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

篇1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具体表现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在很早之前就曾出现过,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重,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具体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数量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的增长数明显更高,且规模也远远高于实体经济部门,不少金融机构都在不断的扩大兼并行为。随着分离的不断加大,实体经济慢慢丧失了原有的主导地位,金融经济的地位则快速上升。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发生于金融领域,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金融领域,实体经济的活跃度逐渐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另外,反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指标包括金融资产比率以及金融交易量比率,当这些指标上升幅度越高时,表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明显。

二、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诱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经济的规模、数量以及地位都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随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所以,对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致上来看,两者分离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下点:

(一)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

从产生时间来看,实体经济在金融经济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因此,实体经济一直推动着金融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经济才能逐渐发展,商业贸易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产品的数量增加时,商品交易才会产生。而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慢,金融的资产比率也在慢慢提升,这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金融管制较为自由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分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金融的相关制度逐渐呈现出自由化趋势。金融管制自由化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大部分的国家都先后解除了针对金融经济的限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金交流越来越频繁。另外,随着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国内、国际的贸易数量日益增加,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与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金,促使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我国对于金融的管制越来越宽松,使得国内的金融部门得到快速扩张,不少金融企业为获取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不少金融企业纷纷出售优惠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使金融的贸易量得到大量的提升。第三,关于汇率的相关要求也先后被解除,汇率并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可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这也促使商品交易的数量不断攀升。

(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升,金融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就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的金融经济的类型日益增加,促使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展,金融经济得到大力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

三、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有效对策

就目前情况而言,不管哪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必须确保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世界的发展与金融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换句话说,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两者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看似只发生于金融领域,但究其本质可发现与实体经济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表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快,占据了实体经济原本的主导地位,失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经济造就了当前的经济泡沫,随时都面临着瓦解的风险。

所以,要让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那么必须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同时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带动之下,才能实现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部门还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将金融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篇2

1研究背景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巨大影响。金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关注二者的分离,并研究分离原因,试图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实体经济不仅影响金融经济水平,而且影响金融经济质量。此外,金融经济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柱,金融经济就无法平稳发展,无法促进经济发展[1]。(2)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反作用力。从某一方面来说,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经济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金融经济主要是通过贷款、投资券等一系列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造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3.1两种经济发展不均衡

两种经济之前是互补的,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分离的趋势更大。这一现象将会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这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金融经济在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如果长期按照这种形式发展,金融经济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分配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出现,最终导致大量资本流向金融经济市场。此外,实体经济对金融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大大减弱,发展经济所需的基本动力和创造力不足,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2]。

3.2相关制度不健全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经济制度不完善。由于很多国家逐渐取消了对金融经济相关制度的控制,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国际资金流动性增加,同时大量的资本进入金融经济,使国内外的贸易总额增加,在引入大量国外资本的同时,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应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3]。因此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根据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

3.3经济度量不准确

经济度量是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反映市场经济和实际发展情况。然而,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发展,实体和金融两个经济体开始分离,对经济的计量明显不准确。以金融市场为例,有很多资本家利用市场价差来获取利润。大量资金逐渐流入金融市场,提高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中的利益,而不是实体经济。由于金融市场上很多活跃的资金和产品的价格和价值与其真实的价值不对等,使得金融经济出现了表面繁荣的虚假现象,因此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就容易被忽视。此时,经济度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经济总数值不能确定。

4规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办法

4.1利用宏观政策进行调节和控制

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轨现象严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要想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稳固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要想使宏观政策在调节和控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不协调问题,就要注意以下3点。①明确二者的关系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金融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②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促使实体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反过来也会使金融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③整治市场秩序,政府部门起带头作用,通过颁布政策和法规达到约束和规范的目的。

4.2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轨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导致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其根本解决方法是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力度。而阻碍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资金筹集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筹集不仅成本高,而且筹集渠道少。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采取一定措施使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在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同时提高收益,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速度。②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中,弥补其在发展方式上的不足。与此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支持性举措,可以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帮助,使得实体经济发挥出原有优势。

4.3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应该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使实体经济能够发挥自身作用,为两种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一方面,政府可以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为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这些制度中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可以使金融经济支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速度,比如适当下调贷款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4.4促进金融经济自由化发展

由于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发展更快,因此要加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度。在两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统筹兼顾,在加大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金融经济达到自由化发展。在金融市场领域,应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管控,最大程度获得双赢。

篇3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成因;防范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

