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经济;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ceaselessly, the economic landscape of c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How to realize the greening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of effective combination, to realize the natur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function of harmony and unity, has become one of problems that solve urgentl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the economic landscape in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explore garden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city; economy;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6.3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0020-02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绿化产业正蒸蒸日上地活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小城镇绿化缺少资金、规划不到位,大中城市绿化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2.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理解还停留在他的自然功能,对而他的经济功能产业功能考虑很少,多年来当作一项纯公益事业去做,与市场不沾边,其结果是生存缺乏手段、竞争发展缺少后劲,有些地方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的特点。
3.绿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绿化市场管理混乱,产业结构设置跟不上发展,每年的绿化季节都是各吹各打,无统一标准,谁有资金谁说了算,作为有技术、又能力的主管局看着粗制滥造的绿化工程干着急。
4.园林绿地系统与城市规划脱节,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上报、修编,须经各级政府(省、市,较大城市须经国务院)审批,迫于客观现实需要,绿化工程建设脱离图纸。
5.园林绿化行业的生产或绿化施工,很大程度上还以笨重的手工劳动为主。许多技术还依赖于个人的熟练程度。如:在施工中对一些高大乔木的挖掘、包扎、搬运、定植、修剪以及一些名贵树木的繁殖和管养等。均没有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技术指导。
6.园林树种多样化选择存在着盲目性。有些城市的园林单位虽然很清楚“适地、适树、经济”,但是对各单位盲目购买不适宜的树种却无法控制。
二、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的发展形势
我国3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城市绿化面积占城市规划区的30%,地方政府争创园林城、生态城的积极性,加速了城市绿化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物业价值,而且拉动了房地产、金融、装潢、建材、劳动力与搬运市场等。经过有关部门综合核算其经济投资产出比为1:5,从而推动了大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1.把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大中城市把它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小县城把加快推进创园活动和园林绿化作为改善环境、改善投资、加快发展有机结合来推进,相得益彰。
2.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把绿化定位于产业,树立绿化是生产力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城区、乡镇产业结构,建设园林绿化生产基地、城市园林花卉市场,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从产业发展和生产力促进的规律上去思考、谋划行业更新、更多、更大的发展。
3.科学建绿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从见缝插绿向“点、线、面一体”科学规划建绿发展,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4.生态优先,打造节约型园林。在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中,以自然、生态、保留为原则,精选乡土树种,利用植物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存,因地制宜、因势造景,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
5.多元融资,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城市绿化建设增添新活力。通过市场运作程序,“管护权”、“承包权”、“冠名权”转让,社会资本参与绿化建设,民间资本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绿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减轻了绿化建设成本,努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效益的三赢。
6.城市园林绿地定为防灾避灾的场所。规划公园、绿地街头游园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不仅满足居民游憩休闲活动得需求,而且满足防灾避灾的要求。
三、发展城市绿化经济应注重的问题
1.把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注重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海湾、江河、沟渠进行绿化,重点在城市绿化、海河治理等方面建设一批精品工程。
2.把园林绿化与改善城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对毁绿、占绿等现象进行制止,努力营造整齐有序的城市环境。
3.把园林绿化建设与强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抓好污染防治,加快江河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蓝天绿水,保护好、营造好一方水土。
4.把园林绿化与创建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庭院评比、检查、验收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单位建设。
四、发展城市绿化经济的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要力戒毁林、毁田造园林的作法,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2.实施绿色图章制度,加强绿化工程监管;实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要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对达不到规定绿化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日常检查来控制工程安全与质量,提高施工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在引导施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严格资质审批,加强企业管理。经济发大省市绿色图章的启用,收到一定预期效果。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绿化发展。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回顾人类的生产历史,绿化、植树从来就是谋求生存、富民强国的手段。为农业生产者开辟生产致富的道路,是发展绿化的必由之路。在法制建设和绿化管理中,应该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合作经营以及土地使用、农业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4 养护管理法制化。城市里的一切绿地、树木,不论所有权属于谁,都是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做好所有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使其茁壮生长,是发挥绿化效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与发展具有同样意义。我国法律、法规已经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损坏树木、侵蚀绿地。绿化事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把绿地、树木、养护、管理列为所有者的责任。国外在城市绿化管理中,不乏这方面的先例。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把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市民中去,建立赏罚法规。同时,鼓励个人兴办绿化养护企业,开发绿化养护市场,实行集约化经营,为社会绿化养护服务。
五结语
在金融危机阴影依旧弥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压力凸显的情况下,搞好城市绿化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经济建设,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完善了城市功能,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需求,而且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一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园林;2010年09期
[2] 胡士敬;;社会持续发展需要多样性的城市园林绿化[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篇2
关键词:城市;大气;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93.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今世界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就是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化工企业中废弃的大量排放,燃油的大量使用,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在社会建设中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都导致了大气的质量变化。其中固体害物质和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是罪魁祸首。我国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命安全。本文将讨论城市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各种因素
1.城市建筑与大气环境的关系
城市包含大量建筑物,建筑密度、建筑物高度、建筑布局等因素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机制,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人工建筑密度越高,城市热岛强度越大,高人口密度区和工厂密集区一般都是高温区。钟珂等则从建筑和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筑物与风的相互作用特征,论述了街口形式对空气污染物扩散效果的影响。韩悦臻等从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空气污染出发,提出合理规划建筑物高度、以及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以便形成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流场,从总量上降低污染物浓度两方面的措施。
2.城市景观与大气环境的影响
各种类型的城市下垫面(包括人工建筑、水面、绿地等)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布局构成了城市的景观格局。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景观组分和景观格局两个层次来分析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组分层次的研究强调某种下垫面类型对大气环境影响的物理效应;景观格局层次的研究则更注重景观组分的空间组合效应,包括若干下垫面斑块的组合效应以及整个城市景观的布局效应。
3.城市植被对空气臭氧的影响
相关学着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和光化学模式就增加城市植被和地表反照中对臭氧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模拟表明增加排放量较低的植被和树种以及使用反射率大的建筑材科可以降低混合层臭氧的浓度。
