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对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对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美对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篇1

一、幼儿教育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幼儿教育是让孩子走向学习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为了更加了解幼儿教育,我们去了几个幼儿园,分别和那里的孩子进行了大量交流沟通,通过和家长、老师的深入探讨后,我们发现现在的幼儿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比如:

(1)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强制性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和补习班,用家长的话说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很多孩子同时学习舞蹈、围棋、书法、英语等,对孩子来说,童年就是在满满的课程中度过的,缺少了童年应该有的乐趣。

(2)为了开拓孩子的天真烂漫,国家推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文件,主要是规范幼儿园将游戏互动带入课堂,以此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但是,虽然国家了规定文件,实际上很多幼儿园虽然也为了孩子的童心努力,但幼儿教育还是日渐像小学教育靠拢。

(3)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展双语教育,但是孩子连母语拼音都没有学好,就开始学另一门语言,很容易让小孩子混淆视听,对小孩子来讲,压力也比较大,小孩子的教育还是要放松一点比较好[2]。

(4)幼儿园也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吸引更多学生,会传授一些课程之外的知识。

二、幼儿教育的本质

大家都知道,幼儿教育是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过程。幼儿教育的本质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孩子保持童心,有的人则是让孩子提前适应学习。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与爱心的教育,它更多的是让孩子放大天性,让他们保持一颗童心,而不是有的家长认为的提前适应学习,孩子以后学习的时间还很多,现在还是应该珍惜这段时间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也应该在这个阶段陪陪孩子。总的来说,幼儿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体现:

(一)幼儿教育是人生探索的第一阶段幼儿作为人生中的初始阶段,孩子这时候还是一个稚儿,天真烂漫,心智也没有完全发育好。幼儿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全身心感受这个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个世界,以此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认知基础[3]。

(二)幼儿教育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幼儿教育是幼儿开启学习的第一阶段,在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步。现在很多小孩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的宠爱包围,却少了同龄人的陪伴。因此幼儿老师应当做好引导作用,让幼儿与同学多接触,要学会分享喜怒哀乐,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开始去认识朋友,去结交朋友,与朋友建立信任。

(三)幼儿教育是一个认同的过程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幼儿处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需要的是赞扬与肯定。在幼儿讲课中,老师一句小小的赞美都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幼儿老师需要积极去赞扬幼儿的正确行为,给他们一个提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此来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对幼儿的一生是有极重要的影响的[4]。

三、幼儿教育本质的价值

幼儿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独特性,但它也是全面的,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幼儿的教育。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涉及,健康状况,语言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及科学的认识包括艺术的熏陶,从基础阶段给予幼儿一定的辅导,注重幼儿的协调发展,完善幼儿的心智,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从健康教育来阐述幼儿教育。健康教育也是由多个形成的,它不是单一的,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生活等都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健康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教育,在行为习惯上给予幼儿更好的帮助。幼儿的健康教育需要一个基准作为参考,不断的完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幼儿懂得与安全相关的常识,懂得保护自己,获得帮助。总之,幼儿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2)从语言教育来阐述幼儿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时期,同时它也是相对快速的。幼儿的行为特点普遍的好奇心十分强,教师应该从幼儿的性格实际出发,创设有趣生动的情景吸引幼儿的注意,保证幼儿的注意力时刻保持集中,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多方位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从社会教育出发,引导幼儿教育。幼儿的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在生活中可以让幼儿参加不同的活动,加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力的发展。让幼儿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各种行为规范,为幼儿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铺垫。幼儿的社会教育从多角度出发,包括自我的认识,对于他人,家庭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渗透,帮助幼儿了解社会。

(四)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对科学的认知可以说是在启蒙阶段,从科学知识到兴趣及面对科学的态度,都是从零开始培养的。幼儿的科学教学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五)从艺术角度出发,诠释幼儿教育幼儿的艺术教育是对幼儿审美的培养,也是艺术的启蒙阶段。通过艺术来影响幼儿的行为,让幼儿的情操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幼儿独特审美的形成,这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结语

总之,幼儿教育作为人一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教师应该给与幼儿更多的空间,帮助幼儿完善教育,给与幼儿足够的关怀,保证幼儿在呵护中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刘彦俊(1962-),男,中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3-13.

[2]王声平,杨晓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困惑及其重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1-4.

[3]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3-13.

篇2

关键词:护理专业;形体教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2.06.004

1、前言

形体是人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人只有在四肢、躯干合理配合、匀称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够充分表现出人体的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从而达到人体内在和外延的和谐之美的境界。

随着广州地区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卫生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对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形体课程的教学方式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目前的课堂体育教学只片面强调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对形体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完整有效系统的形体教学方案,只是“零敲碎打”,其结果是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形体锻炼和学习,影响学生形体的改善和提高,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体得到更好的塑造,成为当今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调查我院护理专业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学习形体的兴趣和实现形体教学的实际意义,为我院形体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目前广州医学院在校本科、大、中专护理专业一、二年级学生300名。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利用现有的关于形体教学成果文献,精选出围绕本课题主题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实际提出对课题的见解和意见,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2.2.2问卷调查法

