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教学

1 言

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原来的主体转变成引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让学习活动的主体变为学生。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小学教育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念较为传统

当前,一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教育学生,数学课堂中主要是教师在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教师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一部分数学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沟通很少,相互了解不够。教师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会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效率低以及数学成绩差等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高。

2.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会有很多问题,也会认真去思考每一件事。但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教师会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要认真听讲,不能开小差,这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学习的知识局限于书本,不能更多地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不懂的知识不向教师询问,问题逐渐累积,最终成为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不想主动的去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但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2.3小学数学教学方式陈旧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太过于依赖教科书,使得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挥。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然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模式,没有创新,时间久了学生也没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另外,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的能力参差不齐,学生没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进度就会很慢,学习效率也会很低。

3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改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师是学生进入数学学习中的引路人,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从教师入手,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从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观念,让教师站在引导者的位置上,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敢想、敢做、敢问。学生为主、教师辅助的教育模式不是生搬硬套,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合理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其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让教师不断熟悉学生为主、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效率,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3.2教师要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带动其他同学,使整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通过一些小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活跃起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做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放松自己,这样有利于学生调节自己的状态,让他们用最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迎接课堂上的挑战,不断向上。

3.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帮助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新的教学要求下,合作、自主以及探究等学习方式是最适用的,利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的建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适时地指导,对于探究出结果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知识成长路上的基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注重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升自我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确保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以及教学双方的多种潜能还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农村小学教育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僵硬套用模式,教学缺少灵活性

有时我们会发现教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采用了多种教学工具和手段,然而如此精细准备的课堂有时却是低效的,其原因是教师往往只是机械照搬某种教学模式,重形式而轻实质,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作出调整和改动。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上课,无法对课堂和学生的临时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殊不知教学模式只是一种理论框架,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二)教学时间不合理,时间浪费现象严重

正因为盲目套用教学模式,为活动而活动,所以有的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反致使学生始终无法进入教学主活动,造成教学的无效。有的教师害怕课堂中学生听不懂,没有理解掌握知识,因此,不遗余力地不断重复强调,导致新授时间过长,这样必然占用了课堂上学生练习和巩固的时间。还有的教师因学生违纪犯错,不断批评教育,甚至训斥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是造成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另一种表现。

(三)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然而教师教学方法的生硬和单调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缺乏参与和合作意识,不能够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同时不能自觉地、多角度地反馈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善自我评估,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

二、有效教学: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追求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一)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参与热情、兴趣爱好、思维品质、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获得,更要考虑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教学是教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效教学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系统内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同时,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着力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良性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体系。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效,进而达到高效。

(三)有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因此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学习是教学系统功能的表现之一,教学系统功能的优化也必然带来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效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理解、探索、研究的过程,因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便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工作必须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只有抓住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才算是抓住了有效教学的根本。

三、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它是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指南,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在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A上,正确掌握各个学段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要求,然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确定单元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方法,在最短时间内消化重点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而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要通过活跃课堂的气氛,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宇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因此,教师耍善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觉得以下几点犹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要善用术语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说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课堂教学要善于组织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三、课堂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四、课堂教学要善用多媒体课件

篇4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作为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巧设问题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有效的学习情境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小鸡和小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钻教材,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以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联系生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联系生活

小学生比较好奇、喜欢求知,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这就保证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2、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内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有很多,作为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行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性和如何使平行四边形固定不变形。先让学生推拉平行四边形框架,观察它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然后请各小组合作用一根小棒将平行四边形框架固定,使它不再变形的形式,它就不会变形了。

篇5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查找低效课堂现象,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查找出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低效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策,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策略。

1.开放课堂误区。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误解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完全放任,教学活动秩序混乱,导致教学的低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2. 传授课堂误区。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误解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节省时间,完全利用传统的讲授课堂方法,满堂灌输,满堂讲课,试图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书中的知识教给学生,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知识的生成与能力的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 “探究学习活动”只是形式,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知识,而且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技能?。

