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以及它的建模思想。针对近年全国铁路货运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灰色理论系统中的GM(1.1)模型预测,建立了铁路货运量预测模型,分析了系统误差,验证了灰色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灰色系统理论 预测 货运量 后验差
所谓灰色系统(Grey System)理论,就是研究灰色系统分析、建模、控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等问题的理论,它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及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抽象系统,并结合数学方法,发展出一套解决信息不完全系统(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就是对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的预测。尽管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但毕竟是有序的、有界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建立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预测。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状况。灰色预测法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映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就是对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的预测。尽管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但毕竟是有序的、有界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建立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预测。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状况。灰色预测法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映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篇2
关键词: 《钳工技能训练》 动作技能 操作技能
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而要掌握技能就必须在实习操作训练中严格训练,一丝不苟。
人们的专业技能是通过训练获得的,而技校的实习教学,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经常不断地对学生实施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之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只有严格训练,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学生毕业以后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而动作技能的学习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同时包含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和认识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对动作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的联系还很不够,导致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脱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放在操作的动作姿势的修正及训练时间的分配上。我们认为,在动作技能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发展,则是广大职业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需要,人们越来越不满意用以前的教学理论解释动作技能的学习。经过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识到,动作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密不可分。下面介绍几种强调认知的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框架。
1.闭环系统理论。
闭环理论系统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主动利用理论学习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假设,形成目标,完成一个动作的学习,成为动作技能初始阶段。随着学习的连续进行,知觉追踪逐渐完善起来,学生可利用理性知识操作动作,这时就形成了动作阶段。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对一些错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哪些该保留,哪些该纠正,他们已能有选择地取舍,形成内部的强化,并加以动作技能学习的完善。
闭环系统理论在强调动作技能学习和作业中的认知的同时,也承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加工工艺是操作者熟练程度的产物,在学习的起始阶段仍需要及时地反馈调节。
2.信息加工理论。
把动作技能的学习实质看做是信息的加工、接受、贮存和输出,并导致有目的的动作行为的过程,而不是反应与线索的简单联系的信息加工理论,也是一种强调认知的动作技能学习理论。
人的大脑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执行部分由感受器、感觉记录器、记忆器,反应发生器等结构组成,每一结构都有其特定功能。信息流便在此结构中被接受、加工、贮存和传递,但这些都要受控制部分的影响和操作。前者主要对信息执行加工,后者则主要形成完成动作的目标期望,起学习定向作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执行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但在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别,这正是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产生式系统理论。
产生式系统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关系密切,但有所不同。人的思维过程对于信息的处理,在人类学习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学习心理、知识工程、人工智能。在产生式系统理论中,信息被加工成说明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动作技能学习。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利用产生式系统理论解释学习机制时,重视启发过程和控制过程。说明知识的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编辑都受策略性知识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策略性知识,对提高操作技能有很大帮助。
二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使学生的动作技能更加熟练。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技能技巧的基础,学生如不能扎实地练好基本功就不能掌握专业生产技能。切实搞好基本功训练,使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模仿和刻苦的练习,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且每个动作姿势都要严格规范,符合标准。基本功训练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时就要求老师对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对成绩及时提出表扬,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训练。在基本功训练中教师对学生既要从严要求,又要耐心指导,更要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认真领会每一步动作,使学生一丝不苟地练好基本功。
2.严格综合训练。
在练好基本功的前提下,我们要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有步骤、有目的地设计实习工作,进行综合训练。综合作业一般有一定的技术上的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这时不能迁就学生,降低训练标准,不符合要求的要给予指正,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其重新练习,直至达到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每项生产的动作过程和工艺过程,技术难点和关键,以便扎实地掌握生产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
3.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而且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老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有关生产实习的各项管理制度,遵守劳动纪律和工艺规程,遵守安全文明生产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结合实例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批评,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职业行动和职业习惯。
