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的知识

篇1

关键词 知识经济,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心理学。

分类号 B84

1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创新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优势资源。因此,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国家的创新能力将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同志的论断那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知识创新是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中国科学腾飞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1]。

2 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是用严格、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以及社会、自然关系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科学。它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它研究的基本主题是生命科学中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有史以来人类企图认识的重大问题之一。

对人类心理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已成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在教育、医疗、工业、军事、司法和航空等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教授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心理学知识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最好例证之一。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调查结果也证明,心理学的发展水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

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培养心理学人才,是我国知识创新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 国家对心理学的需求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结果,一是社会的“时代交叉”十分明显,工业化尚未完成,大量的劳动力还在农村,与此同时,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虽然还不发达,但是都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在局部地区达到较高水平。二是人口的“时代落差”十分巨大,西部农村人口仍处于农业时代,东部城市人口普遍处于工业时代,大城市中的“白领”阶层开始享受知识经济成果。研究发现,这种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背后是各地区之间显著的知识差距。因此,提高人们综合知识能力是缩短各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最重要的措施。

另外,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从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体制内的变革不断深入,使得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要求更好地理解个人决策的认知基础;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突与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更好地研究人的经济行为。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与创新能力,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需求。

4 心理学发展的国际前沿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得益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借助当今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心理学一方面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其内部各分支领域分化综合。这种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的发展特点,既拓宽和深化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也促进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心理学研究得以深入。当前,心理学主要分支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4.1 认知心理学

目前,以信息论为先导,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IT产业,正以惊人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从而对机器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真实背景下研究复杂众多的信息如何能为人所知、被人所用、人与机器怎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另外,信息科学、神经科学及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手段,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始和电生理方法、脑功能无损伤检测方法、数学建模以及计算机模拟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认知模型、计算模型和神经模型建构的数据和理论的整合,探索复杂认知行为的神经学和遗传学基础,成为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另一趋势。

人类行为的极端复杂性源于脑的结构和功能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神经科学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人类复杂行为的脑机制并不能归结为若干分子事件或不同脑结构和功能的集合。生物心理学研究将行为水平研究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及相关的微观领域,揭示脑与行为的关系,阐明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心理行为因素如何调控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以增强人类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个体生长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而且研究个体学习、个性形成与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的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新生儿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婴儿表现出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另外,在社会老年化的今天,研究越来越关注人在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及情绪动机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年龄阶段向两端延伸,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个体是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系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采取生态学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4.4 组织行为心理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管理和经营方式及交易方式,需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个体与组织的行为适应问题。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强势经济文化与弱势经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组织的管理与经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青少年社会化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产生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如国际间人才竞争本地化、跨国管理与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我国企业民族品牌建设等。因此,需要研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另外,还要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及其与脑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基本主题。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一方面向微观发展,探索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和遗传基础;另一方面向宏观发展,研究人与复杂环境(包括信息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认知,追求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5 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根据国家需求和心理科学的发展前沿,按照国家知识创新的要求,并结合心理所的基础和优势,对科研目标进行凝练和提升,确定了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和奋斗目标。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应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建立心理健康的评估体系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行为干预方法;探索智能(创造力)发展规律及其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

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复杂信息环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和规律,为高新技术系统的研制和发展提供工效学基础;研究汉语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及计算模型,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核心技术。

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全球化冲击下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对行为的影响,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理论,构建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研究社会经济转型期组织变革及行为适应机制,建构社会预警系统,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企业变革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面对世界科学技术更为迅猛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需求,我们必须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抓住机遇,推动我国心理科学加速发展,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Yang Yufa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Abstract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职物理 教学 应用

一、前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其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基础上培养出技能型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是许多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基础,从而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动手实践的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中职生源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中职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学习能力掌握情况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从而对中职物理教学的质量带来了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方法,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虽然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是和传统的心理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其主要对生活中的幸福感、力量以及美德等积极的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提倡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做出的解释,能够使得个体或者社会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通俗地理解,积极心理学也即是鼓励人们在面对逆境的时候,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逆境,从而在工作和学习中将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并提升自身的创造性与适应性,继而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对象。在传统的心理学中主要是对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以及治疗为中心的,比如焦虑与异域等。而积极心理学则主要是对人类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并挖掘人们的潜在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教学对象积极情感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培养等等。

