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南京师大吴康宁教授说过: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创新之天性,欣赏他们的自主创新之天能,保护他们的自主创新之天权。幼儿是很有思想,很有想法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目的过于明确,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思想和想法。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潜力的开发已成为创新教育的瓶颈。为此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不断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与实践。

一、创新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美国学者认为创新是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日本学者认为创新是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的问题。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活动,其实质是问题解决。而在教学中学生能创造他自身从未见过的方法或结论也就是创新。而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二、教学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构建与实践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人天生具有积极探索周围环境的需要,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创新是所有个体天生即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更加充分、全面的发挥,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探索为手段、实践操作为载体、发展为目的宗旨,建构并实践了三大教学策略:

(一)多渠道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再创造”活动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亲密伙伴,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树立“学生思维无”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的心理自由,充满信心地参与新知的学习。通过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开放时空,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氛围。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开放教学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开放教学思路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大胆地创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与发展。开放教学思路还包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必须为每个学生考虑,使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学习材料具有生活性,学习问题具有变化性,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符合他们独特的个性。

案例:《相似三形的复习课》

一开始上课我就不声不响地拉开一听可乐狠狠地喝了几口,便问学生大约还剩几分之几?有个学生上来看了看,猜了一个大致的结果,我便问,你肯定吗?他摇摇头笑笑。接着又一个学生拿了支笔走上来毫不犹豫的直去,再拿出来用尺子测量一下,得出了较准确的结果。于是我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实际操作时可能插不直或是插不到底的边上,有的口还不是在盖的边上,也可以测算出来吗?

创新结论:一个装有一定量液体的不透明容器不论是何形状,如果一根直棒能插到底,那么容器内液面的高度与容器的高度比就是直棒浸湿长度与插入容器长度的比。

2、开放教学时空

开放教学时空就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时还可以将学习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难度或类别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解答,或把空间延伸到课外,进行某些社会实践。课本中很多问题(出租车的付费、银行利息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峰谷电费用、商品让利促销、物体高低远近测算等等)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常识往往只能强记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实地测量等。

案例:在一次实践活动课中我安排学生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度。要求他们自已设计测量方法,工具不限,并画出示意图,说明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学生的方法就远远超出我的预设,他们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很多人的首选方法是不用相似的。最后一种方法是由一个练习题想到的。

3、开放作业设计

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赖于开放式的问题设计,让叙述方式多样化,问题情境生活化、解决策略灵活化。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上课不同学生的不同反馈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更有效

地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基础一般的同学学习更有兴趣与信心,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一些有挑战性问题,发挥他们的优势,拓广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上《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三线合一”作业设计:

(1)如右图,ABC中,D为BC边上一点,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

①如果AB=AC,∠1=∠2,那么 ;

②如果AB=AC,ADBC,那么 ;

③如果AB=AC,BD=CD,那么 。

(2)如(1)中图,①∠1=∠2、②ADBC、③BD=CD,从中选择两个作为条件能得到AB=AC吗?

(3)如(1)中图,当AB≠AC时,三条线段长度有何关系?

对于(3)我原来只是希望学生明白对一般的三角形“三线合一”并不成立,并能通过画图探索三者之间的长度关系。没想到有学生真的创造了新的结论:

三角形某边上的高h和中线m及对角的平分线t满足h≤t≤m(当且仅当三线合一时取等号)。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三线满足:2mh2=mt2+ht2 。

(二)激励学生人人求新、求异、求变,重视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创新思维就是对常规思路的扬弃,对某一事物的独特见解,即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各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而且善于随时应变、灵活变通,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一方面鼓励学生去质疑,一方面重视变式教学及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得到训练与提高。

1、尊重学生想法,创建畅所欲言的氛围

一个人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可以造就创新型人才。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才敢于去想,敢于去说,敢于去练。老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任何奇思妙想,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任何想法都是有价值的,否则学生只会照着课本或老师的方法与思维去学习,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学生只有在身心放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才能把心理强调到最佳状态,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发出无穷的灵感与创新。

案例:七年级上《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中例3:

标志性建筑的底面呈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花岗石,形成一个边宽为3米的正方形框(图中阴影部分)。已知铺好这个框恰好用了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花岗石(接缝忽略不计),问标志性建筑底面的边长是多少米?