4.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另有学着以遥感、土地利用、气象以及绿地统计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00年以来上海中心城区热岛效应与绿地分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得出初步结果和结论为城市的发展强化了热岛效应,城市绿化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并建议绿地集中面积适当扩大。杨士弘认为绿地具有降温增湿,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绿地周边地区的气温或者地表温度能够比周围低1-7摄氏度,而相对湿度增加3%-12%,最高可达到33%。陈自新等(1998)也认为绿地的生物量越大,叶面积指数越高,生理活动越强,绿地的调节效应就越高,绿地组分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多,并指出传统的绿地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单一性指标已经很难准确衡量绿地的大气环境效应。罗哲贤(1994)通过系统地研究不同的植被带布局、植被带宽度和植被区面积对区域气候的具体影响,得出在植被带总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合理的植被带的布局能够造成更强的气流上升运动,造成更多降水;存在最佳的“植被带宽度”,在合适的植被带宽度下,引起的降水量最高。
5.机动车尾气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也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城区道路附近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很严重,普遍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机动车数量持续攀升,相对落后的交通道路建设,无疑在小面积区域内增加了尾气排量。部分公交机动车辆老化、油耗量高、排污量大。虽然具统计我国机动车年检排气排放达标率为76%,而道路抽检合格率较低,交通管理手段落后,对机动车排气排放管理力度不够。
6.固体悬浮微粒
城市中固体悬浮微粒主要来源于燃煤烟尘、汽车排气、地面扬尘和工业粉尘。从80 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对旧式锅炉进行了逐步的改造,同时采取了消烟除尘措施在此基础上开展创建烟尘控制区的工作,至1995 年大部份城市城区实现了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近年来,旧城改造加速,城区施工工地密布,施工工地和进出工地的车辆造成地面积尘,在机动车行驶时产生扬尘。城区地面较多,居民稠密区绿化覆盖率低,也是造成扬尘污染的因素。在80 年代,城区大气中总悬浮微粒主要来源于燃煤烟尘和工业粉尘,近些年地面扬尘和机动车排气对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贡献率在增大。有些地区交通污染已是尘的主要污染源。
二、 大气污染控制的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遵循“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方针。
2. 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方针
大气污染控制,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城市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业布局和污染控制、交通污染治理、创建卫生城市、城市绿化等。所以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方针。
3. 实现国家“一控双达标”目标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为实现本世纪全国环境保护目标所提出的对主要污染物进行排放总量控制,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及地面水环境,按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质量标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必须实现国家“一控双达标”的相关目标和要求。
三、 城区大气污染控制战略措施
1.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在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比中,提高优质能源油、气及二次能源电的比例,以油代煤,以气代煤,以电代煤,逐步替代直接用原煤的工艺。在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的过程中,改变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燃用低硫煤,发展和推广工业型煤。改善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做好节能工作,降低城区能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在城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的支柱产业,对污染较严重的耗能大户,控制其发展规模,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 控制尾气排放,健全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面积限制并近期很难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公共客运交通为主的方针,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输效率,合理地规划设置公交线路、站点,布局交通枢纽站,使站、车、构建大容量、无污染、全立交快速交通系统人流合理衔接。研究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技术,建立交通中心控制指挥系统。在全市各主要道路路口建立自动监测网点,设立智能化的交通信号,提高交通容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电能、天然气、液化气)的机动车,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结语
通过大众媒体、新闻机构,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立环保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发动全民自觉参加环境保护。加强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做好环境监督管理中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继续做好环境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环境管理的手段,加强环境管理。总之,政府与人们要同心协力,共创城市美好天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职业教育;问题;发展
收稿日期:2006―03―22
作者简介:张培(1980-),女,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成人教育。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注意培养一支具有教育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这支庞大的劳动者大军队伍,职业教育应当首当其冲。可以说,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职业教育并且能够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有机的把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目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以下的困境与问题:
(一)技工人才短缺与技工学校生存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阶段我们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产业结构的升级,凸显了现代产业技术、管理的要求与现实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的差距。传统产业结构科技创新高新技术转化和扩散,中小企业,第二产业的现实需求,都以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转换为先决条件。由于我国缺少一支庞大的能够理解现代科技知识并受过专门训练的科技生产和技术操作的人员队伍,产业升级受到人力资源限制而举步维艰,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人”的因素最为关键。目前我国高级技工面临断档。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3.5%。技术工人的技术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在我国,一方面是技术人才短缺,一方面却是技术学校门庭冷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处介绍说,全国设有3790多所技术学校,但近年招生时却出现“滑坡”,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辽宁省有400多所技校,现在能勉强超生的只有150所左右。去年陕西省属技校招生考试时,在西安一个考区,虽然800名考生报考技校,可到考试时只有两名学生参加。
(二)农业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与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下滑”
目前我国耕地不到20万亩,由2亿多农民经营,平均每户不到半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平均每个农户收入下降是正常的。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问题,这是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生产方式改造的动力。也就是说,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能走就地提高的老路,而是要走异地提高的老路。只有靠加速城市化,减少农民,化农民为市民才能解决问题。但由于劳动者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往往很低。据统计,我国农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达30.5%,70%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农业化肥的利用率仅达30%。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快速提高农村青年劳动力素质,为市场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队伍。
但是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生源数量和质量严重滑坡。据统计,199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67万人,是20年来中职招生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特别是农林类专业大面积滑坡,1995年这两类专业在校生分别比重分别为9.3%和11%,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8.1和1.7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急需技术应用性人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产业的成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和保证。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确暴露出一系列弱点:(1)教育结构失调与人才结构失调是致命弱点。外国企业在我国办厂,对我国是机遇,可是如果不能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操作型人才,仅凭工资低廉的优势难以维持这个机遇。(2)盲目追求人才结构的高层次,造成人才浪费。整个社会普遍的追求人才结构的更高层、重视学术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忽视科技应用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开发。更多的人希望进入人才结构最高层次,整个教育的重点更多地集中于这一层次,对于具有广泛需求的以技术、科技应用为特点的中间人才地培养,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3)我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但却缺少一支庞大的应用人才、操作人才队伍。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按经济发展地客观需要和产业结构实际梯度重塑人才培养的结构,应该成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重要策略。
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必将实行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这就意味着资本技术竞争和外国产品的引入,科学管理模式与理念的引入,国际制度与国际标准的引入,教育资源与教育模式的引入。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需要尽快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协调供需矛盾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学科教育,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轻中低层人才培养,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导致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固然重要,但没有高质量的,结构合理的劳动队伍是形不成真正的生产力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宏观管理,做好以下方面:
