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系统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古代人类的社会实践经验,自人类有生产活动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在同自然系统打交道;在人类知道系统科学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辨证的系统思维了;我国古代的农事、医药、天文、工程等方面的成就,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朴素系统科学思想的自发应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结构体系中的系统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总结概括已有科学技术分支并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和创立的。他从三个层次概括了建立系统科学的重要意义,一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指导;二是为工程技术直接提供理论基础;三是在技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为认识、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基本理论。系统科学的学科结构包括一门基础科学,即系统学;三门技术科学,即控制论、运筹学和信息论;以及一门工程技术,即系统工程。总体而言,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从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到研究人类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科学,只要具有系统的特点,均可作为研究对象。
2中医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的契合点
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总体,其共性特点可以概括为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而中医学理论具有强调整体观念、遵循阴阳五行规律、重视脏腑经络联系等特点;因此,体现我国古代医疗实践经验和规律的中医学完全具备系统的特点,可以成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就理论实质而言,两者亦十分相似。
首先,就系统的整体性而言,是指系统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构成,各部分有机配合,共同实现人的形体完整和功能正常。并且,人体还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构成一个系统,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其次,系统的关联性,是指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和其环境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这种系统的关联性决定了系统整体性的存在。不难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不是独立的,比如脾与肝虽功能各异,但相互影响,情志不遂,肝气郁滞乘脾,形成肝郁脾虚证,就是很好的例证。人体中的气、血、津液等物质可以将各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联系、促进和滋生,共同决定人体的整体功能水平。
再次,系统具有动态性和有序性的特征。动态性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观察系统,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不存在绝对的静态;而有序性则是系统关联性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层次,以及动态性在时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演化方向,使得系统具有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有序性质。总结起来,即是系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运动越是有序,其组织化程度也就越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和病理演变过程都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性和有序性的特征。比如,中医理论中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人体的动态特性。而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人体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则是人体有序性的真实反映。
最后,系统的预决性表现为系统的有序性能够使其自动导向它的终极状态,这一特性在生命和生物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生理学中的正反馈概念,就是对人体系统这一特点的真实反映。不仅如此,人体的预决性在中医学理论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比如"久病入络"的理论,就描述了人体久病必然导致病邪逐步由外向里,由浅入深,最终导致络脉损坏、脏腑衰竭的病理变化规律。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到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六、七情致病理论,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这些都无不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和人体与环境、社会的整体观,也就是系统的观点。因此,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开展中医学的结构化和规律性研究是可能的。前面提到,医案是中医名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传承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理论的重要载体;因此,医案的系统研究就是应用系统科学开展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透过极其复杂的医案信息表达,把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总体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医案中各要素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能够确定宏观的医案结构,并且细致地描述医案中各信息的发生规律;因此,系统科学思想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3展望
篇2
[关键词]:系统 系统论 法理学 系统法学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维纳奠基性地提出控制论以来,由贝塔朗菲正式提出,并经普里戈金、哈肯、艾根1等人加以发展的系统论思想成为深刻影响人类思维的二十世纪的一项重要文明成果,已日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法学研究同样也受到了系统论思潮的浸染,一些学者为将系统论应用于法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即就系统论思想在法理学中的运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系统论在法学中的应用现状我国法学界对系统论的运用是与系统论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同步的。虽然钱学森在五十年代就著有《工程控制论》一书,但直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的系统论思想才在我国传播开来并受到重视,与外国相比,我国对系统论的运用起步较晚。在1979年举行的一次系统工程会议上,由钱学森首次提出了“法治系统工程”的概念,此后,吴世宦、常远等一批学者就法治系统工程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吴世宦的《论法治系统工程》(1986年)和《法治系统工程学》(1988年)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专著和论文相继发表。1985年和1988年,先后召开了两届全国性的法制(治)系统工程学术讨论会,推动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法学界出现了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具体部门法学的倾向,如何秉松的《犯罪构成系统论》(1995年)、熊继宁的《差异、变化与耦合》(1999年)和龙宗智的《相对合理主义》(1999年)等专著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于刑法学、行政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所取得的成果。8《现代法学》杂志自1999年第5期开始开辟了“法治系统工程”专栏,也刊发了一系列在部门法学中应用系统论方法的研究文章。
二、 系统论视角下的法律观
将系统论运用于法学研究的思路有二:一是将它运用于法的基本理论研究,从系统论的视点出发来观照法的基本范畴,提出一套系统论视角下的法的分析框架;二是着眼于其技术应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运用系统方法,如法治系统工程、应用法学中的系统研究等。前者是运用系统思想建立一种法哲学,而后者则是用系统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二者同等重要。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系统论是有别于经济的、社会的或语义的分析方法的一种全新的分析范式, 而每种分析范式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分析范畴、语言和逻辑规则,因此准确定义系统论中法学的基本范畴,确立一种系统论的法律观,也就是上述第一种研究方向就成为全部系统论法学的基石。德国法学的系统理论所做的正是这种努力。但我国二十年来的系统法学研究则几乎全部集中于后者,在笔者所见相关研究成果中,真正运用系统论于法理学研究的极少。在未确立起系统论范式下的法学基本范畴和分析框架的情况下,直接运用系统论于具体操作层面,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造成在研究的出发点即在基本理论范畴上仍不得不沿用非系统论的模式,从而限制和影响了系统论原理的运用,这是当前我国系统法学研究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因此,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引进系统论,希望以一种新的思想范式丰富法的理论,促进法学发展,就必须建立系统科学视角下的法律观,即要建立系统论的法理学。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从其最基本的范畴出发的,“法”这一基本范畴是一切法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建立系统论的法理学首先必须对什么是“法”做出回答。
一般说来,基本范畴的确定是一门学科得以建立并发展的基础,但就法学而言,自其产生以来,对“法”这一法学最基本的概念却从未取得过一致的意见,正义说、理性说、神意说、主权者命令说、社会控制工具说以及阶级意志说等等不一而足。这似乎是法学的尴尬,但从另一方面看,恰恰也正是由于对法律的这些种种不同的解说,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法学流派,促进了法学的繁荣与发展。“法”这一范畴成了法学理论的全息图景,是一切法学理论的立足点。那么以系统论的分析范式,如何解说“法”这一范畴呢?警察、军队以及道德、意识形态和政策等也是维持社会有序性的系统组成部分,有的也是社会系统的序参量之一,法律与它们有何区别呢?