4.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性格、智力和体力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扬长避短,不能一刀切,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是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使之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技巧。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和动作技能会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这样学生毕业后才会较快适应企业,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在生产中得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剖宫产 自控镇痛 Orem自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8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如何提高剖宫产产妇的自理能力,减轻痛苦,尽快适应母亲角色,成为目前产科护理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护理理论家奥瑞姆(Dorothea Orem)的自理模式为剖宫产术后产妇镇痛的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奥瑞姆护理模式也称自我照顾模式,强调自理的概念,根据个体自理缺陷的程度给予3种护理补偿系统[1]。为了提高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PCA)泵镇痛的效果,自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本院运用了Orem自理模式的支持―教育补偿系统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产妇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体重62.5kg,均为硬膜外麻醉腹膜外剖宫产,其中胎位异常26例,社会因素行剖宫产18例,其他16例。产前检查无病理产科情况,无合并严重内、外科疾患,语言交流正常,既往无精神病史,均为单胎足月产。两组产妇一般情况即年龄、产次、术后出血量等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均无手术史,本次麻醉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产妇术中麻醉效果满意,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2组产妇于剖宫产术后均行静脉PCA。均采用0.6mg芬太尼+2.5mg氟哌啶醇+8mg恩丹西酮+生理盐水配至200ml。镇痛泵采用博创公司生产的电子泵和一次性专用药袋,设定连续背景输注量为2ml/h,单次给药量1.5ml,锁定时间为15min,维持给药48―72h。对照组常规指导:术前1d由麻醉师探视产妇并进行教育及PCA泵的使用方法介绍。观察组在常规指导基础上选取Orem自理模式的支持―教育系统理论,进行有针对的教育措施,具体方法:术前由研究者对孕妇及家属进行30min的口头及书面教育,术后再次进行指导。系统化口头宣教内容主要有:疼痛产生的机制;疼痛对剖宫产术后机体恢复的影响;术后疼痛控制的重要性,诱发疼痛的原因及术后常见症状。如何使用PCA泵,PCA的安全性;PCA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式;如何、何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利用PCA使用模型教会孕妇及家属使用方法等。书面知识宣教内容主要有:什么是PCA;PCA镇痛药物及不良反应,PCA的工作原理、适用对象、使用时间。通过以上干预措施帮助孕妇及家属掌握疼痛的知识及PCA泵使用的自理技能。
1.2.2 对照组由家属协助活动。观察组由研究者在旁指导:术后平卧6h,操作者示范并为产妇做下肢被动锻炼,两下肢交替屈膝运动,操作者一手扶膝,一手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然后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握产妇足趾做屈伸运动[2]。术后6h,为产妇先垫上枕头,适应后摇起床头,床头高度根据产妇自己的舒适度来决定,定时协助产妇翻身,取侧卧屈膝位,手掌环形按摩背部及下肢。术后尽快进行室内活动。 离床活动顺序为:有两人扶住产妇,产妇双手抱住一人的颈背部轻轻坐起,同时将下肢挪至床下两人搀扶产妇双上肢,产妇自己双手轻轻按压切口处[3]缓缓站起在两人搀扶下在室内走动,每天3~4次,每次20min。
1.3 评定标准
1.3.1 疼痛评分采用目测模拟法评分(VAS)[4]进行评定,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划一条横线,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最剧烈疼痛,让产妇自己在线上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之处划一交叉线。研究者用尺量出产妇所画疼痛的位置,根据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确定疼痛等级。
1.3.2 记录产妇及家属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的次数和产妇术后卧床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产妇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产妇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x±s,分)
2.2 2组术后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次数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比较(见表2)
表2 2组产妇术后寻求医护人员帮助的次数和卧床时间比较(x±s,分)
3 讨论
3.1 奥瑞姆指出,护理的特殊要点就是关心人的自理需要。护理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体维持、促进和恢复自理能力,以改善生活和健康状况,从疾病和损伤中康复,积极有效地处理疾病和创伤对个体的冲击。剖宫产术后伴有切口疼痛,尤以术后24内最剧烈,因此临床应用了PCA泵镇痛干预。但是产妇术前对疼痛的认知及PCA泵镇痛技能掌握不足导致其对疼痛自控的自理缺陷,本研究在Orem支持和教育补偿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产妇进行干预,及时评估产妇不同阶段的心理需要、自理能力、家属支持系统,根据产妇的需求给予心理疏导,通过宣教使剖宫产产妇正确认识疼痛,掌握止痛药不良反应,知晓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了解止痛药成瘾及躯体依赖性及耐受性的区别,改变了PCA产妇对疼痛的错误认识,解除了产妇害怕成瘾,担心反复泵人会造成药物过量等心理负担[5]。观察组产妇能自行掌控PCA泵的合理按压时间,在术后效还未消失,疼痛尚未开始时按压PCA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在自控镇痛过程中表现的自理能力及镇痛效果远远超过了对照组,这一结果与国外以往的研究相近[6]。
3.2 Orem自理模式可提高PCA产妇在镇痛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次数减少。产妇寻求帮助的原因主要有恶心、呕吐、镇痛效果不满意、机器报警等等。当上述问题出现后,产妇及家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对照组产妇由于术前获得了PCA泵物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出现反应后能沉着应对,充分发挥了产妇的自理潜能。
3.3 Orem自理模式能促进产妇早期下床活动。术前宣教下床活动的重要性,使产妇和家属懂得知识,教产妇学会自护[7]。因下床活动能增加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增加肺通气量,有利于痰液的排除,避免肺部并发症;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8]。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产妇首次下床活动较对照组提前了6小时,说明由于产妇术前获得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自我照顾能力提高,有效的自控镇痛,消除了产妇怕痛的心理,使早下床成为可能。从而很快逐渐适应母亲新角色,对新生儿产生感情,恢复产后自理能力并胜任护理新生儿的任务。
4 小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剖宫产产妇行自控镇痛护理中,可降低剖宫产后产妇疼痛,对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春美,仇美娇.奥瑞姆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皮肤溃疡病人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46.
[2]滕照青,刘乃清.早期被动四步肢体锻炼法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41.
[3]李漓,刘雪琴.选择适合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50-51.
[4]张艳,刘青,曹秀梅,等.对116例手术术后镇痛认知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49-951
[5]LamKK,Chan MT,Chen P,et al.Structured preoperative pa-tient education for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J Clin An-esth,2001,13(6):465-469.
[6]郑巧丽,应文娟.自理理论在子宫切除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26.
