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文化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茶饮”史话
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在这三大饮料中,只有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都起源于中国。但茶叶在中国成为一种普遍的饮料,并进而走向世界却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
中国对茶的饮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先祖神农氏创立了医学。为了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他通过遍尝百草来识别和了解药性,寻找治病的药草。有的草会含有毒性。据说有一日他尝了72种毒草,中毒72次。但是他都通过饮用一种神奇的药草而化险为夷。这种神草名叫“荼”。“荼”就是后来的茶。茶在古代还被称为“茗”,“皋芦木”。从这个传说看,中国人开始认识茶树及其药用功能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我国先民发现茶也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中就有了“采荼薪樗”的诗句了。意思是说农夫们采摘茶叶,砍柴为薪。世界上饮茶,种茶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的茶树栽培和饮用又起源于那里呢?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区人文历史论文,即今天的四川一带。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上记载:“就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意思是说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区交纳,丹药,油漆、茶叶、蜂蜜等当地特产。从地名学来看,蜀国在古代又称为葭萌郡。葭萌是古蜀人对茶叶的一种称谓。因此葭萌郡的意思是茶郡之意,即生产茶的地方论文服务。历史记载,西汉时巴蜀一带便已经饮茶成风。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场化正是茶饮普及化的表现,也是茶饮民间化、群众化的结果。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在中国的范围日渐扩大。特别是当时的文人更是把以茶待客作为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由于文人们的参与,中国的茶饮很快发展演变成茶艺,并进而形成独特的中国茶文化。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禅破睡,饮茶发挥了独特的功效。因此各地的寺院开始大量种茶和饮茶。饮茶之风也就随之盛行开来,当时的人们称“茶佛一味”。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推动了茶饮之风在世界范围的流行和传播。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有关茶饮的学术专著,陆羽的《茶经》就在这一时期问世。为了纪念陆羽在推动中国茶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人们把“茶神”的桂冠送给了他,并将他供奉在官府的茶叶库和民间的茶肆之中。自唐以后,茶饮之风不但在中国大行其道,并成了人们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各国商人,使者纷纷前来唐朝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而将茶饮之风也带到了世界各地。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确切讲来应该称为“丝茶之路”,因为茶叶也是当时商贸交流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近邻日本茶道之风更是盛行。据说唐朝时日本高僧最澄来中国求佛,回国时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进行种植并获得成功人文历史论文,从此日本人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并将中国的茶艺技术发扬光大,形成了在今天仍然风靡全日本的具有大和民族特点的日本茶道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中国人饮茶已不但是为了解渴、保健和提神,而是将茶饮当作一项高雅而又精致的艺术生活来看待。茶除了它的实用功效外同时也富有欣赏情趣,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更带有神思遐想和通过茶因所产生的情趣。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或浓或淡的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或与朋友对饮,不但能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还可以在细啜慢饮之中,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境界提升到一种高雅艺术境界之中。正因为茶饮的这种功效它特别受到历代文人墨客们的青睐和追捧。也正是他们的参与,使茶饮已变成了国人的一种文化行为。品茶待客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篇2
(1)监管环境。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政策,相对于大中型银行,要满足这些监管政策,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都面临巨大的成本上升,目前出台了三个“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以及多个“指引”(如,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相比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要满足这些要求,城市商业银行需要从机构、人员、流程和IT系统等多方面加强投入。从监管的趋势来看,银行业监管将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精细化,这对IT技术比较落后、管理方法比较传统的城市商业银行是巨大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关注银行监管的新变化和未来趋势,特别地对最近全球银行监管变革要加以认真的关注,及早准备。(2)宏观经济环境。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在高速发展之中,这种势头仍将继续。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面临两大考验。一方面,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受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这就要求银行有良好的宏观经济预测能力。当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对宏观经济的认识不深,城市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反应速度似乎较慢。这就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应更加到位。另一方面,未来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的艰巨任务。金融危机使中国对经济转型的认识更加到位,而且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转型,这也应当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之中。
二、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1.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小银行倒闭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那么为了保障存款人资产的安全性,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根据最新国务院允许银行破产倒闭这种观念的产生,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弊大于利的。传统意义上城市商业银行凭借自身与当地政府这种不谋而合的默契,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效率,因为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种自然垄断的独特优越性,一旦出现问题,比如齐鲁银行事件,必不会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最多只会在声誉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推出之后,政府或者地方财政部门会完全放开手脚,城市商业银行也就失去这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作用,会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攻击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广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利好的消息,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实体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固也起到保障作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进程的加快,银行的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必将导致一批经营不善的银行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显的尤为紧迫。银行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的推进保驾护航。从长期来看,金融体系需要建立一个银行退出机制,这也就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利润减少,这必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综上所述,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举措势在必行,但要使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真正能够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保驾护航,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
