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心理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零基础心理学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今中国,日语培训教育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其中最为庞大的学员队伍来自于非专业性的日语培训。[1]这些接受日语培训教育的人员当中有不少是有着明确的、实用性的目的的,但是他们往往是在忙于工作和家事的同时学习日语。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的城市,缺乏学习时间的人群占了接受日语培训教育的学生总数的不小的比例。
因此,日语培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日语学习,提高日语培训的课堂教学效果,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若干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提高日语培训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提高课堂记忆效率
想要提高课堂日语学习效率,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关于“记忆”知识的了解。人类的记忆过程可简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阶段。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要求将习得的语言知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性记忆转移。这种转移的实现需要信息对大脑在时间上反复多次的刺激,例如在词汇教学中,将音、形、义、用综合呈现,促进记忆痕迹形成,然后对5至6个词汇进行五分钟的瞬时复述强化训练。为了促使学生牢记讲授内容,还应当帮助或者启发他们赋予日语语言符号以意义,达到将日语语言符号与学生本身已具备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推测、判断、证明或修正的目的。同时,成人学习者特别要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体自我经验的整合。
[2]日语课堂学习中,词汇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特别是学生本身所掌握的词汇量大小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理解的效率。根据词汇习得的认知心理表征模式,新词语在转化为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短时记忆中储存一段时间。要想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就得采取有效的认知策略。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考虑按照日语单词的构词规律安排讲授顺序,在与汉语词汇构成有着很大关联性的日语而言,具有良好的操作意义。在日语培训课堂教学中,学员会耗费不少时间关注培训教师制作的板书,这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一个经典的实验心理语言学例子——Stroop任务得出的结论是:语言生成的过程中意义启动先于语音的启动,来自视觉信息的意义会干扰实际单词的意义,语言生成的准确度和速度均随之降低[3]。
在此,可以说板书就是一种最普及的视觉教学信息传递媒介,制作科学的板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然而,由于培训机构硬件条件的限制性因素,目前大多民办成人日语培训机构仍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4],这种缺乏新颖形式的授课条件对培训讲师制作板书的能力又提出了要求。比如,为促进学生快速消化课堂中出现的词汇,词汇板书的量和形式非常重要。由于近似词汇越多反应速度越快,制作板书时要尽量选择字词熟悉性较高的表述方式,降低板书这一学习形式中可能会出现的给学生造成的陌生感,处理好板书这一书面语言理解与学生的视觉感应之间的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还可以帮助他们复习已习得的知识。
二、增强课堂学习兴趣与信心
接受日语培训的学生大多是基础日语的学习者,有些甚至是零基础学习者。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他们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表示已经听懂,但进行课堂练习时却又表现消极甚至一无所知。教师要重视这种状况并准确认识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一些日语初学者或因为基础差产生课堂学习兴趣低下,导致其课堂学习接受过程缓慢有其深刻的心理动因。心理学已经证实,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能使用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而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自动的和非自动的。
自动过程是耗费资源较小的过程,通常是无意识、高效和快速的,理解听到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这样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构建一个句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一个非自动化过程,更慢、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需要服从策略效应。[5]学习语言必然要经过一个将非自动转化成自动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往往只具备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关注的能力。因此,广泛使用的学习小组的对话练习并不是最佳方案,而是应该使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诱导其反复练习或解答基础问题的方式为主。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创造鼓励的契机,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引起自我满足和愉悦感,以启动人脑中的奖赏系统,引发兴趣使其成为“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MI)[5]。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为轻松有效地学习。
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以不同的评价方法,并考虑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法,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扬长补短。教师通过尊重学员的独特的认知风格,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会增强其学习信心,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促进课堂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
学生是否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消化吸收培训讲师的讲授内容是另一个与课堂教学效率相关的要点。讲师有时候会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总是在试图构建他们听到的全部语言的表征。事实上,人类语言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因各种影响而出现信息量的消耗难以避免。一般接收者只能接收发出者所发出的全部信息量的一部分,此后这些信息要能被储存至大脑又会出现信息的消耗。
[7]培训讲师必须意识到这一客观现象的存在。学生们最初是在依据自己对“掌握多少日语才够”之标准的理解进行听讲活动,没能全部加工讲师发出的语言信息的状况即会时有发生。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其最初所理解的“足够”并非足够的时候,他们才会返回去更加充分地重新分析那些讲授内容。这样的过程无疑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过,心理学家斯韦茨等人(2008)发现阅读的模式确实因所问问题类型的变化而改变。
[8]那么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从一开始讲师就能调整好需注意问题的思考角度,学生的反馈便会随之而变得与漫无目的的听讲不同了。既然更明确的问题之提出能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讲与阅读,讲师可以在讲课开始时给学生制定好任务,让学生对需留意的重点形成一定的印象。培训讲师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特定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捕捉课堂中出现的指称对象,避免课堂学习效果的降低。
