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篇1

关键词:体育活动;大学生;亚健康

一、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识

为了解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识,我们对河南省10余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表1 大学生对健康含义认识地调查统计表

学生 体质好 没有疾病 身心健康 身心和适应社会良好

n % n % n % n %

男生

女生

合计 137

91

228 23.26

27.74

24.86 107

63

170 18.17

19.21

18.54 233

126

359 39.56

38.41

39.15 112

48

160 19.01

14.64

17.45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健康”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全面,有43.40%的学生认为“体质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发展这两个因素。有39.15%的学生认为身心良好就是健康,这部分同学没有全面了解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忽视了一个人完美的健康是精神方面、社会方面、体格方面的有机结合,片面的理解了健康。调查显示,理解健康为身心和社会良好的仅为17.45%,不足调查总人数的1/5。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和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为贯彻“全民健身” 、“终身体育”的理念打下基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

(二)、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表现形式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经常性感冒、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几个方面[5,6]。据1988年对天津3所高校近4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患神经衰弱的比例为1.05%,其中女生为1.23%,男生为0.81%。1989年教育部对126所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0.3%的人有心理障碍。北京理工大学调查发现有34.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洪家云对海南省 5 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36.74%的学生有心理问题。

(三)、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因素

1、心理状态失调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也有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社会现象、情爱方面的挫折等问题使男生易产生焦躁、想打架解闷的情绪,女生易产生莫名其妙的苦恼、消沉、想吵架的情绪,事后又会产生压抑、沉默、后悔等情绪。

2、不良的行为习惯

表2显示,一些大学生不按时吃早餐,有些同学利用课间时间随便吃一点,有些学生因睡觉干脆不吃早餐,从而影响上午的学习,造成营养摄取不足,久而久之,养成饮食无规律,对身体的伤害较大。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喜欢聚餐大吃大喝,形成饮食无规律的习惯,对身体健康也造成很大的潜在危害。调查还显示,现在一些大学生吸烟、喝酒、长时间上网的现象也比较多。

表2 河南省大学生不良卫生习惯调查统计表

学生 不吃早餐 吸烟 喝酒 熬夜 饮食无规律 长时间上网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生

女生 92

31 15.6

9.3 101

0 17.1

0 76

20 12.9

6.1 148

53 25.1

16.2 96

77 16.3

23.5 86

29 14.6

8.9

3、参与体育意识淡薄

调查表明,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体育运动与人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大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例少。由于现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自觉锻炼的意识不强,课余自己安排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这必将影响学生今后的运动习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起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一)、能增强体质、缓解精神压力,消除身体“亚健康”状态

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使心理紧张度增加。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生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改善体质,使大学生更富有朝气,有效地消除学习的疲劳,快速走出生理的“亚健康”状态。

(二)、能促进大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三)、能提高大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进取精神

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能有效地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

三、结论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手段。任何体育运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系统以至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心理坚强性和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而群体的体育活动,则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愉快,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满足感的重要途径。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娱悦身心、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防止心理和情绪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抵御亚健康侵袭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樊炳有,王春生.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23(3):37-39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性教育;思考

在我国社会各阶层中,大学生素来以社会价值观念的先导者著称,是社会前卫观念的代表者,但当社会以这种心理定势来评判大学生时,却发现事实与要求如此不协调: 据调查,山西省大学生中同居、未婚先孕、盲目流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恋爱而自杀者有增加的趋势,甚至出现不少因此犯罪的案例。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声誉。这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科学地介定大学生恋爱中的性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性健康教育?

