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

篇1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范文通用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由於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於濒临灭绝的状态。近几年,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许多已经处於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处境更加艰难。最近,我报进行的采访调查表明:我市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谴责。要彻底改变滥食野生动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此,我们倡议: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普法力度,媒体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我们倡议: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林业、工商、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坚决打击非法盗猎、非法运输、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全社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举报并协助执法部门,坚决与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范文通用

  亲爱的同学们:

  如果朋友有了困难,你会袖手旁观吗?如果朋友遇到危机,你会见死不救吗?我想你当然会说:“不会!”

  现在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有的已濒临灭绝,有的数量急剧减少,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动物,没有植物的城市沙漠中,生命将逐渐枯萎,色彩将消失……

  同学们为拯救动物,拯救人类,拯救唯一的地球赶快行动起来吧!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我们小学生要积极学习和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遵守这个法律。

  2、现在有许多卖田鸡的。田鸡又叫“青蛙”,它可是人类的老朋友了,所以我们不仅不应吃它,还应告诉大家爱护它。

  3、目前,伤害鸟类的事时有发生,致使许多小鸟无家可归,我们应该给小鸟做些巢,让它们安家落户,为人类做更大的贡献。

  4、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小动物,我们应该做到“三不”:不恐吓、不打击、不捕捉。

  5、如果我们捡到或发现了珍贵的野生动物,应及时向居委会、学校及有关部门报告。

  我想:只要大家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自觉维护生态环境,那么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美丽富饶。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范文通用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当我们听不厌鸟儿的欢歌,看不见那亘古的飞行;当我们出不到搬家的小虫,闻不到象鹿的臭腥;当我们渴望米罐中出现以老鼠,夏日里多有些文英;这时的我们,又能如何呢?

篇2

鸟儿在歌唱,传递着吉祥;鱼儿水中游,生活多富足;鸳鸯成双对,爱情比蜜甜;大山多美丽,动物是精灵;我们要爱护动物,动物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动物保护建议书范文集锦,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关于动物保护建议书范文集锦【1】

同学们:

今天放学的时候,同学们正在教室里收拾书包,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进了教室。调皮王石亮看到了,便大声喊了起来:“大家快来看啊!有一只小鸟!”边说边跑过去把小鸟捉住了。大家都闻声而来,班长少文看到了,便对石亮说:“石亮,快把小鸟放了!别让小鸟难受。”石亮捉着小鸟,对少文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我捉住了就是我的,我要把它带回家饲养。”说着拿起书包就要往外走。刚好老师走进教室,石亮看到老师来了吓了一跳,赶紧把小鸟藏在身后。这时班长少文走到老师面前,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后。老师走到石亮面前,说:“石亮,我们必须保护动物,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看到了动物就捉起来,视为己有的话,那么世界上的动物,不就都没有了吗?”石亮听完老师的话后,惭愧极了,于是当众把小鸟放了,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从这件事中使我了解小学生还必须多认识保护小动物的知识。学校必须注重小学生对保护动物的认识,多教小学生一些关于保护动物的小知识。我相信只要这样做,不久人和动物一定能够和睦相处。

关于动物保护建议书范文集锦【2】

那天我听完法制讲堂《动物也要受法律保护》以后,我对《动物保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识到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从我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我看到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我马上就喜欢上了它们,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很是招人喜欢。

但是,你们知道吗?所有生物都是需要保护的,其中当然也包括熊猫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化石。汶川地震,熊猫基地的每一只小熊猫的生命都牵动着我的心。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大熊猫,好好保护所有的动物。

关于动物保护建议书范文集锦【3】

同学们、老师们:

当你漫步在绿树荫荫的森林,当你行走于青色一片的绿茵,当你辗转于层恋叠峰之间······你是否想到如果能远远的听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鸟鸣,如果能看见到穿梭于树中的小猴的身影,如果能遇到溪边饮水的小鹿······那么,大自然会多么灵动,多么迷人。

谁不向往静谧的田园生活?谁不渴望每天看见蓝天白云?谁不期待身边有鸟语花香?听着松涛低语,鸟鸣啾啾,看着苔藓绒绒,树叶飘飘,伴着流水潺潺,鱼儿嬉戏,人都会陶醉其中。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我们的命运就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动物作为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世界每天都有珍稀动物在灭绝,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动物被猎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益虫被灭,害虫猖獗;森林被伐,灾害频繁;植物破坏,土地沙化······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正在恶化。可是我们又能怒谁呢?这难道还不是我们这些大自然的主宰者,猎杀动物、砍伐森林、摧毁植物所造成的吗?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吗?

同学们,老师们,4月10日~4月16日是我国的爱鸟周,为了让我们大家都能为鸟儿做一些有益的事,为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为了这个星球上的一切生物的未来,我希望全世界人们发出倡议:

伸出我们的双手,每年种上一棵树;

做一名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宣传者;

提倡不食用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风尚;

劝说、阻止伤害野生动物的人和事;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家乡的树更绿、天更蓝、水更美;

让大地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

让野生动物与我们人类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地生活;

让我们携手共创21世纪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

关于动物保护建议书范文集锦【4】

尊敬的公民们:

不管你们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极,还是漫步在茂密的森林里,都会看到可爱的野生动物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栖息、玩耍,都会听到动物们婉转的鸣叫声;这些美丽的小精灵为我们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本来,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地球各地自由地生活着,无忧无虑;可是现在,过度地捕杀野生动物,导致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急剧下降,许多野生动物濒危灭亡;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

有257种。捕猎者们,当你们把鲨鱼捕捞上来,活生生地割下它们的鱼翅,然后仍回大海的时候,鲨鱼的鲜血染红了海水,你们想过没有,鲨鱼没有了鱼翅,就无法游泳,它们会应为疼痛、饥饿等原因慢慢死去,而那些被割去的鱼翅,则是以高价出售到当地的市场或酒店,做成鱼翅汤,来满足人们的食欲,而人们在食用时,却只在乎可口的味道,并不在乎这碗小小鱼翅汤是用一条鲨鱼宝贵的生命来换取的。你们这样做,不但捕杀了野生动物,还污染了环境,

捕猎者们,你们应该醒悟了,滥杀滥食野生动物给人类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破坏,害虫猖獗,灾难频频发生;植被遭破坏,土地沙化,自然环境逐步恶化;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人类滥食野生动物极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等等。所以,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野生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啊!因此,我建议大家:

一、禁止非法猎捕、滥杀野生动物。

二、严禁在集贸市场和其他场所非法销售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三、餐饮行业不得将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作为菜肴进行销售,餐馆的名称不得以“野味”字样冠名。

四、客货承运业主要自觉拒运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五、广大市民要自觉拒吃用野生动物制成的食品及拒绝使用各类皮草制品。

六、广大市民要积极举报非法捕杀、贩卖、食用、运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

捕猎者们,我们的命运是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的,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我们更加美好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园,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地生活吧!

关于动物保护建议书范文集锦【5】

亲爱的人类:

你们好!

不知你们是否看到过这样一副画面:广阔的蓝天,飘着朵朵白云;郁郁葱葱的山林中,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快地跳跃着、奔跑着。这是一副多么美好的画面。然而,现在这样的画面少得可怜,更别说能亲身与小动物们接触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肆砍伐树木,盲目地猎杀动物。

无知的人类呀,同样是生命,只不过一个是主宰者,一个是动物,却有如此大的区别。难道已丰衣足食的我们,非要忍心让他们无家可归?同样是生命,难道就不能与他们和谐共处?我难以想象,再这么下去,只剩下了孤独的人类地球会变成怎样?世界会变成怎样?在一片荒凉的大地上没有一丝植物的踪迹,昔日的小精灵也不知去向,大地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风沙来了,没有办法;寂寞难熬,也没有人让你吐诉心声的。动物也是有感情,也是有心声的,假如换作是你,看到家园毁灭,伙伴去世,还会无动于衷吗?除非你是用铁做的心。但是,动物们只有默默无声地忍受着,忍受着命运如此不公的安排,没有一丝怨言,任凭生命中的每一样宝贵的东西消失,却毫无办法。人类啊人类,难道你们还没有觉悟吧?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从一草一木开始,为动物们,也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动物,小精灵,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乐趣,我们互相倾诉心声的好朋友。

努力吧,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

关于动物保护建议书范文集锦【6】

亲爱的朋友们:

我郑重呼吁各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有识之士:

1. 尊重生命,尊重动物,不吝啬自己的爱心;

2. 无论自己的宠物年老、体弱、生病还是残疾,都不放弃、不抛弃它们;

3. 保证动物不受饥渴、伤害和疾病威胁;

4. 保证动物有一定的自由,让它们生活无所恐惧,能自由表达天性;

5. 有能力和条件的人,对流浪动物进行有责任感的收养、领养、寄养;

6. 依法合理、人道的利用动物;

7. 不从非法商贩处购买伴侣动物;

8. 不虐待、不伤害流浪动物;

