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实体经济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实体经济调研

篇1

    调整担保方式,开发特色产品,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邮储银行成立之初,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认为小微企业贷款市场潜力巨大,但针对小微企业行而有效的金融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对绝大多数分布在县域的小微企业的服务更是缺乏。而这些遍布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小微企业客户分布分散、风险也相对分散,与邮储银行的机构、人员能力匹配性较好。因此,在产品设计与推广重点上,邮储银行瞄准“弥补金融空缺”:将小额贷款确定为核心的战略性业务,把小企业贷款确立为长期、重要的战略性业务。大庆邮储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已覆盖全辖区域,推出了商户小额贷款、小企业主个人商务贷款及小企业法人贷款等服务小微企业的系列化信贷产品。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特点,邮储银行设计了额度循环支用的贷款使用模式和灵活的还款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小微企业节省利息开支,降低融资成本。为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还将陆续推出保证、联保、房产抵押、设备抵押、经营权抵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担保方式,真正做到“贷动小企业,赚动大未来”。自开办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以来,截至2012年9月末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9237笔,投放金额20.39亿元,小微企业客户切实得到了实惠,给当地金融市场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产品功能难以满足需求。一是信贷品种单一。主要是提供小额短期贷款,仅限于解决短期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要。二是额度小。现有贷款额度与充分满足发展养殖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量相比,仍有较大缺口。三是利率高。目前涉农贷款月息最高达1分3厘(年利率15.84%),远超过城市居民贷款利率。四是期限短。目前农贷产品约期通常是每年的3-11月,由于期限短,农民无法在价格最好的时期出售粮食,贷款约期与农业生产、销售的周期不相适应。养殖业与加工业的资金流转周期较长,通常在1到3年,不到1年期的贷款不能满足需求。

    (二)信贷管理薄弱,操作不严谨。一是贷款调查“形式化”。部分信贷人员对农户调查流于形式,仅仅是让农户填一下农户贷款档案表,并没有深入分析或跟踪掌握农户信息档案变动情况,甚至有些不做实地调查,仅有农户自己提供的调查数据,使贷款的真实用途及使用情况失去了监控。二是贷款信用等级评定“随意化”。部分信贷人员不能认真对待信用评定工作,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上不能根据当事人的经济实力、人品、信誉、从事的行业等方面进行评定,而是敷衍了事,随意性较大,导致部分农户贷款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相符,贷款种类划分不准。三是操作不严谨。部分借款人为凑足规定的联保户数量,拉拢个别非自愿人员组成联保组,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保,但基层金融机构有未对这类联保组进行严格审查的现象,一旦贷款出现风险,极易出现联保户之间相互扯皮,不负保证责任的局面。

    (三)企业素质有待提升。一是小微企业自身营利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微企业处于生产链低端,效率低,利润微薄,市场竞争力较弱,营利水平有限。二是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部分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随意性较大、缺乏审计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计难度。另外,部分小企业主素质和信用意识不高,时有拖欠贷款利息,逃废银行贷款等情况。三是企业自有资产少。部分小企业基本是小作坊作业,仅有一些加工机具,规模稍大的也是租赁厂房经营,贷款抵押物不足。

    二、建议及措施

    (一)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大庆邮储银行要按照自身的市场定位和支农方向,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农户资金需求的支持,积极服务“三农”。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地区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信用担保公司和各类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发挥公司和协会聚集资金能力强,与市场连接紧,对市场信息判断准的特点,带动广大农户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优势。

    (二)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农村贷款抵押物缺失问题。如针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季节性强,需求量大等特点,积极开办和推广存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针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种养基地存在着原料供应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紧密联系的特点,由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农户资金周转问题。

    (三)发挥各方力量,不断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大庆邮储银行应与地方政府、社会中介、公检法等部门加强联动,协同发挥力量,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农户的信用意识。建立鼓励诚信、惩罚失信的奖惩机制,增加违约成本,全力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健全制度,严把信贷管理防线。一是健全农户贷款档案。真实、全面地对借款人的资信、经济实力、经营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和监督,逐步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增强信息共享。二是健全各类管理台账。规范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三是严格风险防范管理,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岗位考核、问责机制,明确信贷人员责任,加大监督、查处力度,严肃追究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篇3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落实好党建工作,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牵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机关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严格落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各项规定和步骤。紧密结合金融工作的实际,采取上专题党课、开座谈会、落实“”制度,履行党支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提高行政效率,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鲅鱼圈金融网建设,夯实和巩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加强政府服务职能,落实政务公开、政风行风建设、绩效考核管理等各项要求,以“马上办”的作风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指标稳中有升

我区现有金融、类金融机构共计:168家,新增金融机构1家。其中,银行26家(总行2家,分行5家,支行19家),保险公司23家,保险机构25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融资担保公司6家,证券公司鲅鱼圈分公司4家,期货鲅鱼圈分公司1家,金融资产交易机构1家,集团财务公司1家,互联网金融机构65家。

金融指标方面,预计6月末,我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11.1%,比年初新增90亿;各项贷款余额达1244亿元,同比增长17.5%,比年初新增90亿。

