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变化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产权保护对气候变化与技术转让影响的问题,在联合国气候谈判初期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是,随着谈判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承担Trips协议所规定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以及受到多哈回合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问题谈判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问题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重要意义。在气候谈判过程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许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观点和建议,要求在涉及气候变化的技术方面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调整,使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快捷、低廉地获得环保技术。虽然由于发达国家的反对,知识产权问题尚未被气候大会列为正式议题,但是,从哥本哈根大会谈判的进展和结果观察,知识产权问题在未来气候谈判中必然会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论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各国一旦就减排义务和减排责任达成共识,那么后期谈判的焦点就会集中在如何落实前期谈判成果之上,知识产权问题就会更加突显出来。
一、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议题谈判进程回顾
1996健康行动国际(Health Action International)在德国就“健康与TRIPS协议”召开了第一次非政府组织会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世界卫生大会,对其成员国就实施TRIPS协议、限制高水平的专利保护对药品获得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建议指南,并增强了WHO在贸易领域的行动权利。1999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权发展报告呼吁重新制定全球化规则以使得“为人类而非仅仅为利益”而工作。同时呼吁对TRIPS协议进行全面和广泛的审查,建议对TRIPS协议中的灵活性条款在实践中给予尊重。1999年11月,在西雅图WTO部长会议前夕,技术消费者计划(Consumer Project on Technology)、健康行动国际和医生无国界组织(MSF)等非政府组织召开了阿姆斯特丹会议,发表了《阿姆斯特丹声明》,呼吁WTO就TRIPS协议和药品的获得问题成立一个工作组,就使用强制许可来增进对药品的获取、消除知识产权壁垒、解释TRIPS协议有关数据保护和反竞争行动为限制条款以及促进对新药的研究开发和经费负担等问题寻求方案。 该声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议题的谈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西雅图召开的WTO部长会议上,由于遭到发达国家的反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关于公共健康和对基础药品的获得问题并未列入官方议程。2000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就《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关于健康权的规定做出了评论,指出了保护国民健康是国家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2001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也通过决议,指出TRIPS协议对健康权、食品全和自决权造成的消极影响,要求所有国家的政府注意其依据国际法所承担的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应优先于经济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协定。同年11月14日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终达成协议并发表《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多哈宣言》(以下简称《多哈宣言》),成为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问题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文件。在有关公共健康的问题上,宣言除了继承性地承认知识产权仍在保护新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之外,也强调了TRIPs的执行应该担负起保护公共健康义务,特别是处理艾滋病的问题,更同意TRIPs不应防止会员采取保护措施以保护公共健康。根据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的《部长宣言》以及《多哈宣言》的要求,2003年8月31日,经过1年零8个月的艰苦谈判后,WTO总理事会终于打破僵局,成员方政府一致通过了关于实施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最后文件,即《关于实施与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的决定》。
可以认为《多哈宣言》第一次在世贸组织体制内确认了公共健康权优于私权性质的知识产权,且明确规定了成员方可在适用时采取必要的弹性(Flexibility),比如成员在使用解释国际公法的习惯法规则时,对协议应按照其目标和原则所表达的宗旨和目的来解释。这样就有利于广大发展中成员更灵活地应对发达国家的法律诉求。《多哈宣言》第一次对发展中国家有关公共健康问题的要求做了正面的回应与支持。这为气候变化领域知识产权的谈判提供了实例,在面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时如何做出抉择。但这种实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有反对意见认为与公共健康领域的药品专利问题相比,气候变化领域的环境友好技术的可替代性更强。这意味着该类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与公共健康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不具有可比性。就是否具有可替代性或者是否具有公共利益的紧迫性探讨并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当下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纠正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相关的国际国内制度的不足和偏颇,以寻求与环境友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扩散和应用。
二、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议题谈判的经验和教训
WTO以及其他场合有关公共健康的谈判有许多经验教训,这对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官员在讨论知识产权和气候变化时有一定的意义。
1.各方利益的协商和让步才能取得谈判的实质进展
在WTO下,就药品是否列入专利保护范围,曾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歧。代表药品使用者的发展中国家指出,TRIPS协定提高了专利保护水平,这种高水平造成了公共健康药品的高价格,而这种高价格又直接影响了药品的获得。处于公共健康的目的,需要通过灵活的政策调整完成药品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轻易获得。代表制药商和专利持有者的发达国家对该观点持否认态度,认为药品研发的主要动力来自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并且药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研发的成本和风险。若专利保护力度较弱会使仿制药品泛滥,使药品专利权人无利可图,影响药品发明人的研发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个药品市场的发展。最终TRIPS 协议中采纳了对药品实施专利保护的规定。但是由于WTO下的谈判和决策奉行“协商一致+投票表决”原则,这种情况下,成员国自身实力的强弱对规则和决议的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抑制。欧盟或美国不是总能将其利益最大化于全体成员国利益之上。因为这类经济体和发达国家若想达成有利于其利益的决策,必须顾及到发展中成员国的利益,否则协商若不能一致,将启动投票表决的程序,这时148个成员国席位中的110多个发展中国家席位的否定投票很可能否决前述国家的提案。因此,专利的保护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确保平衡各方的利益,达成了一些折衷的条款,主要体现在邮箱制度、独占销售权的制度和强制许可制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认可技术开发与转让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也明确了发达国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绿色技术的义务。然而,在对技术转让至关重要的知识产权问题上,各国却很难达成共识。国家利益使得气候变化中的知识产权分歧短时期内难于消除。就知识产权对技术开发与转让的作用,不仅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南北之争”,还存在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发展中国家间的“南南之争”。另外,气候变化谈判和决策奉行“协商一致”原则,若有国家反对则无法达成对其有约束力的文件。因此,政治经济利益的挥之不去再加上多种利益诉求的交织,目前技术转让议题的谈判进展缓慢。
2.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小视
面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各国政府与一些非政府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的议题在WTO的谈判进程。这些非政府组织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措施,包括政策建议的准备和,非正式会议的召开和与成员国谈判代表的交流。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谈判进程,政府代表的政策建议开始考虑非政府组织的提议。在90年代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中以及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阶段,非政府组织均在积极地行动。由此看,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多变会谈的模式也被广泛认可。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的公益性质的非政府组织的生存空间有限,一方面又碍于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另一方面还有可能面临着不被政府认可的问题等。到目前为止,NGO主要还是借助政府来实现组织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在考虑是否有必要通过NGO的作用促进政府政策措施的实现。
3.国际组织的合作意义重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鼓励在国际层面重新认识环境友好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并且要求各缔约方承诺排除不利于技术转让的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与商务贸易活动联系紧密,前述条款和决议只有在国际和国内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因而迫切需要有这样一类项目,即能够加快国际国内相关组织和部门(包括WTO,WIPO以及气候框架公约缔约各方等)的合作和交流,以便促进上述条款和决议尽早反映在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中发挥它的效用。
