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地理教学 创新教学
由于大量使用燃料矿物等能源,地球上的碳排放不断增加,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水源枯竭、空气污染、物种减少等严重环境问题。人类的高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自然生产力有走向衰竭的危险。面对残酷的局面,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增长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气候的变化成为了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当前,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文明国家是政府的追求,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与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学校是进行低碳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利用学科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意识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低碳意识意义重大。地理学科是一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课程,应该在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大量渗透节能减排的知识。在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低碳意识,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根据职高地理教学的特点,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建议。
一、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低碳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整合有关气候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低碳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学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篇章,强调自然大气环境、陆地水和海洋环境、岩石圈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受到相关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通过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学习“人口、城市与环境”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低碳消费、低碳文化、低碳城市、低碳生活方式等概念,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如介绍到水资源时,可以介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非常突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江河水体污染日益恶化,很多河流污水熏天,鱼虾绝迹,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等。
(三)在学习“人地协调发展”内容时,进一步强调低碳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深刻理解低碳意识形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教师要用身边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四)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区域开发的经验加以学习,如荷兰虽然地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但该国通过发动“清洁和能效项目”,提出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6%的目标,整治环境,国家有效治理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之一,该措施成为低碳生产、低碳经济的典型范例。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地理教学更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低碳意识培养需要以学生参与为基本前提,民主的、开放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受教育过程。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讲授气候、水、土壤、生物、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还要充分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活动中渗透低碳经济意识。
(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低碳经济知识,组织以低碳经济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二)组织学生参与以低碳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等时,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了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
(三)学校每年可举办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辩论会”和“手抄报”比赛等以全校性的低碳环保为主题的活动。并成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的课外实验小组和宣传小组,向公众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条文、法律法规,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善,让节约、绿色、环保等理念入心入脑,树立“低碳”意识,进而打造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绿色社会。
三、交叉学科的渗透与借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深挖和借鉴哲学、语文、化学、语文、政治的知识,积极渗透节能减排的技能和“低碳”观念。
(一)哲学学科上的“物质决定意识”知识点,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决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节能减排。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识点要求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化学学科中如对大气中各种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等)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学习,会使学生从人体健康的角度认识到“减排”的重要性。
(三)高中语文课文《天山景物记》、《让藏羚羊续说“生命”的神奇》和《长江三峡》等课文都蕴含着很强的环保意识。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体味诗人宁愿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从而让学生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在政治学科中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消费观念,科学发展,经济全球化”等知识点的学习说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存在着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重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交叉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并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我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四、学生日常的参与与体验
(一)引导师生建立新经济发展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号召学生开展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可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少喝一瓶饮料,少用一个塑料袋等日常行为做起。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体验,通过小故事、小窍门、小发明、金点子或者以全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宣传低碳和环保理念,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如通过交换、捐赠、改造多余废旧品,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少用一次性餐具等一次性用具,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出行方式等实际行动参与低碳生活。
(二)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学校可利用课堂教学和家长学校,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让广大师生把低碳意识引入生活。
(三)结合各类环境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并落实到行动中。
(四)结合污染严重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具体的环境时政新闻,师生共同讨论空气污染的危害,分析原因,探寻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环境现状,充分意识到树立低碳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座谈和采访,进一步认识到企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环保清洁生产过程,才能从源头杜绝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共创资源节约型社会。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文根据职高地理教学的特点,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提出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善、交叉学科的渗透与借鉴、学生日常的参与与体验等四个方面实现创新教学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东北经济区;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70-03
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大幅上升,同时,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01—2009年中国GDP年增长速度10.1%,能源消耗年增长速度9.1%。因此,根据有关专家预测:依照中国目前GDP增长的速度,CO2年减排数额将达到60亿吨。
随着低碳技术和低碳理念的推进,以“低碳”为标志的绿色行动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物流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报告称:过去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增长率达25%。另一项调查结果则显示,各种运输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分别为小轿车52%、货运汽车31%、航运6%、铁路3%、航空3%、其他5%。
图2 2009年不同运输方式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从2009年中国不同运输货运量所占比重分析看:公路占76.41%、铁路和水路分别占12.13%和11.4%、航空占0.02%。公路货物仍在运输的主体。而在运输方式中,公路和航空运输耗油量大,而铁路是耗油量最少的运输方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社会货运量总量为320.3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为242.5亿吨,航空货运量为557.4万吨,而铁路货运量和水运货运量均为36.4亿吨。货运量与能源消耗成反比,用高等能源换取低等能源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煤炭、农作物等基础资源的物流过程中,在使社会物流成本陡然增加的同时,也使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因此,低碳物流很大程度上直指公路运输、海上运输与航空运输。这三者被视为集中减排重点,但是也是减排的难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物流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实现低碳物流无疑是其内在需要,通过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与物流的关系