1.政府统筹规划。统筹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充分利用资源。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在调整结构布局、增强体制上,应有一个宏观调节机构,这个机构在办学和教学管理上指导、协调、综合各方面的矛盾。此外,政府还应该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
2.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应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扶助职校建立起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体系。此外,政府应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强化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实现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目标。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课程与教材
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脱离市场需求,很多内容和理论不及时更改,职业教育将无法担负起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所赋予的责任,无法担负起培养创业者的责任。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是当前最迫切的改革任务。提高质量应注重几点:一是加强教育科研,大力加强教材研究网络建设,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二是加强教研与教学管理,提高和确保教师的科学水平。三是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面向劳动力市场,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职教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
(三)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知识经济背景下,我们要抓住市场机遇,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劳动部门和各行业要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趋势,指定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努力使职业资格标准得到国家认可,并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和管理,职业教育部门和机构要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培训体系,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的需要。近期,除了已明确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外,应以持有学校毕业证或培训证书者为优先就业对象,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理顺中职与高职的关系
改变目前高中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办法,大幅度扩大中职生升入高职比例,指定优惠政策或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使中职生上高职具有优先权。加大对告知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强其本科的招生能力,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逐级相连的职业教育体系。制定政策,增加名牌高校对中职的招生比例,增加中职的吸引力。同时,高职教育也要在教学内容上和中职接轨,防止教学上的重复和浪费。
参考文献:
〔1〕技术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眺望新闻周刊,2002.5.6.
〔2〕林禄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2.1.
〔3〕.以扩大就业为重点加快服务发展.人民日报,2002.4.25.
篇4
一、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区,总面积9965.37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总人口298.34万人。自1978年成立省辖市以来,经过30年的建设,六盘水已成为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1、资源。(1)矿产。六盘水市境内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铅、锌等30余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尤其是煤炭储量、品质独冠江南,属我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资源总量为844亿吨,素有“江南煤海”、“西南煤都”之称;(2)煤层气。六盘水市是全国著名的煤层气(瓦斯)分布区,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12位;(3)水。六盘水境内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条,全市总水量142.1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总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16.6万千瓦,可开发量87.6万千瓦,现已开发60万千瓦;(4)森林。森林面积355.7万亩,森林覆盖率27%,并盛产珍贵药材和稀有林木。
2、交通。六盘水位于四省结合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以货运为主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形成东西大通道;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红铁路相互连接,形成南北大通道,六盘水编组站作为西南地区大型编组站之一已投入使用;公路交通便利,沪昆、杭瑞、六盘水至安顺等高速公路建成后,六盘水已成为西南地区又一个重要公路交通枢纽;月照机场的建设和北盘江航运的建设,将形成快捷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中心。
3、气候。六盘水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14℃左右;境内山清水秀,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00~1500mm。2005年8月通过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本市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具有唯一性,获得“中国凉都”美誉。
4、政策环境。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贵州六盘水、青海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尔五个西部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为六盘水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必将对六盘水市加快循环经济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特点,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外部排放。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涌现出多个亮点项目。
目前,六盘水市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主要有:
1、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三炉(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冶金渣综合利用、工业水循环利用等项目以及黔桂发电公司利用焦炉富余煤气发电、粉煤灰作为已配套建成的三合水泥厂(日产2500吨)原料,在企业内部初步形成了小循环。
2、六盘水市老鹰山煤电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项目业主为贵州兴晟煤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规模为:30万吨甲醇、燃料级二甲醚15万吨,配套热电厂及日产5700吨熟料新型水泥干法生产线。项目总投资为285000万元。现完成投资272768万元。基地项目工程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整机调试。
3、贵州盘县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项目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建成后将形成煤1077万吨/年,焦炭600万吨/年及化产100万吨/年不锈钢(优特钢)能力,总投资约400亿元。一期(2009-2013年)项目投资120-150亿元,主要生产高品质及高附加值的不锈钢和优特钢棒线材及焦炭产品,达到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以上。二期(2013-2015年)考虑增加不锈钢、特钢深加工产品及精细化工产品;预留发展不锈钢、优特钢板、带、卷等产品。2009年12月28日项目一期动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53932万元,支付资金49276万元。
4、盘南煤化工基地。由盘江煤电(集团)牵头,总规模年产180万吨甲醇及下游产品,总投资103万元,项目分二期建设。该项目省发改委已批复开展基地规划的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基地规划和完善产品方案,项目业主正在进行产品方案调整,目前已上报省发改委争取同意开展煤制烯烃前期工作,煤制烯烃可研已经完成,正在争取列入国家规划。
5、盘县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一期)。六盘水恒鼎公司牵头。项目产品方案为:焦炭18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20万吨及煤焦油深加工15万吨等,总投资为35亿元。现完成投资81410万元,配套洗煤厂9月动工,焦炉安装预计12月
另外,水城玉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六枝佳顺煤焦化项目、盘北煤矸石电厂项目、水城矿区煤矸石电厂等(总投资120多亿)几个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可行性评审工作相继通过,并实施兴建。
“十二五”期间,随着《六盘水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全市总投资约4000亿的产业储备项目将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实施,六盘水市的循环经济将得到跨越性发展。
三、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与循环经济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通过对本市的循环经济情况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不难发现,六盘水在经济水平、人居环境、结构特征、资源利用、社会发展几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发展潜力有待提高;人口与自然环境在逐步改善,但多方面自然指标差距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社会进步几项指标明显落后,。
(二)循环经济水平很低,粗放型生产,资源浪费严重
六盘水市正在积极进行循环经济建设,但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刚刚起步,与循环经济城市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生产粗放,资源消耗量大情况依然严重。2008年,六盘水市能源消费量指标中,工业消费为29129254.43吨标准煤,非工业消费为73127.71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7.54吨标准煤/万元。远远高于全国1.102吨标准煤/万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
对推进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也不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循环经济知识学习不够,对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够;二是对能源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认识,对我市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不深;四是市民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浪费现象仍很突出;五是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没有由从末端治理转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
