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困境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困境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被誉为坐着火箭在发展。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现在的第二世界经济体,GDP总量也是世界第二,中国人民也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中国的未来。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l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则是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有了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所以说,人民的正常生活离不开实体经济。

2.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实体经济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日渐被认可,中国之所以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强大。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制造业,但也只是减少了一部分订单,淘汰了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才是其经济发展的主力,实体经济做强了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制造大国。GDP总量世界第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所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靠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才能让国家的老百姓过上永久幸福稳定的生活。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1.企业家投身实体经济的精神状态不佳

企业家以最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自20世界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倡导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们似乎忽视了第二产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主张发展虚拟经济,也不是不主张发展第三产业。而是我们似乎在把握经济发展这个天平上有点偏重第三产业。虚拟经济的特点是周期短、赚钱快。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争先恐后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网络游戏行业等。于是,大量的实体企业开始跨入这些行业,用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聚集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这些所谓挣钱快的行业。资金挪用到这些行业后,则无暇去顾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去研发实体经济产品。而一旦这些行业有点风吹草动,实体企业则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体企业的荣誉感在减弱,导致企业家精神状态不佳。当然,在普通的劳苦大众身上也体现这个社会怪像,这点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就可以提现出来。过去,我们的父辈的理想是长大当工人、科学家、老师。而如今,我们的理想变了,提起谁是工人好像就是穷人的带名字,且感觉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大家的理想变成了要做公务员,要做证券师、金融师,要去从事游戏开发,从事IT业。酷似这些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于是严重打击了有能力的人进入到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的荣誉感不强,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大

首先,企业税负过重。社会保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贷款所承担的利息等等加一起压的企业基本无利可图。何况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其次,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不断的攀升,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不堪重负。最后,企业融资困难,迫使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息高,成本又增加许多。

3.实体经济缺乏创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

因企业家热衷于来钱快的行业,把大量资金抽离实体经济,导致实体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撑,没有能力也没有激情去搞研发新产品。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出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不匹配。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现象并存的问题异常的突出。

三、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激发其活力。

人的精气神很重要。这个精气神,落实在企业家队伍层面就是对创业创新创优始终充满激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情能够调动企业家的创造力、主动性,能够推动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创业,能够在企业进入瓶颈期时帮助企业家冲破制约。越是困难时刻,就越要保持和振奋这种创业激情。遇到困难就患得患失,就想减产,就想减员,就想关门,不仅可能丢掉现有的市场,还会失去未来发展的根基。政府对实体经济扶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会调动大家的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会极大的改善企业家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运营成本高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需要政府去支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为企业减负减税,提出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险缴存方式方法,调控原材料的供应,对其配套的相关行业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以达到全面减轻实体企业负担的目标。加强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涉及企业收费项目混乱的稽查活动,建立惩处机制和多种涉及企业收费项目繁多的维权机制。

3.加快新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提升企业创新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篇2

【关键词】立体几何;学习困境;应对措施

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接触的物件绝大多数是立体的,可以说立体几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好立体几何才显得格外重要。同平面几何不同,平面几何可观性强,而立体几何较为抽象,所以它锻炼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我们的立体感,增强我们的分析、综合等生活技能。高考是我们每个高中生避不开的话题,就高考而言,立体几何的重要性更是十分明显。立体几何的分值一直很稳定,大约在二十分左右,这是相当大的分值,值得我们每个高中生去认真对待。况且,立体几何考察的内容很固定,难度也不是很大,应该是我们必得分的题目。但是,目前的高中生对于立体几何学习却陷入困境,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困境进行分析,以便提高我们学习立体几何的能力。

一、学习困境

尽管我们每天都接触立体的图形,但是很少有人细致的去观察,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更何况高中以前我们探究的图形全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由平面到立体的显著变化,我们不能很快适应,也就造成了学习立体几何的困境。

(一)立体几何概念理解不清

几何概念是立体几何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概念理解清楚明了后,才能更好地去处理相关题目。然而,我们很多同学在解题时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解题步骤,或是照着书中的解题技巧去模仿。对于解题的高度重视,导致我们轻视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只要面对与概念相关的试题,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对概念理解不清,应用概念就会出错,有些题目根本做不出来。以二面角为例,求二面角的大小是立体几何的重点题目,倘若我们连二面角是什么都不清楚,只会模仿书中的例题,一旦命题人稍加变动,我们就无从应对了。

(二)立体几何定理理解不深

定理相对于概念而言是更为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它是解决几何题目的依据和中心环节。绝大多数同学对定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不去探究它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去深究定理的使用方法和解题步骤。我们同学们理解定理不深、记得不牢、不分析定理间的联系是普遍现象,这就直接导致我们运用定理的能力较差,不能用学过的定理处理数学问题。其实定理和定理间不是格格不入的,相反许多定理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立体几何更是如此。立体几何由点到线、有由线入面、由面化体都是环环紧扣的,所以仅仅是背会定理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空间想象能力较差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最大的不同就是立体几何重点考核我们高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我们对三维立体环境的感知和把握。因此,在处理相关题目时,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然而,我们大多数同学缺乏相关的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不是很强,这就造成了学习立体几何概念和定理的困境。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当我们接触到立体几何概念时,我们无法想象出来,不能在脑海中形成确切的空间形态,因而面对题目时即使想用学过的概念或是定理时也不知如何绘图,由于立体感不强有些图像摆在面前我们也辨别不出来。

二、应对措施

(一)培养对立体几何的兴趣

立体几何学不好不可怕,我们可以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唯一可怕的是丧失对几何的兴趣。没有了兴趣,是很难学好立体几何的。我们学习立体几何不要仅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尝试将立体几何和我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用学到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逐渐养成对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知识是靠自己主动获取的,立体几何也不例外。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不要就此止步要主动的深入探究,或是与同学老师交流。上文提到立体几何的概念和定理极其关键,仅仅记住是不行的,还应能够灵活运用,加深理解程度。

(三)构建空间形态

良好的空间感是立体几何学习的关键要素,不可否认有些同学的空间感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空间感较弱的同学不应该灰心丧气,空间感是可以逐渐培养出来的。平时多多辨析图形,在头脑中加以想象,生活中多多留意三维物体并与所学的概念定理相结合等都是培养空间感的有效方法。空间感建立起来了,许多立体几何的题目上手就会变得很容易,当然概念和定理的掌握、理解程度也会上升一个档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好立体几何不光有助于我们取得好的数学成绩,也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该类问题,学好该类问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志宏.数学解题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0)

[2]曹世国.立体几何入门――初学立体几何的障碍及解决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12)

篇3

近两年,中国实体企业整体下滑进入一个相对低谷,其原因有市场周期说,有转型不力说,而说到底,人们的共同疑问是:为什么实体经济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很低?

有专家分析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贫富悬殊导致中国的市场需求无法消化巨大的产能;次要原因才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中国正在升级中的消费需求结构,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直接原因,是央行的货币汇率政策,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

具体分析如下:

实体经济出现困境最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实际产能超过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学到过的生产相对过剩。不是人民不需要,而是因为巨大的贫富悬殊,压制了有支付能力的市场总需求。两极分化的结果是,有钱的少数人没有那么大的消费需求(或去国外消费);没钱的人数众多,有消费需求却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所以,市场上才出现了相对过剩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不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社会总的市场需求受到压抑,巨大的产能无法消化,实体经济的问题就不能得以解决。

实体经济出现这么大困难,还有一个直接因素,就是央行的汇率政策,压抑了出口的能力,让出口发动机半熄火。因为我国虽然是实体经济生产规模第一的国家,但是消费能力却并不是第一大国,所以要依赖出口来消化一部分产能。因为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利润很低,对汇率尤其敏感。因为前几年事实上的高汇率,不但抵消了出口加工业的价格竞争力,而且也把那点不高的利润空间都给吞噬了。汇率政策压制出口,也是加剧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利润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行业