3.常态课堂的误区。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如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教师在课前预设、预演好了,课堂中学生表面上很活跃,掌握知识好,但在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形成过程,我们认为常态课应该除去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应该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是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容量不当、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等现象。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情感发展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二是激励评价。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评价;三是自主参与。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课堂教学“有效”,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要尊重、善待、信任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四、课堂教学“有效”,讲、学、练相结合是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精练,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做到讲、学、练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挤占,教师应将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晰、精炼,还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避免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不断锤炼,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篇6

关键词 小学 课堂 教学 策略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技能,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等多方面来培养学生,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设计教学方法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备课,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第一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不仅要根据教学计划来解读教材,安排课程还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将教材合理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深入浅出的理解不同模块中的知识点,并且注重对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从而在正式讲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计划,针对教材中的细枝末节来设计教学方法,比如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使课堂更加生动或者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置数学小游戏等。

2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纪,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强的求知欲。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教学的展开,比如根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设置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以使课堂更加有效。

3创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的师生氛围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感到枯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氛围可以更好的促进课堂的良性开展。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小学生生性好动,因而在课堂上经常会做出影响教师心情的事情,很多情况下教师会因为个别学生的好动影响心情,进而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的,使学生感到压抑,不利于课堂的开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到学生的可爱之处,同时通过教师的好心情也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环境中去学习;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信任会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进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使学习更加高效。

4情景教学法的有效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设置教学情景。在设置情景的过程中如果在教学内容中没有发现合适的素材,教师还可以从童话故事、动画片、学过的旧知识以及问题等方面来设置情景。以动画片为例,现在很多动画片中都包含了数学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都是较为浅显的,因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动画片来设置情景,使学生能够在乐趣中去学习,同时用动画片也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使数学课堂更有效率。

5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提升课堂效率最直接的手段。有效的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更是要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高效的原则,既要使学生学会模仿和记忆,又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和记忆,从而使课堂更加有价值。

6课堂教学的有效反馈

课堂只有40分钟,有限的时间里给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挑战,同时,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更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在讲解条形图时,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看条形图,还要让学生学会画条形图。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的三到五分钟,让学生自行画图,之后互相指正,这样,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的掌握知识。

7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思维扩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8结语

小学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数学知识的时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擅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效,使小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究[J].学周刊B版,2011,2(1):21-22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Chen Yu-hui,Cheng Ya-li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at: "Teachers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provide students engaged in math activities opportunities to help students in self-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ru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mathematical ideas and methods, to obtain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mathematical activity. "this concept to our math clas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but also for our teacher preparation clarified the thinking. Effective teaching requires careful design. Teachers prepare lessons not only to prepare "Teacher's teachings," and to prepare "the student's Law"; must not only organize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consider how to guide students; not only ha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classroom, but also to constantly teaching reflection. The only way to each lesson carefully designe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Primary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knowledg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riod, reflected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lement this idea,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learning to cultivate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has significance.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数学课标》指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达到这个目的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小学是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和打基础的时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好这一理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和打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我有几点体会:

1. 掌握并要牢记各年级以及各阶段课程的目标体系

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也就有了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不会出现数学课堂教学的 “心中无数”、工作上“出力不出心”,工作态度上“应付差事”以及“一团乱麻”、“费力不讨好”的现象。这样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目标,就容易协调、加强、局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明确好适合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明确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要考虑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特点,也就是有较强的基础性、逻辑性、抽象性、工具性的特点,要反复强化和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同时要注重小学生的另一特点:大都是从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和事物,具有多动性和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兴趣转移较快的心理规律和成长规律。学习有不可替代性,只有从他们已经感知了的事物和知识进行引导才会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严格尊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规律,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成长规律,这个时期是成长和大脑逐渐发育的时期,就是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量”上要适当,一步一步的逐渐增加,否则出现“因咽废食”,“消化不良”的现象,从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把握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 “了解”、“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信心,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4 利用生活中的原形进行教学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练习有效性 课后总结