由调查者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形体教学情况的调查。

3、结果与分析

3.1 我院护理专业形体课的教学效果

3.1.1 形体课教学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通过调查,多数学生都认为,形体课教学对身高、体重和身体脂肪这三个指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不十分明显。但对柔韧素质和人体的协调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3.1.2 形体课教学对学生礼仪的影响

我们认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课,内容应该更贴近专业,应该把护理专业的作用和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教学训练与学生就业距离更近。因为礼仪不仅仅体现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同时也展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成果。

调查发现,上完形体课后学生对站姿的正确要求有清楚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坐姿的注意控制与表现力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走姿通过训练后变得挺拔、轻盈。

3.1.3 学生对形体训练及形体美的认知

调查发现,通过形体训练,学生对形体训练重要性及什么是形体美的认知有较大的提高,认同形体训练是创造形体美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而对形体美追求的愿望也较强烈。对上课的积极性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3.1.4 形体课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同形体课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更清晰地认识了形体训练对护士职业形象的影响。通过形体课教学,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意识增强。80%以上学生认为,形体课在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塑造护理职业形象美的环境,通过不断学习训练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在思想、行为和职业认知上得到熏陶,塑造和培养了护士的高品质形象。

3.2 我院护理专业形体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3.2.1 护理专业形体教学课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形体教学课在我国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形体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形体课教学是不是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院开设的形体教学课在知识结构和训练体系等方面应不同于其它的院校,应根据我院学生的专业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3.2.2 形体教学课师资相对缺乏

由于我院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课教学时间不长,形体课由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专业人才较少,水平参差不齐。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有少部分教师只是接受过短期的培训,师生比远远低于教育部的要求,师资力量相当缺乏。

3.2.3 形体课的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场地设备不足

形体教学重在训练,它必须有一定的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由于经费问题,我院形体教学课的设备、器材和场地存在严重不足,教学设备不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不能实施情景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3.2.4 教学时数不够

通过调查,90%学生认为,教学时数不够。只在一、二年级开设形体课,而且只有32学时,效果不是很好。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形体课教学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形体美的相关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观有积极的影响;形体课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他们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形体课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柔韧素质和协调性有较大的提高,对身体形态的改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和举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1.2 我院形体课教学存在没有规范教材、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教学设备场地不足、教学时数不够等方面的问题。

4.2 建议

4.2.1 塑造护士职业形象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对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知识结合起来培养,才能成为高素养、全方位的护理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4.2.2 加强形体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我院应不断地补充新的专业教师,另外,对原有教师也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要经常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以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

4.2.3 组织力量,尽快编著适合我院护理专业形体课教学的教材。

4.2.4 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建议在我院三、四年级也开设形体课的选修课程,让形体课教学贯穿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王欣等.形体课对北京广播学院女生形体改变的积极作用与效果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3

[2] 周春娟.试论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课的重要性[J].固原师专学报,2004,25(3):61-63.

[3] 杨小兵等.形体训练对护理学生自信及其应对方式的影响[J].医学教育探索,2009.6

[4] 陈静.在高职院校进步推广形体训练的重要性及措施[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7( 4) :138- 143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殊性;启示

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美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用简单粗糙的线描图形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发展与幼儿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被推上了日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感、美德、美术技能的阵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美术技能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现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2.1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是从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幼儿美术心理知识的学习,缺少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只能从“专业美术”角度来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引,为其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后果很严重。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学的美术课没有培养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美术能力,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到高考的特殊训练,一般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美术的基本功,只传授专业美术技能,会严重打击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们没有接触到幼儿心理与生理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没有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上来讲,专业的艺术院校分科比较细,可是学前教育美术类的基础课程一般只是素描和色彩,一般情况下专业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手工、美术欣赏、绘画、图案等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应用得到,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并没有专门开设这四门课程。有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掌握其中的教学技巧,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2教育理念落后,缺乏适应新形势的专业实践型美术教材无论任何一学科都是依据教材来实现教学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学科还沿用传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材,这套教材内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强。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但是这套教材据今年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无法与当下人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同步。这套教材的内容,美术鉴赏的内容单一,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理论知识的介绍占了教材的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与现代媒体结合,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缺乏对优秀幼儿美术作品的介绍,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内容较多,难度偏高,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上,学前专业的普通学生,没有接受过高考美术训练,根本没有专业的能力去完成。在美术类基础课的教学上,没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鉴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翻译美的基本审美体验,教学偏重技能,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传授的都是传统的内容,单一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基础训练课程的需求。虽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专业性强,但是学生们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适应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背景下形式多样的需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层次不同,学生们的年龄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一样,教材和评价标准却不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同一水平的理论能力是很难的,无差异的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让学生头痛更让老师们难以适从。有一些学校对专业美术课的认识不足,评价局限于保持课堂高度的纪律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作品的鼓励,美术有了开阔性,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过分的强调保持卫生清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3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的启示,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3.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师资队伍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包含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等四方面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活动,感染幼儿的心灵,开发幼儿的心智,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快对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幼儿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扎扎实实的与幼儿美术教学有关的知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将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地融入到学前专业的美术课中来,实地参观和学习一线幼儿园的美术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牢固的掌握,当幼儿园开展活动、环境布置还是玩教具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美术技能。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发现自己所处的状态,掌握幼儿园需要的美术技能技巧,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师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创新美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更贴近实践。

