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育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课件教学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对多媒体课件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运用
随着我国中小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使用,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重要作用
1.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音视频于一体,又因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能够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产生新鲜的视觉效果。借助多媒体课件能灵活设置启发性问题,点拨学生思路,使学生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轻松实现两个圆位置的不同变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两圆位置关系并掌握其判断方法,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2.拓展数学教与学的容量
由于多媒体包含的信息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形象直观,
而且还能节省教师大量板书和绘图的时间,用于补充教学内容。
能够创设比较复杂的教学情境,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
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教学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不仅费时,也不容易讲解清楚。如果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形象直观演示三视图和平面图的转换关系,轻松解决教学难题。
3.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和新奇性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课堂学习充满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机交互、师生交流的界面,通过交流来拓展学生数学探究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数学课具有抽象、枯燥的特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及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如“列车行驶的铁轨总是平行不相交”“游泳池里的每个泳道的隔离栏”等。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如果两个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的探究活动,然后再扩展到“任意两条直线线平行时的判断”,学生就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操作,并能方便地进行画图、测量、移动图形等,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对平行线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2.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定理、图形等知识比较抽象,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很难建立概念或图形的模型,对于这些抽象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问题,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就能比较容易突破这些教学难点问题。例如,运用多媒体就能有效突破“勾股定理”这个教学难点问题。运用多媒体的动态图形演示,就能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直观的内容,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具体进行探究时,可使用不同比例的图片,再结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演示课件,以“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为重点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运用多媒体还能很好地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融入其中,并结合计算、推断与假设、证明等方法深入探究“勾股定理”的应用,使教学难点容易突破。
3.运用多媒体显示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进行知识点多且容量大的课程教学时,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把全部的知识点或知识结构图显示出来,使学生能对这些大容量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使W生掌握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由于这一课包括的知识点较多:其中有三角形的特征、分类、意义,还包括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高和底等内容。运用多媒体就能非常方便地从演示实物,到三角形分类、底和高的画法,再到普通三角形到特殊三角形的演变等。这样就能方便地把这些内容显示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会用,对于平时较少接触电脑的教师存在这样的问题;二是用不好,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无法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导致使用效率降低;三是用过头,有些教师使用过多,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应合理有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学生经验;初中数学;应用能力;教学研究
学生经验是学生通过学习所总结出的经验,其包括日常生活经验、校园教育经验、家庭教育经验与潜意识吸收经验,这些经验或多或少左右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认知构成了无形影响。因此,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如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教育逐渐将学生经验纳入教学优化改革的标准之一,望借助学生经验为引导标准,科学有效地拟定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对此,本文同样立足于学生经验这一因素,分析其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科学的课堂。
一、基于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可行性
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合理的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望借助此来推动学生于生活中更好地应用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来处理日常生活、专业技能上的各个问题。可以说,肤浅地认知数学教育,其只是简单的算式加减,但深化了解数学教育,其是人类思想构筑与意识打造的基础,对人类发挥自身良好的各项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数学教育的教学作用而论,实现其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基于学生经验这一点出发,保证初中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其内化成为知识经验,对今后发挥数学知识作用,协助受教群体应用知识,完成社会活动而言效果显著。
二、基于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课堂设计
1.注重教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保证初中数学知识可内化为学生经验的基础应注重教学知识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其不仅是确保学生经验更具实际性,同时也可保证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对此,本文认为,初中数学应用题与几何教学应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列举,将最近的时事新闻、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地域性代表建筑、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作为出题内容,保证学生在阅读、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解答相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加强与实际情况间的结合,从而在传授其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空间感、距离感等实际经验,便于其在未来应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时更得法、更合理、更科学。
2.优化数学知识的现实渗透
数学知识虽然于课堂中传授,但是其真正回归应用应着眼于实际生活。因此,在数学知识教学中,对现实信息的渗透十分必要。教师在传统数学知识讲解与数学知识解读的基础上,应引入现实案例,讲明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对此,本文认为,说明知识重要但靠口头强调并不可取。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以数字软件模拟现实情况,以高楼为例,让学生计算设计高楼需要的各项数值,当数值有所偏差,模型中的大楼便会倒塌。在这个过程中,倒塌的模拟大楼可由真实大楼倒塌的画面替换,令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毫厘偏差的惨痛后果,从而在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经验,令其注重数学知识应用的科学。
3.促进阅读理解的实际关联
初中数学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科目,在其题目的表述过程中,文字的理解能力将促使该题的解题思路天差地别。举例来说,应用经典题目火车追汽车,对于结果的需求可包括:二者到达某站的时间;二者到达某站相差的时间;二者同时到达某站汽车要先出发多长时间等,这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分析出题目的最终需求,并得出正确答案。对此,初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容易过于信赖经验而导致偏差,教师应在课题讲解时结合数字媒体与现实影响,积极将课题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解到达时间、到达时差等词句间的差异,令其形成全新的经验知识,保证其在做题时心中存在画面感,并有助于未来实际应用中更准确地计算出需要的答案。
综合而论,学生经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培养,将促进学生有效提升应用能力,发挥数学知识作用,协助受教群体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因此,认知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教学的可行性,并拟定科学的教育设计,确保从重视实际、优化知识渗透、促进阅读理解等三方面出发,实现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初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的教学逐渐向着开放化、多样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显示了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陈旧和不足,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况予以改变。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传统数学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不适应课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1.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改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结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具体开展教学。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大部分仅仅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缺乏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2.课堂教学观念陈旧
新课程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新课改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但是,经过一系列的走访、发现,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观念陈旧,大部分处在教师教学、学生被动听课的学习观念中,学生许多自己进行探究的想法没有机会得以表达等。教学观念方面的陈旧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低下。
3.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够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或者不同章节数学知识的特点,从而选取不同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与新课改关于教师教学多样化的要求有所不符。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可以选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穿插,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对策研究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在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将枯燥的数学习题课改为数学知识竞赛课,即将每一个习题的计算时间进行规定,对在规定时间内习题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完全正确的学生进行累计加分,最终在课堂结束时统计不同学生的分数,进行相关说明,予以适当奖励;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课堂分组,将数学课堂转变为小组讨论课程,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正传统教学观念,打造初中数学翻转课堂
打造数学翻转课堂,就是将学生放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由学生在教学课堂中进行探讨,在探讨中不断更正学生自身的错误认识,总结一元二次方程解答的思路等等。
3.多样化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数学知识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多样化处理。如,一元二次方程部分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采用分组教学法;在几何中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将圆的特点与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相结合。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逐渐暴露出一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一方面给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也给初中数学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在这一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学习现状以及数学能力方面的情况等,教师适当安排每节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放在教学实践的中心位置,从而改善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提高数学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明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9).