首先,法律是一种以符号为载体构筑的信息空间,这与警察、军队等一切有形的社会控制力量相区别。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人所特有的、能将人和别的动物截然分开的独特行为就是在思想和语言中创造符号宇宙的能力。除了直接满足生物需要外,人不是生活在事物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14法律由原则、规范、术语等符号所组成,它们所传达的是控制环境的信息,“我们用来控制我们环境的命令都是我们给予环境的信息”,“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15个体处理接受到的信息,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反馈行动,这就是系统论上所说的“通讯”。法律与道德、意识形态以及政策等为每个人都构筑了一个信息空间,作为个体的人,社会传达给他的信息成为决定其行为目标函数的重要参数。在一个理想化的平等社会里,每个人的信息空间应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地位、知识水平甚至居住区域的不同等等原因都使作为个体的系统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个人信息空间,这就造成了不平等。“所谓有效的生活就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生活”,16为了实现形式正义,我们就要力争为每个人构筑相同的信息空间,普法正是这样的努力之一;为了实现实质正义,就要因个人的信息空间不同,社会也应对个体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法国民法典》规定以离巴黎的远近不同来确定法律实施的日期,也正是其体现之一。
其次,由于信息本身特点产生的影响,法律与道德、意识形态、政策等等也区别开来。
信息的构建具有目的性。不同的信息所产生的反馈是不同的,由此而建立的社会形态也是不同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社会结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个体自觉水平上自发形成的结构,另一种是在群体自觉水平上自觉建立的结构,前者产生于社会的自在控制,后者则产生于社会的自为控制。17当然,由于人类社会在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目的性和自我内在的规律性同时存在,因而这种“自在”与“自为”更多地是一种程度上的划分。道德虽然也有社会中心系统的引导因素在内,但主要由社群自发形成,因而主要是反映社会自在控制的、自发产生的信息,而法律具有强烈的社会中心系统的引导作用于其中,明确反映了国家的意志,体现了社会的自为控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信息的传输具有衰减性。一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介质造成的损耗都不可避免地会衰减。所谓信息的衰减就是指信息由确定变得不确定,直至解体。确定程度越高的信息的衰减容量越大,而越是不确定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越容易因衰减而解体,即“社会的记忆性损失”,从而影响序参量作用的发挥,造成熵的累积。因此,就有必要增加信息的明确性,将之固定化、规范化,形成条文,建立制度。“制度是一场和熵进行的战斗,一场和遗忘及其造成的组织损失进行的战斗。通过审慎的代码编纂和抽象行动,他们构建和储存已经或正被看作具有保持秩序性质的知识。”18但由于信息经编码而形成制度,需要成本,因而并非所有的社会控制信息都需要制度化,只有那些反映社会自为控制程度较高、目的性较强并且关乎系统基本结构的信息才有必要加以明确。法律正是这样制度化的社会控制信息。越是较多反映社会中心系统意志,并且关系社会基础结构的法律,如公法,信息明确性程度越高,强行性规范越多,而相反,私法则较多的是任意性规范,明确性程度较低。
信息的反馈具有非线性。“人并不是由S—R(即刺激—反应,引者注)弧构成的,在他们的输入与输出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19人不同于机械,他(她)自身是个主动性的系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个具有适应性的自组织系统,有自身的目的和发展要求,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要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做出反馈。由于在加工、处理信息过程中,会掺入个人系统自身的因素和其他外界因素的作用,因而这种反馈是非线性的,反馈结果可能并不是信息发出者所期望的。为此就要建立信息反馈的纠偏机制,形成有效的反馈回路,如同恒温器的控制机件一样。法律通过法庭、监狱等有形力量建立起一套纠偏机制,与道德、意识形态、政策等等相比,法律的纠偏机制无疑是最为稳定而且高效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看,法律是维护社会有序化的一个重要序参量,是反映社会中心系统意志、制度化的并有有效纠偏机制的由符号所建立的信息空间。
作为社会系统的序参量,法律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卢曼、托伊布纳所做的研究正着眼于此。通过把法律视为一个系统,可将很多系统理论应用其中。运用系统发展的相变、分叉、涨落等理论,同样可以来考察法律的变革问题,但这已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了,本文只不过是试图初步勾勒出系统论视角下法律观的简单图景而已。
三、 用系统论研究法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拉兹洛将其著作《系统哲学引论》的副标题定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贝塔朗菲也有类似提法。系统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但我们也应看到,系统论的发展时间毕竟还不长,诚如贝塔朗菲自己所言:“新范例的早期形式大都很粗糙,能解决的问题不多,对个别问题的解远远不够完善。这时候会出现许多学说互相竞争,每种学说适用的问题和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都有限。”21因此,在将系统论应用于法学研究,特别是法理学研究时至少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将系统论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社会学结合起来。系统论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思维分析框架,在应用到具体学科时,还必须与具体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地分析。在进行系统论的法学研究时,法学知识的运用自不待言,但尤应有意识地结合社会学来进行考察。无论是早期维纳的关于法律的观点,还是卢曼的法律与社会理论,法律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都是理论基础之一,法是在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中显现出其本质的,因此,系统论的法律观离不开社会学的考察。只有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社会学,当然同时也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富有意义的成果。
第二、应将系统论的分析模型与其他的分析模型结合起来。学术研究总是以分析已有的事实来进行,但把握历史的目的还是为了预测和设计未来。古往今来,所有的学术理论无非都是通过对已往事实的考察,根据观察者所总结的规律建立一种分析模型,用以把握未来。贝塔朗菲在谈及理论模型中的概念模型时称“用简化因而比较好懂的形式的概念模型来表示现实的某些方面,对任何理论研究都是基本的”,但“模型的优点与危险是众所周知的。优点是这是一种创造理论的方法,亦即模型可以从前提进行推断,解释和预测,往往得到预料不到的结果。危险是过于简化;为了使它在概念上可以控制,把现实简化成了概念骨架——剩下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在这样做的时候切掉了解剖学的重要部分。现象愈多样化与复杂,过分简化的危险愈大。”22不仅是概念模型,任何理论模型都有此危险,用系统论建立的分析模型也不例外。因此,哲理分析、经济分析、社会学分析、语义分析和系统分析等理论模型应各自充分发挥作用,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而不应由谁来取代谁。通过各种模型综合的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考察,才可能在法学研究中描绘出与现实世界更加一致的关于法律的图景。
第三,将运用系统论与发展系统论结合起来。这是推进系统法学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系统论模式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考察,是自然界规律的反映,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如果一味照搬自然界的系统规律去套用社会,难免失之偏颇。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在分析社会时就不能运用系统论,用系统的范畴去分析社会仍是富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问题在于我们在用系统范畴分析具体社会问题时,也应着眼于发现社会系统本身的系统模式和系统学规律,使系统理论更加科学化,从而建立更加合理、适用范围更广的理论模型,以推动系统法学以及整个法学的发展。
1 我国以前有学者将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与系统论并列,提出“老三论”、“新三论”观点,这是不确切的,实际上,上述种种理论均是系统论思想的分支,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的系统论思潮。参见[美]E·拉兹洛著《系统哲学讲演集》,闵家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美]N·维纳著《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3页。
3 同前注,第87页。
4 参见季卫东、齐海滨《系统论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兼论法学方法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5 [日]中山龙一《二十世纪法理学的范式转换》,周永胜译,载《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
6 引自北京大学法学院张骐副教授在《法理学》课程上的授课内容。
7 G.Teubner,"The king's Many Bodies:The Self-deconstruction of Law"s Hierarchy",in D.Patterson and A.Someck(eds.),The Indeterminancy of Social Integration:Legal Thought in Post-Modernity,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Forthcoming.转引自[日]中山龙一《二十世纪法理学的范式转换》,周永胜译,载《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9 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10 [德] H·哈肯著:《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6页。12 [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著:《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3 同注10,第7—8页。
14 [奥]冯·贝塔朗菲、[美]A·拉威奥莱特著:《人的系统论》,张志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15 同注2,第9页。
16 同前注。