2)教学目标。在传统的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往往都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教学结果的认知上,而并没有对教学过程引起必要的重视。而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负面情绪,使其对教学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甚至还能够放大或者增强积极情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中职物理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出现了学习障碍或者认知困难的时候,教师才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实际上这是一种被动调整的模式。要知道,在中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情感变化是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而良好的情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下,引导着学生朝政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教学评价。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往往只是一考了之,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强调对负面情绪的修正,而忽视对积极情感的培养。然而,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过程往往是理性与感性、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交融。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是一条腿走路,而应是修正负面情绪与培养积极情感并驾齐驱。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以及教学评价阶段是三个主要的阶段,而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在这些教学阶段中进行应用。

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引导他们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以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而且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兼顾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积极、融洽的教学环境;

其次,在教学实施阶段,一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二是巧用影响策略,从而建立良好和融洽的教学关系,三是引导中职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乐观进取的学习态度;比如,在学习“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相关的物理实验内容时,可以在教学准备阶段提出问题,“声音传播需要不需要介质?”、“没有介质能不能传播声音?”等,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坚持“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让学生在开展实验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教学评价阶段,应该注重如下要点,一是要采用积极的解释方法进行归因,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全面了解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情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满意地面对过去、幸福地享受现在以及乐观地憧憬未来。”

总之,在教学准备阶段实施积极心理学之后,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肯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2)对完成学习目标充满信心;

3)对教师和同学信任,积极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

在教学实施阶段中实施积极心理学之中,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注意力集中,虚心好学;

2)师生关系融洽,情感互动顺畅;

3)享受学习的过程,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在教学评价阶段实施积极心理学之后,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提升自我效能感;

3)培养出健康积极的人格。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行全面综合教育是关键所在,而教师利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继而形成“知学、乐学、好学”的良好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季晓冬. 刍议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6:60.

[2]江银燕. 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9:74.

[3]严叶飞.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J]. 考试周刊,2014,42:141-142.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from the futur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sychology, analys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mak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turning from separation and opposition to the combination and digestion.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of psychology adapt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实践;后现代主义

Key words: psychology;theory;practice;Post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93-02

0 引言

心理学从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很多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实践或者经验中总结出富有影响力的心理学的理论,为心理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80年代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对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后现代心理学开始了艰难的反思和从新审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关系也备受关注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 哲学理论与实践关系

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观主要体现在的真理观上,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看成是真理的标准,而且看成是真理的前提。理论是思维的一种结果,理论是人的精神财富,理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思维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因此对理论和思维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的结合,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颠覆了理论哲学或者旧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将实践放在了首位,将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建立在了实践的基础上,可见理论和实践有同根性,另一方面也承认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对实践和理论关系的正确把握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一直深受哲学发展的影响,这一点只从心理学的独立就可窥见一斑。作为心理学的母体—哲学,对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和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实践哲学无疑是哲学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脱离了哲学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也在逐渐告别失去自己曾经辉煌的时代,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反思。曾经很具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从宏观上看同哲学是根本对立的,也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根植在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思想土壤中,当然这并不是否认精神分析学对心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在后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看到了对实践哲学的更加准确的解读和诠释,个人认为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能被人们接受认可和未来能发展壮大和对心理学发展做出潜在贡献的原因之一。

2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1 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性 哲学的核心是实践,更强调时间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没有绝对理论只有相对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进行重构,通过消解现代心理学中绝对的“中心”,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提倡多角度视角看问题,认为研究问题可以多种方法,反对了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我国学者赵家祥曾经提出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把这种复杂的联系简单化,就可能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另一种是片面强点实践的重要性、忽视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的唯实践主义倾向。

现代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取向必将导致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的必然结果,自然现象是不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人本质上就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同时又具有能动性,那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沿用于心理学无疑是不合理的,用客观量化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无法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实际最终必然导向了惟实践主义的错误理论与实践观。

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的形象由原来的置外的、沉思的、不动感情的观察者转向积极主动参与的、更富解释的探索者;研究方式由注重归纳推论和试验研究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有价值中立、人为机器的立场转向价值负荷、人性复归的立场;这种转变使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关注理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要求恢复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处于象牙塔之上的传统心理学终将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后现代主义反对将心理学归为自然科学,强调心理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学科定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心理学的实践性。

2.2 理论的不惟一性和多元性 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后现代主义因为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认为理论不是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在科学主义视野中,理论是理性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虽然事物与现象是千差万别的,但其本质只有一个。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理论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任何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框架中去解释,因此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概念体系和解释框架,在各自的体系内都能有效的解释世界,不存在惟一有效的解释。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各自的研究时,都应该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选择这一课题的根据何在?它所含盖的范围?他要证实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对什么?对后现代学者而言,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反省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普遍性的理论取决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取决于心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理论的多样化是理论统一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2.3 理论是实践和实践中包含着理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主义视野下理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和实践是感性活动的绝对划分是一种错误,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瑞安所言:所有理论要么是它所描述的过去实践的理论,要么只想未来的实践理论,而且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理论本身是另外一种实践的形式,所有的心理理论来源于心理实践活动,同时既然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观,那么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