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在尽力把低碳物流的推广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积极出台相应的低碳物流政策和法规,努力为物流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物流低碳化成为物流行业发展必经之路。
一方面,物流企业高油品消耗量和气体排放量使物流企业必然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点。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必须积极应对生产和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尤其是通过运输、包装、配送等业务方式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物流企业,能源消耗量大,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物流企业存在众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空驶率高、重复运输、交错运输、无效运输等不合理运输现象较为普遍,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造成能耗的增加和浪费,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使物流企业成为低碳减排的重点。另一方面,发展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一,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化、标准化等措施实现低碳化物流发展,大大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
据有关部门测算,物流业的油品消耗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1/3,而不同运输方式能源消耗是不一样的,每吨公里卡车的能源消耗为1.41MT,铁路0.45MT,船舶0.55MT,飞机22MT。每吨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装载卡车、铁路、船舶、航空的比例是5∶1∶2∶75。
图3 不同运输方式每吨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物流企业要实现低碳化发展,改善以油料非再生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物流企业单位产值的能耗、提升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进行物流流程优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东北经济区物流发展现状
东北经济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商品物资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商品物资集散功能不断增强,货运量即物流流量增大,物流活动的产业特征日益明显。从表1也可以看出,2009年东北经济区域中辽宁省GDP为15 212亿元,黑龙江省8 288亿元,吉林省为7 200亿元。能源消耗总量辽宁最高为19 112,黑龙江10 467万吨标煤,吉林为7 698万吨标煤。由此可见,GDP的增长和能源消耗成正比。
东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地域分布特征显著,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占耕地80%以上,正常年景,东北经济区粮食产量为8 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商品量为4 300万吨左右,占全国粮食商品量的40%,其以粮食产量高、商品量大、外调数量多而享誉全国。其中区际间的粮食商品率可达60%以上,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豆330亿~340亿公斤,特别是在粮食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高。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可达1 140亿~1 180亿公斤,按人均需粮400公斤,东北区外调和外销粮食可以满足新增1.5亿人口的需求。其中粮食外销量为2 200~2 500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流通量的1/4。同时东北经济区还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重工业产值在各大区中居第二位,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其中钢铁产量占全国1/4以上,所产钢铁有1/3以上支援全国各地。机械工业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冶金设备和汽车制造均占全国一半左右,矿山和发电设备均占全国的1/3,原油年产量均保持5 000万吨以上,占全国一半左右,运煤生产1 000万吨以上的大矿有4个。
1.物流企业大多缺乏低碳意识。从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物流企业发展较晚、起步低,仍处于粗放型初级发展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影响物流企业高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国有大中型物流企业虽然在物流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大多是从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经营观念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民营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制约,企业经营规模、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处于较弱态势。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物流运输业务少、车辆运输任务单一,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单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缺少合作意识,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大了碳排放量,污染了环境。
2.物流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偏低。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加上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物流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浪费。物流组织管理中如物流网络节点设置、物流设施布局和合理使用等方面问题突出。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组织和指挥能力,更不能形成统一的货源组织和车辆调配。目前大多数企业未采用综合化和精细化管理,在供应链设计和协调上不到位,造成许多低效率的迂回运输和货运调度时空造成返程空驶现象严重。由于车站、港口、物流园区和仓储地物流节点设置欠缺合理化,致使不同线路的衔接存在较大困难,例如轮船的大量输送线和短途汽车的小量输送线,两者输送形态、输送装备都不相同,再加上运量的巨大差异,所以往往只能在两者之间有长时间的中断后再逐渐实现转换,严重地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能源效率,进一步加剧了物流企业的高能耗。
3.物流企业设施设备技术落后。防止污染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流技术普遍落后,与低碳化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东北区域气候环境的特点,导致运输等物流环节“高碳”现象严重。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形成物流标准化体系,大大影响了物流网络节点、设施、器具等的合理使用。突出问题表现在运输方式间由于装备标准的不兼容性,影响了东北综合运输的发展;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存在缺口,严重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等。同时,物流装备水平低,新能源车型少,仓储设施建设在保温及照明方面尚无节能标准,在仓库频繁使用的装卸搬运设备中,内燃式叉车仍是主流,库存周转慢导致商品过期变质,客车载货等现象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迫切需要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的革新。
三、低碳经济下东北物流发展对策
物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作为“低碳”、“环保”的关键领域,切实抓好“低碳物流”的规划和实施。要结合现代物流的运行规律,研究制定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低碳物流成为企业发展的自主力量。
1.建立完善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先进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鼓励减排低碳机制,其中很多是直接针对物流领域。中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对未来降低碳排放做出了降低40%~45%的承诺。要实现预期的目标,物流领域的低碳计划不容忽视。应尽快建立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东北区域各省应明确将发展低碳物流业纳入政府规划。编制低碳物流专项规划,对建立低碳物流体系,进行专门的研究。东北区域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除依靠物流企业自身努力,更新经营理念、加强内部节能挖潜、变革经营模式以外,要建立有利于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充分争取政策的扶持,争取政策对低碳物流发展的具体支持措施与经费,如争取财政对物流企业实施环保低碳经营模式、创新低碳技术的资金扶持;争取低碳企业的优惠贷款,缓解企业在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等。
2.建立低碳物流管理机制。把低碳企业、低碳管理、低碳运营等融入东北经济区域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加强东北物流业低碳意识培养,树立低碳经营理念。在低碳运输管理手段选择上主要包括运输优化线路设计、路线要进行合理规划,优先选择高效能的运输方式,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的空驶率、空转率,提高运行效率,采用集并运输。同时还要提高包装的重复使用率,优化仓储设施布局等,增加单位运量、采用电动环保车辆、采用环保冷藏运输方式等。根据东北货物运输的特点,选择节约、低能耗铁路货物运输。从政府部门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物流业发展,实施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东北区域内物流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3.实现物流运作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针对东北经济区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能力或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有效应用,企业内部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物流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较低,物流装备和设备、物流设施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不高。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偏低制约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规模化运作,造成机动车空载率高,增加了道路上车辆数量,也增加了无效碳排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使物流企业根本无力顾及碳污染、碳处理等问题,增大了物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化进程,需要提高东北区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标准化的应用。目前东北经济区物流企业的能源消耗以油料非再生能源为主,而油料消耗又以柴油和汽油高污染型能源为主,其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均达50%以上,载货汽车百公里油耗为7.6升,比国外先进国家高1倍以上,因此降低运输工具使用的高污染能源,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新型环保低碳能源的使用,是加快东北地区节能减排的关键。在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同时,还增加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要引进、吸收和创新低碳技术,建立低碳物流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贾晓航.中国东北区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