17 杨桂华:《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和自为控制》,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8 [英]马克斯·H·布瓦索著:《信息空间——组织、机构和文化中的学习框架》,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19 [美]欧文·拉兹洛著:《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钱兆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00页。21 [奥]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即贝塔朗菲,引者注)著:《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页。
篇3
作者简介:李玺,女,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网格计算等。
摘 要:学习理论是教育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为教学人员提供了各种教学策略及促进学习的技巧。本文探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四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并针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这些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从而架起基础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以便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益。
关键词:学习理论;教学;操作系统
1 研究背景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计算机知识结构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而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具体技术往往难于理解、实践环节不易操作。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学习现象和学习本质,从而创立了各种学习理论[1-2]。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等问题,成为教育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际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汲取各种学习理论的合理观点,并灵活地加以运用,通过实施各种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益。
2 学习理论
基于对学习实质的不同认识,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3-4],这恰好成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及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外界刺激与个体接收刺激后的行为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强调这种联系的强化和维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研究,注意其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以及环境的作用,但完全抛弃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的内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并认为学习的目的性、过去的经验、背景知识和智力水平等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自我为中心,主动获取并建构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自我的发展[5]。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指理解记忆的学习,还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合适于自己的学习情境。人本主义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创设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学生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安排的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从自我的倾向性中产生学习倾向,培养学生自发、自觉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学习。
3 课程现状
操作系统原理在计算机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教学受到了各个学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视,很多人就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模式及平台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6-7]。但总体来讲,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抽象且难于理解。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涉及的所有概念、原理、方法、技术和算法等,内容庞杂,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原理注重的是操作系统通用原理的介绍和分析,学生感觉到与实际所使用的Windows、UNIX、Linux等系统存在一定的距离,无法直接将理论与实际系统联系起来,使得原本就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2) 先导课程不到位。
计算机专业各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触类旁通,相互联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操作系统原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先导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语言等,这些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对本课程的理解有直接影响。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些先修课程,有些甚至没有学习过这些课程,都会增加教师教学中的难度。
3) 课程实践与实际应用脱节。
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往往对学生降低要求,忽视实验环节。实验内容往往就是操作系统原理和实现方法的模拟或验证,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缺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及项目设计,就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 教学方式呆板、单一。
在目前的教学培养计划下,该课程学时的压缩,使得教师必须加大每个课时的信息量,以保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并满足考研学生的需求。课堂授课主要以讲授为主,呈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大量信息的单向传授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难以激发其主动能动性积极思考。
4 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学习理论为教师提供了各种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习的技巧。虽然各种学习理论是在不同时期和阶段提出的,但它们之间并非是一种包含和递进的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学习现象进行的探索。Snelbecker指出,人们在解决实际学习问题时,不是受制于某一种理论,而是努力思考心理学家在研究学习时已经得出的各种基本结论,从中选出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最有价值的原理与概念。那么,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提出相适应的教学措施与方法。
4.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篇4
学习共同体教学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接触教育实际、了解教育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师范生开展教学与教育活动的重要过程,以保证他们将来能够顺利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实习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实习(狭义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锻炼学生适应课堂教学、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教学实习的组织一般都是沿袭“课前学生备课-课前预讲-课前教师指导-观摩教学-实习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课后指导与反馈”的模式。这一模式在教学实习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了新课程中,中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学实习也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值得关注的是“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提出,不仅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对教学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察,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学习者之间有共享的探究主题和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促进性的学习关系,相互间具有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学习者能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其他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习者之间形成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在讨论中提出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者形成学术性的对话关系。学校教育中学习共同体是多样的,一所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班级中的每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氛围,创造一种相互促进的环境。在教学实习中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构建教学实习模式,使得教学实习参与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共同讨论、交流、分享教学过程与结果,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充分锻炼和发展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是提高教学实习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环节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实习的组织应该把在一个学校参加实习的学生、参与的教师(尤其是实习学校的学科教学老师)按学科组成“学习共同体”或者叫“实习共同体”。教学实习中要发挥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察的作用,把传统的教学实习组织形式即“课前学生备课-课前预讲-课前老师指导-教学观摩-实习学生组织课堂教学-老师课后指导与反馈”予以改进,做如下的变革:
