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国际劳工标准 社会条款 社会倾销

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概述

    “国际劳工标准”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般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体现的旨在保护全世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国际规范。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际贸易竞争。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率先于1890年开始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并于1930年将禁止进口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强制性劳工生产的产品。

    二十世纪末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发达国家惴惴不安,因此发达国家将自身发展困境统统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2)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劳工标准所特有的复杂性、随意性、隐蔽性等特点迎合了发达国家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需求。通过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不仅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转嫁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危机。

2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

    2.1支持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在主要发达国家,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家贸易应予挂钩有“人道主义论”、“贫困进化论”、“移民压力论”、“社会倾销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社会倾销论”。

    “社会倾销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童丁以及囚犯来生产出口产品,导致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还有些发展中国家禁止劳工建立工会组织,导致工人工资被随意压低,工时被随时延长,这事实扭曲了产品的正常成本,致使生产成本降低。该情形使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大为减弱。这种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认为是对出口产品的变相补贴,违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这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劳动工资低下及其他社会条件恶劣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就是社会倾销或日劳动力倾销、福利倾销。这种社会倾销现象会导致执行高劳工标准的国家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该理论认为应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国家予以贸易制裁,而不能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同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以贸易制裁促进劳工标准的提高是防范不正当竞争、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局面所必需的。

    2.2反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对发达国家的劳工标准应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主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持否定态度。其否定的理论大致包括特“比较优势论”、“特定文化论”、“投资区位调整论”、“与贸易无关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工标准存在差异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论”完全抹煞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即比较优势理论,否认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有“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目前的发展格局只能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比较格局,国际贸易自由化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的逐步自由化。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要求制定统一的劳工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逻辑思路,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以要求限制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样有违开展国际贸易的宗旨。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差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成本如同各国的自然享赋一样是一个外在变量,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种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不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领域的范畴,要真正提高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发展全球经济,而不是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3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实践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没有将劳工标准纳人WTO多边规则中,但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发达国家正以双边贸易协定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国际劳工标准。例如。2001年正式生效的《美国一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首次将劳工与环保标准纳人其协议内容。此后,2003年,美国与新加坡、智利、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中也都纳人了劳工标准。

    3. 2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必然趋势,其理由主要在于:

    (1)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目前仍存在着生产商为获得较高利润而压榨劳动者的情况。低成本策略不仅损害了人权,更破坏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很难对某些不当的降低标准行为做出公正的处理,但各国对自己的进出口贸易都相当敏感,因此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有利于促进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最终更好地维护各国劳工的基本权利,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公司;收益管理

引言

在国际贸易收益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必须要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在进入20世纪后期,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贸易收益管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国际贸易生产力贸易收益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保证国际贸易收益管理的质量达到有效提高,增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实力。通过贸易收益管理,提升我国商品的综合竞争实力,处理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国际贸易收益管理

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拥有各自优势的资源或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或产品的交换,为本国获取更多的社会福利,从理论上分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得均衡收益。在实际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产品价格更高。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比较差,竞争优势相对较小。发达国家只需获取较低的成本,就能够快速获得更多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产品或资源获得相等的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工贸易和外资会大量介入发展中国家,使得收益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与传统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产权、产品品牌等多个方面竞争力不够。在利益分配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很难有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在资源要素生产时,除了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大量进口之外,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收益利益分配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始终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本在全球开展垄断性采购,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利用自身的绝对优势获得更多的生产利益,甚至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进行挤压,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大量自然资源人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却没有能够获得相对应的贸易利益。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损害他国进口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进入发达国家后实行进口限制,提高关税和技术壁垒,尽可能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收益。

2国际贸易动态利益

2.1 国际贸易能够提升就业水平,增强人力资源素质

在国际贸易,收益管理方面,如果只考虑静态收益而忽略了动态收益,就很容易导致收益管理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国际贸易能够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巨大影响。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里的部分劳动力也被大量释放,就能够为国际贸易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能够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提升确保选择就业会更加多样。外资企业为了保证国际化经营,就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确保公司实现统一标准和操作管理。在外资企业经受过培训的员工也能够通过企业间的流动和国内人际交流,将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规范,带入到发展中国家的各个产业,提高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2.2 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也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出口企业能够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满足本体化需求,促使企业创新。在国际市场中对新产品进行演示,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也可以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开发出相似的产品,产生竞争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2.3 国际贸易推动产业升级

对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组装等环节。加工贸易能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水平带动了国内的产业升级。通过外贸能够有效吸纳,来自先进国家转移来的技术和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发展。新产品的生产始终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能够凭借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取达国家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地。

由不同的国度展开贸易合作与往来,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其财政金融政策之间并非一致性,特别是对于国际融资渠道,不仅要关注本国的金融政策及环境,还要关注合作方国家的金融政策与环境,任何一方金融政策的变化,都将对国际贸易融资带来直接影响。如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时所签订的金融政策合同文件,对相关融资方向、政策、要求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3对外贸易收益管理的主要建议