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更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生活化、趣味化,但是当今的课堂教学有了热闹现象,却在扎实度方面有所下降,学生计算存在不少问题。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实现高效,为此笔者以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对当前存在的典型问题做深入分析,提出实现课堂高效的方法,与大家交流,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掌握知识与获取技能要靠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与提高。《现代教学论》提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的情境,能够全面、清晰地提供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打开思路,努力思考,学习数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有了思考的时间,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情境的创设也有悬念创设,为学生创造悬念,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率更高。学生在对新知识探究时,会有思维活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求知欲也增强了,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起来,达到了知无不言的境界。比如在教学角与三角形时,我用硬纸片折出角,再伸展某一条边的方向,让学生在伸展折叠中认识了各类角,对角有了总体认识。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在师生有共同情感时,教学与学生的思维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主要是参与和建构,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学活动,更是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活动,师生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更融洽。对学生来说,有了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的心态更平和,有利于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以及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来说,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位学生,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与学生分享理解,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及自我实现这一过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进步、成长。

二、加强计算教学,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巩固练习在数学计算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练了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外,还起到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实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智力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从而形成技能、练就技巧。以往的计算教学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而是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解决计算不扎实的问题。计算教学还需做好巩固工作,并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在计算教学训练时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前设计训练的问题,有了提前准备,教师了解了练习中的数学问题,课堂上就可以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对学生加以指导,在分析问题时,结合所设计的方法对学生加以渗透。教师做好课前准备,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方可应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从而实现了高效课堂。

2.练习显出层次,具有针对性

教师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也要有针对性。对基本练习、针对练习要做到全面考虑,对于拓展练习要做到层次要分明,有难有易,以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分析时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得出答案。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在师生互动活动中启发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了高效课堂。

三、重过程发展思维,实现课堂高效

传统教学的弊是重结论、轻过程,这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现在的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时因地施教。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做到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到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以其之长补其之短,让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在有益的探索及教改试验中,做到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中有所提高,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四、合理设计课后总结

一堂课要有一个引人深思、新颖有趣的结尾,这样可以巩固新知识,引起学生注意,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在进一步巩固中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前后内容要紧密联系,最后做课堂总结时,教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要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深入思考,在回顾中解决问题,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思考与实践,让学生保持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成为一种追求;有了兴趣,学生将积极探索,才会有创造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师生的互动课堂更引人入胜,也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小学数学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不但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长他们的智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提问 教学情境

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推广和渗透,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促使小学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最终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课堂是我们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场所,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学会精心设计问题, 做到提问准确而有效。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们通过研究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来提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数学的提问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注意方法技巧,学生便会对教师的提问不明其意或不知从何答起, 这样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和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 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按照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来制定。有效创设情境必须按照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开展任何情境教学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都毫无意义。同时,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数学能力、认识规律和他们的兴趣点,把握住这三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创设的形式很多,包括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情境交替穿插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让情境保持一定的新颖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理解力偏低,因此我们在进行有效情境创设时,必须使所创设的情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直接、简单、易于理解,而且还可让学生在学习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计算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我就创设了计算教室、公园面积的生活情景: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游戏,那么我们的教室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也经常会跟着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公园里边有好多花草树木,可以容纳我们好多人,那么公园又是多大呢?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下就调动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很想知道答案,便会带着急于求知的心情去学习,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自然很顺利。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努力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因为这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和学习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在数学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 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归纳、总结知识。老师只需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起到调节他们情绪的作用,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与学习中。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学生的第二老师,所以老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给家长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平日的空闲时间多多教孩子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培养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与孩子多交流数学知识,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同时辅导他们的数学作业,做到老师家长常沟通。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思考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 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认为以下几方面可以探讨.

一、重视数学教材的有效挖掘

新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因而,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 如在教学目标中要体现教学重点及如何落实、教学难点及如何突破. 在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下,为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 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只有逐章、逐节、逐句钻研、吃透教材,才有可能掌握教材的主旨、主题和精神实质. 然后才能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

二、实施数学课堂的有效措施

1. 精心预设,合理生成

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每个生成点,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生成课堂的精彩来源于鲜活生命群体的参与;生成课堂的价值在于每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有效的课堂,我们显然无法回避“有效生成”的问题.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是补充一种算法,或是提出一种疑义等. 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 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 我们说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 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 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3. 课堂提问,主动参与

当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 在教学中,无论是“满堂问”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其症结在于片面理解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毫无帮助,其实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着重培养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地作答. 教师还可以在一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