篇3

韩城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经调查发现,现有野生脊椎动物两栖爬行动物14种,哺乳动物22种,鱼类38种,鸟类119种,是内陆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是我国西部国际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属典型的河流湿地。国家1级保护动物黑鹳、白鹳、丹顶鹤、大鸨、白肩雕,国家2级保护动物灰褐、大天鹅、雀鹰等季节性栖息于此。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繁多,有287种,其中野生种216种,属20多个植物群落。保护区自然环境良好,湿地面积及结构稳定,大多处于原生湿地状态。区内沼泽星布、芦苇遍野,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1、湿地现状

近年来,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合理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湿地,取得了初步成效。

1.1编制了规划。配合上级部门编制了《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明确了湿地保护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使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开展保护和管理,有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1.2设立了机构。韩城湿地的战线长、面积大,渭南编办于2007年已经核定了龙门和昝村2个湿地保护站的编制,按照上级要求,筹备建立了2个湿地管护站,完善了湿地保护管理制度,落实了管理人员,设立保护区界桩120个,初步展开了各项湿地保护工作。

1.3加大了宣传。通过设立大型宣传牌、利用宣传标语、宣传专栏宣传资料等,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意识。

1.4开展了湿地监测工作。建设了1座湿地保护监测站,进行定点、定时观察,摸清了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现状,为继续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湿地保护区水质、生态系统、功能演变趋势等监测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

1.5开展了湿地执法专项活动。针对近年来违规垦荒、抽沙、挖塘等破坏湿地资源严重的实际情况,组织了湿地执法专项活动,对随意改变湿地用途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但是,此项工作量大面宽,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1.6是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围绕“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周围群众在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前提下,合理开展种植、养殖等生态农业项目,保护区内共栽植速生杨、发展养鱼场、种植莲藕等累计达16700亩,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保护区。但是,由于保护区内部分土地属群众责任田,因此,湿地保护与群众利益矛盾突出,湿地范围内的多数生产活动属群众自发行为,处于无序状态。湿地保护区部分区域因权属问题,管理体系不顺,责任不实,亦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2、存在问题:

2.1社会各界湿地保护意识不强。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发现社会各界对湿地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湿地周边企业和群众对湿地保护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侵占和破坏湿地资源的现象仍然存在。经调查,目前韩城市湿地范围内现有抽沙点6处,农家乐7家,常年向湿地排污的企业10余家,湿地周边群众私自在湿地内放牧、乱捕滥杀野生动物时有发生,对湿地的功能造成了严重破坏,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

2.3多头管理,责任不实。由于对于湿地没有制定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湿地按照土地权属,分属于水利、林业、农业、环保、旅游、黄委等多个部门,还有部分属于集体所有,花插分布,界线不清,加之多年来群众自发开展种植养殖,导致权属更加混乱,各自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不同程度进行开发利用,忽视了湿地的保护,直接影响了湿地功能的发挥。

2.4保护机构不健全。韩城湿地的战线长、面积大,目前仅有的两个保护站人员不到位、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影响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保护对策

3.1进一步健全湿地保护和利用机构。一是成立湿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林业、水利、农业、土地、环保等各职能部门组成领导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和建设工作。二是按照渭南编办核定编制,落实龙门、昝村2个湿地保护站人员编制,明确职能职责,完善各项责任制和考核标准,确保有一支专门的队伍开展湿地保护各项工作。

3.2制定切实可行的韩城湿地保护和利用方案。结合《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保护区建设初步设计,突出生态旅游、生态观光农业和湿地基础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韩城市湿地保护和利用方案。

3.2.1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工程。依托龙门峡谷、梁代村古墓群、民居瑰宝党家村、司马迁祠等自然景观和人文化景观,在黄河湿地分南北各区,分别建设旅游休闲观光区,在各区点设置宣传牌、指示牌和警示标志,建设形式独特、体现湿地特色、配套设施齐全的旅游接待中心。修建生态厕所、配备生态垃圾箱等设施,配置旅游船只、休闲桌椅等公益设施。

3.2.2湿地保护与生态资源恢复工程。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在龙门、昝村、芝川等湿地,恢复草地3000亩,以芦苇为主,采用埋根(鞭),建设生态湿地。

3.2.3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农业。配备灌溉设备,发展种植、养殖等生态观光农业。继续加大植树绿化力度,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为目的,以杨、柳、紫穗槐等树种为主,完成10000亩湿地绿化工程。

3.2.4水禽、鸟类饲养救护中心建设工程。目前,黄河湿地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建议在昝村保护站规划建设水禽、鸟类饲养救护中心,配置X光机、外科机械、治疗仪、诊断仪、心电图仪、环志研究设备、单筒望远镜、野生动物救护车、数码相机、GPS等设备,以更好的保护和救助野生动物。

3.3继续加强湿地保护宣传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要求,增设界桩、宣传牌和各种湿地保护标志,明确湿地保护区范围。在各保护站建设宣传教育室,配备宣传教育设备,对当地群众和游人进行野生动物、湿地等相关法律法规及野生动物科学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篇4

关键词: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

衡水湖是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华北明珠”,国际湿地组织将衡水湖誉为东亚的一颗“蓝宝石”。多年来,衡水市一直遵循单纯的守护性保护理念,湿地保护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其功能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把衡水湖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最美湿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衡水湖湿地概况

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在京津以南200公里处,原为一片古老的自然洼地,旧称“千顷洼”。自1958年筑堤建闸蓄水后始改称衡水湖。湖区周边河流均属海河水系的子牙河系,主要有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以及冀码渠、冀吕渠、卫千渠、盐河古道等河流。1985年卫千引水工程建成后,衡水湖成为衡水市一座大型平原蓄水工程,其蓄水主要用于衡水市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

2000年7月衡水湖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是在原衡水湖基础上划定的。包括衡水湖及周边地区、滏东排河及滏阳新河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随后被列为全国重要湿地。2002年10月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5年10月被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年10月加入东亚澳大利亚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2008年被评为燕赵最美湿地。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系以调蓄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城郊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华北平原保存相对完好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草甸、沼泽、水域、滩涂、林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地,是众多珍稀鸟类南迁北徙的重要中转站,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已发现有 296鸟类在衡水湖栖息停留、营巢繁殖或越冬。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鸟类有7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鸟类43种。

二、衡水湖湿地的作用和意义

衡水湖湿地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在持续干旱的华北及京、津、冀地区,更显弥足珍贵,被赋予比南方水乡湿地更多的内涵和承载。对京津冀广大地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公益功能。据气象部门测试,湖区周围上百公里范围内空气湿度比周边高,悬浮颗粒物少,并通过大气环流作用,对京津冀地区的气候也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同时,衡水湖湿地也是北温带动植物聚集地和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南北迁徙的密集交汇区,对于我国履行鸟类保护相关国际协定和湿地公约具有重要意义。

衡水湖湿地独特的自然基础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了国际国内湿地保护机构的日益关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荷兰委员会”已向衡水湖湿地保护区实施资金援助。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把衡水湖列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湿地恢复工程项目两部分内容。

三、衡水湖湿地存在的问题

1、湿地无稳定生态用水水源

衡水湖水源主要由其周边河流汇集当地自然降水和引黄济冀补水。由于冀南渠、冀吕渠、冀午渠、冀枣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自1994年引黄入冀工程实施以来,已关闭上述河道入湖口。近年来衡水湖水源以引黄为主。为此衡水市每年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千多万元,引入黄河水以补充衡水湖水源,使衡水湖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得以维持。目前,衡水湖没有专用于生态环境的水源。由于水源缺乏等因素导致西湖、滏阳新河滩地等湿地严重退化。

2、社区发展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由于连年干旱,加之衡水湖周围社区居民的开垦,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植被严重破坏,生态失衡,干扰和破坏了野生动物原始的栖息环境。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越来越大,使保护区的压力逐年增大。湖区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林业和渔业等,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对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保护和恢复脆弱的生态系统,任务艰巨。

3、水环境质量问题依然严重

衡水湖湿地水环境质量是衡水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保护衡水湖水质,1994年关闭了上游水汇流渠道入湖口,2003年开始逐步取缔了湖区和引水线路上的排污口。2007年底东湖大库所及引水线路上的排污口全部取缔,大库开始停止养殖活动。2008年8月前,全面停止湖区养殖行为,并清除养殖设施,当年衡水湖大库水质明显改善。目前,湖区主要污染源为旅游污染、湖底污染、湖区蒲草污染等。

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人口密度为294人/km2,与其他同类保护区相比高出许多,加之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华北平原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进而使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得到落实与推广,把衡水湖建设成京津冀最美湿地。

篇5

关键词: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0104

1 引言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并陆续建成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随着数量的迅速增加,类型也逐渐丰富,使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事业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自然保护区内部和周边存在着大量社区,保护区的建设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限制了社区对周边自然资源的传统依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为了解决保护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冲突,许多自然保护区积极探寻各种有效方法如通过开展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社区共管等措施,以缓解矛盾,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依然存在着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并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很多建设性的成果。因此,本文围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社区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思考。

