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篇1

近日,我县东南一带普降大到暴雨,其中西口镇降雨量达108.6毫米,茅坪、关坪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另据气象部门预报,受西风槽东移影响,我县从今天晚上到20日,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洪涝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前防汛防滑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及县城各防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各项防范措施,切实把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切实加强预测预报。气象、水利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大监测密度,提高预报精度。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群防群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锣鼓号等各种途径,及时向受威胁区群众灾害预警信息。

三、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乡镇要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当前防汛工作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切实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对受地震影响险情加剧和新增的地质灾害点,要逐一排查,制定和落实好危险区人员防抢撤预案。

篇2

关键词:防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县级城市防汛工程的现状问题

目前,县级城市的防汛防涝工程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给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难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体系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规划设计滞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压力,排水系统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在防汛思想认识上,没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识。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难以防御大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预警信息。

(二)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时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县级城市防汛工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城市排水系统、河道、防浪、堤防等,许多工程由于缺乏维护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财政是防汛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往往由于财政问题而致使许多防汛工程建设停滞或者维修加固工程无法开展,有些县级城市没有将防汛工程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总之,财政问题是困扰县级城市防汛工程展开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传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时无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 关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机构,健全各项防汛措施

成立县级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专职专业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防汛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检查工作,将防汛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并督导驻城市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考核;参与城市规划,提出防汛工程建设要求;严格落实水利专家会商制;落实各项防汛工程措施;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演练;积极争取防汛保障经费等。

(三)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村庄为单位的防汛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设备储备,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确保险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所谓“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县级城市雨水管网建设的标准多数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涝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每年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市内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防汛工程设计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城建规划与防汛工程建设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尽量保持二者建设的同步,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对城市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置,适当开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城市水面率,使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迅速下泄;改造现有城市硬质化现象,通过铺设透水砖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径流入渗,经济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远离市区新建部分小型水库,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强病险度汛工程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设,是沿海、临河和山区县级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结束语

城市防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设,减少强降水带来的损失,努力提高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反应能力,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确保县级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07-20

篇3

1、林业各单位: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雨季降雨量偏多,可能出现较强持续性暴雨,降水相对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中后期、6月中旬中期,这期间部分乡镇将出现洪涝灾害;夏季影响我县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约5—6个(属略少),其中有1个左右较强台风影响我县,夏秋季节将出现中旱。为更有效地应对洪涝干旱灾害,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林业工作实际,现将防汛抗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2、全面落实防汛备汛责任制。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汛期防汛防灾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林业局成立防汛防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林延平担任、副组长由曾繁茂担任、成员由潘文忠、王剑平、陈官键及各林业站长组成,下设办公室,主任由陈官键同志兼任,挂靠产业发展股,联系电话xxxxxxxxxx。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防汛防灾工作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

3、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组织开展一次防汛大检查,制定紧急避险和转移疏散方案。一是林业各单位、林业企业、竹木加工企业、苗圃生产基地,要对辖区内厂房、职工宿舍、临时工棚等部位进行重点检查。二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单位要把防范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作为防御重点,并根据雨情汛情适时关闭旅游景区、景点和相关设施。三是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危险地段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四是对江河上游、水库旁、低位区域的木材堆头、林区公路以及林业便道、桥梁、涵洞、护坡、挡土墙等部位的检查,发现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一时无法整改的也要制定相应防范措施,确保安全度汛。请各单位于4月8日前,将本单位防汛防灾落实情况和检查情况报局安办。

4、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保障。落实物资和储备,组织好抢险队伍,加强防汛抢险队伍演练。各单位要严格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确保我县安全度汛,对于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和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年防汛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防汛意识

我县地处沿海,是过境诸河末梢,地势低洼,汛期雨量集中,承泄客水量大,洪涝、风暴潮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今年,我县面临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增多,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流域降雨偏多,我县洪涝灾害发生的的几率高,防范难度大。

二是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问题多,防汛压力大。我县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大都超期运行,老化退化严重,已不能满足抗御特大洪涝灾害的要求。

三是社会整体防汛抗灾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干部群众防汛意识薄弱,存有不同程度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缺乏防汛常识和抗洪抢险实战经验;防汛物料储备少、抢险设备落后、抢险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本着“统盘考虑,未雨绸缪,全线设防,确保万无一失”的思想,切实把做好年防汛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全面落实各项防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二、总体要求及工作措施

年我县防汛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做好防御大洪水和风暴潮的准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防汛措施,确保发生标准内洪水水库不垮坝、河堤不决口、内涝少成灾、因灾不死人、城乡保安全;遭遇超标准洪水有应急对策,遭遇风暴潮有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一)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按照《防洪法》要求,将防汛工作责任落实到防、抗、抢、救全过程,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负责制、部门责任制、包工程责任制、技术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其他有关制度,做到防汛责任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各负其责,明确防汛目标和要求,逐级签订防汛责任状。包工程责任人必须做到真正上岗到位,深入实地调查解决问题;部门和行业防汛实行“行业管,管行业”的原则,按照县政府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本部门、行业具体的防汛工作方案;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组织好防汛工作。

(二)切实搞好防汛检查。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利用汛前的有限时间,组织精干力量,对本辖区内的防汛准备工作展开全面、细致、深入的拉网式检查,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对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限期予以整改,暂时无法解决的要制定应急方案。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担负起防汛职责,海洋与渔业、住建、交通、供电、通讯等部门继续按照防汛工作要求搞好自查,抓好落实。县防办及重点防洪工程单位要于6月4日前全面进入汛期正常工作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尽早投入临战状态,实行昼夜值班制度,在强降雨、高水位、出险等关键时期要实行24小时查险,发现险情后行政责任人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组织抢险和转移群众。

