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学生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酵母菌、霉菌、乳酸菌进行观察,掌握其性状特征和培养生长条件。学会识别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发酵产品,提高食品的质量,同时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发酵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发酵食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些实验使同学们对食品发酵有一个总体印象,并能举一反三。最后对不同的食品和发酵食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热点介绍食品工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实验设计过程中,不仅有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引进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成几人一组,让学生从实验设计,自己选择原材料,准备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写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甜酒酿、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学们喜欢并制作的发酵食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内容贯通,并熟悉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2)每次实验之前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进行积极的沟通,不仅对实验准备的物品和材料沟通,更要对实验的组织过程协商。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3加强实验课考核,引进综合实验考评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对实验报告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实验报告雷同和抄袭的现象比较多见,为综合考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建议今后引进期末的综合实验考评:即将各个试验项目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题目,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操作,视完成的情况给予评分。比如:“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平板培养”考察了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对食品中常见菌类平板接菌技术;“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形态观察”考察了革兰氏染色,各真菌形态辨别等。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可把每个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并对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让学生进行答辩。
4有计划推进实验室的开放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是对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有益补充,能强化、巩固、提升对食品微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学校有很优厚的资金加以支持。但是开放实验室不是无条件的,有时因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是很严重和难以预料。因此实验室开放时管理须给予加强。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利用校园网建设实验网站,公布开放实验项目的题目、时间和地点,供学生选择和预约。
专人负责学生的科研队伍,对菌种、标准品、和学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要有专人负责,注意保管,不随意丢弃,做好无害化处理。对使用仪器学生做好使用登记,实验物品注意清洗、归还、交接。
总之,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只有提高对实验教学活动的认识,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合理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课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推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就能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也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赖建平.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化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2:77~79.
篇2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合理设计探究式的实验项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主体,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流程、选择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个学习小组拟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经审核之后,确定选题。接下来,学生就要积极进行实验准备,如,采集样品、配制实验试剂、选择仪器设备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实验产生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研究的深入进行做好铺垫。实验结束后,还要做好后续整理工作,如,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废弃微生物,对培养基进行杀菌处理,及时清洗仪器设备等。学生多次参与实验,多种能力就会得到有效锻炼。
二、充分结合能力培养和学生需求,合理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学习微生物这门课程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如,纯种分离、无菌操作等,这些在日后的工作中都会用到。虽然当前实验内容将这些内容囊括其中,但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毫无新意可言,无法引起学生注意。要想使这一局面得到扭转,就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在组织微生物分离实验时,不能直接为学生指定分离介质,而应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寻找适宜的介质,或是自己设计实验。如,分离酸奶中的益生菌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需要分享的微生物,但教师一定要为他们提供指导。再如,分离微生物的实验能否获得成功,无菌操作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虽然教师会反复向学生提出不受污染的要求,但这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大的难点。面对这一问题,反复唠叨与强调往往无法起到良好效果,可以考虑做对比实验,在分离细菌过程中,让学生对着培养皿呼气,或是把培养皿平板暴露在空气当中,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沉降在培养基平板上,与无菌操作下的培养基平板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充分意识到无菌操作是实验过程中最需要控制的一个条件,知道整个实验过程不得有半点松懈,对实验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注重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把控,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实验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活动,包括预习、讲解、观察、讨论四大环节,只有四个环节的高度集合,才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具体如下:第一,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不仅能对实验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也能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薄弱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得心应手,自己的多种想法与观点都能得到验证,也能解开心中的疑惑。要想实现这种效果,在预习之前应该为学生发放实验指导书,或是将各种视频资料上传到QQ群,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实验重点。第二,课堂讲解。在正式讲解之前,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规范操作方法,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内容、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反复强调与说明;可以向学生抛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受到启发;也可以请某个同学进行演示操作,对其演示过程进行讨论,对不当行为进行干预纠正,加深印象。但要注意的是,微生物实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能需要进行长期观察与探究,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记录,适时进行观察。每一节实验课上,都要预留5分钟的时间,对实验情况进行总结,肯定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对其错误进行纠正。第三,观察记录。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这是最烦琐、最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形成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与作风。