在气候变化谈判下,UNFCCC应当与其他国际政府间组织协调工作。尤其是WTO组织,可以支持和参与一些项目,这些项目的目的将是确定和实施以下措施:(1)排除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贸易壁垒问题。(2)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特别是促进这些国家的创新能力建设。这个过程也需要新兴技术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另外,UNFCCC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信息报告制度”,要求其成员报告为了避免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壁垒而采取的行动。并且这些行动的实施也应当及时报告UNFCCC报告。作为与以上UNFCCC合作的另一方,WTO应当增进其系统内对有关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有关的相关规则的认识,主要包括:(1)排除WTO排除规则中的壁垒。(2)建立并逐步加强鼓励自主创新和能力建设的规则。(3)改革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框架,支持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能力上的差距。另外,WIPO也已经制订了支持发展中国家自出创新和能力建设的目标,其中致力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为不平衡的知识产权制度付出的高昂专利获取费用以及为加强这一体系所付出的能力建设投入。
4.技术转让需要现实可行的具体机制安排
技术转让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技术转让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安排。私营部门不会处于社会公益以优先的技术转让协议帮助其他私营部门、发展中国家和政府。私营部门的最大利益是是追逐利润而不是增加竞争。为了刺激私营部门达成技术许可协议,有必要提供财政刺激政策。或者,优先的技术也必须是由政府出面购买或通过专门的项目得以转让。类似上述硬性要求应当在技术转让谈判的磋商中将其落实到最终的协议条款中。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例子是The Drugs for Neglected Diseases initiative(DNDi),在这里私营部门和非盈利机构之间建立了技术转让的公私伙伴关系。其中,药品公司方已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为进一步的研发积累了一些可供利用的组合技术。尽管关于上述活动还没有标准的模式,但可给予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谈判以启示。公私伙伴关系的安排往往发生在性质不同的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例如公共服务性质的机构和私营制造商。公私合作使混合药剂的进一步研发和新产品的上市得到了持续,而公共服务机构也因为这种合作获取了技术,双方达成了双赢。如果新的药物被成功开发,患者是最终的受益者。
公共健康的谈判情况表明:根据发展中国家的观点,零和的谈判不太可能取得进展,关于技术转让的“软性”承诺通常不会取得成果,而且将“平等”诉求作为要求让步的基础是不够的。发达国家的私营部门控制了大多数的制药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发达国家政府不可能“命令”私有部门去转让该类技术。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妨集中精力来有效地搭建一个框架,以政府之手巧解市场失灵的困境,促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间各种形式的共赢经济安排,以此来刺激创新和切实的技术转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谈判中所达成的技术转让承诺应该尽可能的具体而实在。
三、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应对
1.坚持多边谈判途径,加强区域知识产权合作
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倡导双边谈判,其意图是想通过“分治” ,使南北国家之间谈判实力不均衡。另外,当前即使是多边框架下,如WTO,WIPO和UNFCCC,由于利益取向差异尚大,也难以在多变框架谈判下形成南北实力抗衡的局面。本着通过环境友好技术全球扩散和应用以尽早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应尽快加强与环境有益技术转让有关的区域性的知识产权合作与协调,使得同一区域的发展中国家就敏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是《TRIPS协定》中的弹性条款问题能够形成共识或共同的约束性规则,这样,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单独与发达国家进行双边谈判时,就可以具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必要的集体后盾,从而有可能坚守住《TRIPS协定》预留给其的政策空间,顶住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
2.加强相关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谈判中提出符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可行方案。
目前有必要加强相关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以雄辩的事实和理论为依据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有理、有力、有节地提出知识产权议题,以便获得公平、公正、互利、双赢的谈判成果。研究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应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会在哪些方面能够对环境有益技术的研发、传播和转让产生哪些具体的不利影响,并在可能的前提下,建立易受知识产权影响的环境有益技术数据库以及案例库。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现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灵活性机制,有效避免知识产权保护对环境有益技术的研发、传播和转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三是在灵活性机制覆盖范围之外,发展中国家还应有哪些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知识产权诉求,以消除知识产权保护对环境有益技术的研发、传播和转让所造成的阻碍。四是从发达国家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所应履行的国际法义务出发,研究如何通过谈判敦促发达国家接受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知识产权诉求。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法律文化与体系的差异,相同的条约规则在不同国家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法律体系内部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利益平衡机制和例外,因此,看似严格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条约义务往往在发达国家法律体系内效力有限,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应当谨慎,在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清楚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和接受适当的义务可以避免盲目的谈判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 2.
[2]前引 Ellen’t Hoen文, 第34页。
[3] UN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E/C.12/2000/4: CESCR General Comment 14, The Right to the Highest Attainable Standard of Health (Aug 11, 2000).
[4]王硕.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的矛盾和调和――从世贸组织相关协议、宣言的角度.时代经贸.省略ki.省略/article/cjfdtotal-sdmj200903019.htm
[5]See Colleen Chien, Cheaper Drugs at What Price to Innovation: Does the Compulsory Licensing of Pharmaceuticals Hurt Innovation? 18 Berkeley Tech. L. J. 853 (2003)
[6]在推进WTO知识产权多边谈判遇到强大阻力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起初采取了将谈判场所转移至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下同)的策略,因为发展中国家在WIPO中也齐心协力地提起了“发展日程”,发达国家遂将谈判场所再次转移至双边谈判框架之下:迄今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或其集团都开始纷纷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签订双边投资或者贸易协定的方式,规定比《TRIPS协定》义务还高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实现了其在多边谈判框架下原本无法实现的谈判目标。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定义。气候变化一般是指长期气候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重大变化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变动,它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而且也包括变化率的变动。通常是由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重要因素来统计对比而得出的结论,对比的离差值越大,就表明近些年气候变化幅度越大,气候就越不稳定。而气候变化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今日的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
(一)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
全球科学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人类的责任,人类今日对大自然的改造已经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这些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虽然渐渐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但为人类提供了破坏自然的工具,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所产生的影响。燃烧化石燃料、毁林造田、砍伐植被等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的浓度大量上升,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自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已经达到一万多亿吨,其中的百分是八十都是来自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大量开荒造田,建设房屋,这样就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固定转化成有机物的机会。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应用,地面水资源面积逐渐减小,降雨量大大降低,也会减少了溶解二氧化碳的机会,打破了大自然二氧化碳转化的动态平衡,消耗小于产生,这样进一步让温室气体增加,最终二氧化碳在大气层内形成温室效应,阻止热量反射回去,造成气候变暖。
