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文化与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文化与鉴赏

篇1

开发城市新区是中国城市化改革的经典发展战略之一,曲江新区是我国具有特色体系的城市新区代表,其集“文化+旅游+居民+生态”为一体的区域规划目前已经趋于成熟。其内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合理管控和规划,是国家文化部批准的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AAAAA级开放型旅游景区。同时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曲江模式”的逐步发展壮大,曲江新区的二期规划逐步实践完成,实现了辐射带动大明宫遗址公园、楼观台景区等地进入曲江模式,核心面积规划达到51.5平方公里。

旅游产业在曲江新区的蓬勃发展是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推动的,文化产业则是依托于人们的文化意识,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曲江六大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改良了城市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带动复兴盛唐文化内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新区。近年来由于曲江一期计划全面落实,吸引诸多产业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在衡量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过程中,曲江新区的三大支柱型产业对其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房地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均不同幅度加剧其城市化程度,与城市经济达成融合发展的效果,曲江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目前,曲江地产从2010年的300万/亩急速跃升到目前约700万/亩,商业地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房地产业增加指数和房地产从业人数逐年增高,大量地产投资涌入曲江新区。与此同时,曲江新区常驻居民人数也上升至十万人以上。游客统计方面,2019年春节假期间,曲江新区共接待市民游客约768.51万人次,造成一定程度上交通拥堵、出行困难问题。笔者在陕西省广播电台的采访中了解到,曲江新区本地居民表示对春节期间客流量过大造成的交通问题不满,其间造成包括雁塔路、小寨路、大唐不夜城商业区等多处区域长时堵塞。超荷的游客流量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但也引起景区的快速消耗和旅游业的固化问题,曲江新区打造的三区合一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商业价值的驱使下同样产生了同许多城市新区发展中同样的矛盾,当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居民能支配的城市空间就会越少。基于此,为契合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笔者借以社区打开突破口,为曲江新区打造文化生态系统做出分析论证。

二、新区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前提

曲江新区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前提是“文化+旅游+居民+生态”的发展主旨,在分析讨论建设前提时,从文化和旅游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开发进行研讨,随后论证社区居民与社区生态系统建立的密切关系,得出结论。

1、自然景观类遗产的开发难题

自然景观类遗产开发难度较大的原因有二:其一,因为自然景观类资产开发存在的问题相较于工艺类较多,从其开发的必要性上而言旅游开发对此类遗产是具有保护作用还是造成其原真性的损失,而遗产开发后是否对旅游业达到促进作用的效果不甚明显,开发后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亦存在较大风险。其二,对自然景观类遗产的开发需要结合其文化环境大土壤,就其过程中的问题而言,则容易导致过分商业化或是没有特色吸引力渐渐造成与民众的偏离。曲江区域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核是占据其主导地位的,但因此也产生开发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将社区意识构建作为突破口,建构新区域主义以打破固化模式。

2、社区构建文化生态系统的缘由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多方讨论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以下简称为《伦理原则》,明确提出和阐述了非遗保护以社区为中心的总原则和具體规定。社区作为目前尚未全面落实并行使职能的主体,尤其在城市中可以展现出自己的强大作用,城市中的社区原住民对社区所存在的意识会经过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层面不断递进,认知是意向的基础,意向是认知和感情的最终结果,持续生活在具有凝聚力和团结力的社区里,对于社区的认知和情感不断加深,最终形成明朗化的意向行为。西安曲江新区的居民区与文化产业区聚集于15.88平方公里范围内,如要长久成为西安地区以文化产业、旅游业为导向的社区圈,基础的依托是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区内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以社区保护为出发点融合发展社区生态和旅游经济,从自然与商业共生的角度打造西安首当其冲的社区文化生态系统。

曲江新区的文化生态系统以社区为中心开展,是伴随一定社会力量开发过程中而言的,长期持续将传承与保护思想交融贯穿于整个区域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这种自觉意识同样依托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如社区居民将认知和情感深入贯彻,从而在行为意向上获取拥有独立意识形态的保护、开发意识,文化产业的宣传与保护就能够得到所属区域人民的支持,从而不断优化政府调控的范围和权限。从保护遗产的本真性角度而言,社区所在地的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社区居民在归属和真实性上是高度统一的,如果创造者无法认同归属地的宣传与推广,三区合一的开发理念是无法立足的。本真性保护是一个权衡各方利益的过程,旅游者、开发商、政府、社区、媒体等各方利益相关者都会因此做出决断,着重突出社区和人类本身的作用,是因为文化遗产的价值高度同人类文明高度统一,将其上升至伦理层面,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将得以伴随社区文化一同生长、成长。

三、新区文化生态系统建设方法

在建设曲江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建设六大遗址公园去规划协调遗址保护和城市化变迁之间的矛盾,打造出具有曲江品牌的城市新型人文景观,曲江新区的文化型遗址公园在城市职能上更偏近于人类生活,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加以人文科学改造,在建成初期显现出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打造不仅需要自然管理和旅游管理并驾齐驱,同时也需要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民意走访调查才可以实现。

1、打造曲江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的定义常指向为特定群体周期性的在特定空间里集中地展现习俗,属于人与文化遗产一同作为主体对社区进行多元开发。第一,在现今的曲江新区中,六大遗址公园附近拥有集金地置业、华润置业、中海地产等数十家房地产公司的高层楼盘,打造文化空间,逐步渗透社区居民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是基础步骤,既依托文化产业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又通过社区保护和宣传将对自然的保护同强烈的社区责任感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愿景。

