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地域文化特色 校园环境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标志。”人们常说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区域内的学校情况反映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学校的发展与所属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校园环境跟随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进行着自我的完善。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使人们开始追求软文化的发展,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文化隐形的力量,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为学生打造出一种身心舒畅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内涵与作用
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从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遗产,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民俗、生态、传统等文化表现,将地域与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每一个区域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当中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具有发展性;而在一定的阶段当中,每个区域的文化当中也有着自身不变的成分,具有稳定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而这种文化又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地域文化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相结合,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方面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于文化力量的重视,有效利用起当地的文化特色,可以以文化带动整个区域的各个层面的发展。
1.2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卫生、校园绿化和校园的景观等,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校园的软环境。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学习的主要场所,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进行独特的设计,从而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兼容并包,交流与融合。从表面上来看,校园环境可以给广大的师生提供学习、交流、娱乐等容纳的空间或场所,是一种空间定义;而从深层的意义上来看,校园环境可以使大家放松心情、缓解因工作或学习而产生的一些压力,这是校园环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看似没有,在身体或心理方面,实则对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督促自身,让整体的大环境影响我们自身的小行为。
2地域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
2.1结合当地历史文化
在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尽可能的将当地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的设计当中。学校本来就是文化的传承地,从环境中体现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继承,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利于促进历史文化的发展。在了解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历史文化,保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特色孕育不同特性的人类,经过历史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地域根基,这种根基的文化力量会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例如,我们在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时,可以参考当地的历史名人或城市的特色,结合其特点发散自己的思维。
2.2结合现代社会生活
只有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充分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才能让校园文化紧跟时代潮流。在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要注意与时代相联系,让校园环境融入社会整个大环境当中,例如在一些建筑、雕塑等设计时,与城市的特点相结合,营造更好地与时代接轨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校园环境设计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在现代快节奏的发展中,我们的校园环境应该给广大师生一种放松的感觉,过分压抑的设计会影响环境中的人,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发展,只有轻松、愉悦的氛围,才能使师生在环境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2.3结合绿色健康发展
自然因素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才能使彼此相得益彰。所有的环境建设都需要立足于对自然的保护之上,尽可能地使建设设计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过去的自然生态,也不对将来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建设设计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也要确保观赏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营造校园的和谐分文。构建各方面相协调的校园环境,首先,遵从自然规律。在一些特殊的位置进行环境设计时,结合自然环境的地形、地势、地貌等特点,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有机融合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地貌特征,使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相互融合,建立起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关系。例如,原有的环境中有一个水池,我们在校园环境设计时,通过植入绿藻、鱼类等水生物,可以将这个水池开发成学校的景观湖,成为校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3小结
将地域文化特色与校园环境设计通过独特的创新思S进行结合,这种有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作用,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辅相成。不仅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独特建设,同时也能增强地域的文化特色,带动经济的发展。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敢想敢做,让现代思维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凤凰空间・上海.校园景观设计[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3.
篇2
关键词:校园文脉 ,文化建设, 国内外大学
Abstract: the campus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is the essence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full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ontext of naturalness, humanities, historic features, detailed comparison about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ce of each other enough. Full explan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the culture, time, space, to a university have the profound function and meaning.