1.课前备课由原来的学生单独完成改为“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实习学生要在准备教案与课件之前共同讨论中学新课程方案,这在以往教学实习中重视不够。要让实习学生相互交流新课程方案所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方案对于课程目标的说明与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说明,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说明,对教学方法的说明等。尤其是新课程方案中对于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的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参与到新课程方案的讨论中去,必要时请指导教师对于新课程方案进行一定的解析。然后“学习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来参与到每一节教学内容的准备中来,寻找教学材料、制作教学教具,制作教学课件,讨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讨论交流如何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讨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以上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处理好了,其它的环节就容易组织。这一环节也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最具特色的一点,类似于集体备课,但所有不同。因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这一环节强调所有实习学生的集体活动,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智慧,共同完成备课任务。这种方式形成的教案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教案和一个课件,所有实习的学生如果讲相同的内容,可以使用同一教案和课件。但每位实习学生也可以基于同一教案和课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一定调整,形成个别化特色的教案和课件。另外,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中的这一环节也可以是每一位同学自己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但必须与其他同学交流,要互相分享和借鉴一些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共享一些教学材料。尤其是在多媒体辅助设施的教学中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所有实习学生就同一课件进行反复的交流讨论和修改,使得课件更直观、清楚和更具通达性。这一环节也可以要求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给予帮助,提供一些优秀的教案和课件供实习学生参考。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课件共享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课前备课提供了便利。
要提高教学实习的效果,提高实习学生课前备课质量与水平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任何事情,没有充分的准备都做不好,教学工作更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实习来讲,这一点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要上好课,也必须把课备好,教学上的不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备课不充分。在教学实习中,如果以上述“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要求组织学生备课,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备课质量,保证教学的成功。
2.课前预讲由原来一个学生面向实习小组学生就某一内容进行预讲,改变为由“学习共同体”所有学生逐一面向“学习共同体”成员来组织这一节教学内容,必要时学科教学教师予以教学示范。然后讨论分析每个学生讲解的优点与不足,包括实习学校的学科指导教师在内的实习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要为怎样上好这一节课建言献策,并结合每个实习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风格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有效并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这一环节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难点。因为这一点的落实需要时间、场地条件的保证,需要实习学生高度投入,需要克服实习学生的惰性。另外,必要时需要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这一点也不容易落实,但一旦克服了这一困难,将会对教学实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实习的水平。为保证这一点落实到位,需要形成一个评价体系和课前预讲制度。同一学科实习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必须开展课前预讲,每一次预讲都要形成记录,记录的内容作为实习考核的依据,实习学生如果不坚持课前预讲,其实习成绩不能评优。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强制性的做法,要把这一环节组织好,调动实习学生的预讲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一环节的实施是困难的,但也是可行的。如果把实习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学生参与进来,他们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作用,分享到课前预讲的快乐,认识到这对于真实课堂教学的意义,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这一环节最主要的是课前预讲活动的启动,一旦启动就能够顺利地组织下去,坚持下去。
这一环节也要求实习学生开展大量的实际课堂教学观摩,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观摩以学科内观摩为主,也可以跨学科进行,一个学科的实习学生可以观摩另一学科教师的教学组织。当然教学观摩环节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但在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3.学习共同体成员组织实际的课堂教学。在以上充分准备与备课、课前预讲的基础上,实习学生开始到真实的课堂中组织教学,展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与学生进行互动。这一环节与以往的教学实习没有太大的区别,但需要实习学生能够把教案和课件中渗透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组织模式贯彻下去,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尤其重要的是要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也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展开学习内容,考虑课内练习与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同时这一环节需要“学习共同体”中没有授课任务的成员分组参与到课堂听课中,观摩授课同学的讲课,以便进一步讨论。
4.“学习共同体”成员进一步交流讨论
在以往的教学实习中,每一位实习学生讲完某一节课后,指导老师可能会提供一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注意改进教学的组织。实习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反思来查找问题,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改进。每一位实习学生讲完每一节课之后,参与听课的“学习共同体”成员要对这一节课的组织过程、效果进行讨论,哪些内容组织得好,哪些内容组织得不足,包括对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实习学生的教态表现、实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肯定长处,查找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学习共同体”成员要把每一节课的教学视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看作某一位实习学生的教学活动。“学习共同体”成员要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全体成员应注意发挥哪些长处,避免哪些问题等。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环节的前两个环节也可以前移,前移到教学实习开始之前,如在平常的微格教学环节就进行一定的组织练习。也可以在实习之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一门训练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第一、二环节,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正式的教学实习之前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训练。在训练阶段的教学内容就以学生将要进行教学实习的中学课程教材内容为准,备课与预讲的内容都是中学课程教学内容。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实施与完善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是结合已有的教学实习组织模式,结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观点与新课程的理念,对于教学实习组织方式的一种改革与实验,在实际教学实习中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不会对实习学校带来其它方面的影响,容易操作,容易实施。这一教学实习模式的实施和完善可以依据以下流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是一个全新教学实习的尝试,在教学实习过程中首先要对实习学生与参与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实习模式的组织形式、组织环节与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在实习学校进行落实,之后进行这种教学实习模式效果的分析总结,然后对于这一模式进行一定的修改。这就完成了一个轮次的教学实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第二个轮次的教学实习、第三个轮次的教学实习,进一步完善这种教学实习的模式,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实习模式,以便推广实施。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特点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组织,是基于一种新理论的教学实习组织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对于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基于新的课程理念的一种教学实习组织的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具有一般“学习共同体”所要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习学生的高度投入、实习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等。