[2] 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采购,2008,(21):24-25.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4.
[5] 刘照军,等.基于低碳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1,(9):29-31.
[6] 葛莉.刍议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的经营对策[J].商业时代,2010,(30):34.
[7] 韩增林,等.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01-103.
篇3
一、金融危机对产业调整的新要求
(一)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产业结构
金融危机前,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三次产业比分别是11.8%∶48.7%∶39.5%和11.7%∶49.2%∶39.1%,如果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减少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增加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之一的话,可以看出,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而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了,说明产业结构不但没有优化,反而是劣化了。金融危机后,较之2007年,2008年(11.3%∶48.6%∶40.1%)和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减少,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从2007年至2009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呈逐年优化的趋势。
可见,从实证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并没有阻碍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因此,产业调整应该继续遵循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前瞻性长远战略,注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推动作用,而不需要为了应对危机进行临时性的调整。
(二)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且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2006年GDP年增长率为10.7%,2007年为11.4%,均保持了难能可贵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速度。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逐年减速但减速幅度逐渐缩小的发展态势。2008年和2009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减少了2.4%和0.3%,达到了9.0%和8.7%。
可见,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过,从2009年开始,金融危机对经济的阻碍开始有所缩小。因此,产业调整应该注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以有助于形成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的原动力。
(三)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居民收入
金融危机之前,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农村。2006年和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10.4%和12.2%;农村居民的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7.4%和9.5%。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比农村居民3587元的人均收入高出8172元;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为9646元。金融危机之后,危机导致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的大大下降。与2007年相比,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大幅下降,分别从12.2%和9.5%下降为8.4%和8.0%。2009年,略有回转,分别为9.8%和8.5%。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2007年的9646元,扩大为2008年的11020元和2009年的12022元。
可见,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居民收入增幅的减少,还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产业调整应该有助于人民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应该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保障危机之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四)金融危机对产业调整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根据金融危机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当前,产业调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产业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二是注重产业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三是注重产业调整对居民收入的提高作用。四是注重产业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
二、符合产业调整新要求的低碳发展路径
若要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以及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产业调整就必须符合当前国际和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效能,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同时,符合低碳经济内在要求的产业调整,才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效发展模式。所以,当前的产业调整应该遵循低碳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结构的低碳调整
以低碳发展方向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着力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一般都属于低排放、低能耗行业,发展第三产业是遵循低碳经济方向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第三产业附加价值相对较高,而且劳动者收入也较高,有利于内需、就业、消费等问题的解决,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并增加人民收入。二是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尤其是传统产业。当前中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且产业中多为资源性行业或者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这种“高碳”特征显然有悖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尤其是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三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从全球产业分工和国内区域布局全局出发,按照生产力、区域布局、低碳化的思路,引导沿海地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群,支持内地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要加快地区间产业转移,减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协作。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真正增长点。
(二)产业内部的低碳调整与改造
1、发展低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以微生物的利用为主的“白色农业”,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沼气的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同时,“白色”农业还要求注重循环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是注重减量化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有效形式。三是鼓励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系列开发。四是运用再思考原则发展低碳农业。具体的,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等。
2、改造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
一方面,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中国许多传统产业提供的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这些产品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潜在市场需求较大,在经济不景气时市场波动幅度较小,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强。因此,改造传统产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应用。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分析和前瞻性规划,确保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在未来的产业接替中保持领先地位,这样既有利于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且有利于危机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3、优化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鉴于当前中国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今后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比如应该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4、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作。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所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以及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的机制。具体的,一是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将生产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始终存在着两个主要的约束条件:一是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二是经济增长对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在应对危机,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约束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转变生产方式,推动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进程中,必须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体的,一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指标和约束体系。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三是鼓励和引导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四是要加快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建设。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碳排放;资源消耗;环境污染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01