(二)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万物发展自有其规律。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太阳辐射、地球构造、大气环流、气候自身系统震荡、火山爆发等,这些因素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不管人类是否影响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气候变化与水保生态建设
(一)水保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在我国产生严重的影响。长期制约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给我国的水资源、自然环境、粮食安全等方面产生很多的影响。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生灵之本。有了水土就有了植被,植被对碳有固定作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因此为了积极应对气候的进一步恶略变化,就要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这一历史任务。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策
1、政府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和法律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空白,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水土保护机制,我们还要采取跟多的生态建设计划和规定。加大政府对水土保护的重视程度,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并协调各方面水利工作,以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进一步严峻。
2、引用先进技术改善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能力,而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适时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例如先进的耕种技术、生物工程,提高植被的生长速度,改善耕地条件,逐渐的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固土能力,提高土地的含水量。从而减少水土的流失,逐渐恢复生态稳定。
3、建设可持续发展保护水土模式
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需要构建一个应对水土流失的联合体,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等的优势互补,构建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有效循环模式。在不同地区还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在缺水地区要限制高水耗产业,并压缩水稻面积,扩大蓄水面积,修建水坝,保障上下游水资源平衡、山前山后地下水供给,鼓励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和转化应用。在水充足地区积极地保护绿洲采取有利措施减少生态水流失,建设经济调水工程均衡供水平衡。此外采用更高的技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把每一滴水都充分应用起来。还要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力度,报地下水位的提升速度与人类开采速度基本平衡。
4、增强水土保护意识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却反过来让自然伤痕累累。要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资源是整个生态圈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它养育人类为花草植被的生长提供养分,并发挥着吸碳固碳的重要作用。所以应对气候的变化,首先每个人都要树立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二要树立“低碳减排,人人有责”的观念,三要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护的过程和日常简单的措施。这些任务艰巨而又长期,所以一定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成效。
结语
气候变化引起了气温变暖、降水量忽高忽低波动较大等问题已经给全球的生态建设和全球的生态安全带来影响。然而气候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具有宏观可调控的规律。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对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水土保持工作还要充分考虑到气象的因素,提高对气象因素的重视程度。同时积极的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家园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杜春利.河北将水土保持宣传列入远程教育内容[J].中国水土保持.2010(01)
篇3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概述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暴露度以及迄今为止的各方面的响应。本书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
第1部分 全报告的摘要,主要针对政策制定人员。主要对气候变化迄今为止已经观测到的影响、脆弱性和各种响应进行概述,并剖析未来风险和潜在效益,这部分的最后对适应的各项原则以及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更广泛的相互作用进行概述。该部分同时定义了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的相关核心概念、关键术语等。
第2部分 技术概要,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脆弱性相关的全球及局部尺度的技术、方法总结概述,以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价和管理技术、方法及手段概述为主。包括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脆弱性的观测方法,未来适应风险和机会的评估以及未来方向和建立弹性的管理工具。
第3部分 章节关系交互部分,主要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脆弱性相关的不同尺度、不同区域、不同风险、不同基础等的交互关系以及主要风险进行概述,是第4部分各章节关系的总体概览。包括岛屿、海洋、城市等不同尺度以及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人口、淡水等要素间的关系及主要风险。
第4部分 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以前三部分为研究和总结基础,分20个章节对本书的主题“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及脆弱性”进行总结和讨论。1.决策部门观点;2.决策制定基础;3-4.淡水资源,陆地及内陆水系统;5-6.沿海及低于海平面的区域,海洋系统;7.食物安全与食品生产;8-9.城市,乡村;10.关键经济部分及服务;11.人类健康:影响、适应与联合效益;12.人类安全;13.生存与贫困;14.适应的需要与选择,15.适应计划与实现;16-19.适应的机会、约束与现实,经济层面的适应,影响的观测,紧急分析与主要脆弱性;20.气候弹性的途径: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是IPCC第二工作小组的第五次评估研究成果之一,对气候变化及影响、适应与脆弱性的研究工作者,本书是研究主题与前沿方向的重要参阅资料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的各个方面均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各个方面自成一体又交互影响,共同构建出气候变化影响、适应与脆弱性的复杂系统。
篇4
目的 探讨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在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矫治后硬组织X线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14 例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病人上颌减数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减数第二双尖牙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正畸后, U1SN、U1NA角、U1NA线距显著减小(t=2.831~8.730,P
【关键词】 错 安氏Ⅱ类 拔牙 双尖牙 摄影测量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hard tissue profile after extraction of the first bicuspid in maxillary and second bicuspid in mandible for adolescents with malocclusion. Methods Fourteen adolescents with class Ⅱpision 1 malocclusion underwent extraction of first bicuspid in maxillary and second bicuspid in mandible. Xray cephalometric analysis was d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traction. Results After extraction, length of U1SN, U1NA, U1NA reduced significantly (t=2.831-8.730,P0.05). Conclusion Malocclusion of the adolescents can be corrected via extraction of first bicuspid in maxillary and second bicuspid in mandible.
[KEY WORDS] Malocclusion, Angle Class Ⅱ; Tooth extraction; Bicuspid; Photogrammetry
安氏Ⅱ1类错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错畸形,主要以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前牙的唇向倾斜、深覆、深覆盖为主要特征。其正畸治疗的期望目标主要为:抑制上颌和上牙弓向前的发育或推上颌及上牙弓向后,促进下颌及下牙弓向前的生长。拔牙矫治后,牙及骨骼的何种变化使前牙的覆、覆盖恢复正常,尖牙关系得以中性,是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的关键。本文通过对14 例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病人上颌减数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减数2 个第二双尖牙,采用固定矫治,对治疗前后牙颌面硬组织X 线影像的改变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安氏Ⅱ1类错畸形的矫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安氏Ⅱ1类错病人14 例, 其中男4 例,女10 例,年龄11~12岁,平均11.2 岁。选择标准:①恒牙早期,HELLMAN分期为ⅢC期;②无正畸及外伤史;③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深覆盖;④颈椎X线片提示生长发育高峰期或生长发育高峰前期。
1.2 方法
