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文化常识

篇1

关键词 文化;传播;市场,闯关东

作为央视一套2008年的开年大戏,电视剧《闯关东》的收视率最高曾达到11%,最大市场份额占27.5%。尤其在东北地区,不少城市平均收视率达到15%。并且很多台曾每天以5集的速度播出,如此现象被很多业内人称为史无前例。有人说《闯关东》的成功是由于风格的大气磅礴,有人说是由于情节内容上的丰厚细腻,还有人说是叙事的结构井然、线索严密。而本文认为该剧的主要成功之处,还是由于其内涵的文化。正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让其备具亲切性和吸引力;文化的厚重性成就了其走向通俗的高品位,致使此剧不仅在普通大众中备受欢迎,就是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中收视也突破5.2%;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让其有了超地域的强势传播。为此,本文试从剧作所承载的文化魅力以及其文化传播的优势策略上探讨该剧在市场中成功的原因。

一、剧作文化承载的魅力

1 从地域上讲,涵盖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山东文化一“中华民族文化之摇篮”。自古以来,众多史学家公认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地处中原的山东文化和中原其他地区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并且在发展中,山东文化以独具的特色在中华文化的组成上颇具代表性。传统上,山东儒家文化一直是官方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形态,被历代统治者通过官方意志所推行。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齐鲁大地被尊称为“礼仪之邦”,在某种程度上,山东文化就等同于儒家文化,是建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今天,山东的孔子、孟子、管仲、孙武、荀况等人已不再仅是齐鲁大地的文化代表,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闯关东》贯穿的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精神历程,植根的是山东文化的思想、道德以及伦理,承载的却是整个厚重的中华魂。

关东文化――“勇敢进取和开放的统一”。在东北这个地广人稀、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在亘古荒原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在与自然、与人的较量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东北民族的英勇善战与清末以来闯关东者勇敢坚韧的融合,共同形成了近代东北人勇敢坚强、奋发进取的强韧性格:一方面体现在开拓和建设东北过程中东北人的不懈努力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的过程中――尤其是“九一八”后――东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殊死抗日的行动。这些贯穿在《闯关东》中的文化基调,正是我们当代中华儿女寻觅和推崇的。另外,在剧中“放牛沟”表现的本地人面对移民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能够谦虚的接受,并且共同建造家园,这也充分体现了东北人开放的先进思想。这种包容和开放不仅是近代关东人的优点,也是当下中华儿女共有的财富。

全剧将山东孔孟文明的“礼让、爽直、孝道、大义”和关东大地的“勇敢、开放”有机融合,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民族全部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也是《闯关东》突破山东、东北区域收视狂热,而得到全国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2 从人物形象上讲,朱开山一家是传承中华美德的代表。

朱开山这位曾是首领的大男人,他曾为情“义”再入老金沟报了兄弟之仇,为大“义”舍业开煤矿;一句“我们这街要和”道出了祖宗们留下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真谛,“国家亡不了,朱家也亡不了”道出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存活发展的真理。文他娘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对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儿子,对这个大家小家充满着无私的爱。剧中又通过穿插对一郎的慈爱,将这位中国母亲在普通生活中的善良、宽容进行了适当的升华,形成一个不平凡但每个中国母亲身上都会有的质朴形象。

传武是一个至忠、至孝、至仁、至义的爷们,有人说看《闯关东》的女生十有八九会喜欢上他,其实,他也是传统社会中的所有人推崇的爷们形象,就如《水浒传》里的好汉一样,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推崇。那文是一位没有随清朝的没落而没落的格格,她坚强乐观的对待生活,她礼节孝道地对待家庭,她还极为大义的面对民族危亡,甚至为了民族气节而甘愿失去心爱的丈夫。传文是一位最传统、最爱家的孝子,虽然他外露着人性中的懦弱与小气,因为怕死而背叛,但毕竟他是一个回归儿的真实形象,我们需要这种真实,更需要这种回归。传杰身上有着早期民族“资本家”的身影,但从他身上却看不到时下资本家的“软弱性”,更多的是他的执著和坚韧,以及对家庭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秀儿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在灰色的婚姻中她没有过抱怨,却始终固守着天真、善良和孝道,在可气又可悲的观感中,让我们体味的是曾经的真实和现在的缺失。鲜儿的经历辛酸曲折、催人泪下,但最感动我们的还是她的“永远生命力旺盛”,特别是后来的她在抗日中暂置儿女私情,留给我们的是一曲“巾帼英雄”的赞歌。

3 从叙事上讲,剧情是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写照。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可是历史不会直接去告诉未来,历史需要通过今天的我们去考察、去反映,才能传达给未来。”《闯关东》通过朱开山一家30年的命运折射了从清末到民国重大的历史变迁。在故事的开始,我们便在清政府的衰败中感受了、日俄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伤害,朱开山的关东逃生起因于的失败,那文格格的落魄告知了清廷的灭亡境况,传武的军旅生涯见证了我们曾经的军阀混战和东北的“改旗易帜”,山河煤矿的开办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工业在国难中的命运,老朱家最后的丧子弃家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九一八”后,东北人民生存的水深火热和不屈不挠的抗战历程。

剧作把一个重大历史事实“闯关东”和具体存在的一家人生存挣扎的命运有机结合,让历史活现,让文化活现,把厚重的历史与博大的文化紧紧扭在一起,在细腻而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展现,形成一首豪迈悲壮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

二、文化传播的策略优势

1 承载文化的特定方式使剧作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根据文化传播的维模与适应原理,我们知道“文化在传播中,必须很好的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以适应特定的文化圈”,《闯关东》正是较好地遵循了这种文化的传播规律。