1.实习学生的高度投入。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先要求实习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或“实习共同体”中,为这个“实习共同体”着想。“实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要有积极性,寻找中学课程教材,积累相应的教学资料。力争搞清楚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研究中学课程方案,研究中学课程教材。
2.实习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也要求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尤其是实习学校任课教师的参与。实习学校的学科教学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深度参与,成为“实习共同体”的成员,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指导作用,是提高教学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结合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特点,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取得参与实习的学生与教师的广泛认同。要使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取得成效,先要使得参与实习的学生与教师认识这种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特点与要求,认识到这种教学实习模式的意义与优势。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也要强化实习学生对于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2.要调动实习学校的教师参加到实习共同体中。如何能够调动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到“实习共同体”中并付出大量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措施和激励手段,并在制度上能够予以保证。如使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指导实习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在他们中间也要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他们的实习指导工作质量也计入他们的实际工作业绩等。也可以采用实习学校的任课教师连续2次被评为优秀者,在其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可以聘为教育硕士导师等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论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78-02
Theoretical Learn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Bai Xue, Liu Xiyu
Abstract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more and more valued and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Firstly, we discus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it, following with the main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On this basis,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etical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014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是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小的突破,也遇到前进的障碍,高校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直接导致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上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指挥教师的思想,指导教学的实践,对学校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2 信管专业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即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教育部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进行整合,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该专业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出现各具特色的专业设计,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2]。
2 信管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 信管专业特色定位的选择
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发展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经济与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商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等多个信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在授课时进行相应倾斜。
2.2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通识课和专业特色课。信管专业不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简单相加,在专业通识课的设计上应考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优秀的管理者应是信息专家,而不需要是计算机专家,专业特色课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应与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专业课程,增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2.3 信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应积极推进网络教育,丰富精品课程网站,加强网络资源推荐,多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信管专业的教学应转变单纯课堂教授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增加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畅通交流;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课程的表达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形象语言表达,采取项目规划与设计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水平。
2.4 信管专业师资力量的完善
信管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吸引外部优秀硕博士毕业研究生和兼职教师的同时留住内部人才,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外,教师队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保持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3 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
篇6
1.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连接纽带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学习材料,比如给学生观看相关的财经类新闻影视,播放一些教学材料等,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做好一切服务工作,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理念,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会计信息化系统教学中将学习知识应用社会,将课堂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鼓励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系统教学的认知态度的改善
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能够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有助于教学课程良好氛围的养成。
1.3提高学生努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在课堂上,对于一些较难完成的会计作业,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根本无心上课,更别说会去完成一些较难的课业,但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教学中,学生们会为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强,而努力克服困难,有勇气去挑战,去完成。
2会计专业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必备条件