Keywords: campus buildings, cultural construc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如今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不断为之而努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包含了环境文化,环保理念,人文精神三大理念的。对于大学的自身发展需要来说,必须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而加强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之后,也可以使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可谓是一举两得。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国内外的大学均是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经验,不断进取,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以及其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形态是每所大学都具备的独特性质,独特的风格。当代的大学是源自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内外的大学均在历史发展的脚步下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韵味。
2国内外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对比
2.1自然性的对比
大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的地方,更是一处环境美好的景致。中西方的学校建设一直存在着不同之处,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了体现各处的文化特质及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各个大学的建筑角度也不尽相同。在国内,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没化,倡导绿色环保的校园理念,一年出现一个新景象,一年争取走上一个台阶。当然,在这种快速的发展下,也难免会出现不好的情况,许多建筑忽略的传统和文脉,建筑可识别性差,校园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丧失了本该拥有的高校文化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创建高校的时候就需特别注意去挖掘高校建筑的文化内涵,传承一直以来的文化思想,并刻不容缓的去建设与时代同步的高校建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暇点,处处能说话”。在这种观点下,我国国内高校的建筑与环境更应该做到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学校的各色景物建筑也能深刻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在学校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轻声诉说。
在国外,校园的一般没有围墙,大门也与其他的建筑融为一体,人们可以任意到校园内游玩参观,体现一种无边际大学的情景,可谓真正的开放性大学。此外,国外的很多大学都可以被称为一个景区,校园内的建筑环境都能体现出美、智慧、自然的特征。比如哈佛就被称为一种历史,而完备的设施对于大学的培育和发展起着坚定的坚实基础,这一点不容忽视。
记得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便知道该城市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理可推,只要看到学校的建筑,就能知道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需要什么。学校文化与学校的环境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学校的整体氛围,学生在一所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建筑的学校内,逐渐被熏陶,被感染,久而久之,会带上学校的那中文化素养。
2.2人文性的对比
对于学校的文化内心核定,围绕文化内心来说,学校就应该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围绕核心,办学理念,甚至是学校的校训,校歌以及育人目标。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应该从大事物,建筑,小到一花一草都传递着精神文明,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起到教育与熏陶的作用。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的,对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感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不是电脑,只要输入一系列的数据就可以计算,学生是一个承载与学习的载体,他们需要自主消化、吸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校园环境可以在这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国内,校园的课堂环境,人文素质,任课教师等都是重要的部分,为了更好的宣传,学校内设立了很多板报,板报包含了时事新闻、政治、科普知识等等有益于学生与社会融合、与世界接轨的设施、同时,学校每天进行广播,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到知识,感受身边发生的事件,在人文化境上,在发现有新的主意,新的建议的时候,应果断提出建议,新的血液才能带动新的发展、新的进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校园文化的开展是重中之重,在此之下,对于学生也有着很高的影响。因为校园文化的开展可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当然,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外,并非没有其他业余活动,例如校园中的比赛,活动等等。中国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在建筑、书法、绘画还是文学,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对“境”的营造。把文化素养,文脉继承与环境建筑之中,让知识文化存在于无形与有形之中,达到健康传播的效果。
相对于外国来说,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可以体现教育的实质,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这种精神。这种建设并非是一种表面上的装饰,也不仅仅是景观的设计,而是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髓。国外大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有学术自由,这包含了研究方面的自由,讨论方面的自由等。这一点,我国在大学建设上必须向西方国家认真学习,因为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代表,国外所做的学术自由也是一种新的表率。
2.3历史性的对比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西方国家的大学建立的相对中国要早,因此也沉积了更多的底蕴和文化,西方的学校一直以自由开放为主,以人为本,倡导的是自主学习,自由学习钻研。就我国与外国相比,可以轻松看出,西方国家的办学理念都是崇尚自由开放,而我国,仍拥有许多条条框框。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从大学创办以来就一直遵循的。
我国可以从国外大学的经验上借鉴一下,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创办理念,礼乐相成,西学中用,多元共生是我国高校建筑文化的起源。虽然我国没有西方国家那么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快速的发展,我国在大学的建造上秉承着虚心好学,吸取西方教育的优势,发扬自身的特色,不断进步。在我国,从各地所建立的大学来看,风格迥异,不尽相同,对每类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同,大学的校园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均在关注人的不同需求,建筑与一所大学来讲是剖析出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以及人们的愿望。面对社会对知识的创造,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大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如今的大学在建筑上要深刻包含我国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悠久的知识韵味。
结语:
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具备良好的高等教育平台,而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学校更应该具备优良的设施,完美的建筑。对于国内外大学来说,中点都是要加强以人文本,重视大学物质文化的创新,国外大学在校园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等物质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成功的提高了学校的形象,为学生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对外,也会有一个美好的声望。校园建筑是外在的标志,也是一种影响,同时更是一种创新理念。国外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吸取前人的经验,开拓出新的领域,新的精神。借鉴于这些经验,我国的大学建设也可以不断进步,进而,我国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学校建筑也应多多包涵文学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冀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
