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服务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计算服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云计算服务报告

篇1

他就是英特尔IT工程计算团队信息技术经理周翔,他所上镜的这份报告全称为《2010〜2011年英特尔IT部门业绩报告》(见下图)。报告封面除了有周翔和同事的照片外,还有一行大字――“通过IT提供竞争优势”。

绿色环保全球先行

当记者拿着这份报告问周翔时,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拍摄照片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会用于这份报告的封面。至于为何会选中这张照片,周翔认为可能还是和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关系。

周翔的工作地点位于上海闵行紫竹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据了解,这里约有1800名英特尔员工,未来这里的工作人员还会进一步增加。周翔管理着位于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内的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不但支持整个英特尔大中华区的业务,例如各种数据库、关键业务等,也担负着英特尔内部云计算平台的重任。

谈到自己的工作,周翔有些自豪地说:“这里不但是一个高性能数据中心,同时也是一个绿色的数据中心。”

周翔所在的数据中心面积达到了340平方米,部署有330多台服务器,整个数据中心的PUE值达到了1.3。

周翔形容以前在数据中心工作时的状态是“设备前面穿棉袄,设备后面吃冰棍”。为了今天整个数据中心的PUE值能够达到1.3,周翔和它的团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为了提高能效,我们的确做了不少工作。像规定人员离开数据中心必须关灯、尽量减少人员出入数据中心,这都是已经很普通的一些措施。”周翔说,“我们针对数据中心制冷的特点,将制冷风建成了地板出风,同时将热风道与冷风道隔离,大大减小了冷热风交换所带来的能效损失。同时,我们还邀请专业人士对数据中心内的线缆布局进行了调整,以免杂乱的线缆遮挡出风通道,影响制冷效果。我们还尝试调高了整个数据中心的工作温度,原来数据中心将工作温度定在摄氏18度,但后来经过我们测算,发现摄氏22度也不影响数据中心正常工作,因而现在就将室温上调到了22度,这就大大降低了制冷的能耗。”

除了上述这些措施,周翔和他的团队还尝试了采用自然风作为数据中心冷却风。“从2009年开始,当室外温度低于18度时,我们就利用自然风制冷。运行这两年来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空气的过滤除尘,采用自然风制冷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周翔说。

正是周翔和其团队的努力,整个数据中心的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他们的一些经验甚至被英特尔内部在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推广。这大概是“封面人物”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云计算的先行者

其实除了在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外,在周翔看来,中国软硬件团队在英特尔内部云计算实践中,已经走在了其他地区团队的前列,这也是让自己登上“封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英特尔在2010年提出了自己的“2015云计算愿景”,云计算成为英特尔数据中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特尔内部IT部门的一员,周翔也在践行着云计算,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云计算的先行者。

周翔表示,英特尔内部IT团队实践云计算,主要原因来自于业务驱动。“高效、灵活、安全和可用”是英特尔企业私有云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英特尔IT部门通过加速虚拟化,创建多用户的办公和企业应用环境;部署全新的服务器,淘汰陈旧的服务器,提高能耗效率;通过资源池和整合,提高利用率;提供对经过验证的设备和用户进行安全访问;利用一致的灾难恢复架构等技术,支持关键应用的高可用性。

周翔所在的英特尔IT部门为什么能够在云计算应用上先人一步?周翔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之前在网格计算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例如网格研究中的硬件抽象化、地点抽象化、服务管理、提高服务部署速度、增强业务灵活性,这些都成为宝贵的经验。”

虽然英特尔了“云愿景”,但是在英特尔内部,仍旧还是自内向外推动云计算的发展。“目前英特尔也在使用公有云,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关系到英特尔核心业务的一些应用,目前还是主要集中在英特尔内部私有云平台上。未来的目标是逐渐将外部和内部云计算进行更多的整合。”

篇2

“这次与IBM的合作,把IBM SCE+企业级高价值的云计算引入中国,为本土客户提供与国外一样的服务,将使中国的云计算产业能力提高一大步。”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总裁孟说。IBM SCE+高价值云计算服务在中国落地,促成了IBM与世纪互联牵手,而世纪互联的主要任务是在其数据中心中托管IBM的物理基础设施资源池POD(Point Of Delivery)和服务。

高价值云

IBM SCE+是针对企业级客户,可以承载企业的核心应用。IBM SCE+是一套提供从基础架构到管理的端到端服务的解决方案,提供每台虚机都高达到99.9%的高可用性,能够满足企业最高级别的安全需要,并拥有云的高度灵活性和效应。“IBM SCE+的技术架构是和全球十多个节点同步的,它的技术始终保持在高度的领先性。”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整合科技事业部总经理陶说。

对于很多企业所担心的数据安全问题,IBM SCE+提供了很多增强型的安全特性,比如物理安全、入侵防御、检查扫描等,IBM可以对每一个跑在IBM SCE+上的服务器定期进行安全扫描,为用户提供安全报告。还可以帮助客户扫描在平台上运行的各种软件是否有漏洞,是否需要安装补丁,比如数据库、中间件或者Web服务器等。如果授权IBM,IBM会自动打补丁;如果没有,IBM会报告客户哪里需要打补丁。