(1)平民化、生活化的故事赋予渗透力。《闯关东》落脚在一个既普通而又贫穷的旧社会农民家庭,讲述的是一家人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日常化的故事,描绘的是三千万移民大潮中一户离乡背井的山东人闯荡在关东的种种生活经历。透过主人公朱开山的传奇经历将百姓间流传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从普通百姓的琐碎生活中,再现了很多人的身边事。该剧好看的原因之一就包括汇集了无数闯关东人的真实经历,“将传奇之根扎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嫁接在点点滴滴的平民生活上”。

(2)严谨的结构、紧凑的情节和传奇化的叙事具有吸引力。《闯关东》在分成的四个章节中间用多个传奇性的故事贯穿,前后相连、首尾呼应。为生计艰难闯关东,造就了勇闯金沟运金报仇的传奇;为存留生活置地种田,完成了一个逃荒流民转身富农的佳话;为发展从商开饭店,将朱家“山东菜馆”誉满哈尔滨;为民族利益开建煤矿,创办了民国东北三大煤矿之一的甲子沟煤矿。朱家每次迁徙的迈进都充满着层层的矛盾起伏,每次矛盾起伏又都为朱家设计了强有力的对立面,使观众始终带着悬念,为求知结果而跟着情节走下去。

(3)英雄的形象、身边的人物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有一种“英雄情节”,剧中主人公朱开山正是引动这种情节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可以说他是人们最喜爱最难舍的英雄,从到老金沟,从放牛沟到山东菜馆再到山河煤矿。他不但有胆识、有操守、有武功、更有大义。同时,这位极具震撼力的英雄又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真实父亲,高大而亲切,坚实而厚重。

2 文化承载的优势性有利于传播市场的开拓。

文化传播的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先进的、文明程度较高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文化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

篇2

一、文化旅游是文化市场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随着文化的消费而出现了文化市场。消费文化的人们对文化市场主要有两点要求,一个是文化产品,另一个则是文化服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文化市场分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和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这两大类市场。像一些书报刊市场,演出市场以及音像、电影还有有线电视市场和美术、文物和集邮市场等这些我们都称之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的市场。而像文化娱乐市场和中外文化交流市场以及文化艺术培训市场和文化旅游市场等这些我们都称之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的市场。除了文化旅游市场之外,其他的问题都被政府管理部门和文化社会学研究者所认识,现如今我们应该刻不容缓的来研究文化旅游市场的问题。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旅游。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无论是从近代来看,还是从现代而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赖以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交往”。交往可以是物质交往,也可以是精神交往,可以是存在于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存在于社会团体之间,乃至是国家之间。自古以来,人类全部交往的基础就是物质交往,而我们应格外注意到精神交往在生活方式中的特殊意义。和旅游相联系的是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而且自身层次越高的旅游者,文化含量在其旅游消费里所占的比例就越高,这就是所谓的精神交往,抑或是可以说是精神交流。在古代,古人的游山玩水还不能称之为旅游消费,旅游也因为小农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形成市场。到了现代,随着旅游业的出现,旅游市场才慢慢地趋于成熟。

二、新工作制的实行给文化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受国家推行的每周44小时的工作制的影响,使得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因为人们的闲暇时间随着新工作制的推行而增多了,周末怎么度过是很多人考虑的。人们可以选择去走亲访友,读书购物,也可以忙碌第二职业,还可以在家随便打发时间,当然人们还可以选择旅游。但旅游知识诸多选择里的一种选择而已,那如何让人们在闲暇时间用于旅游,这还得旅游也自己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游客。

三、积极开发人文资源,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

要想旅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那就需要对旅游资源不断进行开发,特别是人文资源,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魅力的特点把游客的游兴激发出来,引导游客的精神投入,从而吸引游客。随着旅游者不断提高的群体文化素质还有文化需求,文化含量成了人们在旅游时越来越注意的东西。来我国旅游的境外游客从改革开放以来变得越来越多,令人深思的是两座古都:北京和西安,一直都被国外游客追捧,比较热门且高居榜首。这与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为什么人们需要旅游?从社会和文化心理学来看,现代社会人们的情绪受密集的人口和巨大的建筑以及交通堵塞等环境因素影响而激发了想扩大空间的欲望,而去旅游,去到一些自然景观去欣赏它们的千姿百态正好可以缓解人们的这种拥挤心理。所以一些城市就比较注重对自然景观的重视,相对比而言,人文景观就没有那么热门了。

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现状;对策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内涵。[1]学者们对其概念、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已有的对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系统概述,现对已有的关于民俗文化文献作一介绍和评述,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为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下面从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市场开发利用意义、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作一评述。

1.民俗文化的概念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一定地区中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3]菜志荣则在其文章中提出,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3]著名学者钟敬文强调,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简称。[4]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民生活不可分离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文化,并随着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不同的载体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

2.民俗文化的特点

蔡志荣认为民俗文化是最草根、 最朴素、 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文化,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3]鲁芊在提出民俗的内部属性大体上显示出三个特征:即民族的区别、阶级或阶层的差异、以及全人类的共通性。[6]尹伊君,王国武总结出,民俗文化作为生活文化,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形象性五大特征。[7]杨静如认为民俗文化具有内容广泛、形式丰富、雅俗共赏性、独特性的特征。[5]

综合来讲,许多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特点从各个角度都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结其中所言,可简单概括为历史悠久、范围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具有民族特色、贴近人民生活。

3.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之后,文化建设的新正在涌起。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培育并开发文化产业等等,无一能离开民俗文化。[7]民俗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还具有增强人民文化认同、城市建设、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1维护社会生活稳定,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个群体或者阶层共同遵守和具有的规范,民俗起到了维系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6]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无形中扩大了民俗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覆盖率,间接地增强人民文化的认同感。