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概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0°16′~101°50′、北纬21°10′~22°24′,被誉为“动植物皇冠上的绿宝石”和“热带生物物种基因库”,是我国唯一的东南亚热带生物区系和印缅生物区系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生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区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由地域上互不连接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2510 hm2,保护区内有122个村寨,周边有138村寨,涉及二县一市,20个乡(镇),260个自然村和农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0742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30%,有常住居民44户221人;缓冲区面积为72602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29.94%,有常住居民170户993人;实验区面积为6248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6%,有常住居民4976户23054人。5个子保护区的面积分别为:勐养99840 hm2、勐仑10933 hm2、勐腊92683 hm2、尚勇31184 hm2、曼稿7870 hm2。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保存了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4种,其中亚洲象、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颊长臂猿、凹甲陆龟(Manouria impressa)、鼷鹿、小齿椰子狸、熊狸、印度野牛、印支虎等是我国珍惜濒危物种,在我国境内仅仅分布于云南,也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云南特有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同时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此外,保护区内还蕴藏着望天树等云南热带雨林特有物N。

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特有动植物,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着不可代替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古老孑遗植物如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 Oliv)等,不仅单株生长良好,而且部分活化石树种还成为群落的主要种类,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丰富的野生种源如野生生稻、野生荔枝、野生芒果、原鸡、野生茶树等,是培育新品种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

尽管如此,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然资源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矛盾问题,而且历年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巨大价值,其研究意义也更加深刻。

3 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问题

3.1 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带来的影响

3.1.1 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内社区较多,广泛存在立地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等问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口素质低,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民收入较少,多数村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长期处于原始的低水平利用和较高程度的依赖状态。在保护区建立以前,社区居民在周边林下放牧、狩猎、垦荒种田、采摘药材、采摘蘑菇、砍倒树木采摘野果等成为村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保护区的建设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保护政策带来的自然资源约束和生产资源约束使社区居民失去了传统的依靠,如集体林地和耕作地面积减少、放牧活动的限制、狩猎和采集的禁止等。社区居民由于没有持续有效的替代性收入来源,社区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困难。

3.1.2 对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

周边社区民众世代居住并依赖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固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生活资料大多有就地取材的原则,其原材料主要涉及木、竹、草、土、砂石等天然原材料,如傣族的干栏式竹楼,瑶族的木屋、土屋等。保护区建设以前,这部分资料来源于周边的原始森林,村民自由出入于林区开展各种生产活动,获取大部分生活资料。而保护区建立后,为了使生态资源免受破坏,相关政策明确限制或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产活动,禁止在保护区区域出入,尤其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的重点区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群众的生活范围,社区居民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随之发生新的改变。

3.1.3 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保护区周边社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各村寨少数民族长久居住,形成了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保护区建立前由于居住封闭,传统文化一直保护相对完好。随着保护区建设的开展,外界信息和文化不断涌入,对当地社区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传统的工艺如编竹筐、纺织等被现代工业冲击而逐渐消失,穿着服饰、语言交流,行为举止等逐渐与外界相似。思想意识与外界融合,为了家庭生计和改变命运,年轻一代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或经商,社区“空心村”、“空心户”增加,村内房屋“破败”现象严重,影响民族村寨的发展,甚至导致部分传统民族村落逐渐消失,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无人继承。

3.1.4 加剧了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保护区建立以后,狩猎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野生动物数量迅速增加。很多社区周边的庄稼遭到野生动物如野生亚洲象、黑熊、野猪、猴等的破坏,导致粮食减产,有些地方有田不能种或越种损失越大,甚至面临着野生动物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加剧了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社区群众承受着经济发展上的束缚为保护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目前国家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标准偏低,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社^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呈现出“穷人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的现象。

3.2 社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

3.2.1 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

社区少数民族有史以来的狩猎习惯,加上社区存在的非法狩猎、猎捕灌丛动物、偷砍盗伐木材、非木材林产品过度采集等一系列违法活动以及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用火的不安全隐患,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防火造成了威胁。

3.2.2 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

在经济作物种植带来的高利润诱惑下,不少社区居民私自沿田边地角毁林开荒,扩大种植面积,直接威胁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勐腊片区环境适宜,香蕉、茶叶、橡胶作物生长良好,伴随着经济作物种植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经济林地分配上存在的差距,社区居民在未取得管理局批准的情况下私自扩张橡胶地、茶叶地面积以发展经济林、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常有发生。甚至部分地方存在进入保护区内部擅自清除林下植物种植砂仁的现象,破坏了林下动物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它们的正常生存环境。

3.2.3 社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影响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架设高压输电线、新建电站、水库、信号塔等,促进了社区的发展,但同时也直接破坏了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影响动物的生活环境,如公路建设对野生大象迁徙路线的影响,架设和维护高压输电线对保护区部分高大植物的清除等。勐腊大沙坝水库建设直接淹没了占保护区勐腊片区0.17%的面积,缩小了陆栖脊椎动物栖息活动的范围,影响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鼷鹿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导致了少量望天树、大叶木兰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植株的损失。其次,建设施工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及社区生活废弃物、生产使用农业化肥、农药等使土壤和和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4 保护区社区管理的措施

4.1 美化社区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带领干部职工深入社区周边村委会,与村民一同开展绿化美丽家乡义务植树活动,共同种植沉香等珍贵树苗;通过植树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绿化意识,增强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营造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2015年7月1日,保护区管理局在勐海县曼稿村委会曼杆新寨、曼扫秀村、回瓦村、曼稿村与村民一起种植印度紫檀、大果紫檀、大红酸枝、桃花心木等珍贵树苗400株。同年,勐养管理所和勐养镇辖区30余家单位干部职工于曼景坎村委会曼卡村小组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种植沉香苗约3000株。美化了社区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态绿化意识,增强了社区居民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为了增加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积极性,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相关力量重点解决困难社区存在的民生问题,让当地居民享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切实成果,同时加强保护区管理局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亲密度。如2009年,勐养子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与大干坝村小组村民共同修路;并于勐养子保护区西片的布朗族村寨昆满村,开展通电工程,为促进保护区与社区村寨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4.2 发展替代经济,鼓励生态种养殖

保护区管理局通过鼓励和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转移社区增收来源,提升收入水平,降低社区对周边林区资源的依赖,促进实现逐渐脱贫的目标。2016年管理局为勐海县曼稿村委会的帕点村5个贫困户和曼丙村送去600只优质鸡苗,并帮村民办理了领养手续,同时邀请景洪市农业局生猪养殖专家到曼稿村委会帕点、回瓦、曼丙、回过等村民小组,为一百余户村民和31户贫困户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生猪养殖培训;2009年,管理局和西双版纳小冬瓜牧业有限公司联手到基诺族山寨茨菜塘村收购已出栏的小耳猪,使当地农民创收5万多元。同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项目资金4.8万元补助村民购买仔猪。

4.3 保障村民利益,加大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力度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在农田里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成为部分野生动物觅食的主要场所,对农作物的大规模破坏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社区居民与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社区居民为保护野生动物承担的损失进行了补偿。2014年勐养子保护区经勘察核验,保护区内肇事野生动物主要有亚洲象、熊、野猪、猴子、鹦鹉等,共发生野生动物肇事受灾作物和财产47种,其中,受灾严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有玉米、稻谷、黄豆、橡胶、茶叶、咖啡、香蕉等。保护区勐养管理所、森林公安派出所联合组成理赔小组深入所辖村寨,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款(第一、二批)150余万元发放到保护区59个自然村1071户村民手中。

4.4 签订社区共管协议,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

为了最大程度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来,保护区管理所走进保护区边沿村寨―基诺乡巴卡老寨村小组,为村民传授大红菌可持续利用基本知识。并与保护区工作者签订社区共管协议,在共管区域内有计划地合理采集菌子、木耳、竹笋、竹叶及野菜等野生植物,增加群众收入。协议要求村民自觉遵守保护区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擅自进入保护区从事毁林开垦、偷砍盗伐、狩猎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活动。发现进入保护区从事偷猎、盗伐等违法活动的人员和行为,制止或报告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护林员。此外,保护区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武装巡护和耕地清查工作。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不法盗猎盗伐分子的气焰,同时宣传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提高了村民的保护意识。

4.5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保护区各管理所结合本区实际,深入辖区村寨开展了各种类型和多种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保护区曼稿管理所在辖区村寨学生较多的勐海镇中心小学以PPT教学的形式开展了“五个一”宣传活动。通过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该校210名师生们宣传了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防火等方面的知识。活动设置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发放宣传册、书签等760余份;曼稿管理所联合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在勐海县勐海镇长田坝村开展“山桂花与爱伲族民俗传统”有奖征文活动,让爱伲族村民直观的感受到森林资源保护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自觉的参与到森林资源的保护行动中来。

4.6 有效利用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文化传承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区,位于亚热带与热带的交界处,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多样性的生物景观资源,天象与气象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等,如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的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气候条件,热带水域风光等;以及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傣族、哈尼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特色旅游商品等,具有重要开发价值。近年来,西双版纳顺应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开发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如野象谷景区、望天树景区、雨林谷等。从西双版纳1993年开展旅游业以来,2010、2013年分别实现旅游全口径年收入8522万元、15896.21万元,收益持续增长,取得了良好效益。在景区运作的过程中吸收带动了社区的就业、参与和增收,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同时,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在传统民俗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5 保护区社区管理取得的成效