四 、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选择
(一)科学规划,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编制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如“十二五发展规划”,使循环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积极发展的全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六盘水发展和产业转型。在构建指导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规划的同时,构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配套节水、节地、节能、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建设,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六盘水正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15个,涉及工业园区、煤炭深加工、电力、建材、制造业、特色产业、轻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滚动推进全市的项目建设,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市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二要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业废物排放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四是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要以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把“3R”原则和生态理念融入服务产业系统中去,建立起生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原环节相衔接的产业生态链。
(三)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当前要重点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的鼓励政策,全面贯彻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机制。提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的政策等。六盘水市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等目标将难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体系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物质流管理技术等。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并加强与科研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解决资金问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积极运作资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扶持资金的大力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鼓励民间资本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主要问题;基本途径;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29-02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也称“智慧财产权”或“智力财产权”,是人们依法对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知识产权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的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可以说,当今国家与国家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较量,就在于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流失
“技者,工之要也”。对技术的保护自古就是保护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但是,由于缺少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大量的专有技术都流失了,比如说中药。我国是中药的发祥地,拥有许多无形的知识产权,但是,因为缺少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一些知名中药的处方和配方轻易被国外企业拿到,然后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仿制,比如六神丸,据介绍,六神丸是我国很常见的一味中成药,但日本公司把它拿过去以后,稍加改造和包装就变成了著名的“救心丹”。光这个救心丹,在国际市场上每年销售额能达到6亿―7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一年的中药出口总额。还有,当年我国安徽宣纸工艺失密事件、 “景泰蓝”技术失密事件等,都是因为我们既没有将技术申请专利,也没有将其作为商业秘密给予有利保护,结果由于疏于防范而被外方掌握了关键技术、带走了全套的技术资料,使我们的民族工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商标淡出
商标淡出在我们合资合作过程中表现明显。外方有意识地选择我国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厂商进行合作,然后借口他们的产品是名牌产品,在合资协议中限定使用他们的商标,或者干脆花巨资买断我们著名商标的使用权,然后占而不用,同时对他们商标的商品大肆宣传。这样,我们通过几十年创造的名牌在几年之内就被洋品牌完全取代了。比如饮料行业,我国原来的“名牌”如“亚洲”、“崂山”、“八王寺”等,一开始,除“健力宝”、 “正广和”未合资,其他6家都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合资了;洗衣粉行业,上海的“白猫”,广东的“高富力”、“中意”,合资后,被外方控制,他们利用我国名牌厂家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推销他们高价的“碧浪”、“汰渍”,把我们的名牌打入“冷宫”。广州肥皂厂的“洁花”香皂与美方合资后,很快被“海飞丝”、“潘婷”取而代之。逐渐我们的国产牌子就淡出市场了。
(三)商标被抢注
知识产权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权利,也就是说,依据一国法律取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有效,在其他国家是不必然受到保护的。商标也是一样。近几年来,当我们的一些名牌准备出口国际市场时,发现其商标已被外商抢注。比如,电器商标“海信”在德国被抢注、 “康佳”在美国被抢注、“科龙”在新加坡被抢注 ;云南卷烟品牌“阿诗玛”、“红塔山”在菲律宾被抢注、“五粮液”在韩国被抢注; 天津麻花商标“桂发祥十八街”、北京酱菜老字号品牌“六必居”在加拿大被抢注;河南白酒品牌“杜康”、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在我国被列为“国宝级”保护的“一得阁”墨汁被日本人抢注等等。(《人民日报》 (2006-04-17 第05版) 商标被抢注后,产品要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我们或者以重金买回本属于自己的商标使用权,或“改名换姓”,重新培育名牌。无形中,我们的驰名商标就被淡化了,严重损害了驰名商标的价值。
(三)遭遇知识产权欺诈
正如我们所知,知识产权是具有地域性、时间性特征的权利,在一国有效的知识产权不一定在另外一国就必然受到保护。而且除商业秘密外,知识产权都是一定期限里的权利,而不是永久性的权利。超过法定保护期限,人人都可以自由无偿地使用,不需要权利人的许可。但由于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以致屡遭知识产权欺诈。例如,我国的某汽车厂与外商进行合资谈判,外方提出技术入股,以其中的97件专利技术,共折合1600万美元入股。由于这家企业不懂得专利法,后来才得知,这97件专利技术中有23件专利是过期的,还有29件专利已临近到期,13件则刚刚申请中,真正算数的专利只有32件,也就是说2/3的专利是不能折算股金投资入股的。该企业吃亏上当,追悔莫及。
二、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途径
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应该做到一个转变、两个重视、三个加强。
(一)一个转变
一个转变,就是转变观念,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我们有很多企业还抱着老观念,认为发明在自己手上,别人拿不走,甚至认为申请专利会花费一大笔经费,不值得。国内的企业,真正重视知识产权的非常少,除了极少数的企业,比如海尔、北大方正等有比较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外,其他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局限在对有形资产的管理上。据2008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获得的消息,我国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高达60%的国内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由此,很多国内企业还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如果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真正实施,那结果就是保护其他国家的企业,国内企业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和相关产权,反而会成为执法的对象。所以观念上还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但我们要知道,未来的经济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在我们生产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飞机的今天,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就没有发展。
(二)两个重视
1.重视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必须由具有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来实施。但是目前国内的状况是:直接参与创新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缺乏知识产权管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人员没有专利意识;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不懂知识产权战略。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专利工作者仅一万余人,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名懂专利的人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实施后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几乎都工作在外企知识产权部门,最优秀专利人都在涉外机构,最优秀的研发人员也在不断应聘到外资研究机构中去了。
2.重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国众多DVD 生产厂家被控侵权的事件。我国的 D V D生产企业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使用别人的技术专利,先后被日立等跨国公司指控侵犯其核心专利。以至现在我国每生产一台DVD,中国企业就要向国外支付产品净售价的4%或4.5美元的专利许可费。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2006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透露,我国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但自主创新高技术产品仅占外贸总额的2%;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中国连续8年的记录为零。2005年秋季广交会上,我国出口产品,只有21%有自己的商标。因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不得不将每部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20%―40%的售价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人,“为他人做嫁衣裳”。
(三)三个加强
