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小学管理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校;广播操;管理;益处;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13.9]
做好广播体操是更好、更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有效地育人途径之一。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抓好广播操的质量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反映一个学校的师生精神面貌和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面镜子。我就做好广播操的益处和管理策略在实践上进行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做好广播体操对学生发展的三大益处
1、消除疲劳。早上起床身体机能处于基础代谢状态,而早操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使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课间操能较好的消除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合理的运动负荷更能使中枢神经细胞得以兴奋,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种机能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身体的变化可以受到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影响。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内,如不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舒展筋骨,一方面会造成血液流通缓慢、骨骼变形;另一方面会因光线的不足而造成视力衰退。适时的认真做广播体操可以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调节学生身心,改善人的体型。
3、陶冶情操,凝心聚神。矫健的步伐,优美、整齐的体操动作可以摧人奋进,丰富精神生活,使人心情舒畅、生活愉快。高昂、强劲的乐曲,可以鼓舞人心、增强一个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对促进学校广播操做操质量有效提高的建议
广播体操是学校学生每天必做的、大型的集体活动,特别是校园面积小、学生多的学校,集体做广播操是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做操的时候出现动作不标准、不规范、动作路线不正确、不能跟着节奏做、边做操边说话等现象。那么,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何提高课间操的做操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美育呢?在此,笔者谈谈改变这一现状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深入了解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可行的制度。
分管领导、体育教师在开学后的两周要深入学生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做操情况,去发现问题,并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法,确定管理上的先后顺序和侧重点以及需要如何协调。建议或促成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召开学校广播操管理目标专题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带操教师责任意识,提出具体的操作措施和检查细节等。学校领导应督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加大对课间操的管理力度,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也是培养良好的校风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2、 全面普及广播操的教学、复习和训练,培养骨干学生。
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广播操全套动作的教学和复习,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对不易掌握的个别动作进行耐心讲解、示范,特别是动作的运行轨迹,让他们能熟练正确的完成。在给学生示范时要特别注意将自己的用力和感觉告诉学生。如:远离身体重心最远端要有力量感,在广播操动作训练中要尽可能利用音乐培养学生自己进入做操的意境,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在心里默念节拍,使全体学生动作和示范动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对骨干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做操时站在队伍的前面,和领操教师一样,对各班学生起着表率作用。所以,必须先提高他们的做操质量,准确的完成每一节操的每一个动作,给各班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适当的机会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广播操比赛,把广播操热潮在全校推动起来。
3、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力度、强化队列要求和口令的执行力。
体育教师是学校课间操的主要管理者和组织者。可以安排一名体育教师或多名体育骨干上台领操,做到动作规范,节奏鲜明,给学生产生一种努力追求力与美的感召力。其他的体育教师、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队伍中,起到管理的作用,如果发现有不认真做的学生,应及时地指出,教育到位。
在教师的口令上要体现军令的威严来,学生应对老师的口令应该绝对服从。口令要求对广播操的质量影响较大,"快、静、齐"的执行必须严格,可以通过原地的正、半面转法来协调队列,使学生无论从什么方向上看都在队列上,体育骨干随时配合班主任、体育老师督促检查学生对老师要求的执行情况。
4、对学生进行体育美的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集体集体主义和做操兴趣。
让学生真正了解做广播操的作用,从思想上愿意去做广播操,学校通过对队列、广播操技术动作教学的同时,再用黑板报、图片和广播向学生宣传人体美和体育美的知识,教育学生认识到一天中有两操和无两操的精神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加深他们对坐广播操意义的理解。小学生身体可塑性较强,有进取心,只要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引导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应答行为。提出"集体中因为有我,操会做的更好,不能因为我而影响这个集体"的口号,使学生产生为集体荣誉而努力做好每一节操的愿望,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也将会产生较好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活动时间少,更会抓住两操时间认真活动,这对文化成绩较好的学生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样努力协作,多管齐下,学生会从心理上接受广播操的美感教育的。
5、加强广播操的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广播操量化考评的管理制度,抽调部分体育骨干和体育教师,每天对各班广播操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对在平时课间操活动质量的保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意识到广播操的重要性,上下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学生做操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的,会在完善中不断提高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可能是一生的。实践证明,广播操的良好教学是学校整体形象得到强化和反应的一条有效途径,做好广播操不仅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好的促进了学生智育、美育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相信学生的做操会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建议
一、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规模急剧扩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57万人,是2001年的2.5倍,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问题学生比例增多,许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日益增多的诱惑时,表现出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象,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很少主动关心,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这就使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简单化的规制管理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的规则制定及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管理人员来承担学生管理事务。当今,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学校管理更加专业化,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人员将成为学校管理阶层的主体。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呼唤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现状