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个人的素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训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师为辅助策略,进行教学方式和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对会计案例教学的热爱和兴趣。会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必备条件主要有:会计案例教学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系统;教师必须采取多元化、创新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会计案例教学课程中,要以学生自主能动性为主,教师的教学教导为辅;教师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其他方面的素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的共同进步。
3当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推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3.1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注重课程的教学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应试教学,导致很多重要的教学内容都被忽略,因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的推动研究。
3.2过分强调授课形式而忽略授课内容
为了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被接受,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大家比如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分组讨论,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学过程为了使用案例而使用案例,很多学生都有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进行记录就好?”,很多知识都是可以很好的进行归纳整理出来的,不能为了成为案例教学,而只采用案例教学。与此同时老师也应该要正确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能力,切莫顾此失彼,失去了授课的真正意义。
3.3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教学也变得多样,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硬件和软件都得到改善,但是当前的会计教学课堂的硬件也就是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课程项目老师只是做介绍而无法具体实际操作。
3.4会计教师的知识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教师就是会做账,专业知识强就是真正的优秀的教师,但是当前真正的会计教师必须是各方面素养都比较高的,除了专业知识扎实以外,其他的素质也一定要好,这样才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辅导和教学。
4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施案例教学必须采取的高效策略
4.1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我思想和自我表达为中心,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的展现自己的想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备课,对会计教学指导也是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利于其自我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对其个性化发展形成了阻碍和打击,比方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说这道题这样解答,那么学生就不去思考,照着老师说的方法进行解答,根本就不会去主动思考是否有不一样的解题策略,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其自我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个性化发展也展现不出来,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课文知识进行了解和理解,最后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知识讲解,让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当然评价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与错的评价,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对其负面评价进行适当的引导,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断养成,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多元化和立体化教学的目的。
4.2案例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育机制不断改善,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因此必须采取多元化、创新式、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也可以通过比赛教学、游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课堂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课程结束后,积极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课程完成后,学生主动对自己学习的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完善,对于一些易错的题目进行分类整理,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根据自己的想法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对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备选方案,然后找出相应的论据加论述。
4.4制定合理的教学课堂评价体制
教学课堂评价体制的制定,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和课堂选择项目的完成,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课堂评价体制,可以对全面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价,比如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上课是否态度认真进行评价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不单只是一个考试成绩的记录,从而对其不好的行为达到约束和管制的作用。
5结束语
篇7
现在的学校的招生量扩大,学生的数量已经不像原来的三五百人,现在的学生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量远远大于从前,如果不能有效的应用现代技术,那么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就会变得十分的困难。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学管理工作,Excel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中必要的工作软件。
1.1课程表中Excel的应用
Excel可以用来制定课程表,在表格中只需要将所有的课程填在Excel中的一张表上,只要将其设定好页面和分页预览。然后就能够通过Excel中的工具菜单快速的找到你想要的课程信息。直接打开Excel后,同时点击Ctrl加F就能够显示出“查找”,在查找中编辑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即可,例如可以是某班级的某位老师什么时候有课程安排,在这一学期中此老师的课程总量等都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来,而且如果出现错误需要更改课程也非常的方便,只需要查找到内容后按替换,在替换的编辑中输入要替换的课程,就能马上改正。这样课程管理的工作就非常的便利。
1.2花名册管理中的Excel应用
花名册管理在使用Excel后变得更加容易和简单。花名册就是学生的姓名和基本信息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学生入学后需要记录的。不过在学生入学后在教务系统中会有学生的信息,只是这时候它是单个存在于每个学生的信息库里,这时候需要将学生的信息导出后,转化成Excel的格式。只是这样显示的学生信息顺序不是有规律的排列,查询起来不是很方便。
1.3作业批改
Excel也可以应用于老师的作业批改工作,老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的分值、是否有缺交情况等都能做好记录。如果在批改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出错的题,也能够用编辑批注的方式进行批注说明,然后在课堂上着重的讲解,这样长期下来就能够积累一些错题,便于以后的考试复习。做批注的方式是:操作的时候只需要在Excel表格中,选择需要批注的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就会出现编辑选项,选择插入批注的就可以,然后在批注栏中填入所需填写的批注内容即可。批注后的单元格在右上角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标记,如果需要看的时候,鼠标直接移到该单元格就能够看到。
2、考务管理中Excel的应用
学校的考试会根据教学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考试,一种是统一考试,还有一种是授课老师自行组织的考试。例如职业学校的考试是分为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专业课要进行统一考试,试卷的成绩会根据试卷的成绩一一录入,还有就是动手测试就是老师自行考试记录分数,然后老师将成绩制成Excel表格中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直接应用到考务系统中,这样就避免了中间的人工统计可能出现的错误。再者,在考试的组织过程中,监考老师的监考地点,监考时间都要制成表格,清晰地将其显示出来,这样可以很快的统计出监考老师的监考次数,而且能够避免同一监考老师在同一时间内被安排在不同的考场中。
3、财务管理中Excel的应用
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模块。这项工作的数据量繁杂而且数目巨大。在做这项工作时Excel表格是一个非常好的助手,我们可以建立好表格中的内容,例如收费数目、欠费数目、总收费数目、总欠费数目等都直接列入其中,只要将所有的数目按照实际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录入,就能够通过求和或者是函数等将其计算或者是统计出来。
4、档案管理中的Excel的应用
现在的学校都会对学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工作,最初的人工管理收集后,还要用Excel将学生的档案建立成档案库。例如图书馆借书就会用到学生的个人信息,这时候如果不用Excel建立起来的学生档案库,就得一个一个的翻找纸制档案,用Excel只需要查找就能够快速的查到学生的信息,并且还能够在里面填写以后的相关信息,这样能够便于查到学生的档案信息和修改学生的档案信息内容。在寻找学生的信息时,就只需要在查找中编辑学生的学号就能够查到学生的借书情况。
