到渠成的,所以他们会模糊、随意地使用时间,西方人很难适应,冲突也就因此产生。

2.4 餐饮文化的冲突

在开展商贸活动时,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外商的用餐招待。中国人在宴客时,遵循的是“无酒不成宴”的原则,即便有满满的一桌美味佳肴,也会客套地说“菜不多,请多包涵”等,在这种情况下,外商通常会觉得莫名其妙;中国人在宴客时,会想尽一切方法让客人多喝酒、多吃菜,在判断彼此的诚意与情分时他们使用的是喝酒的多少这一标准,但过于频繁的“劝酒”会使外商觉得反感,这主要是由于西方人有不做强人所难的事情的传统。

2.5 经营管理的冲突

因为中西方在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其在涉外企业的管理经营工作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方面的冲突。根据国内外管理学家所做的相关研究,约有35%~45%的跨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以失败终结,通过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发现有30%是因政策、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而有70%是因文化差异。在中国员工看来,工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反感外方的严格管理,反感他们过高的指标;但外方则认为,在工作中就需要做到热情、积极,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的员工的竞争意识淡薄,没有严明的劳动纪律,工作效率过低;在中方的管理活动中,考核与激励的主体都是集体,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看重的是人际关系与个人历史情况,而西方的管理工作却恰恰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个人,倡导个人间的竞争,在人才选拔时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

3 增强企业商务交往过程中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原则

对于跨文化的交流而言,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那些交流上的障碍。在通过商务英语与国外的企业人士进行交往时,需要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文化习惯,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交往方式,特别是应当留意与本民族的文化所存在差异的地方。如此一来,才可以准确地了解到对方交际的意图,才能够减少由文化交流障碍所造成的商务交往失败的风险。所以,外贸企业在开展商务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商务英语的应用原则,同时还应当重视平时的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因地适宜的文化适应与引入策略

在开展国际商务交易和谈判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当严格地遵循国际上那些通用的法则,而且也要充分地考虑地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不损害本方的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应以一种宽容、理解、合作的态度来对待对方的文化习惯,应当做到。应当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包容并非是要放弃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其强调的是一种尊重,强调的是共同融合。在情况允许与时机成熟时,可以把自己的特色文化介绍到当地,实际上这也是借助于文化交流来促进商务交流的有效形式。举个简单的例子,麦当劳与肯德基等世界超大型的快餐联盟早已经渗透到我国很多的大陆城市,这给中国儿童与青少年的消费方式、饮食行为及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精神与文化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渗透和影响方式。在饮食习惯方面,我国与西方存在极大的差异,现阶段到国外经营餐饮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在西方传播中国的美食文化的同时,也慢慢地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中国菜”已走向世界,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喜爱。

3.2 平等公正公平的原则

在进行贸易活动与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必须自觉严格地遵循平等公正公平这一基本原则。利益有多有寡,企业有大有小,但要想确保交往顺利,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于一种平等姿态与关系。在开展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一家独利,应追求共赢互利。企业在引入境外资本时,特别是与某些大型的跨国企业进行交往合作时,外贸企业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必须有意识地维护本企业的尊严与利益。在进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应做到不卑不亢,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探寻双方的共赢点。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在短时间里利益可能存在偏重,然而中西文化本身都是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切忌一味的崇洋,也绝不能贬低我们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3.3 优化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除了语言交际的手段之外,非语言层面的交际要素与手段也有很多。比方说,借助于差异化的神情、手势及表情等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行为也属于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很多语言成本较高或语言无法通达的情况下,这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此方面,中西方所存在的差异更加突出。通常情况下,在交际活动中,西方人有极其丰富的肢体动作,但中国人却相对要内敛一些。企业在引入境外资本的过程里,应熟练地使用这种文化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中国人应当了解西方人的拥抱行为中所包含的交际语义。所以,要想确保跨文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重视优化那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与方式。

