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篇1

关键词:医药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40-03

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中国医药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部分企业还主动向社会责任报告。但与此同时,部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却欠佳,危害事件频发。

一、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及履行现状

1.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经典解释是Carroll提出的金字塔模型,即CSR分为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绝对(慈善)四个维度。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则源于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的,即“得到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医药企业CSR有其行业特殊性,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与法律、伦理道德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保证医药产品质量是医药企业首要CSR。另外,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不欺瞒投资者、为顾客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保护环境、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减少人类的疾病痛苦等,都是医药企业应承担的CSR[1]。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医药企业CSR包括质量安全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公益责任。结合文献和中国国情,本文认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发展阶段之下,医药企业立足于本产业特点,在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上,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基于患者、员工、包括医疗机构在内的合作伙伴、股东和债权人、政府、环境和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行为期望所需承担的责任。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对社会需求从被动履行到主动适应的结果。

2.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中国医药企业已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已经把履行CSR作为企业运行的重要部分。2008 年3 月,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了中国医药行业首份CSR报告,系统描述了其在经济、社会、行业和环境等方面的CSR。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与中国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成为中国首家通过国际SA8000 管理体系认证的药企[2]。复星医药于2009 年开始向社会公开了医药企业年度企业CSR报告,从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合作伙伴、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等方面披露了CSR的履行状况。此外,不少大型医药企业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进行公益性捐助、与社区联合开展医药卫生宣传及与高校合作创办实习基地。

但同时,近几年药品安全事故频发,医药企业CSR履行现状令人担忧。如,从2006年的“欣弗”事件、“鱼腥草”事件、“齐二药”事件,2007年的“佰易”事件,2008年的“肝素钠”事件、2010年的假狂犬疫苗事件到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重大药品安全事故频发,而且还涉及知名医药企业。此外,2011年的哈药“污染门”事件则显示出医药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缺失。可见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比较突出。

二、医药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最近两年,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这种责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评选年度经济人物,都把责任放在第一位,企业的社会责任设计到人民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问题,工人的薪酬问题。企业的生产过程是高效率地使用资源,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为广大消费者和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下,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如能这样,企业的社会责任便得以实现了,本世纪初,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被全社会所重视,企业内部也十分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特别是大型企业,由于管理意识和发展规模的需要,都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对待。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实现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确定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一个是对内部承担一定的责任。所谓对外的责任,是强调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与国家、人民、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对内的社会责任则是体现在员工中、股东中。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含义丰富,首先是企业应承担的法定责任,是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责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其效益往往更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包括企业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良好的企业道德能够为是企业加强自身的公众形象。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企业的社会服务目标。企业遵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进行生产活动,在法律规定外,其它道德范畴的社会责任就有道德约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容易实现,也就无法建立社会形象。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形成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吸引优秀的人才来企业落户,为企业的发展出力。有了凝聚力的企业才有发展壮大的希望。企业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少政府调节,减少国家和企业的成本负担,可以期望减少政府调节。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企业在社会中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因为企业的发展而具有绝对的市场占有优势,这种优势需要一种力量来平衡,使其正常发展,不至于因为追求利润而损害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这种制约和平衡的力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保证股东利益。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提升股票价值,为股东谋取更大利益,因为肯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前景好,具有美好的未来,更容易被股民看好,因此股票价格可以提高,股东获利的机会更大。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也得到广大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1)公众期望。企业发展的特殊性涉及到的面很广,肩负的历史使命也越来越艰巨,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期望也是日益提高。公众对企业追求利润的做法表示理解,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给予了极高的期待。所以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应该说是社会和公众赋予的。(2)长期利润。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心越大,公众的支持力度越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取得长期利润的保障更加稳固。这是因为企业把社区环境保护作为了企业管理的重点,赢得了居民的赞成和支持,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信誉和声誉。(3)道德义务。企业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制约,但是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的社会良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也符合企业发展的自身利益,也是企业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4)公众形象。企业是在社会中发展和成长着,接受着社会及公众的审视和监督,企业的公众形象是企业着力追求的,良好的公众形象可以提升其品牌的价值和影响,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良好的公众形象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广泛的客户,招徕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强化意识,明确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企业在发展规划中,应该着重强调社会责任的承担,并在发展目标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中。首先是人力作用,强化职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和落实。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规划,制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划,迎接国际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挑战。同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全社会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监督者,强化企业自身的意识。

综上所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就是企业盈利的程度,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就是企业形象树立的基础,当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广英.论供应商管理的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09(08).