(三)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发展

区内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条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现状,我办与邮政储蓄银行经多次沟通和协商,共同推出“助保贷”这一项创新型贷款业务,重点扶持有市场、有发展潜力、但抵押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使一大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3月1日,鲅鱼圈区政府与邮政储蓄银行营口市分行正式签署“助保贷”业务战略合作协议。为了大力推介“助保贷”业务,5月11日,区金融办组织物流协会与邮储银行进行对接,召开银企对接会,为银企之间搭建桥梁,现场有20多家物流企业参加会议。目前,有两家小微企业申请“助保贷”已通过市行审批,近期即可发放贷款。 

同时,我们还采取现场对接、融资辅导对接等方式,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上半年共组织银企对接活动2次,对接7家,融资金额达1.5亿元。全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新增贷款及新增担保额为1.6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鼓励优质企业上市,促进企业直接融资

我们始终把加大企业上市融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组织各类上市培训推介活动,加强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上市工作。一是积极抓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上半年,我办组织证券公司和23家企业参加全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到省里参加辽宁省投融资信息平台暨股权估值系统上线新闻会,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市场化对接。二是努力营造良好上市环境。深入企业加强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政策需求,加强工作调度,及时掌握企业上市进展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上市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区企业上市情况如下:

1、地方股权挂牌公司1家:营口天亿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23日拿到辽股交交易板创新层的挂牌通知书;

2、地方股权准备挂牌公司1家:营口铁源物流有限公司于3月23日与中喆律师事务所签订了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服务协议,有望下半年挂牌成功。

3、获得政策扶持金1家:在辽股交交易板创新层挂牌企业营口百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6日获得市、区财政奖励的40万扶持资金。

(五)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推进金融集聚

牢固树立金融产业化理念,提升金融业在全区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采取对接引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等措施,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增强我区金融业综合实力。上半年,我办新引进金融机构1家:营口市农商银行。

经营口浙江商会的大力推进,浙商银行有意向在我区设立浙商银行营口分行。浙商银行是全国股份制银行,实力雄厚,影响面广,它的入驻,对我区金融格局的提升,对加快我区企业的上市步伐,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7月初,浙商银行将与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六)预防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

我们会同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针对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兴起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确保金融市场稳定。一是按照国家和省、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进一步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专项整治工作。二是做好地方监管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工作,加强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加强对投资咨询类公司的监管,防止非法集资、发放高利贷行为。三是深入到社区、村屯发放宣传单,建立非法集资排查与金融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加强监测预警、社会宣传,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七)赴先进地区学习,提高服务质量

为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推进我区企业上市步伐,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委员的提议,我们相关工作人员赴昆山市、嘉兴南湖区进行考察,学习金融工作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分段提前给予奖励、贴息,减轻企业上市资金负担;二是将上市工作列入镇、办(园区)年度考核目标;三是成立鲅鱼圈投资管理公司,代表区政府投资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四是成立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服务公司是服务性机构,负责启动金融服务中心筹建、招商等前期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我区金融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金融市场秩序良好,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效的提升,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和警惕。一是个别企业债务危机给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挑战。二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经济下行趋势下,金融机构不良“双升”势头明显;受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金融风险源头多样、传导迅速、高隐蔽性特征明显,需要创新手段,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三是金融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需进一步夯实,创新金融机构体系的各方合力尚需进一步凝聚。四是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勤关注、勤思考,在业务上要力求“术业有专攻”,注重拓宽知识面,确保真抓实干。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做足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服务

鲅鱼圈区中小微型企业众多,金融资源丰富,如何更好地整合金融资源,使投融资双方实现快速高效的对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市场的客观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创建鲅鱼圈金融服务中心,内设孵化基地,推进“金融无障碍化”区域建设,为将入驻我区的金融机构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务: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创业培训、网络信息等服务,制定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打造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培育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的标杆。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进一步推介邮储银行“助保贷”、建行“小微快贷”等业务,积极与区内其他银行对接,积极探索企业债券、信托等新兴融资方式,尝试开展信用贷款、金融产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形成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络。大力扶持政策性担保资金投入,鼓励和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由政府搭建平台,创建“银保模式”,即银行和保险机构通过协商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借款人违约风险损失,进一步实现银行和保险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赢格局。

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对有意向挂牌上市的企业进行持续跟进,联系证劵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及时更新企业电子档案;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调度,发挥政府增信机制作用,为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还款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按期还贷、续贷提供短期周转资金。

(三)开展金融论坛活动,打造“鲅鱼圈金融论坛”品牌

为了进一步丰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内涵,提升金融集聚的品质,我们将开展金融论坛活动,聘请金融界知名专家,进行相关金融主题讲座,为我区金融机构高管及企业家解读最新金融政策,积极申办有影响力的金融会展活动,结合我区金融环境,打造区域金融论坛品牌,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

(四)有效整合金融资源,成立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篇4

笔者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多年来在基层调研,直接与各界经济人士打交道,了解到基层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实体经济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失业比率等,特别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实体经济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四大体系”建设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中国实体经济增速明显放慢的现状

从客观来看,中国从08年春到09年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0.6%到10.1%到9%到6.8%再到6.1%,这么长时期的持续下降,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这给中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大量的企业破产,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中国城镇劳动力2亿多人,4%是多少呢?2亿多人的4%差不多就是一千万。2008年是4.2%,就是一千多万。失业问题就是由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导致实体经济宏观层面出现突出矛盾。因此,我国实体经济政策应做出调整,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完善,并通过利率、消费、投资、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从而助力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与“区域竞争力”应相互促进