2.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管。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之后,利率会出现小幅度的波动,针对改革初期带来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城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层面的监管:第一,加强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即依照监管规定公开披露信息和主动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目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主要是通过前一个途径来进行。监管机构应对城市商业银行定期公布的季报、年报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进行专业审慎的分析,逐步建立完善监管报告体系的形成,这样既维护投资者的利益,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又使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控措施,规避利率风险的产生。第二,指导城市商业银行策略模型的选择。不同的利率风险防范计量模型所产生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期正负缺口模型的选择对利润影响很大,因此监管部门可以对城市商业银行选择的缺口模型进行指导,同时提供专业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完善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从而将利率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三,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控制部门定期展开检查,对资金池的资金范围进行监管,比如大额资金、大额票据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要有相关的跟进措施来监管资金去向,从而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健康稳定运转。
篇3
国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给地方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扩大了经营自,迫使地方银行必须升级管理和产品创新由于资金的价格能快速地反映资金的供求,从而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营结构优化,那么利率市场化就使得地方银行拥有了更大的产品定价权[3]。首先,可以根据经营的成本及目标收益和客户所能承受的风险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利率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实行有差别化的、与风险相匹配的价格战略;其次,主动实施负债管理,优化债务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成本。由于企业和个人对金融产品的风险程度、期限、利率和流动性等的要求是不同的,利率市场化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尽快进行金融创新,规避风险,赚得合理利润及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二)促进地方银行完善运营机制利率市场化较大地冲击地方银行的战略大客户。地方银行由于业务规模有限、金融服务项目少和资本金不充足等的限制,多采用银团贷款的形式进行竞争性合作[4]。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地方银行的加速分化,不少地方银行进行联合重组、兼并,加快了金融体制与市场的无缝隙接轨。
(三)促使地方银行转变服务理念,优化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迫使地方银行把提升服务质量作为唯一选择。对于贷款等负债业务,地方银行应利用其灵活优势,通过贷款利率差异来吸收不同层次的大众存款。对于资产业务,应注意吸引优质客户,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补偿,从而逐步优化客户结构。
二、河南省地方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调研中发现,利率市场化对河南省地方银行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盈利实现方式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存贷款利差逐步收窄,净利息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间,企业有效需求不足,贷款利息率无法有效提升,存款大户有时会对年化收益率有很高的要求,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银行吸收存款的代价。实践中部分地方银行通过快速调整存款利率大量吸收了存款,但又受当地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规模的限制,很难再转放贷出去,只能选择拆放在同业,利润上受到很大的损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3倍,这极大地影响了各家地方银行的存贷利差。如平顶山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利率差水平为4.16%,比去年约下降1.42%;预计2015年上半年的利率差水平为3.92%,相比2014年同期约下降8.41%。数据显示其他各家地方银行的利差也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数据来源:河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整理而得;上表中新乡银行、安阳银行等13家银行于2014年10月合并为中原银行,为制表方便,图中仅显示部分地方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若存款利率进一步放开,那么各地方银行的利差将会进一步缩小,如表2所示。调研数据显示,河南省各地方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利息差,同业往来利差收入以及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很小,都存在的收入结构单一的弊端(见表3)。所以,各地方银行为必须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多样化的银行收入结构,减少存贷利息差缩小带来的不足。数据来源:河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整理而得;上表中新乡银行、安阳银行等13家银行于2014年10月合并为中原银行,为制表方便,图中仅显示部分地方银行。数据来源:河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整理而得;上表中新乡银行、安阳银行等13家银行于2014年10月合并为中原银行,为制表方便,图中仅显示部分地方银行。
(二)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主要包括定价风险、期限错配风险和利差空间趋于收窄等风险,这是地方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1)利率市场化后利率自主决定空间加大,对地方银行而言,如何准确地预测未来利率变动趋势,确定独特竞争优势的合理价格,将是最亟须解决的难题。(2)期限错配风险加大。对于很多地方银行,其存款结构一般都处于定期,而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较大,从对利率的敏感性来讲,敏感性资产大于敏感性负债,那么随着利率的下调必然极大地减少地方银行的利差收入,这样就增大了期限错配风险。(3)银行同业竞争业务利差收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家也会实施宏观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必然使得同业业务承担起弥补商业存贷利差变窄的重任。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伴随金融脱媒加剧[6],各类金融业务相互渗透,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同业业务的利差空间趋于收窄。
(三)资本管理风险地方银行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和利用留存利润两种方式补充资本,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利差收窄会大幅降低地方银行利润。根据河南省各地方银行的预测数据,发现未来随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各地方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会缩小,具体的变化幅度如表4所示。数据来源:河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整理而得;上表中新乡银行、安阳银行等13家银行于2014年10月合并为中原银行,为制表方便,图中仅显示部分地方银行。若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地方银行的利润区间变窄,地方银行很难通过留存利润来补充资本;若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又将付出较高的现金分红率,这在增加银行使用成本的同时缩小了利润空间,增大了地方银行的资本管理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供需原理,市场上资金供给和需求情况决定了利率的高低,利率的高低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取向与理财取向,同时也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7]。若预期贷款利率上升,则企业会增大现时的贷款需求,而居民则会推迟储蓄,这样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银行预期需求增大,资金来源减少,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若预期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会降低,但却会增大银行流动性缺口的预测难度。这会给那些存款业务相对较少、大量依靠负债的地方银行增大头寸管理的难度。
三、河南省地方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各银行的实力不同,河南省各地方银行都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一)完善存贷款利率管理机制对于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是其核心问题,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金融产品的销售和其经营效益。地方银行必须选择有效的定价策略,才可以使自己具有竞争优势,较为成熟的定价策略有渗透定价策略、理解价值定价策略、产品组合定价策略、需求差异定价策略、以降价对付涨价策略、以涨价对付降价策略等,河南省地方银行应采取适合自己定价策略和规划,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进行系统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践进行完善。