篇4
【关键字】初中数学实践课程实施模式内容
【正文】
一、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意义、理论依据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重构整个课程已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将数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课程还是空白,有关该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操作过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也不成体系,突出表现为零散性、偶然性和盲目性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从初中数学教材的各个版本来看,湘教版的课程改革力度较大,具体体现在:教材在每一个章节内容后面都安排了相关的数学史料和课题研究内容。但是在课题研究方面的阐述过于简单,借鉴性不强。教师在对于这个内容的教学几乎流于形式,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轻情感、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运用。
2、研究的意义:
数学综合实践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实践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终身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开展是新课改的有利补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现有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构建更和谐的教育体系。课题研究使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实践课是更有针对性地整合新教材。
(二)课程开展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做数学”的思路和过程。实践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面对实际问题,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在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做数学”的思路和过程。
(三)课程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际情景中的细节的足够重视,养成尊重科学的学习态度。进而提出更有实际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在数学实践课上,学生会主动思考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想出很多在课堂上无法想到的方法,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程开展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课题研究对参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育理念、态度、方法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都要求一定的高度,因此课题研究首先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五)课程开展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新型关系。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地位。
3、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价值: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本研究的方向。
(2)、布鲁纳认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
(4)、《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是具体实践的指南。
通过课程的实际研究,探讨可能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产生的相关影响,为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提供实证依据。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数学实践课的结构化、体例化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构建数学纯理论和综合实践课程并存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寻找一个最佳的分配比;
(2)形成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大体框架,按照新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数学新课程相协调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3)营造更和谐更具活力的初中数学教学内环境,让教师、学生敢于走出课堂;
(4)增强初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2、研究的内容。
内容一: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的培训研究。
主要对教师进行数学理念渗透,如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内容,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如学习《几何画板》、《代数画板》、《Flas制作》等。汇编成《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培训指南》。
内容二: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模式研究。
(一)与新教材同步,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年龄的差异选择学生自主研究还是师生共同研究的模式。
(二)根据教学资源与现状以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堂内研究还是课堂外研究的模式。
(三)根据教学内容与需要选择课前小实践研究还是课外大实践研究的模式。
内容三: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研究。
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数学史料》、《数学欣赏》、《几何画板与思维能力》、《小实践》、《数学建模》等内容,除确定实践内容外,还包括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教师课堂内外教学的方法、手段;学具教具的开发设计;辅助教学的课件制作以及必要的音像资料等。
根据内容二、三汇编成《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程》并配音像资料。
内容四: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研究。
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应该具有特殊性,除了可以用传统的问卷形式测试之外,还要研究其特有的评价标准和测试模式。具体汇编成《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
整个内容体系如下图:
3、研究的效果。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有相应的学科实验,作为工具学科,数学也可以有其特有的“实验课”——数学综合实践课。课程研究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班级、学生更具活力;
(2)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和积极性,这个方面可以在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3)学生对数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将更牢固,体现在各种数学测试中,原因有二:一是实践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实践课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直接、感性、深刻;
(4)从根本上改观数学教学现状,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舍弃数学传统教学的“鸡肋”,真正意义上使数学实践课有章可循。
(5)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普遍增强,进入高级中学后将更有发展潜力,对此可做后期跟踪调查。
三、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的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课程研究与新教材的内容相结合。课题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教材同步,意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用的数学。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课程研究与学生主体性参与学习相结合。实践课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三)课程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以学生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其内容包括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面对的社会生活等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四)课程研究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一方面学会从互联网上下载所需要的信息,掌握信息的采集、加工,另一方面学会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五)课程研究与教育评价相结合。教育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因此,要采用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体现了创新教育改革的方向,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施模式的多样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此,笔者只是抛转引玉而已,希望课程的研究能迎来更美丽的春天。
主要参考文献有: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②《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③《初中数学素质培养全书》寒天延边人民出版社
④《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论》
篇5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真正落实“科研兴教”,搞好学校的教科研究工作,这是当前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近年来,我校日渐形成了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共识,建立健全了教育科研机制,努力营造出了一个群众性教科研究的氛围,教科研究工作在转变观念与不断健全机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校被评为常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成为常州市教育科研的一所窗口学校。2007--2008学年度是我校发展的重要一年,我校教科研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日益重视,学校教师广泛参与的情况下,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深化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战略重点开展工作。在工作中,狠抓四个全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科研队伍素质,全面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全面落实教育科研责任制,进一步动员全校教师继续发扬"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的精神,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教科研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之中,献身于教育事业,为形成我校教科研和信息技术工作新优势作出新贡献。