在观察实验结果时,应该适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安排实验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坐班,了解学生在观察中遇到哪些困难,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使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能得以解决。为了确保观察效果,也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想办法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要适时将观察记录交给实验教师审阅,特别要记录各种特殊情况,为每个学生分派任务,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各个小组撰写的实验报告,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对实验产生了透彻理解,有针对性地对其提供指导,为学生日后进行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在实验、观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流利而完整的语言描述实验原理,同时锻炼学生的手、脑。第四,分析实验结果。这一环节对于本科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思路不清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领,鼓励学生阅读优秀论文,尝试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与方法。
四、以学生创新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灵活多样的业余科研活动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有些学生想知道啤酒的生产流程,有些学生对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产生了兴趣,有些学生则想研究泡菜的发酵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产生了感兴趣的问题,明确了研究内容,这就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围绕这些内容,鼓励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与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一起为实验的进行做准备,如,查阅资料、拟订方案、设计流程等,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绝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留意各个小组实验的进展情况,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们身边,适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各个实验环节中,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主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多种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实验教学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也不能松懈,要有目的地讲解重点、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尝试着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仅凭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尝试以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阅时,要适时为他们指出不足,使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不当行为得到干预。
五、创新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
篇4
【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动物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检及畜牧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实验技能是临床操作及科学研究中必备的基本技术。掌握良好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可以为以后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讲授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讲授与示教相结合,强调示教作用
实验课程中首先要讲授清楚实验的目的、所用仪器材料、具体实验方法,但单纯的讲授和板书学生不容易接受,难与实际操作结合。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或结束后,教师亲自操作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感观上的直接认识,并且在示教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解释操作原理,学生掌握起来更加轻松容易。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相关教学录像达到这一目的。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更容易模仿操作,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程中,示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留出短暂时间供学生回顾体会
讲解、示教结束后,根据所讲内容的多少留出3―5min时间,让学生回顾刚刚讲过的实验内容,体会操作的方法和注意,鼓励学生对清楚的知识点提出疑问,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轻声地相互交流。在这短暂的几分钟时间里,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讲授和示教过程进行自我总结和体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再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学生代表模拟讲解
为调动实验课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检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接受情况,随机选择2~3名学生到讲台进行模拟操作,讲述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其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进行纠正。通过此项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情况,及时找到学生易出错的环节并及时纠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紧迫感,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四、注重学生操作时的指导
实验课程中,教师的教授只是课程的一小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这部分时间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方法。由于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微生物实验操作,难免会在操作中出现错误,教师如能及时予以纠正,必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例如,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能,学生往往是讲得条条有理,但做起来总出错误。教师如能及时的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可以立即改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
五、定期批改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定书写实验报告,并定期批改。通过批改实验报告可以掌握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反馈;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分数和批语可以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便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改进。
六、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衡量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这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笔者在实践中采取实验操作考核的形式,首先自制考核项目条,由学生随机抽取,然后按照所抽取的项目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打分,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与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密切相关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实验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能力,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笔者仅就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做以简单介绍,希望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张忠泉,许彩红,设计性实验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21.
[2]杨松,史丽华,隋慧,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9,233(11):120.
[3]董开忠,曹永春,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03).
[4]路宏朝,王杨科,陈文强,张涛基于能力培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买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03).
[5]梁海燕,高霞,张合喜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内江科技,2011,(03):68.