什么是实体经济?权威的解释是:“指关乎货物与服务实际生产的那一部分经济,是与金融市场买卖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那一部分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活动”。现实世界的“直接生产活动”涵盖了三大类有形与无形新产品的生产,分别为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无形服务。实体经济实际上包括了所有这三大类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等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现包括工、农、商与交通、通信、建筑等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强化“实体经济”是时下一个很热的说法,也是一些地方政府最容易听得进去的说法之一,因为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就和地方政府多年养成的“GDP数字偏好”搭牢了,也和“区域竞争力”等颇具“忽悠效应”的概念相靠近。因为地方政府都清楚,这块最能出GDP数字。然而,究竟什么是实体经济,却没几个人去仔细探究。

纵观湖北,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瓶颈。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警示人们,回归实体经济本位才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正途。

发展实体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需要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那将是“空壳经济”。我们搞经济工作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引进增量,一条腿是做大存量。而在经济结构当中,一产是基础,二产是关键,三产是重点。因此,对于湖北而言,当前的产业发展还存在空白和薄弱环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并不是虚拟经济,而是要统筹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湖北而言,实体经济要与区域经济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实体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新舵手”的作用。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建立四大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四大难题。一是生产成本攀升较快;二是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出口大幅下滑;四是面临国际市场“两头挤压”。因此,笔者认为,要使中部崛起,湖北的实体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首位,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处理好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关系,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要加强实体经济的创新体系。实体经济要争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领航,创新商业格式,使之成为一个重大的投资领域。

第二,要调整利益格局,形成有利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笔者做了一个调查:比如,城市道路建设中所铺设的管材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而劣质产品使用寿命不到5年。而有一些用户,却弃其优而选其次。究其原因,是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所致、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所致。目前的湖北实体经济,存在一些不正当市场竞争因素。如一个开发区的建设中,一条两公里的道路总投资3000万元左右,但两公里优质管材的价格不到70万元,相当于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如果管材质量不好,相当于给政府造成40倍的损失,如果使用一千万的水货管材,势必给政府带来4个亿的损失。因此,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垄断性行业的调控力度,势在必行。

第三,要建立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更加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网络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小型企业的传统产业改造,实现成本下降和技术更新。

第四,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使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依法规而行。就湖北而言,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壮大实体经济。通过规范的文件精神,从而破解“成本攀升、投机暴利、硬件‘着陆’、‘地上’发展、金融瓶颈”等老大难问题。

篇5

妇联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其中更好地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加强协调、化解矛盾,是摆在妇联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积极运用社会化、市场、项目化手段,在党政依托、妇女需求、市场缺位、妇联能为的结合点上找准社会服务的最佳位置,主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积极拓展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空间和领域,有效探索出了一条妇联有声有色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切实代表和维护妇女儿童利益的新路子。

源头化、社会化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是妇联组织适应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真正发挥代表妇女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功能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点,是协助政府管理妇女儿童事务。原创:只有从源头上进行参与,才能真正取得参与实效。我们双管齐下,一方面针对社会生活中不断显现的涉及妇女儿童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一些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建议对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妇联组织、妇女干部、妇女群众参政议政的优势作用,通过人大、政协和各种民主渠道,拓宽建言献策的形式和渠道,准确及时地表达妇女利益,为妇女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和分享发展成果大力呼吁。市、县(区)两级先后向人大政协提交提案建议300多个,形成社情民意、调研报告近200篇,把急需解决的妇女问题转化为政府关注的问题,促进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民办幼师纳入养老保险、公益性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下岗失业困难妇女提供妇女病普查公共援助、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外来贫困妇女实行定点限价分娩等一批实事项目的实施,以及促进妇女创业和再就业、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少儿住院大病医保等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出台,增强了妇联对公共政策制定及地方事务管理的影响力,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项目化、实事化打造公共服务产品,是妇联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代表妇女儿童利益、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在开发社会事务管理潜能的长期实践中,我们把握市场需求,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委托和自主开发等形式,积极承接政府授权的一些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项目,打造形成了一批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公共产品。我们充分利用妇儿工委的协调优势,通过“九五”、“十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建设完成了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妇女发展数据库、妇女儿童公园等实事项目,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社会公共产品。在妇女维权领域,我们建立了妇女儿童避救、伤情鉴定、法律援助和110反家暴接处中心,在社区开设了维权站、谈心角、心理咨询网站和维权热线,为维护妇女权益、疏导妇女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通道和服务。在妇女再就业领域,我们城乡统筹打造服务妇女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信息、职介平台,自办联办了近3000个社区再就业咨询服务站和劳动力转移服务站,开发了托儿所、托老所、小饭桌等各类社区服务项目30多个,打响了“春光”、“好阿姨”、“半边天”等“妇”字号公共服务品牌。在未成年人教育领域,我们率先在全省创办了网上家长学校,与全市400多所学校和社区建立了家校路路通,成为50万家长跨时空沟通的桥梁,入选江苏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在妇女健康领域,我们推出的“巾帼红丝带”行动,培训了一大批妇女防治艾滋病骨干和志愿者,辐射带动了30万妇女和家庭接受了防艾知识学习。在帮困助学方面,我们建立了帮困基金和扶金档案,开设了爱心助学网站,筹资筹物近千万元资助了万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打响了“8、26帮困助学行动日”、“春蕾助学”等公益慈善活动品牌。在妇女培训方面,凡涉及妇女主体方面的培训项目,无论是再就业技能、普法知识、网络知识、参政能力还是文明礼仪培训,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都会主动联系并授权妇联组织。我们的公共服务产品,涉及妇女教育、就业、维权、健康帮困等方方面面内容,从创办伊始到初具规模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我们学会运用项目化和实事化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原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信誉和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畅通了参与管理妇女儿童公共事务的绿色通道,构建了妇联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政府出资购买我们的服务和产品的良性“双赢”机制。我们的公共产品也因此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实现了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逐步成为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载体。