心理实践活动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那么不存在没有理论的个人,我们任何人在实践活动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这个理论是“个人理论”,这种“个人理论”体现在个人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的理解;体现在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不同;个人本身的差异性,那么实践主体本身有个人理论进行指导,因此不存在脱离了心理理论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实践本身是理论的实践。

3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理论与实践关系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关系相比以往的分离和对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弥合和消解。这种新的关系有利于心理学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心理学理论走下高高的殿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界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需要从现代心理学发展中吸取合理的东西,不断发展自己,一味的抛弃和否定必将导致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

同时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心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把握时不能忽视对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构,任何学科发展都有基本的理论,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而忽视对元理论的研究。

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新解释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心理学开始从社会文化、实践关系角度去分析原有很多概念和观点,对克服心理学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心理学不断趋向自然科学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心理学向更加接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祖兵.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高等教育研究, 2006,(4).

[2]殷明耀.实践唯物视野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三题.广东大学学报,2007,(8).

[3]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 2005,(1).

[4]陈雪,孙迎,王国芳.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心理研究,2008,(01).

[5]王跃勇.对今年来学术界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研究述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6]高峰强.后现代注意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4,(1).

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实习心理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对于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开发人的潜能、美德和积极的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以一种积极的视角来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调动人自身潜能,激发人本身的各种能力与创造力,从而获得美好的生活。传统心理学的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局限于各种心理病症出现时的诊断与治疗,而缺乏对人的内在动力的分析研究。积极心理学基于人潜在的、实际的、建设性的力量出发,倡导要善于发现、培养人类自身的正能量,从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

二、高职学生实习心理分析

1、高职学生成长的烦恼

现在的高职学生多为“90后”,心理发展极为不成熟,独立性差。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处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关键期,认知水平也由形象思维发展到象思维。高职学生学习状况普遍不理想,致使他们在心理上不自信、叛逆、缺乏归属感、对将来的发展不确定。

2、学生构成带来的“不平衡”

由于高校扩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构成参差不齐,主要包括“单招生、对口招生、统招生”,对于很多经历过高考层层选拔的统招学生,面对从社会上招来的单招生以及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很有挫败感,内心极度不平衡,对自己的价值认同感急速下降。

3、实习带来的心理“困惑”

首先,实习岗位引发的“心理落差” ,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实习之初都怀揣着一颗兴奋地心,对实习抱有很大的期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岗位分配让他们大呼“各种失望和不懂”,大多数高职学生不会按照预期被分配到合适的岗位,甚至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相关度不高、甚至基本不沾边;即便得到了与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岗位,他们也会因为被分配到低层次的实习岗位或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感到“大材小用”,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因此缺乏工作主动性、责任心甚至出现消极怠工。

其次, 由“学生”到“员工”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刚性作息要求,有时甚至“5+2、白加黑”的工作, 与轻松的校园生活相比相差悬殊,简直就是体力与精力双透支。另一方面,实习学生的工作岗位大都简单重复、枯燥无味,由以前“被服务”者变换成“服务人者”的角色,高职学生难以承受。第三方面就是实习待遇方面,高职学生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节奏,无法理解挣钱的艰辛,尤其面对正式员工相差悬殊的工资,内心实在是“HOLD” 不住。

再次,实习中 “压力山大”,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在担心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同时,又急切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并能够取得一定成绩,压力随之而来。然而,这个阶段恰恰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错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学生一旦工作中出现失误,内心就会产生恐慌。尤其面对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企业的主管、领导对于做错事的学生会严厉批评,讲话语气有时会很重甚至会扣除部分薪酬作为处罚,这对于涉世未出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危机。

三、积极心理导向的实习心理干预策略

(一)建立实习―前―中―后模型

(1)实习前建立积极认知:

专业教师动员:根据不同实习阶段的实习目标,带领学生进行岗位认知,明确实习目的,教育学生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企业动员:由企业专家或顶岗实习基地负责人向学生全面准确介绍实习企业情况,传递有关行业、企业的信息,除了宣扬企业的优势外, 也尽可能将实习企业中容易出现的“灰色现象”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冷静、理智、客观的进行思考、判断和处理。