3.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三年,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幼儿园教学需求相结合,为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打下基础。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比重,将欣赏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应强调结构素描,减弱明暗关系,加强线描写生,可以将各种生活用品作为描绘的对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色彩美汲取灵感,减弱写生色彩教学。精美的图册、可爱的玩具、时尚的装饰品,都可以作为学生鉴赏色彩搭配的对象。应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融入可爱的卡通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还可以绘制童话故事,促进实现素描教学的活学活用,还能实现学生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将体现个性化美术设计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还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加工成玩教具范本,提供给幼儿园。在实践中,学生在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园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们在手工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使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幼师手工课教学中,应不断学习,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人到课程中来,在手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调整各个阶段学生的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不同的层次,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类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的,应该提高课程设计类的美术作业。起点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的,对实践性强的技能知识更易把握,可以先提高技能方面。幼师美术教学评价要体现能力为目标的价值观,不应该是单一的标准,应该进行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多元评价。更不应该仅限在常规期末考试,绘画比赛、画展、基本功过关等各种形式的测试手段都可以采纳,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园所必需的美术基本功,增设一些卡通简笔画、折纸等技能方面的小测试。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不但保证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凭借自己好的技能完成教学。学校建立更加合理的美术课程评价系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艺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学前教育也更加的趋于科学合理,绘画造型美感解析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当下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翻译美、欣赏美等全方面的审美能力,制定出适合专业的美术课程,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进一步促进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的综合素质,同时相关的教师要在造型美的认知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制定出适合该专业学习的艺术课程,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李莎 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2]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9).

[3]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篇4

关键词:网络歌曲 青少年 音乐教育 审美观

近年来,网络歌曲风起云涌。无论是身处大街小巷,还是商场闹市,网络歌曲不绝于耳。根据上海市妇联对全市290名7―18岁少年儿童的调查,最受儿童喜欢的少儿歌曲分别为《两只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卖报歌》等8首歌曲。调查同时显示,儿童最喜欢的三种歌曲形式依次为流行歌曲(98%)、影视歌(86%)和网络歌曲(80%)①。可见在中小学校中,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也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一、网络歌曲的特性及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歌曲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科技、艺术、时代的交叉产物,且将长期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

网络歌曲旋律简单,且易记、易学、易唱。一是创作者不需要精炼的旋律技法和缜密的作曲思维。二是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多以反映社会风气和表达普通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为主。此外,互联网给了网络歌曲零成本的传播平台。网络歌曲是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的产物之一,并列于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领域,它的传播不需要靠传统的唱片、卡带,更不需要铺天盖地地宣传和对歌手的包装。创作者仅需上传,听者仅需在线收听或者下载。而这一低成本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歌曲的竞争性很强。三是普通百姓的审美取向促进了网络歌曲的迅速发展。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的统计数字表明,受过高中及中专教育的人数不到12%,而受过大学本科及专科教育的不到4%。这说明目前很多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而网络歌曲的通俗、贴近生活的特性迎合了很多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对于网络歌曲的社会影响,有褒有贬。有人认为它贴近生活、丰富生活,也有人认为低俗不堪,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对这一新兴事物,必须要谨慎、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低俗的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一,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如《我爱人民币》中的歌词,“我认为赚钱是一种乐趣,只要取之有道天经地义……我觉得花钱是一种刺激,只要量体裁衣合情合理”等,这些夹杂着低级趣味和拜金主义的网络歌曲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第二,低俗的网络歌曲不利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培养。如《骂人圣经》这类网络歌曲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培养非常不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去模仿。此外,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诱发青少年的早恋情结。特别是正处花季的中学生,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很多网络歌曲恰恰就是表现男欢女爱的②。只要心理稍有动摇,马上就会投入到“老鼠爱大米”的感情世界中。第三,网络歌曲容易固化青少年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马克思认为,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若网络歌曲长此以往地发展,必然固化一部分人的艺术品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由于他们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猎奇心强,又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很难对网络歌曲的好坏进行甄别选择,觉得顺口就唱,觉得刺激就学。而且,在学校里形成了一个观念,即会唱网络歌曲是一种时尚的表现。不少在校生整天唱的是网络歌曲,无心于老师教的正统歌曲,甚至于模仿网络做法把正统歌曲改编成一塌糊涂的歌曲。③长此以往,网络歌曲将很容易扎根于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中,也将对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对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现象的反思

分析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这一现象,必须要了解两个问题,即网络歌曲为何吸引青少年?青少年为何接受不良的网络歌曲?上文中,笔者已经从旋律、歌词、互联网等方面介绍了网络歌曲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将谈谈青少年接受低俗的网络歌曲的原因。