市场化、规范化经营妇联服务实体阵地,是妇联组织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求和根本保证。任何事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撑。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提高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和参与度,促进妇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支持,整合社会力量,壮大妇联自身实力,充实群团发展资源。我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争取社会资源的力度,把党和政府对于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先后投资千万余元改造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变自收自支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协调落实了每年20万的人员经费问题。我们积极推动妇联实体单位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旅行社进行两次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激发了经营活力,顺利实施了几家实体的关停并转改制问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我们指导妇联实体遵循市场化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逐步汇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规模效应。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最高奖“银杏奖”,打造了“故乡合唱团”、“好小子武术团”等多个品牌团队。妇干校被评为市社会办学先进集体。儿童基金会接受社会捐款上千万元,帮助近万名儿童继续学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平国旅被评为苏州二家诚信旅行社之一。桐芳巷托儿所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集科研、示范、教育一体的以0~3岁为特色的托幼示范点。各大实体的健康发展,切实增强了妇联的公共服务实力,为妇联组织进一步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坚强后盾。

篇6

在认真分析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近年来,工商银行确立了公司业务以中小企业为主、个人业务以中等及中等以上收入个人客户为主、机构发展以中等城市和中西部地区为主的发展战略。围绕上述发展思路,近几年来,工商银行瞄准了“社区集群”这一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承载主体、将栖息在各类社区的居民和小企业作为扩大客户群体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分支行功能定位,积极进行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为主的特色分支行试点,批量打造小企业及个人业务专业支行,大力发展专注于社区居民和小企业服务的基层机构,潜心打造电子银行服务品牌,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与办法,从战略、策略、体制、机制、经营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入手,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全方位拓展以社区为重点的个人和小企业客户金融服务,使小企业业务和个人业务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认为,目前,工商银行应确立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品牌,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并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以“小、快、灵”为服务特色的“小企业”专营、专业服务体制、机制与运行模式。近年来,工商银行已在全国各地的二级分行开展了营销机制建设工作,经过认真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配套制度、完善营销机制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从定量、定性两方面固化基层行的经营机制,明确基层行职能定位和业务边界,将大中型客户上收一、二级分行进行专业化服务,将基层行转型为从事小企业、个人业务的主要渠道,这些,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还提出了“构筑多方共赢金融平台、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银行、社区、小企业等第三方平台多方联手,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各类中小企业群设计融资方案,形成了贯穿中小企业的创立、成长、成熟、稳定各阶级的系列服务方案,实现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有效嫁接。

为打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品牌战略,我认为要有效应用资金支付管理系统,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小企业提供资金监管、在线融资、现金管理等全面金融服务;在同业中率先推出支持中小企业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代账、法律咨询等服务,不断丰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内涵。

围绕社区银行网点少、社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近两年来,工商银行在现有网点结构基础上,已着力探索全能型、社区型、专业型、专营型相结合的差异化、专业化支行的经营模式,真正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了多层次、多种类的网点布局,提升了网点服务社区客户的效能。一是发展了公司、个人、国际业务等功能齐全的全能型网点;二是加大力度,重点发展了社区支行,特别是在居民集聚规模比较大的居住小区设立了小型社区支行,满足了区内居民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尝试建立了专业支行、重点围绕一个专业开展业务,如汽车支行、房地产支行、建材支行、茶叶支行等等,把熟悉这个领域的人员与专业营销部门结合起来,给特定的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探索建设专门从事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高端财富管理和农村业务的专营支行;五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最大限度满足中高端客户的自助服务需求,提高电子银行对物理网点的业务处理替代率。

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甲乙方关系;契约关系;改革;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D693.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73-03

收稿日期:2012-11-01

作者简介:欧阳连勤(1960-),男,安徽怀远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作用还没完全显现出来,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国家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即从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随之带来扩招后后勤服务基础配套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2000]1号文件下发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便全面启动了。回顾走过的十余年改革之历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绩显著,起到了在新形势下保障高校发展和扩招后的正常稳定运行作用,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也遇到了一些在机制上,甚至在制度上凸显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如新型的大学制度没有建立,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并不彻底,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进展缓慢,体现在高校后勤工作上存在着甲乙方关系职责不清、分分合合,甲乙方合同签订形同虚设、学校其他改革不配套等等问题。加快推进校内外后勤市场的无缝对接,建立学校完善的开放性后勤市场,是有效解决甲乙方职责不清凸出问题的关键之一[1,2]。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逐步进入第二阶段,目标是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就会要求制度上要有好的设计、政策上要有好的措施保障,以及要有好的服务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后勤要提高保障质量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原因,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后勤运行建设的好路径,围绕建立开放完善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促进建立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是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的主要模式[3]。

一、现阶段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没有真正建立的原因

十多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高校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迄今为止,这项改革事业还远未完成,后勤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问题,管理机制形式多样,没有形成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其原因如下:

(一)认识不到位,机制缺陷

一部分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认识有差异,定位偏低、观念滞后,没有积极抢抓机遇以促进建立完善开放的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形成规范的后勤服务合同契约关系[4]。加之高校其他改革没有及时配套到位,后勤改革也只能停留在解决扩招后,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上,这是没有形成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的学校内部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高校始终承担着部分公益性与模拟市场运行的双重运行机制,只有建立规范的后勤市场运行机制,才能起到有效促进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后勤的保障效率和质量,但是高校现阶段后勤服务市场与完全的市场经济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造成高校后勤服务难以形成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的又一深层次原因。

(二)深化改革难,无法规范

众所周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最初有政府主导,各高校限时完成建立校内后勤服务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应该说对当时背景下对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差异性很大,国家要求因地因校搞改革,不能搞一刀切。但后勤多余人员如何分流安排、后勤服务效率如何提高、按劳分配如何体现、高校如何承担安全稳定、公益性责任等等[5]。

遇到以上改革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仅能满足最基本要求,后勤保障尚能维持正常运行就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浅尝辄止;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很大,后勤社会化改革难易程度不同,有的改革遇到阻力很大,造成后勤社会化改革难以深入,无法形成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而有的高校遇到改革难题,得过且过,主观上不愿深入推进解决,也是造成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不能建立的原因之一。

(三)基础有差异,统一难

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着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从前有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之分;现在是985高校、211高校和一般高校等等之分,管理渠道上存在差异,有的是教育部直管、有的是行业主管和地方主管高校等等,行业差异、地区差别,造成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差距很大,直接导致各高校之间后勤投入不同,造成基础设施差距十分明显,很难实现较统一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

二、后勤甲乙方关系存在的主要形式

只要后勤服务市场存在,对后勤服务的内容、质量就有要求、就会存在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高校现有后勤管理职能部门设置(甲方)和后勤服务实体(乙方)设置,有 “显形”和“隐形”的设置模式。

(一)显形的甲乙方设置,学校明确设置了后勤管理单位为甲方,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设置,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就后勤服务实体(乙方)提供的服务内容有明确的合同契约关系、对后勤服务实体提供的后勤服务内容、质量有明确的要求,根据明确的合同契约关系,乙方要接受后勤管理单位(甲方)的日常工作的检查、监督、评价和验收等;后勤服务实体为乙方,按照合同要求,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价廉的生活、物业和其他后勤服务等。

(二)隐形的甲乙方设置,学校没有明确的具体单位为甲方,但是根据服务内容、也可以以项目为纽带确定甲乙方关系,也就是依附于具体服务项目,形成甲乙方合同关系的管理模式。

(三)甲乙方关系形式上已经不存在,有的高校为了适应现阶段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提高后勤服务工作效率,把已形成的后勤服务实体进行自身翻牌,形成了新的后勤甲乙方统一体;而有的高校进行了校内人事制度改革,把原来已形成的甲乙方单位合并,探索新的后勤管理模式。

即使现在的“自身翻牌”也好,还是合并的新的管理模式也罢,都是在前一个改革的基础上的提升,现阶段高校改革开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改革之路要走。

三、签订好后勤服务合同,建立规范的契约关系,仍是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2000〕1号文件下发后,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了多种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我校以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并于2001年初在安徽省率先签订了学校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甲方)与后勤集团(乙方)后勤服务整体大合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后勤服务供水、供电、供气、食堂和学生宿舍及其他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学校的扩招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从而签订后勤服务大合同是规范后勤甲乙方关系的重要举措,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甲乙方后勤服务大合同,文本是基础

为制定甲乙方后勤服务大合同文本,学校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项是适时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后勤服务采用了先剥离后规范的方式),作为模拟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实体,新增的员工实行聘用制;另一项是将后勤服务项目,部分创造条件交由社会企业行业管理,有些项目开放校内市场,引进社会优质企业为学校提供服务。通过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的剥离规范,改变了后勤原有的劳动关系,理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学校和职工的关系。后勤员工推进劳动合同聘用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认真制定后勤服务合同,特别是双方拟定合同内容文本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初学校高度重视合同内容起草,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合同条款要认真研究,起草文本条款部分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合同经费中后勤运行经费的测算,本着“依据实际、保证使用、适量从宽”的原则,因以前没有完整的数据参考,测算共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

依据实际:学校要求按前三年的后勤总经费加权平均数为测算费用基数,测算当年后勤经费,并将其经费写入当年的合同中,在甲方对其乙方考核的基础上分四个季度进行分批拨款,实行后勤乙方会计由学校委派制,设立独立账户。

保证使用:学校在对乙方经费测算时,提前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可能遇到人员、物价、人数变动等政策性调整时,要适时给予调整。

适量从宽:后勤乙方一段时间内仍是学校的乙方,经费运行是模拟市场化运作,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经费测算时,考虑今后的发展和适度调节之需要给予适量从宽。

(二)履行好后勤服务大合同,重在落实是关键

众所周知,任何好的机制必须由人来执行,签订再好的合同文本都需要落实。签订合同后,必须要从监督机制、日常检查入手,重在检查坚持形成制度,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由学校后勤集团监事会单位派人参加,组成检查小组,每月对后勤提供的服务全面检查一次、对后勤服务质量按合同约定内容的评价打分,并将检查评价结果分级与下季度划拨后勤运行经费直接挂钩。

