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消费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消费体系

篇1

关键词:食品体系;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7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46-0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耕地不断减少、城镇居民愈来愈多;食品废弃物到处可见、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食品体系提倡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食品,提倡区域生产流通,使食品健康、便宜、便利;保持生态健康,实现生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1]由此可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食品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关于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研究主要针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食品供应链某个环节,而针对完整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食品消费理念的可持续性、食品体系各环节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完整食品体系的视角,对构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食品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区域食品体系建设的构建策略,探讨建立持续性食品消费的措施,以期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有所借鉴。

一、区域食品体系构建

要构建什么样的食品体系?如何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高效运转?如何促进高质量食品生产?如何确保农民和食品体系相关企业的利益?如何使食品易得、普通消费者买得起?这些都是构建可持续的区域食品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

2011年我国农产品产区滞销、城市价格高涨现象严重,农产品消费市场一边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一边是直销产区滞销频频求助。从新疆阿克苏大枣、甘肃和内蒙土豆、西峡柿子、南阳寿桃,到安徽怀远县石榴、海南香蕉、浙江温岭白菜滞销等。主要原因是:(1)农产品种植存在盲目性,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缺乏销售渠道。(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流通链长、物流成本高。我国目前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20%以上。[2]如运输成本使一杯橘子汁的成本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两杯原油的价格。[3](3)各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城乡价格背离的根源是“流通暴利”,流通销售环节的利润比生产环节高2~3倍。(4)产业链短、没有深加工,缺乏市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5)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服务不够到位,互联网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

(二)可持续性区域食品体系构建策略

考虑到我国农业现状和消费者的经济水平,发展区域食品体系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选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构建可采取下列措施(见图1):食品购买本地化,企业生产原材料本地化,提高本地食品行业利润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建立区域食品供应链,促进本土化食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及合作社团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合作,提高凝聚力;减少水、包装材料、能源损耗,降低食品生产和流通成本,减少消费者食品购买费用,节省家庭开支;减少废弃物产生和CO2排放量,保护本地资源和环境,促进生态健康;增加供应链的多样性,提供更多消费者接触了解各种本地食品的机会,使消费者可以吃到更新鲜、价格更低廉的当地季节性食品,减少食品获得机会的不平等。

(三)食品体系利润的合理分配

食品从生产地区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一条长而复杂的产业链。食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购买、消费、废弃物管理等相关的活动,每个环节都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忽视了任何一个环节的合理利润,必然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健康循环。目前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之间利益分配不够合理,农民种养殖是产业链上最弱势的环节,投入最多、市场风险最大、利润却最小。如近年,黑龙江省五常市绿色有机水稻享誉全国,中等包装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精包装大都超过百元。但稻农的有机水稻收购价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机水稻每斤仅1.90元左右,稻农与流通经营企业获利相差悬殊。[4]如何合理确定食品体系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利润分配比例,合理调节食品体系各方利益关系,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呢?发达国家增加农民收入有两个途径:政府补贴和提高食品供应链上生产环节的利润份额[5]。如全球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恒天然集团,是新西兰1万多个奶牛养殖场主共同拥有的股份合作制乳品加工企业。因为拥有加工企业的所有权,牧场主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收益有了保障。同时,多年来新西兰政府通过政策指导,提供信息和服务,形成了比较有效的管理运作机制。[6]新西兰奶农和乳品企业间密切的利益链、合理的产业链结构及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为新西兰的奶业健康、品牌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建立有牧场主、草地所有者、乳制品加工商、营销组织等共同参加的经营、管理和分配的合作体系,明确各方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与权利,确保食品供应链的合理利润分配。

我国政府的农业补贴相对来说非常有限,近年有所增加,但仍微不足道。农民由于组织程度低、缺乏谈判技能和策略,在主张自己权益时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保障应得利益。因此,通过农业合作和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生产利润是可行的方法,农民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纵向联合,各自获得产业的应得利润,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可持续性食品消费体系构建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和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膳食健康、环境友好、地方食品、农产品团购越来越有兴趣,购买健康食品如有机食品、天然食品、地方食品、动物环境友好食品的人逐渐增多。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重要共识的今天,如何实现食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食品供应链的相关者、媒体应通力合作,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领绿色消费行为,使消费者关心自身营养健康和生态环境,实现绿色消费,达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食品消费问卷调查

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问卷调查显示,与普通食品相比,大部分消费者愿意尝试绿色食品、本地食品,但常常受价格、便利程度及感官质量的影响。一般认为有机食品质量安全性更高、对健康和环境更好,但购买时普遍看重的是价格、外观、便利程度;大部分消费者更易接受地方食品,因为本地食品新鲜、易得、价格便宜。

(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购买意愿变为实际购买行动?消费者的态度、感知能力、社会规范等决定消费者的行为意向,消费者的个人价值观和自信度也影响其行为意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还有:品牌知名度、文化背景、经济实力、生活方式、个性、习惯、民族风情、产品相关信息等。

1. 消费者自身。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经济实力、个人嗜好、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调研发现环保态度与可持续食品购买频率有一定关系,对环境越关心其愈易选择有机食品。但态度和购买行为之间存在差距,调研显示42%的消费者对购买环境友好的绿色食品感兴趣,由于价格、习惯、可信度、实用性差、不方便等表面障碍而没有购买。

2. 食品本身。产品品牌和企业信誉、营养和感官质量、产品信息(标签和广告)、价格、易得程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于产品信息和广告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食品生产企业和零售商通过广告、标签(有机食品、本地食品)、价格、方便易得等措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促进本地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购买,减少预制(现成)食品、包装食品、环境高影响食品的购买。

3. 政策规范。社会规范、本地文化、民族风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社会规范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像饮酒、抽烟一样。一般社会规范的改变可以由政府引导,通过企业和民间团体促进。要取得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变社会规范,促进食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制定国家及地方标准、可持续社会规范、价格政策信息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的改变很具挑战性,食品消费这种感性问题与文化和个人对正常膳食的理解联系交织在一起,改变食品消费习惯更难。可持续性消费基于做出决定的过程,除了考虑个人需要如嗜好、风味、价格、方便程度和营养外还应考虑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在现有经济实力下,多于90%的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没有把社会责任放在最首要位置。政府可通过宣传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消费者可承受的价格、提高品种易得程度,促进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