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1、 精心组织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学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
(2) 各学科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3) 有关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研制的理论和经验;
(4) 学习课程理论专著
A、《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
B、《现代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选讲》
2、 加强对全校教师理论学习的指导,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 邀请市教科所专家为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坚持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 继续编辑出好学校刊物《武高教研》(拟出三期),宣传全校教育科研最新成果,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为广大教师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服务;
(3) 不定期印发各种理论学习资料,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深化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条件和机会。
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有自己的学习笔记,将作为期末考核材料之一。
3、 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进程,不断提升教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继续组织对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争100%通过江苏省信息技术的考核。
(2)组织有关部门参加正兴华办公管理软件的应用培训,提高我校电子化管理水平。从本学期开始,教师上交有关科室的材料逐步实行无纸化,统一采用上传或软盘。
(3)继续组织对教师进行FrontPage的应用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网页制作能力和应用水平,为广大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奠定基础。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前几年开展的“诱思探究教学研究”己经对我校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我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这得益于我校领导高瞻远瞩,科学地提出了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使我校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对我校本学期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1、进一步明确教科研在全校工作中的地位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是教师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的过程。教育科研在整个学校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
目前,我校共有省级课题6个;其中教科课题1个,教育学会课题2个,教研课题1个,电教课题1个。常州市级课题2个;武进市级课题2个;校级课题2个。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市级以上课题的管理。
(1)各课题组应善于做好资料积累工作。每一学期积累的资料应包括文本资料、文献资料、研究过程材料、教师成果材料、学生成果材料等。
(2)学期初要有计划,学期末要有总结,所有材料必须是打印稿,及时上交教科室,自留一份。
(3)各课题组分工必须明确。坚决杜绝只挂名不研究的状况,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教科室将进行督促、检查,并根据每位实验教师的研究实际给予考核。
(4)各课题组的活动必须正常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记录有课题组长负责,需行政支持的大型活动(包括外出学习、邀请专家等),提前报教科室备案,校长室审批。活动要有方案、总结和体会。
(5)完善研究课开设制度。各实验教师在开课前一周到教科室领取研究课设计方案表和研究课评议表,并登记注册,由教科室出开课通知,课后将两张表格交教科室,期末考核以教科室登记为准,否则,将不予承认。
(6)规范课题申报制度。凡要申报校级课题,必须填写《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课题申报表》;凡要申报武进市级以上课题,应在校级课题基础上择优申报。没有独立课题的教研组,必须在今年3月份前申报(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组暂无独立课题)。课题研究列入教研组长考核。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75-01
2015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运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为了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运算教学,采取种种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调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
为了制定确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切实提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调查(几次运算测验),要弄清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好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为此,教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总结。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运算能力低,对运算缺乏兴趣,教师教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管教不管学,只注重生硬套用运算法则,而忽略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文从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的。我们通过调查结果的研究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兴趣,帮助学生克服一些运算恶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理清运算能力与数学概念的紧密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清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是与数学概念的掌握紧密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其中,学生的运算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的掌握;运算法则是运算方法的高度概括,它是运算方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掌握运算法则不仅要懂得按照法则如何运算,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运算。所以理解是掌握运算法则的关键,而运算技能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正确迅速。二是运算技能的形成;所谓技能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一数学任务时所必备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和活动方式的自动化。这种协调的动作和自动化的活动的方式是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满堂灌”的形式,教师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掌握运算依据,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说”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运算法则的得出,以成功者的身份活动与课堂之中。在订正作业的时候,让学生注意做到“步步有依据”,要求在进行数、式、方程、不等式的运算时,每个步骤后面都注明所依据的定律、法则等,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说”、“会做”,而且“真懂”,减少运算中的盲目性,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平时的例题、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当老师,以“优带差”的方式帮助差生。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我们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了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如:利用口算卡、口算表或小黑板上抄好的口算题进行视算;采用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还可通过‘找朋友’――将算式与数的组成图用线连起来练习口算等。
在设计练习时,一方面要根据计算内容和目的来进行,另一方面,选取的形式要注意搭配得当,动静结合,简便易行,讲求实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机会。同时,训练设计要体现口算正确和反应迅速的原则,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应用计算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实现的,所以必须加强基本训练。训练不仅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技能转化为能力。而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经常进行口算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求在数学课上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在计算口算训练时,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
2、让学生懂得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
3、口算训练要突出重点。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进入高科技信息电子时代。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必须要学会利用现在信息产物来辅助教学。多媒体的利用不仅可以让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实验变得更容易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对于计算也越来越有兴趣和信心。并且由于计算能力的准确性的提高,班级期考的平均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初中《新课程的教学常规》中国人民出版社
[2] 《数学实施指南》(初中卷)陈明华、林益生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何升平.第十届数学教育年论文集[C].中小学杂志社,2008(8).