基于以上特性,企业的ERP系统、银行业务都可以安全、稳定地运行在IBM SCE+平台上。IBM和世纪互联用共享模式,共同搭建了一个POD供多个企业使用,也有企业在内部植入POD的方式。而在国外IBM已经帮助金融企业成功将IBM SCE+嵌入到企业内部IT架构中,开始享用云计算带来的经济效益。

高度定制化

目前云计算市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阶段,市场上充斥着模块化的公有云服务。“但企业的实际需求很复杂,经过多年积累,从现有应用中,IBM可以看到企业一些不同的需求,这是模块化的云服务不能满足的,而IBM SCE+的定制化云服务可以很好满足。”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管理服务及云计算总经理余忠宁介绍。IBM SCE+的另一大特点是能够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定制化的云计算服务。

IBM SCE+有很多标准,比如操作系统、中间件都有标准的配置,客户可以快速的安装部署,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服务器、存储,服务目录、软件镜像,管理服务。利用这些基本服务,IBM还可帮助企业管理操作系统、补丁,撰写安全报告,如企业有要求,还可以提供安全审批报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附加服务,如数据备份、应用监控、应用管理等,都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化的。

篇3

云计算、大数据浪潮的一个表现是,IT市场从“以计算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以IDC的2012年第三季度市场分析数据为例,外部存储市场增长3.3%,服务器市场却下降4%。这是因为,云计算让廉价的X86服务器可以担当重任,“计算”的门槛便降低了。

“数据”方面的情况则是,数据量飞速增长。最近,IDC了2012数字宇宙研究报告,报告调高了对数字宇宙增长速度的预测。2010年,IDC预测到2020年,数字宇宙的规模为35ZB。在最新的报告中,这一数字变为40ZB。

2013年,我们还将看到,云计算、大数据浪潮正在引发IT厂商格局的巨变。思科公司董事长钱伯斯最近做出预言,微软、IBM、惠普、SAP、甲骨文和思科等科技巨头,5年内将有两家或3家不在名单之列。同时,EMC、VMware进一步提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理念,将云计算的变革推向深入。

在IT产业中,EMC公司的规模并不算很大。2012年销售收入预测为216亿美元~217.5亿美元,而它在IT业界的地位超过了很多规模大的公司。EMC之所以能够引领云计算、大数据潮流,是因为公司决策层能够敏锐地洞悉行业技术趋势,从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上提前布局。

最近,EMC公司全球11位高管从技术的角度,对2013年全球技术趋势进行了预测。这11位高管分别来自信息安全、信息智能、企业存储、闪存产品、备份恢复、大数据分析等部门。他们认为云基础架构和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最新需求趋势是:

由于软件智能、跨域基础架构管理软件包以及对象存储开放接口技术的广泛采用,混合云模式将变成现实;

大数据存储将催生新型应用,IT创新和变化的速度加快;

提供单点式工具的大数据初创公司前景不乐观,客户需要集成式解决方案;

信息安全需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深度防御战略;

企业级存储将更多采用行业标准组件、企业级闪存和领先的驱动器技术;

闪存将成为常态产品,相变存储器将迎来投资热潮;

统一存储方面,从服务器、网络到存储,将普遍采用闪存技术;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磁盘备份”的模式将进一步替代磁带备份,备份恢复朝着“IT即服务”方向发展;

企业内容管理方面,基于云服务模式、以内容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将达到质变点;

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云和大数据,企业在IT改造中,人、流程和技术的重要性凸显。

篇4

关键词:智慧教育;云平台;教育云;实践教学

0引言

传统时代的智慧教育通常是用一套公众接受的带有真理性质的思维模式来启发和教育学生。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又发生了改变:智慧教育是一种通过信息技术来改革传统教育各个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1]。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改进或完善传统教育的缺陷,通过对教育的不断优化来培养学习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智慧实验是智慧教育的一个分支。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其在教育领域的迁移称为“教育云”[2]。国外研究者在2009年前后开始关注教育云[3]。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素质教育云平台》的要求,各个地区涌现出了诸多教育云的教学应用案例[4]。例如,2014年5月,重庆市召开了教育“云课堂”项目应用推进工作研讨会,会上展示了教育云课堂教师讲授与同学学习和互动的整个过程,整堂课利用云平台+微课+PPT来呈现,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明确感受到了实验教育云未来发展的强劲趋势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办学定位,我校——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结合学院自身需要研发了实验教育云平台。

1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架构设计及实现

1.1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

实验教育云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包含系统管理模块、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和实验进度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班级管理、权限管理、课程管理和镜像管理子模块。班级管理子模块主要是系统管理级以班级为单位导入学生的姓名、学号和密码。权限管理子模块是系统管理者为实验教师和学生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课程管理子模块为教师分配本学期的实验课程。镜像管理子模块为不同的实验课程分配不同的实验环境。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主要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管理,包括教师上传实验指导书,课前布置每堂课使用的实验环境。教师可以查询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实验相拟度进行查询,并最终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进度管理模块的操作者是学生。首先学生完成实验教育云平台的登录,然后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实验内容对实验环境进行实际操作或程序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后截图并提交实验报告,最后由教师给出实验成绩后,学生在学生端查询实验成绩。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

