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监测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监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监测管理

篇1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服务

1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在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供水的水源地一般指的是,给与集中供水和取水的水口,以此作为中心的地理区域。在我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内部都已经按照地区的环境,以及整体工作的开展范围有计划地规定了供水水源地,以及相应的保护地区。为了能够切实履行我国所提出的与水资源保护法有关的要求,相关部门也赋予了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水资源的职能,以此加强城市在供水过程中,对于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我国也下发了组织重点城市供水水质资源状况监测的相应通知,要求能够经过国家相应的人员进行认证考核,对各地区江、河、湖、地下水,以及工业的废水进行监测,了解到城市内部水源地的水质情况,保证监测结果拥有公平和公正性。

2水资源管理中水质监测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断面类型不全

目前,在我国很多省市内部对于水质量的监测系统,其中大多数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都是对地表水的监测,同时,所设立的对应部门也是地表水监测站,而具体的省市内部,针对江、河、湖、地下水,以及工业的废水的水质量进行监测的相关工作,则涉及到的比较少。有关的数据调查能够了解到,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对于水质量监测的网站约在120~150处左右,这些监测站一般情况下都是对地表水进行监测所组成的站点,但是其中缺乏一定高科技技术的融入,同时对于水质监测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漏洞,需要及时的进行改善。例如:当前的河北省对于水质量监测站就有132处网点,但是几乎没有地下水和大气水质量监测站,全国所拥有的1000多条河流中,设有专门站点进行监测的河流仅仅只有60多条。所以在河北省的这一特点上就能够看出,当地的水质量监测类型并不全面,并且能够覆盖的密度相对比较小,这也很难真正的反应出水质量监测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工作顺利的开展和进行。

2.2监测条件手段单一

当前,在我国各个省市内部对水质量进行监测的过程之中,还缺乏相应的实时监测系统,这一系统的缺乏就会导致水质质量和相应的水资源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得到反馈,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应急监测和专业装备。这种现象导致水质量在监测过程中,很难对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即便是通过监测最终反馈出了调查的结果,也很难以快速地做出反应。特别是在各个省市面对突发性的水质污染事件的时候,由于应急监测设备和预警预告准备得并不充足,因此也显示出力不从心的现状。在实施应急的监测过程之中,往往大部分地区所采取的都是传统的现场取样的手段,并结合使用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即便是如此,也很难满足当前我国社会之中,对于水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需求。

2.3缺乏信息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省市并没有针对水资源监测,建立起相对于比较全面的基础数据库,所以水资源的信息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数据空间缺失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利用不足的情况,导致很多建设项目不能够及时地被开启,影响到水质量监测最终得到的结果。而在水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国很多省市能够达到数字化标准的程度相对较低,这也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效果。在江、河、湖、地下水,以及工业的废水质量监测信息采集的过程中,通过传输和处理等手段进行时,质量监测这项工作的开展一直都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长久以来大部分监测指标采取的监测手段仍是现场取样,实验室进行分析,数据处理则采取人工处理的一种模式,最终监测的数据导致结果存在的误差比较大。

3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质监测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

3.1调整和充实水质监测断面

目前,我国各个省市对于水质质量监测的相关站点,在发展阶段已经呈现出一个较快的速度,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由于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相当一部分水质监测中心站在设置的过程之中,已经有效地得以改进,并且融入了最为先进的思想理念。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水质监测站的设置依然无法满足水质量监测的工作需求。同时在考虑水质质量监测的过程之中,也很难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导致江、河、湖、地下水,以及工业的废水同步监测工作开展较难。而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和人口密集之处,在进行监测点和监测网点布置的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对其进行考虑,保证每一个河流城市的河段至少能够设置三个监测点,这样才能够掌握河水进入城市之前和之后水质量的状况。同时也需要对重点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水质的质量监测,利用环保法给予行政管理部门相应的责任,通过监测及时地了解入河排污的达标情况,出现超标的排污入河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要求采取加强管理和治理,达到污水排放达标的效果,这样才能够提高水资源的整体质量。

3.2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最为基本的需求,所以饮用水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情况和整体的发展状况,甚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状况。目前,在我国各个省市内部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市区中江、河、湖、地下水,以及工业的废水水资源质量监测站,但是对于水源地的质量监测还没有全方面全网络覆盖,应逐步涉及和覆盖到所有的市级县、区内部,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水质质量监测范围的最大化,也能够有效地利用监测网络,保证人们饮用水安全,为人们提供最佳的生活环境。

3.3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完成了水功能的区域划分,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上,也提出了相对比较科学的依据,其中很多省市已经随着水利厅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水功能监督和管理的措施,并且已经开展和划分了重点水功能区监测的位置,以此作为这项工作开展的重点实施部门。同时,相关监测部门也根据水功能的要求进行了区域的划分,重点了解了水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状况,其中包括:江、河、湖、地下水,以及工业的废水等多个重点水功能保护区,监测的频率也由原有的不固定,变成了每个月监测一次,及时的把监测的结果送到水利部门和相关的部门,以便于对水资源保护和监测工作进行纠正和改善。这样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时也针对饮用水安全和水功能的区域管理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扩大了监测的范围,增加了监测的频率,进一步加强了水功能区域中水质质量监测工作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发展的最新实际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良好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对于社会中各项公共设施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其中水资源的质量更是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在以上内容中,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水质监测工作,对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服务进行分析,了解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提升对策,希望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水资源保护的需求,确保我国的水资源能够合理地被开发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田士奇.浅谈加强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能力建设的必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5,35(17):61-63.

篇2

关键词: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能力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1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21

水环境监测工作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检测、监控和测定各种代表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水环境要素,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具体而准确的重要基础资料。

1 更好履职履责,满足日益增加的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分别明确了水环境监测机构对水功能区、重要省界水体水质状况的监测与管理职责,这些法律明确了水环境监测机构在水资源监测工作中的定位与作用,同时也对水环境监测机构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考核的实施及社会对水环境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在重要水功能区、省界水体等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监督检查、技术指导等方面的职责不断得到加强,任务量急剧增加,业务范围由原来最初的监测河流天然水化学成分,收集天然水质资料,逐步发展为水环境监测、评价、管理等多个方面,水质监测任务发展为省界、水功能区、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水生态等多种监测任务,监测断面的数量、监测项目和频次也大幅度增加。

然而,吉林省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目前的监测能力与不断增加的职责任务还不相匹配,长期以来超负荷运转。考虑吉林省级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际监测与管理工作需求,为更好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急需改造实验环境条件,加强先进、自动化仪器设备的配置,以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

2 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需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及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纳污红线”等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等四项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吉林省水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到2015年,实现全省重要水功能区80%以上监测覆盖率的目标,其中省界断面和列入名录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实现100%监测。到2020年,实现全省重要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2013年初,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水资源保护与湖库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要求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

划定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前提是必须准确掌握水功能区水资源的质和量,掌握并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必须加强入河废污水量和污染物浓度的监督性监测,功能区纳污红线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必须以精确、有效的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因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必须以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为载体,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承担考核主要技术支撑的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可满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求的水质监测支撑体系,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基础。