王德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出“生活化”的概念,提出社区旅游模式类型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曲江新区遗址公园是偏向于体验式消费的,社区力量拥有多次重复消费可能,带动社区体验和科技化体验打造高能量的社区文化空间,从而逐渐铸造内外同强的品牌符号。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性研究也存在于空间内与人的组合进而形成 一种文化景观,文化空间中的每一种带有本区域文化特征的物件都能够增添文化空间的深度和宽裕度,社区中的植物、动物、生态系统与社区居民的需求息息相关。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创业咖啡街区是于年轻群体及互联网人群中知名度较高的新型景观商业区,与曲江新区相比,西安高新区的建设更偏向于商业化、现代化。高新咖啡街区的规划面积和融资量与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相比是九牛一毛,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高新创业咖啡街区的流量人群本地人占绝大比例,究其原因是高新创业咖啡街区的文化空间渗透度是高于曲江新区的,区域内成熟度高,相比较于景观职务其更倾向于社区职务,与区域内社区居民融合度高。曲江的文化空间从纵向分析缺乏主体化建设,居民带动潜力不足,游客比例常年较大,社区细节较为匮乏,其现行发展偏向于商业化运作模式,导致各大遗址公园缺乏个性文化空间的信息素,媒介传递主题略显雷同,其文化核心源泉发掘程度尚未达到可持续开发的状态。

2、关于建设办法的思考

(1)高关联度的社区参与。对于由遗址区和风景区一同形成生态环境的旅游型社区,常需要先对自然资源进行勘察并对生态体征进行检测,后进行旅游设施的合理控制与规划,注重其存在于社区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调控作用,注重社會指标以及资源指标的合理调配,在具体的游园项目中协调统一观赏性和遗址的原真性,加强解说和教育项目的建设,制定社区公众参与战略。

曲江新区六大遗址公园的生态体征勘察已趋于成熟化、稳定化。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隶属于文化型再开发,且已成熟稳定;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和秦二世墓遗址公园具备现存较完整遗址地的特点,更需要在组合设施的科学性、适宜性上合理规划,辅以社区居民自觉保护体验,利用社区力量组建跨学科小组循环式对社区遗址进行保护,起到社区调控经济、资源、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同时可积极调动公民力量方面,如在社区共同体范围内为局名提供科学数据采集的机会,招募各年龄段、非专业的志愿者,同步进行公园课堂项目,注重遗产对于社区居民的现实意义,利用科学教育方法将自然景观遗产更好地融入进人类社会。

此外,建立沉浸式虚拟互动体验实验室是极具科普意义的,采用三维虚拟仿真情景可以让体验者真实感受到遗址于开发过程中调查、勘探、发掘等基本操作流程,这类实验室建立可加深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认知,并大幅提升熟悉程度,逐渐形成由年龄阶梯化分布的社区依恋系统,培育社区自豪感,从而积极投身宣传或是建设工作之中。该实验室的建立所需的相关数据可与非政府组织进行沟通,在管委会和多学科组织下推动数字化非遗开发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打造居民与文化空间同步生长,丰富社区的文化土壤。

(2)打造新区媒介系统。在宣传策略方面,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的旅游广告制定也需要全新的传播策略。首位要素是利用曲江区域所深层蕴含的底蕴做到以情动人、个性表达,在阐释盛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突出表现给旅游者、社区居民的情感诉求,无论是社区宣传还是开发商宣传都需要营造可供想象的空间,表达出专属地区的个性体验。第二是尝试做动态发展,媒介活动已经全方位数字化转变,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曲江新区的形象已经成为有特色的品牌媒介,在塑造形象作用上起到很大作用。二度传播趋势俨然,对半熟社会圈的开发和应用必然少不了新媒体的帮持。第三是借由曲江新区管委会和社区组织力量达到多方联动效果,旅游广告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景同样为整合营销和创意传播管理,多媒介融入后进行多方联动宣传是全媒体时代曲江新区需要扩大渗透范围的地方。在宣传推广时,或是作为外部力量对非遗进行创新时,都要注重其动态性和活态性,无需过度追求其本真和独特性而破坏了动态、活态性。

曲江新区在走向品牌传播的道路上已经逐渐形成西安乃至全国更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符号的不断构建,曲江新区形成多区域联动的空间媒介,以传递盛唐皇城文化为核心,唤起居民的文化意识,才能作为城市媒介传递深度文化内涵。

篇2

关键词 :英语专业人才;商丘文化建设;推动

一、商丘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梳理

1“. 政府”与“民间文化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

“政府”和“民间文化团体”作为文化建设的两股重要力量,他们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履行着自己推进文化发展的职责。在文化建设中,这两股力量理应取长补短、良序互动,但实践中,却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不合作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文化建设成效的低下。

2.全市范围文化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所谓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在文化建设中,资源整合是实现优劣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整合商丘历史文化传统和现有资源,对于商丘文化整体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调研中,有2/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没有在文化资源方面履行整合功能,23%的人认为政府没有能进行有效整合,只有2%的人认为不需要整合。

3.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一个良好的环境、健全的机制,是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保证。目前,商丘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成果丰硕,保障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代一切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失衡,这种发展思想给文化建设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长期对文化建设不重视,缺乏长远规划和机制建设,尽管近些年来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要基本改观还尚需时日,所以,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商丘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英语专业人才对商丘文化建设的影响

1.传承与衔接商丘地区文化的发展作为中西文化合璧产出的人才,他们以宽广的视角和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商丘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辨证的思维为中西文化的糅合寻找结合点,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衔接,从而推动商丘文化新发展。该群体立足于发展商丘文化的实践,着眼于商丘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商丘地区优秀文化传统,汲取西方文明之长,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商丘文化的新辉煌。

2.提升商丘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商丘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仍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速度,文明与思想落后于经济发展,这种落差导致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出现了很多错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使得商丘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作为接受西方文化的代表者---“英语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同时拥有中西文化理念,熟知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这种知识和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能积极主动的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在批判中进行文化元素填充,从而有效提升商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3.开拓商丘地区文化建设新视野,创新繁荣地区文化

从文化注入的角度来说,英语人才所代表的文化是一股新鲜血液,虽然与本地原来文化会有冲突,但更多的是开启了一种新思维、新视角,它改变人们的不仅是思想、还有生活,这种新思维、新视角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新繁荣是极为重要的。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在创新繁荣商丘文化方面已表现出强力的势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他们用全球化的眼光带动着商丘地区丰富的文化生活,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文化的丰富与多彩,都昭示这种新来文化的魅力。这种节日文化,作为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改变、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理念,这种改变本身无疑已实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填充和繁荣。