5.1 社区群众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得到缓解

经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确定的肇事野生动物种类主要有野生亚洲象、黑熊、野猪、猴、毒蛇等。2006~2010年,野生动物肇事立案次数达2675次,财产损失金额达510万元。而据2011、2012年及2013年1~3季度统计的数据,野生动物肇事立案次数分别为290、161和43次,财产损失2012年降低至330.67万元。由此可见,近年来野生动物肇事冲突的案件得到减少,降低了野生动物肇事对社区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5.2 林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并逐渐开始积极参与到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来,村民与村民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能够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保护区内的天然有林地不断增多,森林覆盖率增加,社区生态环境相比以前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改善。人为森林火灾、伐木伐林、毁林开荒、猎杀珍稀野生动物等现象在保护区建立以前经常发生,但近年来得到了有效遏制。

5.3 社区居民护林意识增强

经过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宣传和培训,社区居民逐步认识到了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加上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社区群众增收的方式,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有所缓和,社区居民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家园环境的意识显著增强。除了能够支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外,多数居民正积极参与到保护中来。

5.4 社区居民生活的到改善

保护区管理局帮助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发替代性收入来源,引导相关企业带动发展,帮助社区居民就业、促进增收,实现了社区整体收入水平的极大提高。进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通路、通水、通电,沼气池以及电话、电视信号等的完善,使社区生活更加便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如勐腊补蚌村在望天树景区的带动下,不仅增加了就业,社区居民还利用游客带来的市场契机,开设农家乐、交易乡村土特产品等获得收入的增加,同时也带动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全村经济总收入逐年稳定增长。

6 结语

经过世代更替,保护区社区与周边环境已经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社区在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已经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保护区的建设不能单纯的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社区的发展也不能是单纯的搞社区经济建设。应该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建立以保护区社区居民为主体的保护,达到通过自然资源的保护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保护体系。如建立社区资源保护小组、监督小组、合作社等;适当进行旅游开发,严格监管控制旅游景区开发、游客容量超载现象等对保护区资源产生的影响,强调旅游发展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带来的实际利益。如增加社区居民收入,带动社区就业,对社区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意愿和程度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杨宇明,唐芳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杨莉菲,郝春旭,温亚丽,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发展研究――以云南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2):151~155.

[3]杨燕同.云南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特点及成因[J].生态经济,2011(7):188~191.

[4]李守雷.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双版纳汉族移民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1,12(10):23~25.

[5]和世钧,杨宇明,田 坤.云南文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46~53.

[6]刘林云,杨士剑,陈明永,等.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3~35.

[7]S海龙,何有才,郭贤明.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4~87.

[8]何明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增强自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32~34.

[9]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3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检测报告[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10]胡 晓.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乡村生态旅游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2(1):72~75.

篇6

关键词:望东;高山湿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26-03

1望东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景宁望东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南部上标林场范围内,属洞宫山脉的罗山支脉。东与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南与福建省寿宁县李家接壤,西与景南乡渔际村相邻,北与景南乡东塘村交界,林场总面积2203.3hm2。地理位置界于27°40′00″~27°44′19″N,119°34′28″~119°38′54″E之间。距景宁县城鹤溪镇55km。望东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94.8hm2,占林场总面积的54.2%。

保护区地形复杂,土壤肥沃,气候独特,生态环境多样,生物种群丰富,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山湿地群落,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尤其是江南桤木乔木群落在高山湿地生长,在华东地区少见。现区内常年积水的高山湿地有6处,面积54.2hm2。境内湿地为省内罕见的山地沼泽群,较典型的沼泽湿地主要有望东、见头、茭白塘、双桥圩、白云坪、畚斗团等6处,其中以望东面积最大(40hm2),且其以乔木树种(江南桤木)组成湿地群落,特色十分鲜明;较重要的还有茭白塘,面积虽仅3hm2,但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相当丰富。湿地内主要植物有265种。比照1999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区内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和伯乐树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三级保护植物有4种,珍稀植物有石槲、竹节人参等。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的黄腹角雉在区内有分布且数量较大。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4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4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建保护区之前,望东高山湿地受到人为的开发利用,江南桤木高山湿地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有许多动植物种类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加以保护。开展湿地修复及保护工作,将有效地保护好独特的高山湿地群落和拯救许多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实行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地处飞云江源头和瓯江一级支流的源头,渔际坑林区下游就有十余座水库电站。区内上标水库为全省落差最大,发电经济效益最佳的电站。因此,保护区内的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流失,为延长上标水库及下游所属电站的使用寿命均有重大的作用。

2望东湿地的自然条件

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沿海山地湿润气候型,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12℃,1月份平均气温1.8℃,7月份平均气温21.8℃,极端最低气温-12.3℃。初霜日一般在10月中旬或下旬,终霜日一般在4月中旬,≥10℃有效积温3136℃,日较差10℃。年平均降水量达2066.7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

保护区是飞云江水系的源头和瓯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属两江分水岭。区内主干溪流有谋人坑(属飞云江源头)、上标溪和渔际坑溪(属瓯江水系)。由于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短时间降水不会出现洪水,枯水期溪流不会断流。保护区内水体质量好,无污染,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保护区内的山体由火山岩构成,山体坡度较大,不具备储存大量地下水的条件。地表水随降水量的变化明显,地下水则相对稳定。

3高山湿地的主要功能

3.1望东湿地是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据最新动植物资源调查比对显示,该湿地恢复效果显著,成为浙江省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区域内共有维管植物178科691属1472种,分别占浙江省科、属、种数的77.1%、50.2%、38.0%;木本植物573种,占全省的38.9%,草本植物899种,占全省的61.1%,省级以上珍稀濒危植物43种;动物资源进一步扩大,脊椎动物5纲31目90科335种,占全省的57%,比5年前新增了46种,共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动物91种。

3.2物质生产功能

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

3.3大气组分调节功能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同时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4水分调节功能

望东湿地对于省内的飞云江、瓯江水系的蓄水,水源涵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维持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平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实验研究,1hm2的沼泽湿地在生长季可蒸发7415t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3.5净化功能

经过测定发现,湿地可以将废水中大约98%的氮和97%的磷净化排除。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4保护管理现状

4.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经过开展望东高山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改善了通往望东湿地的路,加宽路面,由原来的沙石路改成了水泥路,方便车辆通行。在保护区安装了摄像头全天360°无死角监控保护区动态,以更好地保护区内生态安全。给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配备了先进的林管通系统,随时定位工作人员的地理位置,配备巡护车辆,方便工作人员在区内的巡护工作。给工作人员配备数码相机,以便他们拍摄区内随时出现的珍稀动物。给管护人员新建了宿舍,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在社会和中小学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增加人们对高山湿地保护的认知度。

4.2政府重视保护工作

在浙江省环保厅的支持下,实施景宁望东管护能力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通过缺口回堵、填沟还草、人工补植、全面封山和专人看护等技术措施人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对望东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努力恢复湿地原貌。在浙江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实施高山湿地恢复技术研究项目,对湿地珍稀植物江南桤木、闪光红山茶、红豆杉和伯乐树等进行了有性繁殖试验,对伯乐树、闪光红山茶和大叶三七等进行了无性繁殖试验,初步掌握了部分湿地及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繁殖技术,并对高山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4.3建立湿地监管机制

在湿地的治理过程中建立了湿地的监测机制和功能评价体系,对湿地进行持续的测定和调控,维护高山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标本展示室,设立各类监测点及永久性样地,组织人员定期开展生态、资源、环境等各项监测活动。

4.4湿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湿地破坏情况得到控制,恢复湿地自然生境,保护湿地物种的多样性:防止湿地系统污染,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这不仅能够改善气候状况,也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境栖息地。

5保护区现存的问题和难点

5.1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法规,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严格法律制度,如湿地征占用和改变用途审批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等。由于法律缺失,部分地方在开发建设中,往往把目光瞄向了湿地,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湿地的消亡速度。

5.2交通较为不便

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自驾出游大约需要70min的车程,客车一天两班大约90min的车程,路途遥远不说,而且路况较差、弯道很多,对于不会坐车的人来说很是痛苦。

5.3职工的居住条件差

湿地工作人员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和以前相比是有改善,但是和城里的生活相差很大,各方面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5.4文化需求严重不足

湿地距离农村的聚集人口比较远,平时接触外面的信息不多,导致他们精神得不到寄托,长久心里情绪得不到发泄,会造成精神紧张等隐疾。

5.5湿地环境需要优化

一是高山湿地受环境条件特别是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冬季难以发挥净化作用,夏季暴雨雨水对湿地造成致命破坏。二是湿地净化效果受进水水质及水量变化影响。三是非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湿地管理,间接影响湿地净化水质效果。

5.6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保护设备少

工作人员多是近50岁的人,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和现代化的管理不能同步,缺乏专业的人才和高科技设备的辅助。

6保护措施建议

6.1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力度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湿地进行政策性保护。本身合理进行空间区域划分,采取得力措施加以保护。在秋冬季节,湿生植物地表以上部分将枯死,更要制定严格的森林防火制度。

6.2加大湿地修复工作力度

在总结湿地修复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生态功能情况开展重点是根据生态功能,采取疏浚、修建拦水坝等方式,对生态功能萎缩的湿地等,进行有计划的修复,恢复其湿地功能。

6.3加大污染治理工作力度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加严,湿地是污水处理系统不可缺少的处理单元,要积极引进创新型技术,因地制宜地管理湿地。根据高山湿地保护现状,严格控制人为污染,减轻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6.4培养人才,加强管理

湿地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保、水利、林业等行业,要求管理者知识面广。要引进知识型人才,经营好湿地工程。

6.5增加管理人员的精神归属感

在保护区,只有几人每天管护,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与大自然为伍,缺乏精神寄托。建议可以开展人员的轮班管护工作,不要固定的人看守,不同的环境会给人不一样的心情和好奇心。给管护人员拉网线,安装数字电视等;开通免费的接送车上下班,可以减少职工的心里压力,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6.6提供研究自然课堂

开展保护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自然研究及保护科普活动,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自己到湿地去探究,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巩固和探索。

保护湿地任重道远,提高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福田.加强湿地保护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12(2):36~40.