(二)转型经营模式,提升综合应对能力利率市场化造成了河南省地方银行的利润下降和风险扩张,一些银行逐步转变经营模式,大力开展开展中间业务,多品种、多渠道地拓宽利润空间。比如对于人有我有的类似性产品,采取竞争性定价策略,必须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若业务规模不大利润极低,可以低价倾销,以促进其他高利润高附加值业务的发展。若业务发展前景好,那么就需要多渠道地提高服务质量来创造差异性,以缓解价格竞争的压力。对于人有我优的差异性产品,要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制定适应客户需求的高价格。对于人无我有的创新性产品,应视其被模仿的难易程度,不定期地调整价格。对于人有我无的空缺产品,可以先通过低价策略进入市场,然后在依据竞争情况调整价格。总之,无论采取哪种策略,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三)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建立利率市场化管理体系及利率风险防控机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利率风险,河南省地方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利率评价定价和资金管理平台,通过专人收集市场上各种经济信息,集中各类风险计量模型研发和模型监控验证平台的建设[5],分析并预测市场利率的变化以及评估利率风险,这样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才能科学化、精细化,同时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但需要着重注意的是,这项工作非常复杂且需要长期跟踪和衡量,所以,各地方银行应专门设立专业的部门、专业的团队,给予各类有效资源的支持,持续深入地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逐步改造和完善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以适应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还要综合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转移和降低利率风险带来的影响,并通过缺口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等手段提高利率管理水平。在客户方面,应建立客户风险评级系统,结合客户的经营成本的大小、信用风险情况、资金的机会成本以及贷款期限的长短等因素,在存款利率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实行区别对待。
篇4
(一)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负债融资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后,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将增加,贷款比例有下降趋势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发展将会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向便捷的非银行贷款融资。而银行业的竞争也将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些变化将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比例会有下降趋势。
2.利率市场化将增加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双方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做出的不利于对方的行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调整利率,因此只对风险水平低的客户提供贷款,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将加剧,对优质客户的贷款盈利将下降,而且中小银行还会面临着大批优质客户的流失,必然会向更多的高风险企业提供贷款,借款人的平均风险将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将随之提高,会使逆向选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而且,由于这些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贷款成本,他们将更有动机增加投资的风险,进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3.企业将更加频繁地使用期限选择权
期限选择权是指客户改变存贷款期限的权利,对贷款企业来讲,就是利率水平下降时提前偿还银行贷款,以低利率重新筹集资金的选择权。虽然,在银行贷款合同中可以约定不能提前还款的条款,但这样也限制了银行在企业风险增加的情况下提前回收贷款的操作空间。因此,在实际工作,往往会允许企业提前还款。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利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都将增加,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这种选择权,以降低融资成本。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将增加银行贷款的违约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使得市场的资金一直供不应求,银行只向优质客户提供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贷款的利率会出现上升,但贷款人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再加上不对称信息程度的增加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必然会出现低风险的安全借款人减少贷款融资,而更高比例的高风险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因此,利率水平的上升会使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客户选择权风险凸现
由于在我国银行经营中赋于了客户期限的选择权,如果利率水平下降,借款者可能提早偿还银行贷款;如果利率水平显著上升,存款人则可以从银行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重新存入高利率的存款账户。这种选择权对客户来讲是期权,期权的义务人即为银行。客户的期权对银行来讲是负资产,期权的价值超高,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由于这类期权的标的为利率,利率的波动越大,期权的价值越大。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是必然的,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利率的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
3.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提高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导致银行存款的稳定性下降,同时贷款客户提前还款的选择权也增加了企业资产期限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为了缓解资金短期的不平衡,可能会更多地借助于同业拆借,银行间同业拆借的规模与比重会持续的扩大,银行在总体流动性缓冲区受到较大的挤压,加大了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并给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增加。
4.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在利率管制时期,政府掌握商业银行的定价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利率定价权,而且利率的定价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内容。但是,利率的定价必须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需要商业银行对上述因素做出准确的评判。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定价能力和完善的定价机制,银行业的自主定价能力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银行的产品定价不仅要考虑现时的利率,也要考虑未来利率的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剧增。
二、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经营理念,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利率的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商业银行必须对风险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追求收益增加的过程中控制经营风险。要建设有助于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体系,建立常规性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和预警体系等,引入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各类风险增加的根本原因。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的中心地位,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利率变化的监测、合理地预测利率变化的趋势,并不断地评价利率变化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全面影响,适时地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三)强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创新资产负债
篇5
康师傅瓶装清凉饮品系列(柠檬茶、酸梅汤)的上市策划案,借助于竞品统一(编者注:统一品牌是台湾统一企业的产品品牌,也是顶新集团的产品品牌康师傅的最大竞争对手)。所布建好的通路,利用统一新品断货的契机,从各方面切入,一举占领各个市场。该案例的作者是1998~2000年顶新集团天津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经理人,为促使康师傅清凉系列饮品成功上市,采取了一系列巧妙实用的营销战术,如“坎级促销”等。这些战术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中虽没有详细介绍,但在营销实战中却被经常使用,这些内容,其实是本案例中最有价值的成分。另外,策划案中的一系列营销手法,如对延伸包装形象的分析,促销的构思等都非常值得市场一线的人员借鉴学习。请看本期“康师傅饮料新品上市策划案例”。