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林学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基础理论、提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林学专业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微生物学课程,其配套的实验课程往往不开设或所占学时数较少。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林业的关系,为学生将来深入学习林木病理学、菌物学等课程及从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长期以来,在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教学内容庞杂零碎且与林学专业背景脱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了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为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庞杂、零碎
目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参考教材主要有徐德强等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4版)[2]、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3]、朱旭芬主编的《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4]以及路福平和李玉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2版)[5]等。这些实验教材涉及的实验内容多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包括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微生物形态观测、微生物的自然选育、微生物的生长及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多个板块的数十个小实验(见图1),内容非常庞杂,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另外,这些实验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学生获得的是零碎的实验技能,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并对其进行应用。
1.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林学专业背景相脱节
如上所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为零碎的基础实验,相互关联度不高,且实验设置与林学专业大背景也无关联。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质疑微生物学学习的必要性,更有很多学生认为微生物学与林学没有关系。这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1.3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作为选修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同时,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多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或在理论教学开始几周后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进度往往不一致,学生在开始实操学习时往往对实验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或早已遗忘。这就需要增加额外的时间向学生再次讲授理论知识,进而导致实验时间进一步被压缩,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系统掌握。
1.4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实验教学属于实践类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目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多以教师实验示范+小组实操的方式进行,受硬件设施及实验性质的限制,很多微生物学实验仅允许少数学生进行实操。如培养基的灭菌实验,一般微生物实验室仅有1台高压蒸汽灭菌锅,而单次培养基灭菌至少需要消耗2小时,因而单次教学仅能由一位学生实际操作;微生物学实验的各类接种操作均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而一般实验室仅有1至数台超净工作台,单次操作同样仅能有少数同学参与。整体而言,学生实操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对各类微生物学实操技能的掌握。
1.5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考核方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评分方式也多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作为依据[6]。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很难实际衡量每位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重实验报告撰写、轻实验操作的想法。事实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单个小组内通常仅有少数几位同学生可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多数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参与实操训练。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繁多且相互间关联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掌握,可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验操作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思路。林学专业微生物学综合实验可重点关注林木根系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及共生微生物(如菌根真菌、根瘤菌等),这些微生物往往对植物生长有益,在林业生产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开设“林木根系内生菌研究”的综合实验(见图2),将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串联起来,同时将林学知识与微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在“林木根系内生菌研究”综合实验中,林木根系内生菌(包括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回接验证等实验内容涉及了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后续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接种效应评价进一步将微生物学与林学知识相结合。这能够帮助林学专业学生直观地认知微生物与林木的关系及其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2.2实验教学时间调整
应适当增加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数,使之保持在25~30个学时。实验教学进程可灵活设置,不应集中在几周内完成,应当根据具体实验进程合理调整授课时间。如在“林木根系内生菌研究”综合实验中,内生菌的分离、纯化需要的实验间隔较短(接种后需要实时观测),建议实验开始后前3周每周设置4个学时,而后续的鉴定、回接验证等实验内容对时效性要求并不高,每周设置2个学时即可。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应相互独立,而应该相互配合、穿行,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深化对理论的理解[1]。具体来说,实验教学应当配合理论教学进行,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教材[7]的教学进度为例,在理论教学进行到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时开始实施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此时有关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已学习完毕,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类群有了基本认知,配合实施实验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认知。
2.3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在教师讲授完综合实验的目的和实验原理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具体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内容、涉及的仪器和试剂以及实验进度的安排等,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动手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中,重点讲清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求每位学生独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6]。针对实验器材(如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有限的问题,可以小组为单位(5人为宜)分批次进行实验,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实操机会。
2.4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合理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其微生物实操能力。建议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以实际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及自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具体成绩评定可按考勤(个人考核,占10%)+实验原理掌握情况考核(个人考核,占20%)+实操考核(个人考核,占50%)+实验设计能力考核(小组考核,占20%)的方式执行。其中实操考核主要基于学生在小组综合实验中的表现及现场实操(主要考核学生无菌操作的规范性及其对显微镜的使用等)情况进行评定。在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基于个人表现,这样会减少部分学生对他人的依赖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可增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结语
文中所述教学改革措施将有效解决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提高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些改革措施必然会增加教学成本,占用任课教师大量的课外时间,因而需要学校及学院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学广.浅谈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5(5):267-268.