1 关于山西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认识

据调查,山西目前极少有高校在教学计划中正式安排性健康教育课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观念问题仍是山西推行性教育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山西各高校对性教育持保守态度。由于无法得到正规、专业、系统的性教育,大学生们只能通过其他非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性科学的发展,还有社会上性问题的日趋突出,性教育问题逐渐引起高校教育者广泛关注,但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年龄层次讲,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晚期,生理上基本发育成熟,具有强烈的性意识,稍遇诱惑极易产生性冲动;从知识层次讲,他们在同龄人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知识面广,素质好,有很大的可塑性。当今社会除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在某些方面,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比老师少,教育过程已经真正呈现出平等的态势……大学生作为处在特殊心理年龄的特殊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需要更注重实践性、分析性的性教育。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在传统的认识上仅仅局限于性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性的社会属性这一决定性因素,从而使性问题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和忌讳的问题,以致谈“性”色变。这种对性的认识误区直接影响着对性教育的认识评价,应当说性是一个自然、美好和高尚的话题。这不仅仅因为没有它人类根本无法繁衍延续下去,而且还在于没有它也根本就不会有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高级情感――爱情。健康的性,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准,体现着个人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程度。通过实施科学的性教育,开展普及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不仅能增进人类,特别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保持社会安定,提高国民素质。

2 关于山西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2.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性

进行性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和性道德的基本规范,从而打破性神秘感,解除性困惑和性烦恼,正确科学认识性。

2.2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性方面的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生理基本发育成熟,但思想单纯,心理脆弱;经济还未独立;盲目追求朦胧的爱,缺乏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性的问题上盲目有余而理性不足。对此,我们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交往,正确处理友谊和恋爱的关系,深刻理解爱与性的内涵,真正学会爱人和被人爱。

2.3 引导大学生学会自重和自爱

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和对他人负责的精神,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对方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使自己的符合性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而悔恨终生。

2.4 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掌握知识和学习本领上,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事实上,只有对性教育持全面、辩证的认识,才有可能扬弃传统文化意识中错误的性意识、性观念,才能真正使性问题成为人生的问题,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真正使性有利于个人的幸福和发展。

3 关于山西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普通人印象中,性教育就是生理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讲授。其实性教育,既是传授知识,更是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对山西省大学生施行性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3.1 知识教育

3.1.1 性生理教育 性生理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性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通过性教育,使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性别的内涵,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在教育内容上应包括“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知识,明确两性根本差异的标志――生殖器官结构,以及进入青春期身体状态方面出现的显著变化,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差异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适时接受自己性生理的发育已成熟或趋于成熟的事实[1]。

3.1.2 性心理教育 一般说来, 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前提。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体现在体魄的健全上,同时体现在心理健康上。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发展常识以及性心理卫生状况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人的性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到性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人一生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能正视自身性心理发生、发展的现实,从而克服性神秘感、恐惧感、自责感、罪错感,达到促进其性心理健康发展之目的。

3.1.3 性传播疾病教育 性传播疾病教育重在预防。比如对艾滋病的预防,有三道防火墙,第一就是性教育,第二是安全套,第三就是治疗。若性教育这一关把不好,那么第二关、第三关很快就会被突破。由于现在对性教育的普及比较困难,所以对艾滋病的预防只能靠安全套教育。但即使我们做了充分的安全套教育,而不做正确的性教育的话,这些年轻人又有多少能在冲动之时想起戴安全套呢?

3.2 人格教育

3.2.1 性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对社会的道德观念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都在逐年增强。但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还很不足,对复杂社会的理解还不充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显得极其重要。性道德是以正当的规范和正确的秩序为基础而确立的。性道德教育包括性道德认识、性道德情感、性道德行为三方面的内容。通过性道德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性的本能的冲动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的调节而得到控制,人可以通过意志去调控性本能的冲动,摆脱自然的约束。既要看到人的性心理自然属性,更要看到其社会属性,性应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的制约。健康的性道德能抵制不良性刺激的影响,防止不良的发生。经过性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教育的基础上,把性道德溶于自己的健康人格之中,达到自律和升华的境地,用人格的成熟,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3.2.2 性法纪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性法纪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通过性法纪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国家关于两的法律规范,弄清性越轨与性违法的概念, 分清遵纪与违纪, 守法与违法的界限, 达到防止性罪错案件的发生; 使大学生能检点自己的行为, 理智地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克制种种感情动作,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

4 关于山西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4.1 性教育的质量不是很高

性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前面讲过,山西极少有高校把性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有的也仅为选修课,性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当然无法得到很有效的普及。