四、关注培训教师与学生认知范围的差异
培训讲师通常是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其认知模式和构成人员较为复杂的培训机构学生和知识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技术等方方面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而在培训的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沟通中,培训教师的教学表达方式对教学效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训讲师应当研究并知晓这种差别,准确地认识与理解不同学员的情况。例如,研究表明,在词汇教学中,和之前提到过的词相比,当听到一个新词的时候,无论是明确的提及还是暗指,听者都很难仅仅依据语境来判断。
由于接受日语培训教育的学生当中有赴日研修的务工人员、在华日企的企业员工和日语爱好者,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日语使用环境。如果在日语教学中要导入与日本文化有关的内容,培训讲师就要结合他们最频繁接触到的语言环境,不断监督所谈对象对于学生的可用性和已知性,改进新的或不熟悉的词的可理解性,促成听者和说者之间的相互匹配,并使学生最终了解师生谈话中的指称对象。专业日语学习者与业余日语学习者共有的一个特征是,他们皆为掌握了第一语言相关知识的外语学习者。对于培训讲师来说最明智的做法是顺应学生的认知方式,促使他们将这门非第一语言的学习与已知的知识进行联系与分析,从而更加自然地掌握日语。
五、结论
综上所述,日语培训的课堂教学与全日制日语专业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反映在学习动机、目的要求和知识基础等方面,还表现在认知风格、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信心、教师与学员的认知等方面。培训教师及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两者的不同,运用心理语言学原理与技术,准确掌握学生的状况,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培训教学的实用性,进而产生更具积极意义的社会效益。当然,由于培训教育这项事业的高度成熟绝非一日之功,目前日语培训教育事业中有待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篇2
关键词:专业英语;“双师型”教师
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据高教司的一份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高职院校仅432所,在校人数54万,经过短短八年的时间,到2005年我国高职院校已发展到1091所,在校人数660万。
进入21世纪,我国越来越多的行业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平频繁,很多企业在日常业务对外交往中需要处理诸多对外交往事宜,例如酒店、旅游、物流等。这就要求学校能更直接地培养出此类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本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分析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1.当前推行高职高专行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国际化形势要求我们积极推进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而实际上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发展缓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1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
专业英语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不同,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英语专业素养,还要求其对专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然而,目前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基本都是英语专业的老师,他们虽然有良好的英语素养,但对所授专业的专业知识却不甚了解;而专业老师虽然对专业知识了如指掌,但英语知识水平却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目前,既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素养,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十分匮乏。
1.2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参加高考,通过国家统招就读的学生,尽管他们整体英语水平不高,但程度较为整齐,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另一类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被称为“三校生”),这部分学生仅仅在初中阶段系统地学过英语,而进入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后,各学校开设英语课的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校甚至不再开设英语课,有些学生因此中断了英语学习;还有一类是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学生,他们大多都是不能进入理想高中继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欠缺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后两类学生甚至还没有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学生入学时的最低要求(一般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认知英语单词1000个)。
1.3英语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传统教学常常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仍然十分陈旧落后,大部分学校仍选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试卷成绩占70%的评分细则,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仍然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无法服务于学生将来就业将要遇到的职业领域问题。
2.对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院校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所以,应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2.1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
高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广博的综合知识和丰富扎实的文化素养,还需要掌握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专业英语的必然趋势,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理论功底,更要掌握熟练的相关理论和专业技能,即具有“英语+专业”的双师素质人才。
针对当前绝大部份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这一状况,授课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尽可能侧重学习和了解1-2个专业的相关知识,参与相关专业实训实习的整个过程,学院也要提供合适的机会让老师参加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力争做既有英语知识,又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受到学生欢迎。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大部分授课老师因为对专业知识不熟悉,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课文和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造成我们的许多学生都只能是“哑巴英语”。为了克服这一点,授课教师应根据本校各专业的人才培训方案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旅游专业英语、酒店专业英语、航空服务专业英语等应侧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创造对话的情景,结合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而像物流专业英语,可侧重物流相关单证,如大副提单,装箱单等的掌握与熟练运用。