有人认为青少年不能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是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好奇心强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一现象是否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关系呢?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了音乐课程的四大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而其基本理念也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并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面对低俗网络歌曲入侵校园,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否正确引导了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是否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是否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品位呢?对于低俗的网络歌曲深受学生喜爱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做得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迅速充斥了青少年的听觉“视野”,但尚未引起音乐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而学校音乐教师也未对学生听唱网络歌曲进行具体、正确的引导;二是部分中小学并未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的培养,多认为文化课的重要性高于音乐教育,或者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和硬件设备,音乐课上很难谈到审美观。

综上所述,网络歌曲之所以能占领校园,除了青少年客观存在的追求新鲜刺激、追求个性自我、要求情感宣泄等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心理特性以外,部分学校音乐课程缺乏对引导学生甄别网络歌曲的雅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内容的重视。

三、积极引导,从容面对

从网络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歌曲将不会在短时间内退出校园歌坛。其通俗易懂、学唱简单、贴近生活的特性将仍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巧方便的数码音乐产品,如MP3音乐播放器、音乐手机、计算机等数码产品加快了网络歌曲的传播。此外,众多的手机彩铃制作商和运营商等商业盈利机构也使得网络歌曲难以进步。而由于网络歌曲创作者的能力和硬件技术有限,也决定了网络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防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呢?笔者认为,除了加大文化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社会舆论等的干预以外,中小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现象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歌曲有选择性地进行欣赏。音乐教师应多介绍或教唱艺术性强、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声乐体裁,从而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此外,音乐教师也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积极了解学生的审美取向,从而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交叉所导致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学校教育而言,只有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歌曲的甄别,对学生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地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贯彻美育的教学方针。

注释:

①过八成儿童不喜欢儿童歌曲[N].人民日报,2006―05―15(11).

②蔡音颖,叶亚玲.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7(4).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当今

德育教育是个体之间的行为规范教育,也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一种基本教育方式,它以普遍的习惯、习俗、传统形式来进行表现。良好的德育可以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民族的气质,国家的魅力,在很长时间以来被当今人们作为衡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也将会影响我国的国民素质。德育是个人美好形象的表现,是现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是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显得非常重要。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都需要大学生来参与,进行系统、全面的道德教育是迫切和必要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可大大提高社会和谐度,它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行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文明道德视为自觉理念,在此这个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也是对社会历史责任承担的最完美选择。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富有创造力和活力,而且他们还是有抱负、有理想的社会好青年,他们掌握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知识,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将要步人到未来社会建设中的每个部位,起着示范作用,道德品质、道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和决策,必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当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德育教育是人和人之间必备的交际应酬,不单是出自本能的要求,它还是适应个人进步、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学生的大学期间,能不能建立宽广的人脉,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必须开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学会怎么做,是当今大学生的迫切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生活、新环境,让大学生从依赖于他人,发展到自立自强的。

二、当今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考核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我们也采取了适当的措施,并推动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质还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国家化的快速到来,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当今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其表现如下:

第一、有的大学生在做人做事上失信、失实,并且缺课、逃课现象严重,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高分和拿奖学金,来特意拉拢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制造假贫困证明来得到助学金,还有的在找工作时谎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并有一些学生提供假的荣誉证书,在求职成功不守信、造成违约现象。

第二、当今大学生道德认同感有很大的不足,文明修养比较低,并且科学知识面狭窄,专业素质较低,很大部分的大学生专业知识非常的不扎实,对所学学科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基本研究内容了解的非常少不,造成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相脱节,不能成为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人才。

第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偏差,目前的许多大学生把大学当作消遣人生的地方,他们有的人在平时做事时奉献精神不足,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和他人进行相处时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少换位思考,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性。

三、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方法

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建设不仅仅关乎到大学生个人,它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方法。

第一、利用社会舆论教育,避免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也是造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不良习气当今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培养当今大学生的自尊、勤俭、自信品质。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

加强对当今大学生的娱乐、择业、审美的诸多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尽可能的发挥辅导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给大学生以爱的教育及情感教育。建立起以纵横交错,内外结合,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有关机制。不断的利用社会实践进行宣传,来不断的提高当今大学生德育素质。

第三、不断的健全德育工作规范,保障制度的落实

科学合理的制度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来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保障制度设计者的初衷。所以,高校的各级党委和教师必须要提高工作的绩效,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规范,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中诚信重德的给予奖励,这样才可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结语 就现在大学生的情况来说,大学生德育素质不是单一方面的事情,也关系到家庭和学校因素,高校的教师们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适时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避免出现一些与当今大学生德育相违背的现象,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使他们成为有信念、有理想、人格健全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武艳萍.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原因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赵梅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

[3]李远贵.试论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篇6

关键词:魏晋人格观;人物品评;特色与原因

魏晋人物品评相比于汉代及以前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向,这一转向是在魏晋这一鲜明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从魏晋人物品评的缘起出发,来透视人物品评发生转向的深刻原因。