1.加强立法,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法治的基础是有法可依。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基础。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陆续加入了一些重要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法律体系已达到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但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十分完备,比如我们没有规范如何行使知识产权行为的〈反垄断法〉。以致对专利权人在我国市场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不能加以有效规制。比如微软,微软的Windows98在美国销售时合800多人民币,而在我国大陆市场的零售价为1980元,因为这差别价格,我国消费者一年就要多支出10亿元人民币。
2.加强执法,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的实现
法律的保护不仅在于立法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有力的执法。但现在明显存在司法机关执法不力的情况,一是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在有些地方,工商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就直率地表示:原则上为了地方经济,政府是不允许打假的。正因如此,在他们采取行动的时候也只是应付,效果并不理想。二是现行法律对侵权者打击力度不够,经济重罚、重赔和刑事处罚均不到位,既打不疼,也打不死。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利益,如果权利人的利益得不到实现,那么谁都不会再愿意花真金白银去造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更愿意做一本万利的掠食者。长此以往,危害的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甚至危及生存和发展。所以,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要加强执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 财务管理 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市场资源以及客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在面临竞争挑战之时,我们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日益完善和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在经济竞争当中取得优势地位提供帮助。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的来说在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当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市场信息真假难辨。市场经济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其中市场经济自身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一些市场主体提供虚假信息以此来获取经济效益。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这就为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需要面临的是真假参杂的信息,一旦财务人员依据虚假消息作出决定,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对信息的分辨和确认增加了财务管理活动的成本。
其次,缺乏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目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体系,大多数的监督机制是一种事后监督。此外,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监督的人员本身对财务管理的运行流程知之甚少,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督作用,而在一些企业当中,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往往形同虚设,并不能发挥实效,只有在真正出现财务管理事故之时才能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存在的巨大漏洞。
再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目前,在我们的财物管理工作当中,一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理念比较陈旧,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而一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疏忽了对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严重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
以上,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对策
以上,我们已经明确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表现出来的一些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体制和信息筛选制度。在体制建设上,我们不仅需要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同时也需要重视财务决策体制的建立,在形成财务决策的时候,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民主的听取意见,同时还应该包括责任制度。责任制度的建立能够加强决策者的责任心,从而让决策者更谨慎的分辨信息的真假,得出尽可能正确的结论。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筛选制度,当出现大量信息的时候,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确定出信息的真假和优劣,以此作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
其次,完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在企业当中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将财务活动的全过程纳入到监督范围当中来,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其起专门的财务管理监督人员,并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财务管理问责制。对相关责任事故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当中,尤其要重视对大量资金流动的监督,以往我们在监督工作当中并未重视对资金流动的监管,形成一些资金去向不明的情况。而在财务管理监督当中,资金流动的明确,人员责任的准确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在企业当中应该逐步建立起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对相关人员展开专业技术和思想理念的培训,促进不同地区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吸收先进地区的相关经验。此外,还需要建立起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促进他们自发的钻研专业技术,转变观念。
以上,本文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展现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促使我们的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繁荣发展,更是提升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水平,促使我国的经济贸易向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这些大背景下,我们的财务管理制度势必要更具现代性,这不仅是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逐步同世界接轨,参与到世界经济贸易活动当中去的需要。因此,建立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相信,随着我们逐步研究和探索,一定能够建立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我们的改革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步实现改革目标,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安志刚.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3,29(13)
篇7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煤矿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外部经济环境形势不断变化,作为煤矿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适时地做出改变,积极地吸取国内外企业经济管理经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加快自身前进的步伐。纵观现实情况,不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只要做好经济管理,其经济效益也一定会随之提高。回顾过去几年,我国的煤炭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煤炭产量稳步增加,建设了更多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行业逐渐形成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同时企业的发展也就要求了经济管理的进步,所以经济管理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当前煤炭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煤炭企业存在着守旧思想,没有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这就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部分煤炭企业只是把产量作为企业的发展标准,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没有主动地去学习新技术。当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也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煤炭企业就很难在如此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最终会被淘汰。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数字化不足
煤炭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发展的领头羊,但是有很多的煤炭企业决策者的创新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甚至只是简单地认为购进一些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就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难以真正地实现科学的信息技术,还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结构配置不科学,进而忽略了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采集和管理,严重地阻碍了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三)煤炭开采科技含量低,设施简陋,制约煤炭企业经济发展
煤炭企业相比其他企业来说,具有设备种类繁多,单位价值比较等特点,这就导致一些小型煤矿不能及时地更新设备,采掘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是很高,在企业内部同时存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式。通过统计可知,当前,全国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仅仅为百分之四十二,此外,对煤炭的综合利用率不是很高。例如,资源绿色开采技术(保水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等等)。还有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清洁型产品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一些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不够,环境保护措施做的不是很到位等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落后。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