篇4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最后,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开阔视野,激发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2.转变教学观念,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师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学习、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于高中思想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不一,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不太明朗,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应该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评价学生?高考怎么考?……都是教师们密切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这就使得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的状态。因此,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确定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落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是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而设置了三个模块,而且以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了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地而且很好地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还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面对新课程,一些教师仍“旧情难忘”,热衷于把新旧课程对比,甚至把旧课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着力介绍新旧课程中有关观点的异同,而且将新课程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不但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4.优化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各要素、环节进行分析、描述、规划,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制订具体可行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是本学科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认为,协调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突出思想观点教育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这种认识当然就要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在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提高思想认识,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学过程,而且这些要素之间不同的联系和作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那么对教学进行设计当然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有效时机和条件,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说,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两个方向,而且信息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传播理论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理论中有关信息通道、信息结构、信息数量等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篇5
【关键词】当代管理理论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这就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精髓就是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就谈不上科学管理,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这是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1]。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资本家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以下分别简要述之。
(一)Z理论:美学者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亲密,主张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并对日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居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形成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认为美国公司应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向Z组织转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行业竞争中决定规模的五种力量模型为供应商力量、替代品威胁、购买者力量、潜在竞争加入者威胁、竞争对手。在分析影响五种战略力量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只有两种达到突出业绩的途径,即要么你成为行业中成本最低的生产者,要么你的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形成消费者偏好。这一理论体现了波特杰出思想的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业化战略。波特认为这三种战略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
(三)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培育学习气氛和企业文化,引导人们不断进步。学习型组织一方面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不断改进,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前途光明,但建立它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四)企业再造理论:由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提出,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理论和方法。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关键指标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和员工效率等。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另一趋势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1.科学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用科学研究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规定下达的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保证任务的完成。规范化、制度化是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任何先进管理思想得以实施的基础[2]。可以说,没有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
2.人本管理是指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反对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视人,靠权力不靠人,强调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尽量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未来的管理趋势必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借鉴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既不能“见人不见物”,又不能“见物不见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人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开发与挖掘日益关注为实现自我,提出了“能力人”和“能本管理”理论。人的因素:价值观、创造性、个人、才能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以“不断激发人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能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开发人力资源,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行以“能力开发”为基础的“能本管理”即重视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重视对现代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把对组织中人性、人的行为研究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传统;差异;启示借鉴
管理思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中国管理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坚持“儒家为体,百家为用”的前提下,衍化出较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以及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都表现出较强的经世治国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尽管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个人品德修养的煅造上,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但修身也好,齐家也好,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二)伦理性。由于中国文化的类型属于早熟性的农耕文化,故其管理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性。因为就伦理观念的形成而言,它是社会人的一种本质特征,对人的行为影响和约束作用并不低于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相反它是靠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而作用于行为的,具有持久性和潜在性、稳固性。
(三)辨证性。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方式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辩证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性,强调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要用系统分析的方式来把握和认识世界,权衡利弊得失。
