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的目的

篇1

随着我国体育竞赛制度改革的深入,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增加,政府对各类体育竞赛的资金投入已不能适应于体育竞赛市场的需要。因此,政府对社会各方力量来承接比赛及竞赛承办单位自筹经费给予大力的支持。企业的赞助、体育竞赛转播权的销售、开发广告资源、体育彩票的提成、社会捐赠及向社会的集资等等都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主要筹措方式。国内外的学者,在体育竞赛转播权的研究论述中明确指出竞赛转播权的收益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我国竞赛转播权市场并不成熟,体育竞赛的主要资金并不是竞赛转播权的收益。在国内,竞赛运作方式主要为企业的赞助和广告竞赛资金及资源的收入。另外,体育彩票的提成以及其他相关产品市场的开发、基金等等也是获得竞赛资金的重要渠道。而对于一些成熟度低的弱项竞赛,其投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其赞助方式一般是由政府进行购买,对当前阶段的体育发展和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个竞赛运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体育竞赛的设施。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述中,认为城市居民自豪感上升、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及所在城市在国内外影响力的增强是因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体育竞赛场馆建设社会化、体育竞赛场馆运营、管理社会化、体育竞赛器材及相关竞赛软硬件来源社会化等方面都是体育竞赛设施的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化”问题曾在陈元欣等其研究论述中提出。只不过他把“社会化”用“民营化”来代替的,且明确指出了社会投融资是体育场馆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场馆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通过公私合作或由民间资本来投资的方式对场馆设施进行兴建,可以使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状况得以缓解,同时也有利于引入民间机构,且能使场馆设施后期的运营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也要对场馆设施运营及管理方面进行社会化,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探究。政府可制定出多种场馆运营优惠政策,以便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经营。体育竞赛组织者、管理者、运动员、裁判员、体育经纪人、志愿者等等都属于体育竞赛人才。体育社团、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来源。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熟悉竞赛的流程,具有体育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商业营销知识和技能是对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要求;体育竞赛的重要支撑是运动员,现在也正逐步对运动员的培养进行社会化的改革,俱乐部、协会、普通高校、体育运动学校等都是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来源;裁判员是体育比赛的执法者,其来源是社会的各行各业,裁判员的要求是具有精湛的裁判专业知识,而且职业道德操守良好,这样竞赛才能保证顺利运行;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是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人,其要求具有法律、体育、营销等专业知识,社会上各中介组织是其来源;体育竞赛志愿者,一般是由志愿者组织或体育竞赛组委会从社会上招募并受其管理,自愿为竞赛服务的一类人。其来源是社会各阶层。体育竞赛特别是大型体育竞赛的成功举办需要利用社会上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

使体育竞赛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体育竞赛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对体育竞赛进行规范化管理,其基本的实施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随着体育竞赛的发展,当前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其要求是政企分离和管办分开,与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完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对其要求是政企不分和管办结合。为了使体育市场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社会总产值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将体育竞赛的界定权、举办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进行分离,交由政府及各相关的部门进行执行,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允许其相互交易。通过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大力扶植,并加强对体育中介市场的重点培育,且由政府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增强社会力量在体育竞赛的参与性,对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虽然在相关的政府文件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要加大对投融资的支持力度,改进税收优惠政策,以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个体兴办体育竞赛,但是,由于一些细则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该项规定的实施没得到预想的结果。譬如,作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基金等等政策。正所谓“家有家规,行有行规”,只有加强了行业本身的监管力度,使社会监督体系健全了,才能让体育竞赛市场以良性的状态进行运作,使其更加市场化和社会化。体育竞赛市场规范运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完善的体育市场的治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对体育竞赛的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并以一些相关的政策作为指导,使体育竞赛市场的治理机制得以完善。为实现体育竞赛市场内部平等竞争,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让行业内部的规定、规章及制度得以完善,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这也是使竞赛参与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和竞赛能够顺利举行的客观要求。举办体育竞赛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共效益,二是为了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满足于参与主体对竞赛的多元化需求。竞赛的参与主体主要有:①政府。政府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体育的社会认知度,促进城市的发展,扩大全民健身工程的覆盖率等方面;②体育社团。社会体育团体主要指以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为代表的相关社会体育组织,由于其承载着推广所属体育运动项目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蓖要责任,在大型竞赛表演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着参与和组织的主体作用,还具有启动社会投入,引导社会投资流向的重要媒介作用;③俱乐部。职业俱乐部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市场运作扩大资金的来源,激活体育竞赛市场,促进体育竞赛水平的稳步提升,以获取利润最大化;④媒体。媒体通过购买体育竞赛的转播权,转播体育竞赛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⑤运动员。运动员主要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和提高社会地位;⑥观众。观众则是通过观赏体育竞赛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保障竞赛参与各方的权益,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在外部加强立法和引导,在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障体育竞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于蕴工作单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篇2

[关键词] 体育 竞赛 商品性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的繁荣,体育也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体育不断地受到来自商业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体育竞赛为主体,以奥运会接受商业运作为先导,体育领域开始大规模的商业化转变,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体育竞赛也开始成为商品,从此面貌一新。

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同商品打交道,商品是社会财富最基本的元素,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细胞,掌握了商品的属性和运行规律,也就找到了认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钥匙。当年马克思正是从研究商品入手,发现了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因此我们要发展体育竞赛产业化,就首先应当从体育竞赛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开始研究。

一、体育竞赛产品的属性

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在进入市场流通以前,一般通称为产品,体育竞赛产品具有其自身生产和销售的特点。

1.体育竞赛产品的无形性

与工农业产品相比,体育产品的特点是无形的,体育竞赛产品体现的是一种服务,即生产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在竞技体育中,只有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时,它才成为产品,供消费者欣赏、观看,消费者为获取观看和欣赏比赛的兴奋、感动等效应,而支付必要的费用,购买门票等。这种产品消费者在消费之前不可能看到,在消费之后,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实体持有物。如消费者观看一场比赛,是抱着能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这一愿望来的,当比赛结束后,消费者得到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情绪的感动,留下美好的记忆存在。

2.体育竞赛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传统的商品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从生产到最终消费需要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而体育竞赛产品却不是这样,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生产和消费合二为一,两者在时间、空间上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消费者也会往往加入到生产过程中。例如一场篮球比赛,赛场就是生产场所,同时也是观众的消费场所,教练员的指挥,运动员的对抗、观众呐喊助威,烘托出赛场热烈的气氛,共同构成体育竞赛产品,同时为观众分享和消费。

3.体育竞赛产品的一次性

正是因为体育竞赛产品的无形性和生产消费的同时性,也就决定了它的一次性。无形的精神产

品无法存储,比赛一旦结束,产品消费的过程也就结束,再无法进行交易,因此,体育竞赛产品在

比赛进行时如果没有被消费掉,就会造成损失(例如体育场的空位子等)。这种损失不同于实物产品的损失,它表现为机会的损失,任何一场比赛从过程到结果都是无法再重复的,即使是电视节目的重播和回顾,那种比赛的悬念和现场的气氛也是无法再现。