(三)可持续食品消费体系构建

可持续消费对现有消费观念、习惯、结构、方式提出新要求,既反对过分节俭而忽略消费的发展性,又反对奢侈浪费而忽略消费的可持续性。

1. 可持续消费理念培养。倡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健康、营养、时尚,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培养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在购买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垃圾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2. 绿色购买渠道构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食品体系应提倡本地食品就地销售,地方政府和食品相关部门应创造各种机会使消费者接触到本地食品,促进购买本地农产品(水果、蔬菜及肉类食品)。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构建绿色购买渠道,增加区域食品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拉近农民与消费者的距离;减少流通环节、缩短食品流通距离和时间;降低能源消耗,降低食品生产者的销售成本和消费者的购买价格。

措施包括:第一,市区设农贸市场,近郊设集旅游观光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销售中心,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体现多元文化、价格合理的健康食品。第二,成立消费者合作团体,组织团购,提高低收入人群获得健康食品的机会。第三,当地生产者和消费者(包括机关团体、学校食堂、餐厅)直接见面,签订合同,施行配送制,真正实现供需协同,按单生产(采摘),确保每种水果蔬菜和农产品都是最佳食用期,解决菜农卖菜难问题。在欧洲,食品销售多采用短链供应,即从农场直接配送到家庭,以确保食品新鲜安全、降低购买费用,避免不确定性。第四,通过大型连锁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方便消费者购买。据统计,发达国家7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连锁超市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足30%。

3. 健康消费模式构建。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节奏加快,食品消费方式也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过渡,居民对肉类食品、快餐食品消费量迅速增多,以便增加营养、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消费模式的变化虽然大大提升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

不同膳食类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肉的生产对环境造成巨大不利影响,浪费大量能源和水源。仅动物生产阶段,生产1卡路里的肉类食品能量需要消耗5卡路里的矿物能源;FAO估计约18%的温室气体来源于家畜生产。虽然植物性膳食比动物性膳食利于环保,对环境的压力小,但长期形成的膳食习惯很难改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促使消费者改变发展观、资源观、价值观和消费观,既满足消费者营养健康需求,又实现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倡导适度消费理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选择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食品。第二,提倡增加植物性膳食、少加工多天然,减少动物性膳食、减少加工食品消费。第三,在学校相关课程添加提高食品文化和技能的内容,开展健康消费讲座,培养绿色消费理念;举办普通消费者可参与的关于农业和食品问题的论坛。

三、结论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是促进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它不仅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自然资源保持,而且可缩短食品流通距离、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它还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关键在于持续生产模式和健康消费模式的构建,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和绿色销售渠道构建也是必不可少。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消费者自身消费观、经济条件、嗜好的影响,也受食品的营养、感官性能、易得程度和价格的影响,还受社会规范、民族风情、政府立法和国家价格政策等的影响。通过消费者健康消费理念的培养,促使消费者改变发展观、资源观、价值观和消费观;通过构建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食品购买渠道如农贸市场、观光购物中心,拉近农民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食品流通环节;倡导适度消费,提倡增加植物性膳食,减少动物性膳食和加工食品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使食品体系既满足消费者营养健康需求,又实现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Policy Statement [M].Washington,DC: APHA,2007.

[2]郑风田.城乡菜价背离的根源是流通暴利[N].新闻晨报,2011-04-27.

[3]彼得・圣吉,布莱恩・史密斯.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M].李晨晔,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佚名.产业链“失衡” 谁夺走了高价大米的高额利润?[EB/OL].省略,2012-01-03.

篇2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 设计理念 服务设计体系

工业革命的出现,切实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许多设计师曾经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形式和功能来迎合消费者和商家;但是事实上,产品如何生产出来也同样的重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原材料的开采,以及生产流程、使用和处理等过程都存在着许多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每生产一吨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就要产生30吨的废料,而这一吨产品中98%在使用六个月之后就会被丢弃。产品作为一切环境的源头,使得全世界的设计师、制造商和顾客都开始超越产品和外观、功能去观察,考虑应该如何去设计产品、生产产品和处理产品,如何让所有的产品和流程都可持续化,这样对人类、利润和地球都有利。设计,作为最接近人类本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领域,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据调查发现:55%的公司高级主管都把设计作为公司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此可见,设计是改善产品环保性能的关键切入点。因此,如何理解可持续设计的属性,如何设计一个完美的可持续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思考的。

可持续设计的内涵

“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DFS)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William McDounough和 Michael Braungart在“Cradle to Cradle”(从摇篮到摇篮)一书中用樱花树为例子讲述了可持续的概念:樱花树为鸟儿提供住处, 它的树叶过滤脏空气,它的果实为生物提供食物,即使果实烂了树叶枯了,掉到泥壤后一样为大地带来养分。如果将William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中进行延伸,那么可以将可持续设计理解为从自然界获取原料,通过合理的设计使产品完全由生物降解的物质构成,废弃后能安全地被自然界充分降解,并为自然界的生物圈提供养分。当然这里所指的产品不仅仅只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实体产品,还包括了能满足人类需求的服务或系统。由此,可持续设计面临的将不只是设计减少污染的产品,而是担负着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寻求生态整体利益及各部分之间平衡的重任。如果所有的设计都能象樱花树一样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即“从摇篮到摇篮”,而不是“从摇篮到坟墓”,我们的环境将会改善许多。

承上,可持续设计则是要求设计师需综合考虑设计可能对文化、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与优化,设计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需要的产品、服务和系统,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设计的运行建立在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使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去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材料应用的循环,产品产出回收的循环;通过科学的设计引导人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和能源。可持续设计包括四个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自然属性是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属性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属性是提高企业的效益;科技属性注重设计技术转化的效率。所以可持续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然而目前的设计基本只注重设计产品的品质、商业的利益和相对的绿色设计,对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却考虑甚少。所以可持续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运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或者用环保的材料来生产和制造产品,它从关注环境和生态开始,逐步变为一种为整体利益着想的设计倾向,努力建构一个循环利用的可持续设计模式,并最终帮助人们建立一种新的友好而高效的思维模式,一种关怀人类生存环境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可持续设计可以应用到当今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从建筑、城市规划,到生产、工业制造,甚至是时尚、服务等行业,逐渐成为评判设计的一个标准。

设计先导对产品可持续设计的意义

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设计是源头。欧盟有数据显示,“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80%的经济成本、环境损耗和社会影响是由创意和设计阶段决定的”,因为设计作为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手段,一直是刺激用户的潜在需求、建立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始作俑者。所以它既在产品或服务开发的前期对整个经济产业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决定产品能否达到可持续设计要求的关键。因此设计作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源头,既是决定产品能否达到可持续设计要求的关键,也是可持续设计发展的新思维。

