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地籍测绘;重要性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conflict between resour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Not only provide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for land resources departments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but also provid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Key words: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importance of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中图分类号:P25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里程碑
1.GPS技术: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称为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通过GPS建立控制网、利用RS快速的采集数据,更新基础地理信息,运用GIS来管理基础地理信息,完成基础地理信息的建库与动态更新任务,使3G技术能在地形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
2.随着以数字测绘、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4D产品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出现,现代地籍测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测量方式。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使地籍测绘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
二、国土资源管理对地籍测绘的需求
1.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地籍管理对地籍测绘的需求分析。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它具有提供计税依据、产权管理依据以及用户需要的地块信息等功能,而且地籍信息系统还是多种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系统,它为土地登记确认权属提供依据。
2.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动态监管对地籍测绘的需求分析。
现代化的国土资源管理已经上升到卫星遥感检测,真正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立体监管体系。具体到如何查,那就需要落实到每一宗土地的详细情况,地籍测绘便是基础工作。地籍测绘的基础工作是如实准确地测量土地面积,绘制地形图,建立地籍资料,形成数据库。能够为土地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一方面,为土地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查处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动态控制提供地形图、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工作目标。
3.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对地籍测绘的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为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必须选择快捷有效的方式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此我们需要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来发现和提取土地变化信息,以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建设的需要。
总之,随着地籍测绘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能有效地提供土地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土地管理部门面向社会的窗口,它的运行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国土资源管理执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伴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将增强土地管理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三、地籍测绘的经济作用
1.为房地产事业服务
地籍测绘的结果是实行土地和建筑物产权管理十分重要的依据,土地产权发生变更的时候,要通过对地籍测绘资料来核查上面相应的登记记录和土地权属关系,并根据测绘的成果来判定其权属问题。如果出现了测绘结果不能反应权属的状况时,根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确认的权属关系来重新的进行修测,并作为其修测的权属资料进行记载。城市土地的利用和规划的基础就是地籍测绘,并且为建设用地及土地等级的评定提供基础的参考材料。
2.为房地产的开发和超商引资服务
地籍测绘的结果详尽细致,能够很好地反应权属界线、面积、地块用途、位置、房屋的结构和使用者及所有者进行全面的体现,这些都会给要进行土地开发的人提供详细的考核资料。
3.为城乡建设服务
地籍测绘的成果可以充分的反应当前城乡建设的基本情况,地籍测绘的变更测绘,可以做到变更一项数据就会更新一项数据,为城乡的合理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服务于城市交通道路管理
地籍测绘可以详尽的表示出城市现有的交通状况,所以可以为城市的交通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还可以用GIS管理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时时跟踪,搞好城市交通的管理。特别是在进行交通改造得的时候,它提供的基础数据能够为交通的合理规划提供很大的便利。
5.服务于城市区划和地名管理
地籍测绘是界限测绘的一种,因而它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个行政区化的界限,并详尽到街道的行政区划上,并注记地名。
6.为城市公安管理服务
房地籍图管理信息GIS系统可以清晰反应城市的街道,这就为城市公安的管理提供了最基础资料,在公安的自动报警系统中,户籍管理系统中,治安管理系统中以及消防报警系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为城市环保提供服务
地籍测绘的结果会直观的反映出地块的用途和面积,以及植被和水系等方面的内容,当进行城市的环境规划保护时,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制定具体的方案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与监测。
8.为权属纠纷问题服务
法院在解决上诉的权属纠纷问题时,会根据相应的测绘部门提供的测绘资料来分析情况,给案情的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9.为征收土地使用税服务
对土地使用税的征收是按照纳税人占用土地的面积为计算标准进行的土地税征收,土地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为当地的税务机关关提供土地使用可能性的权属报告的规定,根据地籍测绘的成果来进行合理的判断,这就是地籍测绘在土地征收中的作用。
10.为房屋灾害损失赔偿服务
这里主要指的是,当有重大的灾情发生时,建筑物一旦被毁,如果在这之前进行了财产保险,那么就可以根据测绘结果像保险公司索赔。
11.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地籍测绘的成果会直接的体现其现势,当进行城市规划和改造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可以根据现势来进行合理的布局。
12.为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提供服务
地图的比例尺都是根据一定的周期进行更新的,地籍测绘的动态管理可以为地图的更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按基本比例尺的测绘要求,对地籍测绘的成果及未来反应的部分,及时的加以补充后,就可以成为基本比例尺地图了。
四、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明显,它涉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地籍测绘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建立地籍测绘的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测绘的管理,特别是人员的管理上,要不断的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是测绘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同时在进行地基测绘时要不断的提高质量,它可以说是地籍测绘的生命,如果数据上出现了问题,那么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笔者通过对文章的论述,旨在总对地籍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整理,希望可以为以后地籍测绘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马志敏,李海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J].维普资讯网,2007.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现象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如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促进良性循环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项重大问题,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敢于正视思考,找出问题根结所在,这样才能针对提出改进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使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为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某些国土资源领域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土地开发涉及多项问题,耕地占补平衡困难
我国人多地少,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基本国情。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多项问题,如滩涂围垦关系到海洋环境、海洋功能区划、补助资金以及今后利用等问题;山地开发影响到生态保护和林地使用问题,开发难度大;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将持续增加,耕地占补平衡越来越困难。
土地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执法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供地管理主体较分散,土地配置机制尚不完善,土地供应市场化透明度不高,在土地资产运作中存在漏洞,易滋生腐败现象。国土执法监察的力量不足,部门联合执法的合力尚未形成,造成了城郊结合部居民住宅违法建设现象禁而不止;部分基层干部群众依法用地意识差,以租代征、未批先用、违法出让集体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建设、用集体土地,成为少数基层干部发展经济的借口;同时还存在执法环境差的现象,阻挠和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闲置土地清理存在一定难度,集约用地不高,土地利用率低