(三)落实防汛人员及物资。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加大防汛物料储备,确保各类防汛物资、器材和设备备足备齐。河道管理部门要按照省制订的常备料物备料标准,足额储备必要的编织袋、土、沙、石等物料;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储备好一定数量的防汛抢险物料,以备自保和抢险需要。防汛物资的管理要落实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严禁挪用。群众号料工作,汛前由各级各有关部门登记造册,确定收集人、负责人,落实运输地点、数量和运输措施,保证运得出、送得到、用得上。加强抢险队伍建设,以基干民兵为基础,党团员为骨干,分别组织防汛常备队、抢险队和后备队。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防汛队伍,加强培训和实战演习。各乡镇(街道)和村队要组织成立机械抢排专业队伍,提高田间积水的抢排能力,加强对各类防汛队伍的技术培训,组织必要的抢险、迁安救护实战演习,努力提高抗洪抢险的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四)抓好防洪预案落实。按照《防洪法》的要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修订完善了《县防汛应急预案》、《县防台风预案》、《县干流河道与防风暴潮预案》等,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按照预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具体要求为:

1、明确防洪目标,确保骨干河道行洪安全。按照省防办下达的防洪预案,新河以防御1961年大洪水为目标;漳卫新河执行国家防总下达的运河洪水调度方案,以防御1963年大洪水为目标。对各河道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洪水采取应急措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实施全民动员,全力抗洪抢险,确保洪水安全下泄;各支流河道行洪排涝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由各乡镇(街道)制定具体的防御方案,确保河水不漫溢,农田不受淹。

2、落实抢排措施,严防内涝成灾。各乡镇(街道)要坚决纠正重灌轻排的错误倾向,切实抓好排水“四通”建设,彻底解决“大河无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地里淹”问题。要抓住麦收前后的这段有利时机,搞好田间疏沟清障,打通“竹节沟”,做到沟沟相通,沟河相连。对易涝的低洼地片及东部农业开发区,要落实领导干部负责制,制定好抢排方案,组织抢排专业队,储备抢排机具,出现田间积水迅速抢排,在前期降水适中的情况下,确保日降水150毫米不积水,力争日降雨200毫米不成灾。汛期确需引黄灌溉时,要科学合理地用水,速灌速停,杜绝大水漫灌,以防灌后遇雨,加重涝灾。同时,各乡镇(街道)要服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从大局出发,团结协作,自觉清除边界阻水障碍,不准以邻为壑,以免发生排水纠纷。

3、确保拦河闸启闭灵活,保证河道、水库度汛安全。各河道拦河闸要按设计标准控制使用,对启闭设施提前进行检修、调试,安排专人管理,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启闭灵活,所有拦河闸汛期一律服从防汛需要,服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大汛期间,各拦河闸不得随意关闸蓄水,以利行洪排涝。如抗旱急需,要在做好雨情、水情预报,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报经市、县防汛部门批准,适当控制一定抗旱水位,作到旱涝并防。等较大型平原水库要制定好安全度汛方案,搞好库堤整修加固和设施维修,落实岗位责任,组织好防汛抢险队伍,加强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巡堤查险工作,确保堤坝完整,设施良好,安全度汛。

4、加大度汛应急工程建设力度,搞好河道开卡清障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分清轻重缓急,首先完成影响城镇、村庄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工程建设任务;担负公路、防潮堤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主管部门、承建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度汛工作,坚决落实好施工场地、在建设施以及物资、人员的安全措施和方案,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不能因工程施工影响排涝泄洪;河道清障工作要在全面搞好摸底检查的基础上,坚决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落实责任,专人负责,限期清除,不折不扣地完成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的清障任务。

(五)确保城区度汛安全。近年来,我县城区建设突飞猛进,实施了一大批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排水体系,给县城防汛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对此,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高度重视,拿出防汛方案,制定应急措施,做好辖区内沟、管、涵(洞)的清淤清障工作,坚决制止乱侵、乱占城区排水通道,确保排水畅通。易积水单位和低洼地段要明确责任人,实行限时强排责任制,按照“政府管出城、单位管出院”的原则,各负其责,逐户落实安全度汛责任。重点企业、重点部门和单位要有自救措施,落实好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应急保障。

(六)切实做好沿海地区防风暴潮工作。沿海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立足防潮堤工程现有标准,按预案要求切实做好防御风暴潮准备工作,随时收听、收看天气和海洋预报,确保卫星云图接收设备运转正常,保持通讯畅通,准确掌握潮汐规律和台风发展方向,搞好巡查监测,及时警戒信息和指令。同时,要落实好沿海居民迁安措施,确保工、农、渔业生产的安全。

篇5

[关键词]地质灾的害防御 信息化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27-01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灾害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重大突破,信息化对于灾害的发生能起到防范措施的实行,基于对WebGIS技术的建设与探索,让我们在新层次上有所突破,将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与信息化相结合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效果明显,这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来展现出组织上的定性,工作上的互相监督使管理得到高效,工作度达到透明,防治工作达到优质化。

1.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1.1 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

现如今我国发生灾害的省份集中在云南、四川、广东、湖南、山西、等地,但大部分都发生在各省份的山区地带,正因为基层对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很好的认识所以对于灾害的发生很是无措,到目前为止我国由于灾害受到的损失约几亿元,人员伤亡数更是惊人。

人员伤亡数据分析列表如图1。

2.2 防御工作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国土安全局制定不同的相关策略,但最终目标都是把防治工作做到位,措施如下:

2.2.1 完善机构的管制,对资源进行整合

(1)把市、镇、县、乡等不分层次的进行联合,共同担负起防止地质灾害的责任(2)将用于防止灾害的设备进行有条理性的监测与维修(3)加强人民群众对防止灾害方面的认识(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发扬防治工作区得成就的方面

2.2.2 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

防治工作是永久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的进行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工作的进行。

2.2.3 完善国家制度

在知晓国家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的响应国家“评估、宣传、巡查、预案、人员”的五到位举措,抓好当前工作,并不断巡查工作质量。

2.2.4 加强对灾害动态监测

对于能预知的灾害应做好提前准备,例如在山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可以提前做好挖沟引水措施;在新疆地区发生灾害时,正因新疆属于“三山夹两盆”的山势盆地,所以对于发生灾害的防御工作很难做好应有的准备,所以在防治工作上应大大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多种植固沙土植物。

2.2.5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点

对于灾害发生防患于未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提前对灾害的预知,如果发生预警时应通知相关部门立即对所管辖去进行通告并让其做好防范措施。

2.2.6 做好灾后筹建工作

对于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分析其原因,并上报有关单位做好安抚工作,做好防范工作。

3.信息化的重要性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作的率先试点是三峡工程,对于三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可以说是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庞大的水库来说灾害的防范很那做到全面管理,但是通过信息化的检测与管理的成功让这一艰巨任务成为可能。

3.1 信息监测

网络的普遍对于监测工作起到很大辅助作用,通过网络的监测可以使防灾害工作做得更到位,建立基层的信息防患工作,不仅可以给基层群众提前预警,而且还可以实施一定的措施,这对于灾害损失的减少有重大意义。

实施GPS系统自动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晓灾害发生的地点并对此做出补救。

3.2 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只是单单的做好基层防范就好,在信

息传播方面更为重要,与基层防范工作的培训相比,信息化更快更普遍,人们可以通过大众设备了解到灾害防治的举措,例如:电视、媒体宣传、手机、网络等,当然信息化的实施对于偏远山区而言还满足不了,所以我们就应加大对信息的普遍,实施有力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间的交流,把决策与咨询的工作尽量留给基层,这样对于提高灾害防范有一定作用。

3.3 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

建立信息系统,做好数据的管理,及时的收发各地资源信息,要时时进行不同区域信息间的交流,传播有效措施的实施,加强人们对灾害防范工作的认识。

3.4 信息化的限制

随着信息的普遍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来获取信息,但对于偏远山区该如何实施举措仍是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能做到的只有加强基层建设,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普遍传播灾害防范知识。

国土资源局曾在2012年举行为期3天的全国地质灾害防范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他们在授课、辅导等方面实行亲力亲为,把科学成果传播开来,积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把政府与基层相结合,形成共同交流系统。

5. 结束语

信息化的实施对于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艰难而用必须实施的方针,因为通过信息的普遍不仅可以加强基层群众的防范知识而且还可以减少财产人身安全的危害,所以扎实的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对于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J].地质通报.2009-12.

[2] 孙仁先.王小平.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J].2010-8.

[3] 殷坤龙.张桂荣.龚日祥.王孔忠.基于Web-GIS的浙江省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系统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

[4] 王小平.江鸿彬.省级地质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7.

篇6

[关键词]梅雨;洪涝;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61-01

一、梅雨天气形势分析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境下,梅雨锋徘徊在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隔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成“倒黄梅”。

二、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在梅雨期的大势环流形势下,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鄂霍次克海高压、西太平洋高压、江淮切变线及与其相应的地面静止锋。浙江梅雨的强弱,决定于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移动,发展等变化情况。再典型梅雨天气环流大势情况下,江淮切变线位置偏南,地面静止锋控制浙江,并且稳定少动,出现浙江梅雨期长,梅雨量大的情况。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强弱和有无,西太平洋高压脊线位置是否在北纬25°左右,是否深入内陆,浙江内陆有无切变线和静止锋,封面上有无气旋波生成,西南地区有无低涡活动,冷空气活动是否活跃,有无深入浙江等,这些天气系统的变化,都会对浙江的梅雨天气产生影响。前期的环流背景,降水发生时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制约、同期造成降水的影响系统,触发系统等都是造成浙江省梅训期主要降水区域年际差别大的原因。

三、浙江梅雨特征分析

1.梅雨降雨持续时间长。平均入梅日为6月9日,出梅日为7月11日,集中期为30天。从初步统计特性来看,入梅早,梅雨强度易偏强,入梅迟,梅雨强度易偏弱。出梅早,梅雨强度易偏弱,出梅迟,梅雨强度易偏强。浙中北梅雨年际差异大,但存在年代际和年际周期,且年代际周期比年际周期更为显著。

2.梅雨降雨总量大,浙中北梅雨量历年平均为274.3mm,梅雨量在100~400mm之间的年份占84%。梅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多达1026mm,其次1995年526mm和1999年520mm。根据资料显示,浙江梅雨期是台风期暴雨的3-5倍。

3.梅雨季节造成持续降雨,累计雨量较大,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流域山洪等次生灾害,需特别注意防范连续强降雨可能引发的不利影响。

四、梅雨季节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

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须设立专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事实证明面对灾害仅靠单个部门、单个临时指挥机构无法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和联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实现对梅雨时节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治理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完善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负责理顺各级灾害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梅雨灾害的相关设施及工作

梅雨季节到来前要充分准备,各地加强水库巡查,发生强降雨和水库高水位运行时,落实好水库安全监管责任人和巡查管理员24小时巡查制度,作好水库泄洪的预警和警示工作;在暴雨,洪水期间,要停止影响安全的施工工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 ,山区,在建公路,切坡建房居民点等巡查检测,发现险情,及时转移,确保人员安全。