结果学生想到很多的方法,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课本中的方法完全不是学生的首选,其本上排在倒数第二三位。

2、训练发散思维,减少思维定势的束缚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发散

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把条件颠倒、把过程颠倒、把位置颠倒、把观点颠倒,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通过直觉思维、类比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去探究问题、减少思维定势的束缚,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已知:AB∥CD,E是两直线间的一点。

证明:∠AEC=∠BAE+∠DCE。

结果学生的方法真是“精彩纷呈”。如图仅列举学生添加一条辅助线的方法。

3、培养创新精神,开发敢于创新的潜能

创新精神指人们对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的精神状态,也即乐于创造、勇于创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的成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一种对新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刻苦钻研的意志,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勇往直前,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三)倡导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注重“做数学”与“论数学”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话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把操作和思维相结合,在边动手边思索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还要组织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交互作用的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

1、操作与思维相结合,在操作中感悟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和思维是联系的,切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根据自身的认识能力,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链始终处于螺旋上升的状态。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使操作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操作与思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案例:杭州建兰中学一位老师观摩课的再现

现有各种形状的公园若干个(如右图),正多边形公园的各个顶点处均设置有各具特色的亭子,现要在公园内设计道路,使从每一个亭子出来可以走到任意另一个亭子(不经过其它亭子),并且道路要尽可能短,哪家公司设计出的道路最短,哪家公司就中标。现在你们就是设计人员,可以自由组合成设计公司,比一比谁的公司会中标。

在本案例中,学生没有现成的题目可以模仿,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因此可以吸引人人参与,只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去设计,都有自己的方案。如图,在众多的设计中只有少数是中标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主地去比较,去发现,去感悟其实垂直不一定是最短的,对角线也不是最短的,最终通过实验、探究、对比、才能归纳出解决的策略。

2、操作与交流相结合、在操作中表达

动手操作需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在动手操作中组织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交流,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操作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中,鼓励学生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因此只有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三者的共同提高。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上《 6.4 梯形(2) 》一节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拼图操作来说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让学生交流他们各自的思路与方法,结果他们的方法大大出乎的我预料。在展示成果时学生总结性地发言:

A:既然等腰三角形可以剪成等腰梯形,那么等腰梯形是否也可以剪成特殊的图形呢?我试了试,发现可以拼成前面刚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矩形,于是就可以证明了。

B:除了剪开,还可以剪了后进行拼接,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

C:除了剪与拼外,以前还学过“扩张”的方法,把等腰梯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还可以补成大的三角形,只是很难证出来。

D:既然可以把一个梯形进行剪拼补,那么把两个拼起来也是可以的。

通过我们的的教学研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思考、讨论和交流,从中激发了创新的意识与兴趣。实践证明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逐渐地变得很有想法,他们已善于观察与联想,习惯采用类比思想与发散思维,敢于猜想,经常把一个问题进行变化,引伸,推广,提高了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开发了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操作中,在思索中,在交流与争论中经常触发灵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孙晓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2