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篇4

天津神鹿能源有限公司 300300

[摘要]对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理解,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的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本文在梳理两者的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思考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在主流的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金融体系在实质上并非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一种虚拟经济,属于一种服务业,并且对实体经济的产出进行了直接的贡献,同时其也是实体经济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核心,要想保证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机制进行准确的理解,并且将其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充分的把握好。

[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从理论层面,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实践层面来说,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除了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很好地防范金融危机。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以及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时期,为此,本文在梳理两者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关系和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1.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关系在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现在的学者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运行受到的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且对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有学者提出在通货紧缩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过度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强调,其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波动受到的金融体系融资总量的影响[1];另外有学者认为投资并非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来源,而因为投资进行的融资才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原因,其对经济波动受到的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强调。还有学者对银行的流动性转换对经济效率的改善作用进行了论证,然而经济波动同时也受到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除了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研究,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是长期以来金融发展理论一直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从实际上来说,在主流经济理论中并非对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具有充分的理解,因此现在经济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2.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关系的发展分析

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两者具有始终属于动态变化的关系。早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初期,金融体系的形成就是由于交易需求而具备了前提和基础,而当时在实体经济相互之间的汇总和支付中金融体系只属于一种中介,无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出现了相互的融合和发展,在实体经济积累的原始资本的基础之上,金融体系开始逐渐的成为信用中介,并且开始不断地优化配置实体经济原始积累的资本,最终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金融市场在实体经济实施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改革之后具备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这样也就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更加密切[2]。

实体经济在现代金融体系不断转变结构以及不断创新功能的条件下在科学技术、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这样就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具有了一种相互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开始逐渐的走向分离,与此同时,由于边际产出的递减导致实体经济逐渐的陷入困境,而金融体系的主要支撑就是信用,这样就导致两者的分离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

3.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作用关系

首先,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产物,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将稳定的收益和物质基础提供给了金融体系。如果金融体系不依托于实体经济,就很容易发生资本泛滥的现象,最终会在投机市场流入大量的金融资本,从而导致出现扭曲的资源配置。这样除了会将商品经济的秩序打破之外,同时又有可能导致出现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体系存在的意义也就丧失了[3]。

其次,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中金融体系属于非常重要的工具:金融体系将有效可靠的支付中介提供给了实体经济,并且促进实体经济将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实体经济由于这些积累的原始资本具备了不断扩大生产的基础,同时,金融体系还对实体经济稳步增长和风险的分散具有促进作用[4]。目前金融体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完善,因此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比如现在出现的信用体制建设、财务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兼并收购等最终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4.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有效对策

首先,要将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能够对金融体系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实体经济必须要将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充分的体现出来,将发展的导向确定为交易需求,从而能够将相应的处理提供给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两者之间存在的分离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金融体系会受到实体经济中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由于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得以加快,并且不断地向金融体系中流入,从而进一步地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与此同时,实体经济派生的金融需求及其自身的市场化发展能够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朝着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改革实体经济,从而使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实现有效的融合。

其次,要对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进行积极的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会由于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而受到积极的影响,立足于资金供求的渠道能够不断的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效率的提升,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提升储蓄利率的方式可以使储蓄的规模得以扩大;第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式,能够确保大量的储蓄直接转化成为投资;第三,其能够对金融市场受到的政府的不利影响起到有效的规避作用,确保能够使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第四,其能够对监管体系的逐渐完善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并且进一步地提升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第五,其能够将具有差异化以及多层次特点的金融市场构建起来,从而能够使金融市场结构的失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必须要对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进行大力的推进,从而将金融体系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确保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5]。

最后,要不断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改革:金融体系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所谓的直接金融就是资本市场,所谓的间接金融就是金融中介。实体经济和间接金融之间具有债权和债务的关系,而直接金融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整个过程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维持,就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革资本市场。比如可以将实体经济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及时地披露出来,从而使信息在实体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不断地规范实体经济的经营管理;要制定完善的信用体制和法律法规,从而能够充分地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最终能够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给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将更加层次化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供给实体经济,从而有效地加快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

5.结语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两者的持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依托的金融体系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而离开金融体系的实体经济则很难实现稳定的发展。为此,必须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两者的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我国的经济实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

[3]邱杨茜,陈颖,余军,何孝星.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运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08)

篇5

金融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其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山东作为中国GDP第三大省份,金融业却一直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山东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公布的数据是:2012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18亿元,同比增长19%,占GDP比重达到4%。同期,广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已突破3000亿元,占GDP比重为6,5%。