(一)可持续设计理念先导

理念是推动设计开展的方向盘。纵观人类产品设计理念和产品设计技术的进步历程,不难看出,设计理念的进步给产品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为先设计、批量大生产的商业设计,为缓解经济危机而产生的注重用户需求的体验设计以及目前全球以和谐为关注点的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理念是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思考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这一设计理念将环境问题纳入设计思考的基本要素之中,是对设计应发挥的作用和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意味着现代设计观念的价值转向,引导设计师具有对我们的自处环境承担责任的生态价值观,关心所有生命的神圣性和后代人的福利。这一理念要求在设计的开发阶段就能兼顾使用者需求、环境利益、社会效益与企业发展需要,在设计变为现实之前,设计者就能全面深入地体验其想法和创意,并预测设计的性能,预期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进而确保日后绿色资源开发、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最终实现人类、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和促进。如索尼公司以“For the Next Generation”(为了下一代)为核心理念,设计了名为“odo”的一系列概念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采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植物原料塑料或可再生塑料材质;模块之间主要通过天然橡胶材料来粘结在一起,组装和拆解都非常简单;能源方面都是采用手动发电和太阳能蓄电。通过odo,不仅让孩子们能够在娱乐中发挥想象、激发活力、产生好奇心,在体验中也逐渐建立环保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只有当我们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具备这样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才能把握好后续的设计方向。

(二)消费者的可持续价值观先导

消费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目前社会以物质增长和物质富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模式加速了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本来应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消费变成了物质产品依赖型的消费模式,这是有悖于生态学发展规律,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消费者购买、使用等消费过程中要有可持续价值观进行导向,才能让他们有合理的价值取向。首先可以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使他们在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如从国家战略部署、公共传播媒体以及实施的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等措施都是对消费大众的方向引领强有力的信息。而这些引领也确实起到了效果。如近来出现的乐活族LOHAS(Lifestyle of Heahlth And Sustainability),他们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崇尚义利合一、天人合一与自身心灵均衡发展的价值观。在消费时,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会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目前在美国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是“乐活族”,欧洲约是三分之一,在我国才刚刚开始,但是随着加入乐活族的人越来越多,相信如果大多数人都能拥有这样一种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那么可持续设计就离我们不远了。

(三)可持续服务设计体系先导

产品设计的含义和构成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以用户体验、体验消费、社群网络服务(SNS)等为特征的服务设计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用户群更大,技术含量更高,因此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可持续设计对于产品价值有了更深入的延伸。产品不再只是物质形态的形式出现,设计师不仅设计可持续物质产品,还设计可持续的服务体系,即非物质产品,是以非物质性的“服务”来减轻对物质产品的需求。通常也称这样新兴的设计为“可持续的产品服务系统”(Sustainable Product-Service System)或 “生态服务”(Eco-Service)。其核心意义在于寻求以最低程度的资源消耗与循环利用来创造商品与服务。所以设计师不再只是改变产品,而是通过设计更好的服务和体系来创造一种生态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法国巴黎在2011年底正式推出全球首个电动汽车租赁公共服务,市民可以在街边的站点租赁电动汽车。这一“自由汽车”租赁计划通过给人们提供实用、方便和有效而又经济环保的汽车享用服务,促使了更多人愿意改变用车的方式让车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设计引导的产品可持续设计分析

可持续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环境的持续设计,而通过设计引导产品的可持续设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设计方案构思的第一步起,到产品的制造、使用及回收等生命周期各阶段都充分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可持续影响。设计师应从可持续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入手,理解设计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在设计时应深入市场,充分考虑设计中的宜人性、经济性、功能性等因素。在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时,尽可能的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在考虑产品的材料时,尽可能少用材料或使用生态材料,使产品在使用与生产过程中消耗能量最少、能量损失最少;同时在设计之初,还要考虑到该产品报废后回收和再利用的问题,广泛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零部件有利于报废时的回收利用。通过详细地分析产品的功能,将产品的功能简洁化,并通过合理的功能转换、组合拆分及功能的拓展、产品审美功能的延伸等方法进行设计,同时进一步评估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否延长了产品的功能使用周期,是否消耗了比较少的材料和能源,是否促进功能材料的再使用以及回收循环使用等,从而减小了对环境的影响。

如瑞士工作室Lifegoods设计的照明灯Two Lamps,其设计理念是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设计出好的产品。他们通过将手电筒与台灯两个功能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解,使产品既可以拆开当手电筒使用又可以组合在一起当台灯使用,使产品对不同环境和使用要求都能满足。此外其外形采用简洁的设计造型,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减少了零部件的种类,缩短了加工过程,从而达到节省成本、减少污染。

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对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对人类所处的环境及资源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日益突出。在资源有限、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全球大背景下,设计师开始关注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产品设计寄希望于全人类的自我完善——新能源,新理念,新生产与生活方式,每一个职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关注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着眼于人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将可持续设计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通过合理设计引导消费者的可持续价值观和消费观,并力求建立可持续设计服务体系,告别传统的生活习惯,实现人类的集体性价值,这对于我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及提高企业经济竞争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曙 .基于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设计批评.装饰[J],2012.1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绿化税制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必要性分析

所谓绿色税收,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或税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环境税,广义的绿色税收则包括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体系和收费。21世纪的税制不再是以经济增长即GDP为中心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与此同时,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也将发生内涵上的改变。传统的效率原则体现在税收有利于GDP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税收效率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换句话说,要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传统的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考虑当代人之间财富分配的公平,而不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新的发展观则要求考虑到“代际公平”。由于上述的差异,现行税制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做进一步调整,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1)社会环境: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均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消费型”向“享受型”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也有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现实条件:现行税制中具有生态保护效果的税种和税收条款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创造了现实的基础条件。

(3)实践经验:国外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绿色税收是政府调节资源使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环保资金的重要手段。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少走“弯路”。

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政府调控生态建设的最佳选择

税收在克服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负外部性”所导致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时有其特殊优势:

(1)具有环保效应。西方环境经济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市场失灵”。政府在治理这种市场失灵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收费和津贴。税收以其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把污染者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成本扩大化,使其得不偿失,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

(2)具有财政效应。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将收费或行为改为收税之后,税收以其固有的特征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财力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具有公平效应。在绿色税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政府通过征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保要求的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具有贸易效应。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同时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治理和控制污染,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加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