3.4 培养商贸文化意识,减少文俗冲突

在开展商贸活动时,要想减少商贸文化冲突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冲突,就应当重视培养人们的商贸文化意识。应熟练地掌握中西方所拥有的不同的实践特点、风俗习惯及商业惯例,根据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操作模式、思维方法与价值观念,探寻实现文化协同的途径。对交叉文化背景之下所进行的商贸活动而言,应重视组织机构与战略的设计,应融合文化,共同合作,努力开创商贸活动的友好和谐局面。此外,在企业、公司里应成立专门负责商贸公关活动的机构,组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员工按照国际惯例与各国的文化习俗来模拟管理经营与商贸谈判等活动,勇于承担各种角色,重视交际活动,切实地感受不同的商贸文化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增加跨文化意识的相关训练,以期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商贸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志勇,张强.谈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J].中国商贸,2010,(16):7-9.

[2] 李晓明.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技巧与应用[J].才智,2011,(13):11-13.

[3] 陈宇.浅析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14):12-13.

[4] 陈德凤.商务英语交流有效性的研究[J].大众商务,2010,(14):33-34.

篇6

关键词:文化图式;舌尖2;美食;翻译方法

为了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同时满足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好奇,CCTV精心打造了两季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这部纪录片带领全世界的观众一起品味中国特色美食,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感受中国百姓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纪录片中介绍了1000多种中国美食,给观众讲述了菜名的来历,选用的食材,烹饪技巧以及每道菜背后的故事。片中的菜名以及一些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就使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难以理解接受,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对该记录片的翻译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一些学者对该片的翻译已做了一些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目的论,功能对等,译者主体性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该纪录片的翻译,将文化图式理论应用到《舌尖2》的翻译研究中,探析恰当地处理片中文化图式的翻译方法。

一、图式理论

(一)定义

图式(schema)一词源自希腊词汇,表示大体的形状或图案。伊曼努尔•肯特(1724-1804)认为图式是将某一纯粹的非实证的概念与对某个事物的大脑印象相结合的过程上的控制,它可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想象产生的(EhsanShaghasemi&D.RayHeisey,2009)[1]。这一理论的发展归功于英国著名心理学家F.C.Bartlett,他在早期著作《记忆》中提到图式理论,企图说明记忆并非死记硬背或再产生的过程,而是一个保留事件要旨,再根据总印象重建细节的过程(F.C.Bartlett,1932)[2]。由于研究兴趣不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图式下了定义,虽然关于图式的释义或术语各有不同,但我们仍能发现一些共识,即图式是人脑中存储的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不断更新的知识组块。图式理论吸引了国内外哲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及人工智能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并且显示出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图式研究的焦点是分析语言学习者的理解过程,但近年来图式理论也从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被运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国内很多学者如刘明东、王立弟、周笃宝、张梅岗和周红明等一直致力于图式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例如,刘明东提出翻译实际是图式翻译的概念,并解释图式翻译过程包括对源语语篇图式进行解码和对目的语语篇图式进行再编码(刘明东,刘宽平,2004)[3]。

(二)特点

图式是抽象的,因为图式是人脑从过去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心理表征。图式是网络状的,图式通常由更小更具体的子图式相互嵌入重组而成。图式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一般认为,图式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内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定义和认知是相对稳定,那么从过去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形成的图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与此同时,新经验的积累和新信息的增加,不断的更新旧的图式、形成新的图式。因此图式又是灵活多变的。图式具有文化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模式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在理解事物时会形成和自己文化相关的图式。

二、文化图式理论

(一)定义

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文化图式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文化图式是指关于某个特定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并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组块。通过大量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这一概念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例如西方翻译家GeorgeYule将其表述为以特定文化为基础的先验知识(GeorgeYule,2000)[4]。该理论曾多用于接受性语言技巧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但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该理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刘明东认为它是涉及文化的认知心理结构,也是先验基础上组成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刘明东,刘宽平,2004)[3]。