4.体育竞赛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

传统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根据生产的成本和供求关系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价格。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也是可以测量和控制的,所以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但是体育竞赛由于举办的时间、地点、参赛运动员的临场态度、情绪、应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比赛很难保证有稳定的表现质量。不同级别、地域的比赛,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即使是同一支运动队或同一运动员,在不同的比赛中所发挥的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时,观众对体育竞赛的兴趣、爱好、态度、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等不同,对同一场体育竞赛的评价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体育竞赛的商品效用性

由产品转化为商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过程。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产品的使用性。所谓使用性就是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性质。劳动产品首先必须具有使用性,才可能实现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够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体育竞赛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竞赛是一种非实物性的产品,表现为一种服务,它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健康、娱乐、观赏和人际交往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社会文化财富的内容。周末、闲暇,人们到体育场去观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欣赏运动员高超的运动技术和战术表演,观看名人明星的风采和英姿,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

2.满足商家企业赚取注意力的需求

由于体育比赛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人群聚集,观众人数众多,正是商家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良好场所,企业完全可以借助体育比赛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因素,达到对自己企业品牌形象的良好宣传,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把企业的标识品牌尽收眼底。因此赞助体育赛事和体育营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企业进行品牌宣传最重要的方式。

3.推动举办地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来自世界各地,无数生动的例子都可以证明,体育比赛,特别是高水平、大规模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完全可以促进举办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积极申办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正是看中了体育赛事的这种效应,希望通过承办高水平、高规格体育赛事,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倾全国之力,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是基于体育赛事这一功能和作用,它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4.对自我奋斗精神的激励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顽强的意志等,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激励人们直面竞争,勇于奋斗。

5.对美的欣赏

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将高难度技术和美丽、优雅的运动有机融合为一体。整个比赛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观众观看表演的过程,从商业意义上来讲,运动员更是一位演员。

三、体育竞赛价格的确定

根据价格理论,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成本、需求和竞争。成本是商品价格的基础部分,它决定了体育竞赛价格的最低限度。一般来讲一场商业体育竞赛,其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运动队、运动员的出场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队和运动员参加比赛,根据不同的运动技术水平、知名度等条件,都有不同的市场价格,竞赛的组办者必须向他们支付这部分费用。运动员是体育竞赛的生产者,出场费的形成,相当于企业支付给产业工人的工资,只不过体育竞赛的“产业工人”是经过长期艰苦训练、具有高超运动技术水平的运动员,表现出比较高的劳务价格。

2.竞赛场地、器材、设备的租用费、建设费

竞赛的组办者往往不是体育场馆的拥有者,因此需要支付场馆和相关服务的费用,不同档次的场馆其价格也必然要拉开差距。

3.办公综合费用

比如交通、通讯联络、会务、食宿、新闻宣传、安保管理和裁判员、工作人员的劳务费等,也占到体育竞赛成本中相当大的比例。

4.奖金等

有些比赛为了增加悬念和竞争,设立不同等次的奖金,也要计入成本核算。

除了成本决定商品的价格以外,对于体育竞赛来讲,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其价格的影响更为突出。人们的消费观念、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等,对于确定体育竞赛的价格基本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在美国,人们喜欢拳击、棒球、橄榄球、篮球、田径等,门票常常高达数十美元甚至更高,而足球观众却聊聊可数,门票只有几美元。再比如,1994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由于国人对中国队出现期望很高,一时间第二阶段在成都赛区的门票被炒到很高。当中国队在第一阶段比赛就兵败伊尔彼得,出线无望后,成都赛区的门票一落千丈,几元钱都无人问津。1998年中国队在世界杯赛中又没有出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球市,甲A联赛的门票大部分价格下浮。

可以看出,在影响体育竞赛商品价格的因素中,其成本因素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而人们的心理预期、市场供求、消费对象等综合性因素却相互作用,对体育竞赛的价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举办一场商业比赛,除了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以外,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体育竞赛的商品属性,对比赛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有利于准确预测市场起伏变化,认识体育竞赛的市场运行规律,把我们的体育工作做好。

四、市场经济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1.体育竞赛的评判者和评判标准

竞技体育的评判者和评判标准正在悄悄改变。当体育竞赛逐步成为一种商品,它跟市场的结合就会越来越紧密,它就会在市场寻找自己的养分,将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这一外生变量转变为面向市场自己找养分,靠内生变量生存和发展。那么,竞技体育商品的购买者――观众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就成了竞技体育主要的评判者和评判标准。

2.体育竞赛的商业化改革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改革包括:比赛节奏加快,以使观众不致厌倦;促进进球数增加刺激观众:使比赛双方实力不致过分悬殊,以保持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众的观赏兴趣;实行主客场制;改变赛制,增加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制造悬念吸引观众;增加商业炒作等。

3.服务市场与服务政治的关系

体育竞赛的商品化,必然要求竞赛表演市场化。市场首先考虑的是观众、门票、资产运作和媒体,一句话,即经济收入。这一目标很可能与各级政府的目标相冲突。目前国内举办的全运会、省运会、城运会、农运会、大运会等各种竞赛,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而非市场运作的结果,往往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才能弥补开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中,供求双方都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然而由于体育竞赛活动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非体育企业希望通过投资体育竞赛而获取某种广告效应,以扩大自己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社会知名度。于是在体育商品对利润的追求中就又出现了某种与一般商品供给不同的独特特征:当投资企业的投资保证或基本保证了一个体育企业的运行成本上升后,这个体育企业就有可能在提供特定的体育竞赛商品时并不更多地考虑是否可以通过这种体育竞赛商品供给而获取利润。这种现象不仅仅表现在一般的体育职业联赛中的俱乐部的经营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其它的一些体育市场经济活动中。这种在体育竞赛商品的供给中不以其本身供给利润为目的,而是通过体育活动而获取投资者某种间接的经济利益现象,是我们应当予以充分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洪志华颜惠崇颜蔚蓝:体育竞赛商品与价格问题研究,2003,(5)

[2]唐桂黔:试论竞技体育的商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杨铁黎:职业篮球市场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4]王民康:体育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

[5]杨铁黎张建华:职业体育市场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0,(5)

篇3

(钦州学院, 广西钦州535099)

摘要:群众体育竞赛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等,对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以市级比赛和对抗赛为主,区域比赛较少;群众参与以城区居民为主,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农村地区参与群众体育竞赛以节庆体育为主;低级别赛事参与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市级及以上赛事以青年人居多;赛事在组织、场地、裁判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群众体育 竞赛 北部湾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4—03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3XJKY-32B。

作者简介:王兆锋(198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随着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发展迅速,其对大众健身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到市级比赛,小到一场对抗赛,从赛事的筹备,到参赛队赛前的训练,都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了解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状况能够从侧面反应群众体育发展状况, 为全民健身运动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1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类型