3.1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提高我国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环节,从短期来看,我国目前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为此需要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整体收入,甚至成为大型国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形成品牌效应,促使加工组装环节形成独立品牌,通过一流的加工质量和快捷的交货速度增强对大型国际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在加工制造环节中形成了突出优势,那么就能够在国际价值产业链中,争得更主动的选择权。我国外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不能够永远停留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中,而是要不断实现高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促使价值链分工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高技术密集型,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整体收益。

3.2 注重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

我国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目前缺乏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人才,就导致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必须要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要积极加大优秀人才的优惠力度,吸引更多国外的高精尖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推动作用,不仅需要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国内的科研机构要促使改革创新,保证产学研相互融合,集中攻关各种高精尖技术,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实力,积极开创制度创新,为国际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实现制度创新,全面激励人们的行为制度规范体系,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该吸引外资,招揽人才,引进技术等多种措施增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参与程度,确保贸易便利,费用节约,交易成本低廉,推动产业的全面发展。我国要积极认真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经验教训,有效消除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利益管理效率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安彩虹.加强存货管理,提升企业收益[J].财讯,2019,(16):63-64.

[2]王新."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支撑作用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0,(18):147-150.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19-02

国际贸易物流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转运、流动、储存实施过程。随着全球经济大融合、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国际间商务往来日益频繁,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由此带动了国际物流行业的迅速崛起。而且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物流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明显加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相对水平较低,这与我国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发展现代、高效的物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满足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在必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与战略性意义。

1 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市场化经济不断深化和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广泛,我国对外国际贸易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家。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然而如此大的贸易量和交易额,其助推力不是别的恰恰是物流业,国际贸易与物流业相互依赖、互为促进愈发明显。但由于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规模小、体系不健全、与国际合作不够广泛、人才缺乏、物流效益差及顾客不满意等,特别是我国缺乏世界级的国际物流公司,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欠缺,导致物流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不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现代化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易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差、管理水平低

近几年,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并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运输方面,除中国远洋、中国海洋、中外运等少数几个较大的企业外,大多数国际物流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运载能力有限,竞争实力弱,缺少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物流管理、技术、装备、设施还相对落后;企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不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仓储方面,以水产领域为例,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水产加工厂,每年从大连、青岛、烟台等地出口几十万吨的水产加工品。在鱼类的捕捞季节,工厂都要进行囤货,冷库便成为水产加工厂的一个瓶颈,因为冷库的规模小,不但仓储费用不断上涨,集中到货的时候,可谓一位难求,另外由于制冷效果以及人员管理不到位,很多冷冻的水产品出现了风干的情况,对出口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功能比较单一、物流网络只是初步形成,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内进出口贸易企业的需求。另外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1.2 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体系不完备,缺乏政策支持

现代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撑。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为什么那么快,很大程度上与本国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中国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备的独立的国际贸易物流法律体系,国内很多物流企业存在恶性竞争、无视操作规范等现象不断发生,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难以保障。国际贸易物流是国内物流的扩延,更需要立法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目前出口由于地方性的限制政策比较多,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和指导部门。因此,阻碍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壮大。

1.3 国际贸易物流中国际合作不够,国际地位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物流主要是为跨国贸易服务,因此,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对于发展国际贸易物流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同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经贸往来,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对外交流取得了重大成功,这都为国家贸易物流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际合作还不够广泛,主要制约的问题与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的行业开放度不够,海运、铁路、航运、公路等交通网络基本上都集中在政府手中,一些地方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缺乏加快物流业发展的良好软环境。二是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有待加强,很多方面缺乏话语权,不能为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处于多重管理的状态,涉及商务、航空、铁道、海关、信息产业部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必要的指导。

1.4 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足

由于中国物流业发展时间短和国内教育体制的落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国际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策划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物流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因而导致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仓储、运输、配用等环节的设备数量已经不少,但管理水平落后、业务功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使用不足,物流网络分散,多由区域性的小企业经营,没有形成系统,只能满足简单、低水平的单环节服务。还有一些小的物流公司,管理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拉脚、跑运输上,这样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

2 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有正视现状,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才能跟上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2.1 增强服务意识,积极转向现代物流服务

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物流,客户对物流企业要求越来越高,也不再是统一的标准化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服务仅停留在过去的搬搬运运、态度好方面远远不够, 客户更多需要的是个性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要求,而且对包括仓储、配送、货代等综合服务的要求更高。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逐步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变,必须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独特个性的物流服务,同时,要加强与多个国家之间的交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鼓励国内物流企业走向世界,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国际贸易物流网络。

2.2 壮大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规模,完善物流网络

现代国际贸易物流,对于运营能力和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小打小闹、身单力薄的小微企业很难肩负起国际贸易物流的大任。因此,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贸易企业,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激烈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壮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特别是尽快提高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能力;必须在全世界的绝大部分国家和重点地区,建立完善的、畅通的高效的包括运输、 仓储、 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确保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国际贸易物流服务。