二、我国现行税制的缺陷分析

1.尚未形成绿色税制体系,缺乏全面的提高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税收主要分散在某些税种中,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税制中存在对环境具有负效应的税收规定。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由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有因为是对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税、费调节面过窄。现行税制只是在鼓励利用“三废”、限制生产污染、鼓励节能治污、鼓励利用资源和发展环保科技等方面有些单项规定;现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也只是对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征收一定标准的排污费,现行税、费制度基本没有涉及制约散滥开发资源、无偿占有、随意浪费资源以及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制度规定。

4.调节力度弱化。国外经验已证明,污染治理投资达到超过GDP的1%-1.5%,环境恶化才有可能得到控制,环保状况才能大体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如果达到2%-3%,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我国只达到0.9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1998-2002的五年间,国家累计投资5800亿元用于环保建设,是1950-1997年投资总和的1.7倍,占同期GDP的1.29%,2003年这个比重达到1.39%,但这些投入大多依赖国债资金、世行贷款等完成,若靠现行税费制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5.环保方面的税收优惠缺少针对性、灵活性,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

三、国外建立绿色税制的经验与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全面“绿化税制”(GreeningTaxSystem)。税制“绿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征各种环境税;二是调整原有税制。

1.开征各种环境税

(1)对废气排放课征的污染税:如美国70年代开征的二氧化硫税,芬兰1990年开征的二氧化碳税,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征收的氮氧化物税。

(2)对废水排放课征的污染税:如前西德从1981年1月1日起开征水污染税。

(3)对垃圾排放课征的污染税%D%D垃圾税:如挪威1974年开征的饮料容器税,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美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在轮胎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的旧轮胎税。

(4)对噪音污染征税:如美国征收的噪音税。

(5)对农业污染物征收的污染税。如比利时、芬兰、挪威、瑞典等国都对农药和化肥征收污染税。

2.调整原有税制

(1)对消费税的调整。包括:区分含铅汽油与无铅汽油,调高含铅汽油的消费税税率,鼓励使用无铅汽油;提高污染型能源的消费税率;在原有消费税基础上,对能源另征能源税或能源消费附加税;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对清洁能源减税。

(2)对所得税的调整。对环保投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或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鼓励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环保设备加速折旧;公车私用的税收措施调整。

(3)对机动车税的调整。征年机动车税时对节能车予以优惠;机动车销售税的税收优惠。

四、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

1.“绿化”现有税种

(1)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

(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的方式加以限制,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也应体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理念。取消企业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或低税征收的规定;取消有毒农药、农膜低税率的规定;对经营环境公共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与优惠;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

2.尽早开征环境保护税

借鉴国际经验,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分期分批开征环保税。首先将对排污的收费改为对污染征税,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其次是对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征税;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对噪音等行为征税。

3.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可能用竭的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国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国、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国、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应建立绿色关税。绿色关税一般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对进口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国,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4.尽早开征燃油税

燃油税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能起较好的促进作用。现有机动车税费结构的存在着严重弊端,即保护浪费、排斥效率,保护落后、排斥先进。主要表现是入门税费过高,运行税费过低。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消费者追求高排量的机动车,落后车型和超龄服役的车辆难以及时退出,车辆的保养维修不能到位,从而产生目前机动车绝对量不大而污染严重的现象。

5.贯彻绿色税费激励机制

制定绿色税收体系时,对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行为要予以支持。如对利用“三废”的生产行业和产品进行的减免税;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产业给予的政策倾斜,如对无污染的农药、化肥等可采取减免税措施,对无铅汽油可实行较低税率,对达到高排放指标(欧Ⅲ)的小汽车可以实行一定优惠;对从事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进行支持,对单位及个人给予环保的投资、再投资、捐赠予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等;鼓励企业防治污染设备加速折旧;对使用环保建材的建筑企业要予以减免税费等。同时,对不利于环保的企业和行为要借助惩罚性的抑制手段。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等。

6.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7.完善税收分配管理体制

绿色税收体系直接涉及到收入上实质只有两个税种:环境税和资源税。建议在确保地方利益的前提下对绿色税收的筹集和级次作如下调整: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将环境税划为地方政府收入,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这样调整后,地方利益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也将得到充分调动,绿色税收作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将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体富、龚辉文,“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

[2]曲顺兰、路春城,“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3]高萍,“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税务研究》2004年第5期。

[4]胡孝仑,“建立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5]苏亚然,“浅谈绿色税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论坛》2004年第13期。

[6]武振,“构建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思考

所谓绿色建筑,其实质是指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尽可能的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通过对节能环保建材的使用,来为人们提供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建筑使用空间。这便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直至目前,绿色建筑已被公允为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节能建筑,并逐渐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

1 推动绿色建筑的意义

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逐步落实环境建设工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融入到实际行动中,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绿色建筑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根本途径,其主要提倡节能减排,并希望所设计建设出来的绿色建筑能够满足以下三个目标:(1)能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量,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2)能在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能耗的同时,满足居住要求,为居住者创设一个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3)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防止臭氧空洞。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拿我国来说,当前大部分城市都在大范围、大面积的开展建设活动,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就建材而言,我国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砖、砂、石几项生产耗能达1.6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左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虽然增加很快,但实心粘土砖仍然占80%以上,不仅年耗煤达5000多万吨,而且是每年要毁掉10多万亩土地资源,还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建筑系统在使用、改造和拆除过程中,比建造它还要发生多几十倍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有资料表明,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当这个建筑建造中所消费的能量,而建筑的寿命要达到50-100年。在建筑使用能耗中,仅占全国人口14%的采暖人口,每年用于采暖的能源高达1.3亿吨标准煤以上,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0%,保温不良的墙体材料造成的热损失估计达1.2亿吨标准煤,按单位面积计算,我国住宅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倍。与此同时夏季空调和现代照明的耗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一个建筑体系,是否可称为绿色建筑体系,其界定的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另一个就是要从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才能做到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

2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思考

2.1 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提倡绿色消费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绿色建筑,其首要工作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加大对社会公众的绿色生态意识教育力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建筑设计师的绿色环保意识教育。建筑设计师是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者,其在设计和创作建筑物时,必须对当前社会的建筑意识有所了解,并结合时展脚步来进行建筑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物才有可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但是,建筑师也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要关心社会历史、社会人文之外,还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将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便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

其次,除了建筑设计师以外,社会公众的绿色建筑生态意识培养也同样重要。推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第二步工作是加强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提倡绿色消费。这里所说的绿色消费主要是指人们在娱乐、出行、居住等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尽可能的节约社会资源和能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一种生活方式。绿色建筑设计的推行与绿色消费方式是有着一定关系的,推行绿色建筑设计仅仅只是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涵盖了“居住”这一方面。但是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在社会公众都形成了固定的绿色消费方式后,才有可能会被真正贯彻实施。

2.2 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推行绿色建筑评估

想要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建立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清楚的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是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力量,结合我国国情,着手建立一套实际可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深入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标准,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更正和修改,完善不足。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它在实践中无法指明相关单位行或部门应该怎么做,但它能够告诉你哪些事是不能做的。这种评估方式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发挥着重大的意义。

2.3 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一般说,建筑师往往都是先进理念的代表,可是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只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了。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推动绿色建筑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春普.努力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2004(7).