三、构建英语专业人才对商丘地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路径

路径构建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辐射方式,在“检查-诊断-治疗-总结”的流程中,实现“工作系统、理念系统、环境系统”的转变,完成“一个突破、两个整合、三个发挥”的设计,从而提升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

1.问题检查

检查英语人才在推动商丘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英语人才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面临的思想理论需求问题是构建推动路径的前提和基础。“检查”是参与商丘文化建设的多方的自我检查和集体检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依靠科学的方法手段,通过多途径、系统化的方式,对文化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周全的检查,尤其要对“建设方式”与“建设效果”进行重点检验和反思,从而找出真正制约商丘文化建设工作成效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检查,不仅发现商丘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存有很多不足,在“理念系统”和“环境系统”中也发现了诸多漏洞和偏差。首先,调研发现,英语人才对自身在文化建设中要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认识就存在很多误区和模糊,在接受调查的英语专业人才中,23%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在文化建设中的位置,1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在文化建设中没有贡献,有41.5%的人认为自己不知道怎样发挥作用。其次,在民众对英语专业人才推动文化建设的评价中,33%的受访者表示英语人才的作用明显,37%的人认为作用一般,16%的人表示没有注意过,觉得英语人才不起作用的占14%。而在关于对英语人才在文化建设中是否受重视的问卷中,6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有39%的认为英语人才在文化建设中没有受到重用。

2.科学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实现后期的有效治疗,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将检查出的实际问题归入相应系统,依据问题性质和相应系统要求,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和研修课题,从而产生出“解决英语人才在推动商丘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通过评估,影响英语人才发挥作用的问题可归纳为三类,即推动文化建设的工作系统、理念系统和环境系统,要实现英语人才推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要对这“三个系统”实现有效治疗,在“理念系统”中基本确立英语专业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在环境系统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工作系统中完成机制构建,从而完成“一个突破、两个整合、三个发挥”的路径设计。

3.实施治疗

有效治疗是实现路径设计的中心环节,治疗有效的保障来源于科学合理的机制构建,这种机制围绕“三个系统”展开路径设计,在实现“三个系统”的转变中,完成“一个突破、两个整合、三个发挥”的设计目标。

⑴实现“一个突破”。“一个突破”即突破目前商丘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政府”与“民间文化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突破的首要着力点在于新“环境系统”和“理念系统”的更新和确立,这既要求英语人才自身要确立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信念和主人翁意识,又要求社会各界给予这个群体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给予他们一个良好而广阔的展示活动平台,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真正的展现在他们为商丘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上。此外,充分发挥这个专业人才的群体优势,是实现突破的又一着力点,调研数据显示,在商丘及其周边工作的英语人才上千人,这样一个庞大的英语专业群体,分布极其广泛,他们活跃于商丘的各个行业、部门和岗位,他们思维活跃,又有着相近的文化理念诉求,以该群体为纽带,在“工作系统”中构建良好互动机制,以实现两种力量的优势互补、良序发展,从而推进商丘的精神文化建设。

⑵实现“两个整合”。传统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城乡二元格局”和历史所造成的县域差异,不仅塑造出了目前商丘文化建设中的多元并存现象,同时也对商丘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诸多制约影响,因此,提升商丘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就既要充分挖掘这种多元优势,又要弥补分散带来的不足,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就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三个系统”,为构建“城乡、县域整合”新模式做出贡献。第一,英语人才要在城乡整合中发挥“思路灵活、注重比较、敢于创新”的特点,要敢下乡、能下乡,积极参加特岗教师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要在其位谋其政,既要敢于改革农村落后习俗,又要善于保护、反馈乡村文化中的合理精华部分,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架起一座扎实的桥梁,从而有效缩短城乡差距,推进商丘文化建设。第二,该群体要发挥自身“兼具中西文化因子、视角开阔,思维全面”的特点和分布广泛的优势,科学理性的看待县域文化差异,既要快速调整县域整合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又要积极发掘文化共性的凝聚力,在追求县域文化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商丘文化建设的连线成片,积极促使文化建设迈向产业化、专业化,从而加快县域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商丘地区整体文化实力。

⑶实现“三个发挥”。实现“三个发挥”就是要求英语人才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迸发热量,依据其在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定位,沿着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和开展工作的具体环境展开挖掘、贡献力量。

①要发挥该群体在学校文化培育中的作用,引领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学校自古就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先头地,作为文化培育者之一的英语教师,其鲜明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储备,决定了他们在文化培育中的独特地位,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自身推动文化建设的重任,更担负着培育人才的责任,因此,在学校工作的英语人才既要有培育先进文化、培育人才的意识,又要有担负重任的胆识和责任心,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让本群体的独特作用得以充分显现,从而完成引领商丘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任务。

②要发挥该群体在社区文化创建中的作用,促进商丘整体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既是商丘地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又是商丘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反映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状况,还直接影响到商丘地区文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在社区文化创建中,英语专业人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和独有魅力,采取开阔的视角,进行理性的思索,树立文化新理念,为社区文化发展拓宽渠道,为社区文化形成揉进不同文化因子,从而丰富、完善社区文化内涵,实现社区文化创新和提升。

③要发挥该群体在企业文化提升中的作用,推动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英语专业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他们不仅身体力行的践行企业文化,还以自己特有的知识背景和方式在诠释企业文化,他们身上兼具着中西方双重文化因子,又拥有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他们在比较中对企业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在反思中填充企业文化内涵,加之他们分布广泛又活跃往来于各地、各行业、各单位之间,就形成了这个群体对企业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英语专业人才优势,通过提升企业文化来推动商丘整体的文化建设水平,已成为一条可行、有效的路径。

4.总结创新

对“英语专业人才如何推动商丘文化建设”进行总结创新,是充分发挥英语专业人才优势、提高商丘文化建设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检查--诊断--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基本原理概括、提炼课题研究、解决问题中的创新经验,在各方面做出合乎商丘地方实际和需要的实践创新,从而实现英语人才推动商丘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创新和工作经验的理论升华。在商丘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经过“总结创新”阶段的思考,使我们对英语人才的特点、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真实水平有了更深入详实的了解,对英语人才推动商丘文化建设路径的外延和实现该路径的方法有了更为广阔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日后进一步挖掘英语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英语人才在商丘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商丘的文化建设水平打好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为实现创新、开拓新局面做好铺垫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发曾,刘静玉.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崔北军.浅谈建设文化强市的途径[J].蚌埠党校学报,2010(3).