篇7
本人西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毕业,中学二级教师。我从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尚德求真,自律自强,务实求新,奋进不止。一直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重视育人,认真教学。98年我调入公平中学以来,先后担任过班主任、数学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等职务,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和校级骨干教师,先后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和县级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奖。主持主研了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主持了学校新课程标准通识培训工作。此间撰写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8篇,分别选编入重庆市教育论文大系、奉节县经验交流论文集或获奖。
一、师德立足高,寓德于教。
我坚持“爱是教育的工具,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从心眼里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反过来“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我尽力做到“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循循善诱;关心疾苦时是慈母——无微不至;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犯错误时是医生——治病救人”。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上,去关怀和体贴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远离“误区”,用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重视对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我以身示范,高标准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响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我从来就说到做到,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无论是学生范了什么错误,我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学生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关爱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感化学生,直到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为止。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师行为的《六条禁令》,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也尊重我,拥护我,反应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常对学生讲:“我不是警察,你们也不是小偷”、“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也对学生讲:“我这人严如师,亲如兄,爱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坚持每天收看新闻,了解科技动态消息,利用每晚读报时间,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业精于勤”,强化业务能力。
“人活到老学到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的一个终身信念。在这五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我都积极报名参加,紧抓不放。五年来,我一共参加过学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达20余次;XX年,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巫山“电子说课”听课活动 ;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庆市开明中学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XX年5月,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云中听课活动”;XX年10月,我又去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还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份)》,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为全校教师举办了题为《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XX年暑假)的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提高我的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还阅读了《重庆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研究指导》等书籍,对提高我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余的时间,我还挤出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杂志,每天定时阅读,向那些“名家”拜师学艺,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XX年3月,我还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学习。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天定时上网学习,查阅学习资料,了解课程信息,听网络课件。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学思想。
三、立足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为响应“二十一世的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一号召,我常在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写好反思记录,这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五年来,我教过两届毕业班,每次毕业教学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培养了李倩倩、蒋彬彬、刘春梅等十多名优秀学生升入奉中,有张德志、匡东梅等十二名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等级奖。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峡杯”数学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李倩倩同学以满分120(全县仅有三个)的好成绩荣获一等奖。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阶段,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承担起了校级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XX年我又主动加入了我校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并担任主研员。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常规教研活动,我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经常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们切磋,不耻下问,一道总结,形成经验。XX年秋,我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批准立项,组织部分老师正在实施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以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编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为纲,试图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思维程序,推动我校的数学教学。
四、奖励频频,硕果累累
篇8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 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篇9
一、师德立足高,寓德于教。 我坚持“爱是教育的工具,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从心眼里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反过来“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我尽力做到“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循循善诱;
关心疾苦时是慈母——无微不至;
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
犯错误时是医生——治病救人”。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上,去关怀和体贴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远离“误区”,用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重视对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我以身示范,高标准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响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我从来就说到做到,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无论是学生范了什么错误,我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学生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关爱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感化学生,直到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为止。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师行为的《六条禁令》,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也尊重我,拥护我,反应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常对学生讲:“我不是警察,你们也不是小偷”、“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也对学生讲:“我这人严如师,亲如兄,爱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坚持每天收看新闻,了解科技动态消息,利用每晚读报时间,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业精于勤”,强化业务能力。 “人活到老学到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的一个终身信念。在这五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我都积极报名参加,紧抓不放。五年来,我一共参加过学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达20余次;
XX年,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巫山“电子说课”听课活动 ;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庆市开明中学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XX年5月,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云中听课活动”;XX年10月,我又去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还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份)》,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为全校教师举办了题为《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XX年暑假)的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提高我的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还阅读了《重庆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研究指导》等书籍,对提高我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余的时间,我还挤出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杂志,每天定时阅读,向那些“名家”拜师学艺,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XX年3月,我还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学习。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天定时上网学习,查阅学习资料,了解课程信息,听网络课件。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学思想。
三、立足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为响应“二十一世的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一号召,我常在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写好反思记录,这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五年来,我教过两届毕业班,每次毕业教学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培养了李倩倩、蒋彬彬、刘春梅等十多名优秀学生升入奉中,有张德志、匡东梅等十二名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等级奖。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峡杯”数学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李倩倩同学以满分120(全县仅有三个)的好成绩荣获一等奖。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阶段,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承担起了校级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XX年我又主动加入了我校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并担任主研员。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常规教研活动,我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经常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们切磋,不耻下问,一道总结,形成经验。XX年秋,我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批准立项,组织部分老师正在实施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以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编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为纲,试图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思维程序,推动我校的数学教学。
四、奖励频频,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近五年的努力工作,细心总结,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主管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XX——XX年度教研科研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自我总结-个人总结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总结
一、工作总结的内容
1.基本情况 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
2.成绩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
3.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今后打算 下一步将怎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内容。
二、工作总结的特点 总结的经验主要表现在自我性、客观性、经验性三个方面。
1.自我性 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 ,其中的成绩、做法、经验、教训等,都有自指性的特征。