当前,我国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存在认定难、执法难、收费难三大突出问题。土地利用率低,如很大一部分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摞荒,土地经营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小麦稻田可以二季高产却只种了一季,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大大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有些农户无暇经营耕地,却不考虑责任田进行流转,实行集约用地。
土地管理和利用关系没有完全协调,现有用地规划滞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很早编制的,有关用地指标与现实用地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建设不断进行,各种矛盾也在不断突出,如劳民伤财事件,对农民补偿标准偏低,标准不一,非法用地和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等。各项规划相互衔接不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具有综合性、战略性、控制性和权威性,应该与交通、水利、城市、生态、旅游等各类规划相互协调。
落实土地资源科学发展观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要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土地资源管理,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下的土地管理政策已难以满足加强土地管理,为切实保护耕地的需要,就应该根据国际土地经营和管理经验,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通过构建集成式管理模式,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等措施,促使传统粗放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向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使土地生产力持续增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土地资源可持续的高效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发展和前提,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是否科学发展,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与新农村的成败,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必要性
土地是民主之根本,发展之基础,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土地资源具有的位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使用永久性、土地供稀缺性、功能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它必须保持科学发展,加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做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也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必然选择。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深刻认识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与时俱进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积极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等举措,都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于采取土地管理措施从宏观上调控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改进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四个“统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统筹城乡发展,土地管理政策应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因时制宜、适时调整,而不应该一刀切;②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土地协调发展,必须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功能出发,正确处理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全面认识和实现土地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重新建立起土地资源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③统筹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此项任务关系到完善土地管理政策,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加强土地管理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协同工作, 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 都应当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积极强化市场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杠杆作用,建立完善的地价体系和土地市场法规,保护良好的市场秩序;④统筹规划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实现地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建立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场所的动态监测网络。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
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用地的调控引导作用, 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引导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供地政策和用地标准,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耕地保护,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充分利用未利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不断拓展土地利用空间,鼓励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宜建则建,以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占用;积极鼓励利用地下空间,有效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解决土地供求矛盾,要着重在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保证依法规范用地
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力度,认真开展各级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制定巡回监察制、违法案件报告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制度,防止和遏制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发生,完善管理体制,依法惩治各种违法用地行为。
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对土地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缓解当前人地矛盾,就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控,重视土地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法规范土地资源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利用紧张的局面,科学合理的管理利用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严格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切实巩固宏观调控成果[N].人民日报,2004-10-14(1).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理;经济效益;研究
土地整理能够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其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是促进土地整理事业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土地整理运行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影响,能够将土地整理理论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使得土地整理实际运行行为越来越规范。虽然国内与西方国家的土地整理无论是在目标,还是在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过从客观角度而言,实行土地整理能够促进农业产量、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以及为人类创造出优质的环境氛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效益的重要性
1.1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分析
土地资源整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耕地面积得到扩大,促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为了使耕地等农用地面积得到增加,采用复垦荒草地及坑塘水面的方式进行。确保耕地达到占补平衡的效果,促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农田水利中配套设施的建设,例如:道路、林网等方法,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耕地产出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进一步将农业生产及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达到保护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促使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以及低水平利用土地的不良状况得到改善,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将土地的利用效率、产出效率、耕地产出水平得到提升,对原有农业发展的局面得到刚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的结合。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理,能够有经济效益较好的大面积土地出现,对农业产业结合的调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对人民向科技化的字符道路的发展提供帮助,新型种植方式的运用能够将区外耕地的产出水平中发挥指导及带头的作用。还能使有效的耕地面积得到提升,带动劳动就业岗位的出现,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提供条件。运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的增加,能够对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农村稳定及农业发展的保障发挥着积极的效果。对农村居民进行土地管理、耕地保护等法规的普及,促使群众能够对土地方面的知识进行掌握,从而实现农民对土地的真正了解,做到土地的科学合理的利用,对后期相关部门的管理及执法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帮助。
1.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重要性