3.2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

张月婷认为民俗文化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塑造。民俗文化是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的基础,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源依据,是一种地方文化价值,能转化出新的价值。[2]杨静如提出,民俗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投资经商还是旅游考察,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情况。[5]

3.3对国家经济有促进作用

谢科提出,民俗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内涵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民俗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8]曹瑞琴强调,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9]

4.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4.1民俗文化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

4.1.1在影视传媒业中的运用

在《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在广告业,许多广告商通过在重要的传统节庆前夕推出广告和在广告中运用民俗吉祥图案以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表现广告主题、提高视觉效果。[10]“功夫”和“熊猫”两个民俗文化符号被外国人拿去后,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市场化运作,使《功夫熊猫2》获得了市场的青睐。[11]

4.1.2在餐饮业中的运用

餐饮业也利用节庆做营销活动。许多饭店还将民俗技艺融入饭店营销当中,推出传统的曲艺表演项目,如木偶戏、皮影戏等。[12]

4.1.3与旅游业相结合

这其中结合的最好的当属旅游业,无论是民俗主题公园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俨然已形成产业。董祖斌,冉红芳提出在全国各地区、旅游风景区举行的文艺展演,休闲游、观光游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包装与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经济活动中。[13]

4.2主要问题

我国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水平并不高,且在市场开发利用过程中,与民俗文化本身的保护也产生了冲突。

4.2.1市场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产业化运作

上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学者强调,我国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三点问题:产业化意识不强,对民俗产业的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市场机制不成熟,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开发度不足,缺乏文化创新与内涵提炼。[14]

篇4

场域是皮埃尔·布尔迪厄从事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在他看来,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此基础上,社会就可以说是一个母场域,其由许多子场域构成,这些子场域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艺术、教育等,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每个子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机制、生存法则和资本,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使得这些子场域具有动态性、关联性和竞争性,这也正是他们之间得以形成、发展和共存的原因所在。可以说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以往二元对立的看法和认识,打破了消极、固有的传统认识,而是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二元对立。反思这一研究状态,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之路——产业媒介融合的深刻理解。因此,运用场域理论对河南影视文化进行研究,不仅要从社会总体关系角度进行思考,还要从个体运营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这些个体是最活跃的、为社会建构的、不断更新的核心要素。首先,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社会空间。场域是一种社会空间,不是地理空间。随着社会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必然会出现分化,继而就出现了大量的具有独立特征又关联的小社会。每个场域都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且不可化约为其他领域的决定因素。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每一个位置的变动、转换都将影响到整个场域结构。其次,场域是一个永恒竞争的动态空间。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的空间场所,这是场域最本质的特征。皮埃尔·布尔迪厄说:“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他们的策略还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对场域的认知,而后者又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从场域中某个位置点出发所采纳的视角。”这些博弈者之间力量关系的状况决定了某个场域的结构,而改变各种资本形式的分布和相对分量就相当于改变了场域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场域又像一种“角斗场”,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力量的较量。河南影视文化现状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讲不完的精彩故事,古今名人数不胜数,随便一个角落都留着历史的痕迹。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优秀文化资源没有转换成影视文化的独特动力源泉,使得河南影视产业发展被动,无法向外界传播,无法向世人展示河南真正的文化魅力。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守性传统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舞蹈、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而电影艺术是这些艺术的综合体,被称为第七艺术,体现的是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造型与节奏的结合,应该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的展现。河南有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但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合适的开发手段,目前存在“流量多,留量少”的现象,也就很难吸引影视剧组去创作拍摄。如南阳社旗县的赊店古镇,从前有不少影视剧在那里取景创作,现在其场景依旧存在,但基本已无人问津,只是作为旅游景点存在。正是因为河南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地域性极强,所以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极为困难,虽然创作了一些影视作品,但这些作品并没有把河南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展现出来,只是停留在了文化表层,这不利于构建完善的河南影视产业,严重制约着河南文化的对外传播。影视创意思维的雷同性影视文化要想吸引观众,其创意思维必须新颖出众。当前河南影视作品中有一些优秀作品,如《给你一千万》《不是闹着玩的》《就是闹着玩的》《鸡犬不宁》等,这些作品均为河南方言电影。方言电影由于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刺激和幽默是巨大的,因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难看出,河南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传统文化产品较厚重,缺乏创意且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利用,因此不能很好地融入现代影视产业的运作方式中,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这限制了河南影视文化的创新发展。河南方言电影代表河南文化,虽然能够聚焦观众的眼球,但重复创作推出雷同的河南方言影视剧,就极大地削弱了河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观众最终只注意到了河南方言,忽略了河南文化的魅力,这不利于河南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影视产业环境的分散性