群众体育竞赛种类很多,由于分类的原则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按照比赛项目多少的分类,比赛级别分类,比赛的组织结构分类,比赛参与者的年龄职业特征分类等。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出发,则主要依据比赛级别的不同,把群众竞赛分为区域赛、市级比赛、系统赛和对抗赛。

区域赛是指北部湾地区各市共同参与的比赛, 这类比赛主要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如省市区体育局、工会等为主体主办方,不同市区承办。这类赛事主要以推动全民健身、展示良好社会风貌为主要目标。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和调控, 通常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社会影响力较大,赞助商投入也非常踊跃,场地设施能够得到保障,参与人群覆盖面广。如广西万村篮球赛、广西“红牛杯”气排球赛北部湾赛区、广西体育节环北部湾公路自行车挑战赛、第五届广西体育节暨2013 第七届红牛杯北海公路自行车邀请赛、“谁是球王” 中国民间足球争霸赛广西赛区比赛等。这类比赛以单项比赛为主,利于组织和管理。

市级比赛是指以本市群众为参赛主体参与的比赛, 这类比赛主要依托市体育局、市工会为主办单位,主要目的是推动全市全民健身的发展以及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市级比赛形式多样,项目设置种类较多,赛事规模大、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如2014年钦州市“体彩杯”迎春系列体育活动,项目设置包括篮球、足球、气排球、中国象棋、狮龙拜年等赛事,2013 广西体育节期间,北海市共举办了第三届北海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第一届北海市气排球联赛、第一届北海市室内五人制足球赛、第八届北海市篮球联赛、2013 广西自行车环桂积分联赛(北海站)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2013 年防城港市城乡群众体育“二十项四级四联赛”,既包括奥运竞技项目沙滩排球、羽毛球等,也包括桥牌、扑克、钓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类项目。

系统比赛是指以本系统内部员工为主要参与对象而进行的比赛。此类比赛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简单易操作,由市级机关单位主办,参赛队员全部为下属机关人员,利于管理,这类比赛主要目的是推动本系统职工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促进系统内部的团结,参赛部门还可以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如钦州市教育系统运动会、公安系统气排球赛,中国人保财险北海分公司职工运动会、北海市教育系统第十七届“园丁杯”排球比赛,防城港市首届“银协杯”职工运动会等。

对抗赛主要以单场比赛为主,是群众体育竞赛的基石,是群众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类比赛属于非正式比赛,没有专业的裁判组织人员,经费支出以场地费和饮用水费用为主,一般由企业赞助或参与人员共同支付,此类比赛组织灵活多变,场次较少,对场地要求不高,水平也相对较低。

2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参与人群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人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越来越高,群众体育竞赛为他们提供了健身途径, 吸引了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投入到群众体育竞赛中来。

2.1 参与人群职业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 群众体育竞赛的参与人群主要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主,占参赛人群的70%左右,企业职工和学生比例相对较低,自由职业者相对较少,农民参与体育竞赛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相对集中于节庆假日期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具有较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以办公室办公为主,多从事脑力劳动,空闲时间较多,生活相对稳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参与锻炼身体的期望较高。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竞赛能够认识不同行业的人群,扩大交际面,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也可与行业内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如系统赛。企业职工工作时间常有变动,多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作,下班后身体比较疲劳,很难有兴趣参与群众体育竞赛。农民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体力劳动为主,空闲时间较少,对健身的意识相对缺乏,同时也受到场地条件的制约,参与体育竞赛多在节庆日期间,项目具有较强的民俗特点。

2.2 参与人群年龄特征

群众体育竞赛参与者多集中在20—60岁之间,不同类型比赛参与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看,竞赛的级别和竞赛水平成反比,级别水平越高,年龄越低,这与运动项目的对抗程度和运动寿命有关, 区域赛参赛队员年龄主要集中于20 到35岁之间,市级比赛和系统赛年龄范围稍宽,集中在20—40 之间,对抗赛多集中于40—60岁之间。分析认为,区域赛和市级比赛一般水平相对较高,对抗激烈,对胜利和荣誉的渴望较大,对参赛队员的身体运动能力要求高,如篮球、气排球等,组队多以竞技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为主。系统赛由于参赛人员的限制,人们对业务交流的关注程度较高,而竞赛水平相对稍低,所以参与人群年龄的范围扩大。对抗赛水平较低,适合日常的健身需求,对运动能力的要求不高, 多在平时的健身活动之中进行, 而处于40—60 岁之间的人群,家庭、收入和工作相对稳定,是社会的稳定阶层,对健身的需求较高,把从事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竞赛作为一种健身和娱乐的手段,而年轻人往往刚步入社会,工作、家庭和收入波动较大,精力多集中于生活方面,身体也处于精力充沛阶段,对健身的需求不足,对抗赛的水平和时间不能符合这一年龄段人的期望,所以参与度不高。

3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经费来源

群众体育竞赛经费一般包括行政拨款、企业赞助和参赛队集资。组织群众体育竞赛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场地器材费、裁判费、交通费等,参加比赛的队伍消费主要是交通住宿饮食费、参赛装备费用等。群众体育竞赛的经费来源形式多样,常以组合形式为主,如行政拨款和企业赞助相结合等。

市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一般由政府体育部门发起, 社会机构承办的,它采用了半商业化或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把体育赛事推向市场,使其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进行赛事的冠名、招商等活动。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赛者多,参赛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也看到了它的投资潜力,纷纷对其进行赞助,以期得到品牌的宣传和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自身投入的同时也想综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把赛事做大做好,扩大赛事的社会影响,这样政府和赞助企业就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这类比赛如广西“红牛杯”气排球赛北部湾赛区、第五届广西体育节暨2013第七届红牛杯北海公路自行车邀请赛等。

系统赛多以系统活动经费为主,赛事规模较小,常作为一种“福利”面向本系统内部职工,既能够促进本系统内部职工的业务交流和团结,又能够满足职工对健身的需求。

对抗赛以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交往、娱乐健身为主要目标,多在社区或小区内的活动点、学校场馆等免费和费用较低的场所举行,规模较小,但普及面较广,方便灵活,便于开展。经费以参赛队员自筹为主, 少量由单位企业赞助, 多用于场地费的支付,数额较小。

4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时间安排

通过追踪近年来群众体育赛事了解到, 群众体育竞赛一般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进行,极少部分占用工作日,只有市级及以上的比赛,时间跨度较长,有从业余时间持续到工作时间的情况,非正式的对抗赛一般集中于工作日晚上进行,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健身,如气排球、羽毛球等。

分析认为, 市级及以上的群众体育竞赛一般由政府部门主导,影响面广,各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领导非常重视,即使占用工作时间也会得到主管领导的准许,如钦州市第五届市运会、广西第十二届区运会等。系统赛一般由某单位(或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部门参与, 如钦州市公安系统气排球比赛、北海市统战系统职工气排球赛、防城港市农机系统“迎新春”气排球赛等,由于规模较小,竞赛时间跨度短,一般利用双休日进行, 从而保证工作时间正常的办公, 业余时间进行交流健身,而对抗赛是属于职工自身行为,与工作单位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耽误正常工作,一般参与者多为办公室脑力劳动人群,对健身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大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般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