性教育重点出现偏差。性教育不仅是生理卫生教育,更是做人方面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学校开的性教育课还是生理卫生课,并没有体现出完整的性教育。

另外,性教育的师资缺乏也制约着性教育质量的提高。因为讲授性教育的教师不能仅仅是生理卫生教师,他更应该是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型教师。确实,人每个年龄段都有他面临的性教育方面的问题,告诉大学生们怎样完善自我,更好地扮演好社会中的角色,这才是性教育真正要告诉大家的。也可以说,性教育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做人处事等能力的提高。而在一些性教育课上,有的老师泛泛而谈,有的讲了一半便红着脸让学生自学。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性教育课当成生理卫生课,讲的是男孩子遗精,女孩子来了月经应该怎么办这一类大学生们耳熟能详听厌了的“小儿科”问题,或是光灌输性的知识,而忽略了性的人格教育。性知识的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性的人格教育更重要。

4.2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发生冲突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性”是隐私,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谈。如果你公开地谈,人们肯定会认为你有病,或者是你心术不正。而且在家长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人跟他们谈过什么是真正的“性”,什么样的教育是“性教育”,基本上是无师自通的。就连治疗性疾病的信息也是难登大雅之堂。在社会上一些人的眼中,往往把“性”与“黄”等同并论,认为性教育不适宜在高校中开展,这样就把学校教育的作用抵消掉了。现在社会上还有人认为,解决生理问题的教育就叫性教育,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月经、遗精、夫妻生活怎么过,也就是这些东西了。但实际上,由于人体内激素的作用,人生理和心理的欲望是如何产生的,心理上对异性的感受变化怎样去面对,跟异往怎样处理,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扮演性别角色?这些都需要我们学校正规的性教育去告诉学生,事实上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也离不开性教育。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健康科学性教育的必要性,客观上阻碍了高校性教育发展的进程。

5 对山西省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5.1 高校教育者应尽快转变观念

教育者真正转变观念是开展性教育的重要前提。不容否认,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首先应考虑被教育者的心理接纳程度,其次是教育者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至今,人们仍对性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疑虑和担心,这是不难理解的。高校领导应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抛弃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应认识到,性过失只会因性无知与性观念的错位而非性教育引起的。在实践中要把性教育同思想品德、人生理想、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相结合, 相渗透。立足现实,探索适合不同高校的性教育的最佳方式和途径,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5.2 在高校中尽快普及性健康教育课

性健康指的是大学生应达到的性生理发展的健康、性心理发展的健康、性道德发展的健康和性保护发展的健康。性健康目标即是生理、心理、伦理等性的诸方面发展健康的集成。这个教育目标指引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性知识的传播,还要传递给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性道德。珍爱生命,珍爱青春,教会他们学会选择、学会自尊、学会自律、学会自我保护,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个教育目标,是其他学科所没有,唯青春期教育所独有。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成为一门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要求[2],在高校中应开设性健康教育课,但在目前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的学校真是凤毛鳞角,有的也大多是选修课。大多数山西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受此教育的机会,这种状况应引起学校领导重视,把普及性健康教育课的工作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5.3 在高校中尽快建立性保健支持系统

目前,山西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其实,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传授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性心理困惑,严重的性心理障碍必须通过专家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性教育良好收效的重要因素,只有高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超群的教师或咨询专家才更能赢得大学生的信赖[3]。因此,建立大学生性保健支持系统最为迫切与重要的是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的高素质专家队伍。要求他们要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教育艺术, 不仅要把握大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的发生发展状况, 而且还要了解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性教育的影响。有效地将普遍性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困惑的解决与严重性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相结合,惠及广大大学生。

6 结论

性教育的问题不仅是学校、教师关心的问题, 而且更应是一个家庭、全社会所有人应当关注的问题。性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标志,必须引起重视。这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在几年之内把它构筑的很好,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且不仅是我国要做的事情,其实也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要做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 李鸿生. 关于性教育的思考[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79-81.