[2]徐长浩.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02).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学习借鉴。

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型大银行各自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硬件领域的竞争上升到软件层面的竞争,从技术和产品领域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商业伦理道德水准层面的竞争。银行的公众性质决定其应发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示范作用。但是,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解和执行上还存在差异,密切关注国际上企业与银行发展的最新动向,切实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软实力”建设,把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推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什么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等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该定义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也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商业银行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环境下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动与时俱进、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对社会公益尽力并协助完成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局面。从跨国银行的实践看,有社会责任的银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而非法律、规则和习俗使然;二是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三是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追求都纳入银行战略目标予以考量。

二、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管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彼得·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只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社会存在,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认识。

第一,政府与中介自律组织积极推动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一是成立了旨在推进企业和银行社会责任的相关组织。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社会责任商会(BSR)、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ETI)、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CBCC)等。二是积极推动社会责任的制度与标准建设。美国是较早颁布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规范的国家,在其影响下,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也在各自立法中确立了倾向就业、工资、工作条件等问题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有关国际组织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例如美国的SA8000、英国的AA1000、德国的CSM2000等。

第二,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承担社会责任列为自身的战略目标。一是注重随时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在这些企业和银行看来,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之间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在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形象诉求的重点,成为旨在塑造品牌形象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在英国,汇丰集团认为,汇丰银行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获得全球最佳银行荣誉称号,关键在于该行在全球市场上积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而其经营的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了其对社会责任更大的投入。二是积极加入国际社会责任机构。按照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约束自身的经营活动,已经成为国际型大银行的一种发展趋势。2003年6月,来自7个国家的10家大型银行在华盛顿正式加入“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有关环保的指导方针起草确立的,采用这一原则的银行必须承诺贷款只投向那些能够满足具体环境保护要求的发展项目。目前,包括花旗集团、汇丰集团、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国际型大银行都采纳了这一战略,并将把上述原则应用于全球几乎所有行业的贷款项目,项目贷款人必须通过有关环保评估才能获得贷款。三是每年定期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些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领域。花旗集团和汇丰集团分别从2000年和2003年开始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明确阐释自己对于社会责任的观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情况。

第三,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向深层次渗透。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国外一些企业和银行正是从改善银行公司治理角度出发,从制度根源上、在更深层次上使社会责任得到更好履行。一是国际公司治理理念已经开始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2004版《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司治理原则》中,已经将“董事会的责任”一节中“董事会应该保证遵守适当的法律,并充分考虑到股东的利益”修改为“董事会应该具有很高的伦理标准,它应该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是一些银行正在积极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从2003年9月起,汇丰集团在其董事会中增加了与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并列的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由3名独立董事和3名外部知名人士组成,负责监督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情况。

第四,形成了有效的社会责任审计监察体系。在美国,为了对企业和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解,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审计机构都可能对其进行审计。从外部审计来看,投资基金组织的审计既要确保资金投向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要确保接受投资的企业遵守投资者的要求;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以及环境保护协会的审计则既要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起到监督作用,也要为消费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雇员等企业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

三、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和品牌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务同样受到市场、客户的检验,社会公众的认可。虽然商业银行自身没有义务参与直接宏观调控,但是在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货币需求和投放的环境下,中央银行在运作其宏观调控手段(即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时,商业银行成为直接的调控对象和调控信号的最主要传递环节。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反应最灵敏。为此,商业银行在调整自身运营中,客观上履行了其特殊的社会责任。为此,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在取得成绩时,在制定战略发展时,应该明确在自身经营发展中应体现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商业银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商业银行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有助于打造和培养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这种以提高社会福利建设为宗旨的投入,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它是一种重要的软性竞争力,是造就、扩大、培养优秀员工和优质客户的原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投入与产出具有相关性。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有计划、有目标增大社会责任的投入,产生公众效应,促进社会福利的健全和发展,才有可能降低潜在的风险和成本。与此同时,由于提高了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在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金融生态环境下,才能获得“社会稳定溢价”,从而保证融资的回归,它不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还能提高股票的市值。

第三,社会责任的投入反映了企业形象的价值取向。商业银行品牌和形象的提高,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层形象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而管理层、特别是高管层理念和形象的转换和提升,是加强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也开始积极践行其企业社会责任,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修建希望小学、为灾区捐款捐物等。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商业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够全面和充分。国外先进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指标,信息充分翔实。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十分有限,并将社会责任等同于公益事业。

第二,少数商业银行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意识仍然淡薄。例如,一些商业银行极力排斥市场竞争,试图继续控制市场赚取“垄断”利润;一些银行采取回扣、请客等非正常方式争夺银行客户,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银行反商业贿赂还任重道远等。

第三,部分商业银行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统筹兼顾不力。部分商业银行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支持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发展,对信贷盲目增长不加控制,导致一些产业发展明显出现过热;忽视对小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造成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冷热不匀。

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比如,在内部上,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错误,也没有建立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在外部上,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监督体系滞后,金融消费者也处于弱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等。

五、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一)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业银行经营中汇丰银行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社会实践的典范,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成长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汇丰银行与社会共生的这种哲学理念,是其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成长的思想先导。我们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牢固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不要因压缩了自身的信贷放款,对国家政策不满,或者不是百分之百地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而调整自身的运营。因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其次,应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必然体现间接、直接的社会责任,对其自身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第三,要把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树立良好形象、打造品牌、为客户所认同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第四,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银行管理层和员工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健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从汇丰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良好的实现基础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外部董事占比小、有效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我国商业银行所应该借鉴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清晰界定商业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与党委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在董事会公司治理战略目标中将社会责任目标具体化;二是提高监事会监督权的独立性;三是健全问责机制。根据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现违背社会责任的问题,立即进行严厉查处。