(二)特点

首先文化图式具有相异性。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各国人们脑海里储存的文化图式存在差异性。但由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对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有着一致的认识,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图式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次,文化图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作为一个系统,文化图式在兼容并蓄的同时代代相传,因此文化图式又兼具开放性和连续性。

(三)文化图式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

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由理解、表达两部分构成,文化图式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包括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意义和文化内涵等。其中文化内涵是原文文化图式的体现。译者除了熟练掌握原文文本的语法和词汇,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图式和意向。译文的表达也同样离不开文化图式的作用,为了实现文本语言与文化的功能对等,译者必须激活其所存储的目的语的图式,文化图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实践中文化图式表现为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这三种形式。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文化图式形式应采取与之对应的翻译方法,下面将结合《舌尖2》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

三、《舌尖2》中处理文化图式的翻译方法

(一)文化图式对应

文化图式对应是指在目标语文化中能够找到与源语文化相似甚至相同的图式。第一集中的两个例子:例1:She’simpatientwhileI’mgrumpy.她的急性子我的三炮火[5]。例2:ThereissomethinggoodforthosehenpeckedhusbandsinSichuan.四川的耙耳朵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5]。第一集中的养蜂人是四川人,他说的一口是四川话。例1中的“三炮火”和例2中的“耙耳朵”在四川话中分别表示“脾气坏”和“惧内”,这是四川方言有的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四川人爱吃辣,大多数四川人的性格也如辣椒一样火热急躁。“三炮火”在川人脑海中形成的就是脾气坏脾气急的图式,这也是四川当地特有的文化,此处英文使用了意译,如果直译成“threefire”,英语观众看了一定是一头雾水,此处直接将“三炮火”的文化内涵译为”grumpy”脾气坏的,英语观众脑海中在文化基础上构建出的形象就是一个脾气差的人。因此,“三炮火”和”grumpy”在文化图式上是对应的。同理,“耙耳朵”与”henpeckedhusbands”所构建的文化图式也是对应的。

(二)文化图式相异

如果同一事物在两种语言文化中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图式相异。第一集结尾处说道:“时间流转,生命红火。”译文”Timefliesasusual,andliferemainsprosperous.”[5]此句中“红火”在中国观众的头脑中形成的是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文化图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不论是“red”还是“fire”都有着不好的文化寓意。虽然两种文化中都有“红火”一词的表达,但在中西文化中却有着相反的文化象征,也就是说在中西观众的头脑中形成了相异的文化图式。此处的译文为避免文化图式相异带来的歧义,也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

(三)文化图式缺省

文化图式缺省则是指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与源语文化相对应的内容。中国地广人多、物产丰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菜系。中国菜名的文化内涵丰富,有些菜名和典故、寓言、历史相关,有些菜名则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期望。如第一集中出现的“春卷””springroll”[5],春卷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美食。春卷由古代的春饼演变而来,春日做春饼,食春饼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寓意春之吉兆,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而在西方却没有吃春卷的习俗,在西方人脑海中自然没法构建春卷文化图式,这就是文化图式的缺省。对于缺省的文化图式,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给目标语观众构建新的文化图式,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结论

篇7

2002年5月所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换句话说,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力和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场景中去了解外国文化,客观地评价其文化,从而获取较强的文化交际技能,影视目前外语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依为命,它们又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二者同步学习是掌握语言的捷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由此表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必要。

2 如何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之中渗透跨文化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在遵循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注释、比较、融入和体验等方式正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那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渗透跨文化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跨文化教育实施中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尽量做好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