从综合效益评价角度分析,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项目前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综合考虑土地整理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和作用,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评估,明确影响土地整理项目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提高今后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有利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土地整理前效益的预测和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和讨论,有利于我们探讨一种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的更为有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方法,为今后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估供科学的借鉴。
2.对土地整理的整体效益进行分析
2.1经济效益评价的分析
土地资源整理经济效益的主要部门包括投资行为及其他经济行为,通过土地资源的整理实现所有效益的获得,就被称之为经济效益。对于西方先进的土地资源整理中可以看出,土地资源整理过程中资金获取的来源主要是从三方面进行的,分别是国家、土地资源整理相关单位、土地资源整理范围内的土地所有人。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整理过程中的投资主体部分则是国家。
2.2对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分析
指的是土地整理过程所获取的整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就业机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土地整理社会效应涉及面极为广泛,其具有间接性、滞后性以及潜在性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与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之间混淆,辨别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性。本文对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归纳为了三点:第一点是,土地整理后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二点是,土地整理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三点是,土地整理后对利用自然资源的贡献。
(1)土地资源整理对农村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现阶段,进一步加大耕地面积是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有效的解决各种工程建设及其他建设设施的耕地占用现象,对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现象进行有效的改善,进一步实现生产及储备的粮食能够达到临时消费的总需求量。②现如今,土地资源整理主要是按照农田整理及村庄整理为主,农村区域作为土地资源整理的核心,有效的改善了不发达地区存在的贫困信息,对城市乡镇群众的生活方式得到统一,促使农村逐渐发展为城镇化的模式。③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田间道路及普通道路的供电设施及排水设施,对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①随着土地整理的进行,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土地生产能力水平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影响到农民对土地投入与产量之间的比率,进而影响了农民的年均收入;②土地整理后,使得劳动场所进一步增加,各个生产行业涌现,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③土地整理后,使得农村各种农田水利设施与交通设施更加的完善,从而推动了农村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十分有利。
(3)土地资源整理对自然资源利用贡献的表现:①土地资源整理以后能够实现土地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改善了原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象,避免了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的产生,促使土地的实际利用率及耕地总面积得到提高。②在干旱地区进行土地资源整理时,应对大量的蓄水、节水等设施进行建设,实现了各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进行土地资源整理时,会对大量的提水设施进行建设,促使陆地水得到合理的利用。
2.3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指的是投资行为的主体经济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作用造成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发生的生态效应,不过这种效应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也就是投资行为后的产生的结果,一方面会使得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结构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土地整理后致使生态环境系统中各个组合的要素彼此之间的关联与其空间配置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土地整理后,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整体结构出现了变化、各种生物出现了多样化等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整理后,使得人类原本在自然环境中正常生产产品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比如土地整理后,使得土地投入与产出发生了变化等,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整理后,使得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篇4
一、国内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权限放置在各级政府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中,其使用的是国务院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并没有依据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情况和具体需求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对土地的利用也过于分散,不能形成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政府部门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并且,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没有结合土地的类型和相关情况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导致我国普遍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不能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还有就是,总体规划动态性不足,缺乏明确的规划目标,一些土地规划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体制,从而使得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背离现象,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应有价值,缺乏科学的管理规划,阻碍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土地资源管理体系有待更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各地政府的土地管理体系却仍用上世纪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特别是土地管理体系的落后使得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进而影响了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另外,管理体制中的制约体系依旧不完善,而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到各行各业,其牵扯的部门也比较的广泛,使得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办法无法得以有效的实施。致使土地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更缺少土地资源的管理体系。土地规划无法贯彻落实到位,土地管理中的违法行为频频发生,改变土地用途、性质、规划现象也经常出现,这些现状严重阻碍着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
(三)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仍沿用传统的土地管理技术,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计算机普及程度仍不高,很多测绘和管理应用方面的工作仍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存在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实际上,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地域广、涉及面广的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必然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的庞大工作,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且土地资源管理效率较低,不具备实际的参考价值。而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其成本相对较高,效率却很低,价值效益明显下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与贬值。
二、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科学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规划
土地资源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规划。比如:要加大土地规划宣传力度,使得土地资源规划的基本宗旨贯彻落实于经济建设中。要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预期目标以及相关措施,尤其是要让各级领导了解规划方案的具体实质和基本内涵,进而树立起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意识,明确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必要性,以此来提高相关部门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执行方面的觉悟。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实时管理,根据土地特征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细致划分,实际了解其适合农业用地还是林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更重要的是,我国要针对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体系,在法律中详细规定各种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细节内容,加强对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监督机制的约束,使得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保障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不断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改,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土地管理规划不断得以完善。