低碳经济以高效能源运用以及清洁能源开发作为基础,新能源汽车应当具有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特点。目前,传统汽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从而造成全球变暖以及环境污染,因此应当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据估算,每减少一辆燃料汽车使用,一年可减少温室气体5吨。新能源汽车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大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新能源汽车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主要研究低碳经济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缺失、市场竞争无序、汽车性价比不高、资金制约发展等问题,此外提出相关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环境、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强技术研究、政府加强扶持力度等。
1 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汽车产业的要求
1.1 汽车市场要求
当前,汽车的主要消费成本是大量油耗,然而原油价格快速上升,从而增加汽车消费成本。因此,新能源汽车具有油耗低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国家积极号召低碳经济,作为消费者将选择更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造价比较高,市场定价比较昂贵。因此,一旦提升相关技术,降低市场价格,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取代传统汽车,从而成为汽车消费主流。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1.2 消费市场要求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汽车低能耗以及低排放,因此应当开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首先,应当运用锂电池,促使新能源汽车零排放;其次,运用更新材料,从而降低新能源汽车重量,减少新能源汽车能耗。根据研究表明,一般汽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便可以提高6%~8%。此外,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路程可减少
5克。
1.3 出口客观要求
目前,碳排放量成为国际汽车市场的准入标准。例如,2012年欧盟对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30克的汽车进行惩罚,期望到2020年降低到每公里90克。2009年美国制定能源安全法案,2010年对燃油效率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统一标准,美国政府对拒绝减排的国家征收碳关税。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汽车排放法规,保障新能源汽车节能绿色环保。
2 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瓶颈突出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缺失,从而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许多零件需要依赖进口。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热衷整车项目,忽视关键零件以及基础设施研究,某些新能源汽车中的关键零件需要从国外购买,缺乏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内大部分新能源客车使用美国变速箱、电机以及电池组。新能源企业更多地是进行组装,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2.2 消费市场需求不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扶持主要是汽车生产企业,忽视大众消费群体,并且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更昂贵。首先,购车成本高于消费者心理预期,相比同样动力的传统汽车价格高了大约50%的成本;其次,新能源汽车各种税费、保险随着汽车售价的提高,这类费用也相应提高,并且目前电池更换、维护等费用也较昂贵,造成了其使用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对于市场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假如国家不大力给予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需求不高。
2.3 市场竞争无序
我国新能源的汽车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比普通汽车高几倍。合理的汽车价格才能够保障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消费者,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真正启动,未来五年内,新能源汽车需求主要是公交车以及出租车。消费群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市场需求有限,与大众相距较远,然而国内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虽然技术并不成熟,但是地方政府以及车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生产基础以及市场竞争力,促使消费市场打开。
2.4 资金制约发展
新能源的汽车研发、宣传、推广、制造需要大量资金,资金问题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首先,国家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基金,并且鼓励社会资金参股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中;其次,相关金融机构也需要响应低碳经济号召,对拥有核心技术以及发展前景较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融资支持;最后,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应当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多渠道获取资金支持。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
3.1 整合产业资源以及优化产业环境
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发展问题,首先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从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并且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招商项目,例如考虑引进吉利或者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产品,此外,相关政府应当对土地以及资金给予一定优惠;其次,规划当地的汽车产业园并且搭建汽车产业平台;最后,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人才培养、车辆维修、售后服务等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地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环境。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1]。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绿色建筑体现在室内布局设计方面应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亲近自然、和谐、舒适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我国建筑能效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 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420×108m2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4]。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楼、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有资料反映,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4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推广应本着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引起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广泛关注,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从小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从小使学生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加大对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进绿色建筑科学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把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成为大众化的经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并被全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高品质产品,而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仅为少数人追求的奢侈品。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方面推广的内容如下。
5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
5.1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凉的延安窑洞,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价并不高,可以将它进行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这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进行推广,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再如一些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节水马桶等,用户一旦采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8年之内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来。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老百信才容易接受,才容在中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5.2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
如果将绿色节能建筑定位为高端化和贵族化就难以推广、普及,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事实证明,绿色建筑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适用技术式的绿色建筑才是中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弯路,仅将智能建筑停留在安保和音响控制等方面,将线路设计得十分复杂,工程造价非常高,但建成后耗电量却居高不下,运行成本很高[5]。所以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省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比如用手机来控制家里的智能开关,冬天出门时把家里的暖气或空调关掉,回家之前半小时,用手机遥控启动家中的供热或空调开关,当到家里时,房间里就正好达到使人舒适的温度。据统计,如能做到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不供暖,就可节省1/3的供暖能源。夏季在南方,室内40%热量是来自太阳辐射[5]。可以设计一个很小的智能感应装置,当太阳辐射较强时,控制百叶窗或遮阳帘自动调节室内的辐射量,减少太阳辐射造成室内的热效应,从而达到节约空调能耗的目的。象这样的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
5.3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目前,由于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不明确,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提高房价或推销其产品,常常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建议应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这一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这些具体指标给出量化的标准值,让绿色建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定可测量的量化的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达到标准的授予“绿色节能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建筑”就会原形毕露,没有市场。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2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 2005, (9): 11.