“中原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影视产业来讲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河南影视文化产业目前已经呈现出集约化的发展特点,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影视文化产业链;影视产业环境存在布局分散不合理的情况,不同城市的影视文化发展程度不均衡,没有关联,各自独立。郑州、洛阳、开封、许昌、安阳、周口等河南地级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数不尽的文化资源。1982年的《少林寺》让郑州登封市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一时间,与少林有关的影视剧蜂拥而出。从地域来分析,郑州得到的资金、政策扶持明显大于其他城市。而河南东南部的周口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老子故里、伏羲女娲神话故事等文化资源浓厚,但是相关的影视作品却寥寥无几,更谈不上资金、政策,原因就是其远离郑州。总之,诸多因素制约着城市发展。由于未能对河南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河南影视文化的顶层设计不足,出现了城市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河南影视文化场域的构建,河南影视产业环境亟待优化。影视专业人才的匮乏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影视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大城市,虽然河南具有潜在的影视市场发展潜力,但是河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河南高校的数量有限,优秀高校更是屈指可数。虽然近年来河南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影视相关专业,但由于影视市场、环境等的限制,河南高校对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培养出来的本土影视专业人才还是热衷于去北上广等大城市从事相关专业。因此,从外部引进和内部自产两方面分析可见,河南优秀影视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河南影视文化场域构建河南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潜在的影视文化市场广阔,通过对新时代河南影视文化场域的构建,运用“互联网+”模式推动河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立足地域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影视文化是当今流行的文化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已不再局限于电影院,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影视剧。影视文化的传播构建了社会现实的实现场景,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传播方式。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浓厚,亟须相关人员对其目前分散杂乱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统一整合,立足地域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地域性,依托省内各个城市各个地区所拥有的文化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借助影视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通过城市之间的强强联合,推动中原城市群的“多中心”建设,拓展城市间的互动,发展影视旅游,紧跟时代潮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口味,以真正实现河南影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讲好河南故事,宣传河南文化品牌,助推中原文化崛起。兼顾市场化,追求多样性影视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其必须构建具有较强互动性的环状产业链,才可以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在河南影视文化场域的构建过程中,占据绝对核心价值地位的便是创意。要坚持以创意为核心开发多元化的影视产品,主动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手段,扩大影视作品的覆盖范围与影响面。推进影视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河南各地文化资源,为各大城市量身打造场地基础。横店原先只是一个无名小镇,但是经过横店影视集团的包装与打造,现已被称为“东方好莱坞”。河南省的大部分城市有着悠久历史,其改造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焦作影视城以拍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影视作品为主,但其由于功能单一、缺乏周边配套产业链,现如今当地的拍摄剧组较少,更多的是旅游景点,对此,可以对其重新调整营销策略,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打造一个功能设备更齐全的影视城。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打造就是一个全新的亮点,不仅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还能让观众置身其中感受影视的真实效果,其能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结合,还能拉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

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制

为了吸引更多投资人和创作者到河南进行创作,政府也应适当考虑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对拍摄的剧组给予各方面的优惠和照顾,创造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环境宽松的影视创作环境,并低偿或无偿提供拍摄景地、景区,只有吸引足够多的剧组前来拍摄,才能快速带动当地影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大力扶持培养本土影视企业。目前,河南本土影视企业数量少并且水平也不高,政府应当为本土影视企业提供优越的发展条件。总之,应当对河南文化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对河南影视产业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逐渐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失衡问题,打造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河南影视文化品牌。

加快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市场基准利率货币政策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利率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权限较小,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备条件承担基准利率的责任。

市场缺乏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和手段,利率监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风险累计增加,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市场尚不能提供适合的风险对冲工具,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

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以有效影响的体系。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宏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进程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左科华,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国际金融报,2004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

4.王萌,积极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2003

篇6

【关键词】长沙市;体育文化;文化环境

1前言

随着体育文化在国家、地区、城市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大到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小到省运会、市运会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甚至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体育休闲体育,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程。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对于竞技体育、国民体质、全民健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体育文化本身来说,它渗透在国家、地区、民族雄厚的文化底蕴中,可以说,体育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活的文化形象。

湖南长沙作为中国中部省的省会城市,也受到了全球化的洗礼。其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环境通过不同的要素体现其发展,如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本课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从文化学的视角,把长沙市体育环境分解为对发展状况与未来走向两方面作为思路,加以研究、透视,以此提出一些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案,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2体育文化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2.1体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对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的概念在目前为止定义众多,而大多数人都将文化描述为人在物质和精神生产中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总和,既包含为在物质和精神生产中创造性的方式,也表现为在传播和使用物质中精神方面有着重大价值的典型方式〔1〕。因此,本人认为,体育文化是指人在物质与精神领域中创造的一切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各项活动的总和,它创造了身心健康的人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是文明的倡导者。它包括竞技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文化三种。

体育文化环境是一切体育范围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活动发展的场所,它是竞争、公正、公平、团队协作产生的条件。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它主要在于营造出体育意识形态与体育制度、体育组织结构与体育运动表现形式的相适应。体育本身的特点使得体育文化能更好地在社会环境中凸显其强大的渗透力。

2.2 体育文化的内容

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刻化,体育文化的内容也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其一,物质生活层面。参与各项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因此,这部分的发展也成了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二,精神生活层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一些大型的竞技比赛所带来的对于国家荣誉感、社会认同感等精神价值的存在,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三,制度层面。体育体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如体育观赏文化背后商业机制,学校体育中的健康原则、体制原则等指导思想、社区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与运营等,都是体育文化的重点内容。

2.3体育文化的功能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体育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内在潜能,能够更好地推动人们去发挥自身内在的潜力。体育对人的潜力的挖掘从原始的依赖自然和神,进步到依赖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这是体育功能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不断地依靠科技等推动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与自然的和谐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潜能,发挥其价值。同时,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人的视野。体育运动在不断地普及,同时体育所带来的附加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容也在逐渐地进入人们的头脑中。通过对于体育文化不同层面的了解,可以激发人们去开拓自身的视野,开拓自己的范围。体质与精神、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体育赋予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除此之外,它还承担着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功能。随着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地去粗取精,不断地完善体育文化的发展,保存着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并同时吸取着外来体育文化的精华,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创造着更多的价值。

3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

随着体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各国间体育文化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如何建立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成了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问题。

3.1体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协调

要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作为前提,而和谐的社会在本质上则体现为一种和谐的精神文化,它要求文化必须符合时代与中华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共同理想等。因此,将和谐文化融入体育中,将更有利于体育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3.2体育文化与制度建设相协调

制度和谐是保证一切活动得以规范进行的前提与基础,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反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体育文化环境过程中,要多层面考虑问题,提供一系列的举措,推动体育文化制度建设,从而建立更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3体育文化与物质财富相结合

物质财富是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体育文化发展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制约,特别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仍然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制约,这同时也影响着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4长沙市体育文化环境的发展现状