2.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语言的内涵教学

教师应该就教材中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因为这些内容往往就是学生们相对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教师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高一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一些方比较盛行,教师可以讲一下Fast Food,如汉堡包hamburger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块,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乳酪或其他调味品。为什么以“汉堡”命名呢,据说是由于以碎牛肉煎成的肉饼是来自德国的称为hamburger steak,后来肉被夹在面包里,以部分概括整体就简称hamburger了,在美国hamburger也可以指绞碎的肉、肉末、肉馅。讲解这一单元主题时还可以举办一次美食文化节,师生共同制作一些西方食品,比如苹果派等,再做上一些中国的传统食品,如饺子等,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上课时还可以教学生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如果讲到有关节日的单元,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由来及节日的一些庆典活动,并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2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对比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在学习到Healthy Eating这一单元时,我就谈及到了一些饮料和食品,如中国的红茶用英语表示为black tea,红糖是brown sugar,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鸡肉和鱼肉。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到处布满词汇陷阱。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言词汇选择上的失误。例如,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看了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

2.3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实践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恰到好处的语言实践练习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材中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度文化差异的了解。事实上,不同类型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提高。

此外,我们中国人学英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用英语上课, 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一些寓教于乐的形式,如对话、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和操练的环境。英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包含许多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展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当然,文化导入决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一味讲解,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亲自感受体验一番。我经常鼓励学生多听录音,多看课本录像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录像、电影、表演等,多读英文报纸,多听广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接触外国文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形式的实践中真正得到提高、升华。

2.4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篇8

从目前世界的发展情况来看,英语已经成了各国之间交流的通用工具之一,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英语也开始有了新的曙光,国外游客在不断的增多,使得旅游英语存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它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翻译者自身的素质以及旅游英语翻译的技巧,把正确的意思翻译给国外游客,让他们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英语带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分析

(一)语言的特点

要说语言,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基本技能,它所表达的东西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类的情感。导游在旅游英语的使用中,他不仅仅需要的是对汉语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知识翻译成英语,然后去满足更多的游客接。它的特点非常的直接,如果游客在一个新的景点对于这个景点的历史或者是其他文化并不知情时,那么就需要导游通过英语来给游客介绍景点的信息,而旅游英语就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唯一工具。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景点的特色或者是历史文化进行正确的翻译,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场合,导游都需要通过旅游英语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有效性的翻译,为更多的游客服务。

(二)语言风格的特点

什么是旅游,旅游就是让人放松心情的过程,在旅游的时候,可以通过大自然的景和旅途中的事来改变自己的情感和对世事的看法,但是现在很多的人都开始采用一种团游的方式去旅行,享受被服务的过程。导游在工作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或是话语来对旅游者进行景点介绍,在适当的时候给游客进行翻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大家创造一个和谐的旅游环境,让更多的游客可以放轻松的享受其中。现在很多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把景点的宣传资料都制作的很复杂,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这样的资料太过于复杂化,完全不明白也看不懂资料上的图案和文字,不如导游翻译来的清楚,通过导游用旅游英语更加直接的把景点信息述说出来,这也是导游的基本工作。

(三)语言修辞的特点

在旅游业中,旅游英语其实是属于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种形式里面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在进行旅游活动的时候,景点也成了一种文化性的观赏,让游客在这个观赏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消费,为了能够吸引游客进行这些文化消费,就需要导游通过自己优美的旅游语言把景观用修辞的手法阐述给游客,通过这种修辞的手法,可以让游客对此地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不自觉的进行文化消费。

(四)旅游文化的特点

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区的文化也会有所了解,通过旅游英语的翻译,让游客对此地的文化内涵更加的深入。在中国有一大旅游文化特点,就是喜欢采用当地的特色,如美食,风土人情以及手工等特产来给旅游景区增添色彩,从不同方面不断的吸引游客,而在这些特点中也展现出了旅游文化的风采。在旅游过程中,文化其实是属于旅游的一个灵魂,通过旅游可以把游客不同的心境与当地的风情进行交融,而在这种交融的过程中就需要旅游英语搭建沟通桥梁,让游客的心理更加信任于旅游区和旅游文化。