(三)依据市场变化,及时修订合同内容是能否履行合同的生命

市场变化大、变数多,学校要求依据市场变化,实事求是地及时调整修订合同的内容,每年至少调整修订一次。多年来我校甲乙方后勤服务大合同相关条款,每年都得到了及时调整修订,在涉及到政策性调整(水、电)、学生人数的增加、工作人员变化等造成后勤运行经费增减时,学校会要求相关单位及时进行核定,适时调整相关费用,确保了后勤服务合同能够顺利履行。

通过以上三个主要环节的把控,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较规范的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

四、后勤服务市场存在,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就存在

合同契约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可以有效规范市场行为、调节后勤服务市场的各方面关系:

(一)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存在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学校对后勤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实施时,必然会通过合规的竞争方式,选定优秀的施工服务队伍,从而形成合同契约关系;

(二)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后勤服务内容、什么样的后勤服务质量,后勤市场要规范开发,引进社会优质服务企业,也必然会存在合同契约关系。

(三)后勤保障服务用人,存在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现有的高校人事制度管理,高校进人有一定的学历要求,而现阶段提供后勤服务的人员,一般学历较低,新聘用人员难以纳入学校的正式编制。而学校的事业发展需要有人提供后勤服务,这里也必然会存在用人合同契约关系,这也是新劳动法要求必须要做的。

综上所述,甲乙方合同契约关系的存在形式可以因校因地,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设立后勤职能部门(甲方)和后勤服务实体单位(乙方),并在设立之初必须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同时,甲方要按照工作职责范围,认真研究制定后勤的各种规范、规定、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解决后勤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乙方要按照合同内容,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价廉的生活、物业和其他后勤服务,减员增效,不断拓宽校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新田.浅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甲方”的定位于作用[EB/OL].http:///show.asp?id=471.

[2]蔡昉.高等教育该不该保持继续扩大的势头[R].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0):25-27.

[3]符俊辉.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甲乙方关系[J].高校后勤研究,2008(3): 26-28.

篇8

一、凝聚共识,营造氛围,深化科学发展“学习篇”

分析检查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为扎实有效推进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我们精心制定方案,认真谋划,有序推进。始终将理论学习贯穿于活动全过程,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中心组学习、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力求使学习的内容更丰富、效果更理想。重点研读中央两个读本,组织学习中央“两会”精神,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形势,紧密联系经贸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制度,及时报送学习活动情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容应对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实现全区经济逆势赶超,率先复苏。

二、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延伸科学发展“调研篇”

调查研究是改进作风、服务企业、了解实情的重要途径。年初,我们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先进服务业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确定了三个重点调研课题。一是围绕区委、区政府关注的重点开展调研。新春伊始,我们组成7个调研组分别对用电大户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和新增量型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节后复工、市场营销和企业生产情况。二是围绕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开展调研。区经贸局作为主抓风电产业的职能部门,为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投入18亿元,产出100亿元的目标,对全区风电企业的产品、投资和发展方向开展调研,成立了风电产业推进办公室,制订了风电产业发展大纲,分解落实了主要经济指标。三是围绕企业面临的难点开展调研。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区实体经济的影响,扎实做好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工作,组织对重点企业走访调研活动,详细了解企业当前生产情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企业对政府的建议和意见,并形成四大新兴产业和全区工业运行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三、找准问题,明晰方向,完成科学发展“分析篇”

在分析检查中,我们着重把握好查找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三大环节,以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积极完成学习实践活动各项目标。一是查找问题求“准”。通过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表等形式,倾听社会各界呼声,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回顾总结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做法、经验、教训,查摆问题、分析原因。二是民主生活会求“诚”。会前,召开座谈会,开展谈心活动,认真撰写发言材料;会上,班子成员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问题、谈思路、找举措;会后,针对突出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整改措施。三是分析检查报告求“实”。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领导班子及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报区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并多层次、全方位听取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严把分析检查报告质量关。

四、务实创新,争创一流,推进科学发展“实践篇”

学习实践活动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我们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努力创新、大胆实践,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是开展“服务年”活动出实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重点实施六大举措:强化服务意识。在为企业办事过程中做到“三通”,即:能办的事确保畅通;梗阻的事努力疏通;难办的事尽量变通。加强政策引导。发放千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文件汇编》,积极向企业宣传扶持政策和措施,做好政策的兑现工作。搭建融资平台。确保2009年授信企业600家,授信额度20亿元,力争30亿元。提升企业形象。积极办好太博会、民高会、纺交会等会展活动,拓展企业市场,扩大企业影响。培植新增长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早日转化为生产力。转变工作作风。开展“一当好三争创”活动,即当好机关工作示范岗和争创全市经贸优胜单位、争创全区十佳服务部门、争创全局优秀科长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办实事。全力以赴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加快提升四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推进风电产业,成立风电产业协会,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国家级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高地。1—2月份,全区工业经济增长总体出现回落,但四大新兴产业保持了昂扬向上的势头,尤其是风电、光伏,增幅分别达43.4%和44.2%。领军企业桥联风电同比增长740%,高佳太阳能增长696%。全力以赴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今年已组织企业申报25个技改、节能减排等对上争取项目。日前,在无锡市企业技术改造及新建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引导资金项目首期招标活动中,我局组织参加的12家企业全部中标,中标数接近全市四分之一。可获无锡市扶持资金1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5亿元以上。全力以赴做好重点招商活动。积极筹备2009年重点项目招商活动,紧紧围绕我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水平提升的战略目标,突出引进新兴产业和生产业项目。全区推出重大项目60个;签订服务业项目10个,新兴产业项目5个;引进内资35亿元,外资1亿美元。