篇7

论文摘要:文章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概念和本质入手,介绍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并阐释它与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关联性,探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减少反倾销败诉的对策。

我国已经加入WTO,但“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个障碍,致使我国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我们应认清“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本质和它与反倾销的关联性,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一、非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本质

作为反倾销的一个法律技术用语,“非市场经济”又被称为“国家控制经济”、“中央计划经济”,是反倾销调查中确定产品正常价值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对一般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中,反倾销发起国的调查机关往往以三种方法计算产品的正常价值:(1)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该产品在出口国国内的销售价格;(2)如国内无销售或国内市场的特殊情况或销售量较低,无法进行适当比较时,该产品出口至一适当第三国的价格;(3)该产品在国内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但是,如果调查机关认定涉案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往往会引用与出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第三国的成本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而不使用该出口国的相应原始数据。在美国和欧盟反倾销法中,该市场经济第三国分别被称为“替代国”和“类比国”。

按照西方理论界的观点,之所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使用上述不同的做法,是因为这些国家存在资源、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货物不能自由兑换;国家垄断贸易等问题,产品价格不能够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但是,理论上的完全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包括美国和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都或多或少地对某一产业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调控,欧盟成员国中对最低薪水还有政策法规上的限制,对于一些特殊商品的价格也有政策规定。而且,GATT只是以补充规定的形式指出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进行严格的价格比较的时候会出现困难”,如何解决这一困难,GATT和《反倾销协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条款,更没有提出所谓的“参照国”规定。因此,这些条款只是使各缔约方建立有关“非市场经济”的实施规则有了合法化的依据,缔约方可以根据自己国家贸易状况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需要,确定“非市场经济”的概念,选择它们认为适当和有利的方法来确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的正常价值。非市场经济问题常常引起进口国政府对出口产品滥用反倾销,这实质上是一种歧视性做法,有违WTO公平的原则。

二、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

在中国与美国1999年11月底双边签署的人世协议中规定,中国产品被反倾销调查后,在计算正常价值以“确定倾销时价格可比性”时,不按照WTO《反倾销协定》的三种计算方法,而是规定“如受调查的(中国)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同时还确定,一旦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其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则上述的规定即应终止,但截至加入之日,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中须包含有关市场经济的标准。这便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的基本内容。尽管该条款并未确定我国内经济体制为“非市场经济”,但实质上,在技术、政策和法律层面排除中国在反倾销产品正常价值的计算方法上适用WTO的普遍规则(《反倾销协定》第2条)。

按照我国人世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出口企业要自动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或待遇,要到2016年。因此在今后近1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受到“非市场经济地位”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国外对我国滥用反倾销的困扰。

三、“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与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关联性

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替代国”的选择具有不可预见性。使中国出口应诉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进口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在选择“替代国”方面往往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而应诉企业的发言权则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替代国”是在反倾销调查开始后才确定的,出口商在进行交易之前根本不可能进行合理的价格比较分析,也就难以推测被认定为倾销的可能性以及倾销幅度的大小。这就使得中国出口商在进行反倾销应诉时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二)选定的“替代国”往往不具有可比性。极易判定倾销成立或高估倾销幅度

在“替代国”的选择上,美国和欧盟略有不同。美国原则上选择与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水平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但在实践中,经常被选为中国“替代国”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等)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高出中国许多。欧盟在选择“类比国”时主要考虑该“类比国”相关行业与中国行业的可比性,同时会考虑其执法的便利性。例如,在理想的“类比国”企业拒绝合作并提供相关成本数据的情况下,欧盟就会在相同案件的涉案国家中选择一个国家作为“类比国”,从而满足其执法的便利性。因此,欧盟选择的“类比国”中曾经有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企业有失公平。例如,1993年欧盟对中国彩电进行反倾销调查,并选取新加坡作为中国的“类比国”,而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多倍,这直接导致中国彩电被裁定为“倾销”,并被征收超过40%的最终反倾销税,使中国彩电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大大缩减。

(三)市场经济运作的举证要求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应诉成本

由于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首先推定中国企业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中国企业需举证证明其市场经济地位,满足美国的“六条标准”或者欧盟的“五条标准”,则要搜集大量证据资料,增加了我国企业应诉成本。

四、如何应对“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我国反倾销应诉的影响

要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及其引发出的对华滥用反倾销的问题,减少反倾销应诉的不利影响,需要政府和应诉企业共同努力。

(一)政府需在外交和贸易谈判中作出努力

1.在新一轮WTO多边贸易谈判中主张修改关于确定倾销的可比价格的双重标准,取消有关反倾销非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定。非市场经济问题来源于《GATT1947》。当时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还很少,在世界经济体制中不占主导地位,大量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还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但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推行,WTO要求所有缔约方或成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出口产品的价格由国家制定,该国是不允许加入WTO的。因此,非市场经济条款存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此外,从实际情况来看,在140多个WTO成员中,没有任何国家的国内价格完全由国家制定。但由于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是美欧等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道人为障碍,消除并非易事。因此,在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我们必须加强对WTO反倾销规则的研究,出具充分理由,并联合其他深受反倾销之苦的国家,共同呼吁修改反倾销中不合理的规定。

2.我国应利用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阐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从贸易政策上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事实上,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在:(1)政府管理职能更加面向为市场经济服务;(2)企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3)生产要素主要依靠市场进行配置;(4)贸易环境进一步改善;(5)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应利用这一贸易政策审议机构充分阐述我国开放式贸易政策,让更多的国家(地区)或WTO成员充分了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加速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3.加大政府外交力度,通过双边谈判与多边谈判,促使更多的国家在国内立法上确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目前,我国获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最大障碍是美国与欧盟,其中尤其是美国的阻挠。事实上,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咨询权威机构都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间的双方或多边谈判,能够改变某些偏见,获取市场经济地位。