即使有些煤炭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了改革,但是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力度也是比较弱的。甚至有些部门只是象征性地管理,缺乏有效地监管乱丢,长此以往,煤炭企业不仅不会发展自己,还会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目前我国煤矿产能已接近了国家拟规划的煤矿产能,因此淘汰落后的产能,调整产业的结构就变的迫在眉睫。预计等到2015年,我国将会形成10个亿吨级和10个五千万吨级的特大煤炭企业,我国的采煤机械化程度将会达到75%以上。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煤炭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并未改变。由于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将会比2005年下降四十个百分点”,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体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低碳”转型,就显得急切而又紧迫。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煤炭企业的重组并购、煤炭科技的创新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低碳化、节约化的三大“帮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要求煤炭工业进行改革发展,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以煤炭工业的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大型的煤炭基地,组建大规模的煤炭企业;推进煤炭科技的进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广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环保型矿山;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构建安全有保证、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二、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煤炭企业想要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去创建和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当前是煤炭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的重要时期,当然煤炭企业的人才战略也要有新的创新。把创新理念、创新思路以及创新方式运用到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是企业寻求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用创新的方式去创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的决策、执行及监督体系,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为职工们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和宽广的空间。用创新的思路去建立奖励和约束机制,拓展煤炭企业的选人、用人渠道,使用全新的企业经营者选拔机制,把技术水平过硬、业务素质较高的人才分配到企业领导岗位上,可以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及众多职工的积极性。运用创新的载体为煤炭企业的职工提供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将与煤炭相关的各级院校、培训中心与煤矿的职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职工教育从书本、实物的教学转变成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企业战略的发展趋势
当前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进一步地推进战略性重组及战略性转型是加快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我国的煤炭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明确经营的方向及行动指南。目前我国建立煤炭大型集团、大型基地的战略格局已初步形成。下一步将会以大型集团企业为主体,凭借市场机制进行大规模的跨省、跨行业的重组发展。加强企业的变革,依靠国家组建大型煤炭集团政策的指引,进行全面调研,合理地编制重组方案,切实推进企业的重组。面对重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路、市场的规则去判断解决,合理处理好各方的利益。
(三)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和国际接轨程度的日益紧密,我国的煤炭行业环境受国际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我国的煤炭企业需加强对煤炭市场形式的研究,做好风险预控。积极地运用市场信息网络,全面快速地调研市场变化趋势,紧密关注市场价格、需求、政策等方面的改变,做好经营成本及现金流动方面的计划、控制,防患于未然。更要针对客户,细划市场、优化品种,巩固老客户,开展新客户,稳定外国客户,积极提高产品的销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假如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企业要加强协调和沟通,推行自律限产,保持市场供需平稳,防治煤炭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当前由于对能源的约束越来越强,劳动力的价格明显上升,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压力也是越来越强,这更要求煤炭企业及时调整好投资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源投资,转向依靠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向高技术含量的领域转移。项目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需理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理性评估,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必要时需调整企业整体的战略和计划,将发展扩张置于企业自身实际能力可操控的范围之内,逐步地发展壮大,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自身的市场地位。
篇8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近两年,我国经济已经“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我们面前,就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指我国的经济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阶段,这是党和政府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新常态是一种和以往不同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具有四个主要的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变,总体来说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农民工问题始终存在,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技能提升等方面。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出现就业招工“两难”情况
在经济新常发展态趋势下,农民工就业形势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导致农民工就业总量增长缓慢,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就业和招工“两难”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缺少技术,在经济的转型时期,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
2.农民工工资增长变缓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经济由原来的飞速发展变为中高速发展,必然会影响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农民工工资收入由以往的大幅增长向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迈入稳步增长。
3.农民工技能水平低,无法满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重要是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技能提升,文化素质水平低、缺乏技能已经是农民工获得更高发展的关键的制约因素,也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4.子女教育不公平
子女教育不公平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受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教育未纳入当地教育体系,使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如果要到公办学校读书必须要额外缴纳借读费、赞助费等费用,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甚至难以承受 。另外,因为农民工子女很难享受到应有的义务教育,导致农村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户籍制度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5.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还是具有排他性的公共服务体系。由于受到户籍限制、就业流动性较大、就业状态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民工参保率较低,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险。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
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重视农民工工作,妥善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对我国各项工作的展开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新形势下,寻找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强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
加强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需要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技能提升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由国家和政府制定出来的,最重要的就是落实。(1)国家和政府。首先,颁布一些法律法规,为计划实施提供法律支持。其次,建立一些培训机构,提供资金支持。(2)企业。企业应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前和工作中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3)农民工个人。对于农民工个人,应该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提升个人的技能水平。
2.大力发展农民工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
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这些行业,同时注意落实减税降费等扶持措施,可以促进农民工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3.建立健全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重视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切实发挥其作用,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地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目标。
4.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大幅提高,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应该提供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5.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农民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的范围。消除户籍限制,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
6.完善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农民工较为关系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参保比较难,保障程度比较低。国家应该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保障力度,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
7.其他措施