(二)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一直都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缺失的部分,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加强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对未经开发的土地资源予以保护,合理控制城市的开发速度,基于生态平衡的基础来确定土地开发的具体面积,而已经过度开发的地区应基于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目的来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施展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开发计划对土地进行长效的保护,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土地监察制度的建设力度和贯彻落实程度。保障土地项目的开发审批效率,简化土地的审批程序,以此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效率。还应积极推动综合开发利用的管理方式,构建起基层土地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对重点的土地资源予以强化保护,提高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监控力度,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使得土地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也推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有关部门在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监察制度予以完善,或者是引进国外现代的管理方式,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与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还有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与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通过这些新的测绘技术,能够做出大量准确的信息与数据,然后对所搜集的所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记录,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使其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性质,实现精确的划分。可以说,新的测绘技术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与管理的实际水平。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测绘新技术,使得计算更精准,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也确保了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 资源属性 土地流转制度 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230-01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推动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其他世界各国相比有两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其一是我国国土面积大,但人口众多,耕地较少,土地人均占有率少;其二是我国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且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在加上由于我国政府对土地长期采取租放经营的模式,使得规模较小的农地不能有效集中在一起,这样严重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完善集体土地流转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增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下面我们就来探析土地资源属性对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
1 土地的资源属性介绍
土地的属性主要包括资源属性和财产属性两种,其中土地的财产属性主要追求的是土地的经济效率,而土地的资源属性是土地主要作用的表现,我们这里着重介绍土地的资源属性。
生产性。土地资源具有生产力,也就是指土地资源可以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某种动植物产品。土地生产力又可以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面的是自然形成的,而后者则是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土地一旦失去生产力,这就不可以称其为资源。
稀缺性。土地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不会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人们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加,这种稀缺性表现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来改造土地,从而增加土地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不可替代性。土地是其他生产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其本身具有独特的性质。即使科技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目前为止,人们仍然还没有能够找到其他生产资料来替代土地。除了刚才所说的其他生产资料吧不可替代之外,不同用途的土地资源之间也不可相互替代。例如农用土地就不能和建设用地之间相互替代,不能随意更改它们的用途。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更改土地本身的用途,要保护农用土地。
土地的可选择性。土地的可选择性是指在土地资源的多种用途当中人们可以选择其中拥有最大化效益的用途,已到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目的,做到地尽其用。这种可选择性可以使得人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测研究土地的最佳用途,以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社会公益性。土地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土地在其中就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具有极强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同时土地所具有的环境及美观等作用也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2 土地资源属性对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
2.1 对环境的影响
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对土地资源不加限制的利用,使得许多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土地不断被沦陷,再加上我国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导致更多的土地资源严重受到侵害。例如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对土地不断肆意开垦利用,侵占大量农用耕地用以作为经济建设用地,不仅造成大量浪费而且使得许多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危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国制定的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中要求坚持土地用途不变原则,坚决保护耕地,这也是从土地利用方向出发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促进国家加强对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监管
要想维护好土地的资源属性,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对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监管。我国目前土地制度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国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土体管理法律法规,在集体土地流转主体、方式、对象以及程序等制度上要进行进一步具体细致的规划。尤其是对于极其容易出现问题的集体土地征收问题上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快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尽早解决农民与政府的矛盾。
2.3 促进公平利益分配
土地资源属性决定了土地公平和效率双重价值,因此,政府在完善土地立法时要更加关注土地分配的公平与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因此,在进行土地分配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但是我国的土地制度还不够完善,在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当中“公共利益”的定义不明确,由此导致了大量的非法征收,严重危害了土地市场秩序。因而,为了保障土地资源的公平和效率双重价值,我国政府要不断完善集体土地流转制度,要保障人民土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的可选择性促进我们寻求最佳的方法来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因而也推进了政府对土地用途管制的加强。但由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点多面广,大大增大了土地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因而造成多占、乱占、占而不用等现象的频繁发生。所以在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中加大对土地用途的管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在搞好产权发证工作的同时,必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和地位,发挥规划在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配合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严格控制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的数量和速度,确保耕地保护工作的落实。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确切掌握土地资源属性,根据土地资源的属性促进我国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从而促进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使之符合环境资源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炳坤.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J].求是,2008(22):24-26.