二、旅游英语翻译的路径分析

(一)选用合理的语法

我国一直是采用中式传统文化旅游交流,在我们的景区宣传上对于英语的部分常常出现语法的错误,这种细节上的问题会直接给游客造成心理误导和影响游客的心情。有些旅游区的小店,常常因为自己的失误把英语单词拼写错误。例如:把“best”写成了“dest”,这种低级错误严重影响了宣传,而国际游客也会嘲笑中国人的英文水平。因此,导游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时候,一定要选用合理的语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旅游区的信息,对于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而旅游宣传处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利益,就忘记该如何去尊重历史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实时为自己的国家争光。旅游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接口,我们应该明白旅游的真正目的以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注重翻译的精准性

导游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除了避免出现低级错误,还要注重其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服务好每位游客在此享受的过程,对于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不仅仅是自己工作的本分,也是对旅游区文化的尊重。在对当地美食文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翻译出当地的特色。例如:在进行西湖醋鱼的翻译时,除了翻译出其英文“west lake fish in vinegar gravy”之外,还可以给游客介绍这道菜的另一个名字,“叔嫂传珍”,也可以给游客们讲解这道菜名的legend,让游客印象更加的深刻。因此,为了能够让游客能够听明白旅游英语,就需要导游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做足功课,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必须要结合游客的籍贯属性进行翻译,让自己的旅游英语更赋有专业性,也让游客玩的开心,听的舒心,更好的把中国旅游文化传播出去。

(三)翻译符合实际问题

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时候,导游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际翻译。在翻译中可能会遇到形形的游客,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词语的意思可以被翻译成很多种,这无非就增加了导游翻译的难度。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导游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景点简介适当的增加、删减、注释等方法,在旅游库中找到适合当前能运用的中文,然后进行旅游英语翻译,对太过于文化特色的名词,导游就可以对这些名词进行增词,从而更加详细的给游客提供文化理解;对过于偏长的翻译,在不影响中文意思的情况下,导游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世界文化皆有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不是短时间就能融合的,导游在翻译的时候一定不能采用中国的思维进行,这样是很难让游客理解的,应该换位思考,从他们的思维出发。在进行一些旅游文章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敏感词汇,不能带有历史感彩,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翻译时,可以找到中西方文化的交点,避免游客对文化出现偏见。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计;项目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29-04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项目作为一类特殊的活动,其表现出来若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征,主要包括:明确的目标;资源成本的约束性;项目实施的一次性;项目的确定性;结果的不可逆转性;项目的整体性。即项目是为实现目标而开展的任务的集合,它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强调项目的整体性,也就是强调项目的过程性和系统性。由此,项目课程目标设计其实质就可以看成是项目的目标。

一般意义上,课程目标分为行为取向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类[1]。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从项目课程的本质特点来看,项目课程目标正体现了行为取向、生成取向和表现取向,是基于行动情境和在行动情境在达成的目标,包括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创造精神的培育等。为此,项目课程的目标设计关注的是情境中学习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二)课程目标的定位

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其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其实均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普通文化课程要为专业课程服务,其内容选择以有用、够用、实用为准[2]。基于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走遍南京实用英语》项目课程。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面向旅游管理一年级学生开设。基于项目课程目标的分析,对英语项目化课程目标进行设计。

能力目标:能读懂、听懂关于南京城市介绍的各种材料等;能熟练地进行自我介绍、专业介绍,并自如地回答外国友人提出的问题;能简要陈述南京的历史以及城市发展状况;能介绍南京自然景观,回答游客提出的相关问题;能介绍南京风俗文化,如特定节日的风俗习惯等;能介绍南京的美食及相关饮食文化;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避免触犯文化禁忌;能在介绍南京的基础上介绍自己的家乡。

知识目标:了解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特定词汇,以及所需的句子结构;了解与南京历史相关的汉语、英语资料;理解并掌握南京自然景观的汉语和英文介绍;了解各种节日词汇以及南京风俗的汉语和英语资料;了解并掌握南京美食、小吃、饮食文化相关词汇;了解并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掌握自己家乡的特点,以及相关中英文资料。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注重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项目及工作任务设计