3 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需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目前吉林省水源地水质监测主要以常规项目为主,有毒有机物项目很少,而且监测频次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50-2006)中有毒有机物项目达80项,目前有毒有机物项目的监测数量与评价标准中有标准限值项目的数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有毒有机物含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力度,特别是增加有毒有机物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切实保障饮水安全,使吉林省的水资源更好地惠及民生,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水质监测力度的加大需要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做基础支撑。由于目前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合理、用于检测有毒有机物的大型仪器设备及配套前处理设备设施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吉林省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保障民生水利能力的增强。因此,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改善中心检测环境条件,增强监测能力建设,为监测力度的加大和监测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4 开展吉林省水生态监测工作的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战略思想。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

目前全国普遍存在水资源紧张、水资源质量恶化、水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栖息地环境条件部分丧失、水体污染呈加剧趋势和河流连通性降低等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列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要求建立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加强重要生态区与湿地保护是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目标。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与技术保障,加快推进水生态监测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水利部服务民生水利要求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保障河湖健康、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然而,吉林省水生态监测与评估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水生态基础条件薄弱,能力不足,监测体系尚未建立,难以为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健康维护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为适应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的需要,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需逐步开展水生态要素的监测,配备相应的生物监测设备和设施,为水生态监测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

5 加强吉林省水质监测管理的需要

5.1 加强吉林省监测质量管理的需要

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为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发挥水质监测的技术支撑作用,水利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水文[2010]169号)、《关于印发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水文质[2010]143号),并出台了《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定办法》等七项制度。根据通知精神,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不仅要加强自身实验室水质监测质量,还要制定相应的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全省监测质量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加强自身质量管理,掌握好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监测质量。这就需要加强新仪器设备使用和人才培养,为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由于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设施陈旧、老化、落后,仪器运行环境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相互干扰,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新进的大型仪器设备由于房屋结构不合理、拥挤而无处安放,影响仪器的使用,也无法为组织开展全省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提供条件。因此,要充分发挥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在水质监测管理中的作用,在加强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急需改善省中心的实验室环境条件,进行实验室改造。

5.2 开展吉林省行业培训的需要

新型设备的配备与使用,离不开新仪器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方法的制定也是是保障仪器使用率和监测质量的重要条件。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方法开发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受环境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条件对所属分中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新设备的使用与推广受到较大限制。随着七项管理制度的实施,监测人员培训任务也将逐渐加大,需尽快完善实验场所环境为培训工作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人员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吉林省的水环境监测工作水平。

5.3 开展行业人员考核的需要

水利部《水质监测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度》的印发与执行,省级监测机构承担了地市水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部分检测参数的现场考核工作。由于涉及的人员、城市较多,省中心从人员、时间安排等方面考虑,急需一个稳定、条件满足检测要求的技能考评场所来开展全省人员考核工作,提高行业人员考核效率,减轻被考评单位压力与负担。

6 提高吉林省水环境监测科技支撑能力的需要

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具有承担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评价及应用技术研究的职责,因此,加强全省水环境监测科技支撑能力的重任无疑就落在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肩上。由于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环境条件落后、日常监测任务重、实验室使用紧张,使得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监测技术相关研究缺少必要的实验场地,尤其是生态监测、评价等技术研究缺少必要的实验场所,无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急需改善省中心的环境设施条件并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为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科研创造有利的实验条件,以加强监测基础研究,提高吉林省水环境监测科技支撑能力。

7 提高水资源质量管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需要

随着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管理职能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行业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省中心的主要职能已由过去的水质监测为主向水环境监测管理转变,但落后的传统信息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水资源保护信息化、数字化的框架要求,全面健全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体制,提高现代化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建设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高效、能汇集各种监测数据和基础数据并能提供各种水质信息、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支持吉林省水质监测的数字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8 加强饮用水安全监测工作的需要

“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中明确规定,“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水法》第十二条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水法》第三十三条及《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一条中也都对“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做出了具体规定。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国家、水利政策导向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方向。

在此形势下,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生命安全,开展了城市饮用水,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运行,信息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对水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水环境监测显得更为重要,加强区域内重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监测能力;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现场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增强应急监测能力。为社会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高水利系统水质监测的整体水平,实现水环境现代化发展成为必然。

加强饮用水安全监测工作,有效应对水污染事件、减缓污染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是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篇3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 水资源实时监控 数据库 管理系统

当前,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历史任务。如何实现水利现代化?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综合管理任务中,如何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而采用集约式的现代管理方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去研究国际上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新思潮,不能不去研究全球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潮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实施对水资源动态的、实时的、优化的配置,基础是获取大量的、动态的水资源及相关信息。当代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已经成为可能。这种系统的建设将使水资源的管理发生重大变革,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当前在国际上,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代表了水资源管理的现代方向。

一、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什么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呢?这个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及相关的大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及管理;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实时、优化配置和调度;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

这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①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测的意义在于: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量信息,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资源配置及调度;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有效监督,也才有可能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保证供水安全。②这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框架,除了采集水资源信息外,还广泛采集流域或地区内的气象、墒情等自然信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水部门的需水信息。③它不同于以往的水资源监测系统,仅仅具有监测功能。这种系统更重要的功能是进行实时配置调度。它是在监测的基础上,以大量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时配置、调度提供决策支持。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局限,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体现“依法治水”的原则。④这种系统应是高新技术的集成。系统的设置应充分吸收国际上最新技术,坚持高起点。它包括监测技术、通信、网络、数字化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⑤它的设置应是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状况,水资源管理中不同的重点问题,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设置也应具有不同的特点。系统的设置还应与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相结合。

这种系统的技术要求是:①以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在线分析,有效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率,确保监测信息的有效性。②充分掌握所在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和水量、水质模型、供需水模型及生态环境分析模型。供水方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污水回用等等,需水方面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③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高度技术集成,快速、高效、准确、客观地分析处理大量监测数据信息,并根据已建立的供需水模型和水环境分析模型等,动态生成水资源优化配置、调配计划等辅助决策方案。④以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为基础,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远程控制和科学管理等,即实现水资源调控的现代化。⑤系统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水资源实时测、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调度和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其功能概要详见图1。系统的总体结构又可分解为以下主要部分(参见图2):①数据库(包含图形库、图像库和CIS系统),②模型库(包括方法库),③知识库,④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⑤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⑥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⑦实时控制管理子系统。其核心是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其他各部分则为系统核心的补充、延展和支持。

系统总控目的是建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控制各库和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

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提供相关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数据可靠性在线分析功能。其重点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温等)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监测数据预处理,以及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实时在线分析处理等。该子系统还应提供与各类监测仪器衔接的数据采集接口,通过接口模块动态收集监测数据资料,确保存入数据库中的监测资料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管理各种水资源水环境监控项目的数据资料,具有监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整编、查询与传输等功能,对水资源监控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该子系统还应提供对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实时控制子系统的数据传输接口。

实时控制子系统主要完成两个功能:一是将系统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的成果以实时报告(如水资源预报、水质分析公报、企业排污超标警报、水资源调配建议方案等)和多媒体报警信号(如大屏幕指示、声光警报等)的形式进行动态输出,以供决策部门进行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参考;二是将输出指令直接作用于可控自动化水资源调配和控制设备(如给、排水闸门等),通过有线/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对系统所涉区域内的重点给、排水设备及重点控制工程进行远距离的调节控制。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对实时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模型库中的相应模型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智能化的综合分析,参照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形成水资源(包括水量、水质、水情和水环境等)动态状况的分析成果;并根据分析成果,产生辅助决策报告或直接发布控制指令。系统还应专门设计有多库协同器,进行各库之间的协调。多库协同器提供系统各库的协同规划、综合调度、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冲突仲裁和通信联络等处理功能。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是本系统的技术核心,它将以国内外近年在水源、水环境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用性强、又便于扩展和更新的具有决策支持能力的智能化综合分析系统。