(一)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严重
高等学校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在这一理念影响下,高校对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人员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由于包括学生管理人员在内的行政管理队伍从事的工作专业技术性较弱,导致对人才引进的要求及日常培训和管理都明显落后于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只要求他们能按时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按章办事即可。
(二)人员流动频繁使学生管理岗位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由于高校对学生管理人员重视不够,而学生管理工作又确实繁杂,加上薪资待遇较低,并在学生口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明显受到限制,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转向教学岗位或其他行政岗位或离职,很难长期做下去;一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对学生管理工作热情不高,时刻想着以学生管理工作为跳板进入其他行政管理岗位或教学岗位,不能深入钻研本职工作,在工作时即不能保证工作质量,也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高流动性;由于没有建立专业化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工作仍只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升迁机会少,出口小,导致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今后发展前景不乐观,不能在岗位上稳定下去。
(三)盲目追求高学历,专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不断扩大,高校相对稳定的工作也吸引大量高学历毕业生充实学生管理队伍。很多学校在招收辅导员时也开始要求研究生学历,并在第一学历等方面进行限制,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但是,学生管理工作与一般技术性工作不同,它要求管理者在思想政治素质、人际关系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和长期历练。一些高学历学生管理人员由于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甚至没有做过学生干部工作,在工作中难以有效处理好相关问题。
(四)培训机制不完善
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门培训。由于每天忙碌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只是凭着良好愿望和有限经验进行管理,甚至采取古老的师傅带徒弟办法进行“传、帮、带”。而由于对学生工作管理认识不到位,学校也缺少这方面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或者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他们不能及时接触与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五)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属于软性指标,很难具体考核,加之其他日常工作琐碎、复杂,很难量化考察。这种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情况,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工作流于形式,工作质量逐渐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推进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当前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途径有:一是加强学生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化建设,二是确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道德,三是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体制,四是严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包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职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和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新酬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保障制度等一整套高校形式工作管理制度。
(二)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高校应通过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建立以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动态调整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深化学生管理人员的任用制度改革,形成以推进学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为重点,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对不能胜任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校内转岗、待岗培训或解除聘用合同,同时按照学校发展战略和市场取向,拓宽选人视野,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的力度,努力创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流动、开放的选聘机制。
用科学的态度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努力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与人才结构的改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为和谐校园建设及高校的整体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识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兹、维果斯基等人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转换
1.转移工作重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体现得不明朗,甚至根本避而不谈。所有工作唯上级指挥棒是瞻,对上级负责,而上级又对上级的上级负责,层层负责,森严有序。好比一个合唱团,一个总指挥指挥大指挥,大指挥指挥小指挥,小指挥指挥演唱者,每一名指挥都听从上一级的安排,而合唱团的声音特点,爱唱什么歌,能唱好什么歌,则不予考虑。学生恰好是合唱团员,是金字塔的底座,是管理过程中的被动者,“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这种“上面指哪儿打哪儿”,听话而被动的工作思路,就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量大,事无巨细,管理工作者疲惫不堪,而工作却缺乏实效,缺少活力的局面。这不得不说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一大弊病。
如果我们适当转换管理者与学生间的关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展开,辅导员只处于帮助者、引导者的从属地位,那么,不但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首先,针对学生需要开展工作,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工作能够见实效;其次,为学生解决困难,工作会最大程度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双方互动,易于开展;最后,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
比如说,每学期开学初,采取问卷或座谈会、个别谈话形式了解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们参与到学生工作的计划制定中来。对学生们的意见去粗取精,认真采纳。在各项工作中首先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圆心,以他们的合理要求、建议为半径画圆,圈定我们一个学期的工作范围。在工作中,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者形象,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做学生的后盾。改变上级主管部门对学生管理工作“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体系中加大学生评价的比例,让学生们的意见发挥作用。