农民工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多。国家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怀,如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改善住房条件、保障劳动权益等。另外,当前,我国新生代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中坚力量,国家应该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强“新市民意识”,注意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使农民工更好的成为城市的新主人,最终建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
四、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国家更是对农民工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以促进农民工转型,走特色发展之路。本文就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农民工主要面临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相信对我国解决农民工问题,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敬芳,卢丹凤.关于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J].青春岁月,2013,(22):466.
[2]李东升,李萍,谢永波等.浅谈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和财政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2):25-26.
[3]宋丽智,胡宏兵.我国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5,(10):43-45.
[4]韩瑞英.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2,(12):328-329.
篇9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以期能够发掘影响本课程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内外因,从而能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达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的目的。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5) 规定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了《英语语言学》课程。然而长久以来,语言学课程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晦涩难懂,而教师又一般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学习的效果都不尽理想。但是也一直有学者或者教师对语言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做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尝试性的解决途径,如潘之欣(2002),王扬(2004),白郁(2007),鞠玉梅(2007)等。然而在众多的著述中,除潘之欣(2002)做了调查问卷的实际研究以外,其他的鲜有基于调查或实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内省式的探讨尝试。笔者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在较长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于是笔者在自己教学的两个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自然班中做了一项针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项调查问卷研究,以期能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预期及学习困难做出全面的了解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实际收回64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道问题,其中1-21奇数问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四个选项;2-22偶数问题是书面问答,分别对1-21奇数问题的选择做出书面的解释,如第1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你认为本门课程_____”a. 非常有用 b. 有用 c. 没有什么用处 d. 说不清楚,当学生做出选择后,会在后面的第2题预留的空白处写出做出上述选择的依据。这种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虽然没有完全按照Likert 五分法进行,但是创新之处在于能直观地获得学生做出某项选择的初衷,从而能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诉求和认识做出判断。
由于涉及的问题以及分析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一些较为关键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当被问及本门课程是否有用时(第1题),约有68%的学生(44人)选择了a. 非常有用和 b. 有用。约42%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选不喜欢的约占26%。约72%的学生对现在的教材(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第三版)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只占9%。约55%的学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不满意者占16%。对于任课教师是否胜任目前的课程,约98%的学生(63人)选择了非常胜任或者胜任。约有70%的学生对于设立语言学课程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只有约1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对于课程目前的测试方法,约56%的学生选择接受,约33%的学生选择了不接受或者认为应改变测试方法。当被问及课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时(本问题可多项选择),约45%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约48%认为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约9%认为应注意新成果的介绍,约5%选择其他。约70%的学生认为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好或者好,约20%选择一般,约3%选择非常一般。当被问及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时,多数学生认为授课时应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尽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等。
通过上面对调查结果的简单分析,结合以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困扰本课程的一些主要因素是:
(一)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本次调查中约2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本门课程,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潘之欣(2002)的调查结果一致。[1]而影响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还是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个结果与潘之欣(2002)也基本一致。[1]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时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解释讲授,而且也要照顾到课堂气氛和讲授的深入浅出,只有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课程的认同感。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中约1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这与王扬[2]、白郁[3、]鞠玉梅[4]等所反映的一致。因此原来那种以课本为主,偏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不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各种手段,给课堂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三)测试方法。本次调查中约33%的学生对目前单纯书面考试的测试形式表示不接受或者希望改变测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考察手段,从多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除了学期末的笔试以外,教师也不妨在平时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组讨论,课堂陈述或者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小的论文作业,内容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贴近日常语言的实际,这些活动的结果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分,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次调查中约48%的学生认为课程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培养用语言学课程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的能力。 语言学知识及理论其实都是对日常语言数据和语言现象的浓缩抽象而已,其实质上是来自于生活,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再把它们还原到生活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还原其本质。这样不仅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个因素以外,另外一个困扰语言学课程的困难就是课时设置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虽然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语言学课程,但是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大约32课时,而课时数的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取舍,只能选取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授,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足,教学内容的破碎也制约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总体把握。有鉴于此,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数从32学时调整到64学时,即从原来只开设一个学期增至一个学年。这样的设置不仅仅是增加了课时数,使得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系统地讲授,而且时间跨度的增长也从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从实行至今,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实际学习的成效来看,这样的课时设置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取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二、结论及建议
针对其他相关研究以及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方法,改变原来那种照本宣科,只注重书本基础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更新课程的测试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测试方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表达,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语言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资料文献,培养对语言的直觉。语言学中所有的理论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数据或者实例,只是抽象程度较高,因此表面上看来较为晦涩难懂。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深入浅出,诙谐活泼的语言和实例来还原语言学的本质,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从侧面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多互动,相互了解,共同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3): 47-55.