5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赛事组织管理不科学

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一般缺乏专业人才指导, 在赛事的安排上不够科学,赛事紧凑是群众体育赛事的明显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 一次比赛全部集中在一两天进行。由于参赛队伍多,比赛场次多,每只代表队每天要进行多场比赛,打到决赛阶段都已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娱乐健身的目的。如2014 年钦州市“红牛杯”气排球赛,打到决赛的队伍两天要进行八场高强度的比赛,参赛队主力队员陆续出现伤退及抽筋的现象。群众体育赛事参赛队员均为业余球员,平时忙于工作,闲暇时间进行训练健身,身体条件不能满足高强度的比赛,从而出现以上情况,因此, 赛事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参赛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赛事设计。

在管理方面, 参赛队队员资格的认定也是群众反映比较大的问题之一。虽然赛事组织者在文件中对参赛队员资格的认定具有明确的范围,但在实际审查中由于工作量较大,审查不够严格,基本靠参赛队伍自律,部分参赛队为了名次,不惜从外地或外单位请运动员参加,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进而影响到参赛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存在于各类型的比赛中,其中以市级非官方比赛和区系统赛较多。

5.1.2 裁判业务水平不足

群众体育竞赛的裁判以业余裁判为主, 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认定,部分甚至没有参加过所从事执裁的项目,对项目和竞赛规则的理解不够,对竞赛的掌控能力不足,经常出现争议现象,部分甚至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直接打击了群众参与的兴趣,不利于群众体育竞赛的开展。

5.1.3参赛人群范围小

从调查结果来看, 参与群众体育竞赛的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主,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很少,而人口众多的农民却很少参与其中,地域特点明显,竞赛多集中在城区、乡镇范围,农村群众体育竞赛以节庆体育为主,参与人群极少,参与时间跨度较短,不符合全民健身的要求。

5.1.4 场地设施不完善

良好的赛事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赛事组织者由于要考虑赛事的运营费用, 在场地的选择上一般以中小型场馆为主,场地基本满足比赛的需求,但是,场地间隔一般较小,场地紧凑,有些项目相互之间影响较大,如气排球,经常出现球串场的现象,其次,场地周围没有提供足够的观赛空间,能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观众一般都站在场地边上进行观看,既影响比赛的进行,对观众的耐心和体力也是一种考验。

5.1.5 区域赛事较少

北部湾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高铁、高速公路均已开通,但各市均以本市为主进行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工作,区域赛事以广西区为主导, 没有建立自己的小区域统一协调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地理区域优势,几乎没有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

5.2 建议

(1)赛事的组织管理应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建立稳定的赛事运营团队,借鉴职业赛事的管理模式,促进群众体育赛事的规范化发展。

(2)体育主管部门应注重裁判人群的培养, 与专业院校合作,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对具有裁判潜质的人群进行重点培养,对不适合裁判队伍的人进行清退,保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裁判队伍。

(3)满足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等人群参与群众体育竞赛的需求,扩大群众体育赛事的参赛人群。

(4)三市体育主管部门应摒弃地域观念,建立三市统一协调机制,制定符合区域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打造赛事品牌效应,促进群众体育竞赛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体育竞赛;中学生;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适应挫折、应对挫折时的能力。中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挫折的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在面对困境时一蹶不振,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体育竞赛是一项兼具娱乐性和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具备运动强度大、难度高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探讨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校学生中抽取受测者参与调查问卷测试。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8份。问卷题目的得分高低直接反映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情况。为了分析参与体育竞赛对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参与测试的学生进行筛选,依据问卷得分高低将学生分为三组。首先将问卷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将前27%命名为高分组,后27%命名为低分组,中间的46%为中等组。三个层次的得分反映了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水平的高低顺序。高分组为参与水平一、中等组为参与水平二、低分组为参与水平三。三组参与测试者的分布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和分析了大量有关体育竞赛、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逆商培养等的论文及专著,为完成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中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情况调查问卷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测试问卷。其中中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情况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参与体育竞赛的次数和频率,体育竞赛持续的时间。中学生抗挫折能力测试问卷测试学生的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焦虑状况及自信心,根据被测试学生参与竞赛的情况,分析体育竞赛对于增强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根据调查问卷,利用计算机数据分析工具对统计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比较三组参与水平的学生在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焦虑状况及自信心方面的表现,研究体育竞赛对于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测试从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焦虑状况及自信心六个方面进行考察。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体育竞赛与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呈现正相关关系。综合表1、表2可以看出,体育竞赛参与水平越高的学生,在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自信心等方面的得分普遍高于参与水平低的学生,而体育竞赛参与水平低的学生在焦虑状况测试项的得分普遍高于体育竞赛参与水平高的学生。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竞赛参与水平与学生的意志力、情绪控制能力、自信心等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心理焦虑状况呈现负相关关系。参与水平一的学生在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自信心等测试项的平均分数为4.36,参与水平二的学生为3.64,参与水平三的学生为3.04;而参与水平一的学生在心理焦虑测试中的平均得分为3.2,参与水平二和三分别为3.4和4.2。因此,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竞赛参与程度和范围,在竞技运动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实践证明,体育竞赛作为一种强度大、要求高的运动项目,能够让学生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从而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体育竞赛中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心。由此可见,提高学生⒂胩逵竞赛的程度和范围,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融入抗挫折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议

(1)在体育竞赛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作为竞技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正确看待竞赛过程中的胜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或调整训练方式、训练难度等途径重拾信心。

(2)在体育竞赛中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分析比赛中遇到的困难,比赛输赢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放松心情,享受比赛的过程。

(3)在体育竞赛中结合突境训练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竞赛中的焦虑心情。教会学生在突发状况中从容应对是体育训练中的必要内容。教师应训练学生克服焦虑的心情,从容思考对策,通过综合运用平时的训练技巧去应对比赛。