篇6
Abstract:The circulation economy i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dva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e kind of preference pattern, utilizes the land utilization entire process the circulation economical idea, the safeguard 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realizes the 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choice inevitably.
关键词:循环经济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Key words:Circulation economical land resource Continually use
作者简介:陈文瑞,(1971.10-)男,福建省莆田市国土资源地籍调查队,本科,房地产经济师、土地管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不动产经济,国土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60-0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阐释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是对资源与物质闭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循环经济倡导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求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及服务的时间强度,通过再次利用,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同时它要求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循环经济为土地资源由传统利用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利用方式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增加建设用地、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及意义
首先,我国人均耕地少,加之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只强调经济建设,忽视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土地资源的严峻形势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现实途径。
其次,土地资源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地资源的多寡和优劣都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但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因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引起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保持较高的用地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循环经济能极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可以节省量的地球资源以备后代人发展使用。
最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在土地利用中发展循环经济,才可以在满足人类对土地需要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少治理,只重局部利益、轻视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虽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却是以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为代价的。而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是从根本上减缓土地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重复循环利用的新理念
土地循环利用是在土地利用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当前,面对土地资源对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约束,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理念。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宣传教育,增强国民的参与意识,树立全民的循环经济理念。
(二)树立新的规划观,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土地资源属于不再生资源,城市规划编制中应该树立节约用地的规划观.尽可能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由单一的资源利用机制向综合利用机制转变,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土地规划必须立足于地区实际,对区域用地进行合理的布局。要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加强规划的战略性与科学性。
(三)完善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
土地利用的法律与法规是整个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涉及到各部门之间利益的调整与重新分配,而且涉及到资源价值的均衡代际转移,在目前资源及环境违法成本低的情况下,难免有些单位和个人只顾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而牺牲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土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立法,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新模式。建立土地使用的节约评价机制,要明确对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的要求,把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法律目标。
(四)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用技术推进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动力
土地资源要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通过农用地的整理,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发展到良性循环状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定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如引进土地复垦的景观设计技术、加强土地整理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开发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方法;思考
1 概述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都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综合管理体系,并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真正发挥土地多功能特点,进一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可持续土地管理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几点有效的改善建议。
2 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可持续土地概念重点包含了土地原有的财产以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但是,据我国目前入地资源现状来看,由于人们的过度消耗,原有的土地资源已经远远无法再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了极度匮乏的状态。这对于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部分研究学者可持续土地管理理解为只要满足于人们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即可。
并且,土地退化将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土壤等方面,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土地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来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真正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点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土地是指一个空间单位,在这个空间单位内所有权、资源可用性、边界条件、经济环境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持续的土地发展就是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维度。假如合适的土地管理技术、区域规划等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原则和理念相一致,那么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可以在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下开发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生态平衡,尤其是不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时间尺度都需要考虑。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技术和规划目的是使生态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来达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土地管理包括技术和土地使用规划。一般认为知识是土地管理中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是仅仅考虑构建一个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更好的知识构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效果。土地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3 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内容