2.3 完善国际贸易物流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发展国际贸易物流的硬件设施有所加强,但是我国的运输、 仓储、 配送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要发展国际贸易物流,必须加强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等物流枢纽的建设,同时加快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立法,建立专门的《国际贸易物流法》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更多的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打破运输行业的地方性保护壁垒,提升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政府对于国际贸易物流行业的指导与监督,确保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2.4 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各行各业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际贸易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正需要大批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对产品知识和贸易知识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外语、单证、报关等知识熟知、精通的综合人才,尤其是国际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策划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素质的物流操作人员。但是,目前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知识的培训,不具备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因此,我国贸易物流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培训,为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实现专业化、国际化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人才需求 外贸

随着我国加人WTO,中国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步伐逐渐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已是我国目前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之一,自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创纪录的两位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瞄向世界市场,外贸事业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直接造成了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热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现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1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经历了自2008年H月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8月份回升趋势基本确立,1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开始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环比也呈现大幅增长,月度进口值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月度出口值也列历史第四高位,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加速复苏。

2用人单位外贸人才需求情况

根据部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教育部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多万人才的缺口。近来,为应对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冲击,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重点外经贸企业增资扩产,扩大进出口和内销,外资企业的引进也直接导致外贸人才需求的上涨。

为了取得更有力,更实际的用人信息,笔者去了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等国内几大招聘网站,查询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各企事业单位对国贸专业的网上招聘要求。从查询过的公司中可以总结出几个问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英语要求颇高,一般为英语六级以上水平,口语要好,表达流利。大都招聘大专毕业或高中毕业的懂国际贸易的学生,本科毕业的英语专业或国贸专业学生也在一些公司招聘考虑范围之内。招聘职位以报关员、销售业务员、租船员、外事秘书、外贸业务员、销售主管等为主,大多为国际贸易实务。在性别上,客服和秘书要求女性的较多,在销售、制单等职位上要求男性的居多。而对工作年限一般要求两年以上者为佳。不尽然的是,企业十分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及工作经验。

3外贸人才结构的需求预测

3.1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即外销员

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这类人员通常需要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毕业,英语口语一定要相当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海外市场,熟悉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业人员参加国家外销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商务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的《国际商务从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全国通用,是外经贸从业人员上岗和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必备条件。

3.2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根据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会是一个重要需求,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信息通讯、生物工程与医药、环境保护、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专业,与市场开发领域的招商引资、海外融资、上市与开拓海外市场等活动。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特别是有职业证书和实际经验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猎头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

3 .3各类证书持有者(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及报关员)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维持。因此,外贸企业对单证员的需求较大。由于单证员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外贸业务结汇的时效和成败,从业要求较高,而现如今的从业人员中,持专业证书的在10%;左右。因此,具有单证员证书者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此外,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大学生进人外贸、外资企业从事外贸工作,一般都从单证操作员做起,因此,求职前最好先考张单证员证书。

跟单员:外贸跟单员是我国商务行业继国际商务从业资格(外销员)、国际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后第四个岗位的培训与认证考试,是外贸行业又一热门职业。跟单员的主要工作是在企业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以客户定单为依据,跟踪产品(服务)运作流向并督促定单落实的专业人员,是各企业开展各项业务,特别是外贸业务的基础性人才之一。

报检员:2007年,报检员开始实行全国统考,规定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颁发的现有报检员证书,将停止使用,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

篇5

关键词:成本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

成本是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的,同样也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进行的一项重要因素。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成本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定义,多见于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文献中。异质性企业理论分析中假设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FDI虽然没有贸易的运输成本,但其固定成本要大于出口成本,往往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希尔施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成本主要包括在国外生产投入成本、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其中国外生产投入成本包含Helpman等所说的FDI固定成本。

对于贸易成本而言,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4)认为贸易成本除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成本外,还包括天然和人为设立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消除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支出和货币兑换的费用,克服国与国之间法律差异的费用和执行地区贸易协定的成本。据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4)的估计,贸易成本相当于贸易从价税的170%,而这其中运输成本就占到21%。通常,贸易成本越低,商品流动的阻碍就越小,贸易就越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在过去五十多年中,作为贸易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运输成本的下降,极大的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Hummels,2007)。因贸易成本是高的和复杂的,使其成为国际宏观经济的重大难题之一。

成本的度量

就贸易成本测度的实证研究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度量法和间接度量法两种,其中直接分析法包括中间部门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分析法,间接分析法主要表现为交易效率分析法(刘向丽,2009)。