中国本来就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全球产业链的利润关键环节还不在中国人手里,以手机为例,中国手机虽然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高份额,但利润还不如一个苹果。2016年,全球智能机市场的总营业利润为537亿美元。其中,苹果去年的营业利润为449亿美元,占比高达79.2%;三星为83亿美元,占比为14.6%。华为、OPPO、vivo去年在全球智能机市场的利润占比分别为1.6%、1.5%、1.3%。总体来算,中国前三大智能机品牌在全球智能机利润中的占比不到5%。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体系,但是产生的利润却很少。中国整个利润盘子本来就不是很大,现在还被金融业切走一大块,留给实体经济的利润就很低了。这是中国货币金融政策,导致利润从实体经济抽出,转移到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利润高于实体经济,这是资金就留在金融行业里面空转的一个原因。前几年,银行的利润爆棚,民生银行行长说“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这两年银行行业困难了一点,但依然远远好于实体企业,保险和券商则是活在春天里。

需求端与供给侧不匹配

实体经济出现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供应端与升级中的需求存在错配的问题,也就是说,国内的一部分需求开始向中高端的消费层次递进,但是中国的供给侧,还是以中低端的产品为主。一部分中高端的需求国内还不能满足,还需要从外国进口,所以就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把一部分产能从低端产业转移到中端产业,或者转向更高端产业,这就是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升级问题。

但是,央行的汇率政策,不但把低端产业的利润空间给搞没了,也把向中端产业升级的空间给压缩了。因为我们从极端产业升级到终端产业,一开始也要依靠价格优势。我们在中端产业的主要对手是欧日韩,但是因为欧元日元带头相对美元贬值,我们还在跟着升值。其他货币已经相对美元大幅贬值,我们只是小幅贬值,这也影响了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

实体经济的这些困难,除了贫富悬殊这个问题,不该由央行主要负责之外,其他几个都要由央行负主要责任。

所以,我们说,央行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把中国的实体经济捂个半死。其实,对于加速贫富悬殊这个造成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也是重要推手。央行的货币超发,就是在稀释大多数普通人的货币购买力,这本身就是让大多数人变得更“贫”。

篇4

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结合网络的交流,进一步掌握他们的真实情感和心声。试图通过调查青年体育教师的生存发展现状,认真分析一些青年体育教师由最初的充满理想,激情四射,到后来的消沉放任,甚至厌倦、逃避工作的原因,继而探讨青年体育教师健康成长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走向成熟的对策。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与社会,和教育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找到自己的理想信念,优化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理想和智慧的体育人,这对树立体育教师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青年体育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体育教育人的奉献精神,为教师的明天创造美好的教学生活添彩,为未来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青年体育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多数属于被动选择体育教师行业,无专业发展动力和方向感。为了初步了解株洲市部分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心态,我们通过对株洲市一中、二中、四中、八中和南方中学等五所中学做了调研,样本为93人,均为一线体育教师中,平均年龄在46岁,35岁以下的年轻体育教师34人,占一线教师比例的36.5%,有21%的体育教师认为教体育有意义,对工作充满激情;而有71%的体育教师认为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没有太多发展空间,缺乏成就感和职业效能感;还有8%的体育教师更感到厌倦工作,极度后悔,想跳槽,但又没有太好的选择,其中,我们发现青年体育教师比例不是很大,还有不少青年体育教师在工作1-5年中选择离开,究其原因多与待遇、人际关系、理想前途、社会地位等有密切关系。

⑵职业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专业能力和素质欠缺导致不知所措,失去方向感。尤其是面对现实中的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而更加失去信心。调研中了解到学校体育教师对学科地位的判定偏低:有54%的体育教师认为无学科优势,体育仅仅是学校的面子工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28%的体育老师认为一般;仅18%的体育教师认为有较好的成就感、能如其他学科同等受到重视,但是,这些体育教师绝大部分为重点中学带训练队的业余教练员。

目前中小学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倾向还是较为突出。他们甚至在教学中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即使是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也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例如用于补语文、数学、英语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搞劳动、排练节目等。甚至有个别学校毕业班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几乎为零。由于不少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造成体育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产生消极情绪。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原本就少的体育课沦为了一种“放羊”式的低效状态。

⑶过重、过多的工作负担让体育教师身心疲惫,造成厌倦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主要工作是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等,不少的体育教师还兼职学生工作,在学生工作处(政教处)、保卫科等科室兼职,管学生纪律、卫生和学校的工会等非体育专业的事情,参与学校的相关工作是在所难免的,但往往是一方面要上16-20节体育课,还要带训练,除此之外,再安排其他工作就会给体育教师的身心带来伤害。通过对株洲市一中、二中、四中、八中和南方中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研发现: 34.6%的青年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量过大;39.8%认为教学工作量较大,有点吃力;17.4%的体育老师认为工作量一般,可以接受;8.2%认为工作量较小。

二、青年体育教师成长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⑴通过对青年体育教师访谈发现,他们多数教师基本上都透露出“走上体育教师的行业,是个错误的选择”,高中三年的求学路就是为了能考取大学,而在高中阶段选择考体育专业,并非是自己爱好体育而走上体育教师这岗位。有一所学校在三年内相继有两位青年体育教师在工作两年后,辞职离开体育教育的行业,他们离开体育教育行业的原因就是现实与他们职业期待的落差太大。体育教育不是自己真正向往的工作,当时为了高中时能考上学校,而忽视了自己的爱好与未来的工作方向,导致工作后不能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盲然失去动力和方向。

⑵青年体育教师普遍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从大学的学生身份转换为教师角色、变成一个孩子王;大学时悠闲的生活到工作时的压力从四面袭来,生活方式和角色的改变调试不及时,导致不知所措,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大学时的生活是悠闲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时就没有调整好自己利用时间的能力,导致入职工作后生活压力太大,自己对工作的认识不足,因此,我们会看到有的青年教师整天还会泡在网上游戏、整天不知所措,浪费很多宝贵的青春时光。再加上有的青年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强,自我约束和继续学习意识下降,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上进心,当面临评优、评职称时,自己因为条件等等原因未能评上时,又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悲观情绪。

⑶在现实的生活中,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一部分老师谈到学校对于体育学科的态度时,都会感到非常失落,他们的深切感受就是体育学科是学校的面子工程,需要时很重视,不需要时无所谓;需要时把你累的半死,谈到待遇时免谈;学校对体育学科的不重视,对体育教师成绩的认同很难做到同工同酬;学校对各类评选中经常会出现的偏科和不公平的现象。在这种工作氛围中,很多的年轻教师一时很难适应,出现自我放弃的情形。诚然,体育学科自有其自身存在的学科价值,体育教师的学科地位更多的需要靠自己主观努力去获得,有为才有位,但是,在学校这个系统中,体育学科发展需要一个基本的发展环境,其中体育教师就是一个关键要素,青年体育教师理应成为重点关注和培养的群体之一。在当下,任何一个校长,学校的升学率摆到第一位是绝大多数校长的无奈选择,但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理性地认同,但是并不会因为学校重视应试学科的升学率,就认为体育教师就没有了发展而自暴自弃,体育教师的发展更多的应该是对自己现实状况的清晰把握,从而寻求发展方向,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和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自主能动性。

⑷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自己实际工作状态不满意,青年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他们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面临着过大的生活压力,教学工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重复、乏味的任务,在教学中很少能体会到创新和成长的乐趣。除课表的工作安排、课间操、训练队的工作外,往往还要承担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工作,疲惫之极,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时间超标,工作量超负荷,导致的精力不济,等等。尤其是付出得再多也无非是解决日复一日的温饱,仍然还会要过一种身心疲惫的生活,很难看到职业的发展空间,很难体味到职业的乐趣,导致很多青年体育教师不愿多付出,在他们看来做多做少,学与不学,教好与教不好,其结果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⑸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仍有较大空间,例如: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偏少。老资历的体育教师不多,校内的师徒结拜的过程还可以更富成效,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激发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徒弟,实现师徒的共同成长。