14例病人均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下颌第二双尖牙,使用标准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治疗中病人使用口外弓加强支抗矫治过程: 使用0.014、0.018 英寸镍钛丝和0.018 英寸×0.025 英寸镍钛方丝排齐整平牙列,0.018英寸×0.025 英寸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关闭间隙。矫治过程中均未采用颌间Ⅱ类牵引,矫治后病人均达到个别正常。 每例病人由同一台头颅定位仪拍摄正畸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所有X 线片的描绘和测量均由一人完成,测量2次,取平均值。测量项目: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上下齿槽座角(ANB)、面角(NPFH)、颌凸角(NAPA)、下颌平面角(MP FH)、MPSN、 Y轴角、上中切牙角(U1SN)、下中切牙角(L1MP)、U1NA角、U1NA线距、L1NB角、L1NB线距、上下中切牙角(U1L1)、MsaOLP、MiaOLP。矫治前后的测量值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正畸后, U1SN、U1NA角、U1NA线距均显著减小(t=2.831~8.730,P
表1 治疗前后头影测量项目的比较(略)
与治疗前比较,*t=2.831~4.337,P
3 讨论
安氏Ⅱ1类错骨性关系不仅有牙性错的临床表现,更重要的是上下颌骨的基骨部分在矢状方向上的关系不协调,上颌相对前突,下颌相对后缩。除此之外, 安氏Ⅱ1类错还有上颌切牙的唇向倾斜,常伴有深覆、深覆盖,上唇发育不足和开唇露齿等面形的不协调。安氏Ⅱ1类错病人因其骨性组织特征,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改善、恢复牙齿及颌面部形态成为病人的迫切要求。在正畸治疗中,取得前牙正常的唇舌倾斜度和垂直向位置对美观、功能及矫治效果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青春期对病人以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上下前牙牙轴由前倾变为直立,使前牙覆、覆盖减小,大大改善面型,同时后牙由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更重要的是病人有明显下颌骨向前下生长的趋势,错畸形得到骨性方面的纠正,不仅面形有了极大的改变,而且对青春期病人心理健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3.1 上下颌骨的改变
本文结果显示,对安氏Ⅱ1类错采用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的固定矫治,确实限制了上颌的向前发育,SNA角从81.8° 平均减小至81.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国内外的正常生长发育研究均表明,SNA角随着生长发育应该是基本稳定或略有增加[1],而本研究病例在治疗中SNA 角减小了0.6°左右,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减小趋势,应被视为正畸治疗的作用。SNB角治疗前后未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相反SNB角由78.9° 平均增加至79.0°,体现了正常的生长发育趋势,而拔除的下颌第二双尖牙所造成的间隙,考虑主要用于解除拥挤,整平SPEE曲线,调整磨牙关系。这与许天民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
转贴于 ANB角矫治前后平均减小0.85°,但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其减小主要是由于上颌骨的内收及下颌骨生长前移所造成的。
3.2 牙齿的改变
对安氏Ⅱ1类错畸形进行矫治,效果最明显的要数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的交角,治疗期间平均减小了6.8°,且U1NA角平均减小了4.8°,U1NA的距离平均减小了3.74 mm, 以上项目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上下切牙牙轴在固定矫治器控制下有效地得到纠正,内收了上前牙。
而安氏Ⅱ1类错畸形治疗前后下中切牙长轴与MP平面的交角平均增加了2.5°,L1NB角平均增加了0.9°,L1NB的距离平均增加了0.17 mm,以上数据均未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考虑与病人青春期正常生长发育有关。
上磨牙平均前移2.1 mm,差别无显著性,下磨牙治疗前后平均前移6.0 mm,差别有显著性,考虑上颌由于使用口外弓等强支抗,对上磨牙的前移起到控制的作用,而下颌由于拔除第二双尖牙,下磨牙更易前移,这更有利于改善Ⅱ类磨牙关系。本研究所选择病例治疗结束后均达到Ⅰ类磨牙关系。
3.3 下颌倾斜度的变化
本文结果显示,代表下颌倾斜度的MPSN平均增加0.3°,MPFH平均增加1.5°,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此点与ISSAOSON等[3]的研究结果相同,治疗中下颌出现后下旋现象,但此与黄吉娜等[4]的研究结果相反,考虑可能与病例年龄的选择有关。总之,下颌后下旋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安氏Ⅱ1类错作为临床常见的错畸形,通常选择拔牙矫治。决定具体拔除哪颗牙矫治之前,除了常规的工作外,要尽量准确预测治疗后的牙颌位置关系,同时对上下唇位置、侧貌的改变要有全面的估计,并在治疗中控制好支抗,利用拔牙间隙,理想地内收上下切牙,如何解决上前牙的控根问题,都应在矫治前全面考虑。对青春期儿童还应考虑到生长发育的情况,从而使牙、颌、面三者美观协调,达到正畸美观、功能稳定的目标,最终使病人满意。
【参考文献】
[1]BHATIA S N, LEIGHTON B C. A manual of facial growth: a computer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cephalometric growth data[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244.
[2]许天民,王莉,曾金玲,等. 安格尔Ⅱ1 类减数矫治:我们到底能引起哪些硬组织侧貌的改变[J]. 口腔正畸学, 2000,7(1):1315.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例行右心导管检查的患者(对照组)和28例行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治疗组)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血清cTnI水平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6h及24h,VSD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对照组术后与术前无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的介入治疗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肌肌钙蛋白I
随着介入材料及工艺的不断改进,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已成为VSD的常规治疗方法,但该方法是否会对心肌造成损伤,尚有不同看法,本组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8例VSD患者在经导管堵闭前后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的变化,了解封堵术对心肌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VSD患者28例,均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征[1]。男19例,女9例,年龄3~21岁。膜周部缺损27例,肌部缺损1例;缺损为2.5~8.4(5.2±1.6) mm,跨隔压差6.13~10.21(8.34±1.41) kPa;对照组12例,均为右心导管检查患者(4例室间隔缺损小,未行介入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心胸比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其中21例应用先健牌国产封堵器,7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并于术后72h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6、24、72h由肘静脉取血2mL,4℃静置约60min,3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置-70℃冰箱中保存约3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cTnI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 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表1 28例V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cTnI(μg·L-1)水平的变化(±s) 与术前比较aP
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VSD组患者术后即刻、6h及24h,较术前均升高(P
3 讨论
先心封堵术因具有近期效果良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先心病治疗的首选方法。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治疗手段,可引起临床性或亚临床性的心肌损伤。Fuchs等报道[2],高于正常值3倍的血清cTnI浓度增加了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那么,VSD患者经导管治疗后,封堵器置人心脏内是否可以引起心肌损伤,目前报道较少。
cTnI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之一[3]。cTnI以小部分游离型和大部分结合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细胞缺血损伤时,游离型cTnI首先迅速透过细胞膜释放人血,所以早期阳性率较高,并能检出微小心肌损伤。当持续性损伤或不可逆损伤激活蛋白酶分解时,引起结合型cTnI的降解和释放,使cTnI在血中升高持续时间长。
本研究28例VSD患儿均成功接受了心导管介入治疗,术后6h血清cTnl水平急剧上升,达到高峰,对照组则与术前无差异。本研究的cTnI变化特点与心肌梗死后的酶峰变化明显不同,表明心肌损伤轻微、无结合型cTnI的降解和释放,只是心肌细胞膜不稳定性导致游离型cTnI释放。考虑原因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VSD堵闭时,封堵器置入心脏内部,缺损口四周的室间隔组织嵌入2个盘面之间,封堵器随心脏搏动对周围组织产生摩擦,引起局部心肌组织水肿,这可能是造成心肌受损的主要原因[4];另外,心导管操作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产生炎性介质,后者可导致心肌细胞完整性受损,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分子质量较小的cTnI较易释放入血,介入治疗触发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引起cTnI升高的另一原因[5];Tarnok等[6]研究表明,不论患者年龄,外科组cTnI血清浓度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向后推移,且远远高于介入治疗组,同时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这说明介入治疗较外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心肌损伤小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3): 234-239.
[2] Fucha S, Kornoweki R, Mehran R,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cardiac troponin 1 levels following catheter-based coronary interventions[J]. Am J Cardio1, 2000, 85 (9):1077-1082.
[3] Maynard SJ, Menown IB, Adgey AA. Troponin T and I as cardiac markers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J]. Heart, 2000, 83 (4):371-373.
[4] 秦玉明,王大为,杨世伟,等.心肌肌钙蛋白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12): 935-936.