(一)直接度量法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直接度量法来测度贸易成本的。在实际的测度过程中,研究者广泛采用引力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双边流量贸易模型来推算贸易成本。国际贸易中引力模型最简单的形式是,任意两个贸易伙伴间相互出口的规模都是他们的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是他们之间距离的减函数。其中国民收入的大小反映的是贸易伙伴间相互吸引力的大小;距离的长短反映的是贸易伙伴间排斥力的大小。引力模型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将其用于实证分析时,结论也基本一致,即贸易流量与参加国的GDP成正比关系,而与经济距离成反比关系。

(二)间接度量法

间接度量法是指根据实际贸易的流量度量贸易成本。此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任何贸易成本的存在都会影响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实际的进出口数量。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剔除影响贸易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其他因素之后,能够推算出包括贸易壁垒在内的实际贸易成本。与直接度量法相比,此种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各种贸易壁垒,并且能够定量的测算出实际的贸易成本大小。但是,在实际推算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对企业的贸易成本进行度量的确难度比较大,

成本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一) 成本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

在成本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希尔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希尔施认为成本是决定跨国公司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重要依据。他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的变量分为四大类:公司生产投入成本P,这包括厂房、设施等固定成本,以及原材料、工资等变动成本;公司专有知识及其他无形资产应获取的收益K,这些资产是由公司在研发、广告、促销与管理技能上的投资而带来的;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M,它包括运输、包装、装卸、保险、关税等费用,以及由于语言障碍造成的额外的国内销售成本。用Mx表示单位出口销售额的销售成本,Md表示单位销售额的国内销售成本,则有M=Mx-Md;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C,它包括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由于面临不同的外国法律、社会、经济等新环境而额外增加的管理成本,以及母公司对其进行协调控制而增加的成本。若用Cx和Cd分别表示跨国公司国外和国内经营的管理及协调成本,则有C=Cx-Cd。

假定世界由A、B两个国家组成,A国的一跨国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供应全世界,Pa、Pb分别代表该公司在A国和B国的生产成本,如果Pb+C< Pa+K或Pb+C< Pa +M,那么A公司就会选择向B国直接投资。

以上不等式表明,如果该公司拥有的知识等无形资产应获取的收益K超过了其为跨国公司经营而承担的额外管理成本C,该公司就会对外直接投资;而如果该公司在B国的生产成本与额外管理成本之和小于其在母国的生产成本与出口成本之和,那么它向B国进行直接投资就是有利可图的(张小蒂等,2004)。

该理论从微观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成本进行分析,但没有说明企业跨国经营成本高低由什么因素来决定。对此,异质性企业理论作了较好的回答,认为成本由企业的生产效率来决定,只有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二)成本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1.贸易成本与贸易流量。关于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影响的研究,目前在学界广泛使用引力模型来解释,从而较好地证实了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确实是显著的。Howard J. Wall使用1996年85个国家的进出口数据对美国贸易保护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是:如果算上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国的贸易保护使其进口减少10.4%,而这85个国家的保护政策使美国的出口下降17%,即没有贸易保护政策,美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将增加约2400亿美元。杰克布·贝克尔使用一个扩展的引力模型,对80个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证明经济距离对贸易流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骆许蓓(2003)使用引力模型对运输成本与贸易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运输成本对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总之,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贸易壁垒、运输成本与经济距离等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流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

2.贸易成本与贸易模式选择。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产品内贸易或公司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分类越来越细,品种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成本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过程既反映了贸易成本降低对国际贸易模式产生的影响,也体现了贸易主体为适应国际竞争主动降低贸易成本而付出的努力。一般而言,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产品内贸易或公司内贸易,反映出为降低贸易成本而对贸易模式作出相应的选择。与产业内贸易相比,产业间贸易的交易程序相对复杂,交易规则的制定成本较高,成本分摊也不公平,因此产业间贸易成本要高于产业内贸易成本。至于后来出现的产品内贸易或公司内部贸易,主要是由于贸易主体为适应竞争,控制体现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主动降低成本而对贸易模式作出的变迁。由于中间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的,特别是技术、专利等中间产品有特定的使用领域,为搜寻特定的交易对象,降低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通常企业为避免市场的不完全并降低交易成本而采用公司内部贸易的模式。

3.贸易成本与贸易结构。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国际贸易模式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导致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刘向丽,2009)。其一,贸易成本与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成本的降低,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增加;反之,产业间贸易比重增加。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国际贸易模式逐渐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而导致贸易的商品结构从不同产业不同商品间的贸易转向同一产业内部同类产品的贸易。其二,贸易成本与贸易地区结构。贸易成本的降低,国际贸易更加集中在贸易成本下降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区域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此种情况的典型例证便是欧共体和欧盟国家。在欧共体建立之前,西欧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具有如今这样典型的区域特征。在欧共体和欧盟先后成立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成员国之间贸易得到很大增长,区域集征明显。