1.2实验教育云平台的架构设计

在图2中,Web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互联网接入Web服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虚拟实验环境移植到Web页面和生成动态网页[5],这样使用者就通过虚拟生成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将多个Web服务器组成了云端Web客户群。应用服务器端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的结果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保存,同时将处理结果通过Web传送到Web服务器端。由于此可,这种B/S结构极大地简轻了云端Web服务器的工作负荷,只需安装Web浏览器作为云端的运行平台同时只负责一小部分的人机交互的业务逻辑处理工作,主要的业务逻辑处理工作由服务器群实现。所以这种“瘦客户端/胖服务器”模式易于后台管理和维护,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鲁棒性和可扩展性。

1.3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实现

按照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与架构设计,其教育云平台的实现如图3所示。图3的左侧为学生的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图的右侧为R语言的实验环境。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后,教师可以在后台查询实验报告提交情况和录入实验成绩。

篇5

【关键字】计算机安全检查 检查技术 云计算

前言

为满足单位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要求,落实终端计算机信息设备安全使用和管理策略,终端计算机检查成了信息安全保密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是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的重点。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企事业单位各项科研、项目工作中产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海量数据,给计算机终端安全检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电子数据具有易删除、易篡改,数据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使得终端数据的采集获取工作,成了计算机信息检查的难点。

保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计算机信息检查的难点,促进了计算机终端安全检查技术的发展。

一、终端检查技术概述

终端计算机检查是计算机取证技术在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终端检查获取的数据更加具体,涉及的检查项目更加有针对性,检查结果能直接指导保密管理工作,是军工保密单位迎检采用的主要检查方法。

终端计算机取证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主机数据的获取2统计分析与汇总3违规事件的确认4整改与复查5违规问题的关闭。

但计算机信息数据的易篡改、易伪装,使得取证检查并非一劳永逸,为保证检测效率和效果,另需制定循环检查机制,逐渐杜绝泄密违规事件,同时不断改进终端安全检查技术以适应新的检查需求。

二、终端检查技术沿革

一般而言,终端安全检查技术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硬盘镜像拷贝阶段。对要进行检查的终端计算机的磁盘进行物理拆除,并通过技术手段把整盘数据镜像到另外磁盘中,然后挂载到另外的计算机系统上,再利用常用的查看工具软件检查操作系统缓存文件、注册表、系统日志等操作记录,并人工分析出违规操作事件。该阶段的主要缺点是硬盘镜像速率低,检查工具的集成化低,严重影响检查效率。

第二阶段,外接存储式检查阶段。以计算机常用接口(USB、SATA)为突破口,外接大容量存储设备、光盘驱动器等设备,启动WindowsPE(Windows PreInstall Environment)系统,并集成更为成熟的工具软件,将检查结果形成检查报告,导入到可存储移动介质完成检查取证步骤。该阶段同时集成了文件信息恢复技术,可以搜索已经删除或者格式化后的数据痕迹,对违反保密管理规定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第三阶段,基于网络的终端检查阶段。在信息化进程中,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建设了内部非密网络和网络,随之而来的网络终端设备也越来越多,需要检查的项目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仍采用前两种单机终端检查方案,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时间,后期的数据统计和报告量化也是难题。如今基于网络的终端检查方案应运而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对接入网络的终端计算机并行地下发检查指令。同时,在网内设置保密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安全审计员,实现终端检查、系统参数设置、审计策略的权限分割,达到安全保密要求。

该阶段的终端检查系统高度集成,能完成多种信息数据的获取,优势有:

1并发检查,服务器并发下发检查指令,各客户端独立运行;

2静默检查,检查客户端可以在后台进行,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3增加统计分析功能,待检查结果可对检查组内结果进行简单统一汇总。

三、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依靠目前技术手段和管理政策,在终端计算机检查实践中,仍遇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按性质可归为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两大类。

其中技术层面上有:

1数据恢复和信息搜索技术,根据敏感关键字可以实现文件信息的常规检索,也能通过磁盘扇区扫描进行非常规文件信息检索。但这种通过扇区内ASCII码进行信息识别的技术,在扫描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乱码等不可识别信息,系统识别到的仅仅是文件碎片中的个别敏感关键字,没有根据扫描结果的前后关系进行信息过滤的功能。

2多数检查工具统计分析功能太弱,目前终端计算机检查技术重点在于取证,而疏于统计分析。

3移动介质检查分析技术,因移动介质种类繁多,有U盘、打印机、扫描仪、读卡器、光盘驱动器、USB KEY等设备,只凭“序列号”已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移动介质,因此会造成误判。

4客户端程序不支持断点续传,因客户端在终端机上运行时占用一定的本地CPU、内存资源,导致系统卡顿甚至死机、蓝屏现象发生,这种非人为原因的重启计算机,会造成客户端程序无法继续执行。