篇6
作者简介:许光清,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气候变化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11XNI017)。
(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 本文首先总结了气候变化意识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次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各项问题的得分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方面,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非常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水平比较高,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认知程度则有明显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也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以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
关键词 企业;气候变化意识;认知;行为意愿
中图分类号 P4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06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1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的重要议题,作为社会责任的履约者以及气候变化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国内外学者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企业受到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邓梁春认为气候变化本身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行动都将对企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还将使得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1]。潘家华等认为企业界之所以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有其内在原因。第一,企业已经或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限制,提前行动可以规避因气候变化以及监管措施变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越来越多的公众也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此,采取积极态度有利于企业迎合社会舆论,体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商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第三,关注气候问题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2]。
国内也有研究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界在企业战略层面上的欠缺,如姜克隽等认为,中国企业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认识起步较晚,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没有从战略角度来思考低碳发展问题,也没有以全球视野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3]。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多数还是将气候变化视为风险,尤其是将其视为政府的政策要求,被动应对,但也有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采取了更积极主动的策略[4]。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调查非常多[5-12],但这类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公众的研究,而对于作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主力军的企业,专门的调查研究非常少。
气候变化意识属于广义的环境意识的一部分,是伴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而产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水平,其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程度。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主要指企业管理人员做为企业决策、企业行为的主体时的气候变化意识,不完全等同于其做为普通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13]。
本文基于作者所做的一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调查,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包括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认知、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认知、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和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几个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主要包括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分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等。
1 被调查者的原始信息
本次调查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时间从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66份,其中有效问卷358份;回收率为96%,有效回收率为94%。
1.1 性别比例、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有男性240人占67%,女性118人占33%。年龄在36岁到45岁之间的占到39%,26岁到35岁之间的占31%,46-55岁之间的占18%。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占到了近八成,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近两成,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占3%。
1.2 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者所在企业来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居多,分别占到总体的50%和49%;第一产业仅占1%。国有企业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其次是私营企业,占到27%。同时,来自大型企业的占34%,来自中型企业的占44%,来自小型企业的占22%。
1.3 所在工作部门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属的工作部门的分布如下:董事和监事占17%、技术占22%、销售占21%、人事和财务占29%、其他占11%。
2 企业管理人员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
2.1 气候变化的原因
表1列出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受访者的正确答题率。总体来说,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状况,平均正确率为44%。58%的受访者认识到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36%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造成的,32%的受访者认识到温室气体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59%的受访者认识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的,37%的受访者认识到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
2.2 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
表2列出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基本问题以及受访者的正确答题率。总体来说,企业管理
表1 对气候变化原因相关知识的了解
Tab.1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climate change
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相当低,平均正确率只有27%。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有35%的企业管理人员选出了正确答案。在被问及《京都议定书》定义的人类活动排放的六种温室气体时,正确率只有25%,大多数受访者将氮气排除在温室气体之外,但很少有人能将二氧化硫排除在温室气体之外。
受访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欧盟提出的全球升温的安全幅度的答题正确率只有21%。2℃上限属于共同愿景的部分内容,是当前国际谈判的一项重要议题,共同愿景是《巴厘行动计划》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中列出的要素之一,是一个非常综合而复杂的问题,交织着科学、经济、政治、伦理等诸多因素,与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议题都有联系。无论是欧盟推崇的2℃上限,还是450 ppmv或550 ppmv危险浓度水平,以及3 W/m2或4.5 W/m2辐射强迫的稳定情景,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2]。由于该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受访企业管理人员的答题正确率偏低是可以理解的。
只有约1/4的受访者正确选出了中国2020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目标。该40%到45%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并且广泛宣传。受访者对该问题的答题正确率依然很低。由此可见,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知识有所欠缺,由于传统媒体、网络和看到或听到的环保宣传活动是企业管理人员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企业
表2 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相关知识及中国政策的了解
Tab.2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change related
global agreements and protocols and China’s policies
管理人员了解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被动的,自觉程度较低,其气候变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应有的深度。
2.3 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认知上,受访者的平均正确率达到了60%,远远超出了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认识和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及中国政策的了解。75%的受访者认识到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5%的受访者认识到局部地区的洪涝、干旱加剧也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4%的受访者认识到海平面上升也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3%的受访者认识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影响也是由于气候变化,5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由于这些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直观,也由于近年来中国国内气象、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媒体报道的力度也比较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使得受访者对这部分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水平比较高。但是仅仅有3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会使粮食产量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缺乏对农业领域的直观认识。
2.4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上,受访者的平均正确率也达到了60%,75%的受访者认识到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可以减缓气候变化,73%的受访者认识到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66%的受访者认识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缓气候变化,52%的受访者认识到提高能效可以减缓气候变化。这些减缓措施的认知程度比较高,主要因为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上述减缓措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得力于媒体的广泛宣传。但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具体技术,仅有约1/3(35%)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推广使用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由于该技术的成本过高,很难在现阶段大规模推广,导致其在企业管理人员中的认知偏低。但是该技术做为一项重要的在未来有巨大潜力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在国际社会上已经得到众多政府官员、研究人员、企业界人士的认可,由此可见,国内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具体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还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5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上,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平均正确率达到了46%,但是对各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程度有明显的差别,说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系统知识,其知识呈现零散化的特点。强化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受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的最主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有88%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项;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也是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的比较主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分别有58%和42%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保护红树林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分别有35%和27%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可见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对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和我国海岸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农业领域,仅仅有23%的受访者认识到选育推广农业抗逆优良品种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这与前述仅有3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会使粮食产量受影响相
呼应,再一次印证了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农业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3 企业管理人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
3.1 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
企业管理人员也是社会公民的一分子,首先应当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环境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表3显示了受访者作为公民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愿意采取的个人行动。总体上看,分别有86%、84%、77%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非常愿意采取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购买节能产品等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分别有61%和60%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愿意采取低碳办公和减少奢侈品的购买和使用等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然而,在购买当地当季水果和蔬菜、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减少坐飞机的次数等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上,选择肯定会这么做的企业管理人员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为40%、39%和28%,这可能与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生活节奏紧张、公务繁忙有关,可见当
表3 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
Tab.3 Intended individual behavioral changes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工作效率发生矛盾时,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是以工作效率为主。
3.2 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分担
表4是受访者选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责任,可见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
表4 应对气候变化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责任
Tab.4 Divided responsibilities of stakeholders
whe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3.3 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图4是调查中关于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的结果。从图中可知,69%的受访者选择了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61%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这两项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同时,46%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新商机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驱动,有43%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有36%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企业管理观念和意识的转变,由此可见,已有少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主动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并能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机遇。
另外,仅有24%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竞争和开辟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可能与此次调查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自内向型企业有关,同时也说明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无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是在企业发展问题上还没有全球视野;仅有23%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由于受到了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这说明了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氛围还比较弱,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对企业行为来说,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很小。
3.4 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图5是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采取的具体措施。从图中可知,57%的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53%的企业已经提高了能效;有49%的企业已经采取了淘汰落
后产能,39%的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另有38%的企业利用了可再生能源。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能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了可再生能源。
仅有11%的企业申请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虽然CDM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我国企业通过参与CDM项目,已获签发的减排量达2.2亿tCO2当量,但是,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由于信息、能力等障碍,或者产业类型、主营业务的不同,并没有从CDM项目中受益,也没有通过CDM项目获得相关的气候变化知识,从而提升气候变化意识。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和总结,并综合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观点[14-17],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1)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对企业管理人员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2)积极实行促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品认证、自愿碳减排协议、碳交易、碳中和等尝试,使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进一步提高,使中国企业从被动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变为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主动出击。
(3)与节能减排政策相结合,重视强制性的标准和法规的作用,进一步实行可再生能源强制入网、提高能效标准、循环经济立法和试点、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上大压小等一系列命令控制型手段,促进企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
(4)积极发挥学术团体和环保民间社团的作用,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创造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氛围,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对企业行为加强监督,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气候变化意识。
(5)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技术行业,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潜力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梁春. 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J]. 世界环境, 2008,(6):60-62. [Deng Liangchun. Climate Change and Low-carbon Economy: Business Risks and Opportunities[J].World Environment, 2008, (6):60-62.]