[3]朱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J].政策,2010(1).

篇3

Steven Spurrier先生这次受到第一届中国葡萄酒挑战赛的邀请,来到上海希尔顿酒店。作为大赛主席,我们对这位经验丰富并且享誉世界的葡萄酒鉴赏家进行了采访。

《COMFORT》:您觉得这次葡萄酒挑战赛的意义是什么?

Steven:第一届中国葡萄酒挑战赛为中国的葡萄酒爱好者与鉴赏家间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切磋的平台。我们通过一系列精彩的环节:品酒晚宴、葡萄酒的品尝和甄选、评委们的讨论和论坛等活动,选出酒中臻品,最终为大家呈现出“金牌”葡萄酒和获奖酒品。这次葡萄酒赛事还将对中国葡萄酒消费者选择优质葡萄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对于酒商而言,专业评酒师评选出的获奖酒品是对其葡萄酒品质的认可。它将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以此推动葡萄酒各个环节的运作,促进葡萄酒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我觉得这将是一届十分有意义的赛事。

《COMFORT》: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葡萄酒鉴赏家,您具有丰富的经验,有哪些心得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

Steven:作为一个专业的葡萄酒鉴赏家,首先他应该具有独立的品格。何谓独立品格?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举例来说吧,就像“法国小姐选美活动”一样,评委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作为评判法国小姐的标准,自己喜欢哪种长相或是类型的女性,就选择哪类,这是非常不专业的。葡萄酒的鉴赏也是一样,它有一套专业的评判标准,这就需要鉴赏家具有丰富的葡萄酒从业经验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评委必须从全方位的鉴赏角度去品评葡萄酒,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判断酒的优劣。这就是葡萄酒鉴赏家需要具备的“独立品格”。

《COMFORT》:在比赛中,评委是怎样给参赛的葡萄酒进行评分的?

Steven:葡萄酒大赛是非常严谨的比赛。一般来说,我们会有4位评委,还有一套葡萄酒的评分标准。从14.5分到20分共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这5个等级分别为不合格、合格、铜奖、银奖和金奖。每个等级有一个分数区间。评委在品尝后会给出一个分数,如果分数在相同的等级内,就属于全票通过。如果有较大的差别,大家就会进行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评判依据,然后再进行第二轮的品评。和体育比赛不同,葡萄酒大赛不会采用去掉任何一个评委的分数来作为比赛的法则,我们一定会听取每一位评委的意见。每一个评判都是有专业的依据的。

《COMFORT》:您平时会走访世界各地的酒庄吗?这样的走访对您来说有何帮助?

Steven:是的,我平时会不定期地去走访一些酒庄。有时候我会独自一个人去,有时候我会和我的团队一起走访酒庄。有些酒庄已经是我多年的朋友,而有些可能是陌生的。我去过英国、法国、智利、阿根廷等欧洲和美洲的酒庄。在那里我可以品尝到一些最新年份的葡萄酒,酒庄也会给我推荐他们最新的葡萄酒,通过这样的互动。我可以了解到很多最新的葡萄酒信息,酒庄也可以在我这里得到一些新的意见。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今年的3月份我就走访了位于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玛歌酒庄,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酒庄时常可以带给我很多灵感和新的信息。

《COMFORT》: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中,您觉得哪个年份的葡萄酒是最出色的?

Steven:我觉得05年和09年是两个最好的年份。在波尔多葡萄酒酿造同业公会的报告中列出了2009年具备了酿造出色的红波尔多年份葡萄酒的5个条件:

1. 在6月初,炎热且阳光充足。

2. 在相对干燥的天气条件下早开花早结果。

3. 颜色变化早,在7月末就开始变化。

4. 8、9月份的降雨使葡萄能够完美地成熟。

5. 9月底和10月不寻常的干燥条件获得了完美的收获。

2005年的年份也十分完满地满足了以上5个条件。季节对于葡萄的品质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而这两个年份恰恰就是具备酿造葡萄酒的最佳年份。

《COMFORT》:您觉得“新世界葡萄酒”和“旧世界葡萄酒”有何区别?您更偏爱哪一类?您觉得哪类酒在中国市场更有发展空间?

Steven:所谓的“新世界葡萄酒”是位于南非、印度、澳洲、新西兰、北美等地区的。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在200年左右。依据葡萄生长的气候和环境,一般温度相对偏低,酿制出的葡萄酒一般酒精含量较高。而“旧世界葡萄酒”则位于欧洲,如法国、英国、希腊、俄罗斯、还有北非等地区。葡萄酒的酿制历史已有5000年左右。这些地区的葡萄酒一般温度偏高,酒精含量较低。在口感上也有明显的别。从整体而言,我个人更偏爱“旧世界葡萄酒”,因为它具有更悠久的葡萄酒文化与历史。

作为中国葡萄酒市场,它很年轻也很有活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旧世界葡萄酒”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流传已久。欧洲的葡萄酒早已声名在外,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肯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随着市场不断地扩大,需求量的上升,“新世界葡萄酒”的发展空间不容小觑。“新世界葡萄酒”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会慢慢流行起来。

《COMFORT》:品尝葡萄酒或者佐菜时,您觉得有哪些需要特别留意的呢?

Steven:上酒时的温度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如果是白葡萄酒,温度需偏低一些。而红葡萄酒就需要掌握精确,最适宜的温度在18C°,最高不能超过20C°。如果温度偏低,酒的味道和香气将被锁住。如果温度太高,当品尝者凑近酒杯去闻酒香的时候,会发现比较重的酒精味道。所以要特别说到的是,上海希尔顿酒店在这次挑战赛中的表现是非常完美的,酒的温度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COMFORT》:除了对葡萄酒的热爱,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会引起您的兴趣?