优秀实习生动员:站在学生的角度介绍自己在企业成长的经历,分享一些与同事、上下级相处的经验,以及自己曾经遇到的困惑。

(2)实习期间培养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①教师要与企业积极沟通, 减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实习管理教师尽量深入企业、深入岗位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理性应对各种心理问题。②定期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进行中期心理危机的行为矫正,特别要关心角色失败者, 帮助其挖掘潜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学会如何较成熟、理性地进行沟通交流。③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心理健康知识,改变不合理认知,将消极情绪合理化。引导学生善于挖掘事物的正面影响, 利用“自我暗示”体会“工作的快乐”。

(3)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

(二)积极的组织环境―多维交叉网络

个人的积极品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积极心理学提到,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通过营造积极的组织从而对个体的品质形成促进作用,帮助个体的健康成长。

对于校方而言,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室、心理网站、心理热线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干预,引导他们积极预防和自我保护。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专任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应对和心理危机预防的专题培训,使他们能够利用一些常用的方法进行心理危机应对和危机干预。

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作为孩子言行举止的启发和引导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的个性的形成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平时应该注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利用学生家长双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学校一起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篇5

1核事故与公众健康

人类掌握原子能利用以来,曾多次遇到核危机和灾难性核事故。二战时期的广岛、长崎核弹爆炸给两座城市带来的灾难至今还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危机给周围居民带来长期的心理影响,紧张相关的高血压、心血管系统变化等各种症状在事故当年三里岛附近居民流行病调查中有显着表现,甚至在5年后,都有许多亚临床慢性紧张综合征的报道,其中暴力倾向的症状最为明显。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32名工人和救灾人员当场死亡,绿色和平组织认为该事故导致近1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亡,数百万人长期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响,超过三里岛核电站事故65000倍的核污染给方圆6万平方千米带来长期的公众健康影响。儿童甲状腺癌激增,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增加0等各种辐射相关疾病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事故也给当地公众带来更为深远的心理影响,在事故4年后的调查中发现,5%的成年人观察到明显的心血管系统改变,50%的人抱怨有胸痛症状,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正遭受辐射相关疾病,核电站废物清理人员出现工作变动频繁、孤僻、家庭不稳定、离婚、酗酒等精神压力相关的心理学改变。近期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已经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短期内的放射病爆发和长期的癌症发病率增加以及今后长时间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难以估量。

我国没有发生过引发公众恐慌的核事故灾难,除了原子弹试爆工作人员遭受核辐射事件相对较为严重,其他一些均为小范围影响的事故。例如,2007年4月份的天津大港油田钻井平台放射源暴露事件造成81人受照剂量在1mSv以下的核事故,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放射病救治第一临床部参与救援,事故伤员涉及较多但剂量较小,没有形成辐射损伤;尽管如此,当事人及家属存在普遍的恐慌心理,受照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造成社会心理影响较大。不管是直接的核辐射危害还是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效应都需要规范科学的核应急方案和公共教育政策。

2核事故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反映了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在突发性核事故引发的社会心理变化给公众带来许有临床表现的灾后综合征等健康问题。亚临床的慢性紧张综合征、机制未明确的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都在事故后公众健康中产生长远的影响。

核事故最初引发的社会心理反应就是恐慌。产生恐慌的因素很多: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自信的逃离引发群体效应;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对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印象;信息传播速度快而相关专家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政府报道信息的不透明;媒体过多的报道;对污染地区人和物的歧视排斥等68。恐慌、挫败、绝望等心理行为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而表现为临床的各种全身不适症状。长期精神紧张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和行为失控。

医学心理学的身体和心理表现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各种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症状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公众往往会出现自己是否遭受核辐射危害的担心,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种心理和身体的相互影响是长久的,例如,在25年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回顾调查表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仍面临挑战。做好公众教育和应急政策,才能减少事故后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和救援压力。

3核事故医学心理学与应急政策制定

3.1核辐射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公共核辐射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公众在核事故应急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能减少社会心理恐慌,降低灾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在突发事故中的第一救援者并非政府救援,往往是受害者相互救援起主导作用,正确核安全常识能够提高灾区自救效率和能力,减少对和污染地区人或物的恐惧排斥。旅馆拒绝污染区逃出人群投宿和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拒绝运载污染区的受害者等现象在1987年巴西的放射性污染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99年的日本核事故等中都有报道69。信息的不透明和公众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匮乏加大了核事故中的地区动乱。因此,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公众教育和核事故安全自救培训是政府进行核应急的基本政策之一,这也是保障其他核事故应急程序的有效执行的基本条件。