2.转变工作观念,加强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管理者即辅导员唱主角,往往是一个人管理上百名学生,而且是大到思想道德小到早操卫生,无处不管,事事过问。“襁褓式”管理造成了工作繁杂琐碎,只重细节,忽视宏观,有限精力耗费在了日常管理的细枝末节中,无暇去思考学生们的思想问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搞理论研究。而学生们,也被这种管理方式培养成了“婴孩”,很多问题不去自己思考,或只听老师的,或与老师讲的反其道行之,而且尤为严重。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原则,管理者应该从台前走到幕后,把舞台让给学生来表演。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们自觉地、由衷地来按照规定去做。比如说,在实施“校园文明工程”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开始时由管理者进行倡导,并用典型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几个“不文明行为”来启发学生;然后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辨别、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适时提示,避免论题偏离。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思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管理者引导监督,学生们自己能够认识到哪些是不文明行为,哪些是文明行为,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诚然,我们并不认为,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令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毕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着我们的工作。那么,之所以要强调学生的自律,其感情基点是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不管自己有着什么样的人性观念,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必须是一个“性善论”者,要相信“性相近,习相远”,学生们之所以有一些思想上的差距,并不是他们的本性有好坏,而只是后天的教化不同。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危险分子”,成天去防、去管、去惩治他们。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工作去调动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并将之进一步扩大。
3.转变工作方式,变直面为侧面,多在“情境”上下功夫
环境决定人的性格,从不同生活环境中出来的人有着很大的差别。学生工作者肩负着完善学生人格的重大使命,这项工作漫长而艰巨,绝不是简单地说教所能完成的。建构主义认为,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鉴于此,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多在“情境”、“氛围”上做文章,变反复说教为“不言之教”,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的例子很多:当身处在干净整洁而静穆的展览馆欣赏书画、艺术品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轻手蹑脚,放低语声,举止有礼;而在喧闹的农贸市场,购买各种食品,与商贩讨价还价时,人们则会变得急躁,高声争辩,面红耳赤,举止随便。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积极占据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图书馆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比如说,我们要让学生们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就可以在教学楼悬挂标语、张贴科学家画像;在宿舍楼布置板报,悬挂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书画作品;在图书馆挂一些督促学习的公益广告等,让学生在随时随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而当一部分人开始行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带动身边的其他人,这样逐渐扩展开来,就形成了一个氛围,就会对个别不努力的学生造成一种环境压力,使他们开始不舒服,这时辅导员、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就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侧面的“情境教育”也包括了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看好的电影、好的书籍,倡导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这里顺便提一个问题,校园文化应该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能够真正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益的活动应该多搞,让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被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这样不但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对其有所促进。相反一味讲学习,校园文化一片贫瘠,精力充沛的年轻学生就会自己去寻找娱乐方式,看录像、打游戏、玩扑克牌等。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调节紧张的情绪,又能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这里面,学生的群团组织、学生会、团委应该唱主角。
篇4
(一)乡镇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小,造成人员的浪费
目前除各镇(区、街)中心小学外,其他大部分完全小学学生数不足200人,大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数不足100人,有的年级学生数不足10人。根据有关要求,大部分农村小学只能核定2-5名编制,但从实际情况看,如果按照编制配备人员,显然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转。个别乡镇中学的设置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个别山区镇的学校学生数不足400人。因此如果学校不能形成规模办学,就会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浪费,从而产生虽然超编,人员还不够使用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有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人口密度小,所辖自然村少,生源严重不足,如果和其他学校合并,会使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诸多麻烦,从安全角度考虑没有进行调整,二是个别村委领导基于种种考虑,不同意在本届人员任职期内将学校撤销或合并,因此教职工人员不够,宁可村委自己出钱聘用代课教师,也不愿撤并学校。
(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员老化,部分教师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年龄在51周岁以上的人员占27.07%,而个别山区乡镇比例还要大,达到45%以上,还有些山区小学教职工全部为40岁以上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加之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人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即使能坚持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也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人员老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年轻时,由于精力和体力透支,使教师一过50岁便显出老年人的特征,尤其是女教师更为明显,本来还可以继续工作却因年龄偏大而不得不转为职员或实行校内退养,产生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二是由于近几年通过考录制,每年师范类毕业生进人数量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大部分毕业生都留在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只将少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乡镇。分配在乡镇的毕业生也往往被做为教学主力留在了初中,从而造成农村小学多年不进人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山区小学,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人员流动困难,使得农村小学在人员使用上进入恶性循环,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
