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2 12:4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继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继续教育

篇1

关键词: 发达国家 教师继续教育 启示

一、中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比较

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样化表现为培训模式、培训形式和培训机构的多样化。培训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中心”模式。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的模式。

2.“高校本位”模式。高等院校除保留传统的脱产进修高学历等方式外,还开办“教育诊断医院”、“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大力推行远距离教育,送教上门。

3.“学校本位”模式。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定培训规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在原“以学校为基地”的教育模式基础上改建起来的。

4.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大学教育与中小学合作创办的一种新型教师继续教育学校。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教师教育的培训计划和给予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

我国教师培训主要有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学历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机构(主要是高校)组织学员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模式。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另一途径,其特征是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制宜,时间地点相对集中;培训内容注重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的介绍,轻知识积累而重实践应用,尤其重视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培训方式主要有机构培训和校本培训。

二、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立法比较

很多国家都通过教育立法提供多种多样的优惠,建立机构并制订教师教育的长期计划,让广大中学教师去学习和进修。在英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政府对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来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社会地位的认识,是经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并由此逐渐体现出政策法规的建设对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所起的保证和推动作用。从1862年开始,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颁发《毛利法案》,在建立职业学校的同时,要求任教教师进行技术知识的进修学习;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65年又颁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英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教师实施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英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资培训的管理工作,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成立的师资培训署负责英国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

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的义务之一。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这是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一方面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不够完善。

三、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比较

各国在制定教师职后教育的有关制度和法规中对教师参加进修的经费开支渠道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英国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65年又颁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英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教师实施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英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资培训的管理工作,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成立的师资培训署负责英国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师入门训练、就业,以及在职进修的政策发展和实施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不断发展的、专业化途径的一部分来看待的组织。1998年英国启动IT培训工程。布莱尔首相决定投资总额为6亿英镑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力图通过培训教师学会计算机和掌握因特网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继续教育的投入都相对少一些。虽然近两年国家一再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但对速发展的高等院校群体也是捉襟见肘。目前,全国的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这种经费短缺的局面必然会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调查中,40%的教师反映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学校承担,25.7%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学校和个人承担,但也有17.1%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教师的经济能力有限,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势必在加重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带来经济的负担。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立法工作,确保经费投入。

国家应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条件、经费,使之制度化、立法化。经费保障是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有力支持,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部分经费外,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继续教育费用的分担,逐步形成谁收益谁承担的观念。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监督、激励和反馈机制。近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分出台了许多提倡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但是仍然停留在号召鼓励层面,硬性措施和规定较少,可供具体操作的措施少,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难以制度化。学校在支持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同时,应多渠道了解市场、高校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高校教师的培训计划,使教育资源的使用获得最优效果。同时应该广泛征求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要求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内容和形式,使继续教育和培训能够得到实效。

2.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除了进行学历补偿和提升,还可以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在校内进行对口学习进修,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和需要。校内培训的优越性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的教学实践为落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各种知识讲座、校际观摩、案例研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帮助骨干教师加速知识技能更新。去企业顶岗实践也是培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双师”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分批安排教师去企业实习,更好地了解生产实际;与相关企业或者经营实体合作开展科研课题,开发产品,促进教师增强实践能力。

3.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模仿师范院校来设置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教育学课程为例,“在职教师教育(包括专科、本科两个层次)的教育学课程实际上只是普通中师和高师(专科)的一种重复教育;也导致了培训内容只是零散式的,侧重于消除职前教准备不足的专业(文化知识)补偿。”一些教师在进修过程中学习相同或相似的教育学课程可能要达到三次。不难想象,这对教师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大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学习机会的浪费。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师继续教育未能从整体上设计有特色的课程。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并对其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需要充分研究教师职后培训的不同需求,对目前实施的各种职后培训形式进行归类、分层建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并与职前培养贯通的各有侧重、彼此衔接、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比如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和行政干部培训等就可采取在教师教育机构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并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受训教师选择。我们认为,一些已经被国外实践验证为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工作坊、行动研究、反思日记、生活史(自传)分析、微格教学等都值得我们尝试。

参考文献:

[1]柏发臻,杨位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保障机制.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何杨勇.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及其根源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0,6.