3彭飞,安妍.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3): 268.
作者简介:
杨冬平、女、1966年10月、河南林州人、助理工程师
工作于:林州市永盛建筑有限公司
篇6
1 系列包装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系列包b设计是高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系列包装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种类极具增加、社会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品牌认知层度提升的基础上产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件商品,从生产一直到到达消费者手中,物理是生产、流通、还是销售都离不开良好有效的包装设计,因此,系列包装的产生和发展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市场、企业、消费者、产品的综合作用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使其成为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销售的重要广告手段。也因此在传统意义上的包装设计范畴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地位,成为目前包装设计中备受青睐的设计形式。系列包装产生于市场,发展于实践,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实用性,这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着重强调人才培养实用性的高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中,加强系列包装设计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水平是极其有帮助的。
2 内蒙古地方特色产品的系列包装设计
2.1 地方特色元素在系列包装中的表现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马背上的文化不断的繁衍发展,呈现出今天的繁荣并且富有自身独特魅力。在其传统文化当中,蒙古族文字和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尤其的传统图案,除了具备自身的艺术审美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进化,具备了良好的适宜性、群体性和包容性,为其推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系列包装主要就是强调相同品牌,或同一商品系列中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的系列性,这个系列性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表达和体现。系列性的包装设计由于其在设计方面采用了较为统一的设计表现,如相同的设计元素、类似的构图、同系列的造型设计等。与此同时,在后期的加工制作方面如印刷、印后加工等都较为节省资源和时间。从平面设计表现方面来讲,可以使用相同或者类似的主体图形、辅图形、文字的创意设计或是色调上的统一等。而这些可使用的设计元素,在内蒙古地域文化的背景下,自然是十分丰富的,它们来自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服饰用品、大到节日民俗,处处都蕴含着可供开发利用的民族特色设计元素;另外,也可从构图上进行统一处理,对系列性进行表现;还可以采用内蒙古地方特色造型对包装的造型设计进行创作来取得统一的系列感。
2.2 地方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与系列包装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地方特色旅游的发展,促使民族地区特色产品市场不断膨胀,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大量的涌现。品牌的概念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做好包装到品牌的整合设计是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没有这样的整合概念,没有品牌作为系列包装设计的核心,那么做出的设计将是凌乱无序的,因此同意的色调、设计风格、甚至的图案形象等,都非常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传播力,而谢谢恰恰来自于产品的品牌效应。绝大多数产品无论从产品本身的特性还是包装设计上,存在的差异并不大,这就使得消费者在产生购买行为时,很难做出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品牌成为了消费者选择并购买产品时起主导作用的关注因素。因此,要想在如此繁多的竞争者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形象的传达和树立值得重视。而系列包装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从商品陈列上来讲,同类商品的系列化包装在上架陈列时会形成一种“气势”,展示出的时统一的美感,效果强烈,并且容易识别和记忆,可以带来新鲜感。因此,对于蒙古族地方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的研究,使其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在市场中利用民族文化建立良好独特的产品形象。既可以显示出民族特色产品的特点和品质,更能使消费者容易辨别。
3 内蒙古地方性特色文化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民族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立足于内蒙古地区的地方性文化开展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结合区域经济情况,可以是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市场对设计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显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于高等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艺术设计方面显得尤为明显。随着近几年内蒙古地区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对文化品味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广告等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市场对于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尤其是广告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标准变得更高,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倾斜。
就总体而言,内蒙古地方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与产品的市场营销有较大的关联性,并且市场和消费者对包装系列性的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可以说系列化的包装是包装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具有蒙古族地方特色的产品系列包装设计将会成为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利武器。在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中系列包装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加强系列包装设计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水平将会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沁岚,沈卓娅.包装设计实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2] 张曼娟,蒙古族传统图案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J].美术大观,2009(10).