高尔基指出“游戏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来自于游戏活动前,发展于游戏活

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幼儿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出发,游戏对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尝试操作,并对个别幼儿给予相应的指导,就会使全班幼儿掌握操作的技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能力的高低和兴趣,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组装制作出各种玩具等。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多变组合的操作与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通过活动促使幼儿改变原有事物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组合。如:在结构活动《拼火柴》中,教师通过简单讲解后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了几种图案,然后让幼儿用火柴进行练习,慢慢的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像拼出各种各样的新图案:轮船、房子、小动物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同伴眼前。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辨别力与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又说提升。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由于创新思维课程的图案精美生动,这很容易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能运用实物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配合上生动的有趣的语言,孩子们此时学习的态度真的是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幼儿对观察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也会自觉提高。如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系红头绳》的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认真的观察各种动物,然后记下动物的名字,我再拿起一个谜语牌,念上面的文字,让幼儿从我念的文字中猜出谜面中所指的动物,从众多的动物图形中选出一个,经我确认后,幼儿将谜语、图形上的红头绳系在一起。这样在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我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图形自己创编谜语。这样既使幼儿通过猜谜活动观察认识了好多动物,又培养了辨别力与观察力幼儿的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活动中慢慢提高。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幼儿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掌握知识,学会新本领。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便和孩子共同创编故事和儿歌,在创编和尝试活动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在讲述活动《看图编故事》中,幼儿可以将图片自由组合排列,只要编讲得合理均可。由于创新思维用的都是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本身就能给孩子以形象的视觉刺激,使孩子要联想图片中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充分发掘他们每个人的潜力,激发了孩子很大的兴趣。活动带给了孩子们愉悦,带给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得到了更多的称赞,他们显得非常愉快和自豪,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篇3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重要体现。总书记在视察北大时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几点:

1.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1.1 创新精神起始于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老师居高临下,课堂气氛严肃,学生精神压抑。学生对老师的言论“唯命是从”。这样的教学氛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标准答案的束缚下慢慢磨灭、窒息。哪里还谈得上创新。素质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教学过程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师应该以真诚的微笑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教师要接受、理解、尊重所有的学生。尽量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融洽、民主的教学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限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使学生精神愉快、主动求知、主动发展、畅所欲言,自由地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 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小学生属于不成熟的个性,在学习中提出这样那样的看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哪怕是错误的观点,也不要“一棒子打死”,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应等学生把自己的看法都充分地表达出来,再组织学生讨论、评议,帮助学生弄清存在的问题,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只要比以前有所进步,只要提出一点点新主张,新见解,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赞许。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体验到创新的价值与魅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自信的作用下,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创造。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疑”和“问”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是积极思维的过程。疑,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动力。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不要认为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挥。

3. 克服思维的惰性 传统教学,学生只满足于找到标准答案,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这种思维的惰性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这种惰性。例如: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有些教师为了取得成绩,训练学生分段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而是用开头、中间、结果这样的三段分法成为固定的模式去套。尽管学生的段落分的是对的,考分是高的,但学生不动脑筋,满足于找到了正确答案,使分段失去了思维训练的意义,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动脑筋,不要用一种固定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合理,不同于标准答案也是可行的。

篇4

一、引导争辩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课型灵活多样的优势,以启发、诱导、激疑、讨论等方式活跃学生思维。心理学指出,顿悟式解决问题是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心向”,努力发现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意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问题赖以解决的基础。因此在实验事实上引导学生争辩有利于产生灵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有一次学生做完K C l O 3受热分解实验,随即设问:为何用酒精灯加热KNO 3却得不到氧气? (注: KNO 3分解放出氧气的温度为6 7 0℃)这一问如同投石激浪,全班沸腾。此举旨在K C l O 3受热分解事实上让学生产生“心向”,引导争辩,形成争强好胜的强烈气氛。实际上我们的着眼点还不限于达到掌握知识和实验技巧这个目的(如上例争论的知识焦点是催化剂概念,加热含义及其操作设备方式方法等) ,更重要的是在争辩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充分“亮相”。这样,一则通过知识要求(应贴近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力度)和跳跃性(跨度) ,培养创新意识,再则从心理学角度,群体中的个体易受到他人提出见解的刺激和激发,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让其智慧碰撞,诱发发散思维,激出灵感的火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在上例实验争辩中借机发挥,竟能举出加热、强热、燃烧等实例及区别。总之,可运用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能力,激发灵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应该指出的是学习学习中的争辩和辩解,就其性质而言,与科学家的学术争鸣无甚区别,只是在层次水平上比较低而已,例如沿用至今的“电解质”一术语,原为法拉第对那些通电能够使其分解的物质的称谓。1 8 8 3年首创电离学说的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则认为,在通电前电解质已经在水溶液中离解了。他的论点遭到当时包括法拉第、门捷列夫等权威人士的否定,甚至攻击和非难,但阿累尼乌斯特别讲求争辩艺术,多次据理阐发观点以赢得支持。同时他自己也刻苦探索不断完善理论体系。论战历时四载,终为化学界公认,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类似论战在科技史上不乏其例,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从长远的观点看,在教与学上坚持运用激疑、争辩以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树立形象