数据库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基础,准确高效地收集和及时处理大量复杂的监测数据资料是整个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重点。数据库及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是面向数据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数据库内容包括:①水利工程档案库,②监测仪器特征库,③原始监测数据库,④整编监测数据库,⑤监测网站资料库,⑥人工巡视检查资料库,⑦数据自动采集参数库,⑧模型输入输出数据库,⑨成果数据库,⑩实时控制日志数据库等。图形库和图像库是数据库的延展和补充。

模型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提供相应分析处理使用的处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例程库。包括各种时态和空间模型、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算法等。包括水情预报模型、水量评价模型、水量预测模型、水质评价模型、水质预测模型、水污染模型、需水模型、生态环境分析模型、洪水演进及仿真模型、决策支持模型等等。

知识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是用于知识信息的存储及其使用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知识库内容包括:①各监控项目的监控指标,②日常巡视检查的评判标准,③监测数据误差限值,④专业规律指标,⑤专家知识经验,⑥水利法律、法规,行业规程、规范的有关条款等。

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实施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试点示范,全面推开”的原则,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汛指挥系统、水文站网、水质监测系统,形成新的网络。

篇4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运维管理;监控体系

0引言

湖北省作为全国7个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省份之一,在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过程中,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顶层设计,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大保障力度,初步建成了取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并完成了能够支撑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业务协同及贯通国家、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湖北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湖北国控项目)于2015年9月进入全面推广试运行阶段,同时也进入项目运维阶段,不同项目特点不同,运维机制也应有所不同。为保障项目建成后,监控数据具有较高的到报率、畅通率、准确率,监控平台应功能完善、性能稳定、操作便捷。结合湖北省现状,以试运行期的问题为切入点,从管理制度、运维经费、人才队伍建设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种运维机制探讨能有利于项目后期的运管工作,更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生命周期。

1项目建设成果

1.1监控体系建设

湖北国控项目主要完成取用水、水功能区、水源地监控三大监控建设任务。取用水监控体系通过对146个重要取用水户、358个监测点实现在线监测,实现了对湖北省颁证取用水总量的78.43%重点用水户的在线监测;水功能区监控体系改造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黄石、襄阳、十堰、荆州、宜昌、黄冈、孝感、咸宁和恩施等9处湖北省水环境监测分中心;水源地监控体系实现对武汉、黄石、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随州等8个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在线监测。三大监控体系将监控数据传输、汇集到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1.2硬件及网络环境建设

湖北国控项目在湖北省水利厅信息中心机房的政务外网上,部署数据采集工控机,应用Web、数据交换、目录服务器,以及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硬件设备。取水量监测信息和自动水源地监测数据通过数据自动采集与控制单元,将采集到的流量或水质数据以3G/4G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到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并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中央、流域、省三级共享。水功能区人工巡测数据由各地市水文局通过湖北省水资源省级信息监控平台,录入每个月人工采样的水功能区监测数据,经省级业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数据入库并交换至中央。

1.3信息平台建设

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信息服务、应急管理、调配决策支持等系统,业务应用、公共信息等门户,以及移动管理平台等的功能开发,还包括中央下发的三级通业务管理系统二次定制开发工作。平台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湖北省本地化需求,遵循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的顶层设计,执行统一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满足与中央平台系统的对接要求。目前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完整,系统整体风格统一,界面友好,满足省、地市、区县三级用户业务需求,主要实现重要取用水户的取用水、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国家、流域、省三级水资源管理业务的网络在线处理,实现上级对下级水资源管理业务的动态监管,实现三级水资源管理的业务协同,使水资源业务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初步实现红线能显、现状能监、管理有措、决策有助的建设目标,使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成为湖北省水资源管理的枢纽和核心,成为湖北进行水资源管理的监控、数据、管理、指挥和应急的中心。

2项目运行维护内容与机制

2.1项目运行维护内容

一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项目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的“五个转变”之一。加强项目运维管理,可保障水利信息化项目良性发展,从而发挥项目建设的最大成效,实现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湖北省技术方案(2012—2014年)》,湖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作为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湖北省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制定湖北省各管理部门的运行管理规范和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负责湖北省运行维护费用预算、技术文档管理和人员培训。湖北省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与监测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每年从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中立项列支,费用标准遵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执行。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基础监控设施和管理软件建设,因此项目运行维护主要包括基础硬件和业务软件维护2方面工作,其中基础硬件维护主要包括国控水量、水质监测站点监测和机房服务器、工控机等设备维护,业务软件维护主要包括软件改正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目前基础硬件和业务软件运维都还在承建单位的3年质保期内,暂时由承建单位负责运维。

2.2项目试运行问题分析

在试运行期间,湖北国控项目共出现界面优化、用户配置、需求变更、系统性能等7方面问题,共计60余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需求变更问题。如取用水户监测信息展示模块,主要统计有独立取水许可证的取用水户监测水量。但实际业务中,需经常统计某个自来水公司或水务集团下某个水厂的取用水量,由于一些水厂没有单独的取水许可证,因此取用水户监测模块无法自动计算该水厂的取用水监测值。为解决这一需求变更问题,在取用水户监测功能模块增加取用水测站监测功能,通过水厂名称查询到对应测站后,系统可自动累加得到水厂的监测取用水总量,从而实现水厂取用水量统计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2)体验缺陷问题。如系统中涉及查询的功能模块,可通过对象名称进行模糊查询。在系统使用过程中,为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了对象名称关联查询,对所输入关键字的对象采用下拉列表的方式展示供用户挑选,增加搜索便捷性,提高用户交互性。3)界面优化问题。如系统业务应用门户的首页地图模块,最初采用静态地图,经多次优化,给地图边界设置3D立体效果,当鼠标点到地图上,湖北省行政区地图从动态蓝色波纹的湖面缓缓升起,增加了美观性和生动性;为突出湖北省的特点,页面中的Logo图标包含了本省水利行业的很多元素。另外,试运行过程中还出现监控体系建设方面问题,因数据采集不稳定及监测站点地处行政区分界处导致监测数据缺失,出现负值,或其他奇异值、测站信号漂移等现象,经过反复校核调试,并多次和移动运营商沟通,这些问题已及时解决。

2.3项目试运行期问题解决策略

基于试运行期间项目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用户需求变更,对提交的系统需求变更申请,按照变更控制的流程进行处理,对变更造成的时间、资金、系统稳定等变化进行评估,确实需要更改或升级的,应在不影响系统稳定及业务使用的前提下选出最优方案;其次,加强系统应用,对不同角色和权限的用户在系统交互型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及时发现系统功能缺陷,提高平台性能、通用性和友好性;再次,对于监控管理体系常见的问题,应加强对监测数据上报率、到报率、及时率、准确性的检查,并根据数据上报的情况合理安排监控站点的巡检工作,确保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