2.3让学生对自己有自信心
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都差,甚至有学生处于“零基础”的状态,特别是在听力方面,由于我国目前高考不考听力,造成大部分的高中学校对这个重要的环节采取忽视状态;虽有部分学生了解英语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较差,出现畏难情绪,尤其英语学习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学生普遍没有耐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造成努力几天没有成效而又放弃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要做的就是树立他们的信心,解除“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对于大胆回答问题的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当众开口,可以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课文、编写对话的形式慢慢的融入日常教学,告诉大家经过努力,人人都能明显感到进步,最终熟练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2.4考评方式的改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平时(30%)+期末(70%)的考核方式,我们应摒弃这种重语言知识,轻应用技能,以识记书本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为考评标准的做法,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降低期末考试在学生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较,增加平时的测试,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从而真正具备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Z].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 [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黄萍: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篇3
关键词:赴韩汉语志愿者教师;合作教学;语言与文化传播
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经过国家汉办严格的选拔和北京语言大学一个多月专业的培训,得到了海外实习的机会。今年年初(2016年),作为汉语志愿者教师来到了韩国,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生涯。2015年,汉语志愿者教师团体获得了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集体奖。“汉语志愿者教师”这几个字代表着光荣和责任,代表着无私奉献。我希望自己能撑得起它的光环,担当起它的责任。
中国有句古语:“远亲不如近邻“。韩国与中国隔海相望,是名副其实的近邻。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密切。我们知道,韩国是个时尚而美丽的国度,也是个注重礼仪和情谊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礼貌而和谐。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对于我个人来说,经历了从大学到研究生阶段5年专业理论知识的洗礼,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了,感到既兴奋又焦虑。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到达了韩国釜山。
尽管是第一次出国,而且只身一人在海外生活,但两个月以来,我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刚下飞机,就受到了韩国老师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亲切而温暖,为我们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也让我悬着的心渐渐落地。走出机场,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干净的街道,时尚的大楼,来往的车辆,勤劳而忙碌着的韩国人民,我被这个国家的形象和热情而打动。此后,我们集体参加了在釜山外国语大学为期一周的培训,包括汉语教学、基础韩语、跨文化交际、课堂管理等,这些让我受益匪浅。韩国驻华使馆参赞及釜山外国语大学校长为志愿者教师致欢迎辞,并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及殷切期望。期间韩国的管理老师还为我们安排了观赏海云台,试穿韩服等体验韩国文化的活动。韩籍李红玉老师作为班主任,对赴韩志愿者教师的关怀和帮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釜山外国语大学是韩国的重点大学,环境也十分美丽。总之,美好的序幕在釜山渐渐拉开,留给我完美的初印象。
在韩国,这一项目名称是CPIK(Chinese program in Korea)。韩国的汉语教学模式跟其他国家如泰国、蒙古、菲律宾等国相比有其独特的模式---合作教学。即课堂上韩国汉语教师与中国志愿者教师合作完成教学,各自发挥优势。他们称志愿者教师为“原语民老师”,而韩籍汉语教师被称作“搭档老师”。韩籍汉语教师一般都是高学历人员。我的一位搭档老师毕业于韩国著名的高丽大学,另一位老师毕业于中国天津的南开大学,学历都是硕士研究生。她们的汉语水平很高,教学经验也较丰富。同时,韩国志愿者教师百分之九十是国内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外语类、教育类专业的研究生,一小部分是往年去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志愿者教师个个满怀激情和热血,给韩国汉语教育事业增添活力。在韩国,一般每个志愿者被分到两所学校教授汉语,一所主要负责的学校被称作主校,另一所被称作副校。当然也有个别志愿者教师被分到一所学校,也有个别被分到三所。我任教的学校是在首尔特别市的两所高中。
一周之后,和分在首尔的其他小伙伴一起,乘坐干净、舒适的大巴车从釜山到达了首尔。然后各自被自己学校的老师接走。来接我的是我的主校搭档老师李慧珍和两位行政管理人员,接到我之后的当天领我去了住处,见了校长与校监老师。由于第二天是韩国的法定节日,于是休息调整一天之后,也就是在3月2号那天我开始了在韩国的第一节课。面对学生们好奇而期待的神情,面对陌生的环境,加上我韩语水平有限,第一节课真的很紧张。不过慢慢地,对一切都越来越熟悉之后,与搭档老师的配合越来越默契,课堂氛围也更轻松。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学习语言就是需要减少学生的情感过滤,尽量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尤其是在韩国高中生普遍升学压力大、课业繁重的情况下,作为选修课的汉语课,趣味性更加重要。另外,跟搭档老师的友好相处非常重要。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都要相互体谅、相互帮助,遇到分歧时及时沟通,良好的沟通是解决跨文化问题的前提和开端。
虽然是实习但我始终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于汉语志愿者教师来说,首先要有汉语学科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有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各个阶段不同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能力。我的学生大多是零基础,两个月以来,汉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前两周,几位学生跟我打招呼说:“大家好!”,还有同学说“谢谢”。慢慢地,这种现象越来越少。现在,校园里总能听到学生大声说:“老师好”。有时候几个女生说完“老师好”然后一起哈哈大笑,跟中国老师说汉语的成就感带给她们快乐。有些学生还能用汉语说一些简单句子了,比如“老师,你吃**吗?”,“老师,我喜欢汉语”等等。在课堂上,我和搭档老师经常展示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比如介绍秦始皇、介绍中国京剧文化、书法文化等等。学校还开设了汉语社团,每月举行一次跟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现在正计划下次社团课上讲解中国结的制作,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而更深刻理解中国文化。
CPIK项目已经展开4年了,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不足:比如教材单一、没有配套练习册、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法依然是语法翻译法,而交际法及任务型教学法还未真正得到重视、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不足、志愿者老师和搭档老师合作不够和谐……这些方面还有很多要探讨的。这一年,希望能和搭档老师愉快合作,找到更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汉语水平。一年之后,鼓励学生参加HSK(汉语水平考试)。