研究表明,当实验中的现象和形象反映到学生头脑中时,他们并非只做简单地机械地复写、摄影,而是在完善着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一个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是从众多的已有表象中,根据某种需要,分析出某些共同的本质要素,然后按着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直觉思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隐藏在表象和经验之中的本质规律予以直接把握。那么,中学生的表象和经验从何而来?应主要依靠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在教学中树立丰富多彩的形象(包括直观动作、表象等)。首先,教师本人具有规范熟练的实验技巧和反应敏捷的设计思路,能完好地体现“多维的心智与动作技巧等结合体”的要求。例如表演和指导实验要形象鲜明、美感性强,诱发力大,让学生观察后便能模仿、想象;其次,尽量多开设实验,以丰富学生的经验知识。1 9 7 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曾比喻说:假若你未见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吗?格拉肖还说,对全世界或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这是因为形象因素能使学生直接运用客体的一些自然关系同其它环节联系起来,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形象特征。如各级各类奥林匹克竞赛题目(包括实验) ,多属层深面广难度大学生未曾学过的内容,但思维素质好的学生做起来却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有常规思维因素,也有联想可及、形象跃然纸上而导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素。急中生智,灵机一动,甚至一下子便能抓住题目要害,即属此类。

三、提倡求索

这是对实验过程中观察思维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极大。由于“创新”的主要依据是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所提供的经验事实的总和,是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这就要求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不应停留在感官的消极感知,而应该是一种积极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可概括为“观察--联想和想象--理解”,即观察离不开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以丰富思维,达到理解以形成思维能力。如果说科学家的观察越精细,其创造企求值越大,那么学生观察时感触联想和想象越多,实验效果越好。譬如在做“变化与现象”实验时,出现的同样是液体试剂,为什么盛稀盐酸的试剂瓶用玻璃塞而盛氢氧化钠的试剂瓶用橡胶塞,为什么盛氢氧化钠的集气瓶上有很多白末,白末是什么,如何验证,怎样验证简便节省试剂等,我以问卷的形式考查学生观察与思维的表现。结果分为四个层次,消极者只是完成实验操作,对操作以外问题无丝毫兴趣;一般的对同是液体试剂用不同瓶赛感到好奇产生疑问,对瓶口的白色较深入者反而产生一连串疑问,为什么同样是液体盛稀盐酸的试剂瓶用玻璃塞,而盛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则用橡胶塞呢?为什么盛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口有白色粉末而稀盐酸没有,白色粉末到底是什么,如何验证。少数学生对如何验证作出分析,找出最佳方案并用现有试剂作出验证。在学生实验中通常情况是,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少数学生凭直觉做答(易错题)但大多数学生能够形成悬念,将来学习有关知识,便可顿悟式理解。总之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有思维,有联想,有顿悟,不断捕捉知识的“生长点”,继而延伸扩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078-02

创新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独立地发现了他前所未知的事实或者找到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特殊方法。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法是一种创新,独立地发现或者是证明了某一定理也是一种创新。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应该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阶段,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卸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给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课堂讨论,畅所欲言。通过讨论,使每个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限度发挥、挖掘和培养。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能找到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又如教“圆的周长”,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记下每个圆的周长……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如教“四四十六”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学会了“每行栽4棵树,栽4行要16棵树”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如果只有12棵树,每行栽4棵栽4行又该怎样栽?”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明明4乘4得16,怎么能4乘4得12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想到“一树两用”,仅有12棵树也能实现“每行栽4棵,栽4行”。