2.4项目运维管理机制建议

除了解决项目本身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确保项目的长久、高效运行。为此先厘清项目特点,主要有以下2个特点:1)站点多,分布广,位置偏。目前该项目监控点范围覆盖湖北省17个地市,当站点出现故障时,及时响应解决是当前运维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问题。2)运维队伍需专业化。专业化包括2个层次,一方面需要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湖北国控项目运维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在监测设备、机房服务器、软件平台上,需要有电子通信、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多个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应对不同类型故障。基于项目特点,需要健全完善运维管理机制,在运维管理机制中应明确运维主体,确定运维服务模式,下拨专项运维经费,以此保障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措施如下:1)出台相关运维管理制度。应结合行业法规和项目建设管理要求,组织制定本省各级管理部门的运行管理规范、专业技术标准及各种规章制度,并提出监督和检查执行情况的管理措施,满足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2)组建专业化运维队伍。项目运行管理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定人、定岗、定责、定权,组织一支专业全面、素质过硬的运维队伍,如果水利行业抽不出专业运维队伍,也可考虑服务外包的形式,交付给市场专业运维单位,但业务管理部门需加强运维督导,从数据到报率、上报率、及时率、准确率上考核。3)落实运维管理专项经费。项目运行维护经费是项目运维持续的基本保障,应根据国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和有关财政预算标准规定,落实项目年度运行费用的申报和下拨。结合年度运行维护实际工作任务,细化运维经费预算,切实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3结语

湖北省国控项目运行维护是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能有效延长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使项目发挥长久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水资源监控管理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加大对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人力、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运维管理机制,保障水资源监控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安全、可靠、持久、高效运行,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陈雷.明确目标注重实效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9:6-9.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湖北省技术方案(2012—2014年)[R].武汉:湖北省水利厅,2013.

[3]李文军.水利信息化工程运行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131.

篇5

论文摘要:从中线水源质量现状出发.分析了水资源保护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水源地的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保证中线水源质量的措施及对策。

1地理及 自然 环境

1.1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分布于湖北、河南两省境内,行政区域隶属于两省6个县市,水域面积750km,其中湖北省境内约占水库面积的50%,其回水长度汉江177km,丹江83km。

1.2自然环境

丹江口水库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的综合性水库,由汉江和丹江组成,简称汉库和丹库。丹江口水库总的趋势由西北向东面倾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lo00mm,其中5~10月份占70%~8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5亿m,正常蓄水位时库容为175亿m,水量较为丰富。

2水环境状况

2.1水环境质量

(1)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为汉江和丹江及主要支流,而汉江来水量占总来水量的75%以上,汉江全长1577km,干百年来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根据30多年来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特别是对近10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水质除个别项目个别汀段超过地丧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外,其余都达到了ii}类以上标准,i~iii类水河长占90.3%,丹江i~iii类水河长占93.2%。

(2)目前丹江口水库是丹江口市的生活饮用水源以及河南、湖北两省的部分 工业 、农业灌溉用水。根据近年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评价,丹江口水库水质达i~ii类的监测断面占86%,hi类的监测断面占10%,iv类的监测断面占4%,可以看出总体水质是优良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巨大的库容有超强的自净能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理想水源地。

2.2水环境监测

(1)承担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监测任务的是长江委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动工兴建开始,为了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长江委就在汉江中上游的各个江段开展水质监测分析,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后及时增加了坝上等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为了调查水污染情况,先后多次对水库流域内8个县市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污染源基本资料。另外为了了解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变化和底质情况,进行了3次普查采样分析,从入库站白河至大坝下游老河口,从丹江荆紫关至大坝,在汉江和丹江干流以及污染较大的8条支流进行了监测分析。现如今长江委在丹江口水库内已设置了十八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项目达50余项,由于丹江口水库涉及三个省,又开展了省界监测任务。每月向国家提供水环境监测资料,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向国家提供“全国水环境状况通报”信息。

(2)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评价以及环保设计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的水环境监测,对水库周边及其支流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水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并开展了库区的生物监测,从而进一步摸清了水库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几十年来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做了大量的水质调查、监测以及评价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分析积累了详实可靠的水环境资料,为水源地水质保护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存在的问题

(1)点源污染增多,对库区造成潜在的威胁。

根据多年来监测资料表明,丹江口水库因其水量丰富、库容量大、稀释自净能力强,多年来水库水质一致处于i~ii类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地方工业的 发展 ,特别是民营、私营 企业 不断增多,一些库区支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库区造成了污染的隐患,比如库区支流神定河,其上游即是因汽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十堰市,她是丹江口水库坝上流域最大的工业城市,占库区污染负荷的70%左右,虽然近年工业废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根据监测结果,神定河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氨氮、cod、bod、粪大肠菌群等超标,这说明生活污水的污染仍严重,市区70%的城市污水由神定河排出流入汉江,成为丹江口水库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虽然人库水量比例很小,但其径污比很大,且有污染加重的可能;再比如支流老灌河,在丰水期水量大时,污染较轻,但进入枯期,水质污染明显加重,水质都达到了ⅳ~v类。

地方污染企业超标排放污水,屡禁不止,这与地方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及周边大多为山区, 交通 不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致使污染事故经常发生,比如2000年汉江上游旬河及丹江上游铁河的氰化物倾入事故等等,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水资源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作为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状况,水库及上游涉及河南、湖北及陕西三个省,水资源管理、监测部门重叠,监测断面重叠,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出现了省与省间的矛盾,地方与地方间的矛盾以及系统与系统间的矛盾,由于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协调,发生污染事故时,缺乏应付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不能满足 现代 化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缺乏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

(3)水环境监测布局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丹江口水库范围大,面积广,静库面积达750km,有主要支流20余条,现在有一些水域监测是空白,不能满足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水库全流域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则代表性不足,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有一些水域监测又重叠,各地方、部门的监测方法、监测能力差异较大,很难做出 科学 有效的评价,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对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水事纠纷等问题有效的解决,所以没有真正起到对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作用。

3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及对策

3.1依法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由于丹江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范围大,各地方、部门着眼于本地区利益,很难顾及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虽然近年来各地方在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上认识得到了一些提高,但涉及地方利益时,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 经济 ,重效益,轻环保的思想,光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流域机构,在行使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我国新《水法》已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规定了流域机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化了流域管理,既然国家已明确了 法律 地位,流域机构就要承担起责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管理工作纳入更具体的、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因此,结合丹江口水库的特点,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制定保护水源区的相关法规,比如制定“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措施,从政策上、行政上来约束影响水环境的行为,制定法规是为了有法可依,所以,流域机构要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并强化法律责任,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

3.2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

(1)应采取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流域与区域、省与地方、f:游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具体可成立一个流域机构与各有关地方行政部门组成的“水源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由水源公司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定期进行会商,对以前的监测管理工作进行 总结 、经验交流,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部署。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2)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对丹江口水库及主要支流实行控制,进行定期常规监测及眢界监测,对水库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入库口设置重点监测断面,按照各河段具体情况制定出水质保护目标,根据河流上游来水量、排污口排污量以及水质标准制定出水库的纳污总量,进行宏观总量控制,对各主要支流及排污口进行监督监测,发现超标,则利用协调委员会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3)地方水资源监测部门要加强对进入各级支流的生活污水及 工业 废水进行水质水量的控制监测,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完成,对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河流及水域,要通告其上游城镇,对达不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 企业 单位,要通告其主管领导,限期整改,在限期内仍未达到标准的,可依法追究其责任。