一背景
TP250和CAN340已成昨日黄花,PET是未来最流行和趋势化的包装形式,但是康师傅这种包装的吹瓶技术不过关,面临竞品统一旺销导致断货的契机,康师傅决定强推新品,抢占市场。
康师傅清凉饮品系列(柠檬茶、酸梅汤)原有两种包装形式:TP250(纸包装250毫升)和CAN340(听装340毫升),TP250系列自1996年推出后,一直是康师傅饮品系列的当家花旦,广告语为“好滋味绝不放手”;但随着市场的发展,TP250系列产品消费年龄不断下降,整体市场呈萎缩趋势,康师傅TP250系列虽仍是市场领导品牌,但产品本身已进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一方面不断有新产品上市,市场份额受切分;另一方面,又需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来维护固有的市场份额,对上市新品低价倾销策略予以反击。在竞争加剧、市场份额缩小、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必然要考虑产品何去何从的问题:是继续在这个成熟的市场中,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只是适时地针对竞品的各种策略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和有限的利润空间?还是跳出过去成功的光环,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去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康师傅采用了“继承发展”的方式,还是将TP250系列列为1999年战术产品,仍然以柠檬茶、酸梅汤为主要销售产品,但是更换了一种新的包装形式来适应和开拓市场。
在选择什么样的包装形式上,厂商也是颇费心思。选择什么样的包装形式既有利于消费者又能使商家获利呢?依照日本和台湾最新的研究资料,塑料瓶装即PET装是最理想也是未来最流行和趋势化的包装形式,这种包装以大包装(490ml、500ml)、透明化(使消费者对瓶内饮料一目了然)、物美价廉、易于携带的特点吸引消费者,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从另一方面来讲,商家采用PET瓶装来代替TP系列,通过厂商自行生产瓶装的方式,节省了从利乐公司或康美公司订购昂贵的TP纸的费用,在利润上也是一个突破。
篇6
关键词:饮食,文化,风俗,仪式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吃面食,在现在的华北和西北一带人们几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们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调查了解,试图分析总结当地人为什么喜欢吃“馍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由普通的饮食——“馍馍”,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饮食习惯有个总结,并且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饮食文化并且能够延续至今,在当今的社会还得到了发扬光大,达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探讨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全面介绍山东馒头的由来,特点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又重新对传统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对传统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社会、政府及个人对此进行了发展,从中获取有益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项目进行开发,并且通过一些宣传使普通大众对此有了重新的认识。本文就是要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馍馍”进行阐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饮食所引起的文化现象。
二、胶州湾一带的人们喜欢吃“馍馍”的原因
1.自然原因。胶州湾地处山东半岛,也就是华北平原之内。本区域的农业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时候气温上升地快,水分蒸发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气温不低,适宜种植冬小麦。所以本区域种植有大量的小麦。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当地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至今这种农业形势保持持续的发展。
2.经济原因。本地区的人口非常多,尤其农村地区。所以本地区的人们自古就有吃“馍馍”的习惯,因为这种面食能够极大地程度上解决人们温饱的问题。另外本地区地处黄海北部,人们都有出海捕鱼的习惯,所以在出海之前当地人都会举行一些祭海的仪式,起初人们都是用一些牲口,后来才演变成用做成各式形状的“馍馍”在代替牲口。
3.社会原因。本区古代时期是战乱频繁之地,当地人们为了求得平安,就会举行祭拜仪式,因为离海近,人们对大海有一种敬畏之心,当地人喜欢出海捕鱼,想从大海中获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举行一些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行为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论文大全。到现在,在当地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馍馍,表达自己的心情。论文大全。
三、馍馍——从一种食物是如何变成一种风俗习惯的
馍馍,作为胶州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在人们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当地,据笔者调查了解人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食物,而是有了艺术的加工。在当地的农户家里人们会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状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样形状的馍馍,有些人还会在馍馍上面涂上颜色,做成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种花样面塑非常有名,逢年过节或农家喜庆之时,手巧的农妇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饽饽”庆贺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样饽饽费时费力,一般手艺很难做好。于是,人们便用梨木、莱果木雕刻出专用的模子——饽饽磕子来磕制面食。这种方法工序简便,磕出来的饽饽纹理清晰、花样好看,很受农家妇女的喜爱。论文大全。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几件或成套的“饽饽磕子”。这种磕子被民间美术家赞为一绝,后来流传国内外。这种馍馍磕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有了商品意识,有些当地人就会利用馍馍的特点作为卖点,使之形成一种商品。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把的仪式恢复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的祭海仪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海仪式。随着这种活动的逐步开展,当地人们对于传统的馍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四、传统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胶州湾馍馍的饮食文化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地传播到了周边地区,这种文化形式也逐渐被许多人了解认识。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政府的大量宣传,使得这种饮食文化逐步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牌,作为宣传胶州地区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过旅游业的带动,通过高文化产业的方式,让更多的来到这里认识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横祭海节上,田横镇的大馒头也“出尽风头”。祭海节上的馒头装饰有松树、鲜花,还有龙、凤等花样。当地人说,这种面塑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女人们一到祭海节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从龙、凤、仙鹤等传统作品发展到熊猫、牡丹花等新花样。据悉,为了给当地人引一条致富之路,田横镇当地政府想尽办法作好馒头文章,包装、注册商标,举行馒头“选美大赛”等,田横馒头也逐渐打出了名气,成为了“香饽饽”。在山东农业商务网上,“田横馒头”也图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笔者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总结出一些观点: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给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充分地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使之成为发展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现在人们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地宣传,很好的运作,才能使这种传统的东西合理有意义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欣然接受,并不断地发展下去,做大做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很好的领导,要依靠强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断创新的产品,同时也要依靠对于传统、特色的发掘和发展。这样经济就会与文化有机地接合,通过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其达到利益最大化。
“馍馍”这种饮食文化的发展还是个开始,人们还会不断地创新,通过“馍馍”还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和商业形式。通过“馍馍”的发掘和发展,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改变。
参考文献:
[1]hi.baidu.com/482530/blog/item/0f06012d3049cd34349bf7a0.html.