四、云服务一下一代终端安全检查解决方案

保密管理职责的加强,人员保密意识的增强,不能单方面提高整个终端检查的质量,仍需要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方案的演进。笔者认为,云计算可以为下一阶段终端计算机安全检查技术方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云计算服务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交付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访问。特点是规模巨大、虚拟化、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根据应用范畴可分为私有云和公共云。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和需求,搭建用于企业内部服务的私有云,并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一起,组成强有力的、智能信息检索和统计分析平台,在全民保密意识提高的同时,能够主动、按需进行终端计算机的接入和检查,并获取可信的统计分析报告。

基于云服务的终端计算机安全检查技术体系架构原理为,使用大量高性能服务器组成服务器集群,通过虚拟化服务构建共享式基础设施,部署分布式操作系统、非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应用高端的数据处理模型,搭建统一服务平台,终端计算机客户端只要接入云即可按需享用计算与处理资源,相对于目前单服务器运行,这种检查方案的优势主要在于:

1分布式存储与计算的可靠性高,服务器集群报告解析能力强,智能化高。在集群内可部署智能分析工具,如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和报表生成。

2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同时保存检查进度,支持随时接入随时检查,并支持断点续传。

篇6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谢雨琦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正向着更加稳健、务实的方向迈进。目前,工信部正在从三个方面大力推进云计算发展:一是推动云计算信任体系的建立;二是引导和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三是推进云计算在各领域的应用示范。数据中心联盟和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联合组织的可信云服务认证自2013年推出以来,覆盖的云服务业务形态日渐广泛,通过认证的云服务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云服务企业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我国云计算信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中心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何宝宏在会上公布了第五批可信云服务认证结果。在72家云服务商提交的87项云服务中,共有30项云服务通过了第五批可信云认证,通过率为35%,较前四批又有所下降。何宝宏表示:“可信云服务认证致力于推动我国云服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五批认证通过率仅为35%,是可信云服务认证坚持严格认证标准的结果。在已经通过认证的130项云服务中,92%的云服务通过了可信云服务认证年检,未通过年检的云服务则是受到退出市场和转型等因素的影响。截至目前,共有61家云服务商的122个云服务拥有可信云认证。”

可信云认证

涉及到云服务全流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云负责人、技术和标准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栗蔚表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正在对可信云认证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信云认证已经具备贯穿云计算生命周期,覆盖企业级SaaS市场、多方支撑三大特点。这意味着可信云认证已经从原来的单一认证发展成了今天的体系化认证,有能力涉及云服务“事前认证、事中监测、事后保险”全流程。更为重要的是,可信云认证不仅能够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支撑,也能够为产业链上下游以及资本投资方提供支撑。目前,可信云认证已经打造了“可信云IaaS/PaaS服务认证”、“可信云企业级SaaS认证”、“可信云金牌运维认证”、“可信云云主机可用性和性能监测”、“可信云云保险”五大子品牌,未来还会根据产业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品牌体系。

会上首次披露了可信云金牌运维评估结果,华为、浪潮、中国移动、腾讯云四家企业通过评估。作为可信云服务认证推出的全新评估项目,可信云金牌运维比可信云更加严苛,是可信基础上服务商进一步能力分类的依据,为重视服务商运维能力的政企客户选择云服务商提供支撑。评估重点认证云服务企业的运维完备性、规范性和自动化水平,旨在引导云服务商建立完善、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为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指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会上首次公布了可信云云主机可用性检测情况,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可信云云主机可用性监测的平均可用性达97.7%-99.9%,31%的云主机连续6个月都达到自身承诺可用性。在具体方法上,可信云对通过认证的云主机进行模拟用户实际可用性监测,每个数据中心随机选择一台,目前共对61台云主机进行监测,能够部分反映云服务商云主机服务情况,该指标也作为年检的依据之一。

可信云云主机

可用性和性能监测的方法

在谈到可信云云主机可用性和性能监测的方法时,数据中心联盟可信云工作组副组长陈屹力表示,可用性监测是一个对可信云认证评估体系的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的机制,模拟用户通过可信云认证的所有的IaaS云主机服务事后的跟踪,验证SLA的承诺值。它还能为可信云年检服务提供数据的支撑,对于不达标的云服务进行通报,公开降低SLA的承诺值。

陈屹力还简单介绍了监测方法,可用性监测模拟用户对云服务的每一个IDC机房随机测试一个节点,包括海外的机房;性能监测对云主机计算、存储和网络三个方面进行性能测试,每季度出具云主机性能报告给云服务商。后续将借鉴SPECVirt等第三方权威工具推出云主机服务整体专项评估。

企业级SaaS市场爆发式发展

当前,企业级SaaS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企业级SaaS的可靠性、服务质量、安全性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可信云服务认证在本次大会上了可信云企业级SaaS认证结果,来自12家云服务商的17项云服务首批通过认证。该认证的类型包括OA 办公自动化 、网盘、邮件服务、CRM 客户关系管理、ERP、安全、在线数据分析、在线通信和客户服务。