篇4

关键词:《水调歌头》;文化负载词;中国文化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苏轼的词负载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水调歌头》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水调歌头》中出现了许多集中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水调歌头》英译的难点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对文化负载词定义及其分类进行阐述,然后对《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归类,并对比分析每个类别下不同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一、文化负载词

《辞海》给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1]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3]根据上述分类,《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具体分为:生态文化词、语言文化词、物质文化词和社会文化词。

二、《水调歌头》三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中秋,41岁的苏轼任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当时他政治上失意,被贬密州,很久没有和弟弟见面,心中十分郁闷,因此“大醉”消愁。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最后“此事古难全”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不仅仅是兄弟之情,更是对整个人类幸福生活的祝愿。

下面运用J.A.Turne,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本对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一)生态文化词

(1)明月

T译:the glorious moon

林译:the moon[5]

许译:the full moon [6]

T译为“glorious moon”,因为”glorious”一词不仅表示辉煌灿烂,还有壮丽,令人愉快之意,可谓一举两得;林译为“moon”,虽然忠实于原文,但缺少意境之美;许译为“full moon”,更能使英文读者深切体会其中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满月”是美好和团圆的象征,此处的“明月”当指满月,译者通过发挥主观创造性增加了“full”,切合主题。

(二)语言文化词

水调歌头

林译:Mid――Autumn Festival,to the Tune of Shuitiaoketou

许译:the mid-autumn festival,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水调歌头》原为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所以叫“歌头”。对于英文读者来说,词是新概念,需要仔细推敲,两个译本都标注出Tune,以使读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诗歌范畴,而去逐步适应新题材。林译为“Shuidiaoketou”是威妥玛式拼音法,许译为“prelude to water melody”会让外国人不明白。两个译本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词的内容加以总结,指明这首词和“mid-autumn festival”有关,传播中国文化。

(三)物质文化词

T译:cup

林译:cup

许译:wine cup

儒家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中国文人雅士对酒赋予了很多感彩。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真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7]等等。而与此对应的西方酒文化则是葡萄酒。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来选择的。他们的饮酒礼仪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8]因此许译的“wine cup”更能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搭建了桥梁。

(四)社会文化词

乘风归去

T译:(I would wish to)mount the winds and wander there at home

林译:(I want to)fly home,riding the air,

许译: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fly

乘风而行的传说始见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乘风而行,拎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是道家传说中的真人,能乘风而行。《列子・黄帝篇》亦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列子乘风而归,苏轼则幻想乘风归去,所用话语如出一辙。[9]T译和林译把“归去”看作是返回故乡,仅译出原文中的一层含义。而许译没有指明“there”为何出,为模糊译法,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fly”一词,使读者看后会对其所表达的意境浮想联翩,想象着作者像天使一样飞入仙境般的自由世界。

通过对《水调歌头》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J.A.Turne对一些文化负载词的意义了解不够透彻,在表达上略显不足。林语堂的译文成功地翻译了大部分文化负载词,只是在个别意象的翻译中不够精确。许渊冲的译文形式上略有调整,但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丰富的文化意象。因此,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恰当而又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3]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91.

[4] 董森.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苏轼[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5] 林语堂.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6] 许渊冲.选译唐宋词一百首[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

[7] 罗启文,何文丹.中国酒文化大观[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嘉善黄酒;文化旅游;旅游开发;产业融合

本文为嘉兴学院商学院重点srtp及嘉善学院srt一般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RT2016C012);指导老师:唐铁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日

引言

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向群众传递文化知识、了解文化发展、继承文化传统、传承文化内涵,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促进文化创新,使文化产品更有情景性、更具亲和力,增强游客体验经历。

嘉善虽然拥有厚重的黄酒文化积淀和雄厚的黄酒产业实力,开发力度却略显单薄,因此古老的黄酒文化在研究产业融合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显得极其迫切。为稳步推进黄酒文化旅游向高层次发展,调研小组科学分工,分别行动,在嘉善在西塘进行了问卷发放、回收与简单访谈,发放问卷134份,最终回收了有效问卷100份,综合细致地研究了嘉善黄酒旅游的现状。

一、嘉善黄酒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一)客源市场、黄酒消费地域与人群、消费能力情况。嘉善黄酒客源市场中,游客中以国内游客占多数,而国内游客中又以嘉兴、杭州、上海游客的比重最大。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嘉兴当地人占比17%,杭州占比13%,上海占比8%;在少量的国外游客中以临近中国的日本游客居多,但纯粹因嘉善黄酒前来旅游的人少之又少。

另外,黄酒的消费地域和人群也存在同样状况。在我国“入世”之后,嘉善黄酒的出口销量明显上升,近年均呈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令人欣喜,但黄酒的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内,国外消费市场实际十分有限。现在,国内黄酒的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江浙、福建、上海一带,而在广大的西部、东北部则难觅其踪影。

在消费能力上,通过我们小组的问卷调查,发现80%的游客愿意接受50元以上的黄酒,35%的游客有能力接受100元以上的黄酒。说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国内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需求升级,人们对黄酒的需求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黄酒中高端市场潜力巨大。

(二)黄酒产品种类。黄酒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黄酒的种类繁多,根据糖分比例可分成多种类别,故分支产品众多,可以迎合更多消费者的口味喜好。但对于同样历史悠久的嘉善黄酒而言,品质固然十分上佳,耐人饮食,但也却因此受到束缚,嘉善遵循古法专注酿造生产,酒肆酿造之法相仿,代代如此,因而没有再更多的创新口味,其相关衍生产品也很少。