[2]王露.我国高校建筑文化传承初探[J].新建筑,2003
篇3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资源环境开发与城乡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部湾将会形成以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城市群,这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西 75 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占4%。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未来针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调整时期,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正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城乡建设中,小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有新屋无新村、用地失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地、各部门缺乏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无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提出了市场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具备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能力、遥感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土、城乡、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4]。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 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必然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前瞻性以及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学校培养目标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人多定位为交通、土地、城建、规划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规划工作;从专业去向看,主要定位在市政工程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有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在交通领域更有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囊括了以上多个专业领域,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问卷结果显示有14%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说明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不清晰,学生的专业目标比较模糊。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部分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和模糊性,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实践课程设置也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适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创新体系。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杂乱,实践性教学与实验课应该加强。
三、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具体定位,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基于此,作为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更多的依托了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有别于区内其他高校(师范类的广西师范学院、理工类的桂林理工大学),突出管理的特点,致力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区内其他高校多授予理学)。学校进步结合师资及学科发展布局特色,将本专业发展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任务,结合该学科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形成了规划、施工、营销的有效协同创新。
(二)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因为该专业的根基在地理科学,它本身就是由地理科学演变而来的,只有发挥地理科学综合分析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要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体系,这是财经类院校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之一。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者,要体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管理学是财经类院校的强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是体现该专业在财经类院校的突出特色,也是学生未来发挥作用的长项,要结合方法目标开设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特别是要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管理方面的课程,强化专业的实用型原则。广西财经学院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开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并吸收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开设有项目管理学、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今后从事规划项目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对城乡规划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区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高校较少,人才需求压力大,而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北部湾实际需求,从而凸显本校办学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国高校之窗:http:///collegemanage/contentzhuanye26417.shtml
作者简介:
王德光,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陈玉海(1973-),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李汉超(1978-),男,吉林长春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刘蓓蓓(1985-),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57-02
校园环境在学校育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优雅宜人的高校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身心愉悦地进行科学文化研究,传播文化、学习知识,是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如何使校园环境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寓教育于环境之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是现代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对于校区总体规划,各高校基本能够立足于本校实际,对本校未来发展作出科学定位,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的规模,但存在重主要建筑物建设,轻校园环境建设的问题。对于整体的建筑风格更是力求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多方案比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加以确定。只要对本校未来发展定位比较切实可行,总体规划都能够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而校园环境设计大多是在校园主要建筑物完工之后再进行的二次深化设计,这样往往不能和学校主要建筑物有机结合,不能和选址范围内自然地貌、自然景观资源有效结合,单纯为设计而设计,使选址范围内原有水文、植被、山地不能有效利用,甚至遭到破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校园环境失去自然,感觉生硬。
2.规划执行存在随意性。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是经过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的,不可随意更改。如要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而对于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原校园环境设计实施起来可能费用较高,学校负担重,导致把原设计的乔灌木树种更改,变成本地常见的廉价树种;草坪维护费用较高,以至于大面积缩水,改为硬化铺装地面。其次是观念上的原因,认为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形式,是发改委校区对立项的要求,不必按此执行,为了省去花费不菲的费用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或者不按二次深化设计实施,束之高阁、置之不理,甚至迎合领导喜好,随意更改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失去原设计的环境寓意、环境定位,打破整体布局,达不到原环境设计效果。