这一年,也将是我青春岁月里意义重大而美好的一段记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CS2014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5-01
一、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差
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的差距。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需要大的资金投入,许多农村学校因此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甚至从未摸过计算机。因此,学校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家庭对接受信息技术是否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基本无法购置计算机,这使得他们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学前不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课后也无法对课堂所学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这是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学习行为习惯差
流动人口子女也非常爱学习、追求上进,但往往学习水平偏低,这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这也是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提高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习指导,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生一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做事习惯等,他将受益无穷,而课堂的管理也会变得容易。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行为习惯差,但是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改正并养成新的良好行为习惯,个人总结了几点经验:
首先抓好第一次。任何事第一次总是令人难忘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从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始,每学期第一节课就提出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上、下课排队要守秩序,进入电脑室要穿鞋套,课前填写使用登记表,上课时遵守上机守则,课后关闭计算机,整理桌面书本,椅子要摆好……
其次,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常抓不懈。比如每次排队都要强调排队秩序,课前提醒填写上机登记表,课后要求关闭计算机并整理好桌面再离开电脑室等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习惯。
最后,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学生一样上下楼梯靠右走,一样穿鞋套入电脑室,随时保持讲台整洁,认真准备每节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都是巨大的,有着无穷无尽的引力,引导着学生去模仿。
(二)小组合作学习
我国古代《学记》有言:“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已经蕴含有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思想,《指导纲要》中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 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基础差甚至是零基础,教师面对流动性强的这些学生无法做到每次都从头开始补课,也无法一一对他们进行指导,唯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从三年级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对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搭配分组,将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尽量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能力水平相当,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计算机操作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每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促使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帮助,并要求小组成员间的帮助“只动口不动手”,计算机操作好的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小组成员的帮助,及时的解决每个小问题,信息技术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长期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会提升小组成员间的集体感、社会责任感,当有新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这个小组的时候,原来的组员会自发的去帮助他,让新生快速地融入到集体中,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分层教学
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要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分层。
也就是依据教学纲要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纬度。例如三年级《鱼儿悠悠》的学习可以分层三个学习目标。合格层次要求学生能掌握曲线工具的操作方法;良好层次要求学生能在合格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优秀层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教师要根据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合格层次要求学生能画出一条鱼;良好层次要求学生能绘制三种不一样的鱼;优秀层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绘制出美丽的海底世界。
其次,要对课堂操作练习进行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信息技术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所以操作练习在课堂中非常重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条件差,课后很少机会进行操作练习,操作能力自然会比城市的学生弱。如果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要求,则很可能会打击这些操作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操作练习中我很注重分层练习。
比如在三年级打字练习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操作目标:
合格:打字姿势正确,英文输入速度(30个/分钟);
良好:打字姿势正确,能实现盲打,英文速度(30个/分钟);
优秀:打字姿势正确,能实现盲打,英文速度(50个/分钟)。
再次,要对学习评价进行分层。
正确的评价、反馈是激励学生有效手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必然也应分层,而对各个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合格层次的学生应该用表扬性评价,发掘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良好层次的学生应该用激励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层次的学生应该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
总之,教好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是老师的天职,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我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映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6):37―39.