[2] cnr.cn/newscenter/gnxw/200903/t20090321_505278238.html.
中国广播电视网/国内新闻
[3]胡自山等编.中国饮食文化.
[4]庞毅,王敬武.饮食与文化.
[5]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
[6] wanbao.qingdaonews.com/html/2009-04/25/content_2095681.htm青岛晚报/北京人卖王哥庄大馒头.
篇7
关键词:紫砂壶;收藏;历史文化‘
1 “泥土与黄金等价”现象
现在收藏正当其时,紫砂壶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色不艳、质不腻”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用它来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且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紫砂壶身的雕刻集我国金石、绘画、诗词等传统艺术于一体,经过精心保养的紫砂壶肌体丰满、浑圆滋润、光润亮泽。正因为紫砂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高超的工艺性和优雅的紫砂艺术,所以历朝历代都是人们收藏的对象,特别是对一些制作精良的紫砂壶,更是呈现“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现象。那这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
(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机械水平越来越高,传统工艺一步步被蚕食。紫砂壶这个传统手工艺也不例外,精品紫砂壶越来越少,这导致紫砂壶的价格越来越高。
(2) 除了传统工艺日渐没落,紫砂壶原材料紫砂泥的稀缺也导致紫砂壶价格一路走高。紫砂泥由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泥构成。经过上千年的开采,红泥中的佳品朱泥储量在1973年就已枯竭,红泥产品近乎停产。紫泥中的上品“底槽清”泥的储藏量也日渐稀少,绿泥属于紫砂泥原矿中比较稀少的泥料。好的紫砂泥很难寻觅到,紫砂原料的价格一路上涨。另一方面,在市面上流通的、用纯正紫砂泥做的茶壶又会由于使用中的损耗,保有量逐渐稀少,因此从现在开始收藏紫砂壶,特别是“根正苗红”的品种,将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3) 从当前紫砂壶整体市场行情来看,价格偏低。传统紫砂壶的价位只有上个世纪80~90年代高价位的30%~45%左右,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的身价也不及高峰时期的1/10,这种情况与紫砂壶曾经被恶炒有关。在上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的紫砂壶都是用来饮茶的普通产品,仅具使用价值而没有收藏价值,名贵的紫砂壶数量较小。后来港台地区的紫砂壶收藏之风传入内地,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价格快速上升,少则几万元,高则数十万元。加之商家的炒作和市场的追捧,当时一个较普通的作品也能够以近万元的价格卖出。不正常的炒作,导致上世纪90年代以后紫砂壶价格大幅滑落。
(4) 虽然目前精品紫砂壶整体成交价格稍有回升,但涨幅不大,最好的行情还应该在2~3年以后,目前正是逢低吸纳的好时机。在精品市场中,清代茶壶仍是高端市场的主体。从历年紫砂壶成交价格前20名来看,清代紫砂壶就占了八成。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与其购买价值数万、数十万元的明、清紫砂壶,倒不如以适当价格收藏价位较低的近代精品紫砂壶,一把20世纪初期的紫砂壶仅需百元左右,而名人手绘紫砂壶一般价格在4~5万元,同时也可考虑收藏一些现代工艺大师的精品。
篇8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元素;动漫影视;运用;发展
在中华民族融合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华儿女创造并传承的,能够反映出中华儿女民族精神与社会风俗的,具有我国特征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元素。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近几年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动漫影视行业的关注,许多国家的影视动画机构都开始推出中国文化题材的动漫影视作品,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影视在全球受到观众的喜爱,例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在当前中国文化元素在动漫影视作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作为世界动漫王国的日本,以自己国家本土元素为核心,吸取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组成了自己的动漫影视体系。我国的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深深影响着与其相邻的日本,而这种联系在日本动漫中也凸显出来。“我们都知道,日本一直是一个善于用拿来主义的民族,早期的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在创作中就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国著名漫画家王六一说,手冢治虫创作的《铁臂阿童木》就从中国传统漫画形象孙悟空身上汲取了许多元素。手冢治虫曾经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正是看了中国许多动漫电影,让他产生了一辈子投身于动漫影视的想法。日本许多动漫影视除了运用了欧美先进技术外,更多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了许多成分。
一、日本动漫行业发展历程
我们从日本动漫影视剧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代的日本动漫影视剧是以日本传统艺术与民间故事为基础,随着社会发展融合了许多日本现代元素与其他国家文化元素而形成的。在几百年前的日本江户时期,就萌发了漫画的雏形了。这一时期画家多数是描绘江户市民各阶层社会生活的简笔画“浮世绘”在社会中流行。在1814年,日本最早的“浮世绘”代表人物葛饰北斋创作了自己的漫画集《北斋漫画》,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出现了“漫画”这个词语。在当时的漫画指的是创作中用随意而简练的线条,内容突出人物形象与生活的组画。
真正的现代日本漫画是在1870年的明治时期出现的,当时是住在日本的法国漫画家乔治·比格将西方的现代漫画引入到日本,受到现代漫画创作风格影响下的日本漫画改良了传统漫画风格,逐渐确立了现代日本动漫影视的独特风格。在1902年,著名日本漫画家北泽乐天创办了国内第一份漫画刊物《东京Puck》,由于反响较大,随后创办了《东天Puck》《家庭Puck》等刊物,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动漫的开山鼻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各个行业开始复苏与发展,动漫行业也开始进行调整与恢复。在1946年,日本战后第一部漫画刊物《少年》创立,在1947年,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编制的《新宝岛》漫画出刊,这标志着日本当代漫画的确立,他汲取了中国等东方国家的艺术元素,并且将多种绘画技巧融合到创作之中,在后期创作中手冢治虫还将电影中变焦、广角等表现手法融入漫画创作中,让动漫有了电影一般的动感,这为日后动漫制作成影视剧版本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手冢治虫将日本当代漫画引入到全新的领域,并且具有鲜明的特征,为日本高速发展的动漫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日本动漫影视剧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能够给我们中华儿女一种归属感与自豪感,让我们可以迅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区分开来,在中国文化元素中有许多闪光点,而随着中国地位在世界上越来越高,国际也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精髓。日本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创新自己的动漫影视剧行业,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与动漫相融合。
(一)中国美食
台湾张起钧教授曾经说:“西方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这句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的大国,因此具有悠久的烹饪历史,由于在历史文化奠基沉积下,并且受到当地文化风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历史传统等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属于自己当地特色的菜品,而这些当地味道相近的菜品组成了各式各样的菜系。由于各地气候差异,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这些菜品的大分类被分为四种,分别是鲁菜、川菜、苏菜和粤菜,享称为“菜系”。也正是由于中国烹饪技巧经验丰富,菜品分类较多,使其饮食文化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