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影响问题分析

成本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开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的开展也会对成本因素产生影响。因此,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将会对贸易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际贸易的进行。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制度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为了促进投资发展,各国政府都相应地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便利于投资的进行。但是,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为投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同时,不可能仅仅调整与投资有关的制度,往往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包括与贸易相关的一些制度。因此,一国政府通过放松相关的经济制度降低投资的制度成本来促进贸易开展的同时,与贸易相关的一些成本也通常得到了调整。随着与投资相关的制度调整与改革,涉及贸易的制度必然得到放松,贸易的制度成本便会下降,因此将会促进各国贸易的开展。所以说,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可能会通过制度成本因素间接促进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模式

当今的国际直接投资,大多都是由跨国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形式进行,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垂直一体化更加频繁。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便是便是对贸易模式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的发展,很多原先的贸易是在企业外部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的,现在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即由原先的产业间或产业内贸易转变为公司内贸易。这种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变成为当今的主要贸易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推动。这种直接投资的发展,把很多原先需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公司内部交易,可以有效降低贸易的成本,推动贸易的发展。所以说,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会通过影响贸易的成本进而影响贸易的开展。

(三)国际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垂直一体化变外部市场交易为公司内部交易,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克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正如内部化理论中所述,类似于技术这类典型中间产品,由于具有外部性和较高的交易成本特征,其交易的市场是不完全的。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垂直一体化,变外部市场交易为企业内部交易,克服中间产品市场的缺陷,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实现对核心技术的控制,获得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中间产品进行外部市场交易所引发的问题,大大促进了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结论

成本直接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开展,从投资方面来说,成本决定了一项投资能否进行,以及其利润如何;同样,成本会对贸易流量、贸易模式和贸易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成本也影响着一个企业国际化路径方式的选择。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支持了其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但是,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开展如何通过影响贸易成本进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这一问题涉足较少。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会影响贸易成本,从而对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通过对贸易成本的影响作用于国际贸易主要体现在贸易制度、贸易模式和贸易商品结构几个方面,即国际直接的开展由于会使贸易的制度进行调整,贸易模式的选择发生转变,同时会使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可向国际结算提供广泛资金融通支持的新兴业务,具有风险低、周转快、节省资本的特点,其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认同,并逐渐成为影响国际结算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国际贸易融资如何紧跟国际业务发展前沿,深入创新,从而推动国际业务做大做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论述了目前中国企业的贸易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融资方式,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和研究。

1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融资额大幅下降,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10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则认为缺口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贸易融资的缺乏导致国际贸易大幅滑坡,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我国也不例外。正是国际贸易融资的下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出口复苏。当前国际贸易融资的来源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1.1企业出口方面近年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 。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外贸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中国目前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在中小城市很少,到2007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只有3729个,担保总额为5049亿元、受保企业为21.65万户。虽然中小企业出口信用担保机构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很少。

1.2银行方面银行对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融资政策有所不同。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来看,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出口融资贷款利率高很多。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还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与此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及审批时间过长,迫使许多为求生存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渠道,而民间融资的高利贷性质几乎是众人皆知的。

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报表不真实等问题,这种状况使得银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授信决策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使得银行在中小企业进出口贷款方面选择的策略是简单地退出市场。这也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失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得整个融资结构的调整难以顺利推进。

2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问题

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生存构成了威胁。而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也甚少惠及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大量倒闭或停产。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另有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因此总结目前中国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2.1贸易融资方式过于单一,对象过于集中当今的国际贸易规模、方式都向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国际上所使用的的贸易融资方式日益加多,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逐步创新,开拓新的贸易融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品种少,且功能单一。

银行方面,目前各家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基本形式为主。而比较复杂的,如保理和福费廷则相对比较少,甚至在有些地区尚未开展。

2.2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中小企业生存难,除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缺乏人才、技术水平不高外,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是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企业运转状况。资金短缺往往极大地限制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和设备升级、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拓展新市场和增加新经营项目。

3中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现代信息技术的制约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管理就会显得更高效,便可以将银行相关的部门和分支行高效率、有机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只能说基本完成了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阶段,金融信息化在有些银行只是刚刚起步,从而缺少网络资源的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这样就难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2企业规模及内部因素制约在中国经营进出口的中小型企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效益不佳。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信用证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贸易经营过程中存在投机性经营,例如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的国内外差价较大时,国内贸易商争相进口此类商品。如新闻纸、纸浆、化纤、钢材、食糖、成品油等,而一且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下滑,货款无法回收,就会给银行资金带来风险。

3.3银行和政府政策对贸易融资的制约进出口双方银行对促进贸易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国外银行都是按商业化经营原则来经营的,如经营不善,随时有倒闭的可能。而中小企业在选择银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国外的行进行全面调查,缺乏和行长期合作的经验,同时对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惯例、外贸管理政策了解不够,在贸易结算时有可能遭到无理拒付等现象。中国的银行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中国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都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银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中也缺乏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评价模块,而是参照大企业标准,过多地考虑企业的财务指标,导致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因此,要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更加有效的融资模式。