篇5

引言

营销以向目标人群介绍产品并转化为用户为目的,营销的本质是抓住用户的需求,并快速把需求商品化。企业通过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进项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通过深挖产品的内涵,使之切合某一人群的需求,从而使这些人了解该产品并转化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对于资源耗竭的担忧与日俱增,并于而是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即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暴露和认识的加深,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涵盖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个层面,只有这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指导思想,营销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生态营销。

一、生态营销及其发展意义

生态营销是企业为应对全球环境恶化发展出来的一种营销方式,是传统营销方式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融入了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想,强调在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突出生态环境利益的一种新营销方式。生态营销观包括绿色营销观和社会生态营销观两部分,绿色营销观注重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生态营销观注重社会环境及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生态营销将保证生态环境利益看作是消费者、企业、社会三者利益长期得以保证的关键,并将所有人都作为公司产品的潜在客户,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破坏。

生态营销观是在传统营销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入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而相对于传统营销内容更多,评价指标也将更为复杂,并且基于其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特性,做好现在企业生态营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将对企业、消费者、环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企业生态营销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生态营销是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目标和环境长期保护三者的有机统一,因此,针对这一点,企业生态营销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应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环境、社会。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三层结构:以生态营销指标体系为目标层;企业、生态和社会三方为子系统作为准则层,并在每一层下面设分准则层;分准则层下设指标层,分准则层的具体内容通过指标层的具体指标来反应。

企业子系统是生态营销的主体,是生态营销绩效评价最为重要的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可将其绩效评价分准则层下的指标设置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包括产品假冒伪劣率、产品失效率、产品储销率等指标的流转效果;第二,包括广告边际效率、市场扩大速度、顾客渗透率、顾客忠诚度、价格选择性等方面的营销效率;以及财务效果和生态效果。

生态营销子系统之二――社会环境子系统,涵盖内容较多,包括道德观念、制度等多个因素,企业生态营销在社会环境子系统的绩效是反应社会对企业喜爱程度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一系统绩效评价的指标可分为公众责任指标,包括社会贡献率、消费者对企业商品与服务的认可程度、同类公司对企业生态营销方法的模仿程度三个方面;服务效果指标,涵盖产品退换的多少、企业信誉的好坏、企业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水平多个方面;以及反应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福利指标,包括对下岗职工、营销人员照顾水平和免费社会热线的设置情况。

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是企业甚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消费者认可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生态子系统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子系统绩效评价基础指标可分为:环境属性指标、资源属性指标、能源属性指标、生态服务指标四个方面,涵盖大气环境、噪声、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再生能源的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教育等对个方面。

三、现代企业生态营销指标体系的评估

企业生态营销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方法较多,较为常用的有两种:第一,模糊数学法。模糊数学法创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研究和处理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在研究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等复杂性的大系统中,随着复杂系统的复杂程度增高,能精确化的程度降低,精确数学难以进行描述,而模糊数学采用精确的语言去描述模糊现象,成为描述模糊系统的有力工具。生态营销指标体系正是这样一个涵盖企业、社会、生态环境的复杂系统,层次较多,指标体系复杂,许多指标因素不确定性大,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法具有一定的便利性。第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创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将相关的因素分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之后进行确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采用系统性分析方法、决策方法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不易令人信服、不能为决策提供方案、指标过多时数据权重不易确定和统计、特征值精确求法复杂等。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并用模糊数学法弥补不足,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篇6

内容摘要:本文对生态足迹的概念、理论背景、模型、计算方法及近期研究实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并指出其不足。

关键词: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如“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国家财富指标体系”、“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的晴雨表”等(王书华等,2002)。这些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模型已经在评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

其中,生态足迹方法主要衡量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所提供的支持,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生态足迹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W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和Wackernagel M对这一概念不断完善,又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该方法因其理论基础科学完善、指标体系简洁统一、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得到广泛流行和关注,成为以上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概念、模型和计算方法

(一)概念

Catton在1986年提出承载力和人力负荷概念:一个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其最大持续支持的资源负载。其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贸易和技术可以扩大生态承载力,因此忽视了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载力不能支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人口的情况已经大量出现。Rees W认为,主流(新古典)模型忽视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不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经济发展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集,一个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和它具有一定距离其他城市的资源生产力及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他和Wackernagel M对生态足迹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定义,认为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这一概念最终被定义为: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Wackernagel M,1999)。具体的说,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由此产生的自然压力需要一定的土地面积来支持,这一土地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二)模型

生态足迹方法通过对生物生产面积的计算来实现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定量测度。所谓生物生产性面积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是通过对各种能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进行折算得到的,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海洋。生态足迹方法假设这六种生物生产面积是互斥的,这种互斥性使得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对这六种生物生产面积进行加权求和,其计算结果就是生态足迹。在加权求和过程中对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均衡因子等于全球某一类土地潜在的平均生态生产力和全球土地的平均生态生产力的比值,体现了不同土地类型间生物生产能力的差异。然后通过当量因子把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转换为等价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当量因子是指某一类特定空间与世界平均空间的相对产量之比。通过这一转换可以有利于国家或地区间生态足迹的比较。产量因子是一种生产空间类型的局地产量和全球平均产量之比,表示了特定区域各类空间类型单位面积产量超过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计算出生态足迹之后,通过产量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来分析可持续发展程度。

生态足迹的一般计算模型(谭兴尧,2009)为:EF=N×ef=N∑(aai)=∑rjAi=N∑(ci/pi)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aai为人均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ci为i种商品的人均交易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三)计算方法

综合法。最早由Wackernagel M提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利用整合的国家层级的归纳数据的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综合法在国家层级上的应用较为规范,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一般要涉及到生物质消费对应的足迹、能源消费对应的足迹、净进口商品携带能源对应的足迹和建筑用地对应的足迹,对资料的整体性要求很强,因此不适用于计算较小区域如省、市、县、企业和个人的生态足迹。