作为此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可信云服务认证与UCloud公司签订了“可信云市场战略”,双方将在企业级SaaS认证上展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企业级SaaS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会上,数据中心联盟向UDesk、Sendcloud、安全狗 、亿方云四家公司颁发了“可信云SaaS创业进步奖”,作为这些公司的投资商的君联资本、源码资本、IDG资本和经纬中国荣获了“可信云SaaS投资贡献奖”。投资商表示可信云企业级SaaS认证可以帮助创业企业规范化成长,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专家牛晓玲、陈屹力、郭雪和闫丹在会上分别介绍了可信云金牌运维、云主机可用性监测、云保险和企业级SaaS评估的方法。

相关链接

中国SaaS市场

篇7

医疗检查检验效率的提升,能对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起到积极作用。建立一套具有区域内标本流转、检验报告共享、结果互认的区域LIS系统,可以节约小型医院购买检验设备的成本,减少重复检查。目前行业中存在的区域LIS系统,都是从单个医院的检验系统改造而来的,存在部署困难、维护不方便、权限管理混乱、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同步稳定性差等缺点。充分利用云技术优势、面向区域医疗和集团医院重新设计开发的基于云计算的区域LIS系统,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LIS系统为医疗机构改善患者服务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患者为核心”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实现,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区域医疗信息服务,会为医疗行业带来跨时代的变革。目前,云计算区域LIS已经开始在上海市金山区医院进行应用,随着应用的扩展,云计算必将在区域医疗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区域LIS的目标定位

云计算模式区域LIS可以解决各医院LIS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并完善各医院内LIS系统的功能,实现数据标准统一、功能完善、性能可靠,提高区域实验室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可以将标本检测成本较高、时效性稍差的项目集中进行检测,快速出检验报告,实现区域标本流转检验的业务协同。这一方面可以为社区医院、没有高端检验设备的医院提供与商业实验室一样的快速、专业的检测报告;另一方面可以合理整合各医疗机构的标本检测仪器资源。通过项目集中检验,既降低了仪器检测成本,又缩短了报告周期,同时,还提高了大型医疗机构设备资源利用率。因此,推行区域标本流转,构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符合国家新一轮医改要求,有利于积极推进新医改目标的实现。

在医疗机构内部,院内实验室主要负责本院临床科室的检验,院内LIS系统必须满足实验室日常的标本处理入库、仪器联机、检验结果处理、报告打印、报告、检验信息统计、检验信息报告、标本流程、外部医疗机构检验报告调阅等工作。院内LIS系统的合理建设带来的好处有:帮助医院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帮助医院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规范检验报告单,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检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处理,帮助检验实验室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自动多角度智能化审核数据,减少外界随机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医疗机构间,一方面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构建区域LIS应用平台, 另一方面,在医疗服务应用模式下成立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提供区域标本流转服务,将整个区域检验业务协同、联动流转和医疗服务提升至一个全新的层面,具体目标有:

1. 实现区域内检验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通过对质量控制的管理,实现区域内检验结果的互认,为区域医疗提供临床实验室信息服务;

2. 提高区域检验中心实验室管理水平,促进实验室管理变革。通过对仪器、方法、标准、人员、试剂、耗材等实验室资源的全面规范化管理,对仪器、人员的工作量统计,对试剂、耗材等使用量的相应统计,实现成本严格控制和人员量化考核,优化实验室资源,降低实验室各种成本费用;建立全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统一的资料信息库,实现计算机管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通过区域检验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检验数据的共享和标本流程管理,及时有效地为临床检验提供优质服务;

3. 遵循IHE基础技术架构,采用开放式接入端方案,建立信息整合平台体系的技术架构,为实现更大范围可扩展、可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 遵从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标准,为实现其要求提供所需的现代化工具,在满足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实验室的先进经验,全面提高临检中心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临检中心实验室水平和国际水平接轨;

5. 通过医学临床检验中心系统这一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及时响应各医疗机构的检验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和服务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检测结果,提高实验室社会地位和整体经济效益。

系统采用云技术中SaaS模式,为区域或集团内的医疗机构提供了很好的扩展性,新的医疗机构的接入非常简单,只需要网络连通以及工作站电脑。

BS系统架构将程序和后台数据库部署在云端后, 中心医院、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只需要在客户端使用IE进行访问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系统的扩展性非常容易,只需要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访问和使用。系统升级和维护只需要在云端进行,客户端无需人为进行操作维护,实现客户端零维护。后台数据库统一在中心端进行管理和维护,安全性更高。

区域LIS的功能特点

SaaS模式:利用云技术的SaaS模式特点,轻松支持区域LIS、集团LIS以及未来的租赁服务模式,硬件设备集中在云端部署,信息系统非常方便用户业务的扩展,同时又避免了硬件设备在各医疗机构的重复投资。

统一数据标准:检验方面相关的基础数据实现在云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实现收费项目标准化、检验项目标准化和医疗机构代码标准化。各个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下载配置需要的数据,无需再次整理和维护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标准的统一更利于报告数据的共享和结果互认。