篇9

分析检查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为扎实有效推进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我们精心制定方案,认真谋划,有序推进。始终将理论学习贯穿于活动全过程,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中心组学习、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力求使学习的内容更丰富、效果更理想。重点研读中央两个读本,组织学习中央“两会”精神,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形势,紧密联系经贸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制度,及时报送学习活动情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容应对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实现全区经济逆势赶超,率先复苏。

二、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延伸科学发展“调研篇”

调查研究是改进作风、服务企业、了解实情的重要途径。年初,我们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先进服务业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确定了三个重点调研课题。一是围绕区委、区政府关注的重点开展调研。新春伊始,我们组成7个调研组分别对用电大户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和新增量型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节后复工、市场营销和企业生产情况。二是围绕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开展调研。区经贸局作为主抓风电产业的职能部门,为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投入18亿元,产出100亿元的目标,对全区风电企业的产品、投资和发展方向开展调研,成立了风电产业推进办公室,制订了风电产业发展大纲,分解落实了主要经济指标。三是围绕企业面临的难点开展调研。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区实体经济的影响,扎实做好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工作,组织对重点企业走访调研活动,详细了解企业当前生产情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企业对政府的建议和意见,并形成四大新兴产业和全区工业运行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三、找准问题,明晰方向,完成科学发展“分析篇”

在分析检查中,我们着重把握好查找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三大环节,以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积极完成学习实践活动各项目标。一是查找问题求“准”。通过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表等形式,倾听社会各界呼声,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回顾总结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做法、经验、教训,查摆问题、分析原因。二是民主生活会求“诚”。会前,召开座谈会,开展谈心活动,认真撰写发言材料;会上,班子成员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问题、谈思路、找举措;会后,针对突出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整改措施。三是分析检查报告求“实”。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领导班子及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报区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并多层次、全方位听取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严把分析检查报告质量关。

四、务实创新,争创一流,推进科学发展“实践篇”

学习实践活动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我们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努力创新、大胆实践,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是开展“服务年”活动出实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重点实施六大举措:强化服务意识。在为企业办事过程中做到“三通”,即:能办的事确保畅通;梗阻的事努力疏通;难办的事尽量变通。加强政策引导。发放千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文件汇编》,积极向企业宣传扶持政策和措施,做好政策的兑现工作。搭建融资平台。确保2009年授信企业600家,授信额度20亿元,力争30亿元。提升企业形象。积极办好太博会、民高会、纺交会等会展活动,拓展企业市场,扩大企业影响。培植新增长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早日转化为生产力。转变工作作风。开展“一当好三争创”活动,即当好机关工作示范岗和争创全市经贸优胜单位、争创全区十佳服务部门、争创全局优秀科长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办实事。全力以赴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加快提升四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推进风电产业,成立风电产业协会,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国家级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高地。1—2月份,全区工业经济增长总体出现回落,但四大新兴产业保持了昂扬向上的势头,尤其是风电、光伏,增幅分别达43.4%和44.2%。领军企业桥联风电同比增长740%,高佳太阳能增长696%。全力以赴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今年已组织企业申报25个技改、节能减排等对上争取项目。日前,在无锡市企业技术改造及新建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引导资金项目首期招标活动中,我局组织参加的12家企业全部中标,中标数接近全市四分之一。可获无锡市扶持资金1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5亿元以上。全力以赴做好重点招商活动。积极筹备2009年重点项目招商活动,紧紧围绕我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水平提升的战略目标,突出引进新兴产业和生产业项目。全区推出重大项目60个;签订服务业项目10个,新兴产业项目5个;引进内资35亿元,外资1亿美元。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电子商务和义乌实体市场一样,都是一种商业模式,而运营成本和回报率是判断商业模式是否优越的标准。早在2009年年底,义乌要建“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消息就已传出。一个关乎义乌市场实现“有形+无形”发展格局的项目,该如何打造,它的兴起具备哪些条件,又有哪些劣势?业界没有停止过对“国际电子商务城”的讨论。本文对浙江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调研,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开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有所帮助。

一、义乌电子商务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1、网上交易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从网店数量看,淘宝c店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淘宝商城数量稳步增加,全市现有网店超过4万家,同比增长60%,淘宝商城b店超过2600家,增长200%以上;从交易规模看,电子商务年发送快递近9000万单,商品交易额同比翻番,部分企业销售额增长率甚至超过300%,涌现了浙中地区仅有的6家淘宝金冠卖家。b2b混批网站成为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数量达到近200家,其中销售额过亿元的有2家,5000万—1亿元的约有8家,1000万—5000万的约50家。

2、第三方平台运用呈内外同步增长趋势。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企动力等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在义乌市业务稳步增长,2010年阿里巴巴在义乌市外贸通会员达到4000家,会费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诚信通会员1.3万家,会费收入3000万元,增长超过30%。本地平台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现有本土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超过100家,初具规模并有一定影响力的有近10家。如onccc注册用户现已达到23.13万家,其中全国各地的专业采购商19.8万家,供应商3.3万家,网站产品总数109万个。中国饰品网先后获得“服装服饰类网站最具价值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等称号。