[2]武建雷.云南采取强有力措施保护湿地[J].云南林业,2013(1):20.

篇7

【关键词】衡水湖;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1. 前言

(1)湿地是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或有浅层积水的过渡性地带,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中,尽管湿地系统面积最小,但生物多样性丰富,其巨大的蓄水、防旱、降污、控蚀、造陆等功能为人类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较多的国家之一,保护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在自然保护工作方面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2)衡水湖旧称“千顷洼”,自1958年筑堤建闸蓄水后始称衡水湖。解放初我省共有各类大型洼地21处,这些洼地起到蓄洪、滞洪、灌溉、水产养殖等作用,但由于水资源的不足,现全省蓄水的大型洼地仅有白洋淀和衡水湖两处。

2. 衡水湖概况

(1)衡水湖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州市与桃城区之间,主要接纳滏阳河上游来水和周边各支流沥水。80年代前,入湖主要渠道是冀码渠,但由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河道节节建闸,入湖径流量减少较多,衡水湖随时有面临干枯的危险。1985年开挖了卫千渠,通过该渠每年引蓄卫运河部分基流。1993年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同意,每年通过清凉江和卫千渠从山东省位山引一部分黄河水,保证了湖区养殖、农业和工业生产需要。

(2)衡水湖是衡水市唯一一座大型平原水库,蓄水库容1.8亿m3、最大水面面积75Km2,是衡水市区生活用水、电厂工业用水及周围灌区的重要水源地,对衡水市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1958年在湖中自南向北建有中隔堤,将湖分为东湖、西湖两部分。东湖湖底高程相对较低,一般为18m,设计水位21m、相应库容1.23亿m3,最大水面面积42.5 Km2;西湖湖底高程相对较高,一般为19m,设计水位21m、相应库容0.65亿m3,最大水面面积32.5 Km2。湖周边地面由北向南渐高。

(4)衡水湖湿地是华北平原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具有调节气候、涵养生命和净化环境的功能,它同时又是衡水市备用水源地。近些年来由于气候旱化,降水量持续减少;上游区大量拦蓄,河水干涸;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排污量不断增大,加剧水资源紧缺 和湖水富营养化;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也严重削弱湖泊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影响。 针对上述严峻形势,衡水水文局开展了《衡水湖湿地生态保护与环境功能研究》课题。

(5)本课以“实现衡水湖湿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气温与水温、降水量、人类活动三个方面切入。开展五项关键研究:“生态及环境功能对气候变化响应规律研究”,水温利用与湿地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湖泊湿地生态与环境功能影响因素研究——生态功能与来水、蓄水及退水之间制约响应机制——生态环境功能与供水功能的可调控性及关键指标阈。通过以上研究提出四项应用技术:“利用优势水温研发生物链技术、建立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湿地功能保障技术和清除防污技术”。最后得出一个多维综合应用成果。专家认为:该成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它为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功能改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这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

(6)该成果为衡水湖湿地生态多样保护和安全供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制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术成果受到同行认定和社会广泛关注,已使衡水湖湿地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它对保障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发挥的功效和作用将愈来愈显著。随着衡水湖国家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知名度的进一步的提高,在半干旱地区的恢复湿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前景更加广阔,必将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7)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0年7月,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面积18787hm2,是由草甸、沼泽、水域、林地、滩涂等多种生境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密集交汇区,是众多珍稀鸟类在华北平原中南部最理想的栖息地,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8)衡水湖分为东、西两湖,其中东湖面积4250hm2,可蓄水1.23亿m3;西湖面积3250hm2,可蓄水0.65亿m3,东湖常年蓄水,西湖为沼泽、滩地和农田。总蓄水面积为7500hm2,最大蓄水能力为1.88亿m3,衡水湖水源主要来自西南部汇水、引蓄卫运河和黄河水。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但是珍稀鸟类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华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益研究的重要场所,在保护珍稀物种,维护华北平原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稀有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衡水湖做为衡水市人民的水源地和衡水电厂取水口,对于蓄洪防涝、涵养水源、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0)但是,随着人们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现在,进入衡水湖区,特别是七八月份,湖面上漂着一层污物,芦苇荡中臭气熏天,别说饮用,就是洗衣服人们也不用它。走进衡水湖区,里面养鱼的围网排列成行,喂鱼的饲料成吨的往里投放,对于严重缺水的衡水湖根本就是个负担,根本就没有能力依靠自身的能力净化;另外,湖区内还有大量的蒲草、藻类,腐烂后污染湖水;湖区打鱼得无节制,使得湖区鱼类越来越少,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使得湖水水质越来越差,根本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另外,衡水湖的容积也比较小,作为水源地和电厂取水地,靠现在的能力一年要引两次水或三次水才能行。最近几年,衡水湖的旅游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人为的破坏也很严重。所以,为了衡水市的工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湿地保护区,下大决心治理衡水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3. 主要生物资源概况

衡水湖地处北温带,并且雨热同期,适宜水生动植物和饲料生物的生长,目前区域内理化性状良好。衡水湖自1973年恢复蓄水后,衡水湖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面积187.87Km2,水源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为季节性蓄水区,形不成生物群体。自1988年后蓄水趋于稳定,1994年引黄入湖以后,衡水湖每年有一定的存水,形成了生物资源的不断繁殖发展,并有外地物种迁入。

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区内有水生、沙生、盐生等多种植被类型,生境多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安全隐蔽的栖息场所。保护区内有植物71科231属370种,昆虫12目76科194种,鱼类7目13科24属26种,两栖爬行类4目8科17种,鸟类17目47科286种,兽类5目9科17种。另有浮游植物8门9纲20目77属201种,浮游动物3门5纲18目90属174种,底栖动物3门4纲8目20属23种。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栖息的鸟类,种类有286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金雕、白肩雕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枕鹤、蓑羽鹤、斑嘴鹈鹕、黄嘴白鹭、隼、鹰等43种。在这里营巢繁殖的夏候鸟有数万只,其中以须浮鸥、红嘴鸥、普通燕鸥、普通秧鸡、黑水鸡、金眶鸻、褐柳莺等最多。每年在自然保护区越冬的灰鹤有近2000只,雁类上万只。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白鹤,II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以及大量的大白鹭、苍鹭、鸭类等也在此越冬。自然保护区位于严重干旱缺雨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及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金雕、白肩雕等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

3.1动物资源。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古北界动物特色,东洋界成份开始向北渗透。本区共有野生动物737种(包括鱼类、鸟类、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其中昆虫类194种、鱼类26种(主要以小杂鱼、小虾为主,并有一些鲫鱼、鲤鱼、白鲢、草鱼等),鸟类283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1种,兽类17种,湖区内还有浮游动物174种、底栖动物23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7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中有43种;在《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保护鸟类227种,区内有151种,占总数的66.5%。《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保护鸟类有81种,本区有40种,占总数的49.4%。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鸟类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鸟类保护、科研、监测环境污染的重要场所。

3.2植物资源。

(1)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北温带,1998年以前由于湖区多为秋蓄、春放,湖底经常呈现干涸状态,形不成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群体。自1988年引卫入千后,蓄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1994年引黄入湖后,蓄水更加稳定,形成了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群体,现衡水湖大型植物主要有共四种类型: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据调查目前发现植物有71科231属370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4种、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4科223属358种(单子叶植物11科50属76种、双子叶植物53科173属284种)。

(2)按照《中国植被》区划,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本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成份为主。湿地是水生植物类生长的优良场所,区内水生植物种类有15科35种。

4. 水量平衡分析

(1)近年来衡水湖水源以引黄为主,在丰水年份引蓄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和卫运河的过境洪水,2005年还成功引岳城水库水入蓄衡水湖。分析时段采用1994~2005年,共12年。