2.回顾性 这一点总结与计划正好相反。计划是预想未来,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安排。总结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验,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所以总结和计划这两种文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计划是总结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总结又是制定下 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3.客观性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 。它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依据的,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须完全可靠,确凿无误,任何 夸大、缩小、随意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
4.经验性 总结还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经验教训。凡是正确的实践活动,总会产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 面的成果。作为精神成果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成果更宝贵,因为它对今后 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特性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 原则,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 才能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工作总结的写法
(一)总结的标题
(二)总结的正文 和其他应用文体一样,总结的正文也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各部分均有其特定的内容。
1.开头 总结的开头主要用来概述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主要任务、时代背景、指导 思想,以及总结目的、主要内容提示等。作为开头部分,要注意简明扼要,文字不可过多。
2.主体 这是总结的主要部分,内容包括成绩和做法、经验和教训、今后打算等方面。这部分篇幅大、内容多,要特别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态有三种。
第一,纵式结构。第二,横式结构。第三,纵横式结构。
主体部分的外部形式,有贯通式、小标题式、序数式三种情况。
3.结尾。
四、注意事项
1.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篇10
一、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主要工作回顾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成立机构,健全制度,保证义务教
育课程改革实验顺利推进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实验工作。
*年9月,我市成立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课程
改革的宏观决策,统筹规划,组织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
责课程改革的组织、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年9月,我市召开全
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副市长李卓彬、教育局局长华同旭、教
育局副局长陈茂林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市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作了
动员和部署。*市教育局先后颁发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
意见》、《关于我市中小学*年秋季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通
知》、《*市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制
定和颁发,为我市课改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照市的做法,各区、县级市也组建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般由区、县级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加强领导的力度。颁发各种文件指导、监控和规范课改实验工作。截止*年1月,我市各区、县级市共出台关于课改的有关文件153项,从制度上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我市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了《*课改通讯》,目前已出9期,登载课改文件,宣传课改理念,报道课改动态,交流课改经验,对促进课改信息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认真学习,强化培训,把握课改精神实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坚持新课程实验的正确方向
教师是直接推动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新一轮课改成败的关键。切实抓好新课程实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工作,决定着课改实验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我市对新课程师资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共举办培训1585场次,培训665706人次。其中,*区共举办培训328场次,培训588900人次;番禺区共举办培训82场次,共培训13444人次;海珠区共举办培训550场次,培训11538人次……。我市新课程教师培训内容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通识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评价改革等内容。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说明,新教材的教学建议,新教材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
在培训方式和培训策略上,强调培训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突出参与式,体验式培训。许多区、县级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芳村区采取“由点到面、辐射互动、研训结合、保证实效”的原则,实施三级培训的策略;*区把新课程培训分为“两段”、“三类”,即“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两段,“通识培训”、“学科专业培训”和“校本培训”三类;荔湾区以先导性培训、全员性培训、同步性培训、研究性培训、骨干培训构成集中性培训,通过业务部门经常性到校调研指导等方式开展过程性培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培训,帮助教师把握课改精神实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为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教研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施
各级教研部门是引领与推进新课程实验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以课改作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教研室作为课改参谋部、指挥部的作用,使教研室成为课改工作的研究室和指导室、教学管理的业务室、教师培训的导师室、收集与传递信息的情报室,教研员成为课改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和促进者。特别是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的听课调研活动,通过面对面与教师、学校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的肯定与欢迎。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宏观指导,*市教研室中小学各学科针对我市课改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就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评价方式、课程资源开发、保障条件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指导意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提供指导。
中小学各学科教研会是经常性开展新课程实验教研工作,促进课改工作深化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近三年来,中小学各学科教研会为实施新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作好理论准备。各学科教研会都组织了全体理事以及各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多次的理论学习,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去认识本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使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义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地理教研会采用了“集体学习、科组学习与个人学习”三结合的方式,音乐教研会先后在*城区和番禺组织教研员进行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学习。二是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新课程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工作策略。例如,中学数学教研会在市教研室中数科直接指导下,制定了通过科研课题研究引领和常规的教材教法研究这两个互动的平台、互动的策略去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在*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的引领之下,对其中包含的一百多个子课题分成6个子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同时,以这些专题研究为依托,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了教材教法分析,到农村薄弱学校对口“扶贫”等工作。化学教研会加强对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由市教研室化学科牵头,成立了“*市初中化学教学研究中心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大课题;沟通各区(县级市)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信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到学校听课调研,及时提出对教学质量提高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策略。三是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教师上岗培训。三年来我市实施的市、区、学校及教研会举办的四级培训中,市教研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此外,还开展了一些专题学习,例如英语教研会开展的英语课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教学方式的转变、任务型学习的模式、教与学的策略、评价测试理论、合理处理教材等。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化学教研会提出了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对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英语教研会成立了5个专题理论研究小组:高考备考策略研究小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小组、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研究小组、初中新教材教法研究小组和竞赛小组。每年召开年会,为教师们提供了宣读论文、交流心得的平台,并开展了论文评选活动。音乐教研会启动了《开展中小学生音乐创造活动的研究》课题。目前各区已基本完成选点、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人员、进行方案研究等实验工作。五是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许多教研会向教师提出了要求:在每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在要对照新课标认真备好课,在课程实施中做好课堂空间的管理、课堂时间的管理、课堂行为的管理。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进行课后反思,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进,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许多教研会还不定期地举办优质课的观摩、学习活动,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录像”、“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五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教研会在教研活动上多次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指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英语教研会通过举办“初一英语词汇竞赛”、“初一英语手抄报”、“初二英语听力竞赛”、“初三英语综合能力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TopShow”表演等活动来刺激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是开展发展性评价研究,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如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会按照*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规划,组织各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探讨与研究,构建适宜本区教学实际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以校为本开展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是打造学习型学校,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举措,是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困惑,实现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活动在各区、县级市学校蓬勃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区以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举办了“*区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芳村区积极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新模式,如对比教学模式、课例分析模式、课题研究模式、观摩研讨模式、学校沙龙模式、论题答辩模式等,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从化市召开了“以校本教研为主线,以案例研讨为突破口,推动农村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现场会;荔湾区全区启动了“校长负责、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个人反思”的校本教研;白云区构建了以区教研室为指导、以学片为核心、以学校校本教研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天河区采取“以点带面、滚动发展、从局部到整体、层层推进”的工作策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如“联系人工作制度”、“区域校本教研评估制度”、“校本教研沙龙与开放日交流制度”、“教研员体验教学制度”、“联片教研工作模式”等,被教育部定为《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项目》国家基地。
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点,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组织开展新课程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共8683节,其中,海珠区多达3476节,从化达1030节,*区达888节。这些活生生的课例一方面反映了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课例的研讨,又推动了新课程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四)课题引领,深化科研,不断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科学化水平
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提升课改,把教育科研的重心转移到课改实验中来,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策略。课改实验启动以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校校有课题,人人勤钻研已蔚然成风。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申报立项关于新课程实验的科研课题共计1894项。其中番禺区达686项,*区达638项。越秀区以区域性三大重点课题《教学行动研究与现代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性评价研究》统领新课程实验的教育科研工作。天河区颁布了《新课程实施研究课题指南》,开展课题负责人培训,并通过评估、规范全区的科研工作。*区实施课改实验与与教育科研同步,形成“实验过程课题化,实验总结科研化”的经验。黄埔区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为思路,从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小学教育科研。花都区在全区各校建立和完善科研制度,加强立项课题管理,把集体备课和一般教研活动纳入科研轨道,开创了“一般教研科研化”的新思路……