一、 魏晋人物品评的缘起

人物品评古已有之,如孔子将门人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孟子将人格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境界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等等。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评最初是和相书联系在一起,对人物的贵贱、贫富、祸福等进行评论、预测。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的将人物的内在精神同外在形体相联系的合理内核为后世所彰显。真正使人物品评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风尚,则起始于东汉的清议。这与当时政治上提拔、任免官吏要求士人必须在言行举止上有比较好的声望,必须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有着直接的关联。地方宗族乡村集体对名士的品评和鉴定,普遍是被作为品评人物的核心依据,直接关系到士人的升迁、提拔及其政治前途,由此,品评人物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物品评在曹魏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曹操的“唯才是举”与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对东汉以来统治阶级所极端重视的却业已经成为空虚的道德标准的人才标尺的一个极为大胆而有力的冲击。这种重才轻德的“叛逆”对冲破传统儒家思想束缚具有极其重要的解放性意义,导致了当时的人物品评由重“德”向尚“才”的历史性转变,即从强调人的道德伦理的本位性,转向强调个体的智慧才能的重要性。“这就使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打开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的一个领域,开始集中地对个体的智慧才能,包括对个体的气质、心理、个性及其外在表现进行研究。”

汉末魏初的政治动乱使人对自身的生命短促、欢乐少有、悲伤凄凄等发出了一连串的怀疑和追问,而当时经学的衰落又使人对儒家礼教离心离德,从而给议论、争辩的风气打开了一条门缝,使这一时期的道德、哲学、文艺等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士人对此前传统的功业、信仰、经学发生了极大的怀疑,同时,伴随着这种思考,一种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这标志着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的传统标准和价值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种觉醒除受玄学思潮影响外,亦在人物品评中鲜明而具体地体现出来。

分析考察一下人物品评的发展演变历程即可明白,魏晋前由政府主导下的官员人选决定着人物品评的基本内容,所评论的对象必须做到仁义、孝廉,言行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而才智则远远置于仁义礼智之后。具有规范性、广泛性的道德标准讲究唯德是评、唯贤是论,从根本上遏止和压抑了潜藏在不同士人身上的才智的充分发挥,使人物的个性不得不长期牵制于所谓一般共同性。自曹魏氏政权唯才是举推行后,便赋予了“才”以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它成为人物品评由政治伦理性向审美性转变的桥梁,促进了人的独立觉醒、人的自我认识意识的萌发,无疑是当时思想解放的先声。

及至《世说新语》问世,这部把人物品评作为主要内容的志人着作, 从重才情、尚思理、标放达、赏容貌等方面,对人物作了全方面的审美性考察。它排除了在人物品评上事关伦理、道德、学问等德性方面的诸多内涵,其所侧重的重才,是对人的本质的多重体现,虽仍然包含政治之才,但更多的是指绘画、书法、音乐、思辨等方面的创造欣赏、玄学思辨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人的种种智慧和才能,亦即是对此前几百年来才屈于德、人服于礼的一个重大反驳。正是这种转变使魏晋六朝的审美理想更具艺术趣味,更有利于文艺创作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文艺美学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哲以争鸣的方式说,是道德实践的美,是智慧思考的美,而魏晋六朝在审美性的人物品评兴起后,却赋予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人所追求的作为人的本质在于审美和自由! 如果说,在两汉时,人是善恶伦理的化身;那么,在魏晋六朝时期,人便是心灵和精神的化身,是诗意般的人生体验。经学的崩溃和儒学的经离给了魏晋这一特定时代的人们充分欣赏自己的绝好机会,它促使人们去感受人的存在、人生在世的意义及价值。这是一个讲求个性,欣赏自己,追求主体内在精神自由的时代,更是一个发现人本身、弘扬人格美的时代。魏晋六朝文学因为有肥沃的艺术土壤,便在此背景下显示出文学的自觉。也正随着文学的自觉,在创作上结出了许多丰硕的成果。这一阶段许多文学上宝贵的收获都留下了人物品评的痕迹,都或多或少地、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当时审美性的人物品评分不开。

二、魏晋人物品评特色形成的基本原因

人物品评最终脱离了“作为国家和地方政治人才选拔舆论准备的既定轨道, 成为广大士族文人相互之间进行审美性的评价、认识和了解的主要渠道, 成为门阀士族彰扬和宣泄本阶层意志、观念乃至审美趣味的主要途径”。个中原由主要有以下两个核心方面:

首先,士大夫阶层追求人格精神的独立无疑是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而士人追求人格精神的独立又可追究到他们此前在政治上积极追求的失落。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引起的“清议”运动可视为汉末至魏晋整个时代士人觉醒的开端。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大一统集权****国家制度进一步发展,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先秦时代纵横四野的士人终于变成皇权以及其代 表的政治权力的附庸, 即使能够进入到政治权力的核心,也不过是皇权的工具。而在另一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又促成了宗族的财富和儒士文化相结合,古代儒士和富庶宗族的结合便形成了士族集团。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后期,士族阶层的力量已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说,东汉政权就是建立在豪门地主的基础之上。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和士族在政治上的要求发生严重冲突,“清议”运动便是二者冲突的一个重要结果。“(东汉)中叶以后,士大夫集团与外戚宦官之势力日处于激烈争斗之中,士之群体自觉意识遂亦随之而日益明确。”随着士人的觉醒,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阶层在政治上的要求日益凸显,从“清议”运动开始,虽然士人的舆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人才的选拔影响到了政治,但士人阶层被日趋“边缘化”的政治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党锢之祸”更使得士人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根本无法同皇权以及激烈角逐政治权力的宦官、外戚两大政治势力相抗衡。曹魏时代,曹魏政权的出现更是被视为是庶族势力对士族力量的胜利, 虽然曹魏政权很快被士族大家司马氏所取代,但司马氏的胜利并不代表整个士族势力的胜利。因为掌握了君权的司马家族与其他士族之间的关系旋即便变成了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发生对立与冲突的仍然是皇权与士人阶层这两股势力。于是,我们看见士族的政治心态终于出现了分化: 许多士人继续维持着对政治的热衷,如何晏、山涛等人,他们这些人对政治的热衷最终使得东晋时期出现门阀政治, 士人终于在东晋时期进入到了权力的核心, 成为政治的主角。但是绝大部分士人开始对政治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并开始逐渐疏离政治,其中以与曹魏政权有关的嵇康、阮籍等人最为突出。在对政治的疏离冷漠中,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他们开始从不同的方面建构自己的群体人格,表现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则超越现实功利目的的束缚, 努力以审美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由此,人物品评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即由因功利目的的“唯才是举”标准转向超越功利 目的审美判断的标准。

其次,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做出积极的追问。先秦至两汉,主导人生态度的是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回避生死问题的取向,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来珍惜人生,实现理想。但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已,战祸不断,狼烟四起,人的生命在这动荡的社会环境里显得极其脆弱,由此不得不引发人们重新思考自身的人生价值问题。魏晋时期人们的寿命都很短,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 岁。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残酷的社会现实与日趋完善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相结合,只会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痛苦。人生无常,生命苦短的悲情开始在整个社会弥漫,“生命无期度, 朝夕有不虞”,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感慨,对残酷现实的极度哀伤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一种主导情绪。由此,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此前价值观念赋予人们的价值追求,如世俗的圣王、圣贤信仰、学问和功名等等在短暂的人生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以往的这些世俗的价值追求,在大多数士人看来都是值得审判的,都将无法为继。作为生命体是人的外在价值追求的载体,生命如果都不复存在,那么,所有外在的东西便都变得毫无意义。对死亡的终极恐惧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本身的终极意义,更引发了人们对自身生命的无限眷恋。在魏晋时代,我们所看到的是人们抓紧生活,尽情享受的一面。

尽情享受生命的方式貌似****、堕落,其实则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强力追求。人生既然苦而短,为什么不珍惜这有限的生命,去尽情地享受呢?我们认为,联系社会大背景来看,这种对享受生活的追求不能被认为是堕落、腐化的行经,而应该视为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即对传统价值取向的抛弃,对人生、生命的重新认识,它体现了人对自身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体现在魏晋时期对人进行评判的价值取向上。既然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得到肯定,由这种生活方式所包含的人内在的才情、品格和神貌等方面也就应该受到积极的推崇。“总之,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 ,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合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究超凡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而这种“美的理想”也就成为对人物评判的“最高的标准和原则”。人物评判的标准向审美取向的转变,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评’之美学, 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 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

另外,魏晋时期人物评判的审美标准彰显的是士人独立的人格精神, 体现了在皇权之下的广大士人作为“人”的自我觉醒的精神追求,使得秦汉以来以帝王为中心的文化时代过渡到以士人为中心的文化时代, 这当可视为魏晋时期人物评判审美标准所反映的士人觉醒意识的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2卷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7

【论文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篇8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篇9

[论文摘要英语高级视听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但学生对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的诊释与欣赏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说,构成学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生体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性。本文旨在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探讨英语高级视听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语言已经越来越超出单纯的“交流工具”这一狭义的概念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越来越被看成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现在的语言教学也越来越多地与文化问题相联系。每一门学科都有可能从本学科的视角出发来考察与之休戚相关的文化问题,而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的关注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其多维度的人际关系及其特征、结构和功能,以文化心理为求索的目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就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和能力,而英语高级视听课就是为此而开设的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同时又通过文化交融提高交际能力的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课程,但学生对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的诊释与欣赏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说,构成学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生体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语高级视听教学中学生理解与先理解的关系探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先理解与跨文化意识

先理解是接受反应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接受反应文论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它不仅在德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成功,对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和震荡。它以伊瑟尔和汉斯·罗伯特·尧斯为主要代表。该理论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读者的接受,强调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从作者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从作品到读者的接受过程。伊瑟尔认为,文本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他提出了“空白”这一概念,即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并且是文本中已实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它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而尧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也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读者被动接受,而是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先理解,即对每部作品独特的意向,它受读者个人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个性气质、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的影响。这种阅读前的意向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因此,在尧斯看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也不是纯客观的,对所有时代的所有读者都完全一样的,更不是仅仅由作者意图或作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无穷延伸的可变曲线,一个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实现模式(尧斯,1987)。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来说比较复杂而棘手。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威斯勒将文化简要地表述为:“在历史以及社会科学中,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尤林,2005)。按通常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功能、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的积淀。它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和一定的行为方式。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兼容性的特点。文化的这些特质既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又表明了跨文化交际的可能性。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肯定是多元化的,因为多元化的经济及社会形态已成定势,经济及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以全球多元经济形态和多元社会形态发展为导向的多元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使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日益重要及必要。因此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因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曾说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教学.即通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这种跨文化意识包括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Samovar,1998)。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说,这种跨文化意识是学生对外国文化先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解与先理解