篇5

关键词: 现阶段 竞技体育 管理体制 举国体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

1.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2.内容与分析

2.1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体育竞赛按其功能和水平可分为群众性体育竞赛和高水平体育竞赛。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被人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制度是在1956年制定的,经1958年修正后正式颁布试行。竞技体育竞赛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了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竞赛活动完全由国家拨款,国家办竞赛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愈来愈不相适应。一般来说,竞赛管理体制是推进体育事业各方面的“助推器”,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激荡起体育改革的风帆时,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整个竞赛制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竞赛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竞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竞赛市场的建立和培育,竞技体育迫切要求竞赛管理体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所建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并在同时组建的竞技体育司,不仅在运动项目的体制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为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与国际通用的现代体育竞赛管理制度接轨,走发展体育产业和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具体来说,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要消除条块分割、区域为界的人为屏障,打破户籍制度、代表队制的人事管理框架,实现以俱乐部运转为主体,以人才自由流动为条件,以等级联赛为杠杆,以体育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纽带的良性循环的体育竞赛体制。未来中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与市场的结合,使体育竞赛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发体育竞技的无形资产。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市场中介职能,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自律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改善和加强对竞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秩序,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2.2运动项目管理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的布局,在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实现。在竞技体育的所有比赛中,奥运会无疑是最高层次的比赛,其国际影响日益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主要经费和力量放在实现奥运会目标上。第二,有利于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一个优势项目的取得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工作的,是教练员、科研人员、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优势项目来之不易,国家和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这些项目。第三,有利于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经费还很有限,我们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集约化道路。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不足,我们必须考虑项目布局。第二,我国民族体质和精神素质的基本特点。第三,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第四,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第五,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与重点。第六,我国社会资源对竞技体育的支撑程度。对中国近三届奥运会成绩和单项所得奖牌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乒羽、重竞技、体操、射击、射箭、游泳、田径等几个项目,另外再加上冬季运动会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对于这七个重点项目,在投入上要有所侧重。第一,金牌和奖牌的数目有较高的相对占有率,再增长已很困难,国内已有一批尖子队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项目。这类项目在投入上要保持稳定,重点发展和培养年轻选手和二线队员,这样既能保持人才群,又能很好地发展人才链,使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如跳水和乒乓球。第二,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多而奖牌占有增长较快的项目,需要加大投入,以促使其向第一类过渡,它是未来的优势项目。这些项目的投入重点是培养尖子选手,使其尽快地向金牌冲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羽毛球、体操、重竞技。第三,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少而奖牌占有率不高的项目,需要对部分潜优势小项进行投入,这些项目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低的占有率。如果投入方向准确,就有可能向第二类过渡,如中国的游泳和射击有很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另外,田径与柔道中的个别小项也具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应对这样的小项加大投入。

2.3组织管理体系改革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机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所进行的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综合平衡后所确定的关系到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划,如竞赛制度的规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确定、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式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拨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竞技体育的基本平衡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能有控制地发展竞技体育,又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性。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3.结语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以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世界体育发生剧烈变革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和创新。由于体制是基础,社会的发展以体制为根基,因此竞技体育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作松.韩淑艳.经济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9,(4).

篇6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虽然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但它从开始就与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一开始就利用发行邮票、举办博览会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以后,国际奥委会章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改,最终使奥运会走出困境,成为各国竞争的“香饽饽”。在主办奥运会的商业化运作中,转让电视转播权是一种代表潮流而又逐渐起主导地位的运作方式。自1960年冬季奥运会以5万美元出售了电视转播权,以66万美元出售了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以来,电视转播权给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带来了巨额利润,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7.98亿美元,而且这一收入还在攀升。其他比赛也是如此。1997年11月11日,NBA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特纳有限电视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延长了4年期的电视转播协议,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转播权转让价格为3.988亿美元,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甚至认为,将来体育运动会可简单地归纳为两类:一类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前者发展,后者衰亡。总之,当电视与体育竞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体育才得以普及和迅速发展。

体育竞赛进行产业化运营时,其突出特征是其信息经济的特点。以奥运会为例,组委会的收入构成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收入;TOP赞助计划收入;标志特许使用收入;组委会赞助收入等,其中电视转播权的转让收入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70%以上。而组委会收入之外的其他经济收入,也多与信息产业相关。这些收入的基础则是体育竞赛本身,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

然而,对体育竞赛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世界各国各有差异,在我国则更有争议,而且在实践中受到传统体制、传统观念及现实法律本身的制约。中央电视台大约到1997年才开始在转播国内体育赛事时向举办者交纳转播费,而目前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转播权谈判,足协与央视尚未达成协议。此外,体育竞赛的某些项目,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的表演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以及如何在转播权的权原及权属上进行明晰的界定,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体育运动本身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从电视转播权这一典型的、颇受争议的问题出发,探讨体育竞赛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分析我国立法及现实法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权原及解决途径

体育赛事由于其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和专业性,一般强调行业自律,并得到各国法律的认可。根据国际惯例,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属于赛事主办者,包括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和赛事转播权。我国的体育竞赛转播一般由主办者和当地电视手进行,由当地电视台制作竞赛的节目,转让给其他购买电视转播权的电视台。在转让过程中,全国性的比赛,例如全国足球甲A联赛,是由中国足协牵头签约,然后将出售转播权所得利润分成给各个俱乐部和比赛地的有关单位。在外国,例如美国,由于其发达的电视网络,一般是由几大电视网来集中买断节目,再出售给各个电视台,实现制播分离,既节省了成本,又能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尽管这两种方式由于体育运动及电视业发展水平而有不同,但都面临相同的问题:体育竞赛的节目制作者、竞赛运动队以及队员、赛事主办者,谁才是转播权的真正享有者?转播权的性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理清转播权的性质,才能深入的探讨其他问题。在许多著作中,基于我国以前的著作权法,将转播权与播放权作为邻接权的一部分加以论述,其实是不正确的。《保护邻接权罗马公约》专门规定了广播组织权,即广播组织有权:(1)授权或禁止转播他们的广播节目;(2)授权或禁止录制他们的节目;(3)授权或禁止复制未经其同意而制作的他们的广播节目的录音录像;(4)授权或禁止向公民传播其电视节目,如果此类传播是在收门票的公共场所进行的。行使这种权利的条件由被要求保护的缔约国的国内法确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广播组织应享有权利禁止未经其许可而为的下列行为:将其广播以无线方式重播,将其广播固定,将已固定的内容复制,以及通过同样方法将其电视广播向公众传播。如果某些成员不授予广播组织上述权利,则应依照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使对有关广播之内容享有版权之人,有可能制止上述行为。有人认为我国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42条规定了广播组织权,是不确切的。而真正明确地规定了广播组织权的则是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该法第44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的下列行为:(一)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转播;(二)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前款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广播、电视首次播放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这就明确将广播组织的版权(著作权)与邻接权区分开来。事实上,如果电视台自己制作节目进行播放,它首先享有节目(作品)的版权,其次才是广播组织权(邻接权)。体育竞赛的现场直播属广播组织权,而赛事画面集锦及专题节目,如果是电视台加工制作的,只要有独创性,就形成作品,其享有的是著作权而非广播组织权。因为邻接权无论是从权原、保护期限及保护程度方面都比著作权要小。因此,广播组织权是广播电台对非其制作的节目所享有的一种邻接权。转播权正属于这种邻接权,当然,它属于授权转播的权利人,而非转播者。

篇7

关键词:体育竞赛;高中体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85-1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