3.环境管护欠缺严肃性。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一般会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协议严格执行,在质保期内,亭廊、雕塑、硬化铺装、绿化、亮化能够保持完好。质保期后移交学校管理,由于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完善或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出现草坪过密而枯黄,出现行踏小路,花卉被摘的现象;出现乔灌木缺乏修剪,树形不美观,死树不能及时更换现象;出现路灯庭院灯不亮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忽视人的需求,实用性不强;二是校园维护管理人员数量少且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不能与校园环境的需求匹配;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而且力度不够;四是校园内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够,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不强,随意破坏现象突出。
二、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校园环境设计总体规划,依据财力分阶段实施。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高校校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满足师生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需要。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应美化校园,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特色,应区别于一般城市景观,应在满足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基本要求下,达到改善情绪、陶冶情操、环境育人的效果。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依据学校财力,分阶段有计划实施。立足高校自身财力,若不能一次实施全部环境设计内容,应分阶段有步骤实施,切勿贪大喜功,或者降低原设计标准。合理制定实施阶段,有步骤分年度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投资计划,据此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做好校园环境建设。
2.坚持以绿色人文为核心,使生态性与地域性相结合,造就互动开放的高校校园环境。高校校园环境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平和和宽厚,通过点、线、面结合,可以把建筑物与校园环境更好地融入和协调统一。“点”就是校园建筑物入口、广场、绿地处的花池、花坛、重点景观树。扩大一步说,每一幢建筑物、运动场、水体、厅廊都可以称之为点。“线”为行道树,绿篱;“面”即大面积绿地或乔灌木。只有点、线、面相结合,处理好建筑物、道路、广场、人造景点和保留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注意乔灌木搭配,落叶树与常青树比例,引进树种与原有树种协调,使之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景观,保证校园内一年四季有绿色,三季有花香的生态景观。校园环境生态性指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区选址内的地形地物,结合原有山体、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进行。地域性则指因地制宜,力图实现自然景观与人为造景有机结合,彼此协调,蕴涵高校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条件具备时高校可以采用楼宇管理而不是校门管理,直接将校园景观融入城市。高校校园绿化成为开放式的绿化,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既有助于高校所在城市绿化美化,方便周边市民的工作、休闲,又有利于高校环境的展现,提高高校地位,把高校校园打造成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高校育人环境。
3.坚持以实用至上的原则推动建管创新,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是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保护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图,环境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首先,做好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维护校园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集思广益,多方面征求师生的意见;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时候,公开透明,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实施过程监督;在进行校园环境管理工作中,群策群力,鼓励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真对待。其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高校广大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觉悟。对于教职工,划分环境保护责任区,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具体落实到高校各系、部及职能部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校园环境加以保护。对于大学生,则建立校园环境保护性质的社团,在学校维护校园环境的职能部门领导下活动,宣传保护校园环境的意义,并且作为具体实施校园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者;同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校园环境维护清洁工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再次,规范引导,制定严格的校园管理规定,建立奖惩制度。宣传校园管理制度及奖罚规定,在醒目的地方设置各种宣传警示牌。劝导与警示结合,规范引导大家的行为,同时以奖惩为辅助手段,逐步培养人的自觉性,达到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校园环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质层面的硬环境,第二层是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软环境对硬环境有促进作用,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类似。高校的育人环境不仅需要过硬的硬环境,还需要适宜的软环境,而软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软环境,硬环境再好,也可能破坏殆尽。而软环境决定于广大师生的素质高低,它是校园环境充满活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容.建设优美校园改善育人环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篇5
校园环境艺术化的内容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哲学、精神的集中表现。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学校美育大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的应用美术与设计不是简单的限于表层面的设计,它应该是有内涵的一次立体的思想创造,它应该是梳理学校文化、学校形象设计、学校环境设计等多元智能的挖掘和组成。
1应用美术与设计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的应用美术与设计是现代学校教育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工作,也是直接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教育活动。在培养有关学校形象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辛勤劳动观念以及提高熟悉校园生活、美化校园的能力和体现美术教育实践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校园的应用美术与设计是作为特定的教育用语来界定的,它服务于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构建与完善,得以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教育效率。因此,学校应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不仅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还要做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以美育人”。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成功办校的实践经验使人们日益发现:从大教育观念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学校形象设计的成败,是搞好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关键;而创造一个美好的校园形象,有赖于通过校园的应用美术与设计的方式和手段,以切实增强校园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振奋校园内的进取精神,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2校园环境艺术化的设计与构思