篇2

关键词 现代外语教材设计 学生需求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现代外语教材与学生需求的相关性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教材占有特殊的地位。钱缓(1995)认为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编写或选用符合某种课程需要的教材时,需要教材编写者或设计者充分考虑影响教材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与需求。

Hall(1995)认为现代外语教材需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一是交际的需要。因为交际是语言的核心问题。教材要尽可能提供有需要交际的事情、有交际的人和对交际结果的兴趣。二是长期目标的需要。教材不能只提供现成的知识,还要示范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应对交际尴尬场面的方法。三是真实性的需要。因为交际和长期目标的需要,真实的语言材料便成为焦点。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包括学生自己寻找材料、选择材料和利用材料。因此,教材应当留有充分的空间或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拓展和表现。

由此可见,现代外语教材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学习者或学习为中心,全程服务于受众;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过程以及教材编写的注意事项。因此,现代外语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力求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教材中学到地道而规范的语言,深刻意识到学习语言的意义和领悟到学习外语的方法。

2 需求分析

有关需求分析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却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Richterich (1972) 第一个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的模式。这种模式指出了如何满足外语学习者在未来的语言使用环境中的交际需求的系列范畴。这些范畴后来用在了确定 ESP/LSP的具体语言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本文的需求分析是指在课程和教材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学生需要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研究教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和需要,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3现代外语教材设计中关注学生需求的必要性

3.1学生的需求分析是现代外语教材设计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设计教材中,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Tomlinson(1998)认为教材的需求包括学生的需求,教师的需求,教学管理者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庄智象(2006)指出教材的编写要合乎学习规律,适应和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和特点,充分考虑到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文化因素等,采用针对性的、合乎实际的编写体系和理论指导原则,无论是教学方法和选材原则,还是练习的设计都应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尤其要充分考虑到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许多特点和因素。从中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非常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教材的设计。由此可见,学生的需求分析是现代外语教学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3.2学生的需求分析是选择教材难易程度的标准之一

从前人的研究结果与文献资料中,笔者发现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受到自身的学习水平、年龄、性别、智力、移情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套教材的感悟与体验也有不同的观点。如张盼盼(2009)在研究当代学生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需求中发现,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水平的不一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需求不一或分层的情况以及对教材的看法存在不一致。调查结果如下:38.9%的同学认为课本难度大,46.3%的同学认为听、说部分完全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44.6%的同学认为阅读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8.9%的同学认为语法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教材编排的难易程度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不同的主体选择适合的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减低一些难度,从而增强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让他们能自信而从容地学习英语。

3.3学生的需求分析是教材评价和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符合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以外,还应考虑教材使用者(主要是学习者)的需求,是否考虑这种需求也已成为教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英国语言学家哈默(2001)也指出,在评价一本教材时应尽力包括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的需求。国内研究者也积极探索教材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如钱瑗(1995)提出编者“在选择课文时应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程晓堂(2002)则认为无论是分析或评价教材,还是编写教材,都要考虑教材使用者的需求。在具体的需求分类上,Masuhara(1998)将学生需求分为三个类别:个人需求、学习需求与就业需求,涉及学生文化背景、学习风格、学习目标、就业前景等诸多方面。这些论述表明,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成为教材评估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也成为教材编写的一项重要依据。

4现代外语教材设计中关注学生需求的途径

4.1明确需求分析的目的与维度

在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之前,研究者要明确需求分析的目的,了解受测试者的心理以及在特定环境下需求分析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再分析出该群体的特点。其次,外语教学设计者要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根据不同的学习群体,选择适合本群体的需求分析维度。

4.2筹划周密的需求分析步骤

和众多的评价研究一样,学生需求分析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调查结果的实用性。因为需求分析的最终结果将会形成决定,制定政策,运用到教材和课程的设计中。因此,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是十分重要的。这便要求研究者在进行需求分析之前要进行筹划周密。在需求分析的筹划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四个主要步骤:第一步:研究者要确定需求分析的目的以及“需求”在特定使用环境下的涵义;第二步:研究者要确定需求分析的重点与范围;第三步:确定需求分析的分析方法、调查方式、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分析程序,并对需求分析的规模、范围、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做出分析;第四步:确定如何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以及调查结果的公布方式。

4.3充分而全面地进行调查和分析

在外语教材的编写与设计过程之前,编写者或设计者在考虑学生需求时,首先对学习群体作充分而全面的调查。这不仅需要对特定地区正在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而且也要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因为毕业生对原来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材的认识更有发言权。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反馈中得到很多宝贵、有益的启示和建议,继而分析出更加适合时展和学生需求的教材。

5结束语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而教材的设计需要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的需求以及教学管理者的需求。对学生的需求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课程设计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及学习策略和动机等限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而且也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让学习者都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R. K. 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 Oxford: Heinemann,1995.

[3] Hall, D. Materials Prod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idalgo, A.C. et al.(ed) Getting started: Materials Writers on Materials Writing.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Singapore, 1995.

[4]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Longman Group,2001.

[5] Richterich, R. A Model f 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 Strasbourg : Council of Europe, 1972.