3.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管理

梅雨季节,雨水成灾,湿气太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要加大宣传,指导民众学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和灾害自救。提醒民主随时带有雨伞,避免被雨淋湿,导致湿气入体,引起感冒;阴雨天不要开窗,等到天晴后再开窗,祛除湿气;梅雨季节更要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不仅会导致死亡,而且梅雨季节时会导致湿邪乘虚而入;顺应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以防血管收缩;多饮水,喝水可以使血液的粘稠度降低,要做到不渴也要喝水的健康饮水方式,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在梅雨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三高患者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应当对能够预见的梅雨灾害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准确告知民众,使民众做到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事件发生之初应当第一时间通报情况并对民众提供指导与帮助。通过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可以引导民众排除不安定因素,消除恐慌心理,从而保持社会稳定,降低灾害所带来的衍生危害。

4.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浙江地区政府应展开关于梅雨灾害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并针对浙江地区的梅雨特点、成因,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对其的防治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如灾情统计、民众救灾救援义务等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快各灾害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如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体系,根据日常演练效果查找不足、改进预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5.加大梅雨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梅雨灾害管理保障体系贯穿于灾前、灾时及灾后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可以说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否将会决定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如何。对于人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建立针对性的救援队伍,并逐步增加人员数量保证人员质量;此外,应积极宣传、培训,引导更多民众加入防灾救援的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对于财的保障:应加大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探寻多种筹资渠道,实行政府、社会、经济主体各方面相结合的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对于救灾及灾后重建应积极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加大商业保险及社会公益性基金的补偿作用,尤其是进一步扩大巨灾保险体系的险种,强调其公益性和适度强制性,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政府压力及害损失。对于物的保障:应完善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地区布局,合理确定物资品种及储藏方式,扩大应急物资调配运送渠道。

由于梅雨期间浙江省常常会出现连续性的强降雨天气,易发生各种气象灾害,各地要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因梅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篇7

1.1硬件设备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行

虽然目前铁路机车实行了定期预防修,机车故障率比以前有很大的降低,但是机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的,机车运行中某一个或两个零部件的损坏都可能造成机破,小而言之影响运输秩序,降低运输效率。大而言之,极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所以更为精细化的实施机车预防修可更好的降低机车故障率。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对运用机车建立精细的"一车一档",把机车中零部件分类细化,列出其相应寿命及下次更换期限,并在更换期限之前预警提醒。检修部门必须及时对相关硬件设备进行检修,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在检修过程中发现有硬件设备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就应该马上停止使用,以免因硬件设备给铁路机车运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有备用设备应该立即开启,没有的话则应该对出问题的设备进行抢修。此外,机车可以引入同动车组相同的列车故障自动诊断系统TADS,当机车在运行中出现某种故障时,列车故障自动诊断系统会在人机界面上提醒机车乘务员如何处理,机车乘务员只需要根据提示按步骤处理就可以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行。

1.2铁路工作人员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行

铁路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主要是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可以选择对其进行自主式、开放式的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工作人员的接受水平,通过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工作来净化员工思想,将安全责任的需求、安全形势的压力、行为意识三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确保铁路工作人员能够自主形成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意识。通过对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以及参与应急演练的强化培训,预想各种非正常情况下的处置流程,将各种危机状况下的处置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提高机车乘务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1.3自然环境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行

自然环境的突然改变有时也会对铁路的安全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洪水、地震、暴风雪等。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熟练掌握铁路因自然环境问题出现运行安全状况时的紧急措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灾害档案,依据实际环境状况定期进行检查或者普查,不断完善灾害档案,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可能对铁路安全运行造成影响的地点要及时对其采取适宜的措施,比如工程措施、观测措施、建立减灾预案等。通过完善的灾害档案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一整套防灾预警及异物侵界系统,在灾害放生时能及时反馈到列车调度指挥中心,防止因灾害引起的行车事故。另外,还应该尽量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危险,对于因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可能成为灾害易发区的地点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铁路防灾减灾信息网的建设和宣传工作,确保工作人员与乘客可以及时接受了解最新的灾害信息,灾害情况,以便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和应对措施,避免因宣传不当引发的乘客恐慌,促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目前新建的客运专线上都设立了防灾及异物侵界系统,该系统整合了暴雨预警,大风预警,地震监测,异物侵界监测等多种功能,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速动车组的运行安全。

2列车运行危机管理的措施

2.1正确及时处理事故现场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事故处理与救援系统。事故处理与救援系统在确保铁路在事故发生时,尽快恢复正常运行,降低事故损失方面有重要意义。这一系统主要是为了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一旦事故发生影响机车运行,能够有一套完整合理的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及时处理事故现场,使机车恢复正常运行,防止事故影响扩大。事故处理与救援系统主要涉及到乘客的疏散、设备抢修、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系统包括救援子系统与综合维修系统两大系统,其中救援子系统涉及到公安、消防、医疗等方面,综合维修系统主要包括线路抢修、信号维修、供电接触网维修、机车车辆维修等等。

2.2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整个线路网络范围内彻底排查列车运行安全隐患并进行通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故。

(1)如果是管理机制的缘故,则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铁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依据对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及时解决管理制度的弊端,完善列车运行的各项机制,并严格检查列车运行管理制度,及时解决可能对列车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的问题。

(2)如果是工作人员的缘故,则需要对列车运行危机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时调整相关工作人员。在铁路系统中,大胆选拔并任用具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等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使交通行为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并确立其核心地位。

(3)如果是硬件设备的原因,则应该根据交通灾害发生的原因,选用先进的技术、硬件设备。

(4)如果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则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控力度。地震、滑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一直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应该对灾害多发区进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3结语