从“每个地市配备一名懂金融的副职”,到“金改22条”,省长郭树清上任以来,对山东金融业的差距作了客观的分析,一个思路清晰的金改方案开始实施。

山东金融业现状如何?差距在哪里?济南和青岛的“区域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应各自侧重什么?产业结构升级应如何科学地进行?就这些话题,记者专访了山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所副所长黄晋鸿。

山东金融的差距

“到2013年,综合开发研究院共了五期‘中国金融指数’,在这个排名中,山东省的两大核心城市济南和青岛排名都比较靠后,基本在15位以后,并且历次排名中,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明金融中心会愈加集中。”

黄晋鸿所说的“中国金融指数(CDI・CFCI)”指的是对中国城市综合金融竞争力的衡量指数,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2009年6月推出的。该指数对中国内地24个城市综合金融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据了解,目前我国内地已有超过30个城市提出要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几乎涵盖了所有沿海城市,还包括西部的重庆、成都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

“总体上来说,山东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山东的经济水平是不相称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迄今为止山东一个省还没有一家金融类的上市公司。而北京有10家、上海有7家、广东有5家,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也都有,这真实地反映出山东金融市场活跃程度远远不够。”

除了在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这些总量上的差距,黄晋鸿认为山东金融的差距还体现在市场活跃程度不足、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本地金融机构实力弱三个方面。

“目前山东的金融还是比较依赖银行的间接投资,社会投资多数依赖银行贷款,区域内虽有一家‘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但还没有实现交易功能,对当地起不到融资的作用。”黄晋鸿说。

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差距。山东受孔孟思想影响,“官本位”意识浓厚,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土壤。“过去,很多‘关系户’都被安排到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单位,导致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不具备职业银行家的素质。”实际上,在山东金融改革中,领导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在青岛市建设财富中心,就提出了要注重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此外,山东本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很弱,当地城商行如齐鲁银行、恒丰银行、青岛银行、莱商银行均规模不大,无法与其他省份拥有的广发、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甚至盛京银行、大连银行、成都银行、徽商银行这样的城商行相提并论。

目前,有17家金融机构在济南有分支机构,但是这些分支机构是“吸得多,放得少”,也导致山东的经济总量和贷款投放不相称。比如济南的经济总量比青岛小,但是金融业的量却比青岛大,这也是因为银行总部大多在济南。中国银行由于看重国际业务,所以将总部设在青岛,但实际上落地青岛之后,其发展的确比不上工、农、建几家国有银行的山东总部。因为中国银行太过看重国际业务,而忽略了青岛这个城市国际化的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高。

“双极”错位发展

山东是一个“双核”省份,金融也是“双极”的。被称为“金改22条”的《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济南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把青岛建设成财富管理中心。

《意见》对两个城市金融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定位,济南和青岛会不会形成同质化竞争?这两个城市各有什么优势,应当怎样发展呢?

黄晋鸿认为,“双极”应当错位发展。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有天然的优势。要建设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首先要考虑这个城市是不是一个区域陛的产业中心,必须有产业的集聚。纵观全国各省,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除了深圳以外,都是省会城市。未来,济南应当依托省会城市的地位和金融资源优势,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

而财富管理中心,首先是要风景优美、宜居,社会环境好。青岛市要打造财富管理中心,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先管好青岛人的钱,二是吸引别处的钱来青岛。吸引是首要的,吸引来之后才能活跃当地的金融市场。

瑞士是全世界有名的财富中心,除了风景优美以外,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是全世界的财富愿意流向瑞士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青岛未来无论是以资产管理中心、融资服务中心、私人账户运营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等哪一个概念来建设,都需要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保证资金安全。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金融产业能够带动金融伴生行业的发展,比如平台公司,网络公司这些属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数据云计算、储存、安全管理等需要大量的网络公司来进行相关服务。资产评估公司、金融审计等也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将为生产业的投融资带来便利性。生产业的特点是实体资本比较小,融资困难,在金融业发展起来之后,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服务业不能脱离制造业

山东大象经济的弊端为人诟病依旧,直到现在产业结构仍然是“二三一”,是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应该摒弃制造业呢?