校园环境艺术化的总体设计构思应该是面向学生的健康成长,突出学校形象的教育性、审美性和功能性,力求按照美的艺术规律和形式法则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设计,注意掌握和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原则,调和与对比的原则,对称与均衡的原则,比例与尺度的原则等。校园环境艺术化的设计构思还要尽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综合和兼顾学校的教学需求、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全体师生对于学校形象的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
3校园环境艺术化的分类与特点
由于校园的应用美术与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社会上有关美术设计的新知识、新技术还在不断被引入校园,致使校园的应用美术与设计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目前,可以将校园环境艺术化大致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校园视觉传达系统的设计和校园产品的设计。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装饰和室内环境的设计、校园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等。校园视觉传达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校徽和会徽的象征设计、校训和会标的文字设计、校园活动的海报设计等。校园产品的设计主要是指教学设备的设计和校服的设计等。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中心工作实际上是围绕着学校的形象设计这一总体目标而开展的,因此,决定了校园应用美术与设计的艺术特点是:具有思想文化的教育性、直观形象的审美性和人文环境的功能性。例如,设计者通过校园艺术节会场的布置,同时展示会徽、校徽、海报以及学生的美术作品等,生动活泼地在校园内为学生创造了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发展个性的集体活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美育教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以及暗示性和渗透性的艺术效果。
4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广告的宣传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非常方便快捷,学校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好的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主题明确,画面简洁,即使不通过文字也能够传达出所需要表达的内容。见图1。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以至学校的精神文化,都是通过视觉传达系统呈现的。尤其是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系统,将具体可见的外观形象与其内涵特征的抽象理念汇成一体,成为视觉主体。在校园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所有内容中,校园中的标志、标准字和标准色是整个视觉识别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和基本要素。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校园的视觉识别系统几乎就是这所学校全部信息的载体。视觉识别系统的混乱和不清晰势必会给人们带来信息混乱、文化含量不足的印象,而视觉形象系统缺乏了美感,同样也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立足。缺少了视觉识别系统,校园环境艺术化的建设就不复存在。因此说,学校校园中的标志、标准字和标准色三大基本的视觉要素,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也是主导和统理视觉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纽带,是视觉形象和谐统一的必要保证。见图2。
5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的空间环境设计
校园环境艺术化的设计宗旨清晰地表明,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实质上是一门空间与场地的规划艺术,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一个彼此交往、相互影响的中介,是为学校美育教育活动提供一个符合美学原则的空间结构。校园空间环境中所说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是指围绕着人的空间以及直接和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获取资源的场所。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策划、组织、设计和制作,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工程。校园的空间环境是由一幢幢具有各种教学功能以及其它辅助功能的建筑群所组成的,而建筑物间所形成的空隙则构成了一个个的空间环境,校园的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既应有运动空间,又要有停滞空间,还可能是2种空间浑然一体。运动空间的路线设计的方向性要明确,距离要便捷。停滞空间的设计要方便人们的休息和散步等活动。建筑与外部的环境应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的空间,在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还要善于把握植物这个因素,设计巧妙的生态自然环境能够舒缓紧张的学习生活。空间环境的设计,有时候会与展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物体的摆设、室内的展板、空间的布置,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主动感受知识的场所。学校是高度文化以及环境质量的结合体,学习空间有的时候也能够决定学习的行为,空间的规模与设施的规模为布置及学习活动产生了布局与动线,同时也与人体工程学发生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见图3~图5。在校园环境艺术化的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一门十分精深的技艺,对于色彩设计的效果,有赖于敏锐的感受,更有赖于色彩知识的理解。在校园环境色彩的设计中,要注意色彩的联想与象征的作用,根据校园所拟定的标准色或建筑物的不同性质来使用不同的色彩。校园环境中的照明设计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照明设计。在校园环境艺术化的设计中,各类教室、办公室、阅览室等空间环境的灯光照明设计,首先要有利于师生的视觉卫生,其次才是渲染气氛,创造艺术氛围,见图6。
篇6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篇7
关键词:校园标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1-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下降,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师资和办学能力作为学生择校时的衡量标准之一,校园环境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一些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环境是一张重要的名片,但是普遍存在着校园文化无法贯穿校园内外,环境标识和校园景观在内容上无法融合,难以形成明确统一的校园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反而妨碍了学校特色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研究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功能
(一)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性
校园标识是静态的风景,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教育形态,它逐渐成为独特的标识导向文化。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表现能够以校园导向系统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可视化,以导向系统为载体和校园景观达成统一,将精神文化贯穿校园内外,突出学校整体形象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还能增强师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及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标识设计的环境性
环境标识作为环境的附属要素,不能孤立存在,应以烘托环境气氛,彰显环境个性为前提与环境相互依存。校园环境不能与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等同,它有其特殊性,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高尚的校园人文氛围。每个学校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因此标识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体现现代化,生态化的校园特点,以及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依据
1、易于识别。校园标识的突出特点就是显示出自身面貌,易于识别,不能与其他标识雷同或相似,因此要特征鲜明,令人一眼辨出,过目不忘。校园环境标识除了应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之外,还应具有简洁、连续、风格统一的特征。
2、功能明确。设计定位以校园文化理念为表达要求,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发展。师生受到这种良好文化的感染,必然会增强主动性,形成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循环。
