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管理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管理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2-02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更加注重初中语文教育,并且运用语文教育提高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生的需求与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联系,需要老师和学校做出积极的努力;其二,初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们都希望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优秀的中考成绩。其三,各种应用语文专业知识的行业如新闻媒体行业的出现,以及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步加深,揭示了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未能真正贯彻新课改要求

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原有部分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次语文课改中,我们着重强调语文中存在的人文因素,充分还原语文课应有的丰富度,同时体现其工具性,而不是很多老师所认为的忽略语文的有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展的各类课堂活动,部分初中受社会潮流的影响,设置过多无关内容,盲目的追求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学的多掌握的少。出现这些问的主要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造成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而是通过语文教育开阔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忽视语文教育

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认为语文课程可有可无,重视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认聘上。虽然这几年大家提高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重视初中语文教育,但还是存在部分初中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教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力训练学生的数理化技巧掌握,没有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性,存在应付公事的心理,导致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层出不穷。

1.3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利用率低

实施新课改之后,初中的语文教学虽然采用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同时应用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一面是老师的激情四射,另一面却是学生的浑浑噩噩。在多媒体应用方面,仅仅停留在应用图片阶段,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1.4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

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的适应力不足,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教师评价方式提出了新标准,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受接受程度和认知经验的制约,导致自身适应力不强,禁锢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发展。其二,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如火如荼,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停滞不前。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

2.1以人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对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已经感到厌烦和恐惧,他们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老师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转变老师的思想,提高老师的课程意识,调整老师的行为方式已是新课改下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与学生互动学习,不是机械的教授课程,而是明白自己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走进学生的内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做知识学习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把课堂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不是在回答错问题以后加以责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激起同学的表现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与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服务于他们以后的社会发展。

2.2结合现实,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的特点是趣味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帮助学生在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时从多个方面进行逻辑探索。初中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仍然十分活跃,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是十分完善,为切实发挥初中语文开放性问题的有效性,老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机动性,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另外,语文课堂应当是面向生活的,面向社会的,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社会人文生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另外,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历练,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适应初中语文的新课改进程,又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3.结语

面对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初中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必须与时俱进,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此,初中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2-05-01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知识和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与生活 作业

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应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戒除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3.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人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4.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根据学生作业内容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设计可分为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两大类,两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办报、小调查、表演,研究实验等,一般布置在课前或课后,在课外完成。短时作业是学生只需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当堂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较小,以独立完成为主,也可以寻求合作,一般实现对知识巩固、迁移与提升。作业形式一般以读、写、画、玩、讲等形式为主,作业布置时间较灵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转贴于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 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篇4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管理所采用的仍是传统模式

我国各初中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道德、能力、体育方面的考察力度,这是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而初中语文课堂管理模式也是如此。其造成的主要后果就是无法与时展的脚步一致,而致使初中语文教育无法正常得到展开,无法取得相应的预期结果;学生课堂效率低,对于语文的兴趣不浓,这对于我国而言是严重的一个现象;教师教课内容乏味以及管理实施力度不强,因此,其的发展较为缓慢,易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对于我国稳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管理认识错误

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管理缺乏详细的了解,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对此进行看待,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课堂管理是一项教师完全控制的模式,而其主要作用是使教师上课时受到的干扰减少,保证上课的顺利进展,而没有考虑具体的效果,这种错误的概念导致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发展受到进一步的约束和限制。

3.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形式单一以及课堂环境欠缺

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即教师对于课堂的控制时间过长以及控制过度,采用完全强制性的管理,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这会使得学生的自由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骤减。这对于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的初中生而言,易产生语文课乃至中国文化较为无聊的观念,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以及继承都极为不利。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发展的对策

1.宣传新课程管理模式,推广其使用范围

对新课程下的新型管理模式进行宣传,主要宣传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主要的应用方式,使各学校对此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要明白初中语文课堂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否则无法得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会下降,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及时的提高,最后容易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对此有了全面的认识后,各初中会对此引起重视,从而达到新管理模式的广泛使用,从而到达所期望的目标。

2.改变教师的认识和观念,制定相关的规定

教师需要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学校需要要求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尽快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学校也需制定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教师在语文课授业中的学生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较为灵活的测试,其中不单单包括书本的知识,还应包括对教师平时的教课进行突击检查等进行全面的评分,最后根据评分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正措施。如出现学生满意度低,授课管理中绝对掌控等情况则进行相应的知识普及以及一定的培训,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向前进一大步。