在中国深得青少年喜爱的《中华一番》(中译:《中华小当家》)就是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纵观整部动画所呈现的内容就是主人公“小当家”是一个年少不羁的厨师,到广州阳泉酒家修行,获得特级厨师(漫画中虚构的中国料理界的最高地位)资格,结交许多对于厨艺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最后与“黑暗料理界”一决雌雄,在小当家周游全国过程中,也相应的介绍中华各地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巧。动画的每一集都呈现出不同的菜式,将“色、香、味、形、器”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冲击了观众的视觉与味觉。例如,小当家在阳泉酒家用时令的柿子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青椒肉丝,在传统菜肴烹饪技巧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颇具中国特色,也正是加入了中国传统饮食烹饪文化造就了这部动漫的成功。
(二)对名著的借鉴
1.《三国演义》
中国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人有如此重的三国情结,许多日本的动漫、游戏、小说都涉及三国的内容,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两三部关于三国的动漫或者游戏。根据动漫领域的不完全统计,日本各类关于三国演义的ACG产品超过了三位数,而涉及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遵循正史的,改编演义的,走平行架空风格的以及最流行的穿越路线的,等等。例如,日本流行动画《三国志》,这部动画总共由《英雄的黎明》《燃烧的长江》《遥远的大地》三部分组成,东映动画公司从1987年开始绘制这部漫画,在1991年制作完成,一共耗时4年。这部动漫影视作品为了营造出中国风格,创作公司几次来中国取景,并且作历史考证,在动漫配乐方面也专门找到中国音乐家来演奏古筝等乐器,让这部作品充斥着中国特色。而像“三国演义”“楚汉争霸”“秦始皇统一天下”“春秋战国”等其他历史事件则相对被日本动漫冷落。
2.《西游记》
虽然中国的四大名著一直以《红楼梦》为首,但是作为惟一一部神怪题材的小说,《西游记》更加备受关注,日本动漫对于《西游记》的关注不亚于《三国演义》。从《西游记》中取材最明显的就是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创作的《七龙珠》。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小八戒”“金箍棒”“筋斗云”等元素是从哪里借鉴的。在近几年最为流行的《最游记》的人物也是取了《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名字,四个帅哥的目的也是去所谓的西天取经。另外,动漫《火影忍者》中也有部分借用《西游记》的情节,而《银魂》对《西游记》的恶搞自然更不必说了。与遵循《三国演义》正史题材不同,日本动漫似乎根本不想去真正按照《西游记》的情节去创作一部漫画,一般都是取了主人公来创作不同的故事内容,或者是留下了故事框架把内容完全换掉。
(三)阴阳五行
《周易》对日本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动漫中有许多“阴阳师”题材,例如我们可以在漫画《少年阴阳师》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运用八卦的场景。主人公是年仅13岁的半人类少年安倍昌浩,虽然是全日本最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晴明的孙子,但是并不具有任何看见妖魔的能力,但是他遇到小怪之后,走上了斩妖除魔的道路。中国传说中的恶灵也成为各种反派,增添了动画中的恐怖气氛。同样的,动画《魔卡少女樱》中李小狼也穿的是中国道家的打扮,颇具中国特色。
另外,动画《火影忍者》中,日向家族的宁次郎与雏田使用的招数“八卦六十四”掌与绝对防御方式就是中国的太极八卦图,是由中国太极拳演变而来的。在漫画中之所以宁次会被漫友们所深深喜爱,并且对他十分佩服,就是因为他会世界知名的中国元素——太极,并且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复仇使命的中国传统社会封建制度化。
(四)封建宫廷
日本人一直对中国历史崇拜,因此将封建宫廷斗争也融入动漫之中,设计情节比较好的是漫画《彩云国物语》,讲的是虚构的彩云国,主人公红秀丽虽然出身于名门,但是却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之后以贵妃的身份进入后宫,去教导昏庸的君主紫刘辉。整个漫画都是以中国封建宫廷制度为框架的,让人在观看过程中完全认为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阶层的复制。
三、对中国动漫发展缓慢的思考
我国动漫发展的历史并不短,具有深厚的动漫基础,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尤其“80后”们一定不会忘记了《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七色神鹿》《葫芦娃》等经典动画。然而如今的中国动画业虽说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然发展缓慢,方向幼稚单一。我们应当转变这种思想,让动漫多争取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用实际成果来证明动画不是给孩子们看的,成年人也可以去观看。就像是日本、美国等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动漫大国,就是因为许多动漫影视并不局限于孩子,因为孩子们并没有足够的金钱,而制作公司为了赚钱,所以会在成年人这里下工夫。所以就出现了《千与千寻》《功夫熊猫》等既符合成年人审美,又符合未成年人观看标准的动漫影视。
四、结 语
从日本动漫影视剧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本土的动漫一直在不断创新,才能让自身的动漫产业长期处于世界顶端的位置。日本动漫影视剧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两国文化融合与交流的方式之一,只有文化交流才能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漫友们一直努力去接受与品尝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饕餮盛宴。可以说日本动漫影视剧运用我国文化元素是创新自己本土动漫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动漫行业也要吸取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经验,努力创新探索,基于本土元素为核心,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动漫影视剧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动漫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亮.歧义的动画纪录片与纪录片意识形态运动[J].电影文学,2011(13).
[2] 彭修银,邹坚.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3] 杨翥鹏.对童真的推扬和对成人的揶揄——捷克动画片《海盗飞艇》[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01).
[4] 陈华文,向东文.动画片剧本创作的思维方法及其规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3).
[5]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02).
篇9
论文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46亿元,占全市GDP的2.87%。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统计局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
1.91%
1.87%
1.98%
2.56%
篇10
当代中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大转折的时代,“每当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处于大转变的关头,所有的一切思想和学术研究便被转换为文化研究,因为文化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总体性的研究和最基础的研究深度” 。