(一)课程项目设计原则

《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项目设计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让学生不迷茫(项目具体化);二是让学生能动手(项目难度适中);三是让学生有资源可查(项目需具有相应的信息支撑);四是让学生有依靠(教师要能随时提供帮助)。在坚持“学生要做学生能做学生想做学生做出成果”的原则下,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共设计进行自我介绍并表达对南京印象、回顾南京历史、介绍南京自然景观、展示南京风俗文化、介绍南京美食、展示文化禁忌实例、展示我家乡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等7个项目。

在7个项目中,项目1在于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储备以及个人特长、了解学生对于南京的熟知情况,为分组实施项目选拔负责人,同时也为考查课程效果提供参考。项目2、3、4、5是学生在对南京进行调研和搜集资料后进行分组成果展示的平行项目。项目6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和禁忌,是学生在进行项目2~5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项目7是测试项目,重在考核学生的英语活用能力。

(三)训练项目实施设计

在《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实施中,项目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对项目进行分解,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搜集、整理资料,课堂展示并回答观众提问,进行组内互评。教师进行项目布置、提供必要的帮助,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和点评并进行实例展示。单个项目实施过程主要为:教师对项目布置和讲解、各小组课后进行项目分解和任务分工、组员信息搜集整理、课堂展示、提问与应答、点评验收和实例展示7个环节。具体实施进程见表1。对于每个项目,都列出训练方式及步骤,以及结果展示方式。

本课程通过具体、可操作的项目训练,使学生熟悉项目的各个环节,将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成果展示这一环节呈现出来。课程以学生分组的项目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辅助作用。在项目开始时,教师进行项目讲解,指出该项目注意事项,并在学生项目活动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堂展示之后,教师需做出点评,给出相关项目的实例展示,以起到示范作用,为下个项目活动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考核应注重表现性评价,其任务设计与考核体现在每个项目中,且对于每个项目及对应的工作过程都有具体详细的考核方案和细则[3]。《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中各项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训练项目成绩和期末测试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10%,训练项目成绩占60%,期末测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分为出勤、组内互评和教师打分三项,分别占20%、40%和40%。训练项目成绩分六个模块,项目1~6各占10%,每个项目也是由组内学生互评(30%)、游客打分(30%)和教师打分(40%)三部分组成。项目考核对应能力目标2~7。期末测试为项目7,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项目1~6中所培养的能力综合应用到其他城市,对应能力目标8。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30.

[2]徐国庆.论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14-17.

[3]朱金福.表现性评价在高职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4-37.

Exploration on the Project Design of English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Practical English for Touring All Over Nanjing” of Nanjing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 Xiao-jie, LI Qing-hua

(Nanjing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48, China)

篇10

【关键词】 迪斯尼乐园 中国 策略

一、迪斯尼乐园概述

被誉为亚洲第一游乐园的东京迪斯尼乐园,由主题乐园逐步发展成为集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国际度假胜地,每年吸引数以千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迪斯尼海外主题乐园运营最为成功的典范。从运营效果看,东京迪斯尼乐园自1983年4月开业以后,第一年即达到目标人数1000万,随后呈逐年递增趋势,且自开业以来创下了巨额利润,已远远超过美国本土的迪斯尼乐园,而位居世界第一。东京迪斯尼乐园之所以成功,除了持续投资保持乐园的生命力外,细致周到的服务、丰富的管理经验也是东京迪斯尼乐园经久不衰的原因。

纵观巴黎迪斯尼乐园,却经历了近十年的不景气。由于它沿承了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模式,加之欧洲人抵制美国文化以及公园有关管理人员错误评估了当地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等原因,1993年巴黎主题公园亏损8780万美元。面对失败,迪斯尼公司对其经营管理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变革,现如今巴黎迪斯尼乐园是欧洲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主题公园。