标本流转:各医疗机构维护各自的条码规则,条码生成由系统统一规划和管理,保证条码在整个区域中的唯一性。标本采集完毕后,各家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是否外送或在本医疗机构完成。外送标本可随时查看到外送医疗机构的检验进度及相关的报告情况,无需增加把数据同步到特定服务器的额外操作,与在本医疗机构做检验没有任何区别,实现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标本无障碍流转。

报告共享:患者的检验报告可以方便地实现实时共享,无需将患者报告数据上传至特定的服务器即可方便实时地调阅权限内患者的报告数据。患者在多个医疗机构做检验时,报告检验项目数据可实现实时共享,并将当前数据与上一次检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将有问题数据提示给操作员以便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部署、维护快速方便:区域LIS采用SaaS架构,只需要在云端部署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群,客户端应用只要在IE浏览器上访问系统即可。实现客户端零维护,无需实施人员在客户现场就能快速维护整个区域所有医疗机构数据。对客户的需求处理完成后,只需要在云端将需求对应的内容进行升级,客户端只需刷新系统即可对需求进行确认和使用,达到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的要求。

该系统只需在云端部署一套LIS系统;各个医疗机构不用部署LIS产品,只需普通的工作站;发挥云技术的优势,方便医院站点的横向扩展和业务的纵向扩展;数据集中存储在云端,实时共享,安全性更高,也更加便于维护和区域数据统计;数据集中抽取,易实施、易维护、易扩展;各医疗机构硬件投入少,减少重复投入,零维护。

篇8

近年来,整个IT业界都掀起一股云计算的风潮,众多科技厂商纷纷上马云计算项目,企图从这一新的商机中分一杯羹;而已经采用或计划引进这一新兴概念的机构和企业,也不计其数,且相关的创新应用也在持续推出中。并且某知名市场研究机构也曾预测,到2012年,财富前10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将部分采用云计算服务,成为企业信息应用环境的一环。

说到云计算,从字面意义来说,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给出一个很确切的定义,并且实际上,各家厂商对于云计算概念,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是不约而同地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优势上。实际简单来说,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扩展开来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也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通俗来说就是企业数据中心不需要通过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而是让计算分布在分布式计算机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应用。

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面对当前火热的云计算态势,以及云计算究竟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很多人却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ESG高级分析师Tony Prigmore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在目前的经济放缓时期,企业会如何关注云计算,在预算紧缩的情况下,企业会如何制定自身的采购策略。Tony Prigmore以ESG调研报告的分析数据为依据,就云计算对存储的影响、云计算的经济驱动力、云计算的技术驱动力、市场对云计算的认可、云计算的业务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剖析。

云计算对存储的影响

云计算已经影响到IT行业的各个领域,而对存储行业的影响尤为明显。首先,以PC为中心的计算将转向以互联网为中心的计算。互联网将变得无处不在,不仅仅在PC上出现,也将在手机、智能终端等移动终端上出现。再者,以硬件和软件为驱动力的商业模式,也将过渡到以HaaS(硬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为驱动力的商业模式。

在经济不明朗时期,企业对存储行业重点关注的领域和措施都将围绕高效和降低成本来进行,并且安全和备份是首要的存储难题。在市场的动态需求下,加之企业自身在资源方面的局限性,第三方提供的专业数据保护服务也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如备份、恢复和容灾等。

而根据Tony Prigmore的理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和网络虚拟化=云基础设施”。云计算提供的东西实际上是虚拟的服务。因此,只有虚拟化得到充分的发展,云计算才能够有发展的空间。

根据ESG的调查显示,服务器虚拟化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发展机会,21%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2009年服务器虚拟化的投入力度大于2008年;27%的受访企业表示与2008年持平。而ESG所进行的调研也充分显示出服务器虚拟化对所有类型IT企业的重要性。其中有50%的受访企业已经在生产环境中使用服务器虚拟化;18%的表示正在使用服务器虚拟化,但只在测试环境中使用;另外,还有18%的虽然未部署服务器虚拟化,但是已经有部署计划。

“ESG的调查指出,31%的受访企业表示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确保机密数据的安全性,还有31%的则表示改善备份和恢复进程的需求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TonyPrigmore在对企业所面临的安全和备份等首要存储难题做详细分析时提到,“并且,在云计算迅速升温的形势下,企业对于关键的存储标准也有所改变,据ESG报告显示,41%的受访企业表示企业目前关键的存储标准是服务与支持。”

云计算的经济驱动力

云计算这种共享式IT基础架构,能够把众多计算机系统连接成大型资源库,以提供IT服务。加之云计算使用的是“虚拟”资源,因此不受远程或近端计算机的限制。这种新一代的企业级信息中心,能像因特网一样运作,提供用户极致的运算规模与快速的存取,还能依照需求,以简化且集中化的平台,协助用户降低成本和能源耗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速普及新观念等需求,都有力地推动了云计算的发展,从而为IT各个领域打造类似的简化效益。