我们在嘉善实地考察中了解到,各个店家的黄酒大多大同小异,多数以“女儿红”标榜,种类很少,消费者选择的空间非常小。

(三)游客对嘉善黄酒的认识概况。嘉善黄酒古已有之,其酿造技术在明清时代已经十分发达。嘉善黄酒品质上佳,口感醇厚绵长,温柔细腻,同时也具有相当多的益处功效,老幼妇孺皆宜饮用,因此长久以来一直深受本地百姓喜爱。但对于绝大部分的外地游客而言,无论是嘉善黄酒物质上的品效,还是其背后所含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他们都不是很了解,他们仅仅停留在黄酒的概念上来,而对于产地嘉善及此特产没有再多的认知。我们小组的研究显示,只有39%的游客对嘉善黄酒工艺、文化略知一二,而61%的游客对嘉善黄酒一概不知。我们还通过对游客是否了解“花雕”、“女儿红”等小故事的由来来侧面反映游客对黄酒的认知程度,结果表明,只有29%的游客有所了解。简而言之,就是游客们普遍缺乏对嘉善黄酒的认知。调查显示,65%的游客是有意愿了解嘉善黄酒的,61%的游客愿意以参观制酒工厂、参观黄酒博物馆等形式了解嘉善黄酒。但是,这部分游客却鲜有渠道来全面了解嘉善黄酒,已经对黄酒略知一二的游客也缺少加深了解的渠道。

二、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不够,对酒文化旅游不够重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注重文化的挖掘和旅游开发成为大势所趋。而嘉善对黄酒文化的开发不够重视,大多数游客都知道嘉善黄酒,甚至有些人还了解会稽就是今日之绍兴,但是对于同是浙江的另一个酒乡――嘉善的了解还是甚少,更别说嘉善有关黄酒的故事了。这就源于嘉善本身对黄酒文化的宣传太少。嘉善黄酒虽进军中国黄酒品牌前10名,但嘉善黄酒“西塘”还在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一直未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嘉善黄酒的市场占有率。嘉善黄酒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现阶段的黄酒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体现黄酒文化最直接的方面,如历史发展、酿制技艺、酒器展示等,嘉善正是缺少对这几方面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黄酒的酿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酒酒俗与嘉善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黄酒酒器有很强的艺术美学价值,其与嘉善的越文化、水文化、名人文化也有很大的联系,这些黄酒文化价值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怼

(二)缺乏国际视野。在当前开发的酒文化旅游中,吸引外国游客较好的为青岛国际啤酒节和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张裕卡斯特酒庄等,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的葡萄酒旅游由于很好地和云南的其他旅游资源捆绑营销,虽然不是优质葡萄酒产区,但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相比葡萄酒和啤酒,黄酒中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富有历史韵味,其实是对外国游客最具吸引力的,但已开发的点却很少有国外游客。嘉善西塘中外国游客的比例少之又少,更别说让他们了解嘉善黄酒文化,甚至购买嘉善黄酒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酒文化旅游开发中缺乏国际化视野:嘉善没有研究国外消费者、游客对黄酒的兴趣所在,或是通过不同途径的宣传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当然,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及旅游纪念品打造方而也没有考虑外国游客的需求。而面对洋酒的不断冲击,走向国际市场一直是中国酒产业战略愿景,而通过旅游提升嘉善黄酒在国外消费者中的美誉度、认可度,同时宣传中国特色酒文化,无疑对加快嘉善黄酒产业乃至中国酒产业国际化步伐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三)黄酒与文化旅游联系不紧密。嘉善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此同时,嘉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具有相当潜力的旅游开发资源。认识到这两个得天独厚的发展因素,这些年嘉善也正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例如发力打造特色西塘古镇等,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嘉善可以间接带动本地的诸多产业,食品饮食业尤甚。然而,作为嘉善特产的嘉善黄酒,却没有十分好地和嘉善的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因为在很多时候,嘉善黄酒更多走的是独立发展路线,与其他产业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

嘉善黄酒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文化底蕴自然也不会稀薄,具有相当的文化鉴赏价值,在这方面上若好好开发必定能成功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调查显示,65%的游客有意向了解嘉善酒文化,可见黄酒与文化的结合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嘉善黄酒与文化旅游的关系完全可以更近一步,形成相辅相成进而达成双赢的合作关系。

(四)对酒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足。嘉善黄酒迄今已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嘉善的酿造业在明清时代已非常发达,1984年在轻工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部优产品”称号,载入《中国名酒》名册。1987年在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奖,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西塘人喜爱弄墨舞笔,习惯在水边、桥边摆个小桌子,顺手往小河里捞几把螺蛳,姜葱炒了,再置上花生米,倒上陈年黄酒,悠闲小酌。如此酒道,令人向往。但如此优秀的黄酒文化却缺少继承,如中国传统酒道中的精华部分受到现代文化影响冲击非常大,人们既不会去把酒问天,也不会去观酒,喝酒少了节制、少了雅趣、少了崇敬、少了养生,以竞争、权谋、名利为目的的饮酒造成了公众对酒、对酒文化形成广泛诟病。除了酒道,许多传统的优秀酒文化,嘉善黄酒都没能很好继承。另外,嘉善酒文化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依靠着传统方式存活越来越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一些所谓的创新,如拼酒大会的出现反而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在新时代,人们没有创造出酒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新内涵。对酒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足直接导致酒文化旅游缺乏素材依托,成了无米之炊的酒文化旅游只能流于形式,也就很难真正吸引游客。

三、对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可行性建议

(一)黄酒文化旅游开发保障机制。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开发的动力保障主要是由企业、政府和市场这三部分组成。其中,企业是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动力是企业,政府在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开发中起推动作用,市场的需求是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开发的助动力。在这三股力量的推动下,嘉善当地黄酒企业应该成为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开发的主体,作为黄酒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部分,在科研、技术、资金和场地等方面为嘉善黄酒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核心支撑。政府应该发挥支持作用,如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加强对外宣传黄酒文化和嘉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市场的需求在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开发中起基础作用,根据统计结果,居民出游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度假,占60%;其次是旅游度假,占37%;而其余只占了3%。可见,游客的消费倾向还是比较强烈的,消费空间大。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者消费倾向,开发相应的黄酒文化产品,体验黄酒文化,品黄酒韵味,最终完成旅游和体验过程。嘉善黄酒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一项长期工程,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和市场这三部分要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能为嘉善黄酒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切实保障。