英语高级视听课中所用的材料有很高的语言真实度,很多直接来自于西方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同文学作品一样,是文化的载体,西方影视作品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人民族心理、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它蕴含了广博的文化信息并能折射出西方的社会风貌、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和艺术作品,如同文学作品,是一种文本,一种等待被解读的文本,影视欣赏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过程。因此,在视听课上,学生作为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就是一个实现作品意义的过程。按照接受反应文论的观点,学生在诊释西方影视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受自己的文化观及自己已知的异文化观的影响,因此这种诊释过程又可以看作是影视作品与作为观众的学生的混合的过程,它是二元的,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看,观众的理解是对西方影视作品进行阐释的基础,而理解不是孤立行为,它不能脱离外在的现实存在。具体而言,理解是主体的精神生活与客体世界的沟通了解与认识,这个过程,伽德默尔称为“视域融合”。也就是说,观众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它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作为主体的观众本身的一个先理解,即观众的前在经验和能力,而这种前在的经验和能力与对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感应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本解读是一个开放系统.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和批评方法作出不同的解释。文本的意义是丰富多样的,因为一个文本的实现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没有哪种解读能够穷尽它。文本作为一种开放性系统,它力图释放出多种多样的联系和解释:它并不想传达出一个单一的信息,也不想把不同的解读者都限定在同一种理解里面。对文本的主观理解同时也是文本造成的客观效果,这就是效果文本。一种异文化产品的意义既不是观众的思想范围内的孤立部分,也不是观众希望理解的对象范围内的孤立部分,它的意义是通过视域融合而表露出来的,是通过观众的跨文化意识来实现的。它无法脱离观众而存在。这可以理解为是观众使影视作品信息变得完善或者得以实现,因为当信息包含在文本中的时候,它们还仅仅处于一种内在或潜在的状态。没有解读者的参与,文本就没有丝毫意义。与此同时,解读者的解释又取决于他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解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一种交流,解读者在其中扮演着创造性的角色。解读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是文化决定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的眼界,为我们划定了一条分界线:在一个给定的文化语境中,什么东西可以被说,读,写,看,什么东西不能。我们还必须意识到那无法解读之物:我们无法解读,因为它不符合我们文化的期待,不存在于我们的先理解。对应到影视作品的欣赏,影视作品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取决于观众所处的文化语境。

所以,英语高级视听课中通过真实语言材料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这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一些特点加以了解,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对目的语国家或其它国家现存的典型社会问题获得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即构建学生的先理解。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逐点分析,不断地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跨文化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建立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进一步探索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构建先理解达到真正的理解。而另一方面,通过英语高级视听课中对优秀西方影视作品的精听、欣赏、分析、讨论等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及接触西方文化与社会的机会,能让异域的优秀的理性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成果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能感受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使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思考,广泛联系,达到知识贯通,扩展自己的期待视野,进一步构建自己的先理解,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路;铺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传统园路设计崇尚自然,讲究园路的意境,在园路的形态和铺地图案以及材料的选择上有着较高的要求,强调其较强的装饰性以及丰富的寓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园路的铺路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其设计上更为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注重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

1、园林景观园路及铺地设计概述

园路故名思义,指的是园林中的道路工程,包括园路的整体布置、路面结构材料的选择等。铺地则指的是园林景观中运用自然或者人为的道路铺设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划和结构在地面上进行铺设。需要注意的是在园路和铺地设计时要考虑到其功能性和材料的选择以及要符合人们的审美。园林景观中的园路和铺地是相辅相成的,铺地可以作为独立的景观存在,但需要由园路来进行引领,也可以作为园路装饰的一部分而存在。园路根据其功能性及其路面的构造等方面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且铺地风格又可以分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

2、园林景观园路铺地的设计要素

2.1要注重园路铺地设计的功能性

园路铺地的功能性是园林设计的要点,尤其是公共场所的园路铺路设计,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同时更要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在进行设计时,可以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级设计,把园林进行空间上的分割,可以分割成满足实际的消防、急救等的主要通道,满足人们闲庭信步、慢跑等需要的专门通道,以及满足人们特殊审美需求的通道(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台阶等)。例如,大多数城市内的公园都会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园路层级等级的划分,一般由1条主干道及其分支构成。主干道满足消防、医疗、维护等实际需求,分支出来的园路又会根据园路周围的环境等进行铺地材料的选择,铺地风格和样式上有着较为讲究的设计原则。

2.2讲究同周围绿色植物的关系

园路铺路作为园林景观绿化中的重要元素,连接着各个景观,在设计初期,不管是在铺路材料的选择上,还是色彩的搭配上都要注重同周围绿化环境的统一,在讲究使用功能的同时,做到园路铺路同绿化植物的情景交融。例如,在园林的主干道绿化园路铺地设计时,要注意同主干道的距离和角度的把握,在不妨碍主干道功能的同时,又要注意对环境的绿化作用。其次还可以考虑把绿化园路延伸到景观深处,或者是建造专门的绿岛等。