(五)加强课程管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课改实验损失,保证课改实验质量
义务教育新课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强课程管理,以保障新课程的正常、良性、有效运转。我市按照广东省关于“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课程设置模式”的要求,确定课程设置,认真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各区、县级市根据*市教育局制订的《*市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试行)》,制订本区、县级市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实施意见,并指导学校编制科学可行的周课程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市和各区(县级市)由教育行政领导、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教材选用委员会,从有利于课改的稳定推进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出发,比较各种版本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教育发展实际,认真确定本区、县级市的选用教材。各区、县级市按规定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积极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共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549门,其中番禺区多达171门,海珠区达152门。
评价是加强课程与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教育局颁发了《*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意见(试行)》,以发展性评价作为*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核心主题,推进了我市在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有力促进新课程在我市的全面实施。一批试点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两年来先后在市六中、南武中学、人民中路小学、*市卫生学校召开了四次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现场会,以《*课改通讯》为阵地,出版了三期《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专刊》,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我市中小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防止课改过程中轻视知识,忽视质量的倾向,切实保证和提高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市教育局*年6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通知》,建立全市性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抽测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到本学期为止,我市已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各年级进行34科次纸笔质量抽测,在二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组织英语口语和生物等学科的非纸笔抽测。并对已进行抽测科目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有力地保证了我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最大限度降低了课改所带来的质量损耗,确保了课改实验的质量。
(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形成区域性推进新课程实验的策略与特色
我市区域广阔,不同区、县级市之间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新课程实施。各区、县级市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形成了区域性推进课改实验的不同策略和特色。*区以“整体启动,同步推进”为原则,以“分段视导,全程跟进,全面指导,分点突破”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策略,注重试点带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试点检测校、学科试点和中心备课组的示范、辐射作用。天河区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等组成课改专家组指导课改实验,以评价改革研究作为推进新课程实验的突破口,深入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研究、口语评价研究、学生学业多元评价研究;建立由教研室牵头,基础教育科、督导室、区进修学校、电教站参与的联合督导工作机制,全方位了解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确保课程改革依法规、按计划、创造性地实施。从化市针对农村山区县市的特点,提出了“着眼整体、着力乡镇、以城带乡、以研促改”的工作思路,采取“以校本教研为主线,以案例研讨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农村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工作措施,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山区推进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番禺区确定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提升、研究推动;评价导向、典型引路;专项突破、深化改革;把握契机、实践创新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区—片—镇—校本”和“教研员—特约教研员—中心教研组成员”的教研网络及督导评估机制,开展教学新秀、十佳青年教师、优秀案例等评比活动,促进大区域课改工作。……
(七)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交流借鉴是提升课改实验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编制、出版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论文集、案例集,召开报告会、研讨会、现场会是进行课改实验工作总结、交流的重要途径。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编制、出版反映课改实验成果的论文集、案例集共计544件,其中,*区、海珠区分别多达162件。各区、县级市在课改实验中组织召开新课程专题报告会、研讨会、现场展示会共计1437场次,其中海珠区达379场次,*区达234场次,从化市达157场次。这些类型会议中,现场展示会因其准备充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研讨深入而辐射范围广,影响力较大。如:*年4月*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场会在*区召开,700多人参加了大会,*区的做法及经验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大推进了我市课改实验的进程。*年4月的“*区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200多人参加了现场研讨活动,*区校本教研的做法及经验得到推广,也进一步推进了对校本教研的研究与探索。从化市于*年3月和*年12月的两次课改现场会,展示了他们在农村地区推进课改实验工作的探索与突破,参加研讨人数均超过1000余人,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区、县级市的课改现场会不仅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了一个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
二、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步成效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课程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断转化为教学行为
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实验的目标、内容与实质逐步理解、认同,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新的课程理念不断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校长的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生观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仅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这与以往教学中“目中无人”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发现,很多实验教师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开始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结论,同时注重学生思考、比较、选择、判断、质疑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衡量学生。
其次,课程观的转变。新课程实验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而是对课程内容不断解读、不断创新,对课程资源不断开发、不断整合,增强了课程调适意识与课程创生意识,新课程让教师感到了一种民主、开放的文化氛围,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再次,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不再把教学过程当成简单的“讲授——接受”过程,而是成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对话与交往的过程,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与分享的过程,师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
教师观念的更新,课程意识的增强,端正了教学指导思想,大大改变了教学面貌。正如*三中在总结中所说:我校在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以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互动教学、开放式考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日益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迸发出积极投身课改的热情,学校的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中在总结中写道:课改以来学校发生的最大变化是,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起来。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被大量使用,往日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现象已基本得到遏制。形成多种多样的学生评价方式,考试分数已经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个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和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大的动力,也是促进课改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我市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对课标的理解日益加深,对新课程实施的自觉性日益增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验在我市正积极推进和稳步实施。
(二)以课堂教学优化为新课程实施的中心,促进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教师角色有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沿着有效的方向发生积极的变化
课堂上的变化是衡量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市继续深化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探索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优化活动。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大量的课堂教学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市不同层次的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并积极地尝试和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途径与原则。可以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总体面貌在新课程推动下还是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课堂教学目标的变化。老师们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试验、质疑、发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经历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结论与过程有机融为一体,知识、能力与情感和谐发展。
(2)课堂上师生关系走向民主、平等,课堂气氛变得和谐与活跃。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出现了平等、民主的关系,课堂的气氛格外活跃与和谐,大大克服了原有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与“一讲到底”的沉闷状态。
(3)教与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纵观全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日趋灵活多样,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有所尝试和运用,照本宣科、单纯说教的现象正在减少。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中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价值引导者、新课程的探索者与研究者。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教师不再拘泥于按教案的程序机械展开教学,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在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成效。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重组内容,整合资源,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搭建阶梯、拓展思维、引导探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4)课堂日益走向开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在新课程实验的课堂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思想有所解放;教材不再是死的教材,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调整、拓展,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突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学生与老师更加紧密地交流与沟通,可以有各自独立的理解与个性化的表达,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与辩析,师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成份,运用教育机智,适时调整预设环节和改变教学策略,展现了师生活动的真实性与鲜活性。
(三)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缩小了实施的课程与学生获得的课程之间的落差,保证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中,始终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点,紧紧把握课程标准,理解各门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内容特点,认真钻研新教材,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努力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我们一致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市教研室在充分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教学实际,制定了《*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现阶段研究专题,以及教研方式改革等等,帮助教师更好理解新课程,把握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这些学科指导意见,可以说是我市教研人员与实验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进行积极探索的阶段成果。