一艘行驶在大海的轮船,如果失去了指示塔为其指示方向,那么,它就会迷失在海洋当中。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亦是如此。然而由于当今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使体育这门学科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以及影响力。普遍的现状是: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增长,而忽视其运功技能的提升,最常见的就是体育课被某些主课程挤掉,另作他用;学生也就只关心自己各门主课分数的上升,体育课只要及格了就成。而对于体育成绩的评定,教师一般只是通过简单的跑步来测试的,无其它的竞赛活动。其实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还是比较偏向主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在体育教学这一块,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观念就比较浅谈?主要还是由于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

2.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新颖性

一个外表光彩艳丽的人往往只会在第一眼夺人眼球,但是看久了眼睛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也有“年长色衰”的说法;而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人,或许第一眼平淡无奇,但是久了之后,就会发现里面珍藏着无数的珠宝,让人充满无限探索的热情。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亦是如此。过多花架子的外壳,而缺乏有吸引力和新颖性的教学内容,犹如没有实心的气球,风一吹,立马就飘起来了,没有厚重感。因此,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设计得丰富些,并向多元化发展。

二、体育竞赛在高中体育教学的作用

1.让学生学习到运动的快乐性和自我超越性

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当今高中体育教学中,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其要求了。因此,必须变革教学模式,使其适应当今教学。而体育竞赛的引进就推动了当今高中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体育作为一门强身健体的学科,就应该让它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让学生不再只是要求自己体育成绩合格就行了,而是要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到运动的快乐性和自我超越性。

2.活跃学生的运动细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竞赛作为整个体育运动的总代名词,它的延伸能力是很强的。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比赛,一方面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短处和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由此可见,引进体育竞赛对于整个高中体育教学的推动作用是无需置疑的。它不但可以活跃学生的运动细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且,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达到强身健体、固心的效果。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广体育竞赛。

三、体育竞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有人曾经说过:“我们以人们的目标来判断人的活动。目标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而体育教学活动的成功性与否也在于其目标的明确与否。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并根据本学校体育资源来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把足球(小场地六人制)、篮球(半场四人制)、武术、掷铅球、田径、1000接力赛跑等六个项目当作这个学期的体育竞赛内容,同时把那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点划分出模块来,并确定好课程的开课时间和期末目标。

2.加大体育竞赛的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多多参与

一个刚刚成型的产品从无人问津到争相抢购,其中产品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高中体育竞赛亦是如此。要想让学生慢慢地从接受到喜欢上体育竞赛活动,这需要教师加大宣传力度,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这其中包括把竞赛活动项目、评分制度、奖罚制度以及学期要求和任务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宣传方法分很多,像班干部带头作用法,即先让体育委员带来报名参加竞赛活动,并让其他班干部协助策划。通过宣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想参与到竞赛项目中来的热情,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3.保持竞赛和学习的两不误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复合型人才;教师;体育竞赛

前言

体育竞赛是一种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按一定规则要求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术和心理的相互较量的过程,在体育过程中,它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方法,运动的目的在于激励或检查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质量水平,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开展. 体育竞赛包括很多,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运动会等,下面我将结合我们学校来具体说明一下。

1 适当的竞争方法,体育竞赛可以使学校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我们从足球来谈起,足球运动是世界体育运动中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运动项目,号称“世界第一运动”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足球比赛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积极参与。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足球赛、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等成为青少年关注的要点,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举行了七人制的足球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勇敢机智、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陶冶其文明礼貌、光明磊落、奋发向上、勇于竞争及不卑不亢的情操,通过足球比赛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及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往,加深友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在足球比赛中胜利可以提高班风,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在比赛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学生喜欢十一人制的足球比赛,可以利用空间展示自己的技术.由于学校班级很多,举行一次足球赛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这样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弊端来刺激比赛,每当举行大型的足球比赛时候,只选取全班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前十五的班级参加比赛,而其他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后面的班级则没有权利参加比赛,这样可以督促后进班级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好的班级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从而学校的总体学习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优秀,毕业生将会被社会认可,学校才有机会打出自己的品牌。

2 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的开展有利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校教师的总体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的重要过程.作为体育教师,主要担负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任何一项体育竞赛都要经过深思熟滤和精心的安排,体育教师按照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遵循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健身有道,强体有术,并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通过活动,可以发现一些在教学方面的弊端,从而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培养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精神。

体育竞赛不仅仅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面向学校教师,例如师生足球赛,师生篮球赛,师生排球比赛等活动,体育教师向学校老师和学生讲解比赛规则制度,讲解比赛的进攻和防守等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了其他任课老师知识面,通过比赛,使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友谊,减少了学生和老师的带沟,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相信学校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3 大型的体育竞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形式,是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其特点是项目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组织工作比较复杂,它有助于全面检查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田径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我们学校由于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有限,所以我校的体育成绩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得到提高,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运动会上,学校的体育成绩一直都不高,自从学校搬进了新的校园,学校领导在体育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和重视,购买了许多体育器材,同时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对于任何体育竞赛项目获奖的学生都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体育竞赛,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且我们也经常和其他学校联系比赛,加强了校际交流,扩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往,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4 通过体育训练的不断创新为学创造体育人才,为国家输送人才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仅仅只满足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我国著名教练员胡鸿飞建立了以速度为中心、技术与力量平衡发展的训练知道思想,并从体能的角度提出训练主要应抓好“快速助跑下的向上跳的能力”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助跑快、起跳快、过竿快”的三快背越式跳高技术。他训练的优秀运动员朱键华,最后6步助跑的速度达到8.73米/秒,起跳支撑时间达0.173米/秒,过竿的水平速度为2.40米/秒,腾起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达5.217米/秒。这些都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因而能在1983~1984年度三破世界记录。在最近的奥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110米跨栏项目上,中国运动员刘翔以12.94秒的成绩打平了世界记录,这也是亚洲人,更是中国人创造的历史神话。所有的这一切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运动员用汗水换来的,更是教练员用心换来的。

由此可见,体育竞赛与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有利杠杆, 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校体育学》 作者:金钦昌 1994年6月第1版

篇9

[关键词] 体育赛事 赛事品牌 培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体育大国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同时向世界显示了举办国际比赛的能力。近几年来在我国进行的各种项目的国际比赛也成上升趋势,譬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但作为举办方的青海省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举办环湖赛必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环湖赛的可持续发展。环湖赛有着自己特有的情况,尤其在商业化运作方面有待于研究和发展,而赛事不断举办积累经验的同时也给组织者提出很多的问题急待于解决和完善。如连续三届总冠名权流标;第三届九个赛段只有两个冠名;在商业化运作上处于落后状况等等。这种情况在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已经成为了瓶颈,如何针对赛事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商业运作模式是目前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成功的国际体育赛事有着共同的赛事特点,就是赛事品牌的成功培育。成功的赛事不仅给举办方带来了丰厚的利益而且最大可能地推广了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环法自行车赛国际事务总监约翰・勒朗格在华体国际论坛上表示,2004年环法的总收益约为1.35亿欧元。勒朗格说,这1.35亿欧元中,50%的收入来自于电视转播权,40%来自于营销和赞助单位,10%来自于组织各个阶段比赛的城市。品牌的培育对赛事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国体育项目的市场推广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其它体育赛事的借鉴作用,对地方经济有积极的影响。