三、有效促进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建议和对策

⑴强化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主体意识。发展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美好想法。体育教师的发展不应该只局限于体育学科方面,作为教师,发展的方向是多样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首先,应该提高对体育教师发展的认识,摆脱认识的局限性和唯一性,毕竟成为优秀教练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特别那些业余体育训练项目不多的学校,而应多关注自己综合能力的发展,无论是上课、还是业余训练、还有科研能力等都应该不断提高。同时,还应重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这样有利于人别人了解你的想法和你的发展。年轻教师在工作初期,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后,就应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一般年轻教师在工作头2-3年应该注重:教学能力(含其他体育活动的指挥能力)和反思的能力;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和更新。不要过多计较自己的收获,多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风格的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多用笔记下自己发展中的思考和下一步的方向。

⑵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激励自己成长。优秀的人在自我约束上有着超强的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要有所发展,就要学会约束、学会放弃。年轻人喜欢玩,喜欢凑热闹,往往因为这些而失去了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属于自己改变的时间。要有所发展,必须学会约束、学会放弃,放弃一些“无聊”的事情、多一些个人的思考;约束自己的一些行为,多一些学习的时间。就如写文章,经常听到有年轻老师抱怨说我不会写,其实,写文章其实多数时候是逼出来的,是自我的约束、自我激励,在学会放弃中成就了自己的特色。从写反思开始、从写几百个字到几千字,这些都是慢慢积累的一个过程,把自己业余的时间拿出一半于写总结、反思上,慢慢地坚持一段时间,一个不擅长写文章的老师也许会成为一位写作高手,但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不能做到呢,其中的主要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没能在放弃中成就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色了。

⑶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每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体育教师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下过往的成绩,放下虚无的想法,立足现实并逐渐适应现实社会,学会一切从零开始。每一位青年体育教师都可以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永不止步,因为体育教师的工作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看似简单的体育教学,实际上“五脏俱全”,不但要搞好室内和室外教学,能胜任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成为一个“文武双全”教师;另外还要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和学生的健康,让学生更活泼、更阳光和健康!所以,青年体育教师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并努力去实现,特别是把握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成就自己的同时,展示学科的特色,千万不可因为眼前的虚幻的诱惑和失意放纵自己而沉沦。

⑷虚心请教不断充实自我。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有的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其中不少对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往往有独到之处和新颖见解。虚心诚恳地向老教师学习,肯定能使年青教师获益不浅,茅塞顿开。当下,在职学习的方式不外乎留心观摩他们的教学,进行日常性的交谈。同时,要学会与同龄人学习,有的青年教师会因为都是同辈人而拒接相互学习,常常忽视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由于各自的能力不同,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智力结构不同,同龄的老师相互交流将会获得更丰富的收获。

⑸强化青年教师的校本培养功能。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成立青年教师协会,学校可以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为青年教师组织沙龙和文体活动,提供他们集体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当然青年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里面去,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争做活动的组织者。如:与其他学校青年的教学教研交流座谈会、野外外出拓展学习、读书沙龙、篮球友谊赛,等。同时,学校还可以为青年体育教师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导师,以师徒结拜的形式,在将来的学习成长中给予他们帮助,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为自己、为学校未来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其次,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学校在人事安排上应该照顾青年教师,遵循“先培养后使用”的原则,避免“压重担”“轻培养只使用”的做法。对在校内有多项兼职的年轻教师给予待遇上的提高,在评优、评先、职称评选中给予适当的加分。

篇5

【关键词】环境;资源;经济发展;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586―01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三大难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沉重忧患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宁南山区中部贫困带主要包括盐池、同心大部分地区,灵武、中卫等县的一部分,人口约70万。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土地贫瘠、植被稀疏,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宁南山区在“种草种树、兴林促牧、多种经营、脱贫致富”的建设方针指引下,尤其是扬黄灌溉工程给部分地区带来了生机,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大部分地区山河依旧,加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只要经济搞上去,能脱贫致富,就可以牺牲环境的错误观念,导致了滥开荒地,滥采矿石,滥挖甘草等现象的滋长和蔓延。认识上的误区,使得资源浪费惊人,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忧患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将给子孙们留下贫瘠荒凉的土地。

土地是一切生态资源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和最根本的资源。据中国农科院的一份关于水土流失的报告介绍,西北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宁南山区正属于这一地区,每年约有4000万吨泥沙流入黄河,每年水土流失带走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氮、磷、钾达7.47万吨。加之风沙灾害,每年表土流失1厘米左右。而1厘米表土的形成,大约需要200年的时间。表土流失,土壤越来越贫瘠,严重地威胁着当代人的生存,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只有是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

忧患之二:人为的破坏胜过自然的侵蚀。

水土流失虽然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但许多现象表明,人为的破坏胜过大自然的侵蚀。人为的因素主要来自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风沙的重灾区,地力本来就不足,加之草原植被的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造成“一年打点粮,两年草不长,三年变沙荒”的结局。出现“风沙吃农田,农田吃草原”的恶性循环。

忧患之三:重视水利工程而忽视生态工程的罗山引水工程。

宁南山区境内有高原宝珠罗山,是宁夏自治区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有天然森林3.7万亩,生长着驰名的云杉、油松、偃柏等常绿树和山柏、桦木、柳榆等树种。有60多种药用植物,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水质甚佳。同心县兴修的东部人畜饮水工程,每年在罗山采水6万立方米,解决了东部3.8万人和6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但同时也因过量采水造成负面效应,动水位由原来47—96米下降为104—110米,导致生态失衡,一部分树木死亡,大片林木枯萎,病虫害加剧。这一工程是忧是喜,或喜忧参半,已引起有关部门专家关注。

凡此种种,还能列举出许多,仅此,我们的忧患就够沉重的了,应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如果熟视无睹,任其发展,我们将失去生存之地,更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由此引发经济落后,教育科技不发达,人口素质低下,对生态资源环境的破坏,导致新的贫困,造成恶性循环。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原因,有人为的破坏。但人为的破坏胜过自然的侵蚀,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具体分析主要有:

第一,环保观念淡薄,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根据前面列举的事实,不难看出环保意识淡薄,表现为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第二,对资源法和环境法宣传不够,执法水平低。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水土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一系列资源环保法律,可以说这方面的法律体系是健全的。但由于对这些法律重视和宣传不够,使一些干部和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环保意识较差。

第三,环境建设和资源投资管理经费不足。贫困地区最突出的矛盾是温饱问题。贫困地区根本拿不出钱来搞资源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而国家投资主要用于脱贫工程,直接用于环保工程的微乎其微。实践证明,要改变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彻底的根本性治理。

遗憾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吸取这些教训,仍然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过去我们“地大物博”的优越感,加剧了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实际上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左右,而每年又减少耕地四、五百万亩,这一增一减,耕地不足形势相当严峻。贫困地区的人地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加之观念、技术、管理上的种种原因,对资源的浪费程度十分惊人。我国绝大多数是伴生矿床,多种有用成分未能开采利用,有的采主弃副,有的采副弃主。许多资料表明,在我国只有2%的矿床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0%,其余全部浪费掉。我们贫困地区,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综合利用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资源掠夺性的开采更让人痛心。今天自然资源的损失,在将来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弥补。

无情的生态现状告诉我们,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仍须十分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问题,切实采取措施,统筹兼顾,保护环境。

第一,增强忧患意识,转变环境观念。贫困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人们的意识和观念,由于我们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二,加强法制教育,把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执法管理部门要加大资源环保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强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工作的失职都是对子孙和未来的犯罪。

第三,统筹兼顾,开源节流,提高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水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纳入计划管理,使资源利用同经济改革相适应。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还要不损害后代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四,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多方筹措资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有效防止土地资源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总之,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十提出了新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后,我们应该深刻反省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更应该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更为清醒的长足的战略眼光。

参考文献:

[1]宁夏经济学会《宁夏经济体制改革》(1978—2008),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周文禄《同心史话》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3]《十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6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辅导;体系;实践

作者简介:贺晓丽(1977-),女,河南延津人,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翟晓飞(1983-),女,内蒙古多伦人,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任务项目(项目批准号:11JDSZ3010)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27-03