[3] 李立君,于洋.包装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篇7
>> 低碳视野下我国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价值分析视角下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碳交易条件下高碳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SWOT分析 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路径的思考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小国有机械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电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路径依赖理论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的财政激励政策选择 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 服务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低碳经济环境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13.
②环保资讯网.“最环保华能IGCC火电站”成本高居不下.[EB/OL].’2010-11-8.
③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8下).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5]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篇8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共工程项目;项目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1―0069―04
一引言
近年来,“温室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温室气体对环境巨大的破坏作用。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是产生于人们温室气体减排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之下。现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越来越为国际国内社会接受与重视。而我国政府对公共工程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时,由于较少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考虑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导致项目在促进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诸多的环境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公共工程绩效评价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进行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时候没有考虑低碳经济理念,不能对公共工程项目的资源利用效率、碳排放量、碳污染等方面进行有效地评价。这显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符合,也与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不相符合。
随着政府对公共工程项目投入的不断加大,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中已经越来越重要。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现有公共工程绩效评价理论入手,在总结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以及现有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成果之上,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提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和评价内容,综合阐述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2003年提出,只有短短七年。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内涵丰富、涉及的学科广泛,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能源学等,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先后可见到国内外各方的多种定义。
鲁宾斯德认为,低碳经济是市场机制下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动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以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1]。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李胜、陈晓春等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低碳化体系[2]。付允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刘晔、耿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转型和生活消费朝向低碳、节约、文明方式转变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4]。
目前各国学者对实现低碳经济的模式和途径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微观的技术层面来研究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存储技术(CCS)( Barbara 和Katja,2009)、清洁发展机制(CDM)(Patrick 2008)[5]、碳信用额度交易等。我国学者除了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了详尽的研究之外,还从宏观方向研究探讨实现全社会低碳经济的途径,即建立低碳城市、低碳建筑。这些都是低碳经济内涵的扩展和延伸。
此外,低碳经济既然是一种经济模式,就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种经济模式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影响。最新的低碳经济研究集中于减少碳排放、改变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Dagoumas 和Barker(2010)[6]利用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环境”混合模型,以英国政府实现不同深度碳减排目标为例,通过建立模型表明不同程度碳减排目标对整体经济GDP的影响不同。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存储技术,提高碳生产率和碳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新兴经济模式。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建立低碳建筑和低碳住宅,发展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三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
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可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和企业管理的角度讨论。
(1)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目前,国内对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绩效评价技术的微观层面。李林(2007)利用平衡记分卡法、逻辑框架法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7]。罗辉(2007)认为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要从“3E+1F”原则出发来构造具有公共支出项目特点的绩效指标[8]。
(2)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关于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①不同类型项目的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取。如John(2007)研究了香港地区合作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②评价模型的选择,这是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Gabriel & Rafael(2007)采用一个能同时衡量实际成本和时间的绩效控制曲线方法[10],Han(2008)采用6δ原则建立绩效改进目标和评价绩效改进的度量方法[11]。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1期李林,朱沙沙等: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内涵探析 尽管目前的这些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和评价方法都没有结合低碳经济的特点,不适合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四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
绩效评价的内涵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就是根据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明确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内容。(一) 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评价目标
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评价有其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直接目标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衡量我国政府管理各项公共工程项目的效率,尤其是减少碳排放的效率,这样有利于加快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实现我国既定的碳减排目标,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碳交易主动权做准备。
间接目标是唤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的低碳意识。首先,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公共工程项目是由政府主导和管理,从低碳经济角度评价公共工程项目,能够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生态保护等低碳工程的建设,树立低碳消费的模范作用,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其次,社会大众是公共工程项目的参与者和被影响者,低碳公共工程项目宣传的低碳知识能够让社会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他们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和使用低碳产品,从而在全社会都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二)低碳经济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
(1)项目绩效评价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在建立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发展低碳公共工程项目、低碳建筑也应该成为公共项目建设的主流方向。所以,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理念、设计是否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
(2)项目绩效评价更注重评价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以及项目完成以后对社会的影响。低碳经济要求项目的全过程都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经济也不仅仅只是针对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是否能继续使用清洁能源、新项目是否有利于周围群众低碳意识和低碳生活模式的形成等等问题,也要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上体现出来。
(3)项目绩效评价要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评价内容。同时对碳排放、新能源、环保等方面给予更大的重视。
(4)项目绩效评价需要一套碳排放评价标准来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建筑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化石能源的利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项目使用过程中的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碳排放量也很大,因此,在项目绩效评价的时候,就必须建立一套碳排放评价指标来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三) 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评价内容