(三)政府应积极推动银行承担社会责任。

汇丰银行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与英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密切关系。英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主动政策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调整政府在经济、贸易和其他政策方面的社会责任。政府还成立了旨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道德贸易促进会(ETI)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形成的国际组织———AA1000。汇丰银行的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就是全盘遵循AA1000标准执行的。英国政府在汇丰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扮演着管理监督、有效促进、激励和客观评估的角色。

从我国来看,政府当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从《商业银行法》层面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加快出台适用所有在华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强化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通过鉴定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使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从“不愿意”上升到“我愿意”阶段,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三是完善银行业协会,注重发挥银行业协会对银行社会责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及通过带头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充分向社会披露银行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

篇4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研究处李伟阳

“国家电网公司认为,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要建立在对公司本质深刻而正确的把握之上,国家电网管理员工150.4万人,占到国资委管理下公司总覆盖人数的1/10,业务遍布城乡各地,这些公司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公司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定位。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努力探索落实社会责任的保障机制和途径,国家电网认为,履行社会责任要求公司战略和日常运营要认真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各方的期望,统筹应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提出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企业策划处李炯

“中国移动与发言的其他公司比较而言,员工人数和利润都不是最大的,但是一个特别之处是中国移动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电信上市公司。中国移动报告是依据国际通行的GRI指南编制的,是对中国移动成立七年来的企业责任履行情况的全面回顾和总结,向社会做出‘善尽责任、共创卓越’的庄严承诺。可能还有很多的用户在一些时候对中国移动的服务有不满意之处,但在同行业之中,中国移动力求做到最好,并不断地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服务。报告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介绍了中国移动的责任承担,并在各部分都列举了重要的实例,例如贫困地区通电话、环保景观型天线、回收废弃手机等。”

篇5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营销杠杆;挑战;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90-03

[作者简介] 陈 艳,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内部营销杠杆的重要意义

内部营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Sasser、Arbeit、Berry和Gr nroos等西方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内部营销是指将雇员当作顾客,将工作当作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满足雇员需要的工作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质量的雇员,是将雇员当作顾客的哲学,是一种使工作符合雇员需要的战略”。由此可见,内部营销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目的是通过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开发员工的服务理念和客户意识,以满意的员工来实现企业外部客户的满意,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因此,内部营销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今时代,拥有熟练的、有创新能力的且能赢得顾客满意的员工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使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从而获得差异化优势。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商业成功源于企业吸引、激励且留住卓越人才的能力。然而,由于这些卓越人才的数目是有限的,所以围绕他们展开的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的企业实践表明,CSR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方法。譬如,为了能显示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声誉良好的企业如家庭仓库、德尔塔航空公司以及德国SAP公司的CEO们最近正式承诺将部署百万名员工志愿者从事各种不同的CSR活动。

总的来说,CSR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展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将成为“员工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近期的研究表明,当今管理者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管理必须借助“员工价值主张”这个新的视角。其次,CSR能使企业更加以人为本,能将企业刻画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贡献者而不是只关心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组织认同感。最后,由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所以CSR通常也是企业差异化优势的真实源泉。

因此,现今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投入到众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去是不足为奇的,而且许多公司无论规模大小,包括像思科、GE以及IBM这样的大型蓝筹股企业也将员工参与CSR项目视为企业战略要点。然而,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能够真正理解怎样才能获得CSR战略的最大收益。笔者认为,CSR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内部营销杠杆效用,管理者如果能将CSR也囊括到“工作产品”中去的话,将会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又一利器。

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内部营销杠杆所面临的挑战

1.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的缺失。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方案的接近程度可以是一个涵盖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从完全的没有意识到积极的参与。研究指出,很多企业的大多数员工较远离于企业的CSR努力;许多员工只是模糊地认识到其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但对企业具体参与的CSR活动知之甚少。另外一种情形是,员工可能是积极参与了企业的一项CSR方案但是对企业的其他CSR活动全然不了解。而且,许多员工都有这种感觉,他们很渴望更多地了解这些CSR活动,但是发现很难。企业经常错失与其员工沟通其CSR的机会,比如很多企业都不在内部局域网上公布有关CSR方面的消息。即使是花费了巨资支持一些高关注度的CSR活动的企业,也没能抓住让其员工充分了解其善行的机会,更不用说将员工纳入到这些活动中去了。

2.对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满足员工需求的理解不足。内部营销理论指出,一个具体的“工作产品”设计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员工核心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工作产品”的基本要素:工资、福利、晋升机会和工作角色相比,CSR可以满足员工某个或更多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这也正是将CSR作为内部营销杠杆的原因。然而很多企业都未察觉到这点。通过研究发现,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需求是员工试图通过参与公司CSR活动来得到满足的:

(1)创造自我提升的体会。有的员工喜欢任职于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因为它可以提供给员工个人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在参与一些涉及与日常工作迥然不同的任务的CSR活动时,他们就可以学到新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

(2)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和谐。员工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经常想使工作和生活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在处理两者关系时游刃有余。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员工如果能很好的平衡工作与家庭需求时,其压力会变小。而且当员工将其企业的CSR活动视为雇主和他们一样关心生活或家庭时,可以促进员工工作与生活的良好融合。具体而言,那些涉及员工所在社区的CSR活动 (如企业资助的爱心学校项目正好是员工孩子就读的学校)就能实现这种良好融合。

(3)建立与企业的心灵桥梁。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员工经常感到游离于企业经济文化中心之外,因此这些员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接近公司并融入到企业的社会圈中的需求,这些员工会经常寻找能和企业其他员工接触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位于边远地区的员工往往会将企业CSR活动视为企业对他们的一种关怀和承诺,以及一个超越地域的员工之间的心灵桥梁。

(4)维护企业的声誉。有些企业的员工常常发现自己不得不在外界面前捍卫企业的声誉,尤其是跨国企业,他们可能要在当地公众和媒体不欢迎甚至敌对的地区进行经营,比如说沃尔玛公司在很多地区都遭到了大量非议,因为当地群众将其视为威胁当地小型竞争者的零售巨鳄。这些非议很显然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会伤害到员工的自尊心。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一些CSR活动向外界人士传递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改变这些外部的负面形象。

3.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给员工带来的利益。当企业把CSR作为获取人才的橄榄枝时,关键要弄清楚它能为公司带来哪些收益。只有员工的个人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时,员工才有可能认同组织,与企业产生共鸣。认同感属于心理学范畴,反映了员工的自我意识在多大程度上与雇主的意识相一致。而且高度认同企业的员工会将组织的成功看作自己的成功,将组织特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中去。

研究表明,当员工认为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时,会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这种基于CSR的认同感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源于这种认同感所产生的“亲组织效应”(拥护公司的效应)。这种“亲组织效应”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效应会导致员工心理的变化,包括高组织承诺、高昂的士气、高工作绩效,高工作满意度等。而外部效应则引起员工行为方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缺勤率和离职率的降低。而且员工也会更加关注企业的CSR行为,这些行为会鼓舞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生产率以及更关注产品的质量。

4.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发现,管理层和员工在CSR方案的决策权和执行权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分歧。由联合国全球契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联合进行的CSR所有权调查显示,71%的公司主张由CEO负责CSR政策及实践的管理,57%认为由董事会负责,56%觉得应由高级管理者负责。由此可见,大部分企业将CSR的开发、执行和管理看作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换言之,是公司高层来决策企业应支持什么以及怎样支持,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其实,持有这种想法的人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没有搞清楚是谁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员工渴望在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员工应该成为CSR的价值创造者之一。

三、提高CSR内部营销杠杆效用的步骤

随着CSR观念的普及,它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在迅速的发生变化。曾经只是企业商业实践辅助行为的CSR已经快速演变为企业战略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要想获得CSR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真正效用的话,亟需转变其CSR战略的操作步骤。基于上文所讨论的四种障碍,推荐以下五个步骤来帮助管理者提高CSR的内部营销杠杆效用:

1.提高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接近程度。最为具体而直接的方法就是沟通。管理者应以一种非常详尽、清晰且持续的方式将CSR项目与员工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企业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基本原则、项目的细节,项目的运作情况、公司资源的分配情况、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地与外部客户进行CSR项目的沟通,使其获悉企业具体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及为何要做此事而且从这些沟通中受益匪浅,这些经验也适用于内部沟通。同时,公司也需要认识到员工和顾客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博客、在线聊天室和其他媒介)获知公司是否参与(或不参与)某个CSR活动及其目的。因为这些内容都是公司外部的,不为企业营销部门操控的,所以与企业内部新闻刊物相比,内容更为客观,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公司在进行这种沟通时应致力于建立高可信度,并通过一些可信的且有影响力的内部渠道,比如像IBM的 On Demand这样的公司网上社区或QQ群来与员工沟通,着重公开一些客观事实而不是一些溢美之词。提高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接近程度并不止于沟通,企业应该鼓励并给员工机会参与CSR活动。此外,企业最好能给员工及时的反馈,对他们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客观和有建设性的意见。

2.制定CSR决策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如果企业想将CSR提升到战略层面,建议采用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来理解如何将其CSR投入转换成“亲组织”产出,即员工怎样受益于企业的CSR计划以及员工的收益是否以及怎样变成公司的效益。