在世纪之交,全球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多元化”的趋势,这里的“一体”指的是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类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多元”则是每个国家/民族体育各自的特色。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们试图从文化学的视角探索体育与文化的关系,更深层次地认识千差万别的体育现象,如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等。这些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密切,个人的体育价值的实现更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的有效实施。因而,从文化学的视野运用社会、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体育既是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笔者在对体育文化的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当前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已经在许多相关领域中展开了讨论,但是研究者们对于体育文化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存在着较多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少地方仍处于模糊的边缘状态。更主要的是,对于这一研究的整体现状还缺少较为准确的把握,为了穿过这些纷繁的现象,透视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本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JFD)中选取1994年以来关于与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章作为量化分析的文本,在历史回顾与观点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出当前中国体育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够对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有所帮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已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域的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与媒体技术得到巨大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格局已然显现。在这一背景之下,文化的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对于自身繁衍生息的重大意义。许多学者断定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演变为“文化力的竞争” 。
第一节 文化学研究与中国体育学研究的对接
中国正处于历时性转折的重要时刻,社会文化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一宏观的社会语境对各个社会学科的文化理论与研究实践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作为文理兼容的一个研究领域,体育学自然面临着如何应对当代文化变革的新课题。本节试图从文化及文化研究的态势入手,分析文化学与体育学对接即体育文化研究的学科背景。
一、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化”
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在著名的泰勒定义 之后,众多不同的文化定义相继提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200多种。
中国古籍中的“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的《说苑》中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主要指文治教化,与“武功”相对应。在西方,“文化”一词主要源自拉丁语的“Cultura”,意思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的,通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 。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康德、席勒和黑格尔都各自从道德、美学及哲学领域对文化进行过理性的思索,但关于真正明确的“文化”定义,所有的研究者都会不约而同的引用19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aylor)的提法:“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其实,泰勒定义是一种狭义的文化定义,它侧重于将文化定义在上层建筑的范畴之类。而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说的:“文化者,人类心能锁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则是对中国学术界中影响较大的“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定义。
泰勒与梁启超的定义分别从描述与归纳两个角度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细想一下,文化其实无所不包,只要是与“人”相关的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可以划归文化的范畴。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的一段话进行简明的阐释:“文化或文明,是人类努力创造的结果之总和。由自然的演化而有人类,人类与自然之间却又存在矛盾。人类为了维持和提高其生活,必与自然斗争。在这斗争过程中,便逐渐创造了文化。斗争必由劳动,且必由集体的劳动,斗争的结果便改造了自然,同时亦改变了人类自身。”
本文倾向于赞同《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中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换言之,“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二、体育学研究与文化学研究相互对接的学科背景
在知识经济的现展中,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文化恰恰是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资源之一,日渐融入世界文化格局的中国文化也处在转折的历史关口。总结、概括、研究当前的文化转型,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与学科意义。随着学术界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与盘活问题的深入探讨,中国的文化研究也相应地呈现出以下态势:
一方面,文化研究逐渐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许多边缘学科应运而生。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受到西方近代学科分类的影响,分工分科过细,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文化研究要求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固有界限,甚至打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进行综合研究、交叉研究和比较研究,这既是文化研究本身的需要,也为学术语言的丰富开辟了道路。
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也在努力改变先前的纯理论化、思辩化的研究,追求实证化、社会化乃至量化的方式,突破学理层面的反复论争,将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社会科学。
上述态势影响着众多学科的研究格局与研究实践,体育学自然也在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体育科学偏重于运用生物科学理论(主要是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教育学理论来研究体育运动。前者属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后者虽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围,但视角过于狭窄和单一。把现代体育仅仅视为一种教育现象,已经落后于时代和体育运动的现实,无法深刻全面的对种种现象和相关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
随着体育运动与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科学积极的引入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理论,从过去仅仅从生物学、教育学研究体育,发展为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体育运动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综合研究,体育科学也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 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流变历程