(1)技术绩效评价
技术绩效评价包括两个方面: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主要的指标内容:项目是否采用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包括提高供能效率方面的技术和用能效率方面的技术,采用的程度如何。项目是否采用(采用程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废弃能源回收技术;二氧化碳清理和存储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项目中节能工艺的创新等等。
b.能源消费结构指标,即项目所消耗的非煤能源在项目消耗的整个能源利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众所周知,煤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非煤能源在公共工程项目的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碳排放量越少。在考察和评估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时,必须要考察这些内容:非煤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推广应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程度;节能产品、设备和机械的使用率等等。
(2)经济绩效评价
从表面看,温室气体减排、开发新能源等可能增加成本,但是它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够降低营运成本,又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能为项目赢得后发优势。低碳经济下公共项目经济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低碳公共项目对所在地区的GDP增长的贡献率;项目周围居民绿色消费价格指数;能源结构高度化指数;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高新技术增加值等等。
(3)社会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各个低碳城市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主要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希望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虽然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发改委官员姜克隽2010年5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可见,为了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公共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低碳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如项目能否引导群众使用节能产品、是否帮助群众树立了节能减排意识;是否有利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等技术进步对工业、建筑能源利用的影响;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效果;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对公众传播低碳意识的效果;对群众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人文发展指数,包括人居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等等内容。另外可将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工业等指标融入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中。
(4)生态绩效评价
根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可知,公共工程项目生态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重点突出:项目直接产出物的生态环境绩效指标;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以及植树造林所增加的碳汇;项目对碳平衡的影响;项目对生态重建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影响;项目对周边景观的影响;项目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污染损失比重;废弃物碳排放强度等。
(5)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必须满足自然、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些可以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指标。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这些方面:反映项目促进可持续人口居住发展的指标;项目对区域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对区域投资绿色GDP的贡献;项目对区域低碳可再生能源的贡献;能源创新能力的贡献;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贡献;二氧化碳的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贡献;环境整体质量改善等等。五结语
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下,建立一套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系统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将其应用到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中,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以及绩效评价目标。最后从技术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构建了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大体框架。当然,具体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还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在大框架的基础之上,建立实际可操作、详细的考评指标。 [参考文献]
[1]刘杨.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24-25.
[2]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4.
[3]付允,马永欢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4-17.
[4]刘晔,耿涌. 低碳经济认识探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123-126.
[5]Patrick Nussbaumer.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belled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CDM projects[J]. Energy Policy,2009:91-101.
[6]A.S. Dagoumas , T.S.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 Energy Policy ,2010(38):3067-3077.
[7]颜艳梅,李林. 基于平衡记分卡法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社会科学家,2007(1):168-170.
[8]罗辉. 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本量效”分析[J].财政研究,2007(7):44-47.
[9]John F.Y, Albert P. C,Chan, Daniel W. M. Development of a partnering performance index (PPI)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Hong Kong: a Delphi study[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conomics, 2007,25,(12):1219-1237.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辽宁; 低碳旅游;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0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09-02
收稿日期:2012-03-10
低碳经济一词源于20世纪末的英国,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理念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事实上,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气候灾害加剧以及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都迫使各个行业开始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突破。在我国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本身具有低碳性质,具备采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而采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旅游,很快吸引了旅游行业的视线和深入研究,并且以低碳旅游形式为主的旅游活动也在全国各地陆续发展起来。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以辽宁地区为例,通过对当地低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辽宁省低碳旅游的开发思路、前景设计,为其他旅游区低碳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低碳旅游是实现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顺应低碳经济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新模式。我们首先要从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和了解。
(一)低碳经济的兴起以及低碳旅游的提出
虽然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其形成广为认可的界定。低碳旅游简单说就是采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绿色旅游。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型经济理念。伴随着20世纪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瑞士的“莱茵河死亡事件”、北冰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事件,人们意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产生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兴起也使得20世纪末低碳旅游的概念得以提出,并迅速风靡全球。
(二)辽宁省旅游资源状况
辽宁省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为一体的旅游区。辽宁浓厚的满清文化在国内是得天独厚的。满族民俗氛围和众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使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位高,开发价值大且分布集中。同时,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工业遗产,例如大连的十五库、沈阳的铁西,与此同时辽宁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比如、旅顺大屠杀、等等。至今仍然保留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有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旅游行业具有脆弱性,易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辽宁省积极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积极响应国际号召,而且将会有效地增大对生态环境及现有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和利用效率。从而改善旅游目的地环境,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再由旅游业的发展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方式,促进人们对于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可,吸引更多的低碳旅游者。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保护旅游发展环境的同时业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具体要求