加强对土地可持续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服务水平,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使用功能就是,通过利用节水循环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促使农业生物向着多样性变化而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土地管理中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土地管理还能对土地使用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土地退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由于管理人员对于土壤日常养护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土壤在搬运过程中,或是存放期间直接暴露在空气阳光条件下,致使土壤内部营养成分流失,这也是土壤退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方法的话,就可以降低土壤退化的发生率,并大大增强了土壤强度,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及养分。
通过农林业学、间作、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农场一级的生物多样化。耕种区域的扩展、深度不断增加的耕作、过度放牧和采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的减少等因素都导致土地有机物质的损失。同时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方法会改变水循环,从而严重影响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供给。表面覆盖的生物量的减少导致更高的地表径流。裸地同时也导致土壤表面的水蒸发流失,结果是导致土壤水分和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维度进行考虑,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加强土地管理也需要从土地文化方面考虑,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帮助保持文化、自然景观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提高生态旅游。
4 加强土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确保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尽量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对环境保护实施法律政策,制定严格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赔偿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让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对经济衰弱的地区进行经济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零散的知识需要明确和一个完全的和互动的评估,这一过程涉及到土地的使用者、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尽量广泛地使土地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具体实践的记录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土地管理者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时候有据可依。为相关的土地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决策意见。很多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已经得到了记录,这些可持续性和具体实施效果在许多区域具体实践过程中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从而使这些方法能够适应和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土地环境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对于土地管理方面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开发。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承包者与管理人员只是单方面注重土地的生产量,往往都会忽视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要切实认知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地方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进行总体的统筹规划,通过利用多远化的管理方法来降低土地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从而真正实现系统增效效应的目的。这一效应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使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性管理,逐步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
[2]谢俊奇.试论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J].资源・产业,2002,06.
篇8
[关键词]地籍测量 技术方法 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74-1
1地籍测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1)地籍测量的含义。地籍测量主要架构有: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以及地籍图。其土地权属调查又分为:土地权属和土地所有权;地籍图也有附图宗地图等。其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督管理,以土地持有权和土地周围附属物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一个基本上的系统几何。它主要以数据的形式表现。而地籍测量则是测量人员是为了得到或者表达地籍区域系统信息所进行的测量绘制工作。其主要是以土地的归属为中心,对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研究,然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绘制整理,统计好了之后制作成图表,然后整理入档。
(2)地籍测量的重要性。地籍测量是测量人员是为了得到或者表达地籍区域系统信息所进行的测量绘制工作,它测量出来的数据能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土地资料,而且在国家的土地管理部门具有法律效应,使得测量结果的资料不会遭到外泄,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其次地籍测量可以让土地测量人员对资源进一个等级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国家税收;地籍测量可也以让土地测量人员对资源进一个区域的划分,这样国家对土地资源可进行更加方便的管理,对加快城市化建设、自然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开发与整治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2地籍测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2.1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是跟土地资源有关的,其包括(1)我国地域广阔,各个省有市、县、镇、乡、村,地籍测量就可将其地籍调查的数据将地域划分好,并给土地分权;(2)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根据土地的性质、面积和状态可以进行地籍测量,然后对土地进行分配、整治和管理。(3)道路、街道和巷道也是地籍测量的其中之一,而且道路的测量要比其他繁琐,主要是因为,道路、居住和商用的建筑有明显的分界线,而且道路需要建设很多公共设施,一般以桥梁和隧道为多,这些建筑物就需要准确性的测量;(4)城市化建设提倡绿色环境,因此对于城市的绿地测量也很重要,另外农村的家用菜地和农用田也属于地籍测量的内容。