一、文化研究的引入是中国体育学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多种文化结构可以并存,并且是被社会行动者不均匀地进行社会性分配和重组的”。 体育的发展也要同社会大文化的发展相一致。
1. 体育理论研究关注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如上文所说,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突破了原有的“体育理论”(包括体育的目的、任务、制度、手段以及体育锻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方法等)框架,把体育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语境中,拓宽了研究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个人的体育价值关系到全民健身是否有效实施。因而,体育越来越倾向于对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双向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从文化学的视角探索体育与文化的关系,如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等。研究体育文化不仅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之一。
2.“文化热”潮流的具体体现
党的以来,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伴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要求,思想文化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关于文化讨论的大热潮,当时即被称为“文化热”。许多类型的文化研究也随之伴生,兴盛一时,例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并不限于精英文化的范围,而是扩展到大众文化领域,“文化”一词也不再是少数精英学者们的专利。我国的体育文化研究便在这股热潮的具体体现之一。
3. 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体育研究与世界体育研究的接轨
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对于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体育与文化社会的关系的问题,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就取得了一定成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体育社科界开始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如奥运会科学大会、国际体育社会委员会(ICSS) 等。目的是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文化理论体系,扩大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在国际科学论坛中的地位。
二、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文化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其具体发展科分为三个阶段:
1. 引入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体育,引起了一些社会工作者和体育界一些从事理论研究的有识之士的极大兴趣。冯之浚、高尔泰、金大陆、郑也夫等社会科学界的学者在体育报刊上撰文、在体育文化讨论会上发言,与同时期的体育界研究者程志理、解毅飞、郝勤、张争鸣等附和,推动了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兴起。
八十年代后期,一批经历过社会科学正规训练的中青年人进入体育界并逐步成为体育文化研究的主力,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与此同时,一些体育期刊杂志也开办了体育文化研究专栏。除了江苏省的《体育与科学》杂志的“体育文化研究”栏目外,国家体委的《体育文史》、《体育论坛》杂志也是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此外,陕西省的《体育世界》杂志和北京市的《五环》杂志也一度重视体育的文化品味。
除了著作以外,举行体育文化研讨会也是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主要方式。1996年成都体育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届全国体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期间有不少有关体育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或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讨论,或以墙报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那之后的三年里,出现了一场小范围的体育文化研究热潮,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100篇左右的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
这一时期多数学者就“体育是不是文化”这一问题已达成共识,普遍的观点认为:体育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2. 萧条期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对文化研究陷入“热潮”之后的“冷却”,体育文化研究也呈现出比较萧条的景象。多数体育科普杂志的兴趣从较注重文化品位转向宣传足球、篮球等比较容易吸引读者的内容。当初以全面宣传体育为办刊宗旨的刊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文化宣传的责任心。
在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中日趋减少时,“弘扬人类崇高体育精神、宣扬体育的文化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所幸的是在人们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失去激情后,一些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著作却横空出世。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著作包括旷文楠主编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胡小明主编的《体育人类学》,以及卢元镇主编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等。这些专著已开始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学研究,其中体现了作者对体育文化内涵及外延的把握和对体育现象的哲学认识,但在体育文化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却一直存在重大的争议,并未达成共识。
3. 发展期
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与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重新认识了关于“文化生产力”的价值论断,中国又呈现出“文化研究热”的繁荣景象。
有关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相应增多,仅体育文化的定义就出现了数十余种提法,并已逐渐走到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对体育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初现端倪,一些体育文化研究的著作相继出现,如闻昊主编的《体育文化学概论》、易剑东主编的《体育文化学》、伍晓军主编的《体育文化学》。此外,体育文化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对相关亚文化,如校园体育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西比较体育文化等,研究规模颇为可观。
从以上三个时期的描述中,可以简单勾勒出体育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笔者对体育文化研究历史回溯的目的在于: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握当前体育文化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及时解决的可能,使研究主体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备更客观的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