3.2心理疏导配合医疗救援心理救援和医疗救援在核事故应急中同样重要,不仅是核污染地区受害者,还有作为主动接受污染的一线救援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医学应急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专门的心理医师的心理咨询或疏导可以预防短期的社会心理恐慌效应,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公众长期的焦虑、烦躁、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的灾后综合征。

3.3完善核事故应急程序完善的核事故应急程序可以减少核危机给公众带来的医学心理学影响。完善的应急程序包括专家的统一指导意见、媒体适度正确的报道、成熟的救援经验准则、快速高效的救援方案。

首先,核事故救援涉及核物理、辐射防护、放射医学、救援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媒体引导的专家意见对公众救援行为和事故应急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但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共同研讨之前给出的意见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引导,导致专家意见的不统一,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例如,福岛核事故后的碘盐抢购事件就是公众核辐射知识的匮乏和专家错误的指导建议引起的。其次,现代社会的信息多元化,高速的信息传递给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带来一定的隐患:过多的关于破坏、死亡等报道引起社会心理的低落、担忧和恐慌,加剧了公众的恐惧心理。最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顺畅的工作衔接、医学救援和心理救援的联动效率是确保救援方案高效执行的客观条件。

考虑到医学心理学作用和社会心理学影响,公共救援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紧急响应期、早期应急期和恢复期。

紧急响应期(事故发生后48h内):策划启动紧急救援方案;指导公众进行核安全防护;劝阻人群的危险行为;安顿幸存者;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受害人群的医疗分类;组织公众自救;救援人员的医学和心理援助(职业安全的防护)。

早期应急期(48h至1个月):保证公众信息畅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听取公众的质疑和反馈意见;继续提供医学和心理援助;帮助家庭重聚;重建地区管理秩序;关注灾后心理病变。

恢复期(1个月至1年):主要解决公众心理健康和医学心理学影响形成的灾后压力综合征。突发灾难中多数人能投入自发救援和自救工作,但在早期救援结束后却陷入各种精神或心理疾病中,表现为精神的突发失常、情绪紊乱、全身不适、高血压、士气低落、各种压力引起的疾病困扰、失眠、孤僻内向,其主要原因是灾难场景的记忆、亲人的逝去、自身的伤残、经济的损失、家乡的迁移、责任过失引起的自责等。多数受灾者会把心理影响反映给提供他第一救援的救援人员,医学和心理后期援助应结合灾后人群的社会关系进行。同时,心理干预也需注意受害者隐私的保护以避免引起相反的效果。其次,对于生活信心的恢复,媒体应给予更多的重建家园和患者救治的信息传播,组织悼念的仪式和典礼可以更大程度地释放对失去亲人的回忆和痛苦压力。

4小结

篇6

关键词: 心理学教师 情绪控制 重要意义

情绪品质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从事某项事业的意志力,关系到事业的结果。情绪对于教学有很大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对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技能学习等都有不同效果,既能促进、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削弱、减低教学效果。本文着重阐述在教学中心理学教师自我情绪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教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对教学起推动作用,讲解会清楚易懂、举例会准确无误,课堂控制会更合理。如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就不能有效开展教学。

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当教师在课堂上情绪不正常时,马上会引起学生的猜测和疑虑。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情绪具有感染力。教师如果上课时情绪低落、消沉,就会表现出精神不饱满、声音不宏亮、问题讲解逻辑混乱,就会使学生也变得无精打采,听不懂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看起来总是精神饱满而且积极向上,鼓舞带动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去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情感、态度在心理学活动上的选择和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产生的。一个对心理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学习后会产生价值感和满足感,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情绪。所以,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乃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此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最初往往是由对其任课教师产生敬佩心理引起的,诸如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态度等方面有突出之处,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而成为榜样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亲和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把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上心理课是非常开心快乐的一件事,从而乐于主动学习,对心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修养

教师的修养包括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储备、教学态度等,而教师的修养,决定其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分析能力及所做出的反应。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能正确处理在教学中所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及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对不能按照自己意图进行学习的学生不是用粗暴的态度去批评,而是用和蔼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感化学生。这样不但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而且有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更能让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心理学教学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同时也反映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一定会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得以体现。具体表现为是否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是否与学生形成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教学关系。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从心理上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保持良好的心情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自控能力,这种控制也就是对客观事实做出的反映。因此,教师如何对待外来刺激(环境、学生)的影响,即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保证顺利完成心理学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融洽关系的程度

心理学教学活动要求以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讲解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更为密切。学生的移情体验可分为五个阶段:

1.接近感: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愿意接近教师。

2.亲近感: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乐于与教师接近。

3.共鸣感:教师的信仰、主张、意见总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信赖感:学生信任教师,愿意主动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

5.决心感:学生决心以教师为榜样,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

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让学生愿意去接近教师,使这五个移情体验自然而然地产生,从而产生优良的教师

与学生间融洽的关系。

五、能够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影响一个人情绪产生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个是环境,第二个是生理的状态,第三个是他的认知评价。人所处的环境如果非常良好,其情绪也就很良好。大家现在很平静,那么你的心情也会很平静;如果周围环境很浮躁,那么你也会跟着会浮躁起来;周围环境很紧张,你也会跟着紧张。如果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始终有一种不良的情绪,势必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很容易被感染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进行心理学的教学,那么学生在享受心理学课程的同时,就可以始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完成学习,久而久之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从而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新强.体育教师情绪控制的重要作用[J].考试周刊,2008,(12):8-19.

[2]施伟忠.情绪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48-149.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反思教学模式;心理学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需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素质。反思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结合高职心理学教学的特点,倡导教师运用反思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和必经之路。一、反思教学模式的内涵

1、国外有关反思教学模式的研究。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这本书中把反思定义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1]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可见,反思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2、国内有关反思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中没有专门讲反思的,而是把这一论题纳入伦理、宗教等来进行阐述。曾子最早提出和“反思”一词很相似的“反省”。再往后,各个宗教如道教、佛教,它们的“入观”和“打禅”也是一种“反思”行为。对于教学反思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2]总而言之,“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3] 如今,教师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

二、反思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2006年7月至11月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并指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而得到实施的。”[4]可见教师的反思教学模式有其及特殊的现实意义。

1、新型教学理念的核心。任何一名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进行反思。像看电影一样回忆自己刚刚上课的经过、看看还有哪些没有讲明白的地方、学生的反应如何以及自己是否满意等。每名老师都自觉地运用反思教学,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复推敲、纠错、同时能不断地冲破经验的束缚,最终得到升华,从而适应当今教育形式,形成合理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教学能手。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通过多次教学反思的自我提升,就会形成一整套完备科学的反思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再把这个符合现代教学的模式再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再去进行检验,又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更加合理科学的反思教学理论,这样反反复复,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构建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即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

3、整体教学质量的升华。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例如: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经验交流等。特别是在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教师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反思教学经验和心得,同时也吸收到别人的宝贵经验并从中受益。再经验交流中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宏大场面是教师整体教学质量的生华。

三、反思教学模式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GJ,1989)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心理学教师的反思教学除了掌握一般的反思方法外,还应该有其自身独特的反思途径。1、反思教学对象。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另外刚经过高考落榜的严重打击其心理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心理学教师,就应该合理地安排课程,让学生在恢复心情中渐渐地走入新的学习和生活,重塑人生理想。另外,教师合理地运用不同的客体尤其是进步大或者是变化大的学生进行实体教学,让学生们知道改变就在他们身边,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正如歌曲“只要努力就会有奇迹……”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客体尤其是刚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反思,不断的反思是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关键之一。

2、反思所授教材。当前心理学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在当前的各教材中,似乎没有一本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强的这种现象及其严重。笔者所教授的《侦查心理学》这门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逻辑性都很强,真是一本不错的好书,但是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好附有丰富多彩的案例分析,或者附有有关每一章节的PPT这样效果会更加。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心理学基础又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找到一套完整的、完全符合高职院校生源复杂特点的心理学系列教材,特别是各专业都用的心理学教材。因此教师因采取以一本教材为主,比如,笔者就是以《侦查心理学》为主,同时辅以丰富多样的其他材料的模式,多种教材的同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注意力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3、反思教学方法。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学记》就曾明确写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讲的教学相长并不是指现在理解的师生彼此可以得到促进,而是指通过教学来学习,以教师之教促学生之学。因此,在教学这种互动过程中,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师生互动的受益者。好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互动的结果。心理学不同于其他普通学科的教学,它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例如:SPSS10.0或SPSS12.0软件操作能力、心理学的统计能力、乃至心理咨询能力等。尤其重要的是要把心理学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学生们熟悉的实例来展示给他们,这样,通过学生的学习和顿悟,他们才会更好地理解教材和了解心理学的奥妙。另外,教师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和学生共同成为求知者,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把每一次的教学都当成和学生们共同探索知识的旅程,这样教师会把教学当作一项研究来对待,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4、反思教学效果。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处理各种关系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自己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一味地讲些纯理论的东西,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例如:让学生们自己讲解教材。这样他们就会像老师一样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自己动手整理资料来为自己要讲的内容添砖加瓦,让自己的内容更加精彩。学生们是自己的教师,在这个课堂上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因为,此时此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此活跃的课堂最终会培养出一批批身心健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在高职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培训的外部环境日益改善的情况下,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探讨了反思教学模式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运用的几点体会,并且深刻地领悟到我们应该大力倡导高职教师开展有效的反思教学模式,不断地挖掘和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学教学技能,让高职心理学教学改革与高职教师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关注 有效互动 有效发展 有效提高