按照《牛津词典》的定义:品牌(Brand)是一家公司制造的一种产品,以注册商标(Frade Mark)为其标志。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或以公司名称的品牌,但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名牌,知名公司的品牌才是名牌,知名品牌是公司的宝贵财富1。如环湖赛作为一项国际自行车赛事,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如何将环湖赛品牌做成一个国际化知名的名牌,从而达到这项赛事的成功推广和在国际自行车联盟的地位,最终成为一项与三大自行车赛事齐名的优秀赛事。

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树立策略主要从品牌的发展理念和品牌实施的具体行为着手,打造成功的体育赛事品牌。

一、发展理念

赛事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战略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指导思想。通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将赛事打造成国际优秀赛事,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型体育赛事要符合体育运动所向往的挑战性、竞争性的积极作风,赛事要有特色才可以在国际赛事中更具有竞争力。

赛事的独特性是品牌战略的基础,经营管理者应根据现代赛事理论知识和国际赛事的发展形势,重点塑造和宣传赛事品牌的文化意义、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市场意义、经营意义和借鉴意义,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赛事的品牌,并使这个品牌延伸发展,将成功品牌应用到涉及赛事的产品上,用以缩短国内外观众认同的时间,尽快地让观众接受。实施了品牌延伸战略的赛事真正具备内在的生命力和由此带来的拓展张力,而这又将成为品牌进行下一步延伸的内在动力。

二、品牌实施的具体行为

政府应加大推动赛事品牌战略力度,从赛事吉祥物以及徽标的设计,突出赛事和地域特点,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影响力的标志。在赛事的运作中尤其是在目前时期,赛事初期邀请高水平运动员的参加,提供高额奖金的支持战略,构筑并推动赛事品牌战略以提升与国际赛事的竞争力。明确赛事近、中、远期目标,制定高效、灵活的工作思路,研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快赛事品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以达到拓展品牌的潜力,提高赛事形象和知名度,明确导向的目的。

赛事公司积极对赛事品牌进行研究,扩大品牌覆盖的范围,促进品牌的成长。清晰的品牌识别,可以指导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活动。如围绕赛事举办其他活动以及纪念品的设计、制造和出售等,体现其赛事的运动性和专业性。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国际上和国内仍然以单纯的公路自行车赛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还没有成为名牌,以扩大和延伸影响力。譬如:观众只要想到环法赛就可以联想起《队报》、Skoda;想到奥运会就能想到可口可乐、维萨国际、三星等著名企业,赛事的宣传就显得更为重要。

1.提高体育竞赛的等级和精彩度。体育竞赛与其他产品不同,它具有不可预测的特性,比赛的悬念越大,其魅力也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强。要注重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加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强比赛的悬念,吸引观众的重视。提高对体育明星、赛场和比赛过程的包装和渲染,体育明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育明星在体育竞赛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此,要加强对赛事自己的体育明星的培养和包装,要注重发挥体育明星效应,增强比赛观赏度。

2.提高赛事组织机构的内部管理,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竞赛要创品牌,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来支撑,需要有很好职业道德的运动员和高水平技艺,需要有完备的竞赛制度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法规加以约束,需要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在浓厚的市场氛围和市场意识中运作。赛事组织机构要加强制度化管理,营造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经营意识。因此,必须审视自己的管理体系中有无脱钩现象,在重要环节的管理上有无盲区或空白点,塑造赛事的最佳效率和最佳影响。

(1)提高发展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在体育竞赛营销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赛事在发展公共关系时,要明确体育竞赛公共关系的目标,进行形象的自我评估, 明了赛事目前的公共关系状况如何,社会公众的要求是什么,对公众要求的满足程度如何等问题。要明确公共关系的对象。体育竞赛公共关系的对象主要是观众、合作企业、舆论界、有关单位。搞好消费者关系,则能促使观众形成对企业及其产品良好的印象和评价,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吸引世界性的观众,争取长期的赛事市场,开拓和稳定高度关联的赛事、合作者(企业)和市场关系。

提高与媒体的联系,扩大赛事的宣传力度。环湖赛是一种特殊 “产品”,要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就必须向市场传递有关赛事“产品”的信息, 使消费者对赛事能够较充分地了解, 同时引导观众,使观众对赛事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 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广告宣传,是创建体育竞赛品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2)制作电视宣传片和赛事集锦特别要提出的是,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制作精良的电视宣传片和赛事集锦来吸引更多的观众。目前对于宣传片的认识不够,应考虑如何通过宣传片提高赛事的收视率。传播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一个思想共鸣的过程2。

目前我国的电视频道数量很多,播放宣传片是目前最有效、消费比率最高的营销工具。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目前的宣传片制作水平较低,内容简单、节目语言单一,不适宜国际推广,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目的。赛事宣传片是电视上播放的展示赛事形象的片子。宣传片的主要作用首先是它能维持熟悉赛事的观众收视,使观众停留关注节目和赛事;其次让更多的观众逐渐了解和熟悉赛事。宣传片的制作和宣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简单、明了具有很强的个人体验性;宣传片缺乏持久性,要经常保持更新;宣传片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避免观众反感,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等制作不同风格特点的宣传片;尽可能增加宣传片播出频道和次数。

(3)提高赛事会标以及吉祥物的设计。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举办地青海拥有迷人的风景,又有多民族的文化,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出自己的会标可以让观众更好的认识赛事。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著名公司的商标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赛事会标的设计上应该突出以下几点:形状的设计、颜色的设计、人文概念上、最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标识。

3.专业运营提高赛事市场分析能力,不断创新。成功的赛事品牌创建关键在于创新和特色,而不是去模仿。赛事公司必须时刻关注、研究相关赛事以及其他成功体育赛事的变化,并适时推出自己的特色,既满足观众新的需求,又可以激发专门人才的创造力,是赛事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表现。创新包括赛赛事技术创新、赛事营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赛事技术创新在竞赛中主要体现为:线路的合理设计,新的赛事种类,制定新的比赛规则,对赛事的组织、器材不断进行改革,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提高赛事的精彩性和观赏性。赛事营销创新要不断研究市场从赛事的宣传和包装、合作计划、赛事传播研究和方式方法、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营销创新。

总而言之,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是促进赛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的动力,依托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赛事商业化和市场化之路,并通过赛事商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促进体育赛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关注有区域性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对加强建设小园体育文化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有一定的协同、辅助作用。因此文章通过对昌北地区各高校体育赛事现状的分析,强调了进行校际比赛的意义,并且从组织领导、经费来源、资源优势互补、组织实施方式和品牌打造五个方面对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望能举办有规模性校际体育赛事。