2 吴耀文,余葱葱. 性健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5(10):10-11.

篇3

一、家庭因素

大学生虽然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和家庭,但是早年的家庭生活经历会影响其心理状况,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

1.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共同营造的情感气氛。如果家庭氛围温暖和谐,家庭成员彼此都是相互接纳、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成长中的子女感受到的更多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样子女就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反之,若家庭氛围是严肃的、沉闷的,家庭成员间不能相互尊重,而是充满批评、斥责、抱怨,则子女感受到的更多是不安,在行为上谨小慎微,不敢尝试;或者敢怒不敢言,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思想,长此以往必将压抑子女的个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2.父母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方式对子女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在常用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父亲养育方式包括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中包括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定,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个因子,从以上11个维度评价父母教养方式。王丽芳、伍业光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个性特征、人际交往模式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郭晓霞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神经质、精神质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存在显著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与母亲严厉惩罚和父母拒绝否认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且研究的回归结果也显示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母的惩罚、严厉对子女的精神质维度有显著预测意义;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子女的内外向倾向有显著预测意义;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对个体神经质有显著的预测意义。即父母如果经常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子女活泼、开朗、外向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也相对较高;如果父亲经常拒绝否认子女的合理要求,母亲经常过分干涉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过度保护子女,则容易使其缺少同情心、固执、刻板或出现反社会倾向的个性特征。因此,父母对子女越是表现出关心、理解的教养方式,子女越可能表现出喜欢交际的倾向;父母对子女过分干涉、惩罚等教养方式越多,子女就越容易地表现出不关心他人、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个性特点。

3.家庭经济状况

除了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主观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就其年龄阶段来看,大学生无论从认知、情感还是个性上都趋于成熟、独立,但是在经济上还不能做到独立,大学期间所有的学费、生活费等支出仍需要家庭的支持。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成本相对以往大大增加,这对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而且在大学中,部分学生相互攀比吃穿、数码产品等用品,无形中也加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潘清泉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环境因素

大学生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很多学生初来乍到,感到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来到向往的大学,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进入大学之前,觉得大学是神圣、美好的,对大学充满美好的期望,但来到大学后却发现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感到处处不适应、事事不顺心,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或者愤怒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必然影响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在大学之前,学生完全以学习为导向,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未必尽如人意。来到大学之后,学习依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还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方面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可能会逃避此类活动,不愿意参加,更无法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心理发展。

三、个性因素

篇4

【关键词】高校 健康教育 现状 体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生理、心理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受教育群体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改正不良卫生习惯,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首次提出健康教育的概念。明确指出,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我校在2000年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笔者多年来一直参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其他高校先进教学经验,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对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如何使学生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不断的探索,并能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一 高校健康教育现状

1.大学生的体质状况

根据我国1979、1985、1991和1995年全国大规模的7~22岁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7~22岁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呼吸机能、肺活量普遍下降,大学生的下降幅度最大。学生学习负担重和体质下降的矛盾长时间找不到妥善解决的办法,这种状况从中学引带到大学,这就是导致大学生体质状况下降幅度最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自我保健能力较差是大学生患病的内在因素;长期的心理应激和超负荷定势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诱发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

2.健康教育形式

由于健康教育的形式单调,导致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还在低水平徘徊。多数大学生对现代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片面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病就是健康。既导致对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又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导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于得到印证和应用,不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对327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约30%高校为体弱多病、身有残疾的大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其主要内容是气功、养生术、太极拳等。

3.健康教育的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专职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大多数高校健康教育课是由校保健医师或体育教师兼任。但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同时受知识结构的影响,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学、社会医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二 高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将影响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本次调查表现在:一是健康教育观念理解上的误区。部分院校领导把健康教育错误地理解为单纯的健康基础知识的教育,致使有些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时有时无或根本没有开设;二是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三是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不切实际。

2.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形式及评价不够合理

健康教育是知识、意识、日常行为和能力的综合教育。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观念理解上的误区及其他多方面原因,健康教育课程被列为选修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因而,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就难以实现。