高校经济困难生(以下简称“困难生”)是一个特殊且敏感的群体,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为5%~15%。[1]国家对困难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不断提高资助帮扶力度,力争做到应助尽助,困难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困难因此得到极大缓解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困难生对自立、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高校学生工作应该顺应困难生需求,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对困难生的资助从经济资助逐渐转向发展资助,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对困难生的发展辅导和教育引导上来。发展性辅导是一种全新的学生工作理念,目标在于预防和及时排除发展障碍,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2]其对困难生开展发展性辅导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发展性辅导的理念

学生辅导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障碍性辅导指为有心理、学习、职业选择等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和治疗,以消除各种障碍,促进其健康发展。障碍性辅导是面向少数问题学生,目标是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发展性辅导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引导和辅导,主动提供给学生与其阶段性有关的学习、社会、情感、人格等各种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解决冲突和困惑的方法,避免或预防学生出现各种困难和障碍。[3]

二、对困难生开展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1.开展发展性辅导有利于提高困难生经济资助质量

高校应调整困难生经济资助政策,兼顾帮助困难和支持发展,变单纯的资助经济困难生为资助学习态度端正、肯于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立自强的经济困难生,将资助导向转移到鼓励学习、鼓励拼搏上来。具体操作中应在困难生享受资助政策和取消受助资格上形成闭环,提前告知学生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以享受国家资助政策,但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学校有权取消其受助资格。若困难生学习态度转变、刻苦程度提高,仍然可以获得经济资助。使资助学生的过程同时成为困难生受到警示、受到教育的过程,有利于困难生克服依赖、惰性心理。态度端正、刻苦努力、成绩优良的困难生享受国家的资助会在全体学生当中发挥积极正面的示范作用,同时能实现国家资助政策帮助学生困难和支持学生发展的目的。

2.开展发展性辅导有利于促进困难生学业、人格和能力发展

发展性辅导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业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辅导的基本目的是:预防潜在的学业、心理和成长问题;帮助学生达成相应阶段的发展任务;健全学生人格结构;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开发潜能。

发展性辅导注重从早开始、注重全体性和预防性。从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入学绿色通道开始,学校就可以识别一部分困难生,加上随后的新生班会、学生班主任了解、学生会走访等环节,新生入学一两周内学校基本可以锁定困难生范围。从入学第二个月开始,各学院即可开始对困难生开展摸底调研工作。调研内容基本分为学习方面、心理方面、自我管理方面和职业方面。学习方面主要了解困难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如英语听力口语基础差、化学基础差等;心理方面主要了解困难生性格特点、有无人格障碍或交际困难等;自我管理方面主要了解困难生高中阶段的自我管理情况以及效果、大学的自我管理设想等;职业方面主要了解困难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对未来职业的设想以及职业困惑等。通过摸底调研工作,基本可以将困难生按照容易出现问题的类型分类,如易出现学习困难类、易出现心理问题类、易出现自我失控类、易出现目标缺失类等等,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生分别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引导、辅导和管理方法,提前预防各类问题的出现。

三、发展性辅导的体系构建

1.组建“多方参与”的辅导队伍

“成立一个中心”,即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发展辅导中心,中心的任务是:负责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认定、管理、资助、教育、辅导、服务等。“组建两支队伍”,即一支涉及多个层面、来自不同工作领域、具有不同辅导特长的发展性辅导教师队伍和学生自我管理社团队伍。辅导教师队伍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学籍和课程管理的老师、分管困难生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负责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教师和学生本专业的指导教师(班导师)。学生自我管理社团队伍包括大学生诚信自律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大学生勤工助学社团。发展性辅导的组织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2.搭建“多元化”的辅导平台

发展性辅导区别于障碍性辅导的形式在于不仅仅采用单向灌输的教育引导方式,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双向的交流和活动的表现中起到辅导的作用。多元化的辅导平台包括学业互助平台、课程引导平台、个性辅导平台、实践锻炼平台和监督服务平台。[4-5]辅导平台的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辅导平台设计

学业互助平台 课程引导平台 个性辅导平台 实践锻炼

平台 监督服务平台

一、二学期 班级学习小组 《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辅导

专题报告 社会实践 经济困难生数据库

三、四学期 本科生导师制 《心理健康教育》 个体辅导

团体辅导 勤工助学

社会实践 学习困难学生数据库

五、六学期 本科生导师制 《创业实训》 生涯规划比赛、职业测评 勤工助学 职业测评服务系统

七、八学期 本科生导师制 《就业指导》 就业服务、应聘技巧 生产实习

就业实习 职业测评服务系统

3.设计“科学合理”的辅导内容

发展性辅导主要体现预防性,时间以一、二年级为辅导重点,以经济资助、学业辅导、人格完善、自我管理、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对困难生实施适合其成长阶段的辅导内容,目的是使困难生掌握避免问题、解决困难的方法。具体的辅导内容见表2。

4.构建“立体交叉”的评价体系

为了总结发展性辅导开展的效果,积累辅导的经验,在研究和具体辅导过程中,要及时建立困难生发展性辅导反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纵向评价体系和横向评价体系。纵向评价体系是指每名困难生在不同年级所接受的辅导内容、学习成绩、学籍状态、心理状况、学习规划、学业能力成就、就业及发展等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横向评价体系是指同年级接受同样内容辅导的不同困难生之间的对照比较情况。评价体系在辅导的过程中起到密切关注困难生并及时反馈的作用,当困难生毕业后,汇总后的辅导规律起到指导以后辅导工作并调整辅导策略的作用。

四、辅导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多方参与”的辅导队伍是发展性辅导的实施者,“多元化”辅导平台是实施辅导内容的载体,辅导教师依托辅导平台实施辅导内容,通过“立体交叉”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和反馈辅导的效果。

对全体经济困难学生,分管资助的辅导老师应该从入学起就让他们了解相关资助政策、识别困难生的原则、各项奖助学金的设置和评定、取消受助资格的条件等。在整个资助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取消受助资格制度,凡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混学分、旷课严重、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成绩达到预警线的,学校一律取消其当年受助资格,使学生承担自我松懈带来严重后果的责任。困难生除了享受奖助学金外,要积极参与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锻炼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经济困难的能力。

对易出现学习困难类学生,分管教学管理的辅导老师在第一学期内组织开展大学学习特点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组建高低年级困难生之间学习互助小组,定期和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困难生课堂学校效果,及时帮助困难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制定适合困难生学习阶段的辅导目标。第一学期的辅导目标是课程不挂科,让困难生能够持续保持高考时期的自信。第二学期开始实行学业规划辅导,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所学学科专业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和存在的差距,引导学生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第二学期的辅导目标是不预警,使困难生顺利度过一年级这个最关键适应期。[6]学有余力的困难生在三四学期基本能适应和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可以独立开展学习,此时将学习互助小组升级为科研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进入同一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保证合作关系的可持续性;按照本科生导师制的要求,科研合作小组由本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困难生直到其本科毕业。根据调研以及实际工作的总结,工科学生在大学第四学期学籍预警率和异动率达到最大值,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在度过紧张的适应期后思想上出现了放松。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上的松懈我们将二年级确定为加油期,旨在为学生加油鼓劲。第三学期的辅导目标最低确定为不预警,第四学期的最低目标确定为不异动。最低目标以上有多层次目标,由低到高分别是围绕英语四六级开展的辅导、模拟、交流学习活动,围绕学科竞赛、科技竞赛进行的组织、组队、研讨活动,围绕早进课题组、加入专业社团、参与实验、申报创新项目进行的招募、选拔、展示活动等等。总体目标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困难生在一二年级出现降级或退学等严重后果。经过前两年的适应和探索,进入三年级的困难生大部分会对毕业后的去向有明确的认识和自主的选择,我们称三年级为自主期。困难生由于经济的原因选择出国留学的很少,基本在考研和工作两者之间选择。由于学生自主性高,学习动力足,这一时期是辅导最轻松的时期。只要多进行高年级考研学生的考研心得和学校选择的展示,再做好考研学生的服务工作就可以了。即使在前两年中出现了不及格课程的困难生,由于程度较轻,加上三四年级课程量减少,难度下降,困难生逐渐会补齐不及格课程,仍然可以按时正常毕业。