[2]龙丽嫦.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白云信息技术教育网.
[3]李春菊.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外语教学;问题;对策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人都发现世界不再像以往一样遥远,而似乎就在自己身边、在自己眼前,英语多是将自身和世界有效连接的重要语言载体,若不能很好的应用英语这一语言,似乎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英语如此重要,学习英语自然是人生进步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处于不断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学生群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其主要职责是职业技术教育,英语的教学问题尤为重要。英语是一种语言,第二语言教学是以母语为载体,在民族地区这种高职高专的语言教学近年来成效都不尽如人意,本文以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为论题,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1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高职高专外语教学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且纪律性得不到维持,导致教师逐渐失去教学的兴趣,热情度下降,不愿意在教学上下工夫,无法提供更好的课堂环境,然后学生更加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出现的情况就是学生的英语能力达不到学校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达不到社会的需求。那么,研究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改善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外语教育问题的关键。
1.1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学生存在少数民族多、语言混杂不统一、学生的英语基本素质不高、学习能力差等突出问题。
1)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本素质不高大多数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学习精神延续了以前的不良好的习惯,从心底排斥英语的学习,不能对英语中的听力、口语、书写等方面的内容有良好的掌握,而学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恶劣的学习态度导致了自身英语水平低下,在进入高职高专之后因之前较差的功底无法对英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愈发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学生们在进入高职高专学院之后,周围的人的英语水平大多和自己相差不多,大家都觉得之前没有抓住机会进行良好的英语教育,现在学来不及,不学也无所谓,没有正确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2)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学生水平相差较大对高职高专学院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同一班级里的学生进行统一英语考试,成绩相差很多,差距大的令人瞠目结舌:部分学生只有初中英语水平,且没有较强较完善的英语沟通能力,而有一部分学生居然是零基础英语参加的高考,之前从未进行过有关英语的教育,分数多是通过其他项目加上来的额外分。这样的情况,加大了学校对学生安排英语教育的难度:英语学习进度难以推进,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困难。
3)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正确学习观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而大多数高职高专的学生都没有学习计划,不会自己安排口语的训练,基本上也没有听力的训练,更不要说一些要就较高的书写和写作训练,所有的英语学习都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和规划,甚至有一部分连教师的指导都不听,何谈自己的计划。这种学习观念是不正确的,无法有效地学习英语。
1.2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教师教授时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教师团队不完善、师资力量普遍落后、教学质量难提高等突出问题。
1)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没有充足的教师资源虽然在党与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从事于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多,但还是难以填补民族地区教师缺乏这一巨大的“沟壑”,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制约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的主要难题。很多非本地教师虽从事于当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事业,但难以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和民俗习惯、语言不通等不利于教学的良好展开的现象还是屡屡出现,导致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教师资源本来就不充足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上不去,英语教学的担子越来越重。
2)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往往出现“不对口”现象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非常强,其中常常涉及了非常多的专业名词,而这些专业名词往往在基础英语教学内容所涵盖单词范围之外。基础英语教学所教学的文章也多是社会类文章,很少有专业性文章,即使有,由于各个专业类目繁杂,那些文章也很难和各个专业的内容相匹配。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多的词组诸如实体法、程序法、申请劳动部门仲裁,完全行为能力等词组在统一的英语教材中很难学习到,专业核心词汇都不能用英语表达,英语教学的难度又提升不少。
3)面对整体质量较低的学生群体,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质量难以全面提高前文说到进入高职高专学院的学生英语基本素质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等问题,这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又一大绊脚石,也是主体所在,毕竟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群体,这一群体不仅仅是质量不高,而且水平层次不一,教育的进行难有针对性,不能全面照顾到每一个人,教师只能带领极少一部分的学生前进,其他学生因各种情况而不能跟上节奏,最终掉队。这样,教育的质量就不能全面地提高。