成分法。成分法最早由Simmons和Chambers提出,后经Barrett等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计算实质与综合法一致,但是改变了综合法从上至下利用整体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在低于国家层级的区域范围内自下而上的利用当地数据计算生态足迹。成分法用生命周期法衡量了该地区的生产、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其难点在于对消费项目进行分类,当消费项目考虑的越充分时,其结果也就越接近于真实消耗情况。但是由于对消费项目的划分主观性较强,消费项目难以界定,因此其计算结果随机性较大。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依赖于成分列表的完整性和对各组成项目生命周期估价的准确性。

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最早由Leontief于1931年提出,后来由Bicknell K将这一方法引入到生态足迹计算中。该方法将国内土地类型按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用地、林地和退化土地三类。基于投入产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增强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结构性。投入产出法的计算结果体现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和某一固定人口数的持续消费对进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该方法在概念界定和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由于难以获取数据因此在现实中应用还不够广泛。

研究实践

(一)空间尺度方面的研究实践

生态足迹法被应用于从全球到各个区域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Wackernagel M(1997)等对全球人口数量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99年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2.2hm2。Begum R等(2009)对马拉西亚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来西亚人均需要0.304公顷的土地面积来支持资源消费现状,大大低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计算出的人均1.13公顷,产生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这两者计算生态足迹的方法不同,而克服这一计算差异需要获取更为详细的可利用土地数据。生态足迹法于1999年被引入中国,主要被应用于测算省、市级地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贺成龙等(2007)对沪苏浙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价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已经出现了生态赤字并且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张志强等(2001)对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西部地区12 个省(区市) 总人口的生态足迹赤字达16215×104km2,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二)关于计算方法的研究实践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Barrett S针对成分法消费项目本身难以区分和定义的缺点提出了系统的成分法Stepwise法,把国家的足迹核算分解成直接能源、原材料、废弃物、食物、私人交通、水、建筑用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物流分析,研究物质在不同产业部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流动,从而将消费数据转化为组分。Wiedmann等和Barrett等(2001)提出将货币投入产出分析和现有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原有的生态足迹和物流分析法,建立了生态足迹和物流方法与经济活动间联系,反应了由产业间依存关系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Helmut Haberl等(2001)在对奥地利长达70年生态足迹研究中关注了长期时间序列中生态足迹的变化,从而使计算结果更能反映未来趋势。Wackernagel M和Monfreda等人(2006)在研究中区分了全球产量,区域产量和不变产量的含义,将生态足迹的计算推广到时间序列的计算上,弥补了计算指标的静态性的缺点。

结论

(一) 优点

概念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生态足迹法将人类的行为比喻为留在地球上的“脚印”,形象的反映了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当土地面积不足以承载人类活动的“巨脚”时,将产生生态赤字,进而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维持。

系统性的评价指标。生态足迹法衡量的六种生物生产面积较全面的反应了自然资源内容,通过均衡因子对这些直观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测算,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有效地联结起来,体现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即是生态经济活动的理念。

计算结果的可比性强。通过将各种能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成生物生产面积,并通过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消除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能够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生态足迹状况,从而有助于对比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

模型可操作性强。与其他发展指标体系和方法模型相比,计算生态足迹的资料更易获取且直观形象,通过折算能够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能够进行相同的衡量,计算方法可重复性强,因而在现实操作中易于普及。

(二)缺点

描述片面性。Wackernagel M(2006)曾指出生态足迹法没有完全描述自然系统提供资源、消纳废物的功能。另外此方法也忽视了对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的衡量,因此计算出的生态足迹面积应该是小于人类实际占用的生态足迹面积的。生态偏向性。生态足迹法强调了人类生产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形象以及可持续性,没有衡量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也不能体现人类对现有消费模式的满意程度。此外,生态足迹法对温室气体排放与生态足迹的关系定义过于武断,并忽略了土地退化和生态足迹的关系。静态分析无法反应未来趋势。生态足迹法衡量了不同国家或地域某一时点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消费水平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其没有考虑技术因素这一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对环境的影响,忽略了对以上要素的考虑,生态足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是缺乏趋势性的。

综上所述,生态足迹法是一个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但是此模型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特别是当涉及到解释一些此模型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认为,由于计算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应尽可能获取更为详细的资料。在应用该模型时,不能完全按照已有研究的标准设定,而应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要素情况、衡量指标进行及时调整,使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得到加强。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国家间、地域间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以此来尽量减少计算误差,使生态足迹法更全面的反应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6)

2.Wackernagel M 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

3.谭兴尧.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

4.Wackernagel M,Rees W.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1)

5.Begum R et al.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s for Malaysia[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09(53)

6.贺成龙,吴建华.基于生态足迹的沪苏浙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7(6)

7.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 省(区市) 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

8. Wiedmann T et al.Alloca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final consumption categories with input-output analysi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1)

篇7

【关键词】营销企业;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营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管理,离不开高效营销团队,离不开潜在市场,只有创建好高销管理体系、打造好高效营销团队、培育好潜在市场,营销企业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一、创建高效管理体系

首先建一好班子,一个好班子就像一面旗帜,她能引领走向成功,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可靠的保障,而好的班子对成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决定了班子在团队中的引领作用。班子建好后根据公司情况,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奖罚分明,同时落实好班子的议事方法与企业决策程序,对班子作出的集体决策要深入推进,确保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发挥好班子的旗帜引领作用。

其次制定企业战略,结合公司发展实际,确定公司中长远目标,目标一旦确定,我们就要落实达成目标总体路线和阶段实施措施,也就是说什么时间段完成哪些目标,直至最后总体目标的达成。一旦中长远目标确定后,我们要制定当前目标,针对目标,确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战术动作分解作出具体实施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总结和观察,对遇到的问题,要适时调整,以便各阶段目标顺利实现,从而确保中长远目标的最终达成。

另外带好队伍,好的队伍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那如何带好队伍呢,我想首先就要结合公司实际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规章体系 ,完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建立起公司员工全员培训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带领队伍有计划有目标地层层推进各项工作,以便顺利实现公司各项战略目标。