[2]潘家华,陈迎,庄贵阳,等. 2008-2009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分析与展望[M]// 王伟光,郑国光. 2009气候变化绿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8. [Pan Jiahua, Chen Ying, Zhuang Guiyang, et al. 2008-2009: The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World[M]//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2009.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 1-38.]
[3]姜克隽,苗韧,郑平,等. 气候变化与中国企业[R/OL].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10 [2010-07-01]. 省略/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 CCandCE.pdf. [Jiang Kejun, Miao Ren, Zheng Ping,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R/OL]. Beijing: China Entrepreneur Club, 2010 [2010-07-01]. 省略 /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CCandCE.pdf.]
[4]商道纵横. 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SynTao-Sustainability Solutions.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2010 China Report[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5]Bord R J, Fisher A, O’Connor R E. Public Per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J]. Climate Research, 1998,11:75-84.
[6]Steven R B. Comparative Public Opinion and Knowledge on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The U.S. Versus the Wor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03, 23(10):106-131.
[7]Lorenzoni I, Nick E P. Public Views on Climate Change: European and USA Perspectives[J]. Climate Change, 2006,77(1-2):73-95.
[8]Lorenzoni I, Nicholson-Cole S, Whitmarsh L. Barriers Perceived to Engag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UK Public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7,17(1):445-459.
[9]Jan C S, David E H,et al. 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35(5):479-487.
[10] Sampei Y, Aoyagi-Usui M. Mass-media Coverage, Its Influence on Public Awareness of Climate-change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Japan’s National Campaig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 19 (2):203-212.
[11]潘葳楠,余潇潇,潘根兴,等.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的一次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5): 304-307. [Pan Weinan. Yu Xiaoxiao. Pan Genxin,et al.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nsciousness Am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nd Its Analysis: A Case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9, 5(5): 304-307.]
[12]Whitmarsh L, Seyfang G, O’Neill S. Public Engagement with Carbon and Climate Change: To What Extent Is the Public ‘Carbon Capabl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20(7):1-9.
[13]许光清,郭会珍,原阳阳,等.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 7(1): 59-64.[Xu Guangqing. Guo Huizhen. Yuan Yangyang. Dong Zhiyong.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1, 7(1): 59-64.]
[14]徐冠华.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6,(10):1-14.[Xu Guanhua. The Important Issues on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Nation[J]. Chinese Soft Science, 2006,(10):1-14.]
[15]李俊峰. 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政府应该做什么?[J]. 绿叶, 2010,(8):9-14.[Li Junfeng. What Should the Government Do in Developing the New Energy Industry?[J]. Greenery, 2010, (8):9-14.]
[16]唐丁丁. 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引领可持续消费[J]. 环境保护,2010,(16):32-34.[Tang Dingding. Developing Low-carbon Products Certification to Guid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0, (16):32-34.]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Personnel
XU Guang-qing1 DONG Zhi-yong2 GUO Ying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篇7
【关键词】PCK 高中地理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5-03
以“PCK”作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得到相关结果约68200个,学术论文700余篇,综观这些文献,大多是近年来的成果,也是近年来的搜索热点,她正在积极引领教师将对学科知识的独特理解更好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进步阶梯,从而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学。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最早是由舒尔曼(Shulman)于1986年提出来的,舒尔曼(Shulman)说:“理解教师知识基础的关键在于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交融(intersection):教师为适应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学生将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transform)为有效教学形式的能力”。
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受到自身专业成长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力提升的正相关,两者的共同着力点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并不是单纯的对教材的解读,而应是融合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独特理解和对学生学习力的把握,选择适宜学生的方式。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而且还能识别学生的认知冲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错误认知以及解题策略等,并能选择适当的知识呈现与表征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避免错误认知的产生。
现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为例阐述PCK指导下如何实现教师成长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教学探索。
一、PCK在教学设计的运用
PCK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需要体现出教师对地理学科内容知识特有的理解力,这就要求教师需从地理学科专业角度对教学的核心活动做出分析,明确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内容与课程资源;PCK认为,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身活动,教师需要把握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在学习相应知识中,其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动机、学习难点等,即有关学生的知识。
例如,为做好“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课题的教学设计,前期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深度研读教材与广度泛读资料促进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独特理解
深度研读教材,不仅关注课题知识本身,而应拓展视野,关注教材编写者是怎样呈现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呈现,以及该知识的前后联系点和重难点。广度泛读资料不仅是阅读考试相关的资料,更应以学科视角涉猎,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广阔的知识天地里。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要了解近期还要把视野放远到远古,不仅要关注气候变暖也要拓宽到历史上气候变冷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也要了解气候突变,这些知识积累,成为丰富和选取教学素材的基石。
2.反思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设计体验教师自我成长的职业乐趣
PCK认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已有的教学表明,这节课的专业术语多,图表多,如果没有良好的载体,难以把相关知识有效解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寻找适宜的教学资源,选择和有效呈现教学素材成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创新点,为此,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恐龙、野象、极端天气、气候变暖等事件作为载体,把学生引领到广阔的天地里,以引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梳理曾经的学生感受和掌握面对的学生学情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曾经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一面镜子,从中观照出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对图表和术语的恐惧,但这又是无法回避的知识重点。访谈即将面对的学生,发现他们对知识运用的渴望,知识他们的兴趣点。那么,本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就选择在如何让图表和术语成为学生解决他们感兴趣话题的工具,以地理图表阅读能力培养为重点,提高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的教学出发点并不错,关键在于找到适宜的载体,为“苦涩”的知识包裹上“甜蜜的糖衣”。
二、PCK下的教学设计
1.呈现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学习创设原动力
上课伊始,需要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素材选择与呈现方式应与高中生的认知心理相适应,不能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呈现,需要给学生关注社会,产生积极的人文情怀。
【新课导入】
视频呈现:《台风“海燕”新闻报道》片段;
图片呈现:图片:“台风海燕”、“澳大利亚夏季大雪”、“我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我国西南特大干旱”。
问题引入:本世纪以来,地球极端恶劣天气频发,老天怎么了?是什么导致本世纪以来,地球极端恶劣天气频发?
小结: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2.从实物影像到抽象图表,引领学生以研究的姿态来学习。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抽象的图表是一种研究方法,阅读图表能力要从简单的图表开始,在引领学生研究的过程中,为学生适时递上“工具”――专业术语与高中地理独特的学科方法,让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自主研究中来。
【深度学习的展开】
图表1:“近现代的气温变化图”
读图指导:温度距平的含义解析
研究视点:近现代的气温距平值有何变化趋势?
研究小结:呈现波动上升。
深度研究:近现代的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是气候发展史中的偶然还是必然呢?
图表2:“不同历史时期野象在中国的分布北界示意图”
读图指导:野象生活习性与气温的关系。
研究视点:野象空间变化规律?据此推理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变化特点?