(二)我国出口企业需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公司”地位

1.及时提供真实合格的证明材料。反倾销调查开始时,欧盟都会向申请市场经济公司地位的中国企业公布一份“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分别裁决问卷”,所有应诉企业须及时递交完整的市场经济地位申请表格并递交证明文件。同时,企业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拒绝透露或提交必要的材料,或在提交资料时故意隐瞒关联公司情况、提交虚假的或误导的材料,将被视为“不合作企业”,不可能获得欧盟市场经济公司的认定,而且在以后的认定中也将为自己再次申请市场经济公司设置障碍,增加公司申请的难度。因此被调查企业所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准确可信。

篇8

〔关键词〕期刊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手段

期刊市场化就是用市场化手段办刊,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期刊界应当正确认识期刊业的特殊发展规律,坚信我国期刊市场化的必然,运用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破解期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使期刊生产、销售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期刊市场化的必然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传媒的发展态势呈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趋势,我国期刊虽已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场经济大潮,其可持续发展障碍重重。因此,无论是期刊全球化趋势所使,还是我国期刊可持续发展所迫,我国期刊市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1·我国期刊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作为传播和承载经济文化成果的传媒业也随之变化,国际传媒的发展态势呈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趋势.

在整个传媒市场中,80%的份额被时代华纳、迪斯尼等五大出版集团所掌控[1]。期刊出版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期刊出版全球化使全球优秀期刊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分享,使期刊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配置与使用,推动全球期刊业朝着一个更加开放和竞争、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已逐渐开放,人们在知识、信息上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增多,众多世界著名期刊如《商业周刊》、《财富》、《大众科学》等的中文版纷纷走进中国[2],我国期刊已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我们必须遵守市场规律,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期刊生产和销售,实现其社会价值.

2·我国期刊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

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走入一个良性循环,就是在生产、销售的任何环节都不受阻。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期刊虽然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场经济大潮,期刊想维系其良性循环,使其可持续发展已障碍重重.

(1)期刊主体市场意识淡薄。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期刊编辑主体的市场意识一直比较淡薄,并渗透于编辑工作的各环节。目前在众多的期刊编辑过程中,大多数期刊编辑策划意识不强,甚至没有,这已不能满足期刊的市场需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难得与作者沟通,与社会上知名专家联系,不利于提高稿件的时效性和学术价值。对刊后反馈的信息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掌握读者、作者对期刊的反应、要求,对本期刊在市场中的定位把握不够准确.

(2)学术期刊办刊经费尚未实行市场化管理。我国现有的8000余种期刊中,学术期刊(含高校学报)约占30%,绝大部分学术期刊仍都靠拨款[3]。对于经费的使用,基本上实行实报实销,不足部分年终补全,或延期至下年度,财务由主办单位统一管理,基本上未进行成本核算,不利于调动期刊社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3)学术期刊发行量小。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是综合类期刊,刊发多个专业、多个研究方向的不同论文,而学术期刊读者受其学术性、专业性限制,只需要其中的部分论文,绝大部分内容与他们无关,使其订阅的积极性低。学术期刊同类型的较多,且质量差距不大,使得学术期刊发行规模较小.

二、期刊市场化能破解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

期刊通过市场被读者购买进而实现其使用价值,期刊市场化使读者的需求成为期刊主体必须研究的问题,期刊社不但重视其社会效益,而且重视其经济效益。可以说,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能破解其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

1·期刊市场化有利于增强期刊的市场意识

期刊通过市场被读者购买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如果期刊质量高,认同并购买这种期刊的人多,期刊的发行量就会增加,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因此增加。可见,期刊市场化使读者的需求成为期刊主体必须研究的问题,他们必须尽可能早地把握前沿问题、更多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策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选题,生产出高质量的期刊。可以说,期刊市场化迫使期刊主体增强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时刻拥有被市场淘汰的危机感.

2·期刊市场化有利于提高期刊经济效益

高质量的期刊进入市场后,将会被更多的读者认同并购买,其发行量就会大大增加,并逐步达到盈亏保本点,摆脱经济效益为负的困境。同时,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商或广告商会关注这种期刊,此时期刊编辑若创新思维,在期刊内容、版式设计、广告承揽等方面直接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使期刊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则经济价值会得到最大实现.

3·期刊市场化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期刊市场化后,期刊社可以直接瞄准市场,编辑们可以依托本刊的学科专业,关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准确地策划选题,迅速刊发学术研究中的新成果、新发现;及时刊发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期刊的内容直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期刊的时效性,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学术期刊出版的完全市场化又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

期刊市场化不等于完全市场化,任何一种期刊都需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学术期刊完全市场化就是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追逐的目标,用市场取向替代学术取向,使期刊出版完全商品化,从而阻碍其生产和销售进入良性循环,破坏其可持续发展. 1·较低的稿费和较高的版面费引致稿源枯竭

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资料整理、深入研究以及有关知识的积累,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还要耗费巨大的脑力劳动,作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期刊完全市场化后,作者得到的稿酬却远远低于其所付出的,仅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抑制。另外,期刊完全市场化后,作者在期刊上,占有期刊版面,按市场规律就应当支付版面费。可见,如果期刊完全市场化,较低的稿费、较高的版面费便是各期刊社的正确选择,在这一选择的影响下,一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和学者就不会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使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受影响,而且会使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减少,最终导致期刊社优秀稿源枯竭.