二、打造高效营销团队

首先加强营销管理,可以通过看板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让营销团队时刻把握自己阶段工作完成情况,自我总结,自我找差距,自我加压,化被动变主动,从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同时我们也要引导或协助营销团队,让他们注重对市场各种客户信息实行有效收集和梳理,也可以借助科学信息管理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管理,以便营销团队各项工作做到有的方矢,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提高营销能力,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要打造高效营销团队,则必须不断提高团队各种营销能力,要通过培训、经验交流及鼓励创新营销,通过不断探索和交流,摸索出一套适合公司发展的创新营销,不断提高团队营销能力。营销创新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营销企业的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创新,营销创新是核心,我们只有遵循市场运作规律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也才能真正提高团队的营销能力。

三、培育潜在消费市场

培育潜在消费市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要培育好潜在消费市场,我想首先就要对市场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可以按行业、按需求、按资源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管理,且了解各行业特征、需求规模、信誉程度及潜在客户的增值空间等,然后采取不同营销策略培育潜在消费市场。我们可以通过优质服务、客户关怀、建立朋友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培育潜在消费市场的工作就在平时,只有平时做好各项产品宣传和客户沟通协调等工作,潜在消费市场才能逐步形成,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青睐,企业才能欣欣向荣。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应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可持续理论,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除此之外,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逐渐融入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旅游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旅游业的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充分考虑了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由此以来,不仅仅会带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而且还会对旅游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缓解近年来旅游资源的紧张状况,为人们的旅游生活提供更好地环境与更高的质量。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呈上升趋势,但是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言,存在很多的细节问题,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基本载体,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旅游的环境、旅游点的文化设施等等,这些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固然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未完善,这也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旅游环境,所以想要发展好我国旅游业就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的重点。

2.缺乏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化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同样,信息化的出现也深深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还缺乏信息化的建设。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所以他们的消费心理需求也在无形的变化着,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味消费者提供更多网络渠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认识与收集。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要增强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网络渠道,这样以来,不仅仅有利于消费者更加便捷的获取旅游,也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我国旅游业的信赖与支持。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总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水平都偏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区域出现开发不平衡现象,例如西部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它的价值;其次,我国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够,很多旅游景点与文化都被忽视,失去了原本的开发价值;最后,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来说,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被破坏现象及其严重,所以为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此同时,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来说,有很多当地的优秀文化,所以旅游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均衡,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才能在整体上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其自身的成长。对于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阐述,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有效的思路。

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这也是影响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缺少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管理者作为整个旅游企业的核心领导者,统筹管理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管理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无法有效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区域开发不平衡;其次,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跟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想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管理者就要将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2.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加剧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逐渐加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旅游资源的破坏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其次,在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人们还缺乏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观念,许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收益,却往往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中应该着重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而有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需要旅游资源,还需要旅游硬件与软件的开发,但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从而忽略了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会使旅游业逐渐失去市场,阻碍自身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国内外市场促销,以及培训专业化的旅游人员等。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的有很多领域,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所以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由此以来,资金短缺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所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也是目前阻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难题。

4.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发展策略,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备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用中,仍旧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虽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往往只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把它真正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三个领域,分别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在总体上概括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内容,所以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如果缺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之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与实践,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管理者以及消费者没有从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行为上就会缺乏实践。所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践与思想相结合来共同致力于它的成长。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对策

1.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在上文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旅游业的管理者加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想要建立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因为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整个企业以及员工们的工作态度与凝聚力,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就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整体的规划,做到深入开发、全面开发、平衡开发,这样就会进一步缓解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发展失调问题,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都在日益减少,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人们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能够缓解生态恶化。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想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旅游业管理者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国家要对加强生态保护这一观念进行大力的宣传,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某些旅游景点的规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我国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国家要强制控制开发。采取开源节流措施。除此之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这也就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还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增加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因为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资金来加以维持,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所发展的产业相对较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往往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这一点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进行改进,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扶持,加大资金的合理投入,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对我国旅游业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首先,就要求政府的相关人员进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所在,只有深入到实践,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我国旅游业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来说,应该进行平衡,共同开发,无论是旅游设施也好,还是旅游文化也好,要统筹兼顾,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树立新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当今社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旅游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发展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们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就会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基于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化工中间体,2015,12:118-119.

[2]陈晓静.欧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邢向阳.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

[4]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

篇9

中国能源消费居全球第二

从能源探明储量上看,中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中国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来比较,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上升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位,同时能源消费增速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中国“十一五”规划对能源消耗明确提出2010年前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近两年能源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作为对比,2006年世界平均能源消费增速为2.4%,中国的增速还是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8.4%。

近年来,中国油气消费的比重增加较快,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增大。中国目前石油进口依赖度约为45%,预计到2050年将达75%左右。在全球高油价(每桶现已超过100美元)的大环境下,中国石油供应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

中国现有能源结构三大缺陷

同发达国家以化石类能源为主不同,由于能源供给结构的特点所限,中国能源构成结构中煤炭占7成左右,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国际上横向比较,中国能源结构同化石类资源占比较低。消费结构上,煤炭消费比率虽然逐步降低,但在今后10~20年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仍将占据支配地位。

随着中国能源消费量增加和消费结构的转变,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问题之一: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的增长。根据有关计算,为了保证中国GDP年均增长7%以上,能源供应则应保持每年递增4%左右。以现有的开采速度,石油只够使用44年,天然气还能连续开采63年,随着石油能源消费量的逐年增加,石油供应面临较大的约束。据预测,中国能源缺口202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缺口规模约占年能源需求量的1/10。

问题之二: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缺陷,环境压力加剧。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以煤炭为主的国家之一,能源消费模式偏离当前世界以油气燃料为主的基本趋势。中国煤炭大都直接燃烧使用,用于工业锅炉、窑炉和采暖的煤炭占47.3%,在使用效率不高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以煤为主的消费方式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问题之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率低下。根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年11月的报告,目前中国能源使用效率仅为33%左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据有关资料,如果以日本的GDP能耗为基准1,则美国为2.7,欧盟为1.6,韩国为3.3,东盟为4.3,而中国则高达9。

中国能源困境的应对策略

实行全球能源战略是保障经济长期安全稳定的前提。对世界任何国家而言,多渠道的能源都是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开辟能源供给渠道 (如俄罗斯、南美洲、中东等地区),同时积极进行能源外交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是不可或缺的。有国际舆论认为,争夺最后的丰富油气资源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未来战争的根源即在于石油争夺。中国需要把能源战略储备作为保障能源特别是石油供应的首要战略。全球能源保障体系的构成大致由国内能源勘察开发供应体系、国外能源供应体系、能源战略储备体系三者构成。中国政府于2007年12月18日宣布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处理保障体系中相对薄弱的储备体系。