3.针对具体课堂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

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学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是,社会科学是注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学科,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流程为研究主线,以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为大纲,以人类社会各种阶段的兴革替代为线索,以每一具体历史时段、历史时期、王朝、帝国、代表历史人物及其所作的历史贡献和具体历史事件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我们首先要做到我们所教授的历史必须是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纲目清楚。但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基础有限,接受能力有限,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尚显幼稚,所以我们采用的历史教科书是属于通史性质的简史,甚至于有的内容有的王朝帝国在教材中只罗列出一个大纲,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证历史教学中学术的严肃性,又要想办法做到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性,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认真备课,努力完善教学设计,以各种形式新颖、格调别致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我们教师要努力找到历史教学步骤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黄金平衡点。我们既要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本身,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切感知历史这门学科所蕴含的社会科学性和其人文素养性。要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人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努力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流程,这是贯彻科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段处于何种阶段,主要是以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生产力水平和阶段来划分的。在初中阶段,我们至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这样一个历史概念:人类社会的历程,大致走过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工具,当然也包括战争所采用的兵器。比如青铜时代,在我国古代史里面就是指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最先进的生产力。在明白生产力阶段性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任何生产力时代取代前一生产力阶段,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比如人类社会从新石器时代跨入青铜时代,金属工具取代木棒石块,使人类社会提高了应对自然危机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类获取食物和制造其它生产生活用具的能力,使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积累生产技术等精神财富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蒸汽时代取代铁器时代,让人类第一次拥有了区别于过去各个生产力时代的动力来源――机器动力取代单纯的人力和畜力,同样让人类创造生活财富和积累精神财富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还要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所走过的社会政治形态,这是贯彻落实科学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所走过的和正在创建的社会政治形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社会政治形态时期,人类都有其特定的生产组织方式、财富分配方式、权力架构方式、政权组织形式。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都会有一些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类在每一时期,都在不断地向更高更远更好的目标探索和迈进。每一阶段,人类总体上都在努力从制度上去加以完善,从生产能力上去加以提高,从制度设计上去加以修善。和生产力时代一样,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社会政治形态取代前一个社会政治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篇6

关键词:短期留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其中传统医学也逐渐受到关注及认可。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榜样”,并向各国推荐。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已被广泛应用,欧美一些国家也在逐步解除对中医药的限制,有些国家开办了中医药学历教育[1]。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中医药在本国医疗系统中的应用,使得来华学习中医药,特别是学习针灸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增加。怎样使这些中医药留学生在语言不通,文化有差异,短时间内学有所成,传播中医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

首先,在招生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以便我们更好的因人制宜进行管理。对个人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有无医学背景),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学费的支付情况,学习的目的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根据个人情况,针对性的管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管理因人制宜,以人为本

1.根据学生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有无医学背景,区别对待。在学习中医药过程中,需要相当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如解剖、诊断、内外妇儿的相关知识。在一些欧洲国家,因为目前只允许执业医师可以进行一些针灸康复治疗的活动,所以针对这一类型的短期学员,可以省去普及基础医学知识的时间,通过与西医知识的对比,带教医生应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给予详细阐述,强化留学生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3]对比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在一些疾病中的作用效果,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而对于没有相关医学知识的短期学员,基础医学知识和中医药知识并重,有些疾病的鉴别诊断等也需要告知防止出现医疗事故。

2.根据学员的学习目的,区别对待。对于已经拥有诊所,想短期到中医药发源地进修的,在课程设置和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的选择上,需要更深的知识及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家进行指导;对于执业西医师及治疗师,对中医药特别是针灸临床证明有效、能够弥补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不足的病种要着重强调,并让学员在临床上看到疗效,使他们相信并运用于病人身上;对于感兴趣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点传播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目的,使他们在短期学习中都能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是我们教学管理的宗旨。通过对中医药的短期了解,一部分感兴趣,并有时间和经济能力的外国留学生会考虑继续留在中国学习中文,继而进入中医药专业的学历教育,把中医药事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这也是最好短期留学生工作的一个良好的硕果。

3.与学员加强沟通,使他们更加能够适应我们的教育方式。中西教育方式不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尤其是学习传统医学,其思维方式从根本上与西方不同,是很多留学生不得要领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我们依然是以讲授的形式为主,临床上的教学也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临床实习。因为中医药知识的深厚以及临床运用中大量依赖于实践经验,使得在短期的学习中很多情况下刚开始接触中医药的学员一时接受不了大量的知识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管理中多多加强学生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同时适当的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