2·追求经济效益会降低期刊的用稿标准

期刊完全市场化意味着期刊社必须自负盈亏,期刊社的经济效益就会被列在首位,否则,期刊社将因负债经营而被市场淘汰。期刊完全市场化后,期刊社为了实现其既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可能会用经济标准取代学术标准,降低用稿的学术标准,刊发一些学术水平较低的研究成果,刊发一些版面费较高的非专家学者拼凑的文章。完全市场化后的期刊社会增加广告的刊发,可能会顾不上考虑广告的真实性,不可避免地会刊登虚假广告。期刊社用稿标准的降低,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但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其社会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3·无效率出版造成期刊业资源浪费

完全市场化的期刊社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便是一种必然。对于一些能吸引读者的内容,期刊社可能会无视其他期刊已经刊发的事实,重复转发,致使许多期刊内容雷同,甚至重复,造成了期刊业资源的浪费,最终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一些期刊社为了较高的版面费,可能会刊发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平庸之作,白白浪费国家资源.

一些期刊社出版的封建迷信、伪科学、唯心科学的稿件不但浪费了出版资源,而且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四、推动学术期刊市场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既然期刊市场化可以破解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障碍,而学术期刊的完全市场化又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应当充分发挥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抑制其负效应,用市场化手段办好期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强化期刊主体的市场意识,用市场化手段办好期刊

首先,期刊主体要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经济中,各期刊不再封闭,而是置身于国内外期刊之林,期刊编辑应具有开放意识,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以及新的行为方式,较快地适应并接纳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其次,期刊主体要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制是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也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学术编辑必须依据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坚决同侵权现象做斗争。再次,编辑主体要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与勇气.

2·瞄准市场,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

首先,瞄准国内市场。期刊编辑应时刻瞄准国内市场,以新的能力、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就专业前沿、社会热点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在自然来稿中精心挑选优秀稿件。其次,瞄准国际市场。在国际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学术期刊编辑应瞄准国际市场,及时快速地把握国际学术研究动态,策划具有国际先进性的选题。最后,瞄准基金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往往代表着一个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高的水平,编辑应瞄准这个特殊市场,重视学术水平较高的基金项目论文的组稿.

3·打造期刊品牌,扩大期刊的市场影响力

品牌是期刊的一种特殊资本,是最能吸引作者和读者的信号,其知名程度决定着期刊的市场影响力和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就直接影响着期刊的经济效益。因此,期刊主体应依托市场,发挥期刊的比较优势,开设特色栏目,努力打造期刊品牌。仅就学报而言,学校良好的声誉会为学报的品牌的形成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学报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壳资源”和“美誉度”,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磁场效应,形成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的信息中心。此外,学报可利用其所处的地域优势,开设特色栏目,打造自己地方特色研究这一品牌.

4·提高期刊社的经济效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财力

发行量普遍低于保本点是期刊社亏损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要尽力拓宽发行渠道。在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同时,可以通过任命特约通讯员、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增加其发行量;增设学术期刊发行点也是扩大发行量的有效措施。在拓宽发行渠道上,不但要着眼于国内市场,而且要拓展国外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图书期刊发行主渠道的作用,切实抓好专门机构建设,细化工作目标;开发薄弱地区,开辟与国外大中型期刊经销商的贸易关系,加大国外攻坚力度,构建辐射全球的发行网络;发挥驻外发行机构主力军作用,突出发行总和出版本土化两项职能,形成互为依托、辐射周边的业务格局;借鉴办书展的形式扩大期刊的对外发行,派出代表直接参加国际书展或一些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期刊展,在会场设立展台,将我们的期刊展示在外国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刘琛·世界级媒体巨人是这样迅速成长的———解读新闻集团的保障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4,(8):73

篇9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建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城市建筑规划理念陈旧

科学的城市建筑规划并不是用高楼大厦的数量来衡量的,而是要体现出这座城市的特点、未来的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才能够将城市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然而,现实中,城市建筑规划更多地是以满足目前建筑物需求为主、简单的模仿其它城市的建筑,建筑规划理念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建筑设计的需求,比如,由于重新“规划路”强拆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与城市建筑规划未能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未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城市建筑建设有着直接关系。

1.2城市建筑规划缺乏“个性”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地标”,而要提高城市的品位、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就必须要突出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现实中,城市建筑规划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忽视了城市建设是城市文化整个构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每座城市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以及文化传承性,如果城市建筑规划游离于这些“积淀”之外,那么城市建筑就失去了其作为历史、文化等传承的功能作用,可以说,城市建筑规划缺乏可行、缺乏创新已经成为“城市空间艺术”展示的“短板”之一,导致城市“自然特色”与城市人文品位的严重缺失。

1.3城市建筑规划缺乏系统性

城市建筑规划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畅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这样才能够使城市建筑规划满足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绝大多数城市建筑规划缺乏系统性,未能够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结构演变、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居民生活提升而出现的新要求等,从而导致盲目规划、盲目建设的情况常常出现,这为城市建筑建设、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1.4过度重视新城建筑规划

当前,新区建设、新城开发似乎已经成为城市建筑规划的“主旋律”,不可否认,这些建设活动的开展确实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但是,盲目地进行新城区建设、规划,却忽视了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甚至于个别地区以牺牲古代建筑为代价进行新城开发,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建筑规划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优化城市建筑规划的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以上问题,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改进对策,是优化城市建筑规划布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品味”的必然选择。

2.1城市建筑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当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要为城市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建设一流的城市、提升城市配套服务能力及水平,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城市建筑规划,统筹兼顾,贯彻全面发展的设计理念。城市建筑规划不仅要能够符合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否者,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如果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势必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建筑规划创新、建筑设计创新首先应该是理念的创新,这是提高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科学性的基本保障。

2.2城市建筑规划要突出城市的“个性”