(2)衡水湖来水主要有流域上游径流量、引黄水量、引岳水量、湖区周边过境洪水和降水直接补入湖面的水量组成。衡水湖控制流域面积165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2.2万m3,冀州市市区排污常年蓄积于河道下游,造成自产水水质很差,不能满足入湖水质要求,1994~2005年入湖水量为0。自1994年引黄入冀工程实施以来,12年衡水湖共引黄河水量4.33亿m3。2005年11~12月,通过引岳济衡工程向衡水湖补水,入湖水量为0.75亿m3。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卫运河上游发生大暴雨洪水时,根据水情、水质变化情况,掌握变化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引水入湖。近12年引水量为1.42亿m3。1994~2005年,衡水湖降水直接入湖水量为1.84亿m3。

(3)衡水湖用(耗、损)水主要有工业引水量、湖区周边农灌用水量等,耗水量主要由蒸发量和渗漏量组成。1995年衡丰电厂一期投产,2005年二期投产。1995~2004年,衡丰电厂每年由衡水湖取水890万m3,2005年衡丰电厂二期工程投产后年取水量1700万m3,分析时段内引水总量为1.06亿m3/a。根据衡水湖调度方案,水位高于19.5m时可以考虑农灌用水,计算时段内农灌用水总量1.35亿m3。衡水湖分析时段内蒸发量和渗漏量分别为3.05亿m3和1.96亿m3。分析时段末(2005年底)比分析时段初(1994年初),衡水湖多蓄水0.92亿m3。

5. 水环境现状评价

5.1衡水湖水质状况。

(1)在衡水湖大赵闸、南关闸附近设洼内、冀县两个水质监测断面, 2003共取样监测7次。根据监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洼内站5次水质级别劣Ⅴ类、2次为Ⅴ类,污染最严重的时段集中在2~7月,主要污染物及最大超标倍数为高锰酸盐指数(1.8)、硫化物(7.8)、总磷(3.8)。冀县站6次水质级别劣Ⅴ类、1次为Ⅴ类,水质污染程度不稳定,变动较大。

(2)湖内站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硫化物,污染原因,除受衡水湖自身有机污染影响外,人为影响也较大,尤其近几年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洼内断面附近人为活动频繁,从而使水体水质受到影响。冀县站主要受总磷和硫化物的影响。冀县监测断面为南关闸闸下,而闸上即为工业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从实测资料可以看出,只要控制好南关闸上污水的侧渗和下泄,就可以有效的减轻断面附近水域的污染。

5.2湖内不同水域水质状况。

衡水湖水域宽广,湖内有大片香蒲、芦苇等植物群落生长,为摸清不同水域水质状况,2004~2005选取深水区、荷花区、芦苇区、香蒲区、沉水植物区5个有代表性的水域设临时监测断面,共取样分析5次,从分析结果看,湖内各水域污染由重到轻依次为:芦苇区、香蒲区荷花区沉水植物区深水区,水质级别主要为Ⅳ类、Ⅴ类及劣Ⅴ类,影响各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硫化物。由于已严禁向湖内任何形式的排污,湖内各水域的污染受外界人为影响较小。7月各类水生植物均已处于生长旺盛及成熟期,而此时水温为一年中的最高时期,恰逢此时水位也较低,大片沉水植物露出水面而枯死,枯死的水上部分覆盖于水面,致使水下部分因缺少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加之此时气温高、气压低,由空气进入水体的溶解氧减少,造成水体缺氧,从而加速了植物腐烂,致使水质恶化。芦苇及香蒲区由于常年自然生长,疏于收割,致使底质中富含营养盐,在两水生植物区已发现掺杂有大片藻类尤其是轮藻生长。轮藻叶状如灯笼,遮光性极强,在7月水温高、水位低的时期大量死亡、腐烂,致使两水域较其他水域污染要重。

6. 对策与措施

衡水湖是河北平原常年积水最大湖泊之一。通过开展衡水湖水环境功能的研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与措施,对保证衡水湖的长期蓄水、减少污染、减轻洪涝和泥沙危害、改善周边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6.1做好水沙调控、减少泥沙淤积。

黄河是我国最大的挟沙河流,自1994年引黄入湖以来,所引黄河水虽经沉沙池沉积,但仍有大量泥沙带入湖内。自1994年开始引黄入湖至今,11年间流入泥沙105.2万吨。由于每年引水量不同,流入的泥沙也不相同,2003年引水入湖3517万m3,在王口闸下段试验淤积泥沙深0.2米。平原河道纵坡小,个别地河段无纵坡,河口的淤积必然延长蓄水的时间,或达不到设计蓄水位,而影响衡水湖功能的发挥。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泥沙对蓄水的危害,在湖内低水位时定期施测引水口附近湖底高程的变化及泥沙淤积位置的变化情况,并要采取一些方法加以解决。

6.2加强衡水湖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近年来,衡水湖引水水源水质较好,周边无排污口入湖,污染主要来源于湖内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渠道污水的汇入、旅游业的开发、人类活动日趋频繁等。水体污染防止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抑制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

(2)加强引水渠道的水质管理。

(3)加强旅游管理,健康发展旅游事业。

6.3千方百计调水,积极保护衡水湖湿地。

衡水湖的存在,对周围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带来良性循环,为周边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条件,成为华北平原良好的湿地保护区。但这种环境的存在是经各方艰苦努力取得的,要保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核心问题是水资源缺乏,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去解决水资源问题。因此要做好各方面的调引水工作,确保衡水湖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水位。主要工作包括:

(1)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2)适时开辟新的水源地。

(3)分析周边水资源形势,千方百计调水。

(4)科学确定调水方案,力争干旱年不干湖。

6.4加强监测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要使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健康存在,就必须按照环境水利学的理论,搞好治理工作,当前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衡水湖的水环境监测力度,全面掌握衡水湖的水环境状况,通过水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为改善衡水湖的水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篇8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第一,环境保护法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毁灭与生存。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内。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第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而且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环保教育的工作。

1.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可采用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环境教育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可行的。

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研究一些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也可以研究一些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调查和研究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生物对环境的监测作用、植物对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作用、生物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等。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对3个不同的地点:学校操场(裸地),生活广场(草坪),公园里(灌木丛),让学生分别进行空气湿度测量,学生测量得出灌木丛的空气相对湿度较大,而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本次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能力,而且使其真正体会到植物的存在确实会影响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能够改变周边的小气候,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学习,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专题调查中领悟环保理念

我每学期安排学生结合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2―3个,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或调查。如“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调查一个生态系统”、“土壤里常见动物种类”。在调查“土壤里常见动物种类”时重点调查了蚯蚓这种小生物,我只简单地把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介绍了一下,然后请学生从体色、形态、运动方式、消化方式、呼吸方式、对环境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设计表格,分别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知道了“蚯蚓的体表为何总是黏糊糊的?”“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出地面?”推断蚯蚓的呼吸方式是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的。而有些匆匆爬出地面的蚯蚓由于不能及时回到土壤中,再加上太阳光的照射,往往就死亡了。这时我不失时机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大家纷纷表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将蚯蚓送到土壤中,关爱这些小生命,其实就是关爱我们自己,这种理念牢牢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在探究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时,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得知,蚯蚓吃进带有微生物的土壤和有机物后,随着食物在消化道的消化,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这样在蚯蚓排出的粪便中分解腐烂的动植物尸体的微生物的数量比蚯蚓所栖息的土壤中要多10倍以上,土壤肥力也就增加了。通过调查,学生自然会从心底里爱护蚯蚓,爱护环境中的小动物。

3.“以小见大”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环保意识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不时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爱护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爱护环境中的各种动物。在讲授两栖动物青蛙时,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当你在集贸市场看到青蛙被关进了网袋即将被送上餐桌时,你有何想法?”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现在他们吃青蛙,将来他们吃的将是农药。”我和同学们一下子被他的话吸引住了。他解释说,庄稼被害虫吃,害虫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构成了食物链,青蛙被大量捕杀,破坏了食物链,最后导致害虫大量繁殖。而为了保护庄稼不被侵害,农民只能靠喷洒农药来防治害虫。那么将来吃庄稼的同时,不是在吃农药吗?我被学生这样的回答震撼了――学生对保护动物的认识,对食物链的理解,对生态平衡知识的掌握竟是如此深刻。我以国家卫生镇的复评为契机,上课时有一个规定:每个学生要准备一只环保袋,发现座位旁的纸屑、垃圾应马上捡入环保袋内。我通过日常点滴琐事不断地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不乱扔纸屑、乱到垃圾,不乱刻乱画,久而久之,不良的“课桌文学”也渐渐销声匿迹了。在上室外课“观察校园植物种类”时,我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不攀折树木,不践踏花草,保护和关心我们生活的校园环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用或少用造成环境污染的生活用品。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中受到环境教育的熏陶,日积月累,逐渐具备了较强的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充分运用“讨论式”教学,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发扬民主,在情境设置上下工夫,让全员参与讨论。学生在交流、探究中学习,细细体会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授“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时,我设计了环环入扣的思考与讨论: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它为科学家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实验了一年多,“生物圈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达成了共识:目前人类还无法搬离地球,也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惟一家园。