研究小结:野象南迁,从中说明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由湿热逐渐转向干冷的发展趋势。
深度研究:历史时期的气温变化与近现代的气温变化趋势有如此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客观地认识气候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把不同时期的气温变化纳入到气候变化历史长河之中,为了进一步检验野象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的可靠性,我们导入竺可桢根据我国古代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认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图表3:“中国近5000年气温的距平变化”图
读图指导:历史时期的气温变化图表
研究视点:竺可桢对古代气候的研究与我国野象南迁的历史记载存在着什么联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研究小结:中国5000年的气温距平变化趋势与野象的时间迁移呈现出的气温变化规律具有吻合性。
深度研究:为了检验全球气温变化是否具有同步性,同一时期内,我们换一个地方,换一个角度去推测一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图表4:“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图
读图指导:讲解雪线含义及雪线与温度的关系。
研究视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有哪些?
研究小结:同一时期内,地球不同的两个地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推测得出具有相似的气温变化趋势,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性,同时也说明科学研究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途径来获得同一结论。在历史时期地球先后经历了一个温暖期和一个寒冷期。
图表5:历史时期的气温距平变化曲线双坐标图
读图指导:从单坐标图到双坐标图的阅读共性与差异性。
研究视点:从更长远的历史长河来看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和启示?你可以大胆地猜想地质时期的温度可能具有什么变化规律?
研究小结:地球科学家通过同位素对地层的探测定位,绘制了地质时期的温度距平变化曲线图。在全球气候变化历史长河中,气温是波动变化的,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进行,即冰期与间冰期相互交替。从这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近现代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化并不等于全球变暖,应还有全球变冷,只不过当前我们地球正处在由寒冷期向温暖期的变化过程中,全球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旋律。
图表6:“近现代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
读图指导:从气温变化的研究到降水分布的研究的迁移。
研究视点:在气候变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气温会出现波动变化,同时气候的另一要素降水也会出现显著变化。哪些地区降水变化幅度比较大?
研究小结:不同地区降水变化幅度差异显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总体有所增多,低纬降水总体减少,南半球澳大利亚降水有明显增多,区域差异显著。
3.图表和术语的运用,创设学生体验学习成就的情景。
问题解决是学习巩固、检验与持续再学习的良好路径,经过上述的图表为载体的学习,学生需要有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情景,这时,回归到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问题解决1】在气候变化的历史长河中,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进行和降水的显著变化,会有比较多的物种诞生,但也会有那个时期更多的物种走向衰亡,甚至灭绝。下面请同学进行“恐龙生命史”的案例探究。
【小结】恐龙这个超级种群的灭绝也正说明了气候的变化会导致物种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失,所以当前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给我们的
生产与生活带来危害,从而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问题解决2】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导学案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举尽可能多的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具体表现,先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问题拓展】面对地球人的困惑,我们不禁思索:人类何以应对近现代气候变化?我们每个地球人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PCK下的教学反思
1.PCK 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把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融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PCK指导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将教师知识有效转变为课堂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能使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对各种图表的阅读表现。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各种图表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各种图表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更能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提升地理思维的高度,在学生提出质疑并设法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与学习,最终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历程中,通过研读与泛读,把气候变化放到广阔长远的历史长河中,把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结合起来,提升了对这方面学科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体现在抓住了图表这一学生难学的关键点,找到了适宜的切入点和学生有着认知基础的载体,创设了适宜学生发展的问题情景,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双赢。
2.PCK 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
PCK认为教学过程主要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评价知识四个要素组成,但并不是教学中四个要素的简单组合,而应当把PCK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来理解,四个要素相互融合,其关系可用模型图(图表7)表示。
在地理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中很难把这四个要素完全剥离开来。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设计中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课型不断变化,这也是PCK内在独特性的体现。每位教师具有PCK知识都不相同,对于同一课题的理解也不同,这也是同课异构的本质原因。
本节课的教学当然会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其中也不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笔者处理这节课时,运用PCK的思想,从学科内容知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曾经学生的学习感受与面对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学法知识――笔者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点的寻找;教学评价知识――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图表的阅读与运用、问题解决中评价教学效果,等四个要素进行了梳理,找到了教学设计超越过去的路径。
3. PCK 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思考切点。
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凭着原有的经验在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难有新的突破,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清晰的设计思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更谈不上去思考还有哪些教法,哪种更优等问题。
PCK则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的考虑需要老师认识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根据这些清晰的提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认识到除了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法知识,调整预设过程,跟进实验,分析现象,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学法知识被充分调用起来解决问题,对于图表信息阅读中,如“距平值变化图”、“双坐标轴数值图”,先让学生尝试阅读,对于读图存在困难的地方,再由老师进行点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行了地理交流的教学,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规范学生的地理专业术语,促进了学生在自主互助中进行地理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梁永平.PCK: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展的桥梁性知识[J].教育科学,2011,⑸.
[2] 罗丹丹,夏海鹰.PCK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⑴.
篇8
>> 竺可桢解读中国千年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谈判 走过风云20年 气候变化至少还会持续一千年 气候变化法案起草2年内完成 户县近56年气候变化分析 2013年三门峡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评价 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到G20:全世界推动气候变化问题解决进程的9个月 气候变化对胶州毛白杨花芽开放期的影响 近30a龙南脐橙高温低湿影响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呼伦贝尔2016年年度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二连浩特市1956―2010年风的气候变化特征 滕州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1951―2009年大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益阳市暖冬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40年哈密市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71—2011年海南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站由美国麻省大学、剑桥教育媒体艺术工作室和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TERC共同创立。该项目主要面向高中和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他们提供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视频短片、动画和视频新闻,然后进行评价,项目影响力还辐射到社区。CAM项目主要通过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来了解气候变化的知识;通过构建模拟游戏和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动态的和跨学科的思考。网页中可以观看到部分免费的视频样例,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申请加入项目学校团队。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高中和大学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部分样例免费浏览
“在时代尖端”项目气候变化网页
美国科学基金会本科教育项目资助的“在时代尖端”项目,支持地球科学教师了解最新的研究和教学方法。气候变化是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教师可以了解到很多教学理念,获得教学活动资源、学术研讨会成果信息,还可以得到相关的教学资源网站链接。在气候变化这个话题下,网站还具体探讨了如何针对冰芯、大型湖泊、远古气候等主题开展教学,网站还提供数量繁多、结构完整的课堂教案样例。
篇9
怀疑气候变暖也是不无理由的,理由之一是“欧洲、美洲等地这几年冬天都出现了极端严寒”,哪来的气候变暖呢?但是,IPCC有关气候变暖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已经指出:“人们感知到的气候变化,是气候的趋势性变化与年际、年代际波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全球气候以变暖为总体特征的变化趋势,并不排除在个别区域和个别时段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同时IPCC也已经预测到欧洲等地区在冬季反而会“变冷”(由于北极冰川融化产生的冷空气南下等原因)。总之,气候变暖并非是全球均匀的,而是有强有弱,加上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地方会出现不规则改变和反常的、灾难性的气候现象。然而,48个国家3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2009年气候状况》报告证实过去50年来,地球一直在变暖,而近10年是历史上最热的10年。
怀疑气候变暖的理由之二是,2009年底发生的“气候门事件”严重损害了IPCC权威、公正的形象。“气候门事件”发生在2009年11月,在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召开之际,英国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网络遭黑客入侵,被窃材料显示该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气候专家菲尔•琼斯等人的电子邮件涉嫌篡改研究数据,违背了科学家以事实为依据的职业道德。“气候门”事件发生后,认为气候变暖是一场“大骗局”、“大阴谋”的声浪高涨。
然而,以变暖为总体特征的气候变化趋势,是世界各国气候学等学科的专家经过近20年的集体研究所作的科学判断。作为该领域权威机构的IPCC有关气候变暖的评估报告是数百名撰稿专家和评审专家(例如第五次评估报告仅撰稿专家就有831位,其中中国专家有44名)共同的研究成果。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撰稿、评审活动的专家都是由IPCC各成员国政府推荐的一流专家,再由IPCC专家遴选委员会历时半年进行严格遴选后确定的人选。IPCC评估报告在公布之前,经过了严格的批准、编写、审核步骤。我们不能以“气候门事件”抹杀数以百计的各国科学家将近20年的研究成果,认为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少数人策划的阴谋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正如参加2010年坎昆会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杜祥琬所说,与一年前的哥本哈根会议相比,坎昆会议“对气候变化的规律、变化的程度和后果,还会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这反映了人类(包括科学界)对这一复杂问题认识的局限性。但对‘地球村的气候在变化’这一点,已几乎听不到否定的声音了。在诸多的气候变化现象中,‘变暖’是基本表象之一……引起气候变化的,虽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原因,但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难以否认的。人类除了‘从我做起’,还能有什么招数呢?!”