(一)政府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新生项目,其进入市场走上正轨的道路面临重重困难。该项目的成本及代价并非企业所能独立承担。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能够维持旅游企业引进该项目的热情度。同时企业容易走入误区,蒙受损失。因此该项目绝对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做好引导工作。
1.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
为实现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关政府部门应掌握低碳旅游市场引导权,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领导作用,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战略,和碳排放强度评价标准,引导相关市场和企业的前进方向。适当减少引进相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项目,并对已经运行的不符合低碳旅游标准的旅游市场,建立适合完整的市场税收体系和政策。从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根据辽宁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严格合理规划生态容量是政府引导低碳旅游发展方向的首要条件。
2.给予有力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
必要的资金投入是鼓励相关旅游企业采用低碳旅游项目的必要举措,例如交通业、酒店业等。同时,对于低碳旅游项目经营有优秀的企业,应该设置专项资金予以奖励,激发旅游企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
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政府逐步培养公民对低碳旅游的认可低碳消费习惯,发挥媒体的作用,以易于理解的社会化大众化的理解方式对公众进行低碳化教育,促进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可接受,引导公众的生活理念潮流。
(二)旅游企业的坚定执行和灵活经营
作为旅游重要媒介的旅游企业在实现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旅游企业能够以低碳化的标准来衡量自身,低碳旅游才能逐步进入正轨。其中酒店,旅行社和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必须继续坚持“绿色经营”模式。例如酒店业店的发展,需要制定节能、环保、降耗的服务及营销理念。在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旅行社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上,应当将低碳旅游的消费理念渗透到旅游各个要素的设计之中。在饮食,住宿服务上,调整旅游者消费习惯,合理安排食宿。旅游景区的首要目标是创建循环利用景区发展模式。例如在景区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应该将产品的主题与低碳旅游紧密联系,应尽量采用清洁能源等。
四.结论
伴随旅游业迅速发展,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低碳旅游必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抓住时机通过政府引导、旅游企业推动等方式构建起低碳旅游发展框架,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辽宁省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新道路的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25(1):13-17.
[2]廖忠明,王国权.发展低碳旅游经济[J]. 江西科学,2010,(28).
[3]周梅.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7).
篇10
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极快,而工业化速度也逐渐提高。在碳排放总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温室效应现象更为严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频繁出现恶劣天气,而高碳排放量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运动。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以保证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
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在工业化时展过程中,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随之提高,使得全球变暖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目前阶段,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当作重要依据,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中全面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
一、节能减排概述
狭义的节能减排具体指的就是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而有效地减少废弃物与环境有害物[1]。这种狭义的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有害物排放量。为此,应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相关技术,这些都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国家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阐释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是,能源发展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也同样成为社会关注重点。多维的低碳经济,所指的就是在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影响的基础上,经济创新制度和技术,以实现产业的转型,最终积极开发新能源,有效地降低发展能耗,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发展,形成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目前阶段,将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当作出发点,完全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先粗放后集约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节能减排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当作重要指标,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相互结合,对经济结构予以合理性地调配,以实现资源使用率的提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三、节能减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重视节能减排目标考核
对于节能减排工作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节能减排目标的考核问题,目前已经进入到实施阶段。对国内各个地区及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用水量及污染排放指标进行及时并公报,积极组织相应的部门严格考核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2]。最终,公告真实的目标考核结果,针对考核效果理想的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而没有按时完成考核的企业则应当进行严格地惩罚。
(二)积极推广并创新相关技术
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而节能减排的贯彻与落实也同样与科技水平创新相关。所以,应当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技术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确保能够实现高碳能源的高效运用,并在能源及环境领域中构建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在各领域企业中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并及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实现节能公司对节能科技的充分利用。
(三)不断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
现阶段,节能减排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的核心人物,所以,同样需要重视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其中,应当结合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并且积极扩大其涵盖范围,对法律组织框架予以有效地完善,以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与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目标。另外,应当积极完善并修订既有法律法规,特别是《石油法》、《天然气法》以及《节约能源法》等等[3]。
(四)重视节能减排监管工作的开展
因为我国国土资源丰富,所以,在地域方面存在特殊性与差异性,很多政策措施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均衡的状况,有的合理,有的却始终无法贯彻落实。为此,政府在政策制定以及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制定方面,应当针对上传下达增加监管的力度,并且积极贯彻落实新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已经积极采取了改善措施,并且针对各省市各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规定,并且及时公布考核的结果。针对节能减排效果不理想的企业应当提供举报渠道,并通过社会监管的方式,提高政府在节能减排监管方面的工作效率。
(五)构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全面研究并推广使用节能减排全新技术,全面优化生产方式。另外,应当积极推动资源性产品,重视市场化的定价工作,并对资源的稀缺状况及环境成本等内容予以熟练掌握,对供给关系进行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并积极采用可行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进而降低能耗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4]。
(六)增强群众低碳意识
政府社团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与渠道,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其中,针对各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并且使群众能够参与到节能减排运动当中。而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当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予以合理运用,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完善与更新,将经济发展当作基础,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同时,在该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使得节能减排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也被当作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企业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并开发新能源,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并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以更好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文章基于节能减排,研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上述措施,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李玉佳 单位:哈尔滨市节能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跃,王文涛,范英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24-130.
[2]程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2):94-98,112.
- 上一篇: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 下一篇:云计算技术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