[2]徐德强,王英明,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旭芬.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路福平,李玉.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2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6]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篇6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教学改革;理论性强;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0
1. 绪言
对医学院校来讲,医学微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仅有着很强的理论性,还拥有非常高的实践性,在具体的疾病诊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下,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促使医学科学教学纷纷开始寻求改革和发展,医学院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改革。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医学微生物的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寻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增长,笔者根据自身一线教学经验,对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 医学微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的是,原微生物和免疫学教研室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分别分离出来,成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这种状况造成了无论是微生物学还是免疫学,在课时上都有了削减,特别是在和国外的同类学科相比,这种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当下,医药科学的迅速变迁和发展,使得当下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在教学上无法紧随时展形势,出现了脱节现象。笔者同时也认为,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也存在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
2.1学生学习偏理论,对课程缺乏兴趣
随着大学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长,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选择一些比较实用性的专业与技能,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还有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势影响之下,不再具备刻苦学习的精神。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在校学生竟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可耻的,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赞同考试作弊;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衷和沉溺于网络游戏与烟酒应酬,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弱,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特别是一些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上还比较依赖家长,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没有节俭精神,心理素质不高,遇到挫折之后很容易一蹶不振,意志力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微生物这一门学科的正常发展。
2.2教师的教学结构不够合理
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健康顺利发展,当然,这对于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结构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它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还必须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理论架构,使其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知识结构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院校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市场的发展相结合,分配给了教师过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另外一些教师也过于急功近利,根本没有时间来开展新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非常老化;还有很多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就不够宽广,思维局限性大,在教学过程中也只会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的创新精神;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习惯搜集教学材料好好备课,对当下最新的医学成果了解的非常少,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水平也因此在长时间来无法获得增长。[1]
3.医学微生物教学的改革的策略
3.1适时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在近些年来,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临床感染症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譬如说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发生了急速变迁,一些严重耐药性的病原体出现,都在影响着医学微生物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发展,要积极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的跟上时代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毕业之后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于他们开展临床检验工作,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在生物界,人胚克隆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例如中山大学的教授利用细胞核的转移技术,成功的克隆出了人胚,人类的器官克隆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有重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衰老之谜的揭示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开展医学微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向同学们普及和讲授这一类的新知识,通过这类新知识的传递,不仅仅使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获得改善,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兴趣,进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在一种浓重的知识探索欲望中获得自己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学生也能因此更进一步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向,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实践,也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3.2通过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医学微生物这门学科有没有兴趣,教师做好课堂导入非常重要,才能为学生正确而有效的解读医学微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具体来说,教师要懂得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将给学生听。譬如说告诉学生,微生物学的起源实践非常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夏禹时期,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简单的微生物技术来酿酒喝,再譬如说法国的科学家创造了消毒方法,在今天依然在使用。教师还要重点宣讲我国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成就,以及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在这种热情的驱动之下,更好的学习医学微生物这门学科。[2]
在进行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求技巧性,先要给学生们讲授古代我国在医学微生物学上的领先地位,我们的祖先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都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紧接着,教师要告诉大家,虽然在古代这门学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近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国外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作为同学们来讲,要认识到差距的存在,并要积极的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提高医学微生物这门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水平,这样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在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督促下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得他们更加珍视学习机会,通过刻苦学习来获得自身能力的增长。
3.3教师要积极的完善自身教学结构
众所周知,无论是全局化的微生物学发展水平,还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医学教师的能力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当下,微生物学科的迅速发展也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来讲,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来吸收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利用的形式包括各种各样的学历以及非学历教育,譬如说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以及专家的讲座等等,来获得自身能力的扩展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通过这样的形式,微生物学教师的思维也会随即得到扩展,他们会积极钻研出一系列的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最终提高教学效率。[3]
4. 结语