5、Excel和word的结合应用
在我们的日常办公中,最为常用的就是Excel和word。Excel主要用于数据统计或者是计算类,word主要是文字型录入的。在Excel中也能够进行纯文字录入不统计型,但是就没有word的快速。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发现:每年的教学管理工作处理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除了数据有些变化外其他的变化不大,偶尔有点格式的变动都不大。在很多的时候我们能够将Excel和word这两者结合使用,操作十分的方便,而且还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置各种各样的格式,打印的效果很好,而且效率又非常高。
6、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学校;管理系统;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包括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设施设备等四个要素,每个要素都会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学校是总系统,它由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办公室等子系统组成。各个系统都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产生影响。这里,学生的个人成长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衣食住行、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教育,学生意识形态动向的把握。
教务处子系统包括教师服务处(原教研处)、教学服务处(原教务处)。
1.教师服务处,以前叫教研处,它的功能主要是对教师的教案备课编写使用的督查和帮助、教师的课程安排、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包括教师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使用、教师教学方式的学习和使用、教师的培训。2.教学服务处主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培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学生考试成绩及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教学的结合。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的最重要的部分。
政教处子系统:作用和功能
通过班主任来管理学生的衣食住行的行为规范、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及意识形态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
总务处子系统:由班级教学楼里的财产购置、安全维护、教学设备仪器购置、维护、食堂、教学用品、水电管理等构成。
工会子系统:功能和作用
对教师的个人生活情况进行了解;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使教师有归属感。
办公室子系统:下分接待室和传达室
接待室的功能和作用:接待上级部门的检查、接待外来学校的学习;传达室的功能和作用: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并对各类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三大盲区(着力点在教师、学生、教材这课堂三方面):
1.只是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各种课改就是为更高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进行的,忽视了对学生衣食住行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世的教育及思想动态的把握和教育(有才而无德)。对如何发挥政教处的功能进行研究,是今后整个教育界应该重点研究的方面之一,个人建议编制学生手册。
2.对教师的关注只是注重教师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而忽略了教师的生活对教师心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实际情况并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在于教师缺乏积极性去改变、提高教学教研。所以再好的培训教师不去主动接受,有也等于无!个人觉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占70%,学生的作用20%,其他方面占10%。所以加强工会作用及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才是根本!
篇9
【关键词】统计质量管理
如何体现血站质量管理水平?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统计。统计工作存在于采供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反映的不只是事件的表象,而是反映一般不为人们所感知的、深层的,并且已经存在的或已经形成结果的事件。统计能够切切实实反映工作实际,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帮助管理者准确分析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对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潜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影响采供血生产过程及血液质量的事件产生。
**年12月,我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的统计分析成为改进体系,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统计管理体系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由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建立的统计管理体系一整套数据进行反映。因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采供血工作各环节、各质量控制点,作为统计工作观测点,并确定各观测点准确的参照值作为标准测量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视、测量。
1.1组织体系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主管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由站长领导,质量主管直接负责的统计工作队伍,由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人负责,各采供血关键点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监控。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选择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人员重合,一般由科室管理者兼任,以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采供血工作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指标只能反映某项工作的一个基本面,要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说明该工作及其影响该因素的数量表现,另一方面还要能够说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包括人员、设备、材料、任务和信息五个方面,其中任务包含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和环境要求等。评价工作时,根据不同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评价。
1.3数据来源
1.3.1采供血信息数据参比数据来源于对采供血过程所设定不同观测点,主要由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提供,包括采供血、成分制备、检验等过程的血液信息、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材料信息,以及受血者信息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因特定统计工作需要而针对特殊点进行的统计数据。
1.3.2其他相关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人、机、料、法、环,以及信息六个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建立在这六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围绕采供血工作的质量管理数据链条。
1.4观测点分布关键控制点都应作为统计工作的观测点,并建立统计观测值,分为站级观测点和科级观测点,并由测量值说明一个单位时间内该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或操作是否发生了偏离。除了常规的站级观测点,作为非站级观测点的某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也应该纳入站级观测点。
1.5标准测量值的确定计算单位时间内同一监测点的某一统计要素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标准测量值,并围绕测量值确定上下限,根据实际测量值对于所测量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反馈,指导工作继续保持或改进提高。
二、统计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加强血液工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每个血站面临的新课题。
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指标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等。因此,统计分析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统计人员要做好日常统计工作,并对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
2.1综合分析定期对全站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并建立统计分析信息台账。通过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反映各项指标、各观测点,乃至相关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改进。