(三)部分教师素质较差,不能胜任正常教学工作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只有转岗从事后勤工作。由于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对这部分不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没有可适用的政策,只能由学校自行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造成目前教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的原因:一是目前教职工队伍人员构成情况较为复杂,1999年以前只要是师范类毕业生,包括电大毕业的师范类计划内自费生一律分配在教育系统,除此之外,通过招收代课教师、合同制工人等渠道,使一些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各学校,造成教师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2003年龙口市最后一批民办教师767人一次性转为正式教师,这部分人员相对来讲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转为正式教师后,部分人员认为自己有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没有了以前的干劲。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规定,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班额明显不足、学生数奇缺、发展后劲丧失、群众反响较差的学校,该撤销的坚决撤,该降格的一定降(如完全小学可降为教学点),能合并的尽量合,减少学校数量,收回教学编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确保总编不突破的前提下,对一些教学质量优秀、发展前景光明、社会反映看好的中小学重点扶持,编制要给足给优,要注重结构、岗位、专业的需要。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
二是制定各种用编政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办学条件保障力度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这是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源流转的重要因素。如何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稳住优秀教师,激励他们在农村山区安心教育,机构编制部门应该制定用编优惠政策,在每年的编制核定调整中,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有效加强农村队伍的建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如规定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自愿在农村边远山区教学一定年限,且成效突出,可优先使用教学编制;市区新招录用编的大学生也要先到农村学校服务一定的年限;市区优秀教师赴农村教学有一定年限的,可高评高定职称,优先使用教职工编制解决配偶就业等。制定各种用编优惠政策,促使城乡教师双向有序流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每个机构编制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5
论文摘要: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活动与交往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要加强学生学习内容和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尽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掌握荣辱观教育的真谛,树立社会主义科学的荣辱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西方主流学习理论,这一强调学习者主体性、强调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结构主义(Structioni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儿童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的。在他看来,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刺激或新事物时,总是先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它,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反之,儿童便立刻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新的认识上的平衡。因此,皮亚杰强调教育者不能把儿童看作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育者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这就是皮亚杰所谓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社会环境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习者的身心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要在了解学习者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学习者确定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能动的扫识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获取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要对教师和周围环境所传递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反应,并把它们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系统,以便更好地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建构活动,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所要认识事物的结构,并把它们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来源,既非来自客体,也非来自主体,而是来自最初无法分开的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
(二)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者在进学校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校是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使其纳入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体系中去。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仅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如何获取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顾问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事物较为可靠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建构主义者还强调,知识在学生没有学习以前或者没有了解它的意义以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环境和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要代替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帮助要逐步地减少,最终过渡到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那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四)学生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人和具体的人,仅仅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给学生课程与教学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把学生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杜威所指出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校荣辱观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大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师”“唯书”,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知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要求学生真正地领会知识的真谛,并能把它们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要尽可能删除空洞、繁琐的内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则很难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偏少,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要在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四)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专制的学校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是一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因此,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传统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引导者与顾问的新理念,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学生、他人的活动与交往中,感受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篇6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篇7
已有研究证明,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因。大学生的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或自身身体和精神的行为。