3、3加强入库河流监测,控制水污染

目前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有的还没有开展监测,有的由各地方水利部门监测,有的是流域机构监测,有的是环保部门监测,甚至有的监测断面重叠,一个监测断面几家在监测,检测信息互相封闭,这都不利于水污染的防治,更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加强入库河流的水质监测,就是要 科学 地规划,合理的布局,严格控制进入各级支流的废污水总量,切实当好水资源保护的耳目。丹江口水库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水库之一,但它也承载着一定的污染压力,主要是支流及上游河流。因此必须加强入库支流的水质监测,对神定河、老灌河、旬河等进行常规水质监测,支流神定河的径流量虽不大,但她是十堰市的一条排污河,十堰市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的重点就是神定河的治理,现在治污的重点正在转向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2002年十堰市的环境统计显示,神定河年排放污水38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为1600万吨,生活污水2200万吨,目前正在建设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在2005年完工后的总设计能力是l6万吨/日:老灌河也是一条污染较大的河流,这些河流都需要进行常规监测,以确保进入库区的水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3.4建立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为了确保持续优质的水源,不仅要及时地获取水源区内各监测站点的水质监测信息,而且要对未来的水质 发展 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报,这样才能保证水源区的水质,为此,就需要建立水源区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1)充分利用流域机构具有水质水量的优势,水质水量并重。根据上游水资源量及水质分布情况,一方面对水量做出预报,另一方面对各监测站点的水环境检测信息统一分析、统一评价,并进行变化趋势研究,统一分析研究各支流对工业、城市废污水、农田灌溉退水等进入水源区时,会对水源区的水环境质量带来多大的影响,对未来做出预测。这样也能避免地方利益保护之嫌,通盘考虑,协调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

(2)为了及时掌握水源区水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水源区内各机构的监测站点,可象水文测验一样向流域机构及时提供水环境监测信息,此为公益性的工作,流域机构作技术上的指导,这样根据各种监测信息,统一分析、评价水质成果,减小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最后根据对未来做出的分析成果,定期发出“南水北调水源区水环境状况通告”,及时地与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未达标的水域及河流,监督各地方、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限期整改,消除对水源区水环境污染的隐患。

4结语

篇6

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地质环境监测责任人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变化所进行的监测。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质遗迹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等。

第三条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领导、属地管理、分类处置;

(二)谁影响谁监测、谁受益谁参与监测;

(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第五条全县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地质环境监测需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环境监测。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建设、移民、交通、铁路、市政、水利、人防、经济、安监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本行业各种人为活动的监督管理,督促本行业人为活动责任单位对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气象、水文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七条因自然条件变化影响,需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建筑、采矿、爆破、切坡、破坏植被、堆载渣石、排水渗透、抽取地下水等可能影响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活动,从事该项活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负责对该活动可能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八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实行政府领导、行业监管、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分为县、街镇乡两级。

第九条县政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编制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落实。

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各项工作落实和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地质环境的巡回检查、排查,组织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应急处置预案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

村组、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各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及应急处置工作,协助落实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对监测点实施监测。

第十条县国土房管局主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全县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库和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接受市国土房管局的指导和监督。

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对可能破坏地质环境的各类人为活动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组织责任单位实施地质环境监测。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和个人的技术秘密与商业秘密。

第十一条规划、建设、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与地质环境保护有关的技术文件提出的建议,负责督促工程项目业主落实地质环境监测等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移民迁建项目业主,对移民迁建涉及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对移民迁建区内的高切坡、深基础等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的建设活动和建筑设施应责成项目业主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三条交通、铁路、人防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行业内各类在建、已建项目的监管和后期维护管理,对可能或已经影响地质环境的建设项目,应责成建设项目业主或维护管养单位落实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十四条水利部门负责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监管,重点加强病险水库、水利工程弃渣场的管理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监督,保护地质环境。

第十五条市政部门负责加强各类受地质环境影响的市政设施监测,对各类垃圾处理场地进行监测,防止地质环境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第十六条经济、安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矿山生产活动的监管,责成矿山企业将地质环境监测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对矿石采掘、渣石堆砌、矿石运输等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全过程监测,重点排查堆砌场所、采空区、坑口等地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因采矿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第十七条气象、水文部门应当与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加强合作,及时提供气象、水文信息,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设立两级地质环境监测专业技术管理机构。其中,县人民政府设立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在街、镇、乡设置和落实群测群防管理人员。其人员在基层国土房管所内落实专人管理。

第十九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维护和使用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库、预测预报系统;

(二)负责组织因自然条件改变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

(三)对人为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进行技术管理;

(四)定期提供地质环境监测公报与预报技术资料;

(五)组织编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规程、规范;

(六)参与地质环境应急调查处置;

(七)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第二十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监测站的人员构成应以技术人员为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二)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3人;

(三)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地质、测量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三章监测网络和监测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条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环保、建设、交通、铁路、市政、水利、人防、安监、经济、气象、水文等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网的建立,要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各有侧重、分部门实施的原则。

监测信息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实现信息和成果共享。

第二十二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网主要分为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三类。

第二十三条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一级地质灾害监测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二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三级地质灾害监测点。

第二十四条地下水水源地根据供水能力划分为重要水源地和一般水源地。满足大型工矿企业生产用水或10万人以上生活用水水源地为重要水源地,满足中型工矿企业生产用水或1万—10万人生活用水水源地为一般水源地。

地下水重要水源地设立一级地下水监测点,一般水源地设立二级地下水监测点,其余水源地设立三级地下水监测点。

第二十五条矿山开采企业设立二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已合法关闭的矿山企业设立三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

第二十六条一级和二级地质环境监测点应当采用专业监测为主,辅以适当的群测群防手段进行监测,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点可以采用群测群防手段进行监测。

第二十七条地质环境监测网在整合各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和地下水水源地监测点(下简称地质环境监测点)的基础上构建。分为街镇乡级监测网、县级监测网。

街镇乡级监测网以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点为主构建;县级监测网在乡镇级监测网的基础上,整合一为二级地质环境监测点资料构建;市级监测网在整合各区县监测网的基础上,重点汇总一级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并通过数据库建设管理、信息自动化传输等方式建立。

第二十八条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市级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并对区县监测网建设进行指导;县监测站负责县级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街镇乡级监测网的建设;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群测群防管理人员负责街镇乡级监测网的管理,并对三级监测点的建设进行指导。

第二十九条人为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属于一、二级监测点的,责任单位应当定期将监测结果报国土资源部门,并接受县级监测网管理,同时抄报本行业主管部门;属于三级监测点的,责任人应当将监测数据报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并接受街镇乡级监测网管理。

第三十条全县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是市级和县级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十一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制定统一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库结构模式、标准化代码、录入格式和应用程序,并向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

第三十二条各级监测信息系统应具备质量监控、检索、查询、统计、打印、绘图、制表和计算多种功能,以满足评价与预测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资料,按市监测信息系统要求汇总上报。

第四章专业监测和评价预报

第三十四条专业监测主要指委托具有测量和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资质的专业单位,利用专门的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地质环境监测,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预测预报或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论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三十五条地质环境恶化严重或造成影响巨大的地区应当实行专业监测。

可能或已经影响地质环境的人为活动,项目业主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实行地质环境专业监测。

第三十六条因自然因素破坏地质环境的,专业监测工作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因人为因素破坏地质环境的,专业监测工作由责任单位负责,并接受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管理。

第三十七条专业监测应当符合国家规范和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提供较为精确的地质环境预测预报。

地质环境预测预报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及影响程度等;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主要指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势态的评价。