[6] Masuhara H. What do teachers really want from coursebooks[C] B. Tomlinson. Materials Develop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7] Mountford, A. The what, the why and the way. In Aupelf Goethe Institut. British Council, 1981 (1): 19 C 34.

[8] Posner, G.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McGraw-Hill, Inc, 1992.

[9] Tomlinson, B. 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UP, 1998.

[10] Widdowson, H. 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 In L. Selinker, E. Tarone, and V. Hanzedi (eds.) English f 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r of Louis Trimble.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81.

[11]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5.

[12] 钱瑗.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外语界,1995(1).

[13]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4] 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2002(1).

篇3

关键词:高职 继续教育 模式体系 目标体系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37-02

一、中外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徐卉、王煜①撰写文章定性地研究评析了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四种模式(高校本位模式、在职学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协同式模式)及其利弊得失。

曾鸣、尚金鹏②提出,美国教师继续教育以实践性理论、合作性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反思性理论、校本培训理论为依据,推行四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学区教育模式、教育专业团体教育模式、大学合作模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文章着重对教师继续教育理论基础进行定性分析,以期能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任学宾③认为选择适当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他在文章中对当前较有代表性的个人开发模式、学校本位模式、科研驱动型模式、课程中心模式、远距离培训模式等几种继续教育模式作了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对各种继续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探索。

陈慧④的文章探讨了校本模式、基地模式,企业模式、高校模式、远程模式、国际模式等几种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并定性研究了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支持系统。

顾晓叶⑤以高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定性地论述了社区模式、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高校模式四种主要模式的不同特点及操作,提出了以社区模式为主导、以校本模式为主体、以教师中心模式为重心、以高校模式为辅助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

杨运鑫⑥主张在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关注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前瞻素质问题,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信息时代的特点,选择最佳的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构建多中心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但文章并没有提出如何建立理想的多中心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

刘美芬⑦提出,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新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帮助高校教师取得成功。她认为,创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应该考虑在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教学方法、考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但缺乏可操作的措施。

综上所述:

1.教育界对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甚少。

2.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是多元化的,通常由校本模式、基地模式、企业模式、高校模式、远程模式和国际模式组成。

二、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研究

1.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目标体系。

(1)学习层次的目标。一是职业道德,具备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组织纪律等。二是教育观念,树立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三是专业知识,掌握高职教师所在专业的行业、专业最新动态等。四是教学技术水平,掌握高职教师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满足教学需要。五是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六是教学能力,掌握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2)行为层次的目标。一是教学水平,授课方式比以前更新颖,教学内容更丰富新颖。二是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等。三是科研成果,能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等。四是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有能力为所在专业的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结果层次的目标。一是组织凝聚力,组织、团队的满意度、归属感、团队意识增强等。二是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学校的学术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等。三是学校整体实力,高职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提高等。

2.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的评价思路。

(1)建立评价目标因素集合。

用A来表示评价目标因素集合,则

A={A1,A2,A3,…Ai,…},Ai={i=1,2,3,…}为一级目标因素中对应的第i个目标因素。

Aij={Ai1,Ai2,Ai3…,Aij…},j=(1,2,3,…),Aij为第i个一级目标因素下的第j个二级目标因素。

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目标体系可以表示为:

{1}第一层目标因素

A={学习层次的目标,行为层次的目标,结果层次的目标}

={A1,A2,A3}

{2}第二层目标因素

A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技术水平,管理知识,教学能力}

={A11,A12,A13,A14,A15,A16}

A2={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

={A21,A22,A23,A24}

A3={组织凝聚力,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学校整体实力}

={A31,A32,A33}

(2)求两层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集合,确定目标因素权重系数

{1}确定判断矩阵:通过两层因素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A=(aij),满足:

aij>0,aij…aji=1,aii=1

{2}根据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的方根法。

先求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之积Mi:

{3}利用第一层目标因素权重计算第二层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假定第一层目标有m个目标因素,权重为(kl,k2,...,km),第二层有n个目标因素,第二层每个目标因素权重乘以所对应的第一层目标因素的权重,则第二层每一个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为:

Bi=Ki…B'i

其中B'i表示第二层目标的第i个目标因素对应于第一层的第m个目标因素,对应第二层的权重大小为Ki,因此,可得第二层的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

(3)由专家确定评价等级。由高职学院教育管理专家对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进行等级评定,通常采用4~5级。评价等级的结果构成等级评价集,记为U,U={效果很好,效果较好,效果一般,效果较差,效果很差}={U1,U2,U3,U4,U5}。

(4)确定模糊评价矩阵。按专家的评定结果进行等级分配率统计确定。矩阵形式如下:

(5)建立模糊评估模型,求模糊综合评价值。对矩阵R作模糊矩阵运算,得到目标因素Ai对于评估集U的隶属向量Pi。

将pi结合专家评定的评价分数,求得模糊综合评价值。

(6)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求出的模糊综合评估值,对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体系中哪些目标因素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标体系中还有什么差距,为下一步的继续教育培养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或者意见。

三、结束语

1.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学院近期继续教育目标的侧重内容,模糊评价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方便高职院校根据工作预期安排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经费投入。

2.本文是配合2009年6月广西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会立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项目立项批文:广西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会师研[2010]1号)而进行,尚有待在案例实操方面进行实践与应用尝试。

注释:

{1}徐卉,王煜.中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06(l):111-113

②曾鸣,尚金鹏.浅析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2004(11):79-80.

③任学宾.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2(4):31-34.

④陈慧.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其支持系统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7(26):72-73.

⑤顾晓叶.试论高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6(36):52-54.

⑥杨运鑫.关注职业院校创新型教师前瞻素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5-8.

⑦刘美芬.创新继续教育模式,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2009(l0):115-117.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邓如陵.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陈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学科课程和教学策略改革[J].继续教育,2009,(3).

[4]于凤云.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音乐老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2.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3.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4.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6

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难点,由于继续教育学员本身具有的与传统学员不同的特征,传统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继续教育学员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近年来电子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平台技术发展迅速,而移动平台其具有的灵活、便捷、节奏快等特点使其在改进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

继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余晓凤,江雪齐,张涛.将移动设备嵌入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探讨[J].重庆与世界,2016(12):129-131.

当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继续教育成为愈发热门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重要性也愈发明显。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各高校及相关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从实际教育成效来看,却在一定程度上差强人意。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在于继续教育学员本身的独有的一些内在心理特征和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继续教育学员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存在一些不匹配。同时,近年来电子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IOS和android系统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及3G、4G网络标准的普及使得娱乐和学习进入了移动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移动设备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并对改进继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继续教育学员的特征

继续教育学员与其他学习阶段的学员相比,有其独有的一些特征。这些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和客观外在条件方面,要做好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务必要了解和针对这些特征采取与传统和常规不同的教导方式。把握这些特征,对于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关键性的工作之一。继续教育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有:

1.心理方面具有独立的、不断强化、自我指导的个性,同时学习中存在心理上的多重矛盾[1]。继续教育学员作为成人学员,在继续教育阶段自律意识和自我意识已经基本成熟,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希望能在学习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活动自由。而与此同时,其学习中在心理上又存在主动学习动机与被动学习心态、对学习困难畏惧心理与希望取得更高文凭的进取心、自身理想展望与对现实理性认知等方面的矛盾,使得继续教育学员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普遍存在自我学习能力强,独立思考能力出色,但同时又状态起伏较大,意志力和持久力不强等外在表现。

2.学习目的实用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高。这一特征主要原因在于继续教育学员在生活中担任了多维角色,已不单纯是学生的单一角色,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社会和生活变化,提高自身能力和文凭,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其学习存在着强烈的实用性倾向,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判断知识价值高低。因此,继续教育学员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外在作用不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具有轻视的态度和抵触情绪,以满足考试考察要求为主要学习目的。这使得继续教育学员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动向缺乏关注,大多数只是被动接受,对于党的方针政策不甚了解,政治热情较低。

3.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生活方式、接受信息渠道与一般学生不同。继续教育学员一般都已参加工作,或者已经深度进入社会之中,使得其本身的生活工作情况和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与普通学生不同,而其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也更加灵活和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按传统的课堂面授及固定计划教学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其实并不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使学员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4.继续教育学员获取和辨别思想政治相关信息存在障碍[2]。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对于学员自身学习及获取知识能力和硬件条件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大部分继续教育学员本身知识储备和结构问题,对思想政治方面也缺乏思考的热情和动力,很难获取和辨别自身获得信息的价值高低和思想正误。而相关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面授时间较短,硬件设施存在差异等客观情况又进一步加大了学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困难。而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逐渐兴起壮大,也让人们接受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和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3]。

二、在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移动设备的可行性

随着电子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和移动教学日渐流行和普及。技术条件的进步为对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移动平台提供了技术条件,而近年来我国对于网络远程教育也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已在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远程教育的推广普及。可以说,网络远程教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实用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并且目前正处于高速普及发展的阶段,如果将网络远程教学与移动设备相结合,将进一步发挥其开发网络远程教学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移动端电子设备的发展进步也为移动平台教学提供了硬件上的条件,实际上许多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将移动平台教学作为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新手段。在近几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小学“手机作业APP”和各种“手机学习机软件”都是移动设备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各个高等院校也纷纷与软件开发机构合作开发校园APP为师生推送教学相关信息。可以说,从客观条件上将移动设备嵌入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上和实施上的困难。与此同时,移动设备具有的特征与继续教育学员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的一些特征相符,也使得其对于应对当今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有着重要作用:

1.移动设备的个性化、私密性符合继续教育学员的心理特征要求。移动设备作为私人财产和技术产品,具有个性化和高度私密性的特点,这顺应了继续教育学员心理上对于学习安排独立、个性化的要求,能使学员从内心上自然接受教育引导,不产生抵触情绪。而当今移动设备具备的高度个性化功能,也能使得通过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要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移动设备高度贴近日常生活,能够使学员自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及思想引导。当今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电子设备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高度贴近日常生活。而通过移动设备向继续教育学员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和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员对其关注度,使学员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和相关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移动设备更多是一件生活物品,而非教学用具,一定程度上也能消除继续教育学员对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轻视态度。

3.移动设备的便携、灵活性高度契合继续教育学员生活学习的习惯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及平板电脑是包括继续教育学员在内的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设备,其灵活性、便携性符合学员生活学习环境,能够让学员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除此之外,移动设备在生活中的高使用频率使得学员接收信息的机会也更多。从这一点上看,通过移动平台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学员生活学习方式的,能够使得学员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员的日常生活之中。

4.移动设备对于信息传播更新的高速和直接性,能够有效消除继续学员接受和辨别信息存在的障碍。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其取代了传统的传媒设备成为当今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简易快捷的接入网络功能也使得其对于信息的更新传播速度具有其他设备无法比较的优势。与此同时,通过移动设备传播的信息对于接受者的要求并不高,信息接受者不必具备过多的知识储备或者学习能力,许多人“边看新闻边百度”正是最直观的体现。如果能通过移动设备向继续教育学员推送经过筛选和辨别的信息,就能极大地保证信息本身的高价值高质量提高和接受效率,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将移动设备嵌入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探讨

当今,将包括移动设备在内的互联网系统嵌入教育工作之中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式了,例如电子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校园系统等等都是其实际成果。文献的数字化也成为了满足包括继续教育学员在内的各类师生文献需要的重要手段[5]。那么,如何将移动设备嵌入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呢?针对此问题,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开发针对继续教育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教学APP,并通过官方渠道和相关市场机构进行推广。移动设备智能操作系统的日渐完善,使得各种满足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娱乐需要的APP不断产生和推广,自然也能够和应该开发与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APP产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开发教学APP的成本低廉,周期较短,能持续更新和改进,更能够自然地嵌入学员的移动设备之中,与一些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优势相当明显。而进一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推广和要求,更能在短期内进行扩散和普及,形成教学圈,取得更广的教育受众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2.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向继续教育学员推送思想政治教育讯息和党的方针政策。当下以微信、微博、贴吧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社会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各种公众号拥有大量的关注者,其产生的思想影响不可忽视。对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这一类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建立网络平台的思想传播阵地,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讯息结合对学员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利用如朋友圈、短信新闻台、手机浏览器等移动网络平台向学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使学员了解和学习,提高思想觉悟,要以主动传播来应对继续教育学员对政治资讯的被动态度。

3.将移动设备纳入教学工作之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施教方更多的时候并未充分利用,甚至会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反而将其视为教学工作的阻碍之一。其实,完全可以将移动设备纳入教学工作中,改进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进行电子化的课堂点名和教学通知传达,这不仅能减轻教学的工作量,还能确保学员的反馈准确性。同时,学员如果能利用移动设备来完成作业、思考题,将更加便利和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总而言之,认识到和利用好移动设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主题。将移动设备嵌入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大有可为的未来。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移动设备运用于继续教育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必要性和先进性也将越来越明显。如果能利用好移动设备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能使得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挑战迎刃而解,也能明显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成效。

作者:余晓凤 江雪齐 张涛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萍.成人继续教育学员学习心理探析[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4):44-45.

[2]许宏伟.继续教育学员信息获取的障碍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4):17-18.

[3]顾华详.继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4):7-11.