在当下,时代的迅速变迁也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科的迅速发展,无论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模式上,医学微生物学科的教师都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形势,来同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积极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结构,还要懂得顺应时展潮流,多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还要利用多种有效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最终促使医学微生物学改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
篇7
关键词:环境科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课程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03-02
目前,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大家渴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美型和谐社会。在这一要求下,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完成目前艰巨的治污任务就必须有环境专业人才。《环境微生物学》是我校环境类专业必修的重要骨干基础课程,是学习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环境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则肩负着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为适用和满足社会发展对环境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由于《环境微生物学》内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多,综合性及应用性强,要使学生对该门课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难度比较大。要解决上述问题,《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应从理论课程、专业实验课和课程实习三个方面进行,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实用型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实验教学及考核方法实践、课程实习与考核实践。
一、《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
具体内容:①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上课方式采用对话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互动式的上课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由于微生物个体小,肉眼不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图片直观、内容生动,比较形象地展示了奇妙的微观世界,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而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视频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同时可以及时进行探讨交流、问题答疑。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布置作业,使课上和课下学习联系的更为紧密,可以更加真实合理的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学生评教,也是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进行及时反馈,做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经常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才可逐渐提升。②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新的培养方案,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环境微生物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类群、繁殖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部分,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微生物对受污环境的净化与修复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以及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时事新闻,在教授过程中穿去,不仅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学科前沿,而且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课程考核改革。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的考试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课程总成绩有四部分组成: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3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主要是实验课上的问题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及设计和实验报告,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回答问题和出勤等。
改革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
解决的问题: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②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做到重点难点突出。③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验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同时,而且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并能加深对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改革实验考核方式,避免考核方法和评定成绩的片面性。
篇8
关键词:医学检验;微生物实验;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08-02
医学检验专业的微生物实验教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二是综合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微生物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
1 重视课程实验
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是训练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是观察并且分析实验的具体现象,深化学生对理论课中讲述的基础知识的理解。通常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在实验课前学生需要对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为了确保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在实验前先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书面的预测,同时对不明确的地方作出标记;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自己之前作出的预测进行对比,思考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课本中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对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流程有非常熟练的掌握,预测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并且对结果做出相关的分析。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和预测实验课的难点和重点。如细菌的接种划平板,取菌划线只用在接种环冷却后才可以进行,否则会出现无菌落生长,此过程是操作重点。学生自行操作过程中不恰当的接种环和平板角度会出现挑破琼脂的现象,从而使实验结果受到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当做是实验操作的难点。实验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有机的结合理论知识。微生物的检验过程应当要充分预习准备实验工作,能够熟悉全部的操作程序,对实验预结果做出可靠、准确的分析,控制好微生物实验的质量。
2 设立综合性实验
微生物实验的内容通常是比较独立的。以往经常是教师课前准备实验用品,参照实验讲义进行实验的操作步骤。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很少进行主动的动脑。这样的实验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比较缺乏自主独立的工作能力,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尤其是在实验结果出现错误或者误差时,缺乏独立分析原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课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以及操作之后都有一个全面的思考过程。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得到更多的收获。可以对临床上较少见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同时能够利用共性的规律和方法解决相差较大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自主设计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方案的设计,可以通过分组的模式讨论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实验课的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学生自己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按要求提交一份论文。
3 设立模拟的临床工作实验
在实验课上提供模拟的临床工作情景,提供病历资料,按照标本的种类,指导学生对相似、可能的病原菌种进行分析;采集标本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标本进行处理;制定严密的检验程序与检验方法;最后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设想如何检查不同微生物的感染。这样的临床模拟实验的建立,使学生明确了怎样利用设计检验方法、改进检验步骤缩短检验时间和提高检出率,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的基本能力。通过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过程以及善后工作,使其明确实验室工作能力和无菌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模拟的临床工作实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实验管理能力和基本的实际工作能力。
4 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学生通常只是重视实验的过程,经常忽视实验结果的分析。部分教师在实验结束后仅仅示教几个典型的结果,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实验结果,或者是对照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微生物实验和其他的验证性实验不同,它研究对象看不见的许多微观未知世界的生命,可以说每一次的实验结果都不能用正确与否来概括。任何一种实验结果的出现都是客观的,具有可能的合理性,最重要的是结合一切实验条件研究分析其科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外界环境极易影响实验的检验结果。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预测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以严谨的逻辑思维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5 结束语