第三十八条地质环境监测预测预报分为地质灾害、地下水水质水情、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地质遗迹变化趋势预测预报。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预报按其时效性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

第三十九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组织编制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汇总全县监测区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质量评价成果,向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市地环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质量评价成果。

各街镇乡国土房管所负责汇总本地地质环境监测资料,评价本监测区地质环境质量,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和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成果。

第四十条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提出地质环境预测预报报告,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情况特别紧急的地质灾害的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可以先组织群众预防,再进行上报。

第五章群测群防

第四十一条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工作是地质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村组、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向当地人民群众宣传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协助组织因地质环境破坏所影响的群众开展简易监测,落实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做好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临灾预报,并协助组织灾害发生前的救助、避险工作。

第四十二条地质环境存在恶化趋势,需要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的,应当实施群测群防监测。

实施专业监测的同时,应当辅以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第四十三条地质环境群测群防主要工作内容:

(一)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三查”制度;

(二)以巡查、宏观观测和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定性分析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三)建立健全监测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和资料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四十四条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应当定期对负责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做好监测记录,简易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地质环境变化加剧及时上报,情况特别危急时可险情信息并组织自救工作,并做好地质环境监测标志、设施的保护。

第四十五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和乡镇监测员应当做好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的技术指导,帮助群测群防监测人员掌握地质环境监测基本知识,指导基层组织设立群测群防简易监测点。

第四十六条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的巡查、检查,对于检查中新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十七条各地质环境监测的受益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监测人员工作,参与到群测群防监测工作中。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7

关键词:水文监测;水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

1 水文监测的特点

当代的水文监测有传统性、及时性、随机性以及标准性 4 个主要特点。对水资源进行循环的有规律的检测和记载的过程反映了水文监测的传统性,它是进行水文监测最基础的工作;水文监测的及时性主要是指通过水文监测可以对于突发事件 (例如洪水) 等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传达,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决策和调度工作;随机性主要是指在进行水文监测时需要考虑很多不确定性的方面,主要是因为发生旱涝等灾害的时间、地点等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水质的变化也存在突发性;而标准性则是指进行水文监测是要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参照 《水情拍报标准》、 《水文测验规范》 等进行规范进行。

2 水文水资源监测服务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水资源的配置。

通过对一个区域、流域或者跨流域的水资源的发展趋势和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对产业进行调整,在宏观和战略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

2.2 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

通过水文水资源的检测能够为取水许可、分配水资源、转让水权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方面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2.3 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通过水文水资源检测可以对水质进行检测,例排污口、饮用水的水源地、行政区的交界处、国际河流等,如果发生了重大的水体污染事故还可以进行快速的检测。

2.4 为水环境、水生态管理保护服务。

可以进行水资源的管理,为水资源提供监测和预报工作,有利于生态坏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5 有利于水资源的调度。

通过水文监测所服务的水资源调度包括:实时或年纪间的调度、跨水域的调度、区域不同水体调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调度、将洪水进行资源利用等,并对这些调度进行检测、分析以及预报。

3 水文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3.1 防洪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水文要素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和城市为了防洪对重要河流和大型的水库进行了加固和治理,还有的城市为了美化市容或者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了水土保持工程、拦河枢纽工程、堤坝建设等工程,以及对于地下水的超量采取等,这些方面的工程建设通过闸门对水流量进行了控制,从而影响到同济水位的流量以及流速,使水文要素发生了变化进而改变了原有的水文要素的相关规律。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对水文资料的分析和水情信息的提供。针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监测,水资源的管理部门要对于水位流量的关系产生的变化、测流方式的精简工作、测流系数的相关实验、水位流量单值化等进行相应的资料收集、研究和分析的工作。

3.2 水文监测采用了新技术 扩大了水文作业的范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进行水文监测时引入了先进的系统和技术,如固态存储、遥测系统、超声波水位计、微机测流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这就要求进行水文测试的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使对水文从业人员的一个挑战。各水文工作单位要在及时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3.3 水文监测模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前在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已经建立了很多的橡胶坝和拦河坝,这些堤坝的建立严重影响到了水文的监测工作。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水文站的建立影响了水文数据以及水文要素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了水文资料以及水情信息。所以相关的水文监测站要随时掌握河道的洪期规律、水域内相关工程的情况,以根据这些规律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水文资源的一些要素如水位流量、测试方式、测流系数等进行试验、分析和研究。

此外也存在一些人类的活动给水文监测工作带来了影响,例如跨流域调水、开发滩地、河道引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国家对农业种植结构以及治水方略的调整、水文断面的水流受到控制等等。这就要求水文断面检测人员改变原来的的工作模式,抛弃原来只对检测断面进行坚守的工作方式,加大水量巡测、强渠道测流、控制引水口的工作力度,提高水文调查的工作。

3.4 资料整理与测验工作的不匹配 导致资料整编对测验工作指导困难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水文资料几乎都由计算机进行编整,计算机编整造成了原始资料的检查、流域内观所有测点的一致性检测等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容易导致上下游水流出现偏差、个别观测点的资料编整不合理等现象。所以在采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编制的前后要通过上下游水量的核对、分析水量是否平衡、参照降雨流径等方式严格审查观测资料的合理性,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编制水文资料的可信度和质量水平。

3.5 不能够将日常的监测工作和资料的分析研究相结合 使劳动重复

对于各水文站点的单值化分析、泻流曲线的率定、水位流量关系的分析等应该引入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文监测站相应工作人员的劳动,还能够提高水文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6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应急协调能力不够

由于水文监测相应的设施设备落后,使得水文监测对于水质、水量的检测等都缺乏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对于水文监测的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加以重视,尤其是对于应急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建设,以提高水文监测的精度和应急防范能力。对常用的检测设施和设备进行完善的同时也着重提高水文监测系统自动检测预报的功能、水文监测系统的快速性、智能性,并加大对重点的水域和地区进行自动检测系统的普及,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水文水资源的综合能力,还能够使水文水资源的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7 水文水资源监测的服务意识不够 进而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作为水文水资源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有使水文信息社会化、公开化,让水文资源作为社会的公共资源为广大民众所使用,以胜任水文水资源监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通过充分发挥水文水监测信息的作用来为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和支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水环境 监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99-01

1 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统一的监测体系管理

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表现在没有统一的监测体系管理。没有统一的监测体系管理主要是因为,环境监测的部门往往把一个水流域的分成多个部门去管辖,这样就形不成一个而统一的水环境监测体系管理。同时也会对水环境的监测与管理的实效造成一定的影响。同一水流域分成几个部门进行管辖,形成了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这就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在水环境的监测方面知识过分的注重自己的切身利益或者是部门的利益,完全忽视或者是不管水环境监测的体系管理,从而考虑不到整体水流域的利益,对保护水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没有充分的实现区域与流域有机结合的方式,给水资源监测以及水质检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使得水环境的监测失去了有效的意义,对水利工程的设置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规范权力与义务的统一,监测好水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与水环境预警的要求不相符合

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与环境预警的要求不相符合。水环境监测预警指的是运用一定的高科技技术,对水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水环境的监测预警从而有效的实现对水环境的自动监测与控制,使得得到有效的监测数据。水环境预警也是通过对水环境的水文等特征的承载能力进行的一种有效的科学预警,通过这种预警能够有效的对水环境污染做出监测与控制。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对水环境监测的系统是不完善的,再加上各个水环境监测的部门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其权利与义务不统一,各个部门之间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没有做到各司其职,这就造成了水环境监测的数据不准确、不科学,使得水环境监测预警无法实现,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种与水环境预警的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对水环境监测的控制与制定措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水环境的保护。