篇8

关键词 城市内涝灾害;影响因子;气象服务;对策;山东潍坊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48-02

近几年,城市内涝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因为暴雨天气而造成的城市内涝现象,导致交通受阻,人员伤亡,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2006年7月29日,受西伸北抬的副高边缘影响,潍坊大部县市出现了强降水天气。根据滨海开发区盐场观测资料,7月29日17:00—23:00,6 h内平均降雨量达到286.7 mm,局部降雨达433 mm。暴雨造成了海化集团损失池盐约5 690 t,龙威集团损失11万t,银丰制盐损失5 000 t,大家洼各村盐田损失逾1万t。受暴雨影响,多家化工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部分企业短时停产,设备损坏,仓库被淹,原料被冲,产品浸泡。暴雨造成部分农田短时积水,损坏果树苗500株,10多个食用菌大棚受损,4处养殖场进水,倒塌房屋2间,部分村房屋进水,经济损失总计约2 230万元。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强降水天气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城市内涝灾害在孕育、生成、发展和成灾过程中,与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密切相关,需要各个部门在暴雨或者强降水天气发生前,形成城市内涝的部门联动机制,提前做好防范灾害应急服务,并且在城市建设中,从长远考虑,科学规划城市绿化与排水系统建设。

1 引发城市内涝的影响因子

1.1 汛期复杂的天气形势

潍坊市地处山东中部,南依沂山,北濒渤海,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气候。潍坊市年平均降水量615.3 mm,年降水量最多出现在196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 268.8 mm,其中昌邑多达1 412.2 mm;降水量最少年出现在198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357.5 mm;日降水量极大值为619.7 mm,为1999年8月12日出现在诸城。

1999年8月11—12日,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诸城、高密2个县市降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273.6 mm,城关降雨648 mm。高密市降雨量336.6 mm,其中11月12:30—15:00降雨达210 mm。2个县市共有10.5万hm2作物受淹,倒塌房屋5 695间、大棚4 100个、鸡舍4 600间、鸡棚15个,损失肉鸡65万只、大牲畜逾3 000头,1.4万t存粮被浸泡,13个村2万人被迫转移,冲毁道路198.5 km、桥涵85座、鱼塘176个,死亡3人,多处水库发生险情,多家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

短时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是引发城市内涝的直接因素。选用潍坊地区1981—2010年日降水观测资料,经过1—12月暴雨累计统计,可以得到以下数据:潍坊暴雨天气44 d、昌邑41 d、寿光50 d、青州48 d、临朐53 d、昌乐47 d、安丘62 d、高密57 d、诸城60 d,逐年各月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为了使潍坊整个地区数据更具客观性和整体性,将9个各县(市)区各月暴雨日数取平均值,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暴雨主要发生时间段在6—9月,主要原因是夏季受东、西风带控制,影响系统除了西风带槽脊、气旋、锋面等以外,又有副热带高压和东风带的热带辐合带、东风波、台风等天气系统影响[1],6—9月天气形势复杂多变,汛期复杂的天气形势是形成城市内涝的自然因素。

1.2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带给了人们现代的生活,方便了人们出行和休闲,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筑的林立,地表硬化面积的增多,绿色植被的减少,使得自然水系遭到了破坏,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能力,影响了水循环系统的蒸发和下渗过程,路面积水只能通过地下管道排除,由于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增大[2],加重了排水压力,有的地段管道设施存在陈旧、老化或者布置不合理的现象,致使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失修 ,地下管道管径又偏小,路面的积水难以迅速通过管道排出,进而导致路面积水严重,形成了城市内涝灾害[3]。

1.3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尾气。而这些尾气,例如氮氧化物等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中的能量,并容易在城市的上空聚集大量的凝结核,城市密集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建筑群还使城区的平均风速减小,由于夏季空气层结不稳定,当城市上空积累成对流云团时,诱发了强降水天气,提高了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4]。

2 城市内涝的气象服务对策

2.1 监视天气变化,完善防灾减灾机制

暴雨是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须有充沛的水汽供应,因此在暴雨发生前有较明显的水汽供应环流形势,有扰动破坏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影响系统;而对流性天气一般具有范围小、发展快的特点,强降水天气往往在强对流天气下发生,预报难度较大,但是气象部门可以通过雷达监视当地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发生强降水可能性时,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努力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防治城市内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才可以解决好城市内涝灾害。因此,解决城市内涝灾害,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城市内涝的防灾减灾机制需遵循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制定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部门合作,明确部门任务,各执其能,分步实施。气象部门全天候监视天气变化,当发生强降水天气,可能诱发城市内涝时,及时预警信息,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迅速联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对可能发生内涝地区提前布置防范措施,以减轻或者避免城市内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增加绿色植被,重视气象评估工作

城市管理者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和发展规划,考虑到气候变化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对涵养水源的洼地、湿地公园等应注重保护,适当控制建筑密度,配套相应的绿化面积指标,提高城市绿地的渗水功能和地下排水系统的蓄积排放能力,有效调节径流量。

城市化正在改变大城市的气候,对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分布均有影响[5]。气象评估对城市防汛建设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城市降雨落区和未来降雨趋势的监视预测上,这对于城市编制雨水排放规划、指导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效的排水体系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城市规划者需根据新、老城区的建设情况,科学规划排水工程,指导排水管网系统的建设及改造,确保在汛期发生强降水情况下,路面积水能迅速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排出城市路面。

3 结语

暴雨或短时强降水是引发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在防范城市内涝灾害时,气象部门在监视天气、城市内涝预警中起到了“发令枪”的作用,城市内涝应急部门在接到预警后,应迅速响应联动,降低内涝的影响程度。此外,城市规划者在建设城市时,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料,考虑到城市规划地区最大降水量,科学合理地做好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工作。

4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铁灵芝,廖文根,禹雪中.国外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新设施发展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1995,4(S0):228-234.