除此之外,各学校、各学科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图书资料、网络媒体、社区家庭都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建成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的教学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重要转变。在这方面,我市大部分学校都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网络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开发、积累、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扩大了教师的视野,超越了狭隘教学内容的束缚,激活了师生经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不断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力支持了新课程的实施。
(四)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与技术得到广泛普及与运用,新的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在建立
两年多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与支持作用。发展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评价目标与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重视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接受性等先进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多元评价技术与方法得到普及,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与学生、教师的发展过程自然融合,使评价真正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发展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在新课程的实践探索活动中积极尝试,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创造了大量鲜活的、有一定价值的评价研究经验。比如,我市初中历史学科的开放性考试实验,小学数学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探究,中大附中的多元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华康小学的“表现性”评价探讨,广大附中运用发展性评价进行作文分点升格训练的经验,南武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123中学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方式”,协和小学为学生建立“小学生品德发展评价手册”,109中学“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六中开展初中语文听力水平发展性测试与评价的探讨,等等。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步步探索的足迹,标志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念正不断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所运用,并在新课程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调控、促进等作用,一个包括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以及相关评价在内的、具有*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在发展中逐步构建。这个评价体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理念、内容、形式方面都带有创新性,重视了传统评价方式与现代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市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成果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已在我市众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杠杆。一些学校以发展性评价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学校内部考试改革,初见成效。
(五)适应新课程实验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课程创生与开发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开设,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新的学校文化正在建设之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赋予了学校和教师较大的自的同时,也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市基层学校在努力重建学校管理方式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表现在校长管理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充分信任教师,依靠群体力量和智慧,增强教师自主意识创新评价制度,都是大家共同的做法。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各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制定了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保证了新课程在学校层面的落实。比如,越秀区豪贤中学就十分注重探索在新课改视角下的学校管理策略,在新课改中重建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再生学校课程文化;海珠区实验小学则以过程管理、教师管理、质量管理为内容构建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有效推动了新课程实验目标在基层学校的有效实施与达成。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课程设置中给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空间,一方面体现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中某些内容的开放性,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国家设置、地方指导,更重要的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另一方面是三级课程管理概念下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这都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应该说,*市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市教研室对*年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专项调研结果分析,我市有很多学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比如海珠区52中学、芳村区何香凝纪念学校、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区中星小学、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等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做了深入、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学校的实施策略与课程体系特色。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的增城石滩港侨中学确定了《增江河流域探究》作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课题,该课题主要结合增城的母亲河“增江河”沿岸的文化、历史、环境、生态、风土人情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的精神;海珠区教研室中学部以群体力量参与全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指导,发挥了很大作用。
此外,我市中小学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富有个性的学校课程。比如,广雅中学就有《简明校史》、《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指导》等十多门校本课程的开发,89中学的《科技·人文·绿色》综合课程,97中学的《艺术人生》、《健康人生》和《情系珠江》,番禺区星海中学的《心理健康》,白云区矿泉中学的《校园文化》课程,南武中学的活动类课程等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市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过程中,还有一个做法是用课题引领的方式进行试点,作为广东省和*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广东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及其开发策略”和“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市教研室牵头,在*市内15所中小学进行试点,通过“培训——总结——开发——研制——推广”的程序,开发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总结出不同的开发路径与模式,在国内相关领域和一定范围内产生很大反响,其课题也纳入了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之中。近日,作为该课题研究的首批成果——由东川路小学、协和小学、京溪小学、环市西路小学、石湾中心小学编写的五本著作正式出版,体现了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另一个在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滚动立项的课题——“*市中学语文学科教师编制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是从学科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十多所中学开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也在整理之中。从全市范围看,尽管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仍有很多误区,开发的课程的水平也有高有低,但是仍不乏一批有一定价值与水准的校本课程涌现,为新课程实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为学生个性张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在促进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将大大推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
(六)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新课程实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契机。所以,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课程理念与课程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主体精神的确立,整体意识的增强,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与传授,使老师们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教学中的问题。
(2)专业知识的扩张,学习能力的提高。按照新课程实验的要求,老师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真正地成为终身学习者,不仅向书本学,向同伴学,还要向学生学,到社会实践中去学,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
(3)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提高。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习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学习选择和利用书本之外的课程资源,学习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他们在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4)教研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实验所提倡的校本教研已在我市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学校创设的一种新的教研文化和教研方式。广大教师在理论引领之下参与到学校课程实施的研究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互帮互学,开展研讨,探讨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与策略,这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不仅创造了一种合作、探究的教研文化,也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外,在新课程实验中各区县、各学校围绕着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问题广泛地开展行动研究,使这种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蔚然成风,逐渐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工作的需要,由此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并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提升课改实验水平,这应该说是新课程实验带给我们的可喜变化,也是课改深入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这次课程改革由于时间紧迫,涉及面广,理论上准备不足,实践上各种条件不够充分,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与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管理的意识和水平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特别是学校一级课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这次课改,国家在课程管理体制上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明确了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在学校,因此,学校的课程管理意识和水平,将对新课程实验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旧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当前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的意识不强,课程管理水平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把课程管理简单视为课程执行,把课程管理过程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传下达”的被动过程,从而在课程实施中以标准划一的课程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使不少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出现了趋同的倾向。二是在课程管理上存在有厚此薄彼,随意加减课时的现象。某些学校在管理上仍然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目标,把管理的重心过多地向某些传统的考试科目倾斜,同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削弱了对“非考试科目”的投入,使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不到全面落实。有部分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最能体现学校课程管理自主性,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低估作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实施或是有名无实,或是以课外活动取代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脱离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重形式轻内容、重材料编写轻开发过程等现象不在少数。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如何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有选择地开设地方课程和有针对性地开发学校课程,提高学校管理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对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尚有偏差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理念的更新,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要求都较以前历次课程改革的力度大,触及面广,然而,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偏差。