3、行业发展环境更为趋好。义乌市相继出台了《义乌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义乌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试行)》等政策文件,与浙江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电子商务发展目标和重点。基金方创、天使等国内多家风投机构纷纷关注义乌市电子商务企业,对市场网、朵朵、爱就推门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200万—2000万不等的投资。艾瑞咨询、paypal、阿里巴巴、拍拍网、京东商城、伟雅俱乐部、新浪微博等先后开展推介活动,并与义乌市部分电子商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或开设“绿色通道”。

4、虚拟与实体市场互动效应逐渐凸显。依托实体市场与物流等优势,义乌市网上零售业面向全国呈放射性扩展,网上零售已成为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亮点。网上“小额混批”业态成为传统专业市场“单品大额批发”的有益补充,有效拓宽了义乌小商品的内贸批发渠道。义乌市c2c零售卖家7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b2b小额混批企业5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义乌市电子商务既依托实体市场,也反哺、拉动实体市场的发展,虚拟与实体市场的互动效应已清晰显现。

5、电子商务发展区域、范围扩张。从电商分布区域看,义乌市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初期主要聚集在江东街道青岩刘、青口、工商学院周边,而现北苑成为又一较大的网商集聚区,如新后傅村就有100多家网商聚集。稠江、后宅等镇街的部分改造后的村居也逐渐出现网商聚集的趋势。从经营产品上看,义乌市网货以前主要以家居日用品为主,现各类行业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如玩具、五金、工艺礼品、户外用品、箱包、假发、袜业、饰品、食品等都成为热销网货,涌现了在细分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

二、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合,电子商务为市场添上“隐形翅膀”

义乌的电子商务发展得比较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义乌的传统市场,货源充足和物流便利让电子商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可以算是一级市场,市场里很多经营户或者直接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一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括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端的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一级市场建立起了很好的分销平台。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采购商来中国采购之前,都有通过网络查询的习惯,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外商能够非常方便地寻找到线下经营户,为线下交易牵线搭桥,从本文由收集整理而促使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合。

2012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全市拥有外贸b2b卖家11000余家、外贸b2c卖家93000余家,活跃卖家9000余家,交易额实现翻番增长;淘宝商城b店超过2600家,全市外贸电子商务日均快递出货量达10万余票,70%的货源采购于义乌市场。在很多人眼中,电子商务和实体市场是两个相对体,电子商务的崛起必然会对实体市场造成冲击。但在义乌,这两者却实现了良性互动:实体市场成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保障,电子商务成为刺激实体市场发展的新引擎。依托实体市场货源和物流资源优势,外贸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营户加入到网商行列中。电子商务为实体市场插上了“隐形翅膀”。如义乌市拉浪饰品配件厂批发零售融合兼营,在有形市场开展批发业务的同时,应用ebay、速卖通等平台开展国际b2c业务,日均出货量超1200票。“真爱”、“浪莎”、“棒杰”等企业与义乌闪购达成合作,通过移动物联网平台的f2c(工厂到消费者)模式拓展业务。

三、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swot分析

1、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优势。那么,打造“国际电子商务城”,义乌具备哪些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义乌市场经过多年发展,集聚了大量的商品资源和物流采购配套,这些显然为“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打造提供了便捷和支撑。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配套也将助力该行业迅速崛起,同时,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是一级市场,市场里很多经营户或者直接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一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括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端的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一级市场建立了很好的分销平台。

转贴于

2、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劣势。浙江省网商协会会长邵晓锋指出,义乌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特有的实体交易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存在惯性,容易拖市场转型的后腿。邵晓锋分析,电子商务产业链看似与实体市场相似,实则有极大不同。在其产业链中,无论是商品的选择、定价、定量以及生产、仓储、物流、营销,都需契合网络市场。但是,目前商家在从事网络贸易时,只有少数人能完成一条龙经营,大多数环节如商品拍照、网页排版等,都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支持。此外,义乌目前尚缺乏电子商务的专业高端人才,多举行业界交流会议,吸收尖端电商发展理念,有助于人才素质的提升。

3、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机会。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积极推进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多年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金融、证券等行业提供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的经验,以信息为主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总体已经显出疲态,而新一代电子商务模式将是以企业电子商务门户为中心,以业务管理为基础的运营级电子商务模式。在新的环境中,运营级电子商务为每个有形市场的商铺,提供一个整合的面向全球的无形电子商务平台,既包括商品信息的多语种多地区网上、交易,还包括了现场展示交易、进销存管理、客户的通讯联系、物流、生产、支付、信用管理等功能。电子商务是有形市场商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但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和自身的竞争能力,也提升了有形市场的增值和凝聚力。

4、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威胁。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近年这一数字将更大。显然,日渐扩大的网上采购与销售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义乌的传统有形市场造成冲击。据了解,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内约70%至80%的商家已成为阿里巴巴、慧聪等综合类b2b服务提供商的会员,并且已有大约20%的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如果义乌市场再不从传统“集市”的概念中跳出来,传统实体市场将会遭遇“危机”。

四、义乌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投入,改善服务质量,并调整资费标准,使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更加完善;结合义乌市实际,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积极制定适合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意见;建立监督和协调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机构等。

2、加强宣传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义乌市形成积极应用电子商务的正确意识氛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企业协同和行业自律,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和整体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升,打造本地区最权威的电子商务平台。

3、大批引进高新尖人才,建立人才绿色通道,设立人才储备库。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高水平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强建设自主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布局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制定配套政策。在城市功能区和城市拓展区重点鼓励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电子商务高端服务平台、运营中心和培训基地建设,在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生态涵养区吸引一批以现代物流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建立一批电子商务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