4.因为目前国内的医疗环境也是越来越复杂,患者的知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在日常医疗活动中明确指出不希望由实习生来进行操作,更不用说是外国的短期学员。在国内,医院里的实习生都是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学习一定年限后才能进行临床实习,他们对目前的医疗环境也是有所了解,所以对这样的现状还是有心理准备的;而对于很多短期学员,因为在国外可能是在私立的中医院校不系统的学习,对现代医学也是不甚了解,在很多国家针灸推拿的操作者只能作为理疗师执业,再加上对国内医疗环境的不熟悉,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这就需要我们的带教老师能技巧地了解他们的临床操作能力,根据个人的情况循序渐进的让短期学员进行临床操作,努力做到患者得到好的治疗,学生能学到临床技巧,带教老师能够安全地完成带教工作。

再次,短期来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中,存在语言,心理状况这两大困难。

语言是来华留学生的首要问题,调差数据显示共有57.51%的外国留学生在华的主要困难是语言。[2]在生活学习中,语言不通带来很多不便,日常的衣食住行的不方便不用多说了,尤其在医疗实习过程中,病人喜欢与医生聊到很多,有些是与医疗相关,有些是为了增加彼此的了解聊家常,而这时,有些留学生不希望落下病人的每一句话,也造成了一些尴尬。

心理状况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语言不通使得留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使得他们在新环境,紧张的学习生活后不能很好地放松,尽可能多的只和本国或者语言相通的少部分人生活在一起,难以融入校内外的生活。在国内的环境下,一些保守的偏见,使得国人对待心理疾病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疾病是存在的,对待这样的情况还是要小心处理,尽早防范。

在面对这两个困难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因人制宜进行管理。

1.根据留学生自身素质区别管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我们待客友好,但是有时候有些留学生会故意以语言不通为借口,不服从中方管理人员的管理,有一些不礼貌的要求,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向其明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因是留学生有所照顾,按章办事。对于大部分留学生,在日常住宿,签证等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中给予关心和帮助。

2.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不违反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留学生来源国有着自身的文化构成元素,教育理念,饮食习惯等,留学生自身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价值观的国家,而许多西方国家是信奉个人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的教师愿意给他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机会,而留学生希望平等的得到机会,使得在日常教学别是我们的医疗临床实践中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我们的指导老师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更加技巧地分配学习的机会。不同种族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西方国家的学生与一些穆斯林留学生因为政治问题可能产生矛盾,教育管理者需要关注时事,因时制宜进行工作安排。

3.根据经济情况区别对待。短期留学生中,获得奖学金支持学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依靠自费完成,其中一部分是利用工作之余短期进修,经济状况较好;近期欧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之余希望通过教授外语贴补学费,需要教育管理者向其严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放松学习的前提下进行,更要防止通过学习签证进入中国滞留中国。

最后,学生学习结束回国,可以建立一定的联系,了解中医药在当地发展的情况,如接受的程度,临床运用的病种,执业及官方认可情况,当地是否建立了私立学校或学历教育,这些信息的及时更新,不仅加强了留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更能够位更多的留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让中医药事业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打开崭新的一页。

[1] 聂静怡.浅谈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2008,(3):21~22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与理解

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议论文这一体裁,教师要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教给学生,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而衍化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关于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有哪些教学策略呢?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从初一抓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在中考制度的体制之下,分数依然是衡量诸多因素的重要指标,作为中考的必考题,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万万不可从初三才开始练习,既然中考题型了然于胸,不妨从初一抓起,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铺路,另一方面也从不同角度活跃学生的思维。首先,我在教学时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做一套中考题。学生可以不会做,可以去查资料,但是一定要经历做题的过程,我会抽出时间来为学生讲解,也许学生的认知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但无论接受多少,只要接受就是值得的;其次,规范答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初中生身心都很活跃,思维也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呈现在卷面上,可能就会吃大亏。为此,我搜集整理了很多中考卷的典型例子,用大屏幕向学生进行展示,阅卷老师如何进行采分,怎样答题才能迎合老师的需要等,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清晰的头脑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日积月累,字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工整,给人以舒服之感。同样,我搜集了很多中考卷面的正反例子展示给学生看,同样的答案,也许就是因为字迹潦草无法辨认而与满分失之交臂,提醒学生不要等到考试前夕才后悔没有好好练字,日常的学习中也要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写字时集中注意力,一旦写错字,轻轻地画一下,不要涂成了黑点,以免影响美观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也可以决定成败。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来,“生本”思想得到了推广和借鉴,课堂的主体原本就是学生,教师所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却本末倒置,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阅读与理解模块则更多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毕竟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完成阅读、分析、思考等环节,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教师要大胆放手才行。首先,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如果学生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话,你永远都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对于议论文的理解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你所讲的内容他究竟接受了多少。为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表达,比如实行小组积分制,哪位学生举手发言就为其所在的小组加一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发言;其次,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如果人人的回答都和标准答案如出一辙,还要老师做什么呢?更何况语文学科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即使是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也是如此,很多问题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且尊重他们的想法;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平台。阅读与理解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教师要充分把握放任自流与全权之间的尺度,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既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奇妙的克隆》这篇议论文时,我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遇到瓶颈时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原文寻找答案,学生读得十分认真。