(二)积极推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嘉善黄酒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颇高,但销售的主要范围却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地域性消费特征很明显。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宣传方面可从黄酒文化着手。因此,嘉善黄酒文化的宣传应紧紧围绕“黄酒之都”这一特色品牌定位,以会展、旅游推介会、影视宣传片、户外广告、文物书画艺术展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推介。在全国各地举行黄酒会展和黄酒文化节庆活动,推介黄酒历史文化、黄酒酿造技艺、黄酒养生功效、黄酒品鉴、黄酒收藏等内容,以及以各种新兴媒体、新体验手法展示黄酒文化,吸引人们去了解黄酒的历史和功效、并品尝黄酒;通过与影视传媒业合作,以黄酒文化为主题,制作旅游宣传片,或以黄酒某一品牌的诞生为主题,制作电视剧或电影,强势进入央视和各大地方电视台、旅游卫视等进行播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在当地定期举办一些大型书法文化艺术节,号召文人墨客饮酒作诗作画,吸引国内外文化爱好者慕名前来,扩大黄酒文化影响力;在全国各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对外推介嘉善悠久的黄酒文化,展现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以便于对外招商引资;充分利用长三角地缘优势,在华东地区进行广泛的户外宣传促销,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嘉善旅游。

(三)品牌塑造,打造黄酒体验精品游线。品牌塑造是嘉善黄酒文化的重中之重,作为黄酒之都的嘉善,在开发嘉善黄酒文化旅游时,应好好利用“黄酒之都”这张名片,打造一条有特色、精品化的黄酒文化体验游线,尽可能多的将与黄酒文化相关的典型旅游点串联起来,根据旅游点与黄酒文化在文脉和地脉上的联系,在每个旅游点上展示黄酒文化,如展示历代各朝与黄酒文化的关系,恢复古代手工酿制黄酒的场景,还原黄酒之原始风貌,再到中国黄酒博物馆探寻黄酒文化的奥秘,最后到黄酒体验区寻找游客与黄酒的不解之缘,整个游线以历史的顺序将嘉善黄酒的历史景点串联,并将黄酒的起始、发展历史、黄酒典故、体验黄酒融入其中,整条游线以寻源、探秘、品味为活动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示嘉善黄酒文化魅力,使黄酒文化与旅游者之间产生共鸣,为游客带来独特的精神文化食粮。并将此游线向国际高端方向打造,使品牌游线国际化,让世界各国游人探寻几千年文化的古老国酒的神秘。

主要参考文献:

[1]吕艳伟.基于体验经济的白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李秋婷.中国专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葡萄酒旅游产品开发为例[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

[3]林清清,周玲.国外葡萄酒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9.24.6.

[4]张萍,王爱红.体验式葡萄酒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酿酒科技,2009.9.

[5]江志国,张春芝.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旅游资源综合评价[J].酿酒科技,2011.7.

[6]张红梅,宋莉,沈杨.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7]付强.贵州仁怀白酒文化旅游体验性开发浅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

[8]孟宝,郭五林,谢美英,陈永.白酒文化主题特色旅游深度开发研究――宜宾个例分析[J].酿酒科技,2015.

篇6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欣赏与传承;凉山彝族文化;麻线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到过凉山的西欧人众口一致将这里称为“独立课罗”,是汉文化海洋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有人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是永恒的。”是啊,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来呢?因此我马上收集了许多彝族相关的历史和资料。让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就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丰富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如,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古籍,有民俗民风、民族风、火把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酒文化、民间技法、民间民族体育文化、民族民间故事、祭祀和信仰、传统礼仪习俗,甚至有自己传统的工艺美术。这么多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拿来为我们所用呢?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认识彝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呢?但这些丰富的民族内容怎么样融入我们的美术教学中,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个闲聊引发的思考

这个话题是由一次闲聊中来的。因为假期的凉山之行,讲到凉山风光的美丽,再讲到人,然后不可思议的提到过去的一个同学。同窗四年,一直不知道她是什么地方的。每一次坐火车回家,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她家在凉山,她居然提前两个站下车,一种自卑一直笼罩着她。同学都以为凉山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可这次凉山之行才知道,那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虽然讲的是别人,但我也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不仅仅是她,还有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彝族姑娘,正脱掉自己富有特色的外衣,内心对本土文化充满了质疑,而逐步淡忘,甚至导致心理的自卑自残乃至民族精神的彻底失落。这一切都在加速剥离着国人民族文化的内核。我们充满个性的,曾引以为自豪的中国文化也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孩子吃的是肯德基,看的是漫画。于是,如何守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成了我们这代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通过凉山彝族文化资源感受创作题材的美

凉山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深谷中的一片神奇土地上。在这里,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神奇传说的土地拥有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一切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完全有别于汉民族。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到过凉山的西欧人,众口一致将这里称为“独立课罗”,是汉文化海洋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在彝族民族五彩斑斓、别具一格的文化中,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木器尤具特色。在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凉山彝族是唯一保持浓厚木器文化的民族。在那里,有着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让历史奇特地定格在多种不同社会形态,保留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等历史痕迹。古老浑厚的大凉山,窈窕多情的阿咪子,剽悍、豪放的彝族男子,身披查尔瓦(羊毛披毡),他们有大山般的性格,神鹰般的气质,特别是那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质朴的人文风情,陶醉、感动着我。这也让我思考如何将家乡的民族文化融入我校创设的校本课程情境教学中,从整体上着重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于启蒙。让大都市的孩子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使孩子在思想上更好地建立起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

李政道先生提出:“五千年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但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也是没有发展的。”时代呼唤创造。由此,我们根据传统的民俗民风、民族风情、火把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酒文化、民间技法、民间民族体育文化、民族民间故事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情节的创编,让孩子的创作题材亲近自然,再现生活,感受题材创造的美。