对于那些资金有限、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而言,公司的所有精力都专注在业务上,根本无暇顾及存储、服务器、网络等资源的建设和维护,而将这些交由外部代管,或以服务方式购买,则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然,对于有安全性及隐私权考虑的企业而言,这种外部托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他们更倾向于在内部建置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的技术驱动力

除经济驱动力外,Tony Prigmore对于云计算的技术驱动力也做了详细的解释。Tony Prigmore认为面向服务、虚拟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集中应用的出现等都是云计算的技术驱动力。其中,数据集中应用的出现,例如Web 2.0的互动和实时沟通技术,为云计算提供极大的助力,使其能运用企业现有的架构,在短短几分之一秒内,处理庞大的信息,满足执行因特网应用时对运算效能的高度需求。

除上述因素之外,非结构化数据在网上的互传也是云计算产生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有几个现象,一个就是这种趋势导致数据量飙升,互联网的传输量也非常大,而且整个传输数据流浮动特别大,白天是一个高峰,到晚上又会跌到谷底,这时候该是我们需要备份的时间了,而通过以太网进行远程或异地存储、备份将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云计算可提升IT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并充分运用多余的运算资源,避免在闲置状态下持续消耗能源。根据Info-Tech研究集团的分析,多数服务器运作时只用一至二成的系统容量,相较之下,云计算平台可集中资源,适时向上或向下扩充,节省可观的能源及营运成本。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服务供应商能够通过多个厂商的技术设施获得扩展的经济性,并且是可预测的、循环的收人流。对用户而言,则可以将存储转化为运营支出,且只需为所使用的容量支付费用,还能将电力、冷却和占地空间转嫁到云服务供应商那里,而随需扩展的容量和性能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业务灵活性。

云计算的业务模式

Tony Pdgmore认为云计算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云”厂商和“云”服务厂商。其中,“云”厂商主要是销售能够高效搭建“云”和提供“云”服务的产品和技术的厂商,例如华为、VMware、EMC、Cisco、NetApp等。而“云”服务厂商主要是能通过因特网提供应用、平台、基础设施服务的厂商,如Amazon S3、Google、Iron Mountain等。

对于云计算来说,与其说是技术的创新,不如将云计算看作是一项在业务模式方面的创新。从技术上讲,云计算由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发展而来,它融合了近年来的热点技术。从本质上讲,云计算实际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和基础架构的结合。

云计算的核心是将某―个或某几个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虚拟化后,向用户提供以租用计算资源为形式的服务。同时,通过云计算的带动,尤其是云计算所带来的虚拟化运营的大发展,将会促进互联网业务的进一步繁荣,具体表现为业务创新的门槛进一步减低、互联网网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用户使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等。

篇9

关键词:云计算; 云安全;安全策略

基金支持: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2011.1-2013.8, 项目编号:2011J5100004)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本文首先阐述云计算概念和面临的安全问题,然后探讨应用安全的策略。

1.云计算的概念

2006年8月9日,Google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该概念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云计算的模式可以认为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 (PaaS,平台即服务),Software-as-a- Service (SaaS,软件即服务)。

IaaS指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SaaS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2.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

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一份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虽然云计算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增长前景,但对于使用这项服务的企业用户来说,云服务存在着七大潜在的安全风险,即特权用户的接入、可审查性、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和长期生存性。

针对“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中提出的七大风险,可得出云计算用户的安全需求:

(1)特权用户的接入:云服务提供商(CSP)提供和监管享有特权的管理员方面的具体信息以及控制访问方面的具体信息。

(2)可审查性:CSP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遵从相关法律法规。

(3)数据位置:CSP给出合同承诺,遵守相关数据管理法律法规,提供数据存储地点信息的查询服务。

(4)数据隔离:CSP按照不同数据,提供数据隔离存储服务。

(5)数据恢复:CSP有能力对数据进行快速全面恢复。

(6)调查支持:CSP以合同承诺来支持特定的几种调查。

(7)长期生存性:CSP提供长期发展风险的安全措施,譬如用户如何拿回自己的数据,以及拿回的数据如何被导入到替代的应用程序中。

目前,各个公司所部署和开发的云计算业务运行并不稳定,部分云计算提供商比较频繁地出现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典型案例有:2009年2月24日,Google Gmail邮箱爆发的全球性故障,2011年3月,Google Gmail邮箱再次爆发的大规模用户数据泄漏事件,及2011年4月22日,亚马逊云数据中心服务器大面积宕机事件。这些事件让用户对云计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云安全”概念(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随之也被提出、被关注和重视。

3.云计算应用安全策略

因为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是多方面问题综合而产生的,因此,关于云计算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云计算安全的成因,需要多管齐下,需要从技术、标准、法律以及业务监管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

传统的安全需求,如授权合法性、信息完整性、不可抵赖性、身份真实性等问题,但是云计算的操作模式是将用户数据和相应的计算任务交给全球运行的服务器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用户数据的存储,以及用户数据的处理和保护等操作,都是在“云”中完成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用户的数据处于一种可能被破坏和窃取的不安全状态,并且也有更多更详细的个人隐私信息曝露在网络上,存在非常大的泄露风险。