微生物实验教学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完善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积极性不高大学教师为了升职称,注重科研,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申报课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上。对待教学,尤其是对待成教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把教科书内容讲解一番,不出教学事故就行。重理论灌输,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成人医学教育基本上是采用“讲授法”,教师习惯于“满堂灌”,这种“填鸭式”教学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医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监考“虚设”,对学生要求降低由于成教生大多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绝大部分学生还肩负着社会和家庭责任,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少,所以监考者往往“同情”学生,在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考试时作弊现象普遍。有的下级办学点,试卷雷同率相当高。如果容忍、纵容这种不良风气的话,“后遗症”十分严重,给认真学习的学生造成不公平,给后继学生树立坏“榜样”,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差。对成教生的评价方法单一往往只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一次性、终结性的评价,而没有开展其他形式的评价。这种实为应试教育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学生的应试行为。忽视成教生的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和实践共同体评价,会扭曲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会降低成教生自我成就感,学生创新品质被削弱。
学校方面的原因管理松弛,重视社会效益不够。目前成教的扩招现象严重,有些不具有办学资格的办学点挂靠在某大学或学院的名下,大量招收成教生。而大学对各教学点除了收取管理费外,其他的管理不到位。如有的教学点成教生根本就不上课,到时候来考试就行了。这种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行为使成教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大学在评审教师技术职称或者在评定教学质量奖时,成教教学课时甚至不计算在教学工作量内,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成教的重视程度。
严格管理,目光长远对成教招生的资格及数量要严格审查、把关。有些只顾经济效益的办学点要停办;教学质量较好的办学点要加强管理,如大学本部教师上课的课时要占各教学点总课时的50%以上,在下级各教学点考试期间,大学、学院要派教师监考。对学生要加强学习目标的教育,定期检查到课率。另外,可考虑将医学微生物学等医学主干课程纳入全省统附页1考的范畴,使教师、学生真正重视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校学习,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高。
重视教学,摆正关系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教学,培养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级人才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2]。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学。所以,教学、科研不能只顾一头。大学在教师升职称、评奖等政策制定时,要重视教学的地位。课题、论文固然重要,但教学的课时、效果、学生及同行的评价也应占有重要比例。普教和成教同样重要,成教课时应计算在工作量内。
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关系密切。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庞杂繁多,理论生涩枯燥,难以理解和记忆,学生学习时普遍感觉压力大,兴趣不高。成教医学生大多来自临床一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因此,针对成教学生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联系实际工作,使学生理解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3,4]。目前,由于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破坏、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增多、交通旅游频繁、人类生活习惯和食物结构的改变,以及高新检测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多年不见又再度出现的病原及所致疾病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例如结核病、霍乱和鼠疫等,另一方面新现病原及所致疾病不断被发现,例如O157出血性肠炎、艾滋病、新型病毒性肝炎、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SARS等。这些疾病来势凶,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往往短期内造成大流行,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在医学界已引起广泛重视[5]。在讲解这些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时,应结合临床实际,通过对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重点阐述结核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流感病毒的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等。对于病原尚不清楚,但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如SARS),可重点介绍从微生物学角度出发,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即控制消灭传染源(消毒环境、隔离和治疗患者)和切断传播途径(严格的疫区封锁)。使学生牢固树立这些概念,在未来新传染病出现时,不至于引起无所适从,致使疫情扩散。
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不便于记忆,以往“注入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主动性差,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可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启发式、答疑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和学习技巧[6]。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在微生物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对细菌、病毒形态结构的讲解可以通过展示大量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图片,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难以理解、抽象的机制、过程等,可以利用一些动画模拟来生动体现。如病毒的复制周期,通过边讲解,一边逐一展示动画的方式,形象而生动,令学生耳目一新,加深了印象。成教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授乙肝病毒时,对于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孕妇),如何阻断垂直传播?可采取哪些措施?对于脚底被铁钉扎伤的农民工,医生除给他进行清创并用抗生素处理外,还应给他注射什么,应注意什么?简述其机理。若皮试结果是阳性应采取哪些措施?通过病案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进行总结和提问,如:细菌结构与药物治疗机制的关系,细菌遗传变异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等。以此激发学生课堂上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养成大胆提问,敢于发言的习惯,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完善考核方式,公平、真实反应学生成绩大多数成教学生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工作、生活中的“杂事”较多,到课率不高,个别同学以“混文凭”作为学习目的,考试有作弊现象等。如仅凭一次考试成绩,不能公平、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可以把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共同纳入学科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上课签到情况(占10%),课堂提问发言情况(占10%),平时作业成绩(占20%)等。如可布置平时作业:结合工作、生活实际,谈谈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体会;简述对正在流行的某传染病病原体的认识等。另一方面,考试时加强监考,杜绝作弊行为。还可以在出试卷时,注意多出与临床实际有关的题目,少出纯理论、死记硬背的题目。通过这些措施,使真正认真学习、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获得理想的成绩。#p#分页标题#e#
篇10
>> 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医药专业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试论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探究 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 浅析食品微生物检验特点 浅析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论《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融合之设计 完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建议 保健功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探讨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及检测技术探究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探究 探究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要点 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必要性的研究 基于应用性教学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 浅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方法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其动向[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14-17.
[7]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18(3):40-43.
- 上一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
- 下一篇:系统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