篇7

[关键词]人民币 升值 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066-01

人民币不断增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体现在人民币增值对我国当前紧张的市场地位起到缓解作用,可有效提高我国进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而挑战主要体现在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我国未来的出口贸易。为此,我国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式,认真分析人民币增值给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扬长避短,制定合理措施来促进我国贸易发展,确保可以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

1.降低了我国的进口成本

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状态,为有效推动企业长久发展必须从国外引入先进设备和借鉴成熟生产资料,但这就需要投入更大成本,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从某种角度来将有效缓解了成本增加的压力。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普遍存在较强依赖,耗费资金庞大,而人民币升值在某种程度上节省约了资金花费。比如:升值前购买某一东西需要1000元,而升值后只需要800元,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降低成本非常有效途径之一,进而扩大获利空间,便于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

2.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以往我国处于顺差贸易环境,外汇储存量始终保持增长趋势,再加上资源的大量耗费,逐渐呈现出匮乏状态,迫使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外汇储存量有了明显的减少,为我国使用国外优良资源提供了便利,不仅改善了上述不利状态,还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当然也让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话语权。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

1.制约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对于我国进口贸易而言,人民币增值对其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口贸易,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方面,企业普遍需要上调出口产品的价格。站在企业角度而言,竞争的实质就体现在价格上,一旦出产产品价格有所提高,相应该产品的竞争力会有所下降,严重影响我国贸易未来发展。再加上我国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技术含量,只能凭借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旦价格优势失去,相应的产品也难以实现大规模出口,因此可以认为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制约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不利于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长期实践表明,这一政策与我国当前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在我国工农和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引进外资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从短期来看,人民币的增值似乎对外资引入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若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增值必然会使国外投资成本大幅度上涨。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投资首选肯定是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人民币的增值使我国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占优势,很难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我国外贸体制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1.调整我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我当前的产业结构仍处于弱势地位,相应的产品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绝大比重,属于我国贸易的主体组成;工业制成品出口量更大,但普遍缺乏技术和知识含量,而对于高科技产品,我国仍以进口为主;服务业发展落后,存在明显出口劣势。针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进行改善,如:不断加大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合理调整产品的供给弹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改变原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现状;加大对各领域(医疗、科技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降低对国外依赖。只有合理调整我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结构,才能有效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2.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创新,降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别依赖

积极创新贸易观念。现如今我国贸易主要是凭借价格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低估人民币价值带来不良后果有很多,如:出口企业相互之间压价竞争、产品外币价格很低等,长期下来还会引发反倾销制裁等多种问题,市场出现萎靡现象等。除此之外,产品出口数量优势也是不少企业秉持的理念,忽略了产品的利润优势。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观念,正确衡量出口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利用国际轨道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语

从短期角度来看,人民币增值并不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弊端,但却会逐渐加大对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拉大贸易逆差。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出口部门的经济效益有很大提高,便于深入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出口竞争。人民币增值也就意味着进口成本也会大幅度减少,这样不少企业就可以大量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效率,长久下来可使国际贸易重新步入正轨。人民币增值给我国外贸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靠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来消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措施来抵消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合理应对人民币大范围波动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合理利用人民币小范围增值来推动外贸发展。比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禁止外汇储备无限增长等,可利用这些措施来控制由汇率大范围波动而引发的不良效应。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25-156.

[2] 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P56-71.

[3] 余永定,何帆.人民币悬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P46-49.

[4]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89.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争端 WTO规则 原则 程序

2006年3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迫于国内铁钢工业的压力和政治需要,宣布从2006年3月20日起,美国对大部分进口钢材征收30%附加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此背离自由贸易原则的举动,几乎引起所有向美国出口钢材国家的抗议和反对。中国、日本、韩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和俄罗斯都纷纷表示将做出回应。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如何运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规则解决此争端,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笔者就美国大幅度提高进口钢材附加税案,谈谈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应该考虑的原则与程序问题。

一、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解决贸易争端主要遵循的有关规定有: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和1979年的《关于通知、磋商、争端解决和监督的谅解》(简称《东京回合谅解协议》),20世纪90年代,乌拉圭回合又改进并完善了关贸总协定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达成了《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以下简称《谅解》),共27条。《谅解》声明,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在于维护世贸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机构的裁决不能增加或减少这一权利与义务,该机制是保障多边贸易体系的可靠性和可预见性的核心因素。

1.多边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在发生贸易争端时,各成员国不针对其认为美国违反贸易规则的事件采取单方行动,应采用多边贸易机制解决方式,由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DSB)解决,并遵守其规则和最终裁决。

2.统一程序规则。 美国与各国的钢铁提税争端可能要经过磋商、调停、专家小组与上诉复审四个程序最终解决。

3.协商解决争端的原则。 世贸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和持久多边贸易体制,以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提高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要为争端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应相互给予同情,并就此提供充分的磋商机会,以达成双方满意的结果。