又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着粮食,但是大部分秸秆放在田里用火烧掉了,从而在那几天里天空灰蒙蒙的,到处是呛人的烟味,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我问学生:对此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可以用秸秆制沼气产生新能源,可以将秸秆切断深耕还田,可以设立专门的收购机构回收,可以造纸……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并渐渐深入内心。

当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与社会各界积极努力,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社会而不断奋斗。

篇9

关键词:民法;生态文明;生态主体;生态权利;生态义务;生态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6-0099-04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由于我国缺乏私法传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向来注重公法手段的运用。然而“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公法的缺陷由此而生,它将公民环境权利与社会公益相联系,但公法是靠一定行政机制来实现的,行政机关出于种种原因可能产生政府失灵,很可能为了区域利益、集团利益甚至长官利益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1]要克服用公法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弊端,就必须重视民法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发挥。自然人和法人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般都属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事行为,这决定了民法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中居于基础地位。它既可以促使人们积极优化生态环境又能有效防止生态损害行为的发生。只有协调综合运用私法与公法的调整方法,才能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推进。

一、民法可塑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主体——生态民事人

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养成良好生态习惯的民事主体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民法需将传统民法中的“理性经济人”塑造成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新型民事主体——生态民事人。

(一)生态民事人的界定

生态民事人是指在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时顺应生态规律,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中实现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与生态利益相平衡的人。生态民事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生态民事人是兼具“理性经济人”与生态人两者特征的复合人。传统民法中的民事主体是“理性经济人”,他在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时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为了自己利益损害生态环境。这实为生态危机的根源。要克服“理性经济人”的民事主体所带来的弊端,就必须用生态人的理念塑造新型民事主体即生态民事人。这种新型民事主体兼具传统民事主体与生态人的特质,是对传统民事主体的扬弃与超越。

第二,生态民事人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传统的民事主体以追求自己利益为唯一目的,其仅需具有权利意识即为合格的民事主体。而生态文明时代的民事主体不仅要具有权利意识,还需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意识支配的,只有具有生态意识,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进行权利变动和履行民事义务时,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实现私人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和谐共存。

第三,生态民事人不仅追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还追求生态需要。传统民法坚持需要二元论,认为民事主体只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民法之目的就在于为民事主体满足上述需要提供私法保证。基于需要二元论,传统民法认可民事主体在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时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正当合法性。由此可知,需求二元论的民事主体制度无法实现生态保护,更遑论生态文明建设。为克服需要二元论不足,联合国环发大会颁布《21世纪议程》,明确将人的生态需要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同等并列,并将其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元动力之一。“生态需要作为一种高级需要的组合形式,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还能从生态学意义上促使人类需要结构合理化发展。它是人类需要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第三种需要。”[2]由此可知,生态需要已经成为民事主体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要将传统民事主体转型为新型民事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民法就是要为民事主体实现三元需要提供私法保证。

(二)生态民事人的塑造路径

我国民法要塑造生态民事人,就必须进行正义观与方法论的革新。传统民法的正义观与方法论是与“理性经济人”相匹配的自由主义正义观与个人主义方法。自由主义正义观认为自由即正义,只要民事主体根据意思自治实施的行为,即使损害生态环境也是正当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认可民事主体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而牺牲生态利益,并为其提供制度支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谐、生态危机尚不存在的时代,自由主义正义观与个人主义方法论具有相当合理性。但在生态文明时代,民事主体根据上述价值观从事民事活动已造成严重生态危机,再一味坚持自由主义正义观与个人主义方法论就不合时宜。要塑造生态民事人,我国民法就不能继续完全坚持自由主义正义观和个人主义方法论,而应该用社群主义正义观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对传统民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予以一定的修正。社群主义正义观和整体主义方法认为,基于公共利益,法律对人的自由予以一定限制乃正义之举。在生态灾难频发的当代,生态恶化已经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维持人类繁衍无疑是最大的公共利益之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社群主义正义观与整体主义方法论,民法可以用强制性规范限制民事主体的自由,塑造具有生态意识的民事生态人;根据自由主义正义观和个人主义方法,民法可以用倡导性规范积极鼓励民事主体保护生态。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中国民法不能片面坚持自由主义正义观与个人主义方法,它的价值观应该是社群主义正义观与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有机协调,其方法论应该是整体主义方法与个人主义方法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民法才能塑造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型民事主体——生态民事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成功的前提。

二、民法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发挥的核心:民事生态权的确立

民事生态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用、开发生态系统,以满足其生态利益需要的权利。它是民法有效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核心。十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是民法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前提,也是民事生态权确立的基础。生态利益不同于财产利益与人身利益,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利益。“生态利益固然与财产利益、人身利益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纯粹的财产或人身利益,财产利益在于财产之价值和使用价值,人身利益在于人身之生命、健康、身体机能和组织等,而生态利益则在于人们能够在其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生物或环境之间进行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3]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存在以生态利益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也需由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调整。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态利益关系以行政法、经济法等公法调整手段为主导。在生态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背景下,生态利益关系则应以民法等私法调整手段为主导。要有效调整因为生态资源市场化配置所产生的民事关系,民法需确立民事生态权,这是由其调整机理决定的。

(一)民事生态权的构成要素

1.民事生态权的主体。民事生态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与法人,动物不能成为民事生态权的主体。人是权利主体,人之外的客观存在受人支配,为权利客体,这是民法权利理论的基石,也是哲学主客体二元划分的必然结果。但由于人类滥用其对包括动物在内的外部世界的支配权,使人与动物的关系紧张,进而使生态系统失衡,形成生态危机。为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有学者主张动物权利论,即将动物也作为一种权利主体。该观点作为人类重视动物保护的一种价值观,具有合理性,但就民事权利体系构建而言,动物无法成为权利主体。首先,人作为权利主体是由人的类本质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在于“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由此可知,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拥有自由,通过这种自由,人不仅仅依附于自然界而且还改造自然界。“权利为意志的自由,该意志自由即为人,并只有人的意志是天赋的。就此在我们看来,每个单个法律关系作为人格人与人格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法律规则加以确定。”[4]权利的本质体现了人的类本质,并与人的类本质要求高度契合。而动物不具有意志自由的本质决定了动物无法成为民事权利主体。其次,动物作为权利主体不能有效解决动物保护问题。法律赋予动物权利主体地位,动物也无法行使权利。有学者建议民法通过法定人或监护人的方式,让他们动物行使权利。但这种关系从实质上讲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动物依然是客体。这样的制度构建并不能使动物成为权利主体。最后,将动物作为权利主体不符合理论研究的“奥卡姆剃刀原理”。该原理指出了理论研究应该遵循思维经济原则,其格言为“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简而言之,解决同一问题,在实现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所用的理论能简单就不复杂。就动物保护问题而言,动物客体论与动物主体论能实现相同的效果。但动物主体论将民法理论复杂化并且使其内部出现了不协调。动物主体论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的要求,实属不可取。正如有学者正确指出的,“至于少数人提出的生物的生态权,既无理论上的科学性,也无实践中的可行性。”[3]

2.民事生态权的客体。所谓客体,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是权利变动行为的作用对象。权利的本质在于利益,权利客体是利益的载体。生态利益是民事生态权的本质,它的载体是生态系统。若没有生态系统的持续良好存在,民事主体的生态利益根本无法实现。生物群落依靠生态系统产生生态利益并分享生态利益。根据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人既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是生态利益的受益者。无论是制造生态利益还是从生态利益受益,都必须对生态施加一定的行为来实现。因此,生态系统成为民事生态权的独特客体。

(二)民事生态权的性质与内容

民事权利根据其作用,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其中,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划分是潘德克顿法学的基石。“所谓支配权,是指权利人仅仅依据自己的意思就可以实现权利目的的权利。”[5]根据人类社会生存实践可知,民事主体要满足其生态利益需求,必须利用以生态资源作为载体的生态系统。据此,民事生态权属于支配权,应当毫无疑问。民事生态权的内容是指其权能,就是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态利益需要所能够实施的各种从生态系统中受益的行为以及保护该权利所能够采取的行为。主要包括:其一,生态系统利用权,即民事主体积极利用生态系统满足自己生态利益的行为,比如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泉水、开发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等行为。其二,生态请求权,指民事生态权的权利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有某种妨害或有可能受到妨害之虞时,生态权利人对于造成妨害其权利事由发生的人有请求排除此等妨害的权利,主要包括排除妨害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其三,生态补偿权。该权利是民事主体基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而享有的请求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补偿其生态利益的权利。其四,生态赔偿权。该权利是指民事主体的生态权利遭受侵害时请求加害人赔偿其生态利益损失的权利。

三、民法的生态优化功能:民事生态义务的设定

因为企业生态义务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所以民法由权利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是其发挥生态优化功能的理论基础。民法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鼓励或倡导人们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二是禁止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社会本位的民法可以通过为民事主体的权利变动与权利行使设定生态义务的方式发挥积极的生态优化功能。根据在经济生产环节的地位不同,民事主体可分为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我国民法可以为上述两种主体规定相应的积极生态义务,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企业生态义务