企业管理者在开始计划CSR项目时,可以采用一个投入产出模型并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公司应该支持哪些事业或资助哪些项目,CSR的具体流程以及从每个CSR项目中期望得到的以员工为中心的产出效益。一旦项目开始执行,应通过内部调查对产出进行监控以确定哪个项目可以向员工最终向公司传递最大的价值。产出效益的衡量指标应该包括内在效益指标(对公司的态度、继续留在公司的承诺等)、外在效益指标(缺勤率、离职率、工作绩效和生产率等)以及更深层次的组织认同感。

最后,当企业评估CSR项目的效益时,管理者应考虑可能夸大或削弱CSR项目效果的多个参数。由于每个员工和每个公司有各自的特点,有的CSR项目对一些员工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对另一些员工的影响不大。因此,制定有效的CSR项目的关键在于企业不仅要考虑这些项目满足核心员工需求的程度及产生的认同感,还要兼顾特殊的人为因素和公司因素。员工因素包括员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工作性质、年龄、性别、对该项目目标重要性的认知等。比如,公司中绝大部分员工都对公司支持乳腺癌研究的CSR项目持肯定态度,而一些处于乳腺癌发病高风险年龄段的女性员工可能会对该项目表示出更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理解并满足员工的需求。企业应基于其CSR项目能满足的需求对员工的相对重要程度将员工进行细分,并设计相应的CSR计划以满足不同的员工需求。识别员工细分市场可以采取与顾客细分一样的方法(如利益细分法等)并寻找这些细分市场在人口或心理方面的关联以更好的区别和瞄准它们。花旗集团在帮助“工作妈妈们”解决家庭工作平衡问题时,特地在员工住所或工作场所附近设立了儿童看护中心,包括儿童医疗、智力、社会与情绪康乐等课程,每天为超过1500名儿童提供服务,此外还有多种“补充儿童看护服务”来满足学校假期的要求。

4.增强员工认同感。如前所述,CSR较其他企业行为能更清晰的揭示出企业的价值观和灵魂。因此,制定有效的CSR战略的基本目标应是增强员工的认同感而不是其他一些常规监控指标如工作满意度等。增强员工认同感的措施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譬如,员工认同感很容易通过一种非正式的方法来辨别,即员工在描述其公司时会经常使用“我们…”这样的句子。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员工会经常将“我们内部人士”和公司“外部人士”进行区分。还可以是利用组织行为和营销文献来增强更为正式的认同感。

5.和员工一起共同创造CSR的价值。管理者应该致力于让员工亲历CSR项目的计划、设计和执行,使他们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上文提及,制定CSR计划的关键是要设法满足员工的需求,如果能让员工真正参与CSR项目的设计,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需求考虑进去,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CSR的效用。

此外,员工通常比公司管理者更接近和了解他们的社区,因而在CSR项目的规划及执行上更有发言权。比如说,企业在捐款时,可以采取不同于以往的以员工的选择为主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将CSR的主要责任转移至员工并不等于公司就免责了,公司应该扮演有效的推动者的角色。公司必须保证清晰的、开放的和持续的双向沟通渠道,为员工有效地实施CSR计划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简言之,员工应是CSR项目的执行者,而公司是推动者。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内部营销的新杠杆,将有助于企业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是一笔非常可贵的道德资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做出的极其复杂的战略性努力。显而易见,如果要使企业社会责任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诸如对员工更强的吸引、激励并留住人才,就需要企业领导者的高度关注和承诺。

参考文献:

[1]C.B.bhattacharya,Sankar Sen,Denial Korschun:“Us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Win the War for Tal-ent”,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2008,Vol.49,No.2:39-43.

[2]李姝.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及文献述评[J].北方经贸,2007,(11).

[3]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企业的社会责任;立法;法律规制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的界定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对股东所负的利益最大化责任之外所承担的增进其他利益相关者、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责任。其主要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劳动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以及促进社会福利和公益的责任。企业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其作为经济社会的一分子,是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因此在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企业存在的最大目的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企业营利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与消费者利益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导致我国部分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择手段地损害其他主体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如2008年发生的对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之前发生的“红心蛋”、“多宝鱼”和“苏丹红”食品事件,这一系列恶性事件不仅引发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极大质疑,引起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二、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尚未形成重视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中,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是企业违反劳动、环保和食品安全法规,侵犯劳动者权益、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 一些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急功近利、过度开发、污染环境、逃避税收、财务欺诈、拖欠工资、忽视安全、坑害顾客等等。这些行为造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所导致的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2.在立法方面缺少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法律制度。尽管《公司法》第五条中有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然而该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实际可操作性极差。而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社会保障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其他一些规范公司的法律法规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的条文分散而又概念模糊,法律法规种类繁多、层次杂,未形成系统的法律责任体系。