三、构造好的教学氛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利。首先,学生感到轻松,完全没有那种很沉重的感觉,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散是有利的;其次,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学生一旦觉得某些地方有问题,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再予以相应的讲解。一旦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性也就强了,他们没必要什么都按照老师说的做了,可以自己去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自己和同学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全面进入创新型时代,创新教育也随之步入了学校的大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赋予大力度来培养生的创新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有很大的驱动作用。有了兴趣之后,学生对学习是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负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可以通过提出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不会消减。如果某一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之后把老师提出的某一难题攻克了,要予以表扬,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兴趣。同时,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激励,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来了,也就不愁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了。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31-02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已经从创建进入执行阶段。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国家将强力实施、稳步推进。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SPT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往往是观念新,行动迅速,出新成果的人才[1]。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他们对问题有敏锐的感觉;他们往往有开放的观念;他们的思维发散而灵活;他们对寻常事物有新颖的认识;他们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格。

我院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和成育秀”校训,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等概念。围绕“SPT人才培养体系”又提出了“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一个中心,两个兴奋点”, “三个核心能力”,“四类证书”等概念,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人才培养思路[2]。我院致力于培养有更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我们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并且在充分发挥“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外语教学特色的同时,注重外语应用能力,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等“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毕业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公共技能证书”等四类证书的获得。同时还强调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景,活跃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活跃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新情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在教学中,本校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发了我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本校教师经常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片再现情境,鼓励学生表演重现情境,把我们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我们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把我们培养成才。

2.善于从提问和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高等院校尤其是语言类高校中,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中激发创新潜能。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我们学生欢迎老师多提问。在提问中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反应的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尤其是同学间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学生也愿意动手实践。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制作课堂教学模型,课堂教具和教学辅助资料,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全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而代之以学生积极讨论设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讨论各种教学用的情境、画面,甚至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与渗透等等环节都可以有学生参与和讨论。让课堂从一个老师多个学生的模式转变成一个老师多个教师小助手的模式,从而大大激发了我们学生创新和创意的热情。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计划。目前,学院已经意识到在校大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参与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计划的。我们学院在借鉴一些其他国内外高校的管理方法以后,逐渐意识到“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该计划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寻找新的信息,因而把个人的经验转化成知识[3]。现在学校已经推出积极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通过学生自我推荐,任课老师推荐,在校二年级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有志于参与科研计划,并具备一些基本科研能力的学生。像学院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就积极组建涉外导游翻译咨询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成员都是在读的本院学生,目前筹备已经接近尾声,学生反响非常热烈。其他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老师课题,形成了“我参与,我光荣”的风气。

4.积极提倡学生创新创意活动。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了给我们学生创照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提出了一些很有益的概念。学校积极创建了SPT外语文化街,让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给学生一个施展的空间,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街上的各种语言沙龙,积极举办各种跳蚤市场,学生以摆小摊的形式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创业梦想,参与演讲比赛,积极举办各类社团,在第二第三课堂中既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一)借鉴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创业热情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在此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该学院专门开辟学生创业园鼓励在校生集体网络创业。截至去年年底的统计,其首届高职毕业生创业率超过60%。这种创业模式使学校中形成了一股创业风,创造了自主创业的氛围,大大促进了就业。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1.积极利用学生网络优势,提倡网上创业平台。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创业的不利因素,缺乏启动资金,缺乏足够的自主时间,创业经验非常缺乏,抗风险能力很弱,创业后续管理不熟悉,创业点子面临挑战时没有足够的心理、资金和其他一些必要的准备。现在学院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亲近网络,喜爱网络,利用网络学习、生活也是事实。学院目前推行积极鼓励学生的网络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依托学院教育环境,进行各种网络创意和创业活动。现在我院下属英语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群策群力,现在已经成功申请到院级学生创业活动―网游网项目的立项和启动。目前已完成筹建、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该项目是学生自发组织,自己策划实施的一个创意项目。项目成员均为本校在读大二学生,通过组建和运营一个多语种的综合旅游服务性网站,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创业精神,也为其他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实训的平台。学生还非常热衷于开各种网店,网店由于其启动资金少,回报率高,学生的时间等边际成本比较少,很受学生创业族的青睐。很多学生现在都能够在资金上部分自给,大大提升了学生淘金创业的热情。我院学生还根据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提供很多知识性的外包服务,比如提供网络翻译服务,或者和很多语言类的网站合作提供网上导游服务,把知识真正转化成生产力。