篇7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护理继续教育管理;运用价值

PDCA 循环是一种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工作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质量的最优化[1]。本研究对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1年1月以来收治的2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130例,女患者120例。年龄在9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4±5.44)岁。而护理人员共有123人,全部都是女性,年龄在19岁到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4±5.44)岁,其职称包括:主管护师、副主任及以上级别护师、护师、护士。其学历水平包括本科、大专、中专。

1.2方法[2]

①P:计划阶段需要提出护理继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咨询专家及搜索资料,对问题诱因进行总结,设置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总结分析不满意项目,归纳每个科室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确立相应的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方案。了解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需求,并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循环管理方案。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专科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纳入Ⅰ类学分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举办1 个主题学习班;Ⅱ类学分项目作为补充和强化进行院内讲座;将学习过的内容与临床结合提出具体实践要点,通过强化训练、检查督促予以运用和落实。

②D:实施阶段实施阶段需要结合计划以及方案进行组织和实施。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对其不同点进行认识和了解,从而邀请相关的老师进行讲解,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演示、游戏以及讨论等形式进行讲课;每个主题可以开展2 次学习班,从而使更多的护理人员拥有更多参加机会,考勤制度需要严格进行制定,并有效进行落实。

③C:检查阶段检查这一阶段的内容包括了检查计划实施以及对进展口明显分析,从而迪欧偏差进行及时调整。组长每天需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查,护士长则每周进行查看,护理部则每月进行查看,并反馈相关问题。

④A:处理阶段处理阶段包括以下步骤:巩固成果以及将未解决的问题交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护理部需要及时反馈问题给各个病区的护士长,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完善。

1.3考核指标[3]

设置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利用随机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患者对两组护士长的评价及满意、医院对护士长各方面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的满意程度(0-100%),做好详细的记录,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护理质量问题分析

经过计划和调查,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理人员用药、对患者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没有良好落实,护理技能不过关等;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需求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及技能、心理疏导及沟通、计算机知识、书写病历知识、论文写作知识等。

2.2 PDCA循环实施前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经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应用,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纠纷均有所改善,跟未实施之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PDCA 循环具有以下4 个特点[4]: ①PDCA 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 循环,依次类推。②类似行星轮系,大环带小环,一个部门的整体运行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③阶梯式上升,PDCA 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④PDCA 循环需要应用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强调数据统计,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本研究表明,经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应用,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纠纷均有所改善。因此,坚持PDCA 循环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程序,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秀静,王玉琼. 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分析和对策[J].护理研究.2006, 20 (9) :2335-2336.

[2]李爱华.运用循环管理 促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J].中外医疗.2008.36 :119.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7日

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背景下,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增强,导致职业判断在会计实务中愈发重要。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并解决新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取决于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基于教育视角,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以通过会计人员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培养和提高。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含义及体现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含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以公允、合规为目标,以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会计职业道德为保障,在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的会计业务和事项时所体现出来的并不断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具体体现。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具体在处理经济业务适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中体现出来。

1、会计核算原则是会计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但会计原则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是指导性的,所涉及到的具体环节仍需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在会计实务中对某一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揭示时需要在多个会计原则之间做出选择,而各个会计原则之间有时有一定的冲突,如谨慎性原则与一贯性原则之间,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之间等。

2、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具体折旧方法的选用,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资产的种类进行判断。

3、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对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做出判断,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及发生时间和影响予以估计入账。常见的需要估计的项目有:坏账、或有损失、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和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等。

二、会计人员学历教育

(一)会计人员学历教育的含义。会计人员学历教育指的是会计人员通过考取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高专及大学等完成学业获得中专、本专科毕业证和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的教育。会计人员通过学历教育接受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教育,接受科学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

(二)会计人员学历教育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1、通过会计理论教学奠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理论基础。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公共课通常设置如法律、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逻辑学等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知识,把握会计专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规律、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判断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选修课程如税收、纳税筹划、金融、外贸、计算机应用等相关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提高其应变能力。

2、通过会计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促进会计人员思维观念的培养与形成。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国家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再加上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等软件进行会计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这些都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因为不论参加职业考试还是会计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都要求把握专业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与规律、会计学科知识研究的方法和观点、相关知识的必然联系。因此,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评价、总结,用对立统一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还发展了他们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3、会计人员学历教育可以进行道德观念的培养教育。根据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成长规律,学历教育期间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非常关键的阶段。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至少30学时以上,作为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向学生大力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对典型性的计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出现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建立起他们自己内在的道德原则,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行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其能从被动地接受法律规范约束到行为完全自律,使其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抵制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含义及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指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会计继续教育能够满足会计人员适应时局的变化迅速做出正确的、有利的判断决策和尽快熟练掌握新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以使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文作明确的规定。最新的继续教育规定是2013年8月27日,财政部以财会[2013]18号印发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该《规定》分总则、管理体制、内容与形式、学分管理、机构管理、师资与教材、监督与检查、附则8章38条,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创新。针对当前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形式单一、时间少且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可采取以下创新对策:

1、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第一,要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确保该培训机构能够承担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第二,对接受培训教育人员的考评,要与绩效挂钩。而且考u要与该学员的出勤率、培训内容、学习情况、考试情况等挂钩,并给予相应的奖惩,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第三,通过指标体系进行业绩考核,实行经济和责任挂钩,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让会计人员恪守职业操守,树立照章办事的理念,并潜心钻研会计业务技能。