从云计算的发展来看,用户数据的安全、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数据的异地存储以及云计算自身的稳定性等诸多安全和云计算监管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了云计算业务被用户的接受程度,进而成为了影响云计算业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从技术、标准、法律以及业务监管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后,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上给出解决办法:兼容性的风险管理、身份验证管理、服务完整性、信息安全等。

首先在兼容性的风险管理上,可以由企业内部有经验的团队和提供云服务的供应商共同实施,将特定的级别流程透明化来实现。其次,在身份验证管理上,由于云计算的复杂性,所以需要了解身份提供者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级别,使用强证书的数字身份系统能够验证来自于自有平台和基于互操作声明的云提供商的用户,可以加大安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然后,在服务完整性上,主要是在服务的设计与开发、服务的交付。那么设计与开发提供商在此阶段如何将安全和隐私保护融入其中,是要考虑的问题所在。在交付方面,就要考虑服务要以怎样的运营方式才能满足合同约定的可靠性与服务支持的级别。最后在信息安全上,对应用数据的分类是非常重要,哪些是可以共享的,哪些是私有的,共享的也要让被访问者知道哪些信息被谁访问过等等,这样有助于确定云服务所需的那些数据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来监控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云计算[EB/OL] baike.省略/view/1316082.htm

[2]J. Brodkin. Gartner: Seven Cloud-Computing Security Risks[R]. Network World 2008.

篇10

关键词: 云计算 物联网 智慧地球

1云计算的概念及原理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中心的要点之一是:以大规模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物理门户成为今天IT和业务基础架构的主干。在数据中心,应用和服务中间的紧耦合被打破。云计算平台通过从物理服务器上创建和管理虚拟运行环境,实现了由相同规模的物理数据中心支持更多的应用和用户,好比一个大的建筑被分成许多房间,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每个房间,通过可移动的墙来实现调节。数据中心可以为用户配备特定的服务,并实现按需付费的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云计算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对新服务的需求不再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而是即刻就可实现和应用。快捷和即时可用的孵化环境是我们的想法很快就得以实现,从而实现更大的创新。这将是对传统开发环境的一个突破。

2.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物联网也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3.智慧地球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像有“智慧”的生命系统,由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自然系统互相连接而成,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构建、汇集、整合和连接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各类资源。

智慧地球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构建“智慧的地球”,可以让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和机构更好、更高效地沟通。智慧地球可以理解为将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把商业系统和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智慧的全面系统,并且达到运行“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心。

4.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

4.1云计算促进物联网和智慧地球实现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的实现。

首先,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运用云计算模式,使物联网中以兆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智能分析变得可能。物联网通过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将各种物体充分连接,并通过无线等网络将采集到的各种实时动态信息送达计算处理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建设物联网的三大基石包括:(1)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2)传输的通道、比如电信网;(3)高效地、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技术资源处理能力。其中,第三个基石:“高效地、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处理能力”,正是通过云计算模式帮助实现。

其次,云计算促进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从而构建智慧地球。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需要“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这同样也需要依靠高效的、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机资源处理能力,而这正是云计算模式所擅长的。同时,云计算的创新型服务交付模式,简化服务的交付,加强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及其内部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创新,促进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4.2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是未来IT发展的趋势,云计算将使信息技术行业发生重大变革,对改变人们工作方式和企业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云计算可以:

4.2.1随时随地提供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资源

4.2.2简化服务的交付

4.2.3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创新

4.2.4为新一代数据中心提供动态基础架构

事实上,云计算的演变从1990年左右就开始了,经历了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几个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把IT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云计算也是一种基于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大量的技术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

4.3云计算的运营模式

云计算按照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公共云:以Google、Amazon为代表,通过自己的基础架构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

私有云:企业自己搭建云计算基础架构,面向内部用户或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企业拥有基础架构的自,并且可以基于自己的需求改进服务,进行自主创新。

混合云:既有自己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又使用外部公共云提供的服务。

在云计算模式下,计算工作由位于互联网中的技术资源来完成,用户只需要连入互联网,借助轻量级客户端,例如手机、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各种计算任务,包括程序开发、科学计算、软件使用乃至应用的托管。提供这些计算能力的资源对用户是不可见的,用户无需关心如何部署或维护这些资源,因此,这些资源被比喻为“云”。“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就可以使用这些能力和资源了。比如一个研发单位需要一份研究分析报告,上云计算服务中心平台购买就可以了,时间省了,成本也省了。一个广告公司需要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只要上云计算服务中心平台购买就可以了,因为上面“物联”着所有你所需要的调查信息,以及所有的信息调查公司。

5.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其高效、灵活、节能等特效可以帮助实现智慧地球的四大主题。放眼整个社会的发展,面对愈加复杂的应用需求,云计算这一新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我们的社会向“智慧地球”这一美好愿景前进。

参考文献:

[1]陈明,王锁柱.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0,(12):1-3.

[2]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的初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5):94-96

[3]韩燕波,赵卓峰,王桂岭.物联网与云计算[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0.6,(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