2.2目标测量按照目标所规定的期限测量工作和血液质量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若干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采供血过程是否遵循质量管理规定?统计人员按照目标管理进程,定期测量,督促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2.3专题分析针对统计工作中发现偏离标准测量值的异常现象,统计人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通报,并提交数据分析报告。2009年脂肪血报废分析: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为0.78。较去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0.63,增长了0.15。受饮食习惯和季节影响,分别在春节后和夏季呈现两个脂肪血报废高峰。2008年和2009年春节分别在2月7日和1月26日,由于人们油腻性饮食较普遍,节后采血脂肪血报废率明显增加。夏季,人们习惯于夜晚饮酒纳凉、消夏解暑,摄入脂肪较多,影响血液质量。2009年2月份和6月份,对于由数据分析产生的脂肪血报废率增高的结果,我站及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较2008年降低了3月和7月、8月脂肪血报废率(见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统计)。由脂肪血报废数据统计分析,提示脂肪血报废高峰的月份或季节,采血前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传工作,引导献血者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有高脂饮食后不要献血,以保护珍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三、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3.1职业道德素质统计人员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数据真实的反映出采供血工作的实际,是通过数据信息对采供血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统计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敢于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力求数据的真实可靠。
3.2统计专业技能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
3.3综合业务能力采供血质量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提供相关质量活动的统计数据,还要从数据分析中归纳出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采供血质量活动进行监测、控制和预测。因此,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要熟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具有熟练的统计分析技能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讨论和反馈
4.1组织和实施血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
4.2讨论和反馈只有统计人员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没有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办法,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被棚架或搁浅,会对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讨论各监测点数据分析结果,理解数据对采供血工作表达的实际意义,使各科室工作得到真实的反馈,从而指导相关工作得到保持或改进。这是统计工作的延伸,也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
篇10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异同
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同属于古典管理理论,Mullins2007年声称古典管理理论开启了一个采用更为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时代,而且其中的管理原理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因此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都在管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管理科学理论是泰勒在他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主要包括四个原则:(1)开发一个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工作进行测评,以取代旧的经验方法;(2)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3)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保证一切工作都按照科学原则去办;(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应该是相等的。一般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是同一个时代的理论产物。
一、相同的产生时代背景
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和时代背景是相同的,分别是在1911年和1916年提出。Robbins和Coulter在2007年论述了虽然工业革命促使了机械工业的发展,工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批量生产的企业也不得不面对很多问题,包括瓶颈期、生产效率低下、协调不力和不恰当的控制。
二、相同的理论目的
根据上述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生产效率低下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工厂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泰勒根据自己在钢铁厂的工作经历,总结出了科学管理四项基本原则用于改进生产效率。正如Morden2004年提出泰勒思想是有效解决生产效率低下这一问题的工作方法。一般管理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工作专门化和等级的定位促使组织效率优化。在此基础上,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解决组织效率低下以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三、不同的关注点
两种理论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泰勒关注的是处于最底层次的管理,只是在车间中将车间内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和设计,然后用科学方法来追求完成每项工作的最佳方式并保证工人经过科学培训后可以运用这个最佳方式完成工作。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合理地对工作进行计划,同时监督工人能够完全根据最佳方式来完成任务。
四、理论内容的异同
1.工作分工和位得其人。在工作分工上,两种理论都提出工作应该进行分工才能让组织更有效率。科学管理理论中首先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区分开来,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执行职能工长制,具体是指将管理工作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划分为八种职能,而每一个工长只能承担一种职能。而在一般管理理论当中,法约尔认为工作分工可以帮助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最终提高工作的产出。而在工人挑选方面,泰勒认为应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而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适合于其作业而又肯努力的人。同时法约尔提出的“秩序”原则中也阐述了人员和物料都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位置上。因此,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工作应该进行分工而且应为其配备合适的人。
2.指挥。在关于指挥方面中,泰勒将管理职责分为计划和执行两大部门,每一个部门有四名工长,而每一个工长只能负责一个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这样,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就得接受每一位工长的指挥。但在一般管理理论中,“统一指挥”作为一个单独的原则被阐述,是指每一个雇员的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司的领导。因此,在指挥这个方面,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是相矛盾的。然而通过实践得出,一般管理理论中的统一指挥被大多数企业所采纳,而令出多头只会是导致员工工作中的混乱。
3.报酬激励。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都认为报酬可以作为激励工人努力工作的有效手段。但是否应设置最低工资标准却是两种理论的不同点。泰勒提出应该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若工人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照较高的工资率(125%)支付工资;若没有达到定额,就按照较低的工资率(80%)支付工资。通过执行这种薪酬制度,工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其相应的报酬。高生产率意味着高工资,低生产率意味着低工资,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一般管理理论也认为对工人所提供的服务应给予公平的工资,但是同时还提到企业应该根据可维持员工的最低生活消费以及企业自身的情况设置报酬基本出发点。目前很多国家都设置了最低工资标准, 因此在目前经济状态下,在报酬激励方面,多数公司都是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的。
4.员工参与度。是否允许员工参与管理是这两个理论不同的地方。泰勒认为每个工人的工作都应该被计划部门提前规定,包括书面操作说明,完成工作所需的工具以及时间等。工人是没有权利对工作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计划完成工作。因此,Pugh and Hicksin(2007) 认为泰勒这种理论是不人道的,他只是把工人当做有效运转的机器。不过,一般管理理论通过“首创精神”这一原则表述了雇员是被允许发起和实施计划的,而这一方式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这可以看出,法约尔认为计划不仅仅只是管理当局的职责,雇员也是有权利的。相对于科学管理的严格限制员工参与度而言,一般管理理论能通过提高员工参与度来提高员工积极性。因而在员工参与度方面,现代管理学理念中大多延续了一般管理学理论的论述。
5.合作。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都强调了管理层和员工合作的重要性。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了管理者应该衷心地与工人合作。泰勒曾通过描述吉尔布雷斯先生的方法来解释这个原则。管理层应该通过观察和直接指导来对工人进行帮助以使他们能够根据科学方法完成工作。因此,在科学管理理论中,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合作是工人能否顺利完成工作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时,在一般管理理论中,团结精神这一原则表明管理层和工人都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组织中建立和谐和团结的氛围。因此,在合作这个问题上,两种理论的看法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