三 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明确健康教育目的

重视健康的自我管理。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保持健康状况良好的目的。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主宰健康,管理健康,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

2.完善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任务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进行明确地定位,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对开课的时问、内容、学时要有明确的规定。加强校园健康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实现健康综合管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健康人的工作,学生健康意识、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健康观念的树立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学校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其次,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包括学校教务处、医院、后勤、各院系、学生组织等,做到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同配合,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4.切实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是从健康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时代特色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突破单纯的生物医学框架,涉及体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学校应针对此特点,加强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特别是现有教师所缺失的学科培训。

5.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

大学生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同时教学中涉及的人体生理知识、生物医学、心理学等内容又较为抽象。因此,建议各高校应加大和落实对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必要的挂图、模型、影像等,并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教学意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淑民、师德明、马淑琴.面对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0(2)

[3]邓毅明、武晓君、大学生.“健康教育与体育”.基本知识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9)

[4]田本淳.健康教育在新世纪卫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健康教育,200l.1(17)

篇5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3

Abstract For a freshman just entered the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whether in study, life, communication or in the dormitory environment, for them, the university life is a new beginning,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means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entered a small society, in this environment which can accommodate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learn will get along with people is very important. Of course, want to do a good job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first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ommates. Whether to live in harmony between roommates, dormitory environment is clean and comfortabl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members of the dormitory will have a key imp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 the direction of mental health, the reasons for the disharmon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use and the cause of the analysis, and get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relationship; mental health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已经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如何搞好舍友关系作为了教育目标的工作重点。因为宿舍成员之间的相处是在校大学生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随着舍友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舍友度过的,宿舍是大学生的家,舍友则是家人。因此,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特别重视宿舍的管理,正确地引导他们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素质健康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1 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

现代高校,产生舍友关系紧张现象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地域差异和个人性格所导致的。我们将大学舍友关系依据舍友之间复杂的关系结构以及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1 和谐型和失控分裂型

和谐型和失控分裂型是根据舍友两极关系的结构来划分的,和谐型宿舍里所有的同学之间,在整体上能够维持着友好的同学关系,还可以通过相互沟通交流的方式使事情尽量保持一致。在对事情的解决意见上经常互相交流并可以保持一致,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就是和谐型关系。而舍友之间有相互对立的情绪,并且在事情的解决上意见不统一,舍友之间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能够愉快交流即为失控分裂型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宿舍气氛一般比较紧张和压抑。

1.2 弱和谐型

弱和谐型是指舍友之间相互间心灵沟通较少,没有深厚的感情,无所谓关系融洽,也无所谓的关系隔阂,只是保持一般同学关系。

1.3 友伴群型

友伴群型是指一个宿舍里存在两种以上关系,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排斥的关系,其中一组成员以弱和谐型关系成为伙伴,另一组成员以和谐型的关系成为伙伴。友伴型关系的存在于男生宿舍的比例要低于在女生。

1.4 孤立单个成员

顾名思义,孤立单个成员是指在宿舍中某一成员被其他所有成员排拒。这里单个成员之所以被孤立于宿舍之中,主要是因为他的行为习惯或者道德人品等方面违背了宿舍的集体生活的一般规律,从而导致了宿舍集体对他的排斥和疏远。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模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交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依据生理学和心理学来对心理健康进行科学解释及其各种阐述,也被称作心理健康模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健康的情绪

当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即是一个人心情是否愉悦以及情绪是否平稳,而情绪是否稳定的表现即为大学生的身心等各个方面是否处于相对协调的最佳状态。大学生整个身心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表现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只有心理健康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并对一切都充满希望。

2.2 正常的智力

正常的智力是指大学生对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当然对生活也是充满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因此这也是正常发挥智力的基础。

2.3 健全的人格

要想具备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引方向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刻苦谦虚地钻研知识,拥有饱满的精神和宽大的胸怀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并遇事能够保持冷静。

2.4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适应能力

与同学相处心里能相容互纳,取长补短,优化个性,交往中有稳定和积极的情绪,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采取信任、尊重、理解与肯定态度。