在黄晋鸿看来,服务业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制造业。根据产业升级理论,当二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三产时,生产要素由二产向三产转移,是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反之,当二产劳动生产率高于三产时,盲目地进行产业升级,会陷入与拉美国家相似的境地。

以瑞士为例,尽管服务业比重相当高,但是瑞士本国具有良好的高端制造业基础,手表等精密器械、瑞士军刀等产品蜚声全球。而拉美国家服务业比重高达百分之六七十,但是经济却没有相应增长,原因就在于没有二产的支撑。

金融也是如此。金融的发展必须要与当地的实体经济相匹配,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国内的鄂尔多斯、神木这种资源型城市,以及温州这种民间资本活跃的城市所遭遇的问题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倘若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资金过度活跃,形成空转,反而会提高当地的资金价格,加大融资的困难。企业“不借钱等死,借钱找死”的情况出现,金融便不再是“造血的机器”,金融与实体经济也不再是“鱼和水”的关系,而变成了“狼和羊”的关系。

山东的二产三产调整难度十分大,我们的产业链都在低端,低端的很多还都是国有的。再好的布还是布,布到了广东却成了衣服。我们还处在微笑曲线的底部,前段的研发没有,后面的销售、品牌也没有,我们做的只是生产。必须要进行产业调整,当地的金融和产业才能匹配起来。

“山东要做的,首先是梳理出制造业的优势门类,我们不是所有的制造业都是低端的,不应该放弃制造业。”而且,我们应该把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亚当・斯密阐述一根针的生产过程,细分为50多个生产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生产业。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上世纪70年代后,股票、债券和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等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并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如何在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汲取东南亚和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活动总是由虚拟经济成分和实体经济成分组成。实体经济是指人类生产、服务、消费和流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在货币、证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质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具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征。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内在的内需,同时也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但是,经济运行最有效的状态就是均衡。一旦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市场将会出现“金融抑制”的后果,造成经济萎缩;反之,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或超前发展,则会产生虚拟经济将实体经济“挤出”市场的现象,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实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成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房产市场的严重泡沫化。

(一)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源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

股市市场价格剧烈震荡。东南亚国家采取的高利率、高汇率 “双高”政策,汇率被严重高估,吸引了大量外资以维持本国经济的高增长,刺激了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金融危机前,泰国股指从150点升至1600点,马来西亚由700点涨到1200点,印度尼西亚由不到100点涨到600点,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述国家的股指出现了大幅下降,跌幅分别达80.66%、63.67%和32%。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急涨急跌”现象。金融危机前,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商用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年均涨幅高达100%、40%和70%左右,而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述国家价格分别较最高点下滑70%、54.5%和61.54%。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信贷资金难以收回,外资大量抽逃,亚洲各国金融运作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在所难免。

(二)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源于房地产和次贷及其衍生品市场过度膨胀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大量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同时大力在本土发展金融业。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的利率从2000年6月的6.54%快速下降到2003年7月的1%,创1954年8月以来的历史最低峰。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房地产信贷急剧扩张,房价大幅上涨。而房价的节节攀升,极大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以及基于次贷的抵押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债券(CDO)、信用违约合同(CDS)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到危机爆发前,次级债市场的规模已达6.5万亿美元,日交易量超过2500亿美元,甚至比美国国债市场规模还大。过度投机盛行,孕育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直接诱发了金融危机。

三、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预防

亚洲与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实虚经济的偏离,为防范危机,首先要分析我国现在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否存在偏离正常轨道的趋势。

(一)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货币化程度

经济的货币化指标等于广义货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M2/GDP。这个指数可以大致观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程度。如果比例过高则该国货币超发严重,有可能出现经济泡沫甚至金融危机。根据世界银行M2/GDP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增长较快,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创下历史高峰,居全球之首。这一数据说明当前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虚拟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负债,货币发行越多,国家的负债就越多,同时潜在的国家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就越大,以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2.金融相关率

美国金融学家戈德史密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FIR),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国民财富总值之比,该指标的合理区间在 1.5-2.0 左右。FIR是各国宏观调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金融相关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直不稳定。1995 年到 2010 年间该比率增长不大,说明金融市场一直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在2007 年,该比率达到 3.3左右,随后一直在持续增长,到 2013 年已经接近于 7。这一指标说明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泡沫,并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经存在分离的趋势。

3.房地产市场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2013年GDP增长率达7.7%, 2014年为7.4%, 2015年为6.9%,但主要依赖着房地产经济的拉动以及政府投资的增长。由于房地产业所需资金巨大,仅仅依靠房地产业的自有资金难以完成整个开发过程,因此开发商会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或间接融资,这样的结果就是房地产业的虚拟性越来越明显。如果房地产业虚拟性占比越来越大,那房地产泡沫就会出现,一旦泡沫破灭,可能造成区域性危机甚至金融危机。