对易出现心理问题类困难生,负责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辅导教师依托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活动,介绍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开展专题团体辅导活动,如“信任之旅”、“我是家长”、“戴高帽”、“面对诱惑”、“无家可归”。[7]举办心理剧展演。开展宿舍文化节和以宿舍为单位的趣味活动,增进困难生的人际关系,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依托新生入学心理筛查、心理预约咨询等手段锁定重点关注对象,对重点关注对象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合理安排宿舍、巧妙设计集体活动,让其担任教师助手、参与社会工作、定期心理咨询和测试等,使他们在实际参与的体验当中体会信任、懂得感恩、增长自信、改善交流沟通技巧、实现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

对易出现自我失控类困难生,重点是帮助他们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以前生活环境相对简单,并且高中学校管得过多过严,学生很少自主学习和生活。到大学后,同学之间生活条件之间的差距加大,学生素质也有很大差异,生活环境也更丰富多彩。有的困难生因为自卑而逃避现实,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满足在虚拟世界的成就感;有的困难生面对宽松的学校管理不会学习、不知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辅导老师应该尽早了解困难生高中生活情况,在一年级使用类似高中的管理方法,严格纪律约束,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和“学习困难学生数据库”,及时监控困难生学习情况,让困难生顺利度过从习惯被管理到自主管理的过渡期。到二年级辅导老师应该帮助困难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制定自我管理、实现目标的计划,定期加强督促、检查和评估,让困难生体会到自我管理带来的成就和满足。如果困难生能够顺利度过一、二年级,基本上就可以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对之前学习不到位的地方会主动补漏,对新的学习内容会认真对待。困难生本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可以形成自我管—取得成绩—自信—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环。

对易出现目标缺失类困难生,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与之相关的职业情况。专业教师要在前两年不间断介绍专业发展情况和相关职业情况,让学生热爱专业,坚定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决心。负责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教师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职业测评服务系统和自我探索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性格、兴趣与职业特征的匹配程度,鼓励个别学生重新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尽量适合个人爱好和特点;在坚定专业理想职业理想基础上,努力提高职业能力;在三四年级增加学生接触工作现实环境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职业想法,有助于端正困难生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王雄.做好高校经济困难生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9):80-81.

[2]王秀彦,晋媛媛,王立勇.探究以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发展辅导[J].北京教育(高教),2011,(2):53-56.

[3]曾昭皓.大学生发展辅导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53-154.

[4]冯霞.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模式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45-47.

[5]暴占光,姜恩桥.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建构及实施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0,(l2):67-70.

篇7

论文关键词:公共政策;经济适用房;互动理论模型

我国自1998年开始,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提出要建立以最低收入家庭承租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较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的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也就此进入中国城市居民的视野,从最初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03年以后定位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为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这一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而提供典型模式,是我国政府干预住房市场一种方式的积极探索。

一、经济适用房的内涵及其作用

经济适用住房是一种供中低收入者居住,享受政府政策优惠的住房,它与市场价商品房均属于商品房的范畴,受政府控制并限价销售。它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准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其行政层面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商品层面则追逐利润最大化。其具体内涵可参考王洪春学者的《住房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点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实施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其特有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功能满足了公平和效率的统筹兼顾,是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有效方式,它与其他的住房保障形式共同构成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适用房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实施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是重大的利益调整,是施惠于民的善举。由于商品房的售价比经济房要高出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成为他们的首选,很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的群体在国家的补贴下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同时经济适用房在克服收入方面不平等引起的住房问题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涉及住房的资源配置和流通、消费,经济适用房在扭转此中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趋势向社会公平倾斜里边担负着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促进了住房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标。

(二)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

经济适用房政策实行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存进了商品房开发的理性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健康发展轨迹,确保商品房的投资结构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此外,经济适用房由于其经济性特征,相比其他商品房价格要低得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关注,给商品房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不得不相应作出价格调整。

(三)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和谐

推行经济适用房它不仅可以让许多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进入消费者的行列,同时还会促使商品房降价放量,是启动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选项。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消费的“双龙合璧”是以自主需求为特征的大批量的消费行为,它不同于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它产生的是真实的、持续的消费,可以拉长消费链,带动生产链,其能量不可低估。既可在破解房地产僵局上一展身手,又能在挑战经济危机中建立卓越功勋,成为启动内需,扭转危局的关键之举,其效能将超过已经出台的诸多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经济适用房或许是住房改革中强调保障性和强调商品性两种改革思路并存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适用房更像是一种试验品。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与建设,对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政策设定初衷而言它本身是为社会中低经济收入的家庭设计、建设的,现在却表现出不“经济”不“实用”的一面,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违规超标,建设出现“高档化”现象

经济适用房缺乏具体标准,使得经济适用房建设容易陷入一个逻辑上的怪圈——越造越大,日显贵族气息。这是因为经济适用房定价相对同区域内的商品房来说较低,利润有限,大多数开发商只好将房屋面积扩大,以此来降低成本,造成目前市场上的经济适用房主流产品在140m2左右,100m2以下的房子甚少。在实际中,一部分高收入阶层通过不正当渠道购买了经济适用房,使得经济适用房成为出租或炒卖的投资品,造成了经济适用房的旺销和供不应求,诱使经济适用房越盖面积越大,越盖越豪华,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本应保障的对象——中低收入者却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只能望房兴叹。

(二)经济适用房价格不合理,出现弃购现象

虽有明文规定经济适用房在各地的价格,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由于项目规划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档次,经济适用房品质有所提高,加上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从过去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交叉合建的模式转变为形成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及因经济房价格较商品房低,消费者争相抢购,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导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往往与规定的购买价格存在出入。因此虽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冲着低的房价去,最终却因其实际规定价格而未能如愿购房。经济适用房价格过高,超过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承受能力。

(三)经济适用房配套设施“缺失化”

经济适用房不同于商品房,其出发点是经济、适用,设定为只提供给中低收入者,受成本和地价约束,经济适用房往往地处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地带,一般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的地块,加上政府以及电力、电信、供电、供暖、供水等部门的低效率,消费者入住后生活上出现诸多不便,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出发点违背。

(四)发售过程存在黑箱操作,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按最初的制度设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很难准确获得,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经济适用房被“富人”买走了,而很少落到真正的穷人手里。由于定价较高、支付能力和运作不透明等原因,有相当部分出售给了收入偏高甚至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从中获得的住房资源甚至超过了最困难的廉租住户,导致政策优惠未能真正落实到那些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反映出供应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许多经济适用房在未正式销售之前就已经被税务、建设、房管、规划等与房地产有关的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买走,开着私家车去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鲜见,一栋楼排在前十几名的都是有“门路”的人。

(五)转租、转让现象明显,监督管理失控

按规定,经适房在拿到房产证3年内不得转让。但是一些转让者也有其对策:出售经适房的人在房屋租售中心登记后,遇到合适买家,双方私底下签订房屋购买合同。一些开发商利用经济适用房监管缺失,以经济适用房政策获得土地,以纯粹商品房性质开发出售,扰乱市场秩序。另外对于如何确定中低收入者标准难以确定。

三、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能长期在保障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因为政府没有发现它在制度设计上的诸多缺陷,而是由于政府对住房保障本质属性和改革路径的认识的游移不定。鉴于麦克拉夫林对政策执行实践中提出的“互适模型”,对政策的执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麦克拉夫林的互适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麦克拉夫林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着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互适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执行中,政府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需求并不一致,从当初提出经济适用房至今,这项政策就处于不断的调适状态,为的就是能够保障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

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单向流程。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要求,对于政府—房地产商(市场)—中低收入人群这三方面来说,更侧重的多方的交流。

(三)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经济适用房叫停的声音不断出现,公共租赁住房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人看重的政府的监督执行力度上如何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群体利益。