3.对企业履行非强制性的道德责任的激励机制的规定不足。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定责任和道义责任。而公司法中规范的公司社会责任,是属于法定责任范畴而非道义责任范畴。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创造财富,要求企业履行非强制性的道德责任难免会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利益上的矛盾,而要求企业履行非强制性的道德责任实质上是企业承担的促进社会福利和公益方面的责任,其有助于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和实质公平。然而该责任属于一种不具强制性的道德责任,需要在法律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履行之,但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足使企业履行该社会责任成为空谈。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1.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我们认为《公司法》中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仅仅是法定的公司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如何将《公司法》第五条的立法精神具体化,赋予其确切的可操作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使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仍然是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面临的难题。目前,首先要对现行法律体系中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进行归纳与梳理,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从执法和司法等多个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机制和监督机制,将分散于诸多法律法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规范,统一纳入到社会利益本位理念之下,从不同的角度和范围全方位建构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框架。

2.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激励约束机制。有必要采取政府引导、法律保障、社会监督、企业自身规范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制定相关统一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自觉履行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如完善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实行产业政策倾斜等。

3.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企业社会责任由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两部分组成。内部监督由企业自律,外部监督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方面构成。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内部监督的作用。而外部监督主要依靠国家机关监督,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工商、税务、环保、以及质监等部门负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和引导的法定义务和职责,政府部门不作为或监管不力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公开制度,建立问责考核制度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法律规制

1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所承担的维护国家、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主要包括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对资源环境的维护和治理以及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和公共事业的顺利实施等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决定了企业并不是孤立生存和发展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在整个经济活动运作的环节中都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强化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2 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维护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良好运行,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走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增强知名度,从而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充分考虑企业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承担能力的前提下,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能够放心使用的合格产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其得到应有的福利,促进社会的稳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企业自身形象,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健康运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市场建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和技术给予了企业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应该为社会完成的职责,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力武器。

3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由于许多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最求利益最大化,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缺失,主要表现为:假冒产品充斥市场,劣质产品造成消费者财产和人身权利受损的事件频繁发生;只顾短期利益,消费者得不到应有的售后服务和产品保障;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进行等。

基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我们应该认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正视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的事实,加大力度改变这一情况。

4 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现状

由于企业的最大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能使企业立刻得到物质上的回报,甚至存在短期内与企业最求营利的目标相矛盾的表象,使得企业很难积极主动的履行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从法律层面上加以规制。

我国《公司法》第五条中设有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但只是一带而过,过于抽象的概念原则,很难被实际应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在《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单行法中,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条文都零散而模糊,尚未形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并且缺乏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公司法中所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属于法律责任,可以依靠法律的强制力强制履行,而一些道德层面上的社会责任,例如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在国际市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等,只能寄望企业自愿的履行,这就需要政策和法律通过激励来改善。

5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5.1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体系。《公司法》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仅仅是企业的法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公司法》第五条的规定发展为具体的、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条款,并通过与其他部门法相结合,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得以落实,具有实践价值和效率性,是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对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问题有关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目的为指导,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层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将散见与个法律法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规则,应用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理论重新整合,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的建立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法律机制。

5.2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激励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中法律责任的部分可以利用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针对道德责任的部分,则需要采取政府引导、法律保障、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与企业自身规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自觉自愿的履行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例如从市场准入、财政税收、市场管理、科技引导等方面,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实行产业政策优惠等。

5.3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将企业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内部自觉的监督。同时依靠国家政策,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对监管不力的政府机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公开监督制度,依靠社会和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卫国,李东方.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衡爱珠.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9(212).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急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意味着无国界经济、跨国界竞争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规则对全球的征服和统一,使市场经济这个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运作机制成为全球性的选择。而要介入这一市场,必须要遵守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所形成和被认可的游戏规则。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观在这时风靡于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以往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并赋予利益追求以丰富的社会内涵,承担社会责任是世界优秀企业发展的必然潮流和发展趋势,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所面临的问题

然而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国内的企业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的并不是很理想。任意延长工时,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劳动者作业时缺乏相应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事故与职业病问题严重;劳动合同不完善,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再者我国污染严重的企业缺乏配套的环境保护措施。国内的学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中国目前正处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步阶段,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早期的情况有众多的相似之处采用历史分析法,分析欧、美在企业社会责任起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解决中国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中遇到的问题是十分有帮助的,因为这些因素也正是影响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二、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面临困境的对策

(一)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状况提出中国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已经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状况紧密联系的。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在内容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上也应该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不能够完全引进西方的内容和认证标准,而应该是有选择的引进那些和中国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程度相适应的内容和认证标准。这样才能够在既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又能够缓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完全引入西方超前的内容和严格的标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保护是更好的,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却并不会因此而缓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体现先进的观念,是好东西,但是对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是超前了,中国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按照标准去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硬是要把标准强加给企业的话,对中国的企业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特别是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是我国在引进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内容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二)广泛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力量

在现阶段,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还是停留在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层面,产业工人是最直接的厉害关系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前文中作者已经分析了产业工人“货币投票”的权利在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育出“货币投票”的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还只停留在学界讨论、企业操作的层面,而权益最需要保护,对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保障权益的工具需求最为强烈的产业工人群体对企业应该对他们负有权益保障这样一种观念一无所知,最直接的厉害关系人都不知道自己享有的权益、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进程是无法推进的。因此,政府、媒体、公众舆论应该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宣传,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了解他们享有的某些权益、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加入到维护自己权益的运动当中,培育出“货币投票”群体,形成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力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化、发展。