2、实施多元化教学。第一,研究会计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的业务需求。受训单位可以参与到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制定上,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周密的计划与组织,设置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不仅满足培训教育总体要求,更满足会计人员的岗位实际需求,实现所需与所学相结合;第二,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培训。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需求,对会计人员培训工作,要从原来单一的业务培训模式探索向多元化业务培训模式转变;第三,培训形式多样化。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较忙,如果专门抽出某一段时间进行培训势必会影响工作进度。对此,培训机构应开发多样化的培训课程,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实施分层次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根据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育,即针对不同的会计群体设置相应的培训难度。可以将受教育会计人员分为三种类型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第一,初级会计人员,包括刚取得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和助理会计师,这部分会计人员培训侧重于会计制度、基本操作技能、岗位职责等知识,培训时间可以稍长,让他们从基础的知识进行了解和熟悉,确保打好会计工作基础关;第二,中级会计人员,要对企业中的具体会计实务进行处理,并积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在培训内容上应调整为专项培训;第三,高级职称会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其教育目标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策划和规整。在继续教育内容设计上更需要注重新颖性和实效性,例如新会计法出台、会计制度变更等,在继续教育时间上也可相应的缩短。

4、实施分岗位教育。会计工作一般具体分为出纳,稽核,资本、基金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职工薪酬、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和其他会计工作等十项。实际上每个工作岗位任务的繁重程度、工作内容和流程是不同的,企业在设定岗位及其岗位制度时,往往会根据每个会计人员的就职意向、专业程度、职业水平等进行决定,并以此作为调整人员职位和制度的重要依据。实施分岗位教育,就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完成工作所需的岗位技能的培训,更有针对性。它能够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李君(1968-),女,汉族,山东鄄城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来教育部提出在中学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课改理念和最高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中学教师,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听到历史专业毕业生的抱怨: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与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高师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适应中学新课改的要求,高师历史教师必须不断继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中学历史教师。

一、 新课改前高师历史教师的现状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改前,高师历史专业口径过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历史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重德育,轻智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由于常年忙于机械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部分教师不思进取,缺乏钻研,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教案不变,知识逐渐老化,其实际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某种阻力。同时由于不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一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未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也做了教师,缺乏应有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之技能。即使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历史专业学生,对学过的教育理论知识也大多遗忘,很难自觉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

这种状况的高师历史教师培育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理论知识。长于死记硬背,弱于发展创新。缺乏无私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技能差。在心理素质方面,不少人意志薄弱,缺少抗挫折、抗失败的能力。自主能力差,自信心不强。这样的毕业生是很难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不利于中学新课改的进行。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使中学历史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促使高师历史教师反思怎样才能培养适应时展的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更认识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是对已经获得大学学历教育毕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教育。是一种以知识的更新、补充和能力的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高层次的、追加型的教育。新课改背景下,这种继续教育对高师历史教师非常重要。

1.新课改的要求赋予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新使命。新的课程标准里所说的基础不再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因为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不再是指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产生效益的知识、态度、方法和技能。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精神、乐于探究的习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规律,认识历史发展的走向。新课改的这些要求赋予培养中学教师的高师历史教师新的使命。为迎接挑战,高师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继续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2.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要有高素质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的教育计划都会陷于空谈;抓住教师继续教育,就抓住了教师教育工作最为根本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完成科教兴国战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终身学习是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动因。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终身学习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靠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要靠教师的继续教育。高师历史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改革和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作为高师历史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中学教师的重任。适应中学历史新课改的要求,高师历史教师需要在很多方面不断加强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知识本位”,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灌输,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理想根本无法真正实施;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变成了学生之间记忆力的大比拼,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圈。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却在于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高师历史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培养素质全面的毕业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态度。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考试方法,采取闭卷与开卷、笔试、口试和操作考试等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和训练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境界。

2.加强业务和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这种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高师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才能形成。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的知识水平,还应不断深造,不断丰富自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研究大纲、钻研教材、理清思路,掌握教材的框架结构,提高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其次,系统掌握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

再次,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是从一般教师走向专家学者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高师历史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同科研目标统一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搞科研的同时还会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新成果,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汲取新营养。雄厚的科研水平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相对薄弱的科研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业务水平后劲不足。

最后,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和具体性。因此,历史学科很需要加强直观教学,单靠教师口头描述再现历史,单凭传统的直观教具,如图表、地图、彩色粉笔等几种静态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动态形式,设备电器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及促进历史教学改革都具有强劲作用。因此,广大高师历史教师必须学习使用多媒体等新的知识传播手段,同时将这些先进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现代历史教育的需要。