4.自愿调解与仲裁原则。 无论是斡旋、调解还是调停,都必须在美国与争端各国的同意下才能进行,可在任何时候进行,也可在任何时候终止,仲裁程序也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双方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为基础,并接受仲裁裁决的约束。

5.法定时限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新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严格具体地规定了各个程序执行的时间,如果一方在时限内没有行使权利,另一方可立即推动进入下―阶段,或者程序将自动进入下一阶段。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的审案时限与当事方的诉讼时限一样严格而具体。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整个程序所需时间原则上只有31个月,与原来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相比大大缩短所需时间,提高了效率。

6.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 我国、欧盟和日本等成员匡均认为按有关协议所获得的利益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美国所采取的钢铁提税措施的损害,世贸组织应迅速发挥作用,提出撤销该举措、补救措施,以及授权该协议项下的减让或其他义务,求得成员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7.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 《谅解》第12条、21条和27条等条文都规定了一些照顾发展中国家原则措施,例如专家小组报告应该明确写明已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差别待遇和更优惠的各项规定,并给予提供其他的法律咨询与帮助。我国则享受该原则,如果我国对美国此举投诉,专家小组会给予我国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和提交有关的证据。

二、贸易争端解决应遵循的程序规则

1. 磋商程序。磋商是争端解决的第一个阶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为解决问题或达成谅解进行交涉的一种形式。当一方提出请求磋商时,被请求方应在10日内做出答复,并应在30天内进行磋商,以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如果被请求方未在规定的期内做出答复或进行磋商,或者争端当事方在收到磋商请求后的60天内通过磋商不能解决争端,投诉方可请求成立专家小组。在紧急情况下,各当事方应从收到请求日起不超过10天进行磋商,如果在收到请求后的20天内未能磋商解决争端,投诉方即可请求成立专家小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鼓励贸易争端的双方首先通过磋商解决贸易争端。任何磋商请求均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应予保密。美国应在收到欧盟等任何一个国家请求的10天内做出答复,30天内真诚地磋商,其他国也可书面申请参与磋商,以达成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2. 斡旋和调停程序。这是争端各当事方同意之下自愿进行的程序。若在提出请求磋商的60天期限内,已进入斡旋、调停,则该方必须允许留出60天的期限,才能要求设立专家小组。

篇9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 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基于环境保护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因此,寻找贸易和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的出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冲突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国际贸易应运而生,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就构成“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些产品的进出口被禁止或限制;出于环保压力很多产品被迫增加成本,从而影响其竞争力;生态环境被污染后,出口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产品因污染不得不停止生产;由于各国理解、角度、利益的不同非常容易引起贸易与环境争端。

2.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造成资源与能源的过分消耗,由于各国的资源拥有量的不均衡,往往会产生一国对别国生态资源的依赖性,通常表现为环保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这样就加速了资源与能源的枯竭。因为一味地追求贸易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货物出口形式的转嫁污染,通过直接投资渠道转移污染密集型企业,这些不合理开发对环境形成了严重破坏。

二、制约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1.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是以初级原料型产品为主,企业生产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较大。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仍占较大的比重。粗放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农药残留超标,化肥施用过多过滥等。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三分之一国土受到酸雨影响。

2.进口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的能力不强,进口了一些有害废弃物,一些危害环境和生物安全的产品也被带入我国,对我国的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比如广东沿海的一些乡镇企业盲目进口大量有色金属废渣、旧汽车蓄电池等有毒废弃物,其再生过程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3.国外投资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外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虽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技术和污染控制设施,但也有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披着“投资兴业”的外衣,利用我国环境法规和标准的不健全,将一批批污染密集型产业(如化工、印染、电镀、农药等)向我国转移,如不加强环境管理,我国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避风港。

4.名目繁多的环境壁垒阻碍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

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为名,通过立法制定各种环保公约、法律和法规,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目的是限制国外的产品或服务的输入。各种环境(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已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以食品为例,目前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500多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定了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加入WTO的10年间,我国出口产品中遭受的绿色贸易壁垒日益严重,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每年由于绿色贸易壁垒造成的出口损失占到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因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而损失的出口商品价值近400亿美元,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措施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环境质量,坚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是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1.政府要做好宏观层面上的统筹工作

(1)提高认识,成立相应的绿色壁垒研究机构

我国应积极开展关于国际贸易与环境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收集各国与绿色壁垒有关的信息,对中国出口产品产生严重影响的国外绿色壁垒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完整的有效信息,及早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对发达国家违反WTO非歧视原则,滥用绿色壁垒进行贸易歧视的行为,我国可以提出抗辩或采取相应的合理的报复行动。同时,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 向国际接轨,加强法制,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虽签署了一些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环境公约,但是,在国内没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而且很多还停留在行政立法的层面上,其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和WTO基本原则的衔接。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志制度,一方面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和产品认证方面,应参照国际标准和准则,争取国际社会承认。另一方面,应加强进口商品的管理、审查、检测,坚决杜绝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资进口。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审批,禁止外资在我国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企业,尤其要杜绝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对现有外贸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整治,必须符合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要求,不然令其关闭处理。