(三)加强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进程中的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频频出现,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商法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是对企业责任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企业主体制度的完善、企业竞争制度的成熟。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评析学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学说,由此得出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 性质定位 商法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一)责任的概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属于责任的概念范畴,要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界定,必须要对责任一词的涵义作出正确的考量。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责任进行阐释。康德认为责任的行为被分成是合乎责任的行为和处于责任的行为,合乎责任的行为是一个比较低级的行为,而出于责任的行为则是较高级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康德著,苗力田译,2002)。这种划分类似于法律和道德的区分,符合法律的行为被认为是合乎责任的行为,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一旦违反这种要求,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出于责任的行为则是较高层次上的道德要求。康德强调主体内心的自由意志动机对于责任建构的重要作用,“从而彰显了责任戒律的崇高和道德法则内在尊严的昭著”(白臣、陈曦,2008)。其实责任实质上就是指社会个体在默认的和社会其他成员以及全体社会达成的一种契约的基础上,基于内心的自由意志而对自己行为的承担相应后果的一种必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主张自由经济学说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益的活动”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劳工权利保护问题、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捐助问题等的出现,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毕竟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因此,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直接或间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一个企业独立的责任,应该是企业在默认的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和社会达成的一种契约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自由意志而对其行为应该承担相应后果的必然性。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

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学界有多种观点,而“利益相关者”说占据了主流地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得益于Freeman (1984)的开创性工作和后来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成为企业理论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分支。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被归纳为描述性(Descriptive)、工具性(Instrumental)和规范性(Normative)三个层面( Donaldson and Preston,1995)”(金建江,2007),“其中的描述性主要表现为对利益相关者的范围进行说明,一个广义的观点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实现目标或被企业实现目标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按照这个定义,股东、管理层、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政府、社区和环境等都可以称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金建江,2007)。本文也认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定位

美国管理学家卡罗尔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理论,他认为这个金字塔的塔基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即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此向上为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或道德责任,塔尖为慈善责任。目前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界定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济责任学说

持这种学说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性质的本质仍然是营利性,即企业自身通过营业性的活动达到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所在。如果企业舍弃这一根本性的责任而把其他公益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责任所在,那么企业的效益必将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企业社会责任除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没有其它目的。持这种学说的学者将企业的经济责任界定为企业社会责任而与企业自身实现利益最大化之外的其他责任相对立,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不相容的。显然,这种观点更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进行的考量。

(二)道德责任学说

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是附加于企业的但又高于企业法定义务的一种责任,是对企业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要求。在法律视野中,企业具有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等法定的义务,如果企业违背了这些法定义务,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企业毕竟是社会的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前提,因此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社会利益,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社会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但其与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所不同,它只是作为高于法律责任的一种责任而存在。这种学说指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但却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

(三)法律责任学说

有的学者走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一种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或者说是道义责任不能称之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学是有关正义与公平的科学,正义与公平是法学及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当企业在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出现危害社会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或结果时,必然引起法学界要求修正其单一效率目标的思考”(冯兴俊,2009)。从法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要在法律的规制下进行,而法律在创制起就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在无形之中寓于法律之中,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在这些法律责任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平价值目标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无须另行创设一套理论或制度来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潮”(冯兴俊,2009)。至于道义上的责任,可以作为企业宣传自身、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可为或可不为的一种责任。

(四)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综合学说

此学说是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法律责任,也不仅仅是道德责任,而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一种综合。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一种综合,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是缺一不可的。

卢代富曾经从企业责任分类的角度界定其性质,他认为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等的划分不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划分的,而是以企业追求目标的导向不同可以将企业责任分成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前者是以追求股东或者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后者则以追求企业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的其他后果为目标;以责任是否体现在法律之中可将企业责任分为企业法律责任和企业道德责任,而我们常见的企业慈善责任应该属于企业道德责任的范畴。“这种认识的主要考虑是:企业经济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因为它们是否体现于法律之中而丧失其作为经济责任或社会责任的本质属性;同理,企业法律责任和企业道德责任也并不因为其所涉及的内容是经济责任还是社会责任而使其作为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的本质属性发生动摇”(卢代富,2009)。笔者非常赞同卢代富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就是针对利益相关者而言的,与卢代富观点有所不同的是,笔者认为企业的一些中小股东也应该属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份子,对于他们利益的保护不能完全归属于企业的经济责任,也应该将之在某些情况之下规定到企业社会责任之中,比如,在企业决策做出时有可能违背中小股东的意志,侵害他们的利益等。2006修订的公司法体现出了对中小股东的保护。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对商法的重要意义

商法是以商事方法为主要调整手段,调整商主体规范化创制和商行为规范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尽管有的国家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方式,没有独立的商法体系,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却存在着商法的影子。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本来就存有争议,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对于商法的基本理论、商主体、商行为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商法的基础理论