香港迪斯尼乐园于2005年9月20日开业。开业初期,经营状况不够乐观,主要原因是员工集体辞职事件以及2006年“五一”的内地拒客风波,给香港迪斯尼乐园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到2009年已连续四年亏损。对此,香港政府和迪士尼公司采取了积极态度,于2009年12月启动了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扩建项目,另外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地黄金周和寒暑假期间,香港迪斯尼都会推出一系列融合中国传统色彩的活动。香港迪士尼乐园在投入运营后的第七年开始实现盈利了。

二、迪斯尼落户上海的SWOT分析

1、迪斯尼落户上海的优势

(1)政府的大力支持。迪斯尼落户上海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该地的人群消费水平高,消费观念前卫。迪斯尼乐园的餐饮、娱乐、宾馆等设施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也有庞大的客户群作为运营保障。

(2)地缘优势。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渤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靠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此外,上海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吸引东部沿海一带城市的游客。

(3)经济中心与人口大市。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投资环境、对外开放程度、城市综合功能及配套设施在中国的众多超大型城市中无疑是首屈一指的,迪斯尼的建成与上海的城市经济利益是吻合的。近些年上海为建立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在基础交通、铁路航空方面投入巨大,便捷的交通对于迪斯尼吸引周边城市甚至是亚洲国家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保障。上海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为迪斯尼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周边人口将进入上海成为常住居民。

(4)香港迪斯尼的经验借鉴。有了香港迪斯尼近五年的运作经验,在上海这样一座与香港有着很多相同的地点建设迪斯尼主题公园,会有许多的参考。

2、迪斯尼落户上海的劣势

迪斯尼公园旅游属于高端消费,其落户上海,游客人数可能达不到预期,加之过高的票价会限制回头客的数量,且票价还不包括园内其他消费款项,这一点可能不会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以香港迪斯尼为例,第一年仅仅吸引了520万名游客,低于其560万人的目标。第二年下降20%,跌至仅400万人,在2007至2008年增至450万,但仍低于其设定的目标游客数。所以,上海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面来支撑,才可能保证长流不断的营业收入。另外,东西文化差异也会使得迪斯尼这种娱乐方式可能不会被一些国人所接受。

3、迪斯尼落户上海的机会

迪斯尼落户上海,总投资额将超过500亿元,预计成为迄今为止上海最大的政府投资项目。该项目也恰逢这座城市努力推动经济转型之时,所以该项目被上海作为经济转型的重点项目。就长远而言,“米老鼠”很有可能成为上海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新的抓手。上海迪斯尼开园后,预计每年将迎来3000万的游客,可为旅游酒店、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带来机会。

4、迪斯尼落户上海的威胁

香港迪斯尼、香港海洋公园成为上海迪斯尼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锦绣中华”主题公园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后又建成了“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三大景区。景区年入园人数达1350万,是亚洲唯一进入世界八强的主题文化景区集团;上海以外地区的消费者是否了解迪斯尼,并是否真正接受迪斯尼也是一个潜在问题。

三、上海迪士尼的发展策略

1、上海迪斯尼的运营策略

首先,迪斯尼主题乐园单凭主题乐园中的文化和娱乐不足以保证它的成功,还需要依靠乐园区周边的配套设施来完善乐园所没有涵盖到的其他服务。如乐园与其他交通要塞的便捷交通设施、乐园周边的配套餐饮、住宿设施以及乐园中的其他便民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母婴休息室等),这些配套设施的完善与便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乐园能否成功运营以及游客人数的逐年上升。上海还可充分利用世博会促成的便利交通设施与乐园连成一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乐园周边配套设施的后续工程建设,以保证乐园建成后的顺利运营。

其次,上海迪斯尼乐园建成后对乐园的大力宣传和拓展都将决定它的最终营运效果和旅游人数的多少。因此,上海迪斯尼投入有特色的宣传才能将这种文化娱乐的内涵和实质传递给大众消费者,并且还要实施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化娱乐宣传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底蕴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所以上海要找到符合中国人心理的最佳营销宣传方案,以保证上海迪斯尼乐园能够最大程度地被内地游客所接受,创造预期中的利益和价值。