关键词:体育赛事 高校 校际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1—03

作者简介:曹萌萌(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 前言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形式上看,体育赛事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是体育赛事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的产生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希腊诗人荷马在公元前8 世纪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史诗中曾说到, 阿奇里斯为了纪念在特洛伊战争中死亡的朋友巴托勒,特别举行了一场体育竞赛,这是有关体育赛事最早的记载。

高校体育赛事是随着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而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在高校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高校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原有高校体育竞赛的范畴, 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竞赛”的概念也被打破。高校体育赛事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高校体育竞赛的新变化, 所谓高校体育赛事就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或高等学校之间, 在企业赞助和媒体介入的情况下,以高校体育竞赛为形式,运动项目为内容,健身娱乐为目的,迎合高校大学生和赞助企业的双重需要,对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高校体育经济以及赞助方企业经济等领域产生冲击影响的活动。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在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了解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单一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本文就南昌市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赛事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加强各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研究分析和思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昌北地区高校中的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查阅昌北地区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并重点阅读了国内有影响的体育类期刊、学报及相关的体育理论书籍,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到各高校体育学院中,并与学院领导进行重点的交流,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对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进行了解和访问。

2.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资料, 对访谈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作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3 现状及其思考

3.1 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现状

3.1.1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开展情况

近三年, 昌北地区这三所高校的校内体育赛事基本的是以校运动会为主体,以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为基础, 结合一些趣味性或者有代表性的学院友谊赛的形式存在的。

3.1.2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情况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唯一的体育赛事就是大学生篮球赛CUBA 江西赛会选拔赛,交流次数少之又少。

从表1中的数据看来近三年来昌北地区三所高校校内体育赛事举办次数都在逐年的增加, 其中江西财经大学体育赛事开展最少,依次是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校内体育赛事相对较多。而表2 的高校校际之间的比赛就少之又少, 基本为零,2014 年度的校际赛事有所突破,由此看来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2 拓展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必要性

3.2.1高校间校际比赛的空缺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学生团队间自发组织的体育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

3.2.2各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的意义

首先是对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的意义, 因为高校体育竞赛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氛围里进行的文化传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体现了一种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为了强化这种体育文化,可以把体育竞赛办成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在此期间,除举行各种体育竞赛外,还可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而且在校际体育比赛期间, 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作为比赛项目,对贯彻全民健康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高校之间、高校与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 不但可以将本校原有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展现给外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将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体育文化特色进行吸收, 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理念,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整个体育文化也具有一定意义。

再次,是校际体育赛事对师生的意义。通过承办校际体育赛事,不但可以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和校外周边地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强校际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体育技术交流和体育文化交流。

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传播体育文化更是作用巨大,校际赛事已有其特有的发展态势。

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

3.3.1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学校校际体育赛事, 首先要有带头的领导班子对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进行系统的构思, 就是指体育赛事主办主体通过行使管理职能对赛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注重体育赛事的管理层次及顺序,在赛事运作过程中组织领导者行使着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就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来看, 要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性的体育赛事, 可以参考其它地区组织相似的地区性校际体育赛事的联盟组织, 并且实行组织领导团体在各高校间轮流执行的政策,使每个高校都有机会参与组织和领导,从而也可以减轻各个高校举办赛事的负担。

3.3.2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

通过访谈, 了解到目前高校的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自筹、赞助两个来源。

自筹是由于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赛事规模偏小, 且参与者均是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他们没有专项的赛事经费拨款,基本上只能依靠自给自足来保证赛事的正常举办, 自筹就是部分高校体育赛事的主要经费来源途径。

而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的关联主体众多, 体育赛事的魅力和光彩都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多元化的参与。因此赛事赞助商活跃于赛事的台前与幕后,不仅成为体育赛事的坚实保障,还是赛事文化的传播者,在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赞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支柱之一, 更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体育赞助正日益成为企业促进发展和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工具之一。

在高校体育赛事具有一定规模时, 活跃的商业组织份子就为高校体育赛事提供了体育经费, 赞助就为体育赛事这项事业提供了帮助,体育赛事的赞助是双向发展的,赞助帮助了体育赛事的举办, 同时体育赛事也为赞助商的某项商业目的做了变相的商业广告,可是就在这个双赢的项目里,赞助也不是在每个高校体育赛事都能有的, 对于目前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来说,赞助还是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能有商业赞助的高校体育赛事只是凤毛麟角,如果达不到商业宣传的目的,商业组织者是不会对其赞助的。

综上所述, 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和自筹这两项经费来源都属于不稳定经费途径, 显然不能满足日后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举行, 我们可以设想成立一项专属于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基金,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校际赛事经费资金的稳定性和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了。

3.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资源优势互补

单一的进行高校校际之间体育赛事是不能将昌北地区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形成一定的组织联盟的, 要将这一地区的体育赛事发展起来,各高校间就需要相互带动起来,譬如华东交通大学的CUBA 篮球水平、高水平网球,江西财经大学的高水平网球训练队, 江西农业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等都属于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如果可以举办这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进行汇总、交流、学习, 便可以将各自的优势项目带动其他高校的项目一同发展起来, 所以优势资源的互补发展也许能够将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3.3.4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组织实施方式

几所高校分布于昌北地区, 使得昌北地区成为一个高校汇聚之地,也无疑是一个高校群体社区。在这种高校聚拢性高度集中的的地区,地域性优势就为举办校际的体育赛事提供了便利,资源的共享便是其中之一。况且从经典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框架去看, 再也没有比高校群体社区更适合成立高校合作校际体育赛事举办组织, 并且可以结合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项目特色开展比赛,让各高校体育学院之间、学校体育社团之间、甚至教职工之间都参与进来, 成立一个本地区专门化的校际赛事组织,对年度校际体育赛事做出详细的计划规程,比如赛事承办方的轮流制等,这样校际体育赛事就能逐步实施发展了。

3.3.5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品牌打造

体育运动在我们的高校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每年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目前情况看,各高校的多数体育赛事已经对校园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风尚等体育文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可以让一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深入昌北地区各高校的校园之中,对本地区更多的师生激起更高的热情使其参与其中, 甚至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群观看, 这无形中就将扩大校际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了。例如在昌北地区高校组织一场大型的校际趣味运动会,将一些与潮流元素结合的体育项目规划进来, 做出具有昌北高校特色的品牌趣味运动赛事,经过逐步的组织实施发展,这一项昌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也许将可以成为人尽皆知的体育文化品牌。

4 小结

基于对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发展的思考, 提出要实践好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首先,组织领导是前提,有带头人的组织计划领导才能有逐步实行下去的能力。其次,项目经费是关键,要运作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校际之间的体育赛事,不管是赞助还是自筹都是目前的主要形式, 而基金的成立无疑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最后,实现各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互补是策略,以高校带动高校,把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发动起来,更可以带动整个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2] 王志斌. 对于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营销市场的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6):106-107.

[3]张雷.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1(6):75-77.

[4]王进,王雪峰.论我国高校体育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10(2):210.228.

[5]沈佳.体育赛事赞助目标和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