1.3 缺乏对水环境的评价与监测指标

除此之外,缺乏对水环境的评价与监测指标也是我国水环境检测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我国水污染的排放统一标准和我国水环境的质量统一标准是我国水环境有效监测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是我国水环境监测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测与管理体系的标准。在目前我国的水环境监测中,缺乏水环境的评价与监测的指标,无论是饮用水还是全国的地表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监测指标,如果有评价标准与监测指标也是不充分的。这种问题不仅会导致水环境监测的质量不高,同时也不会促进水环境监测水平的进一步升级。

2 如何解决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 深化水环境监测的管理体系

要解决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应该深化水环境监测的管理体系。水环境检测的管理体系要得到深化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着手。因为质量监测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水质监测的生命线,再加上水质监测的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还有科学性会对水资源的管理创造一定的良好的条件。因此对水环境的监测就应该加强质量以及管理体系。要深化水环境监测的管理体系,就应该让水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意识到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同时要做到权责分明,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同时还应该团结合作,协助发展配合各成员之间的分工,从而使得水环境监测出来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得水环境监测出来的数据能够为以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一定的有效参考,还可以为水资源的评价还有监督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深化水环境监测的管理体系非常重要。

2.2 规范水环境监测的标准

要解决我国水环境检测中的问题还应该规范水环境监测的标准。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水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水环境监测的标准,从而为我国的水环境监测做出一个科学的决策,提高水环境监测的质量,为水环境的保护和措施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我国还应该继续推行水环境监测的规范,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环保局也应该对水环境的监测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地下水的监测以及排污方面,应该与水利局联系起来,共同实施对水环境的监测与控制。不仅做到对地下水等饮用水的保护,同时也对污水或者是污染物做到及时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规范水环境监测的标准,对水环境的监测起到实效。

2.3 加强仪器研发与水质监测

此外,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以及解决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加强一起的研发与水质的检测。我国应该重视对水环境监测仪器技术的发展以及监测一起的研制与发明,为水环境监测做出更好地保障。我国的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应该结合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实际特点,研发出适合我国水环境检测的仪器,而不是盲目的引进外国的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仪器。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水质的检测,从而客观的反映出水资源的状况,为水资源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客观依据,减少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水资源。我国作为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再加上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水资源收到了严重污染,如果对水环境不做出相应的监测以及保护,对我国的经济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但是从目前的水环境的监测情况来分析,水资源检测的系统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建立与应用,在我国的水环境检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对策去解决,减少因为水危机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贵宝,周怀东,郭翔云,等.我国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05(3):57-60.

[2] 周旺.我国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J].环境与生活,2014(8).

篇9

关键词: 运营检测; 全面监测; 运营分析; 协调控制; 全景展示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6?0053?03

0 引 言

运营监测(控)是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24 h即时在线监测分析,实现对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等业务全方位监测分析,实现对计划预算、资金收支、电力购销、资产全寿命周期、供电服务、产业发展、金融领域等全流程监测分析,构建集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

1 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基本简介

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支撑管理等功能。

(1)全面监测。围绕运营监测(控)中心对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5种类型的业务进行全面监测的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了外部环境监测、综合绩效监测、运营状况监测、核心资源监测、管理流程监测以及为了满足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的日常监测的功能性要求,实现后台监测管理的支撑功能,实现对全面监测业务的有效支撑。

(2)运营分析。围绕运营监测(控)中心对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的运营分析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分析管理。

(3)协调控制。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对协调控制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异常事件管理、调控任务全过程管理、调控任务统计分析、调控任务评价管理。

(4)全景展示。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对全景展示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系统实现了公司概况、科学发展、经营业绩、优质服务、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责任实践、热点聚焦、企业看板9大主题域的主题展示,为了满足全景展示业务的正常开展,运营监测(控)中心需要扩展后台展示管理的支撑功能,建立展示管理模块对全景展示业务进行有效的功能支撑。

(5)综合管理。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对综合管理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综合业务管理、报告管理。

(6)支撑管理。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的公共业务需求,实现手工录入、数据接口监控、数据质量监测、数据质量报告。

2 建设内容及应用分析

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含运营监测工作台系统、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数据梳理及接入几方面工作。

2.1 工作台系统建设分析

运营监测(控)信息支撑系统需在总部和下属分公司构建了运营监测工作台系统,实现两级运营监测(控)中心数据纵向贯通,全面监测围绕公司核心业务活动与核心业务资源,实现全面监测、全景展示、综合管理和运营分析功能。

2.1.1 全面监测

全面监测围绕公司核心业务活动与核心业务资源,通过完善该功能模块,实现对公司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和关键业务流程等进行24 h在线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并自动预警[1]。

(1)外部环境监测。外部环境监测功能主要包括:政策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等。提供对政策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公共关系、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宏观及微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环境、电厂、电力用户等相关信息的监测功能。

(2)综合绩效监测。综合绩效监测功能主要包括:电网状况、资产质量、服务水平、业绩水平、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通过对电网结构、装备水平、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电网状况;通过资产效率、偿债能力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资产质量;通过服务客户、服务发电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服务水平;通过人员效率、经营效益、成本水平、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业绩水平;通过投资保障、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运营状况监测。运营状况监测功能主要包括:人资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物资集约化、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其他业务等。通过运营状况的监测,及时掌握各业务部门业务开展情况,分析部门绩效与公司综合绩效之间的差距。

(4)核心资源监测。核心资源监测功能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产、其他资源监测等。提供对用工状况、人员素质、财务状况、整体规模状况、实物资产状况、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方面的监测功能。

(5)关键流程监测。关键流程监测功能主要包括:计划与预算管理、购售电管理、资金收支全过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总部/下属公司重点工作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业扩报装管理、电费管理8个方面。通过对跨部门流程节点和详细业务活动的监测,及时发现流程瓶颈点,了解跨部门业务协作顺畅度,从而判断各业务条线是否能支撑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6)监测管理。为了满足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的日常监测功能要求,系统需实现后台监测管理等支撑功能,主要对以上功能进行配置管理及数据的初始化等工作。

2.1.2 运营分析

主要包括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分析管理等几个方面。

(1)综合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 对公司运营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政策、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从产业政策变化、电力供需形势、投资及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公司面临的外部形势。

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实现对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增减变化原因、趋势,年度目标完成进度和指标预警等情况的分析,重点反映公司运营的关键绩效,综合体现公司运营情况。

中心协调情况分析 实现对协调控制工作成果的汇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异常问题的规律、频度、类型和问题的处理过程,综合反映横向协作效率和业务条线内的协调运转效率。

(2)专题分析

综合绩效分析 从电网结构、装备水平、协调发展、电网投资规模、电网建设规模五个关注点对电网发展进行绩效分析;从资产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和资产获利能力三个关注点对资产质量进行绩效分析;从供电质量、服务客户、服务社会三个关注点对供电服务进行绩效分析;从安全、效率、效益三个关注点对经营业绩进行绩效分析。

发展功能分析 从价值和财务角度出发,对公司的经营规模、财务成果增长情况、可持续增长率进行分析,为公司提高电网接入能力、树立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社会贡献率提供决策支撑。