中国政府需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能源。发展太阳能、水力、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加大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日本政府1993年就提出了旨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新阳光计划”,大力开发新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同时积极开展潮汐、波浪、地热、垃圾等发电的研究和实验。美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确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目标是,发展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非常规甲烷资源,发展氢能的储存、分配和转化技术。

中国还可以利用核工业体系相对完善的优势,加大核能的开发利用。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为中国核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目前中国核电站的建设数量来看只有秦山核电站(一、二期)、大亚湾核电站、三门、阳江等为数不多的核电项目,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

篇10

这个在欧美国家通行的农业可追溯体系,正是联合利华和中粮屯河可持续番茄采购项目合作的一项成果。

在全世界企业都努力寻找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突破口的当下,一个全球最大的农产品采购商,一个亚洲最大的番茄制造商,携手用小小的番茄向世人展示:可持续农业采购不只是看起来很美,它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商业模式。

红色大产业背后的可持续小番茄

中粮屯河是中粮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地区拥有60万亩的番茄种植基地,共有24家番茄制品加工企业,现已具备日处理鲜番茄7.71万吨、年产35万吨番茄酱、3000吨番茄粉、10吨番茄红素的生产能力。番茄酱出口量占据了全球贸易量15%的份额,占中国番茄制品出口总量的35%。

据联合利华中国战略沟通部总监吴亮透露,联合利华目前每年在全球采购番茄酱约12万吨。作为旗下家乐品牌番茄酱的上游供应商,中粮屯河所供应的比率近20%。

2004年,联合利华与中粮屯河合作,启动了可持续番茄采购项目,这也成为联合利华在中国启动的第一个农业可持续项目。据悉,该合作项目既是联合利华贯彻实施可持续农业的战略规划的典型实践,也是中粮屯河以“产品可溯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整年产能30万吨的番茄产业基地的重要举措。

项目在新疆屯河的试点,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在“公司+基地+农户”的成熟运作模式支持下,中粮屯河把数十万农户和90%以上的原料基地建设面积纳入到“原料第一车间”的管理体系中。由中粮屯河在新疆60万亩番茄种植基地上进行硬投入,保证“田间”的可持续。联合利华则开展可持续理念及可持续农业成功经验等软投入,组建专家团队进入新疆番茄种植区进行驻站式指导和培训,并通过测土施肥、合理适量使用农药控制虫害、保护水资源等措施,从源头保证农产品安全性。好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了单产,提升了品质,更提升了番茄产业竞争能力。

数据显示,中粮屯河通过改良种植技术,使得番茄肉更丰厚,固形物含量由2005年的4.58%增加到4.98%,同时,病虫害预警报告体系的建立,使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00克/亩。据联合利华农艺师胡锡明介绍:2004年,联合利华从中粮屯河采购的番茄50%被检测到有农药残留;2010年,近1.8万吨番茄中,仅有2个被测到了农药含量,而且农药含量符合欧盟标准。节水方面,滴灌种植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快速增加,2011年达32万亩,占番茄种植总面积的50%,总节水量达30%;测土施肥方面,每亩能节约成本40元。

可持续农业采购是互惠的商业模式

据中粮屯河党委副书记余天池归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三类番茄酱制品企业能够存活:“一是成功塑造出品牌的;二是自身拥有高端客户;三是在上游原料方面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联合利华正是余天池眼中的高端客户。对中粮屯河来说,与联合利华的合作,做联合利华的自种商,就必须按联合利华的供应商体系标准,接受联合利华可持续发展规划中设置的相关门槛,高标准,严要求,恰好成为加快打造全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利契机。通过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中粮屯河在满足联合利华需求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的品质,还能够吸引更多其他的高端采购商。

更多的投入,是否意味着更高的采购成本?据了解,联合利华从中粮屯河采购番茄,采购价比市场普通价格高出3%-5%。那么,这对采购商而言,是否意味着是“难以承受之重”?

依据联合利华进行可持续农业的研究,吴亮表示,从长远综合来看,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并不是一个仅投入无产出的结果。以联合利华在印尼开展的可持续棕榈油采购为例,项目刚开始,采购成本确实高一些,但是五年之后,采购成本和市场普通的棕榈油持平,十年之后,来自可持续棕榈油的采购成本相对更低。

“可持续农业采购不完全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它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和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吴亮进一步阐述,可持续发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结局来自消费者要吃得更好、要过得更好、同时要求企业对社会有贡献的驱动。

据了解,联合利华和中粮屯河的可持续番茄项目合作,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事实上,凭借对可持续发展趋势和商业机会的洞悉和把握,联合利华早就付诸了可持续农业采购商业模式的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如此前,联合利华已经率先在美国、巴西等国开展了番茄可持续项目,在印尼等地开展了棕榈油可持续项目,在肯尼亚开展红茶可持续项目。如今,肯尼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红茶出口国。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看上去很美,它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更显重要。对此,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的理解是,如果产品不可持续,最后导致品牌破产,那么这样的代价高于一切。对于联合利华来讲,宁可在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上面更多投入,也要建立消费者的信任,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小行动与大影响

作为一个跨越了三个世纪的百年老店,联合利华视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精髓,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2009年11月,联合利华宣布实施雄心勃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一半,帮助超过10亿人改善健康状况,并实现100%的农产品原料可持续采购。这也是至2020年联合利华要致力于实现的三大责任目标。据了解,继新疆番茄可持续项目后,联合利华将考虑携手企业在云南开展可持续茶叶的合作。

从美国到巴西,从新疆到云南,联合利华对可持续农业采购项目合作方的选取标准是什么?曾锡文告诉本刊记者:“第一,它确实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确实愿意跟我们在可持续农业方面进行合作,中粮达到了这个标准。第二,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否则,规模很小也起不到带动作用。第三,同时要跟联合利华有业务接口。这三条符合了,就是天作之合。”

“从最初的每年几百吨,到如今的每年2万吨,数量的增长是很大的,在全球贸易流转的100个番茄中,就有2个是我们从屯河采购的。我们的行动是要起带动作用的。”谈起和中粮屯河在新疆的番茄可持续项目合作,曾锡文一脸的谦虚中又透露着几分自信和自豪。

曾锡文认为,从农田到餐桌,联合利华始终把可持续性发展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在可持续农业的采购上,积极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及相关合作伙伴,努力将可追溯的、可持续理念不断推广,营造绿色健康的行业环境。