二、西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管理经过了科学管理理论时期、行为主义理论时期和系统理论时期后,逐步具有了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明确性。西方现代管理从“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始,就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范围要求。人事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人事功能的扩充上增加了信息沟通、激励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到系统理论时,决策的地位被突出出来,同时又加入了创新的功能,这样一方面使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
(二)科学性。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提出,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因此在所有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都将科学性视为管理的生命。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一次把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法约尔将工业管理上升为一般管理,韦伯提出官僚体制的管理模式,确定了科层制的组织理论,使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以不断地发展。
(三)规范性。现代管理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起始点,逐渐形成了五大基本原则,即工作计划化、分工协调化、管理标准化、组织系统化、办事效率化,使管理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时代。
三、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造成中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的原因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西方传统文化――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
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一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二是强调“士气”的重要性;三是讲究激励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视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西方传统文化――西方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重视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
(三)在管理目标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最终建立“大同”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
四、得到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路径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在竞争的指导思想上提倡双赢。在竞争各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和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中西方管理理念应该相互渗透,中国受西方竞争意识的影响,西方受中国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的影响,双方都在改变自身的习惯性的思维和理念。
(二)在人的行为方面提倡树立全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的思维出发:认为应该是怎样做,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中国的管理智慧强调,人是属于社会的,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在其人生的长河中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
(三)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在工作方面,西方偏重于工作职责的管理。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果职贵不分明,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的。但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其心理的需要,而中国的文化,为满足人的心里需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西方两种思想是互补且兼容的,人类不仅需要理性的思想,也同样需要一些非理性的思想,理性思想把人类带进了科学化,而非理性却给人类增添了感情的色彩,更加富有人情味,只有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
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篇7
【关键词】系统思维;工程管理;全寿命期
为了适应工程项目建设参与方的需要,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增值,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成为我国近几十年工程界的重点,成为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到各个工程领域及工程专业、工程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指导国家建设的总体思想、工程建设及运行的各层面。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出将工程的目标、流程、对象、技术等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集成管理,抛弃了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以质量、费用、进度为目标的传统工程管理套路,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系统最优化目标。我国目前对工程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表浅,对工程建成之后的健康状况、价值变化和功能衰退规律的研究很少。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忽视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未能从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全面深刻的认识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导致产生了许多不科学、不理性的工程项目。
1.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当前项目管理的本质,是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或处理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系统特征,辩证对待所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达到工程系统全寿命期整体目标最优的科学管理思维方式。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子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和和动态变化规律来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的继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工程全寿命期。
2.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概念
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就是将三个相互独立的管理DM、PM和FM通过集成和统一后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系统。集成并不是独立的子系统的简单相加,是指在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和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有机集成。统一指管理语言和管理规则的统一。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的目标即是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建设期目标和项目运营期目标的统一。
3.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特点
3.1集成性
全寿命期管理的集成包括信息基础和管理过程。不同的管理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辅助,通过数据库的方式实现不同管理过程间的数据集成,这就是信息的集成。
3.2目标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的需要,项目根据不同用户不同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缩短从决策阶段到运营阶段的周期,提高质量。
3.3协调性
全寿命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中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十分重要,因为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集成性,所以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进行动态调整及监督十分重要,保证不同阶段的管理人员的一体服务,实现群体活动的信息交换及共享。
3.4并行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前一阶段未完成,后一阶段就没办法展开。但是现代的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却是并行进行的,所以为了降低实施阶段的需求会更改设计阶段,要保证在决策设计阶段将实施阶段的需求全面考虑。