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一方面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常常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机械地把它贴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以至许多课堂教学常常缺乏学科特点,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另一方面是人为地肢解课程三维目标,某些新课程实验课例把教学过程割裂为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若干个阶段。把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割裂开来,看不到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需要统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时实现的。
在对新课程内容结构的把握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改革步子不大,拘泥于教材,过分偏重知识教学的情况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是矫枉过正,出现了过多以学生活动取代知识学习的现象,如部分课堂教学削弱间接知识传授的力度,把课程实施重点放在学生通过体验构建知识体系,把获得直接知识与接受人类发现、整理的间接知识的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部分教师把教学内容的重点过多地偏向与学生兴趣和经验相联系的生活内容,而忽视了学科内在的规律,把强调课程面向生活、教学联系现实与重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对立起来。
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存在着过于依赖文本和忽视文本两种倾向。一方面不少学校和教师仍然把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生活资源,缺乏充分利用文本以外课程资源的能力和信心,以致学生所关注的教学内容比较匮乏,课堂教学成为搬运教材和教参的过程;另一方面,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网络资源和其他非文本资源的作用,而忽视了文本资源包括教材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常常忽视了我国传统教学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尽管令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但是一些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活动,形成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在对待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在摒弃了过去的“满堂灌”的做法之后,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由于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忽视了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不加区别地一律把“讨论”、“互动”派上用场,甚至在难以形成问题的内容上也让学生去开展“探究”和“发现”,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程实验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广大的一线教师。但从当前面上的情况看,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成为阻碍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绊脚石:一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师在专业修养和学习能力、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还有待加强。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是脑袋指挥不了身体,思想上认识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但陈旧的教学手段仍在使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东西仍然残留在教学过程之中,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还不太多,形成了新课程要求与实践之间的较大的落差。二是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学科型的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目标落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地把新课程目标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融合成有机整体,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将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面向生活与社会的变革和适应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需要等方面,我们的办法还不多。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办学条件困难的学校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或因缺编而随意顶替,甚至不能正常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三是当前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的学习任务、教学任务不断加大,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有所缩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束缚。
(四)新课程实验的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支持系统尚需完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各级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应该把课程改革当作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当前仍有一些政府部门,在思想上对课改重视不够,把课改等同于一般的教学业务工作,认为那仅仅是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在经费投入、教师工作量计算、学校资源配备、班额控制等配套措施上给与的政策保障还远远不够。部分地区对新课程实验的投入不足,新课程实验所需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较为突出。当前,适应新课程要求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的场室、实验设备、活动器材,在许多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显得严重不足;实验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等)的实验仪器标准迟迟没有下达,使学校实验设备的配置滞后;另外,中学新教材要求部分学科的实验量和实验内容较原教材要增加3倍左右,但教学所需要的实验室却没有增加,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的要求。
由于对新课程实验重视程度有差距,我市当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新课程实验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受地域、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学校办学条件所致外部条件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思想观念、工作态度、改革措施等内部原因带来的差距。个别区、部分学校对新课程认识不到位,培训走过场,措施不落实,对新课标、新学科、新教材的研究缺乏力度,新课程实验工作推进缓慢,与先进的地区、学校存在较大的反差。
课程改革并非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因为它关乎到整个国家今后的发展水平,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是,当前社会各界对课改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均较低,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也远远不够。学校在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的活动中,难以得到社区以及各类文化、体育机构的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服务场所等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社会舆论尚未形成有利于课改健康发展的氛围,常常出现学校轰轰烈烈搞课改,社会和家长却对学校的做法大泼冷水的现象;社会和家长均不同程度存在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偏向。保障条件不完备和支持系统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
下阶段新课程实验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对策与意见
针对前一阶段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今后的新课程实验,我们将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深化”的推进策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理解新课程实验的精神实质,把握课改大方向,积极探索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政府要更主动、更积极地支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促进教育发展是政府所承担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放在本地区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调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加大对新课程实验支持的力度,继续在人力、物力和各种配套政策上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新课程实验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积极、主动协调社会各级部门和相关机构,要通过各类媒体继续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报道,为新课程实验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关心、支持课改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
(二)各级教育职能部门和中小学,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继续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
各级教育职能部门,要尽快拟定新课程实验设备设施配套计划,逐步充实新课程实验的各项物质条件;要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强化管理者的培训,努力把校长培养为认识明确、引领到位的课改先行者;市、区(县级市)教研部门要积极做好新课程实验的调研、指导工作,继续完善市、区(学片)、学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建设,为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创设空间,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保障。
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各学科教研会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作用,各学科教研会要在新课程培训、教学研究、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期,*市教育局教研室准备颁发《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学科指导意见》,各级教研部门和学科教研会要认真抓好指导意见的落实,以促进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
中小学要继续提高课程管理的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制度;要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学校在社区的优势,利用家长学校和学校开放日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家长展示新课程实验的过程和成果,争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对新课程实验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正确把握新课程实施的内涵和把课改工作重心向薄弱环节倾斜
正确把握新课程实施的内涵,要求学校和广大教师要正确认识课改的方向和课程实施的内涵,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教学内容改革与课堂教学优化为重心,促进我市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且还是一个充满探索、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当前,我们要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存在的落差问题,在努力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的关系、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正确引导的关系、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课程实施中文本资源和各种课程资源的关系及其综合运用、开展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和加强质量监控的关系等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促进广大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
把课改工作的重心向薄弱环节倾斜,是根据课改需要而提出来的一项工作策略,指的是为推动课改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把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学生倾斜。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基础性教育,新课程实验决不是为了培养少量优秀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因此,下阶段新课程实验的工作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采取政策倾斜、对口帮扶、分层指导、分科突破等手段,努力缩小我市各类地区、各类学校之间在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差距。另外,对部分困难学生,要注意调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如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等,鼓励他们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发展,通过课改大面积提高我市义务教育质量。
(四)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感到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仅仅把它局限在教科书、教参、教辅资料上,而不注意组织师生挖掘和利用符合学生经验、易于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导致了大量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成为课程内容,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一方面是继续充分运用学校现有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如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是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等等,将其转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各级行政部门要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的互相联系与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促进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使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成为可能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完善*教育科研网、*教研网、*名师网和各学科教研网的功能,强化它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五)深化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导向与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