1.3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院整体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院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中,最为多见的就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原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师应当将一单元的内容分成八个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十分紧凑,而学生的英语基本素质又较低,课堂提问无人回答,课堂安排的一些情景模拟也无人参加,教师在得不到回应而又必须将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不得已才用“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其实事实上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量不到十分之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循环往复,教学状况山河日下。还有一些其他模式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我国英语的考核多采用过级制,而高职高专学院的英语过级率普遍不高,基本在30%左右,为了应付这样的考试制度,学生不得不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口语才是应用在实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缺失对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影响重大。
2改善高职高专学院外语教学情况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构建并完善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外语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英语基本知识学扎实,并培养学生将基本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是应用英语的前提,应用英语是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通过培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将英语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技能,不被社会的大潮流淘汰,是教学的基本目的与方向。
1)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设备上,党和政府应当予以大力扶持,完善高等学府应有的教学设备,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受到硬件设施上的制约。党和政府在教学经费上给予适当提高,监管经费去向,改善学院教学条件,增加多媒体教师、电子阅览室、听力训练室等。根据调查显示,在民族地区,很多高职高专学院的教学设备都不完善:作为英语教学中重要角色的多媒体投影仪,学院配备不够,或年久失修,不能正常应用于教学中,能够应用于教学中的几台也远远不够整个学院的使用量;作为训练学生英语听力的听力室内的设备也是捉襟见肘,学生在上听力课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不能每个人都独自拥有一台设备,往往是多人共享,个别民族地区甚至没有这样的听力设施,英语听力训练多依靠教师用录音机放磁带全班同学一起听,无法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训练,听力水平一直上不去。
2)培训,建立完善师资队伍基于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力量,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学生。在民族地区的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需要有一种教书育人的神圣感,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自我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能够将教育工作有效进行。地方教育部门应当举办一些实质性的短期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一些短假期进行培训,整体提高教师质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做准备。教师也应当积极地参与一些非组织性的培训活动,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辜负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期望,努力做好教育工作。
3)因材施教,合理分层教学前文提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院的学生水平差距较大,无法进行学,存在着许多一部分学生“吃撑了”“消化不了”,另一部分学生“没吃饱”“空着肚子”的情况。这样矛盾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师教学进度,还关系着整体的教学质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合理实施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不再将学生按照原来的班级进行外语教学,而是通过测验、考核等手段将学生的英语水平划分为不同阶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消化好”,拥有与自己英语水平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例如将学生在入学时候划分为甲乙两个层次,甲层次主要集中一些英语基础相对较好、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的学生,重点培养该层次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参加国家级的考试取得英语相关证书,例如英语四级、英语六级等;乙层次则主要汇集一些英语入学成绩较差、基础不好、无较强的自控能力的学生,对该层次学生进行技能教育,着重掌握英语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强调技能训练,能够将一些基本英语语言自如的应用。这类分层次教育并非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综合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有所用英语是种语言,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英语最为重要的就是有一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里使用英语、练习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讲英语转化为自己的一项技能,教学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学与实践应当相辅相成,通过教学和实践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将学习到知识转化到生活中,巩固并发展,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联系知识与生活的关键。
3总结:
中国的教育事业要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的推进一定要做到位。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看表面效果,而应当落实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步,确实提高学生的普遍英语水平与素质,拉近民族地区和世界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赵红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时代教育,2015(5).
[2]袁莹,杨紫云,高职高专英语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
[3]斯婉青,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26).
[4]倪凌.从心理学视角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 上一篇: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
- 下一篇: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
精品范文
10零基础配音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