竞争能力分析 主要包括战略决策能力、集团化运作能力、人力资源竞争能力、外部影响能力、电网运营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7个方面。以企业的价值为导向,将各类竞争能力落地到资本上,为公司提升市场决策能力、供电可靠性、客户满意度等提供决策支撑。

风险管理分析 主要包括公司风险管控分析、重点关注领域风险管控分析2个方面。通过对公司内外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

2.1.3 全景展示

主要包括主题展示、展示管理2部分。

(1)主题展示

主题展示主要包括企业概况、科学发展、经营业绩、优质服务、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责任实践、热点聚焦、企业看板展示和大屏展示等功能模块。在企业概况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企业介绍、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荣誉等方面;在科学发展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电网发展、产业金融、国际化运营、人才发展、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在经营业绩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经营效益、安全水平、市场营销等方面;在优质服务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供电质量、客户服务等方面;在管理提升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三集五大建设、党风廉政、依法治企等方面;在科技创新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科技发展、智能电网等方面;在责任实践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保障供电、抢险救灾、服务三农、节能环保、社会公益等方面;在热点聚焦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重点工程、一线风采、媒体聚焦等方面;在大屏展示主要包播放展示控制、系统维护、可视化设计器和信息数据管理[2]。

(2)展示管理

主要实现可视化组建管理、界面布局管理、展示主题管理、展示控制管理,通过这些管理模块实现对各应用的功能的配置及定义。

2.2 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建设分析

大屏可视化展示展示系统主要是对应用功能及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现,对各项分析结果提供形象的显示,让人们能够很直观、清晰地理解数据含义,提高系统应用的易操作性、可读性。

应用单元是展示的最小功能单元,依据展示场景、展示主题要求的展示内容进行业务分析,由展示主题的指标、数据和其他非结构资料组合而成。应用单元可能包含一个指标或多个指标。依据业务特点提炼的应用单元,能表达一项完整的业务活动。展示形式主要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饼图、条形图、环形图、柱线复合图、维恩图、二维表、仪表盘、蜂窝图、雷达图等,可通过不同展现形式的组合,丰富优化应用单元展示效果。

在展示中,可采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技术,通过直观、形象、动态、实时和新颖的展示方式,优化全景展示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体验。应用三维GIS、三维数字沙盘、虚拟三维动画、仿真驾驶仓、体感扑捉展示、实时视频通话等可视化技术优化展示效果[3]。

2.3 数据梳理及接入分析

工作台及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的建设还需要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作为支撑,通过系统处理后方可进行可视化的展现。接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专业系统,如:财务、物资、基建、发策、人资、安监、经济法律等,针对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全景展示对业务数据的需求进行扩充及细化,基于公司现有两级数据中心开展业务数据接入,完善数据接入接口,实现扩充并细化的数据接入数据中心,逐步丰富公共数据资源池数据资源以及企业级数据仓库内容。

3 结 语

本文阐述了运营检测(控)信息系统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应用研究,它的建成将有效促进公司管理方式变革,实现公司资源整合,提升公司运营水平,确保公司稳健发展,为企业信息化系统数据的监测、监控及可视化展现提供了参考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小敏.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1(9):77?79.

[2] 宁东玲.信息系统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10):52?55.

[3] 罗四维.视觉信息认知计算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周志敏,纪爱华.触摸屏实用技术与工程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 卢孟常.电工电子技能实训项目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吴晖.融合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1(9):85?88.

[7] GROOVER M P.自动化、生产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M].

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李江全.现代测控系统典型应用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 地下水;监测研究;工作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127-02

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普遍较好,然而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开采也导致总量不断下降,用水形势严峻。尤其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工农业用水需求较高、浪费现象严重,加之,不合理的滥开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紧缺现象加重,再不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手段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研究,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与研究能够掌握我国地下水的实际情况,对水环境进行可有效地保护,为人类用水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为各项用水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地下水监测研究工作的现状成绩

我国对地下水的监测起步较早,1998年我国水利部就正式承接了该项工作,当然与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研究成果。

1.1国家地下水监测成绩

我国1960年左右水利部就开始对地下水进行了相关的监测,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建成了规模较大、运行科学的地下水监测井网,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能够为水资源调度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截止到2013年6月我国已经具备24417处地下水监测站。2010年我国发改委就对地下水资源监测站点做出了初步规划,预计投入17亿元,通过20445个新建及改建的地下水监测站点,对我国35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地下水的监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护。另外,为了加大对地下水全方位的监测,我国将进行下水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与地下水监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以做好对地下水的保护和涵养,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省市地下水监测成绩

随着国家对地下水监测力度的加大,一些省市也开始跟随国家的脚步加大了对省市内部地下水的监测(见图1),我国地下水监测站点密度迅速增大。并且,水利部开展了“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建设”以及地下水动态信息的收集编制,为全国各地地下水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天津市在全国对地下水监测的起步较早,1997年就追随国家的大趋势,开始对地下水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监测。塘沽、北京等地都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的对地下水状况进行监测。一些用水大省等更是加强了对地下水监测站点的建设,以便能够更有效的对地下水进行管理(见图2)。

1.3加强国际交流,发展新技术

同位素监测法在国际上得以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然而我国对这一方法的研究还是不是很成熟,远远满足不了对地下水精确监测的要求。为了提高地下水的监测技术我国积极的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我国专业监测人员技能的提高和地下水监测技术的升级,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开辟了个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地下水监测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现状问题

虽然我国在地下水监督测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我们也要知道我国地下水监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

2.1监测站分布不合理

我国的地下水监测站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监测站的密度仍旧不高,而且在分布方面,南北极度不平衡,北多南少。另外,我国专用的地下水监测井不多,对于形成的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就很值得商榷。

2.2监测经费严重不足

我国对地下水监测经费投入逐步增大也是从近两年刚开始,长期以来在地下水观测中投入的经费十分不足,甚至仍旧停留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很难激发地下水监测的积极性。

2.3监测设备比较落后

我国用于地下水监测的设备比较落后,不能适应世纪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在地下水监测中仍旧绝大部分的采用人工测绳监测,监测的精度和准度不高,不能完全体现数据的参考价值。这种落后的监测手段使我国的地下水监测止步不前,进入发展瓶颈期。另外,随着我国地下水污染情况的加重,先赢得水质监测点却没有明显的增多,水质监测力度明显不够。

3 加强地下水监测研究工作的相关措施

3.1逐步提升监测技术

应采用水位自动监测仪器,对地下水的监测实现自动化管理,通过数据的分析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同时要加大地下水监测网站的建设,多水质、水量进行动态的、有效的监测。要加大专用经的建设,提高对地下水的监测质量。

3.2 加大监测经费投入

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我国的地下水监测是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增拨在地下水的监测经费,以便改变这种因经费不足很难进行更高端研究的现状,使地下水监测能够整整的发展起来,真正的发挥作用。

3.3丰富地下水监测内容

地下水的的监测不应该只是谁来弄个的监测,应包含对地下水状况的调查评价以及对地下水的动态分析,如:过于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分析、地下水的生态分析等。另外对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也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从而多角度多方面的完善我国的地下水监测工作。

4 结论

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重,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势在必行。我国在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同样的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在用水现状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多方面加强对我国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并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生产、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永涛.地下水资源的特征、功能以及矿区地下水系统域值的水文地质意义[J].科技致富向导,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