3.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变高师历史教师满堂灌的教授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历史学习活动,通过故事会、讲演会、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的嘴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搜集音像资料、仿制文物、出版历史杂志等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通过参观考察、走访等活动,让学生的脚动起来。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并有效地提高高师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

通过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使之胜任并出色完成教书育人和科研任务,是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种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1.以老带新。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搭配,结成师徒关系,老教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在备、教、改、考、研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性辅导,使青年教师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自己也在各方面得到提高,从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进步与发展。

2.脱产培训。这是指教师离开原单位而进行的知识更新、补充和能力提高。具体形式有:单科进修、助教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国内访问学者、教师学历和学位进修班等。

3.自学。自学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刻苦钻研和独立思考,不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是高师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继续教育途径。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学习,使得自学更为便捷。因为各地的教育资源得以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学习内容,选择最优质的网络课程,获得最权威的信息,得到最需求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长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广西高教研究,2001,(4)55-58.

篇10

外语继续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结束后,社会成员通过各类渠道,接受外语教育的学习形式,即将其他国家语言作为基础,将国外文化、经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授,目前我国外语继续教育已具有一定得规模。外语继续教育在文化服务产业中起到积极作用,对提高该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加强本区域地方特色,促进经济发展,使外语教育在文化产业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一、文化、经济与外语之间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语言不具有商品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来往更加频繁,语言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1〕。外语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外语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这就使得外语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学习外语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投入,通过学习外语来消除不同国家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获得某种需求。同时,语言也成为一种职业,通过语言传输获得回报。因此,文化服务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其发展迅速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就是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国际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与国际需要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外语继续教育是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有效途径。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主要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经济转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是经济建设的灵魂,而外语是东北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介质,在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继续教育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扩建,各种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继续教育资源充足,社会成员可以获得高水平的师资和最新最全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等优势;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外语继续教育水平和质量则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少地区的外语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学员知识需求量与教师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更谈不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英语不可避免成为当今国际间所通用的流行性的语言。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导致目前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听不懂和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产业的英语继续教学现状,把信息技术引入外语课堂,对提高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三、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齐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促进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不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核心,与孔孟时代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不同,东北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结合华夏文化的产物,同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建国初,是全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东北经济增长逐步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势必要发展文化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好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才会更加迅速。外语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产业是搭建文化和经济的桥梁,通过与国际接轨,利用东北特色文化吸引海外资本投入,同时将东北文化传输到海外,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国外优秀文化引进东北区域,外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充分了解国外文化的风俗习惯,才能吸取其文化中的优点为己所用。加大外语教育的普及也是将东北文化向外传输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增长。

为促进经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齐齐哈尔市重视文化服务产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齐齐哈尔市商务局的数据统计:2014年,在消费市场萎缩的不利形势下,我市商务系统上下齐力,完成了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4亿元,同比增长13.5%。万力皮革城、国际五金建材城、居然之家等项目建成运营,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成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协会。启动绿色食品推广服务中心建设。限上企业增至110户,推动消费品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务实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外资位居全省前列。对外贸易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值9.9个百分点。

四、齐市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东北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很多环境优势,首先东北地广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大大增加,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东北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与俄罗斯比邻,贸易出口量大,交通便利发达,有着良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来源,为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东北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者前来参观,大大促进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滨城大连、鹤城齐齐哈尔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在推动东北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齐市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齐市经济水平较低,对文化服务产业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与国外文化对接上缺乏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匮乏现象严重〔3〕。另外,在外语服务上,齐市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外语教育普及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外语服务文化市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外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的将文化服务产业转换为经济效益,外语人才的缺乏使东北文化无法走出国门,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无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诸多问题的存在也说明外语教育在服务文化服务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善和转变外语教育情况,将有利于将东北文化在国外的推广,促进齐市乃至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文化服务产业中外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外语教育作为走出国门的必要途径,促进文化的建设势必拉动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东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制定规范的外语服务市场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为外语培训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外语教育在促进文化和经济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应的规范制度却没有跟上,导致外语教育市场混乱,各教育机构良莠不齐。〔4〕有关机构应该彻底清查和取缔无资质教育机构,确保学习者在外语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外语服务市场的制度。

(二)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语言的表达,通过文化服务产业增加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需要专业外语人才将文化服务产业推向国外,并将国外优秀文化带回国内,通过这种彼此的相互沟通,振兴东北经济发展。因此,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是发挥文化服务产业的利剑,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切实做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策略,鼓励人们外语教育深造和进修,增强国际合作,为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身价值平台,为东北文化服务产业持久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