(四)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

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对于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出现的黑箱操作以及住房质量、配套设施等问题都是根据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不应对经济适用房抱着“一刀切”的态度,经济适用房应该是可进可出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一种动态的管理和分配是当前满足市场上对于经济适用房需求人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保证达到各区域的住房保障的要求和任务。应该在不断修正和规范现行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保持推进其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多样式的住房保障形式建立起来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功成身退的淡出大众的视野。

(一)规范标准,符合政策对象需求

家庭收入水平式衡量是否具有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的重要指标。应该根据职工工资、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房租水平等因素,拓宽审核参照对象,综合界定购房目标群体,计算并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

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面积及其在总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应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规定具体的住房标准,在构建时严格落实各项细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样的住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定价也越高。

(二)进行政府干预,多种方式进行补贴

经济适用房类属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干预,在补贴方式上向住房补贴转变,减少保障面。一般的,住房保障水平随着收入结构发展呈倒U型曲线,其保障规模也趋于下降。政府注重在整体价格上的微调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经济水平情况不一,因地制宜,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不攀高商品房,不损伤开发商的利益,维持与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值相平衡。

(三)合理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要满足到入住群体的交通便利问题,需要从其建筑选址上入手,经济适用房的选址应在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所建之处应搭建好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标志牌,在道路交通处构建更能达到交通方便;要选“熟地”市政、管线、道路等配套齐全;从成本方面考虑,要选拆量不大的地,同时应加强市政、生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人为本,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情感生活交流需要,建设花园、活动区等作为沟通平台,对于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的缓解起到帮助作用,是新时期下构建人本社会的要求,是安居工程进一步落实的

体现。

(四)执行问责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界定在住房问题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培育、引导和干预市场,确保通过市场满足大部分居民住房需求,利用规划、土地供应、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供应与需求进行引导及调控,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比例要求。制定住房保障的长远发展规划,分阶段制定不同的住房保障目标,并落实布局,具体项目和交付日期等,按年度对社会公布。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保障资源的高效率供给与配置。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而政府必须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如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和保障对象资格审查环节,都需要政府制定标准并严格管理。涉及到户型和建设标准,要依据政府制定的具体规划实施建设;在其分配环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者应实行严格的审查。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摇号确定购买人员,扩大公示范围,延长公示时间,对骗购经济适用房者进行包括经济上大额罚金和行政处罚在内的重罚和公示;及时的经济适用房情况的信息公开,从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到始建,再到申请人群的获批事情,相关部门的规定等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利于政府负外部性的扭转,实行其行政性质。

篇8

【关键词】为美国而教 贫困地区 基础教育 师资

198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四年级学生温迪·卡普在毕业论文中构思创建一个名为“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以下简称“TFA”)的非盈利组织,通过招募各个顶尖大学优秀毕业生,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将其输送到市区和偏远农村学校,以缓解薄弱学校师资问题,从而保障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缩小教育地区差距。她坚信,只要有效地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地区差距、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是可以缩小甚至达到平衡的。1990年,TFA实现了从“理论版”向“现实版”的真正转变。

通过21年的发展,TFA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TFA年度运转资金从第一年的250万美元提高至现今的2.12亿美元 [1],资金赞助方从起初的极少数公司发展至众多私人、公司、基金会乃至美国联邦政府。合作地区已从创立之初的6个地区扩展至2011年的43个地区。志愿者申请人数从第一年的2500名增加至2010年的46000名,录取人数也随着各地区对志愿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从500名增加至4500名。[2] 少数族裔志愿者的比例也逐年提升,2010年度,这一比例已达到31.0%。 [3] 另外,TFA对服务地区的儿童早期教育和土著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TFA已有近300名早期教育志愿者分布于全国22个地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8000多名儿童从中受益。[4] TFA计划到2015年从事土著教育的志愿者人数达1400人,连续3年以上每年使52000个土著儿童从中受益(将近占美国土著学生的10%)。[5] 届时,TFA也将成为促进土著教育发展最突出的组织之一。总之,TFA从刚成立之初不被大众所看好的小组织成为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之一的非盈利机构。

一、“为美国而教”的主要实施举措

TFA能够在短短的21年间蓬勃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美国大学生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与服务意识,离不开美国社会各界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呼吁教育公平的共同愿望。但是,TFA最终能吸引众人投入到该计划中并不断扩大发展规模,除了这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外,最关键的是TFA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实施策略。

1.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TFA计划

为了有效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TFA计划,TFA采取了一系列吸引措施。

第一,志愿者只需履行为期两年的服务。两年的服务期对于一些立志长期从教的志愿者来说是职业生涯的开端,对另外一些志愿者而言,则是一个“职业中转站”,一是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二是有利于构思下一步的职业规划。

第二,志愿者可以自主选择服务区。志愿者有权利选择自己中意的地区从教,TFA在人员派遣时会尽量满足志愿者的意愿。

第三,志愿者享受带薪服务。志愿者的服务并非是无偿性的,他们一旦被雇佣,便意味着成为了专职教师。所在学区将支付给他们与其他新专职教师等额的薪水,每年在22000美元到40000美元之间。

第四,TFA作为美国服务队(America Corps)的成员,其志愿者可申请由美国服务队提供的每年4725美元的教育奖金,这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极具吸引力。

第五,志愿者可享受研究生院和公司提供的特殊待遇。各研究生院为志愿者豁免申请费用并提供特殊奖学金,志愿者可在两年服务期满后再入学;TFA与公司、企业合作,使志愿者能够有机会到有关部门实习,积累经验,为服务期满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各大公司与企业还为TFA志愿者保留工作岗位,允许其延缓两年就业。

2.实行严格的志愿者选拔标准

为保证教师队伍素质,TFA对申请者实行严格的选拔标准。首先,根据候选人的书面申请进行筛选,申请人员必须是来自全美最具竞争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其次,对申请者进行面试,才能进行教学实践能力考查。招募人员通常根据候选人是否具有以下16种素质来对其作出评价:毅力、诚心、热心、责任心、独立性和自信心、创造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理解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多元文化的敏感性。[6] 这16种素质及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表现是决定候选人能否被录取的必要条件。最后,招募人员对候选人做出以下等级的评价:“特别优秀”“优秀”“很好”“好”“一般”“差”和“很差”。而TFA只招收被评为“特别优秀”“优秀”和“很好”的候选人。可以说,被录取的志愿者都是凤毛麟角。

3.实行短期强化培训与后期持续指导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方式

在志愿者被分派到各个学区任教之前,他们必须到夏季培训学院接受为期5周至每周6天,每天15个小时的高强度短期培训,以帮助他们获得成为一名教师的首要技能。而负责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培训的人员均为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的是中小学资深教师,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有的是大学教师,负责教授教学理论知识;有的是多元文化教育领域的专家,帮助志愿者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高其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有的是家校关系领域的专家,教授志愿者正确处理家校关系的方法。

培训主要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围绕学习教学策略、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和教育热点问题以及多元文化理论等展开,实践操作则是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时间基本持平。而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专业精神、反思精神和多元文化精神将始终贯穿其中。此外,为了使志愿者成为出色的教育工作者,TFA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后续指导,例如,为每一个志愿者提供一个指定导师,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与合作学区所在的当地大学建立联系,为志愿者提供持续培训;联通退休教师网络以便志愿者随时获取教学信息;志愿者利用TFA联机集成器——TFANET,向校友获取专业知识、分享创意和建议;志愿者通过TFA的在线教学和学习中心(TLC)实现资源交换等。

4.对学生成绩进行双重评估以反映志愿者的教学水平

学生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志愿者的教学水平,因此,TFA主要通过测量志愿者所教班级成绩来对志愿者的教学水平进行侧面评估。在TFA的成绩测量系统下,学生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课堂表现得分,这部分由志愿者评定;另一部分是TFA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第一部分的成绩进行调整、合计而得出的分数。这一成绩测量系统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变化,有助于TFA全面了解学生成绩,并掌握志愿者的教学情况,从而给予志愿者信息反馈,使其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5.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招募教师