[3] 梁志勇,何晓燕,盛振东,等.洪水风险与国内外城市防洪规划实例[J].灾害学,2002,17(2):57-61.

[4] 周淑贞,余碧霞.上海城市对风速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3):30-41.

[5] 徐祥德,汤绪.城市环境气象学引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篇9

打造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品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贵州有哪些主要的气象灾害?

赵广忠:贵州的自然灾害以气象灾害以及气象灾害引发的衍生灾害为主。贵州气象灾害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冬天的凝冻,春天的冰雹,夏天的暴雨,秋天的绵雨,而贯穿四季的是干旱”。凝冻是贵州西部山区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一般年份的危害不大。但是,在一些特别的年份,如2008年,持续的凝冻天气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暴雨是贵州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暴雨的一般表现是来势猛,危害结果明显,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并且发生和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较少关注。干旱是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气象灾害。2011年夏季干旱,全省622.37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22.78亿元。

:在防灾减灾中,气象服务工作的责任和作用如何体现?

赵广忠:据统计,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灾害、59%的因灾死亡、84%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总的来看,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气象防灾减灾也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性工作,而正日益成为社会公共事务。

近年来,我省气象灾害防御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气象条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规范,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同时,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气象服务方向,强化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建设,逐步建成了立体化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手段、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更及时,渠道更多样,范围更广泛。如2011年9月17日铜仁梵净山出现327.4毫米特大暴雨,各级气象部门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地方政府及时应对,紧急转移了1.4万余人,虽然大量房屋被洪水冲垮,但无一人伤亡。据统计,5年来,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了近100人。

此外,在预防气象灾害方面,我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能,一方面,面向社会着力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气象服务品牌。另一方面,面向气象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工作理念。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气象工作最重要的职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气象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消息树”,是“发令枪”。这就意味着在防灾减灾中,气象工作必须先行。此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引种新品种需要气象工作者对原产地与引入地的气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气候适应性评价,避免引种失败;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的区域布局中,气象工作者需要全面分析气象条件,提出气候可行性报告,实现趋利避害。这些都表明,防灾减灾,气象必须先行。另外一方面,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服务品牌,有利于社会对气象工作有明确的形象认知,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

强化公众意识做好天气预报

:刚才你讲到,要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这在防灾减灾中有什么作用?

赵广忠:强化社会的气象意识,首要的问题是让社会全面了解气象工作。以预报为例,人们常常质疑预报不准确。这就是社会气象意识的具体体现。首先要明确,凡是预测预报就有不准确性。其次要明确,不完全准确的预测预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就小概率强天气事件的预报问题过公告,说明不准确预报的意义。在美国中部平原,每年都有龙卷风发生。美国气象部门对龙卷风的预报准确率仅为百分之十几,然而每当气象部门龙卷风预警之后,公众都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因为大家知道,尽管气象部门的龙卷风预警,10次只有1到2次准确,但是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够避免灾难的发生;不采取防范措施,可能招来的就是灭顶之灾。何况气象部门每年仅仅只10到20次的龙卷风预警。贵州暴雨的预报比龙卷风预报的准确率高,但是灾难不断,差距主要在于人们的气象意识。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我们气象工作者,宣传不够,科学普及不够。再以暴雨与干旱的危害为例。在贵州,暴雨的危害是局部的,而干旱的影响是全局的。暴雨的灾难是显性的,干旱的灾难更多是隐性的。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暴雨而不是干旱,这也是气象意识。强化社会气象意识能够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在科普方面,我省气象部门有哪些措施?

赵广忠:在科普宣传方面,我们一方面是抓好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学生的宣传,另一方面,我们广泛利用各种公共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宣传。比如利用贵阳市内多条线路的公共汽车、2000多辆出租车的车载电子显示屏,系统内外各部门建设的电子显示屏,以及“3.23”、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技日等各种社会宣传活动,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贵州电视台增设两档气象科普专题节目,在《贵州都市报》设立气象科普及气象信息专版,在广播电台设立气象专栏,在贵州电视台增加了《百姓气象站》、《气象万千》两档节目,开展“走进气象、寻‘爽’贵阳”大型公益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如何用好气象资讯、怎样理解天气预报、如何采取措施防范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有效地扩大了气象科普和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气象与公众走的越近,公众对气象的认知也就越清晰。

:公众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把天气预报做得更加准确?

赵广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发展,探测装备的完善,天气预报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预测科学,仍然做不到100%的准确。

从装备讲,我们国家拥有6颗在轨气象卫星,对气象灾害进行全天候观测,水准与美国、欧洲、日本比肩;就贵州来说,过去由于装备落后,气象的观测站点少,很多影响范围小的天气没有办法监测,是因为这张网的孔眼太大,网不住“小鱼”。现在已建成10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9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8个国家级农业气象站、15个雷电观测站,以及2892个覆盖所有乡镇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对天气变化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预警,预报的区间也越来越精细化。

从软件上来讲,我们一方面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和考核,提高预报员队伍的素质,另外一方面,为更有效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省气象局建立了多部门参加的灾害性天气服务会商机制,通过会商让有关部门全面了解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以利于做好相应的工作安排;完善了气象服务督导机制,有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组织督导组到相应市州气象局督导气象服务工作;完善了“三个叫应”工作机制,一旦出现灾害性天气,通过电话通报基层组织,增强了气象灾害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灾减灾的效果十分显著。

推进气象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农业对于气象的依赖性很强,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显突出,气象服务怎样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赵广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气象灾害。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期一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气候适应性分析,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在适宜的土地;做好作物气象风险分析,减少气象灾害影响损失风险。