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模型的创立者多拉德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修正后的“挫折―攻击”模型,其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攻击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自身,即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另一种是指向他人,即暴力(攻击行为)。大一学生入校后需要在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进行适应和调试,在这期间会遇到诸多挑战,也必然会遭受挫折。因此,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分析其与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关系,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
一、对象、工具与方法
1.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某高职院校面向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率为87.78%。其中男生59人(37.3%),女生99人(62.7%)。问卷由各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主持施测, 由被试大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的发放和填写采用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
2.工具
① EPQA是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及其夫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表共85个项目,由E、N、P、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三个维度,其中E维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强度密切相关,N因素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②暴力风险:攻击问卷(BPAQ),该问卷在对攻击性的测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各条目5点计分,共29个条目。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维度。③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由夏朝云编制,包含26个条目,包括绝望、睡眠、乐观和掩饰4个因子。④SCLl-90,共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⑤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个体进行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其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调解着应激同身心健康的关系。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主成分:消极应对(NC)和积极应对(PC),各含10个条目。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 Y果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2.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户籍差异比较
经表2数据分析显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学生在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得分及各因子中未见显著差异。
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差异比较
经表3数据分析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上呈现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及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4.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结构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表4显示,大学生SCL-90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其他与绝望、睡眠、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敌对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呈显著负相关。除恐怖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总均分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恐怖因子与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5显示,E(内外向)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因子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绝望、睡眠、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精神质)与绝望、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精神质)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6显示,NC(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乐观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和乐观呈显著负相关。NC(消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愤怒、敌意呈显著负相关。
5.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暴力风险和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SCL-90、EPQA和TCSQ的各因子及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考察SCL-90、UPI、EPQA和TCSQ的各因子对暴力风险的预测作用。根据表7、表8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SCL-90中的敌对因子、EPQA中的N和L因子进入了暴力风险的回归模型。SCL-90中的抑郁因子、EPQA中的N(神经质)和TCSQ中的PC(积极应对因子)进入了自杀意念的回归模型。
三、 讨论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在人口学变量中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是在面对心理困境或者是挫折情境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为敏感,更容易与他人或环境产生对立情绪。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留守儿童的经历,离开父母的关爱,在亲戚家或者是寄养家庭生活的经历让他们看待周围世界时多了些紧张和警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由此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对目前的生活和现状不太满意。
2.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总分和暴力风险总分与SCL-90总均分呈显著性相关(P0.01),与SCL-90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总分与EPQA的各因子呈显著性相关,暴力风险总分与EPQA中的N、P、L呈显著性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各因子与EPQA各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与特质应对方式中的NC和PC均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各因子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由此可知,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3.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SCL-90中的扯砸蜃印EPQA中的N,L因子进入暴力风险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暴力风险的发生;EPQA中的N和TSCQ中的PC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这一结果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路径。我们的教育可以在降低敌对状态、稳定情绪水平及提高其社会性的成熟水平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暴力风险;也可以在稳定情绪和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于 情,王礼桂,黄 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2]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100-102.
[3]胡玉婷.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黄艳苹,李 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7.