2.3铺地材料及色彩的选择

搭配园路铺地设计在材料选择上既要具备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又要追求审美的需求,在进行一些古典园林设计时,园路铺地还是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的铺地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运用鹅卵石、木板等进行铺设,既美观又实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铺地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园林景观设计的需要,人们更热衷于利用现代的金属、玻璃、彩色的沥青等进行园路铺地的装饰,不仅形式多变,而且在装饰纹样上也有着更多选择。而且新型的铺地材料还可以利用现代的LED等照明技术进行装饰,使其在晚上呈现流光溢彩的效果,而且其形态形象生动,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在铺地材料色彩的选择上,要注意同周围环境的相融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色彩的明暗、色调关系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或者宁静,或者热情等,在园路铺地设计的色彩选择上,要注意色彩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要照顾到周围景观以及人们的情绪。园路铺地的色彩选择搭配一定要坚持整个园林的大环境相适应。例如,公园儿童游乐区的园路铺地色彩设计一定要活泼、鲜明,带给儿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所以,对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要求都较高。而老年人玩乐区的园路铺地色彩设计又要求带给人沉稳、安静的感受等。

2.4园路及其铺地与种植园路的设计

此部分是园林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园路在设计中要与园林的其他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园林种植。园路最好的绿化效果就是林荫夹道。在林荫夹道中,行道树与其两旁的绿化种植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必须注意园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转弯半径、视距等各方面的要求。园路设计在讲究美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安全的重要性。

3、园林景观园路铺地设计的注意事项

从园林景观铺路设计的实用功能来讲,园路的铺地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又要满足基本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园路铺路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在设计时要注意其承载能力的核算、园路形式的选择、规格尺寸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铺地材料选择一定要经久耐用,而且不同功能分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材,要求铺路材料既方便施工,又要易于维护等。

3.1园路及其铺地要主次分明园路及其铺地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

(1)主路。

园内主干道,要求能贯穿园内各个景区,形成全园的回环。因此主路最宽,一般为4~6m,并且能适应管理车辆承载的要求。在路面结构上来说,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黑色碎石加沥青砂封面、水泥混凝土铺筑或预制混凝土块等。主路图案的拼装全园应尽量统一、协调。

(2)支路。

支路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路进行辅助,便于主路的扩展以及指向各景点具体方位,路宽依公园游人容量、流量、功能及活动内容等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单人行的园路宽度为0.8~1.0m,双人行为1.2~1.8m,三人行为1.8~2.2m。

(3)小径。

小径是整个园路系统的末梢,更多的是起到体现园路艺术性的部分,而客流量相对较小。它以优美婉转的曲线构图成景,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渗透、吻合,极尽自然变化之妙。小径宽度一般为0.8~1.0m,甚至更窄。材料多选用简洁、粗犷、质朴的自然石材(片岩、条石、卵石等)。

3.2园路及其铺地造景及意境的创造

(1)地形、地势。

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与之巧妙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自然起伏跌宕的园路,同时又可与建筑、植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组合成景,这样即便是在同一条园路上,由于园路的转折起伏,游人可观赏到不同园林景观,从而实现步移景异的园林艺术效果。

(2)借助设计。

适当的园路曲线、质感材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基调,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合理的园路尺寸等,都是用以借助实现完美造景的重要因素。而园路意境的创设往往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植物密切相关,园路经常与其两侧的山石组成夹景景观,创造更为幽静的山林景观,亦可与园林中水体若即若离,虚实结合,形成独特水景景观空间。同时,园路自身的美感也是影响园路意境的因素之一,好的园路铺装形式和风格在整个绿地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园路的色彩和铺装材质。

3.3色彩以及质感的搭配

应以人眼的舒适度为要求,选择合适的色彩和质感在铺装设计时,合理利用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地面,让它充满生机和情趣。一般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适宜用在北方大部分区域,可以增强温度感;冷色调较为幽雅、明快,适宜用在南方等气温偏高的地域,以减缓人对温度的感知。明朗的色调给人清新愉快之感,灰暗的色调则表现为沉稳宁静。材料的质感表现与游人距路的位置远近有关系,对于广场和人行道上的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铺装材料的质感,而对于车上的乘客,由于距离远看不清铺装材料的纹理,所以要对铺装砌缝以及铺装构图进行精心设计。

3.4生态环保理念

应以生态环保为理念,选择合宜的铺装材料和形式园林是人类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创造的,园路是游人游园赏景的保障。在设计时,一方面尽量采用环保的铺装材料,材料本身不能有害;另一方面要尽量采取环保的铺装形式。在满足实用、耐用、美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嵌草铺装等

结语

园林景观的园路铺地设计对于整个园林的布局起着重要作用。园路的铺地不仅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还应该充分考虑其功能性的设计,要求其既要符合现代人基本审美和生理上的需求,又要满足生态的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在图案和色彩上的创新,使园路铺地设计同现代化的园林整体布局更为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