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我们着重稳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全力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深入系统地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化发展,增强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积极争取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系统与省级100个“农业园区”同步建设,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10

关键词:大规模抗灾;应急抢修;安全管控

中图书分类号:X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126-03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现场频发,2008年席卷全国大部的冰雪灾害及2010年全国大范围强降雨所至的洪涝灾害,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国家电网公司严格履行社会责任,为尽快恢复受损电网的供电,全力开展抗灾抢修工作。在2008年冰灾及2010年洪灾中闽北电网受损严重,福建公司紧急启动应急预案,集全省之力,全力支援地处闽北的南平电业局开展抢修复电工作。由于驰援参战的抢修队伍、人员数量庞大,在灾情仍在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就投入抢修施工,任务都是急、难、险、重,体力消耗大,地理及电网不熟悉,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安全监督保障体系有效运转、没有一整套成熟安全保障方案,难以确保大规模抗灾抢修施工期间的人身安全。南平电业局在上述抗冰、抗洪保电抢修过程中,精心制定并严格落实一系列抢修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了整个抗灾抢修施工期间没有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对期间的安全管控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今后做好大规模抗灾抢修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灾情介绍

1.1 2008年闽北冰灾

2008年1月25日起,南平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罕见冰灾,邵武市、浦城县、光泽县陆续发生输配电线路覆冰倒杆断线,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情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大,全市10各县(市、区)都受到波及,其中邵武市、浦城县、光泽县最为严重,局部电网特别是农村电网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由于输配电线路大面积受损,共造成15座35 kV变电站停运,4 452个配变台区停电,29.24万户居民受影响停电。冰灾发生后,南平电业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成立闽北电力救灾指挥中心,启动预案,全局动员,全面投入抗冰保电应急工作。同时,省电力公司启动了全省电力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全力组织全省电力抢修队伍1 000多人支援南平电力救灾,省政府、南平市政府以及各县(市、区)政府也对电力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援。

1.2 2010年闽北洪灾

2010年6月14日开始,南平市出现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全区各县(市)平均降雨量超过500 mm,局部地区(如武夷山城区、光泽崇仁乡)最高超过700 mm,导致全区各县(市)同时发生洪水、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大面积塌方等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全区前所未有地同时出现了多县(市)、主配网同时严重受灾的局面;受自然灾害影响,南平全市电网累计停运变电站12座(台次),累计停运110 kV线路8条,35 kV 22线路条,10 kV及以下线路488条,配变6 372台,影响用户455 738户。灾情发生后,福建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成立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中心,全省抽调9支近1 000人的抢修队伍、10部移动发电车、172台发电机和大量的抗洪抢险所需物资支援闽北抗灾。

2 安全管控存在问题分析

①灾情认识、安全教育培训等急待补充加强。参加抢修人员普遍对灾情、险情及灾害特点认识不足。2008年的冰灾是百年罕见,很多参加救灾的人员起初面对南方少有的冰天雪地感到兴奋惊奇,但很快就对极度寒冷的气温、结冰打滑的公路、停水停电、粮食补给防寒防冻等保障跟不上、电网设备履冰损坏严重、灾情反复持续时间长等想不到的困难所困扰。2010年的洪灾,由于长时间的强降雨,闽北地质灾害险情连连,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及交通道路破坏等,已给闽北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抢修人员来自全省各地,素质参差不齐,有电网职工、外委施工队伍、农民工、军人、普通群众等,不少人对如何在山区强降雨中防范地质及洪涝灾害没有足够认识与以往经验。由于闽北变电站、输配电线路等电力设施一般地处山上或山脚,受损严重,在灾情延续的过程中组织抢修,如何保障抢修人员的生命安全是第一要务。

②组织指挥体系需要快速理顺。由于驰援参战的抢修队伍、人员数量庞大,来自全省不同的单位,相互间需要紧急配合与协作。加上受灾供电单位职工在内,全地区参加抢修的人员在2 000~3 000人左右,每日参加现场抢修的车辆达上百部,如何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需要授予临时成立的抢修指挥中心极大的权力。特别是安全管理方面,及时安全禁令、安全通知并保证迅速准确的层层落实,是重中之重。

③抢修组织方式与流程要求需要尽快明确、规范。抢修队伍对灾害当地电网接线、周边环境、设备特点等不熟悉,容易现场勘察不到位、作业风险辨识不足,需要受灾单位设备维护部门的引导配合与良好沟通。来自全省各单位的抢修队伍,平时各自的作业习惯与方法、接受的管理要求与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也需要立即统一思想、统一方法、统一流程,否则极易发生偏差与混乱。

④安全监督与保障体系需要尽快建立。监督与保障是安全管理的两块基石,在大规模的抢修保电施工安全管理中也是必不可缺。组织关系隶属于全省不同单位的抢修队伍,需要包括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施工队等多层次的安全监督与安全保障力量,层层管理、层层负责,才能使各项要求得以及时真正落实、存在问题得以及时发现与整改,使事故安全隐患及时控制在萌芽状态。

3 明确安全管控的工作目标

即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管控措施,确保抗灾抢修期间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人身安全,杜绝人身死亡及重伤事故,实现“八不发生”(即不触电、不倒杆、不高坠、不砸伤、不摔伤、不淹溺、不车祸、不中毒)安全目标。