(二)对于防范我国金融危机的建议

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实虚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建设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重中之重。实体经济结构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当前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加大对科技的重视与投入,发展科学技术;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虚拟经济结构方面,发展稳定的金融市场是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重心:一是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二是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虚拟经济规模。

2.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在各类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总是靠从事高风险的博弈来取得最大的利润,只靠资本市场的内部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注重提升监管水平,防范风险事件发生:一是加强立法,提高法律意识;二是改变传统监管方式,建立完善的检测系统,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实时检测。此外,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风险预警机制、监控体系,对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以及在风险出现时,制止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二者的分离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亚洲与美国金融危机,对比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得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背离迹象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风险预防建议,希望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文倩.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角度的金融危机预警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5.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00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当前虚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但是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运动。

1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1虚拟经济的定义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虚拟经济的概念以及其涵盖的范畴,不仅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国内学术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

1.2虚拟经济的特征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1.2.1虚拟性从本质上说,虚拟经济具有虚拟性。虚拟经济中交易的商品是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有价证券,这些虚拟资产本身没有价值,这是与实物资产有本质区别的。实物资产本身有生产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大体上按平均成本定价,遵循价值规律。虚拟资产只是一种所有权证书,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基础定价的,因而相对实体经济中一般商品实实在在的价值而言,虚拟资产的价值是虚拟的。

1.2.2高流动性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

1.2.3不稳定性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1.2.4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不遵循一定之规,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等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协调机制,外部冲击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状态的恢复与变化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达到协调发展状态,那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来实现。如果实体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在消费者选择的作用下,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上升、投资收益率提高,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投资收益率降低。在利益机制作用下,生产者将增加供不应求产品的投资,扩大供应,同时减少对供过于求产品的投资,缩小供应,直至供求恢复均衡为止。如果虚拟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将导致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失衡,各类资产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投资者将改变投资组合,增加对风险低、收益率高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减少对风险高、收益率低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并引致两类产品的价格发生反向变动。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将增加价格上升产品的供给,直到各种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3 金融危机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虚拟经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点在于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人为构造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种发展是外生而表层的,因而获得的增长通常是短期的“量”的增长,缺乏深厚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使金融发展的效率降低。2008国际金融风暴根源,看起来似乎是美国的次贷狂风引发的一场国际性经济衰退,实质上展露了许多所谓国际化概念对它国经济隐形入侵的霸道及国际性迷茫跟风,并彰显了世界金融秩序理应重构和到了国际金融世界急需赋予由世界经济强国齐抓共管责权的必要时刻。比如在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到实体经济的5倍,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将进一步膨胀。但虚拟经济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一些经营虚拟经济的相关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倒闭,国内2009年民间投资市场约日趋没落,这样也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下降。比如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销售下跌两至三成。根据北京市的调查,深圳市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1256家企业中,资金链趋紧的256家,倒闭重组的一家。对于存在的行业危机,企业必须重视和采取措施规避。同时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预防虚拟经济膨胀演变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冲击是其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会为泡沫的到来埋下伏笔。

3.1完善监管体系

从实践来看,发展虚拟经济,规避金融风险,首先必须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体系。由于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网络化电子化手段加强,使得金融交易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特别当金融扩张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时,以资金融通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运动使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增加,若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3.2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日益频繁,这种融资方式要求开辟衍生市场为资本流动和避险增值提供场所和机制,并拓宽国际资本融资渠道。金融衍生市场的创立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和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实际是虚拟经济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经济制度的支撑,又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在金融深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把发展基础性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统筹考虑,既把衍生市场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又将其视为改革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把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衍生市场统筹考虑,使它既是开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开放经济风险的预警器。

总之,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可能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发挥它灵活机动的特点,促进资源跨时间和空间的有效配置,规避它过分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危机,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2] 杨凤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现代虚拟资本的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06,(5).

[3] 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4] 谢永添.关于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科学,2004,(2).

[5] 王悦.西方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回顾[J].求索,2006,(10).