1.企业生态义务的界定及其内容。要顺利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民法规定企业的生态义务并确保其得以履行是关键一环。美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认为企业的生态义务是指企业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由此可知,企业的生态义务是指其应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目标,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尽量减少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企业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的营利性组织。企业生态义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对同代人与后代人的生态义务。企业要以“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观念为指导从事生产经营行为。“代内公平观”要求企业从事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时尊重其他人的生态利益,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生态利益获得自己的发展。“代际公平”要求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在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留给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发展的机会,而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态利益满足本代人的利益。第二,企业对社会的生态义务即绿色生产义务。企业要树立生产生态产品的市场意识,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绿色包装、绿色认证,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健康产品。第三,有限度的开发义务,这是指企业对自然承担的生态义务。企业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履行该义务的主要途径是循环生产。主要包括:其一,实行减量化的生产模式,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的产出。其二,企业对生态资源与废弃物的再利用与资源化。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必须根据其生产特点与经营范围,对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2.民法对企业生态义务的规范配置。第一,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该明确规定企业负有生态义务。我国公司法仅原则性的规定公司负有社会责任,但并未明确规定公司负有生态义务,其他民商事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企业负有生态义务。为促进企业生态化生产,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民法典应明确规定企业生态义务。理由在于:其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还存在争议,其范围尚未明确,民法典若不明确规定企业的生态义务,无疑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生态义务,这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其二,公司的生态义务不能代替企业的生态义务。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在我国,其范围包括公司、合伙企业以及尚未实行现代公司制度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诸多营利性民事主体。公司法规定公司的生态义务不能取代企业的生态义务。若仅公司法规定公司的生态义务,一是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违反了市场主体平等原则。因此,我国未来民法典应以总分的方式明确规定企业的生态义务。第二,将企业的生态义务层次化并采取不同的规范方式。根据企业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将其生态义务分为基本义务与其它义务。基本义务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又包括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对于积极义务,民法应用强制性规范予以规定,对于消极义务,民法应用禁止性规范予以规定。对基本义务以外的其它生态义务,民法可用倡导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予以规定。第三,以生态化为导向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其一,董事会中设立生态委员会或生态董事,就企业的生态生产经营和生态义务履行等事宜为董事会提供合理化意见。其二,经营管理部门设立负责生态经营的专门机构,一是专门负责绿色产品的设计、价格制定以及销售;二是负责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积极培养员工的生态意识,使员工形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其三,监事会中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企业生态生产与生态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消费者的生态消费义务

1.生态消费义务的界定及其内容。生态消费是一种以低资源消耗实现高消费质量,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模式,其伦理基础在于消费正义。“消费正义的实质是用人类整体理性来反思人类的消费行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使消费不仅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而且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环节。”[6]消费主义导致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已经严重危及生态安全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民法必须根据消费正义观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规定相应的义务,这既符合生态消费义务法律化的趋势,又能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消费者生态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适度消费义务。适度消费义务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必须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滞后的消费水平会导致消费不足和市场疲软,使经济发展丧失动力。而超前的消费水平产生的过度需求会导致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过度攫取,造成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最主要的是要防止过度消费,民法规制的重点在于使消费者不要超前消费。第二,循环消费义务。它是指消费者必须对使用后的消费废弃品进行回收和再利用。消费废弃品包括家庭废旧品和工业废品,消费者对以上两种消费废弃品都须根据其特性进行一定的再利用或为其再利用提供条件。第三,清洁消费义务。这是指消费者必须以减少或避免有害生态环境的方式进行消费。其一,在不同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必须选择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消费方式。其二,消费者必须以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2.民法对消费者生态义务的规范配置。第一,我国民法必须明确规定消费者的生态消费义务。我国民法关于消费者生态消费义务的规定目前尚付之阙如。为更好地发挥民法生态建设的功能,未来我国民法典必须明确规定消费者的生态消费义务。第二,不同群体消费者的消费义务不同。首先,强势社会群体应该承担比弱势群体更重更严的消费义务,这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其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生态消费义务要高于企业。理由在于,他们都负有促进公共利益的义务,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重大公共利益。因此,上述民事主体的生态义务要高于企业,强于企业。最后,国有企业的生态消费义务要高于私营企业。因为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他除了要实现经济目标之外,还要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社会目标之一。因此,国有企业的生态消费义务高于一般的私营企业。第三,对于不同的生态义务采取不同的规范手段。对保护生态所需的最基本行为,民法须以强制性规范规定。对较高层次的生态保护行为,民法须以倡导性任意规范规定之。

四、民法的生态保护功能:生态侵权责任制度的构建

我国侵权责任法尚未独立规定生态侵权责任,这种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的缺陷,我国未来民法典的侵权责任法应将生态侵权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责任予以规定。

(一)生态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存在损害生态的加害行为。其一,我国的生态侵权制度应该采取无过错责任。生态侵权中的加害人通过生态损害获得巨额利益,而生态损害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技术性,受害人证明加害人的行为有过错极为困难。若仅因为受害人无法举证加害人存在过错就让其承担生态损害的后果,明显违背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因此,生态侵权必须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其二,造成生态损害的行为既包括作为行为也包括不作为行为。前已述及,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民事主体负有一定积极作为的生态义务。对于法律以强制性规范规定的民事主体的积极作为义务,若其不履行该义务造成生态损害的,也构成生态侵权,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2.存在生态损害事实。何谓生态损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观点认为生态损害包括生态利益损害、财产损害与人身利益损害。狭义观点认为生态损害仅指生态利益损害。“生态损害是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面功能的严重退化或破坏。”[7]我国侵权责任法应该采纳广义的生态损害观点。理由在于:其一,因狭义生态损害产生的财产与人身利益损失与生态侵害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将其纳入生态损害的范围符合侵权责任法损害填补原则。其二,采纳广义生态损害观点有利于预防生态损害的发生。广义生态损害科学合理地扩张了侵权人的赔偿范围,增加了其赔偿数额,提高了其违法成本,因此更有利于预防生态侵权行为的发生。其三,采纳广义观点能够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由于生态损害与环境损害不同,若不将因狭义生态损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失纳入生态损害范围,则会导致受害人的民事权益既不能通过环境侵权获得赔偿又不能根据生态侵权获得赔偿。这对其明显不公。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权益,应采取广义生态损害观点。

3.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侵权责任的又一必备要件,生态侵权责任也需以损害结果与侵害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为条件,但生态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应采取因果关系推定。生态侵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损害发生机理极其复杂,损害后果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故让受害人举证生态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几乎不可能。若不实行因果关系推定,则受害人的生态损失要获得救济恐怕永难实现。为有效保护民事主体的权益并遏制生态侵权行为的发生,生态侵权必须采取因果关系推定。根据因果关系推定法则,实施生态侵害行为之人如果不能证明其行为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应承担生态损害侵权责任。

第四,生态侵权责任的消极要件。生态侵权行为人要承担侵权责任,除需具备以上三个积极要件外,还需具备消极要件即没有法定的免责事由。生态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包括: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与战争行为等;被害人的过错。若存在以上免责事由,则民事主体的行为即使符合生态侵权的积极要件,也不承担生态侵权责任。

(二)责任承担方式与生态损害的范围

1.生态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与恢复原状。由于生态侵害是一种特殊侵权,其造成的损害除狭义生态损害外,既可能包括财产损失又可能包括人身权损失。因此,生态损害的侵权人承担何种责任,应视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而定。民事责任承担的原则是填平原则,只要有助于使受害人的损失能够得到完全充分的补偿,上述各种手段可以根据情况联合适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填补生态利益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选择上,法律须明确规定恢复原状责任的优先适用,因为这是成本最低而且是最有效的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方式。

2.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要有效预防生态侵权行为发生,就必须发挥侵权责任法的制裁功能,这要求生态侵权制度采取惩罚性赔偿原则并扩张损害赔偿范围。首先,生态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不能仅限于财产损失与人身损害,还必须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环境权益与生态利益的损害。其次,采取损害赔偿方式承担生态侵权责任的,加害人所赔偿的费用必须能够完全填补恢复生态环境原状所需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预防性措施费用;清除性措施费用;修复性措施费用;附带损失。”[8]最后,生态侵权制度应在一定条件下采取惩罚性赔偿。侵权责任法的救济法功能侧重于事后救济,这不能有效防止生态侵权行为的发生。为有效遏制生态侵权行为的发生,生态侵权制度需对主观恶性大的重大过失和故意生态侵权行为采取惩罚性赔偿。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绿色”:民法典的环保理念及其制度建构[J].

法商研究,2003,(6).

[2]司金銮.第三种需要及增长方式变革[N].光明日报,

2001-03-04.

[3]宁清同.生态权初探[J].法治研究,2012,(9).

[4][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

的形成与变迁》[M].朱岩,译.法律出版社,2004:64.

[5]孙宪忠.物权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6.

[6]何建华.消费正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基础[J].浙江

社会科学,2005,(5).

[7]黄锡生,段小兵.生态侵权的理论探析与制度构建[J].

山东社会科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