4 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与成功经验

4.1 组织准备阶段

成立了地区电网抗灾抢险指挥中心,省公司驻点领导亲自坐镇指挥,同时接受省网抗灾抢险指挥中心的领导。指挥中心下设的安全监督组,具体负责抗灾抢修安全管理工作。所有抗灾参战的抢修队伍、人员必须完全服从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统一调配、统一指挥。在应急抢修和全面修复中坚持发挥安全监督体系作用,落实安全监督保障措施,严防安全事故发生。一方面建立了以省、市、县、抢修施工队安全员组成的三级安全监督网。安全监督组有权进入任一施工现场,对所有的抢修施工现场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有权违章通报、提出整改要求及考核意见。另一方面成立安全、技术、调度指导小组,负责对各受灾片区指导督察现场施工安全、现场施工质量、电网调度、停送电管理工作,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剖析,根据现场实际提出更好的安全管控办法,积极帮助外援队伍加强安全管理。

4.2 抢修队伍进场前阶段

①及时启动安全监督工作,组建三级安全监督体系。迅速建立三级安全监督网,收集相关人员通讯信息。研究安全管控总体原则方针,制订灾害应急安全目标、指挥部安全一号令,制订安全监督工作方案。

②安全监督组针对灾害特点,编写施工队伍进场教育方案、安全提示内容,组织印刷安全提示卡。制作交通指挥信号三角旗、红袖标、安全哨等安全用品。建立安全短信发送对象群并及时更新。针对不同受灾情况及抢修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控措施。

③施工单位领取进场安全教育资料、交通指挥信号三角旗、红袖标、安全哨、安全提示卡,提供管理与抢修人员手机号码。组织开展进场前安全教育培训,学习抗灾抢修安全目标、一号令、进场安全教育方案及纪律规范,清楚抢修主要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4.3 “抢修队伍进场后”阶段

①指挥中心针对抢修过程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研究管控方针,指令。协调与处理安全监督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②安全监督组及时掌握本地区每日抢修作业情况、抢修作业施工点开工信息,检要作业现场的安全执规情况,及时现场违章查处信息。组织三级安监体系人员统一着装、统一标志,分层、分组、分片、分工到现场开展安全监督。

③安全监督组每天定时汇总安全监督人员检查情况,编写安全日志,统计安全监督工作相关数据总结现场安全问题,提出管控措施。通过办公系统、短信平台安全管控指令、安全简报、安全预警、安全提示及典型违章信息。根据抢修工作不同阶段的安全重点,实时向所有施工队伍和专职安监人员实时发出有针对性的安全短信及注意事项。及时向抢修队伍传达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并督促贯彻执行。有权暂停存在重大危险隐患现场的抢修作业,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隐患得到控制后方可允许继续施工。参与重大施工方案的制定,现场安全监督的同时必须监督施工方案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召开阶段性的安全分析会,分析本阶段安全工作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管控措施,部署下一阶段安全工作重点,形成会议纪要进行。编写抗灾抢修安全简报,统计安全监督工作相关数据报表。

④抢修单位认真做好每日的抢修施工现场自我监督管控工作。结合工休时间及班前会、班后会,学习贯彻指挥部及安监组的最新安全短信要求、安全简报及文件通知要求。针对违章通报情况,开展停工整顿或自查整改,提高执规水平。

4.4 施工现场安全管控制度

①抢修期间采取“双工作负责人”制度。第一工作负责人为管辖设备供电所专职监护人,第二工作负责人为外援抢修队现场工作负责人。

②严格执行现场联合勘察制度。所有的抢修作业必须进行现场勘察。现场勘察以所在供电所为主,经工作票第一工作负责人确认,并填写现场勘察单附在工作票后面。

③严格履行恢复送电“双确认”制度。故障线路恢复送电,要经过抢修工作负责人和线路维护部门负责人双重确认,方可送电。一是该线路所有工作票和事故应急抢修单都已经办理结束,工作负责人确认现场已无工作,工作人员全部撤离,接地线已拆除;二是该线路送电范围已经进行全面巡视,线路维护部门负责人确认已无故障点,巡视人员全部撤离。以上两个方面均已确认,才可以送电。

④严格执行设备异动管理制度。涉及设备异动的抢修,施工前应填写设备异动单,送电后根据现场立即进行异动,确保图实相符。现场临时决定的设备异动,施工单位必须向运行单位进行报告,经同意后实施,但必须立即填报设备异动单,确保异动及时。调度部门应在送电后

1 h内,完成设备异动工作。

⑤强化自备发电机管理,制订并落实防倒送电安全措施。

⑥强化交通安全管理,针对灾害及抢修工作特点,强化对驾驶员交通安全教育,严禁人禁货装,加强道路旁施工的现场交通管制。

⑦针对气象特点,有针对性的制订安全注意事项,并严格落实执行。

4.5 安全执规考核管理措施

①根据违章记分考核管理制度,由指挥部对每支施工队伍实行违章记分,根据每日违章记分累计到一定数值时,给予黄牌、红牌警告,抄报所属支援单位。超过上限值,予以停工整顿。

②对安全记录良好的施工队伍,予以表彰奖励,由指挥部签署嘉奖令。获得嘉奖的入网施工队伍,其安全业绩予以备案,同等条件下在承接工程中予以倾斜。

③施工单位必须对每起违章,根据本单位考核规定,予以内部相应的考核。

5 结 语

通过严抓抢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在两次抗灾抢险期间,未发生任何人身事故。在这如此超大范围、人员密集、灾情重、长时间、高强度的抗灾抢修中,能取得良好的现场安全管控业绩,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提高。同时,今后还要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队伍的建设。如编制更加细化、贴切实战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抢修队伍开展培训演练,组织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机制与规范制定的研究工作,使大规模抗灾应急抢修的安全管控能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建立一整套成熟的应急管控方案与规程制度。

参考文献:

[1] 夏志军,王刚.地市供电企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的应急处置[J].四川电力技术,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