[2]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篇10
关键词: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绩效评价;预算编制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根据国家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原瑞安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于2000年8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民事业单位,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服务的公益机构。中心现有在编职工68人,专业技术人员64人,硬件设施较为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在全市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疾控中心的正常、高效运转,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十分重视,近年来省财政对省疾控中心的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其中2005年比2004年增长了13.6%,2006年又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2.5%,为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同时,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4年开始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除对人员经费及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之外的专项经费全部按项目编制预算,进行项目管理,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对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开展工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三点对策。
一、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使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从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经费不能及时、完全地使用。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一般在每年的9月、10月份下达文件,资金在10月-11月份才正式到位,由于时间紧迫,当年度下拨的经费不能及时在当年度使用。
其次,实行财政支出项目管理是目前财政预算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疾控中心将经费、人员、任务相融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重点工作按时完成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但由于疾控系统的工作特点,突发性、临时性等工作较多,对这些工作很难在经费上进行准确的预算。因此,在出现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经费缺口的问题。同时,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的公用经费不足,“干活钱”就只有专项经费。这种财政支付结构容易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跟着专项经费走。专项经费有限,不能覆盖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结果是安排专项经费的工作重点做,没有专项经费的工作少做甚至不做。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在平时预防,如传染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健康教育等,即使社会没有大规模传染病流行,这些工作也不容忽视,否则会使很多传染病死灰复燃。
第三,瑞安市财政局对经费使用把关很紧,如外出防治、监测、督导的车辆费用(汽车燃料费、过桥过路费、防疫车辆的维修费等)、相关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疫情暴发期间的加班补贴费及外地专家亲临疫情地区指导的相关住宿费、招待费等一律不能列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使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首先,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应尽量提前。
浙江省的财政公共卫生项目支出预算是实行“二上二下”的制定流程。即由预算单位的有关业务科室,根据工作规划与任务制定项目及项目支出预算,然后由预算单位统一将汇总的项目及项目支出预算上报主管部门卫生厅与财政厅审批;财政厅与卫生厅根据本省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后将项目支出预算返回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再根据财政厅与卫生厅的意见,认真调整项目支出预算后再上报财政厅与卫生厅审核,财政厅与卫生厅根据修订后的项目支出预算,最终确定项目支出预算,然后报省“人大”通过后下达到预算单位。
目前编制下一年度公共卫生项目经费预算的时间是在每年8月份。但是,此时当年预算执行才刚过一半,中心无法全面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另外,由于上级有关部门下一年度工作任务尚未下达,使预算编报与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从而影响下一年度工作的开展。
我们知道,项目工作的展开是要以资金作重要保障的,前期项目支出的资金不到位,现行的项目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又不允许用其他经费垫支,势必影响项目工作整体的正常进度与质量。当项目支出预算下达后,有些项目组为了追回已失去的三、四个月时间,就会赶进度做项目工作,造成突击使用项目资金的情况发生,影响了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的计划性和使用的合理性,最终影响项目工作的整体质量。因此,为了使预算的编制更加准确,中心内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应尽最提前。
其次,应加强科室的成本核算,提高经费投入的绩效。
从全国情况来看,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于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资金压力不大,所以在财务管理上成本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商品的属性,它们的提供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应注重成本控制。开展卫生事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绩效评价,能够全面反映疾控中心运作财政经费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取得的成效和产出的公共产品,使财政每年对疾控中心的投入效益得到体现。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连续几年都联合组织对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参照该绩效评价体系,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应提高经费投入的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同时,通过绩效评价,也能提高广大职工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心,使他们及时了解中心在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为中心来年更好的制定工作计划和资金预算提供依据。
为此,应开展和加强科室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就是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有责任、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降低科室到单位的运行成本,促进科室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目前,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下设有疾病防制、卫生监测、生化检验等九个科室,同时挂牌结核防治所、健康教育所和美沙酮维持治疗戒毒门诊。各个科室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投入产出回报意识,寻找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目标成本考核奖励制度,使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密切挂钩,把部门的指标定额成本与其应取得的效益指标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密切挂钩。在办公用品管理方面,可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对办公用品进行招标采购,既能保证办公用品的质量,又能杜绝浪费。
此外,中心在实行成本核算和控制时,当然要将经济效益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同时也要坚持社会利益是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疾控中心的首要任务,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也要防止追求社会利益而不讲经济利益,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结构、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 上一篇: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 下一篇: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