三、走进凉山彝族文化,感受材料创新的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带着一双审美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可爱起来。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凉山民族文化大多停留在原始生态阶段,像未加工的天然宝石,要想表现出民族豪放不羁的风情,体现天然粗犷、豪放、独特的美感,我们对我们曾经的表现手法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尝试,最后我们从工艺漆器艺术、服饰艺术、竹编艺术、皮器艺术得到启示,传统文化中彝族人们喜欢用红、黄、黑三种颜色为基调,在酒、餐具、刀具、马具、乐器等物品上绘成各种图案,所以我们就利用彝族漆画和木刻艺术在木板上表现凉山题材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留了传统画种木刻和凉山漆画的优美元素,使其具有现代感、时尚感和童趣化。我们又从彝族服饰中彝族家姑娘绣制图案从而想到利用“麻线、麻袋”这种粗糙的工具作画,改变彝家姑娘用多种丝线绣制图案的形式。采用粗麻线编结勾线后,再用丙烯颜料画出具有彝族特色的红、黄、黑三种颜色为基调的制作作品。从传统剪纸中演变而成的背景,大面积进行镂空,抽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格子。从传统的编结艺术到编结方法应用在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浅浮雕的艺术形式,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强烈的冲击力,同时规则或不规则地抽掉部分麻线,让画面有虚有实,给人以美和新鲜的感觉。而麻袋、麻线是非常质朴的生活用品,将其作为美术材料,并在上面作画,也可在上面拆编进行再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于是我们将民族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开发了“麻线彝情”的校本课程,现在形成了我校的美育特色。从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最后展示,在这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透过彝族文化感受彝族传统色彩美

色彩与民俗的关系历来至远至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里面涵盖了很多色彩的要素。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包罗万象,但在色彩方面尤以黑、红、黄三色为主。庄重的黑色、美丽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构成其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几何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整个线艺作品中我们传承彝族本身色彩文化以黑、红、黄三色为基调,并根据麻袋本身色彩和特点加入了白色元素,与其中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品主题和强烈的反差感,将黄、红两种色彩作为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线条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使整个作品中取得较好视觉效果。色彩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这个对象,并为其创造幻觉空间的效果。人们通过色彩去感知去再现彝民俗文化的另一个侧面的儿童画创编作品,为彝俗文化涂抹了绮丽而瑰丽的一笔,使孩子创编的作品在纵深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

五、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线艺美化校园

评价是“麻线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验证“麻线艺术”校本课程实验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教育价值。教授掌握麻线彝情获得教学计划和目标、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和展示活动,作为改进校本教学的依据,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认识自我,寻找差距,促进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专设了麻线彝情、漆画艺术、布画艺术长廊,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舞台。这样一来,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才能,也对学生作品进行了肯定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对彝族民俗民风和彝族的生活产生了更弄浓厚的学习兴趣。既丰富了美术课堂又美化了我们的校园。

篇7

[关键词]语言;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100-02

1 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的,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1)词汇教学。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dragon(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做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10,Lesson39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wine,beer,brandy,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是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Penny wise,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2)对话教学。高中教材中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交际目的,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合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如在学习第一册Unit8,Lesson29时,教师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引申:西方人主张吃好,但吃得简单,平时一顿饭只有一两个菜,请客时也不过三四个菜。这和中国人准备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别。

西方人请客不像中国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他们不喜欢某道菜或已吃饱了,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绝,他们会直接说:“No,thanks. I’ve had enough.”这样,学生在情景对话训练或与西方人的实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错误,达到了交际的得体性。再比如在第二册Unit7,Lesson25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操练Part2的Oral practice时先让学生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pairs。

然后,我让学生进行group work,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Which is great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Canadian English?进而让学生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因为学生在第一册的Unit3中学过有关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的区别,再结合本课内容和已有知识,通过对这些文化信息的处理,会有话可谈,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课文教学。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B1,Unit22Britain;B3,Unit13USA等)、语言(B1,Unit3American English)、饮食(Book1,Unit8Food around the World;Book2,Unit15Healthy eating)、音乐(Book1,Unit11Country music;Book2,Unit2Music)、媒体(Book1,Unit12English programmes;Book2,Unit4Newspapers;Book3,Unit5Advertising)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第三册Lesson49NEW YORK时,笔者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纽约及美国的相关材料,在课文学习后进行小组竞赛(互相提问有关纽约的知识,以问得多、答得多的小组为胜者)。自然学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当中,还提了诸如Why is New York called a big apple?和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种交流信息的方式同学们既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文化的了解。课后我还印发了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的目的。再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21Music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强文化习得,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我从多张CD、VCD及DVD中截取不同的音乐形式,堂上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了解什么是Classical music,什么是Country music,什么是Rock、Jazz、Blues及R&B。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对西方不同的音乐形式及音乐流派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喜爱的乐器、音乐形式及歌手等。这个过程,也可以配合播放同学们自己准备的VCD,以增加效果。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笔者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语言学家Robert B.Kaplan认为:英语段落的思维模式是直线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展开阐述论证。而东方语言段落思维模式是围绕主题的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胡泓,175)。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这一点在词汇教学中已有论述。课文中还包含着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强调个性的张扬、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加以点拨。比如在学了第一册Unit3Abraham Lincoln和第二册Unit19Afreedom fighter等课文之后可结合史实及时事就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进一步的认识。

2 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尤其是涉及日常交际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

(2)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方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思想性原则。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中,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则。教师要多介绍主流文化,在课外阅读中多向学生介绍积极健康的内容。涉及颓废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总之,通过文化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无所谓孰好孰坏,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样性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培养世界意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的教学,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事半功倍,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3 积极拓展学生课外接触英语国家文化信息的渠道

(1)拓展课外阅读。通过时文选读,了解西方国家新的价值观并可学到最新的俚语。如让学生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Shanghai Students Post)21st Century等英文报纸,教师还可从China Daily及Times、Digest等国内外英文报刊中选些文章让学生读;通过名著欣赏,诵读英语优美句子,提高文化鉴赏能力,我向学生推荐了《书虫・牛津英汉对照读物》及其他一些名著简写本。

(2)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利用网络让学生搜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及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利用学校电视广播系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文教学片《走遍美国》(A Family Album)和《跟我上旧金山》(Follow me to San Francisco)等和适合学生观看的英语原片如《音乐之声》,欣赏英文歌曲。

(3)创设校园英语氛围。在教学楼、实验楼、教室、走廊等地方贴上英语指示牌,英语格言、谚语;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讲座,介绍英美文化,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提供场所,开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