以城市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切入点,将城市的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人文特色以及确定的未来发展方向融合在一起,突出城市的“个性”,比如,德国魏玛小镇,规模不大,但是在世界上却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主要取决于其建筑规划基本山继承了中世纪的风格,古老而又古典,即使是新建建筑也能够体现出其浓厚的古典主义文化特色,因此,虽然并不新潮,甚至于显得有些“古板”,但是因为其有自己的特点、品位,从而使得其成为世界诸多城市风貌中的一个“亮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这座小镇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积累的大量的资金、人脉。城市建筑作为一座城市文化、历史的“积淀”,应该是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地理、生活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时代产物”,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全方位分析、准确定位,不仅要彰显城市建筑规划的“外在美”,更要体现出城市的“内涵、底蕴”。一般而言,每座城市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城市建筑规划过程中,突出城市建筑中的“个性”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的重要保障。

2.3提高城市建筑规划的系统性

城市建筑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城市建筑规划与城市发展需求相符,因此,必须要提高城市建筑规划的系统性。首先,明确城市建筑规划的目标,根据城市发展定位、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总体设计,提高城市建筑规划的前瞻性、计划性。其次,增强城市建筑规划的“统一性”。城市建筑规划、建筑物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短的时间内“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城市建筑规划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继承性,绝对不能领导换了城市规划思路也跟着换,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了资源浪费,也难以对城市建筑规划进行准确定位。最后,城市建筑规划工作必须要“有效管理”。城市建筑规划所涉及到的建筑项目较多、区域较广,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综合管理制度,有助于促进城市建筑规划、建筑项目的有序、合理以及协调发展。政府、城建部门、规划部门以及具体建筑施工单位等必须要紧密合作,并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遵循诚实发展“脉搏”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诚实建筑规划。

2.4新城开发与“古城”保护协调发展

篇10

【关键词】 物流市场 规模化 问题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个行业的发展也迈向了快速前进的步伐,其中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在快速前进。物流市场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发展形势迅猛,市场的效益、规模、数量以及功能等方面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前沿,占据着市场经济的主要位置。物流行业要发展,一定要有一定的规模才可以。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企业需要的是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维持体系的正常运作,需要大量的设备、人员以及资金,因此物流企业需要一定的规模。目前我国的物流市场刚刚开始发展,不仅仅在资金以及体系方面比较薄弱,在技术以及设备上面也有很大的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一定的市场规则,才能让物流市场在段时间内达到快速发展。

2、规模化市场概述

规模化市场不是简单的市场空间大、场地大,盲目的追求场地大小只会导致“有场无市”,市场低迷,最终自我消亡。真正是规模化市场需要综合多个不用的指标,市场空间大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进入市场而且处于活跃状态的业户的数量,业主经营的产品种类,市场辐射影响的范围,市场内物流的流动数量以及市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只有抓住市场规模化的本质才能真正使市场形成规模,呈现“场大业兴”的局面。

同时要注意市场规模发展的“度”,如果盲目的认为规模越大越好就会忽略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影响正常发展。市场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培育、完善相关体制,使市场空间逐渐变大,相关设施逐渐先进,带动客户的增长以及经营品种的逐渐完善。相应的市场的辐射范围和规模水平也逐渐扩大,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市场规模化最重要的就是度的把控,这需要市场经营管理者的综合智慧,始终树立消费需求拉动以及市场规模制约的理念才能促使市场逐渐发展成熟,呈现最佳的市场规模。

3、实施规模化市场的必要性

市场发展离不开行业的竞争,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就是能维持市场更加快速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一定要遵守市场发展的原则,跟随市场发展的脚步,有规模有发展才能在物流市场中站稳脚跟。

3.1 规模化市场可以带来市场环境和条件优势

当市场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地理环境以及市场条件也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固有的优势。有些市场能够根据地理位置的优势带来交通运输的便利,为后续市场开发带来拉动和支撑;有些市场能够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以及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有些市场则能够营造温馨的氛围,吸引更多的顾客消费和业户进驻。

3.2 规模化市场使得专业化经营程度更高

形成规模化的市场有利于形成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经营。一方面可以形成某一类商品的专业经营模式,集合全国各地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呈现更加明显的商品系列化,根据某一类需求带动其他相关的系列化服务。比如说满足居民的安居需求,提供包括装修服务、建材选购、家私订购等一系列的服务,这样的市场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利于市场的拓展。

3.3 规模化的市场能够扩大市场辐射面

当市场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可以有效扩大招商范围、延长购销渠道、扩大流通区域,从而逐渐将全国各地的厂家、商家以及消费者纳入市场经营发展的区域内,最终建立更大空间的物流网络和购销网络,成为对周边地区影响巨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规模化的效应会更加明显,市场巨大的影响力会吸引更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为市场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从而形成有进货有出货的良性循环。

3.4 规模化的市场能够提高市场软管理的水平

市场规模化的形成离不开市场管理人员的管理,在市场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坚实有力的软管理作为保障支撑,尤其是市场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业界内有名的长沙大地物流有限公司是典型的代表,目前长沙大地已经发展成为整个浏阳地区规模最大而且经营管理最规范的物流企业。长沙大地物流公司的发展就是源于企业对于市场的准确定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

4、开拓规模化市场的方式

4.1 滚动发展策略

滚动策略是指市场通过扩大服务、开拓经营规模来实现自我壮大的策略。一般滚动发展策略会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通过扩大市场的面积来吸引更多的业户进驻,增加商户数量;进而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来延展辐射范围;争取更多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利用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使得整个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4.2 差异化定位策略

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也是千差万别的。当市场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应该及时采取差异化经营的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首先要对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来调整市场的经营品种以及服务方式,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光顾频率以及对于市场的信赖度,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

4.3 组合经营策略

市场的规模化主要表现在广度、深度和关联度三个方面,组合经营策略就是要实现三者的结合。一方面要实现市场内部“投资、服务、商品、形象”的组合;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不同方面的层次,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最重要的是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提高市场在综合服务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