一、更新观念 有效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看做是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认为人是值得信赖的,拥有巨大的潜能,并能够自我指导,进行积极的改变。积极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特别强调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体现的,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合理的主张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使我对学生有了更加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有了更加全新而深刻的思考。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行有效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教师要无条件地关注每位学生,在教学中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家庭背景、品行表现等的差异而将关注点只放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教师要善待每位学生,承认每位学生的价值,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笔者也是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关注教室每个角落里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对他们言行的闪光点、光明面和长处及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鼓励,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重塑自信。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关注也表现在一些细节上,教师通过一些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笔者会将身体面对学生并微微前倾,和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目光接触,在他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面带微笑,用目光和点头来表示对他们的认可。通过这样的一些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和你们在一起,我在认真听你们讲话。”同时针对学生问题回答的情况,及时地通过有声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你通过思考,找到了深层次的原因……”“看到你的进步,为你高兴……”“你的思路非常清晰,表达也很流畅……”就在教师无声和有声的积极关注中,学生逐渐放松了情绪,表达得更加清晰和顺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个性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二、创设情境 有效互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有两条主线,即知识和情感,知识往往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一个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环境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可见,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少了生命的灵动。在课前如果看到学生有些疲惫或者困倦时,我会和他们进行一些互动游戏。比如做做手指操或者相互之间拍打背部,进行放松。既缓解疲劳又增进友谊,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带着一种新奇和兴奋的情绪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上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讲、练、议的有机结合,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创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此情境中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在课堂中主动和别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享有自由表达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话题的权利。师生良好的情感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内在动力,感受学习的乐趣。课堂进行中也经常会给学生穿插一些心理学的小故事、小测验。调节气氛的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课堂中有欢笑、有思考、有惊讶、有猜想、有感悟、有体会……有生命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三、运用方法 有效提高

篇9

一、良好的人格素养

心理咨询教师的人格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心理咨询教师是否具备健康的人格,直接关系到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咨询的成效。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咨询者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是影响咨询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咨询人员必须具备三种品质:(1)真诚,即咨询人员应当是诚实的,真挚的,表里如一的,没有掩饰的;(2)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无论何类来访者和问题,咨询人员都应以全面接纳的态度对待;(3)共情,即能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并有向来访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能力。美国学者Guy也认为,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者须具备以下特征:(1)对人具有强烈的兴趣,充满好奇心并喜欢探究;(2)具有倾听的能力;(3)善于沟通,喜欢与别人交流;(4)共情,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5)较强的情感洞察力,善于处理各种情感问题;(6)内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善于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把握自己;(7)宽容,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8)幽默,可以发现生活中积极有趣的一面。

二、优秀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始终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健康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对咨询的成功有重要意义。因为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要协助求询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咨询教师的言谈举止常成为求询者行为的楷模。若咨询者本人在个性方面有缺陷,他的行为处事能力便会受到影响,这就会引起求询者更多的焦虑。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主要有:对人际关系敏感,而不是反应迟钝;能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情绪稳定,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能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真挚的情感,亲切、和蔼、尊重人、善解人意,易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顽强的意志,在咨询遇到困难时,咨询教师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力,从而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来访者的言语和表情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保持客观的态度,能对来访者的反应进行客观的观察,在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时,能保持客观的态度 。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保证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应遵循以下职业道德:首先,应热爱心理咨询事业。这是心理咨询教师从事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精神能源。热爱心理咨询事业,需要心理咨询教师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不为名利,全心全意为来访者服务;第二,咨询教师应尊重和保护来访者的利益,把来访者看作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要满足来访者的合理要求,替他们保守秘密,尊重他们的人格。保守秘密,尊重隐私是保护求询者利益的重要方面,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必须以诚实的态度对待求询者,决不能以任何方式透露或公开那些会给求询者带来羞耻或者损害求询者利益的情况。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赢得来访者的信任。第三,要处理好与其他心理咨询人员的关系。要尊重、团结同事,虚心学习同事的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不可互相拆台,自以为是。第四,要按规定使用测量与治疗工具。心理咨询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必要的心理测量工具,有时也采取一些相应的治疗矫正手段,因而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要求和规定。在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时,应实事求是地按规定操作,对结果既不扩大也不贬低。在使用有关的心理治疗技术时,首先要取得来访者的同意,决不能抱着炫耀的心理,做一些力不从心的无把握的治疗。