一项策略要最大化地取得实施效果,必须因地制宜、联系实际。TFA则能够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为了提高服务区孩子的数学和科学成绩,TFA实施了STEM举措(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例如,在追求满足服务区教师数量需求的同时,重视招募同服务区儿童具有相似或相同背景的志愿者,尽可能减少师生间的文化排斥现象;根据合作区儿童早期教育、土著教育质量低下、师资短缺等问题,TFA招募这些领域的志愿者以促进教育发展。

6.与多方合作筹集资金,加大经费投入以促进组织良好发展

TFA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包括个人(其中不乏TFA校友)、公司、基金会甚至地方、州和联邦政府对TFA的认可与支持。其经费构成也由私人资金变为以私人资金为主、公共资金为辅。通过与多方合作募集大量资金,使TFA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促进组织良好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从2005年至2010年间,TFA不止四次增加财政预算,总额共增加1.92亿美元,增加的预算主要用于人员招募、提高少数族裔志愿者比例、媒体宣传等。[7] 正因为有如此巨额的投资,TFA才得以持续良好地发展,其员工数量不断上升,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组织影响力日趋扩大,得到了更多公众的肯定。

7.借媒体之力宣传TFA及其成员

为了让外界更了解TFA,使TFA能够尽可能多地招募少数族裔志愿者,TFA借助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手段对组织自身及其成员进行宣传,如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双语传媒渠道举办宣传活动。此外,TFA也在当地一些出版物上刊登少数族裔志愿者、校友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事迹,突出他们的成就,树立榜样。

二、“为美国而教”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启示

我国贫困地区的师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量少质差,这也是美国贫困地区师资问题所在。“为美国而教”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该项目为美国贫困中小学校输入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为促进美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缩小教育差距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TFA也为缓解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提供一定启示。

1.严把质量关,确保支教教师队伍质量

构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保障机制,最根本的就在于如何确保数量充足且质量过关的教师献身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TFA采取严格把关支教准入机制,实行多种培训方式、合理评估志愿者等措施,不仅能选拔到最适合的支教人员,而且确保了志愿者的教育专业技能。我国在吸收支教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学习与借鉴TFA的选拔、培训及评估模式,既可以确保选拔到最符合要求的支教者,也确保了支教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保证与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质量。

2.经费投入、相关制度设计是保障支教教师的重要条件

TFA的资金来源除了美国联邦政府每年为其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外,社区、公司、基金会、个人等捐赠是其经费的重要且主要来源,这些资金为TFA持续、健康、有效运转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教育是国家和全民共同的事业,各级各类的教育功能各不相同,可以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举办教育的局面,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8] 而当前我国的教育经费仍以政府投入为主,非盈利组织、公司、企业等参与教育事业的程度明显不够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仅凭政府一家之力要办好全国的教育事业实属困难。要真正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政府财政保障基本教育经费的同时,还应积极、广泛地寻求企业、个人以及非盈利组织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援。通过获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大力投入到支教人员的职前培养及职后保障中来。此外,相关制度的支持也是确保一个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TFA成功搭建了一个由贫困中小学、大学、研究生院、企业等多方合作的机制,而多方合作机制的成功搭建则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牵引与制度保证。 [9]要吸引更多人员参与到支教队伍中来,就要形成政府、中小学、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的联动机制,各部门应协调统一、明确职责、积极合作,使支教教师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3.因地制宜,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本土元素

在TFA的服务对象中,有95%是美籍黑人、拉丁裔人、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FTA计划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重视这一客观现实。基于此,TFA在招募过程中十分注重吸收少数族裔志愿者;在宣传环节,要大力宣传少数族裔志愿者的成就以吸引更多的少数族裔人员参与计划;在培训环节,对志愿者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其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高其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因此,我国在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的过程中应借鉴TFA的经验,尽可能地鼓励贫困地区生源回归本地支教,此外,还应加强支教人员培养过程中的本土元素,使支教者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JZD0027)子课题“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国际比较”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凤凰小学,江苏 苏州,215028)

参考文献:

[1]ROTHERHAM A J.Teach for America:5 Myths That persisit 20 years on[EB/OL].(2012-02-10).http:// /time/nation/article/0, 8599, 2047211, 00, html.

[2]Teach for America[EB/OL].[2012-09-17].http:///wiki/Teach_For_America.

[3][7]KOPP W, ISAACSON W. Teach For America?蒺s 2010 Annual Report[EB/OL].(2011-10-04).http://teachforamerica. org/our-organization/growth-plan-and-annual-

report.

[4]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itiative[EB/OL].(2011-

10-03).http:///our-organization/

special-initiatives/early-childhood-education.

[5] Native Achievement Initiative [EB/OL].(2011-09-

28).http:///our-organizati-on/special-initiatives/native-achieve ment-initiative.

[6]KOPP W. Teach for America. Information Bulletin[J].N/A,1990(4).

篇9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困境及劣势

一、速度不快。新闻的生命力在“新”与“快”,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新闻节目需要极高的“保鲜度”。但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因其篇幅较长,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和节目采制时间,新鲜度相应有所“折扣”。长期以往,容易导致栏目采编人员反应速度普遍偏慢,成为制约节目发展的软肋。一件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专题如果几天以后才推出,在新闻的及时和对背景的分析链接上就落后于新媒体,节目的吸引力被弱化。

二、挖掘不深。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意识到提高时效的重要,然而实际操作中,却被动地被社会热点事件牵着鼻子走,力图和新闻拼“速度”,舍弃了专题的“深度”。内容与其他新闻栏目和媒体同质化、重复化;采访没有记者原创性和独立性的发现,止于浅层表现,少有深层次挖掘,使得新闻琐碎化,大大降低了新闻价值,节目的思想力被弱化。

三、选题不精。近年来,网络新媒体崛起、公众诉求表达渠道拓宽,电视新闻专题的舆论监督选题减少,却出现了一些一味迎合观众口味的猎奇选题倾向。认为轰动稀奇、有违常理的刑事案件和情感故事,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取得收视率的法宝,导致一部分节目选题多对准社会阴暗面,将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恶性事件昭然于世,只是在结尾象征性地加上评论,传递正能量不够。不能关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的选题,就无法持久地打动受众,节目的影响力被弱化。

四、形式不新。时下,媒介竞争市场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本身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不仅节目形态比较单一,而且在节目创意、表现手段上少有大的突破;相反它擅长的充分调动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来生动再现新闻事件、为主题服务的“绝招”“专利”,正被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其他媒体娴熟运用,节目的独特性被弱化。

对省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改进的思考

一、内容深度化。电视新闻专题最突出的特点在“深”,抓好内容的深度化,恰恰是电视新闻专题捍卫领地,突破自我的前提。在全媒体时代,很少有哪家媒体能拥有绝对的独家信息,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也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人们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时,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要了解为什么发生,需要有见解、有个性的报道来释疑解惑。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往往偏重信息的丰富、全面,这种“海量”新闻罗列的做法容易造成信息的简单堆积和低质量重复。而电视新闻专题在时效性上虽不及新媒体,但是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寻求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把新闻第二落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既传播信息,也传播背景,更传播观点。要打造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深度”核心竞争力,可以有两种尝试:

首先,打破框架,将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杂志化。通过借鉴杂志式的综合编排方式,不同的内容或题材组成板块,通过新闻主持人串联到一起,形成包含多种新闻体裁的综合性新闻专题节目。它带来的好处是,在节目的容量增大、包含的信息量更丰富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帮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知有关新闻事件或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形成对新闻的全面认识和完整印象。

其次,强化整合,创造全新的深度报道模式。对于一些热点事件,一些网站通过“链接”的方式,把简单的资料罗列、堆积视为增强报道深度的有效做法。电视新闻专题可以大量地融合报纸、广播、互联网、手机、微博等内容,对不同来源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减去雷同的东西,提炼出新闻的意义;同时整合报纸、电视以及网络这三种媒体的长项,在节目中既有报纸的解读,电视的现场连线,又参考网络的互动参与,打造多向度、多视角的节目内容,通过有效整合,传播编辑思想,影响更多的人。