篇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小学图书馆管理来说,数字化管理是促进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方式之一。本文将主要针对当下中小学教育中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管理;建议
一、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状况分析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的七间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其管理现状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图书馆访馆人数减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长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会给学生购买一些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学生们可以从网络上进行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阅,这也直接导致了读者去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借书的人数大大减少。“快餐式”的阅读模式逐渐开始在学生中盛行,进而导致传统的阅读模式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为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模式也就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图书馆查找书籍方式繁琐
本文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中图书馆内有很多的藏书,但是由于在书籍查阅的时候没有科学合理的方式,导致学生和教师在进行书籍资料查阅的时候由于方式繁琐,严重浪费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图书馆进行书籍借阅的热情,大大降低了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性。
(三)图书馆里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退休人员,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图书管理方面的培训,没有从根本上胜任图书馆管理员这一职位。
(四)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文献数据库方面不足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现状调查分析,发现中小学图书馆在网上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欠缺;缺乏学科文献数据库;电子资源库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方面发展迟缓,对于学生和教师资料的查阅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概述及意义
(一)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主要指的是在现阶段的图书馆管理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将传统的文字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模式进行存储,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快速的服务。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实体,并不是为用户提供传统阅读服务的工具,其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查询服务等等,是一种信息的共享,让人们能够在何时何地都能快速地获取知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现代化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成为现阶段相关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的教学来说,其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和为其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服务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图书馆中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在中小学图书馆中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学生和教师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网络中大多数的信息是无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还能够整理出读者所需资料的作者、标题和关键词等内容进行检索,用户只需要输入若干关键词就能够查询到自己想要找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日常学习需要和教师的工作需求。除此之外,对于老师来说,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成为时展的必然需求,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师日常教学的工作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研究和琢磨,但是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资料的准备方面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之后,可以大大的节省他们在文献资料查阅上的时间,这样的话教师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教学和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之后,在家中也可以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还可以及时地将好的内容分享给其他同学和教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实行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也能让家长更加便捷地了解到学生日常学习的情况,以便于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
三、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将其相关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制定合理的数字化管理目标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在实际的发展中情况大不相同,图书馆的管理情况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因此在对其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的时候,相关部门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最符合学校图书馆管理现状的目标。现阶段在我国的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和教师以及图书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对学校图书馆进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校日常教学的需要。
(二)简化资料查阅程序
通过在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引进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能够大大简化传统查找资料的繁琐性,从根本上减少了查找资料所需要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发现,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各个学校在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时,都会将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参考工具书进行收录,同时也包括教育部门所制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以及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的相关的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更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日常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
(三)不断提升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在我国中小学图书馆进行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引进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必须对图书馆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全面培训,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相关中小学院校还应该聘请一些图书管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来从事图书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图书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进而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图书馆服务。
(四)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丰富文献数据库
丰富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对于提升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行数字资源收集,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有侧重有选择性地去收集人文、科技、教育、艺术等相关网站信息,将这些网站按学科分类并且分级放在图书馆主页,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建设学科教育资源库,利用网络资源对每个学科建设导航库,把原本分散的、各自独立的资料整合在一个导航系统里,减少读者的检索时间;丰富数字资源库,通过购买电子书和电子期刊从而丰富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并且充分利用好网上免费资源,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账号登陆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电子资源,可以利用上下班时间坐车时间或其它等待的空闲时间进行碎片阅读,增加图书馆电子资源库的利用率;在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免费电子资源同时注重对其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严格的保护。
(五)建立起严格的经费保障机制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若干所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走访发现,很多学校虽然在其管理中引进了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技术,但是由于其长期的经费不足导致整个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频频受到阻碍。本文认为应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时的更新,特别是在相关数字化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升级,应建立起严格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专款专用。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小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起到一定的建议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作者:郑景林 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一)[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
[2]伍革新.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与服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总目录(一)[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
[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
[5]韩光.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篇9
一、现在教师队伍管理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小学70所,初级中学4所,综合中学1所,幼儿园1所,师训教研中心1所),校舍建筑面积41351平方米,在校学生9303人(学前教育749人,小学4717人,初中2621人,普高801人,职高415人),寄宿生5091人(小学2120人,普通中学2971人),农村留守儿童2063人。教职工607人(幼儿教育21人,小学458人,中学228人),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5%、96.4%、73%,小学教师的大专率和初中教师的本科率分别为72.4%和44.3%。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调整布局,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注重成效,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高水平新建、扩建、改建了部分学校,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在重视外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内涵水平,认真抓好师德建设、人才培养、人事改革三项重点,以理论学习和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管理。
(一)管理从不规范走向逐步规范。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为教师管理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法律依据。此外,与这些法律法规配套的其他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文件,则为教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操作办法。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对教师管理的盲目大大减少,提高了其整体管理的科学性。