2.5 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主观的认知。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首先就要拥有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其行为举止恰到好处,才能适应学习和生活,才能提高自己并能努力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

2.6 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拥有积极乐观心态的大学生才能够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才能积极地追赶社会步伐,跟上时代的潮流,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够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3 不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3.1 学校原因

目前,虽然大部分的高校开设了与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相关联的教学课程,但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效果。在实践方面,由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认识的缺乏以及学校的教学宣传力度的欠缺,即使现在很多的学校已经成立了相关的心理咨询的部门和相关课程,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不愿意主动去咨询。

3.2 个人因素

现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通常都是从自我出发,对自己和别人都没有客观正确地进行评价,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室友进行交流交往的时候总是会目中无人,对他人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样貌品行颇多挑剔。大学生大多都处于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与认知的阶段,往往无法独立的处理自己个性中所带有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并容易形成自卑与自傲、谦虚与嫉妒、猜忌与闭锁等心理特点,从而比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并且,在宿舍生活中存在诸多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够恰当也会引发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分裂”。很多的同学感到与他人交流困难,当有宿舍矛盾发生的时候,很多大学生都感到紧张和纠结,想要改善宿舍关系,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地处理问题。

3.3 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片面追求“成功”(学习成绩好、学历高,高收入职业等)的社会价值导向。一些学生缺乏自我调控,又没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心中的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转化成了各种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校以及社会中物质化的倾向表现越来越明显,信任危机也延伸到了大学校园之中,它妨碍了同学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使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尤其是对于同一专业的舍友来说,他们在学习、考研、就业等问题上与同宿舍其他成员之间有着较为直接的、显著的利益矛盾冲突,相互之间“嫉妒”尤为突出。

4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舍友之间人际关系的措施

4.1 完善宿舍区管理制度,引导良好生活习惯

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和宿舍区行为规范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宿舍提供给学生的最基本功能是休息,影响同学正常休息和生活环境的行为,如深夜打电脑游戏、个人卫生脏乱差等,应列入制度约束甚至纪律处分的制度条款,并严格执行,从而制止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宿舍区域的和谐与安静。目前,有些高校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管理组织推行了夜间用电限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端正学风,为校园宿舍区的和谐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2 引导学生合理认知,学会换位思考和有效沟通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高素质的群体,当这样的群体产生矛盾时,调换宿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校教育管理者只要适时适当介入处理,对其认知偏差进行指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教育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在纠正认识偏激时,首先,需正确指导大学生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大学生在看待宿舍人际矛盾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理信念,针对此类情况,可以采用艾利斯(A.Ellis)的合理情绪疗法以理服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艾利斯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治疗方法,他主要是通过辩论的方法来对学生用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来进行指引,人们的困扰是对事情本身的看法引起的他的主要的理论思想,而不是由事情本身所引起的,因为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所以要教导学生学会主动换位思考。如果宿舍成员能够学会更多地从对方角度看问题,彼此之间就能相互理解和宽容,也就会退一步风平浪静。当然,还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否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总以为已经和对方沟通过了,但很多时候往往是无效沟通。