2、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要学习和借鉴美国迪斯尼推广自身文化品牌和产品的方式和方法。迪斯尼最开始只是专注于系列卡通片的开发和制作,满足的是未成年儿童这一小部分群体的精神需求,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这小部分群体,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并逐步拓展文化产品的业务领域:先从电影出发再到电视;接着开发以迪斯尼的品牌为内涵的其他产品,如书籍、服装和各种文具等;再推广到以迪斯尼文化为精神载体的其他服务业,如酒店、餐饮等;最终把整个迪斯尼文化浓缩到一个主题公园中来,使得人们身在其中可以享受到整个迪斯尼文化带给它的快乐。在很短的时间内,迪斯尼整个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都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得人们加深了对迪斯尼文化的认识和领略,最大化地了解了迪斯尼文化。

3、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营销策略

上海迪斯尼乐园的营销其实是一种全球范围的营销,因此在营销方面要针对特定的市场进行适应性和定制化,使之满足目标顾客的不同需求。

考虑到文化的相似性,上海迪斯尼乐园在进行市场推广宣传时,不妨借鉴香港迪斯尼乐园中被实践证明了的、富于成效的营销策略,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还可借鉴巴黎迪斯尼乐园经验,如巴黎迪斯尼乐园在经历不景气之后,选择了与日本迪斯尼类似的路径,主动加入更多的欧洲故事传说,推出欧洲当地风味菜,允许在乐园里卖红酒等。香港迪斯尼乐园则是加入更多的东方元素。上海迪斯尼要将中国文化特质融入进去,如中国神话、美食、园林设计等,建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王国。

饮食与风俗习惯要本土化。风俗习惯的本土化体现在乐园的自然景观设计上。要认识到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沉淀,考虑风水因素对中国游客的心理影响。在饮食方面,中国人自古信奉“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很有一番讲究。因此,上海迪斯尼乐园在规划餐厅时,须考虑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合理分布一定数量的中式餐馆。比如在香港迪斯尼的8个餐厅中,有2个是中式的正餐厅,还设计了多样化厨房,准备了几种不同的菜谱,以适应多元化客源需要。

渠道营销的本土化。首先,可以借助旅行社的销售网络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来扩大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顾客可以很便利地实现游玩上海迪斯尼公园的愿望。其次,上海迪斯尼也可以利用企业、学校等市场,安排销售人员有针对性地建立对接关系,使得顾客可以方便地了解到上海迪斯尼乐园,集体组队前往。另外,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纽带的国家,人员推广和公共关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后,还可精心设计上海迪斯尼公园网站,除了向顾客提供一些基本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刺激浏览者的感官,引起顾客的消费欲望。

4、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要借鉴东京迪斯尼的经验,东京迪斯尼服务质量在全球迪斯尼的服务中最好。东京迪斯尼引进美式服务方式,以一种朋友式的接待,使游客倍感亲切,从而更加放松,能够尽情地享受,让其获得很大的满足,从而保证了游客在乐园内享受优质的服务。特别是每年东京迪斯尼都会招募数以千计的临时员工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而这些得到很好培训的临时员工离开迪斯尼后会分散到日本全国各地,在不知不觉中把迪斯尼的服务水平也带到日本各地。因此,东京迪斯尼的服务质量促进了日本服务业质量的全面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海迪斯尼要取得成功,需要有配套设施的完善与便利,要推广自身文化品牌和产品、饮食与风俗习惯本土化、渠道营销的本土化。因此,这就需要上海以迪斯尼主题公园为契机,在提升迪斯尼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李琳:展望迪斯尼在上海旅游发展对策及发展前景[J].旅游与经济,2010(3).

[2] 李雪丽、陶婷芳、张振国:香港迪斯尼乐园与关联产业共赢关系分析及对上海迪士尼发展的启示[J].企业经济,2014(1).

[3] 江若尘:迪斯尼的制胜之道[J].科学发展,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