3、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设计标识之前应深入校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校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以及交通流线情况,做到标识设计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
四、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包括学校办学理念、道德观、学校精神等。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等。校园文化可以渗透到校园的各个地方,小到一个路边标牌,大到校园规划。
校园是培养和教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要求景观本身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地形、绿化等。能影响高校校园品质,学校的社会形象、荣誉和教育质量都与校园景观环境紧密联系。正因为有深远的影响力,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在有意识地培育本校的文化生活。
五、校园导向系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延续特色实证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景观设计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落雁路,有着十年之久的办学历史。
篇8
关键词:校园;学校;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绿色环境
2012年,笔者的家乡,一个晋北小城,在进行国家卫生城市改造与建设的同时,母校也进行了一番校园的建设与整修。经过细致、合理、科学的研究论证和严格审批,全面统筹制定出校园绿化方案,然后实施。记得大约一年的时间,经过如火如荼的一系列整修、维善、重建,母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今天犹如花园般的省级示范高中。走进母校的校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将军的塑像。雕塑坐落在一块大理石上,神态庄严刚毅。二十米左右是学校的办公大楼,大楼前面,分别种植着两排槐树,四周百花竞相开放,草坪绿草茵茵……徜徉其间,使人心旷神怡,学校命名其为将军广场。绕过办公楼向北走,两个醒目的亭子东西耸立着,师生们课间可以在这里休息,交流。四周种植着粉色的樱花,人间四月天,满树樱花竞相开放,灿烂妖娆。四周大面积草坪,红绿相间,美不胜收,学校美其名为双亭广场。绕过中间的高三教学大楼,来到学校最大最新的梧桐广场。顾名思义,广场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在梧桐广场最北边的正中,高高地飘扬着五星红旗。每逢周一,全校师生要在此举行升国旗仪式。走过梧桐广场,进入大操场,这是一个崭新的塑胶操场,占地大约五十亩,是同学们尽情挥洒青春活力的地方。通过绿化的校园,笔直的校道从校门延伸至生活区,两旁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花带、绿化带交错有序,整齐规范。长廊、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环境建设是经济基础,文化建设是上层建筑。母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有“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服务,“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其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1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大脑发育,语言进化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在优美的环境中,人们越发能产生运动的渴望与冲动。这种冲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各种运动更加有效直接,产生更好的健身效果。人在绿色环境中能使皮肤温度降低,脉搏跳动次数减少,呼吸均匀,血流减缓。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工作很疲劳时看看窗外的绿荫会顿感赏心悦目。而且绿化茂密地带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对学生在血压、心脏、神经等方面的慢性疾病都有间接治疗作用。
2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与学生求知欲的影响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的同时,促使师生积极进取,努力探求。母校在校园总体规划上,特别注重建筑布局和美化布局的相互映衬,使其达到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其成为熏陶、教育、塑造学生的辅助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在生活中得以提升,让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知识水平同步优化,真正成为思想上与时俱进,精神上丰富多彩,知识上超凡脱俗的名副其实的当代学生。
3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道德、心灵的影响
当你步入母校的大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座庄严肃穆,威严挺立的将军雕塑,时刻警醒母校的莘莘学子要勤奋好学、力求上进,报效祖国;草坪上那个低头看书的女生,认真钻研,忘我投入,洋溢着对学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情怀;那飞奔向前的金马腾空而起,象征着学业路上要有英勇拼搏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不锈钢制作的宇宙飞船在宇宙中探索飞行的雕塑,象征科学事业的伟大,告诉学生崇尚科学、现在要扎实打好文化基础,将来去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古色古香的六角亭,色彩搭配和谐,造型精巧,给人一种独具韵味的古典美,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感染。雕塑、假山、花池,草坪造型别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山琼阁,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几十米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多彩,告诉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友善待人。“学校发展史”与“远景规划”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将军纪念堂”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激发热爱祖国的激情。“五星红旗”让学生们了解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了解祖国光荣历史,激发热爱祖国的激情。“校史长廊”与“校友长廊”一样,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长廊内文化氛围浓厚,一幅幅照片告诉母校学生学校的发展史,学校建设的艰辛,它的风雨历程以及辉煌历史。
4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影响
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化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教育和启迪。臵身于校园中,每个人会感受到物质载体文化迸发出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而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儿彰显了它最为准确的寓意。
5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校园绿化、美化,创建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是提升办学品位,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校园人文韵味的植物造景不仅为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使师生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疏松心理。同时,校园的绿化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学,不断扩大了我校教学规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钟灵毓秀。母校校园,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绿化美化校园物质环境,优化文明校园人文环境,为学生营造美丽、高雅、和谐的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绿化、美化,创建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作为提升办学品位,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首当其冲,必不可少的,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作者:郭琛依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邬琦姝.谈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发展[J].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篇9
时间:20*/10/25
地点:校园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0
- 上一篇: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
- 下一篇:如何理解社会化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