四、坚实的知识基础

我国的心理咨询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和医学等综合知识,是多学科汇集、协同的产物。心理咨询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的职业属性:既要有精深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广博的知识辅助;既要掌握自然科学,又要熟知社会科学。首先,作为心理咨询教师,必须掌握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有效心理咨询的基础。心理咨询教师只有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素养,才能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咨询,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心理咨询则成为肤浅的、一般意义的经验之谈。

其次,咨询人员还要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流派能够透彻理解和运用。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掌握深厚的咨询理论是咨询教师有效发挥自己特长的必要前提,它在指导咨询人员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评价自己的专业行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借鉴某些心理治疗原理,诸如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交往分析疗法,森田疗法,行为疗法等,这些理论在心理咨询中运用较为普遍,可用来帮助来访者积极看待挫折,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对心理咨询事业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心理咨询教师还要掌握一些基础医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因为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该具备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区分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及其它心理问题的界限,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与能力范围。因为心理咨询中会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又因为来访者的某一心理问题可能涉及到许多方面,所以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心理咨询教师知识渊博、学问高深,会增加来访者对他们的信任感,并为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奠定基础。

五、熟练的咨询技术

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但要精通理论,还必须能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咨询的方法与技术,如会谈的技术、沟通的技术、观察的技术、倾听的技术等等。

篇10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形成。10年来,各大高职院校为各个行业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后,成长为中高端制造、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物流等领域的一线中高端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各行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积极心理学的应运而生恰好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一门科学,可以说是传统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在20世纪末由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劳拉?金等提出,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其兴起的标志。积极心理学在中国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的广大高校中备受重视。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团中央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其中对青少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四点建议:(1)向青少年宣传、普及健康的心理卫生知识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心理观;(2)向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的增进方法,开发青少年潜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3)教师要关心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4)努力消除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四点建议,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任务,值得广大高职院校思考。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首先,高校没有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模式,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更没有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自我认知落差较大,甚至产生了仇视社会的心理。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流于形式,只是按照相关的课程标准开设,教师上课甚至只是照着教材通读一遍,期末时候画好重点考试即可。基本的课堂任务都没有保证,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个别高校虽然有心理咨询室,但常年处于闭门状态。

最后,心理教师不专业,个别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团队,心理教师甚至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能力按照标准完成相应的课程讲授,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疏导。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途径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模式,要以和谐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保障,以发觉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宗旨,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作为主要渠道。

3.1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首先,要明确心理学教学目标,树立积极健康的教学理念。高校心理学教学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明确目标后,就要在课堂上树立积极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这种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授给学生,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注意把积极元素融入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中。心理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要选取积极的题材作为教学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再次,要把积极元素体现于心理健康教学形式上。在教学形式上,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让学生享受积极元素所带来的成功。最后,要运用积极元素到心理健康教学考核中。考核过程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逐一点评,点评和考核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

3.2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心理健康咨询模式

随着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频发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个体心理病态学生提供积极型的心理疏导。在这里工作的咨询人员要相信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要矢志不渝的坚持向学生强调人性中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资源、接纳过去,温暖学生的心灵,使这些学生建立对生活的自信。

3.3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式

建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靠个体咨询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建立团体辅导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的题材,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困难,勇敢的接纳过去,珍惜现在的资源,帮助学生、特别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

3.4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为营造积极成长的心理氛围,高职院校要注意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秀品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把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通过校内宣传橱窗、校园的广播电台、校园网站等媒介传递给学生。

为了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主题活动可以结合三?二零心理健康周和五?二五心理健康月。通过活动,把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灌输给学生。具体的活动内容可以参考开展校外体质拓展、校园内的心理舞台剧、校园内的心理情景剧、与心理学有关的演讲比赛、主题摄影比赛和心理专家讲座等。使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生活中阳光、向上的元素,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树立追求幸福之心。

3.5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健康的校园育人环境

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更能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学校要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和专业特色,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舒心自信、从容不迫的育人环境下接受知识、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润物细无声般的呵护,让学生感受到信任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鼓励的真诚。通过努力培养出阳光、自信、健康、和谐的学生。

3.6 打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与进行心理健康授课的心理教师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积极健康的学生。如此,广大高职院校要加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教师自己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积极意识,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