2.2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地基测量跟其他测量工作基本差不多,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1)控制法,地籍测量时的控制,地籍测量在测量时,难免会发生测量不准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测量地籍时测量点一定要事先把握好,不仅是地籍测量的基本点要控制好,地籍图根的测量点也要控制好;(2)坐标法测量,这又分为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使用直角坐标法进行地籍测量能使测量的数据更加精准,而极坐标法则是运用电子设备,其除了测量数据精准高,还能进行专业的自动化数据处理;(3)截距法,是数值地籍测量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之一,简单易行,所需设备较少,但对施测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2.3地籍测量的主要路线。在地基测量的主要路线中,主要的路线是,其一:土地权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地籍测量和调查应当由一个分队完成,这样可以降低工作交接失误的几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工作量;其二:注重测量的工作进度和测量的质量的是保证科技技术的创新,将最新的测土系统和本公司研发的测量技术相融合进行科技上创新;其三:将地籍测量的数据用最新最全面的系统进行录入,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性;其四:为了地籍测量的工作进度和测量的质量能同时得到保证,将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和土地权进行一个系统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归类,并让其在时间上和工作上进行有序的穿插,公告工作的效率。
3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管理
(1)做好地籍测量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基测量时,首先就要对地籍进行深入的调查,这是地籍测量的关键。要掌握好土地的现状、性质,并将其绘制成地籍图,将土地的现状、税收、统计分析以及土地的利用规划等一一反映在图表上,还要尽量满足人民大众对地基资料的需求。其次将测量需要的设备也要准备齐全,测量前要检查是否有损坏等。
(2)地籍测量技术提高――实施实时动态技术。实时动态技术是指在GPS设备高速发展的阶段,应当将GPS也应用到地籍测量当中,GPS有全国性,基本上全国的可见土地资源都能在GPS上可以看见,可以在各个地区设立固定的基准站,然后将基准站接收到的观测数据通过GPS卫星信息的无线电设备进行定位捕捉。但是卫星因为可以收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所以会出现误差,因此在实施计算测量的精准度时应当考虑其中的公共误差或者进行差分定位。
(3)加大对测量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加大对测量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我国地籍测量水平的关键。现今我国需要的测量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人数和专业技术确实不持平现象,导致在地籍测量中有些测量人员测量出来的数据漏洞百出,因而都不能使测量工作正常运行。
应当对地籍测量人员进行跟测量有关的专业培训,并且定期进行测量上的考核,考核不通过者应继续参加培训,除了定期的培训外业应当加强测量人员的实践测量,使其能将地籍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测量人员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在测量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证地籍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结语
建筑的建设是城市化形成的标志,而地籍测量是建筑建设的基础,因此地籍测量在城市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性。而且地籍测量还可以使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也能促进我国土地的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地籍测量的含义以及地籍测量的基本路线和方法,并对当前的地籍测量上的技术和方法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谢现科.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J].科技传播,2012,03:11+10.
篇9
我国是一个地广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国家领土总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在现代社会大力发展建设的进程中,土地资源却越发紧张,甚至出现了严重短缺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没有真正落实开展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以下本文笔者就在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城市与乡镇农村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土地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加剧。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闲置土地较多等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县级以下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生活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左右,但县级及以下所占的土地面积却是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可以看出,在县域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其利用效率却极其低下,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县级政府没有做好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大搞开发建设,忽视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政府职能欠缺是造成县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2、闲置土地较多,耕地林地逐渐减少
土地闲置现象在我国城乡中普遍存在,表现在城市中主要是指城市的很多旧城区或旧工业区并未得到合理的改造与规划,使得很多土地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甚至有些地方是处于荒废的状态。而对于农村来讲,农村人口大批涌进城市打工,使得农村房屋闲置数量较多,很多耕地荒废,林地面积锐减,再加上农村要发展经济需要开发更多建设,这也会占据较多的农村耕地,从而使保护农耕与发展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加剧。
3、土地资源利用较为粗放,缺乏有效的集约节约利用
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用地的形式进行利用,使得各地的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某些地方为了能够扩大招商引资,而不惜以租代征、违法占有或先建再批等诸多手段来利用土地,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的开展实施。
4、土地利用监管力度不够
国土资源管理局作为地方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政府部门,其对于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阻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意识不强,建设用地批复调查不及时,对违法占地用地现象的治理不严等,都是其工作不负责的主要体现。
二、关于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为了能够缓解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就必须要不断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化发展,大力实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确保各类土地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科学规划用地,从源头严格把关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确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的用地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制止浪费土地现象;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树立土地长效的集约利用观念,对建设用地与耕地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方便经营生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建设用地作用,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减少耕地的占有量,保证耕地红线。
3、加强对农用耕地的控制力度
建立农用耕地保护区,加大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治理中、低产量耕地,根据耕地的现状还采取不同的措施,推广优良高产品种,用科技手段来提高产量,间接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农业生产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增强农民居住地,乡镇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
4、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加强监督检查。
政府部门可以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通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税收,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执法监察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日常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