(3)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应该从全局出发,合理调配国家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限制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同时,要在环境保护的大趋势下,以环境保护为契机,提高出口产品的环保标准,增强本国产品、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扩大出口贸易,形成可持续的出口能力。

2.企业要解决的微观问题

在我国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确保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把握绿色浪潮中的商机。

(1) 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和生态营销,是指企业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后代的未来需要为条件,运用营销工具,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环保需求的经营销售活动。企业应顺应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要求,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经营理念,放弃以往的以自身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将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等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树立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经营宗旨,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成长。

(2)强化绿色管理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储存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直至产品废弃物处理等环节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企业采用国际通用的绿色环境标志,获得绿色环境标志就是获得国际绿色通行证,通过绿色环境标志的使用,促使国内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其在国际的市场份额;加速我国对环境影响小的产品的发展,加快中国绿色产品走向世界,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作好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协调发展,才能规避发达国家对我们的绿色壁垒,真正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段丽娜 马云俊.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分析.《辽宁经济》, 2007.4

篇10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情况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亟待创新融资业务,进而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逐渐扩大,2013年年底,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4.2万亿美元,国家的外汇储备总量达到38213亿美元,相比于上一年增加了5097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逐渐增多,2006年,深发展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对产业供应链开展本币和外币、在岸及离岸相结合的全链条金融业务。统计表明,自从“供应链服务”推出以来,深发展的贸易融资客户及业务总量增长的比例均在50%以上,一年累计融资额高达3000亿,整体的不良率仅仅在0.4%左右,成效非常显著。尽管商业银行的改革正逐渐推进,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有必要开展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伴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其经营理念渐渐转向了经济资本制约型,因此商业银行的宣传理念强调低风险、低投资,国际贸易投资成了商业银行的最优选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目标逐渐转向占有率低、回报率高,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多弊端。集中表现为:第一,以授信方法为主,即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考察融资对象是否达到标准及授信主体资产情况,方式传统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未能开展数据动态分析;第二,业务创新速度相对较慢,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始终沿袭传统的业务操作方式;第三,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支撑作用的技术相对落后,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力度也远远不够,银行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银行业务操作没有充分实现电子化;第四,没有充分与国际接轨,主要是由于我国融资时间不长,经验比较缺乏,缺少企业保护意识,损害了银行信誉。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显现的问题

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开始于上世纪末,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逐步建立起来。由于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主要显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途径过于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就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树立明确的思想认识,难以及时进行业务创新。当前我国的融资途径主要是比较基本的方式,风险系数大、操作环节复杂的方式相对缺乏,专门为进口商设置的结构性融资几乎未能开展。就商业银行的融资主体来说,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对于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其竞争力低、银行承担的风险大,因此不为其提供融资。为了获得发展,小企业会给贸易对象提供优惠条件,因而其成本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应当帮助小企业融资。

2.创新技术水平低

科学技术推动了国家科技及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水平较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对于某些业务信息难以进行有效加工。而国外的某些银行,能够凭借网上交易拓宽经销途径,了解客户信息,进而为评估风险及降低风险出创造了条件,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制于低水平的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风险评估较为困难。

3.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银行管理者对融资业务缺少了解,加之经验匮乏,因此没有对融资业务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预见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趋向。我国商业银行缺少国际贸易融资专业人才,国内开展这项业务的时间较短,尽管现有的银行工作人员对银行业务十分熟悉,但是对国际贸易融资却不够擅长,不能充分发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作用。

4.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加剧了开展这项业务的风险。另外,控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也相对落后,风险管理体系、监控体系、银行之间资源共享体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展金融创新,加速了衍生工具的增长,进而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将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的趋势也更为明显。基于此,就融资方式进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国家贸易融资方式,笔者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开展创新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具有诸多优势:灵活性较强、风险系数低、收益高,因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力度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这项业务有助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为经济紧张的企业提供支持。然而,一些企业信誉不佳,在进行贷款回收时存在潜在的风险,因而业务本身风险性也很强。对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方式。由于某些中小企业缺少对新型贸易融资业务的了解,倾向于办理传统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基于客户需要开发新产品,为企业的整个贸易流程提供资金,进而促进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服务的完善。

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商业银行取胜的重要法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员工开展定期培训,同时积极学习国外领先的技术,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员工奖惩制度,进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工作效率。

3.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创新产品

根据创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分别是原创性创新及吸纳性创新,前者难度大于后者。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时,应当结合自身实际,认识到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经验较为缺乏,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因此应当以吸纳性创新为主,积极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水平。

4.健全国际贸易融资法律

在进行贸易融资业务操作时,需要对客户的经济状况加以评定,进而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此外,相关部门应该推动我国国家贸易融资法律与国际接轨,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