2.建立校友联谊会,创立仿真创业基地。大学生富有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创业经历缺乏,学生往往只有创业点子,而社会中一些力量有富余资金,有成功创业的经验,有富余的精力,可是缺乏大学生的充沛的创业激情,从而也限制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学院目前正在鼓励学生筹划校友联谊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我院优秀毕业生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校友会,组建仿真创业基地,定期邀请校友会成员来做讲座、讨论,积极开展各种专题演讲和培训,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优秀校友创业平台,参观其他院校创业园地,积极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等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必然能够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达到积极的创业效果。

3.长设金点子创业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创意创业。学院现在不但积极关注已经成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活动,而且还特别关注还没有成熟的,停留在想法阶段的创新创业的点子。因为学院认识到只有源源不断的“点子”大军才能保证我们学院每年都出创新人才,才能保证每年都有创业成功的典范。学院正打算鼓励点子公司或者点子教室。这个公司或教室隶属于本院学生社团联合会,通过招聘社员和引进人才,鼓励学生出点子,想主意,并且积极探索把这些点子付诸行动的可能性。社团还会组织专人管理这个金点子创业平台,引导创业走向,引进创业人才。社团也打算积极推出适合学院组织开展的创意和创业活动,定期举办学生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用科研的方式积极参加老师课题,积极申报学生课题或科研立项,鼓励学生针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学校管理上献计献策,鼓励学生积极策划学生活动,积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对于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点子,社团会宣传、评比、奖励,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结束语

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讨论,必然能积极促进高等院校改革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环境,更新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4).

篇7

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互递和知识互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创造性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我国学者章志光也曾说:“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非是附加在素质教育之上的额外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知识探索的整个过程。

例如: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在最初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提问:“怎样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请各位同学分小组折一折。”这时,学生开动脑筋:第一种是竖对折;第二种是横对折;第三种是对角线对折。这样书本上所介绍的三种折法,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全折出来了。然后,教师可顺势再提出一个问题:“谁还有新的折法?”这一问,学生们都各自在试着各种折纸方法,边想边折边看,不一会儿一位同学说:“我把长方形纸片的对角的两顶对齐,然后把纸片一折,你们看就成了书上没画的了。”其他同学都按他说的方法折起来,能折成的都高兴地点头,未折成的也边看边问,直到折成为止。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们都能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主动探索来发现其中规律,并敢于创新尝试,从而更容易地学会了新的知识。

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数学知识。”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三角形和任意四边形的周长含义;然后,让每个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上的长方形,要求他们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结果发现:有的测量四边的长,有的则在按量长和宽的方法去做,这样可以看出学生们智力水平的差异。在列式中,各位同学也不尽相同,总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四边相加;二是长×2+宽×2;三是(长+宽)×2。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就让同学们交流列式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最后确定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长+宽)×2是最简捷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由此,其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聪明才智也得到充分发挥,在寻求多种解法中不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实践应用,增强创新意识

篇8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full of innovation,at the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President Jiang Zemin pointed out: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soul of a national progress and the drive of a national prosperity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more higher 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place that cultivates and dispatches skilled talents to the market. It should create a good teaching mode 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and make them become creative high professional talents.

关键词: 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Key words: high professional;skilled;creative tale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85-01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灵魂的教育改革在世界各地兴起,与之相适应的创造教育也应运而生。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而实践课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渠道和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水映了学校具有的教育能力和发展能力,体现了学校整体和综合教育水准,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构成了教育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优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实践课时,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以固定的模式完成实践课程,要给学生以学习、探索的主动权、自,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3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育必须给予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操作和实践理念,然而,由于固定思维和理念的驱使,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传统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