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交易的发展,促进商人的营利,因此商法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坚持“营利”,但“效率优先”并不等于以“效率为重”,坚持营利也不等于“唯利是图”,如果只偏重于效率,偏重于营利而忽视其它因素,那么这些因素会阻碍效率理念的发展。因此,商法除了“效率优先”、“营利”的理念之外还有着“兴国”、“兴德”的理念,但这些理念很难通过法律形式显现,至少是不明显的。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商法,以规范的法律条文形式加以显现,是对商法“兴德”理念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对于商人而言,更能使他们在从事商行为营利的同时注重“修德”。同时这也是商法维持交易安全原则和维持交易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有助于商事主体规范自身并提升自身品牌形象

商事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从事营业性活动、拥有相对独立的财产,经过注册登记并以事实商行为为职业的组织和个人。企业作为商事主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规范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可以使企业在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有的学者将企业比作是“个人”,而这个“人”的理性假设也在经历着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毕竟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也是“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人”的假设则要求企业将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至少也是主要的追求目标,而把追求公共利益(而非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为其中一个目标,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这样的理论假设就会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全部归入到法律性之中,使企业负担过重,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企业应该意识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树立和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道德性的本质所在。企业社会责任引入到商法的主体理论之中,能够使企业规范自己的内部管理行为和外部行为,并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

(三)有助于规范商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对于商法而言,对商行为的规范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能够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对企业法律义务的设定,将具有法律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在商法之中,如果企业违反已设定的法律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律义务承担,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尽谨慎经营的义务,诚实经营、合法经营。其次对于企业竞争行为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企业的恶性竞争,可以减少因恶性竞争而对市场带来的风险,这也是众多学者在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白臣,陈曦.康德责任论诠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施途径

企业在经济中的社会责任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理论争论与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对此均显得相对滞后。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社会责任还是新生事物,我国不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然而近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峻形势却与经济发展形势很不适应,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劳资冲突等这些社会矛盾,激起了公众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呼声。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说明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社会责任的缺失,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直以来学者的定义各不相同,20世纪50年代Bowen发表了《商业人士的社会责任》一文,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由此,鲍恩被誉为“公司社会责任之父”。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其商业行为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但他将责任主体限定为“商人”。

继Bowen之后,60年代后许多学者力求为企业社会责任界定出更严格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定义虽经国内、外论坛多次讨论,却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一大重要贡献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Standford Research Institute)于1963年提出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一个影响公司目标的完成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银行、政府,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公司的其他团体[1]。利益相关者理论包括一系列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应对诸多利益相关者团体负有责任的观点[2]。到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已逐渐发展成熟并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结合,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管理跟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企业和社会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社会为企业提供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等外部条件。而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的经济单元,为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可估量。因此,企业和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基本的约定――社会契约。[3]企业与社会的契约是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的综合。企业除了必须遵守显性契约,如法律、法规、行业守则等,还得重视和考虑到隐性契约的存在,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必须遵循企业和社会的这种约定。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状况及原因

2.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片面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捐赠或所做的公益事业,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竞争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只看到成本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面,这种观念是把社会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和社会。

2005年中国《公司法》修改时,在第5条用一般性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者期望通过宣示公司社会责任,解决在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信用缺失、企业唯利是图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也在第10条规定,中央企业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鉴于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社会性问题,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也在第3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遗憾的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各种企业失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频频发生。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这些频繁发生的事件暴露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反映出我国企业总体上社会责任的缺失。”[4]

2.2 我国企业社会实施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是现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因缺乏具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内容难以发挥行为规则的功能。我国公司法规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宣言,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只表明了立法者的态度,未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和激励、监督机制。二是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传统理论与实务都认为,企业是典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因此,企业营利得到鼓励,而且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增加企业运营的成本,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更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了。三是消费者缺乏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

3.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途径

3.1 企业应重视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把消费者视为衣食父母,及时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经营思路和市场营销战略,注重在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实惠、便利和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使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或者服务产生信心、增加信任。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若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假冒商品泛滥,不公平交易泛滥,竞争机制就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发挥作用。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也是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断更新的消费者需求,企业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3.2 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有赖于构建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

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会影响到消费者和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会获得政府、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这需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在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企业声誉机制和信用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可以是单独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可以是在企业年度公报、中期公报中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建立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制度。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也还需要消费者的鼓励、约束与监督,即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比如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行为。除了自我利益之外,消费者也关心其他群体的利益,这是推行消费者社会责任购买的基础。“1995年由科恩/罗伯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4%的消费者认为与他们关心的某项慈善事业有关的产品推销会为公司建立积极的形象,54%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为支持他们所赞成的一项事业的公司产品多付钱。”[5]在不能完全依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下,通过推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消费)也将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即消费者多购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拒绝购买或少购买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行为直接影响企业财务业绩,这既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2]李娜.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跨国公司管理体系中的应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3.

[3]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D].上海:复旦大学,2005:53-56

[4]申香华.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与对策[J].决策探索,20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