5 结语

随着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突出,它的产生具有各种方面的原因,如何改变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现状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从心理健康这一角度入手来正确看待大学生舍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因为心理健康水平是维持良好的舍友关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腾雀.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 郜静.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 何饶依.“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所引起和产生的问题已危及我国人才素质,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做进一步的探索,试图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进行体育规划和决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大学生总体心态虽然是健康的,但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中途休学、退学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呈上升趋势,而一些由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极端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总人口突出。此外一些高校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跳楼、上吊自杀事件。从这些事实中,不难发现,对处在激励竞争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压力加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负荷时,一些悲剧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鉴于此,作为具有重要教育功能的学校,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首先必须坚定在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把握人生。其次,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积极进取,不断完善的精神,既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有承受能力,以宽广的胸怀,保持积极向上,豁达大度的情绪。再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扩大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完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的能力、性格、兴趣、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自我意识同时还受外界因素的作用,这就是大学生更为注重外界因素特别是同伴群体的首肯,注重自我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同伴群体常会被看作一面镜子,来反射自己是如何被他人看待的,并且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因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尽力对自我意识进行完善。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调节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地实现角色,得到他人认同,可使平日有自卑、胆怯、从众心理的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体育锻炼中集体项目所需要的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可帮助有个人主义思想的大学生克服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态;体育活动的竞技性、群体性还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权力感,消除孤独寂寞,培养对同伴群体的友善心,使集体主义观点和道德意识得以增强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人际关系实际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与他人富有成效的亲密关系。一方面,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人际关系建立和改善的一个基本活动,为人际交往提供许多机会。它可以把两个或更多个或许是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吸引到运动场上来一起运动、娱乐,在相互配合中建立起友谊,在相互竟技中得到理解和沟通,因而缩短了日常交往的距离和时间。在体育锻炼中他们的意志品质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心理负荷量也比较高,一些如自卑、害羞等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在体育锻炼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克服。所以,体育锻炼特殊性所培养的开朗、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宽容、乐于助人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更有利于促进人们相互理解,增加情感和团结协作。

3、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及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毅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参与者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目的。

4、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而消除其心理紧张情绪

众所周知,现代的青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而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的紧张情绪。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而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了社会交往,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因此,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有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

四、结论

集体的球类运动、慢跑、健美、游泳等锻炼形式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孤独、怪癖等症状的人群比较适合集体的球类运动慢跑、健美等,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对不同的心理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优柔寡断症、缺乏信心以及遇事过分紧张等都可以选择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久练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从而给学习、工作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刘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篇8

大学生的素质应该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的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的部分,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却经常的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及时是大学生自身也没有能够对心理素质的改善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讲,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本都是身体健康、学习轻松、全方位发展,而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则较为沉闷、看起来没有多少朝气、不善于交际。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已经不再是温室中的花朵,而要徐汇独立的生活,在大学生中需要对大学生的意志进行锤炼、让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大学生在大学中有很多都是过着宿舍 、教室 、图书馆 、食堂 、操场 、网吧六点一线,有的还只有4点一线,在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的。

大学生自身应该意识到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积极的配合学校的工作,从过去的那种“保姆式”的生活与教育方式中摆脱出来,认识到大学生生活的实质,不断的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对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与习惯进行改变,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心理困惑进行积极的消除。通过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的交往态度,与同学和教师之间打好构建起正确的交往关系,这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加强与同事和家人之间的沟通。通过心理素质的增强,大学生能够树立起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进而可以拥有更强的承受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如今这个充满了竞争的残酷社会上生存下去。

二、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一)正确认识自我

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如今的大学生遍地都是,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虽然社会上总是将大学生喻为“天之骄子”,但是作为大学生自身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够骄傲自大,对自己进行过高的估计。当然在面对挫折时也不能够妄自菲薄,对自己进行低估。而是要做到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制、自爱,以这些来作为自我认知的标准,并将真诚、理解、友善、开朗、信任等良好的品质来作为自我完善的标准,从客观上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二)注重对外交际能力的改善

作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会走向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对外交际能力,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就可能会四处碰壁,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社会现实。为此,大学生自己需要多积极的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团体活动与个人活动,而学校则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和交际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进行团体活动的机会。通过多参加团体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外交际能力的逐步改善。社会交际是人们之间相互接触、了解与思想沟通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在交际的同时,可以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了解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了解自身,这将有助于对怯懦、自卑的心理进行改善,并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随机应变的能力得到改善。

(三)积极的参与挫折教育

在新世纪,市场上的竞争相当的激烈,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必然会遇到很多的挑战与挫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够再局限于“本本主义”,这样难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挑战,并总是希望获得胜利,而不愿意去接受失败的考验。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失败并不等于是失去了自尊,不能够在失败之后止而不前,也不能够因为失败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为此,大学生自己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种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具有良好的耐挫能力,并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对自己的心态进行及时的调节,不断的对在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四)注重对自身情绪的调节