三、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自然需要在美好的氛围中进行。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关系,这样学生才会打消顾虑,扫清障碍,在课下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是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宽慰学生的心灵,带领学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其次,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才会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例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时,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阅读任务,并且进行了师生比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题型,都不是依靠速成能够练就的,想要真正掌握,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加练习,认真思考,勤于动脑,肯下苦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的战场上叱咤风云,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篇8

一、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忙碌的身影,学生只是乖乖地坐在座位认真地记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这是典型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成了教师的“讲堂”,这与现代教育理论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搞清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要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就需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机会,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摒弃课堂教学的主宰者,知识的传递者与权威者的角色,要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师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学生走上讲台,以主体地位参与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思维得以激活,创造力得以培养,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为学而教,课堂真正成了学堂。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非常重视备课,这也是预设的过程。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课前对教材、对学生进行精心研究,提前制定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对预设的重要性这一点已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重视预设的重要性,而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强行压抑,在课堂上教师严格地按照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课上不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点疑问,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甚至也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行为。教师临时应变能力较差,当课堂上出现突出情况打乱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时,教师就会显得手无足措,只能强拉硬拽地把学生拉回课堂,导致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都出现了中断。传统课堂中只有预设的精彩,而没有生成的精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无法预约的精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既要注重课堂预设,又要造就生成的精彩,因此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辩证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造就真正的精彩的课堂。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与封闭性,而生成是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我们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引导课堂生成,同时又要利用课堂生成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现代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智力因素;培养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针对于此进行分析,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合理意见

1.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道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因此,老师首先就应该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出发。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轻松、快乐,还能积极学到语文知识,增长学识与才干。比如,老师可以进行表演式教学,在讲解关于人物形象的文章时,事先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借助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而学生的意志力较差,缺乏坚持不懈的耐心。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中为学生讲解古人读书的刻苦与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3.借助情感熏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思想、人文精神的魅力与伟大。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以自身作为典范,使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人格魅力得到情感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培育。因此,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不会产生对老师的陌生感,使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手段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信息技术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1.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数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受的形象,激发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引入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更透彻。

2.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1)设疑引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点创设疑点,以及多媒体模拟演示功能,为学生的探索猜想提供模型和验证,从而逐步理解物理概念及相关物理量间关系,提示其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学媒体展示内容的观察、思考,抓住模拟事物的基本特征与原来的事物相关、相连、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使观察力、思维力得到提高、发展。

(2)创景导入模式。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热膨胀知识中蒸汽导管弯曲形状,升国旗、港口码头中起重设备等等,诸如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中实例,通过创设情景能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可增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课件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迟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忘食。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把一些现象展示出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求知欲望,维持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先前教育的影响,有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未经感性认识阶段而直接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使得抽象思维较弱的中学生难以认识这复杂的世界,造成了中学物理难教难学的被动局面。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演示实验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大多数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成像情况,且具体的光路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影响了演示的效果和功能,对学生的掌握形成了障碍。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物演示增强了效果:用两条红线代替光线慢慢延伸至凸透镜经折射后按照不同情况延伸方向不同,在适当位置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再伴以声音效果,将整个实验过程展露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不但弥补了常规演示的不足,同时声音和色彩也给学生留下了直观印象,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加深了感知程度,提高了学生动态思维能力。物理概念的抽象性降低了,而物理规律却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四、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创新

1.运用投影提高实验的可见度,突破教学难点

观察是认识自然的起点,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就是创造特定条件显示现象供学生观察其变化和结果,从而寻找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众多的物理演示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发生在水平面上或实验现象细微、可见度极小,学生在座位上难以观察清楚,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能借助投影仪把水平面上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投影到竖直的墙壁上,把微小的实物或实验现象投影放大,在银幕上真实地反映出来,可以增强其可见度和清晰度,缩短观察时间,扩大实验效果。

初中物理学科有许多概念或过程比较抽象,且难以用实验演示。以往教学中讲者乏味、听者厌烦,教学效果差,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如果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将微观世界宏观化或将宏观世界微观化,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去认识物理变化过程,启迪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就能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