怀疑气候变暖的理由之三是既然气候变化“与我无关”,那凭什么要我们做出碳减排的承诺?有人质疑说,“全球气候变化……和我们有关系吗?我们是不是‘被气候变化’了?”诸如那四十几个遥远的小岛国眼看着海平面上升,引起生死存亡的危机感;远在北极地区的冰面正以惊人速度消失,这些事儿“和我们有关系吗?”对此,可以毫不含糊地回答说: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太大了!因为当那些小岛国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时,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压力;至于北极周围国家摩拳擦掌地为准备开发北极资源、利用北极航道而开始展开争夺的现状也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北极点及附近海域不属于任何国家,而属于国际海域。当然,气候变化与我们关系最大的是极端天气和水资源问题,2010年中国经历了从大旱到洪水到暴风雪等气候灾难,可谓“一应俱全”,造成数千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11年伊始又遭遇了南方出现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等灾害,这些灾害提醒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威胁;与此同时还必须盯住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迹象,因为那是高悬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头上的“水塔”,那里冰川的融化速度稍有加快都将可能带来灾难性影响。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的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向广大民众大力普及气候变化的知识,促使人们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球家园的自觉,真正做到“从我做起”。
篇10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减缓;适应性
一、导论 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政策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认识加深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目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包括全球变暖、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 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个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气候变化政策成本即减少温室气体或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机会成本。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指削减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 (1992)和Stem (2007)认为富裕国家需支出其GDP的2%来采取行动。二是国际公共品框架。气候变暖源于跨国外部性效应的影响,但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传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拓展,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 Sandler&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国际间有效合作。“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三是博弈论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的确定,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自利的,只有一个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对所有参与者有利的策略( 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o
气候变化政策分为适应性气候政策和减缓性气候政策。前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后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减缓气候变化( Stern,2007)。减缓性政策研究较多的是碳税和限额,限额有助于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碳税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价格的波动(Metcalf,2009;Ka-plow,2010);适应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候变化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经济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开( Stern.2007)。
近年来国内直接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敏感性行业的影响上(吕亚荣,20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刘恩财等,2010),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思路。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 69℃,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1986年到2009年间,广西经历16个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减少排放,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广西的主要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广西农林业
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广西局部干旱和洪涝的频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断加大。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暖冬现象加大了病虫害现象。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未来的影响虽有正面效应,但可能仍以负面为主。气候变暖以及降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将减少甘蔗的产量、蚕桑生产的产量和使其质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减产为主。广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变暖,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来广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进入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广西北部的林业种类将发生变化,广西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分布变化显着。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广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广西境内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气候变化影响广西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广西是海洋大省,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水温升高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使广西依托海洋的水产养殖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萎缩,养殖品种减少。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速度加快,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引起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种群和数量。
(三)气候变化影响广西的水资源分布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广西水资源分布的变化。就全国来看,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广西洪涝灾害更加频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加大了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气候变暖使得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未来广西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影响广西人的健康
气候变化对广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胁包括由热应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传染病(疟疾和登革热)、与水有关的疾病如腹泻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会间接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发和热带气旋(强风)造成的结果。因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路
(一)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有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主要以适应和减少排放绝对量为目的,且宏观层面讨论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才更具适用性。因此,广西要积极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尽快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政策决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广西自身特点的政策措施。
(二)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累积,全球气温呈缓慢上升态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不断强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广西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合作框架内,主要集中在减缓性行动,如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此外,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国内压力的体现,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要求。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广西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外部性,在时间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经典经济学范围,需要用一种更大的视角进行研究。市场仍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广西应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仅仅依靠广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化,通过适应性政策影响资源配置,在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转贴于 (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减缓性行动
当前,全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减缓性行动上,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大的铝、锰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厂的建设和扩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传统常规技术的建设模式,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国未来发展技术路径的选择,对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节能减排的历史潮流面前,不论从对全球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必须积极探索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法规制度、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展现广西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
(四)把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国际气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广西也在外在压力下把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减排任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减缓性气候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大会进展缓慢,“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至今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质性内容并未落实,国际气候谈判越来越艰难。此外,根据斯特恩报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十年内全球气温仍将上升0.5 -1度,减缓性行动不能根除气候变化问题。而且,减缓性行动的不断推进需要适应性的行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考虑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广西应加快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循环工业,改善农业效益,提高林业的固碳效果。具体来说,广西应综合利用财税、产业、金融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例,降低工业比重。工业内部,应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建立健全和完善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各项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成立节能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节能工作常态化、市场化等。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必将向广西转移,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等。大力发展林业,提高固碳效果。
(二)加大财政资金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投入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关键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新的技术降低排放,通过新的技术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研工作在广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资金严重不足,研究成果较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广西应设立专门的研究资金,通过政府委托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加快共性技术进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实用技术。同时,在各类科研经费的分配中,向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倾斜,提高广西区内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为制定适合广西特点的气候变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三)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广西应利用经济政策,优化气候变化的资源配置,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是要加快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相关知识的研究。目前,对气候变化最大的共识就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即气候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难以确定,政策评价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气候变化信息,有利于公众做好准备,提高自我适应能力。二是财政资金大力支持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如开发耐干旱的品种、推广(下转第28页)(上接第11页)适合较高温度的物种,通过新技术应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等。三是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如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墙,激励和补贴农村建设储水设施等。四是推行有关气候变化的保险,以加强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财政,2010,(4).
刘晨阳,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内外部动因及效果初探[J].现代财经,2010,(10).
刘恩财,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1).
张丽宾,等.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J].环境经济学,2010,(5).
Cline, W.R."The Econonuca of Global Wamung."Waslungton: Institute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 1992.
Kaplow,L."Taxs, Pemuts, and Climate Change"[ 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 2010.
Metcalf,G.E.”Cost Containment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Altemativc Approaches to MitiS;ating Price Volatility [ Nl. NBER Working Paper 15125, 2009.
- 上一篇:电商营销技术
-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气候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