在心理素质中,情绪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过于情绪化,那么就是心理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对问题与矛盾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对待,总是喜欢感情用事,这样不仅仅是不利于对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还会让矛盾更加的计划。在大学中矛盾都是较为简单的,不像社会中那样的严重,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进行处理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与控制。为此,需要积极的去学习与情绪理论相关的至少,掌握各种对自我情绪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方法,形成健康的情绪,要将消极不健康的情绪进行消除,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

篇9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今天早上第三节课,侯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这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题为“如何面对老师的批评”。老师先跟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大西瓜小西瓜,然后故意找了一个不太认真的同学批评一下,寻问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被老师批评后会有什么感受?心情会怎么样?“生气”“难过”……答案五花八门。

   接下来老师说我们在学校里,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很多,也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面对老师的批评,你是怎么对待的?同学们都纷纷分享了自己曾被老师批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大胆地说出心里的感受。接下来我们了解了不能恰当对待老师的批评,后果很严重,既影响学习又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后来我们同学讨论相处了很多化解矛盾的方法。首先要理解接纳老师,再换位思考,如被老师误解了,要主动与老师沟通。很快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带着思考走出了课堂。

   下午,科学老师又帮我们班出了一条新规定:上课认真的同学有国分,加分可以抵一次罚抄。结果科学课上,同学们非常认真,捣蛋的同学也消失了。看来,科学老师的这一招真灵。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多位专家的理论课,还有课上与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小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 心理咨询 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6

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保持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完成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和社会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还存在问题,表现在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和信任,对心理咨询的工作还存在抗拒的情绪。作为高校的教育者,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咨询

对心理咨询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咨询是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检查和心理测验;狭义的心理咨询则不包括后面三个内容,只局限于咨询师通过书面或语言等媒介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的过程。

2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心理咨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认识还不足,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校心理普查工作缺乏了解

有些同学对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一,对心理普查工作不了解。本文以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举例说明。心理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通过心理普查发现的,而在高校的心理普查工作中,能够认真对待普查工作的仅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是敷衍了事,还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不参加普查工作。

2.2 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了解

不了解学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在一个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只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能获得的学分,只关心是否能顺利通过,或是否可以获得学分,对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普通的选修课程。

2.3 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有怀疑

大部分同学对他人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表示理解,但是当自己遇到心理压力或者有烦心事的时候,能够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同学比例还很低,通过了解他们不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怕别人知道自己做过心理咨询,会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第二,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知道;第三,不好意思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师交流。这几方面的问题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不够信任,这也间接反映了高校有关部门对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深入。

2.4 没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作用

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有怀疑,有些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就是陪人说说话、谈谈心,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和帮助。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认知。

3 解决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问题的对策

3.1 设立心理咨询开放日

可以利用每年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或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2]等标志性的纪念日,设立高校的心理咨询开放日,邀请大学生群体或大学生代表走进心理咨询室参观,与心理咨询师接触,通过这第一次接触,增加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敬而远之的态度。“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核心内容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3.2 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队伍建设

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在大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就是咨询师,咨询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在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比较少,大多数是兼职的,或者其他岗位人员通过再培训上岗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的高度,增加专职人员的数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心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注重强化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咨询技术的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咨询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3.3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只要参与了心理咨询就能快速、彻底的解决任何问题,很多咨询者都希望通过少数几次咨询就可以解决自己问题,而往往经过几次咨询之后,没有出现期望的显著效果就不再参与咨询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也是不公正的。心理问题和其他身体疾病不同,心理问题非常复杂,产生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而且心理问题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产生的,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都有关系。要消除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有些问题的消除或改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参加咨询的大学生一定要正确对待咨询的效果,要对心理咨询工作有信心。

4 结束语

研究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帮助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在实际工作进行调整,能够更好的把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注:

[1]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是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随后十多所高校响应,在2004年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

[2]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将每年10月10日确定为“世界心理健康日”。

参考文献:

[1]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20-21.

[2]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5-77.

作者简介:信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