二、选题发散化。从电视新闻的创作过程来看,选题是第一个环节,直接决定节目好不好看。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领域,地方性媒体往往在全国性重大事件的选题和采访上受到种种限制,同央视同类节目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为扭转这一局面,近来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实现联手,力争优势互补,借助其强大的新闻网络,得以使栏目的触角发散到全国全球,扩大栏目的选题来源。江西卫视《社会传真》是1995年创办的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近两年,通过与新华社合作,依托其供稿平台,得以尝试剖析一些在全国其他地方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带有普遍性的民生话题,并展开本地化关联。从受众的反馈来看,这些节目都有着不错的收视成绩。例如,湖南的窨井盖丢失事件,虽然它并不发生在江西,没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域接近性,但这件事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选题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社会传真制作《井盖之患》专题,以新华社提供的湖南窨井丢失事件的新闻素材做引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扩大、补充对江西本地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既有效引导热点话题,又带给观众贴近性、亲近感,引起公众的关注。

三、评论专业化。在海量信息时代,打造媒体的“好声音”,“说什么”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关键是“怎么说”“谁来说”,评论正成为媒体出奇制胜的独门法器。据美国新闻界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一直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闻名的CNN,曾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独占鳌头,后来它之所以被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所超越,关键是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进行了适当的评价。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这意味着,“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懂得“分析”,敢于“亮剑”,才能棋高一招。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以深度见长,做强评论大有可为。专业的评论体现在思想的多元化。一些知名的电视专题新闻节目,往往邀请数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就同一件新闻事件各抒己见,避免让观众只听“一言堂”,使观众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有时专家们甚至在某一问题上各执一词,互相交锋,在双方的争论中,观众更是获益匪浅。久而久之,观众们对于新闻专题节目自然兴趣高涨,从而打响了品牌。

专业的评论体现在与普通观众的互动。互动环节的设置能将传统的新闻专题节目转化为生动、立体、交互式的传播。调动视频切换、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微博等手段,让观众直接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是一档全国首创的电视、网络视讯实时互动的新闻专题评论类节目。无论谁,在哪里,年纪多大,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热衷新闻评论都可以报名参加,成为《深一度》的公众评论员。节目以专家点评、记者快评、网民酷评三种方式同时推进,实现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共鸣、重合,两个舆论场同时发力发声。

四、功能服务化。同样的新闻专题有不同的切入,可以从维权、舆论监督的角度切入,可以从法制的角度切入,现在非常流行的是以生活服务角度去解读新闻事件。以北京台生活频道播过的一期节目为例,它的新闻由头是一场因为斗气飙车引发的车祸。包括车祸现场视频在内,大多媒体采制出的都是只有两三分钟的短新闻,而北京台生活频道解读成了20分钟的专题节目,因为它抓住了车祸里面有安全的问题,有灭火、防火的问题,有斗气开车的问题,还有烫伤如何医治的问题。通过邀请当事人、目击者、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演播室,整期节目从生活服务拓展开去,从生活服务的角度去解读,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这种“态度”的亲和,提升的是节目的品质与“温度”,体现的是新闻专题服务化的功能,拓展了新闻专题的发展空间。

五、特色精品化。生于斯,长于斯,省级电视台拥有中央级电视台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地域化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其打造成不可复制的精品节目,能为地方电视新闻专题发展注入无穷魅力。

以江西卫视《社会传真》推出的建党特别报道为例。依托江西特有的丰富红色资源,《社会传真》制作了大型系列片《红色故事汇》,通过寻访革命事件亲历者、研究者及先烈后人,以故事形式或再现一场著名的战斗,或挖掘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或讲述革命者与敌人的英勇斗争,或展现一位战士与亲人的浓浓深情。每一集人物故事为“明线”,历史背景为“暗线”,以人物塑造展现党的历史。整个制作过程采用高清设备录制,严格控制拍摄质量,以电视艺术片的形式,融入创新的表现手法,聘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敬一丹分别担任主持人,借助了凤凰卫视的技术力量进行制作包装,邀请了知名导演进行审片。精品化创作为《红色故事汇》赢得“故事版的党史、电视版的故事”的高度评价。《红色故事汇》作为江西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专题教材发放到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组织学习收看、座谈讨论。把特色打造成精品,不仅使栏目收获了美誉度,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影响力。

篇10

关键词:失地农民;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土地是农民赖以谋生的命根子,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的来源,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下了岗,失了业,就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所以帮助和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使他们能最充分的就业是获得失地农民的满意,进而全体社会成员满意,实现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头等大事。

1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中存在的困境

1.1 失地农民自身的原因

1.1.1 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低,技能差

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和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居住在农村的居民通常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相对较低,这是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明显的劣势①。

1.1.2 失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失地农民就业思想观念落后是导致他们再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土地是被政府强制征用的,自己的困境时政府造成的于是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如何才能给基层组织,领导施压,使其给自己提供好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而很少自己主动找工作。另一方面失地农民中大多数希望找固定的,体面的工作,不愿干苦、脏、累的活。

1.2 外部环境原因

1.2.1 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策性文件,扶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散见在其他文件中,不利于操作执行和宣传,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善,就业服务网络不健全导致信息不通畅,就业培训跟不上、缺乏针对性,失地农民就业与企业用工很难对接等。

1.2.2 就业形势严峻,帮助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化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以目前情况而言,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并非易事。其难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当前中国的总体就业环境压力大:包括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新生劳动力就业三碰头,就业岗位又有限,就业压力巨大。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导致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凸现,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长期存在,并成为人力资源市场上最为突出的向题。其次,在主观条件方面,失地农民由于长期缺少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较低,知识范围较窄,劳动技能单一,法律意识也较淡薄。在当前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政府推行的“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在失地农民身上难以奏效,相当部分失地农民需要或依赖政府扶助就业。这种就业趋向,势必对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增加难度。

1.2.3 就业培训机制,条件落后,针对性较差

当前,社会上很多技能培训学校都把培训放在了课堂上,培训内容较为笼统,没有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区别的开展培训,缺乏对农民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程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差,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受培训的失地农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不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失地人员就业变得很困难。另外,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承担着新增农村劳动力中长期职业技术培训任务,受场地,设施,师资不足的限制,难以大量承担对农民工的短期技能培训,不适合失地农民需要快速培训,及时找到工作的实际情况,而民办培训机构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由于很少或享受不到政府资金的投入,在组织生源上也受各方面因素的困扰,致使办学成本高,收费高,生源少,发展缓慢,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效果也存在很大问题。

2 失地农民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2.1 大力推进就业服务教育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的相对低下,使他们在参与市场竞争,自主择业,就业,以达到安居乐业的效果相应的低下。这就要求政府创造各种条件实现失地农民的自主就业与政府服务相结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应该包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职业技能和就业观念的若干方面,使失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培训又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对不同的对象因人施教,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还要通过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失地农民自觉、自愿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失地农民被动培训的观念。

2.2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机制

由于货币补偿安置的局限性和社会保障安置的过渡性相比较失地农民就业开发安置成为对于失地农民安置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安置方式。所以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机制。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像关心城镇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那样关心支持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逐步消除各种不利于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和文化因素。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把失地农民纳人城镇就业体系,真正与城镇居民城镇下岗职工享有同等就业待遇。在此基本构架下,拟定并实施鼓励和扶助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的必要措施。构建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平台要在“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的指导下,参照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享受相关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改进和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就业安置办法,即把就地安置,招工安置,投资入股安置,划地安置,住房安置和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要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取失地农民,特别是招收普通员工时,对招用失地农民给予一定的比例保证。要在加大县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力度,形成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上,集休土地被征用的行政村,也应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给失地农民建立基本情况台账和个人培训就业档案,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失地农民提供劳动力市场的各类信息,包括市场供求信息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洗,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方面优质服务。特别是针对失地农民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畅.奋进乡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分析[J].吉林政报,2010

[2] 包卫兵,包文兵,徐培华.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发展,2012(03)

[3] 郭兴友.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2)

[4] 田惠,周爱莲.对失地农民保障的一个福利包的设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06)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