(二)管理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聘任制的逐步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的试行,教师聘任制与结构工资制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探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激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带来了学校工作的生机。
(三)管理使队伍建设取得了成绩。一是教师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需求。二是学校内部管理基本形成了由教师聘任制度、岗位负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绩效激励制度等构成的管理体系。三是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
二、面临教师队伍管理的问题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少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个别学校领导干部和少数教师滋生了、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与不注教学质量、忙于有偿家教的的现象。一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上班时间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还有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教师队伍城乡分布、学段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分配、调配不尽合理,教师编制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初、高中教师按学科紧缺的矛盾突出且缺少学科带人头,普遍存在编制虽够却按科分配教师不足、胜任教学教师不足,出现有富余人员或是不称职人员的现象,并且学校的富余人员和不称职人员分流困难,一旦遇到教师病、产假或脱产进修等情况,任课教师就“断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结构性缺编,加上升学率压力,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师训经费不到位,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财政安排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经费不足甚至未能落实,使学校只能以校本培训为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极少。培训的不足、继续教育的欠缺,导致现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未来教育的不适应、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呆板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适应、现行教研方式的陈旧与指导教师教学的不适应,从而出现了“身在课改中,处在理念下,留在陈旧里”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成本投入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只有学生的学杂费,既要按规定保证硬件投入,又要按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市县间、县乡间教师收入、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和高中、初中教师的层层由下向上的选拔,造成了县内优秀骨干教师因外调和改行向外流失,因选拔和调动的的内部流失,且特级、高级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学校骨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难以形成且新老交替面临形势严峻,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五)学校班子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班子老化,班子凝聚力、影响力较弱,班子成员运用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与遵循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缺陷难以适应管理需要;二是少数学校用人随意,不能真正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任人机制,造成班子傭肿、人浮于事,甚至导致骨干教师流失;三是个别学校领导素质较低,拜金主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识、不集众意主观臆断倾向存在,至使学校管理混乱与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
三、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建议
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我县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建议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师德建设上要认真抓好教育、制度和管理三项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增强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教师形成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核心精神品质;引导学校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发展的“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坚持实施师德建设长效管理,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应予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同时,在教教师有偿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正确地加以引导,禁止从事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教育。
(二)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建议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尊师重教的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我县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教育战线上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模范教师和先进事迹等等。力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保障培训经费,提高教师待遇
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三位一体”,采取给一点、补一定、筹一点的办法,启动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为主的“提升工程”和以骨干教师培育为主的“名师工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组织教师培训,构筑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教育部门集中培训、教研科研活动培训、立足岗位校本培训等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刷新”、知识结构的拓展、能力结构的激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教育的外延发展,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必要投入,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改善教师办公教学条件,让教师真正工作顺心、在校安心、教学尽心、生活舒心。政府按财政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的“身价”有增无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理顺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
建议根据教师管理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编制、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育主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吸纳各个学校与一线教师的建议意见,以形成健康的教师能进能入能分流的任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教师分配、调配机制,坚持按学校实际情况核定学校编制,按学科、依专业配备初、高中教师,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路子,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做到用有所专、教有所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管理效率;管理办法;有效途径
学生是学校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农村小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要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促进农村小学健康发展,不能单一地从学校入手,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一、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然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由于教师资源短缺,部分农村小学一个老师要同时教授不同的课程,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水平。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就要不断地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行为,从而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交流
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不能只是单一地从学校入手。教师应该与家庭联合起来,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状况,更可以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建议,从而根据家长的建议,对学校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家校沟通制度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家长会不仅可以使家长详细了解学生情况,还可以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便辅助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会存在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师更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家长和教师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
三、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要依靠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更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墙,将文化墙按不同板块分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年级特点,设计自己喜欢的校园标语。这些学生自己设计的标语,可以对学生起到有效约束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教师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一支执行力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开展管理工作,还可以辅助教师开展管理工作,从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学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也是学校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就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且,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丰富制度,避免管理制度单一的问题,使学校的管理制度更符合学校的发展,真正发挥制度本身的作用。
奖惩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一项制度。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奖惩制度的管理作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受到奖励的学生会再接再厉,做得更好,其他学生也会努力向他们看齐。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也要进行相应的合理的处罚,警告本人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学生起到警告作用。并且这种奖惩制度不仅仅针对学生,对于教师也要实施奖惩制度。对于对学校管理工作有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奖励,激励教师继续努力,双管齐下,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是影响农村小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农村小学的关键。当前农村小学在管理上面临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于学校的现状,应用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解决办法。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等方式,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促进农村小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