5、创新机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5.1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耕地转用总量,保证耕地的总量;严格控制增量,农用地转用和征地规模与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建设相适应,并与开发建设的速度相适应,树立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经营理念。
5.2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法规,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一是制定从严审批政策,从严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二是制定土地利用的监督检查制度,依据相关制度对建设用地进行监督检查,打击投机倒把,防止批而不建,跟踪监督土地利用环节,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发生。
5.3 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以地价为杠杆,实现对土地经营监管调控,不同区位不同地价,不同用途不同地价。地价管理从有利于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调整,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资源需求量加大的形势下,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石油城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
石油城市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建设初期,土地利用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建筑设施过于分散,城市土地的利用常常形成粗放的格局。而且在城市将建设中,这些城市一般具有建设时间短、建设速度快、建设用地面积大等共同的特点。截至到目前,我国一共有9座石油资源型城市,因其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石油资源的特征相当明显,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这些城市不可避免的遇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角色重新定位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的转型必然产生新的土地需求,而且将会对城市的用地规划、用地结构以及用地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有着不断变化的特征,土地利用政策不断调整以适应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研究清楚目前土地利用程度,采取必要措施促使土地集约化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石油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1.1 土地利用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城市大多数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布局分散。由于石油城市主要功能是开采石油,所以石油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原则是围绕石油产区安排规划地面建筑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例如修建居民生活区、轨道交通、矿区公共建筑、生产厂房等等。所有的用地项目都要保证给资源开采用地让路,首先满足对于地下资源的开发。不论土地质量如何,只要地下有资源就在哪里进行石油开采活动。土地布局和利用结构一般受到石油开采的制约。
1.2 石油生产用地面积大而分散。由于石油分布的不均,石油城市实际建成区用地比重低,布局不合理,城镇分散,城市功 能弱化的缺点日益突出。不少生产用地中间夹杂着农业生活用地,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1.3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大多数石油城市经过多年的开采,石油资源逐渐枯竭,这成为这类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经过大规模开采之后,未利用土地较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 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这就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对于城市土地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依然严重,土地利用效率很低。二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很少,耕地面积更是严重不足。这两个现象的矛盾日益加大,所以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成为非常必要的选择。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研究,学者们给出了三方面的定义:1、土地产出高效化。就是指通过对土地存量的不断投入,努力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而使土地的功能实现最大化。2、土地布局和结构的合理化。城市想要高效健康发展,就必须使各个利用方式之间高效协作。3、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追求土地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兼顾经济与社会、环境、生态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石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状的分析,研究者提出了我国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归纳为:1、要想解决石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的问题,就必须选择土地集约利用措施。2、土地集约利用成为推动石油城市快速、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3、土地集约利用可以改变石油城市土地浪费的现状。4、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了城市产业的结构调整,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利国利民。
3 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3.1 要加强全社会对于土地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石油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要认识到现有的土地生态破坏及土地粗放利用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危害,同时明白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珍贵性以及集约用地的重要性。
3.2 完善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石油城市应在发展油气开采业的同时,开发石油化工下游产业,同时加大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现代产业,构建非油工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3 深挖土地潜力,盘活存量土地。应该加强对于废弃土地、废弃油田的使用力度,调整现有城市土地结构中不合理或者不规则杂乱的区域。从地上和地下同时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另外,还应努力做好存量土地的收储工作和经营性土地的招拍挂工作,从内部挖掘石油城市土地利用潜力。
3.4 研究土地置换整理规划,引导用地需求。基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目的,运用城市土地规划的手段,从而对于石油城市需要整理和置换的土地做出前瞻性的合理的统筹安排。同时加强对于规划土地的使用规定制定,严格遵守使用规则,从而能够很好地从大的方向上掌握土地置换整理工作。
3.5 区别城市用地税率,强化土地集约效率。应当加强土地保有税的额度,在设置税率方面,提高对于工业、商业用地的税收,减少居住用地的税收。与此同时,加征土地闲置税,严厉打击开发商囤地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用地,通过税收和政策法规双方面的作用,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程度。
3.6 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石油城市应该时时注意国家政策动向,利用国家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期的一些政策扶持,结合本市的现有状况,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强化,控制城市土地利用无序扩展,提高建筑密度等一系列方法,实现现有城市土地资源使用效率的集约化。
4 总结
石油城市曾经辉煌一时,现在面临转型,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土地资源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如果能够通过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解决现有问题和矛盾,将会对石油城市本身及以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也将对其它资源型城市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