传统的实训教学大部分是验证性实训,它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老师先传授知识,再用实训操作来验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这种方法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他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机床操作方法,刀具的装夹、刀具的判别,并完成零件从程序的编辑、加工、测量的一系列过程。这样实训的优点是针对性比较强,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使部分学生对实验中的新奇事物或视而不见,或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多数情况下相同的教学内容,只是图形转变后的图纸让学生自己编程,都会变得非常困难。这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能占有一席之地,能有和别人去竞争的资本?改革传统实训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激发他们从事创新实践的热情。必须让学生明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只有少数杰出人才所独有,它是每个普通人所具有的潜能。上课过程中懂得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绝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当面对同一份图纸,我们并不要求学生采用同样的编程思路把它加工完成,而是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不管采用任何方法,只要能凭自己的思路加工出来,就会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创新的信心。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得到极大心里满足,激发内驱动力,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向前、向上发展。

5在实践中求真理

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新提供成功的可能,同样也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方法。

实践型人才的显著特点包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实景中,不仅能很快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为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6结论

一所好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创新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只要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可以成为不同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苗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就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心理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当代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激励行为。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比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歌,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戏剧,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也。历史课程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思想与素材的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造精神的审美因子。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初则感染其情绪,继则引起情感之共鸣,再则积淀为相对稳定之态度,久而久之,就能充分影响学生的身心,激励其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正如著名学者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现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也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到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课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第七位的祖冲之到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雅典的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篇10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物教学;创新意识;创新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生物存在较强的感官直觉性与实验体验性,使得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生物课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初中学习阶段符合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需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单位科目的学习效果。有人认为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生物的时代,两种观点所产生的交集,便是共同认可的生物科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可或缺性以及重要意义。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1.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的科学教学不能将机械地背诵作为学习方法,应遵循自然科学的学习规律,实践的力量便在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规划中逐渐提上日程。初中生物学对中学生所激发出的创新力,不但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知识互动,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实操课与理论讲授,双向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得创新意识不复流于空谈。

2.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生物教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积极培养,能够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实现对自然科学学习要领的全面掌握,并且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形成思维层面的正确导向。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通过创新意识的主动培养和灌输,在中学生的想象过程中实现科学思维方式的建立,并且敢于提出假设和否定。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态

在学生的生物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众所周知,自信是人美好生活的支撑,也是创新能力主观化的产物。学生在创新中得到进步,便能够塑造自信,并从根本上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验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和疑问,并且在与学生的知识沟通过程中,表扬学生在思维创设中的合理要素,对其主观方面予以循循善诱的警示,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熟稔程度,不拘泥于书本理论。例如,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冰河世纪中的动物生活习性的假设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提升学科自信的主要素材。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力

1.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能力的提升,必然以创新力的提升为跳板,而要想增强学生的创新力,又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第一,在植物和微生物教学时,可以大量开展实验操作,通过悬念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在动物模块的知识教学上,对于一些动物的行为等方面,可以借助观看视频的手段,实现与学生的心灵互动与情感共鸣;第三,在关于人体常识的宣讲过程中,可通过PPT图片的展放和对日常生活的联系,活跃课堂气氛。

2.组织灵活多变的问答方式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氛围中,频繁的问答环节正是具体体现的一种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提问中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拓思维的问题,实现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某校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讲述了这样的生活常识:虫子飞进了耳朵里,可以在耳中滴洒植物油,便可使虫子窒息或被迫出外耳道。而当教师继续问道:耳朵进了一颗种子,该怎么办?一名学生便脱口而出:把一只虫子放进耳朵里,让虫子吃掉种子,再在耳中洒上植物油,制服虫子。这个简单的案例并不引以为然,该生的作答也并不具备任何深度,却在其思维的辨析中,可以发现其已经孕育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3.提升教具在课堂中的展现

教具的运用能够在课堂中打造创新环境,因此广泛引进生物教具,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具制作的实施原则要讲求容易操作,演示可观性强。教具的使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要简单明了,教师容易使用,学生容易理解。教具的使用是为了辅助教学,教具使用起来不能太复杂,要使教师和学生容易操作,简单明了且更容易教学。

通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力培养的逐层分析,充分证明创新在中学科学教育中别具一格的价值和意义。总之,创新意识的广泛培养,不但符合初中生物教学的本身规律,更能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要求以及学习中的期待视野。

参考文献:

[1]林德清.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3(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