篇8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

(一)发展目标一致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结构形式,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一致,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可优化配置资源,增强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将金融服务范围拓展到中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人借贷,进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充足资本。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立足点,一方面推动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对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实体?济为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实体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创新活动。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引起各方投资者对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拓了空间,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同时,实体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社会闲散资金,为互联网金融整合利用社会资金提供了物质来源。所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发展态势是否稳定决定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

(三)相互促进与推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运营模式带来了冲击,促使传统金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必须拓展服务职能、优化运作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引入先进互联网技术,从而增强传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以网络为平台的借贷业务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难以实现的金融职能,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潜在发展矛盾

互联网金融具备经济虚拟性的特点,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如若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的虚拟经济膨胀问题,则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稳健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此外,互联网金融无节制地过度发展,会吸收更多的人才、资金和社会资源,这势必动摇实体经济的根基,导致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期。

二、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发展现状,为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如下:首先,严把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关,通过制定牌照发放标准、设置最低注册资本金、落实风险准备金制度,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抵抗能力,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事前控制。其次,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产业政策,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秩序进行严格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向市场化的方向变革。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动

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渠道单一闭塞的现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驱动互联网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加大政策引导。政府可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优化配置互联网金融为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源,使信贷资源能够服务于满足政策扶持要求的中小微企业。政府要明确政策补贴对象的企业类型、交易规模、交易增长率、注册资本、信用等级等方面的要求,保障符合要求的中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互联网金融资金的支持。其次,建立资金评价机制。政府应构建起完善的资金评价机制,在全面收集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将其作为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促进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共赢

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因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时遇到了资金供给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引导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首先,银行可将吸纳的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扩大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储备,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服务。其次,互联网金融要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数据库,建立客户信用评级机制,促使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信用信息与银行的客户信用信息实现对接,降低信贷风险。再次,银行要引入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线上+线下”的业务渠道,提供线上支付、交易和业务处理等服务,逐步实现自助服务智能化,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

(四)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健全和落实相关监管体系,避免互联网金融出现泡沫经济,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稳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要采取分级监管的方式,综合发展以行业自律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体的三级监管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同时,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起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披露项目资金运作、预期收益、投资期限等相关信息,并且及时重大风险事项以及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互联网企业财务状况提供有力依据。

篇9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10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指的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虚拟经济是通过分配和交换进行运作实现增值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采用资本化方式进行定价。2008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然会出现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膨胀,引发金融危机,由此可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低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利润减少,实体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逐渐转入到低成本区域,这就使得产业结构失调,影响了金融投向,从而降低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成本的增加还会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虚拟经济风险较高,但回报较大,备受实体企业青睐,在这样的驱使下,金融越来越不看好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就越来越小,这会使得实体企业进一步伸向虚拟经济领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三,当前的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缺口,金融机构以自身发展为导向,不注重对低端产业的投资,实体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发展前景不良,降低了金融支持的吸引力,国家虽出台政策要求金融支持实体企业,但监管不到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形式化严重,落实不足。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一)金融市场机制的强化

在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资产流动,金融市场有着各方参与者,金融体系本身就有着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于二者之间的适应息相关,国家应当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打破金融市场中的等级差别,以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杠杆作用。此外,应当积极促进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保证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建立适应于我国国情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营造规范的金融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二)金融信贷政策优化

以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对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进行优化,尤其要优化金融信贷政策。从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促进金融支持政策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适应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例如客户准入的差异化、资金定价的差异化等等。此外,要对资金账户进行积极的监管,确保资金回笼,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证信贷的规范化。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从本质上来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是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融合,实现资本转移,因此,应当积极的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资本转化。首先,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对实体经济进行资源支持,振兴物流业、科技业、能源业等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以此来带动实体经济产业中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应当积极平衡实体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以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因地制宜的支持实体经济;第三,对金融资本投向进行跟踪和监测,以此为基础把握金融资本的流动,分析实体企业的状况,对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的状况及时公告。

(四)创新金融产品

产品是经济的基础,产品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当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围绕实体经济,创新符合实体经济信贷特点的金融产品,例如符合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要和融资特点的融资券,符合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特点的债券等,在实体经济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以此来促进实体经济资产金融化,从而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五)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是规范发展的将此胡,对于金融来说更是如此,金融有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应当提升对金融的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金融风险,发现风险之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此外,应当提升金融监管的可操作性,保证监管措施的落实,以此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六)合理化选择

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发展前景越好,因此金融支持应当注重对生产力高的实体企业,加强对这些实体企业的资本投入。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为导向,合理的进行支持。此外,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财务基础分析为前提,在银行规定下,根据实体企业财务基础的分析结果来支持实体企业,保证金融资金能够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中。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合理化选择支持,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