3.5整体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在决策阶段就考虑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一切从全局出发来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只是关注自己的领域,很少全面考虑整个系统。
4.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4.1目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目标系统主要要求是整体性、社会性、包容性。工程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在全寿命目标上达到共识。
4.2组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组织系统不只是为业主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还将工程项目参建方和业主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进去。前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实施和运营维护的不同阶段、项目策划决策。后者将传统意义的企业间合作模式转为动态联盟模式,联盟内的企业承担各自的义务,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联盟内的企业盟主之间有信任作为基础、有合同作为法律依据,成为一个虚拟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数据完成任务,把项目的成功和增值作为共同目标,只有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条件下便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4.3信息系统
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要有一个可以信息共享的平台,使项目决策、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将信息共享,这个平台就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全寿命期管理中的信息处理,提供信息服务。成功实施的信息系统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持,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促使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5.总结
本文在分析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新模式,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体现,深入探讨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管理信息系统。全寿命期管理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这样的特性要求管理者抛弃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把握好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规律,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最优目标。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具有自身优越性,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都会直接或间接受益。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不单单是一种工程管理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更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87—91.
[2]梁爽.系统思维的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民航管理,2006,(12):24-26.
篇8
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但是信心不足
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大学生对于创业具有高度的热情,达到80.3%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示对创业很有兴趣或者较有兴趣。但是在这个数据背后的事实是众多大学生对于创业并不具有强烈的信心,很多毕业前夕的大学生对独自创业采用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说明大学生虽然对创业具有较为强烈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资金缺乏、对市场经营管理知识的缺乏等因素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进行创业实验。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存在很多缺陷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虽然我国政府以及很多地方政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和宽松环境,但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不认同创业活动,很多家长希望大学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积极性。此外创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并不成熟,Υ匆倒程中需要用到的法律、商业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和难题,进而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严重影响。
1.3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
虽然各大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这些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大学范围内,主要通过简单的创业大赛或者活动等形式进行,因此无法对学生起到真正的训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课堂上老师为学生进行授课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并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取得真正有效的内容,对学生的创业活动无法进行具体科学的指导,这就使得学生在操作中并不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指引自己进行科学调整,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难以取得成功。
1.4 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素质较弱
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活动的效果,但是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较差,无法充分满足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使得创业往往陷入困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分析
2.1 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主观体验的感受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当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创业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计划书、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但是这些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创业的需求。基于此,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情感体验法,促使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并正确认识创业以及创业对自己以及社会的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学生形成对创业的高度热情和激情。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目的,形成健全的创业思维,进而为各项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2 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形成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并使之贯穿创业全过程
创业对于创业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很多创业者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创业成功者的经历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找出创业者所具有的特征,进而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发展自己的创业特征和创业精神,进而不断为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2.3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为大学生打造良好创业环境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创业活动,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改变教育因素进而有效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特征。一是改变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提高创业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篇9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01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
篇10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